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哲理故事大全精选(九篇)

哲理故事大全

第1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一.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相反,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的比喻、事例、警句等形式来表述思想。如庄子所著的《庄子》全书几乎都是寓言、故事,极少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拿《庄子》中的代表篇目《逍遥游》来说,开篇就讲起了大鹏鸟南飞的故事,之后讲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列子御风、尧让位给许由等故事,全篇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只有两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两句话中,“天地之正”、“六气之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并没明确的界定。全篇中作者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也与此类似,《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简短的对话,对话之间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性、系统性。《孟子》一书基本也都是小故事。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喜欢用抽象的概念,也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他们所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他们常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思想。比如《庄子·逍遥游》中讲大鹏鸟南飞、列子御风的故事,是想类比人对外界有所依赖就不会自由。这样的表述方式一方面很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含混的类比模糊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以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抽象思维难以形成。

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表述思想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比喻、事例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述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里,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哲学家,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很多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哲学著作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文学家。如前面提到的《庄子》一书行文波澜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是一部水平极高的文学作品。当然,这也是一部思想性极高的哲学著作。由于它是文学作品,它追求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全书充满了寓言故事。而作者的哲学思想就通过寓言故事的暗示来呈现。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中国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家的思维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习惯。要读懂中国哲学,不是靠推理,而是靠领悟。

(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西方哲学很强调认识论,极力探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追求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为知识的确定性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都致力于追寻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西方哲学强调的这种理论性,使得西方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更抽象,对概念的界定十分清晰,力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不太注重纯理论思维。因此,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没有得到西方哲学那样重要的地位,也没有那样显著的发展。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实践性,是知行合一。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作为“人”的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换句话说,中国哲学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这些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准则。而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哲学,与政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弱化了纯理论思维,也使得中国哲学家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同时,由于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作为“人”的自我,这里的“自我”既包括哲学家自己,也包括社会中的其他人。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家的思想,从而都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就不宜把思想表述得太深奥,因此哲学家们都选择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事例、警句来表述自己的思想。

第2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

:哲学与生活。科学发展观。故事情境模型。积极学习。表演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枯燥。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把僵化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哲学和人生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精神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层次不仅是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和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单地分析教科书中的真理。

2。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造性思维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因此,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要把握。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和好奇心,以兴趣为支点,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故事中,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过去《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片面教学,学生理解表面意义。由于课程枯燥,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他们可以将哲学思想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从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知识更具吸引力。

1。教师讲故事,介绍课堂内容。在教学的早期,教师直接介绍故事情境,这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输入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这需要教师创造故事情境的能力。如何扮演好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调整自己的状态,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故事,是成败的关键。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具有强烈的图像感。它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和图片引导学生,并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传达知识可以使故事更加立体,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从而使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他们可以使用故事情境中的人物作为问题的代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思考和完成作业。

3。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表演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内容,并随时联系教学。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团队合作,他们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表演者的能力。此外,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满足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如果故事情境的设置过于简单和熟悉,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小说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的故事中有很多情况。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都必须具有说服力。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来源,如漫画、电影、动画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挖掘有用的材料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够的准备,并通过仔细筛选改编故事,以便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无论学习方式是什么,它最终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改进故事内容的同时,他们应该提高对故事的认识。如果只有兴趣,而知识本身已经丢失,那么它就取决于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事不应该太长。故事情境教学的初衷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传播原始内容。因此,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的结语通过教学实验,

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应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利用优美的故事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故事情境模式的创设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共享。

引用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第3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有人说:“哲理深得像一潭泉水。”有人说:“哲理远得如天边星辰。”有人说:“哲理虚得如雾中花。”不过,在书的好故事里,哲理就变得浅而近、清而明。在我堆积如山的书籍中,有一本书总是让我久久难忘,令我情有独钟。它叫做《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全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生,达观地看待人生,成功地把握人生,快乐地享受人生。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深有感触,其中,《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个故事最让我受益。

《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个故事写了甲乙两人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王准许他们投胎为人,但有两种选择,一是过付出、给予的生活,二是过索取、接受的生活。甲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要过索取、接受的生活。乙见此情景,无从选择,就表示愿意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后来,甲当了乞丐,乙当了富翁,布施行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只有勤劳行事、努力奋斗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珍惜生活赐予我们的一点一滴,才能有所收获。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一天,他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把它放了,等日后长大了再来捉它。渔夫道:“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就太愚蠢了。”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不是想捞什么就捞什么,所以切切实实地珍惜每一分收获是很重要的,只有脚踏实地,方可做得更牢。

成功是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没有任何成功是可以轻松得来的,也没有任何的不劳而获是真正舒心的。

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六年级 郑展容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4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关键词:幼儿哲学;儿童文学;幼儿园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74-02

幼儿园的哲学教学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之途,不应仅仅是中小学哲学教学的简单复制和再现。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哲学思维特点不同,幼儿的哲学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具体性,并富含童话式的幻想性。而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思维的特点正相契合,因此,幼儿园的哲学教学可借助儿童文学作为中介和桥梁。

一、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自儿童哲学产生之日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普遍地表现便是儿童哲学教材的呈现。很多教师运用一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教授创作了儿童哲理小说《哈利的发现》以进行儿童哲学的实践,马修斯利用儿童文学中的幻想故事来进行儿童哲学的对话,丹麦的Mr.Per Jespersen利用丰富的丹麦童话资源进行儿童哲学的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选择编制教材时也大都选择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哲学教学的载体。究其原委,儿童文学对幼儿园哲学教学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1.儿童文学符合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较于儿童哲学,幼儿哲学与儿童文学或具有更多契合之处,这是由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总是以疑问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这种怀疑和思考是自然的、浑然天成的、原始的,这种思考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幻想性的、诗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幻想式的趣味和诗性的人文色彩正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依据心理学提供的思维发展阶段模式,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尚不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具体、直观的童话世界,这主要体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它们将幼儿带进了一个奇幻的、趣味性的、诗性的世界,这正与幼儿的哲学思维特点相吻合。

2.儿童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为何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用作哲学教学实践的直接原因。例如,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

3.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

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

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

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

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岩.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高振宇.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3]蔡桂茹.论儿童哲学教育开展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4]张建鲲.庞学光.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第5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关键词】哲学 情趣

与以往教材相比,新课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但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乏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很有必要对《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充满哲学味进行探索。让哲学课充满情趣。

让哲学课充满诗词味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深奥抽象、不容易理解。古诗词的特点是说理通俗、形象生动,而且与语文课相通,所以,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比如再讲是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时可以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让学生感悟诗词之美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兴趣,学习哲学知识,又可以引用宋朝陈与义《襄邑道中》的诗句:“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又如“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问:“躬行”是什么意思?来导出什么是实践。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让哲学充满故事味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作为中学生在学完数学、物理后更想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针对这些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通过系列通俗易懂的故事,把抽象难懂的原理进行还原,渐渐的学生就明白了一系列哲学原理,并且慢慢培养起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如讲整体和部分时用《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两只老虎》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在一起亲切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的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一日,笼子里的老虎对野外的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吧!”野外的老虎欣然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面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地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再也不用为食物而发愁了。

然而,好景不长,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因饥饿而死,一只是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第6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家其实是在回答着同样的问题,有着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根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但是,东西方哲学家回答的方式和结论的取向却是相去甚远。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形态和表达形式,为全球化交流背景下的现代学者借鉴和利用多种哲学研究形式观照哲学提供了可能的资源;但同时也使得在研究不同形态的哲学时尤其需要依循和关注其本有的特质。本文仅从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知特质来观照中国古代哲学的殊相。

一、认知对象的混成性

西方哲学家在思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时,很早便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区别。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以此为前提喊出重视人的响亮口号,苏格拉底由此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至此,对世界本原与对人自身的认识均产生,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二分的思维取向初步奠定,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方近代哲学推波助澜了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始,西方近代哲学家先是揭示二者的差别,后来走向极端,把二者对立起来,德国古典哲学则进入了寻求二者统一的时代。不过这种统一,是以主体湮没客体为代价的,对人的关注是以人独立于自然之外甚至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得以呈现的。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充分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因此在西方哲学家的认知视野中,有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二分,并明确地意识到主体、主观和客体、客观遵循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分属于不同的领域。

而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哲学家们整体上倾向于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论证和阐扬这种融合,最典型的命题莫过于“天人合一”。哲学家们总是把认识主体的人与自然之天混成一体,以至以人通天和以天观人,一般不会把人置之自然之外。儒家学者孟子便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心、性、天是可以贯通的整体。董仲舒则对天人合一思想予以系统的论述,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①道家学者则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人、地、天、道、自然遵循着相同的法则。庄子甚至把人与外界完全融为一体,提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的疑惑,追求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不过儒家将天人合一赋予道德意义,而道家则是纯粹而非德性的。当然,中国哲学史上也有天人相分的思想,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②,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③等,但它们就像西方哲学中的天人一体思想一样,没有形成主流,只起绿叶点缀鲜花的作用。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哲学家所理解把握的认知对象是混成性的、整体性的,没有明显的主客之界,既可以把对象世界完全收摄为一心,也可以把人心归之于世界。正如《中庸》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④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西方哲学中发达的理性认识论来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因为在中国哲学家那里基本上找不到有明确界限的认识主体和客体来研究,他们的认识对象是涵括了人本身在内的全息世界。

二、认知范畴的意境性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认知对象的混成性,使得中国哲学家很早便注意到意识表达的外壳——语言的不可靠性,“较之西方哲人,中国古代哲人对于语言的局限性有着更普遍的清楚认识……因此自觉地不追求概念的绝对抽象性”⑤,故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并不刻意追寻认知范畴逻辑的科学界定,更少从事认知范畴间的逻辑推定,从未像西方绝大部分哲学家那样以范畴为纽带构筑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出的认知范畴具有很浓的意境性特质,范畴提出的当时或运用的时候总是与具体的事情或背景相关联,很难找到中国古代哲学家专门对某一范畴予以纯粹抽象的界说,这也使得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通用的范畴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

道家学者对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有着十分自觉的意识,道家的著作较之其他各家读起来难度更甚,连西方学者也因道家文本中许多范畴的抽象性而认其为是哲学。殊不知道家学者并未如西方学者所想,是要去创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具备严谨逻辑性的哲学范畴体系,而是建基于对语言的不信任而采取的看似较为模糊,实则更加具有涵括性和丰富性的范畴。在《老子》中为此还专门强调他们所使用的“道”这一范畴,也只不过是“强为之名” (《老子第25章》)而已,并“道常无名”(《老子第32章》)。因为他们断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章》)。所有的称呼、范畴均无法完全表达人类的思想,更无法尽表哲人所领会到的永恒真谛。既如此,便无需也不能把表达思想的范畴定得太死,严谨的文字既不必要甚而有害,甚至应该用便于人们领会同时涵括性更大的比附似的表达方式,乃至是讲故事似的寓言模式来演绎思想。老子对道的模糊描述和庄子书中无数的寓言故事便是明证。《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老子并未象西方学者那样给道下出一个精确的定义,甚至使用了十分不确定的恍惚的语言。《庄子》中这样的情形更加明显,他用一则故事告诉人们大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甚至文字只是一些“糟粕”(《庄子·天道》),而大道却是在文字的背后。持此论者非道家特有,儒家学者也有所察觉,尤其是孟子,认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文本的词句,甚至不能拘泥于文本原本传达的思想,故而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儒家中较为具备利性特质的荀子,也认为人们的认识实质上是有许多的遮蔽的,《解蔽》篇有着详尽的论述。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仁”也未下过准确的定义,往往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针对不同的人和事,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其范畴的情境性特质十分鲜明。庄子更是主张予以世界以情境性的观察,指出对同一事件可以“以道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庄子·秋水》)。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更难于用一确定的范畴来抽象表述具有多种层面的世界。

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知范畴的情境性特质,我们很难按照范畴间的差异和内在演绎的规律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其哲学体系的建构不是纯概念性的逻辑抽象,而是对世界和人类的真实生存内容的观照。故而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遵循的是一种“内容逻辑”“内涵逻辑”,而非西方式的“形式逻辑”“外延逻辑”。⑥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才非常的发达,因为辩证逻辑是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思维形式。

三、认知方式的直觉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知对象的混成性,使得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尽量的摆脱主体的主观参与,恰恰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融合,主体把自己尽最大努力地融进客体中,来达到由此及彼的理解。这样的认知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体直接参与性,要求认知主体必得亲身身处其间,“物化”(《庄子·齐物论》)其身、设身处地、交换立场,方能获得真知。故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十分强调“体”为核心的直觉方法。先秦庄子就认为“道”的认识只能是“体道”(《庄子·知北游》)。孔子告诉弟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其本质也是设身处地物我一体的换位思考。王弼认为对贵无本体的认识也是需要“体无”⑦来实现。东晋名士更是公开宣扬“体认”的作用,并将“一身体之”的认知看作高于读书学习一类的知识接受。宋明学者在其著作中广泛使用“体认”一词,程颢宣称:“吾学虽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來。”⑧朱熹就“体”的认知方法作出了解释,指出:“体之义如何?曰: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礼,如格物致知之义,与体用之体不同”。⑨李颙在《四书反身录》中更是强调:“不要引训诂,须反己实实体认。”⑩可见体认式的直觉认知方式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是十分普遍地得到认同和运用的方法。

第7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78—01

思想政治课中哲学常识内容多,概念多,原理抽象,而学生的经验、知识又相对有限,有时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注意更多地使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努力让每堂课都充满乐趣和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引用寓言故事

哲学常识部分讲到,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教学时,笔者事先没有抽象地讲解,而是让同学们回忆大家都熟悉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通过这个寓言,学生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理解了整体与部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再如讲到“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一原理时,笔者又与学生一起温习了大家熟悉的《三只仙鹤》《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学生恍然大悟,完成了现象思维到本质思维的过渡,感到学习哲学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既简单又神奇。

二、运用生活事例

哲学常识部分讲到,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笔者举了这样的生活例子,当汽车行驶到山高坡陡、拐弯多的危险路段时,司机往往特别小心,注意力高度集中,减慢车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拐弯处及时鸣笛,事故出现相对少。而在宽阔的马路,却往往因司机麻痹大意,频繁出现交通事故,“平路容易翻车”。这就说明,危险与安全这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生活事例并不只在参考书里、网络上,而在教室里、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在讲“整体”这一概念时,笔者就近取材,联系教室墙壁上的挂钟。从静态角度看,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挂钟作为整体是由钟壳、时针、分针、秒针和齿轮等各个零部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动态看,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环节、各阶段相互联系构成的发展的全过程,挂钟作为整体是由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时针、分针、秒针转动等各阶段构成的全过程,即整个挂钟正常工作的原理过程。若把整个挂钟拆散,则其各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记时的功能。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轻而易举地明白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发挥。

三、巧借其他学科知识

在讲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时,笔者借助学生们在历史课中学过的知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席卷大半个中国,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自身的弱点,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内因即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外因即外部原因。由于这两个方面原因的存在,终于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就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8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10月16日,毕明哲和王理回到临湘,回到他们的初中、高中、家里。一路上,不同的目的地,数十次上下车,不变的是毕明哲蹲下来时轻轻说出的那三个字,并不悦耳动听,却让人暖到心底。一如毕明哲8年前一句近乎“玩笑”的承诺,毫不惊天动地。一如毕明哲人前人后那张阳光灿烂的笑脸,憨厚却温暖。一如8年来两人的兄弟之情,无须多言。

8年来,毕明哲用他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残疾同学的求学之路。从初中到大学,从临湘到长沙,行程万里,风雨无阻。

八年前的一句承诺:背上的兄弟情

17日,记者跟随两兄弟回到他们的中学,8年的时光,这对兄弟成长了。他口中的“老毕”是“湖南省雷锋式优秀大学生”、第十三届“湖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口中的“理爹”蜕变成了一个阳光朝气、喜欢说笑的大男孩。只有当年临湘市实验中学13班的教室还记得这两个并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小男孩是怎么结缘的。那时候的“老毕”是班长,放学后,他要负责锁门。那时候的“理爹”是一个封闭的小男孩,他苦恼自己那患“肌无力”的双腿,就算放学大家都走光了,也只能孤零零地坐着等家人来接。

“我不把他送回家就锁不了门。”于是,这个初一的小男孩决定送王理回家。王理的外公惊讶地看着回到家的王理,喜出望外,连连道谢。连续几天后,毕明哲对王理的外公说:“以后接王理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

王理的爸爸王玉虎当时并没有觉得这句平淡的承诺会成为“改变儿子一生最有分量的一句话”。然而,小小年纪的毕明哲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为了让王理踏实地接受自己的照顾,毕明哲在自我介绍时故意把年龄多说了两岁,当上了王理的大哥。事实上,他比王理还要小半岁。

从此以后,毕明哲每天凌晨5点半就早早起床,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步行到王理家,然后背起他赶着上6点半开始的早自习。而晚上,本来9点半就结束的晚自习,毕明哲送完王理再回到家,却往往要到晚上11点。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王理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悲观情绪,毕明哲无数次用张海迪、海伦等人的故事来激励王理。

三年后,两人同时初中毕业,一起踏入了临湘一中。换了校园,离家更远了,而毕明哲和王理的兄弟情却更加深厚了。这一年王理的体重已经达到了一百多斤。那段时间,在临湘一中的校园内,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毕明哲背着王理上下教学楼的身影,他们的教室在五楼,每天至少要上下十次。对毕明哲来说,每一次上下楼都意味着一身汗水。

“有一次他送我回家时摔了一跤,爬起来还是背着我回家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一跤摔得他左手骨折了。”说起这事,王理眼眶湿湿的。“我记得有一次班主任打电话给我,说小毕没去学校。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才发现,小毕正好背着王理进教室。”王玉虎说,平时从不迟到的毕明哲很不好意思,还跟他解释是因为生病了。王玉虎这个汉子忍不住哭了,他说自己身患多种疾病,在云南工作的时候遭遇车祸,王理的妈妈患乳腺癌接受化疗——“因为我儿子的事,苦了小毕。”

“当时我们并没有公开表扬毕明哲,不想给他压力。”毕明哲初中的英语老师赵庆华告诉记者。看着毕明哲背着王理读初中、读高中甚至上大学,她的感受也从最开始的赞赏,到中间怀疑是否能坚持,到现在的钦佩和自豪。“说到他的动机,我认为是这孩子骨子里有一种侠气、豪气,憨厚而真诚。”

赵老师的这种看法,得到了毕明哲初中班主任丁城田的赞同。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小毕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照顾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的同学他并不奇怪。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提着东西回家,远远地就看见毕明哲跑过来了。“不由分说地抢过我手中的东西,”丁老师回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碰到我的手很凉,就连连问我是不是感冒了,要我注意身体。”

这些感人的小细节不仅他初中的老师记得,他高中的老师记得,他大学的同学也记得。记者和老师、同学聊起毕明哲时,听到最多的三个词是主动、真诚、热情。

两年前的一次抉择:象牙塔中的N个“毕明哲”

三年的高中生活在毕明哲的汗水和两兄弟的打闹中飞逝而过。

2010年6月,高考,两个人分在不同的考室,下考后毕明哲赶过来背王理回家。多年的默契让他们在高考的压力卸下后也是默默不语。半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毕明哲上了本科线。因为治病影响了成绩,王理只达到专科线。

然而,几经思考后,毕明哲又一次赶过来了。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兄弟王理,决定和王理去同一所大学读书。“做这个决定,我其实也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毕明哲参加的是专业考试,录取通知属于提前批。在王理的录取结果出来之前,“放下王理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继续照顾他?”毕明哲每天都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问题。

“到了保险职院后我才告诉爸妈其实考上了本科。”毕明哲说他的姐姐是最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怕她骂。”说起这事的时候,毕明哲还是会吐舌头。

进入保险职院后,毕明哲信守承诺的坚持和王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成千上万个人,他们的故事也很快在校园里传开了。学校上上下下都忙开了,为方便王理的生活学习,学院专门调拨了一间位于一楼的宿舍。为方便王理出入,学院又改进了宿舍进出的大门以及卫生间的设施。同时,学院还将王理的母亲接到学校,专门照顾王理的生活起居。而王理就读的保险职业学院金融保险系2010级金融保险(客户服务与管理)班的同学们,在开学第一次班会上就郑重承诺: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王理同学上课、自习、食宿接送,全包了!为了接送王理,同学们专门安排了每天的值班表,全班同学轮流担任护送员。

男生背王理上下教学楼,女生帮王理打扫宿舍、提书等,成为保险职业学院校园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对于被同学们抢去“工作岗位”的毕明哲,他有点无奈地说:哎,一下子都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每天的日程表了!后来王理的妈妈因为患病回家接受治疗,学校就把毕明哲和王理安排到了一个宿舍。很快“老毕”就跟王理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看电影、打扑克,甚至一起吃泡面、喝啤酒,这个特殊寝室成了大家的根据地。

王理所在班级的班长王霖,是这个根据地的常客。他告诉记者,王理母亲来学院照顾王理,不久后发现患了乳腺癌,不得已回家治疗休养,照顾王理的重任就落到了10级客服班的肩上。而王霖,开始帮王理洗衣服、洗澡,还扶他上厕所。“在这之前我自己的衣物都不会洗。”

王理班上的学习委员阙骊蓉说,老师们经常会教育同学们,做一个好心人,不只是帮助王理,也要帮助其他的同学甚至不认识的人,要将对王理的爱扩散到更宽、更广的范围。

而受毕明哲的影响,学院志愿者们组织了一系列“向身边的雷锋学习,争做文明大学生”的活动,包括志愿服务进社区,参加湖南省保护母亲河绿色承诺行动。

一年后的人生继续:“90后”有自己的担当

5月份,记者第一次去保险职院采访这两兄弟。很不凑巧,毕明哲不在学校。王理在班上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参加期末考试。他告诉我,根据学习安排,他们即将实习。那天他们班上的几个同学吃了一顿散伙饭,期间,王理跟同学、辅导员老师以及奶茶店的老板开各种玩笑。团支书张玺告诉我,王理是他们的“活宝”。而他们的班长王霖是“实干派”,不太说话。她告诉我,其实王理之前也不说话。“‘90后’应该都有这么个特点,喜欢自己私底下海阔天空地聊天,就是不知道上台讲话。”因为毕明哲和王理的事情,大家和媒体,还有其他部门打交道的机会也增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都在成长,学会了更多交流沟通的技巧,会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散伙饭的最后,王霖这个“实干派”终于说了一些煽情的话。他说,当分别的时候,10级客服班的所有同学,包括王理在内,都会诚挚感谢生活曾经馈赠给他们的、让他们成长、成熟的机遇,这些见证并装饰了他们最美的年华,也必将使他们未来在职场和人生的大舞台走得更远、更久……

10月16号,记者第一次见到毕明哲,第二次见到王理。围着大圆桌,跟很多“90后”一样,王理在开会前掏出手机拍照。而毕明哲放下王理后,跑过来跟其他人打招呼。

早就耳闻,跟很多“90后”一样,他们也喜欢嚼槟榔,喜欢上网,喜欢用手机自拍。

等我采访完他的辅导员老师回到他们寝室后,一群记者围着的毕明哲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用纸擦汗。脚上一双运动鞋,白色的鞋面有一些油污了。蓝色的运动上衣,浅灰色的牛仔裤裤脚被踩烂了,一丝一缕的。毕明哲时不时地露出他的招牌笑容——就像王理的同学高敬楠的评价——“憨憨的”。要不是亲眼所见,大家都不会相信这么一个一米八的憨憨的大男孩会细心到帮王理挑鱼刺。

“我恐怕是最后知道这件事的。”采访毕明哲的辅导员刘玉美老师时,记者又一次听到同样一句话。

“他从来没跟我说过他背王理的事,我开始以为他们是亲戚,觉得这小孩子还蛮重感情的。”初中的英语老师赵庆华之前认为这两兄弟是亲戚。“老师跟我汇报时,我才知道原来我有这么一个好学生。”临湘一中的校长李曙东说他之前并不知道毕明哲的故事。

“我开始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啊。”跟王理家隔一条街,74岁的李奶奶用手在腰间比画着,“才这么点点高就开始背,后来别人才告诉我,他俩只是同学。真是个好伢子!”

采访中,相同的表达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被采访者的口中出来。直到被媒体发现,毕明哲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讲过他的故事,别人问的时候,他也只是呵呵一笑,或者用他独有的“毕式幽默”敷衍过去。“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值得说。”辅导员刘玉美说,很多媒体来保险职院采访时,她第一次看到毕明哲也有脆弱的一面。“他告诉我媒体的采访让他感觉非常困惑不安,他认为自己的事情很平常,不值得这样宣传。他甚至认为媒体的采访会让王理受到伤害。他本能地想保护王理,抗拒采访。”

“很多人都对我说,接受媒体采访是好事,也可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自己做标杆,去影响更多的人。”在学院院长、辅导员和同学们帮忙调整后,毕明哲慢慢接受了采访这件事。他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任务。“现在除照顾兄弟外,还得身体力行地告诉社会,‘90后’其实很棒!”“并非‘90后’全部是‘非主流’,‘90后’并不‘脑残’。”毕明哲说。

“我现在和很多媒体记者成了好朋友,我们加了QQ,经常上网聊天。记者的见识也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当问起毕业后准备怎么办时,两人都选择了沉默。良久,毕明哲抬头喃喃道:“要是王理的病能治好就好了。我还希望他能够和我一起继续读书。”毕明哲觉得自己应该学习更多的东西,他在准备专升本的考试。

第9篇:哲理故事大全范文

书中第一个哲理小故事《信心创造奇迹》就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信心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个故事说宋朝战争时,一队将士陷入困境,后来将军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士兵信心大增,战胜强大的敌人,突出了重围。其实这个动作,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猜铜板,正面会赢,反正会输,结果,将军手中的铜板正反两面都是正面的图案,掷出去的结果,只能是正面。这个看似游戏的举措,却使士兵们相信,自己一定会赢,最后士气大增,取得了胜利。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自己人生的坐标,朝着既定的方向,一直前行,直到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整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大哲学家苏格家底教育学生的一件趣事。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就让本文每个学生做同样的一件事,每天甩胳膊300下。这么简单的事,当时同学们都不以为然,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有90的同学坚持下来了;两个月过去后,只有80的同学坚持着;一年过去后,只有一个同学坚持了。这个学生最后成为了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他就是柏拉图。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却寓意深刻,我看完这个故事后,也不禁自问,如果让我每天甩300下胳膊,我能坚持多久?

书中精彩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书后精选的哲理名言,更让人百读不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这些经典的哲理名言,如今已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座右铭。在这些哲理面前,我将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回放,觉得自己所缺乏的就是书中所说的文秘杂烩网哲理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

放下书,开始遐想自己的未来,要步入完美的人生,要使学习更加深入,生活更有意义,工作更有成效,应该怎么做?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翻翻书中的哲理小故事,我为自己制定了几条人生准则:

一、树立自信。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书中也以各种故事展示,自信是独立个性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业的最可靠的资本,自信能排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使事业获得完美的成功。重新审视自己,我挖掘着自己身的优点,当然也看到了不足,但在这其中,我把握着尺度,扬长避短,遇到难事,迎难而上,因为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二、持之以恒。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竞赛的胜利者之所以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与兔子在竞争中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比赛。这使我坚信要造就完美人生,就要持之以恒,当然在生活中,要持之以恒的事有许多,每天坚持看一份报、翻一本书、了解一档新闻,这将成为我一直坚持的选择。

三、关注细节。细节时时处处都存在,但就是看我们能不能看到,能不能捕获,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目标。生活中,我将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改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方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