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第1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药人才 培养新模式 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 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陈毅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第2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壮医学;教育;现状

壮医是壮族人民原创的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是壮族地区广大人民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担负着培养壮医学高等人才的学府,2002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的本科生;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始设置壮医学专业;2012年壮医学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使壮医学成为独立开展高等教育的民族医学[1,2]。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壮医学专业人才,使其成为广西医疗卫生行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从总体发展来看,壮医学和壮药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深入探讨。

一、壮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壮医本科专业师资人才匮乏。壮医学专业师资以中青年为主,大多受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教育,但从事壮医药工作时间较短。而壮医民间医师,以中老年尤其以60岁以上的高龄人为主,大多靠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等无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技艺,其中大部分对壮医药基础理论认识不足,技艺良莠不齐。因受社会偏见、传统观念、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缺乏保护传承意识,后继乏人极其严重,壮医药发展人才匮乏,导致壮医本科专业教育资源匮乏,如缺乏专业教材、师资匮乏、课程建设不够完善及专业知名度淡化等。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培养壮医学高等专业人才的院校,存在部分课程任课教师较多,部分课程任课教师少或缺等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师资人才匮乏对壮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缺乏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现有壮医学专业专科教学实践基地较少,教学条件和资源参差不齐,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优化教学资源、突出基地特色,利用其优势为教学实践所用,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3.受限于现有医疗卫生体制。2011年从中医学(壮医方向)改成壮医学后,壮医学专业毕业生由原来可以考取壮医、中医两类执业医师资格证,变成仅能考取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就业岗位选择面变窄,此项改革使得壮医学本科教育受到极大打击。4.就业环境严峻。就业市场提供壮医学专业岗位较少。以2015年为例,校内双选招聘会中近7000个岗位中,壮医学专业岗位仅33个,导致毕业生直接签订协议的幅度大大减少,使得壮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变得狭窄,让大部分考生对壮医学专业望而却步。就业岗位少将直接影响壮医学专业教育招生及人才培养。5.壮医文化传播力度不够。壮医文化作为壮医学的载体之一,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理念,独具壮医特色。但其在社会大众中较为弱化,主要是由于壮医药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记载和总结,缺乏壮医学术交流平台,这些都阻碍了壮医文化的推广,对壮医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完善壮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而解决人才的关键问题则是专业教育问题,壮医学也是如此,解决之道可进行壮医学本科教育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壮医药专业教育体系及课程建设[3,4],即加强壮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壮医学专任教师,构建教师队伍的网状结构,提高教师地位,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快课程改革进程。2.建立标准化教学实践基地。对现有壮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突出基地的特色,并根据其特色确立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和完善现有壮医教学实践的管理制度;遴选并增补一批壮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3.争取壮医学专业可以考取壮医、中医两个执业医师资格。由于广西地区医疗系统的特殊性,多家医院同时挂牌中医、壮医,比如武鸣县中医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等,如能在取得壮医执业医师资格的前提下再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就可多方面执业。4.拓宽就业范围。在加大文化宣传的同时,加强与各个医院的联系,加深对壮医的了解,使其愿意主动展现壮医的优势,进而积极要求增加壮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5.扩大壮医文化的影响力。有系统的对壮医文化进行传播,制定长远规划,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模式,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环境的差异等因素;明确壮医的优势病种,以义诊的形式进行专业、特色的宣传等,普及壮医药知识,展示壮医药魅力,树立壮医药品牌;拓展壮医药文化内涵,与经济文化相结合,开发壮医药相关的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提高其知名度。6.政府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大力扶持壮医药事业的发展。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个部委局联合印发相关文件[5],明确了民族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规划了一个时期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6]“增加对民族医药的投入;加强对壮医药人才的培养;解决乡村中医和民族医人员执业资格。”广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民族医药发展战略方针和规划部署,并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0—2020年)》[7]。

第3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 药学;新生入学教育;本科新生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a)-0152-02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却是近十多年的事情[1]。广义的药学专业主要包括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三大类,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单位也涉及独立药学院校(如中国药科大学)、医学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中医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军事院校(如第四军医大学)、综合类(如南开大学)、理工类(如华东理工大学)和其他类(如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2]。面对近年来办学规模扩大、招生院校和招收人数激增的特殊情况,社会、高校和学生都会不知所措,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也给药学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我校自200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十年来,通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新生入学教育是第一站[4],能为处于迷茫中的入学新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近年来直接参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现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展望。

1 入学新生总体情况

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生人数约50人,30人来自山西省内,另20人分别来自陕西、河南、四川、湖南、贵州、海南、山东、黑龙江、河北和天津。分成两个班,女生与男生人数比例约为1.3∶1,年龄18~20岁。

由于本校为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为大专业,药学等专业为小专业,人数相对较少。

2 入学教育方案及内容

2.1 思想道德教育

2.1.1 热爱医药事业,提升自己,惠及家庭,回报社会 懵懂的少年进入大学校园,当初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升学,报考医药专业也可能是家长和老师给的建议,甚至有些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种种情况总会使新入学的同学心里有些不安定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引导为主,使同学们将自己置身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中[5],认识到学习医药专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从而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融汇在提升自我、惠及家庭和回报社会的理想和实践中,这样就会使其提高自信,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将本来飘忽不定的心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为即将来到的大学生涯做好思想准备。

2.1.2 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制订目标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三年的高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认知,那就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和好名次,或者继续升学,如果这一认知惯性继续在大学期间蔓延,将会大大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就需要进行扭转和干预,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学习的任务是为以后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实践打好坚实基础,具备独立思考精神、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本领,避免只追求表面分数而忽略内涵能力的现象。

2.1.3 找准自身定位,完成过渡和角色转换 上大学之前,大家的学习生活是在家长、老师的管理约束下进行的,紧张有序甚至乏味,被动接受的多。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同学会发现一下子没人管了,反而不知所措,学习生活没有,作息毫无规律。有关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并不拘泥于形式,从其入校到第一学年结束,辅导员、高年级同学、老乡等都会从各个方面帮助新入学的同学在生活上逐渐自理摆脱对父母的一贯依赖,适应集体宿舍生活,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2.2 学科专业教育

2.2.1 药学学科内涵解析和专业方向介绍 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以化学教育为中心,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里面有大量的化学科目,很多学校药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方案中也主要涉及化学课程,这些背景都会给新入学的药学专业学生形成这样的印象:药学学科是以化学为核心的,其他课程并不重要。这样理解是很不对的。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提前给他们敲响警钟:现代药学学科是建立在医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上的一个交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相辅相成,是有机整体,避免失之偏颇。专业方向的介绍主要是使新生了解到我国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大概有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三种专业名称,药学领域的分支或方向有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学等,使新入学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2.2.2 我校药学教育的开展情况介绍 很多新入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普遍会有这样的疑惑:一所医科院校的小专业——药学专业,其办学规模不大,实力会不会很有限呢,针对这样的想法,笔者也用以下的内容使大家迅速了解这个专业:

我校药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虽时间不长,却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药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药学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山西省综合实验示范教学中心”,药理学与药物化学学科是“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药理学还拥有山西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介绍为广大新入学的药学专业学生消除了疑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2.2.3 毕业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介绍 相对于其他方面,新生和家长更加关心的是经过四年的学习,这些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药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用往届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来给新生作介绍:

我系一直重视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建设了一批优秀的实习基地,长期合作的实习点有国内药学院校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药检所等,制药企业如北京双鹤药业、上海现代制药、江苏中康药物、山西太行药业、山西振东制药、山西康宝生物等,有些制药企业已经形成了校企合作—毕业实习—学生就业的一条龙。毕业生由于经历了严格的实习阶段的考验和锻炼,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一些毕业生还能够进入跨国制药公司如辉瑞、默沙东等。

此外,我校药学专业学生毕业时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考研率每年在30%上下,部分学生考取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知名药学院校。

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也使入学新生倍受鼓舞,听了这些介绍之后,很多新生当即就表示一定会珍惜大学时光,勤奋努力,全面发展。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个人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6]。

一年级新生入学往往刚从高三的紧张中舒缓过来,离开父母来到大学,很多会感到一下子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没有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这时候的指导尤其重要。当然,大学生仅仅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7],何况是刚入学的新生,所以我们入学教育环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其进行深刻自我剖析,明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弱点;帮助其适应新环境,迅速融入大学新生活;鼓励其制订短期目标,树立远期目标,有意识地朝着既符合自己兴趣又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发展,顺利迈出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

3 完善入学教育机制,适应时代要求

当然,如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优秀人才,还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加强自身学习和相互交流,提高教育水平,拓展教育视野,丰富教育手段。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教育了新入学学生,也使参与这个过程的教师受益匪浅,经过十年的沉淀积累,已经在药学专业建立了新生入学教育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与后续的各个教育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我校药学专业完整的教育培养过程。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努力:

3.1 加强交流

我校药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外先进药学院校还有差距,对药学教育规律和现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加强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将会为我校药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3.2 广泛参与

以往我校药学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有药学系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军训教官参与,今后尚可考虑请学术泰斗、企业主管、高年级学生、往届优秀毕业生等人员参与进来,为新入校的学生勾画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大学和人生蓝图。

3.3 丰富入学教育方式,师生互动

教育不应该仅限于教室,方式也不应只是教师教导而学生被动接受。今后的入学教育方式也应积极探索,如参观实验室、新生研讨课[8-9]、辩论赛、制作入学专题教育课件和影像材料等。

3.4 建立长效机制,设立新生入学教育专员

我校药学专业新生的入学教育确实在药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将入学教育机制固定下来,并在选择长期参与该教育过程的教师担任入学教育专员,充分重视这一大学教育第一课,则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4-26.

[2] 王欣然,姚文兵,樊陈琳.我国药学本科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38-40.

[3] 刘旭明.对药学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6, 22(5):5-7.

[4] 蒋玮,倪潇潇,刘芳.大学新生教育的科学实施探索[J].高教论坛,2011,(2):12-15.

[5] 陈小英.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43-446.

[6] 倪慧玲.药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52-453.

[7] 陈兰兰,赵健.药学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J].药学教育,2012,28(1):11-13.

[8] 胡育筑.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53-54.

第4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第5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1“质量工程”建设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中医思维和实践能力弱化,创新精神不足,青年教师突增,教师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等没有跟上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凸显。各中医药院校的领导都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重新审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发展关系。将工作的重心从重视规模的发展向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从重视科研向科研与教学并重转移,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移。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巩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2“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质量工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较好地引导和促使学校抓住内涵建设工作的重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家传、师承、创新与院校教育”不同方式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途径。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基础,开展教学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结构合理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以人文素质、中医学、西医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课程(群),进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完善实训与临床实习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考核方法,注重学生中医思维、临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建设,突出教材启发性并适于自主性学习。

到2010年,全国开办中医学类专业的高校共参加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0余项,其中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为历届数量最多;精品课程覆盖了四部经典及内、外、妇、儿等21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教学团队12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等等。中医学类省级项目有大幅增加,各学校也都加大了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投入与扶植。“质量工程”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的三级培育与建设体系。

3“质量工程”建设催生了中医学专业认证体系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要求,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受国家教育部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称“中医教指委”)起草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此标准突出了中医教育特点,强调实践、传承与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强调了交流与协作能力,强调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了一个知识、技术、职业素质三维、立体的教育目标,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1]。为检验本标准的普遍适用性,“中医教指委”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开办中医学专业的院校进行了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认证工作,基本建立具有中医学特色,符合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比较完善的专业认证模式与体系,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开展高等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实施奠定的基础。

4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4.1遵循中医学教育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改革根据医学教育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精英教育的鲜明特点[2]。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中医学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更具有“精英”教育的属性。这就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层次定位、学制确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行业的要求。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序衔接,以完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4.2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分类指导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格局的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地域发展不均衡性等因素,使得高校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共享不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属于省属高校,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无法与部属高校竞争,甚至无法和省内的其他类院校相比。但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此,应在高等教育中加大对中医学类专业的投入与扶持。

4.3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探索资源共享机制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具有水平高、特色强的特点,因此要加强探索其在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的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质量工程”优质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要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4.4加大教学投入,完善管理机制

第6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面向未来,中医药教育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把握中医药教育的战略重点,促进中医药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医药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50多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民族医学院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川,已经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情和社会需要以及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疾病谱的变化,社会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春节团拜会上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勇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新的挑战。他还要求大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中医药教育发展也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教育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笔者将自己对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及重点的几点思考求教于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概况与趋势

为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曾做过三次大的规划。

第一次,1982年全国中医药教育会议。为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的中医药教育,1980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加强高等中医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精神,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学院》会议文件,明确了未来十年中医学院在布局、规模、专业设置、学制、师资、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第二次,1988年全国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在该次会议上,通过了《1988-2000年中医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规模适度、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第三次,1997年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医药教育工作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与办学效益,建设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以上三次大的规划,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之路,即由建立健全办学机构、体制,到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再到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这样一条由外而内、由点及面、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与卫生服务体系、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中医药教育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依据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需求,依据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客观地位,未来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现有中医药教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以政府为办学主渠道,多种办学主体并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丰富多样;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中医药科学合理内核,自主创新和变革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凸显和巩固。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目标

所谓发展目标就是发展主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办学形式实现多样化。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不足和弊端也渐渐呈现出来,如培养的人才中医药特色淡化,中医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中医临床能力不够强等。本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宗旨,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

1.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中医药学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指南与保障,只有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才能确保中医药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50多年来,中医药政策法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人宪法,确立了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规依据,创造了良好的振兴中医的社会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仍落后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健全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培育中医药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势在必行。中医药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应包括:教育行政体制设置(公办教育、私立教育、师承教育等);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的筹集、使用);教育过程(培养目标、人学条件、修业年限,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职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资格、进修、待遇、考核等);教育监督(教育质量的管理与保证)以及中医药保护性立法等。 2.完善中医药教育发展体系。中医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医药教育发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为本,实现比较优势可持续性发展。中医教育教学发展体系应包括:适度的办学规模(与社会发展同步),完善的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类型),较高的办学水平(条件、质量、效益),资源配置合理、经费投人持续增长、支撑体系健全。

3建立中医药教育传承与创新体系。中医药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历经数一千年文化积淀,已积累了丰厚的医药学典籍,形成独特的整体观诊疗思维与方法,以及“大医精诚”的医德风貌。为此,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平台,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精神促进中医药教育发展。建立中医教育创新平台,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竟争力的教师队伍,加大中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健全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前沿探索和战略性研究,实现中医药教育现代化。

4.加强中医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是教育生命线的意识,建立中医药教育质量标准,构建中医药教育质星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质量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素质、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发展。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重点

I.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形成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甲医药教育体系,但在一些方面还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国家、区域、地方社会发展,建立节约性中医药发展思路,力戒浮躁,力戒盲目进行学校升格、扩大办学规模及单纯进行一专业拓展,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有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走规模、质星、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科学的医、校、研、产结合的办学机制。学校的发展,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身,而是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学联合体,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口标,建立起立体性的教学网络。利用综合性院校的教育资源,避免中医院校的封闭发展,在保持中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提高中医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利用教学基地资源,联合建设教研基地、科研基地,形成双从局面。

3.探索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科交叉、墓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长学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是一种独立的学制教育组织形式,符合了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意味着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和学术体系将会得到重大的改变,其规模的扩大将会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为此,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主体意识,深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的临床视野、提高临床能力,探素长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与模式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医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山干中医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模式,仍将是争论焦点之一。为此,这就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指导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第7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第8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21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机遇期,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关键[1]。随着我国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中医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医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院校是中医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源头,要培养创新型中医药本科人才,笔者认为主要应深化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中医药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 深化中医教育教学改革是根本

中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从中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制学分的改革上,从专业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等素质的提高上,从创新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广泛、深入地推动中医药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我校近些年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人文和通识教育 首先,加强中医基础类课程的教学。针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可增设中医基础课程如四大中医经典,使其从更高层次上去领悟中医理论。其次,强化人文和通识教育。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文化底蕴,促使学生思考中医,启发创新性思维。最后,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既可验证中医学的生理现象,更能从实验中发掘问题、启发创新。

1.2实行弹性学分制,提供制度保障 我校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生在修满基本的学位学分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爱好或专业需要选修相关的一些课程,也可以参加第二专业的选修以获取第二专业学位。今后仍要深化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指导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校选课,从而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1.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005年以后,我校教务部门在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倡导下,成立由教学一线及管理岗位上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在教改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断推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施行LBL(Lecture Based I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2]、科研案例分析法等。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式和求异性思维,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我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并将参赛及结果纳入教学工作量考评体系,客观上促进年青教师不断思考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积极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关键

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在推进中医药创新性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强调"对中医药学蕴含的生命科学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诠释中医药理论"。可见,加速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具有中医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至关重要。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加快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中医药本科医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1科研要与教学并重,相辅相成 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给教学提供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教学带动科研、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要使科技创新培养与知识传授,课内与课外,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向"创新型"教学的转变。

2.2利用校内硬件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 随着国家提升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支持的力度,我校紧抓契机,完善或新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如建立了安徽中医药科学院(拥有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科研实验中心、针灸经络研究所等十余个研究机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科技平台涉及多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科研基础扎实。学校要逐步把校级科研平台作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基地,鼓励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也更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平台。

2.3利用校内软件科研资源,设立中医药自主开放性实验 目前我校已有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及数个省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学校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逐年增加。这些可喜的进步都为我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学校结合中医药发展及我校科研发展的自身特点,统筹规划,精心指导,研究并充分利用这些软件资源,设立中医药自主开放性实验,让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4实行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决定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目的在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2年我校成功获批为安徽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在校团委的组织和宣传下,本科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促进校园内科研氛围的形成。

2.5落实本科生导师制 我校目前已在各临床教学院部推广"卓越中医医生培养计划",尝试让学生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前沿,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较早的完成开展科学研究的准备,初步熟悉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思维、基本方法、基本过程。

2.6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接轨,也为营造并提升自身的学术氛围,我校定期邀请一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教授来校做学术报告,为在校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和思路,激发创新激情。

参考文献:

[1]蔡秋杰,罗卫芳.中医药科研发展现状及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29-732.

[2]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1.

第9篇: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

1整合优化中日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培养满足中日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医药人才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4日本分校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