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一、张马村基本情况

张马村位于有上海市"后花园"美称的青浦区西南面,是江南古镇朱家角南大门,呈现江南水乡特色,水陆两路交通便捷,陆路距G50高速5公里,沈太路贯穿全村。村东南面与松江区交界,西靠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北与李庄村接壤。

张马村从2009年10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至今已达到两个全面完成和三个百分百,即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全面完成、村庄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污水纳管率100﹪、农田棚舍整治率100%以及土地流转率100%.

张马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按照"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的四美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工作措施

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全力部署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展比较顺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朱家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各条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由张马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例会制度,每周二在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召开项目推进会,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按工作计划开展,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完成。

(二)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动

(三)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品位

1、做美村庄,制定建设规划。

委托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对张马村美丽乡村进行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宜居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千年古镇朱家角镇的历史底蕴及张马村现有的"三园一岛"发展和正在规划的湿地公园为旅游产业,将张马村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做强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朱家角镇将"美丽乡村"下定义不单单是一个村,而是一个片区。将朱枫公路以东,沈砖公路以南作为朱家角镇农业大有可为之处,传统农作物的高科技种植、农机配备的引入、家庭农场的培育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都将在这里体现,最终达到农民富的目的。张马村作为一个试点先行建设。

做强产业,做好项目,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创建工作。张马村形成了"三园一岛",即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寻梦园香草农场、泖塔农情园、浦江蓝莓园等企业入驻,以上海太阳岛为依托、沈太路为轴线的观光、旅游新型农业产业链。现今,张马村培育了22个家庭农场,在农民+家庭农产+合作社的基础模式上加上有一定资金、懂营销的财团,带领整个家庭农场走向更高层次。

最近在区政府的关心下,已经恰谈成功的上海市郊区第一家开放式农村生态公园正在具体规划中,此项目集蓝莓庄园、水上森林、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等项目为一体。这个项目的的落地将是推动张马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载体。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建设项目,突出创建工作重点

(二)齐心协力抓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经过各部门几个月的通力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多数项目已完成,有些正在推进中:

①泖塔圩区生态堤防:土方工程目前已完成。

②七彩长廊工程:沈太路两侧(张马村村部——寻梦园入口)地块由原来的荒草堆变成如今的树林,目前已完成填土、乔木种植工作,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基本完成,选用多种开花灌木搭配色彩鲜艳的草花及地被进行点缀,使七彩长廊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欣赏效果。

③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共2个项目,坟浜圩区小农水利已经开工,其余圩区耕地农田设施建设2015年1月份开工。

④生态河道治理工程:14条河全部启动。

⑤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目前有机垃圾回收站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设计具体方案。

⑥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月潭江桥梁12月启动改建;张马村江桥梁即将启动;其余6顶桥路在设计过程中。

⑧庭院经济:既可观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莫家村农户家已基本完成绿篱及果树的种植。

⑩泖塔圩区生态林:野生保护和生态庄园正在规划中。

其他项目:薰衣草生产基地与中国樱桃生产基地项目未启动。

四、规划目标

张马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通过创建美丽乡村,使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张马村的规划定位中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农业旅游,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布局和营建,最后完成从农业旅游到旅游农业的华丽转身。美丽乡村建设也自然水到渠成。

五、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项目审批时间长与加快项目推进间存在一定矛盾

1、农田水利、生态河道等项目需要种植大量绿化,绿化种植有着很强的气候要求,错过了最佳种植季节,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2、原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目前的审批进度,项目在年底完成很困难。

(二)部门沟通与协作需要增强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按照白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的安排部署,结合白山市农村特点,着力补齐白山市农村短板,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努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目前白山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围绕道路硬化、村屯绿化、街路亮化、庭院美化、公益事业设施配套化的建设内容,今年将打造重点村46个,其中建设22个省级重点村,创建2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实施百村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长期以来“脏、乱、差”是建设美丽乡村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此次连片整治将重点突出“净、绿、畅、美”,以“八清”即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清四害、清淤泥和“四旁绿化”即村旁绿化、宅旁绿化、路旁绿化和水旁绿化为主要整治内容。全市共设计打造6条整治带,包括靖宇县20个村,临江市20个村,抚松县20个村,长白县15个村,江源区13个村和浑江区12个村。三是开展美丽家庭创建活动。今年全市将创建5000个美丽庭院和1万户干净人家。截至目前,各县(市、区)通过农户自评、村民代表集体评议、县区评选认定的方式,以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为标准,初步评选完成美丽庭院创建户3548户;以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标准,完成干净人家创建户6750户。

白山市农委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扎实推进白山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重点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市突出抓好1个美丽乡村整体推进县建设,打造10个美丽乡镇,建设200个美丽乡村,每年创建5000个美丽庭院和10000户干净人家,预计3~4年白山市将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党的十报告;“美丽中国”;“美好乡村”;黄山市;建设规划

一、理论背景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文明理论,不仅指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仅仅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建设新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它是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并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生态的理念只有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动,才能积淀成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既是我们的重要建设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省掀起了全面建设安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为中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即“安徽模式”,这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2012年10月26日,黄山市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会议研究了黄山市《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建设美好乡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及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将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百个亮点、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民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推进中突破重点,在通盘谋划中狠抓落实。要突出重点,抓紧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强化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和要素保障,确保人员、政策、资金、项目落实到位。

二、黄山市村庄布点现状分析

黄山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布局相对散、发展条件不均衡。尽管近些年来黄山市新农村建设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并涌现出了一批较好的典型,但受到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山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尚处于由点上探索向面上推进的阶段,迫切需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新的形势,在更高层面上谋划新的举措。

1、深山区、革命老区、库区村庄较多,涉及人口广

在地域分布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但村庄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和部分革命老区,涉及人口广。

2、村落集聚度不强,用地布局松散、零乱,人均用地规模大

村庄居民建设时,由于习惯于建新不拆旧,一户占多地,使得村庄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旧村改造滞后,老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现象较严重。

3、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

村庄居民点一般都是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相互交叉,各家各户又独立成形,居民点独门独户的私房比例较高,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这种城乡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给交通、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配置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阻碍了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

4、农民建房自发性、分散性和城镇用地扩展的矛盾

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农民在建房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盲目建造,所以农房大多无规律、零星散布的,而城镇建设用地外扩进程中,其推进受到近郊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阻碍时,必然引起“动迁难”、“征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对农民建房、搬迁的意愿进行深一步了解,并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措施。

5、配套设施覆盖面不高

由于农居点规模小,空间分散,因此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配置时往往需要敷设较长的线路,架设更多的传输设施才能保证村民的生活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的农居点其与区域通干道的连接道路等级较低。此外根据调查显示此次整合涉及的农村居民点内,各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普遍存在种类单一,规模小的问题,居民提供的文化活动单调。

6、村庄环境亟待改善

村庄建设总体上是以农民住房建设为主体的,村庄的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村庄随处可见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日渐增大而处理率较低。

7、村庄体系结构不明,中心村集聚吸引力较差

目前农村居民点重组的一般做法是:采取中心村――基层村二级结构,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但在实践操作中,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的实施可能性较小。矛盾的焦点在于中心村对周边自然村人口缺乏吸引力。

三、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2、分类引导

1)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

村庄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

2)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

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3、总体要求

当前,黄山市正处在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适时提出并展开美好乡村建设,实为创新之举、战略之举。美好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黄山市广大农民最大的民生工程。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农田整治和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和徽文化保护,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到2016年,力争黄山市50%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黄山市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努力把黄山市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四、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1、完善基础设施

要抓住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新一轮扶贫攻坚力度的有利时机,要加快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商品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以此不断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

2、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现阶段要致力解决广大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着力解决广大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3、强化产业支撑

要立足比较优势,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为群众接受的产业,重点要扶持和培植茶业、竹木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以此带动美好乡村建设。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着力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镇,真正使乡村旅游成为兴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4、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级主体、市场主导,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的要求,黄山市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当中,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制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5、整治村容村貌

“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的要求,把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向列入美好乡村建设计划的中心村推进,把控违拆违与改徽建徽结合起来,把美好乡村建设与保护乡村风貌结合起来,确保黄山市乡村处处是景点、四季有景致。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徽建徽、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使乡村风貌与优美的自然山水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

6、创新社会管理

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设,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与美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组织,完善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树立文明乡风

要结合文化繁荣先行区建设,把徽文化传承保护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大乡村传统民俗、传统艺术等徽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掘力度。

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切实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行为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结语和展望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任县张庄村;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全面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 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 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658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事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4]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5]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

[6]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478

第5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农村社区治理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观念逐渐深入每一位中国人心中。而农村社区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一、美丽中国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关系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向全世界正式表明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中国面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发展环境。美丽中国指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需要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充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从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来推动乡村治理的改变,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协同治理、简约治理、为民服务的合作治理等多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这些理念为新时代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启发。而农村社区治理并不是仅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生态保护方面,农村社区治理不能牺牲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而是要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全面发展,以此来确保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真正有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二、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经济、乡镇工业也随之兴起,导致资源出现过度利用。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例如土地过度利用使得农业用地急剧缩减,土质变差,农村用地出现了严重退化。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化逐渐转移向农村地区,农村用地被大量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各种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严峻;而农业经济本身发展也会因为农药、化肥、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处在低点,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村民参与程度低。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为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更加有意义的建议,同时还要对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监督,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来看,村民在参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相对较低,这直接会影响农村社区治理成效。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制度层面的缺失,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对于村民参与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利益表达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参与;二是作为农村治理主体的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其参与到农村治理中。(三)专业治理人才缺乏。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各专业领域专业人才发挥出带头作用,但农村社区相对比较复杂。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毕业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可新毕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且很多大学生将农村工作作为日后发展跳板,并不能真正扎根农村来作出贡献。这就导致了农村社区治理缺乏人才的支撑。

三、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社区治理来说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是其核心问题所在。首先,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应该因地制宜,全面推动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的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以及农业技术优势,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让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农村各地全面推出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推出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农业、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彻底扭转农村传统模式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逐步向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链方向发展。(二)健全法律法规。农村社区治理必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首先,需要结合农村治理中凸显出的关键问题针对农村社区治理中所需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其次,要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的有效性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农村建设治理监管,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对村民的环保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最大限度避免工业生产对农业用地以及农村水资源造成污染,彻底扭转传统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同时也要对工业化城镇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进行严格控制。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在保障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三)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应该将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角色逐步转变为引导,通过不断强化农村日常管理工作来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强化宣传来积极培育农民的参与主体意识;同时还要通过充分确保农民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来进一步拓展村民的民主参与渠道。(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难留住人才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逐步强化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逐步强化高效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实践性人才培养。在农村地区除设置村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外,还应该进一步增设相关管理服务岗位,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政府部门也应该逐步加大财政方面补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农村地区人才发展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吸引更多人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强化,以此来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03):95-98.

[2]顾宇琦,韩芳.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现状调查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小拐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02):145-150.

[3]傅李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98-199.

[4]丁红玲,张境芳.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价值逻辑与策略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4):10-17.

第6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新。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较弱、政府体制管理僵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素质、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等等,从多个方面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对策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不得不依靠公众的参与,只有找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实现“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目标。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公众参与能贡献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集体讨论、投票等方式,做出具有科学性的决策。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起到了监督政府行为的作用,利于维护公众利益。同时,公众参与还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有利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体,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使农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益享有者,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创造者,从而更加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个过程中。

(三)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决策单中心供给方式在日益增大的需求面前缺乏回应性和效率,该理论具有决策多元化、权力多中心化、管理市场化等特征。在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农民、社会组织处于一个多中心模式下,在利益博弈中,达到均衡,从而更好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欠缺

公众参与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相关各方才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来进行开展。目前,虽然我国乡村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善,但就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机制而言,还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定和实施程序,公众往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参与、到哪里参与、如何参与等,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二)公众参与意识较弱、参与能力不足

农民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而当前,农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主体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主要集中于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缺少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文化素质,导致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的能力不强,难以拥有话语权。

(三)政府主导乡村建设、体制管理僵化

目前中国的乡村建设依旧实行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建设机制。广大农民的参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被参与”,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只是一种 “被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受打击,这也使得农民在乡村建设中无法发挥作用,农民的意见得不到尊重。

(四)农村NGO作用有限、缺乏规范性

农村NGO是乡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然产物,并构成了农村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农村治理。但当前,农村 NGO 零散、弱小,管理机制不科学,运营效益不高,导致其作用发挥不到位。资金的缺乏和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农村NGO的发展困难重重。

三、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作为社会公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对于公众参与而言没有法治的保障就没有深度参与。因此,针对目前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法律法规的不足,一方面,要提高有关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层次,把现有的规定、条例和政策等上升为法律,增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程序和方式,将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

(二)提高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和素质

1.全方位、多手段的传播美丽乡村

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实现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方位传播,使公众尤其农民并树立乡村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带头参与作用

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仍是一个典型的总体主义社会,资源、身份与能力等优势集中程度高,能人的示范效应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有意识地培植能人、乡贤等关键少数,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引导并培育他人参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三)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

1.将“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

“坚持走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的道路。”政府要逐渐放权,由农民自己来安排自己的事情,由农民建设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十以来,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指出“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应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正确引导,使得公众参与有序进行。

2.创新管理体制

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情,体贴民意,加强对政务论坛、政务博客、政务微博等网络参政议政渠道的管理,防止流于形式,直接发挥其平台作用。

(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疏通公众参与渠道

1.加强政府对农村NGO的支持力度

农村NGO不仅是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创新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宣传,强化社会对农村 NGO 意义的认识,明晰参与 NGO 会给村民带来实惠和利益。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村NGO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农村NGO改善自身管理流程

作为农村NGO的管理者和成员,要加强对农村 NGO 的宏观管理意识,把农村 NGO 的发展置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加强零散、弱小农村 NGO 实体的联合,提升其服务能力,增大其服务辐射范围,保持良好的办事效率,在公众中树立优良形象,从而获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四、小结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及“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确实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工作重心,有的放矢,极具指导意义。也告诉我们公众参与对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它来自于公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面。但随着政府信息的不断公开和透明,公民社会的不断形成,网络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拓展,乡村建设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实际行动定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叶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建设思考[J].城市划,2015,39(11).

[2]徐成.浅谈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辽宁农业科学,2015,9(2): 51 -53.

[3]陈宁.试论农村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提升策略[J].社会工作,2012,(12): 92 -94.

[4]许远旺,卢璐.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J].中州学刊,2011(11):120-124.

第7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培训班指出,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建设,事关农业的强盛,直接关乎农村的美丽,更与农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一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生命力。放眼世界,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文化品牌建设无不成为企业家们最为关注的核心元素之一,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途径。同样的,农业的发展强大也一定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是农业文化品牌的落脚点。我省的一些名特优产品、24节气农耕文化、农产品的地理标识、渔猎文化等,都是农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大概念,不能完全局限在环境建设上,更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影响“三农”全局。

二是文化品牌建设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品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失去了这个魂,根就会断,新生代人们就会出现对农村文化的传承断层。近年来,中央提出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要各美其美,全面发展。人的新农村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制建设和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当务之急。

三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源泉。2015年“十一”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59.45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同期的山东省排名第1,旅游总收入为392亿元,我省仅为山东省的15%,差距显而易见。有资料显示,我省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也非常小。江苏、浙江两省,建设的美丽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有江南十八怪景之一,有十里桂花长廊,有薰衣草基地,有茶山,有红楼稻香村、有孝村,有洋家乐等,每年每村接待的游客不下十几万,农民每户房产收入、经营收入都非常可观。我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理应做大做强。由此可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挖掘,大有可为,理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直接推动力。

在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的活动中,要特别大力宣传吉林特有文化,积极展示东北关东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2类。一是吉林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丽文化、叶赫和乌拉街等满族文化、延边州朝鲜族文化、松原伯都那文化、伊通萨满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国、农安辽塔、珲春敬信镇土字牌晚清文化,梨树蔡家柳条边、伯都那乡2250年古井,还有松原古城、农安辽塔等。二是吉林省革命烈士和红色旅游文化。杨靖宇、马占山、陈瀚章、张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四平战役纪念馆、临江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靖宇杨靖宇牺牲地纪念馆、通化杨靖宇烈士纪念馆、珲春张古峰战役纪念馆等。三是吉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安好太王碑和将军坟、敦化六顶山古墓群、吉林文庙、长春文庙、四平叶赫部城址、梨树偏脸城城址、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食品、朝鲜族跷跷板、荡秋千,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东丰农民画、东辽葫芦画、长白山根雕、白山石砚等。四是吉林省特有的关东文化。东北四大怪,吉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查干湖冬捕、长白山森林号子等。五是中华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我省的辽河源头传说、长白山人参故事、于凤至家族故事、大布苏传说、卧龙泉传说等。六是国学精粹。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七是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画蛇添足、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一诺千金、刻舟求剑、郑人置履、盲人摸象等。八是中华孝文化。新、旧二十四孝,家训、祖教、校风、家谱。九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人物、伟人等。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一是自然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一些常识。十二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警句和格言、漫画、图画,还有摄影书法等。上述这些,只是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科技、知识、文化、实践类的东西,供宣传和弘扬。总之,丰富农村文化,潜力巨大,空间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挖掘和打造我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以后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挖掘与保护。东北文化其实质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每一个美丽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都没有离开这片黑土地,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的汗水与结晶,这些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一些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久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这些文化被丢弃、被失忆。各级新农村办和农民画家朋友们要多上心、多留意、多收集、多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

二是要加大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省新农村办在今后工作中要对各地进行调度,既要看宣传的次数,还要看宣传的平台,更要看宣传的效果。各地也可以与省新农村办积极合作,通过省办与省级和部级媒体加强联系,对各地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加大宣传。中央电视台在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拍摄的《美丽乡村》,不日将在国家媒体播放,必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我省在国家媒体播放的电视剧《插树岭》、《种啥得啥》、《圣水湖畔》、《走在阳光路上》等,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极大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深入落实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今年,省新农村办下发了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方案,要求省、市、县三级每个地方都要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3~5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美丽乡村,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00个。这项工作,经过各地积极努力工作,实际打造的文化品牌村就达到300多个,明年各地还计划打造文化品牌村300多个,同时还保护挖掘了一大批古井、古树和古迹。

四是要加强文化专家与新农村办工作联络和合作。这次培训班主要目标是发挥各位文化专家的聪明才智,丰富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文化内容,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更加深入、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大家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的把这一合作深入开展下去,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培训班指出,要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审批工作。按照省里统一安排,2016年省里继续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435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村。2015年12月1日,省农委制定了《吉林省201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发〔2015〕11号),并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

第8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自2005年我国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新农村发展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特征,而“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不可偏离的大背景,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于“美丽乡村”要求,新农村建设是物|与精神、环境与内涵的全面提升。而乡村社区营造不仅追求有形的硬件建设,提升生活质量外,也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采取自上而下的公私协力模式,建立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家向新时代迈进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摸索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乡村建设开发特殊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乡村社区营造理论

乡村社区营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兴起,日本与台湾地区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村落没落的境遇,自上世纪开始至今仍在持续强调“人、文、地、产、景”的乡村社区营造。其中“人”指的是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文”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民间工艺及艺术活动的传承与经营;“地”指的是地方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产”指的是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景”指的是公共空间的改善、景观的特色经营等等。

我国台湾地区比较早引入了社区营造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地区于政策上便已强调社区建设,九十年代先后制定的各项计划标志着社区营造的启动。于1994年开始推行“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希望从文史重建与文化艺术的角度介入社区发展,强调社区参与,整合地方文化、社会与经济等资源,解决整体环境恶化、公民意识欠缺、公共资源未整合和社区学习体系急需建立等问题。

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最基层的社会活动,以社区共同体对本社区具有认同感作为前提,通过社区居民达成社区共识,发展自主能力,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共同经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及其它相关的社区发展活动等,从而使本社区的生活空间获得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文化、产业和经济得以复兴,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这种由居民自主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营造。简要地概括就是充分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条件,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生活环境,延续文化精神,重塑社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二、民宿带动下的乡村社区营造

乡村社区营造可以依托乡村旅游,以民宿为落脚点形成全面带动作用,通过打造社区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地方产业,以村民为主体,社区、政府、创客、专业团队多方参与的良好互动关系,实现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社区文化氛围的目标,达成乡村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以民宿产业为起点

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手段,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是民宿实现带动作用的前提。首先,民宿与民居房屋皆作为乡村的基本建筑体,不同于普通民房的是,民宿的外观更为美观,内部设施更为现代化,这是其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所必有的硬件基础。但虽说民宿是为旅游者所用,但基于乡村社区营造的地方性要求,民宿的建造风格必须与本地乡村风貌一致,符合当地社区肌理特点,因此更加提倡民宿的建设是模拟本地民居或者对当地老房子的改造。由此民宿可以作为乡村民居改造的样板,在不破坏本地风貌基调的前提下,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村民随意改造房屋而产生的整体景观不协调性。其次,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不仅承担着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当地特色文化凝结的表现,是突出农村乡村性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现代游客群体观念趋于成熟,也更追求旅游所带来的深度体验,民宿为游客留宿享受更深刻的体验创造可能。为此,将民宿产业作为乡村社区营造的第一步,不仅有助于社区空间的建设,同时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加强游客体验感,并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二)以民宿集群效应为推动

民宿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民宿和配套服务机构在地理上集聚而形成的群落。民宿集群对比单一的民宿个体,其优势在于集体生存、协同合作,实现专业分工、信息互补、业务共享、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最大效益。民宿集群类似于一个社会共同体,需要协调内外部各要素的良好关系,比如空间规划,环境设计,设施分配等。民宿集群可促进以民宿为发展起始点的乡村社区营造构成空间环境上的框架蓝图,为进一步完成整体营造起推动作用。同时,民宿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给予乡村社区营造厚实的经济支持。

第9篇: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范文

“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通知,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还命名了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宜居等特色小镇。

财政部从2016年起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依然是未来几年国家建设重点。

从特色小镇到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悄然布局。

为特色赋予产业内涵

特色小镇热潮始于浙江,继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在持续培育。

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出面组织了一场特色小镇的专题会,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

特色小镇现在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在浙江,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安居乐业是期望,也是一种标准。安居与乐业,孰先孰后,似乎乐业更能安居。1000个特色小镇、6000个美丽乡村把产业建设放在第一位,“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美丽乡村的四化标准是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特色小镇规划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

产业从何而来?从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地缘交通、资源导入方面营造特色产业,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于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同时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业营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定阶段的培育,才能见效,三部委文件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浙江经验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新型城镇化落地找到了抓手,让字面化的概念理论具体化、实践化、样本化。并且通过制度举措进行量化设计,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动态管理,资金投入是道硬杠杠――3年30亿元――50亿元的有效投资。

产城融合 和谐共生

2月10日,丁酉年正月十四。走进位于嘉善县大云镇的“甜蜜小镇”,这里的“年味”独具特色: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散发着香味的巧克力在流水线上流转。游客操作间里,一群小朋友正在亲身体验蛋糕制作,奶油、可可粉涂得满手满脸。而旁边,几对恋人对着车间背景拍摄婚纱照。

大云镇镇长陆芸介绍:以往,工厂仅是生产的地方。现在,“甜蜜小镇”整合了“巧克力、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等元素,以产业支撑旅游,以旅游服务产业。

特色小镇有“吃”的,也有“穿”的。在诸暨的“袜艺小镇”,最惹眼的当属投资达5.8亿元、已入驻运行的“袜业智库”――纺织袜业研究院、袜业指数中心等机构。在创美公司,一双新型运动袜拥有4项专利技术;在海润精工,新研制的智能袜机可节省用工70%以上……制袜企业设计上的短板,如今在‘袜艺小镇’都补齐了。浙江的特色小镇,有的依山,有的傍水;有历史古镇,也有现代产业园区;有的改自古粮仓,也有厂房规整的新建筑。但无论哪个小镇,都是风格鲜明,环境怡人。

“特色”小镇一定要先有特色,而利用自身的优质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是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大白乡,就是以特色小镇理念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例子。

大白乡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科技产业,扶持培育大豆、密植梨、高粱、葡萄等特色产业,培育推广“美白伊人”大豆和“白雪”牌香梨两个品牌。

除了农产品的优质外,大白乡还利用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等“互联网+”功能,将更多科技因素注入经济发展。大豆的种植栽培建立源头追溯制度,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实现全过程监控,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实时查看产品来源及生产过程。随着农业小镇进入“大电商时代”,大白乡构建起“互联网+”扶贫网络,搭建贫困村电商服务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借助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的机遇,打造线上“鲜果销售”和线下“观光采摘”双模式,逐渐形成“鲜梨销售、梨园观光、网上认养、采摘体验”等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链,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目前,国家层面认可的特色小镇建设有一个总体原则,其本身要符合广义的PPP范畴,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特色小镇建设就是按照这个基本总原则推进的。此外,特色小镇的“产城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被普遍看作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及中国式产业园区的补充和升级,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确认。

“小城镇内需的潜力很大,小城镇承担着补短板的作用。”住建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表示,随着小镇青年返乡需求的提升、城市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要适应这些转变的发展机遇,培育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