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化工企业工艺变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企业工艺变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工企业工艺变更

第1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关键词:Teamcenter;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工艺管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集成

引言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制造企业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定制模式,生产手段也逐步从机械化过渡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不仅需要先进的CAD及其它软件快速高效地产生图纸和文档,也需要PDM、CAPP/MPM、ERP、MES等信息系统高效协同地开展各种数据的信息管理。

国内制造企业已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产品研发及工艺规划的各种数字资源,PDM、CAPP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具有结构化工艺设计数据管理功能的MPM、CAPP应用较少。结构化工艺规划数据管理系统是在细化工艺数据类型、强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产生的,采用结构化工艺设计系统能更好地实现数据与PDM、ERP、MES的集成,同时能提高工艺规划设计的重用效率。目前市场上支持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国外系统有Siemens的Teamcenter Manufacturing Process Management (TCM)、Dassault Systèmes的DELMIA、PTC公司的Windchill MPMLink等,国内支持结构化工艺设计的系统有清华天河T5-CAPP2014、华天3D-CAPP、天喻3D InteCAPP等。

1 Teamcenter构架与功能简介

1.1 Teamcenter的特点与功能

Teamcenter是基于一个单一的、开放的、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是业内首个将单个软件应用转变为在SOA的基础上建立的,跨专业、跨项目阶段和计划的真正集成化的PLM解决方案,为大小制造企业平台提供可扩展性、应用丰富性以及可配置性[1]。Teamcenter将各种工作流程统一在单一的产品和流程知识源内,保证了单一数据源,为并行协同工作提供保证。

Teamcenter PLM针对产品研发到制造的三大模块的简要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了PDM、MPM、ERP/MES三大部分。

Teamcenter主要功能模块包含:(1)系统工程和需求管理、(2)产品组合和计划及项目管理、(3)工程过程管理、(4)物料清单管理、(5)法规符合性、(6)可持续性和环境合规性、(7)内容和文档管理、(8)配方、包装和品牌管理、(9)供应商集成管理、 (10)机电一体化过程管理、(11)制造流程管理、(12)仿真过程管理、(13)维护和维修及大修、(14)报告和分析、(15)社区协同、(16)企业知识基础、(17)平台可扩展、(18)生命周期可视化。其中“制造流程管理”也称作“制造工艺管理”,是工艺数据管理的专业功能模块。

1.2 Teamcenter软件构架

Teamcenter系统根据应用需要可采取两层构架或四层构架,采用四层构架对中文的支持、易用性比两层的较好,四层构架包括客户层(Client Tier),网络层(Web Tier),企业层(Enterprise Tier),资源层(Resource Tier),如图2所示。

Teamcenter 8是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的解决方案。其中的每个应用程序(比如说My Teamcenter、PSE、Workflow Designer)都是一个Eclipse插件(plug-in),而整个Teamcenter 8实际上是改装过的Eclipse,因而系统配置及定制开发较为灵活,且易于实现跨平台移植。

2 企业TCM应用需求及规划

2.1 MPM简介

学术上将以MPM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系统定义为:连结设计和制造之间的桥梁,它通过一系列工厂、工艺设计及管理工具,仿真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实际产品制造之前用可视化的方式规划和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案[2]。

制造工艺过程管理(MPM),是一种贯穿计划、设计、制造和管理全过程的协同工作环境,旨在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信息进行协调的统一管理。

2.2 企业TCM应用的功能模块筛选及规划

Teamcenter平台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PDM和MPM部分应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并与ERP/MES集成应用。某企业Teamcenter应用的功能规划构架见图3。

由于TCM需要利用产品设计数据并和产品设计数据保持关联,因而在实施次序上应先实施PDM部分后实施MPM部分,或者PDM和MPM同时实施。

2.3 企业产品和工艺结构树模型

Teamcenter系统提供以Root为根的类层次结构,通过为类增加属性、在不同类之间建立关系,为类或者对象定义消息(Message)以及处理消息的方法(Method)来组织整个系统,系统中各业务对象或数据对象都是类的实例。另外它还提供菜单(menu)、菜单选项(Option)以及动态类PdmDialog等来建立用户交互界面。

某企业的工艺结构树(Process Tree)模型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为PPPR模型,即自制产品(Product)及零部件为制造目标、工艺(Process)与制造目标相关联、工艺与工厂(Plant)和资源(Resource,包含材料、工装工具等)相关联。

3 TCM实际应用效果

3.1 系统部署及用户使用体验

企业实际应用中采取了C/S构架,TCM胖客户端的安装一般不超过30min,但配套软件如NX、Autocad、Msoffice的安装时间较长,采用普通方式单台客户端的总安装时间一般需要2h以上,并且需要人为排除安装错误。在引进了Citrix虚拟桌面系统后,部署工作量大大下降,新增单个用户的软件环境部署由原来的2h下降到1min以内。

在操作易用性方面,TCM胖客户端的操作友好性比office、NX等工具软件要差,TCM系统内的操作鼠标点击次数较多,缺乏编辑回退功能,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功能区间切换,如工作时需要根据工作场景在“更改管理器”、“结构管理器”、“工作流查看器”、“制造工艺规划器”等功能模块中切换,如不通过培训,用户很难摸索软件如何操作。

在响应速度方面,TCM胖客户端较一般的工具软件的响应速度慢,由于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对运行速度有一定影响,TCM胖客户端的操作响应速度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如打开客户端、工艺流程编辑、调用相关程序、界面切换、可视化启动等的响应时间在不同的计算机硬件上相差较大,在一般的办公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及虚拟桌面上执行相同操作的测试耗时分布如表1所示。

对比于国产CAPP,虽然部分操作不具备可比性,但整体上TCM的响应速度较慢,某企业应用TCM以来其响应速度一直受到工艺人员的指责。

TCM系统内置可视化(Teamcenter Visualization)功能,可在查看器中直接查看图片(jpg、cgm等)、dwg文档、pdf文档、三维轻量化模型(jt)等,可以对支持的模型开展精确 3D 测量、制作基本 3D 剖面、PMI 显示、显示3D CAE结果。Teamcenter 8.0内置的Teamcenter Visualization不完全支持查看Msoffice文档,系统安装MSoffice2003并设置为默认程序时能在查看器中直接查看.doc、.xls等文件,但对只安装了Msoffice2007及以上高版本Msoffice程序不支持,文档管理时需在服务器上将Msoffice文档转化为pdf文档以供系统内查看使用。在产品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纳入项目的工艺人员能直接利用系统可视化工具查看产品图纸,但未纳入项目的工艺人员无权查看。

Teamcenter Visualization内置注释功能,可以在文档工作流程中对pdf、cgm等文档批注,但当文件的页数较多时,编制者不能定位批注的具置。

3.2 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集成

企业级应用根据实际需要与ERP开展数据集成,集成的数据主要有工艺资源(工装、工具、原辅材料)、工艺明细表(PBOM),工艺资源的集成较易实现,PBOM的集成难度较大,由于企业应用中在ERP中的工艺集合规则和TCM中的工艺集合规则不一致导致变更的后的逻辑关系不易处理,因而PBOM变更后的集成暂未实现。

3.3 非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实用性

非机构化工艺设计以文件管理为中心,在TCM中的应用操作较为简单,包含工艺文件(如指导书、工艺卡片、工装图纸)的文档管理、变更管理、审核流程(签字流程)管理、编码管理、权限管理、资源分类管理等。

某企业实施TCM后,已实现50多种工艺文件的管理,实现了二维和三维工装的数据管理,实现了TCM和相关办公编辑软件(word、excel)、CAD软件(Autocad、NX)的集成。

其中工艺文件和二维工装图纸的管理在TCM中实现编码的半自动化,即申请编号借助系统辅助生成,但文档内部的编号和系统辅助生成的编号需要人工控制,未实现自动化,实际应用中出现过文档内部和系统中的编号不一致的情况。TCM中的审核流程支持串行流程和并行流程。NX三维工装设计已实现编号和其它属性传递的自动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非机构化工艺设计在企业内部有较强的适用性,由于基本不需要改变原来的工艺设计方式和习惯,因而能被广大工艺人员所接受。

3.4 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实用性

结构化工艺设计需要较完善的工艺资源库(工装、工具、设备、原辅材料)、规范的设计数据管理(如BOM结构及物料编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相关设计数据对工艺人员开放权限)、规范的工艺知识及分类管理、规范的工艺设计流程管理,结构化工艺设计才能顺利开展并发挥效率。

某企业实施TCM后,结构化工艺设计功能已通过验收,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结构化工艺设计一直处于试验演练阶段,比较突出的原因有企业应用中相关数据的不规范性导致在开展新产品设计时Teamcenter系统内不能及时获取完整的BOM结构和工艺资源信息、企业的工艺资源及其它工艺数据管理规范性的不完善、结构化工艺设计在TCM中操作复杂、材料消耗定额的应用操作易用性较差。

理论上结构化工艺设计能提高工艺设计的重用率、增加各系统间的数据集成性、减少重复工艺设计工作、缩短新产品的制造准备周期。但由于结构化工艺设计是传统工艺设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因而结构化工艺设计在很多企业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3.5 TCM与一般国产CAPP的应用对比

TCM与一般国产CAPP相比有如下优点:功能面更广泛、可视化支持面较广、与三维软件NX的集成性更佳,结构化工艺设计细化了工艺数据的管理颗粒度,能较好地管理工艺知识、提高重用效率,能较好地支持三维及仿真数据,结构化工艺构架较为完善,系统基于Eclipse平台构建,模块化和开放性更佳。

TCM与一般国产CAPP相比有如下缺点:操作复杂,满足企业的运作需要开展较多的二次开发,操作易用性、界面友好性及反应速度上不如一般国产CAPP,软件授权费用较CAPP高。

3.6 系统稳定性与维护

从某企业全面应用TCM管理工艺数据以来,系统运行基本稳定,大约每个季度会出现一次系统故障,需要管理员进行手工维护才能使系统恢复正常,排除异常的时间均在15min以内,异常排除对正常使用有较小的影响。系统故障类型主要有网络连接失效、服务程序异常关闭、数据库连接故障等。

4 TCM增强适用性的建议措施

4.1 提升软件的用户体验

Teamcenter核心层软件构架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核心层应采取使用执行效率更高的编程语言、优化算法等措施提高软件运行速度,软件的操作友好性应得到改善,TCM客户端需要解决结构化工艺设计界面操作复杂、工序和工步次序调整不便、鼠标点击次数多等易用性较差的缺点。

二次开发方面,Msoffice文档转化pdf效率低、耗时长,对于新建工作流程的工艺文档用户通常在3min之内无法看到pdf文档,且文档签字及转化为pdf时在服务器上存在等待排队现象,建议采取措施加快转化pdf文档的速度,如使用MSoffice内置另存为pdf功能、单线程改为多线程并行转化等措施。

结构化工艺设计方面,TCM应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对数个工序做工序合并,合并后的名称在系统中直观性较好,并可以更改,在ERP/MES系统中直接利用合并后的工序。工序合并模型图如图5所示。

4.2 开展必要的管理变革

为适应信息系统的结构特点,企业的工艺管理应从以文件管理为中心向以数据管理为中心转变,数据管理从非结构化向结构化转变,数据分类分级应向国际国内标准靠拢,对于企业特色的工艺数据应建立企业标准。工艺资源应建立工艺资源分类标准,并对工艺资源名称、编码、型号、规格等属性信息进行标准化,避免一物多码。工艺过程应参照DIN 8580、JB/T 5992.1等标准结合企业的工艺范围建立工艺分类标准并对工序名称等属性信息进行标准化。

工艺管理进行一定的变革,工艺管理应简统化,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减少工艺文件的种类,这些做法均有利于软件的推广应用。

同时软件使用的日益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或兼职人员对软件的推广使用做好培训及辅导工作。

4.3 从管理上保证各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

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应仅局限于产品研发和工艺规划环节,应从产品研发至产品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考虑,产品制造、质量保证、维护维修甚至售后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能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增强可追溯性、降低成本的尽量采用信息化手段。从提高效率上讲,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应实现自动化、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因而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应逐步实现。

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TS16949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如ISO14001、OHSAS18001)、精益生产、项目管理等实际需求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和规划。

4.4 从改善计算机硬件与网络、优化软件运行环境上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

服务器端及客户端采用固态硬盘等高速存储装置,缩短相关程序的启动时间,提高网络速度理论上可适当减少客户端的数据加载速度,客户端网速峰值限制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做必要的调整。

客户端软件环境应统一,操作系统及相关配套软件如NX、MSoffice等版本应相同,如采取虚拟桌面则可有效避免软件不统一的矛盾,同时也可减少软件部署时间。

5 结束语

如企业不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采用TCM管理工艺文档,由于界面友好性较差及响应速度较慢,TCM较国产CAPP而言总体上没有优势。

如企业需要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并实行设计工艺一体化、工艺仿真应用、数据集成,使用TCM,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工艺数据并和产品设计实现同步工程,TCM结构化工艺设计理论上能够提升制造工艺设计的效率、提高工艺知识重用率,结构化工艺数据理论上能更好地和后续的ERP及MES系统开展数据集成,在解决了前后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后理论上能实现数据集成的自动化,能提高产品研发整体信息化效率,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由于国产CAPP大多从2013年以后开始开发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功能,国产CAPP具备结构化工艺设计功能的历史比TCM晚得多,因而在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方面,TCM较国产CAPP有较大优势。

如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优化程序算法、优化网络及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规范数据管理,TCM终将给企业的工艺规划工作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韩彩夏,文勃,夏清洁.基于Teamcenter的机车车辆PLM系统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2,31(8):1-3.

[2]李险峰.从CAPP到MPM,数字化制造与管理系统应用思考与实践[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9):21-25.

[3]周静.基于TeamCenter的协同设计系统[D].河北工业大学,2006.

[4]李家鹏,王好臣,李玉胜,等.基于Teamcenter Express的产品结构管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85-87+90.

作者简介:沈小冒(1979-),男,湖北省浠水县人,工程师,本科,从事工艺技术及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艺信息化。

第2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4-0070-05

Study on the System of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I Ke-xin1, 2, GAO Wei2, CHENG Yun-jiao2

(1.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rbin 150001,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relatively weak proces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y using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nternal nature and operation way of every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innovation process which related to dynamic, decision-making, operation and incentive. It was made a systematic design that the structure of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ystem funct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by horizontal integr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ixed integration. Finally, som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was raised to construct the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rocess innovation; mechanism

1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工艺技术在当前发展制造业过程中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更重要,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据美国国家生产率委员会的调查,工艺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约占57%[1]。可见,工艺创新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制造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工艺创新机制正是揭示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内核的钥匙[2],是制造业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运作方式。国内外制造业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组织严密、反应灵敏、机制科学、运行良好的工艺创新机制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因此,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工艺创新机制,实现工艺创新机制中各子机制的高度衔接与良性互动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制造业企业进行工艺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后生产阶段的竞争优势以及创新中的先发优势[4]。然而,工艺创新在创新初始阶段处于低级状态,创新活动是无序和散乱的。“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方式或工作原理[5],本文是指工艺创新的内在机能与运作方式,对工艺创新行为具有约束力。但是,机制本身的不完全性以及创新过程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非线性,使得对机制的协同整合变得极为重要。这种协同整合可以来自机制阶段发展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6],也可以来自各子机制时间上的继起、空间上的并存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嵌套、相互耦合[7]。在这些子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的工艺创新机制形成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内部各子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并远离平衡态,发生涨落现象。此时,涨落充当了触发器的作用,诱使工艺创新机制进入自组织状态,从而实现工艺创新的突变继而达到新的有序定态,最终完成机制阶段发展环节的选择过程,并进一步采取工艺创新行为。可见,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受到机制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本文基于系统的视角探讨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问题,从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方面对工艺创新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2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系统要素构成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因而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本文围绕机制阶段发展的动力、决策、运行和激励等环节,试图构建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地,根据每一种子机制的含义及其在工艺创新中的特点,探究各子机制在工艺创新中的内在机理和运作方式。

2.1 工艺创新动力机制

根据技术创新动力[8]的含义,工艺创新动力可以理解为推动工艺创新的某种力量或各种力量的集合,具体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动力和企业内部动力。其中,外部环境动力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动力、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产业政策和政府推动等;企业内部动力包括: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目标的吸引以及来自科学家、技术专家等的事业心、好奇心的驱动[9]。工艺创新的内部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环境动力要通过内部动力才会发生创新驱动作用;同时,外部环境动力为内部动力的形成、发展,并最终形成工艺创新强大而持久的系统动力,提供基础条件和机遇。

毕克新,等: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研究

Vol.30, No.4预测2011年第4期

工艺创新动力机制是其他机制的基础,为工艺创新战略的实现提供动力源,为决策提供依据。工艺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是:工艺创新动力主体以满足工艺创新需要为导向,全面开发动力源,并引导形成高层次的工艺创新需要;然后将潜在的工艺创新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工艺创新动力,变成工艺创新活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工艺创新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把适度的工艺创新动力配置到工艺创新的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动力源开发、动力转换、动力培育和动力分配是否为工艺创新提供了适度的动力,这些动力是否推动了工艺创新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否推动了工艺创新能力的提升,工艺创新动力主体将通过反馈环节获得这些信息,进而调整工艺创新动力开发方向、开发手段或开发力度。如此反复,形成循环,使得工艺创新活动持续地进行下去。如图1所示。

2.2 工艺创新决策机制

工艺创新决策是指制造业企业作为工艺创新决策核心主体对整个工艺创新过程中涉及的创新目标以及创新方案的选择准则、评价选优、落实、实施监控等做出决定的过程,贯穿于工艺创新各项工作中。工艺创新决策机制,直接关系着工艺创新活动的成败和工艺创新效率的高低

[10]。工艺创新决策机制由决策主体、决策权、决策准则、决策基础、决策程序、决策方式等要素构成,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工艺创新决策机制。

工艺创新决策机制是其他一切机制的统帅,工艺创新决策贯穿于工艺创新的整个过程,在工艺创新活动中,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决策,没有各创新过程中的决策,就不存在创新活动。工艺创新决策机制的运作方式是:工艺创新决策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主观表现为根据,以收集到的工艺创新决策信息为基础,在工艺创新决策准则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选用合适的决策方式,对工艺创新决策事件进行决策,并指导实施工艺创新。然后对工艺创新决策的经验教训及实施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积极从成败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工艺创新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如图2所示。

2.3 工艺创新运行机制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运行机制,可以理解为以制造业企业为核心的工艺创新主体从具体进行工艺创新研发开始,到保持和提高工艺创新能力结束的过程所涉及的各阶段、各环节及制造业企业内外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服从于一定目标的功能及其运转方式的总和。本文按时序划分,将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工艺创新预备阶段、工艺研发阶段、生产和工艺改进阶段。工艺创新决策执行的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实际的工艺创新活动中是相互交织的,很难截然分开[11]。

工艺创新运行机制以各种创新要素投入为基础,与其他机制联动,以达到对企业资源的动态配置和调节的过程。工艺创新运行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是:制造业企业在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工艺创新战略和策略,然后选择具体的工艺创新项目,依靠自身力量或与企业外部力量合作实施整个工艺创新过程,产出工艺创新成果,根据工艺创新成果扩散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工艺创新策略。每一次成功的工艺创新产生的效益都会推动下一个项目的继续,并为下一个工艺创新项目提供新的经验和更优质的资源、更强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促使工艺创新不断深入进行。如图3所示。

2.4 工艺创新激励机制

工艺创新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促进工艺创新活动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服从于一定目标的功能及其运转方式的总和。激励机制作为工艺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在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促进组织协同,可以提高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整体绩效[12],是决定创新速度快慢、创新规模大小、创新质量高低的关键。工艺创新激励机制主要由工艺创新的激励目标、激励主体、激励对象、激励重心、激励手段等要素构成。

工艺创新激励机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资源空间和相应的配置作用下,通过某种制度的安排来诱导人们开拓创新,使创新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工艺创新激励机制的运作方式是:工艺创新激励主体根据企业的利益及激励目标的要求,结合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激励重心,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作用于特定的激励对象,激励对象在这种外力的推动下产生实现激励目标的行为。激励主体根据激励目标实现情况的信息反馈,调整激励重心或激励手段,或加大或维持或减弱激励力度,继续作用于激励对象,使之发生期望的行为,从而产生更大的工艺创新动力,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既会使激励目标得以部分实现,也会使激励机制得以健全、激励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还会使制造业企业利益得以增加。如图4所示。

3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系统结构设计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层次性且相互嵌套,各要素间彼此影响,相互耦合。机制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和线性依赖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13]。动力机制为工艺创新主体提供动力源泉并促使工艺创新决策产生,决策机制为工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方案和行动指南,运行机制具体组织工艺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工艺创新项目的实施,激励机制根据创新绩效信息调整工艺创新战略,对工艺创新主体及工艺创新战略进行导向与促进,以保证工艺创新目标实现。

根据上述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特征与过程,把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结构划分为动力系统和运行系统两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分别包含两个子机制,如图5所示。其中,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属于工艺创新的动力系统,而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属于工艺创新的运行系统。这些子机制之间不断发生非线性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各子机制的运行状况和相互作用都会影响整个工艺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结果。动力机制通过创新源传递源动力,并不断渗透,促使制造业企业萌生工艺创新构想;决策机制接受创新源的指向,并对企业内外部信息源和知识源进行加工、利用,从而对工艺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根据优选出的工艺创新方案,运行机制负责整合企业资源,组织、协调工艺创新过程,实现工艺创新过程的高度衔接与优化;与此同时,激励机制要适时地对关键个体实施有效激励,从而引发更大的创新动力,如此循环往复共同促进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4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系统功能整合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系统功能是指工艺创新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无论是外部环境变化时,工艺创新机制对其的接收和意识,还是经过工艺创新机制内部系统要素的作用,做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和适应,都是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功能。工艺创新机制系统功能整合是指为实现工艺创新目标,将各个工艺创新子机制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有序的行动过程,使系统总效益达到最佳。

4.1 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整合的可行性

在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构成中,按照机制阶段发展环节的时间顺序,工艺创新机制系统依次由动力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构成,四者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起主导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子机制和起辅助作用、居于次要地位的子机制,各子机制功能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动力机制功能中含有决策机制功能,如开发哪些动力源、采用何种动力培育手段等都是决策功能问题;决策机制功能中也含有动力机制功能,如选择工艺自主创新还是工艺模仿创新、工艺合作创新,就与决策主体的动力类型及其强度有很大关系;运行机制功能中含有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功能,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都是一个运行问题,如工艺创新项目中各个岗位配备什么人员,如何评判执行绩效,都涉及动力、决策、激励等因素。因而,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各子机制的功能是相互交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2 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整合的方式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功能的整合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按照整合方向划分,对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进行了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14]。

(1)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的横向整合。横向整合就是在同一工艺创新项目、同一工艺创新阶段上对工艺创新子机制功能的整合。就同一工艺创新项目、同一工艺创新阶段而言,工艺创新各子机制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对它们的功能应进行并行整合,使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提高整体创新活动绩效,共同对工艺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2)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的纵向整合。纵向整合就是在同一工艺创新项目、不同工艺创新阶段上对工艺创新子机制功能的整合。在不同工艺创新阶段,工艺创新各子机制要因内外条件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它们的功能进行动态整合,动态调整各子机制之间的匹配关系,使之循环运转,形成工艺创新系统机制的整体优势,改善工艺创新活动。

(3)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的混合整合。混合整合是跨项目的工艺创新各子机制整合,是既包括横向整合又包括纵向整合的工艺创新机制功能整合类型。就整个工艺创新机制而言,要综合考虑工艺创新机制功能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使侧重于功能横向整合的子机制与侧重于功能纵向整合的子机制有机结合、相互匹配、运行高效,从而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4.3 整合后的工艺创新机制系统功能

根据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本质和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要素及其系统结构,通过采用上述系统功能的整合方式,确定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协同功能。工艺创新机制是一个开放系统,各构成要素对工艺创新活动并行产生影响。工艺创新机制系统具有把动力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子机制协同到工艺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它们既存在差异,相互独立,产生竞争;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产生合作,使机制系统协同运作,共同促进工艺创新活动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2)优化功能。工艺创新机制的原动力是追求工艺创新活动整体价值最大化。一方面,工艺创新机制的运行,势必激发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工艺创新之路,最终结果是市场上的工艺创新比例不断上升,工艺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通过法规、政策等手段的运用,吸引创新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工艺创新卓有成效的企业里,从而使创新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3)调节功能。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是一个非线性机制系统,能通过信息反馈迅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或强化原有创新战略,开发新的创新项目;或发现创新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或调整战略决策,重组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同时,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工艺创新的良性机制系统。

(4)发展功能。良性的工艺创新机制系统不仅能够使工艺创新成果的功能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实现过程得以体现,而且能够使企业价值、员工价值在工艺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工艺创新机制经过实现过程的运转后,机制自身可能更为完善,工艺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工艺创新成果得以增加,使整个工艺创新过程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5 结论及建议

当前,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系统研究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众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始终是目前的一大缺憾。本文按照分―整―合的思路探索制造业企业的工艺创新机制,设计了工艺创新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通过整合四种机制的功能以全面掌握工艺创新的运行规律。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中的各子机制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工艺创新机制必须要协调各子机制的运作方式,强调和校正各子机制的运行,只有对工艺创新各子机制功能进行有效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工艺创新的效率才是较高的。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协同作用。政府的调控和促进、社会组织的推动和引导,只是前提和辅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自身,为此在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构建中:(1)要积极搭建工艺创新公共平台。工艺创新公共平台既有利于各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助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工艺创新效率,加速工艺创新机制建设步伐。(2)要持续加大工艺创新的资金投入。通过体制改革、政策引导等途径,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创新资源向工艺创新活动流动,加大工艺创新研发投入,增加用于工艺创新的费用,为工艺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基础。(3)要建立和完善鼓励工艺创新的政策体系。企业工艺创新难度大、投入多、不确定性高、竞争激烈,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探索并形成支持工艺创新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入制度以及科技政策等,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以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体系。此外,制造业企业在进行工艺创新时,需要协调工艺创新机制中的各子机制,在发挥动力机制的启动力量、突出决策机制的科学合理、促使运行机制的高效调配、发挥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的同时,高度衔接、优化其他机制,由此获得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绩效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Kumar S S. Components of science-based innovation measurements and their links to public polici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0, 64: 261-269.

[2]Shalini K, Marianne W, Kennethk B. Innovation supportive culture: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values on process innova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10): 10-16.

[3]Poh K W, Lena L, Maw D F. Occupational choice: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 vs process innovation[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8, 30(3): 33-45.

[4]Robert G F, Chris F K. Adop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innovations: the case of object orient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Winter: 7-22.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08.

[6]Seth K, Luke B S, Eden B K, et al.. Thinking inside the box: how conformity promot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J].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 2009, 12: 229-265.

[7]Utter B J, Aberbathy N. A dynamic model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 Omega, 1975, 3(6): 639-656.

[8]Richard B, Rachel G, John V R. Dynamic count data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5,

105: 333-344.

[9]毛荐其.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与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7,25(1):168-172.

[10]Carrillo J E, Gaimon C. Improving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through process change and knowledge cre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2): 263-288.

[11]王秀伦.现代工艺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20.

[12]Kretschmer T. Integration through incentives within differentiated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19(6): 860-875.

[13]毛荐其.技术创新进化原理、过程与模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3-99.

第3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化、文艺、地位、作用

文艺是企业精神的火炬,是职工前进的号角,文艺能很好的培养和弘扬企业精神、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把文学和艺术统称为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特点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可以使欣赏者从感觉上把握它;由于作

者创造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文艺不像科学论文那样仅是以理服人,而主要是以情感人,欣赏者通常是在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感动的同时,接受作品所阐明的道理,从而得到启示和教育。根据塑造形象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文艺又可分为:一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文学,也称之为“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体裁,每一类体裁还有各种样式。二是通过表演塑造形象的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等。三是造型艺术,其特点是通过造型、构图、色彩、线条等手段塑造形象,可分为绘画、雕塑、美术、建筑艺术、摄影等等。四是综合艺术,泛指由几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艺术,如戏剧和电影,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综合而成,兼用视觉和听觉感受的艺术。

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的条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使艺术工作发挥最投入少、效果佳的感染效果,达到激发思想、促进和谐、催人进步的作用。

十四所是我国大型的科研单位,肩负着非常重要的生产和加工任务。搞好文艺工作更能体现出我所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和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为更好的将人力资源投入于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就更应当考虑将精神和思想统一,最为有效率、有作用的调动起人的因素。硬性的规章制度规范了人的行为标准,而精神的催化则会使人从潜意识的形态产生主观能动性,来源于意识形态的文艺在表现意识的同时又可以引导和促进意识,所以精神文化建设中文艺工作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变革中,职工的观念、意识、文化心理乃至兴趣爱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企业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职工文化娱乐问题。企业文艺活动,对于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活动具有陶冶情操、丰富感情、优化素质教育等功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点滴渗透。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职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可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起着催化剂作用。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 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文艺本身具有感情色彩,最能触动人的大脑细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层面,可以通过它具体的表现形式,如诗歌、舞蹈、摄影、戏剧、曲艺等作品来反映企业建设发展中的感人情节,实现感染思想,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促进企业先进文化的构建和形成。

其次,企业文艺在企业中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亲密、融洽的环境,达到沟通职工思想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目的。

如我所的所歌《放歌梦世界》,传唱所歌虽不能直接的得到经济效益,但它却能促使人提升效率。一首刻写企业精神的歌曲,长久宣唱,会提升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目前的多种研究表明:人在艰苦和承载压力的时候,好听的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精神压力,比做深呼吸更具效果。那么当职工同样处于艰苦和承载工作压力的时候,我所有自己动听的、催人奋起的所歌常响耳边,效果也一定相同。这同样是因为文艺工作和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脑的功能所决定。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鼓舞士气,同样能统一思想,逐步的感化人的心灵,它其中的积极因素和向上奋起的形象表现,正符合人脑喜欢轻松、愉快的信息取向。

第三,企业中的一些文艺活动,还具有调节情绪、增强体质的作用。

我所四年一次的运动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每年的年底的总结表彰大会文艺演出、每年的军所联欢晚会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一方面让职工在活动中展示文艺风采,增强自信心。如:我所演艺协会在2007年总结表彰大会的汇报演出中创作的舞蹈《携手共超越》,就是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我们十四所人在困难面前,无畏艰险,携手并进,最后超越梦想的十四所精神。另一方面也让职工在活动中提高文艺的专业水平,也增强了体质,。我所文艺活动多种多样,有演艺协会、健身操协会、舞蹈队、瑜珈班等,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的职工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人开朗了,精神头好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展现企业精神风貌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

今年是我国成立六十华诞,也是我所成立六十年的庆典年,在贯穿全年的摄影、书法、大型文艺专场演出等文艺活动中,让职工重温我所六十年传承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同时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比赛等形式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我所舞蹈队为所庆创作的群舞《红旗颂》,被江苏省科教工会选中,代表在宁部属的科研院所参加江苏省第25届教师节的专场文艺演出,通过这个平台在全省的各大高校、各大单位中展现我所的企业精神风貌,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

第五,企业文艺是振奋企业精神

的催化剂。

通过树立典型形象,引导职工的审美意识,形成企业职工的思想价值观艺及其作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观,使人们按照先进的规律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创造,其根本在于对事物揭示、感染和提高,即真、善、美的作用。

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文艺及其作品可以通过对企业中发生的工作、生活方面的各种先进典型的塑造,揭示人们身处环境中美的价值所在,并引导人们产生对工作和生活的美的思想倾向,树立起具有本企业特点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从而更好的从思想上引导职工,使其价值观与企业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岗敬业、爱企爱家,努力奉献”。这是在企业精神文化

第4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有文化高素质 技术过硬 实践 “现代学徒制” “二元制”

玉石雕刻作为传统工艺,有着“世守勿替”的传承原则。这让手手相传的“学徒制”成了培养石雕传人的主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显现出了许多不足。如何培养现代玉石行业适用人才,成了关系着这一古老行业兴衰的头等大事。

一、玉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工艺美术行情表现是受宏观经济因素制约,包括玉石在内的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整体景气度也持续下滑,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曾用“没米过年”来形容一部分中低端市场的恐慌情绪。玉石行情从2006年开始起步,至2012年基本是上涨,经营获利者居多。但2012年之后行情分化严重,尤其去年开始市场个别品种比如高浮雕类的藏品甚至无人问津,市场格局也发生重大转变,玉石由过去的礼品市场向收藏市场转型,企业家、收藏家的个人收藏成长迅速,市场整体面临整合、分化、淘汰的趋势。

由于企业家、收藏家个人收藏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玉石由过去的礼品转型艺术品,更加重视作品的内涵及文化含量。作为资深寿山石收藏爱好者,艺术评论家何光锐也从亲历者的角度对行业现状进行梳理:“目前业界面临两方面考验:一是礼品市场需求萎缩,尤其‘雅贿’造成的虚假繁荣一去不返;二是中国经济调整周期内,投资需求会一直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培养真需求,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要求我们这些寿山石雕刻行业的教育者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及技艺的提高 。

二、突出教育的服展δ埽培养有文化高素质雕刻人才

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重视中外美术史、寿山石雕刻作品欣赏、雕刻设计、雕刻创意等课程。在实践创作中要求学生做到内容上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完美统一,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等。让学生深刻领会玉石雕刻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它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寿山石雕塑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色泽的制约。玉石作为中国传统体系艺术,是以取巧为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取巧以及材料、色泽等方面的艺术处理更加讲究。尤其近期玉石雕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雕塑创意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育者以新的姿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

三、依靠企业,强调实践,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技术过硬的雕刻人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认为:“越是遇到不景气,从艺者越要打好基本功,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才是行业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企业要求员工有过硬的技术,这样企业才能生存。而他们也都明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的道理。让学生重视学习,接轨企业,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足以获得工作中需要的一切。

学校聘请大师林飞、潘惊石、何马、邱瑞坤为教师等到学校讲课,把学校模拟成工厂企业,重点在于实践教学,把传统技艺传承给学生,让民间工艺师走进校园,意在使更多人了解精美的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甚至作为创业资本。

四、当前职业雕刻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基础上,进入“二元制”培养模式的新阶段

随着企业、行业对雕刻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汲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实施“二元制”重要性,必要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把“二元制”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将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1、学生到企业为徒,更好接受实践培训。 “二元制”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联合培养”,而且所学专业技术都是企业当前急需的。接受“二元制”培养的学生,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既接受老师的理论教学又接受师傅的经验传授,并能目睹工人劳动状况及劳动强度,更好的向员工转化。试点“二元制”培养后,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实在在学技术和企业员工共同劳动,共同吃苦,由学生向工人转化,以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更好的接轨社会。

2、企业员工到学校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及理论水平。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主任李霖华认为:“多数雕刻师素质不够,靠传承,创作不出好作品、急需既有强硬技术又有知识素养人才接轨社会。”过去雕刻界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师从师傅,很少受过正规中等教育,文化素质较低,适应不了当今社会高品质需求,尤其对历史题材及内涵作品无法领会真谛,急需提高素质教育。因而由企业根据需要提出订单,然后职业学校从企业员工中招录“学生”进行培养,企业和学校共同从事教学和管理,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傅的考核,提高文化素质及专业理论水平。

第5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一、企业改制与社会保险相互促进

社会保险制度是伴随着企业改制而变化的,从长远来看,企业的改革与社会保险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第一,在文艺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是伴随着清产核资、资产清查等方式而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改制,使企业通过一定规模的经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从实现其有效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员工的工资水平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企业和职工才有支付购买社会保险的经济实力。

第二,文艺企业在进行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从社会的约束中脱离出来,如何做到独立运营,国家的保险部门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社会保险事业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三,在文艺企业转企改制后,社会保险部门要较以前更多地从企业和职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为他们服务的问题,从而让社会保险部门与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更有利于社会保险部门自身形象的再塑。

第四,社会保险制度对企业的改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那企业的改制很难深入下去,甚至可以说现代的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所以说,做好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是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社会保险在文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保障水平低,购买险种不全

如今在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中,普遍存在保险水平偏低的情况,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改制前的文艺单位属于事业单位,身份是国家的干部,其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供养,单位也是财政的拨款来进行运营的,再加上单位自创的演出收入,在社会保险方面给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较好的保证了职工的经济利益。而改制后,文艺企业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员工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且改制后的文艺企业只能享受一部分财政拨款,企业主要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员工只能依靠一部分财政拨款,主要靠自创演出来增加收入,因此,为员工购买保险对于保障员工生活的意义更大。但是,在改企后,文艺企业依然只给员工购买先前所提到的三种保险,并没有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益众所周知,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有固定工作的职工来讲,养老保险更是其买保险的最终目的,为的就是在老年时生活能有保障,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购买养老保险更是未来保险工作的重点。所以购买养老保险是每个文艺改制企业迫切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配合社会保险部门为职工做好这个工作。

(二)企业缺乏对社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实现转企改制后,在给员工购买保险方面并不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去为员工购买保险,而是将西方企业或者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经验直接照搬过来,从而导致保险工作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只顾眼前而忽略了员工的长远利益,并对员工提出的保险要求也是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甚至是想尽办法尽量为员工少缴或者不缴保险。

(三)社会保险管理手段落后

也有一些文艺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给员工购买保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没有有效地将保险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参保率不高的现象。此外,也有不少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不是让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去办理保险事务,而是让财务部或者其他行政人员去代办保险事务,导致保险工作因办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而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而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社会保险在文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险能够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有一些企业降低员工的保险缴费基数或为员工少缴险种,这种做法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企业比员工承受更大的风险。比如,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保险金额,在员工的试用期不购买保险,如果员工在试用期期间出现了工伤或者事故,则结果全部由企业自行负担,而如果企业为员工购买了社会保险,则保险的费用将主要由社会保险部门来担负。所以说,企业为了小的利益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二)社会保险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社会保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辅助手段。比如养老保险,从人的生理发展来看,每一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如果企业不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员工在企业中工作就觉得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但是如果企业能为每一位员工购买养老保险,那员工的这种安全感就增加很多,从而在工作中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这份养老保险让员工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现在的工作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社会保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证

此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想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员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可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那企业为员工购买五险,并让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保障,那员工才有可能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社会保险具有稳定团队人心的作用

社会保险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保障是其存在的最主要的价值,因此,员工即使有想离职的想法,也会因为保险的问题而有所顾虑,从而不辞职或者暂缓辞职;而对于一些不给员工购买保险的企业来讲,要想稳定企业的团队那就更难了。如果企业不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对于那些有优秀的业务能力的人,完全可以跳到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福利的企业去工作,那骨干业务人员的流失,对企业来讲,损失将是巨大的,同时,核心员工的离职,对于团队人心的稳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文艺企业中,大多数人员都是从事艺术表演工作的,人才队伍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文艺企业在如今独立经营、市场竞争又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只有运用完整配套的保险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招揽人心,企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剧目,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如何做好社会保险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文艺企业的发展

(一)加强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文艺企业改制后的保险制度,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企业的员工购买五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并要加强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激励机制,以扩大员工的参保人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对于我国的员工来讲,生病可谓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大病,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企业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的工作,对员工来讲是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后顽之忧。第三,对国家来讲,要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救济扩大到各类人群,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最后,企业要与社会的政府劳动部门合作,对于一些失业的人员进行一定专业能力的培训,为其谋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社会保险的透明度管理

企业为员工购买保险的真正目的是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保障,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那为了将这一目的有效地进行强化,企业可以让保险的管理工作透明化。比如,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方式将缴费的情况进行公布;也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增加其对保险的了解,不仅让其了解保险的内容,也让其对保险的方式有一个详细的认识;此外,社会保险的相关机构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查询和缴费记录的服务,以保证员工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知情权等。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的管理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三)加强社会保险的程序性管理

社会保险的工作也是一项很复杂的事务,因此,企业一定要让专门的人员为企业员工的保险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保证企业保险工作的及时申报、及时变动,满足企业不同员工的需求。企业员工的保险工作最好由单位统一进行管理,并按规定的日期及时核报,对于新进员工和离职人员也要及时做相关的申报和停交工作,以保证企业和员工双方正当的权益。并在单位与相关地方劳动部门确认统一缴费后,对于企业和员工各缴的部分作出明细,该员工支付的部门从员工的当月工资中进行扣除。此外,对于每年缴费基数的变动要提前向员工通知,以保证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6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文化”是管理系统的新的序参量,其第一要素——科学文化的动力功能;核心要素——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高层要素——艺术文化的尽美功能,是管理实践的价值所在。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关键词: 服装模板缝制、效率、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迎合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现代服装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大批量、款式单调转变为小批量、款式多样化,而且新款式的生命周期也再同步缩短,这就要求业内人士必须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高效快捷的生产速度。机械化的设备基本上没有什么不确定因素,款式设计这个大环节成为了重中之重。服装设计在有了计算机的辅助之后,不仅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和新的方法,使服装设计的发展跨越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计算机在服装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Garment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服装CAD)、服装计算机辅助制造(Gament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简称服装CAM)、服装管理信息系统(Gar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服装MIS)。其中,服装CAD系统包括款式设计、样片设计、放码、排料、人体测量和试衣等功能;服装CAM系统包括裁床技术、智能缝纫和柔性加工等功能;服装MIS系统的作用是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销售和财务等信息进行管理。

服装制作工艺是根据不同品种、款式和要求制定出特定的加工手段和生产工序,特别是现代服装款式的变化日新月异,促进了服装制作工艺向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服装的制版、排料、裁剪、缝制、整烫等工艺已经实现了自动化。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服装缝制模板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服装加工工艺技术的标准化,缩短生产工序,提高劳动效率及经济效益,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服装缝制模板有效提高服装的缝制效率,降低技术难度,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助推国内服装加工制造型企业产业升级。彻底改变传统企业加工生产模式,促进中国服装加工企业走向高效化、流水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服装模板缝制技术是利用缝制模板和自动缝纫设备进行服装产品缝制加工的自动缝制技术。服装模板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自动缝纫设备的作用是极大地提高了缝制的效率。在当前人员短缺、费用飞涨的情况下,尽管增加了模板设计与制作及缝制设备改造的费用,但是总的来讲还是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在我国服装行业十二五期间由服装大国转变为服装强国的历史时期,高效率、低成本、节能、环保成了服装行业关注的热点。

服装模板缝制应用功能随着服装模板技术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作业方式不断被优化,效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结合服装模板技术兴起的服装模板类缝纫设备也成了实现企业高效生产的科技利器,同步结合服装模板技术,实现了真正的自动化、高效化、标准化、流水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服装模板是如今服装生产最先进的工艺之一,将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品质不良率,提高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减少对高技能人员的依赖程度, 服装品质更高;生产流水线更流畅,生产效率更高;完完全全可取代一些价格高的专用设备,例如:开袋机、上袖机、打褶机等,使用服装模板生产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对服装企业的价值

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招到熟练的缝纫工更不容易。应用了服装模板后对工人的要求不再那么高,即使是不会做服装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做出高品质的服装,是服装的傻瓜生产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服装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同时节约生产时间。运用了服装缝制模板后生产的产品一致,减少了残次品和返工率,追求一种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积压、零停滞的较为完美的生产系统,生产效率倍增,利润提升,成本下降。同样的人数,技能水平相当,设备、场地条件一样的情况下,采用服装模板缝制时生产效率较高。调查服装行业中采用服装模板缝制的企业发现生产效率同比可提高20~30%。运用服装模板缝制,对生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它必将促进生产计划和技术管理作适应性的改善,使得生产领导提供准确的生产计划,平衡安排生产工序,组合及分析工序灵活,合理安排生产进度,让生产更好的运作,减少生产环节配套人员,节约生产成本避免了以前的各工序的积压和员工请假工序断裂的严重问题。改善作业方法,对款式的变化能迅速做出准确前期评估。因为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工艺美观大方更符合客户的要求,使得企业拥有更高品质的客户群。

二、对服装企业员工的价值

第8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对于中职学校服装工艺的教学模式对培养技术型人才十分重要,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怎样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育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重要,下面我们就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谈谈对中职学校教学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中职学校教学基地的构建

1.1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服装生产基地

校企合作本就是互利共赢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在合作上还是利益上都需要双方都有所收获,只有对企业和学校双方都有好处,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合作,需要应该选一些优秀的学生去该企业进行学习,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学校应该培养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企业不仅获得了人才也得到了利益。

1.2分配一些教师去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

想要增强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能力,可以先让教服装工艺的老师先去实习一段时间,熟悉以下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能服装工艺方面所需是技术,然后按其企业所需进行特殊式的教学,制作出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实习时的能力。

1.3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企业和学校更加了解

校企合作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中职院校和企业应该一起对服装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进行设计,一起研究关于服装行业的以后的方向,并且根据以后时代所需求的技术对在校学生的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够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并且要和企业之间进行更过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企业和学习合作的不断加深,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技能型的人才从而保证学生以后的就业,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也为服装行业增添了新的具有活力的年轻人。

2校企合作模式下“名师讲堂”对中职学校教学好的影响

增强中职学校服装工艺的想法倾向于“替中国、替学生、替企业来教服装工艺”,在过去的服装工艺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的工作核心为教学生服装工艺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学生学习不主动而且枯燥乏味。并且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育也没办法管理,所以导致国家对中职学校服装工艺教学很不看好。所以在校企合作中,无论每次合作都会请企业给我提供一些意见或者建议,让老师们更准确的知道企业的需求,从而满足企业也让企业知道我们对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视的,为企业进行服装工艺的教学。因此,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服装工艺的技能的满意度逐渐加强,服装工艺的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政府机关对学校也越来越满意,学校的知名度和好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增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的服装工艺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面向国际化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企业的服装工艺工作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够的,所以,学校就针对企业进行培养人才把学校教师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培养出企业专门需要的各方面的服装工艺的人才。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充足,让学生服装工艺技能能够更准确的符合一个企业现实的发展。

让教师更深刻的体会到应该改变服装工艺的教学知识,才能够使服装工艺的教学能够展现出该企业的大概现状、所需的人员的技能和职业的特性,能够给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和企业达成合作后,学校专门为企业制定了一些教材和课程,在教学中对服装工艺进行了改变,不在像以往一样知识教书本上的知识,现在和企业相结合讲述一些和企业有关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多让同学们去参加企业的一些与服装相关的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刚开始的一两年,学校的关于服装工艺的活动表现为“企业问题式”,很多的企业都不经意的向学校讲述了关于服装工艺教学的一些要求。学校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把学校有关服装工艺教学的相关职员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慢慢的通过课外活动达到企业的要求。把中职学校的服装工艺的活动慢慢的朝着“企业化”的观念改变。

3校企合作模式下“名师讲堂”对中职学校教学不良的影响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对服装工艺也是这样的,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也会给学校的服装工艺一些坏处。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给学校的服装工艺的教师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的一些服装工艺的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很强的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练,有很多的经验。但是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他们就想要暂时使用或者长期使用这些教师,从而给学校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一但学校拒绝了企业的需求,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很不利,若是同意企业的想法,学校就会失去这些老师,而且去企业的这些老师都是很有教学经验并且高学历的,学校一旦失去了这些教师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校企合作对服装工艺的教师团队和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有害的。

4总结

第9篇:化工企业工艺变更范文

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类社会是有组织的,这种组织性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秩序性、规律性,导致人类活动的领导与被领导、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确立。领导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形成了四大学派。古典学派认为领导的本质是权力或支配力,它是由组织给予领导者的,领导只有借助于权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品质理论主要从领导个人的性格品质来分析领导的成败,以寻求领导者的个性与其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行为学派主张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此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和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情景理论认为,领导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叉作用去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我国企业领导人应该借鉴适合国情的领导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进行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创新。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运用领导学知识和各种领导方法,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技能,具有非模式性、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领导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与事打交道,与时间打交道,因此,领导艺术主要包括领导人的艺术、处理事情的艺术和掌握时间的艺术等若干方面,并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始终,这种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素质的综合体现。

企业领导艺术危机

当代的企业主管对员工基本上是“管得太多”而“领导得太少”,而且主管阶层往往大多依赖权力、官僚体系以及权威。特别是当官僚体制巍然耸立时,主管容易走失于“管理”的迷障之中,而忽略了组织的组件――人员的领导。刚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中国企业和受传统教育的中国经理人往往习惯于管理,而且管得太多,大家暂时只知道“管制”,在领导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任人唯亲、用非所长、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嫉贤妒能、忽视组合等痼疾,对于“领导”尚未觉醒,更不用说其“领导艺木”如何高超。所以我们称之为“领导艺术”危机。这种危机有许多表现,其中在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匮乏最明显。对领导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因为企业对领导艺术的研究、思考得太少。许多跨国公司己将其作为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培训内容,在企业内部贯彻实施。我们将领导的正确理解作出阐释,目的在于以正领导艺术其身,通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领导艺术。

领导工作本身不等于权威。权力只意味着可能领导别人,让别人接受你领导的可能性,这不等于领导工作。领导不是可能性,而是一种动态活动的现实,要想让他人服从你,按照你的指示办事才是领导。真正的领导工作不等于行政管理工作,虽然作为一个领导人,肯定是行政负责人,但一个行政负责人并不一定是领导,领导比行政管理人的含义更为广泛得多。行政管理人在既定的工作内容下,领导一些人按步就班的办事,行政领导人员在既定的工作组织机构,工作方法下,推动企业一步步前进。领导主要是从长远战略方面考虑,领导人员如何适应变化的情况,制定企业未来的方向、目标,真正的领导要考虑如何面对未来,适应变化的情况,企业需要好的领导而不是行政管理人。

日本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制度这个案例很能说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日本面临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质量不好、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严重危机。当时的日本邀请美国统计学家戴明教授给企业的统计人员和经理开药方。戴明教授对日本企业经理重点讲了战略性问题,告诉他们如何使产品适应世界情况。他说,无论在国内或是世界市场不能再出质量差的产品,因为人们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并希望日本企业从过去主要考虑如何方便生产向如何适应顾客需要转变。而要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5年以后才能使人们认识到日本的产品质量确实提高了。实践证明,日本企业领导人后来对战略性问题的重视,从而使日本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很多产品成为世界知名产品。

企业领导艺术危机的矫正

影响他人,释放能量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精义――影响他人一起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一语道破领导不只是个“职位”,而是一种影响的过程。部属并不会追随一个职位,他要追随有能力影响他的人。领导力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影响他人做本来他可能不会做的事情。领导力就是影响力,许多人对这个定义产生许多误解,认为影响力其实就是操纵力。影响他人完成对组织、企业以及个人都有好处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试图影响他人做对企业有利而对个人发展没有什么好处的行为,这才属于操纵,操纵导致的是输赢的结局,这不是领导力。因此,所有的命令和控制型企业应该转型为真正领导型的企业,在这种环境里,员工在工作中可以学习领导艺术,获得更多的自尊和自信,共事起来更具有效率和效益,员工的创适性更强,平级以及上下级之间说话和交流更坦诚和自由,大家可以公开地表示和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的业绩。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某些内在的特质。未来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不论层级,也不论要具备哪些特质,他们要扮演引爆员工潜力、协助员工释放能量的角色。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思想家、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说过:“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人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

领导是一种对话活动,领导通过相互间的真诚对话和沟通,激发他人奉献。也只有设身处地地了解部属的期望、志向、看法和价值观,领导者才能获得对方的支持。而惟有当部属支持主管时,才会赋予主管领导的权利。领导者应该设法使员工能够成功,而要使人们发挥全力达到成功,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薪资和其它外在报酬之外的“内在动机”。

战略谋划,发挥潜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领导者的角色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是特权型的,要变成服务型;原来是带领型的,要变成引导型;原来是高压型的,要变成启发型;原来是个人魅力型的,要变成团队型。许多传统企业中的领导者是以输赢的心态来领导员工的,他关注的是自己,把员工当成对手,经常会疑心,不肯放权和放手。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已经把员工当成协作的朋友和共同创造企业的知己,充分信任他们,授权给他们,通过激励的办法带领他们实现企业发展的理想。他们往往擅长使用教练的方式来领导团队。教练技巧也应该成为企业领导的一门必修课。

领导企业就是领导企业里的每个人。团队领导并不领导团队,而是领导组成团队的个人。成员各有各的优点、缺点、偏好、盲区和痛处。要想领导一个团队,必须首先学会领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从领导是一对一的活动看,领导的职责就是激励、启能和授权,在于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

确定方向,主导变革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WTO体系、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来自这三个方面的变革的驱动力不是在减弱,而是急剧加强。比如其中知识经济要求企业重视领导方式转型。因为传统的企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而知识经济管理则强调在组织转型的同时领导方式要随之转型,即未来的领导应当是集体领导,集中公众智能和统一公众行为的领导,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勇于接受改变和发挥示范作用,充分施展其领导的“感染”力。

从上个世纪初,欧美理论界和大型企业就己经开始了对领导艺术和领导文化的研究。二战后,随着企业兼并收购的大量出现,加上产业升级的加速,客观上要求企业的领导,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地进行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更多地来关注行业发展的大走向,预测未来走势,并及时对企业进行变革,这己不是原来一般职业经理人可以做到的了。因此,领导有两大首要任务:确定方向,主导变革。从微观上来讲,领导要把自己的愿望传递给员工,通过激励、满足员工的愿望,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相比之下,管理是指计划、预算、实施和控制这些具体的行为,是为了特定的预期目标进行的日常运作。

对于领导方法的系统培训是各个跨国公司内部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二战前,欧美领导学研究比较多的是“特质理论”,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为领导,要具备许多先天的特质。在管理方法上比较流行的是所谓的“领导方格理论”,认为有一种最佳的、可以通用的领导方式。领导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任务型的,加强监控。但后来实践证明不行,现在的领导方法更多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任务,作一个具体的分析,再决定使用什么样的领导方式。这是对领导提出的挑战,不能使用固有的管理方式,而要考虑员工最需要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情景领导方式被广泛推广和运用。

情景领导就是指当领导把一个任务布置给某一员工时,他先要针对这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个员工的完成任务能力和意愿。从领导学角度来研究,一般把领导的行为分成两种:一是支持,就是领导与下属进行沟通、倾听、了解、激励等行为;二是指示,主要是设定目标、计划实施、监督控制、结果反馈等行为。领导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意愿的不同情况,选择指示性和支持的多寡。一般而言,对于没有做过的新任务,需要领导更多的指示,帮助他提高能力,支持就可以相对较弱。

重视学习,化“危”为“机”

在外界环境和市场需要相对稳定的时代,稳定和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变化快速的不确定年代,无论企业、政府及社会,对领导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使得企业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和挑战,不再是稳定和效率,而是改变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企业文化和变革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最关键问题,然而变革不会自然发生,它有赖于高层主管认真而持久的推动。所以,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认为“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20%-25%靠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者往往对“领导”和“管理”区分不清,自然扮演不好对应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在前述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分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对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进行整理和处理的过程。侧重于直接管理具体的人、物、事,它一般按常规办事,执行上级决定的具体任务;偏重于执行政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主要依靠强制性权力进行施加影响。而领导则是领导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社会管理活动,它具有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的一般属性,是高层次的管理,是战略性的管理,是“超脱”的管理,即领导侧重于宏观管理,主要处理带有方针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侧重于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与事的统御,着力追求整个组织乃至社会的效益;侧重于主要依靠权威、威信而发挥引导和影响作用,以虚带实,以柔克刚,发挥“指路”和“引路”的作用。

中国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的体制,已将“控制”、“限制”、“命令”深深植入到企业的骨子里了,企业管理、日常行为处处可以体现出来,作为企业领导总是思考和建立各种制度来管理员工,从根本上没有重视如何领导员工、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承认和肯定员工、如何激发员工潜力、如何了解和重视员工的需求等等。他们总是非常尽责地在为公司管住员工,很少关心员工事业发展的需要,员工对公司有何要求等属于领导内容方面的问题,没有认真了解每个员工的长处和优势,很少直接表扬和肯定员工的劳动和付出。他们也许可以被称为优秀的管理者,但能不能称为是优秀的领导者值得商量,因此,提高企业经理者的领导艺术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