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

第1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三支一扶”计划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当前就业困境下的“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 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加之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就使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家也相应的为大学生出台了一些就业扶持政策。2006年2月,原国家人事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同时启动了《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所谓“三支一扶”计划,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一、“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

“三支一扶”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三支一扶”计划经过几年来的实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扶贫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也创造了机会。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地方各级政府层面的,也有来自大学生本人的。因此,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困境下“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并及时找出存在的弊端就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三支一扶”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扎根基层人数不多,创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从当前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大学生在乡镇基层自谋职业的人数并不多,而真正扎根乡镇农村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在多数基层乡镇自主创业条件尚不充分,“三支一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道路上仍旧面临无项目、少资金、没土地、缺扶持等问题,因此,以项目带动创业促进更多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实现。

(二)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部分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都希望通过2到3年的“三支一扶”工作后能够在服务单位顺利“转正”。但是,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有限的吸纳能力,不可能让这些“三支一扶”大学生都顺利的“转正”,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积极认真的工作,而是整日对2或3年后的就业问题忧虑重重。另外,书本知识与农村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三支一扶”大学生很难很快的进入自己的职位角色。

(三)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就业市场困难重重

随着“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深入开展,被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所熟悉,报考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来看,“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并不被就业市场所熟悉,很多的企事业单位并不了解“三支一扶”计划,招聘中对在农村奉献青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并不被用人单位格外青睐,由于促进“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导致“三支一扶”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上困难重重。与此同时,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更因为所学专业知识更新问题,不如应届大学生就业容易,另外,不同类别大学生就业情况苦乐不均,支教大学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支医、支农大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相对困难。

(四)政策执行流程笼统,服务水平还需提高

目前国家、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促进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总体效果很好。但从工作实践来看,首先,一些政策还过于笼统,部分承办单位职责不清,执行性不强,承办单位也没有相应公开办事流程。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对于享受的优惠政策不清楚要去哪里办,或者应该怎么办的情况。其次,在落实优惠政策的服务中有关单位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所需提交材料标准不一,同时部分承办政策单位也没有及时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出现了工作人员既不清楚“三支一扶”的优惠政策,也不熟悉落实政策的办理流程的情况,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官本位意识严重,服务态度不佳。最后,部分承办政策的职能单位和各地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之间在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配合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

三、“三支一扶”计划的对策研究

“三支一扶”计划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仅靠政策引导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大学生自身、政府及服务机构和高校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高校大学生方面

1.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一些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到农村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到农村就业,对岗位的选择视野会比较狭窄。大部分人仍存在“终生一次就业”、“学而优则仕”、“唯城市论”、“唯专业论”、“唯薪酬论”等陈旧观念,缺乏参与竞争、参与市场和扎根农村的意识。因此,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大学生要尽快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实,“三支一扶”计划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伟大创举。基层和农村是当代青年人重要的成才之路,作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应该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和选择。

2.树立全新学习理念

要树立主动学习理念,即使离开大学校园,也不会放弃对知识的索求。同时,要树立全面学习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实务。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基层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并且要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协作。通过全面而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以后的就业积蓄能量。

3.扎根基层的理念

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扎根于基层的理念,那么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就要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农村和农民群众充满感情;要勇于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要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勇于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都能真正做到一心为民,以更大的热情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只有更多扎根于基层的大学生的存在,才能更好的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政府、服务机构方面

1.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领导。首先,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分配派遣会,向扶贫大学生介绍本部门业务职能、县情、乡情、本地资源优势,使“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熟悉县情、乡土人情,进入工作角色。其次是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谈心得体会,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最后,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联谊会,联谊会的开展不仅能增进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扶贫大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顾虑。

2.强化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养。第一,要落实帮带责任。首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中选择1到2名工作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导师配备给扶贫大学生。其次,对帮带人和被帮带人建立“帮、传、带”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帮带制度、用制度保障帮带工作出成效。第二,掌握帮带方法。在思想方面,要求被帮带人定期和不定期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帮带人逐步放权、放手、放心,通过逐步放手让扶贫大学生独立完成工作,并且采用一系列的激励方法,对做的好的要表扬,对出现的错误应及时进行批评指正。第三,落实培训责任。对于到任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应针对乡镇村的工作和业务主管部门业务范围为扶贫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以弥补扶贫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情况。同时要丰富培训内容,加强扶贫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农村政策法规知识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扶贫大学生学会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学会和农民打交道,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3.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在充分发挥人才智能作用上,要引导和保护扶贫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有事干,帮助他们干成事,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创新创业的带头人,真正感受到农村是施展抱负、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既要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又要建立竞争择优机制,使扶贫大学生队伍充满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

4.努力营造“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氛围。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通过召开巡回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标兵或典型人物献身说法,使“三支一扶”计划项目被就业市场所熟悉,使“三支一扶”计划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所了解,以此来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那么,“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一定的优势,不必面临重重的困难。

(三)高校方面

在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促成、引导、帮助、激励、和动”五大引领作用,才能形成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局面。就业指导的创始人弗兰克•帕森斯曾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很客观的评价自己,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择业,不盲目地选择高薪和大城市就业,大学生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下基层社区锻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改革及奖励措施,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奖励办法》,设立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项经费,授予“赴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娇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9(1).

第2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提高服务基层项目人数与待遇

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基层岗位求才若渴。对此,《通知》专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拔2634名、“三支一扶”计划招聘500名、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招聘300名、服务社区计划招聘300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规模)。

适当提高服务基层毕业生生活待遇。《通知》要求,从2012年起,参加省级服务基层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其服务期第一年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提高200元,服务期第二年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提高400元。

“一对一”为服务期满毕业生找工作。两年服务期满之后,基层服务项目的毕业生面临择业。对此,福建省推出了“一对一”的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此外,每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都会安排专门职位定向招收服务基层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鼓励其留在服务单位或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不仅如此,福建省还要求,省和设区市机关、平潭综合试验区管委会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县乡机关应积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

农村任教的毕业生学费政府代偿。福建省继续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和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到经济困难县农村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学费予以代偿,对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省里予以经费补助,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招聘培养500名临床医学毕业生。福建省卫生厅和各设区市政府将牵头临床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的招聘培养计划,2012年的招聘总数为500名。本科毕业生经过2年临床能力培训,专科毕业生经过3年“专升本”学习和临床能力培训,取得本科学历后充实到有空编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

鼓励中小企业招收毕业生

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福建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较好,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和就业人数的较大幅度增长,全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为91.6%,比2010年提高5.4个百分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6%,全面完成了福建省政府提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上年,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从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到各类机关单位就业的占3.1%,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3.4%,到各类企业就业的占80%(其中非公企业占74%),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仅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1.1%。

所以,除了支持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外,福建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和生产一线就业,同时实施多项优惠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家庭困难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用工短缺,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做好用工服务八条措施的通知》,通过促进企业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切实帮助企业引进劳动力、支持小微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租赁住房、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合力营造外来工稳定就业大环境等,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为加强促进小微企业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期还专门举办“海西招聘行动小微企业专场招聘会”,以“拓展就业新空间”为主题,引领“小微企业规范用工”来实现提高招工吸引力,打造“小微企业也有就业好岗位和就业发展空间”的就业新理念,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缓解结构性用工短缺问题。

实施“创业引领计划”

2011年5月12日,福建省高校首个闽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在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揭牌。闽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福建农林大学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闽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公共体系与若干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依托闽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广阔平台,建立研究生到台湾农民创业园挂职服务,以及本科生到创业园社会实践的机制,提高闽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效。

2012年,福建省将依托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为1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重点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支持各地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福建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建立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成果转化、导师扶持等服务。福建省还将出台相关措施,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有关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政策力度。

第3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本土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第4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内涵要素

Teaching school leve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lements

Wang Jia-Feng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s must be cooperation at the school leve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e multi-level and all-dimensional patter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further explore and practice. System through the agreement and make the school-orient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iti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busines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reform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o develop in depth.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tent elements

在双元制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在学校校企合作大政方针的引领下,通过学校构建的组织网络的布置实施,经由一系列教学制度的保障,形成适合于校企合作最佳的运营方式――工学交替教学运营方式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运营方式。

理念政策、组织构架、制度保障、运营方式等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内涵要素共同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最佳的运营环境。

职业学校应该理性地思考和建构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中的内涵要素,建立和完善其运行机制或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和谐、互动、耦合、提升的动态结构,最大限度并持续不断地发挥校企合作对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和企业协力合作,实施有效职业教育的形式。校企合作涉及物质、人力、文化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的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双元制教育模式已证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紧密的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职业学校以健全的组织为基础,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将教学管理的各要素最优化地调配、最合理运作,使之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内涵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方针政策、制度保障、组织构架、运行方式。

一、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方针政策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职业学校应把校企合作设定为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在思想上统一和提高学校上下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促使各专业积极走向社会、走近企业,真正实现与企业、社会无距离对接的积极尝试。学校需要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拟定全新的政策,从政策层面促成利于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建构,以保障职业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构架的校企合作活动的展开。

① 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工作指导意见中,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宏观的战略思想。

② 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管理过程之时,把校企合作作为核心要素。围绕这一核心,有效地部署各条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③ 出台一系列具体细则,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潜力,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拓展校企合作的创新样式。

二、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各项制度

学校制度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包括:

1.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保障制度。

包括:自主招生制度;自由雇佣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专业辅导员制度。

2.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运行制度。

包括:①人力资源资格方面的制度。其中,第一、教师培训上岗制度;第二、学生考试准入制度。②工学交替运行方面的制度。其中,第一、教学计划一体化制度;第二、部分时间制度;第三、课程模块式制度。③“双师型团队”工作方面的制度。其中,第一项目经理负责制度;第二、教师课程承包制度;第三、交流沟通制度。

3.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评价制度。

包括:学习反馈制度;第三方考试毕业制度;过程式评价制度;跟踪反馈制度等。

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是校企合作蓬勃开展的前提。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对于深化职业教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唯有建立起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方能促使全校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多层次、立

体构架、整体联动的校企合作局面,促进校企合作活动的高层次、全方位发展,使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呈现和谐向上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要切实构建好教学层面校企合作制度,必须强化制度编制的科学性、强化制度内容的发展性、强化制度体系的整合性。

三、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组织网络

职业学校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组织构架基本依据学校教学的日常运行的组织架构。校长室以学校发展规划、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意见为蓝本,下达学校校企合作管理的总体战略思想和战术方针;下属各行政处室以教学管理处为主,具体设计学校校企合作管理的战役计划和提供战役战术指导以及后勤保障;各专业部为具体执行战役计划的战斗序列单位,统一指挥和部署本专业部所属各教研室、各专业、各班级、各位老师的校企合作的战斗任务。其中,专业教研室应该是校企合作的最基本的战术实施单位,是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的主力军。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校企合作践行单位,有校企合作战略计划的确立能力和校企合作战役行动的实施能力。专业教研室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外向功能即校企合作的功能。职业学校应该明确和强调专业教研室的校企合作功能,建立相应的引导政策和管理机制,给专业教研室布置具体的校企合作任务,例如“101001工程”――即每个教研室必须与10家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由30位左右企业人员组成的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与企业合作完成一件有创新意义的实事等。强化专业教研室外向功能,提高校企合作的能力。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组织构架中,可以贯彻以专业部、专业教研室为主的纵线,还可以佐之以专业部、班级为主的横线――即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工作团队,聘请专业辅导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教育。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各种校企合作措施,从组织上构建职业学校一张校企合作的组织网。

四、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的运营方式

学校通过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诸要素的有机运营,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层次,积极吸纳企业文化,把宣传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努力引进企业的文化特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精华,推进校企合作朝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学校文化的流变,进而带动学校成员和行为的变迁,使职业学校的运作真正带有企业的特征,形成校企合作的学校文化,达到职业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文化管理的境界。

第5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机房;科学;行政管理;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论是哪个行业,那种职业,其行政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社会各种公共事务,需要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行政管理学就是综合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自成体系,形成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笔者在临沧师专从事机房的管理工作,尤其觉得行政管理对我们开展工作影响极大,特别是科学的行政管理对提高机房管理工作实绩至关重要。为此,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对高校机房的科学行政管理。

一、提高机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方面的科学行政管理

高校机房的管理涉及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课后的设备管理、维护维修等管理任务。许多高校机房管理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相应的管理人员也就越来越多,甚至造成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所以科学的行政管理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的行政管理能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使管理人员人人有事可做、责任到人,最终将高校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将提高高校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那就需要科学的行政管理。

1.制作一份便于实施的工作计划。对于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应先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计划在先,心中有数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高校要有机房管理的工作计划,无计划工作是盲目的、无目的的,是不允许的。对于高校来说,制定机房管理计划的依据是机房的教学计划或机房的课程表。制作计划的周期定为一个学期,但应将机房管理的计划分解为日计划和周计划。因为高校教学是以周为周期安排的,而机房设备故障却呈现出临时性,设备维护需每天进行。每个工作日结束的前半个小时,先盘点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整理第二天计划内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一般来讲,机房管理人员会尽力完成当天的工作,因为当天完不成的工作将不得不延迟到下一天完成。这样必将影响下一天乃至本周的整个工作计划,从而陷入明日复明日的被动局面。在制定日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定在能力能达到的80%,这是由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如果每天的计划都是100%,那么,在完成临时任务时,就必然会挤占已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原计划就不得不延期了。久而久之,计划就失去了严肃性,机房设备不能及时修复,将大大影响机房的使用。

2.将管理工作分类。分类原则主要包括轻重缓急原则、相关性原则、工作属地相同原则。轻重缓急包括时间和任务两方面的内容。很多时候管理者会忽略时间的要求,只看中任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相关性主要是指不要将某一件任务孤立的看待。因为管理本身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任务可能是过去某项工作的延续,或者是未来某项工作的基础。所以,任务开始以前,应先向后看一看,再往前想一想,以避免前后矛盾造成返工。工作属地相同原则指将工作地点相同的业务归并到一块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因为工作地点变化造成的时间浪费,这一点对现场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如果这一点处理得好,可避免在现场、自己的办公地、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之间频繁接触,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我校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机房管理人员进行了分类,把机房管理人员分为课间值班人员、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多种类型;同样,管理人员也分为基层管理员、中层管理员、高层管理员等多个级别,且各级别的分工不同、工作性质也不同,但都具有专业性等特点。

3.按时完成计划内的工作。管理人员在接受工作任务的同时,都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常常将时间与质量两个基本要求贯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将任务完成的时间定在提交任务成果的最后一刻是很不明智的,这与上面提到的计划的弹性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事情不会一味按个人主观设定前进,当应提交的任务与临时的事项冲突时,就只能选择其中一项,不能二者兼顾。一个能按期按质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人员,即使不是天天加班加点,终日忙忙碌碌,也会让主管觉得你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人,他不会天天追问你的工作进度如何。例如临沧师专教务处每个学期制定使用机房的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分解到管理机房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根据学校机房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制定机房使用计划和机房管理、维护维修计划。机房管理员和机房高层管理员各尽其责:机房管理员按照上述两种计划,对机房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课后的设备管理、维护维修;机房高层管理员对整个机房管理工作进行追踪、检查,评价效果,并要求管理人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自的管理任务,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4.监督过程管理。因为高校机房管理工作涉及各个教学系、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等多个部门或是岗位。由于这项特定的工作有很多中间环节,增加了协调的难度,所以管理人员在组织某项工作时往往只偏重于自己本身所应完成的职责,将工作传递到相关工作部门与工作岗位之后便听之任之了,这样就出现了工作总是不能按时完成的状况。在检查工作结果的时候,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会各自抱怨给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或者是某个中间环节耽误的时间太久了等等,而工作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如期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你的工作业绩等级被打了折扣。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机房的高层管理者,要把握工作的完整性。在事先给定各个中间环节完成工作量的同时,要经常关注他们完成的质量与进度,以避免其中的某个或是某些环节影响整体工作进度;要监督中间环节处理者按你的要求及时完成分管任务,这就应实实在在地进行过程管理。高校机房应实行首问负责制,设置分管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机房管理负责人和机房管理员,形成层层管理模式,让一级管一级,一级监督一级,自上而下,抓好细节督促,哪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就追究哪一个环节管理者的责任,通过这些有效的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为对于过程管理的方法研究是永恒的,所以每个人只有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绩效。

二、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方面的科学行政管理

科学的行政管理要在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约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如果高校机房的行政管理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那将会造成高校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所以提倡科学的行政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高校要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现有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科学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高校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更新、变招,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实际。例如临沧师专一方面根据本校的规模、学生的数量、机房的数量确定机房管理人员的职数,制定人才引进的方案,出台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政策,采取可行的措施引进计算机水平高、能力强、维护技术实力强、有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作机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业务进修和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与同行交流等形式不断培养机房管理人员。这样,合理配备和培养了机房管理人员,实现机房管理人员少而精。除此之外,不断完善和改进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结、便利、省时、省钱,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随意浪费,如设法修复硬盘、主板、键盘等配件,反对一旦出现故障便即刻扔掉,不作任何故障处理而立即更换新配件的浪费做法,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购买配件的资金。采用这种规范性的行政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三、合理使用机房方面的科学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的功能之一是行政部门协调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这种对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单位的整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单位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单位的稳定和正常运行。在高校机房数量不足、机房使用率过高的情况下,更需要科学的行政管理来协调好学校内的各种关系,这种协调就是理顺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如部门间的关系、机房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上下级间的关系等,也就是正确处理机房管理部门内外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促进协作,将所有力量都集中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上来。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活动和谐地进行,让各自为政、相互扯皮、不顾组织整体利益的现象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效率,为机房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机房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临沧师专在机房数量严重不足、机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对机房的使用进行科学的行政管理:一方面做好学校各部门、各教学系的协调工作,缓解多个部门同时使用机房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是做好机房管理人员、计算机教师的协调工作,使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协调,很好地处理和利用冲突,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并使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很好地配合,理顺了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使机房有合理的分工,然后再根据教学、培训、考试的实际需要以及使用的课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机房的使用日程,完成了教学、培训和考试任务,让管理出成绩、见成效。

四、缓解机房紧张方面的科学行政管理

可以说,多数边疆高校由于资金匮乏,机房建设投入的经费较少,建设的机房数量不足,机房非常紧张,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树立成本控制的理念,采取一系列增强管理成本意识、提高成本效率的管理措施,使学校在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机房的情况下保证机房满足教学需求。这既能减少成本开支,又能使机房教学顺利开展。例如临沧师专机房管理人员想方设法,根据本校机房的电脑配置和设置,采取两种适用的技术措施:一种是使用双操作系统。即在一个硬盘上安装两个能完全隔离的操作系统,其中一个是教学系统,用于学校计划内的教学,另一个是考试系统,用于校内外各类培训和考试;另一种措施是使用双硬盘并对硬盘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一台电脑同时安装80g和40g的硬盘各一块,80g的盘硬作教学盘用于平时教学,考试时把硬盘转换到40g的考试盘上进行,考试结束时再转回教学盘。通过使用双操作系统、转换双硬盘等方式,将用于学校计划内的教学与用于校内外各类培训、考试的机房分开,这样一来既不耽误考试也不耽误教学,还大大减轻了机房管理人员重新做系统的麻烦,缓解了机房紧张的现象,保证了机房教学如期完成。

总之,行政管理必须实现最大限度的科学化。而要想实现科学的行政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每所高校的资金情况不一样,建设的机房数量和设备配置不相同,需要使用机房的课程数量也不一样,要让机房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模式,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绪君.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齐明山.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4]郑志龙,刘卓芳,杨朝聚.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浦劬,燕继荣.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6]张成福.行政组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勇.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若干经验[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i):51~52

第6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1986年和199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govt. of india, 1986&1992)把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放在优先地位。印度《宪法修正案》第83条规定,6-14岁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sadagopal, 2002: p. 1)。在全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印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实施了很多有关全民教育的计划项目(mukundan, 2004)。这些计划项目关注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在读人数的增长、学校出勤人数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不仅在邦和地区内部盛行关注学生出席人数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等问题,邦和地区政府也都给予了特殊关注。

    为了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印度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任副主席的“国家初等教育代表团”。在邦一级也成立了由各邦行政长官组成的类似代表团。一些计划和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后,为制定符合宪法授权的教育目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计划和项目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拓展教育项目(aiep)、初等教育课程更新项目(pecr)和社区参与教育发展活动项目(dacep)。70年代和80年代制订了通向全面发展的初等教育项目,近年来还有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和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等。除此之外,还制订了由中央资助的免费午餐计划,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诸如教室、黑板等最基本教学用品计划,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以及其它一些非正式的教育计划。

    比较1950-1951年与1999-2000年国家对初等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自从1950-1951年国家启动经济和社会计划的重大举措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950-1951年                                          1999-2000年

2,100,000所小学有5,380,000名教师                 6,420,000所小学有1,919,000名教师

13,596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85,496名教师               198,000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12,980,000名教师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9,154,000名(注册率达到42.6%)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136,120,000名(注册率达到94.9%)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31,200,000名(注册率为12.7%)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420,650,000名(注册率为58.8%)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2005年,第3页]

    另外,印度政府还在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聘用了30多万名教师、建造了20多万座校舍,建立了400多个区级教育培训机构,在271个地区实行了初等教育计划,使退学率由1960-1961年的65%减少到1999-2000年的40.3%。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上各种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绩,印度政府在2000年颁布了全民教育计划(ssa),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覆盖了全国各区的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层面的项目。全民教育计划以为社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为使命,旨在提升学校系统的运作能力。由于一些邦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建立像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这样的教育项目;另一些邦即使有教育资金,但那些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人们无法从这些教育计划项目中获益,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目标与基本特征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

    全民教育计划是:为普及小学教育而提供的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针对全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而做出回应;通过基础教育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机会;使村教育委员会以及地区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管理委员会,家长与教师协会,母亲委员会,村(组)自治委员会以及其它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小学管理;表达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政治意愿;中央、邦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为邦政府制定初等教育政策,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提供机会;同扶贫机构和民政部门一起,使全民教育计划体现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

    全民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包括:在教育担保中心的帮助下,在偏僻地区建立学校,从而使所有偏远地区的适龄学生在2003年前重返校园;到2007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五年小学教育;到2010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八年小学教育;强调“生活教育”,关注小学教育质量满意度;2007年在小学阶段、2010年在初中阶段弥合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差距;到2010年力求不让一个小学生辍学。

   

(三)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

    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央和邦一级的机构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改善由上至下的政策传达体制;持续的财政支持,即中央与邦政府长期的财政支付比例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达到85∶15,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达到75∶25,以后将达到50∶50;通过村教育委员会、地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其它一些诸如妇女组织等地方团体的有效参与,由社区决定与学校相关的教育事务;以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国家教师教育机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邦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以及地区教育培训机构为主导,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社区对所有实施情况的监督有着极强的透明度;社区把居住户作为基本单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计划;计划制定的一个主流是对女童的教育给予关注,并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有专门的论述;注重使在宗教和语言上占少数的族裔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贴近生活,关注“生活教育”;认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并关注教师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制定地区小学教育计划(deep)做准备,并能体现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情况。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结构

    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目前的教育结构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教育计划实施机制,从而能够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现有教育组织从国家到最基层都有责任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包括:

   

(一)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包括:1、总委员会,在印度总理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开发部(hrd)部长任副主席。2、执行委员会,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领导。3、初等教育局,由初等教育局秘书领导,并配备7-8名主任、副秘书、教育顾问等。4、学术和技术支持委员会,由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印度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小组等组成。

   

(二)邦一级层面

    邦一级主要负责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及管理。通常邦政府利用现有不同层级的教育组织结构开展工作,这些组织机构包括:1、邦总管理委员会,由邦行政长官领导。2、邦实施委员会,印度的每个邦都设有邦实施委员会。除一两个邦有独立的邦初等教育计划外,其它各邦都建有并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邦实施委员会由秘书长、教育秘书以及教育专员领导。3、邦项目办公室,通常由教育部长、邦公共教育指导主任领导。然而,在设有初等教育计划的邦,可以利用初等教育计划项目办公室实施全民教育计划。4、学术和技术支持,由邦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scert)、邦教育管理和培训机构(siemat)以及人力资源小组提供,在一些邦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三)地区一级层面

    1、在地区一级层面建立了由zila parishad区的行政首长、主要执行官员以及区地方法官领导下的地区项目计划实施协会。2、教育官员对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负责,而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的一些邦,地区项目办公室也参与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3、学术和技术支持,由区教育机构、区人力资源小组以及其它专业机构完成。

   

(四)街区一级层面

    街区教育官员负责街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在每个社区划分不同的街区,已经成立了或正在成立的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负责提供学术和技术上的支持,并负责对不同领域的职员进行培训,同时负责为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s)以及学校提供学术帮助。

   

(五)小组一级层面

    大约10-12所学校组成一个小组。像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一样,每个小组已经成立或正在组建在人力资源协调中心(crcc)领导下的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小组人力资源中心通常设在小学校内,并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它负责了解、调查全民教育计划活动的实施情况,并为学校提供面对面的学术帮助,组织开展教师经验交流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村、学校一级层面

    在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村教育委员会(vec)、panchayati raj村研究机构(prj)、学校管理委员会(smc)以及家长与教师协会(pat)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    在讨论制定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之前,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重视:第一,每个区应拟定区初等教育计划,参与全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其中包括每个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将要采取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第二,地区对邦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有优先使用权。第三,所有由国际上和其它机构提供的资源应体现在计划中。第四,对财政预算的评估应与全民教育计划所涉及的条款紧密相关。

    为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所制定的条款和有关规定,体现在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保证入学人数、控制辍学人数以及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等方面。1、成立新学校。邦政府条款规定,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所步行在一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并在大约有300名人口的居住区内建立新学校;如果有足够的小学生源,应提供一所小学高年级学校和两所小学校。2、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内建立“教育担保中心”(egs),负责管理15-20所学校范围内达到入学年龄又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指派一名兼职教师管理运作此中心。如果学龄儿童的人数超过40名,那么可以再指派一名兼职教师。这样的中心如果经过2到3年的成功运作,可以转制为一所小学校。“教育选择和革新中心”以提升地段人口的教育水平为目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如“弥补小学缺失课程计划”、“重返校园计划”等革新项目。3、教师聘用。在小学每40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这项条款对偏远的宗族部落地区,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小学高年级组每个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如果因为入学人数的增加而需要聘用新教师,应首先得到邦政府的批准;除了全职小学教师外,如果邦政府仍然急需教师,可聘任兼职教师;在每个区聘用新教师之前,应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师。4、提供免费的教科书。所有的女童、计划内的适龄儿童以及部落地区的儿童都应得到邦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教科书。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免费教科书,那么每个孩子每年可以得到150卢比的补偿。5、教学设备。为新学校提供10000卢比的资金;为新成立的小学高年级学校和已经成立的但没有加入“最低教学设备保障项目”的学校提供50000卢比的资金。6、给予学校拨款。每一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每年能获得2000卢比的拨款,用于更新功能失调的学校设备和购置图书。7、给予教师拨款。每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年可获得500卢比的拨款。8、教师培训。有三种全民教育计划所期望的教师培训形式:一是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为期20天的在职培训;二是为未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提供为期60天的知识更新培训;三是为新教师提供为期30天的上岗培训。此外,如果当地根据实际需要、具有正当理由而希望得到其它形式的培训,可以列入计划中。9、科研、评估和监督。每所学校每年用于与初等教育相关的各个不同层面的科研经费1400卢比,比如创新活动、学校发展以及一些微观计划等项目的开展。10、社区领导培训。计划中提到,每个村可以有8人获得为期2天的培训,并可提供每天30卢比的资金。这样的培训可以由地区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举办。11、特殊教育的需要。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每年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1200卢比,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12、革新。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提供给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革新项目1500000卢比的资金,主要用于儿童早期护理和教育、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育、女童教育、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教育等四方面的研究。1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室、新校舍以及饮水设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学校、街区以及村组的公共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村和学校一级的建设工程,都在当地社区的协作下完成。此外,每年每所学校还将获得5000卢比用于修缮学校设施。

   

四、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关注更多的是为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等方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效率和学生取得的成绩缺乏关注。因此,在关注入学人数、防止辍学等方面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上。为此,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一个针对教育质量做出的完整的、全面的计划,提倡通过分权和社区在学校管理和实施中所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校进行干预。这就意味着干预和实施计划,一方面要关注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携起手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人数增加。

    对全民教育计划有关条例的探讨表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活动,政府在机遇和财政等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以总结为:1、改善学龄儿童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例如改善饮水设施和修缮厕所等条款。2、主要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新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聘任等途径,确保学校所需教师的人数。3、通过重建和改革与教师实际需要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胜任力。4、为了切实提供基于需要的教师培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建立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并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5、计划中实施的课程改革与2000年由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根据地区实际适当修改后而提出的“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框架”相适应。(确保女童和所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免费的教材资料,邦和地区一级也要根据环境和实际需要,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保障)全民教育计划号召在地区级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分权计划。6、关注“生活教育”,使教育贴近生活。7、确保一些有活力的专业机构加入到计划中来,例如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等。8、通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水平。9、强调儿童从早期到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教育。10、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初等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相关干预,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在各个不同层面推行教育改革的设想。11、重视科研、文件和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估。12、对全民教育计划的监督指标已经得到认可。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提出了对计划进行监督的战略性指标,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提出了对质量进行监督的适用性指标。在监督过程中,由经邦一级政府认证的专业机构给予帮助和指导。

    由于效率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决定因素,全民教育计划在效率和创建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权的计划和实施需要能够提供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同信息,以确保在各个层面上都形成良好的功能机制。

   

五、结论

    通过努力,全民教育计划最终试图创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的计划,把让6-14岁的儿童接受教育作为计划中的一部分,还规定了改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工作胜任力和对他们进行一线教学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学、教育科研以及革新活动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等内容。

    全民教育计划强调如何使目前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更有意义、有效率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目前,在邦和地区层面已经形成了具体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组织结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地区教育培训机构,地区人力资源中心以及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等,它们在提升初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作用。

    全民教育计划为每个区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制定初等教育计划和实施地区干预。每个区制定的初等教育计划条例(deeps),就是针对其不同情况所给予的支持与关注。条例规定了建立新学校,为学校提供设备保障,保证专兼职教师人数,为所有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和女童提供免费的教科书,为教学提供资金和资料,提供保证学校发展的拨款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全面的教师培训、教研和监督计划,开展革新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管理,对社区领导进行培训以及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体化教育等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计划还规定了校园建设、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的办公楼建设以及教室、厕所、饮水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内容,并设立基金用于维护学校建设。

  尽管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承认并对难以触及到的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今后仍应在“怎样实施”和“如何实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各个机构和个体的能力建设,包括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不同层面的分权管理;同时确保教育担保中心能够吸纳不同层面的儿童,确保他们能够通过与全日制小学的学生们相当的教育革新项目接受教育。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中心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胜任力。

    为分享共有资源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网络工作机构的建设,因为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全民教育计划融各方努力与各项计划于一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计划。因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村级机构进行合作和干预,尤其在地区一级,要促使地区间的项目官员们在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a) . 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②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b)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③india, government of. ( 1992)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④india, government of. ( 1993) . report of cabe committee 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⑤india, government of. ( 2004) . sarva siksha abhiyan: a programme for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ual for planning and appraisal.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⑥mukundan, m.v. ( 2004) . edu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india' s kerala state.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⑦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 . ( 2005) . modules on quality dimension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 ssa. new delhi: ncert.

第7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破解难题,紧抓“五型”党支部建设不放松

作为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党支部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直接联系、组织和团结师生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正如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党支部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但是,党支部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高校三级党组织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根本在于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以建设“五型”党支部为目标,以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为重点,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

在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及党的十精神等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中,“五型”党支部建设已经成为校、院党组织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早在2006年,学校党委第一次提出构建学习型、民主型、实践型、服务型、和谐型“五型”党支部,并明确把“五型”党支部确定为全校党支部建设的目标。“五型”党支部建设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从先进性教育到创先争优,经历了“理念提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四个阶段,坚持寓“五型”党支部创建于支部日常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党委进一步深化“五型”党支部建设理念,使之与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队伍好“五个好”的要求相结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深化创先争优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党委积极推进“五型”党支部项目化建设,划拨专项经费资助63个教工党支部项目,确定重点建设35个学生党支部;同时推进党员校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负责人定点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每一个党支部至少有一项务实管用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五型”党支部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学校“五型”党支部建设内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探索把“实践型”调整为“创新型”,进一步凸显“创新”在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年来,围绕“五型”党支部建设,学校党委不断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和特色,规范考核指标,注重选树典型,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式,基本构建了一个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

激发活力,紧抓党支部工作创新不放松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近年来,校院两级党组织在推进党支部工作创新、激发党支部自身活力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在党支部设置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为适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等变化,学校党委调整和创新了党支部设置,进一步拓展党支部的覆盖面和工作体系。继续坚持在学生社区、学生会社团建立直属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打破原有年级、专业设置界限,探索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和导师所在研究团队设置党支部。电控学院党委推行“把控制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教师研究团队以及把党小组建立在课题组”的改革试点计划,在控制学科成立了数字社区与WIC、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智能测控与电磁新技术4个研究生党支部,党支部名称与教师研究团队一致。通过一年半的试点,教师研究团队、课题组和导师三个层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格局,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更加积极,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带头作用明显增强。以2012年为例,近九成的党员申请了学校研究生科技基金或在各种竞赛中获奖,2012届硕士毕业生申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人数是近两年的1.6倍。

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上不断开拓创新。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基层党支部活力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校院两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发展质量,指导党支部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规学院创建了以“三建制、两推优、三公示、一审查”为主要内容的“三二三一”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三建制”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制度、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从积极分子培养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两推优”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所采取的团员推优入党问卷调查和团支部投票两个层次的推优方式;“三公示”指在团员推优入党、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三环节都要进行公示;“一审查”就是学院党委对发展对象综合素质实施审查机制。新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体现在4个特色上:一是编制了《团员推优入党调查问卷》,设计了11个题项并根据要素权重设置相应分值,为客观评价和培养重点积极分子提供量化参考;二是创建了《党员发展对象综合素质简介》(PPT)呈现文件,从著作选读、课程学习、专业竞赛、项目研究、志愿服务和党支部及组织员意见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考察;三是配备了两名组织员,一名特邀党建组织员负责学生发展,一名在职专业老教师把关教工发展;四是学院党委领导和党员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端人才建立了“一对一”联系机制。采用新机制以来,发展学生党员74人,公示过程中没有收到反对意见或投诉;多名海外归国的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入党并有1名留法归国教师发展为党员。

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党支部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的实效与创新。人文学院教师联合党支部创建了“党政工群学合力推动基层党建”的工作机制,探索性地构建了党支部、行政、工会、教师、学生等不同维度关键性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生命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正面教育作为组织生活的主旋律,以“入党逢十纪念会”构建党员教育激励平台,形成了“支部搭台——支委导演——党员唱戏”的基层党建创新模式。历经7年的“入党逢十纪念会”,每年为入党逢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党员过政治生日,结合主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先后为19名党员庆祝政治生日,形成了党员真情认同并激情参与的支部品牌活动,提高了新老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修养。人文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层面推出了“学生党员先锋行动计划”,要求每位党员每学期必须做到“五个一”,即拟定一份个人行动计划、研读一本思想经典原著、联系一个学生宿舍、主讲一次微型党课、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党员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服务学生的使命感和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战斗力,紧抓党支部服务功能不放松

党支部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服务作用的发挥。校院两级党组织通过构建服务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党支部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党委构建了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牵头、基层党支部实施的多维度学生“手拉手”辅导计划,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手拉手”辅导计划的主要内涵是“实施四个计划,建立四项机制”,即实施学生党支部与学业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朋辈辅导机制;实施教工党支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助学辅导机制;实施志愿辅导教师与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志愿辅导机制;实施校领导及中层管理干部与学生班级“手拉手”计划,建立班级辅导机制。计划实施以来,学生党支部共帮扶学业困难学生718人,建立起“朋辈促学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党支部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辅导教师500余人,建立了学生学业辅导教师专家库,开展了大量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基层党支部以各种方式与学生“手拉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教师党支部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增强服务功能,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环能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推出“三五”行动,即坚持贯彻“思想引导、事业支持、生活帮扶”三大理念,积极实施“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大措施,开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建优秀党支部系列活动。党支部与学院、学科一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在关键任务上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电学院党委提出教工党支部“向前半步”的工作理念,寓支部党建工作于教学、科研、行政中心工作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生党支部在带动团建、推进班建方面探索了许多富有实效的工作模式,增强了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建工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中推行了“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为2010届本科生的99个班级配备了198名助理班主任,推进了班团工作,树立了党支部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始于2003年,坚持从大三、大四年级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助理班主任,每班配备2名,原则上男女各1名,任期2年。这些学生党员务实、勤恳、有想法、善思考、注重团结、不计得失,在学生中树立了亦师亦友的鲜活榜样形象。在担当助理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党员。“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已经成为该院学生党建的特色,固化为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的一项长效机制。

第8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和变化的时期,新的教育政策、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还有待继续完善。作为基层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党政工作人员,是高职院校党政工作重要的“助推器”,发挥着领导的参谋助手、服务保障、沟通协调等作用。但是其工作环境、工作服务对象等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这决定了党政管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一)职业认同感不高

高职院校通常会采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形式会使基层工作人员职位越往上升,晋升的机会越少。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一些高职院校出于提升办学层次和竞争的需要,纷纷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但是实践表明,对于党政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党政管理队伍建设对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资源配置还是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时向师资队伍倾斜,加之日常管理中缺乏激励,导致党政管理队伍不稳定,工作活力和动力不足,职业认同感不高。

(二)工作态度较为冷淡

基层党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表现为工作态度很冷漠,没有激情,甚至消极怠工。由于工作内容几乎覆盖面向学校所设的所有职能部门,既要协调自身工作与上级组织之间的纵向关系,又要处理好自身工作与本部门相联系的横向关系;有的工作程序一成不变,步骤繁多并且枯燥,有的工作变数大且细琐使工作人员身心交瘁。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困难,在学校受到重视和尊重少,分工不清晰,导致干多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样。在处理与领导师生相关关系时,时不时受到不近人情的“夹板气”,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三)职业计划与实施体系薄弱

职业计划是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计划往往与职业机会相关联,在更多的情况下职业计划的实施有待职业机会的形成。目前,在笔者调查的一些高职院校,即使学历及工作年限与专任教师相同,基层党政工作人员与专任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缺乏业务培训安排和外出学习机会,学校在更多情况下会出于抓住更多机会提升教师队伍的考虑,把机会让位于后者。此外,相关制度配套缺失,没有这部分工作人员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职业晋升机会变得较为困难,这无疑增大了基层党政工作人员不平衡感。

(四)自身价值取向缺失

高职院校基层党政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非教育管理专业进入行政事务,荒废了原来所学专业,认为只有服务于他人的配角,和自己发展无关,没有成就感。“职业高原”现象尤其突出。长时间工作后安于现状,放弃工作之初的人生价值追求,个人规划被抛于脑后,已经偏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生活上,由于对工作没有激情,导致整个生活状态也十分消极,觉得生活平淡无奇,形成恶性循环。

二、化解高职院校基层党政工作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策略

高职院校基层党政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和个人应对党政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价值给予客观的评价。

(一)正确认识自我

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职业高原”现象的问题时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职业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对自身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乐趣,不至于感到失望与不满。基层党政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如果对名利盲目攀比,所带来的无疑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心理上的不平衡又势必造成心态的浮躁,这种恶性循环既影响工作,也影响个人进步。此外,关注工作的兴奋点,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培养兴趣,善于奖励自己,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努力创造自我。

(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积极、支持性的工作氛围,对他们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职业认同感。定期进行培训,纠正工作人员逆反心理,增强其责任意识,还应适当考虑党政工作人员职务合理到位,减轻其工作压力。这样,当党政工作人员处于职业“高原期”时,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太多的精神负担,从而为克服“职业高原”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培养团队精神,并使员工心情愉快,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舆论宣传途径,借助于报刊、广播、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健康的职业发展观,倡导成功标准多元化。

(三)制定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外,在学校总方针政策目标下,根据职位的实际情况,规定细化的职责指标,完善日常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方法都要明晰,使党政工作人员有据可循的评价自己的工作完成效果,改进和完善工作职责。考核不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计划与年终总结决不能是走走形式,评优评奖不能论资排辈,轮流坐庄。不能对考核结果中的优良中差都一视同仁,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严格与公正的考核制度可以减少胜任本职人员流动性,对一些消极怠工的现象有制止作用,促使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四)拓宽晋升渠道

实行多渠道晋升,一方面能够增宽员工的职业路径,减少其遭遇“职业高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使并不适合做党政工作人员的优秀技术人员有机会继续上升,避免遭遇晋升瓶颈,从而激励他们更加重视技术上的钻研和提高。学校应更多地在非垂直晋升方面增加附加价值,开辟网状职业路径、横向职业路径等多维职业发展模式,想方设法为员工创造施展其才华的机会。可以根据员工职业特性的不同,为其开辟技术人员通道、教师通道、行政管理通道等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并对高潜质人才实施“快车道”制度。

(五)健全培训体系

第9篇:学校基层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财务管理 预算

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将预算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承担财政经费的拨付功能,各个学校及部门的收支活动都由财政部门直接进行事前监督,这就对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各区县教育系统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对基层单位的预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之前,各区县教育系统的年度预算是建立在部门预算基础上,将本区县教育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其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收入,并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局限于对各预算单位各项预算支出的审核及监督,不再具备预算资金的拨付功能,这就要求基层单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需要准确预计预算年度人员、公用及项目经费,以便当年预算经费的正常下拨。由于教育经费拨款不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由财政部门下拨给基层单位或供应商,到年末未使用完毕的教育经费拨款,将被注销授权支付额度,并冲回基层单位的年度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各预算单位的结转和结余资金,将结存在财政部门。为满足各区县教育经费投入有三个增长的考核指标,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不同类型学校经费支出的总量、教师工资性支出的总量就必须在事前进行控制,这就对教育系统尤其是基层单位的预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统筹教育经费的核算问题。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独立核算的基层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并且按单位的性质执行相应的会计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资金的支付方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及财政授权支付,这两种支付方式,都是资金从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购货部门不发生银行存款的增加及减少,只相应产生收支。用款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时,所附的依据就是各个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签订的支付合同。为降低交易费用、节约采购成本、便于统一管理,各区县教育系统对各校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通常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由专业部门统一办理招投标、签订合同等相关程序。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资金的支付申请,要求涉及政府采购资金的项目从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这就要求各基层单位分别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的支付。

3.对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通过预算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预算编制精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学校的基础资料再来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也要求会计人员对学校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有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编制学校的项目支出预算。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在用款计划申报、额度的使用中,打破了基层单位出纳原有的简单的报账功能,还要求出纳对下期经费有较为清晰的使用计划,同时要了解预算资金的来源及明细分类。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基层单位的预算由会计记账中心会计人员编制,用款计划则由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编制。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既要对本单位预算非常了解,也要对预算的使用有较好的规划,这就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关于资金垫付问题。产生资金垫付的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项目资金的申请和使用上。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项目资金使用需要经历资金申请、用款计划申请、授权额度下达、预算的资金支付等过程,涉及基层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银行等多个环节,完成一笔项目款项的支付,历时较长,往往容易超过基层单位与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时限,为避免违约责任,基层单位多选择用其他资金代为垫付该款项,从而引起资金垫付现象。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人员工资采用国库直拨方式拨付到职工个人账户,国库直拨时,按工资应付数额扣除“四金”、个人所得税等,按实发金额拨付。职工个人的“四金”及个人应交所得税额,由用人单位代为上缴。每个月在申请用款计划时,因人员工资已列入国库直拨项目,各个部门的用款额度中不包括该款项,实际上由各预算单位用其他预算资金垫付了该款。

二、对区县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1.提供量化的预算计算依据。为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可将各基层单位的预算资金根据资金用途,按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校园房屋及操场面积、现有资产数量、质量及使用状况,提供预算标准,据以计算当年人员及公用经费预算总额。同时,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各种课题、科研、培训等项目经费。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内的各个科室之间相互配合,提供基础数据,并据此审核学校上报的预算。

2.理顺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单位、会计记账中心的相关责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各种预算资金的支出更加透明。在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申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学校的经办人、会计结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应做好沟通,明确各自责任。

3.定期跟踪预算执行情况。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三个增长的要求,定期汇总基层单位报表后,对全区教育经费投入、生均经费及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平均收入等指标进行统计,并对下一期应达到的目标,向基层单位提出要求,并依此审核用款计划的编制。

(二)完善会计核算及监督体系,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1.对于教育行政部门不同类型的资金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为统计教育数据,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每月需编制合并报表。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因此,由于教育资金的特殊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资金采取分开预算、分开支出、分开核算的管理方式。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本身的日常经费,与学校统筹支付的资金分两个账套独立核算。

2.在保证监督的前提下,优化预算申报及使用程序,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预算申报及使用的程序较为复杂,涉及基层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多个部门。同一个预算项目可能要由同一个审批部门重复往返三四次。为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建立各个部门综合运用预算管理系统,对项目资金的申报实行无纸化申报程序,将项目资金的申请及计划申报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工作,提高资金的申请效率。同时,根据国拨工资的特殊性,对于由于工资国库直拨所引发的资金垫付,应由财政部门每月按工资的应发数额与实发数额的差额下拨额度给各预算单位,从而减少基层单位资金的垫付现象。

(三)加强认识,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1.加强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时代的要求,财务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深入了解会计法、预算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参加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之外,也应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讨论。

2.加强对预算管理系统软件的学习。预算管理系统软件涉及预算基础信息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审、指标管理、计划管理、支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对预算管理系统有多方位的了解,熟悉各个子系统的操作,才能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