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对环保事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环保事业的认识

第1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环保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素质化教育大潮的推动下,环保教育不断融入教育改革之中。在高中各项课程中,生物课程与环保事业联系更加密切,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推动文化教育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物教学中

在高中课堂上,课本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面镜子,教师是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人。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完善,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高中生物课本中与环保教育联系密切的知识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环境保护、社会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充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例子相结合,充分做好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危害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课本内容讲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述人类乱捕滥杀青蛙,造成鼠虫类泛滥,危害正常生物链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的重要性;在讲述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述人们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环保例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强化环保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学生环保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生物环保知识时,应当采取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生物与环保的相互联系性产生兴趣,主动了解生物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讲述与环保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谈论时间,提出生物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积极思考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酸雨课程时,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作为课前讨论问题,让学生小组谈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阐述酸雨形成原因时,有的同学会回答工厂排放超标废气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汽车尾气的问题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酸雨危害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大气,排斥乱排乱放的恶习。在阐述应对措施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之前总结的酸雨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参与,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加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中的渗透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身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元素与环境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进行酸雨危害实验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将一定程度的与酸雨酸度相同的酸性液体及实验的小植物等试验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一定量的酸性液体滴露在植物叶面等不同材料上,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随着液体酸性的加强,实验材料表面受到的破坏的程度越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酸雨对于不同材料的破坏性,体会到酸雨对事物的破坏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将未用完的实验材料归纳整理,合理放置,既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的有限性,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活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树立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事业不分大小,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四、结语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知识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科学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切入点,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进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摘要】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其环保功能远远优越于传统工业园区。文章针对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参与度低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现象,阐明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宣传与教育、发挥环保组织作用、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建设生态文化、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等视角,探讨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环保意识;培养

1 认识生态工业园区环保的意义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2.2 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2.3 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3 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第3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一)当今旅游业的重要地位。2009 年 12 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经济全球化,旅游业日趋国际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温饱得到解决,自身文化需求、生活品质受到关注。在各地政府的鼓励、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我国旅游已由开放初期的简单外事接待发展到如今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规模居于世界首位,入境旅游稳于世界前列。而据统计测算,我国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 110个。第三产业关联产值提升值是旅游收入增加值的十倍;旅游业每增加一人次就业,就可带动相关联产业就业5人次以上;我国旅游业基本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成为综合性产业,更加大力发展具有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等特点的这一世界朝阳行业势在必行。

(二)环保意识引广泛关注。教育普及、信息爆炸、言论自由、敏感话题解禁、新闻求实助力新闻媒体发展,辅以世界关注、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环保类新闻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研究自08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中环保意识、行为、满意度三项较大差距不及格后逐渐升温。当前,环保意识教育和实践的研究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绿色环境建设,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初、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

(三)调研城市和研究概况。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石窟随201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这座丝路重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旅游业。

值此天水发展历史折点,在天水城区对游客、城区居民、外来临时居民三大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较具代表性;真实统计城市居民对天水现阶段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访谈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天水居民环保文明行为践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科学化数据量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并且对部分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天水市环保局、天水秦城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访谈,对天水旅游局部分资料的学习分析后,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古城西安发展经验对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天水城市环境建设、环保意识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意义

旅游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旅游产品的实质是服务,它的差异体现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所以,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居民践行环保的行为能为游客提供更具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是加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幸福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旅游人群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质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城市环境、环保建设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以游客为起始点具有辐射作用,有助于扩大范围让环保教育在人心软着陆,有助于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成。

三、调研成果

环保意识是对于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体察,对正确做法的明晰以及由此产生指导个人去践行环保文明行为影响的意识形态、思想觉悟。通过调研和访谈就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民众环境观察意识大致形成,但关注度不高,被动了解成分较高,认识深度不够。95份有效问卷中98.95%调查对象表示曾关注环保类新闻,仅有24.21%的样本人数长期关注。访谈发现,民众对于“偶尔关注”的认知是在出现较大的环境安全事故时收看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网络新闻标题、偶尔点击查看、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较为被动,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通达、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媒体监察权利的行使、信息时代的来临。调查中,97.92%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和个人生活有关,但其中仅有19.15%赞同践行环保是对未来世界负责的深远意义。从民众关注环境问题到未来参与社会公众环境督查,社会各界任重道远。

(二)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影响认识水平,得天独厚条件下学生群体却呈现劣势,有待加强教育。分析问卷数据发现,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人群有22.50%认识到了环保对于世界的可持续性,高中及以下为16.36%,学生群体对环保长期关注者和能认识环保深远意义者在接受调查学生中比例均为13.51%,但同时认可者在仅为2.70%,低于样本整体水平3.16%。事实上,学生群体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多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承担社会责任较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学习氛围和资源条件,本应具有较强的意识水平,现但状不尽如意。调查中一环卫工人几乎不关注的原因是收入较低,家中无电视,存在条件限制。因此,城市环保意识教育未能全面覆盖,开展力度还能继续加强,环保意识重点教育人群不能“想当然”,理所当然高知人群也会出人意料,如何全面有效覆盖仍需不断探索。

(三)环境问题上,人们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对环境现状及建设进度认可度提升空间较大,政企、个人共同承担的环境友好责任关联较为薄弱。在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仅10.53%表示满意;对象对政府环境建设进度表示认可与理解和认为城市开展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是主动的比例都为35.79%,以两项意见均为肯定界定较为满意对象仅6.32%达标,发展空间巨大。而在对城市环境问题成因的调查中,66.32%调查对象趋向于选择与政府有关的选项,希望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调查中,74.74%表示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承担者,支持居民个人的与之不相上下为80%,认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全体即认识到环保是全社会责任的较低仅为22.11%。访谈发现,调查对象认为居民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远小于企业,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义务较企业略小,齐心协力意识不强,有对立趋向。

(四)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的观点普遍认可,针对游客为环境带来破坏,更支持加强城市居民教育。调查中,73.68%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支持政府的城市环境建设举措,愿意遵守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全部认同。虽然调查对象对游客对旅游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赞同度高达67.37%,但访谈中纷纷认为规范游客行为的同时城市居民教育更能实现整体性提升。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环保理念和环保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结合职业特点,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参与建设,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宣传细致常态,力求覆盖范围真实有效。城市环保宣传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环保类广告、信息、宣传资料、影音、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全面覆盖在此则有三:一为教育人群全覆盖,细分至年龄、学历水平、职业等;二为生活场所全覆盖,如公交站牌处,公交车身,城市休闲广场LED屏,社区宣传板、宣传贴画、街巷垃圾桶标语等,在其与经济效应冲突时随机应变为改变商业广告和公益宣传广告相对比例并致力于寻找更优秀、新颖、导向效果更强的广告;三为宣传时间全覆盖,应在相应节日为重点之外追求常态。至于覆盖有效性则取决于宣传力度取决因素传递信息的真实可信、方式的新颖或喜闻乐见、居民接受认可模仿程度。在此,各社区居委会、乡村村委会、企业工会、党支部占据着重要地位,各上级部门可适度设立奖惩督促行政,随机暗访抽查考察。而教育活动开展时应认真分析职业人群特点,充分认识到该人群重要性。以环卫工人为例:该人群收入略低、学历层次一般不高,职业自豪感不强,倦怠于关注社会事务和自我充实学习。但在城市环保意识教育中,他们可参与劝导居民环保文明行为,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绿地等,发挥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重视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可持续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全程渗透。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加强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细致化、实效化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学校环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环保意识教育如何从幼儿园抓起,如何在中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渗透环保意识,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环保生态意识教育等研究火热。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和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由幼儿园始,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潜移默化,最后又能一定程度作用于家庭、社会。以学生群体来源广泛看影响力本已不可小觑,社会对于学生较为呵护、对未来高知人群较为信服,届时辅以城市宣传氛围,效果应该极为显著。

(三)政府提高认识,各部门各级更加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招商引资提高准入标准,鼓励旅游业发展,使其意识到自身重要性,参与规范游客行为、将环保教育融入行业发展,在全体工商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居民幸福度、对旅游资源保存和旅游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好企业、工厂污染、环境友好综合测评。加强分工合作,深入开展绿色城区或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扩大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维护城市绿地,加强环境监测与企业监管,增加相应监管行政部门工作开展主动性,增加下基层工厂无规律随机抽检的频率,制定并坚决执行相应法规,增加企业违反条例超标污染成本。旅游行业有意识开发生态环保旅游产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环保知识学习,特别是导游,在旅游中渗透环保理念,引导游客规范自身行为、文明环保,减小游客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挖掘旅游过程中宣传教育的辐射效应,为全社会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第4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5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治安保卫工作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我国经济腾飞贡献了巨大力量。由于前些年煤炭行业形势的走好,在煤矿的管理中各项工作围绕经济发展,在治安保卫工作方面的问题被忽略,随着当前煤炭国际国内形势的走低和我国能源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煤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时,原有的治安保卫方面的问题得以显现和扩大,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煤矿治安保卫工作内容的概述

煤矿企业是采矿工程企业,其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复杂,工作危险性高,因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我国煤矿多在农村,周边又多靠近村庄和城镇,由于老百姓生存对于土地的需求相对强烈,同时以及其他各方在法律意识、知识以及素质方面较差,导致其在与煤矿企业在部分适宜的处理上容易采取过激行为,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在内部,由于煤矿企业生产队伍庞大,工人数量多,较易发生人员冲突,由于煤矿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要求煤矿必须做好内部环境的处理,以防发生严重治安事件甚至造成恶意事故,对企业造成损失。

治安保卫工作就是通过采用各种手段,保障煤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治安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处理,防止良好的发展环境受到影响。

二、当前煤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问题

(一)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不足

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治安保卫工作内容的认识误差,由于当代煤矿工人各方面素质相对较低,因此,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对于治安保卫工作内容片面的认为只有巡查、守卫等简单的保安类工作,没有看到治安保卫工作在预防和处理此类实践中发挥的各项积极作用,忽略到在其处理煤矿内部和外部各类治安现场工作,甚至导致片面的质疑其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对于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今时代、当下形势,煤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要想实现在此形势下谋存求进,煤矿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治安环境。

(二)治安保卫工作手段有待提高

传统治安保卫工作以处理为主,在手段上缺乏有效的治安手段。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治安保卫工作也逐渐发生变化,手段亟待改善。事中处理和事后总结为重点的工作导致煤矿治安保卫工作取法有效的预防工作,使得治安事件不断,造成企业治安环境长期混乱,存在多种弊端。同时,在处理手段上,单一的现场处置导致现场极易出现过激、过度现场,造成事件的升级和事态的扩大,对企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三)治安保卫工作管理欠缺

由于企业不重视、认识不全面等错误认识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煤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在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导致在相应的制度、机制、安全方法、设施以及相应的防范机制以及应急处置方面没有或不全面,造成了治安保卫工作管理的混乱。在治安保卫工作人员上,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治安保卫工作难以有效的提高,以及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三、新时期提高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强煤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于新形势下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改善职工对于治安保卫工作的传统的片面的观念,提高对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认可,从这方面。大大提高治安保卫工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实现对治安保卫工作部门和人员的“地位”和工作积极性,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企业价值的收益。

(二)完善治安保卫工作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管理要求,认真落实煤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并落实到具体中去,保障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良好实施。在治安保卫工作部门的管理上,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对治安保卫工作从理论到技术,从管理到实际行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提升,保障在处理治安保卫工作期间保障企业最核心的利益。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组织活动和教育反思,提高全体治安保卫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在治安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法律意识的健全和提升,积极对各类治安保卫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通过有效的组织应急处置和应急预案来提升治安保卫工作的效果,从另一方面实现治安环境的改善。

四、结语

煤矿治安保卫工作对于当前形势下煤矿企业实现自身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脱离了治安保卫工作煤矿企业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各类有效的手段来保障煤矿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的有效提升,实现治安环境的保障和改善。

参考文献:

第6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76-02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本篇主要谈论环境意识及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产生、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对策,意在探索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之法,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舔砖加瓦。

一、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概念的提出

环境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古时期人口稀少,自然资源充足,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产生的生活垃圾完全在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之内,畜牧业等的发展促进了土壤肥力,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基本不存在环境问题,环境意识也无从谈起。直至近代,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百倍千倍的增长,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造产品,聚乙烯、汽油、工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大量排入空气,大量的难以降解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自然界,化肥使土壤退化、河流污染,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几何倍增,所排放的生活垃圾也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问题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最早大范围唤醒人们环境意识的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人类未来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蝴蝶的世界。我国作家吕嘉民2004年出版的《狼图腾》一书中也表达了丰富的生态平衡理念。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第一次全球性的人类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参与环境保护。我国于1992年11月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全面开展环境教育的开端。时至今日,人类的环境意识普遍觉醒,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和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议题。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讲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施行,《新环保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同年3月24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可见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是推进绿色化进程的主力军,具有可塑性强、接受知识快的特点,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不仅能培养未来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素质,更有利于未来社会骨干的思维绿色化和决策环保化,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环境意识教育的内涵

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对人的行动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行动,错误的价值观带来错误的行动。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对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健康等多方面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认识到环境与经济、生活和健康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认识到环境意识、习惯和行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存在既可以指物质形态的东西,又可以指精神和意识现象,因此环境意识也可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即环境行为素养。

随着环境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挑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意识教育在近三四十年得到重视和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环境保护与教育开展了研究,推动了环境意识教育的发展。

“环境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对环境知识的传播达到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目的,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所有的人都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1]

笔者认为,环境意识不仅仅是环境领域的意识,其涵盖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是合规律性与整体性为一体的意识,一方面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整合资源配置,保护自然环境,合理生态结构,建设绿色经济;另一方面要把人―环境―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努力寻求最优的“和谐点”,认识到和谐的本质,在不造成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最快发展。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既需要有绿色发展的宏观环境意识,这影响着大学生今后在各行各业的工作理念、工作习惯,也需要有节俭环保的微观环境意识,这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与环境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帮助其养成有责任的环境行为习惯,是社会、家庭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就是基于此目标开展的系统教育和引导。在内容上帮助大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环境法律法规、树立环境责任,培养环境行为;在目标上帮助大学生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绿色化可持续化理念。

三、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

1.有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但认识层次性不高

随着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呼声也愈加强烈,作为具有时代责任感的大学生来说,憎恨破坏环境的种种行为,这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价值观可喜的方面。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环境认识的层次性还不高。环境认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觉醒或者很少觉醒的潜伏期,这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相对不够发展的工业革命之前;二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危害性的觉醒期,这主要是在经济有一定发展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还处于矛盾阶段;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社会开始行动保护环境的成熟期,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阶段。目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总体态势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任务仍很艰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还未完全养成,整体还处于觉醒期。当前大学生,面对破坏环境的种种现象,表示深恶痛绝,有为社会忧心忡忡的环境意识,但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态度还在感性层面上,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价值观,环境意识并不乐观,大都还处在觉醒期,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2.有开展环境保护的动机,但行为自觉性不强

面对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大学生们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让他们有了强烈的环保动机和使命感。在高校,大学生自发成立了各种环保社团、志愿服务队,在校园、在社区、在公共场所,纷纷开展各种保护地球、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主题宣传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环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推进了社会的环境氛围,提升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但受社会大环境、个人知识与行为习惯等的影响,在处理“自我环境行为”和“涉及他人的环境行为”上,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惰性, 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环境意识多我一人或少我一人也难以改变局面的无奈心理,浪费粮食、长流水、长明灯等现象随处可见,环保行为有待提高。

3.有科学环境行为的认识,但知识普及性不高

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受教育程度高的社会群体,甚至不少是跟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一些基本常识都有一定了解,这也是开展各种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更是今后挑大梁的关键。但是,由于高校对环境方面的教育缺乏全面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法律、制度等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基本上是略懂皮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事不关己,缺乏环境责任感,更加排斥环境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此,往往除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外,其他非相关专业学生对于如何在各自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提高环境知识和环境能力方面缺乏必要的思考、学习和探索,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环境关键问题均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环境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够。

四、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对策

1.明确高校课程责任,提高课堂教学教育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和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任。高校需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环境知识教育和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教育。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意识教育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课程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环境意识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实际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责任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理念和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大学是培养未来社会各类专业和管理骨干的主阵地,必要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直接影响着今后的社会发展轨迹。因此,高校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教育,比如,生物类专业与课程可加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教育;化学类专业与课程强化酸雨、工业粉尘、全球变暖等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资源类专业与课程可强化资源的开采、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河流污染与保护等教育。针对环境知识缺乏等问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确保环境意识教育的全覆盖。

2.丰富校内学生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教育功能

校园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续和补充,也是高校目前开展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了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目前大学生环境知识不足、意识不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指导学生成立或参加相关的环境社团,如保护地球协会、环保俱乐部等,并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开展知识竞赛、宣传、辩论赛等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认知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同时,也通过学生社团的校园活动,辐射并影响更多学生参与。如开展“校园光盘行动”,在学校主要公共场所开展“爱惜粮食”主题宣传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讨论,在食堂醒目位置设置温馨提示,由学生自治开展督察,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举行以“人类与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宣讲会等,讲述身边的环境事件,激起广大学生的共鸣。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帮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社区与社会的重要方式,深受大学生喜爱。高校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公益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拓展校外认知途径,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大学生环境知识,一部分主要来自第一、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一部分主要来自校外尤其是企业的实践认知,人的思想不是闭门独创的,而是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交往中形成、升华的[2]。社会实践是理论上升为实践并内化为自身认识的必经之路,是环境意识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往往也是大学生最为缺乏的。对于化工、造纸、饮用水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企业,学校、企业可实现联动,以专题调研、社会实践、企业走访等形式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企业了解工作流程、环境方面的保护措施、取得的效果和今后面临的问题、挑战等,邀请企业的环境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多了一种意识、多了一份危机感。也可依托相关企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一批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研究和攻克一些环境问题,如对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雾霾问题、水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对河流进行采样化验,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分析,激发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进行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知社会现状,并通过发放宣传册、环境知识宣讲等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4.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增强自我教育提升功能

课堂已经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他们对知识的选择更有自主性和广泛性,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学生交流、学习和自主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占76%。网络具有时效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网络的时效性可以让网络终端的客户群第一时间了解到所发生的事情。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能快速传播分享。网络的多样性指信息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了信息的趣味性。网络的交流途径多,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深受学生喜爱甚至痴迷。网络是把双刃剑,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因此,高校环境意识教育应抓住网络这一思想教育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利用网络的特点,实现高效率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学校网站开设环境知识版块、在学生贴吧开设“环境大家说”版块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环境知识和新闻,浓厚环境意识宣传的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及时推送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及各类新闻等,也可适当利用微信、微博等互动空间让学生就身边一些破坏环境行为展开大讨论,自觉认清破坏环境行为的本质与危害,自我纠正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第7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

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第8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一)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一是在政治上头脑清醒,始终坚持与党的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向党靠拢。二是在思想上不断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得到了锻炼,思想稳定,作风扎实。三是在纪律上不断加强自身约束,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做到有损于环保形象的事不做,有损于环保形象的话不说,自觉维护环保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

(二)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结合自身实际,按计划抓好理论学习。一是把与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在学习和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找差距。二是把重要讲话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正确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把环境监察业务书籍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学习的主要教材,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行政处罚法》等业务书籍和法规性文件,从理论上武装了自己,为开展好各项监察工作夯实了基础。四是把自主学习各种业务培训PPT作为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渠道,为熟练掌握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学用结合,成效明显。一是依法办事能力得到了提高,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环境执法文书制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办理群众环境信访案件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二是日常事务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公文拟定、情况收集、投诉处理更进一步规范。三是环保宣传意识明显增强,编写环保信息通讯稿,宣传环保工作。

(三)认真履职,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按照领导的安排,协助办公室认真做好日常工作进展,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展。

二是按照网格化监管要求,对负责的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旬邑分公司、中达燕家河煤矿有限公司等5家重点企业进行每月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对所包抓企业的水、气、固废危废进行现场勘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了监管期间无污染事故发生;能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妥善解决各类环境污染案件,对每件群众来信来访,坚持文明受理、及时出现场、跟踪问效、急事急办的原则,始终以受害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能将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积极参与协调调查处理;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环境问题,立案查处,2019年度共查处案件12起,查封扣押1起。

三是认真抓好2019年度“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确保双随机按季度如期开展,定时向社会公开。

四是积极主动填报2019年度环境违法案件填报工作,确保上传案件完整性。

(四)工作打算

回顾过去一年,虽然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环保风暴来临之际,远远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夯实基础,为环保工作贡献一份责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向党组靠拢,加强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

二是活到老学到老,狠抓业务不放松,不断更新业务知识;

第9篇:对环保事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 环境安全 社会责任 关系 紫金 环境事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96-02

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同时公布了四起典型案例。

该文主要结合当前国家新的环境保护形势,以四起典型案例之首―― 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主要研究案例,深刻剖析环境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承担的几种关系。

1 基本情况

2010年7月3日,由于连日暴雨,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铜湿法厂发生含铜废水池突发渗漏事件。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介入调查,各路媒体狂轰滥炸,各地民众“义愤填膺”。一时间,该企业四面楚歌,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负面评论连篇累牍,污泥浊水倾盆而下,多年打造而成的企业环保品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一场天灾带来的环保事故逐渐演变为以该企业为攻击目标的“人祸”,其势之汹,洪水猛兽,犹为不及,为正常处理事故增加了压力,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隐患。

分析紫金“7.3”环保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的偶然性,也有工程质量导致事故的必然性,但事故发生后引起媒体与民众如此强烈的反应却是始料未及,充分暴露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当地社会对企业的不认同和企业对外公共关系处置不到位问题。

2 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企业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事故原因,充分吸取事故教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大安环投资力度,推动社会对企业的积极认同。在当今环保高压态势下,企业要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2.1 追求生产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紫金矿业自创建以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十年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40%,为当地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7.3”突发环保事故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努力创造最大生产利润过程中淡薄乃至严重缺失的社会责任意识,最终酿成的苦果,反过来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持续影响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追求生产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含义,不能正确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2.1.1 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刻含义

对矿业企业而言,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含义在于,遵守国家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主动、及时缴纳各项税款,在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运营等环节中,重视保护企业职工和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并在思想与行动上形成高度统一,以尊重企业职工和当地民众的生存权利为原则,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和污染威胁。承担社会责任,要在思想上避免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向国家尽纳税义务,向社会捐献善款”即承担了社会责任。

2.1.2 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矿业企业不仅要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含义,更要深刻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积极为地方发展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为地方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当地民众生活水准;另一方面可以主动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尽力保护当地环境,减少污染,增强声誉,创造环保品牌,形成环保文化,支持企业发展。在思想上认识承担社会责任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必须在行动上深入贯彻与实践,做到设计不打小折扣,施工不偷工减料,生产不心存侥幸,管理不敷衍了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树立起企业心中有员工,员工心中有民众,民众心中有企业的安全与环保观念。企业只有时刻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已任,才能真正消除安全与环保事故隐患,成为利国、利民、利已的和谐企业。

2.2 建立规章制度与履行岗位职责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针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制定了众多法规,企业本身也以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建立与完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然而,再严密的法令法规,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如果得不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仍将是一纸空文,无异于束之高阁。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必然产生我行我素、无法无天的行为,必将导致安全与污染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2.2.1 建章立制预防事故

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建章立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运营,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企业除正常经营外,还要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苗头,有针对性地从源头抓起,提高设计标准、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编制严格的作业守则,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制定可行的应急方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预防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细化预防措施,严肃纪律,赏罚分明,及时总结事故教训,大力推广良好经验,把完善与修正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使预防事故的措施日趋严密,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预防体系万无一失。

2.2.2 履行职责杜绝灾难

不管是国家的法令法规,还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离不开人去严格执行。企业要不折不扣执行政府的法令法规,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打政策“球”钻政策空子;员工要自觉自愿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规定的要求履行自己承担的职责,不唯诺于领导个别指示,只遵循于规章制度要求。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企业岗位职责,是预防事故、杜绝灾难的基本底线。从企业领导到一线员工,不管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监督者、生产者,只有人人尽职尽责,方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2.3 节约生产成本与安全环保投入的关系

追求最高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节约生产成本则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矿山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诸多有效途径实现,但鉴于矿山企业是能耗、高危和污染企业,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不仅不可过度节约,反而应该有所加强,以避免引发安全和环保事故并带来更大的损失。

2.3.1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矿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得以实现,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降低选矿品位、提高金属回收率,减少管理层次以提高管理效率,压缩行政开支以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物流环节以降低采购成本,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以减少浪费、预防贪腐等,均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

2.3.2 加强安全环保力量

降低生产成本与加强安全环保力量是一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笔者认为,企业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时,不能通过降低质量标准、简化工程建设、使用劣等或低价替用材料、减免安全环保监督环节、缩减安全环保监管人力资源等手段,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企业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赔偿员工和当地民众的经济损失,接受政府部门的经济惩罚甚至法律诉讼,停产整顿并支付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环保系统整改,如此等等,企业在经济上的损失将数十、数百倍地大于此前节约的生产成本,对企业声誉与品牌所造成的创伤,则需长久时间才能得以恢复。因此,应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充实安全环保力量,提高项目设计标准与建设质量,完善日常监管体制,对安全环保监督岗位实行专职专岗,才能万无一失,实现企业的最大生产效益。

2.4 企业回报社会与社会认同企业的关系

企业回报社会,是指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外,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使企业员工以外的当地广大社会民众分享到企业的成功,受益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只有当地民众普遍受惠于企业的成功,当地社会才能真正认同企业,并共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4.1 企业惠民回报社会

成功的企业回报社会的机会很多,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应明确回报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当地社会与民众对企业的认同。据统计,案例企业自创建以来,参加各类捐款、慈善活动所投入的资金高达九亿多,回报社会的力度不可以说不大。但在此次环保事故发生后,对企业负面评论最多的恰恰是当地社会与民众,这一现象令人深思,说明该企业多年来回报社会所作的贡献并未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归结其原因,是当地社会民众认为没有从企业的成功发展中直接受益。因此,目前及未来企业应认真思考回报社会的方式方法,加大加快回报社会的力度与步伐,尽量扩大社会的受益面,让当地民众感受到紫金矿业对民众实实在在的回报。

2.4.2 民众受益认同企业

民众对本地企业认同与否的标准相对狭隘,即他们的利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直接受益。不管企业对当地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当地民众的负面评论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起到左右社会舆论的作用。紫金“7.3”环保事故发生后,当地民众对该企业非议甚多,甚至街头巷尾还出现了许多“诽议”,并被媒体所利用,成为公共媒介所谓的新闻“亮点”。因此我们建议,该企业应对症下药,以实际行动逐步重塑企业形象,突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尽快解决当地民众诟病最多的城区生活用水新水源和城区商品房价格过高问题。企业未来在参加捐助活动时应时刻注意实效,使人们永远看得见或感受得到企业对社会的回报,如捐资修建一些以企业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研楼等,此外,建议援助其它单位时少赠现金,多送如空调、计算机、办公桌等实物并附贴企业标志,使受益单位的员工每一次举目抬首都能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好处,使企业的对外捐赠活动带来社会的认同。

2.5 公司对外宣传与应对公共媒体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媒体进行适度、真实、感人、有特色的宣传,可以向社会传播企业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让外界全面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与实践方法,使企业在社会民众心中树立起真正的环保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对企业的宣传,还能培养、增进企业与媒体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企业有需求时由媒体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5.1 宣传企业突出特色

企业对外宣传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对外宣传要突出企业的宣传亮点和宣传特色,把树立企业形象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在取材上真实感人,绝对避免自卖自夸式的虚假报道,还要精通于宣传技巧,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媒体、向民众展现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支持公益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应成为对外宣传的亮点。企业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应尽量寻求部级主流媒体的协助,由主流媒体对企业作出正面的评论,并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其宣传效果要远远大于企业自己对自己的宣传与报道。

2.5.2 建立良好媒企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快,透明度高,媒体暴光机会多,如何正确引导媒体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报道企业信息,是企业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良好的媒企关系,使媒体与企业互相帮助,互惠互利,企业才能通过媒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企业应通过适当的途径,选择几家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把合作媒体培养成为企业固定的宣传窗口,及时地正面报道相关企业发展的各类信息,消除其它媒体对企业别有用心的恶意炒作。另一方面,企业要不定期组织媒体记者论坛,邀请合作媒体和友好记者与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发展状况,就事论事,鼓励媒体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巩固与增强媒企双方已有的合作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上述五种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安全环保措施,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认同企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该文案例企业深刻理解落实企业发展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投入8个亿,通过3年整改,最终获得国家环保部行文在行业内推荐整改经验;在2013年7月3日承办“湿法冶金与环境安全论坛”,向各个媒体正面宣传企业;通过央视新闻联播播放整改新闻,肯定其环保措施,使企业成功的扭转了之前的负面形象,成为一家愿意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飞侠,张元勇.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安全管理[J].通用机械,2011(2).

[2] 李秋杰.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责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精选[J].WTO经济导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