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第1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教育方针;历史源流;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0-02

一、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源流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回顾历史,在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早在1950年5月,中央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了最完整的表述:“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951年3月,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成员。”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规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大命题,显示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雏形。两年后,即1954年2月,总理在政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一论述,将教育部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的提法更改为“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如今教育方针的表述在培养目标的规格方面奠定了基础。1955年9月,教育部又规定:“小学中不但要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由来。1957年2月,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后来又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须”)。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高教六十条”)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人们一般都将后者的表述与前者的表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的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完整表述。这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有人称之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

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以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而制定的。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政权关于教育发展的总纲领以及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本质特征,融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简括性和凝练性。就其性质而言,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优良传统,而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因而其后数十年一直沿用这个教育方针,并于1978年将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影响之大、执行时间之长,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唯一的[1]。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检讨和反思建国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尽管在表述上沿用了不少过去的提法,但作为党的决议已经公开放弃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总结32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重新表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上述精神不再提20世纪50年代的方针,而改提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总共41个字的新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它作了修改和补充,在“现代化”后面加了“建设”二字,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把“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为“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余照旧,总共43个字。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在“德智体”后面加了“等方面”三个字,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七个字,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余照旧。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新中国历史上第二块里程碑式的教育方针,已完成法律程序,载入教育的根本大法。 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制定一个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什么服务,以前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否适用于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受教育者进行“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认真的反思。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结束了“”前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政治化偏差,实现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开创了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时代。但我国第二代教育方针也存在着试图通过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以纠正政治化偏差、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结果使教育的政治性合理要求、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等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视等主要失误和问题[2]。

二、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

1999年6月,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2000年1月,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教育方针又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一方面继续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将“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这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将“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以文本的方式在国家的正式文件中确立下来,揭开了教育方针史上新的一页。2002年11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世纪党的教育方针的这几次论述,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更完善、更精练、更准确。

三、我国新世纪教育方针的反思性解读与未来发展

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表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赋予教育方针以崭新的内涵。但我们认为当前的教育方针仍有值得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1.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群体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两育”(智体)、“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六育”(德智体美劳技),思想上左右摇摆;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还是“诸育并重”,也各自引经据典,莫衷一是[3]。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仅是一种理想,作为操作性更强的教育方针,现阶段强调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我们认为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能更为恰当。

2.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文化理论教养、科学实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更科学和更准确地得到体现与实现。但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实践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社会实践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它不仅包含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等实践,还包括人们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一种包容关系。而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将“两个结合”并列,在逻辑上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包容关系是矛盾的,因此,建议将生产劳动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3.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至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先后有多种表述,且不论这些提法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这里要讨论的是接班人是什么意思?标准是什么?建设者与接班人有何区别?接班人是否比建设者的层次更高些?接班人难道不是建设者吗?这些问题都很难说清。“建设者”与“接班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相容交叉关系,或者是同一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有一部分要成为接班人,而另一部分则要充当建设者?如果是相容交叉关系,那就存在不当并列的逻辑性问题。如果是同一关系,提一个足以涵括或替代另一个,那也就无须在“建设者”后面再加上“接班人”,或者在“接班人”前面再加上“建设者”[4]。此外,“接班人”的提法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是“左”倾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体现,人们更易于将它与应试教育相连接,也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因此,最好将“和接班人”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总之,教育方针是教育规律的概括性体现,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性,体现了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方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理论科学、规范完善、表述准确、实践有效、利于操作,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本关怀,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共和国教育方针史略[J].师资培训研究,2002(4):33-35.

[2]何光全,廖其发.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与失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第2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教育理论与政策变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和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始终高度重视兴办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益、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当前,全国人民正满怀喜悦之情,迎接中国共产党90华诞,各条战线都在总结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就教育工作而言,全面回顾90年来党的教育理论与政策变迁,深入总结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明确、巩固和提高,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肩负着救亡图存的沉重使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把教育事业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将教育融入到争取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中。党高度重视教育在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唤醒民族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提出“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创办工人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村干部,广泛开展识字教育和补习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初步实践,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全国人口中的80%是文盲,在少数民族中文盲率近95%。年轻的共和国要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水平。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党共识,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多次强调,“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主要工作”。经过努力,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了,全党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这一伟大实践中。然而,人才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等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异常严峻地摆在了全党面前。邓小平同志深刻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关系国家和民族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反复对全党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关键,并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完成了全党对新时期科技和教育战略地位认识上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个优先”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识和行动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回顾90年,我们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从重要地位、首要位置、突出的战略位置,到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逐步深化,最终确立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二、立足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党对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步走向全面

教育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必须干什么,这些涉及教育根本功能的认识,反映的是发展教育的目的,体现的是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一定历史阶段,强调和突出某一功能,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时期内,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和资源配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质量。

革命斗争时期,教育主要发挥唤醒阶级觉悟、激发革命斗志、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为革命斗争服务,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政治觉悟,使其积极自觉地投入革命斗争,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功能。例如,1933年8月,党在苏区颁布的《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针,就是满足战争的需要和帮助战争的动员,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

伴随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的转变,从夺取政权的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随之变化。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社会主义工业化上来,掀起了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高潮。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这一时期,为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国家进行了高校院系和学校内部专业设置的大规模调整工作,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和综合大学的理科专业,对口培养专门人才。同时,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技术工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快速发展,建立了一批新型技工学校。教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明晰并确立。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大计只有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些重要论述,标志

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对教育功能定位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所有这一切更加凸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对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的全面把握,从而也为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90年历程,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全面的过程,从一个时期注重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到全面强调发挥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功能,强调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党对教育的功能认识更加科学和完整。

三、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需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确立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为谁办教育,谁享有教育发展成果,是一个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根本一致的。

战火纷飞的革命斗争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尚未建立,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人民大众要求受教育的权利还不能全部成为现实。尽管如此,在苏区、在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党坚持教育向工农大众开放,大力发展工农教育、红军教育、革命干部教育和妇女儿童教育。开展了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成人学校到正规学校、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多种类别、层次、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满足人民大众受教育需求,还教育于人民。

新中国的成立,为保障人民大众受教育权,奠定了政权基础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保证了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现代社会,教育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进人新世纪以来,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视野下,党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机会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助学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育公平。

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四、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发展和完善,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趋于系统和深化

教育方针是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而确定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党对当时中心任务的判断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用明确规范的语言提出的文化教育方针。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工作继续贯彻和执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上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成功地接管和改造了旧教育,为创建新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人们把关于教育方针的这两个表述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的教育方针加以贯彻。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后来简称为“四有”。1983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新形势,站在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

以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大致沿用了这一教育方针,但在文字上作了重要修改,除了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加上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外,还在“德、智、体”后面加上了“等方面”。至此,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已完成了法律程序,写进了教育的根本大法。

世纪之交,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对教育方针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美”的要求。这样,新的教育方针就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强调了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经过90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日趋丰富、科学、完善,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五、把建设高素质人民教师队伍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关键。党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教师受世人尊重的程度如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得失。

兴教办学、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文化传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教员是干部的干部”,强调办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在连吃盐、穿衣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党还是尽力优先解决知识分子生活上的困难,为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贫穷落后、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发展壮大教育事业,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尤为迫切和重要。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大批称职的教师”。党和国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关心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待遇,迅速建立起师范大学和独立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的师范学校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1985年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8年12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水平明显提高。广大教师忠于职守,默默奉献,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9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围绕举办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积累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和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在90年不懈探索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对于继续推进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对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弥足珍贵。限于篇幅、时间、精力和能力,本文只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进行了粗线条的探讨,我们党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其他重要经验和理论结晶,例如教育法制、素质教育、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对外开放等等,还需要更多同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得出了五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应切实遵循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五个重要结论和“五个必须”,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切实做到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科学改革。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以博大胸怀和宽广眼界学习借鉴国外一切有益成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伴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必将以旺盛的生机,非凡的活力,铸就新的辉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

(2)(4)(5)(6)(7)(2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75.191.161.171.248.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79.

(8)(2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9)(12)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6.20.

(10)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9.

(1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15)(16)(17)(21)(2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106-107.408.108.109.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第3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建国后7年卓有成效的恢复工作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但人民内部矛盾已日益明显地突出出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的、大量的、居于主要地位的基本矛盾。对此,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地位;一些人认为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是阶级斗争的新表现,主张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镇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就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6月19日,正式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从而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针对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一度减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一部分人民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要注意纠正忽视政治的倾向,反复强调各级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从广义上讲,是指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强调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出马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还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全社会都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实践证明,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起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落到实处。

二、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二是客观世界的改造。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在《正处》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工人阶级同样需要改造”。同时又指出:“不能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运也不能停止。”还通过自身改造的体会,谈了自己如何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改造自己思想的情况。总之,人人都需要改造,需要继续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步,否则就要落后。

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要求,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三、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正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得胜利的思想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用马克思主义培育人的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使人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号召大家要认真看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理想前途教育与勤俭建国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召唤和动员人们去为之奋斗。指出,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就什么都好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各方面都有待继续完善。这些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要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勤俭节约、勤俭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也十分重视节约和勤俭建国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在《正处》中专门强调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既克服了上述的危险倾向,又可以达到增产节约、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的上述论述,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人生理想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人们从现实出发,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

3、集体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规模的经济建设,会遇到很多矛盾。这种矛盾经常地反映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对立。这就要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指出,在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时,在经济上必须兼顾三者利益,经常注意调整其中的矛盾。有些群众往往很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很不了解长远的、全局性的、共同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持久,需要在群众中经常进行这种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从切身利益上关心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引导人们在三者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决不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以牺牲长远和根本利益来换取眼前和暂时利益的事。为此,除了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人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外,还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和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主与纪律教育。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这种主张实行西方的两党制,鼓吹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倾向。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社会主义纪律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的统一,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这种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纪律来约束自己。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还表现在: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民主与自由的观念。

四、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正确方针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针。

1、坚持民主的原则。

所谓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从本质上说,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原则,即运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就是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同时又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按规律发展趋势,加以正确的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把疏通与引导统一起来,在疏的基础上导,在导的要求下疏,即是“疏导”。

指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的制度不适应用人民内部”,“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的状态。为了贯彻民主的原则,正确地阐明了民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他说:“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侧面而否定另一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他特别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他还严厉地批评那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民主的原则,说理的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要受到惩罚,根本做不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在《正处》中,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1942年以来成功地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出来的一条正确方针。后来把这一方针推广到党外,去解决干群之间、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几部分军队之间、几部分干部之间、共产党与各派之间的矛盾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方针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在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方针。它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又要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就无法分清是非,无法坚持正确的原则,也就没有团结的基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主观上根本没有团结的愿望,只有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党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教育人、转变人的工作。对于人民群众中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不能采取强制的、压服的办法和行政命令的办法,而必须坚持疏导方针。这个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是一个容量大的正确方针,它是对“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的继承和发展。疏通是发扬民主,引导是厉行集中,对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视情况必要时采取行政、法律等引导手段。

强调,对于少数人闹事的问题,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方针。他指出,发生少数人闹事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领导上的与对于工人、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有些群众往往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不少青少年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

另外,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关系上所遵循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处理与各派关系上所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

五、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这种矛盾,不能运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为此,他规定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

1、民主的方法。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采取的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就是疏导教育的方法。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压;也是压不服。堵塞言路,强制压服,都不符合人们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只有采取疏导的方法,让人们畅所欲言,把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讲出来,充分掌握人们的思想情况,然后再加以引导,以促进人们的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是对提出的民主方法,积极引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2、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认为,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少数人做的,而是群众性的工作。他主张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都要做思想工作,人人都要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央文件,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先进思想,克服错误思想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改造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思想,自己做自己思想工作的过程。指出:对于人民说来,不是采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组织群众自学理论、开展演讲、讨论、辨论等活动,进行自我鉴定、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总结经验才识,在实践中锻炼等,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坚持自我教育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动活泼,有广泛的群众性,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人们还需要互相教育。所谓互相教育,就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互相批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认为;人们在进步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互相帮助的。

3、批评教育的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手中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了免疫力。我们在解决人民内部思想认识问题时,要坚持批评教育的方法,必须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情况,立足于摆事实,讲道理,以言语感化人,以道理说服人。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但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应力求用辩证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失,区别对待,与人为善,恰如其分。

4、比较鉴别的方法,也可以叫比较教育的方法。比较鉴别法是通过比较对照辨别真伪,是非以及正确与错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段话不但揭示了真理的发展规律,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发展的规律,比较鉴别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规律中提炼的。这种方法是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各种思想、观点、学派进行比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对照,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发现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正面,反面,相异,相同,对立统一等各个角度更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思想信息,掌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思想教育的规律。它有利于被教育者在鲜明与强烈的比较中,辨明是非,鉴别真伪,判断正确与错误,更自觉、坚定地接受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成效性。

《正处》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重读这部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选集》第5卷1977年第一版

2.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慰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张耀灿、陈万柏的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4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 青年 政治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85-02

新殖民主义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试图建立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西方价值观、政治观所奉行的一种战略体系。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相当的影响。新殖民主义政治观传播的受众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群体。它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手段影响着我国青年的政治观,以达到颠覆我国政治稳定并纳入其资本主义体系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新殖民主义对青年政治观的影响做全面的了解。

一、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殖民主义

一般认为,新殖民主义作为时代特征主要出现在二战后。它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维持不平等国际关系的一种体系。

新殖民主义是一个历史性产物,它来源于19世纪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殖民扩张。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完成工业化转型,通过殖民地领土的不断扩张,从其殖民地国家攫取原材料、市场和转嫁国内矛盾,同时通过制度嫁接,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对殖民地的全面控制。二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推行的新殖民主义体系主要是针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建立有利于其资本畅通无阻的全球市场体系,这既是资本主义本质所在,也是新殖民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新殖民主义对我国青年政治观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殖民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当时,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他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曾谈到,“我们提倡中国人和外国人发展正常交往,这对于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必要的,对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也是必要的,今后这种交往还会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对少数青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1]虽然如此,但随着我国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殖民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政治观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78年―1990年。这一时期以东西两大阵营对抗为标志的冷战格局形成,意识形态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生活的主题,西方大国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旗帜,大力宣传资本主义的政治观并千方百计向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群体渗透。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缺陷,西方抽象的自由、平等以及“人道主义”变得充满诱惑力。

这一时期,新殖民主义对我国青年政治观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政治渗透的色彩浓厚,针对性强,影响的范围主要是青年大学生群体。邓小平针对这一状况于1983年发动了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他说,“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2]并从1983年开始,多次在重要场合专门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并提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可见,当时党和政府同国外新殖民主义势力争夺青年思想阵地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国内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新殖民主义势力利用我国转型期内的一些腐败现象,通过传播极端民主化思想煽动我国青年大学生,企图达到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这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以及青年政治观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第二阶段即1990年―1999年。这一时期冷战格局破裂,新殖民主义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并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中国,意图攻克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堡垒。

这一时期,新殖民主义对我国青年政治观的影响的特点是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对青年群体影响的范围增大,范围已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最为突出的是通过经济、文化霸权主义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贬损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妄图对青年一代进行“西化”。如果说新殖民主义在第一阶段还带点明目张胆的色彩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则更为隐蔽,而且方式更为多样化,渗透性更强,对我国整个青年群体的影响更为深刻。

第三阶段即1999年―现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显示了党和政府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此时,新殖民主义势力更加活跃。对美国政府决策有着强大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份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报告: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失效或成效不大时,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遏制,并形成对中国战略上的合围;第三步就是在前两招都不能得逞时,不惜与中国一战,当然作战的最好形式不是美国直接参战,而是支持中国内部谋求独立的地区或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3]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殖民主义自始至终都以传播西方社会思潮、政治观念为目的,通过国家机器、跨国公司等多种载体,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青年群体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罢了。因此,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青年群体心理的发生机制以及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关怀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课题。

三、对策的分析

面对以新殖民主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青年政治观、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建立较全面的青年政治观教育体系,提高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中寻找政治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对青年政治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导向作用,在大众传媒的传播环境中,少些西方价值体系中的肤浅信息,注重理智性信息的输入;在学校教育中,少些理论性的灌输,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进行比较分析;在方式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研究青年群体的复杂行为。

(二)完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

这里的全方位和立体化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并重,家庭教育兼顾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兼容,形成合力以消解新殖民主义势力的影响。学校教育主要是以“两课”为主,发挥党团组织、学校团体以及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社会教育的范畴比较广泛,它包括各种行政机构、文化单位、政治军事机构、乡村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等。社会教育主要是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传统优势并注重其他机构、团体的作用;家庭教育主要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又是影响青年政治观、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要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三者脱节的现象,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体系,而且各个环节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其环节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新时期青年特点的研究,提高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

青年的社会本质是青年区别于少儿又不同于成年、老年的内在标志和特殊规定性。[4]这决定了青年群体所具有的特点:充满热情、精力充沛、易激动且敏感,同时又极具创造力并渴望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这些类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政治观的传播与教育应表现的不同特点,要求在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必须纳入“三位一体”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便形成教育的合力。

[ 参 考 文 献 ]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5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摘要】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正确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是学校和社会都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主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1.1爱国主义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1.2.1要教育青年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树立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因为爱国主义要求人民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而奋勇献身,并使人民懂得这是高尚的追求、美好的追求。

1.2.2教育青年投身于现代化建设,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在当今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建功立业。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教育青年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2.3要教育青年从具体事情做起。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符号,爱国主义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立足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对于青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好知识和技术,为建设祖国做最充分的准备。

2及时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有针对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2.1要及时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

青年是最敏感的,最容易冲动的群体,同时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也较高,社会经历也较为简单。这样的特点使他们很容易能够接触到民族主义的思想,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接受民族主义思想,进行民族主义的活动。所以必须时刻关注青年人的思想动向。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更多的是受网络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网上抒发民族主义的情感,让社会很难把握和控制。这就要求社会和学校积极的进行调研,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座谈的形式或是其他的形式,重要的是得出结论之后根据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情况。青年人对于任何大事件的看法都是很重要的,国家、社会、学校、老师都要时刻的注意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并且适时的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2.2有针对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有针对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指适时的、及时的、针对不同事件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的教育。

2.2.1是在国家做出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决定之后,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决定。

2.2.2是国内发生重大事件之后,学校应及时准确的国家关于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并能够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事件。

2.2.3是针对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学校也应该积极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引导同学正确看待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

2.3“名人课堂”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名人课堂”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具有权威性的形势政策教育的形式。从2004年9月开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以《名人课堂》方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南昌航院《形势与政策》是必修课,主要以《名人课堂》的方式授课。邀请地方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通过“网视宝”向二十几个教室同步传输播出;全部由学校教务处排入正式课表。从2004年9月到现在,南昌航院共聘请了30多名省内外和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员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例如: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聘请了湖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做了讲座;针对青年人比较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部副主任进行了讲座。从学生每次讲座之后的笔记和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小论文,可以看出这种以“名人课堂”的形式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非常好,能够使青年学生随时随地的认清形势和事物的本质,不至于情绪激动,进行不理智的活动,能够有效的防止偏激行为的发生。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3.1校园文化具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按照先进文化的方向来进行。

3.2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8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民族精神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在当今还要弘扬和培育与时俱进精神、和谐共赢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等时代精神。在学校开展与之相适应的纪念活动的同时就是进行这些精神教育的关键时刻,首先,可以发挥学生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社团的作用,开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主题的活动,通过文艺的形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可以运用学校校报、广播台、网站、黑板报、壁报等各种文字与电子传播媒体,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刊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事例,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厚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结,从而培育起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开展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题活动。

4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4.1防止狭隘民族主义滋生,必须加强校园网建设。

互联网的特点决定必须加强学校网络的建设。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而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民族主义的许多言论就是首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互联网这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各种组织和团体利用的对象。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散布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煽动民族主义的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另外许多民族主义的活动也是通过互联网组织的。互联网是各种民族主义思想和言论传播的载体,是民族主义思想和活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因此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必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建设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是各个大专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4.2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校园网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又一重要的途径和渠道。要利用校园网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特别是发生重大问题或是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出台的时候,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不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16号文件教育部共青团颁布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校园网的建设提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利用校园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按照《意见》进行校园网的建设,使得校园网能真正的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例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新概念,校园网就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4.3要时刻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对其加强管理。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4]所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团组织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是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同时掌握校园网舆情,引导网上舆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团组织和高校要主动工作、正面引导,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校园网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高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各高校都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使校园网能真正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方式。

4.4专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站、频道、网页,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

在校园网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站。其中要包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典型人物及事迹的介绍和学习,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的介绍和分析,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介绍和分析,临时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追踪和分析。这样内容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能够使学生明确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正确的分析形势和政策。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民族精神的教育。学校在建设民族精神教育网站时可以借鉴互联网上已经有的关于民族精神的网站,如:中华民族精神网就有民族精神、中华英雄、中华概况等栏目;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也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页。校园网也可以采用链接的方式,链接互联网上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时也能够在学生中间“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过激行为

5.1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过激行为。

国家高度重视对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16号文件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党团组织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的过激行为。文件要求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其在发生重大事件的过程中不至于发生过激行为,并且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消除过激思想和行为。另外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5.2利用学生会、研究生会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

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党领导下的大学生群众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者。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共青团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能够针对发生的敏感事件组织开展讲座和其它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事件的本质和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和态度。如果在大学生可能发生如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的过激行为的时候,学生会研究生会,要及时的与学校领导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劝阻活动,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过激行为。

第6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大学生 针对性 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项目批准号:11jdx2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2-02

我国有着广大的边疆民族地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有四个在边疆,并且都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构成多样,同时,又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要地。在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边疆民族地区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走出校门后将要承担起建设本民族地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责任。他们能否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要看他们是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各民族大学生真心喜爱和普遍接受,并能内化为他们素质的教育。

一、把握好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特点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受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长期熏陶,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性格都有着与内地大学生不同的特点。笔者在长期边疆民族地区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民族意识强烈,自尊感与自卑感并存。作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都十分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十分在意其他民族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到其民族感情。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理解和尊重。但是,当他们在发现自己由于学习基础差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又常常陷入自卑之中。

(二)思想作风踏实,但主动性不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诚实、踏实,他们待人接物都很实在,对学习也比较认真。但是,在学习上、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上,他们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例如,在课堂上很难看到他们对老师提问,既使是老师提问,也很难得到他们的主动回答。

(三)有上进心,但竞争意识不强。在民族地区高校,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表现出有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和承认,获得成绩和荣誉。但是,在面临激烈竞争时,他们往往不去竞争,而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四)思想纯补,但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在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思想比较单纯,感情纯朴,他们表里如一,实实在在。但他们许多时候不愿敞开心屝,而是封闭自己,不愿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总是聚集在本民族同学的小圈子内,只和本民族同学交往。

(五)性格直率,但自控能力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性格比较直率,他们喜欢直来直去,不隐瞒自己。但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喝酒之后,往往不顾忌学校的管理规章,出现违反学校纪律现象较多。因而,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比内地高校要大许多。

二、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形成的思想性格特点,是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长期熏染的结果。对于他们这种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影响他们思想的各种因素我们须作深入分析,才能明确应如何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然环境因素。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相比内地来说,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像西藏这样的地方更是有着世界上少有的高寒、缺氧、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存环境差等特点。“每一民族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都对这一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习性、交流方式、文化积累、精神建构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与外界交流较少,见识不多,所熟悉的只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因而,他们大多思想比较单纯,思维不够开阔,容易轻信和偏激。

(二)社会环境因素。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社会环境是对人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特殊时期,他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教育影响的结果。目前,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除了受到学校正面教育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民族地区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必须面对的。

1.受民族文化中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正如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如藏民族中那些让人们各守本分、谦逊礼让、尊敬老人、敬奉师长、诚实守信、生活俭朴等优良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形成了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和睦相处、生活俭朴、与人为善等优良品德。但是藏民族文化中一些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们。那种“稍富即安、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无为知足、听天由命的消极循世哲学;重义轻利、甘愿于贫穷的精神享乐观;妄自菲薄、甘于沉沦的宗教宿命论及粗耕简作、不计效益的劳动价值观等”落后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够主动,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满足于“六十分万岁”,等、靠、要思想严重,其思想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保守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要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成因,必须了解对他们有深刻影响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 2.宗教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有宗教信仰,宗教所具有的民族性、群众性特点非常突出,整个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这对于那些从小就在浓厚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耳闻目染,受到长期熏陶,思想上不可避免受到一些影响,产生一定的宗教感情。当然,与他们父辈相比,大学生由于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更多的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他们的宗教意识和对宗教的感情远没有他们父辈那么强烈。但是,由于宗教影响的客观存在,使他们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思想总是不那么容易。

3.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区位特点,一直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和“热点”地区。他们推行“西化”、“分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对青少年进行拉拢、引诱,他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大学生中宣扬民族分离意识,消解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弱化了他们的国家观念。他们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鼓吹“全盘西化”。少数大学生由于对网上的东西缺乏识别力,因而可能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宣传的影响。

4.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渗透的影响。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是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各族人民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最主要根源。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以本民族利益代言人自居,煽动民族情绪、挑拨民族关系,极具煽动性和欺骗性。达赖和热比娅之流就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代表,他们把大学生作为渗透的对象,积极向他们宣扬分裂主义主张。据调查,在新疆7.5事件之前,受热比娅指使,“世维会”骨干分子就曾潜入新疆大学等高校进行演进煽动。 达赖则在国际社会到处宣扬他的“西藏独立”主张,攻击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宣传煽动,会对一些涉世未深大学生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5.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不可否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取得全面进步形势下,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腐败、假冒伪劣等,这些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三、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地

处反分裂斗争前沿,分裂主义势力总是把大学生作为与我争夺的对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靠得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具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要求,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就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针对性上下功夫。近年来,西藏、新疆等地高校针对大学生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开展马克国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教育,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西藏高校针对达赖集团在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针对部分大学生所暴露出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在大学生中专门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有关“四观”基本理论和我们党有关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来教育大学生,使他们从理论高度更深刻地理解党在西藏方针政策,促进他们在祖国、民族、宗教和文化问题上认识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强化大学生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新疆高校把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 强调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是新疆特殊区情和新疆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结构的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的具体体现。“四个认同”教育的提出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新疆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坚持不懈地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四个认同”,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基础上,从而更加自觉地抵御“三股势力”的渗透,更加坚定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场上。

(三)深入揭露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阴谋,使大学生认清到他们的反动本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往往把自己装扮成民族利益代言人,他们的言论极具蛊惑性,他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因而容易给一些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迷惑和混乱。对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深刻揭露分裂主义分子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搞分裂阴谋给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边疆各族人民利益带来的严重危害,才能使大学生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能够更加自觉地站在反分裂立场上,与分裂主义势力做坚决斗争。

(四)对大学生进行历史使命教育,使他们认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目前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相比起内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而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给敌对势力进行分裂破坏以可乘之机。多年来,国家为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对口援藏、对口援疆等,这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要彻底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大学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经常启发他们,使他们明确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认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增强上进的动力,以饱满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建设边疆,改变边疆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奋发向上、刻苦成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造就了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同时还存在着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的活动和影响,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这一切都要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努力加强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邵二辉《浅析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12期。

[2]狄方

《西藏经济学导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297页。

[3]王恩春《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和有效途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第7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互相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首先应正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教育者主体、轻教育对象主体,重服从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致使教育观念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本身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个别大学生对正面灌输这一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不屑一顾甚至有些厌恶, 将诸如宣讲、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轻蔑地称之为“唱高调”、“简单说教”。在大力提倡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下,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透过一些教育活动,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上存在偏差。如:试卷填写时很多应试者连题目都没看就照套照抄; 抢答赛时抽几位学生背诵以求名次,而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有这回事,以致形成少数人“轰轰烈烈”、多数人“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一些大学生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为时过晚,积重难返”、“花样翻新,与我无关”等消极、抵触心理。毋庸讳言,这类逆反心理, 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存在着空泛、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的问题,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化的原则要求上。对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有些教育内容比较深奥,与生活实际脱节,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他们成长的渴望,很少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价值冲突、他们的苦恼与焦虑,缺乏应有的感召力,一般的笼统要求多,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具体的层次性要求不够,突出性的事务性目标多,而系统的可操作性目标少。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教育目标的指导功能被弱化、淡化,显然,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目标只会起口号的作用、形式的作用。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精神生活高度追求的今天,仍有不少大学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状况都感到不满意。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寄予很高期望的群体,为何这个群体却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不甚满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而导致的。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所应该担当的重任。大学生只有自觉地将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导致大学生崇高理想的缺失和对精神生活的不满。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应该说,我国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度是相当高的。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校就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看爱国主义影片和课堂灌输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曾明确表示,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的群体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作出合乎时展的调整,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1]大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具体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读史明哲,知史爱国。当然,在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和识别国外的文化,自觉进行取舍;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时,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的一些情况,让大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针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问题中出现的新特点,增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等。

第二,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信息时代,因特网快速在我国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的时尚。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 %。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2]。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因特网的舆论导向,善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同志指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

第三,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灌输教育,缺乏情感教育的环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一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考验,成功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抓住这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展开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理国情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

第四,建立突出理国主义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民主和法制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还应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时期的爱国主要体现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就是报效祖国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备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与职业作风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报国之志以及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虽未走向社会,但必须明白这一道理,并好好学习,为将来以职业报国作好心理和专业素质准备。

第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不安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向往西方,把所有精力投入“出国梦”的实现;有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一支有爱国情感和素质的教师队伍,这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自身对国家和民族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热爱教师事业;要博览群书,知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1]冯润民.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2.

第8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际效果县级党校培训的对象都是县属机关、各行各业、乡镇村队等基层党员干部,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例带到党校。党校教师亦可以有针对性为把政策理论带到基层,采取多种形式。按照层次需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以乌苏市委党校为例,针对村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除了理论上有针对性讲解之外,让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优秀的被大家公认的先进人物进行现场宣传;针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采取老师讲解+学员论坛+基层调研的方式,针对企业党员采取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注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党校姓党;县级党校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是县级党校的职责,加强党性锻炼和宗旨学习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共产程》为依据,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党的方针政策,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党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并与当前的创先争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县级党校培训的主要内容,不管是主体班次还是短期班次的培训,不管是普通党员干部的培训还是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是作为必上的课程单元来设置的。以乌苏市委党校为例,主要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有系列专题,如《总纲》、《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党员的权利义务和纪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党史系列专题,如《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等;党的指导思想系列专题,如《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解读》等等。

(二)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围绕提高“五种能力”的执政能力建设;2011年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四种考验”、“四种风险”。县级党校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四种考验”、“四种风险”教育培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贯穿在各类培训班次之中,为此设立了相关专题。乌苏市委党校设置的主要专题有《新时期加强县乡两级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实践活动》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执政能力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围绕新疆地方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聚集的地方,有深厚的民族宗教文化,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融通、磨合,形成了显著的区域民族文化,这种民族区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认知和情感纽带,更是新疆各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这种统一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被升华为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围绕新疆地方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尤其是澄清思想认识、坚定我国民族宗教政策信念,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有凝练铸造的作用,有利于基层社会稳定。乌苏市委党校,围绕新疆地方史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为维护和巩固乌苏经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积极参与到地方维护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中去自治区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县级党校作为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借助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理论优势可以积极参与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到当地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具体工作中去。以乌苏市委党校为例,党校老师参加了讲师团的的宣讲,参加日常和重大节假日的社区维稳队伍的值班巡逻,义务接受市直机关、乡镇村队等基层单位的宣讲授课任务,参加市委政府和社区举办的各项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的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等,为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断创新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主渠道,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有区别的。因此,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也是党的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水平,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县级党校一定要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地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结合在一起,创新培训理念,把优良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与当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相结合,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教化与基层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微博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结合在一起,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模式以适应干部工作的新需要。

(二)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水平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提高党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县级党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着重做到一是加强学习。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从世界观的根源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党校教师的信仰理念;其次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首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培训,身为县级党校教师要谙熟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党的方针政策深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之中,这是检验党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功的试金石。二是研究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要研究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状况,尤其是要关注新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往往受民族宗教的影响,要归纳总结出适合本地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教材方法体系。三是县级党校教师要走出去,走进基层,走进实践,开拓视野,学习先进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经验和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创新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抽象性,而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象都是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水平、工作对象、业务性质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在一些环节、领域存在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创新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形式势在必行。培训形式应做到“六个结合”,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要改革培训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方法,推进教师与学员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综合运用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多种培训方法,使县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县级基层党员干部的需要,切实提高实效性。

第9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面对新的国内形势,要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今天,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才能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

1.坚持在处理中国教育实际问题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真理,但是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运用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是我们党和政府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杨贤江、刘佛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教育工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国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历史上,也有些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将马列主义、思想断章取义、为己所用,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等三代领导人,及时纠正了“”时期错误的“两个估计”,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反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要遭受挫折。

2.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需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而言就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同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及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探索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拥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1.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两个服务”的延续和深化,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谁服务,既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又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

2.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是对十七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德育思想,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眼于专业化发展,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念与操守,加强岗位锻炼和能力培养,增进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既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实现知识提升、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行“学科德育”;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道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

3.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面临新的教育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其次,学校要改变保守的教育方法, 采用科学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学会通过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再次,建立全社会从上到下的监督体系,加强舆论监督,杜绝违背素质教育的行为,创造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环境。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落实十报告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是决定其他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而且,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首先,要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增加教育投入,这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和素质。最后,要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再次,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开展好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创办优质学校等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和优质教育的需求。

3.积极推进和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和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再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和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进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

4.科学统筹教育全局,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落实到教育工作中,要求我们科学统筹教育全局,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坚持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其次,要统筹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范围内,我们应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才能保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1.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优先保证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公共资源。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其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脚踏实地为教育办实事,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环境,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关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集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业务能力,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不断壮大教育系统党员队伍,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再次,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以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洁从政、廉洁从教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上加强防止腐败力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查处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总之,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解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着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使我国早日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