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精选(九篇)

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

第1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第2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一、合理布局,写出景物的层次美

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在描写时,如果不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难免会造成混乱。因此,写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了然于胸,做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或按空间顺序,写清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变化;或按时间顺序,写清季节、时令及早晚的景色变化;或按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等等。如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你还会寂寞吗》中写道:“我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美丽风景――它,开花了。小小的身躯还那么纤弱,两片花瓣已慢慢展开,原先小小的花骨朵正在慢慢撑开。粉色的花瓣如同伸懒腰似的,慢慢地,一层一层由里向外全都撑开了,如同新娘粉色的婚纱,那么轻盈,让人喜爱……”这段文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花开的过程描写得精细入微,使人如同亲眼目睹。

二、善于着色,写出景物的画面美

人们常说,写景如画。画面之所以美丽动人,就在于它色彩绚烂,栩栩如生。因此,在写景时,我们也要善于调配各种色彩,描绘出清新优美、灵动引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2007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优秀作文《穿行在水色江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酒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灰瓦、白墙、白石桥、淡淡的罗衫、荷花灯、油纸伞、清澈的湖水、翠黛的眉色……这一系列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美不胜收的画面,令人心醉神迷,悠然向往。

三、妙用修辞,写出景物的诗意美

优美的景物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表达,而修辞是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的。在写景时,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充满诗意。比如,引用名家诗文,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诗意。此外,整齐匀称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拟人、琅琅上口的反复,都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如优秀习作《感悟四季》中写道:“富有节奏的脚步,似清泉般的话语,似银铃般的笑声,这是谁呀?原来这就是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夏天。她,热辣的美人;她,青春的象征;她,激情的舞娘。整个世界,像是打翻了调色板,瞬间成了一个多彩的天地。在恬静的夜色中,一缕月光斜斜地照射在地上。月亮大姐,在天上乘凉的感觉,好吗?地上的风景怎样?星星弟弟,我知道你的心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闪闪的星光,是你求知的目光。夏夜,恬静在人们的眼中。”这里,作者综合运用了设问、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夏天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以及夏夜的恬静迷人、富有生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专项练习

1.请你发挥想象,把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不少于50字)

2.下面这段描写“天鹅湖”的文字,富有诗情画意。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粼粼波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3.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进行描写。要求:必须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300字左右。

[思考提示]

1.在写景时,要抓住“残阳”这个特定的时间和氛围,写出景物的远近、动静、色彩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半江瑟瑟”与“半江红”的鲜明对比。

2.这段文字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就是因为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层次美、色彩美、变化美。作者先交代天鹅湖的位置;然后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湖水明净、湖面幽静的特点;接下来着重描写多变的湖色,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绚丽。

3.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引用,总之要尽可能做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

升格作文

[作文题目]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大自然是美的。随着寒来暑往、季节更替,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在一年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描绘这个季节的美景。

[升格示例]

乡野秋韵

随着夏的脚步渐行渐远,秋的纤手终于搭上了家乡的肩膀。山村的乡野,把秋的清凉、秋的气息、秋的色彩、秋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家乡的秋韵,像一曲舒缓、优美、教人身心宁静的古典音乐,让你时时感到一种温情,却不火烈,(删去“却不火烈,”)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味得到。

清晨,打开窗户,呼吸着那扑面而来的清冽气息,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空气里仿佛还弥漫着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馥郁的(删去“馥郁的”)幽香,不用猜,一定是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爬满院墙的牵牛花(,纯白的、浅蓝的、紫黑的……花瓣上还闪烁着晶莹的露水呢。灰褐色凝重的墙壁,衬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国画)。

秋日的阳光,收敛了往日的燥热,变得宁静、淡远(,像一个美丽而略带忧郁的少女那抹浅浅的微笑)。天,是那种坚实、纯净、光润、有质感的蔚蓝(,让人见了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它)。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在悠闲地飘动,还不时地响起鸟儿清脆的鸣叫声。目送它们欢快地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在无边的天幕中越变越小,化成一个小黑点儿,从视线中消失了,但我相信它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有风,轻轻地拂过脸庞。

(信步走到村口,)放眼远眺,村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在一片橙黄的枯草地上,偶尔冒出几点青绿,便分外吸引人。看到它,心里便莫名地舒畅,像是已经穿越了冬季,看到了春天一般,绿色的眼眸里闪过希望的影子。村外的池塘也一下子安静了,竹筏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时而有火红的枫叶从水面漂过。池塘边嘻嘻哈哈地洗衣服的姑娘少了,而鸭子却比往日多了,也难怪,没人的时候,这里就是它们的乐园。忽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清亮悠扬、拖着长长尾韵的山歌,和着潺潺的流水声,格外悦耳动听。

(村子尽头,是)那苍苍莽莽的山林,仿佛在静默着、沉思着。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宜改为:当秋风纤细的手指抚过枝丫,轻微的“沙沙”声里,稀疏的枝叶中,晃晃悠悠地飘下一片片或银灰或橘黄的叶片,如同一只只翩翩飞舞的彩蝶)。地上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像是铺了一块黄地毯。(踩在软绵绵的“地毯”上,口中吟着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枝头的小松鼠,也不甘寂寞,它们正忙着“收获”呢!(那细碎的脚步和活跃的身影,也是秋天一道别致的风景。)

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此句宜改为: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那清香的桂花,那蔚蓝的天空,那温和的阳光,那缤纷的原野,那深邃的山林……那乡野中的秋之韵,你读懂了吗?

[升格指导]

第3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年少时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思潮的影响。回国后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创办创造社,揭露当时的时弊。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走各地,宣传抗日。抗战胜利时,却被日军秘密杀害于印尼。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故都的秋》是其散文代表作。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8月。那时的他,结束在外的漂泊,刚回到北平。这是他时隔21年再次回到北平,回到当年他曾经熟悉的地方。这时候的故都,早已经变得物是人非。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作者有些激动,有些失落,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岁月是无情的,这个时候的郁达夫已经到了中年,因为恰逢国家遭难,郁达夫四处漂泊,北上南下,甚至远涉南洋,奔走在抗日宣传的最前线。岁月在他的脸上,在他的心里,不可避免的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最易伤感,最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心境最为复杂。伤春悲秋,然后通过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是他们经常做的事情,郁达夫也不例外。面对此时此刻的故都,他的心已经“被一片秋草和落叶触碰,被衰弱的蝉声缠绕,被秋雨打湿,被凉风扫过。”

因此,在这种心境下,在来到北平的第四天,作者写下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名作。或许是隔得太久,又或者是心境的关系,在他的眼里,故都北平的秋,今年似乎“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这“清”“静”“悲凉”,便构成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基调和主线。整篇文章就此铺开。在作者的眼里,“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天的特色,这是故都的秋于众不同的地方。“那飘零的槐叶,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这一连串的故都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的景物,让久居南方,四处漂泊的作者在熟悉之余,更添孤独悲凉之感,而这,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写照。作者的感情随着景物描写的深入,也蒙上了一丝丝悲凉的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对故都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境的悲凉,这种物我相容的高度契合,显示了作家在创作上的高超艺术。当然,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在表达一种悲凉的意境之外,还在文字艺术的表达上有一些别的韵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所描写的景物,通过独特的手法表述出来,都有一种雅俗共赏的味道,使得那一层淡淡的悲凉意味,除了带给诗人的心境上的凄凉,还有一种人生的感悟。

1938年的故都,和往常的秋天已经不太一样,因为此时的北平,已经沦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这个时候的秋天,除了萧瑟,还有一种衰败的意味。郁达夫是著名的抗日志士,看到故都如此景象,他的心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悲凉的同时,更有一种死亡的味道。衰败和死亡是人生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境界。有点颓废,而且有点唯美。“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还融入了西方的唯美主义,以恶为美,以丑为美,以死亡为美。丑到极致,便是美,这种境界,可以说是高雅。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并没有把雅趣和俗趣绝对地对立,相反,他非常有意识地让雅趣带上世俗的色彩。作者在《故都的秋》中对景物的描写,还有其低俗的一面。正如他在文章所描写的秋蝉,很平凡,很世俗,是和“耗子”一样,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而耗子”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低俗的美。这就使得原本高雅的境界透露出世俗的、平民的色彩。这种与雅趣相辅相成的平民色彩,也就是俗趣。

还有,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都市闲人”,“穿着传统的衣裳“或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所体现的低俗的趣味一面就更加浓厚了。一个“闲”字,就体现了在大都市中的低俗趣味,是很有神韵的,“闲”,尤其是在大都市中的“闲”,这也是一种情调。闲人也是俗人,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是,他们却有高雅的文化人的悠闲的格调,又为高雅的文化人欣赏。这是一种点睛之笔,也是雅俗之间的串联之笔。它让这篇文章在雅俗之间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彰显了一种趣味美。

第4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专题解说】

古人“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登临则草木摇曳于足下,风云舒卷于目前;凭海则星辰奔涌于天幕,日月吞吐于胸怀。许多描写山川万物的写景名篇,读过之后常令人心驰神往。可是不少同学表示,名家无非也就是登山临海,我也亲近自然了,但看到的无非就是那山那水,没有什么突出之处,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等到自己动笔作文时,自然搜肠刮肚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文可作。

同样是登山临海,为何与自然交融的效果差距这么大?关键在于要慧眼独具,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景物的独到特点;要匠心独运,调动多种方法,充分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只有抓住景物独特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才能使文章特点鲜明、引人入胜。

【方法点拨】

一、慧眼观察,慧心取材

自然是巨幅立体画,那么采用什么角度、选取什么素材进入画框,便需要慧眼慧心了。亲近自然,善于观察,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众人所见的事物,如何能够发现独到之美,能鲜明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所谓的观察并非仅仅是我们习惯的用视觉去感受,我们还可以听,可以闻,可以尝,可以摸。我们不仅可以去看它静态的形状、色彩、大小等,还可以看它动态的生长、变化、摇曳……我们不仅可以看此物,还可以看与它相似、相近、相反、相对、相关联的它物。虽然视线不能拐弯,但我们自身是活的,我们可以仰视,可以俯视,可以正视,也可以侧视……

仔细观察,甚至还可以凸显出一定的时空感,发现所观察的事物是动态的,变化的,有生命有灵魂的。如: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陆蠡《囚绿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在陆蠡的《囚绿记》中,看常春藤的生长可以见到柔软卷须的舒展和变化,以及纤细的脉络、嫩芽,生命的初始和衰老,其声如诗,其态如舞,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就是陆蠡眼中心中的、独一无二的常春藤!而在郁达夫的眼里,破屋壁腰的蓝牵牛花、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无一不带着清、静和悲凉的美,由此他对于故都的复杂心情也隐约可见。

二、变化角度,立体描摹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写山水形貌,节令物候,须有声有色,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景状物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转换多种角度,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化地描形绘景,就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他的意思是说世界是丰富的,文章也就应该是多彩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里不仅能看到荷塘的曲折,叶子的疏密、形态,花儿的颜色,开放的姿态、神情,还能闻到荷塘的清香,调动了多种感官,不仅表现了静态荷塘的清幽,也表现了动态荷塘的灵动。这样一幅立体的月下荷塘图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读者在这样的文字引导下,自然就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精心取舍,情景交融

学会调动所有感官,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世界,观察景物,我们一定能发现许许多多以前发现不到的美。然而我们在作文时不必面面俱到,将这些美都呈现在我们的文章中。那么对这些美我们又如何取舍呢?

仍然要以“慧心”来取舍,而文情便是决定取舍的关键。登山临海皆有意,摹声绘色俱有情。文中所立之意、所含之情对进入画框的风景进行了裁剪甚至修改,使它显示出独到的个性风采: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同为秋天,欧阳修看到的是惨淡的秋色,萧条的秋意,寂寥的山川,而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长空鹰击,浅底鱼翔。情感不同,取景不同,所以不同作者眼中的秋就有不同的色、形、意。欧阳修被贬他乡,有家难归,有国难报,其内心是凄凉的,所以他看到的是契合他内心情感的凄冷、萧条。正在为解放底层的人民而奋斗,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所以他看到的是四射的生机,抒发的是满腔的豪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这与观景人的修养、情感和审美情趣有关。所以我们要将最最契合我们内心真情的美保留下来,对它进行描摹,将它和我们的情感融合起来,借以表现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也才是真正的“亲近自然”。

四、点染着色,妙笔生花

摹声绘色来写景,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技巧对景物进行加工,将景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使它能够更好地渲染氛围,烘托情感。这也是最能体现出文采的方面。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朱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不仅给我们视觉的感受,还有嗅觉、听觉,生动、鲜明地将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春天的活力扑面而来。

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第5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梁衡《夏》

文章导读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记者多年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对象,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精读感悟

一年四时,季节更替,每个季节都被自然赋予了独有的韵致。春的含蓄,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无不打动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个人又因个体阅历、认知和对美的品味不同,对四季有了不同的感悟。梁衡以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写就的《夏》,它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仅仅600多字,语言浅显,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捕捉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有了一次更深刻更独特的人生体悟。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些“特点”是抽象的,但是“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极具视觉效果的比喻,将夏季的特点具体化了。接着,作者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3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

作者描写夏的自然景观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实写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又诉诸多种感官,触觉――“热风浮动着”,嗅觉――“吹送着香味”,视觉――“一片金黄的大地”,听觉――“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虚写的景象是幻觉――“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蝴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像是“舰船”,以喻麦浪疾速、气势雄壮。这些描写都显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展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巧用对比描写夏天的色彩。以春的绿,秋的赤,衬出夏天的金黄色,还以色彩表现出季节的内涵,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同时,“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这极为工整的对仗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而“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赋予农作物人一样形象的动作,以跑步冲刺的姿态来形容它们,我们会在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同时也读出趣味儿。

作者直奔浸透农民汗水的麦浪,可见其着眼点已经非常明确。作者把视角转入农民――夏之生命的劳作者上。因为人,才是夏天色彩的涂抹者,人,弹奏着夏天紧张的主旋律。“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4个“快”字,浓缩了准确而真实的农家心情。以农民紧张辛苦的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天承接着春的希望,孕育着秋的收获。

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夏天,字里行间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无不张扬男子大气。金黄的麦香,金黄的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正是作者所讴歌的对象!在金黄的基调下,夏的生命,浓烈多姿,蓬勃欲飞。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春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多部散文集,其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第6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名家佳段】

例1 暖融融的朝阳就从湖水中探头了。怯怯地睁开眼睛,世界是如此新奇,如此令人神往。沾着露珠的生命,抑遏不住地伸展身体,丰满肌肤。滚烫的血液在充满弹性的脉管里涌动。分不清是阳光镀亮了双眸,还是春风使脸颊平添酡红,每一个细胞里都开始洋溢蓬勃的生气……

――陈益《三月,绿色的信笺》

例2 从一清早,这温暖的蒸气,宛如热气腾腾的奶汁,化作点点水滴,又返回大地,那么温暖,那么稀少,如果有一滴水珠落到你的身上,那么它是等不到另一滴的;在另一滴落下来之前,它就又蒸发了,又在飞腾了。

――〔苏联〕普里什文《一年四季》

例3 过了山头, 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陈国华《初冬月》

例4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借鉴点】

晨昏之景,是景物描写的一方面,但是因为时间季节的变化,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除了要遵循一般写景文章的特点外,还要根据写作需要突出晨昏之景的鲜明特点。

一、抓住季节表现景物。不同的季节,在晨昏所呈现的景致特点,大有不同,如冬天早晨的寒冷,夏天早晨的凉爽,秋天夜晚的萧瑟,春天夜晚的蓬勃,等等。在例2中,抓住的是雾气水珠的迅速升腾,借此表现春天到来天气渐暖的特点。例4中,借霜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的变化,突出的是冬末春初的早晨,阳光慢慢升起,霜花渐渐融化的情景。

二、借助写法丰富内容。景物描写可以借助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调动感官、视觉角度等。晨昏之景因其特定的时段更易用动静的结合和色彩的冲击来表现景物特点。如例1中的“探头”“伸展”“涌动”“镀亮”等一系列动词,把太阳升起的静止景物全部化为动态,充满活力,用色彩“酡红”给视觉形成冲击。例3中用“橙黄明净”“黑森森”表示色彩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初冬月夜的景致特点。例4中“殷红变成橘黄”“橘黄变成了鹅黄”表现了色彩逐渐变化的过程。

三、运用修辞增加生动。运用修辞是写景文章增加语言生动性的必要手法,同样在晨昏之景的描写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例1中用拟人写出了勃勃生机,例2中用比喻写出了雾气蒸腾的情态美,例3中用比喻勾画出了山的轮廓,例4中用比喻、拟人写出了霜花的漂亮以及渐渐融化之美。

【快乐仿写】

No.1 黄昏,日落之时,那刺目的阳光也柔和了下来,散发着暖人的橘红色光芒。飒飒的秋风吹过,高大挺拔的杨树奏出“沙沙”的乐响。那橘红一片的天空下,这群挺直的骑士正屹立于天地之间,庄严肃穆得令人震撼。天际的红霞围绕在夕阳身边,缓缓地浮动着,仿佛是那古典贵人的纱裙,轻柔动人。橘红色的光辉与火红的枫林交织相融,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红色。

――黄鑫《最美不过夕阳时》

No.2 当太阳还在睡梦中,清晨却早已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看吧,鸡儿、牛儿、羊儿、鸟儿都活跃了起来。鸡儿“咕咕”地叫着,啄着空空的食盆;牛儿不时用头碰碰那食槽想寻点昨晚剩下的草料;羊儿用灵巧的鼻子蹭着地上吃剩的青草棒棒;鸟儿站在枝头梳理着自己凌乱的羽毛。接着,听到了打着呵欠的妇人起身给鸡儿喂食的声音,清着嗓子的男人给牛儿添草料的声音,旁边的羊儿因为饥饿“咩咩”叫的声音,站在枝头上、屋檐下的鸟儿亮开清脆的喉咙鸣唱的声音……

――辛晨阳《秋晨》

No.3 天还没有亮,树林里静悄悄的,能听见小溪水轻轻流淌的声音。小露珠像一颗小小的圆圆的水晶,在嫩叶上滚来滚去,一不小心摔了下来,碎了一地珍珠。睡梦中的小草被猛然惊醒,它们脱去枯黄的外衣,换上嫩绿的新装。太阳露出了她小半边脸,染红了东方的天空和几朵漂浮的云彩,几缕阳光洒在大地上,唤醒了万物――瞧,小鸟从窝里探出头,眨眨眼睛,整理好自己的衣装开始高歌;看,小野兔从洞里爬出来,揉揉惺忪的眼睛,摸摸自己长长的大耳朵,开始在草地上蹦呀跳呀!

――臧淑鲛《怀恋初春》

No.4 夕阳的余晖洒了下来,映在了几个正在河边玩耍的孩子的脸上。那胖乎乎的脸蛋被夕阳洒下的金色给染得毛茸茸的。他们在玩什么呢?原来是在玩童年经典游戏:跳房子。孩子们在空地上快乐地蹦着跳着,夕阳把他们欢快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一群可爱的孩童也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毕茹《农村风景》

【片段升格】

原文展示

秋天的夕阳,比起春天妩媚的夕阳显得更庄重,比起夏天暴躁的夕阳显得更温柔,比起冬天凝重的夕阳显得更轻快。一直都感觉秋天的夕阳能把整个天都染红,仿佛是涂了红色的蜡笔。而那云哪,却绽放出淡然、悠然的闲情逸致。风吹得是那么自在、那么不拘小节,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了,肆无忌惮却又轻柔地吹拂着这个世界。

――刘锡涵《秋韵》

升格建议

此片段描写了秋天的夕阳,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秋天夕阳的独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

1.缺少细节的描绘。作者在片段中虽然写出了秋天夕阳的特点以及云和风的特点,但只是大笔渲染,缺少细致的描写,整个片段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静止之美,缺少一种动态之美。所以,文字就少了一份灵动与曼妙。内容上可以加入对夕阳变化的细致描写,以及夕阳下秋天景物的色彩变换,以突出夕阳的美妙。

2.景物特点不突出。片段写的是秋天的夕阳,但是描写的事物以及描写角度比较模糊,不能明确看出是秋天以及秋天的夕阳下的景致,季节分界和景物特点分界不明显。可以在文段中加入能表现秋天夕阳特点的景物,加以具体描绘,来增强文段的美感。

3.层次衔接略显混乱。片段先通过对比突出了秋天夕阳的特点,然后又写到了云,写到了风,景物之间缺少层次感,显得自由散漫,并且都是一笔带过,使整个片段缺少一种秋天的韵味。可以在景物的层次安排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进行修改。

升格展示

秋天的夕阳,比起春天妩媚的夕阳显得更庄重,比起夏天暴躁的夕阳显得更温柔,比起冬天凝重的夕阳显得更轻快。秋天的夕阳仿佛是涂了红色的蜡笔,能把整个天空染红。当阳光在天空中一点点晕开,如泼墨挥毫,西面的半边天空,如小姑娘害羞的面庞,慢慢地爬满了红润。而那云哪,却在这一片红色中依然保持着悠然的闲情逸致,附着一层薄薄的金色,依旧随着风儿自由自在地飘来荡去。整个田野似乎也被这满满的红色晕染了,小草的草尖顶着一点红光,摇曳着身子;绿中泛黄的树叶带着一圈圈的红晕晃晃悠悠地飞向了大地的怀抱。夜晚的秋风啊,吹得是那么自在、那么不拘小节,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了,肆无忌惮却又轻柔地吹拂着这个世界,慢慢地把依依不舍的夕阳吹回了家。

――刘锡涵《秋韵》

第7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第8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小瞧人!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都能背下来!

哈哈,厉害厉害!这种自由,革命者们是不屑于得到的,而我们现在拥有的幸福和自由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今天,我也给你一次自由x择的权利,想一想,你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我们把它写下来。

太棒啦,我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那我可以写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还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幻想和理想……太多啦!

别太贪心了,选一个内容就好,但要记住,无论选哪方面的内容去写,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去记叙哦。

老姜,你说我刚才想法可多了,但是一要下笔,发现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有点懵(měng)圈,这可怎么办呀?

别着急,一步一步来。如果你选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作为写作对象,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先概括介绍所写景色的特点,然后选择典型的景点具体写出景物的迷人之处。

我知道了,就像《美丽的小兴安岭》那样!

没错,《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先概括介绍所写景色的特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最后以总结句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状物的文章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那其他类型的作文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写人记事,你就在简单介绍人物有关情况的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详细叙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写想象作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自己最得意的故事……

老姜你经验真多!

嘿嘿,那当然了,姜还是老的辣嘛。最后再教你一招锦上添花的法宝,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具体生动:那就是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这个我懂!我最喜欢用比喻啦!

嗯嗯,我看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就赶快发挥我给你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抓住细节,写出精彩的文章吧!

您就瞧好吧!

【蒜头晒佳作】

我爱四季的校园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学校小学部四(2)班/杨航

我爱我的校园,因为它美丽无比。

春天的校园是一幅崭新的画。校园里的柳树、杨树,换上了一身浅绿色的上衣,枝条软了,冒出来嫩绿的新芽。沉睡一冬的小草醒了,迫不及待地从地下蹦出来,贪婪地沐浴着春光。小花高兴地穿上新衣裳,一阵风儿吹过,小花左右摆动,为春天的到来感到兴奋。

夏天的校园是一幅生动的画。校园的树,枝繁叶茂,每一片树叶都绿得那么新鲜,绿得那么耀眼,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小草也不甘示弱,穿上它那翠绿的军装威严地挺立着。小花一朵挨着一朵,一朵比一朵色彩鲜艳。蜜蜂高兴得直唱歌,蝴蝶乐得手舞足蹈。夏天的校园也是同学们的乐园,下课时,操场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只有上课时,操场才会恢复平静。

秋天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天空更蓝,云更白了,树叶黄了,花坛里的美人蕉、秋菊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耀眼、黄得灿烂。

冬天是一幅洁白的画。校园成了雪的天地,房子白了,树白了,操场白了,连同学们的衣服、帽子也白了。同学们在白色的世界里奔跑、打雪仗,欢快的笑声居然招引来两片落叶,它们好像在说:“打得好!打得好!”同学们的笑声更响了。

校园的四季真像一幅瑰丽的画卷,我爱我的校园。

【Q友留言板】

张家硕: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作者从“杨树柳树枝条冒新芽、小草蹦出、花儿穿新衣”得出“春天的校园是一幅崭新的画”,“崭新”一词用得很有创意。

李可妮:在描述夏天时,语言简练,几句话就勾勒出“夏天的校园是一幅生动的画。”

王鑫蕊: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小作者抓住各种景物的色彩,展示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画”。

第9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范文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摘自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儿四周全是沙山,第一座沙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阳光从山的尖顶起照出阴阳两面,黑白分明,风吹得山的棱线像刀裁的一样齐崭而又弯转曲折,构成一幅沙漠图案。据说山上流沙,飒飒作响响彻云霄,入夜声达敦煌城内,有如丝弦鸣奏,故最高一山名鸣沙山。山那面就是敦煌洞窟,山这面群峰环抱着一个碧绿的小湖,形似一钩弯月,泉水不断向水面浮出泡沫,水清澈底,一群群小鱼在人影一晃时便飞速翔入墨蓝水藻。在净琉璃湖面上,映着黄沙山的倒影,真是幽美。站在这里环顾一切,不能不惊叹造化的无穷魔力。我们一步一陷踏着流沙,爬上一个沙山岭角坐下来。人们说此地古名渥洼池。

人们还说汉武帝至此,见沙岭之巅有野马飞邓而去,乃有“天马行空”之说。《汉书》云:“马生渥洼水中”。汉《天马之歌》云:“天马来,从西极。”我不知这些典故传说是否属实,但它给这沙漠长空增添了缥缈神奇的色彩。

(摘自刘白羽 《敦煌秋日》)

技法解读

再美的景物,如果缺少了灵动的笔墨也会黯然失色;相反,若能调动精美的文字,即使是寻常的风景,也能光彩照人。在叙事或抒情之时,若能恰当地加点景物描写,文章的情感会更为充沛动人。两位作家的写景片段,至少可以教给我们几种技巧:

技巧一:修辞装扮,景物美如画卷

写景的文章,往往离不开精美的修辞。用比喻,景物会形象逼真;用拟人,景物会平添情感;用排比,景物会美如画卷;作比较,景物会特点鲜明。就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来看,通篇都是比喻与拟人。写月亮,说它“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写枝条,说它“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写老树,说它“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如此描写,不仅让景物跃然纸上,还让语言洋溢着动人情感。《敦煌秋日》一文,无论是对沙山的刻画,还是对整体的描写,精当的比喻可谓妙不可言。如果缺少了这些修辞,秦淮河的月色、敦煌的秋景,怎能有如此动人的风采?

技巧二:诗词渲染,景物诗意盎然

有人说,自然是一首美妙的诗歌,这是非常妥帖的。写景状物的时候若能巧妙地引入诗词,文章会生色不少。如赞美春景,你可以引用李白的“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描绘夏景,你可以引用杜甫的“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描绘塞北风景时,不妨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赞美江南水乡时,则可引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刘白羽先生的这段文字显然为大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法。在一番细腻描写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了《汉书》里的几个典故,令原本寻常的景物顿时有了文化底蕴。尤其是“马生渥洼水中”“天马来,从西极”等诗文的引入,不仅给这大漠长空增添了缥缈神奇的色彩,更让景物有了诗意的美感。如此一来,不仅让语言文采飞扬,还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才情,真是一举两得啊!

佳作展示

心中的绝世风景

湖南益阳益师实验学校 罗宇峰

有一种美,常使你从懵懂中醒悟,精神为之一振;有一种美,又将你从清醒牵入沉醉,让你仿佛穿越了时光。我时常沉浸在这种美中,享受另一种快乐。

某个清晨,我在丛林密叶中穿梭,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穿过山石的缝隙,越过一条条银白色的长链,清脆的泉水激石声响彻树林。我走入这幽深的林间,像龙一样气息翻腾的瀑布展现在我面前,乳白色的薄纱罩着整个断崖。抬头望去,瀑布边,悬崖上,仿佛蒙上了一层白纱,白色映衬着绿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恍然大悟,用水拭亮双眼,抬头望去,雄壮的庐山瀑布耸立于此。这薄雾,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馈赠;这一泻而下的波涛,是刚劲有力的庐山瀑布奏响的音符;而脚边这扬起的点点涟漪,则是水滴翩翩起舞的优雅风度,“遥看瀑布挂前川”,默念诗句,我一丝暗喜心中油然而生。真要感谢李白,否则我如何能够欣赏到这美妙的风景。

某个夜晚,躺在江边的小山坡上,我用手抚摩着如茵的小草,享受着“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美好。夜幕中,群星点缀着夜空,闪烁着光芒。忽然,耳边有清晰的琴声入耳,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音符,时而低沉缓慢,时而壮阔高昂。聆听这声音,刹那间,心如跌入冰窖,刹那间,人宛若来到炎夏,江面有小舟划过,波涛在月色的照耀下似苍白的皱纹,翻滚出岁月的沧桑。船行得很慢,几乎是在随江流而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描绘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境。真要感谢白居易,能将这美妙的音符,弹奏得如此淋漓尽致;能将这深秋的江面,描绘得如此动人心弦。望着江水,它像是沉淀了多少往事,怎么看也看不见底,怎么望也望不到边,它在我心中,弹奏着一首美妙的琵琶曲。

有时我总想,我究竟是在诗词世界里,还是在自然美景中呢?到底是诗人引我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还是我让诗人来到了我的身边呢?我只知道,那一词一句,一草一木,都是我眼中的绝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