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区文化范文

社区文化全文(5篇)

社区文化

第1篇:社区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第2篇:社区文化范文

一、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抓实抓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仅仅靠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文化来引领社会和谐,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进社会和谐。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力量。社区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大致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方面又包括作为物质的躯体与作为人生存、发展、完善的物质条件或物质手段两个方面;精神方面包括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等三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的幸福条件归结为三点,就是健康的体魄、中等的财富、宁静的灵魂,而在这三者中,又以灵魂的宁静最为重要。以文化为表征的精神充实是人生幸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讲,它较之物质丰裕更为重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更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们不断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要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突出。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地区,人们满足衣食等“生存性”消费需求的增幅,开始逐渐低于满足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发展性”消费需求的增幅;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则是出现了文化消费“喷发式”增长的浪潮。有学者称之为进入了由“身”经济向“心”经济的过渡阶段,迎合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产品、服务便随之大量涌现。社区文化,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维系人际和谐的精神纽带。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59页)。社会交往不仅使人们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且会使人们已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进而使人们结成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而文化则常常是交往的基础和桥梁。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人与人见面的机会;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一些人见利忘义、制假贩假、坑蒙拐骗,严重削弱了社会的诚信度;再加上社区的集体活动较少,居民之间缺少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机会。这一切因素都极大限制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以至于有人说,现代人居住的房子越来越大,但铁门却关得越来越紧;社会越来越开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即使邻居之间关系也比较淡漠,缺乏互信,可谓“比邻若天涯”,老死不相往来。邻居之间都彼此不认识,还何谈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理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的交往环境或气氛中,就可能逐渐变得言谈谨慎、情绪压抑,甚至性格暴躁、易生猜疑、一触即跳。反之,和谐、融洽的交往环境就会使粗野者变得文雅,怯懦者变得勇敢,自私者逐渐懂得关心和体贴。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互相联络、增加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大家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不分地位高低,家庭贫富,没有功利和矛盾,共同活动,其乐融融,因而交往起来特别顺畅,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活动,把社区成员吸引在一起,加强了邻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创造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人与社区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易于增强社区内每位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社区文化,是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主体相互影响、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结合点和敏感区。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轴心,日益成为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培育群众基础,从事政治活动的舞台和阵地。美国学者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曾谈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共组织在城市社区中逐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为、反政府势力赖以生存的重要土壤。实践证明,社区这块阵地,健康向上的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没落的文化就会捷足先登。近年来,有些非法势力,比如、传销组织在受到政府沉重痛击后就开始躲藏在社区,或聚集在家中搞非法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在社区内坚持不懈地大力宣传催人奋进、团结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代替没落的、颓废的文化,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种人员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现大的思想波动和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对人的物质利益的关心,还有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关心。社会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维持社会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学者帕特南在对意大利的研究中发现,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居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关心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对政府的信任度也比较高,因此政府的许多活动都能得到市民的配合和支持,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比较高。相反,在意大利南部城市,居民很少参与社会、社团事务,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缺乏信任,政府效率低下。社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性文化,群众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命线。群众参与体现了居民以及社会组织既可以享受社区文化带来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居民群众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共同参与还可以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也会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人类生活的三大时间中,除工作时间与社区生活联系较少外,生活必须时间、闲暇娱乐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社区中度过的。现代社会高节奏的工作方式使人们对八小时工作后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双休日的实行,人们的闲暇时间更为充裕,从而使参与社区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具有了更大可能性和现实性。但是,群众参与的实现还要靠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体制、机制和平台作为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为了充分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街道不仅每年要拿出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经费鼓励和支持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而且还要在指导社区积极更新理念和思路,探索创新社区文化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要实行“社区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在经费支持上逐步实行项目制和群众评比奖励机制,既有效节约费用,又能激发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指导支持各社区搭建一系列文化平台:如搭建空间平台,包括公共活动空间及其设施等;搭建组织平台:依靠社区党员、积极分子、活动骨干、热心居民等组建多种文化团体,并为每个团体聘请专业指导教师等;搭建活动平台:如开展文化节、体育节、教育节、邻居节等等。通过平台建设,力争使各社区基本上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评比、年年有表彰,区区有品牌。增强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三、社区文化,必须以思想教育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动力,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创建先进性、多样化、全方位的文化

第3篇:社区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渗透路径

推动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助力,而且也能够彰显出我国茶文化在推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为此,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社区工作者有必要认识到茶文化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并对二者融合路径做出深入探索,从而为二者深入融合与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城市社区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则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城市社区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将茶文化融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不仅能够促使社区公共文化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基因,而且可以有效丰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内容、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吸引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成效。当然,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融入,是促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需求。在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社会大众所持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离,功利且复杂的心态则对社会个体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在此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出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净化,无论是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还是对于社会个体道德修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可以有效避免社区居民产生价值迷失现象,并能够促使社区居民重视修身养心、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其次,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融入,是进一步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精神文明的匮乏以及文化生活的单调,无疑会导致落后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中占据更大空间并导致社会大众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为此,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与服务体系,从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在此要求下,社区工作者有必要依托茶文化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从而在拓展社区文化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促使社区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从而促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向社区居民输送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融入,是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呈现出了较高的弘扬与传承价值,而且也具有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其中,茶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为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能够对社会大众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茶文化的凝聚作用则主要体现为社会大众对我国茶文化的认同能够有效强化社会大众所具有的归属感。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展社区茶文化建设并发挥茶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则能够推动社区得以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此,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融入。

2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的原则

在推动茶文化融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文化传承意识,在积极吸纳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与服务体系的优化、满足社区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融合过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者对茶文化进行挖掘、优选的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工作者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与应用的过程,只有如此,茶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内容才能够得以与时俱进的发展并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应有价值。基于以上要求,社区工作者需要在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需要遵循古为今用原则。在遵循这一原则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需要从茶文化中挖掘有益于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容,从而依托茶文化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具体而言,社区工作者虽然需要对茶文化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但是社区工作者精力与能力的有限性、社区居民注意力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有限性等,都决定了社区公共文化容量的有限性,因此,社区公共文化体系难以容纳所有的茶文化。在此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需要明确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最为紧迫的需求,挖掘与之契合的茶文化内容并渗透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实践当中,从而促使茶文化挖掘与渗透工作呈现出更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进而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其次,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需要遵循批判传承原则。社区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围绕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需求对茶文化进行优选,而且有必要对茶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具体而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等都对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导致了我国茶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社区工作者需要强调充分发挥茶文化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持有批判传承的态度并对茶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化的优选。在此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扬弃意识,有取舍的对茶文化进行选择、开发并将其融入到社区共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只有如此,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双赢。最后,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需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在开展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发挥出社区公共文化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这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将以往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居民所具有的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此要求下,社区工作者应当摒弃“拿来主义”,仅仅围绕问题与需求对茶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如社区工作者需要在茶文化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充分开展社区调研,了解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形态,并通过对茶文化进行适当的融合来适应社区居民需求,从而在促使茶文化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基础之上,推动社区公共文化供需之间实现有效的对接。

3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路径

在推动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不仅需要认识到茶文化所具有的传承价值以及茶文化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意义,而且需要围绕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发展需求,对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路径做出持续探索,从而通过将茶文化渗透到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当中,促使社区居民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效推动茶文化作用与价值的充分实现。

3.1做好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在推动茶文化与城市社区共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强化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是深化社区居民对茶文化的认知、激发社区居民对茶文化的认同以及发挥茶文化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推动作用的必要路径。具体而言,社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要求城市社区以及社区工作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社区工作者需要明确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目标。即社区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茶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的价值,并以实现这些价值、推动茶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促使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社区工作者需要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如社区可以通过构建茶文化宣传教育委员会来统领社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这一组织结构主要负责做好茶文化宣传教育方案的制定,并在宣传教育方案的落实中发挥监督作用,从而为社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再次,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创新茶文化宣传教育形式。如在依托传统宣传教育渠道开展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发挥出互联网、新媒体在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价值,通过构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有效提升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以及工作效率,从而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发挥助力;最后,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为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对社区工作者所具有的茶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城市社区需要重视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激发社区工作者了解与学习茶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社区工作者综合素养能够适应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开展要求。

3.2构建茶文化“记忆场所”

文化记忆场所指的是留有社会大众集体文化记忆的场所,记忆场所并不是纯粹的物质构成,需要有人和人、人和物在特定的时间有过交集、有过经历、有过情感,这个空间才能留存于人们和城市的记忆中。我国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产茶区暂且不说,仅是我国各地的茶馆文化,就在社会大众记忆中具有深深的烙印。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物质文化都遭到了破坏,这则导致了茶文化记忆场所遗失的问题。毫无疑问,茶文化记忆场所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社区茶文化宣传教育以及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都意义重大,为此,社区有必要在茶文化记忆场所的构建中发挥出自身作用,从而为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保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社区需要重视挖掘具有区域文化色彩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记忆场所,了解社区居民共同的茶文化记忆,并通过依托这些内容推进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为社区茶文化记忆场所的构建及其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从物质层面入手对茶文化记忆场所进行保护与重构,而且有必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对茶文化记忆场所进行呈现。这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依托社区茶文化记忆场所讲好茶文化故事,促使茶文化记忆场所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能够深入社区居民内心与情感当中,从而深化社区居民对茶文化记忆的认知与认同,推动茶文化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作用与价值的充分实现。

4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对于促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社区工作者需要重视推动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遵循古为今用、批判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等原则,通过做好茶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茶文化“记忆场所”,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提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成效中的作用。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未来发展中,城市社区需要重视做好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强化社区工作者对茶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提升社区工作者对茶文化进行挖掘与优选的能力,促使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深度融合,进而为我国优秀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良好阵地,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曾莉,周慧慧,龚政.情感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基于上海市天平社区的实地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20(1):46-52.

[2]彭丽玲.多元治理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28-30.

[3]李莹.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内蒙古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调查[J].北方经济,2019(11):65-68.

第4篇:社区文化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社区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必须落实到社区中,良性互动、组织化的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一、概念的界定

1.社区。“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学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将“社区”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2.文化。对于文化,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的过程;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包含人类创造的精神对象,如价值观、语言、知识,也包含物质对象。

3.社区文化。由于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社区文化定义的丰富性。文化现象包括社区的居民的个人信仰、道德观、价值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特定象征等。狭义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人意识和行为等,它包括居民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而广义上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所有文化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4.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满足和谐温馨的人际交往,提升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其实质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以邻里和睦为亮点,以和谐社区为根本,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艺术修养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它主要包括软件建设,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科学知识文化学习以及硬件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问题

1.在社区文化建设物质层方面,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发展不平衡。第一,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量不充足。其具体表现在文化娱乐活动设施配备不够完善、不够齐全,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集资,通过社区居民、企事业、募捐的方式自筹活动经费,自筹方式使用较少。社会企事业单位、公司很少会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公益性的捐助),一般都是被动的。第二,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发展不平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是基础,是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稀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场地,没有有效地使用起来。另一方面,就是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本身存在紧缺现象,公益性文化设施多变更为经营性用途,在规划中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有萎缩现象。城市社区居民人数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居民的需要。

2.在社区文化建设精神层方面,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居民缺少对社区的了解。居民知道社区的一些事务性功能,但对社区文化功能方面还不是很清楚。社区居民不知道自己所属社区原因: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社区居民要了解社区的功能的渠道比较单一。

3.在社区文化建设行为层方面,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度不高。从宏观上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低,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举办文化活动影响覆盖面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了解面不够广和活动举办的单一性;第二,社区主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率不高;第三,文化建设设施的使用率不高,社区文化在建设时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实施建设,盲目地投入财力,仿制性强,忽略其存在的实用性,难以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使用,自然使用率就低。

4.在社区文化建设制度层方面,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保障。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善,事务性多、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在社区与居民见面机会少;社区没有专门设置负责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岗位;社区文化的定位有一些偏差。在社区文化的定位方面没有同社会的发展同步,或者说没有对社区文化在建设形式进行创新。法律法规、社区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保障。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在章程内容、组织架构、员工福利待遇、财政物资、管理权责、居民文化团队法律认可程度等层面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法律制度,社区文化活动实际考评没有科学的依据、监管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法律保障,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制度的保障,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支持,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不利于社区社会化运作,不利于打破政府独自投资,更不利于多层管理主体的培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引导着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价值趋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权益”为本,要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把维护好和实现好社区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以居民为主体,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社区增强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等。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加分析地满足任何人的任何需求,或者只是简单地满足某些人的单一趣味活动,而是需要通过正确的思想导向、合理的建设、正确的途径,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社区居民过上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生活,从而使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社区文化的实际出发,分析社区文化建设各个小区的小环境和社区这个大环境的关系,并探索社区文化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并把握其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立足于客观现实,充分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和新形式,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凭“老经验”“条条本本”。坚持事实就是的原则,不仅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且还要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驾驭规律。

(3)系统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社区相对社会虽然小,但它具有社会的所有的属性,是一个带有地域特征的非常复杂的社会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内部又有许多更小的系统或要素,如社区的组织、服务、文化、环境等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以社区文化为载体,必须将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各个小区之间,以及社区和整个社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使之形成和谐统一体。社区文化建设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全面地把握事物之间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统筹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好社区各项工作、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4)与时俱进原则。与时俱进原则不仅要求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还需要进一步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践行过程中符合事物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一个社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地开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活动,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社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常常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又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纳了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的精髓。因此,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时,要从三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引领社区文化价值共识。首先,富强。富强意蕴着两大主体价值诉求:一是人民的富裕,二是国家的强盛。富民国强,其富裕包括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社区是每个居民的归宿地,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完善,增加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是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民主。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保证居民当家做主,依法管理社区事务,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保证社区的规章、制度管理、小区代表等政治活动必须由居民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要保证社区居民拥有充分地行使贯彻执行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治理、民主管理等权力。再次,文明。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中与时代同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明建设需要同社区环境文明和社区秩序文明同步,与时俱进。社区文明建设的基础是环境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环境文明建设,使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深化并陶冶居民的心灵,赋予人以美的感受与熏陶,使得社区的街道、房屋乃至角落都能给居民带来舒适感,使居民在潜意识里感受心灵的净化、自我修养的提升;秩序文明。规范有序的社区是实现社区文明建设的基础。社区秩序,包括居民的生活秩序、公共场所锻炼秩序和管理秩序等。最后,和谐。和谐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诉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和谐社区。社区文化须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实现社区和谐的美好景象;第二,社区集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居民,社区居民须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互帮互助,促进民族团结;做好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和谐和居民与自然的和谐,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保障

(2)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领社区文化规章制度建设。首先,自由。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是“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促进自由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条件不断完善,也需要全体人民觉悟和素质的提高。第一,自由的实现必须由制度作保障。第二,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三,加强公民的意识教育和法治教育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权利、自由、民主和法治观念,既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又要保证公民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自由。其次,平等。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在社区文化文化建设需实现社区资源平等和社区的管理者和社区的居民之间的身份平等,社区居民在享受、使用社区资源时应该平等。再次,公正。公正实质上就是公平正义。即社区按照同一制度、标准和原则对待相同的人和事,建立公正的社区规章制度,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架构、内容、员工编制、资金、居民文化团队法律制度,构建较为健全的社区规章监管制度。最后,法治。法治是社会安定有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保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可靠手段,依法治理社区,是依法治国在社区领域的具体表现。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加强社区的规章制度完善。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要求社区居民中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中必须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思想。

(3)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领居民道德价值。首先,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爱国精神贯彻到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社区文化载体表现出来,如参加学习国家重大的会议精神、举办读书活动比赛,参观历史、文化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方式。第二,要具有国际视野。社区增加设立读报栏、新闻视角等形式,搭建居民了解国际新闻的平台,促使居民关注国际国内新闻,增强居民的爱国情感,爱国是一种伟大的实践活动。其次,敬业。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岗敬业体现的是公民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勤恳向上、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再次,诚信,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种人格。一个人只有恪守诚信的原则,才能在社区立身、在社会立足。最后,友善。友善表现在待人平等、待人宽厚、助人为乐、待人如己四个基本方面。社区居民之间相处过程中不仅需要友善地对待自己的家人,还需友善地对待周围的邻居。第一,在思想上树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幸福观,在文化宣传栏展示居民能快速接受的方式。第二,在生活实践中把友善待人作为行为规范,以树立榜样的形式出现,每年雷锋日评选我们的“好人好事”人物,以提高社区的文化素养。第三,要心怀坦荡,与人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在社区建立互帮互助小组,提高居民的高尚品德。第四,加强友善教育,限制私欲的无限发展,让居民之间主动建设人际关系。把待人平等、待人宽厚、助人为乐、待人如己四项基本原则贯穿于社会实践中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和道德氛围。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从社区文化入手,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谯东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2]斐旭丽.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

第5篇:社区文化范文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其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安定繁荣至关重要,而社区文化的发展能够引导社区的发展,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程度。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及资金投入不足、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滞后以及社区体育精神文化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应重点把握以下策略: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整体体育价值观念;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关系重大,而社区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关于社区体育文化方面的理论探讨仍然处于开始时期,基本上是从宏观方面展开探讨,例如社区体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而关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设施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引导欠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鉴于这个原因,本文调查研究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指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北京市海淀区、山东省四个城市区域(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泰安市)五个城市区域20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为对象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其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利用了实地考察法与问卷调查法。其中考察内容涉及到社区环境,体育活动规则及制度,体育设施,社区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工作等诸多方面;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居民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以及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等。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文主要利用现场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总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94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846份,所占比例为92.3%。

(三)数据分析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一)社区体育场所与设施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具备自身的体育健身场地和相关健身设施,然而调查看出,67.0%的人感觉本社区体育场所及设施无法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这就暗示着体育场所与设施的不足仍然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1236人知道社区具备自己的健身设施,然而能够利用设施开展体育健身的仅仅为349人,这同样说明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符,同时还说明相关管理者对体育场所与设施的管理欠缺。

(二)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

经费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开展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査可知,政府拨款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最重要的渠道,同时还包括各种会费的收入,赞助商的赞助与社区内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等。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大型社区体育场地的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参加各种大型群众运动会的组织和管理;企事业单位的赞助费主要用于小型室内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健身点的建设;自筹经费除了用于小型室内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健身点的建设补充之外,主要用于购买小型的体育运动健身器械;体育基金、个人投资、体育市场收入主要用于社区场地器材的维护和管理、参加社区内部小型运动会和各社区之间友谊赛的费用,以及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正常开支和体育文化项目的宣传费用等。当前,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经费不足依旧是影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三)社区体育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现状

完善的体育制度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社区体育管理制度仍然不完善,社区体育法治化程度较低,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乏可利用的法律法规与制度。通过调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中,88.5%的居民认为社区体育制度不完善的,仅仅9.7%的人认为完善。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工作的基本满意的比例为63.7%。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负责社区体育管理的领导均能够按照上级要求,与社区实情结合制定体育活动规划与制度,然而规划和制度通常难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此外,专家指出需要加大投入支持社区体育协会,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现状

因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不足,使得社区体育活动大部分为群众自发组织的或无组织的,其形式较为单一,同时未形成网络化。通过调查,75.7%的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活动为无组织状态,77.8%的居民不满足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现状,仅仅14.6%的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活动丰富。

(五)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调查

通过调查,社区中95.1%的居民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4.9%的社区居民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同时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参与主体,中年人所占比例最少,这和中国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基本相当。调查发现参与最多的项目是散步或者慢跑,所占比例为50.3%,其中老人差不多都参加这种活动,而大多数青年和少年都参加球类运动(以篮球、羽毛球为主项者居多)。

(六)社区居民体育意识及价值认识

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决定着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调查,超过60%的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作用与认识一般,而“清楚”社区体育活动作用的比例为25%。因此,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仍然有待提高。调查看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目的为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会交往、调节心情、减肥、习惯、提高技能、个人喜好等,其中,强健身心健康,娱乐休闲与交朋友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七)社区体育活动宣传方面加强宣传,能够使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调查发现,社区体育的宣传落后,65.1%的人认为社区体育的宣传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43.6%的居民认为其社区从来没有对社区体育做过宣传。

三、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及资金投入有待改善

通过调查,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体育健身器材不足,种类非常单一。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体育器材。同时有的社区中在安装健身器材时,因未考虑居民所处的地理条件,设施距离居民相对较远,使得居民对体育器材的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体育设施和场所非常有限,规模非常小,以及使用器材的居民非常多,造成体育设施资源无法满足,许多居民没有机会利用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另一方面,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中,缺乏足够的经费也是阻碍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体育活动资金获得的难度非常大,调查发现,财政收入与上级拨款是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许多社区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经费非常不稳定,更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社区内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的维护。还有许多社区未将体育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阻碍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发展。

(二)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通过调查可知,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社区居委会仅仅负责管理社区体育活动,而没有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镇街是政府的职能的承担者,其职责是执行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同时还负责配合其他单位做好管理和执行工作。然而,通常情况下,镇街制定的有关制度不符合社区需求,在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使得社区体育活动大多数为自发性的组织活动。其次,政府社区体育组织和民间社区体育组织两者之间无法有效交流互动,一些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明确的目的。第三,在城市化推进中,社区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样就使得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同时其制度非常散乱,无法提供较好的服务,加之国家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划以及调整等,同样造成居委会等的管理混乱。

(三)社区体育精神文化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区居民将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对体育健康认识较高,同时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非常支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社区体育的参与度却相对较低,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频率相对较低,大多数居民不会经常参加。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及以上的居民所占比例仅仅为25.0%,每月一次或者不定期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比例超过40%,说明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背离。此外,社区内居民在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相互间的体育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调查还发现,社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足。

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加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逸的生活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为改变社区居民参与不足这一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使其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社区居民是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前进主力军,在开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居民的社会化功能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积极调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的主观意识,使其从自身出发,主动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来,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进而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其次,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使其对社区体育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按照每一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在经费和政策层面进行支持,也可以提供必要的体育场所与运动设施,充分满足各个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使其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具体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媒体资料报道等方式对社区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其影响力。

(二)切实加强组织管理

建设社区体育文化,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前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设置专门的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该机构统一领导管理社区内部的体育组织,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从政策层面为社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社区居民应充分认识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其关乎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与稳定繁荣,努力从自身做起,主推政府强化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打造一支技术指导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团队,负责组织与发动志愿者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无偿的、定期的服务,这支队伍应密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满足政府部门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要求,加大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力度,为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居民体育价值观念

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精神文化建设这一良好契机,切实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融入精神文化,使居民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社区内部从管理者到居民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可以推动整个社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之中,使居民愿意配合管理者,更快地实现自身的体育目标,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向着更高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到多样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使居民群众身体状况和体育健身意识在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得到提升。一是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内容既要有较高格调的高雅艺术性,又要适合于一般社区居民的通俗文化,尽量照顾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员的文化体育需求。二是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使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社区居民群众都可分享到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交流、教育和提高。具体可以通过为社区居民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宣传体育文化,从而能够使社区居民在休闲娱乐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

(四)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企业和个人的赞助所占的比例很小,居民个人的体育消费投入较少,显然不能满足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要求,因此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应从多个途径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经费支持体系。首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切实加大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国家应为社区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其次,走市场化道路,构建投资和融资机制,使其投入到市场的运营中,充分发挥市场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使其对社区体育进行投资,构建起多元化的社区体育发展筹资机制。最后,增强社区居民和社区内部各个单位相互间的合作,开辟多种可行渠道筹集资金,根据我国国情帮助社区居民转变观念,树立“花钱换健康”和“自愿者付费”的思想,着力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提高有偿体育服务的水平,创造更好更高的效益。同时,积极向社会寻求可靠赞助,促进企业增加对社区体育的财力物力投入;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体育业,培育体育产业的增长点,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助和投入,构建起社区体育文化共建新格局。

(五)建议设立专职组织管理机构

建议设立专职组织管理机构,如社区引进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切实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使其指导水平与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首先,加大力度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拓展培训方式,建立起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体系。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负责指导体育生活化社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全民健身工程等。积极创新培训手段,注重培养指导社区居民健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吸纳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专职毕业的大学生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其在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其次,体育行政部门应提供公益性服务,选派单位体育人才向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免费为他们提供体育健身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培训,切实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切实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相关档案,优化相关管理条例制度,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引导作用,推广相关适合社区居民活动的体育项目,定期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及比赛交流,提供体育信息咨询与宣传等。再次,建议有相关专业的大学和社会联合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对那些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具体可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其培训职业技能,然后进行考核,并对通过考核的人员进行认证,尤其是应该切实强化管理那些从事危险性较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人员。使社区体育文化向健康、安全、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岚,纪大禄,宋经保.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管理[J].职业圈,2007,(10).

[2]翟方,董英明.近十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袁音,张仕德,任莲香,范海荣,米艳.兰州市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

[4]丁响,吴军伟,林大参,高丽华,方媚.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研,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