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精选(九篇)

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

第1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实现途径

公共服务成为我国社会各类公益事业发展的主流,在此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档案馆也将各项服务作为自己生存发展和回馈社会的重要职能与工作内容,已经在高校行进了多年。不过就当下高校档案馆的诸多功能的开发与利用还做得不够,需要根据高校、地方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调适,以便更好实现与拓展高校档案馆的功能。因此研讨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笔者拟在分析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及其目前的发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努力发挥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及其目前的发挥现状

任何一家档案馆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这是其存在与发展的立足之点。对高校档案馆莱说,同其他档案馆一样,具有诸多的功能。其功能体系具有一般档案馆功能的共性之处,也还有自己的个性化功能。

(一)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就高校档案馆来说,从不同视角分析,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新形势,其功能更加丰富多彩,具体情况如下:从档案信息与历史资料的储存来看,高校档案馆具有记忆历史、珍藏历史的功能,对学校历史发展、学校教学发展、科研发展、学生工作发展、基础建设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归档收录。从高校师生来看,高校档案馆具有文化知识学习与科研教学服务的功能,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类知识、各门学科的教育机会与条件,提供教育信息,不断丰富与拓展高校师生的知识面;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科学研究的一手资料,比如历史档案、基础建设档案、民生档案、学生档案、教学档案等都能够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提供研究的素材,能够为师生的研究开展提供良好的资料保障。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高校档案馆能够为地方经济部门、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比如关于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档案资料能够为当前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凭证;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与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积极投入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来说,高校档案馆拥有一定的治国理政的资料,拥有一定的基层治理的历史材料,能够为地方政府如何治理好高校所在区域提供一定的资鉴。

(二)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发挥现状。从上可以看出高校档案馆具有诸多的功能,比如学习与教育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科研教学服务功能、历史资料储存服务功能、社区思想政治服务功能、地方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功能等等。按理应该受到很好的重视与大力落实。但是环视现实的运行场景,高校档案馆往往是冰山一角,被冷落被边缘化,其功能作用没有很好地开发与拓展出来,具体的情况如下:

1.服务广大师生的功能开发较多。比如大学生论文写作与教师的科研很多依赖于高校档案馆,可以说高校档案馆的大部分服务功能集中在了为广大师生服务,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开发显得非常不均衡、不协调。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够,比如如何挖掘高校档案馆的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档案,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参考,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彰显了高校档案馆没有很好拓展自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3.服务地方文化的功能也开发不够,比如高校档案馆没有主动与地方社区协作,探索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服务问题,可以说在这方面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是处于缺位的状态,彰显了高校档案馆没有很好地主动挖掘自己的文化服务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视域。

4.服务地方治理的功能方面来看,高校档案馆这方面的功能开发利用一样不够。比如面对国家处于新常态的发展局面,地方政府如何治理好一个区域,可以从高校档案馆中挖掘历史上地方治理的素材与资料以供借鉴与参考,目前这样的功能没有开发出来,彰显了高校档案馆没有很好地主动挖掘自己的地方资政服务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与范围 。

二、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努力发挥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

针对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发挥现状,高校应该积极与地方、社会合作,努力为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发挥做好诸多的工作。 不断开发与拓展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档案馆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一)全力做好档案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努力为发挥档案馆功能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档案馆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务必要做好其自己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努力丰富完善覆盖师生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治理需要的档案资料,尽量做到档案信息全覆盖;二是建构好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对接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档案馆的网络服务能力,提高高校档案馆的办公自动化功能。三是健全好高校档案馆的服务窗口,努力开展个性化的档案服务。四是加大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工作执行力的提升、现代化办公能力的提高等等,为发挥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提供坚实的主体力量。

(二)根据广大师生需要,充分发挥与开拓档案馆的学习、科研与教育服务功能。师生的需要与诉求是拓展高校档案馆校内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高校务必要重视档案馆的师生民生问题服务,好好分析广大师生的学习进修、教育教研、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扩大对广大师生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尽量为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更多的方便。

(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诉求是拓展高校档案馆校外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在发挥与开发自身档案馆的经济文化服务功能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建构一种长期的服务纽带与桥梁,务必要针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色,及时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大档案馆的对外开放工作力度与广度,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材料。

(四)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高校所在社区的需要与诉求是拓展高校档案馆学校周边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发挥自身档案馆的社区服务功能时,务必要分析美丽、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积极与高校所在社区建设好对接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馆档案信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文化服务功能,努力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作贡献

总之,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发挥与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地方、社会、教师、学生、国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目前高校应主动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发展诉求与动力,大力开发档案馆的网络服务、现实服务与实践服务途径,让档案馆真正服务于高校师生、地方经济发展、社区文化与教育发展,以此不断拓展高校档案馆的生存发展空间,努力扭转与改变高校档案馆的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瑞芹.推进高校档案馆建设充分发挥档案馆功能.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2]唐书怡,秦蓉.论新形势下高校档案馆的服务功能.黑龙江史志,2012(3).

第2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社会价值

1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高校档案是高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对学校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档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热点。通常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包括基本目录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几种,在信息网络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依托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十分必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了信息的可获知性或获取性,是社会组织与公众平等的拥有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获取权与获取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设置一定的权限,只有可向社会公开的范围才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利。

2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与现状

(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从高校档案管理自身的特征属性来看,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而前提又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依托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动态性、可控性,以及信息的融合集成性。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原则,二是序化、全面、系统原则,三是系统功能完善、简单易用原则,四是档案信息安全原则。

(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从环境基础条件来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信息环境逐渐成熟,这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从政策基础上来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信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这能够全方位的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再次从工作基础条件来看,高校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档案馆、档案网络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重心和趋势;最后从人才基础条件来看,高校档案管理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引入到管理队伍中,使高校档案管理实现了高素质人才的合理配备。

(3)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问题分析

在众多档案门类中,高校档案集综合性与专门性于一身,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较高,被社会广泛视为优质特色信息资源。通常来说,高校档案的组成内容多样,但并非所有信息均可公开化,必须设定有限的利用空间。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仅有不到20%的教学与科研档案能够被社会公众所利用,而利用的途径通常只有教学或科研人员主动对外公开和教师或科研人员公开发表两种途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长期以来为走向“共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档案观、价值观对高校档案管理主体的影响,二是档案服务成本与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问题。

3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实现路径

(1)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方式的实现与拓展

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是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应从目前单一的档案服务情形下拓展服务模式,解决档案信息分享与定位不对称的问题。首先,高校应从档案信息共享的视角创新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或档案网站,开展丰富的网络档案服务;其次,适当扩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覆盖力度,并从整体层面扩大宣传,积极宣传高校特色档案资源的社会功能;再次,搭建高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信息交流的平台,主动推送档案信息服务。

(2)建立档案信息标准体系与服务体系

档案工作标准是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重要性的事务和概念为对象而制定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档案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构建档案信息标准体系需遵循以下个重要原则: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档案信息标准体系的科学性,二是优先制订档案应用标准,三是立足国情与国际接轨并重。

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向用户提供全方位、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首先需要对档案用户信息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实际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在用户需求调查中发现,用户信息需求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性明显,用户信息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用户信息需求强调实用性;其次对档案信息服务方式进行变革,拓展服务内容,比如档案主业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咨询服务、在线信息检索服务等;最后,构建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档案服务线上功能。

(3)高校档案联盟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来看,实现社会化资源共享而实现档案信息最大价值的客观条件相对薄弱,需要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构建联盟机制,形成资源互补的动态联盟。横向协作关系来看,积极构建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三馆合一”体系,纵向协作关系来看,地区高校进行合理规划,借助网络优势形成档案信息交流合作平台,覆盖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秀清.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3.12

[2]黄小忠.建设区域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机制和途径研究[J].山西档案.2015.7

[3]张灵.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探析[J].档案管理.2015.5

第3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一、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概述

1.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高校团学工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同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从更加重视政治性发展到兼顾业务功能与政治性,促进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从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发展到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兼顾;从强调学生服从国家需要发展到强调学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从消极限制性功能发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在宏观上将社会、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结合引入学校教育领域,增强社会教育的作用。

2.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架构及内容

现在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框架系统,该系统是由各高校党委领导,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筹安排,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成“覆盖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的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要求。在30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这一体系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泛指在学校中实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国际上定义不一,《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难题,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等,以此“调整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等地,最初是由市政单位工作人员和非公立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担任此职,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台湾地区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系列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集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为一体的专业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阶段。直到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3.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此模式视学校为社会中的一种体系,将焦点放在被认定有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的问题学生身上;二是学校变迁模式,此模式针对学校功能欠佳提供补救除弊服务;三是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将工作焦点放在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四是社会互动模式,将学生视为学校、家庭、社团和社区体系的一部分,系统地调整学生与每一个关系体系之间的交流关系。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理念对高校团学工作的新建构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可行性

第一,在育人理念上,学校社会工作同团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渗透于团学工作原则中,确定团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影响着团学工作的效益。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的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团学工作中有现实可能性。

第二,在功能目标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一致性。在高校推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 主要体现了其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功能,侧重于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对而言,团学工作以“育人”为方向,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塑造,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三,在方法手段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相通性。两者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很多方法和技术具有相通性。学校社会工作的许多方法、技术和手段都可以在团学工作中借鉴利用,这 种借鉴可以改进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高校团学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必要性

第一,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促进其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学生脱离困境,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是对现行团学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传统的高校团学工作注重对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而学校社会工作能够从个体出发,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基本工作方法,将校内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促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构建高校育人平台。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路径

一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优化团学工作理念,从制度层面推动学校社会工作与团学工作的融合。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大价值理念,即助人自助的理念、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以及服务学生的理念。首先,我们需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于团学工作育人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热情。其次,转变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学生是客”的模式为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切实受益于团学工作,切实感受到团学工作教师“为人师表、实践育人”的品格和风范。再次,强调服务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色,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强化团学工作的服务意识,既要照顾到育人和理论武装等团学工作日常的服务,也要顾及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建设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发展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上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对现有的团委工作教师、辅导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团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巧;其次,积极聘用具有学校社会工作资质的专业人员,做好队伍充实工作,形成团学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并存的局面;再次,加强专业化训练,同时积极推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监督、评估体系。

三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依托学生社团和社区巩固团学工作的阵地。学校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团体)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以科学知识和技巧为基础,通过与案主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帮助案主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团体)工作方法是利用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获得“经验、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组员态度与行为发生良性变化。社区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社区范围内开展团学工作,强调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结合,实现学生自我成长。

当然,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三种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模式与方法。当前高校团学工作面临新时期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新任务,学校社会工作也需要解决本土化、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问题。在高校新的团学工作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借鉴和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现行团学工作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也可推动学校社会的工作本土化发展。

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能够做到既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又能给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既注重对学生问题的应急处理,又注重学生的发展式服务;既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又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既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又促进他们与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共同工作;既利用学校内资源,又能连接学校外资源。通过多方资源整合与努力,共同提升高校团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佘双好.论高校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第4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谐社区

1 前言

所谓社区图书馆,是指党和地方政府积极提倡的,由政府提供支持,或社会各界赞助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向当地居民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以开启智慧、培养人才为目的,提供阅读指导和书刊借阅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毋庸讳言,作为信息传播与存贮中心,社区图书馆在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构建社区知识高地、建设和谐社区文化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帮助社区图书馆一起共建和谐社区。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实现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2 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馆舍面积过小、文献资源缺乏、管理经验落后、馆员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的优势进行弥补。学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训练有素的工作队伍以及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将这些优势应用到社区图书馆建设中,是现实可行的,可以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具有现实可行性。但是学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因为参与这项工作会导致学校图书馆增加不少额外的工作量,因此缺乏主动性。另外,不少社区图书馆队伍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馆员缺乏办好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不愿意与学校图书馆开展良好的合作。再加上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没有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所以在携手共建和谐社区方面存在不小的阻碍。解决这些难题,构筑沟通平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 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策略

3.1 建设方案的共同咨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促使学校图书馆必须与社区图书馆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在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社区图书馆在经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由社区图书馆本馆人员或者当地政府部门来独立策划整体建设方案显然不是很实际,弄不好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相反,学校图书馆一般都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人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优势,可以社区图书馆提供优质、完善、系统的咨询服务,使社区图书馆走上多快好省的建设之路。学校图书馆为社区图书馆提供建设咨询方案,要做到因地制宜,既可以实施咨询会类型的高密度咨询,也可以通过邀请顾问的方式进行经常性咨询,从而使社区图书馆早日实现自身价值。

3.2 文献资源的共同分享

如今,社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建设还尚未成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但是学校图书馆一般都已经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普遍建有数据库检索系统、电子期刊全文检索系统等。这些网络资源可以与社区图书馆实现共享,满足居民的信息需要。同时,学校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图书馆联合开发一些专门性的、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另外,在学校图书馆中,流通量大、借阅量大的图书一般都有复本,在清理馆藏资源时,可以拿出部分复本捐赠给社区图书馆,以此解决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样,学术价值较高、有实际作用的期刊杂志也多定有2-3套,可以将这些期刊杂志转赠给社区图书馆,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再生。

3.3 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

社区图书馆面临着人员管理经验不足的重大问题,在体制、编制方面也存在若干薄弱环节,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社区图书馆工作。从目前来看,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效能亟待加强。而学校图书馆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图书馆管理人才培训的需求。学校图书馆要全面分析、调查、研究社区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现状,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学历与非学历、一般与重点的不同培训模式,让培训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增长知识经验,以此促使社区图书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还可以采取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双向挂职的方式,扩充社区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加强对社区图书馆的业务指导。

4 结束语

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蓬勃发展。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携手合作,实现共建,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剑冬;试谈社区图书馆的人文凝聚[J];河北科技图苑;2005年04期

[2]姚丽华;应发展多功能社区图书馆[J];河北科技图苑;2003年02期

[3]张永华;组建社区联合型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年02期

[4]陈金菊;形成合力 建设社区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01期

第5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关于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绍市委办发[20*]50号)和《绍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绍政办发[20*]157号)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在认真总结全市基层应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推进新跨越,迈向现代化”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体制。

2.坚持依靠群众,共享共建。鼓励社会参与,依靠群众,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3.坚持立足基层,强化基础。立足于基层自我防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和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4.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推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载体,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全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广泛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自救队伍,基本形成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应急工作网络,使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突发公共事件明显下降。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

(一)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工作目标: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应急管理机构。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办公室,落实专职干部抓日常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2.市直有关部门在20*年底前明确应急管理分管领导,确定应急管理责任科室。(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

3.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立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二)规范预案体系建设

工作目标: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结合实际确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保障等各类专项预案框架,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在纵向上,初步构建完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等的预案体系。

到20*年底,80%以上乡镇(街道)、50%以上村(社区)制订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到20*年,乡镇(街道)要达到100%,村(社区)要达到80%。到20*年底,100%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制订应对企业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80%以上的其他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防火、防毒、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防生产事故等危及企业和员工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100%的学校制订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产安全,严重破坏教学秩序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市教体局]

(三)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

工作目标: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进行规范,对信息报送的渠道和责任进行明确,不断完善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市、乡(镇)、村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

到20*年底,全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要培养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设立基层应急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乡镇(街道)应结合实际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现场处置及协调工作职责,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程序,明确信息报送的范围、责任主体和报送要求,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市级应急平台的信息、预警等功能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延伸,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锣鼓等方式,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和预警中“最后一个人”的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四)规范社区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街道、社区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逐步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

到20*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警信息的渠道;100%的街道办事处建立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100%社区建立护区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各社区居委会要重视应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训,每年开展二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2.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对居民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社区居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培训、板报宣传等形式宣讲应急处置和安全知识。到20*年底,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80%以上,到20*年达到90%以上;到20*年底,懂得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居民比例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3.建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群众热线电话

到20*年底,5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群众热线电话,到20*年达到70%以上,到2010年,群众热线电话在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五)规范农村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乡镇、行政村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农村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年开展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下乡”,编印应急管理实用手册和宣传资料进农村;到20*年底,农村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60%以上,到20*年达到70%以上;20*年农村居民对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认知率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2.规范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

在农村用电方面,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电线。[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供电局]

在农机和农村运输车辆、船舶管理方面,所有运输车辆、农用船舶和大型农业机械都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司驾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脱保、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违法行为,渔船、农耕船不得从事经营通运输活动。[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农林局]

在农村消防管理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在农村道路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改,学校附近等重点路段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在农村危房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市建设局]

在农村自然灾害预防方面,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应对地震、洪水、暴风潮、冰雹、雷电、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侵蚀、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普及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环保知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环保局]

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要有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市应急办要定期督查,并将有关督查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3.制定防范和应急措施

针对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学校、用电等可能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防计划、防范对策及应急措施,推广应急管理“枫桥经验”的“四早法”,每年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对电路、道路、农机作业现场、公共场所、大型家宴聚餐、村民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有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对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事件要及时上报。[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六)规范企业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演练定期化、处置突发事件自主化,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各类事故发生率严控在指标之内。

1.编制完善企业预案

到20*年底,各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内容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有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2.加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20*年底前完成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督促企业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既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也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3.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

每年年初、年中和事故高发时段,认真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隐患大排查,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及时整改。[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七)规范学校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全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将应急处置常识纳入课堂教育,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苗头的报告,各类事故的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到20*年底,学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0%以上;到20*年,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3课时以上,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2.建立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危机防范措施。全面推广学校食堂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认真组织开展学校防火、学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等工作,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3.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凡学校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紧急灾情、传染病流行病疫情,以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涉及学校师生,都应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加以推进。

(二)严格考评,及时总结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诸暨经验,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推进工作进程要求,严格考评验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对在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级应急组织要加大对推进工作的指导、检查、督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开设宣传栏、宣传车,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手册等途径,有计划地宣传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重点报道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中“走进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典型,大力营造氛围,加快工作进程。

第6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社区建设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37-01

社区建设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社区建设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以往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离不开档案工作,尤其是离不开高校档案工作。因为,高校档案馆(室)保存了高校党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资源,它们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特点。通过档案这种最为原始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不仅可以面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开发,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极大地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服务功能和自身价值的同步增值。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信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同其他信息资源一起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区建设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进行转变,信息一时间成为社会各领域最为活跃、最具贡献力的资源。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给社会诸多领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高校档案工作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也产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如:(1)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已不能局限于仅为高校党政宏观决策服务、为高校历届毕业生服务,还应进一步扩展到为现代各类企业、每一位普通公民服务,努力构建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社会化档案利用服务模式;(2)随着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与日俱增。而高校档案作为一种记录高等院校在党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的原始记录,其在各领域中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为推崇,而且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利用空间等。

2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创新的主要渠道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档案部门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客观需要。但是,如果不积极寻求创新,就会导致高校档案工作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从高校档案部门自身来讲,高校档案馆(室)要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要有勇于冒进的思想,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以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为社区建设服务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部门创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高校档案部门通过向社区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馆藏结构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提升自己。可以说,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2.2 社区经济建设急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拉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统管的各项社会职能已逐步向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 社会和社区发生了转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比较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尽合理,这样就给我国的社区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对此,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因为信息资源是国家各项事业中最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投入,不仅可以辅助领导决策、降低物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这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社区建设中的立足所在。

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档案的形式而存在。这些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高校的档案部门如果能够合理地对这些成果进行开发和利用,服务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对社区的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促进作用。如各类高等院校作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进行的科研课题、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胜枚举,而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这些科研档案作为新时期较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被社区企业有效利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将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个社区的建设也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社区的经济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拉动和引导。

2.3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社区文化既包括建筑、风貌等有形的实体,也包括价值观、信仰等无形的意识形态。社区的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档案工作是传承高校文化记忆,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文化事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是高校档案部门能够在城市文化领域内大展身手的依托和后盾。为此,高校档案部门在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时,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并以实力通过打造高校档案文化精品为社区开展科普教育、群众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在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从更高层面帮助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并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最终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高校档案部门的服务质量,有利用推动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的构建,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以党提出的“立足科学开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为指引,以《区创建生态市实施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建一批社会文明昌盛、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生活舒适便捷、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社区”,同时培养、提高中小学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依照《生态市建设责任任务》的工作要求,区的创建目标是:到年,争取“绿色学校”的比例≥80%,“绿色社区”的比例≥50%。

区共有16所小学,幼儿园8所,目前已有2所小学建成“绿色学校”:实验学校和善耕中心小学。计划在年底前再创市级或区级“绿色学校”(小学)4所,(幼儿园)3所,到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区现有社区48个,已建成“绿色社区”三个:路街道拙政园社区(省级)、街道社区(市级)、街道通和社区(市级)。计划到年底前再创市级或区级“绿色社区”9个,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对照该项目标,区各学校、各社区围绕创建生态市的中心工作,要加强宣传,强化管理,完善创建的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三、主要任务及考核要求

1、绿色社区

创“绿色社区”共有八项任务:

(1)烟尘:

社区内无燃煤锅炉且使用清洁燃料,烟气黑度、烟尘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居民使用清洁能源率大于90%,烟尘年投诉不超过3次。

(2)噪声:

社区内企事业的噪声排放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社区内无小五金加工场;

小区内机动车禁鸣;

年投诉少于5次。

(3)环境卫生

社区内机动车及人行道清洁,路面平整;

建筑外墙、院落围墙清洁美观,无乱写乱画乱贴现象;

生活垃圾袋装化,垃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

无饲养家禽和无证宠物;

饮食流动摊点清洁、规范,无占道排档。

(4)环境面貌

社区内各种车辆有序停放;

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处理后达标排放;

区域河道保洁,无漂浮物,水体无黑臭现象。

(5)绿化美化

新建社区(年以后建成的)绿化覆盖率大于35%,改、扩建社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0%;

区域内四季有绿,新建工程经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验收合格;

地面绿化、硬化,无土地。

(6)“三产”管理

“三产”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炉灶使用清洁能源,油烟治理达标,污水经隔油处理后排放;

无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批发、销售经营和使用点;

年投诉少于5次。

(7)施工管理

建筑工地围拦施工;施工车辆及时清洗;易污染的材料封闭运输、堆放;工地炊事使用清洁燃料。

(8)环境宣传教育

宣传:社区内环境宣传氛围浓厚,有专门的宣传橱窗,有环保公约,组织一定规模的宣传活动;

教育: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不定期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有环保书报阅览;

建立一支环保绿色志愿者队伍;

倡导绿色消费,培育一批节水、节能和绿色消费的示范家庭和单位。

2、绿色学校

创“绿色学校”共有五项任务:

(1)组织管理

成立“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绿色学校”的创建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创建有计划、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总结;

中层以上领导、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环保培训,校内开展环保讲座和教研活动;

创建活动中做的各种档案资料齐全,分类整理。

(2)学科渗透

各学科的环保渗透教育:学科有计划、教学有教案、活动有记录、检测有成效。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

每学期学校和班级有专项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教学、班队活动结合,师生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教育的资源,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开展有本校特色的环境教育活动。

(4)校园环境管理

营造绿色校园,能绿则绿,护绿保绿,花木有植物标牌;水塘水不低于四类水,无焚烧树叶和垃圾现象;

办公、学习、生活场所整洁、卫生;

垃圾分类投放及处置,对有毒有害废物妥善处理;

节水、节电、节约纸张有计划、有目标、有运行措施;

学校自身的污染能有效控制,校办企业、学校设施及施工现场不产生污染。

(5)教育绩效

通过师生问卷测试、校园观察和走访社区,了解学校师生对创建的认识,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环保活动的参与度;

通过巡视校园、师生生活区、座谈会等了解学生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参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所做的工作;

学校教师、学生在参加省、市及区级各类环保活动中的获奖论文、教案、作品、书画等,学校或教师获得省或市、区级的表彰等。

(6)附加分

学校在评定年限内获得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教师获得环境教育先进个人;

论文、教案在部级或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环境活动中获奖。

3、绿色幼儿园

创“绿色幼儿园”共有四项任务:

(1)环境建设

园内环境优美,绿化率高,有环境教育园地;

园内教室整洁,厕所干净,饭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垃圾分类处置,无师生人身伤害事故隐患;

通过观察下水道、烟囱、垃圾池,检查是否有园内自身产生的污染;

有园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

(2)组织管理

建立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创建有计划、措施和总结;

大、中班的环境教育有教学计划、措施和总结;

环境教育活动的各类资料齐全。

(3)教育过程

领导、教师参加环境教育培训及幼儿园培训的计划、材料等;

通过查阅教师教案,了解幼儿园在一日生活和其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况;

充分利用园内、社区、大自然的环境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培养儿童对优美环境的体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学期大、中班中至少有一期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4)教育效果

通过对教师问卷测试、幼儿提问,了解师生对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

通过查阅幼儿行为记录、座谈等了解幼儿的环境行为;

幼儿园、教师有环境教育的经验、论文获奖。

(5)加分

幼儿园在评定年限内获得区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教师获得环境教育先进个人;

教师的论文、教案在市环境教育评比中获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四、实施步骤

1、绿色社区:

(1)编制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2)成立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

(3)建立创绿色社区组织网络;

(4)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调动党员、干部带头,社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营造创建的氛围;

(5)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环保监督岗,对社区街巷、河道、绿地等社区公共环境进行监督;

(6)制定环保绿色社区公约,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倡导绿色消费。

(7)社区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橱窗,定期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重大节日如“六五”组织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活动有记录、照片;

(8)培育一批倡导节水、节能和绿色消费的示范家庭和单位;

(9)小区环境整洁,绿化覆盖率高,垃圾分类收集,电池有回收箱,污水管网到户;

(10)小区清洁能源利用率高,无烟尘污染;

(11)小区河道清洁,无漂浮物和黑臭,有专人负责保洁;

(12)三产项目符合环保要求,油烟、噪声达到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13)社区创建的目标、计划、活动记录、照片、台帐、汇报总结等资料齐全;

2、绿色学校

(1)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把创“绿色学校”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

(3)编制专项的绿色学校工作计划

(4)各年级各学科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编入教学年度计划中,订出不同年级阶段的环境渗透教育要求,环境教育有方案、教学有教案、学生有收获;

(5)利用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等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6)结合“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特别是“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7)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有本校特色的环境教育活动;

(8)校园环境优美、整洁,绿化率高,有环境教育的专栏,学生有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

(9)环境教育的资料齐全,计划、方案、教案、论文、总结及获奖作品等,充分体现学校环境教育的成效。

五、实施计划

年11月前,申报一批“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是创建生态市的细胞工程,更是为群众办实事,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环保接班人的大事,各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将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把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创建各项措施,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区环保局全面负责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区教育文体局负责辖区小学及所属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各街道负责辖区内社区和街道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区妇联负责所属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区城管、建设部门配合做好关工作。

第8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社会关注度:

近年来,我省制定了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留守儿童、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在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全面实施“9+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巍T谕晟平逃精准扶贫政策保障体系,实现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各个阶段全覆盖的同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力争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最大公平地创建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社会关注度:

2016年3月,我省正式出台《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一揽子改革具体措施:严格落实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规定,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就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善中考体育、艺术、实验实践能力等测试办法;义务教育招生不能产生大班额;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招录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项目;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实施贫困地区及老区专项招生计划等。

根据方案,2019年我省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将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届时,我省将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全面改薄”项目投入近150亿元,惠及250万学生

社会关注度:

我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3549所,其中11205所薄弱学校纳入“全面改薄”项目,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2.7%。在中央财政“全面改薄”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截至2016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以来,投入近150亿元,2014年共投入资金56.27亿余元,2015年共投入48亿余元,2016年共投入41.53亿余元,项目已惠及1.1万余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53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甘肃4年为17万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6.6亿元

社会关注度:

近年来,甘肃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4年来共为17.12万名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共计6.6亿元。

2013年,甘肃在13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启动实施乡村教师补助工作;2014年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部启动实施。2016年甘肃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省级财政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目前,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事项目已办结,共为16.36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资金58015.73万元,较2015年年底人均补助标准提高了166元。

44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评估,占比过半

社会关注度:

2016年9月10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会,宣布甘肃省2016年申报的红古区等15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截至目前,甘肃省先后通过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到4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1%。

甘肃被国家确定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社会关注度:

我省已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共建成幼儿园近五千所,并出台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支持革命老区和藏区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优先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延伸。此外,还按照每年每生1000元的标准,全面推行学前教育三年免(补)保教费政策,惠及了我省城乡90多万在园幼儿。目前,我省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接近80%。2016年,甘肃被国家确定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职教集团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

社会关注度:

通过“撤销、合并、重组”等方式,我省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300所(包括56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到160所左右,并继续加快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使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同时,积极适应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据了解,2014年以来,全省共关停就业萎缩专业93个,新设养老服务、新能源、煤化工等与地方经济紧密对接专业147个。与此同时,我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行业,组建了电子商务、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水利水电、建筑、汽车、商业与旅游服务业等15个省级职教集团,涵盖了23个业务部门、15个行业协会、178所大中专院校、381户企业,有效发挥了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及职业院校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甘肃狠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社会关注度:

省教育厅(高校工委)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为总揽,着力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思想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一时间以会议和通知形式安排部署学习贯彻中央重大会议精神,及时组建全省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组织开展全覆盖宣讲活动。召开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研究部署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动甘肃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的调研和制定工作。以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核心,创新实施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举措。深入开展“一项品牌创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牌创新)活动和“两大行动”(“坚定信仰,奋斗青春”导航行动、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引领行动),扎实推进“三计划一联盟”(甘肃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甘肃百名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计划、“甘肃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甘肃高校之窗’”网),积极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和“陇人骄子进校园、道德模范零距离、基层先锋面对面”活动,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甘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首批资助5所高校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推动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组织调研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启动甘肃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以贯彻落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宗旨,努力提升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能力和话语权。组织召开全省高校学习贯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对“十三五”时期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了安排部署。持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入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确定资助新建20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人文社会科学)。以积极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监测为关键,切实营造清朗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空间。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两微”建设,认真开展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甘肃教育网络舆情检测和网络安全宣传等工作,着力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搭起国际教育交流桥梁

社会关注度:

2016年9月18日-19日,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在敦煌召开。联盟高校目前共有126所,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3个国家,这标志着“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在甘肃省政府的倡议下,由兰州大学发起,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联合了《敦煌共识》,成立了“一б宦贰备咝A盟,开启了携手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新篇章。

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可享受12年免费教育

社会关注度:

为给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有效保障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安全权益,2016年9月2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依据《意见》,我省将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主要包括强化基本生活保障、强化医疗保障、强化教育保障、强化监护责任、强化残疾儿童福利服务和强化安全保护。

甘肃实现特殊教育中心全覆盖

社会关注度:

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普及、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先后下达了5批41项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在7个县区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试点项目,初步构建起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促进了全省特殊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6年,甘肃计划建立38个县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和5个市、州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成后,甘肃全省将实现87个县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和14个市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覆盖。

甘肃省99所中小学入选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

会关注度:

2016年6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名单,共有2772所中小学校被认定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其中,甘肃省有99所中小学校入选。

甘肃省被认定为的学校包括天水市武山县城关中心小学、陇南市第一中学、金昌市金川总校第四小学、兰州市第十中学等99所中小学校。“示范校”是学校体育工作达到优秀标准,成效突出、富有特色的学校。

甘肃省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社会关注度:

2016年5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该《实施方案》,我省将充分发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战略平台作用,通过共建改革试验区,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集团。到2020年,甘肃省中职教育在校生将达32万人左右,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50%以上。

我省积极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

社会关注度:

2016年12月1日召开的全省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我省计划到2018年年底,初步实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齐开足美育课的目标。

2016年年底,全省普通高中普遍开齐开足美育课,城区内的普通初中和小学开齐开足美育课。2017年年底,全省普通初中普遍开齐开足美育课,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开齐开足美育课。到2018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美育课全覆盖。同时,我省还将构建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舞蹈、戏剧、曲艺等其他课程为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衔接的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此外,我省还将建立10个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300个学生美育社团,认定500个省级地方艺术特色学校。

甘肃建立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接送交接制度

社会关注度:

2016年11月,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配齐配强安全保卫人员,寄宿制校园要增配专职保安员和生活管理教师,24小时值班值守;各地综治部门要督促教育等部门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卫生环境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内容低俗等不良文化广告及出版物,强化对网吧、游艺、歌舞娱乐场所、出租屋的清理整顿,坚决关闭校园周边距离200米范围内的网吧,严厉打击无牌无证、农村五小车辆等黑车载学生行为和校车超载、超速行为。同时,为加强中小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和教职工人身及财产安全,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时接送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交与无关人员。

王彩霞等三名救人教师获“兰州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社会关注度:

2016年11月14日,兰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授予皋兰县东湾小学王彩霞等三名同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决定》和《关于向王彩霞等三名教师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市教育系统向拯救三名学生和其母亲的皋兰县东湾小学王彩霞、徐菊、杨玲三位教师学习,学习她们敢于作为的担当精神,希望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要以她们为榜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甘肃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

社会关注度:

2016年11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制订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开展校园和社会足球活动,建设足球特色学校,构建多元化足球竞赛体系,足球场地设施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到2020年,校园足球学生参与率达到80%,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000所。《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州、县市区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课时量。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具有特色的学校,在师资培训、场地设施建设、器材装备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还要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大变脸”

第9篇:社区与高校共建方案范文

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强化管理、便于操作、覆盖全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级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重点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类预案编制工作,扩大预案的覆盖面,加快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增强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区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区级专项预案编制工作。同时,要抓好区级专项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并重视做好重大活动、重点建设工程等应急预案制订工作。进一步推动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工作,确保行政村、企业、学校应急预案覆盖率达到100%。制订《*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编制、、实施等方面的制度化管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到依法、有序、快速应对。

三、加快推进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全面开展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新一轮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调处,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进一步完善排查制度,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等进行调查摸底、分析评估、统计汇总,并登记建档,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控,落实防范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防汛防旱、社会治安、森林消防、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建成覆盖全区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加快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体系,提高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骨干、专业、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努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加强公安、民兵预备役等应急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应急抢险的突击力量作用。二是要加强各类应急抢险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建立专业或半专业应急队伍,特别是抗洪抢险、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医疗救护、水电气及道路抢修等队伍建设。三是要充分发挥机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技术专长的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四是要加快应急专家库建设,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储备一批应急处置专家;另一方面加强与市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市专家库市、区共享。同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活动,发挥专家技术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确保科学处置突发事件。

五、有序开展应急演练。各乡镇(街道)、各重点应急责任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结合实际,采取实战、模拟推演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重点抓好防汛抢险、学校安全、疫病防控、处置等应急预案演练。同时,要建立应急演练备案制,提高演练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月份,结合“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以防汛抢险、应急转移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