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绿色经济研究全文(5篇)

绿色经济研究

第1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

0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与自动控制、液压气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电子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绿色经济事关工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正确判断和识别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其中制造技术以数字化为发展的核心,这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应坚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据此,笔者首先介绍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绿色经济视角讨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产业经济发展状态,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亦能保证自然不会发生衰退发展。换而言之,绿色经济是通过投入自然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褐色经济是一种与绿色经济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资本配置方式。其中,绿色经济主张以控制自然资本消耗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强调将主要资本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级工业效率等十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领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组成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中低碳经济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经济发展环节的碳排放量及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则可将之看作能源流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控制自然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重复利用率及将经济输出端的废弃物转化成资源,则一般称之为物质流上的绿色经济。当前,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纷纷面临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的双重挑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应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则应在改善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控制生态足迹的增加。联合国研究强调,应从观念、技术和政策等角度发展绿色经济,其中在技术上,应集中全力促进绿色创新长波。绿色经济学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长波(一周期为50年)正处在以追求稀缺自然资本生产效率最大化为标志的第六个周期,而绿色经济长波以低碳能源技术及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为出自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世界经济的双重挑战。为世界创新长波与绿色经济创新。综上,从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本来看,绿色经济分别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绿色经济视角探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自动化技术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2绿色经济视角下的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轻工业、冶金、化工和石油等行业,自动化仪表与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实现连续生产的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在整个产业大环境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与创新力及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等都将成为工业领域急需攻克的新课题,其中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工业发展中变得尤为紧迫。实践表明,绿色经济是继服务经济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新的经济结构,其正以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全球经济转型。在绿色经济模式下,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等对环境有益的自动化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即:通过采取对环境有益的经济行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此,下文以机械制造为例,浅析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自动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集中全力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早已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并在逐渐在机械制造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控制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在生产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工厂中,生产线的自动化主要依靠单机自动化生产设施来加以实现,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设备来管理生产线,从而实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比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LC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覆盖率超出90%,且几乎全部的软启动和调速中都涉及到了变频器技术。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专门成立机器人课题组来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二是IT技术现已全面覆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物流和办公等环节,同时也在产品的品质采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装配防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是多数企业将柔性生产和识别系统融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IT系统和识别技术的柔性多品种混流生产模式;四是将数据设备和加工中心引入变速器、底盘和发动机等机械的制造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柔性的制造生产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综上,上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无疑促进了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先进的制造水平相比,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国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制造过程中,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改进设备和实现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实现CIMS生产的目标。

2.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在技术、设备上的自动化水平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正逐渐朝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其中,集成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新的生产模式,即以计算机组合为基础及将整个生产制造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出现了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设备,即:利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来完成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人机互动的智能化;虚拟化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等高端的现代化技术,以实现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模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比如,将信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用以完全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更好的产品品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短的生产周期。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是发展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从绿色经济理论的角度辨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时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以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综上,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在此背景下催生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号召下,自动化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实践也证实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且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对绿色经济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12):275.

[2]黄雪芳.探讨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21(13):48-48,56.

[3]张予,李瑾,郭美荣等.农业节水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农业基地的调研[J].河南农业科学,2015,(8):149-153.

[4]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3):93-94.

[5]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6]诸大建.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7.

[7]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简伟.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电气自动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09:242.

第2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即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1]会上对还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等九方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当今我国基本国情的。只有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即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之后,联合国又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视域下,“绿色经济”具有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一)“绿色经济”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纵观我国近两年的会议和报告,无论是宏伟目标还是战略部署,以人为本是最主要的宗旨。从人民的角度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整个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所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能再单纯地以GDP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总量为主要目的,而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真正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以人力市场机制做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绿色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有效流动配置,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自始至终建立在稳定有序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的基础上。就如宇春祥所说,“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追求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绿色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绿色经济的根本目标”。[3]

(二)“绿色经济”是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经济

新常态视域下,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新变化。生产要素上,开始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的转变;市场竞争上,开始了由主要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依托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特点;资源环境的利用上,开始了由过去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空间相对宽松的状况转向环境承载力减弱以致于将要达到上限的状况,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情况的新变化,都要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虽然发展是第一要义,但不是盲目的。我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速的增长,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绿色经济”发展要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付出产出最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缺少基本的保障,也不利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

(三)“绿色经济”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绿色经济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为必要内容,以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和粗放型的消费对我们现在的环境和资源的损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为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如果只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管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这是和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背离的,所以走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即”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我们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破解环境污染、寻找蓝天白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三、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到达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内在统一性,“绿色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平常心态,使经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在中国土地开花结果,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措施。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低污染产品的研发,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以补贴的方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生产经营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坚决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为中国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报告[R].北京.2014.

[2]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9-115.

[3]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讨,2003(12):92-95.

第3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2015年9月召开的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会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议程》),载入了得到所有成员国同意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将从2016年开始生效,为今后15年的国际发展提供方向。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17个一级目标及169个二级目标携手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和伙伴关系五大领域采取兼顾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1]的行动(联合国,2015a)。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各国所接受开启了新发展议程的关键一步,但在今后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首先,很多评论认为,和只有8个一级目标和21个二级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相比,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试图涵盖更广泛的发展内容的同时失去了重点,从而给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每个国家还需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设定国家目标。第二,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了一些难以量化的环境和社会目标,如,目标4.7中提到了关于掌握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给目标进展的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联合国目前还在对二级目标下面的具体指标进行研究,将于2016年3月公布最终结果。第三,国家层面的数据收集将最终决定目标进展的衡量情况。如MichaelAnderson(曾任英国首相卡梅隆的联合国发展目标特使)所说,拿涉及到营养的目标2来举例,在193个签署了目标的成员国中,只有74个国家目前有足够的数据来衡量是[2]否能够达到目标(TheEconomist,2015)。来自数据方面的挑战将需要成员国在统计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

2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

在2012年的“里约+20”会议确定了“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UN,2012),并要求联合国系统向对绿色经济感兴趣的国家提供支持。既然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在2012年就被确认,为什么这个提法却没有出现在2030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呢?首先,我们认为,绿色经济没有出现在2030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并不是谈判的失败或者是绿色经济地位的改变,而是成员国为了避免谈判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达成的默契。“里约+20”的成果文件虽然肯定了绿色经济,但当时的谈判过程非常艰苦,会后关于绿色经济的争议仍然存在。仍然有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富裕国家的问题,绿色经济也许可以在发达国家开展,但并不适合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另外,由于绿色经济强调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认为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不可持续,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是变相的贸易保护,发达国家会通过绿色经济将环境标准强加在它们身上,以此制约它们的经济发展。虽然绿色经济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且作为国家战略,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中重新开启之前已经争论多时的话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为避免给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成员国在谈判伊始就似乎有了不再讨论绿色经济的默契。其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方面,而不是成为其中的一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是《2030议程》中的新议程,而绿色经济则已经出现在了2012年“里约+20”会议的议程中。经过3年的发展,绿色经济已经由议程发展成为了一个操作工具,可以帮助成员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个国家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起点,利用绿色经济这个工具考察哪些政策可以被用来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便找到有效、公平、环保的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衡量方面,绿色经济指标也是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工具。如之前提到,17个可持续发展的一级目标下面还有169个二级目标和将于2016年3月公布的具体指标。绿色经济指标可以从设计政策的一开始就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挂钩,从而确保政策从设计到实施到监测评估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级目标服务,进而实现一级目标。最后,绿色经济的许多内容其实已经被蕴含在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绿色经济强调通过向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投资,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目的。如果仔细分析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可以发现,绿色经济强调的内容已经包含在其中。比如,消除贫困,获取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促进包容性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减少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森林资源并且遏制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因此,绿色经济虽然没有以目标的形式出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没有绿色经济的存在。相反,绿色经济的精髓已经被包含在了现有的目标当中。如果说绿色经济的地位和“里约+20”会议时有了任何变化的话,那就是绿色经济将在幕后全面发挥它工具的作用,在操作层面给成员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抓手,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里约+20后的绿色经济活动进展

“里约+20”标志着绿色经济工作的全面开启。经过了3年的时间,绿色经济已经在政策研究和国家项目等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3.1绿色财政政策

要实现绿色经济,必须以战略眼光调动使用国内资源。在这方面,绿色财政政策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具体而言,绿色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公共资源,使之用于绿色投资,也可以将经济活动的所谓“外部性”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从而引导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环境税、排污费、绿色技术补贴、预算分配和税收优惠等绿色财政政策工具可以刺激低碳、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活动。拿化石燃料补贴为例,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14年全球在化石燃料的补贴超过5000亿美元,比可再生能源补贴高出4倍(MariavanderHoeven,2015)。高额的化石能源补贴减少了可用于绿色发展的资金,并且鼓励了能源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环境署已经在一些国家帮助政府分析绿色财政政策,提出加强财政制度的建议,比如毛里求斯、加纳、肯尼亚和莫桑比克(见专栏1)。另外,环境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德国国家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了一个“绿色财政政策网络(www.greenfiscalpolicy.org/)”,通过提供财政政策改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各国在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最后,作为政府间机构,环境署还积极推动政策对话,例如环境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国家合作机构在2012年和2014年举办了两次政策对话,主要关注化石燃料的补贴问题。

3.2绿色产业政策

绿色产业政策指推动一个经济体的实业(以制造业为主,包括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服务业)绿色转型的产业政策。它不仅仅是指针对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绿色产业政策旨在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一个国家的政策以及企业的运作,与此同时推动工业创新、创业、增强竞争力并且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色产业政策手段包括:撤销有害补贴、提供生态效益基础设施、引进工业标准以及生态标签、环境税、法律和监管框架等。很多机构已经在绿色产业政策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或工发组织),德国发展研究所,经合发组织,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等。但是每个机构对绿色产业政策的定义不同,研究的覆盖范围也有所不同。为了将绿色产业政策研究系统化,从而触发更多有效的政策实践,环境署目前正在与工发组织和德国发展研究所合作开展关于绿色产业政策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绿色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经济效益以及具体实践等内容。

3.3计量体系

在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方面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展了工作,但是每个机构在其指标系统下面所衡量的内容不同。比如,环境署的指标体系主要关注如何运用指标来制定绿色经济政策(见专栏2),经合发组织的绿色增长指标关注自然资本,资源效率,环境质量以及政策和机遇等,世界银行的综合财富核算则测算一个国家将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考虑在内的所谓“真实财富”,而全球绿色增长组织的绿色增长规划指标是为了寻找阻碍绿色经济的问题以便帮助相关国家进行绿色规划。这些不同维度的研究各有千秋,但这让想要衡量绿色经济进展的国家有些无所适从。于是,由这四家机构共同发起的“绿色增长知识平台”于2013年了一个尚待完善的绿色增长指标框架,把这几家机构的指标工作重点窜在一起。指标体系常常因为比较复杂而不利于宣传和国家间的比较,很难清晰地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因此,一些组织开展了关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研究。比如,环境署正在研究的绿色经济进步指数来测量一个国家的绿色经济进展及其可持续性。这个指数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敲细化。在绿色经济计量体系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一些关键的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如绿色就业,由于认识不同和标准不同,加上绿色就业有动态的一面,而且绿色就业大中部分是现有就业的改造升级而不是新创造的就业,使得指标的确定和数据的收集面临挑战。另外,有限的统计能力以及民营部门的参与不足也给数据收集带来了困难。环境经济统计比单纯的经济统计要复杂很多,需要统计部门人员对环境问题有一些基本的理解。这就需要政府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及人力。同时,数据的收集还需要鼓励民营部门更加主动地披露自身经营活动的环境经济信息,这样环境统计才能达到帮助政府和民营部门分析趋势并及时发现问题。

3.4模型

第4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绿色经济;二手回收

开展高校绿色经济建设,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的方式,使传统回收行业转变运行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校园绿色经济建设。

1校园绿色经济建设相关研究

1.1校园绿色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及高校扩招,改建,使绿色经济校园受到了新的挑战。校区重建规划需移植花草,新建工地使得校园环境遭受破坏,建筑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建设绿色经济校园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园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改变绿色校园环境建设的单向作用关系。以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为核心,以低消耗、高效率为特征的再生产方式,形成与资源环境共生的绿色经济校园建设体系,是推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实践模式。提高校园生活废物回收利用率,降低回收利用成本是当前高校建设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校园废物高效回收与资源化使用体现了高度的校园节约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学校可定期面向校内外举办各类节能环保讲座,逐步带动校园所在城市的生活废物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80年代,我国垃圾收回系统建立采用收集集中处理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收集方式出现回收效率低,经济性差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城市垃圾处理地方法规。国内很多高校积极建设绿色校园,加强校园废物资源化利用,为推动节能绿色经济校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高校在废物回收管理方面的重视逐渐提高,深入研究校园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是较为先进的主题,是带动校园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1.2发展校园绿色经济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也非常重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校园发展绿色经济方式对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加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加强校园绿色经济建设,加大绿色精神宣传与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深远影响。建设校园绿色经济,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成效。建设校园绿色经济,要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建设校园绿色经济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校园资源利用率。帮助学生养成绿色观念,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理念。让新技术、新工艺在校园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推动我国经济发生方式转变服务。

1.3传统废物回收利用管理模式

校园生活垃圾经出版回收后,剩余大部分进入垃圾箱由学校环卫工清理。其废物种类繁多,回收利用价值较低,少部分资源有偿回收,剩余部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校园废旧物品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城市的大学生活废物构成有一定差别。校园普通废物产生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扩招,城市经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后勤管理水平等。普通废物分类收集按其物理构成实行分类回收,实现废物重新利用。间接实现垃圾减量,无害化及提高废物循环利用效率等目标。普通废物收运方式有定点收集,清洁人员流动收集等。传统的废物回收方式下,部分固定资产无专人管理,设备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一些小型设备常丢失。部分设备长期不使用缺乏维护无法正常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回收工作正常开展。废旧电池常作为一般物品扔进垃圾箱,从而为环境污染埋下潜在隐患。部分化学废液直接从自来水管下水道排出,对环境造成了潜在损坏[1]。

2互联网+二手回收研究综述

2.1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简述

互联网+二手回收能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模式改造环保服务业,实现环保产业经营理念,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更新。互联网+二手回收的网络回收模式,通过网络回收平台,消费者为主导进行回收。消费者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寻求交易,网络回收平台将回收价格及时反馈给消费者。网络回收平台派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将废旧物品集中运输到正规回收处理企业。通过对废弃物品进行分类,可再利用物品进行翻新投入二手市场,不可利用物品经分解处理,将可用材料再次使用,废弃部分进行无害化处理。

2.2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的发展

网络回收模式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回收模式融合,连接消费者与回收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发掘分析,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庞大的二手废旧物品回收市场,政府政策的支持,使一些生产商通过网络渠道回收废旧物品,消费者以往出售废旧物品多重视回收价格,现在消费者及企业都有了品牌意识。2015年我国手机制造商建立网络回收平台回收废旧手机模式[2]。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商投入废旧手机回收行业,为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节约了生产成本。

2.3未来发展方向

二手回收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交易量大,平台回收商盈利能力就越强。因此,网络回收平台应考虑短时内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横向发展。避免主营业务不同带来的企业整合困难与经营混乱。近年来,网络回收平台数量迅增,行业准入门槛低,加剧了行业竞争,目前尚未形成产业格局,为网络回收平台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模式下,二手回收平台通过互联网优势扩大用户群,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纵横发展实现价值链的延伸拓展,利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消费者扩大影响力,实现良性循环。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必然成为绿色经济发展主流,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互联网+二手回收在发展校园绿色经济的实施

校园绿色经济要求在发展经济时遵循生态规律,不断循环使用物质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绿色经济倡导将资源作为循环使用的原材料,管理好资源开发过程与资源生产加工过程,要求产品报废后不再使用。

3.1在校园绿色经济建设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与配套处理技术,很多垃圾未经处理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开展绿色经济教育,推行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双重意义。大学生群体环保意识较强,据查,85%的大学生愿为环保作出贡献。校园垃圾主要是废纸张、塑料、电池等,分类回收较为容易。有调查显示,回收利用1t废纸相当于节约3m3的木材。废纸可用于包装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学生使用废电池量占全国电池消费量的1/8以上。电池中含有大量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废电池的重金属、废酸等可回收利用。若高校有5万师生,年均消费电池12节,年消费量为60万只以上,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每年可节约电池30万只以上。为国家节约1.7t碳,8.2t锰,避免了重金属污染。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含量较大,未经合理处理,会影响植被生长,散发致癌物质。通过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可用于生产建材等,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可使垃圾量减少40%。减少资源开采,加工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降低垃圾回收成本,便于有害物质单独处理。因此,应大力推广互联网+二手回收模式,构建绿色经济校园。

3.2实施方法

在校园绿色经济建设中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联合协作。再生资源涉及面广,回收工作涉及校园各群体,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建立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对降低废物交易成本,加快物流与再生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开通校园再生资源利用网是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站应保持为师生群体,管理人员与相关环保企业提供在线收废、供求信息等服务。学校选择同再生资源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两者间的交流,方便学校与回收间实现网上定时预约上门收购。由学校后勤管理部牵头,联合学校保卫处、设备部等相关部门,成立校园绿色经济网站建设领导组,为校园绿色经济建设实行互联网+二手回收管理模式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在校园网建立可供开发使用的校园资源信息中心,提供校园固定资产的相关可再利用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对校园资源的查询、预约功能,实现管理部门、学校与社会间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4结语

第5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西藏;绿色经济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逐步的完善,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生态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了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大问题;当代人类是不能以牺牲其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而是应该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相协调的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推进西藏经济建设发展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二者之间是内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实现西藏自治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基于建设生态文明为视角,走一条符合西藏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

一、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态脆弱性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经济之路

西藏自治区同国内的其他的省市(区)相比,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的独特。西藏自治区地处“世界屋脊”,其区域内的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大约有45%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五千米,可以说西藏地区是全世界区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正因为西藏的平均海拔比较高所以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西藏高原。西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塞,同样也处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长约两千公里,宽越一千公里,整个高原面积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西藏高原东边为云南,四川,北边是新疆,青海,而南边和西边分别和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五国相接,国境线总长约四千公里。正是因为西藏高原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以它成为我国和东南亚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

总体上来看,西藏地区的主要构成为高原,高山和河流峡谷。广阔的藏北高原则是西藏的主要牧区。藏南和藏东南分别是河谷及峡谷地带,是西藏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在藏东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地区,这里北高南低,是高山峡谷地区,景色宜人。除此之外,西藏境内还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在西藏有世界闻名的帕米尔高原,它位于西藏高原的西部。而有名的横断山脉则位于高原的东边。由此可以得知,整个西藏高原都是被群山环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西藏地区实际上是相对闭塞的,不仅信息不发达,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

因为海拔太高,所以西藏地区气候非常恶劣,不仅寒冷,而且非常旱,另外高原严重缺氧。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就呈现出敏感,不稳定和容易改变的状态,在该区域,人口密度非常低,但集居地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所以周边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那么就很难恢复,严重的会造成区域荒漠化。根据相关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通常在西藏地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想完全回复至少得需要45年,如果破坏严重的则至少需要60年,破坏程度极为严重则可能会导致永远无法恢复。就近几年,在西藏地区掀起一阵开矿热潮,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西藏开矿并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央高层就指出,西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需要得到非常好的生态保护,即使开矿获得几百亿财富,但却需要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这种财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甚至这种破坏会延伸到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

由此可见,西藏地区的环境以及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我国边疆地区的重要屏障。它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也给我们国家的气候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的格局,与其特殊的气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够协调我国和东亚气候系统的稳定。因此社会各界都称其特殊的气候环境是整个亚洲气候的协调器。正是因为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貌特征,和独具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加深对该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它不仅关乎到西藏地区的气候以及生态平衡,对其进行保护也关乎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不难看出,对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该地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让绿色能够成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二、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经济之路

从当前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不难看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以粗放型的经营为主。盲目的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该地区工业污染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资源浪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给该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持,但长此以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势必会给其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受该地区地理条件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各种资源十分的紧缺,但该地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对资源的开发。这样不仅导致的了资源的紧缺,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展力的下降。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势必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本地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加上这种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投资量和收益额有着巨大的落差。有限的资源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该地经济水平无法进一步的提升。

因此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西藏的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得以恢复。在目前,西藏地区已经呈现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问题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近年来冰川退缩的速度明显加快、土地流失问题也比过去严重了很多、生物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逐渐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都给该地区的发展带来的重大的影响。我们拿冰川来说,青藏高原是我国冰川最为剧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的冰川储量大概在5500立方千米。但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冰川消融十分明显,缩减了大概15%以上。另外在以前的统计数据中显示,该地区的草原面积大概在12.5亿亩。但现在已经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草场出现了沙化。并且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西藏地区的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化的理念,将生态保护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采取多种方式,对青藏高原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对其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在能够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经济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维护,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从这不难看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违背了科学化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才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该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观念,逐渐向科学发展道路转变,构建出能够符合当地资源特点以及环境特点的发展方式。所以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开采的依赖,建立持久性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另外我们还应该利用好该地区的生态优势,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寻找出能够节约资源并且不侵害环境的科学发展方式,从而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走绿色经济之路。

三、解决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经济之路

西藏自治区地大物博,地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其稀有资源储备量占我国稀有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西藏地区的总面积站到了我国总面积的12%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省份自治区。西藏地区蕴含了多种资源。比如矿物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据相关统计显示,该地区的资源种类,占到所发现的资源种类总数量的一般。不仅如此,由于巨大的冰川优势,该地区的水资源也异常丰富。

虽然该地区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在目前的所有资源种类中,仅有少部分自然资源被利用开发。这部分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非常低的。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该地的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25000元人民币左右。这和其它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它的水平水平是非常低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收益,这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另外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势必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度能够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拿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收益的方式,难以获得长久稳定的经济提升。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中,西藏地区应该将资源环境的保护纳入到以后的发展规划中,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寻找出一条符合当地资源环境特点的新道路。

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经济之路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增进人的福祉和自由。在中共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这是给西藏地区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富民兴藏的意思是,以提升该地区居民收入为核心宗旨,大力推进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改革。全面优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让人们获得更好的改革成果。目前的西藏仍然属于我国少数几个集中连片贫困的特殊区域之一,因此当前该地区的问题,主要是来自于经济成长的不规范,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所以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提高人们的愿望十分的迫切。

经济发展不仅要对城市进行建设和发展,应该带动农村地区进行全面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都是以城市发展为重点,而忽略了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并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想构建持久稳定的发展,应该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对两者之间的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全面性的发展。以西藏地区来说,由于该地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位置都独具特点,因此它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对城镇进行开发建设,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西藏地区的发展建设,应该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相结合,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利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首先应该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关系,争取最大程度缩小他们之间的经济距离。这样才能和谐稳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2]牛治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9(2014.6重印).

[3]杨武,秦学淑.资源丰富的西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1(3):13-14.

[4]郑曦,赵朋飞,张菁.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与西部内生增长机制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24-29.

[5]毛阳海,沈宏益.《生态安全与西藏新型工业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