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第1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1.能正确朗读并能背诵。

2.借助注释、插图及工具书理解古文内容,感悟语言魅力。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

4.补充古今名人的诗作,体会觅得知音之幸与失去知音之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伯牙琴技高超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怎么样?你们听懂了什么?

2.这首曲子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你们知道吗?(课件:俞伯牙和钟子期)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3.伯牙的琴艺到了什么程度呢?荀子《劝学》里对他的技艺是这样描述的:

(课件: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鼓琴,拉车的马都驻足倾听,难怪他被尊为“琴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伯牙的故事。

4.我们读课题。弦(正音xián)。理解“绝弦”。

【设计意图】学生也许说不清楚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意境,但是好听的曲调能放松学生心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他们走进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正确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味

1.这是我们第二次学习这种体裁的课文,它叫文言文。它的遣词造句和我们现在的课文有所不同,要读好它,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课件给出画有节奏线的全文,学生自由练读。

3.有些词在我们今天的课文里,是很难看到的。你发现了吗?(哉、兮)

它们都是语气词。注意了它们,古文的韵味就能读出来了。(课件将语气词标红)

4.指名练读含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古文不长,但读好不易。因为小学阶段的古文学习主要是感知古文的特点,为初中学习作铺垫。所以,借助节奏线和语气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能让他们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理解内容,展开想象,体会知音之境

环节一:自学。

1.你们读得不错,可是光会读还不行,要读懂它,我们有哪些方法呢?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理解古文的方法。(看、想、猜、查)

2.自由读课文,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学,再和同桌交流,了解古文的意思。

环节二:反馈。

1.我仔细听了好些同桌对内容的理解,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意思。那么,我要考考大家,课文中有个字一共出现了四次。是什么?(善)

“善”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以下哪个意思?

课件出示:

(1)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2)良好的、容易,易于

(3)熟悉:面善

(4)擅长,长于

(5)赞许

2.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

师:这两句中的“善”字选择哪种解释?你们是怎么夸赞别人的?(太好了,太棒了,真行,真神……)

师:对,这就是“善哉”的意思。带着这样一种欣赏,再读读这一句。

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听了伯牙的弹奏,他是怎么赞叹的?(指名读句子)

师:子期好像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师:高高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就是伯牙高远的志向啊,子期都听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子期的赞叹。

3.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听”指什么?(欣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老师合作读句子。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古文教学只是初步感知古文特点的教学要求,在反馈环节,没有句句落实意思,只是抓了一个字“善”,由这个字带出了对关键句的理解,希望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环节三:造境,感受知音之情。

1.师创设意境: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

(1)(出示皓月当空的精美画面)伯牙和子期沉浸在悠扬的乐声里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夜晚,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那皎皎的月光洒满大地,此情此景,令伯牙心中一动,指尖流泻出一段琴音。

你们猜伯牙想到了什么?

子期能感受到伯牙的心意吗?他会说什么?

课件提供句式:善哉,_______若_______。

(2)(出示山间流水图、薄雾绕山图、杨柳依依图)伯牙环视四周,在月光的照射下,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山谷显得格外清幽,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徐徐的清风拂动着岸边的依依杨柳。此情此景,让伯牙满心喜悦,又弹奏出一段乐章。

子期啊子期,你听出伯牙的心意了吗?(善哉,_______若_______。)

看,伯牙心中所想,并用音乐描绘出的画面,子期都能感受到,这就是——学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的意思跟它一样?(志)再读。

师:这样心意相通的朋友,我们就叫他们“知音”。(板书:知音)

2.伯牙能拥有这样一位知音,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形容。

课件出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3.带着你的喜悦,再读。

【设计意图】借助精心选择的画面和教师的语言,希望把学生引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并能仿照文中的句式练说,感受知音相遇的融洽与欢乐。

环节四:感受失去知音之痛。

1.两人依依惜别,约定来年再会,到了约定的日子,伯牙千里迢迢赶来赴约,迎接他的却是一■黄土。读课文:子期死……

2.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了这样一首短歌。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此刻,伯牙一定在(回忆、伤心、哭泣),我们不禁要问问伯牙:你伤心什么?回忆什么?痛苦什么?

4.你能感受到此时伯牙的心情吗?用词语概括。(伤心、忧愁、绝望、痛苦……)这就是伯牙绝弦的原因。

5.你们读懂了伯牙的心声,已经成为伯牙的知音了。再读文本。

6.还记得伯牙是以什么闻名于世吗?他丢掉的,放弃的只是琴吗?破琴绝弦,让你感受到了的是什么?(悲壮、无奈、伤心欲绝)

所以,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再读课文:子期死……

【设计意图】借助伯牙的挽歌,体会他失去知音的痛苦和绝望,感知从古至今“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四、名言佳句拓展。

1.从春秋到现代,这对知音的故事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他们之间的情谊让你觉得怎样?

2.课件出示名言佳句。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鲁迅全集》

3.知音难觅,如果将来幸运的你能找到的话,一定要格外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再走进伯牙子期的故事,体味那份真挚的情谊。读全文。

第2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画、声音、动画等非语言符号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官有效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伯牙绝弦》,在导入新课时,先用课件出示带有“琴”字的词语:琴棋书画、琴瑟和调、对牛弹琴、琴心剑胆、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等;学生诵读积累词语之后,再出示古琴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古琴。这样,学生就对陌生的古琴有了一些直观形象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击课件,播放了《高山流水》。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教师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这首节选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它蕴含一个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伯牙绝弦》。”借助课件,观看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古琴。听古琴之声,初步感知浑厚古朴琴声魅力,再通过教师的描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突破难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生动形象的视听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感知,形成表象,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内容的难点。

《伯牙绝弦》中,是琴声使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成为知音;是音乐,使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他们为什么仅凭音乐就能成为知音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伯牙善于弹琴,将心中的所想所念用琴声表达、用音乐表现,而钟子期听伯牙的琴声,展开想象,准确还原为形象的事物。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这句话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山画面,紧接着播放《高山》的乐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所看、所听、所感,帮助学生完成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顺利转换,初步理解知音的内涵。

在理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话时,学生读品句子之后,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聆听奔放激越的乐曲声,观看气势磅礴、宽广无垠的江水画面,引导学生经历聆听乐曲、想象画面,还原事物,再次帮助学生完成视听觉的转换过程,然后将图画、声音与课文相对照,把学生的观察、说话、感知、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知音的内涵,又有意识渗透本组教材对培养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要求。这样,充分使用课件创设情境,利用声音、视频,结合学生的想象,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到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三、创设情境 ,激感

教材选编的四篇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较为贫乏,再加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空相距久远,因此往往对文言文的形象、情境的感受比较肤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能很好地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最佳的视听觉效果,引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

在《伯牙绝弦》时,伯牙得知钟子期这位知音去世的不幸消息之后,破琴绝弦,以示悼念。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领悟伯牙痛失知音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件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伯牙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虽然听者众多,但他却始终觉得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来到山间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今,伯牙遇到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他的心情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悟伯牙当时的欣喜、激动之情。

2.用课件展示伯牙坟前弹琴的画面,学生边看边听低沉哀婉的古琴曲,如泣如诉般诉说伯牙的痛失知音的心声。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伯牙心情如何?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想象伯牙当时遗憾、惋惜、悲痛等复杂的心情。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借助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渲染当时伤感的氛围,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并设身处地想象、感受和表达伯牙当时的复杂内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 指导诵读

朗读文言文,读通读顺是基础。只有读好词句的停顿、文言虚词的语气,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教材所选编的四篇文言文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但对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语气、语式、节奏较难把握,独立朗读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除了有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诵读好文言文。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试读时不容易读好字词的停顿,这就失去了文言文应有的韵味。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及时用课件出示文中难读的句子 ,在停顿处画上小斜线,省时、有效地纠正学生朗读时不恰当的停顿缺陷,再辅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评议,很好地落实了读通、读顺的要求,初步达到读出文言文味道的目的。

在指导练习背诵阶段,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关键词句作为提示,采用半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练习背诵。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___。为设果,果有___。孔指以示儿曰:“___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___。”

等学生诵读熟练之后,再用课件出背诵提示,隐去更多的词语如下:

梁国___,___。孔君平___,___,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曰:“此是君家果。”___答曰:“___是夫子家禽。”

在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尝试背诵之前,还可用课件播放富有韵味的古筝或古琴曲,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同时,在诵读隐去的关键字词,再次感悟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巧妙使用课件,既指导了诵读,解决诵读的难点,又强化了人物的形象,达到诵读——体味——内化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在学习文言文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力求做到必须、适时、适当、有效。

第3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朗读能力;究因;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随着年级的增加,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漏字、添字、断句现象严重,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同时造成的阅读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更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语文的可持续学习。

一、原因的分析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现实的生存环境

农村的孩子一般没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且不少外来民工子女都是租住在条件相对简陋的出租房中,周边人员混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家时,不仅要完成书面作业,还要负责家务,没有时间朗读;再说,大都学生都把朗读当作软任务,哪怕老师布置了朗读任务,也很少有学生坚持去做;有的学生以为在家朗读不朗读无所谓,反正这是老师无法检查的作业;家长文化水平低,无法指导;能配合督促孩子朗读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越来越差。

(二)语文能力的衡量标准缺失

在目前的形势下,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分数最终还是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只关注书面考试的内容,而忽视朗读这情感素质的培养。由此带来的管理部门对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也趋向于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一切用数字说话。用分数来量化来评定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其结果只能使得教师拼命地向学生要分数,以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三)教师意识的淡漠与操作的失当

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管理考核的功利心态的影响,直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师,思想上对朗读教学意识淡漠,行动上更是消极。反应在操作失当的表现,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朗读时间不保证。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曾经的早读时间也因为所谓的“减负”一股脑儿给取消了。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还有的教师采取的最主要的朗读方式是全班齐读,方式过于单一,所导致的情况便是,在全班齐读时,会有学生投机取巧,光张嘴不出声,导致朗读教学索然无味。

二、应对措施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是一门自成体系的语言艺术。凡是能够写成文字的就是能读的,因此朗读具有广泛的活动领域和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对于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乃至今后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认真地落实好朗读。

(二)教给朗读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箴言都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朗读,需要老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从语气、语调、感情上来处理朗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欣赏名家名篇、教师范读、同学范读等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教师范读和同学的范读更易于学生模仿和学习。教师可充分挖掘班级当中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示范读、课外的个别辅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得其在学生中起到一个榜样引领的作用,此次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朗读的习惯。

(三)保障充分的练习时间

朗读是一门技巧,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予以练习才能见效。从教师的角度讲,需要我们积极投身课改,从急功近利的圈子中跳出来,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认真落实“读”这一环节。树立“无读不课堂”意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第13条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该达到10分钟左右。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保证学生人人均有“读书”的机会。

我们来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中的精彩片段:初读阶段,老师出示了这样的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教师指名读,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流利,随后检测学生是否读出节奏和韵味,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指导;初读阶段的充分朗读,为随后的研读打好了基础,不妨来看一下这段实录:

师: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见了呢?是不是大概理解了?

生:是的

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就是伯牙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绝”怎么解?

生:“绝”是断绝的意思。

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2:在文章中,“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再来一遍,子期死,开始。

生读

师: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破琴绝弦”,这个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吗?是在向世人宣告着什么?

生: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永不弹琴了。当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时,我们对这个绝弦就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如果我们多读几遍课文的话,我们就会对绝弦乃至于这篇文章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看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那些地方你还没有读懂,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交流(略)

整堂课下来,学生就是通过自己的反复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了对课文的解读。最后让学生在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声中诵读全文。闫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而呈现在课堂上的朗读环节,充分说明朗读对于学生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以及激发兴趣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总归还是有限的。为此要保证在家的阅读时间,晨诵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朗读训练,农村家长早上起床时间均较早,家长们出门工作,有不少孩子就直接被送到学校。学生早早到校,不是抄作业就是聊天玩耍,且不说存在安全隐患,光是浪费了早上的时间就够让人觉得可惜了。为了将早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我组织这些学生成立“三味早读”社团(寓意来自于当年鲁迅先生的那个“早”字),以保障朗读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小学生必读书目》选定相关篇章,一般一星期训练一个语段,第一天是读通顺,读流利;第二天是根据自己理解有感情地读;第三天开始是由值日班长组织轮流诵读(大部分能够做到脱稿朗诵),由公认的朗读能手打分。而那些准时到校的学生则由家长督促,朗读内容跟学校里的朗读同步。检测则利用午休的时间进行。同时组织以村、社区为单位的朗读帮扶小组,分享朗读的收获,解决朗读中的困惑,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朗读水平。

附:朗读教学评价标准

评分目标 五星 四星 三星 二星 一星

正确

程度 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 普通话比校标准、发音比较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2个以内。 普通话基本标准、发音基本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3个以上,5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6个以上,9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已超过9个。

流利

程度 朗读流利,不唱读,不重复回读,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恰当。 朗读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不超过2处。 朗读基本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3处以上,5处以内。 朗读不太流利,有唱读现象,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6处以上,9处以内。 朗读结巴不流利,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非常严重,已超过9处。

感情

表现 能根据课文内容、情感需要用不同语速、语调准确表达感情。 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基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感情平淡,语音、语调变化不明显。 朗读没有感情,读书只有一个声调,读不出不同的语音、语速、语气的变化。

第4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一、抓住“传情点”,体验作者情感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方面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悲伤”传情点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人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的敬仰之情?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借鱼钩这个道具来歌颂主人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鱼钩为挽救红军生命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死关头,怎样对待自己与别人。导入新课时,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引人入胜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遥远的年代:—个小小的鱼钩,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在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它挽救了红军的生命。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作者就是紧紧扣住鱼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你们将看到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平凡而又珍贵的鱼钩,不正是红军精神的生动写照吗?这深沉凝重的语言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强化心灵兴奋点。升华情感

一堂课虽然是短暂的,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课堂上,注意设计引起学生兴奋的兴趣点,就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读”为兴奋点。在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理解之后,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或静思默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充当课文描写的角色,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后,我先指导学生分好角色——叙述人、小红军、陈赓,按照各自不同的表现,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要读出小红军满不在乎的语气,语速放慢,强加重音;小鬼把腰一挺,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要读出小红军不服输的口气来,透出一股倔强之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2.以“演”为兴奋点。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寓言、童话都适合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最容易使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如《狐假虎威》这一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第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文言文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中华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精粹。如何让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文言文教育,则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在《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提出:“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然,文言文时代毕竟距今久远,其音、形、意都与新生不久地白话文相去甚远。再加之句式、修辞、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对其之理解变得困难。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即使是较为浅白的古文,对他们来说,也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由之产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非常普遍。而教学者,对其采用的死记硬背,强迫式教学虽一时之间起到达标的效果,却牺牲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长期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正如前文所说,小学文言文教育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难点。如何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轻松的环境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小学文言文教育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部分。笔者在长期地实践探索和思考中,认为教学者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的地方。

(一)故设悬念,激发兴趣。有些课文本身就是趣味十足的故事。除了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方式搞懂课文意思之外,还可以让利用猜读的方法一句一句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有最绮丽地想象,在这样的环境设定下,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

如教学《性缓》,先出示前半句:“一人性缓。”猜其意,思其平日之表现,想故事之发展。“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如果你看见了怎么办?慢性子是怎么办的呢?学生边猜边说,“文白”对照学习不留痕迹。而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得到许多有趣的答案。如此教学,轻松而有趣,学有余力。

(二)“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穿越是网络文学中最流行的元素,不少学生都有看穿越小说的习惯,将“穿越”引入古文教育中,无疑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1)从古“穿”今,古今相连。

如可以告诉同学们,不少电影电视剧都是根据这不足百余字的古代小故事改编的。如曾有最近热映的电影《画皮》《倩女幽魂》等等。而课文中曾学习到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也被借鉴到了电影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中。由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足百余字的古言故事经常被人们借鉴到电影电视剧?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亘古不变的价值。

(2)由今“越”古,创作课本剧。

让同学们发挥创意,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创意,如旁白。甚至可以虚拟一个穿越人物,加入到课本剧中,让学生们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来编写和穿越人物的互动。因为表演的需要,学生们会自动自发地去了解整个课文的意思,背诵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这既是对课文的另一种形式的背诵理解,也是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复诵读,体验音韵节奏之美。

读,是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中国古文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意蕴都在字面之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都以诵读为蒙学之始,虽有弊病,但不可否认,这种学习方法确实会有较强地学习效果。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诵读对他们来说很轻松,而反复地诵读,加上老师的一些点拨,既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意思,又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学习过的内容一时忘记,到中学阶段,也能够凭内心深处的记忆很快想起来。

当然,读也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诵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读字音和句读,让学生们能够正确掌握字音和节奏。二读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帮助学生通过语调、感情理解文章意思。如《伯牙绝弦》之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低沉,可显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无奈与痛苦;坚决,可示伯牙决定之不可更改;平调,则显示说故事之意味。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理解。三读韵味,让学生们感受到古文的音情结合的韵律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划划节奏线,读出古文的韵律,朗朗上口。

三、文白互写,激发创意热情。只要让小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那么,让他们以课文为模板,改编创意,写出自己的古文也并不是难事。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擅长模仿。他们能够自动忽略掉个别词句的不太理解,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读了《学弈》,可以让学生们写《学棋》、《爱书》等等。一些较为优美的古诗,也可以让同学们想象其中的意蕴,仿写出优美的散文诗来。如《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明易懂,情思惆怅悠远。不正可以让学生理解意思发挥创意,写出自己的现代诗来。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较中认识到,古诗的韵律悠远,和现代诗的洒脱自由。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古文来改写自己的作文:如吾父嗜烟如命,母屡劝若不闻,再劝,父发脾气,乃摔门而去母伤心,哭泣不止,无心做饭吾只好亲自下厨,情形好不凄惨。夜,父归,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长叹一声:一日无烟,怎活得下去?母无奈,只好听之任之,戒烟一事暂且不提。

作为教学者,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实应迎难而上:以文章特点,激发学习古文的情趣;反复诵读,让同学体验古文音韵之美;创意书写,体验古文简约古朴之美。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对古文向往欣赏之心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6):62.

[2]林洋.浅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J].成功(教育).2011(10):91.

[3]邱静君.小学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45-46.

第6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生本位自主学习一、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现象

1.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时间被“空耗”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阅读,但仍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作者情感等层面上,学生始终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走,被动地回答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教师很少让学生潜心自读自悟,学生没有机会感悟语言的魅力,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真正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内化、自学、自悟、作业时间是少之又少,学生自主学习严重丧失。学生的学习时间被老师空耗是一个普遍突出的现象。

2.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实践被“形式”

课堂氛围是否热烈是许多教师认为彰显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的重要标准。教师怕静默地自学、自悟和做作业会造成课堂的冷场,认为这样的课堂显得生气不足、沉闷,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热闹花俏的形式代替了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主体被“替代”

当下,课堂语文老师表演欲特别强,唯以自己的教案为基准,唯自己的才华展示为第一要务,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抛到了脑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都被老师才艺表演占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导地位所替代。

二、营造简约语文阅读课堂的策略

1.初读环节少问多读从简求实

初读课文后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要过多纠缠,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真问题”上;把时间留给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然后谈“真感受”上。

例如,五年级下15课《金色的鱼钩》初读环节过程。放手让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回辅导,组织学生做好四读:一读略知大意。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读通课文。三读体会情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四读质疑问难。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做好记号,准备交流阅读感受。

这个过程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读思结合,手口耳相济,有基本训练、有深入思考,是真正学习的主人。

2.细读简化板块存精求实

简化板块就是板块分明,板块数量安排上尽量少而精,甚至一节课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就可以了。一节课的细读内容浓缩成一个,围绕这个浓缩问题开展10~15分钟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语言现象,自主探究语言密码,自主对话,自主内化语言。这样既把握了课文学习的范例作用,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在课内完成练习和积累任务。

如六(上)25课《伯牙绝弦》的细读环节,这一课的细读探讨的浓缩问题: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到底有多深,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步骤:

(1)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2)自读自悟写旁注,抓住关键词理解,探究语言密码。

(3)学生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发现语言现象。文章通过两个相似的句式和重复用“必得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并且这两句话也能让人有无限遐想,还有若大海、若清风、若明月等,凡是伯牙所想所思,钟子期都能在琴声里感受到。

(4)仿写句子,“伯牙鼓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内化语言。

(5)抄写句子并默写(课内和自创的各一个)。时间大概控制在10~15分钟。

3.拓展延伸忌偏过,简约精要求实

拓展环节是学生利用课本外资源帮助本课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把书读厚的好路,但做“偏”或者“过”了,都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课外资源要适量且精要,要因积累需要而设,因感情升华而设,因表达需要而设,切不可滥和繁。当学生的表达欲望饱涨,此时安排一个拓展性练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品读文本,深刻领悟了文本人精神后,学生深受文中的父与子的高尚情怀感动,由此延伸到自己对父母博大的爱的感激,教师此时链接小诗朗诵,学生在这样的感染下是迫切需要表达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此时再安排一个小诗创作的拓展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升华了情感,又内化了用诗表情达意的语言表达方法。

4.课堂作业忌繁多留后,应精简且落实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背诵书写等作业是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内容,简化作业形式,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堂上通过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作业内化当堂习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比如六上25课《伯牙绝弦》在课堂上就可以安排三个作业,一是背诵并默写本课;二是抄写并背诵导入时的那些词语;三是仿照“伯牙鼓琴,洋洋兮若大海,巍巍兮若高山,伯牙所其,钟子期必得之”写话;四是把这篇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古今对照。三个作业的落实可按班级中学生能力好中差的差别分配。能力好的四题都落实,中等的落实前三题,中下的落实前两题,学困生只落实第一题。

三、实施简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

1.简约的过程可留足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积累丰富

简约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可以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记诵经典名篇,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在课堂上就获得丰富的积累,对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耳熟能详,张口就来,促使在平时的习作时能很好地借鉴经典名篇的布局谋篇方法,细节描写的方法,能自如地引用好词佳句、诗句名言等,增强所写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2.简约的内容可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简约了阅读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特别强调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的课堂,是急学生所急,需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过程,非强制灌输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全改变了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原先的那种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学习任务观念”再也不见了。

第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追求;真实;语文;教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等丰富意蕴的基础与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功利而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致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屡屡出现失真的场面。请看以下几个严重失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次语文竞赛课,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整地体现课文内容与情境而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这些小船、榕树、房屋、鸟儿、游客等塑料图片都贴到黑板上来吧。”几位学生迅速地走上讲台,将小船等塑料图片贴到了黑板上。之后,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鸟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生态环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下课了,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满心期待着老师会将之送给他们。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因为这节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配合老师上竞赛课的使命,这位教师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的备课了,所以,看也没有看学生一眼,就将那些贴在黑板上的鸟儿等塑料图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带走了。学生的眼里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位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竞赛课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欺骗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这位教师根本没有将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他们的意思,而教师的提问“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只不过是这位教师在竞赛课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这位教师表演的道具,心里该有多么的懊恼与失望啊。这位教师如果将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终身难忘这节课、这位老师和哪些美丽的鸟儿等图片,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中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在一次视导检查中发现这样一个语言失真的课例。教师在教学完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与江南美景相关的内容。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员躺在床上梦见江南的青山绿水的图画,当然,其梦境画面是用一个箭头从官员的脑袋中指示出来的。(估计是教师事先安排的)这位教师问道:“请你说说,你画的这幅画的意思,好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题名为《梦江南》。”这位教师很有兴趣地继续问道:“请说说命名为《梦江南》的原因。”学生说:“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过官,后来离开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江南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连做梦都离不开江南的美景。”教师称赞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同学们鼓励他。”于是全班学生一齐热烈鼓掌。那个学生高兴的坐了下来。

课后,我问班里的其他学生:“那位同学说的话好在哪里”有几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知道。反正老师说好,我们就赞扬他了。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的课堂规定。”我认为,这样的写景古典诗词,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意境美,讲讲江南美景的具体表现,画画有关江南美景的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实的拔高,应该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

第8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一、勤学弘毅,理论引领

学习造就思想,学习使人睿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首先应是学习新教育思想的先驱者。勤于学习,善于吸收,长于舍取;学然后三思,思然后改进;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这是我学习的三步曲。我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份读书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书刊,《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做最好的老师》、《为生命奠基》等等,读一本本好书,就像与一位位伟大的教育者对话,让我在理念上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使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我还充分利用利用浙江省骨干教师培训班、舟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以及各级专家讲座等各种机会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看书、上网浏览各地的教育信息,记笔记,下载资料,成了我最重要的业余生活。近几年来共摘读书笔记十几万字,以此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扎实理论基础,以前瞻的思想投身于新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除了教育理论知识,我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广泛猎及各类文学、社会等书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近年来,无论在教育科研、教学实践还是文学创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典诵读促进学生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生作文训练有效性的研究》两项课题被立为浙江省规划课题,《“灵动协作作业”为载体,提高语文作业实践性的研究》等两项课题被立为市规划课题,主持的课题几乎每年都获普陀区优秀教研课题一等奖。

二、实践探索,优化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一个教师重要的人生舞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也在不断地成熟。我一直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统领着我的课堂实践,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力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灵动、教学思路清晰、文化内涵丰富、语文之味酣醇、学生兴趣盎然等。并成为了普陀区的教学骨干。

近年来,承担省、市、区以上公开课达10余次。《珍珠鸟》在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百人千场”教学活动中展示,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期间作为骨干学员送教到长兴县。《伯牙绝弦》在市“金秋课堂”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上展示,并获好评。每年在普陀区“潮涌普陀”教研活动中进行观摩课展示,每学期几乎都在校级和片级上公开课,尤其在我校“三表学习灵动课堂”新课题实施过程中率先上先导课,给各位老师以引领,让专家以鉴别。

三、教海无涯,笔耕不辍

学习为了提升,反思与总结更能促进自己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近年来,本人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早在XX年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教育博客,教育随笔、论文课题、案例设计等等,笔耕不辍,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所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等近三年就有四十几篇在全国和省市区获奖和发展。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收录于《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书。课外阅读设计《追溯魅力——走进一千零一夜》发表于《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珍珠鸟》、《伯牙绝弦》等6篇教案获浙江省优秀教案。《“铁”的温度》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XX年第6期。《醋醇语文味——语文课的追求》、《学生博客——架起作文与网络的桥梁》等多篇论文获舟山市一等奖。

第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

关 键 词:古典吉他 塔雷加《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原因

《大霍塔舞曲》(gran jota de concierto)全称《演奏会用大型霍塔舞曲》,是著名的西班牙古典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塔雷加的传世之作。霍塔舞曲(西班牙文:jota)是西班牙阿拉贡地区的民间传统舞蹈音乐,属中快速度的三拍子节奏,常由西班牙民间乐器和吉他演奏。由于其极具西班牙地区风情,加之作者忠实地继承了霍塔舞曲的传统风韵,又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艺术创新,并刻意运用和发展了西班牙古典吉他的一些特殊演奏技法,因而,在世界古典吉他乐坛上占据显赫地位,属名曲中的精品,被后人称为古典吉他演奏艺术的金字塔。

由于霍塔音乐在西班牙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只要听到这种音乐,马上就知道这是霍塔舞曲,因此塔雷加在写《大霍塔舞曲》时并没有固定霍塔舞曲的主题。虽然没有固定霍塔舞曲的主题,但是我们却感到主题无处不在,整曲虽变奏繁多,但却丝毫不感觉到支离破碎,恰恰相反,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乐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充满激情的节奏、绚丽多彩的音色以及变化多端的织体塑造了西班牙人民在盛大的欢乐节日里,众多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舞者形象,展现了勤劳、纯朴的西班牙人民的勇敢、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塔雷加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不朽名作,如《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阿拉伯风格随想曲》《泪》《梦》《晨歌》等。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突出古典吉他的音乐性、抒情性为主要方面,唯独《大霍塔舞曲》全面汇集了古典吉他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演奏技巧,充分展现了古典吉他丰富的表现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这首乐曲之所以能在广袤的音乐长河里经久不衰,肯定有其原因,分析《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的原因,笔者以为应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生平和创作的历史背景因素

1.对古典吉他浓厚的兴趣、广博的音乐知识、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塔雷加成功创作《大霍塔舞曲》的前提

这一点,从塔雷加的生平我们就能清晰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西丝·塔雷加·埃克西亚于1852年11月21日降生在西班牙维拉里尔镇圣·帕斯卡·拜伦大教堂附近的一处民宅里。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他的一只眼睛受到感染,这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一直严重地影响着他的视力。母亲去世后,虽然年幼丧母的痛楚无法弥补,塔雷加还是抱起了吉他来缓解对母亲的思念。他的第一位老师是盲人吉他演奏家马努埃·冈萨雷斯。1862年2月,塔雷加欣赏了伟大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朱里安·阿卡斯在卡斯特隆·普拉那举办的演奏会。阿卡斯的精彩表演,给塔雷加强烈的冲击。塔雷加早已下定决心开始他的音乐生涯。他的父亲继续努力挣钱,聘请了盲人钢琴家尤基尼奥·瑞兹教塔雷加弹钢琴。而他却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865年离家出走。他住到瓦伦西亚,并加入了一支吉卜赛乐队。他的父亲把他带了回来,他却又跑了出去。几个月后,当他听说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时,才自己返回家中。

1869年,塔雷加结识了西班牙天才吉他制作家安东尼奥·卡尼萨·德·托列斯。托列斯是19世纪的吉他制作家,他革新了吉他制作工艺,被称为吉他制作史上的斯特拉蒂瓦里(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制作之王,也是近代小提琴原形的奠基人)。托列斯在听完塔雷加用普通吉他的演奏之后,拿出一把他自己制作的吉他给塔雷加,对他说:“这才是你应当用的吉他。”从此,这把琴伴随塔雷加约20年之久。

1874年,22岁的塔雷加在富商卡尔沙的资助下进入马德里皇家音乐院学习和声理论和钢琴,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这个学院毕业。毕业之后他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和职业吉他演奏家(他在马德里皇家音乐院和巴塞罗那音乐院教过吉他)。他虽然也学过钢琴,但还是迷恋吉他。音乐学院的校长听过他的演奏后,鼓励他继续深造,千万不要因为吉他的地位低下而放弃。

学业完成后,塔雷加举办了一系列公开音乐会。在瓦伦西亚访问演出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摩尔舞曲》《阿拉伯随想曲》等。

2.弘扬古典吉他艺术的强烈责任感,是塔雷加成功创作《大霍塔舞曲》的动力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一度广为流行的古典吉他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当时乐器的首选是钢琴,虽然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音乐家的努力使得古典吉他能得以生存,但这种历史性的衰败却使古典吉他创作几乎山穷水尽,好多出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都不肯给古典吉他谱曲,另外即使谱曲了也无法和钢琴曲媲美,因此,能否创作出一首能囊括古典吉他全部技巧的乐曲成了挽救古典吉他命运的关键。直到19世纪末,古典吉他的地位才被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位让全世界重新恢复了对古典吉他的兴趣,令古典吉他重登严肃音乐舞台的人就是弗朗西斯科·塔雷加。也正是这种对古典吉他强烈的责任感,才使他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这首空前绝后、举世闻名的《大霍塔舞曲》。

二、《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古希腊、罗马的众多的伟大的美学家以及欧洲古典艺术美学学派都把“多样化的统一”视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原则。《大霍塔舞曲》就是这方面最突出的范例。在这首乐曲中,作者多侧面地、多样化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又将它们高度集中地凝聚在同一主题思想上,这种精美的艺术构思在全曲中随处可见。下面就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1.错综复杂的多样化音乐织体构建形式是本曲创作的基础

表现之一: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全曲除序奏以外的各个段落中,给人以大量鲜明的音乐形象感受。如乐曲在第4变奏(第53—68小节,如图谱1)中,作者用古典吉他2弦的圆润和4弦的浑厚的音色的对比,仿佛描写了男女歌手边歌边舞的形象;在第7变奏(第86—97小节,如图谱2)中,作者以上滑音的技巧展示了一位柔美的少女独舞的形象;在第11变奏(第122—133小节,如图谱3)中,作者以古典吉他大管奏法描写了一个老人载歌载舞的形象,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表现之二:音响色彩的多样化。在全曲中,可以听到小提琴的各种音色,民间土琵琶的音色,单簧管的音色,双簧管的音色,大管的音色,还有嘹亮的军号声、铿锵的大鼓声、悦耳明快的小鼓声等,形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

表现之三:古典吉他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全曲中使用的古典吉他演奏法包括:六音琶音和弦奏法,快速分解和弦奏法,三连音快速音阶奏法,大音程滑音,泛音旋律奏法,闷音奏法,轮指奏法,左手单手涟音奏法,大鼓奏法,小鼓奏法,单簧管奏法,大管(巴松管)奏法、号角奏法等等,集古典吉他演奏技法之大全。

表现之四:旋律织体面貌的多样化。从旋律织体线条上看,有以和声全奏描写的旋律的垂直线群,有以音阶展示的旋律阶梯进行,有以单音来体现的自由流动,还有起伏跌宕的双曲线形式等等。从旋律面貌上看,有高声部旋律,有低声部旋律,有被强拍切断的圆舞曲旋律,有隐藏在三连音、分解和弦的旋律,有双声部的带状旋律,有轮指演奏出的颗粒性的旋律等等。

2.艺术美学思想上“统一性”创作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是本曲创作成功的灵魂

表现手法服务于乐曲内容,全曲运用了大量的创作手法,但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即塑造各式各样的西班牙人民跳舞的形象,尽管形象众多,但在我们欣赏本曲时,因为作者的合理安排,把表现内容作为主要目标,使得整个乐曲给人以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之感,充分展示出作者坚持“统一性”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

创作动机的多样性服从于创作乐思的统一。虽然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但都集中体现作曲家唯一的乐思,即:要表现出欢乐的西班牙人民跳舞的场面。在作曲家塔雷加的眼中,西班牙民族、西班牙故土是如此的可爱,他要通过起源于西班牙这一国度的民族乐器──古典吉他来歌颂勤劳、质朴、欢乐的西班牙人民,最大化地利用霍塔舞曲这一传统乐曲来展现古典吉他的魅力。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服从于乐曲风格、体裁的统一。全曲表现手法再多,也没有超越西班牙霍塔舞曲这一舞曲体裁来写,也没有丢掉西班牙乐曲这一风格,人们不可能在本曲中看到诸如“日本富士山上樱花”等风格迥异的形象,也不可能听到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的悠悠乐声,所有的这些都表现一个主题,就是西班牙《大霍塔舞曲》。

参考文献:

[1]《古典吉他技巧与表现》,陈志主讲,《音乐周报》编,东方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第1版

[2]《吉他音乐参考资料》(1)(《吉他音乐史》)(2)(《吉他名曲解说》), 陈志编,(内部资料)

[3]《吉他手册》(修订本),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