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蜜蜂的小练笔精选(九篇)

蜜蜂的小练笔

第1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第2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一、情境创新要立足于文本

我们都知道情境创设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能使数学问题寓于情境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那么,情境创新是不是等同于抛开文本,另造它炉呢?显然不是。笔者认为情境创新必须立足于文本,有效利用文本。这里不仅有直接使用教材资源和节省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基础上的情境创新,才能凸显文本的内涵和实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的主题图(如右)是运送蔬菜的场景:“赵伯伯:‘我3次就能运完这60箱,你呢?’王叔叔:‘这么多(60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这些(240箱)我也运3次。’李叔叔:‘(124箱)我们3人一次运完。’小精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个主题图时,就提出这个运送蔬菜的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够熟悉,但选择小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游乐场或者创设购物情境,是不是很有效呢?首先,我们要读懂文本采用这个情境的编写意图。4个小场景的信息分别提出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列出4道不同的口算除法算式,即60÷3、600÷3、240÷3、124÷3。这样就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问题情境相结合,并层层推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口算到估算。而且,这个场景的呈现是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归类、发现,进而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其中涵盖了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比那些动辄游乐场、购物店、肯德基等场景有意义得多。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面窄,但也不能一味地迁就,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因此,如果没有找到能实现文本编写意图的更好的情境时,切不可贸然舍弃,另选其他情境,这样做反而吃力不讨好。有些教师就因为换成游乐场情境,由于信息指向不明,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所提问题五花八门,影响了本节课新知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充分尊重文本主题图是不是指不能越雷池一步呢?肯定不是的。教师的情境创新完全可以体现在独特的教学思路上。因为文本上的情境毕竟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要让这个情境动起来,有的教师就加入了四个人的对话配音,先整体呈现后再归类逐一单个呈现,让学生经历信息收集从整体到局部的筛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能很快从情境中产生问题,直接进入到口算除法的教学,省时高效。

另外,情境图中王叔叔这个问题的算式是124÷3,关系到除法的估算,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对此内容的选择也能体现情境创新。有的教师就很好地把王叔叔的场景换成“我们3人每人运60箱”,学生可以提出 “他们一共运了多少箱”的口算乘法问题。如此局部修改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复习蕴含在同一个情境中,唤起学生口算算理的记忆,并为新知学习中的算法之一——“做除想乘”打好基础,可谓一箭双雕。如此的情境创新立足于文本,深刻领会文本的编写意图,合理巧妙地把情境图用好、用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新要能超越文本

我们发现,许多数学课堂对课始的情境创设十分用心,当这个情境引出探究任务后,多数就弃之如敝屣,或者其后的教学就不再考虑此情境。能不能把情境创新运用在练习环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乐于参与、勇于挑战呢?这是情境创新时,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例如,“口算除法”这节课,当新课教学完成对口算除法算理和算法的探究任务后,怎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挑战欲望,而不是机械地做题目练习巩固呢?教师有必要独运匠心设计习题,化情入境,超越文本。如下:

2.口算。

90÷3 80÷2 15÷5 270÷9

900÷3 800÷2 150÷5 2700÷9

“口算除法”的练习,教材“做一做”中有两题,练习三有三题。很显然,把这些题目照本宣科地做下来,不但使学生的兴趣降低,而且不能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挑战性。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进行情境创新:以小蜜蜂采蜜作为情绪触发器,用小蜜蜂辛勤可爱的形象来设计一系列情境,三道练习题层层递进,由基础到拓展,学生的情绪通过逐级酝酿达到高潮。

第一题:小蜜蜂采蜜(口算对了,花打开,小蜜蜂采到花蜜)

30÷3 800÷2 9000÷3

150÷5 300÷6 2100÷7

学生对小蜜蜂有天然的好感,很乐意帮助小蜜蜂采到花蜜,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第二题:小蜜蜂回家(把“做一做”的第一题创新改动,设计成探究规律、对比辨析、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4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40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4000只小蜜蜂回家,平均每间蜂房住多少只?

把40只、400只、4000只小蜜蜂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并配上音乐,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规律的学习中。然后出示如下算式:

40÷2=20 40÷5=8

400÷2=200 400÷5=80

4000÷2=2000 4000÷5=800

通过对比辨析,把口算除法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在练习中予以突破:不能简单地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零,就在商的末尾也添几个零。这个难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练习中巧妙地融入情感,将知识的学习化为无痕。

第三题:小蜜蜂酿蜜(有一只小蜜蜂被一朵大红花吸引住,它采到的得数是40。同学们能找到得数是40的算式吗?看谁写得多?)

( )( )=40

此题的开放性在于让学生从结果逆向思考算式,既能促进思维的双向发展,又能打破思维定式——学口算除法只做除法练习的模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而且难度可深可浅,为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创造条件。其中,优等生甚至能够想到“800÷20”这样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因为题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如此练习设计中的情境创新无疑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情境把三道题由浅入深地串联起来,既和谐统一,又寓情于境。最后,教师还借境生情,由情入理,把课堂总结与情境对接:“同学们,学习正像蜜蜂采蜜,要采许多许多的花,才能酿出香甜的好蜜。今天,你们在知识的大花园里采到了多少蜜呢?来谈谈你的收获吧。”

第3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关键词:读和写;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就像蜜蜂采花,而写作则是一个酝酿和加工的过程,像蜜蜂对蜂蜜的酿造,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构成了小学语文的基础能力。两者的有效结合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

一、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

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是良好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和阅读不做笔记会减少读书的收获,而善于书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人能够更好地整理和消化书中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让其养成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从而在进行阅读后能够良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孩子的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也能够提升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提升其写作能力。

二、做好课堂小练笔,融合读和写训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但是有些教师的读和写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出写作训练的特色,另一方面学生体会的过程不够充分。为此要从两个角度提升课堂质量:一方面是加强读的质量,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和反思,提高读的深度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阅读心得,为此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阅读训练目标,低年级注重句式,中年级注重段落,高年级注重思想,从而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就是提升写的指导,在课堂上有意地指导学生去模仿写作,模仿课文的修辞特点、写作思路等,例如,《火烧云》阅读中让学生写一小段文字,说明一件事物,并尽量应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具体要结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进行,即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认识到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使读写教学相互渗透和影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4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合作是重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基于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总是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满足他们喜欢表现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

比如:在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尽可能提供舞台给学生展示,朗诵好的学生,可以激情朗诵课文中描写黄河奔腾不息的语句;绘画好的学生,可以上黑板画一画自己理解中的黄河;善于表演的学生,可以几个一组在课堂里划着“羊皮筏子”给大家看看……形式可以不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展示自我,突出文本的潜在意识。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能善于通过规则来引导学生。比如:笔者就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事做。这样,给了学生目标,他们自然而然会想办法去完成。记得有个小组,有个学生灵机一动,给画画的组员配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结果就获得了全班学生的高度赞誉。合作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有效提问树立学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引领教与学的过程,是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展开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让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加留心,选择有价值的“合作”课例,凡是能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或适合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的课程都应尽可能的采用,决不放弃每一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机会,精心设计,有效准备,让学生经常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逐渐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作者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时,先让每个组的组长带了苹果和其他的水果。课前,请一个孩子分给组员一瓣苹果,然后向学生提问:“你是怎么切的苹果?”学生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紧接着问:“你们怎么知道这样切?”学生有的说是家长教的,有的说是自己想的。笔者说:“你们小组合作横着切,看看有什么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很快分好了工,有的负责切,有的负责记录。最后,大家异口同声地得出答案。因此,在课文的课后题中,对于学生常常碰到的一些开放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选择需动手操作、探究明理的课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

有效主题提升学生合作素养

课堂教学中,围绕有效的主题展开探究,是提升学生合作素养的重要抓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全体学生在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培养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去解决,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有意旨的主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有效的学习探讨,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境地。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练习“语文与生活”有一首小诗――《幸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设置了仿写三个主题:蜜蜂的幸福、妈妈的幸福、老师的幸福,每小组讨论一个主题,这样减少了他们选题时间的浪费,题材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容易概括。笔者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一名学生说:“蜜蜂的幸福,在于寻遍万千花朵,采花粉,酿甜蜜。”另一个学生说:“蜜蜂的幸福,在于把千万朵花蜜都凝聚成一滴浓浓的蜂蜜,给世界留下一丝甜蜜、一丝欢乐。”小组成员听了纷纷点头。笔者鼓励另一个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在前两名同学讲说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他想了一会儿说:“蜜蜂的幸福,在于用辛勤的劳动,为人们酿出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语句虽然朴素,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已是进步。

第5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一、联系生活“听写”

在让学生听写词语时不要单纯机械地让学生写词语,可以把这些词语先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依托下再来听写这些词语时,就提升了听写的兴趣,而且能够把听写和其它一些说写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听写一年级下册识字一的“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我把这些词语巧妙地融合在几段与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1.春天到了,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伴随着春姑娘一起来的还有春风和春雨,小朋友,你们能够用笔记下这唤醒世间万物的“春风”这个春的使者吗?

2.春风吹过,它吹绿了柳树,吹醒了小草,吹得很多的枝条上都冒出了嫩芽,请写出吹变的柳树、小草和嫩芽。

3.春天到了,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飞到东来飞到西,它们正忙着采蜜呢,不远处还传来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能记下这三种小动物的名字吗?

4.春天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换上美丽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花儿,看白色的梨花,红色、粉色、红白相间的桃花,还有会变色的杏花,小朋友,我们一起用笔记下这几种美丽的花儿的名字吧。

几段与春天有关的话里包含了教师本身想让学生听写的新词,此举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样也锻炼了儿童的说话水平,最关键的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完成了听写任务,而且效率很高,在生活经验中渗入字词的听写,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二、角色互换“听写”

一般教师在听写环节都是自己在唱主角,捧着一本书或者什么册子的,站在教室前面非常威严地单调的报词,此时的学生非常紧张,埋着头不敢有任何闪失的写着,因为紧张,很多小朋友发生了暂时性遗忘,本来会写的词语也不会写了,而越是紧张就越影响记忆力,最终导致恶心循环,造成听写结果一塌糊涂,而且时间久了之后这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听写恐惧症,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在听写环节中常常有意识地进行“角色互换”,就是把报词的角色给了每一个孩子,听写的紧张氛围立即缓和了很多,如同样是默写第二册识字一的词语,我会事先告诉小朋友今天的听写任务,留给时间让小朋友进行识记,然后在听写环节中让小朋友轮流报词:“我想请大家先写‘春风’这个词语。”、“我想请大家先写‘蜜蜂’这个词语,我还想提醒小朋友注意‘蜜蜂’是个昆虫,这两个字里都有一个虫字哟。”等等,学生很尽职地扮演着教师这个角色,学生报词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因为就跟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要俱备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学生角色互换后也同样,他们要想考查别的小朋友的听写情况,还要友情提醒小朋友的一些注意点,那自己就必须先去分析字形,什么字儿容易写错?哪些字儿容易混淆?只有自己先对这些字做了充分的分析,自己才会胸有成竹,而且报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权利,所以每个小朋友都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所有的小朋友都在认真动脑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因为专心所以记得牢靠,效果很好。

三、多种方式“听写”

第6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蜜蜂的发育给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环境是育人隐形课程,其既可制约人、禁锢人,又可陶冶人、激励人,对人发展的方向、性质、速度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工蜂卵住小蜂房导致个体最小,蜂王卵住宽大而突出的蜂房,有利个体长成最大。同样,学生在成长中也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要促其迅速健康的成长,则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创立“言传身教、勤恳敬业”的教风,主动与学生建立互敬互爱的关系;课堂施教优化,创设思考、探索、激奋的情境,创造良好的心境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要树立“刻苦、勤奋、踏实、细致”的学风;学校要构建“团结、求实、创新”的校风;家庭要营造互帮互爱、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要创建廉洁无私、克己奉公、礼貌待人的良好风尚。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熏陶诱导中健康成长。

其次,要加强物质环境建设。学校要加强“三化”建设,植被栽树,使其呈现“三季花香、四季长春”的景象。同时,要科学地利用每寸土地、每面墙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张贴、绘制或塑建宣传教育的版画、图文或图像、条幅等,使学校每个角落都成为文明窗口和育人阵地。同时家庭、社会要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共建德育基地,组织开展夏令营、春游、参观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三,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在先决条件。蜂群中同是受精卵的幼虫,由于食用物质、营养高低不同,导致发育成功能、才干不同的蜂种。同样,在教书育人中,只有“高师”才能传播出高营养的知识,从而要求教师不仅有“德、学、才、术、风”的高修养,更要有过硬的本领:业务精、才学高。对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挖掘得广、深,对其整体结构、重难点掌握得准,课堂语言简练准确,普通话流畅圆润,教法灵活得法,简笔画、三笔字基本功过硬,并能善于教研教改和总结,积极采撷新信息,有广泛兴趣,有特色,有专长,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学者,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高质量、系统全面的知识营养,才能给学生注入新时代的活泉水,才能使学生知识能拓宽、能力能形成、思维能发展、品德能陶冶、智力能开发、素质能提高。

第四,教师要有伯乐的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爱好和特长。善于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技能的“蜂王”基础。蜂王能因卵质不同合理安排住房,供给不同食物,使其发育成具有不同专长的蜂种。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展活动课以及兴趣小组、特长班等第二课堂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等实际情况,积极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的特长、个性,然后分类、分层次组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这样有利于实施因人定标、因材施教,使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保证学生“吃好吃饱”,智力得到开发,个性心理素质得到培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加速培育有特长、有专长人才的进程。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共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育人风气。同时要求教师、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牵好线、搭好桥。

第7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一、文题在对话中生成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它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又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潜力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资源,教师只要善加开发、引导,就能使课堂不断生成知识、生成创新、提高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束缚于教材,桎梏于程序,而应开放意识,抓住契机,走出教材,给学生营造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习作空间,让学生自己命题,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这种随机生成的习作训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正因明白这点,我在教学中经常从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入手,让学生随机生成作文题目。这样不仅缩小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想写、乐写。

记得有一次,学生刚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适时地跟学生谈论时下的水果,然后请学生回去仔细观察,并将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加以描述。第二天,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从水果的颜色、形状、特点等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水果,有的甚至将水果的味道都讲了出来。本次习作中,学生摆脱了那种单纯预设的作文题目,焕发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作文题目新颖、独特。如《我最喜欢的水果》、《水果王国的故事》、《诱人的荔枝》、《色香味俱佳的柚子》……作文内容丰富、精彩。

因此,我们应善于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寻找到自己最为感兴趣、最为熟悉的文题,使他们在习作中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口,我心抒我情”。

二、素材在活动中生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下学生大多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觉得笔有千斤重,无话可写。这其实是缺乏写作素材。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其积累的素材也很有限。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使学生多“积粮”,成“巧妇”,做到“有米可炊”。除了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外,还可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广开“材”路,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如在描写《美丽的校园》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校,有顺序、有重点地参观校园;在指导《有趣的游戏》时,引导学生参加“掰手腕”、“贴鼻子”、“夹珠子”、“击鼓传花展才艺”等活动;在写一次游览活动前,带领学生“春游”、“秋游”……

这些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全程参与,自然有所体验,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懂得了怎么写,洋洋洒洒,落笔成文,学生自如,我也轻松。

三、观点――在辩论中生成

辩论能使学生提高认识,拓宽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正所谓“道理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学生经历辩论的过程,才会更明确自己的观点,论证起来才更有理有据,表达起来才更有条有理,提高观点的说服力,做到有感情地表达。

在一次习作中,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小红在去往姑妈家做客的途中,经过车站的时候,看到有些乞丐在路边向过往的行人乞讨,透过人群,小红隐约发现那些人中有的腰间居然还别着手机,顿时怜悯之心全没了,想要施舍的钱也收了起来。你认为小红这钱该不该给?

学生依据这一情境,组织讨论,有的坚持说:“有手机的乞丐不给,他们可能是在骗取别人的同情心,但也不能因此将其一竿子打死,那些真正困难的就该给。”而有的则认为通通不给方能杜绝这一现象。于是,我将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有条有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形成互动,我让两大组除了辩手以外,还可增加自由辩手,在规定辩手辩论完毕,自由辩手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台上台下充分互动,不仅增加了辩论的气氛,而且使每个人都有表露自己想法的机会。此时教师无须去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因为他们在辩论中,因时因情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层面,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更恰当,而不是简单地说“给”或“不给”。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习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方或者反方,都能把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精彩在意外中生成

生成与预设相对。一堂课并非静止不动,它总是充满了很多我们不可预知的“意外”。有的老师害怕意外,而有的老师则期待意外。其实“意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加引导和处理,那意外就是课堂绝佳的生成点,意外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精彩。

如: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们也都认真倾听。这时“嗡嗡嗡”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在窗户边飞舞,窗边的学生挥动着书本想要赶走这只“烦人”的蜜蜂。没想到它又“嗡嗡嗡”飞至教室的天花板上,在教室当空盘旋个不停,不时还一个俯冲,从学生身边飞过。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只蜜蜂身上,根本没注意我在讲些什么。我有些生气了:学生竟然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这么容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但专注于蜜蜂的学生压根就没有察觉我的想法。我突然灵机一动:蜜蜂不也是小动物吗?干脆就让他们通过观察蜜蜂学会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随后我与学生一起从外形、声音、动作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蜜蜂,并模仿表演……学生观察仔细,表演投入,学得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本次的习作效果出奇地好,这都要感谢那只“捣乱”的小蜜蜂。

第8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与探索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阅读是基础的基础。研究表明,“阅读学习”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阅读技巧的获得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适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面对一天天的阅读课,更多的只是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早读课只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四、阅读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第9篇:蜜蜂的小练笔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更要注意发现、调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创造环境。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措施。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少年儿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认识事物具有直观性。因而,小学语文课本内编排了大量的彩图、彩照,便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课教学中,利用插图导入,创设课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先出示插图,再引导学生看图:(1)图上画了什么?(2)乌鸦在干什么?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样,瓶口又怎样?(3)乌鸦喝到水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课文是怎么样描述这幅图的内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乌鸦喝水》(板书课题),听老师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插图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称象》时讲到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于是我准备了一些用具,用来演示该方法:(1)用一个透明的水缸装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进去,然后把一头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并理解“船舷”一词。(2)再把大象从船上拿出来,往船上装预先准备好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3)然后用天平称一称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立刻追问学生:“你们有谁能想出比曹冲这个方法更好的办法来?”学生立刻进入冥思苦想的状态。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可以用人代替石头。因为石头比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总重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通过简笔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笔画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与直观的说明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简笔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为了探讨“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我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屋各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学生讲: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老师板画一座小山,山上有一间屋子,说:“这是列宁的住处。”接着再一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花丛、园子、小屋各在什么地方,一边板画花丛、园子、小屋。我再问学生,小屋的旁边应该还有什么?为什么?学生很快便想出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为了照顾蜜蜂就把蜂箱放在房子周围。接着,我让学生看着图画,思考一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养蜂人的,把列宁的想法说出来。这样的简笔画,既能直观、生动地体现出文中的意思,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事件的发展,续编故事,即从课文讲述的结尾想象事件可能的延续。如,我在教学古诗《所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结尾和插图来想象牧童有没有捉到蝉?如果捉到了,是怎样捉到的;如果没有捉到,牧童的心情会怎样?通过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