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精选(九篇)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第1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构建

一、相关概述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等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所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指的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所应当满足或者是所应当达到的基本的质量要求,只有满足这些相关要求,企业会计信息才具有价值,才会为利益相关者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我国,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要与其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好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会计信息才能对信息使用者有用,才能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预期目标,反之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信息难以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也不具备较大的意义。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会计系统为了达到财务报告目标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特征。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方面尚没有完整的会计法规要求,但是理论界对此一直保持关注,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作了八个方面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以及及时性等。这八个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相互之间具有层次性和逻辑关联,但是仍旧相对分散并列,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上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总的来讲,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中没有明确其中立性、完整性以及可预测性等。相比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国外在质量要求方面相对的具有明确的内在关联、层次较为清晰、逻辑关系也更为紧密,相互之间主次关系和层级结构明确,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合理把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更能够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

三、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思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有效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逐步地建立多层次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逐步改变原有的会计信息并列列示、相互之间联系较少的情况,有效解决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作用及地位。

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公正性、合规性等要求。同时,在建立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还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确定上满足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会计信息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价值,否责难以真正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功能。

要将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以及合规性设置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附加质量特征,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地进行扩展。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的内在特征,积极探索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主次及先后顺序,逐步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紧紧围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推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将股东、投资者、监管部门的信息需求作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现会计信息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社会指标、价值指标等,反映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

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特征要求,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以及可靠性,只有满足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预定目标。在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的时候,还应当将可靠性摆在首要位置,只要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之下才能进一步考虑相关会计信息是否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外在延伸,将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外在延伸。

另外,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是衡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条件。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信息,可以不再考虑该信息的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时,会计信息中的及时性是对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要求,可理解形式对会计信息的专业层级的要求,这三者可以通过相关会计制度的完善来实现。

在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可以实施多层次的质量要求,将重要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则作为最低要求,设置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将及时性、可比性以及可理解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约束层级,设置为第二个层次,并通过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将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靠性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第三个层次,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的层次,在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应当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国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李英明,刘昂.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J].理论研究,2012(2).

第2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41-02

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趋于国际化,对会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会计必须提供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1.含义: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相联系,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获取并提供的会计主体价值运动方面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是衡量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基本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行为指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作了具体要求,因而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活动中,应当遵从原则性规定,直接受质量特征的指导。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的最终产品就是生成的会计信息。做为“产品”的会计信息是有质量的,质量的优劣程度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影响很大。有了明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供需双方才能够在利益分配关系上找到平衡的支撑点。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会计的目标简单地来说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够对会计信息起到约束作用,进而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事项,原有的会计准则、制度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会不相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中外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争论较多,各国会计准则对会计质量特征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关性内含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作用以及重要性的部分,而可靠性则涵盖了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另外作为约束条件有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其要点为:第一,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的构成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构成有如实表达、中立性和可核性。第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第三,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第四“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普遍性约束条件。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有了一定创新。它将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主要有:相关性及内含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及内含如实表述、实质性、谨慎性、中立性、完整性等;第二部分信息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主要有:可理解性、可比性及其内含一致性和披露。第三部分信息质量是约束会计质量的。主要有: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另外还有传统性要求的真实与公允性。

4.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我国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角度论述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明晰性、及时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不再提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明确了八个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指标,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并具有可核性。相当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原本的认识,不附加外部的主观条件。客观、公正、中立体现了可靠性的实质。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其一,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价;其二,对过去已作出的评价得以证实或纠正。因而相关性质量特征具有预测、反馈的价值。

3.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楚明白。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应做到完整清晰,形式简洁明了,容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当然这种可理解性是建立在会计使用者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基础上的。

4.可比性。可比性质量特征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可比;其二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不同企业应当可比。信息使用者据此可以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分析评价。

5.及时性。及时性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在时效上的要求。信息的价值和时效相关,所以企业要对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时处理,及时传递和报送,不得提前或延后。以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充分利用信息以作出决策。

第3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会计信息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

第4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自2007年,已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相比,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来,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强。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更加能够适应当前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 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

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

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主体价值信息是由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而是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性要求必须要达到。新会计准则是对行为的一种规则,提供给了一个框架体系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以上本文通过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对其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应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新会计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洁,安慧. 会计准则变更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评述与展望[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75-82.

第5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延安 710100)

摘 要:会计信息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商业语言,是相关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的一段期间内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前景、制定投资或融资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活动领域中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会计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本文重要分析了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从会计文化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53-03

1 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概述

1.1 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文化领域与会计领域的交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构成了具有多层次的文化体系,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会计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

1.1.1 加工、存储、传递会计信息。在会计的各种活动中会计人员利用会计物质技术手段对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进行记录、加工、处理、核算和监督,并将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存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供其在制定经济决策时使用。

1.1.2 约束和教育。作为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会计文化能够通过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道德感等思想,在人格上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行为方向。

1.1.3 激励作用。以人为本是会计文化的一种特征,会计文化通过把会计人员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人”,从而实现对会计人员的认知,其激励作用强调的是在会计行为中非理性的感情因素的重要作用,创造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的和谐氛围,促使会计人员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1.2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结果,其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在形成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以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披露的及时性、与决策的相关性等方面来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约束,把会计目标具体化,是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最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合规性、合法性、充分性、相关性、经济性、充分性、多元性、谨慎性等。

2 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1 会计物质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1.1 会计物质文化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在手工操作阶段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过去式的,静态的,不利于制定未来期间的经济决策,而且这种会计核算方式的速度慢,生成会计报告的周期较长,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披露。手工操作方式的缺点是重复抄写和计算,增加了中间环节和差错,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了生成会计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同时通过设置规范、标准的账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使会计信息避免在重复转抄和计算时因为人为因素可能出现的差错,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与手工操作处理账务方式相比,会计电算化是把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移入电脑中,并没有增加会计信息。而且会计电算化只是财务部门的系统,没有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和社会的信息系统相连接,限制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享,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存在。另外,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较弱,代替纸介质的磁性介质容易损坏而导致会计信息丢失或毁损。

在会计信息化阶段,信息化系统对计算机的物理性能、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及系统授权的严密性的要求积极严格,这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得推广。

2.1.2 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人类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随着社会经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日益显现。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功能由过去的事后反馈发展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青睐可靠、及时、易懂的会计信息。会计手工操作方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引入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代化数据处理设备或设施,这种情况就促使计算机被很快引入到会计工作中。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广,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物质手段的发展趋势。此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更高要求也必然促进会计技术手段日趋科学化。

2.2 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2.1 会计前提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前提规范分为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直接委托者,需要随时掌握和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因为资产的经营业绩信息和资产保值增值是能够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是可靠性。

2.2.2 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结果,其可靠性受到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行为的制约和规定。

2.2.3 会计技术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由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也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也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趋于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2.3 会计行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3.1 会计行为文化决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是由会计行为文化各系统要素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包括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等。会计行为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在不经常发生、交易或事项复杂的时候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甚至失真。

2.3.2 会计信息质量反作用于会计行为文化。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行为文化所能达到既定标准和衡量会计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如果会计行为文化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会计目标与会计行为结果是一致的,那就表示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呈现稳定的状体,暂时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果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会计结果背离了会计目标,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稳定的状体,不断自我调节、优化,改善会计行为结果,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4 会计精神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4.1 会计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会计道德对会计行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内在的人格道德和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促使会计人员的行为从不规范转化到规范。无论多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和健全的会计准则如果缺失会计道德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

2.4.2 会计法制观与会计信息失真。最容易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规范性失真,因为不是会计人员主管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进行治理,通过加大会计教育投入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4.3 会计价值观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乐观主义和保守主义对会计实务中的不确定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同。在保守主义的社会中,会计的价值观往往比较侧重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表现为高估负债、费用,低估资产、利润,同时将会计信息作为商业机密,仅对有强制要求的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强调会计信息的披露要适当。在透明主义的社会里,强调会计信息的披露要充分、透明,对社会公众负责。

2.4.4 会计美学观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当今会计工作已经渐渐成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服务,衡量会计工作的重要标志就是优质、高效。优质是对会计产品来说的,而高效是对会计工作的过程而言。每一项会计信息都被人赋予一个专业的概念,会计科目到各会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由此构成财务报表包含的元素。把这些美学观念应用到工作中,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

3 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措施

3.1 提高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3.1.1 从会计电算化过度到会计信息化。首先,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给予足够重视。其次,企业的管理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再次,企业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对引进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和配套设施时要注重成本效益。最后,企业需要准备相应的软件配套工作,比如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

3.1.2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在高校中对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育层次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层次的体统操作者、维护者和管理者,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层次的系统设计者和开发者。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人员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同时增加会计人员的忧患意识。

3.2 加强建设会计制度文化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

3.2.1 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保证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参照国际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并协调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使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更具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谨性,保证企业的各种会计行为有法可依。对已有法规中不明确的事项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加可操作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2 加强执法力度。首先,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其次,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方式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详细讲解,加深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

3.3 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文化,使行为目标统一与会计目标

3.3.1 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给予重视,建立有效的会计行为激励机制。及时发现不合理的需求,对不良的会计行为动机要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会计人员的合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转化为正确的会计行为,调动会计人员做出积极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标顺利转化为行为目标。

3.3.2 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要尊重、关心、理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实现会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使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3.4 提高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确立并发展重视信息质量的会计意识

3.4.1 加强会计法制和会计道德的培育。首先,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要自觉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其次,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品质中。最后,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理念,加强法制化的宣传教育,提高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3.4.2 加强会计诚信的培育。首先,高校或继续教育机构要会计诚信教育的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建立完备的内容体系,对会计人员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进行诚信教育。其次,通过舆论的监督对失信的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社会氛围,使会计人员追求和向往诚信。再次,在倡导和鼓励会计诚信的同时必须对会计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提高会计失信的成本。

4 总结

会计文化在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和行为层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发作用。会计文化所具有的正能量能够给会计人员传递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和情感,使会计工作充满凝聚力,在工作中最大限度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跃科。会计文化视角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1)。

第6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的,并企图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建立有效运行的会计准则支撑及执行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报告质量和效率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实,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蕴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企业管理当局凭借会计政策选择权,通过生产和报告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这个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情况,并据此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就衍生出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会计信息的作用正是在于企业能够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与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因此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生成和报告过程中,如果一味顾及供给方的利益,并单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研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必定会招致需求方的不合作、抵制甚至反对,最终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失去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必须考虑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

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供给的创新与需求水平的提高共同成为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会计信息在目前主要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的成本。所以,信息供给缺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主动性,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则在日益推动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用户满意的供给质量。但需求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要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的信息取得成本和补偿,以及适当的供给质量。只有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具备,并相互磨合形成合力时,需求对信息质量的形成才会发挥巨大的反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却令人失望,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了需求者主张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信息的无偿取得,打破了供给质量与需求价格之间的内在制衡机制,削弱了需求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追求和监督;而信息质量的普遍低劣,反过来又抑制了有效需求市场的最终形成。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一个问题,即有效市场主体缺失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需求市场的主体,会计信息市场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为是否遵循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是否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能动主体。使用者是否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主体,其判别标准有四:(1)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当主体所有权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并能人格化时,相关利益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极为关注,具有渴望准确、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的强烈冲动。(2)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会计信息只有被使用者阅读、理解并被作为决策的依据时才能发挥效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的天然使用对象是那些拥有适当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这个限制条件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指个人和机构本身必须相对成熟。(3)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只有当使用者成为自觉的信息消费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能自觉地走到一起,能采取一致的行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反映自己的观点,成为一支足以与信息生产者抗衡的力量时,信息需求者才能成为制约供给质量的强大的反作用力量。(4)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从理论上讲,在有效市场竞争条件下,供给质量和需求质量首先经过各自的充分竞争达到自身的均衡,然后最终实现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的均衡。这时的会计报表信息应是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均能接受的信息,是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完美结合的结果,是均衡信息。信息需求方要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信息质量,其前提是需求各方的力量要均衡,即只有当弱势群体能通过联合,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或法律赋予其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时(实际上这是成熟市场的客观要求),弱势群体才能形成某种与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事实上即使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也没有形成这种均衡。由于信息需求方力量的不均衡,必然导致信息供给的不均衡,从而最终损害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也最终影响需求对供给的正反馈作用的发挥。下面分析我国会计信息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事务所等(1)缺乏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

一、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政府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财务会计规范方面的作用是无可争辩的,尤其是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渐进的经济改革模式,政府是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角色太深太广。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它需要统一的、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信息,因此它是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同时作为国有银行和基金的管理者,政府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依据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税务总局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监管者;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政府审计在审计市场中的领导作用及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政府又成为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各市场主体依据各自的利益独立运作,并在“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达成某种利益的均衡,这是市场有效的表现。政府力量(有形的手)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而我国政府目前的多重角色使其顾此失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具体表现为:

1.政府经济职能与行政权力兼容的交叉重迭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对市场行使经济调控职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融入行政干预的色彩,从而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性、政策法规的模糊性以及相互之间缺乏稳健性、配套性和层次性等复杂现象。其次,政府虽然在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危害的并非是政府官员的利益,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心,主要是出于工作职责的需要。并且由于制度原因,“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效应普遍存在,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因虚假信息受益。因此,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出于自利动机,会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强制或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政府部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籍会计信息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它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尽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事会等能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管,但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尤其致命的是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不可替换性,“又必然使资源的决策权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权产生相当大的相机选择权”(张军,1994),也就是说,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接近彻底分离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监督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因此,它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3.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们当然希望生产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免因虚假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但财政部会计司和证监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如证监会为切实履行“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必然影响上市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由于财政部、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也不可能大胆地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切实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一般都有作为发起人的大股东,由于股东大会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进行表决,因此,如果法律没有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拥有股份50%以上的大股东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绝对地控制公司。因此,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董事会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已从外部信息需求者蜕化成为内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他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需求者。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股份的分散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上敌意收购者的存在,权的争夺,所有这些都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以兼顾中小信息需求者的利益。但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大股东是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真正信息需求者的本质。由于大股东能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当然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去扮演另一个信息需求者的角色,这样真正的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需求者,只剩下中小股东(投资者),而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偏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大多是投机者,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短期的资本利得,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差价。因此,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甚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注,这必然导致对会计信息内在需求的不足。其实,中小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是针对现实资本市场作出的无奈而又理性的选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的出资额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甚至微不足道,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不可能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或许可行的方案是,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一方案又由于昂贵的交易费用而几乎不可能。于是中小投资者只有幻想其他股东去积极行使监督权利,而自己“搭便车”,但当所有中小投资者都如斯想时,结果只能是一个:无人行使对管理当局控制权的监督,而任由其恣意操纵。这样,中小股东惟一理性的行为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幕消息,从中获取投机收益。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无奈的中小股东要么悄悄退场,要么任人宰割。

从理论上讲,专业用户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会计信息需求者,他们拥有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扮演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法律又不健全,致使专业用户利用自身优势与管理当局狼狈为奸,恣意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利用媒体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坑害中小投资者。在这里专业用户不但不能起到净化和正确引导信息市场的功效,反而成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凶。

三、作为最大的债权人——银行也不是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银行资金成了国有企业生存的生命线。银行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我国银行通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表”,银行主要考察以下因素:经营者素质;经济实力(包括净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企业资金结构;企业经营效益(包括销售应收帐款比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率、产权利润率);企业发展前景(袁步英,王东生,1995)。这五个方面的指标绝大部分是依据财务会计信息构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银行当然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再加上金融工具单一、利率管理僵化、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致使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和发放贷款之后,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更加剧了这种趋势。这样,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也不可能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四、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是企业验资、国有企业年检、外商投资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外汇年检等,这些服务的主要需求部门,是政府管制机构,而非真正的市场。因此,获得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取悦”于他们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其次,作为审计产品购买方的企业,其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同样是因为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产生的,产品质量的高低对他们的利益没有边际意义上的影响,他们最需要的是价格低廉、“麻烦”较少又符合“口味”的审计服务,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反而会导致自身市场份额的下降。

再次,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约束机制尚存在许多缺陷。著名会计学家瓦茨与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用契约理论解释了外部职业审计,他们指出,必须存在各种机构与契约机制以刺激审计师保持独立和抵制经理人员的压力,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包括审计师的信誉、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将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充分的独立和公正性,提高执业质量,扩大执业信誉,以最终实现提高整个服务报酬的目标。但目前我国的会计师服务市场尚缺乏这种机构和契约机制。主要包括:(1)尚未建立注册会计师通过发现和报告违约行为的业绩树立相应的信誉,从而增加审计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报酬的良性运行机制;(2)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减少单个注册会计师树立信誉的代价与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能力等信息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3)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的有限责任形式削弱了注册会计师之间相互监督的内在动机,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单个客户更换会计师引起的“准租金”损失越有可能大于未能报告违约行为而造成的对事务所声誉与审计收入的影响,合伙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就越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4)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执业业绩与其信誉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使注册会计师付出高昂代价维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给他们带来信誉的增加和未来服务收入的增加,却使其由于报告违约行为所丧失的“准租金”收入大于其不报告违约行为对本人审计收入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信用行为与良好经济后果之间内在平衡,也就不可能起到张维迎教授所称道的“用‘庙’的声誉约束‘和尚’的行为”的作用。(2)

第四,注册会计师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没有重大法律诉讼的风险,从理性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更愿意提供低质量的审计信息。

第五,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结语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实现的。而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又有赖于高质量、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阶段,许多市场要素尚不成熟,市场主体行为也缺乏理性,因此,至今未形成真正基于市场的会计信息群体,从而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需求力量,这迫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对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生产过程控制和政府监管来治理信息失真,而不能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来抗衡。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多体现“私法治理”精神,即每个主体充当自己的警察,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是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

(1)企业管理当局也是广义的信息需求者,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他们实际上处于对日常生产经营的绝对控制地位,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利用,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因此,相对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身份,他们更符合生产者的身份。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起着审计鉴证的作用,是生产过程的附加和延伸,与其他需求者相比,他们似乎应归类于生产者。但就企业管理当局这个真正的生产者而言,他们其实也是信息需求者——他们以企业生产的会计信息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因此,本文把前者界定位信息供给者,而把后者界定为信息需求者。

第7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是从供给角度来的,并企图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建立有效运行的会计准则支撑及执行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报告质量和效率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其实,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蕴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企业管理当局凭借会计政策选择权,通过生产和报告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这个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情况,并据此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就衍生出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会计信息的作用正是在于企业能够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促进资源趋利性流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与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因此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生成和报告过程中,如果一味顾及供给方的利益,并单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研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必定会招致需求方的不合作、抵制甚至反对,最终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失去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必须考虑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

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供给的创新与需求水平的提高共同成为商品市场的动力。会计信息在目前主要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的成本。所以,信息供给缺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主动性,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则在日益推动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从上讲,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任何忽视需求质量的行为,都不可能形成令用户满意的供给质量。但需求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要想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的信息取得成本和补偿,以及适当的供给质量。只有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具备,并相互磨合形成合力时,需求对信息质量的形成才会发挥巨大的反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却令人失望,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会计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了需求者主张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信息的无偿取得,打破了供给质量与需求价格之间的内在制衡机制,削弱了需求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追求和监督;而信息质量的普遍低劣,反过来又抑制了有效需求市场的最终形成。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一个问题,即有效市场主体缺失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需求市场的主体,会计信息市场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为是否遵循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是否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能动主体。使用者是否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主体,其判别标准有四:(1)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当主体所有权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并能人格化时,相关利益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极为关注,具有渴望准确、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的强烈冲动。(2)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会计信息只有被使用者阅读、理解并被作为决策的依据时才能发挥效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的天然使用对象是那些拥有适当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这个限制条件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指个人和机构本身必须相对成熟。(3)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只有当使用者成为自觉的信息消费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能自觉地走到一起,能采取一致的行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反映自己的观点,成为一支足以与信息生产者抗衡的力量时,信息需求者才能成为制约供给质量的强大的反作用力量。(4)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从理论上讲,在有效市场竞争条件下,供给质量和需求质量首先经过各自的充分竞争达到自身的均衡,然后最终实现供给质量与需求质量的均衡。这时的会计报表信息应是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均能接受的信息,是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完美结合的结果,是均衡信息。信息需求方要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信息质量,其前提是需求各方的力量要均衡,即只有当弱势群体能通过联合,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或赋予其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时(实际上这是成熟市场的客观要求),弱势群体才能形成某种与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事实上即使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也没有形成这种均衡。由于信息需求方力量的不均衡,必然导致信息供给的不均衡,从而最终损害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也最终影响需求对供给的正反馈作用的发挥。下面分析我国会计信息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事务所等(1)缺乏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

一、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政府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财务会计规范方面的作用是无可争辩的,尤其是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渐进的经济改革模式,政府是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角色太深太广。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它需要统一的、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信息,因此它是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同时作为国有银行和基金的管理者,政府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依据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税务总局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监管者;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政府审计在审计市场中的领导作用及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政府又成为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各市场主体依据各自的利益独立运作,并在“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达成某种利益的均衡,这是市场有效的表现。政府力量(有形的手)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而我国政府目前的多重角色使其顾此失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具体表现为:

1.政府经济职能与行政权力兼容的交叉重迭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对市场行使经济调控职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融入行政干预的色彩,从而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性、政策法规的模糊性以及相互之间缺乏稳健性、配套性和层次性等复杂现象。其次,政府虽然在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危害的并非是政府官员的利益,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心,主要是出于工作职责的需要。并且由于制度原因,“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效应普遍存在,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因虚假信息受益。因此,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出于自利动机,会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强制或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政府部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籍会计信息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它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尽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事会等能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管,但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尤其致命的是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不可替换性,“又必然使资源的决策权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权产生相当大的相机选择权”(张军,1994),也就是说,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接近彻底分离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监督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因此,它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3.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们当然希望生产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免因虚假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但财政部会计司和证监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如证监会为切实履行“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必然影响上市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由于财政部、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也不可能大胆地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切实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一般都有作为发起人的大股东,由于股东大会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进行表决,因此,如果法律没有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拥有股份50%以上的大股东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绝对地控制公司。因此,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董事会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已从外部信息需求者蜕化成为内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他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需求者。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股份的分散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上敌意收购者的存在,权的争夺,所有这些都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以兼顾中小信息需求者的利益。但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大股东是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真正信息需求者的本质。由于大股东能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当然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去扮演另一个信息需求者的角色,这样真正的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需求者,只剩下中小股东(投资者),而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偏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大多是投机者,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短期的资本利得,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差价。因此,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甚于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这必然导致对会计信息内在需求的不足。其实,中小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是针对现实资本市场作出的无奈而又理性的选择。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的出资额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甚至微不足道,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不可能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或许可行的方案是,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一方案又由于昂贵的交易费用而几乎不可能。于是中小投资者只有幻想其他股东去积极行使监督权利,而自己“搭便车”,但当所有中小投资者都如斯想时,结果只能是一个:无人行使对管理当局控制权的监督,而任由其恣意操纵。这样,中小股东惟一理性的行为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幕消息,从中获取投机收益。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无奈的中小股东要么悄悄退场,要么任人宰割。

从上讲,专业用户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会计信息需求者,他们拥有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扮演信息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又不健全,致使专业用户利用自身优势与管理当局狼狈为奸,恣意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利用媒体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坑害中小投资者。在这里专业用户不但不能起到净化和正确引导信息市场的功效,反而成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凶。

三、作为最大的债权人——银行也不是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

我国的体系是依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银行资金成了国有企业生存的生命线。银行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我国银行通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表”,银行主要考察以下因素:经营者素质;实力(包括净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企业资金结构;企业经营效益(包括销售应收帐款比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率、产权利润率);企业前景(袁步英,王东生,1995)。这五个方面的指标绝大部分是依据财务会计信息构建的,因此,从理论上讲,银行当然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再加上金融工具单一、利率管理僵化、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致使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和发放贷款之后,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更加剧了这种趋势。这样,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也不可能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四、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到为止,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是企业验资、国有企业年检、外商投资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外汇年检等,这些服务的主要需求部门,是政府管制机构,而非真正的市场。因此,获得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取悦”于他们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其次,作为审计产品购买方的企业,其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同样是因为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产生的,产品质量的高低对他们的利益没有边际意义上的影响,他们最需要的是价格低廉、“麻烦”较少又符合“口味”的审计服务,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反而会导致自身市场份额的下降。

再次,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约束机制尚存在许多缺陷。著名会计学家瓦茨与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用契约理论解释了外部职业审计,他们指出,必须存在各种机构与契约机制以刺激审计师保持独立和抵制经理人员的压力,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包括审计师的信誉、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和契约机制将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充分的独立和公正性,提高执业质量,扩大执业信誉,以最终实现提高整个服务报酬的目标。但目前我国的会计师服务市场尚缺乏这种机构和契约机制。主要包括:(1)尚未建立注册会计师通过发现和报告违约行为的业绩树立相应的信誉,从而增加审计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报酬的良性运行机制;(2)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减少单个注册会计师树立信誉的代价与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能力等信息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3)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的有限责任形式削弱了注册会计师之间相互监督的内在动机,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单个客户更换会计师引起的“准租金”损失越有可能大于未能报告违约行为而造成的对事务所声誉与审计收入的影响,合伙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就越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4)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执业业绩与其信誉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使注册会计师付出高昂代价维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给他们带来信誉的增加和未来服务收入的增加,却使其由于报告违约行为所丧失的“准租金”收入大于其不报告违约行为对本人审计收入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信用行为与良好经济后果之间内在平衡,也就不可能起到张维迎教授所称道的“用‘庙’的声誉约束‘和尚’的行为”的作用。(2)

第四,注册会计师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没有重大法律诉讼的风险,从理性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更愿意提供低质量的审计信息。

第五,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真正成为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结语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实现的。而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又有赖于高质量、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阶段,许多市场要素尚不成熟,市场主体行为也缺乏理性,因此,至今未形成真正基于市场的会计信息群体,从而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需求力量,这迫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对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生产过程控制和政府监管来治理信息失真,而不能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来抗衡。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多体现“私法治理”精神,即每个主体充当自己的警察,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培育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是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

(1)企业管理当局也是广义的信息需求者,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他们实际上处于对日常生产经营的绝对控制地位,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利用,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因此,相对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身份,他们更符合生产者的身份。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起着审计鉴证的作用,是生产过程的附加和延伸,与其他需求者相比,他们似乎应归类于生产者。但就企业管理当局这个真正的生产者而言,他们其实也是信息需求者——他们以企业生产的会计信息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因此,本文把前者界定位信息供给者,而把后者界定为信息需求者。

(2)张维迎教授认为:“如果个人的利益取决于组织的价值,组织的价值依赖于它的信誉”,那么,“社团的这种信誉资本使得个人有积极性加入社团,并为维护社团的声誉而努力”,同时,“社团成员个人的不当行为会损害社团整体的声誉,从而损害每个社团成员的个人利益,社团组织就有积极性对行为不轨者实施内部惩罚”。因此,信誉越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成员维护事务所信誉的积极性则越高,所受的约束就越强。参阅张维迎。2000.产权。政府与信誉。第5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主要

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2

第8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45-03

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但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能否保持市场竞争力,也代表着其社会形象。然而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既给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造成了误导,又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中小企业会计的特点

(一)两权重合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重合,即企业控制人亲自经营企业。这种两权重合现象的弊端有很多,如果企业控制人经营能力很强自然很好,然而很多情况下,企业控制人自身经营能力不够,又不想放手于其他人,在现代公司经营理念和会计准则熟练运用上,与职业经理人差距明显。而且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无论哪种情况,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影响都会更大,有时迫于上层压力,会计人员会做出与会计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事情,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机构设置不合规范

很多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部门设置不合理,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有的虽然成立了财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只有一个人,甚至是生产经营人员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间没有相互监督。有的会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人员职责不清,会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务机构沦为了形式。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虽然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量相对较少,对于其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很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质,仅满足于简单的记账和基础性的工作;有的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但是知识陈旧,没有参加新的业务知识培训,且不善于加强学习,缺乏应对新形势下会计业务的能力;有的对中小企业没有认同感,把中小企业当成自己向大企业进军的跳板,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职业素养有待于提升,利用工作的便利寻找财务方面的漏洞,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讲,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备明确和隐含某种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则证明企业越规范、透明,越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公司,树立企业对外良好形象。而会计信息质量越低,说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低,时效性越差,不仅向投资者和合作者传递虚假信息,还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风向标,体现了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日常的会计工作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助于企业以此为依据,明白哪些方面需改进,哪些方面需坚持,从而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不断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判断标准

1.可靠性

可靠性应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他的特征都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靠性就是会计信息要能够完整真实的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会计数据来源出处真实可靠,没有弄虚作假。

2.相关性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是与投资者、管理者等的决策相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投资者从这里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不能出现晦涩难懂的现象,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4.可比性

可比性,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应当有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自己与自己比,是自身不同时间节点的比较,横向比较就是跟别人比,指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有关指标数据的对比。可比性有助于中小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清晰的认识到当前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好坏,便于做出科学判断。

5.实质重于形式

一般来说,会计业务的法律形式代表了其经济实质,有时也会出现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相符的现象,这时会计信息应当优先选择经济实质。

6.重要性

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来说,就是根据事项的重要程度,来分别采取不同处理办法。重要的事项,必须严格依据规定的会计方法来进行,对经营状况、现金流等重点事项作出全面说明,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

7.谨慎性

企业在会计处理时,一定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不能过高的计算中小企业的资产,也不能过低的计算其负债,以免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可靠。当然,谨慎性的原则要适度运用,过度谨慎也会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准确把握。

8.及时性

及时性就是指中小企业应及时会计信息,按时编制财务报告,不得提前或拖延超期,确保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应该说,受发展基础和规模限制,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尤其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高、重要性体现不出、会计信息不及时这几个特征,会计信息质量总体偏低。

未来中小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向大企业迈进,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可靠性方面,保证会计数据来源出处真实可靠;在相关性方面,做到与企业未来发展和重大决策相关;在可理解性方面,要做到会计信息容易理解,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含义;在可比性方面,要做到前后有对比,结果更加清晰;在实质重于形式方面,优先选择经济实质;在重要性方面,要保证全面完整,重点事项附带详细说明;在谨慎性方面,要适度谨慎,不偏不离;在及时性方面,要做到及时,有时效性,数据有参考价值。

三、目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几个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两部分,包括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需求。

(一)会计环境

中小企业的会计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内部环境主要受企业会计机构、具体会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几个层面的影响。其中,企业会计机构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机构是否完整设立,有关审计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等。会计人员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是否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能否熟练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经常学习保持知识更新,是否具有必要的职业素养等。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企业经营者是否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是否足够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工作,是否重视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知人善用,是否注重吸收会计人员正确的意见建议,是否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外部环境主要受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政策环境主要来源于当前国内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提出的明确要求。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水平越高,人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越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高,这也是欧美国家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越低。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如何,人们对于会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社会上会计从业人员数量等。

(二)会计信息需求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的需求,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标准。对于中小企业投资者来说,希望投资能够得到回报,因此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每一项特征都关注。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有时可靠性不是最关心的,因为有些指标是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授意或者操纵会计人员修改的,可能更加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可能更为重要,这关系到贷款是否发放、贷款能否如期收回、是否要收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等。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的,他们需要的是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对于中小企业职工来说,公司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自身工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因此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可比性。

四、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策略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

强化政府监督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因素之一。首先,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督部门职责,细化监督分工,为中小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加强审计、财政、税务等监督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确保监督的全覆盖,消除监管盲区,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最后,要严格督查问责。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中小企业予以表彰,并在贷款申请、补贴发放上予以倾斜。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弄虚作假、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进行严厉打击,媒体予以曝光,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和舆论氛围。

(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要注重从内部发力,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推动会计信息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企业经营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审批流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内控制度,以上率下,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责任,对每个人的职责进行细分落实,形成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格局。最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已出台的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细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推动会计工作全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坚决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三)充分挖掘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当前真正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重点监管并从严处理,提高企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企业投资者要对已公布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了解与辨别,加强与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间的合作,拒绝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并在同行业间相互告诫。企业经营者要进一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注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选择质量高的进行合作,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拒绝与其合作。企业员工要向企业提出合理建议,享有会计信息质量的知情权,便于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

(四)适当限制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企业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企业年度发展战略要收缩规模,减少扩张,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的做出调整。不利的方面是企业如果拥有过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限,则企业在会计事项处理上变得更加多样,标准也难以固定,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麻烦。当前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发达,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治理结构都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工作很不完善,加上当前我国审计机构偏少,不能满足企业监督需求,如果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自由选择权,势必给审计工作带来额外负担。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限制会计政策选择权。

(五)加强会计网络化建设

会计网络化建设是今后企业会计处理的趋势所在。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网络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利用财务软件,会计人员按照软件设置好的既有程序操作,在会计事项处理上会更加规范,避免了人工失误现象,也使得会计信息收集和使用过程更有效率,基本消除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财务软件,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务、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便于经营者科学决策,选择适合发展的战略。因此,中小企业要注重加强会计网络化建设,加大在网络化方面的投入,招聘或者培育懂网络、熟悉财务软件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加强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间的共享,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利用程度。

五、结语

受发展基础和企业规模制约,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目前还不够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小企业会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概述,随后又提出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期望能为研究相关此类课题者以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文晶.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科学导报,2014(11):156-156

第9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前提的基本定义

会计核算前提又被称为会计假设,其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对于被学界和财务人员公认的会计前提或会计假设主要有4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每个假设或前提都其自身的意义。

1.会计主体是强调企业的实体属性,这一假设或前提把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看做一个独立的实体,认为会计和财务核算关注的焦点是上述的独立的实体,而不是企业股东或合伙人等自然人主体,这一建设或前提产生的原因在于保护投资人投入到企业的资本,而不是投资人自身的需要。

2.持续经营是从时间性上对企业做出的假设和设定,这一前提认为企业是会永远经营下去的,在未来,任何企业都不会破产和清算。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都按照正常经营进行记录与核算,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被持续消耗,债务需要按期被偿还。

3.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对会计对象核算的时间界限进行了设定,由于上面第2个持续经营的假设,使企业的核算必须人为的划分为若干相等、较短的时期,以便在一定时期为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财务信息,这也是财务工作人员正确计算收入、支出和利润的必备条件。

4.货币计量。这一假设或前提,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方式,它规定了企业计量生产经营活动及工作成果的反映渠道和方式。使会计的核算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和统一的尺度。

此外,由货币计量还衍生出另一个假设或前提,就是币值稳定,这是指在通货膨胀剧烈的时候,由于货币大幅贬值,使得货币计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这只在特殊时期出现,因此对于币值稳定是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核算前提还没有定论。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不足之处

1.分期假设中的人为因素。如会计期间是由财务人员或管理人为划分的,有的按月、有的按季,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这不但会给会计报表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影响,还会使不同会计分期的会计信息带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比较。

2.主体假设偏窄,未涵盖所有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或前提一般指单一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主体假设由单一公司发展为合并组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扩展的话可以扩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算。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商蓬勃兴起,使得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虚拟公司缺乏实体,他们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这都给未来会计假设和前提的定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持续经营假设未得到充分运用。目前财务界对于会计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一直未进行充分运用。之前所强调的会计理论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是指不需要清算和破产,按正常情况对资产进行核算与计量,这就导致所有的资产核算都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极快,企业的破产、清算、合并、重组不断产生,这就对企业资产变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按照这样的要求,不仅流动资产应该按现实价值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也同样重要。因此,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和前提,受到了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4.货币计量难以反映企业全部价值。上文已经提到,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币值稳定成为一个是否纳入会计前提或假设的选项。因为单纯的货币计量不能表现如通货膨胀、产品质量等要素对一个企业价值的影响,而这些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

三、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会计假设或会计前提的意义在于派生出了会计原则,最重要的当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作为中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负责会计准则的和修订,在其颁布的《基本准则》中专门设立一章对会计质量进行阐述。准则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达到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的保证,在整个的企业财务会计框架中起着主导作用。

对于会计质量要求最权威的应属《会计法》,在会计法中提到应“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这一提法从法律上提出了权威要求;而前文提到的2006年2月的《基本准则》中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提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应至少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即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这八个质量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主要质量要求和次要质量要求,当然这都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出发阐述的。主要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次要的质量要求包括“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主要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项基本的质量要求,即会计体现出的信息必须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进行相应的决策。相关性,则是要求会计信息与经济业务本身相关联。可比性对于财务数据的要求主要从决策判断的角度出发,它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结果不但可以按照会计分期的原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比较,还可以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账簿和决算信息等不经过技术处理直接进行账面上的比较。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尽可能的减少备选会计方法;

2.会计信息的四个次要质量要求

四个次要的质量要求是“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把它们归为次要质量要求是为了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而且它们的次要只是对于主要质量要求而言的,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对任何一项交易或事项,必须考虑其经济实质而不是表面形式;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考虑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情况;谨慎性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可选范围内,对待收入要保守,对待损失要积极;及时性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确认,报告和披露不得提前或延后。

四、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差异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新旧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主要差异表现在:

经济业务实质在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要根据其不同形式进行经济核算,其次还要求会计人员注重分析和判断。

如果想少确认收入、多计量成本和损失,就要在会计实物中全面深入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达到报告利润减少的目的,能更客观地报告经营成果。

全面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广泛应用谨慎性原则和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修正,就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达到防止企业出现虚增利润、潜亏挂账及高估资产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我国会计信息发展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而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组合。会计信息质量要照顾到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

2.完善了我国会计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是针对问题,进行“救火式”的制定,没有前瞻性。而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准则的出台,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特点,基本准则提出了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适应的要求。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完善和发展

会计信息基本准则中只列出要求却没有分析他们之间的权衡问题。但在实际会计操作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会计信息质量间进行权衡,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以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2).

[2]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得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