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精选(九篇)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

第1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关键词: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行业都在对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问题展开研究。而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石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评估也开始从定性评价向着定量评估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加强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估内容分析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石化企业应该具有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要求,并且确保应急救援目标实现的能力。同时,中国石化企业还应该具有通过采取措施实现事故有效控制和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能力。所以,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应该对石化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通讯、医疗和消防等各种保障能力进行分析[1]。而通过定期的进行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才能够确保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此外,定期进行企业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也能够使企业的组织应急救援水平得到提高,继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事物发生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研究

(一)评估方法的确立

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可以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进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然后利用体系对企业的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就目前来看,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法和模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是否能够对企业应急能力展开科学的评价,还要取决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使用综合评价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总体水平进行反映,并且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身薄弱环节的查找[2]。因此,使用该方法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应急能力总体情况和改进方向,所以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

(二)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确保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首先,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需要将企业应急能力涉及的各个要素全面覆盖在内,并且使问题以简洁和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需要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准确反映,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再者,体系构建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需要进行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的指标的选择,从而通过简化复杂的问题使评价具有可行性。

在具体构建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还需要从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体系的构建。因为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才能够使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具有一定的应急救援能力。所以,企业还要事前建立应急组织,并且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准备和应急预案的编写。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则需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否迅速、高效和准确的开展应急救援,主要取决与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在突发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石化企业需要使企业的生产、工作和环境尽快恢复[3]。而拥有足够的应急恢复能力,才能够使企业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并且做好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

(三)评估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体系的评估指标时,还要结合中国石化企业的应急救援程序和特点,并且进行石化应急专家意见的征询。而首先可以确定的就是,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是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则能够进行多个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选取,从而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展开综合评估。经过分析,可以在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下设应急组织、应急培训、应急保障、应急预案、监控与预警五个二级指标,然后在各个二级指标下进行三级指标的设置。在事中应急响应能力下,则可以设置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和应急支持四个二级指标。在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下,可以设置现场清理、善后处理、总结与改进这三个二级指标。

(四)体系权重的确定

为反映体系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还需要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估测。考虑到石化企业应急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需使用层次分析法对体系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92、0.627和0.081。在众多二级指标中,应急保障、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在各自范围内的权重较大,权重值依次为0.254、0.285、0.213、0.244、0.413、0.244、0.500。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中国石化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展开分析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适合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对企业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估。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发现企业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加强企业的应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华娟,张以飞.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J].化工管理,2015,16:102-105.

第2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环境风险问题,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问题并存。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环境禀赋存在差异,各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问题以及具备的解决环境风险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环境风险特征差异,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工作基础和案例代表性等因素,选择江苏省、安徽省铜陵市以及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作为试点案例地区。江苏省处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化工企业众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以及运输是主要的环境风险来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相对较好,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环境脆弱区和典型工业城镇,从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选取12个区(县)开展评估。铜陵市位于我国中部省份安徽省,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过程产生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问题。鉴于铜陵市面积仅有1200.7km2(2016年之前),主要环境风险源相对集中,可采用区县级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全市环境风险。贵阳市和安顺市位于西部地区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贵阳市对全市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安顺市分别对8个区(县)进行评估。

一、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

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见图1。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一步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机构,第二步初步筛查,第三步收集缺失信息;研究阶段:第四步分析突发性风险情形,第五步分析累积性风险情形;总结阶段:第六步综合分析,第七步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

二、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

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共有32项评估指标,其中环境风险源强度(S)15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8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9项(见表1)。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县级环境风险源强度(S)、县级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县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指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R=0.4S+0.3V+0.3M根据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

三、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指标共24项,包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指标(S)12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标(V)9项、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3项(见表2)。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R=0.4S+0.4V+0.2M根据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及环保、交通、港航、国土、安监、农业等部门统计资料及补充调查资料。数据基准年为2013年。

四、确定环境风险评估等级

江苏省12个区(县)的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中等水平,少部分为低水平,累积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均为中等。铜陵市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中等水平。贵阳市和安顺市8个县(区)的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一般水平,少部分为中等水平。作为试点案例应用,上述风险等级仅反映了采用试验性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但由于受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以及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影响,结果可能并不能十分客观、准确地反映试点地区的环境风险水平。但试点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评估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为加强试点地区以及国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五、因地制宜,加强防控

江苏省

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区域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制度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三方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对环境风险源、敏感环境受体的监控,行政区域监测预警能力和污染物拦截能力建设等。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大应急财力和人力投入、构建重点布局和全省联动的应急体系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演练三个方面。

铜陵市

调结构。禁止新建冶炼、钢铁、火电、水泥、基础化工等“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优布局。城区周边重化工业进入工业园区,搬迁工业区下风向和工业区内居民区,优化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和城市给排水布局,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降强度。加快企业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对现有重化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污强度。提能力。加快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健全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环境风险应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强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风险源实施分类、分级、动态、全过程管理。

贵阳市

加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废水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淘汰沿河流域落后生产力,关停、取缔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型水源地补给径流区内风险防范;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提高环境应急指挥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加强环保部门环境应急和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人员业务水平。

安顺市

第3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关键词】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abstract】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 the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measures

应急管理是人类正面地、主动地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其管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包括假劣药及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在内的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是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必须加强药品检验系统的应急管理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建立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体系,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下面着重探讨如何加强药品检验系统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经验

我国密切关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法制、体制、机制以及预案为基础的立体体系网,在以后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大众的利益。我们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经验:1、法律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方面,国家及省市市县三级相继颁布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他诸多方面也做了探索。目前,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当面对突发性药害问题时,仍没有妥善的应对策略。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应急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快速响应,它直接影响应急管理成效。目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药害事件的处理,如指挥不协调、指令不畅通、响应不一致等。

2.2 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只有在得到资金上的保障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由于资金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只能应对少数突发事件,无法应对所有的危机。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2.3应急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扎实落实各预案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2.险评估机制缺乏 风险评估机制对遏制要害事件的发生能够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虽然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警发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往往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便会在社会上流传不真实的信息,这样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恐慌。

3 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3.1 工作机构与职责 首先,成立一个由药品检验机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组成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一旦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通力合作,协作处理整个突发事件。

3.2 组织指挥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级别和检验工作时,能及时的作出快速、高效的应对。该体系应由4部分组成:应急检验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及应急检验工作小组,各小组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能,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应急预案,主要涵盖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应急检验、信息通报、考核评估等5个方面——这是应急检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在遵循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在实际的突发事件中,合理安排,有条不紊的应对。

3.4 应急信息报告 根据应急管理预案的相关规定,一旦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分合理利用3种方式:初报、续报及处理结果,进行汇报。一般而言,初报是在接到任务2小时内,通过电话,直接汇报任务的初步发展情况;续报是基本查清事件后,对事件的起因和进展做精确的书面或网路报告;处理结果报告是向有关部门书面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应对的策略、事件发展全过程及结果。

3.5 应急实验室网络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实验室资源平台,对各个部门和学科的资源做出整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度、多领域的,能协调统一管理的综合应急实验室网络平台,应对复杂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此平台,在平时,可以做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出现突发药害事件,就是应急处理平台。应急实验室网络应吸收有资质的实验室,完善整个平台,提升实力,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次序,有规划的应对,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

3.6 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保证应急器材和设备的供应以及搭建完备的实验环境。在应急检验的第一时间,提供完备的设备信息,保证检测的顺畅进行。

3.7 培训演练 由于应急检验有部门、人员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专业,制定配套的应急培训。通过培训,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让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在相应培训完结后,要对培训给出相应的绩效评估,如:知识的掌握、培训满意度等方面,并要通过书面和模拟等各种方法来检测演练的实际效果。通过培训和演练,使得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已经指挥能力得到提高。

3.8 总结评估 在处理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应组织专业人员,从应急准备、保障评估、应急处置措施评估以及处置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并完成总结评估。通过对事件处理过程的总结评估,要总结经验教训,做的好的方面要继续保持,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积极改进,找出问题所在,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结语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要,是整个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中,药品应急检验工作有很强的突发性、紧急性、强制性,要求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鉴定,得到最后的精确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所以,我们要从工作和技术上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安,李铭禄,陈宁,等.现代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新思路[j].科技与社会,2008,23(6).

[2] 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

第4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准备;事前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37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工作不仅难度较大,而且也不容易挽回损失,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有效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改变我们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重处置、轻预防”的现象,必须把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心转移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准备工作上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明确指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对法第五条的规定是对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总结。

那么怎样做好事前的预防准备工作呢?

一、强化危机意识

没有危机意识是最大的危机。“青蛙实验”告诉我们,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条件下,青蛙可以立即跃出逃生,而人们给水慢慢加热,青蛙就难于察觉,从而丧失一跃而逃的机会,被慢慢煮死,可见,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

强化危机意识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关注自身又超越自身的警惕性,忧患意识拒绝麻痹大意,拒绝得过且过,拒绝习以为常。社会转型期是的高发期,许多开始都有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蹦出火星,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等均由自然人的非正常死亡而引起,可是这个导火线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星星之火,终酿大祸。

在各类别众多的突发事件中,真正给予一座城市带来莫大灾难的当属地震灾害。石家庄地处地震断裂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区。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犹如在昨日,兄弟城市好的经验及应总结的教训警示我们――石家庄市应高度重视防震救灾工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强化危机意识还要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防止呆政、懒政、慢政,不思进取,熟视无睹,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观察不细,思考不深,担当不够。强化责任意识就要强化责任教育,强化履职能力,强化责任管理,强化责任监督。目前,各地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严重干扰金融秩序,浪费司法资源,形成诉讼之累,对国家、社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应该引起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日常管理

把管理划分为常态和应急,是因为人们发现日常管理不善才会引发紧急事态,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实践证明,日常管理无秩序,应急管理也容易一团糟,只有搞好日常管理,才能做好应急管理。因为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萌发的过程,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都是先量变后质变。因此,突发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也就是该事件的危害性和发展趋势被我们看到了,明显感觉到了,如果我们能在萌发期间就能加以识别、及早抓住,采取措施,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所以,只有加强日常管理,搞好日常管理,才有可能达到突发事件应对的最高境界――“无急可应”。

(一)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注重经验式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注意把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社会管理之中

目前的科技成果已经相当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事前预警的可能和平台,如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对海啸的成功预警,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实战中的成功范例。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地震的预报水平不断提高,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只要我们注意把技术信息和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就可以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步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二)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注重发动群众、依靠民众

当年的汶川地震,民间组织抢险救灾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利用、组织和协调联动,实际上这很值得我们总结。群众在第一线,他们对实际情况最熟悉,往往是他们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察觉最深,知晓最早,不仅能给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而且也能对平息事态提供支持帮助。每一位群众都是一部“雷达”,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功率最大、监测范围最广的“雷达网”。

(三)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强化风险管理重视风险评估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亦明确强调,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

强化风险管理重视风险评估能够促进应急模式的转换,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摒弃以往事件突发发生,然后再加以处置的落后的应对模式,而代之于通过风险评估实现危机预判,尽早加以解决的现代应对模式。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风险管理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是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增强应急管理预见性,赢得主动性的关键一环,是从更基础更科学的层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不断完善预案

应急预案就是用确定性的充分准备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突发状况,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到未雨绸缪,谋划在前,应对在前,是变应急管理为日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应急预案与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客观实际情况不符,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编制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还是一个对应急预案是否重视的问题。因此,不断完善应急预案首要的是充分认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做到编制预案目的明确,原则正确,符合实际,着重操作。

应急预案往往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程序,而对预防工作着墨极少,既然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就应该把应急预防纳入到应急预案之中来。当然,不断完善预案强调应急预案管理的动态性,需要针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给予持续性关注。

四、注重应急训练演练

应急训练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指挥人员和参与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熟悉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学习装备的使用方法等等。应急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有效性,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为应急预案的修改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应急演练可以从总体上评估应急预防准备工作,总结经验,提高应急预防处置体系的反应能力,以及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作战能力。因此,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要注重应急训练演练。

要做好应急训练演练,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应急训练演练的必要性,真训真学真练。明确责任,做好应急演练方案的策划、编制和执行工作,积极为演练成功落实必要的物资和经费保障,做好演练评估、分析、总结,并不断对演练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改进。

参考文献:

第5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关键词】 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对策

近年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重大灾难, 同时也给国家各行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造成巨大冲击。并由于其突发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多变与多元性和严重危害性等特点, 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 如何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各级政府加强危机管理,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本文拟通过对南京某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就建立完善、高效的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指导方案》和《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标准》从体系建设、应急队伍、装备储备、培训演练、宣教科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评估8个方面, 收集区卫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两家医疗机构2012年相关数据资料, 并进行评估打分。

2 结果

2. 1 总评分结果 经现场查阅, 资料审查, 逐项评分, 总分1000分的评估内容, 累计评估分903分。

2. 2 扣分项目细析 综观8项系统评估项目, 整体评估结果良好, 其中有4项系统评估项目涉及扣分, 为更好的查找卫生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 现列出扣分项目明细。详见表2。

3 讨论

3. 1 现状分析

3. 1. 1 政府重视, 卫生应急体系基本完善。区政府重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将其纳入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十二五”规划内容中。2012年有以卫生防疫经费的名义划拨的包含卫生应急常规工作经费73万元, 并备有应急储备金。 “一案三制”建设已初步完成, 各调查对象均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均成立有卫生应急办公室, 有专(兼)工作人员, 能够满足卫生应急日常工作需要。卫生应急相关法制宣传和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基本能正常运行。

3. 1. 2 监测预警, 信息报告系统较为灵敏。区卫生局有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操作流程、工作规范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及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 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完整率、网络直报率、评估率均达100%。传染病预警监测网络畅通, 处置率和处置及时率达100%。区疾控中心开展突发事件及大型活动公共卫生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 供政府决策使用。

3. 1. 3 队伍建设强化, 物资储备充足, 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区卫生局有卫生应急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制度, 应急专家库人数达278人, 专家咨询委员会人数达58人, 人员类型涵盖急性传染病、中毒处置、核和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心理救援等领域。有卫生应急装备管理制度, 储备品种和数量基本符合医疗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等事件处置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要求。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 该支队伍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成功处置2007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和数十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3.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2. 1 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政府尚未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政府发展规划中, 基本还是以卫生唱独角戏, 不利于卫生应急工作政府主导、联防联控机制落到实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尚未建成, 统一指挥、信息快速收集等尚存有一定难度。同时虽然从区卫生局到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和两家医院, 均已成立卫生应急科, 但并不是独立设编, 人员没有额外增加, 兼职情况普遍存在。

3. 2. 2 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未建立, 现场处置能力薄弱 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受硬件条件和人员限制, 应急检测能力不能满足早期识别和初步鉴定的需要。虽然应急专家库已建成, 但整体来看, 一线骨干力量匮乏, 专业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 设备条件差, 突发事件发现、识别能力和早期处置能力十分薄弱。

3. 2. 3 基层卫生应急科研能力缺乏 受人员数量、学历构成及实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区级层面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承担或开展卫生应急科研能力, 不能有效的拓展思维, 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不能很好的得到利用。

3. 2. 4 风险评估内容局限, 且停留于纸上谈兵 受重处置轻预防和行业局限等因素的影响, 非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尚缺乏实施方案。已开展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评估, 也存在留于形式和未与健康风险提示、宣传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3. 2. 5 善后评估 恢复重建与善后评估是突发事件处置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重治疗轻预防和重处置轻善后等观念的影响, 善后评估工作开展得较少或几乎没有开展, 相关补助与奖惩制度未建立。

3. 3 对策与建议

3. 3. 1 健全高效的决策指挥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绝大多数突如其来、情况紧急, 影响及危害广泛且深刻, 应急处理工作极为艰巨复杂, 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 要防止出现政令不畅、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因此要强化政府职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1], 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论是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还是今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突发事件实践证明,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核心作用, 同时也告诉我们,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多个部门密切配合与沟通协调。另外除卫生部门外, 政府更要成立应急办, 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组织与协调工作, 且要有正式机构和编制, 不能挂名兼职。只有这样, 日常的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和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此外, 卫生部文件指出,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内容, 有助于实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快速反应、果断处置[2]。因此应加大、加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3. 3. 2 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下, 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疾控机构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应该是复合型人才, 既要精通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又要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的有效驾驭能力[3]。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增加培训的频度, 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及演练, 提高现有人员能力;其次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优化应急专家库和应急处置人员结构, 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 3. 3 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公共产品。防范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 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 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势必影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也有可能贻误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机, 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和危害。因此, 完善政府财政支持机制, 对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至关重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往往需要事前投入, 区财政要将该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支持机制, 并有一定的预备基金列入财政预算, 必要时予以追加, 以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

3. 3. 4 加快重要卫生装备更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疗设备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设备的功能更加齐全、性能日趋先进, 诊断和检测的精度越来越高, 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为了快捷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 要加快对公共卫生有关重要卫生装备更新换代, 实现公共卫生相关实验室的应用、监测、检验、消毒、救治等装备的系列化、轻便化、现代化, 以更好地适应平战时需要。

3. 3. 5 开展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 创选条件开展卫生应急相关科学研究, 邀请上级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 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网络等, 全面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

3. 3. 6 健全善后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会导致组织或社会出现一种高度的紧张、失衡状态, 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例如今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因此, 在突发事件结束后, 必须建立善后处理机制, 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已经处理的突发事件, 在总结中获取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升能力。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评估机制、安抚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等。评估机制重点对事件处置过程各个环节和效果进行评估, 查找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环节还有缺陷?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技术方案, 为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服务。安抚机制主要对事件中受累群众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抚。激励与问责机制, 对那些不顾个人安危,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其行政与法律责任, 并形成制度。

参考文献

[1] 甄尚敏,孟友,侯延文,等.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的研究.中国公共管理, 2003,19(2):96-97.

第6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的总目标,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牢牢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为有效开展应急管理提供基础条件;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末,实现“五个建立”:

1、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均成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落实工作制度。

2、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

3、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完善。

4、建立具备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等支撑的应急保障平台。完善各类安全隐患信息处理系统和突发事件监管网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预测预警,实现突发事件超前预警信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保障能力的建设。

5、建立强化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增强群众自救互救的应急宣传教育网络。各应急管理人员、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基础支撑,努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单位要相应设立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负责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辖区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村(社区)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预案编制规划和上级要求,镇各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经专家论证后,报镇政府分管领导,提交镇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颁布施行,进一步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按照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全镇所有村(社区)、学校和规模以上企业等单位要抓紧编制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着力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预案建设,尽快构建覆盖全镇的应急预案体系。,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业单位要完成预案编制工作。具体框架可参照《村(社区)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学校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时,各单位应急预案报镇应急办备案。镇应急办要加强全镇范围内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规范预案的编制、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把各类预案衔接好、管理好,加快应急预案信息化步伐,提高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水平。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和职责落实。

(三)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整合我镇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一要加强与民兵、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城管、建设、交通、农服中心、水利、卫生、安监、人防、供电、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相关预案要求,分别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并按规定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要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以社区民警、民兵、保安等为依托,组建专兼职应急队伍。各村(社区)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各应急队伍平时应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四要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根据不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需求,从镇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选聘专业技术骨干,组建镇应急管理专家库,以满足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应急平台与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全镇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各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施、公用卫生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工业集聚区和人口密集场所的消防、医疗卫生等安全设施建设。电信、自来水、电力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和校车管理,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镇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对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普查建档,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要加强对储备物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要丰富储备方式,根据应急处置的要求,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全镇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六)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风险隐患的排查、登记、整改和动态监管制度,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层层建立排查责任制。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和风险评估,对重点部位特别是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危险品仓库,以及“多合一”建筑等,建立隐患信息数据库,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和整改进度,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问题多、隐患严重、危险性大,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隐患,要及时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稳定。

(七)抓好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向上级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可在总指挥同意后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同时抄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救援机构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一般及一般以上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村和镇有关部门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向镇主要领导和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将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须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后及时以《专报信息》(附件2)形式报送文字材料。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态控制及变化情况。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长的动态突发公共事件,要实行日报制度,必要时要随时续报。应急处置结束后,事发地村和镇有关部门要对事件处置全过程进行整体评估,15日内将总结报告报镇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各村要建立和完善值班制度,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要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要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基层单位设立信息员,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明确信息报告任务和方法。同时,探索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信息报告渠道,通过接报系统掌握综合敏感信息。着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公安、民政、卫生、环保、安监、国土、建设、水利、农服中心、人防等部门资源,形成集约化的预警信息平台,依托广电、短信、电话、网络等系统,及时预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及时开展人身救援、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等先期处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态发生,并按规定及时报送信息。镇村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级别,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有序展开抢险救援、医疗救护、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等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立即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镇统一领导下,协助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定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乡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九)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应急管理评估报告制度。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照镇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定期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评估报告每年1月5日前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评估报告一事一报,由镇各专项处理小组、各村、各单位在事件结束后15日内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和省、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分析评估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五大类分组进行,各组的参与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和趋势分析报告,牵头部门负责汇总形成该类别突发事件应对评估报告和趋势分析报告。自然灾害组由民政牵头,水利、国土、农服中心、建设等单位参加;事故灾害组由安监牵头,农经中心、公安派出所、建设、交通、环保、卫生、质监、工会、人防、供电等单位参加;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卫生牵头,农服中心等单位参加;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牵头,统战、、外经、民族宗教等单位参加;经济安全事件组由农经中心牵头,物价、粮食、金融等单位参加。

(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各村、各有关部门要针对不同对象,制订宣传、培训工作方案,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要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司法所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重要内容。人防等部门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村(社区)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

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一)建立严格责任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保证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第7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无脚本;应急演练;安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无脚本演练因演练时间、地点、内容等都无事先通知,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应急现场。无脚本演练更加着重于应急演练事后的总结处理及问题的整改,能够达到改进和完善应急机制、提高人员的协调能力和应急水平的目的。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需要改善以往实践中前期准备用时多、演练设定事件单一、动用人力物力过多的局限性。要求供电企业根据已有对自然灾害和应急预案演练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以无脚本应急演练为主实战演练为辅,满足科学有效且适用性强的要求,同时不断推演各级、各项预案以保证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能力得到提高,应急人员充分得到锻炼,达到技能水平提高的目的,更好地保障电力安全。

1.无脚本应急演练的目标及现状

1.1 无脚本应急演练的组织管理目标

依据“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充分发挥无脚本演练在协同优势,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无脚本演练预案,不断演绎推理、随机组合模拟灾害,确定清晰明确的预案结构、处理流程、部门职能、人员分工等详细要求。建立常态的工作机制。通过结合电网管理、安全预警、电网检修等开展桌面演练、专项演练、联合演练等无脚本演练,使各级部门的协同应急水平得到磨合和提高。

1.2 无脚本应急演练现状的问题分析

其一,部分企I对无脚本应急演练不够重视,没有详细可行的应急体系、预案等,开展应急演练次数少或根本不开展,应急体系中的漏洞得不到排查,不能及时更正、完善。因此在事故发生时,无法及时、准确、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其二,企业开展无脚本演练形式化,盲目追求场面大,无法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能保证演练质量。致使演练趋向于简单化、形式化,达不到实际效果。其三,一些企业不注重总结评价环节。很多供电企业都是在应急演练后由在场领导口头点评,或是会议中简单互评,并没有经过参与人员深刻思考,也不具备专业性、针对性的评价。事后没有严密的书面报告,不具备后续参考的价值。以至于应急演练起不到锻炼员工应急能力的目的,无法在以后的演练中作为参考改进完善方案。

2.无脚本演练的实施

2.1 准备阶段

首先,要组织建立专门的无脚本演练的机构,确立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由专人负责领导指挥。严格把控课题演练、演练内容、演练方式以及落实等环节。要求做好保密工作,保证在无脚本的情况下应急演练能顺利进行。保证各单位各部门的联合协作,真实演练场景,真实暴露出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实际的应急水平。

然后,要明确细化演练目标。这个过程实质上确认了演练任务、细化分解了目标、并明确了要达到的效果。通过明确演练目标为任务分解提供指导原则,为任务结束后的评估提供了评分依据。检验机制、完善体系,检查可行性,以及材料是否满足条件,应急人员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应急行动是否及时有效等都为演练目标。

接着,应详细制定无脚本演练计划。依照实战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这3个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各单位安全隐患档案等制定无脚本演练计划并下发各部。

同时,开展演练培训。企业应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或利用培训机构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应急教育,掌握应急体系,排查安全隐患,学习安全和自救知识,明确演练要求,在专业性技术性上加大培训力度。同时也要保证培训的可行性实用性,避免演练和实战中因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最后,反复推理演练,确定演练策划和方案,并由安全质量监察部门考核。演练方案包括演练全过程的课题、标题、时间、形式、组织、流程和人员分工等。在大的方面上确定规模把控全局。按轻重缓急将重点事件列表排序,利于各个人员准确有效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2.2 演练实施阶段

演练实施是无脚本演练的核心环节。从接到通知到奔赴现场抢险救援,从集合到撤离,从核实情况到完成任务并反馈,环环相扣,演练人员不能有一丝懈怠。在桌面演练启动前,需由主持热介绍背景,给出突发事故的不要描述,由桌面演练设定的方案逐一发放任务包。参演人员根据要求迅速展开工作。在接到命令之后,参演单位应急机制开始运转。依据应急预案流程赶赴事故现场,或到达指定位置。参演人员需根据任务包中的事故进行任务分析,根据自身掌握的处理流程和专业技能向指挥部报告处理方法。考评人员同时记录现场人员的反应速度与处理情况。通过电网调控指挥,参演人员根据处理情况模拟真实事故现场应答,执行电网事故处理程序,保证演练能够顺利进行。最后,评估小组根据演练流程,针对演练目标,逐一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评估各个环节的工作。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应急处理是否规范合理及时有效,物资物料、工具、应急通信和指挥系统等后勤保障和通信系统是否符合配置要求等方面着重考察。

2.3 评估总结阶段

首先要进行单项演练评估,该评估应由相应演练组织单位实行,该项评估的主要方法是把上场人员与推演指导人相结合,在演练结束之后对演练提出问题并商讨解决方式,并保留评估记录,做出报告。之后演练单位再针对突出问题实行集中修正,并完成修订;然后需进行督导性评估,该项评估主要是指公司组织的多种针对各项目演练工作的跟踪评定工作,用走访现场、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演练的情况,以便及时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做出更好的准备工作,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最后公司要进行每年两度的综合评估会议,集中分析下属各个部门演练情况,并由相关人员汇报各基层单位演练计划的情况。参会人员应积极提出问题或疑问,共同分析、解决并完善对应的演练方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吸取了多年以来的应急演练经验与教训,明确了方案计划,制定了完善的部门职责系统,建立了多种针对演练管理方式的评估,实现了评估系统的有序、有效实施,并因此提高了演练过程的高效性与正确性,提高了相关人员对应急机制适应性,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4 改进方向与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演练制度与演练方案。当前的无脚本应急预案与推演工作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公司应加强对演练人员与演练主持人的考核工作,同时加强专家对演练过程的督促强度,以保证方案演练正确、有序、有效地实行;第二,强化方案演练机制。邀请外部电力公司参与公司演练,增加演练机构对外界相互联动的经验。对演练方案进行简易处理,使方案或计划更加易懂、易实施,从而提升相关人员的操作熟练度。提高无脚本推演与演练的结合程度,增强人员实战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第三,建立演练相关专业专家团队。努力培养训练熟练掌握演练过程、评估方式与过程的专业化人员,从而促进企业应急演练的良好发展。某公司制定了多样方案来保证公司能良性进展,包括完善演练制度,加强专业团队等方式,使公司内错误率逐次降低,各机构、基层实现了有序执行,提高了演练的成功率。

结语

供电企业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对于企业自身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着重要价值,是提高应急能力的必要方法,为紧急事故处理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价值,利于事半功倍的处理此类突况。为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防护作用,保障了国民的生活生产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呈频发、多发的趋势,气象灾害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推动我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提高基层整体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办发[2012]106号)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任务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整体水平,提升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处置能力,年至2012年为启动推广阶段,到2012年底,各镇(场、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开展面达100%。2013年为规范巩固阶段,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开展认证单位进行规范,全面认证工作规范面达100%,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重点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认证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气象局,负责应急准备认证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办公室主任由气象局局长兼任。

(二)制定实施细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指导和推动各镇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认证工作。

(三)成立专家队伍。由县气象局组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专家评估组,负责对各镇(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认证申报事宜进行技术指导和审查确认。

三、职责分工和申报程序

(一)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本镇(区)开展认证工作计划,组织做好认证申报工作。

(二)鼓励社区、大中型企业、学校、车站、医院、重要公共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向县认证管理办公室申报认证。

(三)认证程序: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专家评估组对申报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和实地调查评估,形成评估意见报县认证管理办公室复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将复核意见汇总上报县政府应急办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县政府应急办和县气象局向通过认证的单位颁发认证标志和证书。

四、相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应急防御与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各地和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抓紧安排落实有关认证工作。

(二)明确责任,抓紧启动。各镇(区)和相关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订认证申报计划,迅速启动认证工作。

第9篇: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范文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解读最新版一、修订背景

20xx年3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以下简称原《办法》),对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原《办法》亟需修订完善。

(一)应急预案工作的背景和重心发生变化。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应急预案的定位从补充应急管理制度向完善应急准备、规范应急处置转变,工作重心从解决预案有无向提升预案质量、发挥预案实效转变。同时,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对简化应急预案评审、备案程序提出了要求。为推动应急预案工作与时俱进,适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需要,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对应急预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安全生产法》对企业的应急预案主体责任、政企应急预案衔接、应急预案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23号文)、《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xx〕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xx〕101号,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应急预案功能定位、编制程序、管理责任、预案衔接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先期处置、自救互救的特点,强调应急预案编制应当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并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政企应急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突出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和动态管理。而原《办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主要问题是重规范企业应急预案内容,轻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重预案内容的全面性,轻应急预案内容的实用性;重规范企业内部各类应急预案衔接,轻政企应急预案衔接;重规范应急预案的签署,轻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动态管理。因此,需要通过修订原《办法》补充和细化相关具体要求。

(三)一些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办法》汲取和改进。根据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导致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瑞海公司应急预案流于形式,应急处置力量、装备严重缺乏,不具备初期火灾的扑救能力。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一些部门和企业采取了编制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等措施,指引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发生和扩大。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有必要通过修订《办法》加以推广和实施。

三、修订过程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前期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20xx年开始着手对原《办法》进行修订,并于当年年底形成修订初稿;20xx年、20xx年先后两次征求了全国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部分中央企业的意见;20xx年12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法司在政府网站修订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并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20xx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法司组织召开《办法》修订法审会;经反复研究、协商和修改,《办法(修订送审稿)》逐步成熟完善,20xx年6月3日正式。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修订的《办法》总共包括7章、48条,比原《办法》增加了9条。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扩大了适用范围和管理原则。当前,应急预案工作重心已向推动企业提升预案质量、发挥预案实效、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方面转变。为此,在适用范围增加宣传、教育、评估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同时在管理原则中增加动态管理环节,以强化应急预案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应急预案工作的主体责任,解决预案工作在企业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分管负责人的应急预案工作职责。

(三)完善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结合应急预案优化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原则,突出以应急处置为核心;不再对生产经营单位制定专项预案作强制要求,简化各类预案内容,以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解决企业预案上下一般粗、内容重复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编制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是提升第一时间应急处置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处置卡的规定。

(四)调整了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依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增加了成立编制小组、编制应急预案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等条款;依据《安全生产法》关于应急预案衔接的规定,增加了预案衔接、向相关单位和人员征求意见和公布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取消了应急预案评审必须邀请预案管理部门参加的强制性规定;为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预案多头备案、审查过多、跨区域企业预案备案主体不明等问题,防止应急预案备案作为前置审批,结合工作实际将备案主体调整为主管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将备案方式明确为告知性备案,增加了备案时限要求,并界定了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主体。

(五)加强了应急预案实施。为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删除了原《办法》三年一修订的强制性规定,增加了预案定期评估和发生事故后及时评估总结,以及法定情况出现时强制修订的制度。

(六)调整了相应法律责任。依照《安全生产法》关于应急预案处罚相关规定,在第五章监督管理中将应急预案纳入安全监管执法检查的必要内容;在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增加了应急预案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细化执法标准和内容,明确执法权限。

五、认真做好《办法》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局要依据《办法》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修订《办法》实施细则,明确本地区生产经营单位预案备案范围,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二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局要充分发挥安委会办公室作用,协调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落实应急预案监管责任,推动本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备案工作,切实提高应急预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