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乡经济学范文

城乡经济学全文(5篇)

城乡经济学

第1篇:城乡经济学范文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特别是我们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分析研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才有可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析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操作上也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领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切实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经济学科,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达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际上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结合国情、市情及县情、乡情,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发展经济学来看,改变或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可资借鉴和研究。一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起初,在乡村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其边际生产力趋近于零。只要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益存在差距,乡村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雇用乡村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所形成的积累不断转为投资,生产日益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随着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乡村过剩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城乡二元结构才会转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城乡平衡发展。这种理论认为,乡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收入相等,二元结构也不会自然消失,相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并出现众多“城市病”。这种理论假设: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由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大于留在乡村的预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乡村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如果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仅使城市发展产生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也会使农业生产萎缩,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缺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此,这种理论提出,政府要缩小城乡之间就业和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以上两种理论,在我们现实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并经实践放大,显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种理论在部分党政领导层面有较大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比较多,因为发展城市经济见效快,在领导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其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长效机制。后一种理论在理论界和党政领导的施政报告中有较多的体现,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说的多落实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研究“三农”问题,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对上述两种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要结合我们的特殊国情、市情、区情、县情,借鉴、吸取发展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第2篇:城乡经济学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求收到实际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还可能更加凸现。逐步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特别是我们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分析研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才有可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只注重分析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操作上也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领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切实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经济学科,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从不发达状态演进到发达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际上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确认识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结合国情、市情及县情、乡情,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发展经济学来看,改变或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理论可资借鉴和研究。

一种是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这种理论认为,起初,在乡村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其边际生产力趋近于零。只要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益存在差距,乡村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雇用乡村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所形成的积累不断转为投资,生产日益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随着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乡村过剩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城乡二元结构才会转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另一种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城乡平衡发展。这种理论认为,乡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收入相等,二元结构也不会自然消失,相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失业日益严重,并出现众多“城市病”。这种理论假设: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是由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大于留在乡村的预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乡村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如果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乡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仅使城市发展产生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也会使农业生产萎缩,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缺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这种理论提出,政府要缩小城乡之间就业和收入差距,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以上两种理论,在我们现实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并经实践放大,显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种理论在部分党政领导层面有较大市场,并付诸实践的比较多,因为发展城市经济见效快,在领导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容易在短期内出政绩,其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长效机制。后一种理论在理论界和党政领导的施政报告中有较多的体现,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说的多落实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研究“三农”问题,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对上述两种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要结合我们的特殊国情、市情、区情、县情,借鉴、吸取发展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因为城市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建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笔者倾向于用后一种理论指导统筹城乡实践,同时兼顾前一种理论,实现城乡结合、城乡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目前的改革发展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盲目发展大城市,企图通过城市扩张和发展,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定居,也就是通过所谓“农民变市民”的途径,一劳永逸地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思维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况且,城市的就业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将使就业问题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农业、农民职能的错位,导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城市居民因农民工的涌入,就业更加艰难,而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细作,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下滑,市场物价也会因粮油、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大幅上涨,城乡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适度发展城市的同时,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胸怀大局,统筹考虑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质的公共服务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3篇:城乡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 招投标 工程经济学 应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用以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目前,随着工程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工程经济学理论被用于工程项目的分析中,从而指导工程项目进行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的加倍回收。对于工程招投标而言,经济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工程的报价。分别从影响项目价格定位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和实际投标影响因素入手,实现最佳的项目报价,保证承包商的最佳利益。

一、影响工程项目报价的因素分析

运用工程经济学理论,充分考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因素,优化工程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工程经济学应尽可能考虑工程项目施工时会遇到的问题,将影响因素归纳到成本报价体系中,减少突发的事件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减少成本支出。

(一)动态性原因分析

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利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计算公式,但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只有将这些可变因素考虑到利润评估中,才能保证工程保价具有准确性。工程工期延误问题。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考虑工期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系数。在施工中有两方面原因会造成工期延误,一是自然天气的影响,属于不可抗力,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归纳到项目报价中,由业主承担主要责任。对于这一系数变化应按误工所损失的劳务费、管理费等计算。二是由于承包商管理、施工效率问题所导致的工期延误,主要由承包商自主承担利润损失,同招投标没有直接关系。如,2013年,某地的工程承包商,由于缺乏对整个工程队的管理,导致在工程进行一半,有一半的员工离开施工队伍,最终导致该工程施工队缺少员工,延误半年工期。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承包商承担。物价和工价上涨问题。在投标过程,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充分考虑物价和工价上涨系数变化问题,同时要考虑这一变化因素对于整体报价的影响程度。通过实地考察,投标人员初步掌握未来工程实施时的物价上涨趋势,从而确定相关系数,做出准确的报价。其他可变因素问题。影响报价的可变因素还有银行利率的变化、国内相关政策出台等。所以应该在报价中采取动态分析方法对可变因素进行计算,提高报价的准确性。

(二)静态原因分析

工程招投标的静态分析是投标人员从丰富的投标经验积累中所得。主要是各个环节的成本数据呈现比例关系,投标人员只要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即可得到合理的报价。

1、报价结构比例问题工程项目费用主要由管理费用、劳务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组成,其报价结构的合理性是通过各种费用的比例验证的。例如,劳务费实际消耗100万,材料费实际消耗200万,实际中两者的比例为1:2,而在报价计算主要以1.5:2来计算,可以得知报价结构存在不合理。因此在计算时,应适当考虑当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2、工期和报价比例问题工期是影响工程效益最主要的因素。投标人员根据报价和时间计算员工的实际收入,根据经验,投标人员分析这一指标是否属于正常标准,如若超出了标准,投标人员应适当缩短施工工期。材料价格和材料使用数量比例问题。这是与同类工程比较所产生的数据。例如,同等工程项目中该施工项目的材料价格和使用数量都有所增加,则表示该工程的报价不应用同等工具报价一致,应重新计算。可行性问题。当一个工程项目开始投标时,应对于工程项目整体统筹分析,个体进行精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得出每个数据,抛弃其不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深入分析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实现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节约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三)风险原因分析

报价所要承担的风险是指在项目投标到项目竣工这一期间,社会环境问题或自然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不可抗力事件。例如,经济危机到来,导致经济萧条,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中所产生的费用多于报价,最终影响工程的工程利润后实施工期。

(四)盈亏因素分析

竞标时应该严守盈亏分析所得的报价。由于盈亏分析主要计算出工程的最大利润和最小利润作为竞标的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盈余问题分析。报价取得盈余的标准是,投标人员要对相关费用进行最低花费计算,得出最高可能盈利数额,将其作为报价的最低标价。亏损问题分析。报价保证零亏损的标准是,投标人员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最大损失计算,得出最低可能产生亏损的数额,将其作为竞标时最高报价。

(五)投标现场报价因素分析

投标是工程报价最后的更改机会。同行业现场发挥的状态,直接影响该承包商在现场所做的最终报价。工程招投标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主要是各个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的比较。在投标中,投标人员只有经过合理、科学分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报价,与业主所出的最高出价保持一致性,从而获得投标成功,顺利承包工程项目。

二、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了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准确性,增加承包商经济效益

运用工程经济学,充分考虑影响报价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计算、微调,从而得出同业主最具一致性的报价,赢取最终工程的施工权。

(二)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各个工序的配合度

工程招标是对工程项目整体成本的管理分析,它由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和工序组成。工程经济分析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对于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兼顾,从而成功提升各个工序的和谐性,提高工程项目报价的整体性。

(三)为工程项目招投标方面提供专业化的工程经济人才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投标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数据和系数的计算,同时随着投标经验的增多,投标人员加快了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效率,同时,基于经济成本考虑,投标人员对于经济政策、工程材料等的掌握上升到专业化的程度,在必要时,能够快速的调动思维,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经济学方面知识的支持。

(四)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认同感

工程经济学有目标地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经济化分析,实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标书的刻度性,提高业主对标书的认同感。

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对于工程招投标的报价的准确性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承包商经济效益的主要做法是结合影响报价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彻底分析,得到投标的基本价格,最后在竞标现场对于基本报价调整范围应该在盈余和亏损两种情况的报价之内。在未来的各种工程活动中,都要充分发挥工程经济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工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秋芬.浅谈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投标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09:316.

[2]侯继光.谈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160-161.

[3]姜海.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第4篇:城乡经济学范文

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竞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设计方案的开放性,也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参赛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个项目,通过比赛,激发其对机器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机器人新科技,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1999年,在RoboCup国际委员的支持和授权下,首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在中国重庆举办,目前是中国机器人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比赛共设立12类65项赛事。机器人竞赛种类多、规模大、水平高,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是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单位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大赛包含机器人救火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创新大赛、机器人搜救大赛、机器人擂台赛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6个主题项目。其中机器人救火大赛是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竞赛分竞速赛与创意赛两类比赛。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

机器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机器人竞赛、创新实践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机器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将创新实践、竞赛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研究。“机器人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参加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的医疗与服务机器人组的项目为例,在比赛初期确定人员,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竞赛小组,研究竞赛规则、制定项目方案、机器人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程序调试,学生分工合作,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种在探索中学习的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实现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以一种医疗与服务机器人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按照以下六个教学步骤进行:

1.项目的申请

本学院主要参加了医疗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游中国、擂台等机器人项目,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或者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申报项目,填写申请书。教师针对学生申报的项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项目规模和难度适中的项目。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今后几年内老龄人口数量将会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将更加严重。老龄化使社会的劳动力减少,一些老年人不仅不能参加劳动,而且有的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子女以及社会的负担。年轻人为了工作日益繁忙,在目前服务行业工作者稀缺的背景下,在医院时不时会有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护士和家人的搀扶。而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行动不便的病人寸步难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受伤。所以笔者建议学生选择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设计一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

2.项目团队的建立

建立学生团队,营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携手合作,弥补相互间的不足,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做到共同进步。同时,团队的学生分工明确,每人负责项目的某一部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整个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每一个学生,学生为使项目不会因为自己负责的部分没有完成而主动学习,主动查资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团队的建立,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年纪,特长等因素。教师确定一名队长,根据项目的特点,队长可以自己招学生,实现学生管理学生。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笔者选择了5名学生,队长由09级的一名学生担任,该生组织能力比较强,专业能力也比较脱出,由他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展,汇报工作。其他学生分别是1名2009级的,2名2010级的,1名2011级的,专业分别是自动化、测控、电气。

3.项目任务、计划的制定

团队负责人制定机器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智能仪器。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由小组讨论决定,医疗服务机器人外形像轮椅,病人能够独自驾驶去化验室拿取报告,去门诊找医生复诊,降低护士工作量及病人家属的负担。为使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该团队为机器人设置了两种模式:座椅模式和病床模式,免去了病人就诊、休息时需要被移动到病床上的麻烦。机器人将现场键盘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实现护士对病人的远程监护,机器人在前进过程中,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就会立刻停下,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同时机器人配备了机械手,可以帮助病人取物品,最大程度帮助病人。根据团队中学生的专业、特长等分配任务,负责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的学生需要画图纸、电焊等来完成机器人结构的设计、机械手的设计;电路设计的学生制作包括单片机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红外避障电路、键盘输入电路;测控专业的学生负责电路的测试、场地的制作等工作;程序编写的学生,完成程序的设计、调试;控制界面的设计由另外一个学生负责,主要是VB编写上位机、WIFI摄像头的调试、蓝牙通信的调试。根据机器人项目的特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适当地作一些调整。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确定工作步骤,进行时间分配。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才能执行。

4.项目制作

学生自己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基于机器人项目的作品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实物模型、演讲稿、论文等。通过展示作品成果,可反映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成果包括机器人模型一个、机器人设计与使用说明书一份、演讲稿一份。在本项目比赛结束后,指导学生按照他们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撰写论文、申请专利。

5.项目检查评估

整个项目检查评估采用答辩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首先由队长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总结,再由队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估,并且对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表现、研究成果表述和作品的展示进行检查,为到现场比赛作准备。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项目资料归档或应用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项目结束后,教师监督学生将项目工作资料整理归档,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进度表、机器人机械结构图、程序设计流程、机器人控制程序、项目结项书、项目报告讲义等。

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成果

机器人创新实践是一个综合性、高难度的科技制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元件,设计、焊接电路,编程、测试程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将学生的兴趣应用到教师的科研中,使学生们热爱科技,投身科技,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科技学术气氛。本校参加机器人竞赛源于2010年,当时参赛的赛事为“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江苏省机器人大赛、“未来伙伴”杯机器人竞赛,并因此开设了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创新实践与竞赛等公共选修课;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负责制实施办法》,针对项目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学生能在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能保证创新实验室项目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本校代表队在2012年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得摄像头组第一名,晋级参加全国决赛的队伍,获得全国摄像头组特等奖。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获得3项季军,2010年“未来伙伴杯”获得灭火比赛冠军,受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

第5篇:城乡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项目制;课程改革;实践性;教学思考

一、项目制驱动式教学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对设计事业的发展非常紧迫,企业急需大量环境设计的相关人才,而国内对于教育水平和教学模式教学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当代大学课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要求的改变,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重新思考教学特色,重新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就业的需求。因此由项目驱动教学放大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项目中在实践中,理论结合实际,在方案分析,设计展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在实训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项目前进和进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多专业的思维,从空间设计、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等专业设计学习结合市场营销与策划、消费者心理分析、人际交往心理等等多方面知识结合。课程设计以真实设计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大量商业空间案例,以图文并茂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讲解了商业空间的分类与特点,功能与流线,主题造型与策划,掌握空间形象的立体设计以及设计的方法和特点。在教学内容相互连贯,相互关系明晰,学生尽可能所接触到的实际项目。以实际商业项目,大学生比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为课题,以促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推进“产教一体化”进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项目中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二、项目制导入式教学的特点

1.以实际项目为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

以实际项目为情境的特点是:首先,有实际的场地可供学生调研、测量、分析,让同学们学会设计前的调研过程;然后,有实际的客户或者甲方,他们带着特定的需求和目的,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研,查阅资料,反复修改方案,以满足我们客户的实际需求为设计最终目的;最后,有实际的工地需要施工,同学们可以去现场考察工地,学习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掌握一整套设计流程。施工工艺和材料,往往是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最薄弱的环节,但是又是培养实践型技术型人才最关键和最突出的教学环节。因此,实际项目不是虚拟或者形式化的东西,这些实际项目重要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跟几个实际项目下来也能学到不少课堂之外的东西。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项目制导入式教学一改以往教师说,学生听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强调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由老师带入真实项目,提出对此项目针对性任务目标和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在现在调研和案例学习中运用课程阶段知识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在学习、交流、讨论、模型、图纸的练习中解决问题,找到合理的设计方案,最总完成总项目设计任务。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学模式重新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增加实践能力,老师在旁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3.以团队合作为培养方法

项目制教学的培养模式和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模式。项目制教学模式模仿企业项目模式,一个完整项目,需要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因此企业模式的责任心,合作性,沟通性就变非常重要。项目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就开始组团,在团队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专业知识,在团队合作中提前体验企业合作模式,相互讨论,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培养责任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分工合作,启发学生学习方式,调节学生矛盾等等,最终完成整个项目。

三、课程改革内容思考

1.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培养模式。项目导入式教学,强调课程教学引入真实课题项目,那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把企业真实项目带入课堂教学,更应该让同学和课程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企业,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是校内+校外。校内是第一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概念讲解,案例学习等等掌握基础知识;校外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合作设计工作室等等是同学们的第二课堂,在哪里掌握项目第一手资料,真正独立承担设计课题,理论结合实际,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去,培养应用实践性人才。在企业模式的项目驱动教学中,由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模式的设计过程,实际图纸和实际客户的多方面问题如何协调,学会和客户谈方案学会沟通和表达,教师在企业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和设计行情,了解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丰富老师的实践经验过程。最终共同进步,甚至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和机制和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和一系列的教学考核体系等等。

2.建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有学校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并且承担过真实设计项目和校外企业导师要求有实战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有专业的设计思维,创新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整体规划和全局思维的能力。在制定详细的课程内容方面,明确校企导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详细制定教学设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设计调研、全局规划,方案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绘制,工艺和材料的制定等等。在制定环节中把控学生的安全环节,合作环节,实践环节,调研环节,图纸环节,模型环节等等都要有细致的阶段设计,时间把控,考核体系等等。(1)在教学环节中邀请行业专家来课堂开展讲座,让学生感受大师风采,提升学习动力;(2)在课程中间环节邀请校外企业实践导师在校进行专业知识和实际技术指导,让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和材料;(3)联系实习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去实践基地和设计公司进行参观和调研,掌握设计现场和设计资料。

3.模拟企业模式考核体系

四、课程的改革教学过程设计思考

1.真实项目引入教学,项目任务书下达作业要求

以实际的设计项目,全国大学生竞赛的项目,教学科研项目,虚拟和现实结合的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的创业的项目,引入设计任务书中,进行项目的实践设计教学。真实项目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之一,真实项目有真实的设计背景,真实的设计需求,真实的设计对象,真实的设计造价,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能根据实际设计图纸,去到真实场地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再直击真实客户需求,有目的性的解决潜在设计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功能设计与空间结构的关系,空间造型与设计材料和工艺的关系,了解不同风格流派,造价工程,最后通过图纸或者模型的设计练习掌握设计的表达能力。以任务书模式下达作业要求,提高学生重视度,以“职场化”模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能力,方案策划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过程监控,项目集中进行方案汇报等等完成真实项目设计。教学环境与工作室模式结合,以部分专职教师结合企业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以社会设计项目为导入,将产、教融为一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分批带领同学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训教学,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多式多样的课程实训设计。

2.“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授课为主变为讨论互动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前布置作业思考题,给到视频和案例学习堂下,充分结合利用课堂上和课堂下的时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课程设计通过图片案例教学,视频资源教学,课堂小方案练习,开展讨论课,方案汇报等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生主导地位。

(1)实践调研:根据商业空间课程设计布置调研任务,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调研商业中心、售楼中心、餐饮空间、展示空间等等,让同学能“眼见为实”调研观摩优秀设计,并针对不同商业类型空间进行设计分析,包括主题性空间思考,空间立体形象设计,顶面空间设计,功能与分区,材料与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学习分析,从何提升设计的能力;

(2)课题教学:以主题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主题性的课题。首先,老师在课后布置主题性设计课题,以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有方向性的学习探索,同学们利用课后的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和思考主题设计。包括查阅资料,方案分析,图纸绘制等等;其次,老师在堂时间针对同学们的设计作品进行设计指导,设计分析,答疑同学们的疑虑,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整合堂上与堂下时间学习提升。

(3)方案汇报: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ppt文案整理然后上台进行方案汇报。当学生站在讲台上阐述方案的时候,不仅仅是方案的阐述,更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表达自我,锻炼自我,培养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交流互动,针对每组同学的设计方案,作出评判、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单向教学。

(4)组团协作:分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增加交流讨论环节,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责任感和设计综合能力。

3.重视教学过程化与考核过程化

(1)重视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一个项目从调研、分析、思考、设计到落地施工,期间经历了多个环节,我们的教学应该也是一样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增设关卡,重视设计学习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可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修改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具备完整方案设计能力。

(2)重视过程化考核。调研分析报告、概念设计方案、图纸设计深化、效果图表现、方案汇报等每个项目设计的环节都严格记录考勤和评分,加强教学监控和教学管理,提升学习效率。并且最终方案汇报采取“职场化”集中汇报形式,要求专业老师和实践导师一起参与,提高学生重视度和作业质量,增加作业结合汇报仪式感。

4.跨专业融合教学

跨专业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联合相关联设计专业领域“系统化”设计思维训练,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趋势。开阔个专业教学内容,跨专业老师提供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案例学习,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商业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设计类课程,课程设置契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课程导向设置,包括专卖店商场空间设计、水吧餐饮服务空设计、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等。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空间除了空间功能设计,还有商业策划与视觉效果在一定比例。因此学科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各个学科系统,综合各个设计专业学科知识,让学生拥有有空间设计的能力的同时也能根据视传专业的品牌策划,vi设计等等进行商业定位,还能和产品专业结合,了解产品或商品的属性,根据商品分析设计商业空间等等。让一门课程邀请多个老师参与教学,让同学在课程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专业知识,拥有多种设计能力,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环艺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图片和实际项目讲解,了解商业空间概述与特点,掌握商业空间设计的方法与原则。学生在此阶段应该掌握主体商业的空间设计(包括空间功能设计与分区,空间立体造型设计、功能与流线,顶面灯光设计等等);

(2)第二阶段。视传专业课程——商业展示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传递,因此他是环艺其他空间设计中对视觉冲击力和视觉要求最高的课程。通过优秀案例课程讲解了解商业品牌策划设计分析与商业主题定位,商业展示视觉导视系统,展示文字排版与立面设计、专卖店展示门头及品牌logo;

(3)第三阶段。产品专业或者美术专业课程——在商业卖场中,产品是设计的主体。通过现代工艺学习与美术综合材料知识掌握商业产品的产品定位分析与道具设计,商业美术与展示的橱窗设计,橱窗立面,艺术品欣赏与设计思考,让学生对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手段、材料、工艺、细节作法等有一定了解,使学生具备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直观感受。

(4)第四阶段。不同专业组团合作。在课程成果中,不同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不同优势,丰富展示内涵拓展展示手段、提升展示效果、同时各专业老师给予不同指导,设计成果丰富,展览效果显著。整体设计从市场分析、品牌策划与战略定位、文案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展板版面设计、橱窗设计、产品道具设计、效果图纸渲染、实体模型展示等等,对整个设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考虑专业合班专题式教学(例如一个环艺班配一个视传班,多名环艺老师+多名视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不同专业老师对同学分时段开展阶段教学内容,同学组队完成相关学习内容。此过程中不同老师以专题式开展不同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同学在组队学习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进步。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五、结语

《商业空间设计》专业课程设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需求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中引入项目制驱动教学,结合翻转课堂,创新性的教学思考,过程化考核,跨专业融合尝试等等课堂教学结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校内课堂+校外实训的模式培养真正市场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大齐.基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双驱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

[2]孙娜蒙,杨剑.基于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