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社区经济发展全文(5篇)

社区经济发展

第1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发展现状

引言

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给新建社区内的农民提供所需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经营指导以及资源集约作用,使其摆脱小农经济模式困扰,转化为现代大农场经济规模化大发展。自2018年鲤城区金龙街道开展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支持出具扶持政策推进难、其次,尚未完善三资管理平台、防范重大违法和违规的难题。寻找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1解析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路径

农业生产比较工厂车间式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容易出现规模小、成本高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同时,我国小农经济也难以与国外大农场相比。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由于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是分散经营,农产品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品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农民自助自律的农村资源共享体系,新型社区的建立就是为了集中农户资源,改善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农村农业领域内的集体资产投入经济运作中运行管理方式落后,不能适应村民整体知识水平现代化之后对集体财产管理现代化、透明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显现出很多有待弥补的缺陷。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挥其制度优势,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鲤城区金龙街道通过对改革的起步阶段动员部署、推进期落实举措、收尾期强化督查指导以及过程中强化培训业务等方式组织综合培训业务10余次,扩大宣传活动并进居入户进行宣传,全面推进相关工作。

2浅析社区股份经济的主要形式、股权权利分析及存在难点

2.1不同形式的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对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立股权委托合作社就是为了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集约经营。这一举措充分发挥农村资源集中优势,将农村资产发挥最大作用,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应有助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土地价格股票化、农民参与经营开发、农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等。当前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于上述主要合作形式,是为了支持、引导合作社的发展,规范组织行为。社合作社的各项服务主要提供给新建社区内的农民,为其提供各项农业经营指导,使其摆脱小农经济模式困扰,转化为现代大农场经济规模化大发展。合作社股权对象基本为村内的村民,并且合作社为了保障其各项权利,通常规定只能在内部流转。

2.2合作社股权权利解析

合作社股票所有的权利、参与股权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和股东投票的权利,这三种要素组成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权利结构,并且属于村内每一个股东。

2.2.1合作社股票所有的权利合作社股票所有的权利与普通理解的公司企业普通股东股票权利或法人合同约定的股份权利不同。合作社股票所有的权利是根据村民原先占有的集体资产权重获得认购股份的权力,再通过认购按照相应的标准分配给集体资产的原所有者,而且所有权相对于剩余收益权利是独立的,而且专属的。

2.2.2参与股权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传统股份社区经济合作形式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村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传统社区合作经济需要对村民的社会保障等保障要素做出合理的补贴,这导致了剩余所有权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为了解决原有问题,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经济得以完善。通过参与股权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传统模式功能逐渐退出,收益分配更为合理和可持续。

2.2.3股东投票的权利股东投票的权利是指对合作社的决策参与权。这种权利特别强化了农民的民主权利、集体资产投资的调整权和向村民出租或出售财产的权利。股东大会最主要的作用是发挥民主作用,展开代表选举,制定剩余收益分配方案。

2.3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尝试中的难点

自2018年社区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难点。例如,鲤城区金龙街道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首先,社区集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国家支持出具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项目推进困难等问题;其次,尚未建立完善社区集体的三资管理平台,无法及时有效的做出大额资金启动时的风险提示或预警;最后,农村集体资产投资中如何切实防范重大违法和违规的难题有待破解。

3股份经济合作社应健康有序发展

以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发展为契机,开展股份制改革搞活农村集体资产,发挥股份制民主决策作用,将高质量的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大发展。基于此有必要构建合理完善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体系。

3.1完善自身股份制法律法规及管理章程制定

无论是从股权设置、股权管理还是组织架构等方面均无法依托于法律法规而提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有效模式,以便更快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求改革推进主管部门尽快地出具正式的法律法规文件对在实践中有争议的难题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规定,尤其是针对地域差异而造成的法律法规难以适配运行的问题,建议将部分立法权授权给地方,地方依据自身条件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引导股份经济的正确发展,地方也应具备长远战略目光。

3.2构建完善、多元化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体系

主管部门还应采取各种灵活管理的方式以实现长期股份制的收入增长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市场化运作路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化改造路径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集约化管理路径是为了充分盘活存量资源。例如,金龙街道所辖的某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原有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既提高了运营效率又增加集体收入。另外,鲤城区正准备建设的谷岭人家(田园综合体)项目,涉及金龙街道3个社区,因此建议涉及的社区将需征用的土地和房屋,通过作价评估入股方式将其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流转为社区公司资产,社区公司再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作为股权出资形式,流转为项目公司资产,此时项目公司对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运营,创造收益,以达到农民权益以实物资产的形式物化的目的。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召开会议,确保农民标准化公平,也确保农民权益的评估和后续的利益分配。不同地区的农村合作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股份制改革,既降低农民负担,又促进合作社健康持久发展。农民可以利用股份制优势尽可能地在当地实现就业,也可以组织村民建立多样化的社区股份经济合作提,以特色产业特殊股份入股等形式,达到再就业的目的。在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大力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4创新塑造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模式

通过优化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模式,各级领导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运行模式实现经济更好发展。

4.1为发展完善提供基础保障

为了发展完善提供基础保障国家出台了对扶持农村大学生的技术入股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继续大力鼓励大学生带技术返乡创业,降低创业贷款门槛鼓励创业留住劳动力,同时还应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社区的普及率,通过培训课程培养农村社区闲置人员的网络、会计等基本技能。创新领导团队的组建方式,使思想新颖敢于尝试的青年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员相匹配,全面提高领导团队的前瞻性和决策意识。

4.2优化股权配置安排

在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实施中,进行合理的股权量化,即对集体资产进行核算后,根据不同的股权形式,以更加合理、民主的方式进行股权量化。首先,在确定成员股股东资格时参考了从合作社制到实施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期间的集体组织成员名单。在居民中进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代表,确定参与股东资格。其次参与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是自愿的过程,年度红利后,一个小规模的股东资格和股权将进行重新评估,也就是说,那些贡献了多数劳动的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增加他们的股权并继续发展股份合作经济。

4.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完善股份合作制下的集体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借鉴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办法,从股东中各级选派人员成立监事会,对股东大会的决定进行重新审查。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特别是对决策人员的选举和重大改革方案的实施。定期对一线工人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集体组织的整体素质,促进行政管理和政策命令的执行。

4.4确立明确的股东权益分派制度

将财务管理渗透到监事会的业务中,实现财务管理的民主,使股东意识到自己的利益。逐年在小范围内修订股权的设立模式,逐步降低股权在“农业年龄存量”等抽象股权形式中的比重。

5结语

将股权合作系统结合在农村经济的管理模式中,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社区青年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储备大量高质量的劳动力,同时可以改善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拓宽居民增收渠道。还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经济规模的发展。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和其他特点,利用改革拉动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赟,新型的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与发展分析[J].社科论坛,2019(02)122-124.

[2]齐世香.新一线城市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西部,2020(03):78-87.

第2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内涵历史久远,丰富多彩,包含文化、美学、哲学等有关领城[1]。作为能够为城市建设增添美感与绿色的重要部分,日渐受到关注。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好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和建设,一方面能够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美与和谐,极大地彰显城市的文化遗产[2];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净化空气,提升城市整体美观以及对外形象[3]。在实际建设中,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往往受到气候生态、周围环境、地理环境等多重要素影响而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从业者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尝试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品位。

1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风景园林的设计、决议改造建设到具体方案的设定,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城市居民参与度等问题。制定城市风景园林方案时,有较多城市之间的模仿,缺乏对本土生态状况的关注,片面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耗费大量资金最终效果却不佳。缺少人性化规划设计,个人想法与强调的形式设计可能造成不合理、不便捷、不符合居民的心境需求和审美习惯。较多古城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景观逐年让步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扩张,许多未及时保护就被破坏,而那些被保留下来有待修复的景观中,有的又因并未遵照原来的图样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价值。风景园林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娱乐场所,使人们放松身心,又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文化气息,陶冶人们的情操。

1.1缺少中国特色和新意

从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现状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城市化风景园林进程不断深入,需要以地域特征、特色为基本依据,将生态、自然、人文等特性融入设计之中,与功能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风景园林设计也应该有文化内涵、新意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应该扩展设计思路,打造更具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作品以及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百姓的审美需要。而且还应体现出天、地、人和三者之间相互统一和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秉承体现出不同地区的风景园林特征、特色和文化内涵。比如说:①过于追捧西方文化和模仿西方园林,注重继承忽略了创新精神、中国特色新意尚少。②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着过于雷同的问题,缺少人文文化和地域性的应用与调查。③风景园林规划要根据当地人文、自然因素等特征完善,但目前国内满足该设计要求的作品尚少,分析主要原因: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观念固化,风景园林规划由政府部门主导,市民引导和参与缺失,当使用者需求与主导者想法不一致时,设计的个性化难以实现。④风景园林由于历史原因被局限于城市中的小块绿色环境里,处在城市建设各行业的底层。规划先行、交通后行,建设重点、经济优先,最终是风景园林打补丁。许多城市化中央公园都在复制模式,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耗尽,生物种类变少。

1.2追求经济效益和模仿心理

就目前风景园林设计而言,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观赏性和人性化元素,偏重园区的经济效益,单纯地把风景园林当作城市景观的辅助,忽视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对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又或者只是单纯地从风景园林绿化设计规划的形式上考虑城市广场或公园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从而影响城市化发展建设进程。就管理制度规范设计而言,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强的模仿心理,设计相似性过大,设计完成后的观赏价值低,甚至还会导致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也是一味地模仿,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并不十分全面。这对于风景园林的发展十分不利,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1.3简单呆板地套用现代化设计模式

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简单呆板地套用现代化设计模式的现象,对中国性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的丢弃,有时出现千篇一律的设计格调问题。出现不顾场地的地形地貌对其破坏致其消失的状况,优美的自然地貌环境与传统的风景园林美学思想内涵正在消逝。今后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模式,需要正视中国文化元素、历史文脉继承和发展。对风景园林设计文化内涵不仅以抽象美或普遍美的概念为依据,还要考虑人们在其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中的感受。

2风景园林发展趋势

2.1个性化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相融合

针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将城市建设理念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保证人性化理念在现阶段的体现。要在设计前后收集城市市民意见,并加以分析整合,在设计上对城市风景园林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以最终实现设计效果的个性化、风景园林建设体系化、地貌多样化、人文特色化、方案全面化、多层多元化、经济生态效益化,确保个性化元素的设计方案与城市生态环境相融合。

2.2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相结合角度,展现人们传播人文知识和正能量,充分保留并有效、合理利用这些地方历史、地方特色、饮食、生活习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特色融入设计中,以此来增加城市风景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体现风景园林可以将区域中资源优势融合到设计中,在利用这些地区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经济效益。在关注风景园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视野时,合理高效地保护利用城市中的小块绿色空间,有效地整合自然资源,建立繁荣可持续经营的生活空间,那就是生态的栖居与生活融入。“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项目景观绿化工程”是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的配套绿化建设,总面积达35324m2。园区是高新技术创业园区,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着眼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依托政策优势,设计贯彻现代简约风外,增加更多的励志、奋斗等元素,激励工作人员的昂扬斗志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作为崇明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一流,土地资源丰富。通过努力,最终将打造成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示范基地。

2.3细节化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

在设计中用细节体现人性化。环境离不开色彩的表现,而色彩需要灯光亮度的照明才能展现出它本身的效果,色彩与灯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2种元素。灯光的色调和亮度要起到最基本的照明作用,能覆盖设计的所有道路,配合各种光源的使用,产生了造型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灯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美化作用与日俱增,为人们观赏时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体现出一定的美感风格,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平衡。灯光的亮度和色调贴合环境主题,具有烘托氛围的作用。灯光的色调和亮度与当地文化内涵相结合,使人们在观赏时能保证安全展现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关键。生物多样性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和引进树种为辅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协调植物间的关系,增加生态效益,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设计,努力形成城市个性化的风景园林绿化特色,构建结构功能健全、合理、生态关系和谐的植物群落,使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达到美化、净化和绿化的效果。例如上海中禾景观有限公司施工的“上海崇明陈家镇滨江生态国际社区三期B二标段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单位是贻贝(上海)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该项目充分考虑到陈家镇国际社区的定位,整个小区设计偏现代化,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与小区的整体建筑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植物配置方面以上海崇明的本土树种为主,同时考虑季相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从乔木到灌木再到地被植物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

2.4避免单一性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风景园林设计时,打造适宜的居住生态环境同时,了解考察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含量,避免风景园林建造的单一性。随着城市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满足。风景园林完美的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造福当地居民,让居民享受舒适的生态环境,凸显当地的地域文化,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更好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韵,同时更好地促进该园区的经济发展。上海中禾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2019年长兴镇潘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程”就是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动员当地居民献计献策,参与到村居改造的设计及建设中来,结合潘石村当地养殖业特色,布置较多趣味性雕塑,增强居民归属感。增加景墙及宣传牌,讲述当地历史,加强孩子的历史教育,宣传本村的先进事例,为村居环境增加更多的人文特色。

3结语

通过以上综述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首先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要根据自然因素、当地人文等特征完善,其次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在尊重自然生态的情况下,侧重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在宏观的视角下服务于生态保护、规划、管理和综合效益。风景园林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优势,发挥这种优势的动力,使之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生态建设等领城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核心。风景园林要为国家的资源保护、经济布局、旅游休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咨询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刘晖.风景园林的形胜释义与辨析[J].中国园林,2018(1):85-87.

[2]宁陟.风景园林建设要点分析[J].花卉,2020(4):165-166.

第3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一、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1文化建设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但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加速起步。第一,思想率先解放。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开拓精神,在许多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利用外资兴建各种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率先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深圳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经济特区应关注文化问题,克服资金困难,建成八大文化设施,为接下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基础。第二,文化样态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现代性。这一时期深圳特区文化与其他城市不同,文化先进性凸显出来。广场文化、歌舞厅文化、民宿文化、社区文化等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应运而生,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活力,文化在许多方面引领潮流。第三,开始了文化市场化的积极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注重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深圳的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文化在经济中作用:酒店通过举行文化活动,提高知名度;服装公司与体育合作,扩大销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对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大胆创新,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体制,并且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2文化建设觉醒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到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深圳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方面全面铺开,开始涉及更加深层次的问题。第一,把注重市民精神文明,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示“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1],在这一指示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深圳发展实际的规划(见表1),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深圳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并提出战略部署和任务安排。表11990—2003年深圳系列文化发展规划和部署的第二,深入推进深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从宏观延伸到微观,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办文化由政府转向社会,从相对容易的文化事业单位开始,主要是把公办艺术团体推向社会,采用聘用制,激发院团活力。这一时期,文化产业虽然“才露尖尖角”,但却开始改变深圳的文化格局。

3文化建设全面发力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03年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开始到2012年。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从第二届起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举行,依托市场优势,“文博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巨大引擎。深圳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系列“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875亿元,年均增速近25%,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二,文化品牌突出城市气质。这一阶段,具有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越来越多,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见表2)。表22003—2012年深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第三,不断深化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在党中央的统筹下,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但与之前相比,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分类改革”和“7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关注。第四,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共享最直接的载体,这一阶段,市级财政加大基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从2007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此后,票价补贴、免费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措施真正推进了文化权利均等化。

4文化建设引领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深圳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全力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文化新格局。第一,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市民高尚的人文道德精神。文化品牌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开放。2017年推出“城市文化菜单”,“菜单”立足本土,对标国际,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多种类别,不断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每年根据实际,动态调整,不断提升“菜单”的内涵,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依托市场、创意和科技优势,文化产业新兴业态领域增速显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第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十大文化设施”[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后改名为国深博物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场所WIFI全覆盖,让市民享受最大的文化福利。

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

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廉政建设、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这一指示下,深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每一阶段,都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文化水平作为制定政策、规划的出发点。党的报告全面深刻论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举措,这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对深圳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对此,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系统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可见,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圳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发挥党引领方向、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3]。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历史演变,关键是充分认识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深圳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非常丰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理论的核心是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参与文化创造的权利,都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像“市民文化大讲坛”“外来青工文化节”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文化惠民工程,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国家文化主权”理论,立足国际视野,明确在与国际进行文化交流时,既要吸纳其优秀成果,又要明确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牢牢掌握话语权,在世界文化中展示文化深圳的鲜明特色,推进深圳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注重文化理论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深圳关于“文化流动理论”的研讨,从理论上回答了深圳如何从一个文化底蕴薄弱的城市实现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城市和文化薄弱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

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首先是文化战略上的自觉。特区成立之始,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样式少且单调,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匹配。针对这一情况,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勒紧腰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起来[4],打开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深圳意识到特区是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面对外界“深圳没有文化”的质疑,深圳进行自我反省,这种文化反省意识让其形成了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4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主动自觉地将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行动上的自觉。深圳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在多元社会主体自觉参与文化建设。政府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传统到创意,不断释放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个人层面上,深圳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各企业单位也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投入文化建设中去。

4要有敢“闯”善“创”的勇气和担当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总结。深圳特区在成立之初,冲破思想牢笼,解放思想,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激励人心的口号来回应,超前的思想观念为深圳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敢于突破思想禁锢,勇于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5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深圳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深圳市文化建设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家乐”舞台到开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项目,从通过票价补贴方式让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艺术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充分彰显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多样性、公益性、均等性特征,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宏在.中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圳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刘旺旺,俞良早.文化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及其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阈[J].广西社会科学,2017(02):183-187.

[4]翁惠娟.文化点亮城市——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发展启示录之五[N].深圳特区报,2018-12-14(A01).

第4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专业市场的逐渐成熟使得社会对于具有更高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不同的设计公司的业务面向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方向有了更加精细的要求,但是高校的本科教育自身存在着短期内无法调和的学制限制与课时框架,因此,一方面是学生全方位专业素养的接触,另一方面是单一专业方向的强化与深入,两方面的平衡与取舍,造就了各个不同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各具特色的教育切入点。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点集中在城市环境建设行业,想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有全面的艺术美学审美基础作为自身专业设计技能的背景及理论来源,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完成对环境空间形态的整体艺术规划,使环境适应使用者的物质需求,并同时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还需要能够对时下流行的各种设计元素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掌握方法,才能更好的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做出更符合是市场需求的设计项目。从当今市场就业方向来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仍集中在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相关行业中,因此,要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才能更好的以就业为前提为学生指明方向。近些年国内的室内设计行业除了在数量上日益增长以外,在质量上也逐年提高。逐渐显露出自然化、艺术化、现代化、情理化、个性化等特征。国内经济大步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问题,而环境恶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媒体和纸面上,已经切实的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臭名昭著的雾霾和PM2.5,都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人们在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被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并且越来越渴望自然的生活,室内设计的自然化势在必行。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富足,大众消费者已经不能满足普通的房间的堆砌,需求从属于自己的空间中获取更多的审美情趣,室内设计的艺术化程度需求更为显著。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式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都决定了室内设计的现代化程度正在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空间营造,在声音、光线、颜色、形状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最新的科技产品来打破传统的造型方式,形成更加高功能高效率的理想空间环境。另外,情感的融合和个性的追求也融入了室内设计中,前篇一律的设计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摈弃,人作为设计中的主体,需求愈发细化。在景观设计方面,市场要求的方向则着重于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此举与室内设计的要求有相似之处,均是以细化消费者需求为主。其次,景观设计愈来愈讲究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结合当地的气候来采用不一样的产品,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照搬,借助自然已有的地形或者植被资源来造景,一方面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与生态有机结合,取得长久发展。另外,景观设计不应只看到当前的效果,而应该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例如水体维护、植被修剪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控制。最后,需要从设计形式、造景材料上不断创新,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各个高校拥有不同的地域背景,各地又有不同的经济发展强势行业,但在设计人才的需求上,各地市场都亲睐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强、具备专业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类素质的毕业生是目前广受欢迎的人才。环境设计教育需要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专业的市场需求方向的基础上,夯实并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让学生在环境设计专业上形成独有的兴趣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在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学术评价上更容易把握学生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结合环境设计的前瞻性看环境教育改革

“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②。”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越来越迅速的今天,环境设计已经在市场各个行业的重视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职业需求,继而在高校就业方面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即便是强烈的市场需求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结合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对环境教育进行大力改革是大势所趋,培养出同时掌握室内外环境设计方法、施工图纸制作能力、预算造价能力以及洽谈能力,综合环境设计施工管理领域的全面型人才,是环境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一)作为建筑专业系统中的一部分,环境设计可吸取建筑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专业的基础,以建筑学为土壤,以建筑为依托,专攻建筑内/外部环境,围绕建筑基础专业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环境设计。(二)环境设计高校教育的目标应以市场发展需要为目标,市场专业建设需求是专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对应的适合人才。近些年环境设计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地产行业的房屋装修装饰等内容上,相应的当前环境设计培养目标也侧重在室内设计上,随着环境设计的发展,内容范围将不仅于此,因此环境设计教育也应该扩大专业涉及范围,培养出更具时代需要的人才。(三)环境设计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或来源于市场交易中由利益驱使,或来源于高等教育中约定俗成传统套路,这类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不可或缺的创造性元素。环境设计教育不仅仅只是公式化的设计方法的复制,而是要在各种设计案例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只有不断追求创造,才能使环境设计的专业活力生生不息。

三、总结

第5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内涵历史久远,丰富多彩,包含文化、美学、哲学等有关领城[1]。作为能够为城市建设增添美感与绿色的重要部分,日渐受到关注。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好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和建设,一方面能够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美与和谐,极大地彰显城市的文化遗产[2];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净化空气,提升城市整体美观以及对外形象[3]。在实际建设中,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往往受到气候生态、周围环境、地理环境等多重要素影响而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从业者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尝试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品位。

1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风景园林的设计、决议改造建设到具体方案的设定,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城市居民参与度等问题。制定城市风景园林方案时,有较多城市之间的模仿,缺乏对本土生态状况的关注,片面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耗费大量资金最终效果却不佳。缺少人性化规划设计,个人想法与强调的形式设计可能造成不合理、不便捷、不符合居民的心境需求和审美习惯。较多古城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景观逐年让步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扩张,许多未及时保护就被破坏,而那些被保留下来有待修复的景观中,有的又因并未遵照原来的图样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价值。风景园林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娱乐场所,使人们放松身心,又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文化气息,陶冶人们的情操。

1.1缺少中国特色和新意

从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现状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城市化风景园林进程不断深入,需要以地域特征、特色为基本依据,将生态、自然、人文等特性融入设计之中,与功能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风景园林设计也应该有文化内涵、新意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应该扩展设计思路,打造更具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作品以及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百姓的审美需要。而且还应体现出天、地、人和三者之间相互统一和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秉承体现出不同地区的风景园林特征、特色和文化内涵。比如说:①过于追捧西方文化和模仿西方园林,注重继承忽略了创新精神、中国特色新意尚少。②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着过于雷同的问题,缺少人文文化和地域性的应用与调查。③风景园林规划要根据当地人文、自然因素等特征完善,但目前国内满足该设计要求的作品尚少,分析主要原因: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观念固化,风景园林规划由政府部门主导,市民引导和参与缺失,当使用者需求与主导者想法不一致时,设计的个性化难以实现。④风景园林由于历史原因被局限于城市中的小块绿色环境里,处在城市建设各行业的底层。规划先行、交通后行,建设重点、经济优先,最终是风景园林打补丁。许多城市化中央公园都在复制模式,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耗尽,生物种类变少。

1.2追求经济效益和模仿心理

就目前风景园林设计而言,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观赏性和人性化元素,偏重园区的经济效益,单纯地把风景园林当作城市景观的辅助,忽视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对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又或者只是单纯地从风景园林绿化设计规划的形式上考虑城市广场或公园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从而影响城市化发展建设进程。就管理制度规范设计而言,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强的模仿心理,设计相似性过大,设计完成后的观赏价值低,甚至还会导致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也是一味地模仿,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并不十分全面。这对于风景园林的发展十分不利,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1.3简单呆板地套用现代化设计模式

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简单呆板地套用现代化设计模式的现象,对中国性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的丢弃,有时出现千篇一律的设计格调问题。出现不顾场地的地形地貌对其破坏致其消失的状况,优美的自然地貌环境与传统的风景园林美学思想内涵正在消逝。今后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模式,需要正视中国文化元素、历史文脉继承和发展。对风景园林设计文化内涵不仅以抽象美或普遍美的概念为依据,还要考虑人们在其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中的感受。

2风景园林发展趋势

2.1个性化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相融合

针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将城市建设理念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保证人性化理念在现阶段的体现。要在设计前后收集城市市民意见,并加以分析整合,在设计上对城市风景园林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以最终实现设计效果的个性化、风景园林建设体系化、地貌多样化、人文特色化、方案全面化多层多元化、经济生态效益化,确保个性化元素的设计方案与城市生态环境相融合。

2.2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相结合角度,展现人们传播人文知识和正能量,充分保留并有效、合理利用这些地方历史、地方特色、饮食生活习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特色融入设计中,以此来增加城市风景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体现风景园林可以将区域中资源优势融合到设计中,在利用这些地区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经济效益。在关注风景园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视野时,合理高效地保护利用城市中的小块绿色空间,有效地整合自然资源,建立繁荣可持续经营的生活空间那就是生态的栖居与生活融入。“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项目景观绿化工程”是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的配套绿化建设,总面积达35324m2。园区是高新技术创业园区,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着眼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依托政策优势,设计贯彻现代简约风外,增加更多的励志、奋斗等元素,激励工作人员的昂扬斗志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作为崇明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一流,土地资源丰富。通过努力,最终将打造成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示范基地。

2.3细节化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

在设计中用细节体现人性化。环境离不开色彩的表现,而色彩需要灯光亮度的照明才能展现出它本身的效果,色彩与灯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2种元素。灯光的色调和亮度要起到最基本的照明作用,能覆盖设计的所有道路,配合各种光源的使用,产生了造型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灯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美化作用与日俱增,为人们观赏时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体现出一定的美感风格,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平衡。灯光的亮度和色调贴合环境主题,具有烘托氛围的作用。灯光的色调和亮度与当地文化内涵相结合,使人们在观赏时能保证安全展现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关键。生物多样性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和引进树种为辅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协调植物间的关系,增加生态效益,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设计,努力形成城市个性化的风景园林绿化特色,构建结构功能健全、合理、生态关系和谐的植物群落,使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达到美化、净化和绿化的效果。例如上海中禾景观有限公司施工的“上海崇明陈家镇滨江生态国际社区三期B二标段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单位是贻贝(上海)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该项目充分考虑到陈家镇国际社区的定位,整个小区设计偏现代化,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与小区的整体建筑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植物配置方面以上海崇明的本土树种为主,同时考虑季相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从乔木到灌木再到地被植物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

2.4避免单一性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风景园林设计时,打造适宜的居住生态环境同时,了解考察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含量,避免风景园林建造的单一性。随着城市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满足。风景园林完美的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造福当地居民,让居民享受舒适的生态环境,凸显当地的地域文化,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更好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韵,同时更好地促进该园区的经济发展。上海中禾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2019年长兴镇潘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程”就是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动员当地居民献计献策,参与到村居改造的设计及建设中来,结合潘石村当地养殖业特色,布置较多趣味性雕塑,增强居民归属感。增加景墙及宣传牌,讲述当地历史,加强孩子的历史教育,宣传本村的先进事例,为村居环境增加更多的人文特色。

3结语

通过以上综述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首先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要根据自然因素、当地人文等特征完善,其次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在尊重自然生态的情况下,侧重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在宏观的视角下服务于生态保护、规划、管理和综合效益。风景园林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优势,发挥这种优势的动力,使之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生态建设等领城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核心。风景园林要为国家的资源保护、经济布局、旅游休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咨询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刘晖.风景园林的形胜释义与辨析[J].中国园林,2018(1):85-87.

[2]宁陟.风景园林建设要点分析[J].花卉,2020(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