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国外会计准则精选(九篇)

国外会计准则

第1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与重要性

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动,也诠释出会计准则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全新的时代。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资本市场两方面共同要求的必然结果,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新的会计准则有效克服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脱轨的局面,使得会计语言成为国际通用商业用语,减少交流障碍,有利于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财务报告,帮助各方更好的了解经营状况、资信实力等会计信息。同时在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信息的有用性和流通性,减少了各国贸易因使用不同的准则所发生的人力与物力的耗费,提高了贸易效率。

(二)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便于运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编制和审核会计报告,增加了编制时的公正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减轻了监管的负担与成本。这大大减少了我国需要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的投资风险,扩大了市场份额。

(三)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新准则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出了新的规定,制定了统一的与国际并行的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规范制度,方便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章可循,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填补了原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相关性,更好地满足各利益方的需求。

(四)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合作中赢得主动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减少了与各国经济往来的交流障碍,增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既保持国际趋同的路线又结合具体国情,提高了我国会计准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我国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提高在市场上的经济地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国际经济变化的要求,参与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国内市场会计核算的方法与程序,推进会计处理程序的创新,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原有的资金平衡表的体系改为资产负债表体系,完成了会计模式上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重要的一步。1997年,中国先后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初,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的通知》,对现金流量表作了新的修订,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更深入地加强了国际趋同的概念。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了包括一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涵盖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重要的很多方面,坚定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步伐。2008年,欧盟经过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的过度期内,欧盟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的积极推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建设做出明确指示,并集中规划了路线的部署与前景展望,为持续、动态地消除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提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9月,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AOSSG)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再次表明了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话语权的增多,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势头。同年,财政部决定开始用约两年时间,根据新的IFRS再次修订所有的会计准则。同时我国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三、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新的变化趋势

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受到怀疑指责,国际会计准则正面临着全面的修订,包括:公允价值的使用、金融资产减持从已发生损失模式改为预期损失模型、新的财务报告列报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相关准则,预计会在未来的三五年全部修订完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也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业务量和复杂度的增加,为了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IASB通过努力完善理事会和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定期对话机制以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建立理事会与各国和地区准则制定机构间的高层趋同会谈机制等措施制定出具有全球认可性的有权威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应把握会计准则中所存在的或者是潜在的不合理性,及时更新和改善会计准则,以增强其与时俱进的能力,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二)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移这次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会计目标的转移,将受托责任观定位的以向所有者提供信息的目标扩大到同时向现实和潜在权益投资者提供有用的相关财务信息的目标,受托责任不再是单一的目标。在2009年国际准则理事会的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讨论稿也提出列报结构和项目的出发点在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性。

(三)合理运用双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合的是活跃的公开市场,当市场疲软、交易量大幅下降或市场繁盛、持续走高时,这种计量模式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提供不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使得投资者决策失误,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范围,把握好公允价值使用的“度”,在市场经济下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成本计量模式并存,合理分析行情,做出理性的选择。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对于目前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两种立场———“直接采用”和“持续趋同”,我国采用了后者,坚持求同存异的制定和执行方针,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定。我国应当审慎这些差异,确保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主要差异及分析列举如下:

(一)特殊的经济环境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尽管我国已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但旧有的经济格局并未实现完全的突破,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仍处于主要的地位,会计规范与准则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与国际准则所假设的经济形势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实施的制度变迁成本较大由于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很大,在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时,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转换成本和执行成本,具体来言,这些成本包括:修订成本、业务处理流程调整成本、信息系统调整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外部审计、内部稽核成本等。

(三)新准则某些规定过度超前实施难度大一是由于新准则应用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很多问题写的篇幅小,并未真正讲清楚,这会导致实务操作时的不确定性,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二是有些规定过度超前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例如:期权、权证目前在我国不存在活跃市场,市场价格不明确;套期保值业务规定过于注重形式、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不具操作性等。

(四)法律化程度低,制度不完善在执行转换的时候,有些准则的执行比较困难,例如,在对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中,新准则第27号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中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公司在处理业务时往往面临尴尬的窘境。在所得税部分的处理中,新会计准则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而在此之前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税务机关尚未针对新准则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新准则与税收规定之间差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衔接转换和今后确认递延所得税和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五)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会计处理水平偏低新旧会计准则的转变,给会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怎样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条道路上一份非常重要的问题。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人员的实物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新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这需要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亟待提高自身的的职业判断力,理性地、谨慎地运用会计准则。

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解决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看待差异、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是在充分看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差异应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基于我国的国情,切实维护我国的利益,从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被动接受转变到积极发表观点和意见,兼顾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完善公司的治理有利于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减少财务舞弊行为,这就要求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公司内部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改善公司的组织机构,增加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大小事物的话语权,此外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务不能兼容,以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同时应当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以增强其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和为公司整体的运营提供保障。

第2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外汇期权是金融期权的一种,也称为货币期权或外币期权,是一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购买外汇期权者可以根据当时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已签订的外汇期权合同,不必承担必须买人或卖出外汇的义务。由于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更为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因此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外汇期权产生以来,对其会计处理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这些衍生品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面临的外汇风险敞口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外汇市场提供有效的外汇衍生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期权作为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口径。投资者和企业都迫切需要较为合理的外汇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和评价对它们的运用效果。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准则,明确了“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使用,比较系统地规定了包括期权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外汇期权这种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外汇期权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期权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现在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表现为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市场价格与合约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之差;二是时间价值,即由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期权可能比现在执行期权具有更高价值而给予卖方的补偿,一般表现为期权费与内在价值的差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六条中指出:“对于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只就内在价值变动将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由于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且可以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又有利于形成动态的套期策略,所以,根据期权的不同作用,对于期权的确认和计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在合约持有期间期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应分别计算其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动数额,并按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数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对外汇期权的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业务两种,套期保值又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一致,因此这里我们只探讨前两种套期和投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套期

例1 ABC公司于2008年11月28日向美国一家公司销售商品,双方约定以美元结算货款,共计USDl00000,付款期限为60天,当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为了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ABC公司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一份1月份到期的USDl00000的看跌期权合约,合约的履约价格是1:6.83,支付期权费1000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09年1月27日取得货款后执行了期权合约(交割方式:轧差交割)。

在此例中,ABC公司即为外汇期权的买方,而且由于该公司是对已确定能在60天后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套期保值,故该公司对该项期权的会计处理应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准则规定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1)按实现的收入确认一笔应收账款,外汇期权就是对这笔应收账款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借:应收账款(USDl00000)

683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3 000

(2)由于期权合同有一个初始投资额――实际支付的期权费,所以在签约日2008年11月28日已经形成了一笔现实的交易,需要按交纳的期权费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3)将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确认为套期工具,时间价值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仍然在衍生工具中核算,同时将这笔应收账款确认被套期项目:

①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O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②借: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683 000

贷:应收账款

(USD100 000) 683 000

2,后续计量

(1)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根据当天的即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差额USDl00000×(6.82-6.83)=-1000(元),计人汇兑损益:

借: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1 000

(2)汇率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进导致外汇期权的公允价值增加了RMB600,其中内在价值增加RMB1000,时间价值减少RMB400,应分别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为了区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不同变动损益且由于时间价值是随着期权到期日的临近不断减少实质上形成企业为获得内在价值而付出的一种损失,我们把时间价值变动的部分直接计人“投资收益”,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1 000

投资收益4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4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3终止确认

2009年1月27日,外汇期权到期,由于执行合约对ABC公司有利,所以ABC公司会选择行权,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 000

投资收益

6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2)收到货款,冲销被套期项目:

借:银行存款

(USDl00000) 681 000

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 682 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同时将原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2 000

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二)现金流量套期

例2 以例1为基础,即购买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以及各期的即期汇率均与例1相同,若ABC公司在2008年11月28日只与美国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未发货,到2009年1月27日公司才按合同发货并收款。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对确定承诺以及由此承诺形成的交易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套期,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在此为前例区分我们把它作为现金流量套期与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其他处理则与公允价值套期基本相同,相同的分录在下面将不再赘述:

1,初始确认

由于买入期权时收入没有形成,故不用确认应收账款,也没有被套期项目,其他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

2,后续计量

没有在公允价值套期中这一部分的(1)的分录,只需将其(2)分录中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由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终止确认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分录也只需将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改为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收到货款并确认一笔收入:

借:银行存款

(USDl00 000)

68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1 000

(3)执行台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三)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

例3 仍然以例1为基础,若ABC公司并没有与美国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只是预测美元的汇率将下跌,因此买入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以获取汇差收益。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人看跌期权只是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不涉及套期项目,不属于套期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在核算时不用把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核算,只需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买入外汇期权,交纳期权费1000元,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以当日期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共计1600-1000=600(元),计入当期损益: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3,终止确认

由于期权到期日的汇率有利于期权买方,ABC公司选择行权,有义务交付RMB681 000元(6.81×100 000),并得到RMB683 000(6.83×100 000),实际收到净额为RMB2000元。差额2000元转销外汇期权并确认当期损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600

投资收益40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外汇期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

对这三种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套期保值中,由于汇率变动,该公司的货款遭受到2000元的汇兑损失,但由于公司买人了看跌期权,期权的内在价值增加的2000元正好抵偿了货款损失,而期权的时间价值减少了1000元,使得公司实际承担了1000元的净损失,利用外汇期权套期使该公司减少损失1000元。而投机业务则使该公司获得了400+600=1000(元)的净收益。

小结

第3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预期收益一成本

诺斯认为,由于一些因素(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交易成本)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现有制度框架下所没有的潜在收益,而当一些“主要行动集团”预期到这一潜在收益的存在,并且当创新某种制度安排的成本(称为制度变迁成本)要低于潜在收益(或称为预期收益)时,他们就会对制度变迁产生动机。奥尔森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源取决于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利益集团对制度变迁有着不同的预期成本收益分布。因此。不同的预期成本收益分布必然导致其作出不同的制度选择的努力。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应当取决于“主要行动集团”与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结果。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在制度变迁中还将出现“次要行动集团”,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助“主要行动集团”一臂之力的人或机构(如行政或立法机构)。诺斯在这里所强调的实际上是国家的作用。它可能会提前“主要行动集团”产生制度变迁动机的时间。我国政府在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中,扮演了“次要行动集团”的角色。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承诺将于2006年底结束对国内会计市场的保护。财政部于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同年10月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一会计准则的变迁。将对中国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预期收益一成本构成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预期收益(用RT表示)包括外国利益集团预期收益(用RF表示)和本国利益集团预期收益(用RL表示)。外国利益集团预期收益主要是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减少、利润增加等。本国利益集团预期收益主要是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增加等。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成本(用CT表示)主要指会计准则变迁引起的制度变迁成本。包括外国利益集团成本I用CF表示)和本国利益集团成本(用CL表示)。外国利益集团成本主要包括外国利益集团因会计准则变迁而承担的直接成本和转换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准则转换的管理成本。包括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学习、比较和研究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具体包括立项阶段成本、起草阶段成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成本、阶段成本;对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等的培训成本;政府的监管成本等。转换成本:主要包括机会成本、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机会成本是会计主体因实施新会计准则而放弃的利益以及违反会计准则所承担的惩罚成本;实施成本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变迁中一次性支付的成本;摩擦成本是会计制度变迁中受损利益相关者进行抵触或反对引起的经济损失(雷光勇等。2005)。本国利益集团成本主要包括本国利益集团因会计准则变迁而承担的直接成本、转换成本和税负。税负:是当引进新的会计准则产生新的税收影响。

二、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预期收益一成本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行应为预期收益减成本大于零。用公式表示如下:

RT-CT>0 (1)

代入具体构成内容,得(RF+RL)-(CF+CL)>0 (2)

变形,得(RFCF)+(RL-CL)>0 (3)

公式(3)可以表述为外国集团的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和国内集团的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之和大于零。满足这一条件有两种情况:一是二者的净收益均大于零;二是二者之中一正一负,但和大于零。

从外国集团中的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角度看,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变迁会大大降低外国利益主体的交易成本,同时还可能获得税收负担减少或利润增加,这是外国集团的预期收益,是正的经济后果。由于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ASB)在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IAS)修订计划等方面,清楚地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发达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向(唐莉等,2005),因此外国利益集团因2006年会计准则变迁而承担的直接成本和转换成本较少。所以,外国集团的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大于零。只要国内集团的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大于零或小于零但不超过外国集团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即可进行。从短期内看,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会使税收减少;但从长期来看,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增加国家整体税收收入,增大预期收益。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变迁中,在外国投资者获得直接利益的同时,很明显,我国利益主体承担了大部分会计准则变迁的直接成本和转换成本,它是预期收益的抵减。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成本越小,国内集团预期收益减成本的净收益越大,会计准则变迁改革效果就越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收益变化的基础上使会计准则变迁成本趋小或在大幅增加收益的情况下小幅增加会计准则变迁成本。

三、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我国1993年至2006年间,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后者在前者的指导下,作为具体规定和补充,共同规范会计核算;1993~2000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2001~2006年,兼顾统一性和行业惯例,打破所有制和行业惯例的限制,建立了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1997~2004年我国陆续了16项具体准则作为补充规范;财政部于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年10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种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我国已经承担了大部分会计准则变迁的成本,尽快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行。

1、这是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完善的方向。

2、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虽然不会减少会计准则变迁的直接成本、转换成本,税收短期内不会增加,但是,统一由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约束,比《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方式节省制度运行成本,如可节省在校学生学习新旧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减少准则与制度并存的运行费用、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成本费用等、减少机会成本和磨擦成本等。

3、我国自1992年会计改革以来,已经培养了一批胜任专业工作的青年会计专业人才。我国1992~2006年会计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先试点后推广进行的。而广大会计专业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相关变化内容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质考试,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锻炼了业务水平。积累了工作经验,丰富了会计理论知识。许多公司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在大专以上,具备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条件。

4、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的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以会计准则为核心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即使是小企业。也要重视体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以会计准则为核心有利于小企业发展出口。进行市场竞争,应对欧盟等国家的出口产品反倾销。

(二)努力实现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成本不可避免,但它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和增加对外贸易。欧盟等国家更重视我国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而不是准则框架体系的趋同。因此。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完善新准则的执行机制,使企业财务报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要使企业的会计账簿、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其相关费用等清晰、可靠,这对于以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为基础来认定倾销、裁定倾销税至关重要,便于企业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还应对我国的法律、制度、经济等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协调,使会计准则实务处理切合实际,更加规范,以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飞跃。

第4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功改组,使制定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从遥远的梦想变成现实。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

我国则以IFRS为蓝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6年2月推出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内容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具体项目上看,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①从结构上看,我国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位于具体准则之上,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性。国际会计准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一些具体准则,概念框架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意义。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的内容和结构与概念框架基本相同,只是提法不同而已。②在具体准则方面,我国准则的38条具体准则当中,除了对原有的16条准则进行修订之外,其余22条准则均为此次新增。新准则除了包括一般业务准则之外,还包括了涵盖金融业、农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多个特殊行业的准则,可以说是覆盖而广、内容完整。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无论是从具体准则的项目上,还是从单个准则的具体规定上,我国准则都与之基本相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③会计的计量模式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为了在财务报表中确定其货币金额共讨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计量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同样给出了5种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在计量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使用态度上我国会计准则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趋同。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来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Stephen Zeff)的《“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他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会计学派所证明。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按照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有利可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1.吸收外资的能力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履行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可以预料,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等会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中国市场。这使这些公司所属母国的会计准则与我国过去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凸现出来。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那么,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减少,利润增加,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我国企业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2.有助于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经济地位,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经在许多重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这其中好处之一是,当一国被指控低价倾销商品时,可以直接抗辩,从而可以大大避免因非法倾销商品指控所可能导致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独立的、清晰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并进行过审计的会计账簿是唯一能验证生产商提供信息的证据。今后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其提供的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将不能轻易否定了。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和外贸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资本市场对话,有利于降低不同准则之间的转换成本,减少转换调整工作量,便于境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监管部门正酝酿着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以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编制转换会计报表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信心。新准则体系的出台,既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外企业来中国融资,将引进来的国际战略赋予新的内涵。

4.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5.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6.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原则,即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这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日本和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认可与认同,扩大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会计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发言权的增加,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

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着较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二者的碰撞必然损害各方主体的利益,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

1.带来较大的制度变革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而对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经济国家的情况考虑很少,同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有不小的差距,趋同必然给我国带来很高的制度变革成本。

2.制定成本的增加。2003年开始施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由财政部拟定的。导向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及大量的职业判断不是会计信息系统所能自动解决的,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昂贵的核算成本以及审计成本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大范围采用国际趋同的准则,会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

3.转换成本的增加。我国旧的会计准则借鉴了前苏联模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别很大。与前苏联模式相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要低得多,因此受影响的利益集团反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其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则更加反对国际会计准则造成的损失,这样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转换成本就会更高。

4.税收收入的减少。采纳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对我国政府最明显的经济后果是税收。因为税收收益是以会计报告收益为基础,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会计收益低估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中国政府在新会计规则下税收减少,中国政府也完全意识到这种负面的经济后果,但是他们愿意牺牲税收收益以换取外国投资。

5.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新的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加大企业的制度变革成本、学习成本、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得到的利润将普遍下降。那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筹资能力随之受到损害。

6.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影响,企业在准则转变后财务信息与准则转变前生成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在近几年,投资者、债权人难以从财务数据的变化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变好还是变差了,另外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新会计准则同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成机制中,美英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是扎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中的会计准则。认清形势,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在当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新形势下应有的谨慎和决策的原则。

1.坚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方向,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向,并积极参与其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减少国际经济交流与贸易的交易成本,并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只能说是国际趋同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来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不断的调整,只要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所列的经济交易事项实质上是一致的,就应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2.坚持结合中国国情。趋同是实质性趋同,求大同存小异,国际会计准则中凡是符合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有利的,就要解放思想,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应当考虑中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只能是“趋同”而不能是“等同”。我国会计准则是由权威的政府机构制定并保证其实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坚持其强制性。

3.逐步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虽然说我国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尽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

4.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家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家,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纪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社会科学辑刊,2007,(6).

[2]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2007,(2).

[3]文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论争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4]刘海风.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1).

第5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会计趋同;内在动因;外在动因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资本的国家界限慢慢淡化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大势所趋。人们在研究和讨论国际会计趋同带来的各种好处时,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为了引进外国资本而抛弃自我、让国际资本主导本国经济发展规则,还是在坚持自己的特色按本国的国情来制定规则的两难境地。渐进式的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发展及国际会计趋同,利于发展本国市场经济,但这并不符合国际资本进入的要求。

一、会计准则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与柬埔寨的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首先是内生的,即因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马克思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时,提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制度变迁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稍有进步就会发生变革,而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程度累积到相当程度后,生产关系才会出现变革。wWW.133229.cOm即制度变迁与生产力发展相比较具有滞后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样的发展轨迹。但是,已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柬埔寨会计准则遵循的并不是这种发展规律。

1993年,柬埔寨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首次全国大选,颁布新宪法,改国名为柬埔寨王国,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自此柬埔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多年战争,经济仍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并以农业经济为主。

(一)私有经济的发展

柬埔寨私有经济以家族式企业为主,而且极少对生产部门进行长期投资。这些在柬埔寨占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经营环境不确定、资产规模有限、以短期信用融资为主的特点。这样的经济环境从会计信息需求来说,并不存在大量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仍处于偏重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需求。

(二)金融环境

柬埔寨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种尚待发展的阶段。首先是银行业,因为战乱,公众对银行缺乏信心。1989年,柬埔寨通过国家法令将商业银行从原有的柬埔寨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cambodia,nbc)分离出来,并允许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私有商业银行。2000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柬埔寨进行了提高银行公众信心的重建计划。至2006年底,柬埔寨已有15家商业银行、5家专业银行、17个微型金融机构、24个注册的非政府微型金融组织和4家保险公司。但在农村地区,银行服务仍非常少。而且,在资本市场方面,柬埔寨目前没有证券市场,投资渠道极为有限。没有大量的企业外部投资者,只有有限的债权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需求便受到了制约。

从内生动因的角度来看,柬埔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多地停留在以满足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为目的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会计准则产生了外生的诱因。

二、柬埔寨会计准则的外在动因及其发展困境

1993年,柬埔寨财经部(ministry of economy and finance,mef)在法国①的指导下,依照法国会计制度颁布了会计总计划(plan comptable general)(法国会计制度名称),但法式会计制度最后并未实施。1999年柬埔寨在法国政府的援助下,开始着手建立在ias基础上的柬埔寨会计准则。2003年柬埔寨在ias的基础上首次颁布了会计准则。至今,柬埔寨在ias的基础上颁布的准则有20个,建立在ifrs基础上的准则有2个。这些准则都是在对ias和ifrs进行浓缩或进行些许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并且没有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从会计准则制定的结果看,柬埔寨首次制定会计准则便实现了国际会计趋同。它在其存货准则里定义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的概念,并确定存货的计量方法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在柬埔寨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过程中,外国及多个国际机构都参与并资助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实施、监督的工作,其中法国、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作用最大。它们不仅就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监督提交方案和计划提供资金援助,还对援助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如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重点在于证券市场规则制定、会计市场培育等,公共部门会计则并非援助重点。②

(一)制定会计准则的外在动因

从上述对柬埔寨的经济发展环境分析中不难发现,柬埔寨制定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更多是来自于国际资本的要求,而非出于适应本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种需求就变得更加强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对各个国家的准则与法令的国际化程度进行观察并报告。如此关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chikako ozu在对法国向法语系国家进行会计技术输出的研究(1998年)中指出,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进行会计技术输出,除了履行作为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帮助义务外,更在于其对新兴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未来可能的市场的兴趣。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发达国家通过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等向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贷款,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都需要得到与债务人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而反过来,这些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机构,可以藉其债权人的地位,参与到债务国的各种政策制定中,从而实现预期得到的控制。1991年柬埔寨与亚洲开发银行(adb)重建关系后,从1992年到1998年,adb批准了对柬10笔贷款共2.87亿美元。同时,adb核准了54项技术援助捐赠共0.422亿美元。部分技术援助如上所述是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有关。

2.外部成本内部化。执行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对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资本来说,是节约了执行和监督的成本。本来应由外来资本承担的进入成本,由于规则与外部趋同,实现了交易成本的内部化。

3.未来的会计市场。由于柬埔寨是一个经济刚刚恢复的国家,本国缺乏必要的会计人才。该国的会计市场中从会计人员培训到审计,都有发展的空间。目前,在柬埔寨,所有的注册会计师持有的都是国外的会计资格,至2007年,柬埔寨包括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内注册在案的只有15家会计师事务所。这种市场空白使得连韩国一家名为“woori”的会计公司在2007年也抢滩柬埔寨市场,要分一杯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市场的开拓。2007年9月,柬埔寨政府宣布将于2009年成立证券市场,会计市场的前景更得到外界的重视。

(二)外生会计准则的实施困境与两难选择

1.外生会计准则的实施困境。

(1)会计准则实施法律环境的缺失。2002年5月,柬埔寨国民议会通过了它的会计法(law on corporate accounts, their audit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在会计法中,对不遵守会计准则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罚款、监禁的处罚。但是,会计法却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机构或哪个部门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没有监督,处罚便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会计法颁布之后,还没有一个因违反会计准则而受处罚的案例发生。

(2)会计准则没有相应的应用指南。从2003年颁布会计准则至今,柬埔寨没有出具任何相应的应用指南,因而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难以统一。不同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有不同的理解,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也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财务报告反映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

(3)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人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在一些外资企业,分别按ifrs和柬埔寨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以满足不同股东或债权人的需要。一个企业存在两套不同的账簿,既不利于监管的需要,也同样不利于管理者的管理。对一个企业而言,法定的财务报表只能有一套,而不应存在多个标准。

(4)很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对应纳税收入与可抵扣费用的确认,当会计准则与税务规定存在差异时,更偏向依据税务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会计准则。这种做法显然说明其财务报表是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出发编制的,而不是从满足外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要求编制的。

2.两难选择:外来资本的高要求与滞后的国内发展。

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柬埔寨准则与法令的观察报告中,对其会计准则提出了各种意见,其中包括对柬埔寨会计准则发展缓慢的批评。柬埔寨2003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大部分是依据1989年的ias制定的。在此之后,ias与ifrs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柬埔寨反应不足,未能及时更新准则。然而,从以上对其会计准则实施现状来看,柬埔寨自身发展的经济状况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水平并不一致。如就存货准则实施而言,在柬埔寨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存货,就存在获取公允价值的困难,因为柬埔寨的市场经济尚未发达。一个不存在大量外部信息需求的经济环境,也不可能产生基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需求动力不足,导致了会计准则实施的低效果。即使柬埔寨能够按照ias与ifrs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更新,新旧会计准则都存在有效实施的困难。

国际资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实现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是为了满足国际资本进一步进入的要求。从上述国际援助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对柬埔寨会计准则的资助内容,从法律支持到会计教育、人员培训不遗余力。当所有的规则,包括会计培训与会计服务的市场都由外来资本主导时,外来资本的进入成本便尽可能的降低,并且大大获益。同时,也会推进柬埔寨国家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外来资本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独立性,并且不具国家经济防御能力的经济繁荣,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见得是最优的选择。这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两难选择,也同样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东盟以及其他国家中,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类似柬埔寨一样的进行国际会计趋同的困境。国际化与国家化,理想与现实,是两难的选择。

在国际会计趋同中,虽然不同的趋同路径最后都能实现趋同,殊途同归,但是,趋同的路径不同,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后果,这就是国际会计趋同过程中的经济后果。采用渐进式的国际会计趋同,使其适合本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培养和发展本国的市场经济。这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果。而采用跨越式的国际会计趋同,满足了外部国际资本的需求,但却在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失去了主动,在经济规则的博弈中无法争取利于自己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淑红.国际会计趋同的局限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 梁淑红.关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j].东南亚纵横,2004,(7).

[3] francis b. narayan lead financial specialist asian development bank,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issues in cambodi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0.

第6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中国会计;国际化;历史阶段;政策

我国的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这一国际化的进程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术界对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起点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1985年3月财政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尝试;也有人认为,应以1988年我国开始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为起点;还有人认为,应以1992年12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起点。笔者赞成以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志的说法,按此说法,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是蕴含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是随会计环境的逐渐变化而行进与发展的,并且是对会计国际化的逐步认识过程。这里所指的会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开始,到财政部1985年3月(或1985年7月1日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止,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迈进的初步尝试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年3月(或1985年7月1日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到财政部1992年12月(或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止,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全面转换的初步阶段;第三阶段从财政部1992年12月(或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开始到现在,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一、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尝试

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标准进行了国际化的改革尝试。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与会计的改革、发展过程相一致,在开始进行会计国际化时,受党的方针政策的影响较大。事实上,我国的各项工作,包括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各项工作无不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开展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试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引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是出口,属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体制;(2)特区的经济活动,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3)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和出入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4)经济特区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建设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经济特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1981年底,已批准兴办了40多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及会计核算要求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不同,当时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外方投资人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的要求,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因此,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3月正式,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该项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会计等式是企业资产=负债+合营者权益,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采用快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产品成本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等。这个制度已基本摆脱了苏联的会计模式,是参照国际会计惯例设计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国人大分别在1985年1月、1986年4月和1988年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92年5月,国家体改委等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一些国营企业也在进行股份制试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有8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2年5月财政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6月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模式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基本相同,是对我国会计核算标准国际化的进一步探索。

二、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为我国经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创造了条件。我国当时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除涉外企业与股份制企业外),是按部门、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这些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模式基本上是苏联会计的模式,采用的记账方法是我国自己创立的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而且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过多地受财政、税收和财务的约束。这些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全民、集体、私营和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营企业、企业集团、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也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已经进行了6年,按当时的设想“复关”已经指日可待之时,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更应该逐步走向国际化。因此,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了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分行业的13个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说是从1988年9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成立“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之时开始的。1989年财政部提出了《关于拟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1990年11月将草拟的《会计准则提纲》提交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之后又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进行修改,形成了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都符合国际会计惯例。这个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与实施,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实施之后,财政部为完善准则和制度,陆续印发了许多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和暂行规定,如1993年6月印发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商品流通企业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配合1993年的税制改革和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财政部从1993年12月开始陆续了《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核算,财政部自1992年11月起陆续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等。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于1995年2月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1997年7月了《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8月了《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10月了《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财政部于1995年10月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5年12月了《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1996年了《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1998年1月了帐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1月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等。

《企业会计准则》后,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也包括股份公司及其他企业)行为,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财政部自1997年5月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到现在已经陆续正式了16项(其中有5项已经进行了修订)具体会计准则,印发了一项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制定时聘请了中外有关专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已经但不适应我国现状的项目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体现了会计的国际化。

三、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999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与新《会计法》配套的法规,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其中对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并且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之前,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除《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在1998年重新修订的外,其他各类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两则两制”为模式制定的会计制度,这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是在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和商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两则两制”下不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经济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另外,我国修改《会计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就有会计核算标准失真的问题,如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相同行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旧的会计制度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制度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执行本制度。2001年1月27日,财政部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2001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外商投资企业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据盖地教授等人的研究,《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要求、政策、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企业会计制度》的与实施,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里程碑,同时在我国也出现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

四、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参与和讨论

我国是会计国际化的积极参与者。在1982年成立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时,我国就是其成员国,并参加了该工作组的历次会议。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6月,我国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经常派出人员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学习、培训和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11月《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就在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按当时的规划,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有32项,计划从1993年起用3-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从1994年2月开始,陆续将草拟的具体会计准则印发,广泛征求意见。但实际情况是,从1997年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现在,仅正式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当时的认识是,我国会计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会计核算标准就应当是会计准则,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并且国际上也有国际会计准则,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完成后,就应全面实行会计准则,淘汰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少。我个人认为,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初也有这种观念,并且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蓝本的。那么,2000年12月财政部为什么又《企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我国会计是向国际化迈进,还是倒退?这是对会计核算标准国际化的重新思考与定位问题。

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是近两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会计学界普遍认为,我国会计应当迈向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标准(或国际化程度的判断标准)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但对我国会计标准应当如何国际化,采用什么表现形式国际化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国际化等问题还在探讨之中。

目前不少人还认为,我国不应该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换,并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并非要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这一点上讲,各个国家都有一个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问题,包括美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进行的国际化是一个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各方需要进行协调,并在协调中减少差异,而协调是一个互动过程,存在利益之争,因为各国都希望以本国的会计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坐收协调之利,而其他国家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学习。培训和咨询等费用。

关于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以什么形式表现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会计标准国际化不在于是会计准则形式,还是会计制度形式,关键在于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即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大小,以及企业按我国会计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目前世界上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既有以会计准则表现的,又有以会计制度表现的,选择哪一种形式应当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两种形式并存,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西方国家有关人员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明智之举。实际上,两种会计标准形式并存的关键是看对某类业务或交易是否采用同样的会计政策,是否存在差异。

第7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2006年2月15日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作为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者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见证了中国会计发展的光辉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而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逐步前进的一个最好缩影与诠释。象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一样,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已经和将要经历:孤立――转轨――趋同――融合的过程。

(一)孤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企业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在单一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理论,会计报告以资金平衡表为主体;财务报表以服务宏观管理需要;中国的会计看不懂外国的财务报告,外国的会计师更看不明白中国的资金平衡表。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企业出现,打破了单一出资人的格局,1985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实施,改变了中国持续多年单一会计制度的局面,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开始起步。

(二)转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生产力获得释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剧,经营权与所有权开始分离,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市场经济雏形显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需要在会计上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制度建设提出要与国际进行接轨。1992年财政部适时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即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两则两制”的实施是一次颠覆式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三)趋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2001年11月11日,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被批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从对外开放发展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计制度的改革也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朝着与国际准则逐步趋同的方向努力。1997年5月22日,第一个具体业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施。此后,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对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进行整合,转成《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与17项会计准则融合并行(含基本准则)。2005年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进程,同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经过多次磋商和论证,发表了“趋同联合声明”,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向与成果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2006年2月15日,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融合:“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服务于经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依存度高达70%以上,说明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作为服务于经济的中国会计也必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融合,“唇齿相依,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准则的只是融合的一个开端,趋同是方向,是进步;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需要双方互动;趋同是一个时点上的趋同,是个不断追求交替趋同、差异的动态过程。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需要的是融合,国际会计准则也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借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也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向发达国家学习,向国际准则靠拢,最终走向融合。

二、作为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者是光荣的,因为我们肩负着中国会计发展继往开来的重任

会计准则的代表着过去过程的总结,更代表着学习执行的开始。“没有好的执行者,再好的准则也没用”。会计准则的贯彻与实施的好坏,将直接体现新时期会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学习、实践、提高是我们会计工作者当前的惟一选择,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学习:企业会计准则是个体系,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是个前后贯穿的统一整体:基本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准则是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部分。基本准则是具体业务准则的制定基础,是准则的准则;而报告准则是具体准则执行结果的反映。各个具体业务准则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如特殊业务准则《生物资产》与一般业务准则《政府补助》、《存货》、《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借款费用》等准则紧密相连,不能将各个准则进行单独地割裂和孤立地理解,需认真系统地学习,掌握其实质和内涵。但作为具体的会计工作者,在学习时,应先立足于本企业实际,掌握涉及本企业业务的准则,如一般业务准则;熟悉本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业务准则,如套期保值准则;了解与本企业非相关联的准则,如特殊行业准则。

第8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实已经表明,这一创举和改革路径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在这一经济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完成了由适应计划经济需求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坚持中国特色,同时也始终重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了一致。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道路坎坷而成就非凡,风雨兼程但前景灿烂。

一、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或者说90年代初期,这近10年或者说10余年的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制度都不能离开它的会计环境。我国现行的这套以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为主要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制订的,为适应不同阶段环境需要逐步改革形成的。其中,1978年以前这一期间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并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1978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由此,中央明确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对外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当时,我国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是单一的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建立的资金平衡。而国外没有资金平衡表和国家资金表等,外商所关心的是这套会计报告能不能反映投入与利润,因此,对于这套资金平衡表报告体系,外商不理解,也根本看不懂。另外,外商认为,财政部代表中方,批复结算不公正,中方投资51%和外商投资49%要在会计报告里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外商的投资份额应该作为所有者权益,并按照这一份额进行利润分配,报告出来后应请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审计,来证明报告是真实的。为此,他们提出,我国会计制度既不透明,有些方面还比较深奥,需要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否则就没办法进行沟通,也没办法进行合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和借鉴国际通行会计处理。幸亏当时财政部刚刚恢复会计制度司,有些老专家就开始起草《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其雏形演变成现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套体系。有了这套体系,就消除了与外商沟通的障碍。1985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这套制度体系完全打破了原来的三段平衡论,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改进了原来投资主体一元化资金形态的会计制度。另外,财政部也开始启动、组建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制度,根据《关于我国恢复建立会计顾问的报告》,先在北京、广州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年度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对内搞活”也冲击着三段平衡会计制度,冲击着一元化的资金形态,如国有企业的参股联营等。国有企业既可以相互参股,也可以和集体企业参股联营,甚至还可以和事业单位参股联营。按照三段平衡会计制度,如果企业中有其他单位投入资金,以后就要向其他企业投出资金,那么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如何处理?这些都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国家在经济改革方面开始搞“试验田”,会计改革也在试验中展开。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二、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在,对内搞活在继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导向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继续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当时,这个是方方面面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在—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是一次比较大的思想解放。在中央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一系列的改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包括财政改革、外汇改革、税收改革等,特别是企业改革,国家正式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实行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仅要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还要对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所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予以客观、真实地反映。

正因为有了20世纪80年代“试验”的经验,从1992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像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当时部门制度有几十种,一个部门一个制度。参照《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40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并借鉴中外合资企业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

“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实际上,要从1993年7月1日开始一下子把全国所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转换过来,这项工作只有在中国做得起来、做得成功,在国外是无法想像的。这次改革也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的模式。当然,除了模式转换外,还有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比如说,实行了资本制度、制造成本法,统一了记账方法等等。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其起点比较高,上市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在香港发行H股,如此一来对会计的标准又提高了。发行H股等于到香港去筹资,要让香港的投资者认识、了解中国的上市公司。香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的会计政策比较关注,如:公司的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采用什么会计政策,这个会计政策跟国际上的有什么区别等。当时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证券法》,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此原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联合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个制度比“两则两制”更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这个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的会计制度,大多数企业采用“两则两制”,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采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改组上市的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接下来又对在香港发行H股的企业搞了一系列补充规定,基本上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

总之,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

三、准则的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原来“两则两制”的基础上陆续了17个《会计准则》(16个具体准则和1个基本准则)。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是新时期我国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它明确提出我国现在进入完善主义市场时期,这实际上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大会计改革力度。

这一时期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所以就单独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们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四、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第四阶段是第三阶段的继续,所以第三、第四阶段联系比较密切。进入第四阶段要强化会计准则,但仍是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并行阶段。第三、四阶段依存的会计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党执政能力的建设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权制度。各地都在成立产权交易所,政府机构改革要为企业市场主体创造一些平台,改革的目标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下一步的会计制度改革,要考虑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加紧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升企业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成熟,将全面构建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本次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本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对于改变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仅仅是对的,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力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样,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1、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制定20余项新准则,同时对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是并存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涵盖的范围广泛、全面、更具约束力。完善后的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其范围、内容及其约束力等都将得到加强,会计制度主要从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加以规范,相当于准则的操作指南。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

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由38项左右的会计准则构成,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

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

3、会计准则建设的工作原则

在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我们拟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或者说是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它得到广泛认可的准则的规定,同时也要贯彻立足国情、有取有舍的原则,防止不顾实际,照搬照抄,特别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

这次准则的建设,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但不是照搬照抄,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我国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一定要说清楚。我们在某些方面还不太成熟,存在差距,但只要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所摆的经济交易事项实质上一致的,就写成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如果我国准则所依存的交易事项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法律环境看,本质上是有障碍的,那我们的准则就是要有中国特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说清楚。现在我国已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在一些重大上达成了一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任何改革都应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会计改革尤其如此。凡是我国会计制度已有明确规定并在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且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的,应当加以继承并形成准则或纳入相应的准则项目。以此为基础,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借鉴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第9篇:国外会计准则范文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及意义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IASB所正式提出的,并且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都趋向于相同,也就是会计准则趋于一体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本着公众的利益,从而制定出一套具有高质量,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的国际性会计准则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为各国市场经济管理者改革和完善市场政策提供依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对我国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公司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它可以加快我国公司上市的进程,提高公司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促进资本主义市场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另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借鉴并且引进国际准则的优点,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企业迈向国际化,同时,还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利用国际会计准则使得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简便。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基础的薄弱与雄厚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极其迅速,但是,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比较落后。另外,我们知道,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雄厚的市场经济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首要基础,它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相符合,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推行并且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国际贸易公司以及跨国公司的数量极其少,而且由于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公司的发展进程都比较缓慢,而且规模也比较小,从而使得这些公司的发展不能紧跟国际市场发展步伐,进而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法律环境条件不完善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法律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法律环境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保障。另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法律法规与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给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例如,在与企业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目前所能够获取的利润,通过这些利润来评定企业未来发展的状况。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偏向于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这就体现出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能从长远考虑企业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始终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我国整体的社会意识程度不够

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意识在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道路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不足,例如,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员认为会计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企业始终没有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另外,我国整体的社会意识觉醒程度仍然不够,从而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例如,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主观意识,而国外企业更具有主动性一些。另外,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四)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比较低

尽管近几年来,许多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会计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在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仍然比较低,从而大大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例如,在现阶段,我国仍然有许多企业的不能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进行招聘会计时,并不是严格按照他们的专业水平来进行招聘,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养。另外,在现阶段,我国在会计管理工作方面仍然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一)积极引进并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增加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在制定并且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进并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优点,并且结合我国会计准则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而不断地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性。另外,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准则的变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动对我国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二)不断完善会计概念的框架结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的引进并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设计框架,但是,由于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会计定位和计量属性,规定方面的影响,我国并不能完全将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设计框架与我国的概念设计框架联系到一起。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引进其他国际会计概念的框架结构,并且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在建立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并且借鉴国际会计概念框架结构,时刻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动,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会计准则,从而不断的增加我国会计准则的实用性以及指导性。例如,在进行会计概念框架的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以会计的目标为会计准则的起点,以会计的假设作为会计准则的基础,以会计的所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计量作为会计准则的核心。另外,我们应该具有宽广的眼界,时刻关注国际准则的变动,我们可以适当的对目前的会计准则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建立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配套体系。

(三)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提高了对于会计的重视程度,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比较缺乏专业水平高的会计人员。例如,在现阶段,我国仍然有许多企业的不能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进行招聘会计时,并不是严格按照他们的专业水平来进行招聘,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养。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会计的培训力度。例如,高校应该尽快开展会计实习课程,定期让学生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各个企业应该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并且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定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进而根据他们的培训成果适当的进行奖罚。各个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并且学习国际会计培训的方式,从而将我国会计培养成与国际会计水平相当的高端人才。另外,我国还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力度。

(四)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

在现阶段,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必须要尽快构建一个合理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例如,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并且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法律、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系等,并且不断的加强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些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并且尽快将这些体系应用到实际中,从而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