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

第1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顶层设计;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宏观构想

顶层设计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方式,认识顶层设计,运用顶层设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困窘,对指导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意义重大。

一、“顶层设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这一新名词进入国家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改革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顶层设计”的几种代表性概念包括建筑学概念、工程学概念、艺术学概念、经济学概念、管理学概念等,本文借鉴刘松柏的观点,认为“顶层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1]其主要特征有:①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本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所以,其核心理念与目标均来自顶层,因此是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②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任务或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与目标所形成的统筹规划。③实际可操作性,“顶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高效快捷地实现核心理念与目标,只有设计成果是可实施、可操作的,才能实现这一基本要求。

二、“科技协同创新”及“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科技协同创新是指各协同创新主体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力求在研究开发、技术开发、创新扩散和创新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

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指通过政策、制度、组织和文化等体制机制创新和合适的弹性运作,使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均可以成为其创新主体。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统一合作目标与整体规划,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有高度协调性的整合度,其关系是平等的,同时,其组织协调与运作机制是严谨和高效的,从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集聚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最终通过各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密切协同作用,突破壁垒,达到“1+l>2”的效果。[2]

三、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问题点击

1.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体制难以催生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普通高校一样承担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四大任务。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体制机制仍是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根据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求为300~360课时/年,有的高达440课时/年,教师基本上每天都在上课,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忽视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放在与教育教学平等的地位,一只脚走路,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也难以催生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2.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窠臼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前进行了社会需求调研,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却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窠臼,习惯性地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重理论而轻实践,没有做到“必需”和“够用”。严重脱离企业行业的生产实际,没有与区域经济、产业及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只是在教室让学生“学游泳”。通过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传统学科本位的“封闭式”做法得到很大改善,但其学术定向的教育思维仍然存在,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脱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执行力。

3.科技协同创新队伍不能完全满足科技协同创新的要求

师资队伍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与特色,而科技协同创新队伍却是构成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科技协同创新队伍则是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协同创新的客观基础。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师资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结构不合理等弊病,很难协同其他单位组建一支知识与技能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准学术科技协同创新队伍,同时因高职院校的体系分割,各协同创新主体自成体系,难以面向科学前沿创新、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创新和面向区域发展创新。

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顶层设计的宏观构想

1.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体制的整体设计

“协同创新”是核心,是目标,“体制机制”是支撑,是保证。科技协同创新要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建立有别于高职院校现行管理体系的人才管理模式,实施相对的人事、财务、科技新政策,充分发挥学科研究的团队作用,吸引省内外基础人才、积聚和稳定优秀科研队伍,加快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技术研发、技术攻关,以获得有行业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解决工程领域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工作。(1)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各协同单位参与的创新管理委员会,指导建立遴选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考核委员会,制定遴选和考核章程,确定协同创新的人员规模和经费预算等,在人员聘用与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采用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独立运行机制。(2)财务制度,经费核算与管理应优先遵循有关部门出台的资金管理办法与规定,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可根据有关规定,对各协同创新主体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3)仪器设备平台共享制度,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应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原则,共同建设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建立共享管理系统,将协同主体的仪器设备整合在一个虚拟平台上,构成高效的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在此技术上,建设一支高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为协同创新主体及社会各界提供统一的服务。(4)科研协同制度,实行专家负责制,专家负责相应科技创新任务的规划、推进、组织与协调,并接受协同创新考核委员会的考核,科研人员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

2.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契合现代高等教育、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尽快摆脱学科本位的窠臼。高职院校应秉承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紧密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脱节等等一系列问题,形成教育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为行动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倡导科研支撑、科研学互动的教育教学方式,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壮大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所急需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

3.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准学术科技协同创新队伍

(1)加强校际科技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协同创新队伍整体转型升级,提升科研攻关能力。高职院校要突破自身限制,扩大科技协同创新协同视野,整合各协同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选择和培育科技协同创新领军人物;着力搭建跨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切实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科研协同创新,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鼓励教师到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从事科学研究,联合申报项目、共同攻关、共享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3]通过校际科技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协同创新队伍整体转型升级,辐射带动高职院校创新能力。

(2)坚持校企科技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协同创新队伍的教学指导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适合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科技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使教师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的产品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教师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就必须进行科技协同创新顶层设计,立足本校实际,发挥优势和特色,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准学术科技协同创新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松柏.“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N].经济日报,

2011-06-2(13).

第2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突出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政协工作就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职能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政协工作,是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把握精髓,明确基本内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准确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和人民政协理论建设。切实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人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精神为内核,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基础的,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政协文化。

把握方向,警惕错误思潮。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要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政协工作的正确方向,自觉抵制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两院制和“三权鼎立”的政治制度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干扰,反对任何形式的否定和偏离指导思想的错误倾向,使政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把握大局。提高思维能力。科学发展观蕴涵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当今这样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民政协工作,把建设学习型政协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做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能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传统观念,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思路、具体措施和实际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职责,不断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坚持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人民政协组织,必然是一个崇尚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的组织。“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突出两大主题,永葆发扬民主、增进团结的本色。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和民主的奋斗历史。政协只有坚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把团结和民主体现在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好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离开这一点,把政协变成纯粹的参谋机构或者变成纯粹的社团组织,就会失去政协这个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应有本色,进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政协举行会议、办理提案,都力求突出体现团结和民主的宗旨,努力把调研和协商议政活动,作为研究情况、分析问题、集中智慧、发扬民主的过程,作为各界人士通过议案研讨交流看法、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的过程。

畅通民主渠道,搭建合作共事、沟通协商的平台。政协这条民主渠道下通各界、上达中央,保持这条渠道畅通有效,就能够把握社会上各阶层、各群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愿望的表达、诉求的提出、关系的协调、矛盾的化解,就能够避免无序的非常规的民主状态,可以说是我国最广泛、最充分、最有效、最安全的民主形式和渠道。要协调好各党派、团体、民族、阶层和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尊重派和各界人士的知情权、参政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各界群众借助政协组织参与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畅达知情和议政渠道。主动邀请派和各界人士参加或联合开展调查、视察等活动,集中智慧,增进共识,互通情况,协调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走访约谈等形式,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体现和谐包容,营造求同存异、平等议事的氛围。民主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平和的心态,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大特色。人民政协要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协商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上形成共识,但并不强求一致,不强求通过表决等手段来统一意志。在注重政协组织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讨论议事中的争鸣性。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宽松、心情舒畅,人可尽其言,言可尽其善,有利于集思广益、激发创造活力的平等议事氛围。逐步在协商过程中纳入辩论机制和程序,提倡和鼓励说实话、讲真情。使得不同的观点、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对少数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加以包容。不孤立、不歧视、不批判。特别是对各党派、各界别提出的中肯的建议虚心接受,对于表现的偏激言行也要充分理解和包容,使他们敢提敢说。

三、恪守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重要标准

以人为本,是开展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是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必须恪守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科学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体现在履行职能

的具体实践中。

重视发挥政协民意功能。让群众关注人民政协。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性质、构成或职能来看,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民意功能的组织,应该特别重视这一功能,并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予以加强。人民政协虽然献策不决策。建言不立法,参政不行政,但在协助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民主、民权问题上,同样负有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人民政协要抓住社会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在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方面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抓住社会保障这个民安所在,在推进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抓住社会公平这个民和之基,在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上,从各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抓住社会民主这个民意所求,在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抓住社会稳定这个民心所系,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信赖人民政协。担负起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联系各界、言路畅通的优势,积极反映各党派团体、各社会阶层等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呼声,引导他们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渠道,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商沟通、说服引导、理顺情绪、鼓舞士气的工作,努力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减震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剂。扩大政协监督工作领域,把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依法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明政、咨政、议政、评政”活动,加强与有关方面沟通,主动向执法、执纪部门和窗口单位委派社会监督员。配合、协同有关部门。主动参与行风评议、廉政考察等活动,主动介入考试、考录、考评等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监督,把民主监督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依靠人民政协。让人民群众了解和依靠政协,必须提高社会开放度,扩大公众参与度。反映社情民意是反映各界群众意见、要求和呼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政协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和政府走群众路线、进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发挥好自身优势,把反映社情民意寓于政协的各项工作之中。力求真实、注重质量、讲求时效、突出特色,重视和反映政协特有的、其他渠道难以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支持广大政协委员走向社区、深入农村、贴近百姓,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在政协调研、视察、委员走访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得来的意见和建议,要有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提高反映社情民意的时效性。着重加强与党政部门的进一步沟通联系,推动更多的社情民意信息进入党政决策。

四、健全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衡量标准,不能依赖于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运作机制层面,发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行为的功效,着力构筑联动互补、运转顺畅、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为基本依据,加强制度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把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一于提高科学化水平之中,保证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完善和健全政协履行职能的保障机制。按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的总要求,大力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健全就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机制,从制度上确保重要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前、人大通过前、政府实施前,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先协商后决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先协商后决策,地方性重大决策先协商后通过。把政协的政治协商与党政工作程序有机地对接起来,坚持党政领导参加政治协商活动和通报相关情况制度以及政协领导参加党政重要会议制度。根据不同的协商内容、层次,采取会议协商、书面协商、个别协商、对口协商等灵活多样的协商形式。完善协商议题提出制度、协商主体参与制度、协商意见办理制度。二是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对实施民主监督过程中的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做出具体的制度规定。在知情环节建立健全制度。定期邀请党委和政府通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及时向政协委员提供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在沟通环节建立健全制度,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情况、交换意见,与党委和政府的监督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在反馈环节建立健全制度,推动党政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政协提交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政协以及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政协参加单位或委员个人。三是加强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建立联合调研制度,组织各专门委员会与参加政协的各派、人民团体开展联合调研。精心组织选题,合理确定参加调研的人员,统筹安排调研活动,合作研究论证,提高调研的深度和意见建议的质量。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为政协开展参政议政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建立受理反馈制度,畅通参政议政渠道,促进党委、政府对政协提出的重要意见建议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并主动反馈意见建议采纳和处理的情况。

完善和健全有序高效的政协工作机制。按照协调、科学、有序、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的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建立专题调研的选题机制,在专门委员会反复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商。加强与地方政协沟通,加强与专家学者协商,增强选题工作的科学性。建立专题调研的协作机制,促进专门委员会之间、专门委员会与政协办公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专门委员会与党派、团体、界别及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合作,形成专题调研工作整体合力。建立专题调研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党政机关的沟通和联系,对反映和报送的意见建议被采纳情况进行及时跟踪,促进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健全委员视察工作机制。在重视委员建议、征求部门意见、加强策划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视察选题程序,选准选好视察课题,制订视察工作计划。建立组织视察的分类指导机制,就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课题开展视察。可组织特邀常委和委员视察团;就界别委员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视察,可组织以一个界别为主或几个相关界别

综合组成的视察团。建立视察成果的转化机制,根据视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当面交换意见、视察报告、建议案、会议发言、提案、信息等多种形式反映视察成果,提高视察工作实效。三是建立健全提案工作机制。建立提案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丰富提案资源,提高提案质量。建立政协主席、副主席督办重点提案制度,提高重点提案的运作层次,加大对重点提案的督办力度,推动整个提案的办理工作。探索总结对提案办理回复的评价机制,既重答复。更重落实,对重点提案落实情况实行再追踪,回头问效,提高提案办理实效。建立提案工作协同配合机制,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协作。增强提案工作合力。四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建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策划和分析机制,定期组织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同志,深入研究社会动态,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信息进行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提出有见解、有深度的分析报告和有利改进工作的对策建议。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的编审和报送机制,保证信息传递快捷通畅。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定期反馈信息采用情况、处理意见、有关批示及落实情况。

完善和健全政协自身建设的制度机制。积极总结、探索和尝试,对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进行提炼、升华,完善为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确保政协各项工作实现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多党合作的沟通机制。加强多党合作的保障制度建设,是确保各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运行机制,制定或完善政协与各派加强联系的制度,积极为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完善政协工作成果反映、处理的有关制度,确保对派提出的提案重点办理,对派反映的社情民意重点报送,对派调研、视察提出的意见建议重点反映。二是建立健全界别活动的规范机制。加强保障和规范界别活动制度建设。是政协制度建设的新课题。将政协界别设置、活动等问题在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论证,建立专业化的协商、咨询机制,发挥专业性,体现代表性。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探索加强政协界别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把发挥政协界别作用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完善为制度措施,或纳入现有相关规章制度。统筹协调地通过制度约束,发挥好政协组织的界别作用,体现政协的界别特色和优势;或根据本地开展界别活动的实际,单独制定有关制度。规范政协界别活动有序开展。三是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政协委员管理制度建设,是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委员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在常务委员会议期间举办学习讲座的制度。建立健全向委员通报情况制度,把定期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和印发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委员提供信息的工作制度化。建立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与委员联系、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切实保障委员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政协委员产生的协商遴选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约见政协委员制度、政协主席接待委员日制度、政协委员联系办法、政协委员信息存储制度、政协委员履职情况考核通报制度、政协例会请假通报制度、政协委员表彰办法、不合格政协委员退出制度。等等。四是建立健全政协机关管理机制。加强政协机关制度建设,是政协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和机关干部培养、选拔、交流、任用制度。健全和完善为履行职能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包括例会会务工作制度、为政协各参加单位及政协委员履职活动服务的工作制度、委员活动经费保障和使用制度等。健全和完善加强工作联系和政协工作成果的跟踪反馈制度、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机关内部工作联系的制度,等等。

五、探索科学有效的履职方法。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以创新精神探索科学有效的履职方法,是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关键所在。履行职能科学化,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动态过程。要使履行职能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用创新的思路寻求履行职能的方法途径,积极探索开展政协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使人民政协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和实际成效,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继承中创新,对传统的常规方法力求形式多样。在履行职能的实践中,传统的常规的调研、视察、提案、例会和反映社情民意等虽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又都难以把政协的多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只有结合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探索履行职能的新形式、新途径,尝试和创造新的更大的平台和载体,拓展履行职能的渠道,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科学化水平。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一些传统的固定模式和程序,大胆尝试新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探索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现由走马观花向小型化、专业化、多元化的转变,各专委会“单打独斗”向集中力量打总体战的转变,看、听、谈“老三样”向传统方式与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明查暗访、公开电话、网上信箱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转变,不断夯实开展高水平参政议政的基础。适时开展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视察无陪同视察,提高视察的层次和效果,扩大影响。可在政协全会期间增加全委会建议案、安排专题座谈会议、办理热点提案、创新委员发言形式、邀请群众代表旁听开幕式和闭幕式及小组讨论,等等。创新资政方式,探索做好文史工作新途径,改变过去单一依靠纸质史料的做法,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录音、影像、网络等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文史工作的效果。

在创新中发展,大胆探索尝试新的途径和方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趋势,继承和发展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做法,把民主协商、求同存异、联谊交友、教育引导、照顾利益等方式方法运用好,同时积极创新会议形式、调研方法、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根据时展和科技进步,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搭建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在履行职能的方式上,大胆尝试常委专题座谈会和政协专题论坛等工作方式。可以邀请社会上专家、学者和党政机关负责同志到会发言,新闻单位可以全程参加、充分报道,不同观点可以面对面沟通、自由争鸣、求同存异,对某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协委员社情民意座谈会。发挥政协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联系中外文化名人,适时开展各种会展活动。探索创建面向社区开展工作的政协委员工作室,实行委员面向社会挂牌服务,发挥好政策宣传队、社情民意调研

队、为民排忧解难服务队作用。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以“情系百姓,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社会公益和便民服务活动。

六、以科学思路打造履职团队。是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人民政协履职团队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的水平。在新形势下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必须进一步理清政协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围绕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工作布局,以打造包括派、界别、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在内的优秀履职团队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工夫。

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面对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党派队伍结构和成员的变化,要科学地回答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切实解决好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能力的历史性课题。不断加强党派成员思想品德修养,加强人格的锤炼,按照政治上坚定而敏锐、理论上清醒而深刻、思想上无私而坦荡、作风上扎实而宽容、能力上干练而全面的要求,塑造党派成员良好的个人品格,提高派成员整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党派干部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加强资源整合能力,盘活成员资源,发挥成员优势,有效地整合党派群体内部的各方优势,使之成为能够支配和把握的政治资本或战略资源。重视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吸纳各种新生的社会力量,有效地扩大政治参与。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参政党自身建设。严格民主推荐制度,在民主、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的组织生活和活动制度,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基层组织成为高素质参政党健康而活跃的细胞。

发挥界别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加强界别建设是人民政协的基础工程。只有夯实界别这个基础,人民政协事业的整座大厦才能稳如磐石。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必须把突出界别特色,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政治参与的民主渠道作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团结渠道作用、党政决策机关广集民智的重要咨询渠道作用。合理设置政协的界别、丰富界别的活动形式、完善界别的活动机制、增进社会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从加强专委会建设人手,按照突出界别代表性和专业性的原则,选好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活跃专委会活动,加强与界别委员的联系。在商定年度工作要点和安排会议、视察、调研、座谈等整体性工作时,注意发挥界别的整体功能,尽可能让所涉及的界别委员参加。充分运用界别视察、界别讨论、界别发言、界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党委、政府反映各界别群众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使界别活动更加经常、更加活跃、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塑造新时期政协委员的良好社会形象。政协的优势蕴藏在政协委员之中。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要注重综合素质水平,选拔那些政治思想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政治敏锐性高、政治鉴别能力强的委员,从来源上确保高素质委员队伍的形成。要教育和引导委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无愧于政协委员的光荣称号,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善于在实践中寻找、捕捉隐藏的课题,能够有广度、有深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塑造政协委员勤思敏学、坦陈己见、体谅包容、合作共事、讲信修睦、心系群众、创新务实的良好形象。切实尊重和依法保护委员的民利,努力创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在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取得实质成效。以激发委员工作热情为切入点。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委员、工作上依靠委员、事业上支持委员、生活上体贴委员,积极为委员履行职能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和渠道。

第3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的若干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提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协工作同样如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科协工作当前发展的需求,又不对今后科协工作健康发展构成影响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思想:

1、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科协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是科协组织的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科协组织及广大科协工作者必须牢固确立大局意识,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时刻关注大局,围绕党委和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结合科协组织的特性,发挥科协组织的优势,以提高科学素养,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创新创业,促进转型发展为已任,认真完成党委和政府交给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协工作的作用,确立科协组织在社会格局中的应有地位,并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始终坚持遵循规律,务实推进的思想。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科技共同体成长的规律、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科协作为人民团体发展的规律。深入探讨“三大规律”,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好科协组织的“三大属性”,即政治属性、群众属性和学术属性;深入探讨“三大规律”,有利于我们认真地领会好总书记“12・15”讲话关于“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精辟论述,即科协工作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三大规律”,有利于我们充分地发挥好“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科协组织要真正成为党开展科技工作者工作的得力助手,要真正成为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温馨之家;深入探讨“三大规律”,有利于我们认真地履行好“五项工作职责”,也就是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举荐人才和维护权益。

3、必须始终坚持依托机制,强化保障的思想。“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就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既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策略措施,实现既定目标。科协工作机制应包括工作机制、管理机制、造血机制(经费筹集能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机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科协工作的健康运行,因此,检验这些机制运行情况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确保了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各级科协组织都要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行,全面增强各级科协组织的活力,为有效履行科协组织的社会职能提供保障。

4、必须始终坚持立足长远,协调发展的思想。要确保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远出发,研究科协工作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要重视解决科协工作各项事业系统研究不够、协调推动不够、保障措施不力等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才能确保科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宏观指导,明确科协工作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系统设计,进行前瞻布局,落实科协工作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应用科学知识和科技手段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公众获得服务的公益性设施和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途径明显增多,使科技人力资源成长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使科协系统的社会公益性资源配置明显优化,真正形成较为顺畅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联动机制。

5、必须始终坚持夯实基础,规范管理的思想。加强科协工作的基础管理,推动科协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种基础管理包括思想基础建设、组织基础建设、制度基础建设,这三大内容十分广泛,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思想基础建设包括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正确工作作风的磨炼等内容。组织基础建设包括科协机关的组织建设、科协社团的组织建设、开发区科协的组织建设、企业科协的组织建设、高校科研院所科协的组织建设以及今后有可能出现的新的组织形态的科协组织建设。制度基础建设包括活动制度、会议制度、议事制度、学习制度、财务制度等内容。各级科协组织和科协工作者都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强化科协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二、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1、有关提高学术活动水平,增强学术活动实效的问题。学术贵在创新,创新重在交流。要发挥学术活动的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体现学术交流的实效,通过学术活动的平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会组织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这就要求学会切实承担起学术共同体的责任,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权威性,增强学会凝聚力。同时,学会作为学术共同体还应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优良的学术道德风尚,引导科技工作者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这是学术活动保持健康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怎样加强学会管理,提高学会的学术交流水平和实效,而这又牵涉到学会运作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说,学会到底是独立好还是挂靠好?从理论上说肯定是独立好,国外的学会是越独立就越超脱,就越不受各方面的影响,学术上也就越公平公正。但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如果学会真正独立了,经费、办公场所都可能出现问题,政府职能转移以及自身的职能范围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会的生存问题就更突出了。如果学会完全独立,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比如评价、奖励、资质认证等,很多都愿意给本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不愿意转移给学会,现在承接政府职能比较好的学会实际上也都挂靠在政府部门。当然,实行挂靠体制也有一些问题,学会的学术地位不很超脱,学术权威性、公正性、客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但不管实行哪种体制,关键是学会对会员要有凝聚力、吸引力,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中国科协上对《章程》进行了修改,将“全国学会行政上受学会挂靠单位的领导”改为“接受学会支撑单位的管理”。市科协和各个学会组织都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思考《章程》修改对学会管理带来了哪些新课题?对学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对策措施。

2、有关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提升共建共享水平的问题。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既是科普工作的一项基本工作原则,也是科普工作提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科普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是科协一家能够独立完成的。现在社会上的科普资源很多,但优质科普资源不多,分布也不均衡,集成难度很大。要真正做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解决三大问题:一要通过适当方式和途径,让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愿意把科普资源放到共建共享的平台上,把社会上分散的大量科普资源有效集成起来,实现全社会的有效共享。二要对集成起来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质量的科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加工,在保持其原来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普功能。三要以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发挥好这些科普资源的作用,避免出现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就是怎么用好科普资源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好多科普场所服务对象有限,开放时间有限,没有真正发挥好科普场馆应有的作用,也会直接影响到这些科普场馆的生存。要建立一些流动科普馆,并定期地进行交流展示,保证这些流动科普馆内的设施经常变换出新,这样就能提高广大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提高科普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也可制作一张无锡科普地图,为广大市民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指引,并落实有关场所在科普周、科普日等科普活动期间对外开放。

3、有关构建海智工作网络,促进海智项目引进的问题。近两年来,海智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海智洽谈会已成为科协的一大活动品牌,并在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深化发展?如何提升水平?实施海智计划的目的就是运用科协组织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向海外企业、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做好智力引进工作和人才引进工作。因此,今后深化海智工作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完善海智工作网络上下功夫。对海智工作网络要进行系统地疏理,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合作对象,明确重点合作内容,并与其签订阶段性的合作协议。在重点合作对象的确定上,既要看其合作内容是否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又要看其是否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这样才能确保海智合作的实效。二是要在依托各方资源上求突破。目前,科协组织与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还缺乏一种有效的纽带,推动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今后,应该运用市委、市政府海智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与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逐步建立起一套工作联系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协调沟通制度、检查考核制度,依托各方资源来推动海智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要在海智项目落地上求突破。要做好近两年海智洽谈会洽谈项目的跟踪工作,一方面收集洽谈成功项目的进展情况,总结海智引进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疏理需要继续洽谈的海智项目,列出明年合作洽谈的重点项目,继续做好洽谈的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合作项目在锡落地。

4、有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拓展组织网络体系的问题。科协基层组织联系着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只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更多的基层组织成为科技工作者认可、满意的“家”,才能把建“家”工作做实,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中央书记处强调“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比较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这一要求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有效覆盖。一方面要求科协工作要覆盖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求科协组织要覆盖科技工作者密集区域。按照这一要求来衡量我市科协的组织建设工作,显而易见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企业科协组织通则实施细则》、《联合企业科协组织工作规则》、《开发区科协组织工作规则》,对新时期科协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并积极推动基层科协组织的组建工作。但全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市(县)区科协组织的覆盖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有部分区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地推动。个别区甚至两年来无任何实质性推进。今后,市科协要坚持党建带科建,科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工作要求,通过现场观摩、协调指导、专题督查等形式,切实抓好各级科协组织建设。有条件独立组建科协组织的单位,要抓紧组建独立科协。不符合独立组建科协组织的地区和单位,要积极探索组建联合科协组织,并将其作为今后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以此来增加科协组织对科技工作者的有效覆盖面。

5、有关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科技思想库作用的问题。2009年底,中央书记处在《关于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努力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部级科技思想库,在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设科技思想库,就是要通过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储备、提供大量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科技政策建议和报告,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今后,要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软课题研究,结合无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组织专门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的研究攻关,在决策咨询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要科学地进行选题,既要有针对性,能切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要有前瞻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前瞻性思考。要加大经费投入,对重点课题在认证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扶持的力度,确保拿出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要严格规范评审工作,制订评审程序,聘请评审专家,对软课题进行等级评审。今后,列入等级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的软课题项目都要编入《科技工作者建议》,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科协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的保障措施

1、要确立维护大局的思想观念。要不断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全局利益出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局上定位,在大局中求胜,在大局下作为,服从于大局,服务于大局。特别要注意,当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决服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不为局部利益失原则,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既是科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是科协工作者的党性要求。要坚决破除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的壁垒,理顺处室关系,强化处室职责,减少推诿扯皮,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务机制。特别是科协的重大活动,工作量大,牵涉面广,大家要从大局出发,确定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好整体效能,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要坚持团结协作的思想作风。团结协作是指所有人目标一致,思想统一,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作用,充分利用最大优势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在科协内部各个部门与岗位分工各不相同,却都缺一不可,惟有相互团结,相互协作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科协机关和基层单位的每个干部职工都应把注重团结协作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境界来提高,作为一种能力来强化,任何时候都要把增进团结协作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胸怀,努力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做好科协工作,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帮助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科协必须跳出自我循环的圈子,把工作放到社会事业的总体格局中去部署和把握,注意搞好与兄弟部门的团结协作,立足社会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影响,以此来提升科协工作的整体水平。

3、要营造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要进一步开展和谐机关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支持,机关和外部融洽联通的良好局面。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倡导和谐理念,树立和谐出业绩、和谐出人才的观念,真正消除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的“不和谐”因素,打牢和谐创建的思想基础。要加强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八种良好风气,用科协精神统领大家的思想,在整个机关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新风尚,使大家真正能够集中精力谋工作、一心一意干事业。要注意培养干部职工的健康心理素质,每个干部职工都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相处,不搞无原则的争论争吵,不随便议论和猜测事情。要用健康心态对待一切事物,真正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任用,在科协系统建立起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

4、要健全跟踪管理的责任体系。要建立机关各部门工作责任体系,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分解。明年工作意见形成以后,要疏理出重点目标管理项目,明确工作内容、推动时间、保障措施、责任部门,并定期抓好跟踪管理工作。各个处室内部也要进行任务的责任分解,确保工作任务的分解不出现空白,工作任务的推进不出现脱节。对跟踪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研究,提出应对措施,认真加以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事业单位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加强业务考核,并按照市政府关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统一部署,建立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咨询中心和国际中心合并以后,要探索建立一个有统有分的运行模式,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完善,以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5、要重视社会各方的监督评价。要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科协工作的服务对象,采取发放评议表、进行网络评议的方式,对科协机关各处室、基层各单位的思想作风、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工作效能、廉洁从政等方面内容进行评议,并请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明年年初,再结合全市的机关万人评议活动反馈意见,统一组织一次讲评。各分管领导和机关处室平时要结合调研走访,虚心听取基层科协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从自身找问题,从自身排差距,并重视解决基层科协提出的各类问题,确立科协干部的良好形象。要抓好日常教育工作和“十个禁止”、“十个杜绝”的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及时提醒,有效抓好各项整改工作,真正把作风效能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4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跨区域创新体系是不同行政区域联动形成的科技创新网络。在知识和科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关键性变量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动力和阻力并存。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认为地方合作应走向网络治理、整合利益机制、完善合作制度和进行组织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探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并非第一难题;如何让相关地方部门打破利益壁垒、跳出单个地方的囹圄开展科技合作,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从公共管理视角,从利益协调、制度完善、组织构建等方面探讨长三角跨行政区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动力

(一)激烈的外部环境:地方合作的强大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份额,西部大开发不断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泛珠三角经济区、中部城市群等全国范围内以区域经济合作为特色的新一轮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长三角地方间科技合作,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以保持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激烈区域间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合作的社会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通的社会背景为地方合作开辟潜能和空间。历史传统上,长三角中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风土人情相似,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深厚的吴越区域文化共性和经济发展纽带,强有力维系了三地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共性,一定意义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内三地合作的社会基础。

(三)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地方合作的前提条件

作为经济发达的区域,长三角积聚了国内外大量的知识和科技要素,初步具备有助于创新的物质条件。上海市是我国最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中心之一,综合优势较强,江苏省优势在于基础学科领域,高校比较集聚,两地均拥有一大批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科技需求旺盛。两省一市各具发展特色和科技资源优势,在科技创新与合作等领域有互惠互利和取长补短的需要。

(四)前期合作成果:地方合作的现实基础

在中央科技部协调支持下,长三角内的江浙沪地方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政策和规定、签署了各方面的合作协议。从2003年11月,两省一市政府共同签署《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建立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到2008年6月,两省一市科技部门正式印发《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对话性合作”走向“制度性合作”,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由国家牵头、两省一市共同组织了不同领域的联合攻关。

同时,自“星期六工程师”始,长三角的民间科技互动早已开始。此外,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研制和开发工业产品,成立研发中心。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阻力

(一)行政区划下的制度壁垒

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非一致性,长三角内两省一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缺乏全局性的科技政策规划,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筑起名目繁多的制度障碍,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的倾向。例如,由于各地区程序和方法的不一致,跨地区销售的产品要经过多次检测或多个产品证书,人为加大企业成本。区域科技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地方政府间倡导式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缺乏落实机制和法律效力。

(二)地方利益协调机制未完善

如上所述,按部门、地区条块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就了极力维护地方利益的行政区经济独立王国,地方合作中始终带有强烈的地方利益色彩,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利益行为的机制。科技领域的合作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深水区”,触及各自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利益冲突和利益补偿机制缺失导致地区合作的“貌合神离”。

(三)科技资源利用低效

相对于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长三角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尚显滞后,科技资源遭到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分割,科技人才、项目、设备的部门化和单位化仍是普遍现象。现有的协调机制更多关注资源优势互补,没有着眼于区域整体科技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这种科技资源的行政切割直接使区域科技资源沉淀,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难以攻关,虽然中央财政拨款不断增加,但科研成本依然高居不下,重复建设、同构竞争、科技资源低层次消耗等相关问题严重。

(四)区域性科技中介尚未成熟

2004年6月,长三角地区科技中介战略联盟在上海成立,虽然科技中介联盟一定程度打破了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实现区域内科技中介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内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转移的效率,但是在整合两省一市入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解决区域科技合作问题的实际能力、联盟日常运转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看来,长三角区域科技中介机构徒有其形而缺其实,且部分科技中介遗留着行政机关烙印,对政府依赖性强,机制不灵活。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由政府主导型为主转向网络治理

从整个长三角来看,科技创新不应该是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事,它是在各部门之间互动产生的。“网络治理的规范基础在于行动者能够认识到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的利益,基于信任、忠诚和互惠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够促使和维持行动者之间的合作行动”。其主要运作方式既不是由上级选定目标并控制预期效果的行政命令,也不是自主行动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争论议题,而是行动者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水平式的自我协调。

首先,正确定位地方政府作用。长三角地方政府应当好引导者、服务者和统筹者,发挥科技合作政策平台构建、基础设施支撑和科技合作项目催化的作用,为地方科技合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再次,组建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及科技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突破行政区划障碍,组成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培育长三角民间组织发展同时,鼓励其自发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机构,完善创新过程中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二)健全地方利益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的利益趋向是决定区域内科技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不断健全旨在寻找利益共同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形成合作的战略共识,长三角的科技合作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地方官员应建立地方公共利益或区域公共利益的观念,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形成连横的强烈愿望,从国家战略高度,在省级层面上进行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流畅、准确、及时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沟通渠道和全方位的科技信息交换制度,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促进政策法规等地方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使科技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完善磋商机制,建立多边的直接协商对话机制,就地方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区域科技合作管理机构构建、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协调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地方间争端。

(三)构建有效的合作制度框架

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有益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基本框架。一方面,构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秩序。建立跨委办、跨部门的科技资源与信息交流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合作的配套制度。科技合作过程中的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技术规范、管理制度、服务补贴办法、资源共享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均需在各地方的沟通下形成详细的制度条款,逐步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此外,国家应出台鼓励和规范地方科技合作的必要法规和政策以推动和规范地方科技合作,保障各地方的合法权益,使得地方科技合作中的磋商对话、合作宣言等松散型契约转变为具体的合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合作制度。

第5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2019年,区科协党组根据工作要求,按照区纪委驻宣传部纪检组指导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今年,区科协党组按照区纪委驻宣传部纪检组工作要求统筹谋划区科协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019年区科协党组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党组会议常态化研究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效做到与科协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对照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纪律要求,科学制定、细化分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对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将压力层层传导,切实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上下同心、协调一致,严格落实了主体责任。

二、强化理论学习,持续提升思想意识

2019年,区科协党组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强化“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月4日,区科协党组组织区科协机关所有党员和干部职工到张家界市监狱,参观市纪委办案基地,接受了廉政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违纪违法案例中吸取教训,切实做到明底线、知敬畏、立规范、守纪律。节假日,党组紧盯春节、元旦、端午等重要时间点,组织编发廉政警示短信、召开会议提醒等,预防干部职工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三、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在平时工作中,区科协党组持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锻造忠诚干净干部队伍。加强制度建设。2019年年初,区科协党组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最新要求,结合科协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机关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对机关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重大事项报告、股室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明晰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有效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新风,单位面貌一新,2019年没有干部职工违法违规违纪。

四、强化履职担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区科协党组班子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履行科协职责紧密联系起来,以实际行动全面助推永定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一是发挥科协优势,服务中心大局。充分发挥科协全委会委员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二是深入基层,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社会民生改善等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座谈,形成工作专报告,从科技助推精准扶贫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五、强化廉洁自律,发挥头雁标杆作用

第6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于科技创新群体的协同创新,已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陆萍和卜琳华构建了高校创新团队协同力的评价指标体系[4;胡恩华等以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为主线,着重对协同创新内涵、一般过程、适应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李应博等以协同创新服务为视角对中国大学创新能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H;张钢等研究了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陈光对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进行了研究®;彭纪生等讨论了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提出了我国实现技术协同创新的对策思考®。以上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深入到科技创新群体各个系统和组成要素的层面,尤其是针对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群体,分析群体协同创新效应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有必要对群体要素相互间的协同做系统全面的分析。

1协同效应的内涵

1.1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是由于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M。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和复杂的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驱力,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异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在混沌中产生稳定结构。科技创新群体在运行过程中,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耦合,产生科技创新驱动力。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互动关系的总和称为协同,协同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优势的互补和知识的流动,推动了科技创新。

1.2 序参量

协同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是序参量。序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反映了新结构的形成和有序程度,用来解释有序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序参量是大量子系统集体运动的宏观整体模式有序程度的参量,是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协同的产物;同时序参量又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支配各子系统的行为,决定整个系统的功能,主宰系统整体演化发展的过程M。即它由系统各个部分的协同作用产生,产生后反过来又控制和支配各子系统,是协同作用的表征和度量。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得出,科技创新群体内部的序参量是科技创新,即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群体的组建目的、任务和目标是进行科技创新,完成创新性任务,具体到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群体的任务是解决技术上的基础科学问题,提高该领域的科技水平,推动技术基础科学的发展。同时,科技创新又是群体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得出的,进而又促进各要素向群体系统预期的目标发展。群体中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群体中的设备、经费、研究平台等条件,在群体制度、文化氛围的保障和促进下,在政府、依托单位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中,进行知识共享和科学研究,其阶段性和最终产出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的新知识在群体内的交流、扩散和反馈中,再作用于系统各个要素,促进群体的发展。科技创新群体就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逐步前进发展,不断完成创新性任务,达成群体的使命和目标。

2.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分析

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分为基础的成员协同、群体内部的要素协同以及群体外部的主体协同三个层次,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2.1 成员协同

2.1.1成员知识结构的协同效应

技术基础科学领域是从技术科学中提炼出基础科学问题,群体从事的是为技术作支撑的基础研究。成员的学科结构中既有基础学科人员,又有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在科学问题的凝结下,形成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协同创新效应。科技创新群体的组织形式使成员能够在知识结构、学科背景上达到互补和匹配,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基础学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服务人员,通过相互协同、密切合作形成科研方向和创新能力。

例如‘‘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成员学科领域涵盖了数理科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机械与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依靠研究群体的载体和目标,通过长期的密切合作形成了“用力学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合材料、新材料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为祖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服务”的发展方针,以‘‘材料一结构一体化、结构一功能一体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为发展主线,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协同,充分发挥了成员的协同创新效应,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为推进我国复合材料学术研究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成员构成结构的协同效应

科技创新群体的成员包括学术带头人、核心骨干成员,以及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日常事务处理人员等在内的成员三个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年龄结构使群体系统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进而产生协同效应,使科技创新群体的整体功能得到放大。在群体中最为关键的是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带头人是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一个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开阔和前瞻的学术视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群体带头人可以高度地凝聚科研力量,引导和确立科研方向,塑造团队的个性和精神,充分发挥群体的协同优势,在带动群体建设和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通常由领域内的专家和杰出人才构成的骨干成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及青年教师构成的后备队伍,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使个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员年龄上应老、中、青搭配合理,并注重群体平均年龄的年轻化,重点选拔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青年团队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使知识得到传承,保证群体的持续发展。

2.2 要素协同

2.2.1硬件要素的协同效应

科技创新群体的构成要素首先是经费、设备、人才、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以实质性资源为特征的硬件要素。群体以特有的优势将要素整合,各要素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个体所不能产生的整体效果。群体的组织形式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实现协调和匹配,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使要素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实现协同的目标,需要对要素进行权衡、选择和协调,人才和设备、人才和经费、经费和设备、设备和基础设施等要素之间均要实现相互匹配、充分利用和流动,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果。硬件要素系统的序参量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群体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决定了要素的投入和配置,促进要素向群体预期的目标发展;而科技创新又是在人才、经费、设备等要素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产生的。

2.2.2软件要素的协同效应

科技创新群体的要素构成除了实质性资源的硬件要素,还包括环境、制度、文化、管理等软件要素。群体的创新环境、群体制度、群体文化及群体管理模式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环境和文化是群体制度和管理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内在驱动力,和谐、积极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使群体制度更好地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会使管理更为有效;而合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是形成良好群体文化和环境的前提保证。

在技术基础科学领域创新群体中,群体目标是软件要素系统的序参量,本质上依然是科技创新。这是因为群体运行的核心是围绕目标来寻求或设计用来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群体的制度、文化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群体目标,即完成创新性任务,实现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又是在群体的环境、文化、制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同时创新产出又促进各要素向群体预期的目标发展。因此,群体的文化和环境应该是活跃的、积极的、鼓励创新的,群体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也要依据支持和有利于创新为出发点,在管理上能够很好地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创新活动。例如技术基础科学领域具有科研周期长、成果产出较慢、风险大的特点,在考核上就不应该过于频繁和急功近利,应允许失败,建立科研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为了解决跨学科的科学问题,群体既需要有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成员,也需要有材料、机械等工科背景的成员,这就存在成员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处理问题角度的不同、文化上的冲突等,要求群体在文化上要宽容、信任、民主;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协调各方面利益;群体环境要使成员有归属感,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形成一个共同理想。

2.2.3软件要素和硬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

科技创新群体除了软件要素系统和硬件要素系统各自的协同,两个系统之间也具有协同效应。制度、氛围、文化、环境等要素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人才、资金的作用,引导和规范资源的使用。而制度和环境要素又是围绕着实质性资源而形成的,其属性、性质和特征是由人、财、物等实际资源所决定的。通过软件要素和硬件要素的相互匹配、适应、相互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要素的价值,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用最大化。软件要素和硬件要素的协同说明科技创新群体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

2.3 宏观层面的外部协同

外部协同(或称为组织协同)是指群体主体层面的协同,具体包括群体与政府、市场、主管部门、合作伙伴(企业、资助方、社会团体)等主体之间的协同。各个主体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大系统,群体在系统中运行。技术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群体与社会科技背景、市场需求、政府行为、合作伙伴等环境因素保持高度的开放和协同,是其向有序方向演化的必要条件。开放要求技术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群体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必须拥有灵活、高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机制,技术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群体必须从环境中获取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信息和物质资源,否则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例如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获得政府投资和购买设备。根据科技创新群体有机体的自组织特性和群体的开放系统特性,产生良性的扩张结果是通过吸收外界能与群体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的良性事物,即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乃至信息,生成负熵,使原有创新群体由混沌走向有序或由有序走向更高一层的有序,当系统演化为耗散结构后,再继续增加开放程度,又会进入新的混沌状态。与政府、市场及合作伙伴等相关机构积极的交流和配合是群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3.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对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由于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分支化和综合化特征使该领域学科间界限模糊,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是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基本要求,而由于时间、精力和条件的限制,单个研究人员往往只能在某一个领域或方向上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出现技术上的缺陷很难避免。另一方面,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具有规模效应的群体性协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目标不同,当有一个共同的技术问题把这些目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之后,就会发现这些目标的归宿点是非常相近的,而科技创新群体正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效载体。科技创新群体这一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形式为在关键技能上互补的成员进行协同合作提供了平台,满足了知识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需求,在共同目标的牵引下,对解决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关键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技创新群体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和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同,各方面积极和有利的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在协同中提高了要素和子系统的工作效能,产生互补效应放大了各子系统功能,形成了整体功能倍增效应。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专家相互合作,拓展研究空间,突破科研活动中的瓶颈。例如工程科技人才提出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解决该问题,并进行理论指导,从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升华。在群体中,经费、设备、基础设施得到了资源配置,围绕着创新性任务,群体这一组织形式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匹配;同时,群体的文化、氛围、制度等方面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环境,促进了合作与创新。政府、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与群体的合作和对群体的支持构成了促进群体发展的外部力量。如图1所示,技术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群体中,在科技创新这一序参量的引导和作用下,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成员之间、要素之间、群体与高校、政府、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非线性作用普遍存在,并由此维系着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4.结论与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群体协同创新效应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综合的控制和利用群体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增加群体的整体倍增效应和创新能力。群体内各要素和各系统之间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具有关联和依存关系,以要素的整合和互补为基础的系统协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证,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推动了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体的成员协同、要素协同和外部协同的机制,为群体发展拓展思路,为促进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通过以上对群体协同创新效应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群体科技创新能力。

(1)确立群体共同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是群体的动力源泉和最终归宿。在群体合作的过程中,目标不一致将导致成员间的冲突和摩擦,降低成员的科研积极性,产生内耗,从而难以实现良好的协同。清晰、明确、符合个人目标的共同愿景是成员科研活动的动力。目标关系到群体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挥,一致的目标将成员的自身利益变成群体的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各成员紧密协作,形成一种合力,推动群体的发展。

(2)培养优秀的群体带头人。优秀的带头人带动了群体的发展,对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群体主管部门应积极培养和提高群体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例如提倡群体带头人承担高层次项目;鼓励带头人主办和参加国内、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交流提高;提供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访问的机会;促进群体带头人和骨干成员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持续更新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群体科研实力,带动群体持续发展。

(3) 打造优势互补的创新群体。优势互补是群体优势的重要体现,围绕共同目标和创新性任务,以成员学科交叉、理工结合为特征,形成知识结构、研究领域、技术特长、思维方式、年龄、人文素养等方面互补的成员结构,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技术基础领域科研问题的复杂性和交叉性特征需要不同领域、专业的专家协同合作、共同攻关,互补性群体更易于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4) 做好群体的基本物质保障工作。给予群体人、财、物方面充分的支持和保障,群体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支持。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显著的特点,因此主管部门应该建立长效资助机制,解决群体发展的后顾之忧,保障群体健康、稳定发展。为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建立专项资金给予激励,另外还需做好房、屋、水、电的后勤保障,避免群体在这些琐事上花费巨大精力。

(5) 注重积极的群体文化建设,健全群体制度。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加强成员间的情感和联系,提高合作水平和效率;群体内部应倡导民主自由、塌实勤奋、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树立鼓励创新、甘于奉献、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培育人才、以事业凝聚成员的环境。制度建设是创新群体的基础管理,完善的制度是群体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群体内部运行上,为了扶持和鼓励科研,可以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在经费和设备使用、课题立项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在人才选择上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减少行政干预,目标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第7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健全科学素质工作长效机制。县科协充分发挥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抓总作用,认真协调落实《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积极推动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高、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建设,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增强工作合力,努力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全年召开1—2次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加强对各成员单位职责的进一步细化、量化和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办,引导各乡镇、各部门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提请县委政府把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逐步建立考评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二)深入推进五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发挥科协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源优势,举办好1—2次青少年大型科普活动;发挥各涉农学会、部门的科技优势,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科普基地示范、科技下乡指导、科技培训服务等形式,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发挥各培训机构的优势,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创业服务指导等方式,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画廊和宣传栏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城镇社区科普益民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和文明程度;在人民群众中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反科普宣传力度;发挥党校、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周末学院及理论学习在线学堂资源优势,并通过学习培训、异地办班和挂职培训等形式,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普遍提升。适时邀请知名专家为县委中心学习组、县直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行一次科普报告会。

(三)全面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深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普基础设施投入机制,整合各部门科普资源,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加强行政村、社区、学校、医院、机关等单位的科普宣传站(栏)建设;积极争取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基地的支持,利用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建立科普教育基地。

二、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助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精心筹划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活动品牌。以“科普之春”、“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以各学会、协会和广大科技人员为主力军,以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咨询义诊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科协系统围绕两大科普活动全年组织送科技下乡达100场次、培训5万人次以上,其中较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不少于3场次。推广新技术新模式10项以上,印发资料4万份以上。

(五)加强科普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普展教活动。积极争取上级科协科技巡回展到展出,继续推行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组织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参观。发挥科普大蓬车流动性强、快捷便利、功能齐全的科普宣传优势,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切实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以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等基础设施好、科普氛围浓的城区学校为重点,开展校园微型科技馆试点建设。

(六)创新青少年科技节,着力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合作,采取灵活有效地形式,组织开展全县第五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保参与活动学生人数达3万人以上。要切实抓好科技辅导员队伍和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科学教师培训,提高科技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和选手参加市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

三、加大科普项目争取力度,推动科普示范体系建设

(七)积极实施好科普惠农益民项目工作,全力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着力做好“科普基层行动计划”、“科普助力新农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围绕全县柑橘、茶叶等支柱产业,将“乡村脐橙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纳入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峡口村九畹丝绵茶科普示范基地”纳入省科协“科普助力新农村计划”,茅坪镇桔颂社区纳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八)抓好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培育2个科普示范乡镇、一批科普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建好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加强新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做好示范体系登记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建好科普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完善科普示范体系,为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四、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着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九)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政协科技界别作用,发挥科技人员的参谋决策咨询作用。积极参加人大、政协各项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织视察基层科协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重大项目,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积极建言献策。

(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县直各学(协)会要结合本行业、本领域重点、难点技术问题确定科研项目、组织科技攻关,撰写科技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每个学、协会全年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应不少于2次,每个会员全年撰写理论或实践论文应不少于2篇。与有关部门联合,切实开展好全县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交流活动,在组织论文评审的基础上召开学术交流会议。

(十一)健全举荐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科协在举荐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青年科技奖为平台,培养举荐科技人才,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向县委、县政府推荐对优秀科技工作者实施奖励,做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十二)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科协文化建设,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研究制定科协文化建设方案,培育具有特色的科协文化,推动形成科技界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通过举办会员座谈会、会员联谊会、学会工作交流会、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营造为会员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良好氛围。力争把科协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温馨之家”。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县内外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宣传报道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

五、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增强科协组织活力

(十三)强化科协团体会员工作。一是加强县直学会建设。积极协调与沟通,争取县直学会挂靠单位重视学会协会工作,在学会开展活动和经费上给予支持,逐步推进学会、协会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学术团体的凝聚力。指导学会、协会依法运作、按章办会,吸纳更多科技工作者和民营科技人员加入学会、协会组织,努力培养各学科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学会、协会工作目标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奖励制度。二是重视乡镇科协建设,乡镇科协达要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办公地点、有牌子、有议事规程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协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着手开展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的企业科协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四是创新科协会员日活动方式,培养和增进科协会员的团体意识。

(十四)加强科协队伍建设。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能,打造一支热爱科协、奉献科协的团队。强化科协全委会、常委会作用,加强机关与不驻会同志的联系,认真执行科协议事规则和联系会议制度,加强科协干部职工自身修养,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科协干部队伍。

第8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一、班子履行主体责任情况

(一)统筹安排,明确目标责任。市科协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年初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为年度的重要工作来抓。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 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市科协工作通盘考虑,统筹谋划。结合科协工作实际印发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逐项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明确了党组书记、分管领导及各科(室)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清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

(二)健全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基础。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党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了《党组议事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度》、《“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签订廉政责任书。

(三)完善责任整改机制。针对上级的巡视巡察、党风廉政社会评价、行风政风满意度调查、监督检查、举报等反映、反馈的问题,科协党组进行集中专题研究讨论,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抓好整改和防范工作。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检查机制,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纳入对班子成员和科室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班子成员履行主体责任情况

(一)班子成员遵纪守法情况。2016年以来,市科协领导班子成员没有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管辖范围内部门党员干部没有发生违纪违法问题。

(二)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按照“四个亲自”的要求,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xx市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科协工作实际提出要求,落实工作部署,定期检查工作推进情况,主动听取分管领导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亲自过问经费开支等重要事项;在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上点名提示按要求在党风廉政责任监管报送履职情况,亲自部署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检查考核工作等。其他领导干部坚持每季度对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研究,以例会检查、集体谈话、个别谈话等形式开展督促检查,形成了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市科协党组领导班子及成员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在民主生活会上和述职述廉时,主动报告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情况,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生活中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努力做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的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进一步严明纪律,严格按、按制度、按政治原则办事,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遵纪守法、遵守《公务员法》、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的风气。

(四)班子成员加强作风建设情况。市科协党组领导班子及成员始终按照便民和利民的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群众,有力地增强了班子的履职能力,促进了科协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

三、强化宣传教育情况

(一)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系列讲话,学习中纪委全会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建设。今年以来,党组中心组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5次,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等内容开展学习讨论。结合党员干部大会,对党员干部普遍开展了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剖析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组织观看《榜样》、《背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警示教育片。

(二)推进反腐倡廉舆论宣传,营造崇廉尚洁的廉政氛围。建立宣传教育栏,市科协党组围绕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编辑、制作信息6期;利用科普宣传栏,加大反腐倡廉舆论宣传。

四、深化作风建设

(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定期研究、检查、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形成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深入查找“”和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苗头,完善制度机制,延伸监督触角,抓好问题整改改进工作作风。

(二)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科协根据《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彭委办〔2016〕30号)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xx市科协两学一做活动方案》。按照“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总体要求,实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到桂花镇、邛崃市、浦江县、省图书馆等开展党史教育4次,党组书记上廉政党课2次

五、选好用好干部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养情况。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健全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情况。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均严格执行提出的好干部“五个标准”和省委“三重”原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原则、标准、程序、纪律,采取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决定的方式进行选拔任用,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

(三)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监督情况。严格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明组织纪律,严格选人用人监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六、维护群众权益

(一)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情况。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科协就如何建立“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民生诉求、困难群众、WW工作三本专项台账,制定了工作方案。将科协“挂、帮、包”的红旗村和双报到的天府中路社区作为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及不稳定因素的走访对象。在丽春镇红旗村,落实该村用于科普实施建设资金2.3万元,开展科普活动资金1万元,组织开展慰问活动2次。在天彭镇天府中路社区,组织开展了科普讲座、举办科普宣传、组织志愿活动以及慰问贫困户活动共4次。

(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市科协无此类情况。

(三)民生工程进展情况。结合省、成都市民生工程相关目标,完成“xx市蔬菜产销协会”科普示范农技协的申报工作,该点位已被到成都市命名;投入4万元支持“延秀小学创客教室”建设。科协群团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市科协投入17.2万元分别在军乐镇、丹景山镇、天彭镇锦阳社区、小鱼洞镇江桥村、濛阳镇青江社区设立科协便民服务平台并开展工作,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好党群共建,积极参与到构建群团工作大格局中,更好地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七、推进源头治理

按照xx市2013-2017年惩防体系工作规划,科协结合工作实际,从职工思想状况、岗位责任落实、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产生风险的根源,进一步落实风险点监管责任,廉政风险点监管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科协专门召开了4次工作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习,科协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操作流程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推进了防控管理工作。在市纪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在科协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科协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有效促进了惩防体系建设,创新了反腐倡廉工作方法,深化了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加大了治本力度,优化了廉政建设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已带来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而通过查找风险点、公开风险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单位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和廉政意识。

第9篇: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原则;目标任务;运行机制;措施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主线,实施“大党建”工程,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大党建”的范畴,实施“大党建”系统工程,建立“大党建”工作体制,着力构建统一领导、职责明晰、有机协调、齐抓共管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一、实施“大党建”工程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实施“大党建”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探索、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运作,有机协调,合力攻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大党建”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全面开展““强、提、促、创”活动,”使全区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成为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发挥地方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干事创业抓落实的执行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实施“人才兴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优化人文环境。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扩大宣传影响。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制度约束力;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强化惩处的威慑力。五是改进工作作风,以人为本,艰苦奋斗,增强服务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大党建”工程的运行机制和措施

实行“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有效整合党委部门资源,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优势互补,合力攻坚,建立“大党建”工程的科学运行机制。成立“大党建”工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领导小组主要由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等部门整合而成,统筹落实“大党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有关常委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组长主要负责决策和抓总,常务副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工作,牵头研究、协调、督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位委员分头抓分管方面工作的策划、创新和实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强力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统战、政研室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大平安”、“大统战”、“大群团”、 “大”工作在党委“大党建”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别建立协调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小组和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

实施“大党建”工程要坚持一体化运行。实行“大党建”一盘棋,统一规划部署、统一配置力量、统一检查指导、统一考核评价,做到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载体,召开一个会议,实施一个考核。一个中心即党委的中心工作和“大党建”工程,一个载体即 “ 强素质、提能力、促发展、创和谐”活动,党建工作由党委统一召开一个党建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考核工作把纪检、组织和宣传部门以及机关工委的一些考核内容有机整合,进行统一考核评定,以此克服党建资源分散、工程载体过多、各类活动泛滥、重复交叉、各行其是、弱化主题、淡化中心、正常工作复杂化、基层不堪重负等问题,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相互穿插又突出重点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