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第1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体现科学发展

1992年7月24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了《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数年后,对该条例进行修改。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在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后,根据新法律的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2009年5月2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北京市落实国家《城乡规划法》精神,结合北京市情修订的北京市地方性规划条例,是指导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规划。

从1992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到现在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变成了“城乡”,字之差,却有千壤之别。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黄序认为,“城市规划”变为“城乡规划”,将中心城,新城、乡镇发展规划全部统一到城乡发展之中,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侧重于规划市区的发展,强调了中心城和郊区共同发展,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突出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后,郊区新城,乡镇和村级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势在必行。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完成了《北京市村镇集约化治污规划(2008年-2020年)》、《北京市村镇集约化供水规划(2008年-2020年)》等批专项建设规划。

按照本次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各类城乡规划应当在上层次城乡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中心城和新城规划,在中心城和新城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和镇的规划,在乡和镇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村庄规划,在相关城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著特定地区的规划和专项规划,补充深化有关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中心城和新城、乡和镇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黄序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应该统筹中心城区和郊区共同发展,破除城乡壁垒,谋划整体布局,统筹整台城乡各种资源,推进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村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北京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黄序说,城乡规划条例将中心城规划新城规划 乡镇规划全部纳入城乡规划之中,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总体要求,站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统筹全市城乡发展规划,对于指导全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很重要。

明确指导原则

与原来的《城市规划条例》相比,城乡规划条例明确了指导原则。

城市规划第三条规定,北京市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依据城市性质、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城乡规划条例第四条规定,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推定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套,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园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就城乡规划和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原则等要求做出规定。

同时第五条规定增加了,“城乡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经修改后,上述两条与条例第三条和有关城市性质和“四个服务”要求的规定、第六条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规定构成了对城乡规划和建设直到原则和总体要求的全面规定。

黄序认为,《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在古都保护方面,强调了保护功能,突出了尊重北京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着力点在土地管理和利用

规划落地最终要落实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

关于农地管理,据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引介绍,《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中第三十一条规定:城镇建设需要取得建设用地的,应当申请适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仅限于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个人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在审议中,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本条对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的规定可能限制外来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建议删除,法制委员会认为,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地区土地的管理已有明确规定,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经农村改革发展,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本条例可不做具体规定,建议删除本条,农村地区的用地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2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4%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强调,要把农村发展放到大广州的格局中谋划。两年来,广州在规划体系、平台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特别是将从化、增城撤市设区,从行政体系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地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建设,将地铁开到全市各区,包括开进增城、从化、南沙,拉近其与都会城市的距离;积极推动医疗、教育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花都、从化、增城、萝岗、南沙,都实现了三甲医院零的突破,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万庆良说,通过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市场、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农村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土地承包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形成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保护和发展农民权益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真正让农民手中抱着的金娃娃活起来。

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今年9月份基本完成全市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动农民建设幸福家园。

会议透露,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广州市今年计划完成建设22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4%,推进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抓紧治理面源污染 建设低碳幸福广州

广州市长陈建华充分肯定了全市去年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等方面。

第3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乡发展;规划设计;管理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及战略性工作,其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城乡规划方案设计中,应确保能充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要求[1]。同时,还应积极处理好长远和眼前、全局和局部、经济和社会及现代文明和历史遗产保护等关系。近年来,在城乡规划的科学引导下,各地中小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因而对此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现状

为推进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的科学稳定发展,城建部门制定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我国城乡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效用[2]。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主要表现在:(1)整体规划设计。现阶段,我国并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城乡发展规模及目标予以明确,同时各级政府领导的评判机制不够合理,以致于整体规划存在某些不合理,不利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2)区域规划设计,在实际规划和设计中,规划设计单位很难对各地区的具体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尤其是大型基础工程建设,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区域规划设计予以指导和约束。(3)控制性规划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往往未能全面考虑城乡建设中存在的可变因素,通常也未对本地区城乡建设发展进行研究。

二、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中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城乡规划设计体系

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用地布局、交通建设及功能划分等方面,以城市性质、规模及发展为核心内容[3]。总规划仅仅是基于城乡整体、宏观层面予以指导。当前,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在实施城乡规划设计中,会聘请专业的规划设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但往往对本地区城乡了解时间较短,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大多数是文字性,对城市基本结构、民俗风情等只在于文字,虽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但所作出的规划设计通常是理论性,实践性不足。

(二)影响城乡规划管理的因素较多

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中,通常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因而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尤其是政府管理及招商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各地区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对投资者给予诸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项目,但是此种做法会打破正常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以致于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受到投资建设的影响,随意改变规划设计,未严格按照审批规划开展建设。此外,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体制不健全,通常出现多头管理,一些城市因规划设计的管理权力相对分散,以致于中心城区和乡镇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以致于管理和控制上无法有效衔接,导致一些交通路线不通畅。

(三)城乡规划设计落实的监查力度不够

对城乡规划设计落实工作进行监查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城乡规划设计落实的结果是否符合管理目标。现阶段,因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而专业管理人才不足,以致于管理效率较低,监管力度不强。在城乡规划设计的落实监查中,公众的参与较少,群众性监督不够。此外,规划管理工作对于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标准,以致于人们对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存在一些偏见。

三、 强化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城乡规划设计体系

首先,在开展城乡规划和实际时,应遵循政府规定,对总体城乡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城乡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其次,提升城乡总规划的设计水平。应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基于耕地保护、统筹发展及节约用地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城乡建设和发展空间,以实现城乡规划和建设规模的合理性,明确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强制性、必要性指标,以提升城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尤其在前期城乡规划设计准备和编制中,应积极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有效处理生态保护和基础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确保城乡结构、设计规模、建设目标等方面的科学性,最后,提高控制性规划设计质量。控制性规划设计有着鲜明的可行性和指导性,目的在于细化城乡总体规划[4]。

(二)强化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力度

在落实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中,应结合地区现状和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和证件评价机制予以改进和优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和建设均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但各地区规划管理体制有一定差异。在实际国中,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对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进行全面考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体制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充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外,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绩评价体系,避免发生城乡规划设计出现违规情况,进一步提升城乡基础建设水平,塑造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形象。

(三)提升城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城乡规划和设计是系统性工作,只有不断修正、完善,才可提升城乡规划的水平。而这就需要加大城乡规划科学性的审查力度。在实际审查中,应积极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及建议,避免发生人为性、行政性干预。同时,应广泛收集群众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建议;落实集中讨论制,实现城乡规划设计的综合审查。此外,积极借鉴上级部门的规划审查标准。同时要把科学化管理融入现代管理体制中,实现科学化标准管理。GIS软件等规划设计软件功能日益完善,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这些均为城乡规划设计系统建设给予帮助,也是提升城乡规划科学性的重要路径。

(四)加大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力度

在城乡规划设计工作中,应严格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城乡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监督,根据相关法律开展城乡规划的设计和修改。上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下级部门监管,同时建立并落实好规划责任制。如下级部门工作不到位,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规划管理部门应全面落实好公告、公开、公示及听证等制度,同时引导公众参与进来,确保公众建议权、监督权及知情权的发挥,落实好公众意见及建议,实现监管的公开,进而确保城乡规划顺利推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三、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的今天,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进步,应转变理念,创新思路,健全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相关的制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监管,实现可持续的城乡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建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2,23(6):144-146.

[2]李复华.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的分析思考及建议[J].中外建筑.2010,11(7):201-202.

第4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这次全市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三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题经济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市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发展壮大镇级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对会议作简要总结,并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会议的总结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有成效。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三方面收获。

(一)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会议,早在半年前*书记已将筹备会议的任务布置下去。根据*书记的指示,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全市大部分乡镇,组织起草了主题报告、几个《决定》讨论稿和制作电视专题片,并在*书记的指导下,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最终敲定并提交大会讨论。准备非常充分,组织工作很严密。

二是规模大,规格高。这次全市发展乡镇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市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和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全市性会议,研究部署发展乡镇经济工作,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经济发展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会议紧紧围绕发展乡镇经济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和探讨,重点非常突出。会议期间,*书记作了主题报告,大家讨论了市委、市政府的三个决定,观看了专门为此次会议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还听了先进乡镇和市直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内容十分丰富,受到了启发。

(二)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非常及时。会议务实高效、效果明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收获:

一是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实际深入讨论了三个《决定》(讨论稿)。在学习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经济强市、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全面总结了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新举措,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统揽全局,为今后我市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还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理清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方向,研究了许多壮大乡镇经济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树立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形成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局面。

二是总结了经验,开拓了视野。这次会议,水口、新圩、黄埠、杨村、麻榨等镇分别作了发展乡镇经济的经验介绍。之所以要选择这几个镇作大会发言,我们是有考虑的。水口、新圩、黄埠这3个镇可以说是老牌先进镇,他们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是全市镇级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各镇学习的标兵。而杨村、麻榨等镇地处山区,受客观条件的局限,起步较迟。但是他们不甘落后,坚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信念,奋力赶超发达乡镇,以强劲的后发动力,跻身全市先进镇行列。尽管这几个镇的起步时间、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化为龙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非常具体、非常鲜活、非常宝贵。通过这些乡镇的经验介绍,同志们对发展乡镇经济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学习了先进镇好的经验做法,又找到了与先进镇的差距,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前景。

三是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书记的报告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乡镇经济的十大举措,符合我市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先进乡镇介绍了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次会议,同志们对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充满信心,干劲更足了,决心更大了。大家在讨论中都表示,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会议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态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总的来看,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效果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实现镇级经济发展新突破

乡镇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希望各级各部门根据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会议的部署落到实处。现在,我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讲六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和城乡间有序流动。乡镇经济是全市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镇级经济能否加快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乡镇经济不只是哪一个镇的问题,而是关乎全市发展大局,是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乡镇经济都有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央和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目前,我市乡镇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乡镇尤其是山区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大家要坚决摒弃“怨天尤人”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决克服急躁漂浮的心态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迎难而上,把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放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更快更有效地发展当地经济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只有奋力追赶,没有退路。这一点大家在认识上务必要高度统一。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

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经济发展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各地要按照*书记提出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发展,实事求是地制定当地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来,实现乡镇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乡镇经济发展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力求做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二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环保型特色经济产业体系,防止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三是要处理好乡镇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以保护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兴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兴建生态城镇、生态新村,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建立和完善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落实*书记报告提出的工作思路,必须进一步深化乡镇经济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如下六项工作:

1、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要深化县、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县一级政府职能转变,规范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变主导型为服务型,强化基层政府在政策引导、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法规监督、市场监管、改进服务、营造环境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要按照“转变乡镇行政职能,精简乡镇机构人员,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的原则,加快推进并镇、并村、并校工作,力争在撤并乡镇行政机构、精简人员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2、改革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规范、公平、激励的原则,合理划分和调整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明确划分县、镇两级的收入归属和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和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适当下放财权,充分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创新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这次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激励型乡镇财政体制的决定》,这个文件出台后,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以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明年免征农业税,这是一项硬任务,要在省市统一部署下抓好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妥善处理镇村不良债务。全面清理镇村债务,摸清底数,分清责任,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指导,制定镇村债务的具体处置办法。

3、健全和完善乡镇投融资体系。一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量部分逐步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例和增长幅度应随着财政的增长幅度逐年提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农业科技推广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整合财政支农投入项目,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贷业务,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三是探索乡镇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筹集乡镇经济发展资金。比如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土地资源出租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4、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地要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四个必须”加强土地管理,注意保护和节约用地。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要逐步把现行的强制性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交易性市场购买行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严格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在土地补偿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交纳失地农民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决不能让农民“失地”又“失业”,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健全农业保险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实行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办法,推进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门路,减少和防止返贫。三是抓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工作,保障农民健康,防止因病返贫。今年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要达到40%以上,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四是逐步将进城民工、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除他们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

6、深化产权制度和各项配套改革。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内外资参与乡镇企业的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为乡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加快区域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发展环境是关键。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如下三方面工作,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突出抓好县道、村道公路建设。目前,我市镇、村一级的道路建设欠帐较多,道路通行能力差,不少村镇行路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镇村公路的建设。今年计划全市改造县道砂土路100公里,改造镇通村公路300公里,市财政分别对县道、村道建设给予每公里3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各县区、镇也要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发动村民、沿线受益企业自愿捐资,在全市形成全民办交通的良好局面,力争尽快完成全市的县道和村道改造任务。

2、大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快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实施省政府批准的15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总投资达15.5亿元,其中市、县自筹资金11.2亿元。要加快全市25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从今年起五年投入2.1亿元,其中市、县自筹配套资金1.5亿元。认真组织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的议案,全面恢复和提高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排涝抗旱能力。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水源,为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水环境。

3、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和帮村富民工程。今年市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推进固本强基工程。要进一步健全固本强基工程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挂点联系责任制、领导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党员联系村务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切实帮助农村建立起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推进帮村富民工程,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异地投资、合资经营、股份制和兴办小型实业项目等形式,实行多级帮扶、多管齐下,既“输血”又“造血”,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大办村集体经济项目,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脱贫。

(五)坚持“三化”并举,大力推进乡镇经济发展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并举,整体推进。要抓好三项工作: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工业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重实效。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要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工业。乡镇一级自有资金有限,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要把握当前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把山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珠江三角洲的技术、资金、品牌、经营管理等优势结合起来,兴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产业,促进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龙门县利用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大型水泥项目、旅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2、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我市乡镇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建设滞后。当前,要抓好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编制,搞好城乡规划布局。要以13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中心镇和专业镇,加快撤并效率低下的“麻雀”村镇。要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特色城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

要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除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性和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体系,农民转业就业培训体系,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生活的各项服务工作。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市里有具体的规划,今年计划培训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计划到2008年转移15万人。各级要认真抓计划的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3、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各地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市财政今年专门安排3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突出特色、规模、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整体能力,突出抓好精深加工,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上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努力争创农业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六)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这次会议已吹响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号角,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会后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迅速掀起发展乡镇经济的新高潮。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这次会议之后,各县区、各镇要尽快将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基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组织专题报道,宣传好的经验,在全市迅速形成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制订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调动县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乡镇经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要尽快成立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抽调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加强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切实转变职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密切配合、互联互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

第5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一、四省城市化发展比较

浙、粤、苏、鲁四省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举措,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

在城市化发展思路上,浙江最早提出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理清发展思路是谋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广东城市化发展思路经历了由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回归城市化的变化过程。该省2000年7月出台《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04年3月制定《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出台《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走大中小城市与中心镇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道路;2011年12月召开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树立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包容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城市转型发展新理念,探索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化道路。江苏城市化发展思路经历了由城市化战略、新型城市化战略再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转变过程。该省2000年7月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确立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2009年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2011年9月出台《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山东城市化发展思路是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最终向新型城镇化演变。该省2000年7月召开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专题研究城市化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首次提出城市化战略概念,同年12月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正式确立城市化战略;2003年6月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城镇理念,加快城镇化发展;2009年11月再次召开城镇化会议,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确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城市化发展思路由最初的城市化向现在的新型城市化演变。我省1998年12月召开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1999年12月制定《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02年5月城市化会议,明确推进城市化的各项举措;2004年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8月再次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2010年12月下发《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对27个中心镇进行小城市培育试点;2012年2月出台《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5月召开新型城市化会议,出台《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进一步加大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工作力度。

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上,广东城市化率最高,江苏城市化提升最快,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城市化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从省际比较情况看,四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差异。就城市化发展水平而言,2011年广东城市化率达到66?郾5%,城市化水平四省领先;浙江城市化率为62?郾3%,居第2位;江苏城市化率为61?郾9%,居第3位;山东城市化率为50?郾9%,居末位。就城市化发展速度而言,“十五”期间,江苏城市化率年均增幅达到1?郾8个百分点,居四省首位,其它依次排序为浙江年均增幅1?郾46个百分点,山东1?郾36个百分点,广东1?郾1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继续提速,年均增幅达2?郾02个百分点,高出其他三省年均增幅近一倍遥遥领先;其它依次排序为浙江年均增幅1?郾12个百分点,广东1?郾1个百分点,山东0?郾94个百分点,三省年均增幅“十一五”较“十五”均有所下降。就城乡统筹发展而言,201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四省最高,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最小,达到2?郾37∶1,明显低于江苏的2?郾44∶1、山东的2?郾73∶1和广东的2?郾87∶1。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江苏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强,浙江相对较弱。为提高省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浙、粤、苏、鲁四省想方法、出实招。广东运用粤港澳联合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机制,加强粤港澳城市规划协调衔接,推进粤港澳交通运输、信息网络、水电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江苏运用城市间差别化优势,推进不同地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山东从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入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集聚发展。浙江把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目前,浙、粤、苏、鲁四省共有62个省域中心城市。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的2011年度报告,在全国参加综合竞争力排名的294个中心城市中,浙、粤、苏、鲁共有21个中心城市入围50强,占了四省全部中心城市的33?郾9%。其中,江苏有7个城市入围,占了该省中心城市的53?郾8%,入围城市数量多,占省内中心城市比重高,在四省中优势明显;广东有6个城市入围,占该省中心城市的28?郾6%;山东有5个城市入围,占该省中心城市的29?郾4%;浙江有3个城市入围,占全省中心城市的27?郾3%%,入围城市数量和占省内中心城市比重均列四省末位。

在城市产业结构上,广东三产占比最高,山东一产比重最大。浙、粤、苏、鲁四省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化与城市经济转型结合,推进城市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提出加快构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江苏分别明确区域城市产业发展重点,苏北重点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苏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苏南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山东提出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产业。浙江提出城市经济要强化创新驱动。通过着力推进,四省中心城市2010年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分布。但广东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比例更为合理,比重为4?郾8∶48?郾4∶46?郾8,一产、二产占比四省最低,三产占比四省最高;山东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比重为8?郾3∶54?郾6∶37?郾1,一产占比四省最高,三产占比四省最低;浙江与江苏两省产业结构基本类同,其中浙江产业比为5∶52?郾8∶42?郾2,江苏产业比为5?郾7∶52?郾9∶41?郾4。广州、南京、济南、杭州四个省会城市的产业结构均呈三、二、一分布。但广州产业结构最具优势,比重为1?郾8∶37?郾2∶61,服务业比重超过了60%;杭州产业层次明显偏低,比重为3?郾5∶47?郾8∶48?郾7,在四个省会城市中二产比重最高、三产比重最低且未及50%;南京与济南产业结构相对接近,其中南京产业结构为2?郾8∶45?郾4∶51?郾8,济南产业结构为5?郾5∶41?郾9∶52?郾6。

在大中小城市培育上,江苏特大城市数量最多,浙江数量最少。浙、粤、苏、鲁四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以此辐射和带动省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广东兼顾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建设与粤东西北城市体系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江苏以“一带两轴三圈”为城镇集聚主体形态,着力推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和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建设。山东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序发展。浙江规划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和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2010年,浙、粤、苏、鲁四省62个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共有20个,其中江苏有6个,占该省中心城市的46?郾2%;山东有6个,占该省中心城市的35?郾3%;广东有5个,占该省中心城市的23?郾8%;浙江有3个,占该省中心城市的27?郾3%。江苏特大城市比重最高,分别高出广东22个百分点、浙江18个百分点和山东10个百分点,特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区人口不足20万的小型城市,江苏、山东两省已基本消除,广东、浙江两省各有1个。

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上,山东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等指标较高,浙江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相对较低。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城市病”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浙、粤、苏、鲁四省努力通过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广东通过构建现代公共交通体系、智慧城市试点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江苏通过实施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计划,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山东通过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浙江通盘考虑生产、生活、生态需要,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同步建设。2010年,浙、粤、苏、鲁四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四省比较情况看,山东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相对较好。山东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2?郾23平方米,高于江苏的21?郾26平方米、浙江的16?郾7平方米和广东的12?郾69平方米;山东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郾11%,大大高于江苏的87?郾56%、广东的86?郾08%和浙江的82?郾74%;山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郾47%,略低于江苏的42?郾07%,但高于广东的41?郾31%和浙江的38?郾3%。相对而言,浙江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比重仅为4?郾03%,低于广东的5?郾54%、江苏的5?郾42%和山东的4?郾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也均位次靠后。

二、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省地处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但从四省城市化发展比较看,我省城市化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因此,我省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努力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提供支撑。

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我省要突出做好“新型”文章。在战略思路上,确立绿色发展、智慧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城市转型发展新思维,强化和谐发展新目标,构建城乡互促共进新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战略原则中,坚持以人口与要素、城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筹的新方式,以节约集约利用各种资源要素的新理念,以促进内陆、沿海、山区联动发展的新举措,以深化户籍制度、就业与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的新手段,促进城市加快向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加快形成新型城镇体系。我省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要结合现有的发展基础,加快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区为主体、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支撑、以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其中,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要强化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网络相联和资源信息同享,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要着力提升都市区产业层次和城市功能,加快建成现代化都市区;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7个省域中心城市,要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创新能力,努力建成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27个试点镇要加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要素集约,加快建成现代化小城市。

切实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我省要把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着力点。科学谋划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道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加强城市生态建设,重点围绕水、空气等环境要素,开展城市清洁水源、清洁空气等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生态、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形成宜居宜业城市生态环境。

第6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___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___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一、我市城乡发展现状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20__年,全市第一产业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47.5亿元,其中,三县(市)一区只占24.1。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是农村的2倍左右,城市人均财政收入是农村的7倍左右。2、城乡社会建设不协调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台安县每1300多人仅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农村师资力量、校舍条件、办学经费等远不及城市;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简陋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到总数的20;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3,部分公路路段达不到标准。3、城乡财政投入不平等20__年财政支出用于城市的46.8亿元,同比增长38.2;用于三县(市)一区21.9亿元,同比增长19.9;用于城市企业挖潜改造2.6亿元,同比增长285.5;用于农业1.9亿元,同比增长11.9;用于城市社会保障资金10.1亿元,同比增长27.5,首次用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仅为900万元。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见表和图)。我市城乡居民收入表(单位:元)年份类别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1.566851.027434.33826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606.013782.274000.504253.00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图如果将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待遇计算在内,并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其真实的收入差距大约在6:1左右。

二、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1、从发展规划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应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一大重点,并规划好具体目标和保证措施。从规划伊始就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十一五”规划中,要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布局上,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园区布局、撤乡并镇、撤小村并中心村、精兵简政等根本措施上,向“三农”问题倾斜,以实际措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有国民待遇。2、在财政分配格局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于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关键在于调整财政分配格局。从规划高度、用法规手段加大对支持“三农”的投入,起码应在公共财政分配上尽快做到城乡平等,工农一致,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3、在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要不断扩大和充实农村科技力量,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增加编制,扩大队伍,以优厚条件引进聘用农业高科技人才和新毕业大学生到镇、村落户。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方面应不断加大投入,体现城乡协调、工农平等,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确保农村孩子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农民有病能得到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注重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逐步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城区相协调,使农民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与市民相协调。4、在社会保障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采取国家资助点、地方政府统筹点、社会捐助点、个人拿点的办法,逐步解决扩面难、参保率不高的问题,力争到20__年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5、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通过大力支持发展生产和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市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同步。同时,还应把重点放在解决最差的乡村建设和最贫困的农民生活提高上,在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价格上的补贴,在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给予特别照顾。要通过不断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加速小城镇化建设和强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渠道和形式,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减少农民增加收入的路子。6、在农民进城务工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政府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各种手续,放宽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的条件,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应转为城市户口,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开办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 学校,开放文化馆、图书馆,为他们的素质提高和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7、在法规政策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对农村现行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的同时,尽快制定能从根本上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法治,防止领导更换或形势变化时可能出现随意剥夺农民的人治现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快制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做到各项建设优先考虑“三农”利益。同时切实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执法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严防定规划时重视,落实规划时忽视的弊端,对违反规划和法律规定的要追究责任,依法处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7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出席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确保安全度汛

中央财政下达2012年廉租住房保障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监测体系建设工作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获国务院批准

国土资源部:切实加强征地管理坚决维护农民权益

新版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出台

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紧急通知》

中央财政下达2012年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660亿元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批准通过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检索系统即将开通运行

北京:推进2012年保障房规划建设

江西: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班举办

广东:公布今年绿道网建设任务

新疆:出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河南:启用新版城乡规划许可证书

河南:出台《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

江西:深入优化住房城乡建设发展环境

哈尔滨:完善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近日参观石家庄规划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贯彻执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意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防设施建设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切实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管理严格控制景观照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关于公布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的公告

天津市将编制《天津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赣州改造古城墙周边棚户区

保定市培训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管理人员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成果鉴定会在南京召开

承德市城乡规划局规范山地开发建设行为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推行行政审批资料抽查制度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发展趋势

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穆尼尔·布什纳基认为文化遗产的概念在不断变化

四川为风景名胜区立新规

海口骑楼建筑街区纳入保护范围

甘肃规定拆迁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哈尔滨开征个人房屋租赁税

梅州市制定城镇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开展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关于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建筑节能示范的实施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情况

2009年全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扩大)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关于申报“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最佳组织奖”的通知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关于开展二九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活动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

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将在威海举办

义乌出台2020年养老福利机构布局规划

南京划定三大历史城区区内禁建高层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体民众的共同事业

城市化不能造就庞大的边缘化群体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召开

海南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发挥调控作用防止审批腐败

武汉东湖将建部级湿地公园

西安市未央区提出文化城改理念

第8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对20__年全县冬春绿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打好春季造林攻坚战。出席会议的县领导有县人大__x,县政府副县长__x、__,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乡镇长、主管副职、林业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共计300余人。

今天的会议共有六项议程:第一项是县农业局局长__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城乡绿化工程实施方案》,第二项是县林业局局长__x同志宣读《____ 20__年 绿化工程实施方案》,第三项是各乡镇乡镇长表态发言,第四项是县政府副县长__x同志做动员讲话,第五项是县人大 同志就全县城乡绿化工作讲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县农业局局长__x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城乡绿化工程实施方案》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县林业局局长 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 绿化工程实施方案》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请各乡镇乡镇长到发言席进行表态发言

首先请____镇发言, 镇做准备

……

请 镇发言, 镇做准备

……

请 镇发言, 乡做准备

……

请 乡发言, 乡做准备

……

请 乡发言

……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县政府副县长 同志做动员讲话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议程,请县人大 同志就全县城乡绿化工作讲意见,大家欢迎。

第9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相关概述

1.1城乡规划的意义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对城乡建设和城乡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布局的基本手段之一,一方面能促进各级城乡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居住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很多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乡规划对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一项关乎全局和整体的战略性工作。因为城乡规划不仅涉及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更加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策略。因此,处理好城乡规划,是关系到各级政府领导以及全体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社会公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法律制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意识淡薄,普遍认为城乡规划属于政府行为,因此城乡规划中几乎没有公众参与。导致城乡规划和公众参与一直处于一种完全被动隔离的状态,也导致城乡规划完全是政府意志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公众主体意识日益强烈。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社会利益逐渐多元化,公众越发在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从而也导致公众较多的参与到政府行为中去,公众参与也渐渐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行为,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深化和扩大。因此,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也得到发展,虽然目前看来,在城乡规划建设上公众参与活动仍然比较肤浅,参与形式比较单一。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一大进步,是体现公众主人翁地位的表现。我国关于强调公众参与的法律要求在很多法律文件中都有体现,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体现了政府执政能力的转变[1]。

2.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公众参与渠道较少,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行政决策是由上而下实施的,政府掌握着较多的行政权力,这必然导致政府与公众互动程度低,公众参与力度不足。与国外民主制国家相比,我国在公众参与制度建设落后很多。一般现代民主制国家的公众参与都是通过一套完整而健全的制度来实现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公众参与的程度越大。我国公众参与明显存在制度化渠道不足的问题。另外,虽然我国在很多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了行政决策要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但是却缺乏对公众在参与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作出相应的规定,这说明公众参与缺乏必要的配套机制。于是出现了公众参与很多听证会,但在执行过程中公众建议还是没有得到体现。

2.2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公众全部参与城乡规划的不具有可行性,再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对城乡规划的公正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鼓励有组织的公众参与。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主体仍然以个人为主,公众组织和非政府政治参与较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居委会发展不足。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性组织机构,是体现群众自主性和自治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社区居委会仍然受政府组织管理和控制,大都是完成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发挥其自治性;(2)非盈利组织缺乏。非盈利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体现社会发展并能有效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非营利性组织。但是,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公众主体意识淡薄的影响下,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较少且发展不健全[2]。

3.发展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1重视公众参与在城乡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民主制完善的国家在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上都有健全并完善的其他制度做支撑,要提高我国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的力度必须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为公众参与城乡建设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其次,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建设落到实处,禁止将公众参与当做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其是在后期政府建设问题上需要对公众意见是否落实进行评估检查。再次,关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应给公众及时的公布和了解,以便公众对政府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和作出及时的反馈,为更好的政府工作做基础,同时也是体现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方面。最后,对通过公众同意和采纳的意见建议尽心归纳整理并公布,方便对政府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3.2健全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扩大公众参与力度

我国公众参与当前还只是仅限于公民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城乡规划的参与,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公众参与不仅仅局限于居民个人,更多的是以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形式进行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更能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组建各种社区组织,然后通过民主投票和选举的形式对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决策施加影响。同时保持各组织机构的紧密联系,真正将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联系起来,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这些非政府组织必须公民提供更多更加专业的信息和服务,通过引导和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的力度,进而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率,对我国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作用[3]。

4.结语

总而言之,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提高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力度,需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对其配套制度的完善,能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