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主动融入角色,携手共创共建

月日,位驻居干部全部按时来到下派社区,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进入新的集体,迅速转换角色,主动了解社区上一阶段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情况,以实际行动快速融入到了实践工作中,按照分工要求,积极在开展文明创建的学习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后方资源优势,展示了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

社区下派干部司法所所长林同志到社区报到后,马上与社区书记、主任一同深入辖区,先后到小区、出版局宿舍拆迁未拆完小区实地详细了解情况,并随即召开文明创建点评会,认真听取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与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就整个辖区面上的创建工作与重点区域的整治进行探讨,研究制定下一阶段“统筹推进、重点整治、逐个落实、全面提升”的创建方案,与社区干部一起,拟定一套百日冲刺方案,打响了社区“文明创建百日大会战”的第一枪。

下派到的驻居干部,交通局副局长陈同志在驻居工作中了解到社区因无物业小区较多,在卫生整治经费上较为紧张,他多方协调,在文明创建工作经济上给以同志社区极大的支持,帮助社区解决在卫生整治经费上存在的困难。在驻居工作中,他每天还积极主动带头到辖区楼院、小区和社区干部一起检查环境卫生,一起走访辖区企业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以及与社区居民沟通、协调并解决环境卫生问题,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派驻到街道社区的司法局科级干部刘同志极融入文明创建活动,走街串巷,进小区,入住户,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创建进展情况。对创建文明活动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与街道主管部门、社区书记共同研讨,积极献计献策,尤其对省农资公司宿舍无物业小区的环境卫生整治问题,通过协调职能部门、单位进行合力攻坚,逐个解决。他还积极参与社区小街巷、新村小区的卫生检查和督促整改工作,每天不定期巡检辖区“五小店”的门前三包落实情况,有力的促进了辖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

发挥各方优势解决实际问题

驻居干部下派社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驻居干部来到社区后,主动担当文明创建工作责任,与社区干部一起,助力辖区文明创建工作。

下派到社区的驻居干部,交通局副局长蔡同志了解到社区主要存在小区内乱堆放较为严重的问题,主动请缨,主抓辖区乱堆放整治工作,近半个月,他与社区书记一起,先后走访了辖区省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市自来水公司、东大路158号及省轻纺院等单位宿舍,与单位负责人、小区物业一起,共同探讨解决小区内乱堆放问题,通过坦诚交流、深入探讨,辖区单位和物业公司均已出面处理小区内乱堆放问题,初现成效。

下派到社区的驻居干部,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檀同志充分发挥自身宣传工作优势,与社区干部一起,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工作。近半个月来,他与包片的社区干部认真检查了创建标语的张贴情况,对一些标语位置张贴不正,路口显眼处未张贴以及创建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抓好落实,还结合公共文明指数入户调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到小区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创建相关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提高市民对创建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率。此外,他还指导社区在加强创建信息和网站更新上下功夫,半个月来,共更新了条创建信息,其中一条被要闻采用。

下派东湖社区的科级干部,区安监局温副局长来到社区后,积极开展走访巡查工作,在巡查中,她发现邮电公寓临得贵路有一段约30米的危墙,对过往行人和辖区一附小学生上放学构成安全威胁,也影响了路面美观。她充分发挥区安监局的自身优势,与街道安监站配合,下发整改通知书责成邮电公寓管理部门进行整治。月日上午,邮电公寓管理部门已动工拆除危墙,修建新围墙,有效消除了该安全隐患,极大的美化了得贵路沿线的道路景观。

用心体验工作,大胆思考创新

广大下派社区的驻居干部在社区这个最基层的群众组织中,接地气,长见识,在助力文明创建工作中,他们用心体验工作,大胆思考创新,为辖区文明创建工作提出了许多好思路。

下派到辖区河东社区的驻居干部,劳动局书记黄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并观察社区的做法后总结出要大力开展“周末卫生日活动”,结合机关党员进社区创文明,着力整治社区卫生环境,还要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共创文明和谐小区的思路。

下派到同志社区的驻居干部,交通局副局长陈同志提出: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得益于社区干部、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各方面的支持,他提倡社区除了完善工作制度之外,更要注重加强企业、居民创文明城市的意识,通过街道统筹,采用宣传展板、宣传品等形式,将社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系统的呈现出来,不断增强与企业、居民的沟通,增进感情,提高居民素质,帮助社区更好开展文明创建工作。

第2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2011年3月3日,市创建办发出了《关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第三批红黄牌警告的通报》,对我局因辖区下渡街道仓景苑、藤山苑等12个小区“门前三包”不到位,小区内日常保洁不及时,绿化带、道路等公共设施破损等问题给予黄牌警告。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创建办的督导下,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整改,现就我局前阶段物业服务行业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黄牌警告通报项目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我局前阶段物业小区创建文明工作情况:

区地处市区南大门,辖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有五个镇、八个街道。随着市“南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蓬勃发展。目前,我区共引进物业管理企业89家,实行物业管理服务报备项目218个,总面积达134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6700多人。全区创“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项目5个,创“省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项目5个,创“市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项目达50个。目前仍有140多个小区没有实施物业管理。

在全市积极开展的创建工作中,我局紧紧围绕我市物业服务行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物业服务行业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物业的副局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三位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物业管理科工作人员组织,下设办公室(挂靠我局物业管理科),负责全区开展物业服务行业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的指导、检查与督促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区行业力量,抓文明创建,促环境优化,其间共组织全区街(镇)、社区及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召开4场宣传动员大会,发放528份宣传资料,要求务必把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三是加强检查与监管。积极协同各街(镇)、社区对39个物业小区进行了抽查。到目前为止,针对存在问题已下发整改通知书146份,责令物业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并重点检查了业主强烈投诉的几家物业服务小区,如水口苑、摘仙苑、新龙津小区、榕信南苑等小区。创建过程中,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都能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创建迎检工作,并以此为抓手,积极配合我局及属地街道、社区,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到位,但仍有个别物业服务小区在整改期限内未予以整改,如“榕信南苑小区”,我局已将该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上报市房管局,已给予通报批评。

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小区管理的特点是:老旧小区多,农民安置房多。由于点多面广和物业企业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多。做好物业小区的多项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黄牌”警告后的整改工作情况:

在3月3日接到市创建办发出的第三批黄牌警告通报后,我局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立即召开局长办公室会议,自觉查找原因、分析差距和不足,研究整改措施和意见,要求务必再动员、再部署,动员全区行业力量,积极行动起来,知耻后勇、奋起直追,正视问题抓整改,采取措施摘黄牌,具体措施如下:

1、充实创建工作的人员力量。为了确保对物业服务行业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的检查指导到位、督促落实到位,我局专题向区政府报告,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3月上旬,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各街(镇)成立物业管理站问题,明确要求必须在3月15日前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我局物业科在原有2人编制的情况下,从局其他部门选调二位同志加强物业科的工作。并从我局抽调5名经验丰富、负责任的专业人员成立文明创建工作督查小组,由三位局领导每天带队下小区开展文明创建督查工作。

2、继续加大宣传发动。3月4日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区各街(镇)物业站再动员、再部署大会,在总结前阶段工作、查摆存在问题的同时,具体指导各街(镇)、社区开展宣传发动和检查整改等工作,积极营造各街(镇)和社区良好的创建舆论氛围。3月24日,我区委、区政府又召开了全区社区物业工作动员大会,全区各有关部门、各街(镇)、社区及已备案的89家物业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区政府副区长程必康主持,市房管局张海舟副局长及市创建督导组亲自到会指导,区委副书记、区人大主任张为民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

3、强化检查、监管与督促。我局结合创建标准,积极联合各街(镇)、社区加大对物业服务小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检查、抽查与督查力度,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检查工作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我局约谈被黄牌警告的物业企业负责人,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第二步,对照行业创建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当场发放整改通知书(现已发出整改通知书77份);第三步,针对物业企业上报的书面整改报告和业主反映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并重点查看第三批黄牌警告通报的几家企业的整改情况,对“回头看”中仍整改不到位的企业,我局上报市房管局,建议给予注销企业资质处理。

存在的问题

当前创建工作已进入倒计时冲刺创建阶段,但我们工作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协调解决。

一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职责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日常巡查督促整改工作主要在于街道、社区,但街道、社区没有充分重视,人员没有到位,造成漏管和常态化管理不到位。

二是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不够密切。物业小区管理涉及工商、城管、卫生、公安、民政、消防、园林绿化、供水、供电和环卫等部门,需齐抓共管。但目前主要是房管部门“一肩挑”,手段有限,由于没有相应的执法权,造成管理上力不从心。

第3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我国的边疆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个特定区域和区域社会。这里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水平提高的要求日渐突出,政治文明和政治建设的意义也十分深远。只有突出政治文明建设,创新政治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实现有效管理,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政治支持和政治保障,促进这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这里的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特殊性,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特殊性,只有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政治文明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体现出实际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呼唤政治文明建设

在边疆民族地区,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贫困问题都很突出,这些问题又总是纠缠在一起。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缩小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能够为民族团结进一步打牢基础,能够为边防的巩固和边疆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够为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对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都比较贫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内地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了。但是,现在边疆民族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条件下,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了西部开发的主要区域,西部开发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国家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又获得了极好的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将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有效缩小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在这样一个全面的现代化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触及并受到冲击,从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速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市(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和社会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步展开。

边疆民族地区在这样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过程中,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呼唤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没有政治文明、没有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不可能实现,这里的小康社会不可能真正建成。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缺乏性和不可替代性。首先,现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追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而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边疆民族地区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和水平,政治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边疆民族地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政治文明或者没有达到相应的政治文明的标准,就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文明就不完整,只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文明,就无法真正建成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权威机构来宣布和确认,更需要社会成员在亲自体会的基础上来认可和确认。社会成员不仅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生活来体认和确认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来体认和确认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生活来体认和确认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要有经济标准,文化标准,还要有政治标准。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必须是全面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必须在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开展全面建设。没有建设过程的全面性,就无法达到建设目标的完整性。不进行全面的建设,就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就无法建成小康社会。离开了政治文明建设,就不能形成全面建设,或者说,建设过程就不是全面的。只有三大领域全面建设,三大领域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同时并进,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政治文明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既制约着物质文明建设又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调整来理顺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构建合理的政治制度,形成有效的政治机制,创造有效的政治方式,推进政治发展,从而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政治文明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和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一,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必要的制度条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既不断完善原有的制度,又进行制度创新,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不断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日益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将政治运行全面纳入制度的轨道,提高其制度化的水平,而且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协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保障社会成员的各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稳定的政治环境。边疆民族地区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化持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逐渐形成,社会成员由“法定公民”向“事实公民”的转变日渐明显,社会政治关系日趋复杂,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政治机制的创新,构建新的能够有效容纳和协调新的政治因素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机制,便能够对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协调的政治关系。要使边疆民族地区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处理好与中央、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关系,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帮助。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创造新的政治协调方式。

第四,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全局性问题提供有效政治解决方式。边疆民族地区在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适时解决这类问题,是整个社会平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政治方式的创新来有效地解决这类全局性的问题,保持社会平衡发展。

第五,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社会创建必要的秩序。健全、有效的秩序,是边疆民族社会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变迁了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新的秩序。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现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然而,秩序不是自然生成的,秩序需要构建和维持。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创新的政治机制来构建这样的秩序。

二、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这里特殊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毫无疑问,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是我国统一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这里的政治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政治并无二致,都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同样的政治制度。但从具体的运行上看,这种政治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政治。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只有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同边疆民族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政治资源,寻找到有效的政治建设途径,切实提升政治文明的水平。

政治文明要从实际出发,首先就必须研究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环境条件。从总体上看,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政治发展水平,二是现实的政治关系,三是政治建设的基础。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今天的政治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回顾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史就会发现,历史上这里的政治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政治发展程度很低。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缘一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处在崇山峻岭,丘陵峰峦,密林深箐,戈壁草滩,虽然山川壮丽,地理位置重要,但阻隔重重,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除极个别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外,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时代,普遍存在的经济形态是封建地主经济、封建领主经济、奴隶制经济、原始的农村公社经济。这样的条件必然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使政治发展具有多样性,存在着多种政治形态,如藏族的政教合一政治、蒙古族的盟旗政治、彝族的诺合家支政治、傣族的土司政治、瑶族的石牌政治等。[1](P154-156)从总体上看,这里的政治发展的程度比较低:一是社会的政治化程度较低。公共权力不完善,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十分有限,政治关系较为简单,社会的组织和管理相当粗放;二是政治体系的不完备。专门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全从社会中分离出来,自身的分化程度较低,缺乏完备的制度体系,政治机制不健全,政治管理方式落后,多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方式并存,政治的一体化不高;三是政治文化的发育水平较低。政治文化状况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云南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但发展并不成熟,并未形成自己稳定的政治文化传统。概括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一种低水平、低分化度、复杂性和适应较低的政治形态。

边疆民族地区现实的复杂政治关系也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诚然,各民族历史上多样性政治形态的影响是导致现实政治关系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现实状况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却更为直接和有效。从现实来看,这里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民族构成状况较为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并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样性的政治文化也对政治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发挥着虽然无形却十分有力的影响。另外,边疆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与国外民族属同一民族,是跨境民族,因而很容易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因此,这里的政治关系与其他地区相比,显得更为复杂,体现出突出的民族性和边疆性。这种复杂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这里除存在一般的政治关系以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政治关系:一是民族关系。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政治关系较为复杂。既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又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有区域内的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关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与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关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二是宗教关系。边疆各民族群众一般信仰宗教,甚至是全民信教。而各个民族信仰的宗教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本土宗教又有外来宗教,既有成熟的宗教又有原始宗教,既有为多个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又只有个别民族信仰的宗教。三是宗教关系与民族关系相互纠缠。各个民族信仰的宗教往往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成为民族的价值体系和信念系统,反过来,宗教又以民族和民族文化为载体,因此民族关系往往打上宗教的烙印。宗教关系往往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民族关系与宗教影响盘根错节。四是传统政治关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社会尤其是基层政治中,与现代政治相区别的传统政治的影响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体制外的传统政治权威与体制内的现代政治权威同时并存,传统政治关系与现代政治关系难舍难分地联系在一起。另外,这里的政治关系容易受到境外因素的影响,国外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首先进入这里。由于政治关系更加复杂,这里的矛盾和冲突也更容易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各种关系中的矛盾又相互扭结,新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协调还会激活旧有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形成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还会影响到边防的巩固、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及教训一再证明:“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

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政治状况,是长期的政治建设的结果,也是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较之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基础明显的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边疆民族地区今天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与政治建设的成就分不开的。但是,这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发展程度低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经济发展为政治建设提供的基础并不厚实,而且祖国内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政治发展的程度本来就比较高,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建设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进,无论是政治关系的调整、政府能力的提升、治理方式的改变、政治机制的创新、制度体系的完善都走在了前列,从而使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建设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客观地分析现实就不得不承认,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首先,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势必会影响到政治建设的发展。其次,大众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较低。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获得政治属性,养成政治人格的基本途径。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程度,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化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受到很多的限制,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的复杂性、适应性以及政治能力等,与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的不适应。再次,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政治生活制度化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普遍地注意到了,但是,真正的制度化政治不仅需要建立制度,而且还要使制度成为环环相扣的严密体系,否则,制度就无法进入操作层面,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有可能流于形式。但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运行来说,制度化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政治发展的要求。最后,地方政府的能力普遍不强。受人员素质(包括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敬业精神、管理水平等方面)、机构间的相互关系、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的能力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政府能力衰弱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情况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条件多样而复杂,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十分地艰巨,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也更加突出。正视这样的现实,从面临的实际出发,发现和确认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发掘和利用各种有利于政治文明建设的传统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探索符合实际和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发展之路,是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除了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施依法治国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解决好面临的政治问题。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以下一些重大的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建设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该制度不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运作层面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限制了该项制度的功能的充分发挥。从制度层面来看,该项制度的具体规定比较细,但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制度尚不能为该制度的有效行使提供必要的支持,限制了制度功能的发挥。最为突出的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纵向上受到上级国家机关的很大的限制,在横向上受到其他机关的很多限制,实际存在的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监督的体制使得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无法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因此,自治权出现了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流失,少数民族在聚居区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运作层面来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当地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并未充分体现出来。除了自治权流失外,自治机关的能力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无法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本身的制度功能。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拥有更大的管理权,有条件突破传统体制的限制,采取切合实际和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实上边疆民族地区的自治地方在自主管理方面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政府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候,许多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却还在原地踏步中怨天尤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此过程中渐渐拉大了。

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制度,尤其是调整和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保证自治权的行使,二是发挥制度功能,尤其是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

边疆民族地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另一方面的问题,即民族自治机关的选举权的限制问题。在民族区域自治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较之于其他地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权力分配方面有一定的超越,也要对自治权作必要的限制,不能突破单一制国家关于国家权力纵向分配中的基本规定,要防止过分自治导致的地方分治。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通过建立严格和周密的制度规范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2.民族关系的调整机制建设问题

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现行的民族关系是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其他政治手段不断调节和构建的结果,但这种关系也还会随着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生成“发展中和发展后”的民族问题。

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即民族问题,不仅会生成于少数民族处于落后状态从而与汉族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民族不平等的情况下,也会生成于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或发展起来从而缩小乃至消除了与汉族的差距,甚至是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情况下。两种情况下的民族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是不同的,前者为少数民族要求发展的问题。主要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方式解决,后者为少数民族在自身的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基础上要求在现行国家权力分配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的问题。这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前一类问题是历史上形成的,后者在国外并不鲜见,这在我国尚未真正形成,但在某些情况下和个别的问题上已现端倪,需要未雨绸缪。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解决“不发展的问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却缺乏关注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形成相应的政策准备,建立对这类问题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的新机制,防止此类问题的生成和发展。

提出“发展中和发展后的问题”,并不是说少数民族发展起来以后就必然出现此类问题,只是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类问题生成的关键是民族意识。民族意识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在民族的发展中迟早会觉醒,它能促使民族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发展,使一个民族奋发有为,但如果民族意识过分旺盛,尤其是被不适当的利用,也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民族意识发展成为某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的话,后果就相当严重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民族意识既是天使又是恶魔,关键是看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出现和怎样发挥作用。”[2](P128)在多民族共居的边疆地区,必须关注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状况,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建立这样的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是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相应的,国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不能只站在同情和关心弱小民族的角度来帮助少数民族,而应该站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的角度、站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其它地区的整合。

3.地方政府能力提升问题

政府能力是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政府能力,是指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运用权力、履行职能,应对环境挑战,解决面临问题的能力,既可以指广义政府也可以指狭义政府。一级地方政府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是所有机关之能力之总和。从横向上看,政府能力是政府发挥自己的功能,在处理区域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包括规划发展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等,一级地方政府的整体能力就是由这些具体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一级地方政府的能力状况同所治理的区域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而需要通过政府来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情况下,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个有能力的地方政府,不仅能够对县域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相应地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级地方政府的能力衰弱或能力缺失,它所治理的区域社会的发展也将是缓慢的或滞后的。一级地方政府能力的状况,往往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较之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普遍较弱,或者说能力缺失问题十分突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边疆民族地区与这些地区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大。但是,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普遍能力较强,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却在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普遍地体现出力不从心的状况,“等、靠、要”的现象较为突出。政府能力不足成为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在发展上拉大差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迅速增加地方政府的能力,边疆民族地区要迅速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迅速发展起来的愿望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坐失良机。

4.政治文化建设问题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多样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塑造一种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将政治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否获得各个民族的认同,直接关系着多民族国家是否具有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否组织起各民族的稳定的联盟。如果各个民族认同于国家,或者在多个认同对象中对国家的认同置于最高地位,各个民族就会形成对国家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效忠,决定着各个民族对国家的情感和评价。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内的许多民族问题都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直接相关。一个国家之所以出现某个或某些民族要求从现行民族国家政治体系或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中分离出来的问题,就是这些民族认为现行国家政治体系并不是它们所企盼的政治庇护所,不认同于现行的国家政治体系,或者将对本民族的认同置于对现行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之上。

我国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都是认同于国家的。这是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但具体来说,各个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存在差别的,具体到一些民族的内部,其成员对国家的认同也存在差别,而且这种状况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这种情况在边疆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将政治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在边疆各民族中培养和塑造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5.政治稳定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十分关注政治稳定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在所难免。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3](P43)当然,生成和存在不稳定因素只是表明这里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只有当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达到一定的度,才会酿成现实的政治不稳定。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把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现实的政治不稳定。

边疆民族地区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触及传统的社会结构、政治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机制等,会打破这里原有的平衡状态,整个社会处于由传统的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状态转换的过渡阶段,制度化水平往往比较低,社会的平衡会出现这种转换过程特有的脆弱性。而与此同时,各民族群众被广泛地动员起来卷入到现代化的过程中,利益需求以及对现代化的期望值迅速增长,民族意识趋于旺盛。开发和发展的非均衡性会打破各民族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各民族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利益追求过程中的磨擦、矛盾和冲突会大大增加。从而对政治稳定形成冲击和挑战。概括起来,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的膨胀。人们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到作为社会分配之枢纽的政府和相应的过程,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政治过程,从而使政治参与迅速膨胀。而边疆民族地区现行的制度化参与渠道以及现行政治体系吸纳政治参与能量的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难免会形成制度外的无序的政治参与,从而对政治稳定形成冲击;二是民族矛盾增多。由于各民族的利益意识增强,更加关注民族利益,各民族间利益争夺趋于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民族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大了。较大规模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一旦生成,就会危及现有的政治行为,酿成政治不稳定。

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认真地对待政治稳定问题,把保持政治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根除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疏导政治不稳定因素,把这些因素纳入制度的轨道,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一方面,要扩大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增强政治体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吸纳能力,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新机制,增强对民族矛盾的政治协调能力,对民族矛盾进行有效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文明城区创建需要齐心协力

文明城区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全区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自全区文明创建动员大会后,各部门、各街道都对照《白下区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意见》和《创建文明城区工作一级分解表》,制定了创建方案,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指定了专门联络员,明确了创建目标,制作了一批宣传品,营造创建氛围,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一些部门、街道还对照指标任务进行自查,针对薄弱环节,找出差距,明确重点,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区文明办抓住新街口创建工作重点,制定了新街口商业街区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表,开展了“实践雷锋精神,做诚信公民”、“青春闪亮新街口”两大主题系列活动;在《南京日报》上开辟了“新街口三个文明大家谈”栏目,并向社会广泛征集新街口主题口号;以“文明诚信、科学发展”为主题举行了2004中国南京新街口商圈高层论坛,为新街口建设和文明创建出谋划策。各部门、各街道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党员之家、社区大学等现有载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从细微处入手”市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以诚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市民精神和城市精神。

4月初,市文明办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了随机实地考察,从检查反馈、平时工作和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区的文明创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民的文明素质普遍不高。乱扔、乱吐、乱张贴、乱穿马路现象,损坏公共物品现象,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还较为严重。二是文明城区创建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主干道既没设大型公益性广告,也没有文明创建工作的标语牌。三是基础设施毁坏和缺乏。主要是主干道人行道上的盲道部分被占,街巷路面硬化不够,导致排水不畅、积存垃圾;居民小区有些未按规定设置消防设施,有的部分消防设施已损坏,消防通道不畅;社区文化场所面积缺口大,小区健身器材毁坏多。四是部分“窗口”行业服务、执法不规范。环卫部门存在环卫工人未统一着装,不及时清扫垃圾等现象;园林风景区存在环境不整洁、公共物品有损坏等现象;物业管理缺乏健全高效的投诉、回访处理机制;商业零售服务中存在未向顾客明示售后服务制度现象;交警有不及时疏导交通现象。五是市容、文化市场、卫生行业管理上的不足。如还存在违章搭建、无证流动摊点、抛洒滴漏、占道经营、盗版音像制品,娱乐中心、网吧等没有标识未成年人不宜入内警示牌等现象。经营性公共场所存在证照不全,从业人员不持证上岗,食品行业中少数还存在食品卫生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证照不全问题。

回顾前一阶段的文明创建工作,与文明城区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实现文明城区这个目标,需要凝全区之力,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创建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找准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创建难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全区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地提升。首先,全区要紧张起来,行动起来。距离文明城区评比还有半年时间,全区各部门、各街道应充分提高对文明创建工作的认识,增强创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确保在每个明查、暗查中不丢分。其次,应进一步发动和依靠群众,在创建中凝聚民心。大力开展“文明从细微处入手”市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从基本礼仪和基本行为习惯做起,革除不良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市民处处感受文明、享受文明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全体机关干部应先行一步,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示范者。第三,以新街口商业街区文明创建为重点,推进文明行业建设。深入开展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系列主题活动,重点突出商家的诚信建设,引导商家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主动增加企业诚信成本的投入,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最终成为创建的受益者。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使新街口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城市的品牌。第四,应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四失关爱工程”、特教站等各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体活动,宣传和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同时发挥志愿者队伍及好市民、劳模等先进人物、团队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自身行为来引导、说服、感染周围的人。第五,将文明创建工作与全区重点工作、行业创建工作及机关日常工作相融合,在工作中创建,在创建中工作。如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百名文明南京人”、“十佳文明市民”、“十佳诚信企业”等等,通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角度的创评活动,来推动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树立执法部门的形象,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改善市民的文明行为,促进全区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全区三个文明领域中的各项工作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席之地和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高白下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刻不容缓

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近三年来,累计教育经费投入6.98亿元,其中区财政用于教育投入3.71亿元,年增长15%以上;基础建设投入3亿多元,完成校园建设项目17个,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教育技术装备投入5931万元。目前,全区有省、市实验(示范)学校达25所,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4所、省合格职教中心1所、省示范初中3所、省实验小学9所、市实验小学7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区按照省、市部署和《“十五”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到今年上半年,已撤销合并了15所小学、5所初中、3所职业学校和6所集体幼儿园,基本完成区域内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五”规划任务。

调研中大家一致认识到,我区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已明显滞后,存在学校数量多、办学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的现象,尤其是中学的结构布局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品牌窗口学校数量不充足,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制约了全区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教师紧缺,没有真正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机制,队伍的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要早日实现白下教育强区的目标,使教育成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供能量的发动机,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首先,应高起点的做好结构布局调整,实现均衡优质发展。要按照省市有关教育布局调整的标准和要求,统揽全局、抢抓机遇、整体规划、科学论证,抓紧启动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结合白下教育发展实际和城市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效益、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做大、做精、做优、做强品牌学校,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质量低的薄弱学校,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加快规模学校建设步伐,争取3年内高中从10所调整到5所左右,初中从11所调整到7所左右,小学从41所调整到25所左右。

第二,应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白下教育应与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走在全市的前列。学校应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强化课程教学等素质教育的内涵改革,在提高现有品牌学校教育水平的同时,努力争创新品牌。高中学校要全部办成四星级(即国家示范高中)的优质高中,金陵职教中心要建设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初中要全部成为省示范初中,90%以上小学成为省、市实验小学,教办幼儿园全部创建为省、市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树立“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观念,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继续通过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制和竞争上岗制的落实,建设一支敬业奉献、高能高效的干部队伍;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完善布局调整中富余人员多渠道妥善分流措施;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向优秀人才、骨干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把好教师入口关,实行教师“凡进必考”;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开展实施“网络教师培训”工程,提高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第四,应推进社区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是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围绕创建文明城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重视和加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老年人的社会文化知识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等,努力提高群众受教育的普及程度。

第五,应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是一项投资,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应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通过银行贷款、资产置换、捐资助学和社会办学等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在全区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任重道远

我区的社区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四大特征:一是社区党组织健全,工作扎实有效。全区6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总支,楼院建立了党小组,使党的组织体系深入到居民楼院,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的社区党组织活动网络。还分别与辖区16家单位党组织建立联谊制度,实行党员教育联搞、思想教育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共建设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创。二是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品牌和亮点。如洪武路街道的“社区功德录”和“爱心驿站”、苜蓿园的“特殊家庭教育辅导站”、止马营街道七家湾社区的“民族之家”、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的“爱心互助”门铃等一大批特色服务项目。三是社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表现为三种类型:活动类,其特点是以消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各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合唱队、健身队等老年活动队。权益类,主要是居民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由住在社区的医院退休妇产科主任担任,为辖区内育龄人群提供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并帮助妇女维护合法权益。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社区的“康爱百姓服务站”,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社区民主自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社区通过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社区居民听证会制度和社区工作者述职制度等有关制度来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建康路街道致和街社区的“社区议事园”自成立以来,先后解决了各种社区重大事务、邻里矛盾和家庭纠纷上百个,深受居民欢迎。版权所有

第5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俗话说“社区是汉堡包中间的馅,上有政府,下有百姓,最难为。”这反映出社区是一个上通下达的基层组织,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都在社区的服务功能领域。社区工作简言之就是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并将各种分散的公共服务职能集中整合,“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虽然社区服务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问题

I、因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变动较频繁。社区工作非常细,上级机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任务主要靠社区工作者去落实,“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致使社区工作者感到工作和精神上疲于应付。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有技术特长的年轻工作者特别是男性社区工作者一旦有新的就业机会,便辞职走人,社区人员流动性大。2、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表现在:部分社区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社区工作者又不够安心工作,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3、社区工作者对关乎稳定等苗头问题,不能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早发现,更谈不上及时控制。部分社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八小时工作权利,致使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群众的亲和度大为下降。由于社区承担的任务重,而社区工作者工资少,收入与承担的责任不平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既无法稳定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也不能更大地激发社区工作者的潜力。4、社区工作者来源庞杂,有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他们许多人还是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社区自治功能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另外,部分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知识更新较慢,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由于对社区文化的重视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比较少,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因此社区开展活动,很多都是社区居民自己掏钱做服装、租场地、购道具等。3、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但现实中,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针对面还不够宽广。这些与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一些社区委员会中基本没有设文化专干,社区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部是社区委员会其他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因此,形式略显单一。

(三)社区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1、行政部门对社区自主管理的过度干预,使社区居委会事实上扮演着政府下属行政机构的角色,社区的自治能力大大下降。影响和制约社区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未完全解决,社区具有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未全面履行,条块分割、条块失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2、社区管理力量明显缺员,与实际管理需要很不适应,使得社区对环境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社区无固定经费来源,不能将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常年规划,难以对社区环境设施及时维护更新。3、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仍旧淡薄,参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宠物咬人、存在卫生死角、杂物阻塞楼梯、停车难、乱摆乱挂等现象。

(四)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

1、社区养老机构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不能在社区得到完全的解决,社区的老年康复中心基本上没有。另外,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2、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设施,有的社区没有,有的社区建立了但是处在低水平上。3、下岗、失业和特困户在社区只能为他们解决一半“低保”问题。4、残疾人在社区没有自己的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无障碍设施。

(五)就业服务存在问题

1、目前一些街道对社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既无专项经费支持,又无专业人员进行创业指导;而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也无资金扶持,再加上此项工作目前没有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围,还有一些社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全市社区创业指导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2、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创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包括扶持资金、技术指导、项目设计、场地落实等。3、从思想观念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业中的家政服务、钟点工、保洁工等存在种种偏见,再加上从事这些工作一是待遇明显偏低,二是脏苦累,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干。

二、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工作者建设方面

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新形势的要求和所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1、择优录用,综合考察。按照“年轻化、知识化、能服务、懂管理”的要求,可以从外部招聘一些素质好、能力强、年纪轻、学历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圈盈唐山经济。

伍军人和下岗职工,保证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也可以内部录用一些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独特的原有社区工作人员,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公开平等的原则,实行笔试、面试和综合考察,择优录用,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考察、交流经验等方式,促使其改进工作方法,丰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3、有效激励,调动积极性。可以通过严格考评、年度表彰、奖励先进等措施,强化管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二)社区文化创新方面

1、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可以制作以刊登传统美德、格言警句、生活资讯或以廉政、科普、礼仪常识为主的生活版画,也可以举办书画、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形成具有民俗特点的社区文化。2、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社区可以组建合唱团、舞蹈队、书画沙龙、健身队、时装队、英语班、戏曲班等,也可以根据社区的文艺骨干特长,在街道门前广场和社区小广场设立了音乐角、流动电影、交谊舞会等文化活动点,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文化舞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鼓励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文艺汇演,还可以组织广大居民开展社区趣味动运会或举办少儿文艺展示会等活动。3、激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室。老年文化活动室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文化需求,开展心理健康、社交礼仪等主题教育,创建并形成具有不同群体特点的主旋律文化,着眼提升社区文化品味,举办歌唱舞蹈、朗诵、器乐演奏等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青少年文化活动室主要针对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学生及团员青年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象棋友谊赛、参观党史教育基地等,结合廉政文化进社区,组织青少年及团员青年开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动。4、贴近百姓生活,举办各种联办活动,突出社区“活动多、受众广、特色足、载体新”的鲜明特色,比如廉政文化谈心角、动漫演示讲座、社区画刊等新载体。

(三)社区居住环境方面

社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为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方便和适于居住的空间,使社区成为了人居环境最佳社区。1、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可以开展“绿色社区”考评活动,创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或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培育法律环境;结合推进社区警务室的建设,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社区的综合治理渗透到每个角落。2、抓环境卫生,保居民健康。社区环境卫生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精神面貌及文化素养,关系着居民的身心、身体健康。社区工作者要切实强化对社区日常卫生的检查指导,并将社区环境管理规范、环境问题投诉电话等环境管理制度公示上墙,并有环保记录、环境建设档案等种类环保档案,并指定人员负责。社区物业也要积极配合社区的工作,做到垃圾日产目清,公共设施及时维护,建立垃圾房,垃圾袋装化、拆违建绿。

(四)便民利民服务方面

街道社区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充分挖掘辖区内的各种资源优势,按照“项目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加大社区服务业市场管理力度,开发服务项目,采用房屋租赁、合作经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小市场、小门点、小公司,使社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式从分散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逐步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转变。1、社区居委会可以自筹资金成立便民复印店,话吧等便民服务点,这些看似规模小、不起眼的便民服务点,能帮居民解决不少难题,居民也就不用再东奔西跑了。2、社区也可开办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一些代办服务,如代买粮、菜、牛奶、日用品,代请医就诊,送孩子入托,或小型缝纫和服装加工服务,或小型修理业,如修电器、修表、修自行车等等。3、印制“爱心救助卡”,发放到困难家庭或老弱病残的手中,卡的正面要印有社区每个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工作职责及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卡的背面应印有服务项目,基本涵盖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能方便居民生活,又能转移居民的家务负担,缓解居民在衣、食、住、行以至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难题,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从而形成覆盖大街小巷、满足居民需要的多方位、广角度的社区服务体系,在极大地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增加社区经济创收,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

第6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市“两城同创”动员大会精神,安排部署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动员全区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力打好“三城同创”这场硬仗,努力实现各项争创目标。市文明办对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宫静波主任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对我区的创建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性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找准差距,认清形势,进一步坚定决战决胜、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区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市民素质大幅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荣获了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文明城市的创建标准,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些单位对创城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创建工作是职责之外的事,嘴上强调的多,主动抓落实不够;有些认为创城就是一阵风,偏重搞突击,检查前集中干一阵,检查后工作照旧、问题依然;个别社区、单位和居民对创建工作的关心、支持、参与还不够,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基础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从去年的测评结果看,城区南部、北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均衡,一些街巷基础设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仍不到位;旧小区环境卫生较差,垃圾、杂物、小广告较多,楼道无消防设施、无电灯;部分社区建设比较薄弱,办公场所不达标、硬件设施不齐全;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是常态管理存在不足。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街道与街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没有做到无缝隙衔接,对交通秩序、出租车运营秩序和经营性公共场所、网吧等文化市场秩序、农贸市场和“五小门店”经营秩序等,仍然没有采取切实到位的长效管理措施,中小学周边200米内的网吧、游戏厅、站点和成年人用品商店,都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四是服务细节存在欠缺。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窗口服务行业要重细节、抓细节,在语言、仪表、行为、服务等方面着力抓规范,但从多次测评来看,个别出租车司机不主动出具发票、开车打电话,个别医院医护人员扎堆聊天,社区活动室等规定场所内未成年人活动设施不完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在规范用语、文明服务等方面与创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五是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乱穿马路、机动车乱停乱放、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贴乱画、候车不排队、乘车不让座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城市管理还不够严格、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有些市民素质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要求,文明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明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创建目标就不能实现,中心城区的形象品位也会大打折扣。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是我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商务中心区、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区两级的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持之以恒的创建热情,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战必胜的工作作风,坚定志在必胜、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二、实之又实,细之又细,高标准落实好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措施

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头绪复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抓住对标达标这个关键,对照测评体系,全面排查,摸清底子,找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已达标的项目,要进一步巩固提高,未达标的要逐项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倒排时限,逐一解决,确保在考评验收前全面达标。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下大力气整治城区环境。城区环境是创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创建实效的项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严管重罚、疏堵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合力整治,全面改善城区环境。一是集中力量开展公共卫生整治活动。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更新环卫保洁设施,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充实环卫、园林队伍,不仅要整治大面上的卫生,还要及时清理绿化带等细处的垃圾,确保实现环卫保洁一体化、无缝隙、全覆盖。城管执法等部门要以街面、铺面和墙面整治为突破口,重点治理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的乱搭乱建、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问题,对小广告等要标本兼治、正面引导,在社区、商场等人员密集处设立便民广告牌,从源头上扼制“城市牛皮癣”的泛滥。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五小”门店的监督管理力度,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门前责任落实,卫生状况良好。二是抓紧完善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既是创城的需要,也是群众的迫切要求。要以创城为契机,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街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该硬化的路面要立即硬化,需要设立和修复的无障碍设施要抓紧设立修复,社区无路灯、居民楼无照明灯的要按照要求进行安装,已设的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公厕等设施要保持功能完好、正常使用。面向市民的健身设施、文化设施要用足用活,让广大市民都能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使公共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乐园。三是狠抓城市生态建设。要以社区、庭院、单位绿化为重点,广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打造一批城市景观精品和亮点。要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认真抓好扬尘污染、工业污染和燃煤污染的防治,重点加强对拆迁、施工工地的监督检查,继续加大道路清洁力度,在车流量较大的时段保持道路湿度,最大限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积极配合市里搞好虞河上游综合治理,建设完善城区南部污水管网,确保空气质量及水质明显改善。四是切实维护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方面,要着力解决行人和车辆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候车不排队、营运车辆争抢客源等问题。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各交通路口、主次干道的巡查管理,深入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对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闯灯越线、超速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倡导文明行车、文明乘车。市场秩序方面,要着力解决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摊贩乱摆乱占、无证经营等问题,强化对音像出版物、网吧、电子游戏厅、文化娱乐场所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不进行实名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取缔“黑网吧”,彻底扫除“黄赌毒”等现象。治安秩序方面,要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活动,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加大街面巡控的力度与密度,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要创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每个市民都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城市的形象。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大力培育现代文明新市民,让每个人都成为展现和传递文明的使者。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作为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教育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团委、妇联、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有关责任部门要重点围绕改善学校内外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关停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站点,确保校园周边无“三无食品”销售,无恐怖、迷信、低俗的玩具、文具和出版物销售。要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设置完善校园周边的交通标志标线和其它交通安全设施,集中开展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消防安全和隐患检查,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大力倡导“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市民”,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倡导文明新风,抵制不文明行为。要通过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采取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举办文明礼仪培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有效形式,引导市民养成文明高尚的生活习惯。要建立严格的制度,采取强硬的措施,及时劝阻和纠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贴乱画、破坏公物、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停车辆等不文明行为,尽可能缩短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同时大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身边好人的评选学习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崇尚文明、践行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是创城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市民参与创城的有效途径。要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为基础,积极做好招募、组建和培训工作,重点搞好“文明交通行动”和“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要发挥好交通劝导员、城市协管员、治安巡逻员、文明督导员等基层队伍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群防群治行动,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区直各部门要继续按照结对帮扶的要求,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一起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到广场公园、交通路口、公交站点等公共场所,集中开展志愿活动,为促进社会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深入扎实地开展基层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创建工作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基层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一是全面提升社区创建水平。要采取多种办法,抓紧充实人员,强化社区创建工作力量,坚决消除社区管理上的空白点;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扶持和倾斜力度,加快社区办公用房、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警务室建设;各社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卫生、楼宇净化等工作,认真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把创建活动变成为基层、为广大居民服务的过程。二是大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服务民生面对面”活动,深入落实为民服务承诺制,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办出成效。要塑造文明窗口形象,按照语言、仪表、行为、服务、环境五个基本方面的要求,全面加强各窗口单位和基层站所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健全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落实服务措施,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培训。无论是行政审批中心各窗口,还是交通、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无论是银行、商场、酒店,还是景区景点、出租车,都要把服务对象满意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凡是承诺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都要全部兑现,凡是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都要全力满足,凡是与服务对象直接打交道的人员都要热情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创建的主体。要坚持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原则,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切实做到创建的过程靠群众参与、创建的实效请群众检验、创建的成果由群众共享,不断激发人人支持、全民参与的热情。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带动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引导市民在讲奉献、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三城同创”主动权在市民,监督权和评判权也在市民。要通过网络调查、手机短信、义务监督、市民听证等途径,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无死角。

(四)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三城同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争得一项荣誉、一块奖牌,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集中行动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抓住创城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城成果。要继续深化“打造清洁有序中心城区,建设宜居宜业文明环境”活动,大力实施全域保洁、全民提升战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的作用,对市政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等各项城市管理任务进行全程监管调度,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常态化。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坚决打赢“三城同创”攻坚战

做好创建工作,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区人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深入推进“三城同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各单位一把手是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务必发扬拼搏进取、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到负总责、亲自抓,既要清楚承担的创建任务、又要带头履行职责,带头搞好服务,确保创建工作任务部署好、调度好、落实好。各级各部门要抓紧成立创建机构,明确目标责任,积极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创建工作,确保“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具体事项有人抓。区创建办公室是整个创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充实力量,抽调一批得力干部集中办公,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服从大局,舍得拿出精兵强将,保证他们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创建工作。

二是责任分解要到位。会上下发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所承担的任务。区创建办公室要把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责任目标,严格落实台账管理制度,做到部署有人实施、问题有人解决、责任有人担当。要实行区委常委包靠街道、副区长包靠部门、部门包靠社区、党员干部包靠楼院的包靠责任制,按照从严、从高、从细、从实的要求,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要把创建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保证不留空档,确保承担的创建任务全部达标。下周开始,各包靠街道的常委要深入创建现场,调度研究相关创建问题,督促指导街道抓好创建工作;各包靠社区的部门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虚心学习,积极组织开展帮扶活动,认真细致的帮助社区解决问题,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各项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协调配合要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推诿,不扯皮,积极挑重担、解难题、作贡献,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深入开展机关与社区结对帮扶共创活动,切实解决创建工作的实际问题。要抓好社区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从强化驻区单位共建意识入手,进一步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努力形成强大合力。

四是宣传发动要到位。会后,各级各部门要立即召开动员大会,层层动员,层层发动,达成广泛共识,形成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迅速开设各种专栏专题,既要报道创建工作动态,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又要介绍文明礼仪知识和文明生活常识,真正做到电视每天有图像、报纸每天有文字。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要在新闻中予以曝光,促使市民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对街道和部门在创建工作中存在问题要进行暗访录像,相关视频资料在一个月之后的创城工作调度会议上进行播放,以督促街道和部门及时整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工作,采取编印宣传材料、小册子,制作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社区宣传栏等载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使测评标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创建的影响力。

第7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群众满意度、参与度与知晓率为目标,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准,以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以“条块结合、标本兼治、长效机制”原则,按照“文明、和谐、干净、美观、规范、有序、便民”要求,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长春市创建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区文明办负责组织协调,各街道社区、村镇、相关单位和部门具体抓落实,发挥双网联动的优势,做到有专人落实。 

2.坚持突出主题。聚焦创建文明城市,结合实际确定宣传具体内容,确定常态化的宣传活动载体,使宣传内涵丰富、主题鲜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的变化。

3.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整体规划,实行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情况,制定不同宣传方案;确保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知晓率,做到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三、主要目标

开展宣传活动后,辖区居民能够明确知晓创建文明城市与自身戚戚相关,切身感受到城市变化,自觉参与到将长春市建设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来,对城市的进步感到满意。

四、主要方式

(一)运用多种形式,营造创城宣传氛围,提高市民认知能力

街道社区是文明创建的主要阵地,最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要发动各层面人员进行广泛宣传,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

1.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宣传。通过组织志愿者、窗口单位发放创城宣传单、长春市市民文明手册和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转发创城动画小视频、手机H5推送等形式扩大创城的知晓率。积极组织全区各党(工)委、党组,各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进行各层次、层面的创城宣传。采用宣传板、倡议书,宣传公告栏、电子屏、LED屏、小区便民栏等阵地,合理利用新闻媒体、社区公众号、社区微信群、社区QQ群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宣传,让百姓知道创城为百姓、百姓共创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让百姓知道,创城为百姓带来的益处。

2.利用奖品发放形式激励宣传。通过印制创城宣传手袋、折叠伞、凉扇、坐垫、水杯、钥匙环等,将创城宣传理念以纪念品形式发放到各家各户,切实做到让创建文明城市宣传随时融入市民生活之中。

3.利用宣传载体、优秀宣传员进行宣讲宣传。我们可以借助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文明讲堂、理论宣讲等平台,组织中国好人、吉林好人、长春好人等好人巡回宣讲团到各单位、街道、社区、村镇开展创城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社区文艺队编制文艺节目进行公益汇演助力创城工作,让创建宣传工作延伸到每一个大街小巷,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4.基层摸排调研宣传。社区是我们创城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干部、网格员、网格长每天深入楼栋,带着“礼物”去串门——深入家庭进行宣传。下发精心准备的创城纪念品以及市民文明公约、致广大市民一封信、创城知识须知、问卷调查等,通过开展入户宣传,使“创城理念、创城知识、文明礼仪”深入人心。同时结合社区干部、网格员、网格长的调查,掌握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和情况。通过模拟摸排调研,了解每个家庭需求,对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未能解决的困难问题,及时做好安慰和问题跟踪,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解决老百姓的困扰、排除老百姓心中的难题,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市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就会提高创城工作的知晓率。

5.加强老旧散小区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建活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针对老旧散小区的整治,我们要进一步压实网格责任,全面摸清底子,理出问题清单,想出解决方法和策略。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网格、每一名具体人员,确保每个区域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绝不讨价还价、推诿扯皮,还要进一步强化督查、做好回头看工作、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迟缓、工作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二)开展相关创建主题活动,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活动。如:开展“我为创城献计策”活动,让广大居民充分参与,针对单位、街道、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棘手问题及时上报先关部门,尽全力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为居民办事、为居民谋福利,那么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提升,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高;

2.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村屯干净人家”评选等活动,促进邻里和睦,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3.开展“我是小区义务监督员”活动。每个社区、楼道设置文明创建“意见箱”,公告栏。意见箱的意见由网格长定期收取,及时上报社区、街道;相关部门及时下发处理整改意见。再由网格长针对意见箱内容在公告栏中进行定期反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市民争当文明创建“监督员”,制止各种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质。让群众自发地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

(三)把握创建实质,扩大创建成果,确保工作实效

1.联合各物业公司集中整治、改善环境卫生。对走访存在的问题小区联合所属物业公司集中整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小区物业定期巡查、排查,坚持不懈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加大清扫力度,实行生活垃圾日日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扩大小区绿化,形成社区花园,还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生活环境。

2.联合组织志愿者、社区党员、网格员、社会义工整治小区的“牛皮癣”。每个小区设公示栏,有需求的居民可以把相关事宜张贴在公示栏,网格员每隔一天进行清理公示栏。禁止张贴在公示栏之外区域,同时号召居民一起维护小区环境,整治小区“牛皮癣”。

3.联合社区办事处组织人力定期整治清理堵塞消防通道、乱停乱放现象,让整洁、干净成为小区的常态化,让治理成为模式化。

五、工作要求

1.强化责任,要具体落实,定人定区域,确保宣传任务落实到位。

第8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我国的边疆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个特定区域和区域社会。这里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水平提高的要求日渐突出,政治文明和政治建设的意义也十分深远。只有突出政治文明建设,创新政治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实现有效管理,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政治支持和政治保障,促进这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这里的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特殊性,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特殊性,只有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政治文明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体现出实际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呼唤政治文明建设

在边疆民族地区,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贫困问题都很突出,这些问题又总是纠缠在一起。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缩小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能够为民族团结进一步打牢基础,能够为边防的巩固和边疆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够为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对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都比较贫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内地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了。但是,现在边疆民族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条件下,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了西部开发的主要区域,西部开发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国家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又获得了极好的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将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有效缩小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在这样一个全面的现代化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触及并受到冲击,从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速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市(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和社会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步展开。

边疆民族地区在这样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过程中,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呼唤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没有政治文明、没有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不可能实现,这里的小康社会不可能真正建成。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缺乏性和不可替代性。首先,现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追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而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边疆民族地区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和水平,政治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边疆民族地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政治文明或者没有达到相应的政治文明的标准,就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文明就不完整,只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文明,就无法真正建成小康社会。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权威机构来宣布和确认,更需要社会成员在亲自体会的基础上来认可和确认。社会成员不仅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生活来体认和确认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来体认和确认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生活来体认和确认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要有经济标准,文化标准,还要有政治标准。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必须是全面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必须在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开展全面建设。没有建设过程的全面性,就无法达到建设目标的完整性。不进行全面的建设,就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就无法建成小康社会。离开了政治文明建设,就不能形成全面建设,或者说,建设过程就不是全面的。只有三大领域全面建设,三大领域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同时并进,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持。政治文明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既制约着物质文明建设又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调整来理顺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构建合理的政治制度,形成有效的政治机制,创造有效的政治方式,推进政治发展,从而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政治文明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和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一,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必要的制度条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既不断完善原有的制度,又进行制度创新,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不断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日益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将政治运行全面纳入制度的轨道,提高其制度化的水平,而且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协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保障社会成员的各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稳定的政治环境。边疆民族地区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化持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逐渐形成,社会成员由法定公民向事实公民的转变日渐明显,社会政治关系日趋复杂,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政治机制的创新,构建新的能够有效容纳和协调新的政治因素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机制,便能够对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创建协调的政治关系。要使边疆民族地区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处理好与中央、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关系,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帮助。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创造新的政治协调方式。

第四,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全局性问题提供有效政治解决方式。边疆民族地区在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适时解决这类问题,是整个社会平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政治方式的创新来有效地解决这类全局性的问题,保持社会平衡发展。

第五,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边疆民族社会创建必要的秩序。健全、有效的秩序,是边疆民族社会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变迁了的社会需要相应的新的秩序。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现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然而,秩序不是自然生成的,秩序需要构建和维持。政治文明建设能够通过创新的政治机制来构建这样的秩序。

二、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这里特殊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毫无疑问,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是我国统一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这里的政治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政治并无二致,都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同样的政治制度。但从具体的运行上看,这种政治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政治。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只有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同边疆民族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政治资源,寻找到有效的政治建设途径,切实提升政治文明的水平。

政治文明要从实际出发,首先就必须研究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环境条件。从总体上看,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政治发展水平,二是现实的政治关系,三是政治建设的基础。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今天的政治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回顾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史就会发现,历史上这里的政治发展速度相当缓慢,政治发展程度很低。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缘一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处在崇山峻岭,丘陵峰峦,密林深箐,戈壁草滩,虽然山川壮丽,地理位置重要,但阻隔重重,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除极个别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外,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时代,普遍存在的经济形态是封建地主经济、封建领主经济、奴隶制经济、原始的农村公社经济。这样的条件必然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使政治发展具有多样性,存在着多种政治形态,如藏族的政教合一政治、蒙古族的盟旗政治、彝族的诺合家支政治、傣族的土司政治、瑶族的石牌政治等。[1](P154-156)从总体上看,这里的政治发展的程度比较低:一是社会的政治化程度较低。公共权力不完善,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十分有限,政治关系较为简单,社会的组织和管理相当粗放;二是政治体系的不完备。专门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全从社会中分离出来,自身的分化程度较低,缺乏完备的制度体系,政治机制不健全,政治管理方式落后,多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方式并存,政治的一体化不高;三是政治文化的发育水平较低。政治文化状况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云南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但发展并不成熟,并未形成自己稳定的政治文化传统。概括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一种低水平、低分化度、复杂性和适应较低的政治形态。

第9篇:社区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社区的管理与规划创新是目前社区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基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区,在基层中成立自治组织,并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其正常成立与运行,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管理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自主性的要求。本文以针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法律保障实施现状与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在此基础上尝试通过创新管理的新思路,去解决已有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快构建法治、自治社区管理的脚步。

一、城市社区管理中自治组织建立运行法律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城市的现阶段的社区自治管理中,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存在最大的特点是:由于《宪法》立法和条文解释的局限性,致使社区自治与自治权在法律上缺乏清晰的界定和表述,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社区自治权纠纷,宪法层面对社区自治权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和固定,不能满足如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其他部门法来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降,与社区建设与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律法规为实务层面的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引,明确了社区居委会与政府间的法律关系,使社区委员会的地位与工作性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不仅改变了城市社区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还拓展了社区管理者工作的职能;不仅为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还加快了社区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虽然以上法律法规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有利的支撑,但是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其中的部分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社区居委、居民自治组织与政府的职能分配、法律地位上界定不明确。此外,居民自治组织运行的法律保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从事自治组织对政府的管理职能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因此出现了自身管理职责不明的问题,致使社区履行自身管理职责动力不足;同时,由于立法的不配套,使得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存在问题,如《选举法》的颁布与实行,对自治组织的运行构成了较大的阻碍,为居民管理、物业管理造成了诸多不便。立法滞后、立法冲突导致了社区管理法律保障的滞后,这影响到创新思想在管理模式中的融入,降低了居民自己参与的主动性。

二、完善自治组织建立运行的法律保障在社区管理中的意义

基于我国城市在社区管理工作上的现状以及问题,将通过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方式,实现法律保障机制视角下的社区管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完善的主要目的及意义:在社区居民中切实落实宪法赋予的民利,恢复居民自与决策权,真正实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自主自治。与此同时,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培育社区管理新环境,构建自我约束与管理、服务与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社区管理及自治制度,以及达到社区民主管理的需求。此外,完善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使政府与社区管理机构在职能分配、工作开展方面达到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居民缺少自治管理能力的社区,政府机构和党组织能够成为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的有利保障,争取居民对党政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最终,使得社区居民其自治组织和自治权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从而将党中央、政府以及社区居民在社会中的管理关系协调好。

三、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加快法治社区的构建步伐

(一)社区自治组织建立时的法律保障

虽然许多自治组织是在社区管理机构辅助下建立的,但其自治性应当受到法律的良好保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居民的自主选择权应当依法保障。在创新管理思维指导下应当优化居委会的管理机构,充分辅助居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以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例如:《物权法》着重强调对财产权利的平等保护。以保护公民财产合法权益为基础原则,为经济体系在社会注意市场环境下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展现物权法将宪法的私产保护进行具体化。因此,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上,充分考虑到居民合法产权权利的保护,在组织服务上更加有效。

(二)社区自治组织运行时的法律保障

创新管理思想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加快现今社会对社区构建的步伐。社区的自治组织通过运行居委会组织法,从而切实保障了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居民管理工作实现自身民。例如:利用《居委会组织法》有效解决管理中的纠纷与自治问题,协助政府以及社区维持好居民治安工作以及有利于居民利益的工作。居民计划生育、社区公共卫生以及教育工作等,通过提出合理性建议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进一步维护社区居民中自治权益。由于法律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也是对其自治的保障,因此,务必要在社区自治组织中运行居委会组织法,进而实现自治、法治的协调与统一发展,同时为社区自治组织提供可行性管理指导。

(三)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法律保障指数评价制度

社区管理模式其创新思路目的是要加快构建法治社区的步伐,通过自治组织建立适宜的指数评价制度作以反作用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该评价指数旨在体现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的趋势,不仅要有利于自治组织的发展,还能为法治社区的构建提供支撑。因此,该法律保障指数要想在社区管理中得以实施,须有顺畅合理的制度,并结合现今执行的社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持法治社区管理的平衡。此评价制度的建立,促进法治社区与自治组织在创新管理模式下协调发展。将社区管理法运用在指数评价制度中,使自治组织具有保障社区居民的权利、责任,展现法律治理在自治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从发展的路径看,该制度的建立有益于社区管理的发展,其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将创新管理的思想融合在文明、和谐的社区构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