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碳排放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碳排放管理培训

第1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一、关于推进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

低碳转型本身就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完成转变发展方式的社会变革,单靠社会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二)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原则

低碳人才具有转型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运营及技术人员,都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特别是对从事碳排放数据统计、报告与核查的人员,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对政策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有较大影响,更关乎碳交易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因此,低碳人才体系建设必须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加强政策及专业指导。

(三)纳入国家人才体系原则

国家对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审批等有统一的政策与管理,低碳人才体系建设首先应符合国家整体人才建设的方针政策,并注意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四)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原则

目前,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缺乏相关标准和框架体系,需结合结合我国教育、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根据低碳转型需求和阶段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便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和国内外资源,推动我国人才体系建设。

二、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初步实施思路与步骤

为确保国内碳交易试点的顺利进行,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尽快组织实施开展应急低碳人才培训计划,为国内碳交易试点的平稳启动与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基于上述基本原则,拟按“三步走”战略思路推进实施我国低碳人才体系建设工作。

(一)以两类试点为切入点,重点突破,积累经验

目前,低碳和碳交易试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国内拟加强对地方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培训,以缓解地方低碳人才短缺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内推动地方进一步培育并增强自主“造血”功能,为国内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做好铺垫。

一是选择试点地区进行重点突破。以满足碳交易试点能力建设需求导向,建议首先选取北京、湖北、深圳作为重点突破地区,进而推广试点经验。

基本需求:试点地区在碳交易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主要为主管政府部门、纳入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及地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培训及能力建设。

培训内容: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和运行原理、政府主要管理职能和相应要求(包括配额分配与拍卖、组织实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核查、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登记注册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企业遵约评估与奖惩、市场监管内容与要求、碳市场数据统计、分析与信息等);企业参与碳交易、进行碳资产管理相关技能、碳排放数据统计与报送的方法和要求,汇总、提交企业碳排放数据和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数据核查的能力。

二是选择典型行业切入具体领域。从行业层面全面梳理碳交易制度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举措,并针对重点行业开展能力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纳入试点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利于试点外类此行业企业参与碳交易做好充分准备。建议首选电力、石化两个典型行业作为切入点,提高行业参与碳交易的能力和意识,满足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紧迫需求,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做好铺垫。

基本需求:配额总量和分配规则行业影响、行业基准线的确定和重要性、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

培训内容: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运行原理及其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行业参与碳交易、进行碳资产管理相关风险机遇及具体策略,行业技术水平和确定基准线的不同方法及影响,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排放数据统计报送的方法和要求。

(二)总结经验,科学规划,为建立规范化低碳人才体系创造条件

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借鉴国际成熟实践经验,逐步明确低碳人才范围、类别和标准,着眼于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低碳人才培养、技能认定、从业资格审查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低碳人才体系建设,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对行业健康发展及公信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从根本上看,人才体系建设离不开低碳行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国内需在宏观层面加强低碳转型力度,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向企业发出明确信号,旨在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将低碳人才体系建设纳入国内政策框架。

(三)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成熟、完善的低碳人才体系

能力建设是欧盟等发达国家支持中国建设碳市场的优先及重点领域,应充分挖掘利用。在推进上述重点区域及行业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可获取的外部资源,考虑把已有的合作资源引向上述能力建设领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可发挥参与国外碳交易机制经验的大型外企和国际机构的作用;根据国内行业发展现状,推动形成一套国家政策规范、政府监督管理、行业自律参与的低碳人才体系,做到基础人才培养成体系、重要岗位职业技能有评定、职业资格规范化管理,以人才保障,推动低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2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的总体思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碳汇造林,为碳汇林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坚持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林分质量相结合。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在进行碳汇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也通过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和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有效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坚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资金为主,自筹资金为辅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4、坚持引进项目层次先简单后复杂、项目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确保项目申报一个实施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三、工作内容

1、培训人员,学习考察

碳汇林业对我市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尽快掌握碳汇林业的有关知识,应加强碳汇林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碳汇林业相关人员。一是邀请上级专家进行碳汇林业知识讲座;二是派出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三是举办各种碳汇林业培训班。

2、启动碳汇造林试点

通过碳汇造林试点,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为测算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不同树种的营造林碳汇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的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碳汇造林积累经验。

3、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碳汇林业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社会公众关注林业碳汇、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的社会责任感与热情。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低碳市场。提高公众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动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捐款,用于营造碳汇林。动员高排碳企业在通过技术手段节能减排的同时,捐资造林增汇,抵消企业碳排放,树立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志愿行动,倡议捐资造林,固碳释氧,造福人类。大力开展碳汇林认养、营造各种类型的碳汇纪念林等活动。将义务植树基地与林业碳汇项目结合,充分利用每年的义务植树节大力宣传碳汇。倡议通过植树建设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公司、低碳企业、低碳城市等,开展“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等活动。

4、大力开展碳汇造林,积极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

各乡(镇、街道)要在二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的土地资源,汇总后,向上级申报项目,以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

5、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碳汇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从造林地选择、施工方法、计量、核证等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为了保障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建立一支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队伍;二是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

6、编制全市碳汇林业发展规划

编制全市碳汇林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政策保障等,以指导全市林业碳汇工作的开展。

7、建立碳汇交易平台

通过市场交易,为有意林业碳汇交易的企业、个人以及森林经营者建立一个交易平台。企业为了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也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还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市场购买碳汇额度,用于列抵企业的减排额度。森林经营者经营的森林,通过相关部门的计算、核证,其碳汇量也可以在碳汇市场上出售,以实现其效益。

四、实施步骤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市的特点,我市的碳汇林业建设分以下几步实施:

1、准备工作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成立管理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考察学习、举办培训班、广泛宣传、项目策划、项目申报。发动木材加工企业捐资用于营造碳汇林。

2、试验示范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争取国内外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积累经验并作示范。启动碳汇造林项目。

3、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1月起)

积极申报林业碳汇项目,广泛宣传林业碳汇,全面发动全社会参与碳汇活动。建立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建立碳汇交易市场。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对林业碳汇工作的领导,成立林业碳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林业、环保、国土、水利、交通运输、矿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领导小组对有关林业碳汇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着重解决林业碳汇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碳汇项目的申报、碳汇资金的筹措、人员的培训、宣传发动等。

2、政策保障

制定相应的碳汇政策和规定。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企业通过捐资绿色碳汇基金用于碳汇造林,可以获得碳信用,抵消其相应的排放,并可以在其产品上加注标记,以展示绿色企业形象。鼓励企业除通过自身技术手段减排外,也可以通过碳汇市场购买碳汇或捐资碳汇基金用于列抵部分减排指标。对木材加工企业,可以规定每年必须在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营造工业原料性质的碳汇林,或捐资绿色碳汇基金,或在碳汇市场中购买碳汇。对于社会大众,鼓励捐资绿色碳汇基金,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单位与个人拥有汽车的,鼓励捐资碳汇基金,以消除汽车碳足迹,当捐资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发给汽车车贴,以展示其绿色行车理念。企业用于捐资或购买碳汇的资金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资部分可以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参加绿色碳汇基金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将颁发相关证书、出具捐资凭证并给予宣传表彰。

3、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资金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林业碳汇发展基金。通过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踊跃捐资,同时在政策上、制度上保障资金的来源。重点鼓励高耗能、高排碳企业捐资造林,如矿山、交通、物流、木材加工企业等。

加强对碳汇林业项目资金的管理。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规范资金使用,加强监管,建立碳汇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4、技术保障

由于林业碳汇活动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要求严格,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加强林业碳汇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的林业碳汇专业技术队伍。

第3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碳交易;河北省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获得低成本减排的有效手段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途径。目前,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美国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最为成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当前全球市值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5年9月,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计划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I行业。自此,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进入倒计时阶段。

一、河北省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目前,河北省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各项前期工作,力求争取主动,赢得先机。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公开遴选河北省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通过社会公开征选、机构自愿报名、聘请国家专家评审打分等环节,选择了15家单位入选首批第三方核查机构。二是组织编写了《河北省主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等技术文件,涵盖了钢铁、水泥、化工、建材等20个重点行业。三是开展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报送能力建设培训。举办13期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送能力建设培训班,全省735家企业1000多人参加培训。四是实行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网上直报。开发了河北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填报系统,并于11月2日开通了系统。截止2015年11月,有500多家企业进行网上注册,400多家企业完成排放报告的报送。

二、河北省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传统工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的消耗量密切相关,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虽然政府部门采取了压缩产能的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已初显成效,然而在实现碳交易市场发展模式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目前,我国只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和《中国温室气体交易活动管理办法》(2012年)两部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再无其它相关的较为全面的综合性法规,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从事国际碳交易时得不到本国法律的保障,在遭遇国际纠纷时企业合法权益容易遭受损害。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没有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发改委作为我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主要职责仅为CDM 项目的相关审核,对项目涉及其他重要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碳交易的健康发展。

(二)碳金融交易产品单一

碳金融产品是指在碳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目前全球主要的碳金融产品包括市场配额和抵偿信用的现货和衍生产品。我国的碳金融产品涵盖碳信托、碳债券、碳保理、及碳资产的质押、授信、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河北省的碳金融产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绿色信贷是指银行贷款给节能减排、绿色经济项目,使银行的资金流向趋于环保产业或企业,加速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河北省制定了绿色信贷支持政策,对绿色信贷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银行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把关,对减排不合格的企业不予贷款。近些年来,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渐减少了碳排放量,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应看到,河北省碳金融产品体系比较单一,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碳交易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低碳绿色转型的推进和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碳交易师、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等职业有望与注册会计师、律师一样,一跃成为新的就业热门行业。从整个全球市场的需求来看,碳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大,同时中国低碳领域的教育培训基本仍处于相对无序状态,人才建设的滞后性给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制造了瓶颈。目前,我国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一所开办碳金融专业方向的高校。河北省的碳金融相关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没有形成碳金融专业人才队伍,而未来区域竞争的关键因素即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因而,加强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人才库是河北省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四)政府部门跨区域合作度较低

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但由于行政区划及行政地位不平等,导致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合作大多是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的制度保障。如虽然京津冀三地分别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河北能源环境交易所,三地均有独立的碳交易机构,但是三个机构却各自为战,其业务范围基本局限在本省(市),没有形成京津冀地区跨区域的统一碳交易平台体系。同时,国内关于碳交易的市场体系仍然接近空白状态,没有可供参考的碳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给京津冀碳交易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三、河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策略

(一)完善碳交易法律法规

碳交易市场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作为支撑,然而,由于河北省的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备。建议河北省结合省情,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或修订碳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碳排放权有偿取得和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将各种规章、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为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二)创新丰富的碳金融产品

碳金融产品结构单一是当前河北省碳交易市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政府部门可推动各大商业银行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以碳权作为抵押的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的融资租赁业务,开发基于CERS的融资租赁方式;大力发展碳保理业务,在应用中将保理与融资租赁相结合;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C构积极发展碳基金理财产品,开发信托类碳金融产品。

(三)培养碳交易专业人才

碳交易包括碳容量预算、排放权分配、碳产品定价、契约形式、法律责任等市场要件,以及注册、挂牌、测量、核证、结算、清算等诸多监管环节,涉及环境、法律、管理、技术、金融等很多方面。可见,碳交易业务的专业性强,交易规则严格、程序复杂。因此,对从事碳交易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非常高。建议政府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碳交易人才培养,提升碳交易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四)发展碳交易中介市场

碳交易的专业性需要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支撑,建议河北省借鉴欧美地区碳交易中介机构发展经验,并且结合省情,出台有助于碳交易中介机构良性发展的政策。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进入,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允许中介机构购买或开发清洁能源项目,以及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账户管理、项目购买等服务,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的目的。

(五)建立跨区域碳交易平台

交易平台是为碳市场交易者提供高效便捷交易服务的专业机构,可为碳交易者提供一系列专业的市场服务。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的碳交易市场,建议以现有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为基础,建立跨区域的碳交易中心。

将所有的碳交易都整合到交易平台上进行,严禁场外交易,如此既可以规范市场,又能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刚.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与发展策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隗斌贤,揭筱纹.基于国际碳交易经验的长三角区域碳交易市场构建思路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2(02).

[3]郑晓曦,陈薇,蒯文婧.国际碳交易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 2013(04).

[4]张盈,匡建超,王众.中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中外能源,2014(03).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第4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政府也十分认同这种经济发展理念,并在发展战略中贯彻这种理念。绿色GDP、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都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市政工程施工作为行业标杆,也应践行低碳理念。

(一)普及低碳意识,树立低碳价值观当前,很多市政工程延续着传统的施工管理理念,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或“先节约后浪费”。这种管理模式对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不利的。为此,要求市政工程相关单位普及低碳意识,在思想上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落实到施工各领域。市政工程建设之初,要对施工企业、施工业主、施工人员等进行低碳施工培训,使每个相关人员都了解低碳施工,并努力践行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在施工管理中,要深化认识低碳施工的概念,彻底摒弃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各环节贯彻低碳经济理念。作为施工企业,要将低碳施工、绿色施工、文明施工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积极进行宣传和引导,使每个施工人员在思维、观念上重视低碳理念,从而促进低碳施工理念彻底落实。

(二)推行绿色施工,节能减排促环保施工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基础上,开展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概念较为宽泛,其包括了施工管理及具体施工的各个环节和施工材料等。推行绿色施工,就要科学的规划整个施工过程,包括设计、管理、检查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说:首先,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如减少粉尘、处理污水等;其次,要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如节能、节材、节水等,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其次,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建材,从根本上大幅度减少市政工程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最后,严格检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既要保证工作效率高,还要保证施工能耗少。此外,施工前,要仔细设备和材料,禁止高污染设备和材料进场。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处理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如降低扬尘、处理废弃物等,尽量保持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的不受影响。

(三)使用低碳化施工技术,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市政工程多为工程量较大,工期较长的施工工程,因为要保证施工技术的低碳化,进而保证施工过程的低碳化。企业应认识到低碳施工对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低碳施工技术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低碳施工技术培训方面的投资,加强相应的施工管理,促进低碳技术的合理应用。在施工工程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各环节的处理,如利用水净化设备,循环利用水资源;施工破坏自然环境后,要选择适当时机,运行生态修复技术还原生态环境或创造新的生态环境;鉴于施工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设立检测点,并使用二氧化碳动态检测仪,随时检测碳排放量,以控制施工过程的碳排放量。

二、结语

第5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成本;企业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6-03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以企业为对象研究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模式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1]。于是,有关企业低碳经济评价及核算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索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如国际上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及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等专业组织提出了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规范[2]。国内则主要运用污染损失法和治理成本法对低碳经济相关情况进行核算评价,如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3]。微观方面,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环境会计理论历经二十载发展已渐成熟,但将其付诸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就目前而言,尽管学者对企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多方研究,然而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企业的被动地位及经济利益不直接相关的意识导致其对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态度消极,这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普通生产模式和低碳生产模式的成本及收益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模式是否利大于弊,以期用确切的数据坚定企业决策者低碳发展的决心,提高企业低碳发展主动性,从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一、企业生产流程的低碳分析

(一)企业低碳生产流程

企业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分,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商业企业则是从事商业的经济实体,前者为社会提供实物产品,后者则为社会供应货物或劳务 [4]。然而不管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生产流程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经过能源及原料的投入、员工进行生产、产品产出及排废这三个阶段。考虑到低碳经济元素的企业生产流程,除在前两个环节进行改进外,还要在排废环节加入回收再利用的工序(如图1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影响因素

1.微观因素。在不同生产阶段,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初始阶段即能源及原料的投入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使用结构;在中间阶段即员工投入劳动力进行生产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使用及低碳生产执行;在末尾阶段即产品产出及排废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效率及环境治理投资。

2.宏观因素。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和社会。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优惠激励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的生产活动。近年来,中国公布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有《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通过政策、法规的国家强制力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通过激励政策如节能专项资金、政府表彰奖励、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对企业进行正面引导,鼓励、支持低碳经济、技术的发展[5]。社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则主要是舆论监督的方式,以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来迫使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责任,尽可能多地消除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6]。

考虑到各阶段影响因素的企业低碳生产流程图(如图2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企业的成本—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根据上文对企业低碳生产各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核算指标的灵敏性、可计量性、数据易取得性等特征,本文拟选取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低碳生产成本和低碳生产收益两个二级指标,并下设若干三级指标,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解释

由于本体系对企业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因此所用指标均采用变化值作为指标衡量值,即本指标体系中成本或收益均指变动成本或变动收益。如低碳能源成本=低碳生产能源投入成本-普通生产能源投入费用;又如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普通生产员工低碳培训费用,由于普通生产一般无低碳培训,因此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0 =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

同时,在该指标体系中,低碳能源成本C1指的是采用低碳生产方式而导致能源投入的增加;员工培训成本C2指的是为提高员工低碳生产理念和低碳生产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所增加的投入;管理成本C3是指因进行低碳生产而增加的相关管理费用;低碳技术成本C4指因采取低碳生产进行的技术研发或改进而增加的成本;排放成本C5原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碳税、排污费等。在本体系中,排放成本C5指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导致的废弃物排放成本的变化,一般是负的变化;环境成本C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变化;利润低碳收益R1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利润的变化,该变化既包括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带来的销售额导致的收益增加,又包括因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二者之和就是利润低碳收益;环境收益R2指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对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该指标为定性指标;回收收益R3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副产品而获得的收益;政策优惠R4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采取的奖励性优惠政策,如财税[2008]156号、157号规定,国家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资源增值税予以免征、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措施,以鼓励企业低碳发展[7];政府支持R5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的审批、上市等发展需要给予的政策性便利与支持,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企业形象R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在社会中树立的良好形象,属企业的无形资产,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三)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考虑企业生产的规模、产品种类等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成本与收益变动情况。我们设定函数如下:

f(X)=ΔR-ΔC

其中,ΔR=Ri,ΔC=Ci, ΔR和ΔC分别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变动收益和变动成本的总和。

f(X)即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企业实现的净利润。f(X)的意义为:当f(X)大于0时,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的增加;反之当f(X)小于0时,则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损害了企业的既有利益;当f(X)等于0时没有变化。

三、结论

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企业生产流程及其低碳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其相关指标和模型进行了定义、解释。据此我们可以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变动成本及变动收益进行核算,且通过明确的数字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利与弊,更易于打动企业决策者,督促企业主动采取低碳发展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相关定性指标的赋值、所建模型参数的控制等,尚需进一步妥善处理,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 TSO,2003:2.

[2] 王仲兵.试论低碳经济与会计应对[J].会计之友,2011,(4):8-11.

[3]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环境经济,2006,(34):10-16.

[4] 王邦兆.企业管理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 徐小力,杨申仲,刘鹏,杨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6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立以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为中心的审计体系,进一步确定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标准;其次是大力推广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号召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等组织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活动中来,不断壮大审计队伍;再次是加大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监督管理机制执行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碳排放领域的经济犯罪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并予以严厉惩处,力争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是增强企业、学校以及各组织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全面认识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充分调动各组织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的积极性、自主性,为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低碳审计工作,降低低碳审计风险

传统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主要着力于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与碳汇的资产确认问题,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低碳审计工作,在传统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是充分披露因废弃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各种风险,通过降低低碳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起到降低碳审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应积极开展计划审计工作,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保障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加强低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审计人才

第7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碳会计; 碳交易; 建筑企业; 低碳经济;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各国政府施政理念越来越科学高效, 大家都意识到全球变暖是一个不可回避、亟须解决的问题。多国科学家经过精密研究发现, 从2001年到2101年, 这100年间全球气温将上升至少3.6摄氏度。目前, 学术界、政商界、民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基本达成共识, 那就是温室气体的肆意排放和超标排放, 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所以, 作为经济社会进行市场交易的主体, 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碳排放市场交易时, 建立依据企业自身特点的碳会计体系, 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 研究意义

1、碳会计问题研究有利于保护环境, 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3年伊始, 雾霾侵扰了我国大部分地区, 美国驻华使馆一直播报的PM2.5数值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环境问题再次被政府、企业、民众所关注。部分外国旅游机构和外国人将北京咳写入中国旅游须知和旅行游记中。雾霾这一恶劣气候现象告诉我们, 如果再不注意保护环境, 蓝天白云和新鲜湿润的空气将成为奢侈品。研究企业碳会计体系中的潜在问题, 将碳排放会计核算纳入企业商业运行全过程, 将碳会计升级成公司治理问题和企业发展战略,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2、碳会计问题研究有利于有效评估企业价值。

我国加入WTO后,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随后, 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国家层面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传统企业中的会计体系并没有考虑资源消耗的问题, 特别是碳排放问题。政府如果出文要求将碳会计体系建立纳入企业财务活动中, 引导企业将企业环境责任纳入企业价值评估制度中, 则能有效体现企业真实价值。

3、碳会计研究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2007年, 英国超市巨头特易购要求下属连锁超市中所有商品必须要有碳标签, 即商品备注单中要求注明商品是否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含量比例。该举措一经推出, 大受英国民众的支持和追捧, 有碳标签的连锁超市销售量倍增。随后, 亚太地区的韩、日、澳三国也推出本国商品的碳标签体系。截止到目前, 2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推出或酝酿推出碳标签这一环保制度。我国的出口产品和出口劳务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不仅要依靠低价和品质, 还要加入环保这一人文因素。碳会计作为保护环境的会计工具, 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碳会计相关理论基础

碳会计是指, 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企业旅行低碳责任,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

(一) 会计学。

碳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碳会计根植于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所以, 碳会计也主要分为六大要素, 主要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权益、碳收益、碳成本和碳利润。

(二) 产权理论。

已故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产权理论的奠基人, 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科斯从正面阐述了产权在经济领域的影响, 他认为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的产权能够妥善处理外部性问题, 解决外部性经济问题, 减少社会总支出, 确保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性得以在制度框架内延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及其弟子主要研究的是私人产权这一领域。

三、建筑行业碳会计存在的问题

碳会计在我国出现晚、发展慢、体系不统一, 财政部、商务部也没有系统的政令指导。因此, 本文结合行业特点深入提炼, 得出建筑碳会计共性建议, 为其他类似的建筑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一) 碳会计系统指导。

进入十二五规划后, 我国碳会计学术领域的研究逐步丰富起来。可惜的是, 大多数学术探索比较单一、零散、空洞, 还未形成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财政部、商务部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碳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指导。鉴于建筑行业的粗糙性和不规范性, 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碳会计实务就可能出现很多争议和问题。

(二) 碳会计法律制约。

缺乏健全完备的碳会计法律环境和法律制度约束, 对企业碳会计实施缺乏法律监管, 容易造成企业, 尤其是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时, 有低碳信息相关使用的投资者对获得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有些不诚信的建筑企业利用碳会计进行不合法获利或者进行新领域的布局时滥用碳会计概念。

(三) 碳会计碳排放权计量选择。

碳排放权的计量选择可以从三个部分来阐述:选择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及动态股价。选择历史成本的人认为选择该种模式可以有偿获得排污许可证, 免费取得量按零计算赞同公允价值的人重视现行的市场机制, 而支持动态估价的人认为, 碳排放权可以由非货币转变为货币度量, 运用碳额度进行评估测量。

四、建筑行业碳会计发展建议

(一) 碳会计加大系统指导的研究力度。

目前, 我国资源现状应当和低碳会计理论紧密的联合起来, 并且对我国碳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此外, 我们还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会计理论体系。

(二) 碳会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会同社会组织、典型企业, 结合行业特点不断完善碳会计控制体系, 及时识别和防范碳会计控制存在的风险, 及时找出该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改, 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经营风险,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做到: (1) 有法可依, 实践要与准则完全匹配; (2) 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在归集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时, 责任界线要清晰。因此, 在做好相关工作、抓好责任界定的同时, 一定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做好顶层设计。细致规范的碳会计法规是一系列工作重要性水平的标准, 也应当从法律和规范角度出发, 分层制定有效的范围和制度规范, 将有法可依真正落到实处。

(三) 碳会计全方位、多层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碳会计事业在我国发展缓慢, 而建筑企业特点显着, 其具有周期长、粗糙繁杂、专业人才稀缺的特点。我国建筑企业要正确的运用碳会计这一财务活动, 除了引入外部财会力量、建立专家库, 还需加强自身财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如增加培训机会、实行轮岗, 邀请高工对企业进行实务指导。与此同时, 根据人员层次不同, 开设不同的培训, 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培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结论及启示

目前, 我国已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化的碳交易市场。建筑企业应当意识到对企业内部财务处理人员碳会计实务培训的重要性,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当让工作人员学习国际碳计量方法学新知识、碳金融发展新趋势。我国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来改善建筑业会计继续教育模式, 推动我国碳会计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建筑领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J].中国矿业, 2007.8.

[2]涂毅, 郝玲.IASB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回顾及影响[J].财会通讯, 2008.7.

[3]周志方, 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9.11.

[4]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 2010.1.

[5]胡荣, 徐岭.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0.5.

[6]王爱国, 武锐.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1.10.

第8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配额流转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首位

2016年6月,一桩交易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深圳妈湾电力公司回购了此前出售给美国BP公司的碳配额。由此,中国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落地深圳。

对于深圳来说,此举颇有象征性意义。

“深圳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要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坦言。

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全国第一,要实现“高位过坎”,在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看来,“以更少的资源能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更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是处在高速转型升级期深圳的必然选择。”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对此意义重大。

在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馥尔告诉《t望东方周刊》:“通过这套机制,高排企业为减排企业的创新成本埋单。无论是为了获利还是为了避损,企业都会节能减排、加快创新,所以这套机制最终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抢”下最后一张门票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资格,是深圳主动“抢”下来的。刘馥尔告诉本刊记者,原本国家发改委只拟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和湖北6家试点。

“之所以要主动加入试点行列,是因为绿色低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理念,更需要靠制度约束落实。”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他告诉本刊记者,根据欧盟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经验,碳排放交易是实现城市治理低碳化的比较好的方式,“要实现绿色低碳,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节能、碳税,但是这些手段各有问题,比如碳税是国家行为,节能只是一种形式,是不是能达到标准是另一回事。”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深圳获得了试点的最后一张门票,成为全国首批启动试点城市。

在蔡羽看来,深圳与其他拟定的试点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与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省份相比,深圳市各方面的体量较小,另一方面,深圳的产业结构也与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当地没有重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二氧化碳的大型直接排放源。

“深圳受制于经济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市场规模应该是全国最小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这些现实条件,对深圳的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探索,找出一条新的路径。”蔡羽说。 “深圳特色”是什么

深圳市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城市本身的特点而定的。

在设计碳排放交易机制之初,深圳广泛参考了国际经验。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B32法案”,成为其主要借鉴。

“AB32法案”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将加州范围内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下降到1990年的水平。该计划分阶段渐进实施,初期主要是电力行业和大型工业设施,然后扩展到燃料分销商。

考虑到自身特点,深圳的交易机制在加州经验之上,加入了大量的“深圳特色”。

例如,深圳市第一次把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一起纳入市场。

“欧洲、美国只是纳入直接排放源,比如电厂、化工厂、钢铁厂。深圳只纳入直接排放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就7家电厂,大部分制造业都是间接排放,所以经过考虑后,我们把间接排放也纳入进来。这么做,主要目的是提高碳交易管控的覆盖面。毕竟,这个制度能否成功,要看能否对排放源的主要部分进行控制。”蔡羽说。

“深圳特色”的另一个特点是,采取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是指管控单位年度碳排放量与其生产活动产出的比值)双重目标控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马晓明告诉《t望东方周刊》,深圳的碳指标是按照行业分配的,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以制造业为例,每个行业除了有一个总量外,还按照碳排放强度划分了基准线。制造业、交通、水务、港口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指标,都是根据碳绩效(每吨碳在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产值)单独制定的。”

在确定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工业企业名单时,深圳市发改委主要参考了两组数据:一是由统计局提供的工业增加值;二是由市场监管局、供电局、石化企业等提供的企业能耗数据。

在第一年,经多方数据汇总后,根据企业工业增加值、规模大小、能耗水平,深圳最后确定了635家企业名单,每年排放配额为3000万吨。

“一些地区和国家主要是控制碳排放的绝对总量,我们一开始设计,就把碳排放强度也纳入了考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在发展中,不能因为排放就停止发展。所以,我们主要看企业碳排放强度是否下降。”蔡羽说。

为何自我加压

尽管在进行机制设计时,深圳已考虑了本地的实际情况,但是,要顺利推行这一新机制并不容易。

其中一个原因,是深圳市的自我加压。

“2013年至2015年间,深圳市政府根据深圳产业结构特点每年给企业分配3000万吨碳排放配额,这个额度相对于全国几个试点城市来说是最小的。”葛兴安说。

这是因为深圳的产业结构比较轻,绿色程度高,以及深圳碳交易市场规模较小。

但在刘馥尔看来,“深圳提出的每年3000万吨碳排放配额,已经是主动给自己加压。”

马晓明告诉本刊记者:“即便是这个配额指标,当时的635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是存在履约压力的。”

据一位当地制造业企业主反映,许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因深圳碳排放成本太高而另择他地。

尽管这种自我加压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压力,但是,深圳并未有所放松。

“我们希望从机制方面找到不同的路子,以行政方法加一些经济手段,相互配合。毕竟与现在的限购限行等政策相比,碳交易更先进,其中加了一些经济手段,让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蔡羽说。

另一方面,对于碳排放交易这个新鲜事物,市场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交易平台运行第一年,市场交易明显集中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

据葛兴安介绍,当时,为了确保企业履约,深圳市发改委动员了区政府、街道办联系并督促企业,甚至到工厂现场指导履约,并在媒体上连续数周通告。 企业增加了“碳资产”

不过,在平台运行第二年,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与平台运行第一年不同,“政府只是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在报纸上、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履约的工作通知,没有再对企业采取‘密集轰炸’。”葛兴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企业早早便提前为履约做准备,整个碳交易市场相比第一年要平缓许多。

“这说明经过实践,已经有很多企业掌握了碳市场的运行规律,知道在什么样的节点开始准备什么样的工作。”葛兴安说。

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第一年累计成交额达到1.0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

深圳碳市场以占全国试点城市2.5%的市场规模,实现了试点城市21%的交易量和28%的交易额,配额流转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首位。

葛兴安将这归功于市场化,“深圳是一个金融力量强大的城市,可以创造出多样的碳金融产品。”

碳交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无疑是催生市场活力的根本。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提升起碳交易市场主体的活力,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机制本身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葛兴安说:“碳市场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企业节能减排做得好,碳交易就是胡萝卜,如果做得不好就是棒子。”

在葛兴安看来,碳交易机制实现了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为企业新增了另外一种资产类型――碳资产,“这个资产可交易,是有经济价值的,通过利益这根‘胡萝卜’,碳交易市场实现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在碳市场里,企业可以凭借“碳资产”抵押融资、发行企业“碳债券”和碳资产回购交易等方式丰富融资渠道。妈湾动力即是例证,2016年3月,通过出售碳配额后,公司获取上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投入公司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事实上,碳交易机制的完善还提高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碳交易机制是建立在要求严格的数据基础之上的,企业必须对自身能源消耗、工艺流程、能源浪费情况进行数据收集、监测、整理工作。因此,碳交易机制间接帮助企业建立起精细化的能源数据和排放数据管理的完整体系。

深圳供电局是深圳市首批635家碳排放管控企业之一,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为实现节能低碳进行了有益探索。

经第三方机构核查,深圳供电局2015年度实际碳排放量为34155.5吨,比2014年度减少2722.4吨,同比下降7.4%,预计2015年度将盈余碳排放权配额约8200吨,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值约33万元。3年来,已累计盈余碳排放权配额约23539吨,市值近100万元。

“尝到了数据精细化管理的甜头,企业才会主动配合碳交易机制的建立。”葛兴安说。 输出“深圳经验”

“深圳的碳交易机制设计,除了要考虑覆盖面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之外,更需对市场进行精心设计。比如我们设计了回购机制,如果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就要做一些回购处理。”蔡羽说。

这样一个新生的机制,由于涉及广泛、机制复杂,该如何一步步完善,还需实践验证。

目前,深圳市纳入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是制造业企业。

事实上,在深圳市的碳排放主体中,除了制造业之外,交通排放和建筑物排放也占据相当比重。

“近几年交通排放上涨比较快,几乎占到总排放的40%,建筑排放也占到大约30%。”蔡羽说。

但是,深圳没有把3个领域同步纳入交易试点,而是先从制造业开始。蔡羽解释说,这是因为建筑物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产权不清晰,有的建筑,一栋楼不是一个业主,因此存在难以解决的法律问题。”

眼下,交通排放已开始纳入碳排放交易之中。按照计划,深圳将先把公共交通纳入进来,随后是出租车和货车等。

在深圳完善自身机制的同时,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已进入倒计时。2016年,中国将把低碳试点从7个城市扩大到100个。

“2017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启动,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碳市场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其他城市做培训和市场。”葛兴安说。

深圳已经开始对外输出“深圳经验”。

2016年3月19日,“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全面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协助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非试点省市碳市场能力建设。

这一中心成立后,深圳已经与7个省份6个市的发改委开展合作,一共举办了19场培训,培训总人数达到1200人。

第9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管理机制;人才管理;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30―02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探索等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相关的话题开始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走进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企业该如何把握低碳经济的脉搏,逐步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1、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绿色理念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可以认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组织和实施而展开的。实施企业决策机制改革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当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市场新环境,我国企业必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企业在创新的基础上制定积极的管理决策,进一步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可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理念,从总体上看是为了追求三大目标:①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利用;②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以及全过程跟踪监控的环境管理,使企业在生经营过程中生的各种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③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绿色化。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绿色管理应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强调低碳经济和绿色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对企业管理中的各个子体系和流程进行升华。首先,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首要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长久发展。其次,建立绿色机构,弘扬企业绿色文化。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创建和谐绿色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在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标准化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再次,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它主要是建立在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涉及供应商、生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其目的是使品从最初的原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为一线的整体集约型管理。最后,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规范企业行为,达到资源节约、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要求,企业应建立品生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参照“绿色化”需求,对品进行生技术、工艺及设计、包装等环节的改进。如海尔集团,是首家在中国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其品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一路飙升,成为我国对外的特色企业之一。

2、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各项工作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发展中不断探寻的话题。完善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是确保企业政令畅通的“神经网络”。第一,正确处理好企业组织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组织设计。第二,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使企业内部职责分明,充分授权。第三,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实现人事的最佳组合。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中管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打破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传统模式和现代新思想、新科技相结合,使基层管理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带动市场需求、消费、流通一体化,符合企业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具体做到:①“走动式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打造低碳经济的前提条件。如美国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经常到所属的各公司走走、看看,和员工座谈、吃饭,在“走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不仅使公司转亏为盈,而且发展日益加快。②“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保证,是企业打造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精细化”而言,首先是要有计划性;其次是要有超前性;最后是要有周密性。目前,有不少企业在管理考核中,存在着很多的致命误区,如“管而不理”,即不考虑员工的立场,只要求他们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另外,“重管轻理”,管理者强权专断,无法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不到管理的效果。

3、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监督机制

企业监督机制是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免疫抗体”。监督机制完备与否,对确保企业坚持经济核算原则、降低生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做到:①强化预算监督;②强化审计监督;③强化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究竟是福是祸,是锁定效应还是溢出效应,是成本优势还是成本劣势,这三个难题始终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其中,成本问题是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绕也绕不过的一个难关,尤其是在当前前景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参与低碳经济很犹豫。但是对于企业监督机制而言,低碳经济下企业参与低碳经济投入的资金成本是否有利可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划和决定,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4、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