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与管理范文

社区与管理精选(九篇)

社区与管理

第1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着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第2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1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困难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尽管随着《物业管理条例》和《物权法》等有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要面临多方主体(业主、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社区管理机构等)的管理体制。当前的物业管理处在社会分层的环境里,物业管理公司正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特别是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其他的有关机构则相对比较滞后。有研究表明,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致。我们常见的问题就有业主在租住期间出现房屋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在业主居住之后开发商所做出的承诺不兑现。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2业主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业主委员会在当今可谓“形同虚设”。由于我国城市小区设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也就成了物业管理中的一大薄弱环节。有人认为,导致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业主委员会运行资费短缺等问题。业主委员会在我国被忽视,无论是以前的《物业管理条例》还是被修改以后的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地对业主委员会做出相关规定,因此业主委员会的权利被架空。当前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它必须以“由业主参与业主委员会的意愿,并作为自检候选人明确表达业主委员会的竞选理念。同时,业主委员会要求作为其成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善于沟通,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具备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与政治智慧,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韧劲。”但是当今社会具备这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实力,并且阻碍了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也有很多业主认为,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盈利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费用应该收支平衡,并且认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不应得到工作酬劳,或者只能拿一些少量的津贴。但事实上,业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仅要面临重大的压力和风险,还要承担繁重枯燥的工作,这并不是少量津贴可以弥补的。这些困难导致了业主委员会资金短缺,并且没有运动机制,由此,业主委员会也就“形同虚设”。

3社区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不难看出,社区委员会的前身是原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基本性质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自治过程中,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并代表居民向国家表达意见。但事实上,社区委员会在工作的时候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为政府跑腿,并且代表国家向居民传递国家的意志。这就严重地削减了居民对社区委员会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加重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体现社区自治的性质,地方政府只承担一些社区专职人员的工资,社区经费划拨很不合理,社区委员会只能以自身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经费,社区委员会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市场化的服务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冲突,这为两者之间的合作留下严重的隐患。当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要求国家以及政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并且促进基层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4结语

第3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一、社区物业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概念及意义

(一)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在国内,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

一是住宅小区建设的开发迅速,不断有新建住宅小区的投入使用,物业管理不仅要求对房屋本体的维修养护和环境秩序的专业化维护,而且注重保持住宅小区的完好性,发挥物业管理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二是住房制度改革随市场变化,进而逐步深化,原有体制已不适应。而物业管理从体制上明确了上级主管部门。

三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直接管理住宅环境、社区服务的办法,已不适应。现阶段应推行由业主自治结合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服务,更新体制关于这一部分的要求。

四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点趋向于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成为重要因素,物业管理也被这个社会接受。物业管理备受关注,可能产生的体制上的矛盾及利益上的冲突。

(二)物业管理存在的意义

1、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其涵盖了独立的小区、大厦以及各种物业。

2、物业管理通过各样活动,链接社会的个人和单位。通过物业管理的这种社区化模式,将城市管理中分散的管理职能集中由物业企业实施统一管理。所以说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延伸。

3、物业管理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由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双方以合同为关联的经营型管理模式,从而以专业管理服务取代了行政性的单一管理。

(三)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工作的重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五项任务包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其含义是指民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四)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社区物业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物业管理是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和谐社会离不开物业管理,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等基层管理。和谐社会的理论用于指导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种加强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和谐社区体现的是一种具备活力和创造力和有良好秩序的人文和谐,因此,良好的物业管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良好的物业管理才能为构建和谐的社区而服务。

为了促进和协社区的构建和物业管理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完善有关物业管理的法规体系,加强物业管理事务的依法管理。

2、强化物业管理方面的组织建设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3、提高物业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所以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要岗位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提倡和贯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4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发展;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43-01

一、我国社区蓬勃发展之现状

目前在我国,全国已经有大概80%以上的街道建立了社区,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还有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社区的覆盖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而在社区的功能体现上,也从以往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休闲、养老、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多功能的发展,社区所吸引的人群也从过去的弱势群体转变为目前弱势和强势群体并存的局面,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区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社区功能也得到了应有的良好发挥。

我国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不断实现我国社区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素质是一个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专业的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而言,则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基本的法律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

1、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基础、计算机、外语、政策法规、哲学、中外历史文化等。这是一名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一般性的基础知识。2、社区管理相关知识。包括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管理学、伦理学、民俗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3、社区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包括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家庭保健与护理、家庭服务技术、街道民政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手语、社区演讲与口才、社区宣传资料的设计、年报的编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摄影与采访技术、接待礼仪、纠纷调解与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1、组织管理与社区资源策动能力。社区各类志愿者和协会队伍、群众性自治组织、日常的民主会议的召开等都离不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引导和管理。2、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广结良缘,搞好各方关系,争取社区群众理解、支持,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明确社交目的,广交朋友,控制好人际距离,提高社区及其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知名度。3、应变和创新能力。在开展社区活动过程当中,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情,专业社区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机警、灵敏,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具体的社区管理策略和措施,遇到社区群众不理解或故意刁难情况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

在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上,目前在具体的社区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一)对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

为了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增加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首先要安排这些管理人员以在职的状态到高等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是社会学专业进行进修,较为系统的对目前社区管理所需要的现代化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在职的状态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在生活上的顾虑,可以较为安心的进修。通过这种方式,尽快将这些进修的管理人员培养为社区管理中的骨干人员,从而提高我国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社区内部培训

在实际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并不只能单纯的依靠在职培训来实现对管理素质和能力上的提高,我国有些社区主要是依靠在社区内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课堂讲授。社区可以将一些社区管理的专业人员请到社区,并将相关的管理人员召集起来,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培训;2.模拟训练。就是要将社区的管理人员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当中,让管理人员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轮换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对员工进行不同职务上和不同工作内容上的轮换,在不同的工作中充分的展示自身的优势和暴露某些方面的缺点;4.调查研究。这就需要社区不定期的安排管理人员到取得良好管理成果的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的借鉴其他社区好的管理方法。

(三)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

在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带职进修和内部培训的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已经外来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可以带来一些较为先进和新颖的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上的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能使社区原有的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从而调动整个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不断的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社区的更好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在整体上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葛洲坝二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平湖市曹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平湖市 314200

【摘 要】从社区护理的内容、特点与发展要求出发,结合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内容、作用,介绍了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并提出了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 社区护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况;探索

社区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社区人群为对象,社区护士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供个人、家庭、社区的卫生服务。从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访视与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1]。社区护理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与内容,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参与并完成各项服务的每个环节与任务,因此需要护理管理者的对护士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选聘、使用、培训、考评,使人和事进行适当配合,最有效地发挥人力的作用,完成卫生组织目标,提高护理服务水平[2]。

1 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制约

1.1 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匮乏

全世界范围内护士缺乏问题已经相当普遍,临床护理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处于配置不足的情况,社区护理人员的匮乏尤为突出。护理岗位人力配备存在严重不足,护理资源数量短缺,护士编制严重不足,高学历人才短缺,高职称人员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积极开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最终将阻碍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1.2 社区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其等级配置受限,客观上相对落后于地方综合性医院,缺乏护理人才的吸引力,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结构比例失调。在临床工作中,以老、青人员为主,缺乏中年骨干,使护理人员青黄不接,而职称也以初级为主,这些都将不利于社区护理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成熟。

1.3 社区护理工作职责不明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加上社区护理本身所涵盖了“六位一体”服务的方方面面,使得护理岗位不断增加,护理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充,而社区护理人员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往往一名护士在完成其本岗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其他非所定的护理工作,有其职而无其责。除此之外,有些护士在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从事非所定岗位的非护理工作,如药物的申领与发放,医资的核算,化验及检验工作等等。由于护理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一名护理人员需兼多个科室人员也颇多见。这些在无形中就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模糊了专业的严肃性,不仅不能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而且一旦出现护理差错或医疗事故,职责难以明确。

1.4 社区护理人员缺乏稳定性

在社区,不同学历、职称的护理人员做着同样的工作,做不到对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不能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护士的骨干作用,而无资质和有能力的护士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造成了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同时,由于护士紧缺,工作满负荷甚至超负荷,护理服务的价值不能直接创造利润,因此得不到重视,在薪资、福利方面得不到体现,护理人员分级制度不够完善,不能人尽其才,导致社区护理人员流失。

2 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挑战

2.1 以满足病人需要的原则

社区医院所配置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应满足病人的护理需要,这样护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结合本社区医院情况和护理工作的科学性、社会性、持续性等特点,进行全面考虑和安排[3]。

2.2 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除了考虑数量,还要考虑人员比例。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优势。在护理队伍中,初、中、高级职称,不同资历的老、中、青人员,应有合理的比例配置。选择合适的人员去担任各项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资历、能力、素质与所担任的工作职务相适应,才能高质量完成护理目标[3]。

2.3 分工定岗、职责明确

随着社区护理岗位的不断的细化与增设,护理人员应定岗定位定责,不能将各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大统配。这样不仅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更会使护理人员职责不明,影响护理质量及护理目标的完成。同时,其中有一部分工作与护士的工作性质不相符,完全有必要通过细化分工将这部分工作从护士的职责中分离出来,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稳定护理人员队伍

关心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理念,做好教育和培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原则,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 结语

搞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护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保证护理质量持续进行,保证了医院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2]。

参考文献

[1] 姚藴伍. 社区护理学[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5.

第6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三级预防;社区护理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80-01

原发性高血压是原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遏制高血压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人,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1.1 年龄及性别: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1.2 地区差异:高血压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

1.3 职业因素: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2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2.1 体重超重、肥胖:体重因素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中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为每日12~18g,南方为7~8g。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膳食高盐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2.3 饮酒: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者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40%。

2.4 遗传因素:父母有高血压史者高血压患病率高,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史者比仅1人有高血压史者患病率高。

3 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

3.1 主要目标:高血压的社区预防与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对健康人群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

育,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对高危人群通过危险因素干预,降低和控制血压水平;对患者个体通过现患管理,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2 高血压的三级:

3.2.1 第一级预防:主要对象是健康人群,主要措施是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一、二、三、四、五。指高纤维素、低盐及低脂。一是指每日一袋牛奶;二是指每餐主食二两左右;三是指每日3~4分高蛋白食品;四是指4句话:有粗有细;不咸(每日食盐控制在6g以内)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指每日500g蔬菜和水果。如坚果、大豆、豌豆和深色蔬菜、香蕉等。

3.2.1.1 长期坚持散步、慢走、打太极拳、骑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不要选择短跑、举重、跳高、跳远等无氧运动。

3.2.1.2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和高血压有直接的关系,吸烟人群高血压的死亡率显著高于

吸烟人群;少量饮用葡萄酒,如一天一杯可使血压降低,但过量饮酒可加重高血压,所以

烟限酒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作用。

3.2.1.3 平衡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心理应激、情绪紧张也随之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为此,及时调整情绪,适当休闲放松,保持健康心理对预防高血压也尤为重要。

3.2.2 第二级预防:主要对象是高危人群,主要措施是早发现(规范化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3.2.3 第三级预防:主要对象是患病个体,主要措施是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防止并发症、残疾和死亡的发生。充分利用社区及家庭资源,开展康复治疗和病后医护咨询

教育高血压病人科学安排24小时的生活,做到缓慢起床-温水洗漱-适当晨练-耐心排便。

早餐清淡-中午小睡-晚餐宜少-充足睡眠。

4 护理

4.1 护理评估:①健康情况:既往病史、日常生活方式②身体状况:③理社会状态;④理查体及辅助检查。

4.2 护理措施:

4.2.1 心理护理:病人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心理训练、音乐治疗等。

4.2.2 合理均衡膳食:脂脉<每日摄入总量的30%,盐5g/日,胆固醇<300mg/日,多吃蔬菜、水果、摄入足量的钾、镁、钙,戒烟酒及刺激性饮料等。

4.2.3 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提倡有氧运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0分钟,出现头晕、心慌、气短、极度疲乏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4.2.4 遵医嘱给予降压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嘱病人坚持正规治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目的后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维持血压平稳,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注意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补吃上次剂量或突然停药,以防血压过低或突然停药引发血压迅速升高及某些不良反应。许多抗高血压药物具有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应注意预防应指导病人不要在临睡前服药,病人起床或改变姿势的动作不宜太快,洗澡水不宜过热,床活动时穿弹力袜,站立时间不宜过久,发生头晕时立即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脑部供血。外出时应有人陪伴。

4.3 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定期监测

4.3.1 35岁以上者第一次就诊,应监测血压;

4.3.2 至少每月自测血压或到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站测量血压1次,并记录;

4.3.3 指导测量方法:做到四定,血压计定期检测,定血压计、定时间、定部位。

5 社区护理管理

5.1 首次就诊

5.1.1 低危患者:每6~12月监测血压,如血压≥140/90mmHg开始服用治疗药物。

5.1.2 中危患者:每3~6月监测血压,如血压≥140/90mmHg开始服用治疗药物。

5.1.3 高危患者: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同时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辅助治疗。

5.2 随访复查:

5.2.1 低危患者:每3个月至少复查血压一次,同进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每年复查一次血脂、血糖、肾功能及眼底。

5.2.2 中危患者:每月至少复查血压一次,同进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每年复查一次血脂、血糖、肾功能及眼底。

5.2.3 高危患者:每月至少复查血压一次,同进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若无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者,每半年复查一次血脂、血糖、肾功能及眼底,必要时调整非药物治疗的内容和强度,出现严重的临床情况立即转诊。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龙南景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7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如何深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只有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实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1.1社区办事处职能越界

根据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社区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其拥有对社区居民日常相关的公共行政事务的处理和管理权,对居委会工作行使指导职能,以及完成上级行政职能部门安排的其他任务。但是,就国内目前社区办事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法律规定的机构性质大相径庭,其职能性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职责范围扩大,接近于一级“准政府”,负责社区内大大小小事务,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民政福利、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经济管理、社区劳动就业等,远远超过了政府赋予社区办事处“有关居民工作”的范畴。

1.2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

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倪娜(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4)面存在严重的交集,造成了二者之间职能错位的现象。社区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有关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社区办事处则额外承担了更多涉及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责,如针对社区内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对社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社区内部个体经营户进行经济管理等。社区办事处作为政府下属机构,则会通过社区办事处的职能干涉企业日常经营制度,如通过管理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模式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因此,随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社区办事处的自逐渐扩大,与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造成了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等现象。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不仅会使自身消耗更多精力处理其他事物,造成本职工作的疏忽,更会因为涉及企业经济问题造成内部经济的。

1.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不一

随着城市管理任务的加重,市政府、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划分细致,各项工作任务都在社区办事处中进行派达。如市政府规定交通、环保、工商、公安、税务等职能都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为依托,设置了各类派出机构,对社区内部人员进行管理、宣传,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完成职能的分配。政府规定的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职责有限,因此造成了各类派出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一现象。社区办事处由于不具备具体的执法职能,因此只能对社区内的基本生活秩序进行管理,而各政府派出机构具备行政执法权,但是却没有与社区居民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也不能够将法律政策等进行落实,经常会出现各类行政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出现胡乱推卸责任的现象。

1.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不明

就社区办事处而言,其与居委会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内部群众自己推选的组织模式,居委会主任由每家每户派代表选举而成,不被政府认可,也没有行政经费给予补给。而社区办事处是由政府排除的行政组织机构,定期发放行政经费。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导、支持、帮助与协调开展工作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社区而言,居委会已经逐渐替代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的“代言人”。居委会相关管理人员也是由社区办事处进行指派,仅代表少数居民的利益,不能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基本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普遍缺乏认同感,对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甚者,很多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内部却不知道社区办事处的地址与管理人员,这种不明确的关系,也就造成了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2.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旧体制的,更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加快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解决社区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类矛盾与问题。

2.1社区办事处的性质和职能的科学界定

社区办事处应针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科学界定社区办事处的性质与职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办事处成为整整意义上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心,对社区内部的精神文明状态、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进行组织协调,落实监管职能,正确行使执法权。

2.2社区办事处职能的科学规划

社区办事处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改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在居民心中的不良形象。社区办事处应根据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模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联。如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注重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委员会,令其成为政府派出机关的总部门。利用其行政管理权合理监管社区内部居民的生活秩序,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管理社区综合治安等。

2.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统一

社区办事处应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调整社区办事处内部组织结构与权力的格局,针对社区办事处规模进行调整,真正落实社区的行政管理到实处。与此同时,社区行政管理的改革重点在于权力的下调,强化权限的处理,包括社区综合协调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规划参与权以及分级管理全等。创新推广多元化的组织模式,缓和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各自为政的矛盾点,使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行政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针对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还应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对社区办事处的各项事务处理进行公正、公开的监督。

2.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的统一

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真正的放权于民,令社区成为居民自主管理的主体,居委会依法从事对社区的管理权,而社区办事处则是对社区行政任务进行有效治理。创新的社区行政制度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社区办事处从繁杂的社区事务中进行转移,积极落实社区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和谐构建社区办事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加强对居民委员会的组织规模调整,令其可以对自身工作进行协助,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创新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一种全新的居民自治方式替代传统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使其加深居民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联性。

3.结论

就目前国内城市社区而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旧没有落实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传统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与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更替;社区办事处、委员会与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管理关系;社区自治格局形成后政府下派部门的职责分配等,都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与改变,需要通过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行完善与创新。只有社区内各类组织与居民和谐共处,才可以为使社区的发展更加和谐、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袁颖.法律保障下的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3).

第8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一、现代社区建设呼唤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与社区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其核心理念是精、准、细、严。

我国著名精细化管理大师温德诚先生提出了政府精细化管理理念,他提倡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导入到政府的管理实践,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对政府管理方式而言是一个重大创新。笔者受温德诚大师政府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启发,认为在社区管理中同样可以推行精细化管理,而且现代社区建设需要精细化。

社区精细化管理就是指在社区管理中,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促进员工敬业,认真做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核心在于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区。

(二)现代社区建设需要精细化管理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大部分社区建设实践者来说,现代社区建设是培育社区精神和激励合作技巧的过程。有效的社区需要建立在公开沟通和公开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相互包容和积极参与决策模式之上的,它的治理模式不是一个命令链条,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畅谈和协商。

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来看,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传统单位制解体的过程中对社会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一个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制。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步的,社区建设初期,被政府用作应对社会问题的手段,主要围绕扶贫济困展开,解决下岗失业、残疾人照顾、社会治安等问题。然而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群众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设的需求增加,同时对社区功能和社区管理的要求更加精细化、多样化。对于这种新的需求趋势,当前许多社区现状无法满足。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强调并注重细节,成为现代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二、浙江省余姚市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城市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总占地面积0.48平方公里,位于余姚城区,由新城市花园、长新新村、春晓华园三个小区组成,共有住户4413户,楼群226幢,常住人口11000人,流动人口1142人。新城市社区成立初期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情况不熟悉,居民对社区管理者缺乏信任,对社区没有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管理模式粗放,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员欠缺,社区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城市社区通过重点户走访、档案登记等方式,逐步收集社情民意,注重社区工作的细化与规范化,赢得了居民的普遍好评。2009年,新城市社区被民政部授予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2011年初,新城市社区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社区精细化管理战略。

(一)新城市社区以“精、准、细、严”为核心,制定管理标准

新城市社区在精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把握“精、准、细、严”的核心理念,制定出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管理标准。

一是以“精”为目标。新城市社区在发展规划中强调,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在五年内打造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居民温馨幸福。在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规定务必求“精”,争取做到最好、最优、最有效。

二是以“准”为原则。为实现“精”的目标,新城市社区在《员工管理手册》和《社区工作管理条例规范》中明确规定,社区员工在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方面必须做到准确、在数据更新上做到准时;社区负责人在制定重要决策时,需要按照集体协商制度,确保政策制定准确无偏差;在计划执行方面,力求准确到位。

三是以“细”为手段。新城市社区虽然只有13名工作人员,但为了把社区工作做得更好,服务居民更为细致,专门制定了《社区工作管理条例规范》,对社区的各项工作做出详细的规定,要求工作人员在服务居民上,力求做“细”,在执行标准制定与过程监管上,做到细心细致。

四是以“严”为准则。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方案制定中,重点提出了严格监管与严格控制偏差战略,确保各项目标与工作计划如期实现。

(二)新城市社区以“六化”为手段,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工作职责细化。社区专门设计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要求,细化工作职责,要求社工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并认真记录,社区工作站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梳理分类,力保每项工作都能认真落实。

二是信息整合数字化。新城市社区建立了数字化民情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便于及时更新与调用。2007年开通了社区门户网站,2010年开设了新城市论坛和社区(新民之声)QQ群,并确立两名社区网管员,与居民在网上及时沟通。

三是服务管理规范化。为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了《新城市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制度》,就接待服务群众做了明确要求;民主推荐产生了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制订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成立了党员服务站,党员爱心基金会、党员志愿者协会。

四是事务处理流程化。为提高办事效率,新城市社区积极倡导事务处理流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新城市社区民情会商制度》,对于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采取信息收集、上报、集体协商、确定负责人、专人办理、结果汇报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五是组织管理协同化。合理设置党组织机构,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建立10个党支部,划分10个党员责任区,一个社区干部担任一个责任区负责人;配齐配强两委会班子,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开拓奉献意识、肯吃苦、热心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社区领导岗位;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2009年4月社区成立了“和谐促进会”,设立8个“和谐促进小组”,选举推荐148个和谐促进员,形成“社区、片区、楼群”的自治管理网络体系,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创建进程。

六是精细管理常态化。目前新城市社区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本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下一步还需要深入推进以及普遍提高。因此,新城市社区正在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常态机制,继续狠抓精细化管理,脚踏实地,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三、 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新城市社区推行精细化管理收到明显效果,社区居民大幅下降,人民内部矛盾调解成功率大幅提高,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均有明显好转,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精细化管理为社区工作成效带来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情掌握更为详细

新城市社区通过开展“走千户,访千人”活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骨干深入楼道、深入居民,尤其对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困难家庭等重点对象,进行了重点走访,2011年度共走访居民户837户,计2358人,其中外来人口462人,对他们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政治面貌、职业学历、特长爱好、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等分类建立了数字化民情档案。通过民情档案的精细化动态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居民群众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资源整合更进一步

新城市社区通过组织建设、举办活动和物质载体灵活应用等形式不断整合社区资源,发挥资源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建立党员服务站、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建理事会等方式,为社区党委下属的10个党支部, 262名在册党员和746名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通过协调、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所属支部及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强驻区单位的共建意识,目前已有9个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所属支部及困难党员结成了共建对子,还先后收到共建资助款30多万元;通过党建工作理事会动员和组织辖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硬件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合力。

(三)社区工作更具活力

新城市社区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激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一方面,对社区工作者来讲,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事务处理流程化,办事效率更高;部分办公电子化,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评价更加科学;组织管理协同化,沟通更加便利。因此,该社区工作人员跳槽的少了,踏实肯干的多了,社区管理与服务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则、成立相关小组、举办邻里节活动等方式,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搭建平台,激发了社区参与共建的活力。

(四)为民办事更得人心

第9篇:社区与管理范文

(一)精细化管理与社区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其核心理念是精、准、细、严。

我国著名精细化管理大师温德诚先生提出了政府精细化管理理念,他提倡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导入到政府的管理实践,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对政府管理方式而言是一个重大创新。笔者受温德诚大师政府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启发,认为在社区管理中同样可以推行精细化管理,而且现代社区建设需要精细化。

社区精细化管理就是指在社区管理中,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促进员工敬业,认真做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核心在于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区。

(二)现代社区建设需要精细化管理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大部分社区建设实践者来说,现代社区建设是培育社区精神和激励合作技巧的过程。有效的社区需要建立在公开沟通和公开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相互包容和积极参与决策模式之上的,它的治理模式不是一个命令链条,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畅谈和协商。

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来看,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传统单位制解体的过程中对社会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一个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制。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步的,社区建设初期,被政府用作应对社会问题的手段,主要围绕扶贫济困展开,解决下岗失业、残疾人照顾、社会治安等问题。然而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群众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设的需求增加,同时对社区功能和社区管理的要求更加精细化、多样化。对于这种新的需求趋势,当前许多社区现状无法满足。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强调并注重细节,成为现代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二、浙江省余姚市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城市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总占地面积0.48平方公里,位于余姚城区,由新城市花园、长新新村、春晓华园三个小区组成,共有住户4413户,楼群226幢,常住人口11000人,流动人口1142人。新城市社区成立初期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情况不熟悉,居民对社区管理者缺乏信任,对社区没有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管理模式粗放,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员欠缺,社区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城市社区通过重点户走访、档案登记等方式,逐步收集社情民意,注重社区工作的细化与规范化,赢得了居民的普遍好评。2009年,新城市社区被民政部授予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2011年初,新城市社区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社区精细化管理战略。

(一)新城市社区以“精、准、细、严”为核心,制定管理标准

新城市社区在精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把握“精、准、细、严”的核心理念,制定出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管理标准。

一是以“精”为目标。新城市社区在发展规划中强调,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在五年内打造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居民温馨幸福。在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规定务必求“精”,争取做到最好、最优、最有效。

二是以“准”为原则。为实现“精”的目标,新城市社区在《员工管理手册》和《社区工作管理条例规范》中明确规定,社区员工在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方面必须做到准确、在数据更新上做到准时;社区负责人在制定重要决策时,需要按照集体协商制度,确保政策制定准确无偏差;在计划执行方面,力求准确到位。

三是以“细”为手段。新城市社区虽然只有13名工作人员,但为了把社区工作做得更好,服务居民更为细致,专门制定了《社区工作管理条例规范》,对社区的各项工作做出详细的规定,要求工作人员在服务居民上,力求做“细”,在执行标准制定与过程监管上,做到细心细致。

四是以“严”为准则。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方案制定中,重点提出了严格监管与严格控制偏差战略,确保各项目标与工作计划如期实现。

(二)新城市社区以“六化”为手段,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工作职责细化。社区专门设计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要求,细化工作职责,要求社工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并认真记录,社区工作站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梳理分类,力保每项工作都能认真落实。

二是信息整合数字化。新城市社区建立了数字化民情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便于及时更新与调用。2007年开通了社区门户网站,2010年开设了新城市论坛和社区(新民之声)QQ群,并确立两名社区网管员,与居民在网上及时沟通。

三是服务管理规范化。为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了《新城市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制度》,就接待服务群众做了明确要求;民主推荐产生了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制订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成立了党员服务站,党员爱心基金会、党员志愿者协会。

四是事务处理流程化。为提高办事效率,新城市社区积极倡导事务处理流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新城市社区民情会商制度》,对于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采取信息收集、上报、集体协商、确定负责人、专人办理、结果汇报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五是组织管理协同化。合理设置党组织机构,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建立10个党支部,划分10个党员责任区,一个社区干部担任一个责任区负责人;配齐配强两委会班子,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开拓奉献意识、肯吃苦、热心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社区领导岗位;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2009年4月社区成立了“和谐促进会”,设立8个“和谐促进小组”,选举推荐148个和谐促进员,形成“社区、片区、楼群”的自治管理网络体系,这样有效地促进了 和谐社区的创建进程。

六是精细管理常态化。目前新城市社区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本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下一步还需要深入推进以及普遍提高。因此,新城市社区正在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常态机制,继续狠抓精细化管理,脚踏实地,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三、 新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新城市社区推行精细化管理收到明显效果,社区居民信访大幅下降,人民内部矛盾调解成功率大幅提高,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均有明显好转,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精细化管理为社区工作成效带来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情掌握更为详细

新城市社区通过开展“走千户,访千人”活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骨干深入楼道、深入居民,尤其对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困难家庭等重点对象,进行了重点走访,2011年度共走访居民户837户,计2358人,其中外来人口462人,对他们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政治面貌、职业学历、特长爱好、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等分类建立了数字化民情档案。通过民情档案的精细化动态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居民群众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资源整合更进一步

新城市社区通过组织建设、举办活动和物质载体灵活应用等形式不断整合社区资源,发挥资源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建立党员服务站、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建理事会等方式,为社区党委下属的10个党支部, 262名在册党员和746名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通过协调、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所属支部及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强驻区单位的共建意识,目前已有9个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所属支部及困难党员结成了共建对子,还先后收到共建资助款30多万元;通过党建工作理事会动员和组织辖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硬件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合力。

(三)社区工作更具活力

新城市社区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激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一方面,对社区工作者来讲,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事务处理流程化,办事效率更高;部分办公电子化,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评价更加科学;组织管理协同化,沟通更加便利。因此,该社区工作人员跳槽的少了,踏实肯干的多了,社区管理与服务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则、成立相关小组、举办邻里节活动等方式,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搭建平台,激发了社区参与共建的活力。

(四)为民办事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