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跟踪审计方式精选(九篇)

跟踪审计方式

第1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关键词:政策 跟踪审计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一、政策跟踪审计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政策是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和手段。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度和质量。

(一)政策跟踪审计的监督功能有利于政策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点”基本要求。为了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国家将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同时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以营造适应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政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是否实行执行的及时、完整、准确。政策跟踪审计能从充分发挥其实时、动态、同步的优势,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并且针对各项决策部署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从而保证接受审计的单位、部门正确的贯彻各项政策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政策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客观实际

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要经过前期调查研究、草拟、评估、出台、反馈调节等环节。因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政策跟踪审计,能够及时发现政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情形,例如:政策落实的客观条件不具备,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影响效能的发挥以及政策之间存在脱节或者不配套等。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政策措施,从而发挥政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一)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

政策跟踪审计的对象是中央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及其相配套制度和规定,审计评价的内容是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审计载体是受政策影响的项目和资金,审计类型是跟踪审计。综上所述,本文的政策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和资金为审计载体,通过对审计载体持续性的监督,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组织方式。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政策跟踪审计以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审计对象,与其他审计对象的审计类型相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一是审计对象比较抽象,不是一个具体的被审计单位,而是对某一类社会或经济行为支持或限制的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具有审计载体,即涉及的项目和资金,也就是具有可知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政策既抽象也具体。二是审计对象涉及面广。一般的审计对象是一个具体的单位或部门,涉及面以单位所涉及的业务为界。而政策带有宏观性,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涉及到与之相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

2、审计过程的阶段性

政策跟踪审计贯穿于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由于政策执行的时间跨度大,执行中存在调整变更情况,因此,这决定了政策跟踪审计带有阶段性特点。为了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在全面掌握政策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政策执行关注的重点,选取最能反映客观状况的审计载体,作为审计的切入点,并发表阶段性意见。

3、审计内容的全面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范围的全面性,凡是受政策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都应属于审计范围,并在这些经济活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对政策执行的阶段性成果发表总体意见。二是审计评价的全面性,与传统财务收支相比,政策跟踪审计需要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模式上势必采取绩效审计的方式,在充分揭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查找深层次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

为区分以政策为审计对象的跟踪审计与其他跟踪审计,找准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应处理好三种关系,回答三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政策传递环节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的环节是什么。政策传递环节一般中央制定政策、地方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政策的执行、政策的效果评估和调整等环节。由于国家审计署并不承担制定政策的职能,所以政策跟踪审计主要是为了反映中央制定政策之后政策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政策执行的效果,并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央政策。从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出发,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地方制定的实施细则、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和部门的履职情况、受政策影响领域的变化情况以及政策的评估和调整等。审计实践中,政策跟踪审计应以中央政策的目标和效果为评价依据,重点反映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地方政策制定依据不足、政策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理想、政策评估不客观等情况。

(二)正确处理政策、项目、资金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什么。政策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大部分政策的实现依靠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流动,所以以政策作为审计对象,除政策制定环节外,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必须通过审计与之相关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资金作为具体的审计对象。

政策、项目和资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政策的目标与项目、资金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依赖与项目、资金目标的实现而得以实现。同时,项目和资金是政策的载体,是政策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具体效果的外在表现。区别在于政策目标是总体目标,项目、资金目标是局部目标,前者决定后者的方向,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另外,政策制定环节的问题(例如:依据问题)不能通过项目、资金的运行情况较好的反映。

政策与项目、资金的关系要求跟踪审计既要单独研究政策的一致性和匹配性问题,又要通过项目、资金的审计揭示政策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政策效果的实际情况。

(三)正确处理宏观政策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原因分析的落脚点是什么。在经济领域,宏观政策最终的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而作用程度的大与小、好与坏取决于政策作用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政策跟踪审计原因分析时,应重点关注机制方面的原因,包括机制产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目前是否具备、实现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哪些差距、机制传导过程存在哪些障碍等。

四、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重点关注各地区、各部门促进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从审计实践看,总是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其实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政策跟踪审计要紧盯各项配套政策的充分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前不久,《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该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从过去以支持重点地区发展为主向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可以预见各地区、各部门将会相应的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了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要重点关注:一是地方政府是否制定了配套政策,有无不执行的情况;二是配套政策是否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有无变相执行的情况;三是配套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符合现实情况要求;四是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中,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载体。

(二)重点关注与政策密切相关的项目实施和资金流动情况

项目、资金是政策目标实现的载体,既体现在项目和资金是政策执行的具体表现,也体现在项目和资金的效果是政策效果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项目和资金审计过程中,一是关注项目和资金的总体情况,包括项目和资金的总规模、项目和资金的分布投向等,其中检查项目和资金的分布投向时,重点检查其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是否存在名义上一致和实质上相反的情况;二是关注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包括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施工进度情况,项目资金拨付情况,重点关注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挪用导致的项目进度缓慢甚至停工等情况;三是关注项目和资金的效果,包括项目本身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与政策预期一致,项目的带动效果是否与政策预期一致,通过微观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其实际效果。

(三)重点关注影响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

从审计实践看,影响政策效果的原因既不是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性,也不是下级单位或部门执行走样,而是由于政策作用机制的条件不完全具备或者传导过程中存在障碍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国家出台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国家支持的行业倾斜。但是,由于现代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风险可控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考核制度,加之当地现有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即使央行、银监会“窗口指导”,各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并未向国家支持者倾斜。

究其原因一是信贷结构调整政策的条件不完全具备,因为信贷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是反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信贷结构调整缺乏客观条件;二是信贷结构调整政策的传到机制存在障碍,因为信贷调整政策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政策调整没有给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或者额外的利益,而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在面临执行政策和利益选择时,会毫不犹豫的保持现有的信贷结构。

上述情况说明有些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要全面分析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尤其是传导机制上的各个环节,明确这套机制传导是什么利益,利益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只有掌握了传导的因果关系,才能发现利益传导上的障碍,对症下药。例如,倾斜的信贷政策需要尝试使用差别准备金政策,差别利率政策和再贴现优惠利率政策,以激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

(四)重点关注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从审计实践看,国家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往往同时出台多项不同类型的政策,但有时政策效果不是“1+1>2”,而是“1+1

政策跟踪审计应研究各项政策相互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各项政策不协调的具体原因,从而为改善政策效果找到出路。以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例,信贷政策制订主体是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产业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局部地区,由于产业政策对于过剩产能没有细化到地区,导致一些地方利用这些漏洞,获得了信贷政策支持。因此,应该细化产业政策,并与信贷政策相衔接,从而发挥政策的合力,避免内耗。

五、结论

政策跟踪审计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在实践中,除了要把握好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找准其定位,关注其重点内容,真正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刘家义2010年08月27日光明日报

[2]以审计转型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李晓峰2010年09月23日新浪网

第2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目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状况,分析了跟踪审计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政府项目的审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审计监督,面临着“时间滞后、职能弱化、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等现实问题,最大的弊端就是审计的实效性差,审计工作在规范建设方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这种情况下,各级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试点,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监督,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创新手段,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以下优点:

(一)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时要面对如在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使审核思路更清晰,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另一方面,跟踪审计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的运作。

(二)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解决此类现象的发生,如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已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三)减少时耗,提高工效

如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汇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大量积压的弊病,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消化在事中阶段,使过去过于集中的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阶段,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加大了审核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以施工阶段的审计为重点向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延伸

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已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对设计质量的跟踪审计,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的特性,它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审计目标偏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审计效果不明显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从不同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三)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增大、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四)跟踪力量有限,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跟踪审计收费不规范,难以保证

目前在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上,往往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其取费考虑的仅是两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并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矛盾点就会集中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在跟踪审计中对于讲求效益的审核单位来说,就容易产生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跟踪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针对目前跟踪审计遇到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机制为目的,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同时,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二)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从开工时介入,是从概算编制后跟踪资金运行路线,还是从施工签订后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建设项目情况不同,选择的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三)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四)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全天候的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的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

(五)规范跟踪审计收费,优化跟踪审计人员配备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因自身的审计力量有限,往往借助社会中介来进行协审,而跟踪审计又具有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特性,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说,规范跟踪审计的收费,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样,规范了跟踪审计的收费,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整合审计资源,利用自身熟悉专业业务,易沟通等优势,并结合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专业相对力量较强的优点,相互协作,更好地开展跟踪项目审计工作。

第3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模式

Abstract: the five years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arge investment project put forward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rack audi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audit author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 most of them have carried out the major investment projects or major matters of track audit work, part of the local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as an exploratory work, track audi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not perfect, the audit process is larger risk.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isk-oriented audit construction project track audit mod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sk-oriented audit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eas the role of the track audit, to reduce the audit risk, improve the auditing quality, ensure the audit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urpose.

Keywords: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Track audit; mode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审计风险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今世界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其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在于是否把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更好地防范跟踪审计风险,是目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含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以建设项目为审计对象的跟踪审计。审计过程中将审计对象(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财务报表审计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的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就审计机关而言,跟踪审计仍然是审计机关的一种审计监督行为,传统的审计风险的定义至少提供了基本的对于跟踪审计风险的探讨和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可以表述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造成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承担相关责任和声誉损害的可能性。

二、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系统中大胆引用战略理论与系统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与报告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随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尤显突出,因此推行科学而高效的审计方法势在必行。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期望风险水平,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事项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建设项目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自身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审计担负着监管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促使审计人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思考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能够适应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这个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高低不同的审计领域,对一些风险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审计。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障碍,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确保审计质量。

1.跟踪审计点的确定形式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慎重确定高风险点,也可以说是审计跟踪点,是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种形式是重要的隐蔽工程。隐蔽工程是跟踪审计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某些重要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及施工安全有较大影响,而这些工程事后审计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审计取证,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因此应把其施工过程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如公路建设项目中的路堤填方段的原地面标高可作为路堤填方工程的审计跟踪点。

第二种形式是重要施工管理活动。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明确需要审计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设置这类审计跟踪点的目的是便于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的情况下,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审计,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此类审计跟踪点主要包括单位工程以上的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图纸会审、现场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审查、工程建设例会、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场检验、材料试验的取样、工程款的拨付情况等,通过对上述跟踪点的控制,从而使跟踪审计人员能迅速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种形式是专门为跟踪审计设定的独立于施工管理活动的程序。它设定于工程施工的连续两道工序之间,即在某项工序完成,各项检验、验收手续已经履行,下道工序开始之前。此类审计跟踪点设定后,不经审计确认一般不得逾越。设置此类跟踪点的主要目的是对建设管理、监理等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职能发挥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抽查审计,同时也可解决一些事后审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如在基础工程完成后,主体工程实施前,审计人员可以审查基础工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施工单位有无自检,监理工程师有无按设计图纸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验收,有无签字盖章等。

2.跟踪审计模式选择

跟踪审计的模式就是在进行跟踪审计时,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审计机关应采用何种模式组织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审计实施。在实施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时,可采用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1)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当时段跟踪介入的一种审计模式。在当前跟踪审计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大多是把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点作为介入点,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若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规模选好介入时间,就能抓住审计对象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否则就可能影响审计质量。

(2)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重点环节实时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这种方法,审计机关事先要充分了解、分析审计对象的全貌,找出可能出问题和应该关注的环节作为重点,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一般情况下,应将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变更工程作为重点。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能将建设项目中审计所关注的所有重点环节纳入跟踪审计的对象,从而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但由于这种审计过程有间断性,需要缜密的事前规划和组织,事中配合和协调,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使用的模式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安排每年几次或每季度一次的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重点控制环节,如招投标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重点隐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进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

3.审计整改意见的表达形式

施工过程跟踪审计必须就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审计意见和决定,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尽量避免施工进度受到审计工作的影响。根据跟踪审计的特点,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决定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口头、审计底稿与审计整改意见书、正式审计公文。对一般性问题,发现后有关单位立即主动整改的,以及对施工进度安排、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表审计意见,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补做审计记录;对因质量问题需要停工、返工和对施工方案及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措施等存在异议,或需要提出必要的审计建议且经初步交换意见与有关部门达成一致的,可用审计底稿和审计整改意见书的形式提出审计意见;对发现重大、有倾向性或经多次提出屡禁不止的问题,以及发现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出具正式审计文书,包括审计建议函、审计决定等,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意见。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整改意见书应及时登记台帐,做到管理规范。

三、实行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跟踪审计模式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加强宣传,正确认识风险导向跟踪审计

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宏观环境下,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预防和遏制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行为,避免“竖一幢楼、倒一批人”的现象重现,各级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审计身上,希望通过审计的全程把关来预防这些问题。建设单位、其他管理部门也都对审计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这些都可以理解。投资审计应该通过创新和挖潜,在职责范围内为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努力把好关、站好岗。但是,审计机关也应该做好宣传、搞好沟通,消除地方领导和其他单位(部门)对审计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强调审计的局限性以及审计与其他部门职责的区别,促使投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自觉履行职责,协同规范投资市场。

(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是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根据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行为守则的要求,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决策。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审计机关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确定跟踪审计的数量,强化跟踪审计的管理,提高跟踪审计的质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跟踪审计的操作,加强对跟踪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使跟踪审计在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以全面评估工程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期增高的期望值。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隐藏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3〕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4〕时现,朱恒金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思考[J],审计月刊,2006年第2 期。

〔5〕叶茂中.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跟踪审计[J],财经研究,2006年7月。

〔6〕孔凡勤.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8期 总37期。

第4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必要。本文结合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运行流程,从债务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以及偿还等环节,分析了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就各环节实施跟踪审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债务管理

一、引言

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地方债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下文简称“地方债)风险隐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地方债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地方债风险的建议。然而,地方债的增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新华社2015年8月29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总规模为2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计债务规模增长了41.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尝试从审计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2][3]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事后审计的角度探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事后审计往往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但已木已成舟”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跟踪审计,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有机结合,能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审计效果显著。那么,跟踪审计能否参与地方债管理?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跟踪审计引入到地方债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问题。将地方债管理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两方面的学术文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理论研究,又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审计监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实践探索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跟踪审计通常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资金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审计,其对象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4]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持续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效益性明显等特点。白日玲(2009)根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点,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等三种模式。[5]谭劲松等(2013)在分析跟踪审计含义的基础上,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提出跟踪审计具有三道“免疫防线”特征。[6]

(二)跟踪审计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反馈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是一种动态监督活动。[7]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审计机关能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发现、早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事后监督时滞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是跟踪审计的又一实践创新。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审计机关自2014年8月起,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总之,跟踪审计在及时发现与披露问题、揭示风险、推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常(2011)认为,跟踪审计的成本通常会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成本的提高往往会抵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额高、性质特殊的项目才适合采用跟踪审计。[8]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实施并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学者们也对跟踪审计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对如何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进行了探讨。[9]自2009年起,美国审计署对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报告12篇。[10]美国审计署还针对页岩油气开发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先后出具了89篇报告。[11]

(三)跟踪审计用于地方债管理的创新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债管理的目标是控制规模与防范风险,跟踪审计的目的是将监督关口前移以提高监督效果,两者的着力点或关注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在实践中,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已经将地方债与跟踪审计连结起来,比如有关地方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实质上就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进行跟踪审计,学术界并未提供较好的答案。尽管对如何加强地方债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讨,但从审计视角的研究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认为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法》,在法律层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实现依法治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运行。[12]李燕和同生辉(2014)则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相结合,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13]Liu(2014)认为,导致中国地方债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预算软约束和非市场化的要素分配,而缓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则包括强化预算约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14]Br觟thaler等(2015)发现,对市政债券进行限额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债规模及波动性。[15]马轶群(2015)通过模型推理发现,国家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租值耗散进行治理,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手段。[16]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对地方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跟踪审计体现的监督关口前移、时效性强、全程监督等特点,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既是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跟踪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跟踪审计从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就参与到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地方债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环节中的舞弊、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揭示,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地方债管理工作,及时堵塞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违法违规,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资金监督管理体制。而原有的事后审计只是事后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的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看,近87%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且这些工程一般周期长、业务复杂。对地方债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事后审计只能是批评与处罚。跟踪审计由于能更早地发现、反馈地方债资金运行中的浪费现象,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后续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项目后续过程中资金运行低效或无效行为,有利于节约地方债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前所述,地方债资金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大多属于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执行地方债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总结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断完善。通过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可以连续监控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如实反映与客观评价有关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跟踪审计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且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与资金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风险进而提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地方债资金从举借、配置、使用到最终偿还需要在很多部门之间流转,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必然造成衔接困难、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跟踪审计则能自始至终围绕地方债的某一笔资金,有效减少流程中的重复环节,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总之,传统的地方债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债的规模、结构及期限,很少涉及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地方债跟踪审计,则可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地方债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与反馈,促进纠正,进而起到亡羊补牢甚或未雨绸缪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债资金管理中实施跟踪审计,对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债政策措施的落实及地方债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

(一)已有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2001年8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或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国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对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政策落实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署会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基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的客观需要,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在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已经成功实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项目、玉树地震救灾物资项目、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积累了较丰富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为开展地方债跟踪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相关思路与经验。

(二)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经济监督,其初始目标是检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价政府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国家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刘家义审计长(2012)提出,“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国家依法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7]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局限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经济后果的评价,而应更加强调事中控制和积极预防,进一步发挥“预防、揭示、修补”功能,即预防潜在威胁、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揭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修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担当起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角色。与事后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突出过程监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但纠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无补的局限,具有时效性较强、过程性突出、预防性明显、效益性显著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宋常等,2014)。[18]其实,加大审计参与地方债资金管理力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要求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总理指出:审计是我们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因此,有必要扩大审计对地方债资金的监督范围,将地方债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环节纳入其中,即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跟踪审计对象与地方债资金投向的交叉融合目前,地方债资金的投向与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已有部分交集。财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和教科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强化审计监督要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以说,无论是对重大项目还是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根本落脚点还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与效果)。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应有之义。因此,财政资金是连接地方债与跟踪审计的纽带,如图1所示。地方债资金投入的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资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这些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十分必要。其实,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核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进,减少“屡审屡犯”和“屡犯屡审”的现象。目前的地方债事后审计模式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预期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年)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据此,更多的地方债资金项目将纳入审计全覆盖的范围,与跟踪审计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地方债资金实施跟踪审计是可行的,既有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当前正在实施的部分跟踪审计项目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地方债资金。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益,还是从控制地方债风险来看,地方债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踪审计的积极参与。

五、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

地方债资金运行涉及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多个环节。针对我国地方债资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跟踪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流程、目标及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流程设计应按照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将跟踪审计的重点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债风险的关键环节,促进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地方债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更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活动中去,以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依法适度地方债举借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起点。新《预算法》规定,从2015年起地方债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然而,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针对举债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地方债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内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预算法》的规定,委托非政府机构代为举债,比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地方政府仍存在债券以外的融资方式、举借规模超出预算规模、举债不按规定程序等。针对当前地方债举借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依法适度是该环节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第一,明确举债主体,即地方债的举债主体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是否仍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类举债主体举债;第二,规范举债方式,即除发行债券外,融资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举债规模,即核算地方债规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偿债峰值是否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第四,严格举债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根据地方债举借环节的审计重点,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举债主体合法性、举债方式市场化、举借规模合理化以及举债流程规范化;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可支配财力)、新增债务率(新增债务/债务余额)、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利息负担率(当年债务利息/政府可支配财力)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二)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有理有据地方债资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分配地方债资金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政资金要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进行层层拨付,导致地方债资金的分配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些资金始终没有拨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总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市、县之间的资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据,比如未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而进行几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项目确定、预算安排、人大审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时,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鉴于此,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省、市、县之间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债资金,是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是否及时分配、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也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地方债资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标准,是否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资金分配是否进行了公示;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分配到位时间和资金及时到位率(及时拨付金额/应拨付金额)等。

(三)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效益导向地方债资金不仅仅是其规模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与效果问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既涉及风险水平,又涉及社会效益,是地方债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地方债资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资配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将地方债资金完全投向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使用部门改变地方债资金既定用途和范围,将地方债资金投向非公益性项目,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等现象;地方债资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资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债投资项目名称、项目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是否进行了公示,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申报时的用途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还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已使用资金是否与项目进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债资金的使用环节,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如是否专款专用)和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如有无可行性报告);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到位率、施工进度完成率、项目净现值以及项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债偿还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足额及时偿还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终点。在此环节,落实还款来源、优化还款方式是关键。该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偿债责任不清、偿债意识不强、偿债机制不健全,以及偿债计划缺失,地方政府无相对固定的偿债资金来源,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偿债资金的及时到位及规模,即偿债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及稳定性,偿债资金是否有预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债务监控体系,是否有系统的偿债约束机制,是否实行了债务报告制度,债务相关信息是否透明。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评价,也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立了偿债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偿债计划、财政金融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资金规模等。

六、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的跟踪审计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跟踪审计理论也比较薄弱。有关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内容目标、方式机制以及技术运用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实践。现阶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密结合已有跟踪审计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借鉴其他项目跟踪审计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地方债跟踪审计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理论成果。第二,充分借鉴已有审计理论成果,拓展跟踪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审计机关立足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上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

(二)进一步充实地方债跟踪审计人员队伍审计人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会计、财务、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债资金投放与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图,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跟踪审计业务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随着跟踪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或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这既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及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

(三)尽快制定地方债跟踪审计相关规制完善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规制,是依法开展地方债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目前还缺乏用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关规制。因此,需要在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关的具体规制、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使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方债跟踪审计范围,跟踪审计不是大包大揽,不能越位参与地方债资金项目的管理;第二,要考虑审计风险,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和关键控制点;第三,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地方债跟踪审计的质量;第四,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创新地方债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在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思维及理念上,应借助“互联网+”,尽快创新审计技术及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一方面,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地方债跟踪审计应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在线审计,加快构建地方债跟踪审计应用系统,实施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方式上,伴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融合,各类型审计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撑,财政资金流转于企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多方式、多专业的综合审计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审计方式。因此,应尝试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结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具有关口前移、时效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广,已彰显出其优越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相关可用的理论成果尚付阙如。本文基于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现有文献及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对象都是财政资金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地方债资金的跟踪审计问题,分析了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初步探讨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含实践路径),并对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性的路径,进而达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7]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曾康霖、吕劲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审计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1期。

[3][16]马轶群:《地方政府债务的租值耗散及国家审计治理———以融资平台为例》,《财经科学》2015年第2期。

[4][18]宋常、田莹莹、张羽瑶:《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14年第1期。

[5]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基于大连市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的实践》,《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6]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7]宋常、黄文炳:《基于国家治理新动向的国家审计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

[8]宋常:《探索跟踪审计》,《首席财务官》2011年第1期。

[9]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探讨》,《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10]王长友、张强:《美国审计署对重振制造业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及其借鉴》,《国外审计动态》2014年第11期。

[11]刘誉泽、崔孟修:《美国审计署页岩油气开发跟踪审计情况与启示》,《国外审计动态》2015年第6期。

[12]王世成、李袁婕:《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第5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地方债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下文简称地方债)风险隐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地方债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地方债风险的建议。然而,地方债的增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新华社2015年8月29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总规模为2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计债务规模增长了41.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尝试从审计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事后审计的角度探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事后审计往往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但已木已成舟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跟踪审计,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有机结合,能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审计效果显著。那么,跟踪审计能否参与地方债管理?

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跟踪审计引入到地方债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问题。将地方债管理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两方面的学术文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理论研究,又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审计监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实践探索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

跟踪审计通常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资金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审计,其对象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持续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效益性明显等特点。白日玲(2009)根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点,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等三种模式。谭劲松等(2013)在分析跟踪审计含义的基础上,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提出跟踪审计具有三道免疫防线特征。

(二)跟踪审计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反馈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是一种动态监督活动。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审计机关能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发现、早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事后监督时滞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是跟踪审计的又一实践创新。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审计机关自2014年8月起,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总之,跟踪审计在及时发现与披露问题、揭示风险、推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常(2011)认为,跟踪审计的成本通常会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成本的提高往往会抵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额高、性质特殊的项目才适合采用跟踪审计。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实施并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学者们也对跟踪审计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对如何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进行了探讨。自2009年起,美国审计署对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报告12篇。美国审计署还针对页岩油气开发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先后出具了89篇报告。

(三)跟踪审计用于地方债管理的创新

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债管理的目标是控制规模与防范风险,跟踪审计的目的是将监督关口前移以提高监督效果,两者的着力点或关注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在实践中,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已经将地方债与跟踪审计连结起来,比如有关地方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实质上就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进行__跟踪审计,学术界并未提供较好的答案。

尽管对如何加强地方债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讨,但从审计视角的研究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认为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法》,在法律层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实现依法治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运行。李燕和同生辉(2014)则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相结合,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Liu(2014)认为,导致中国地方债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预算软约束和非市场化的要素分配,而缓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则包括强化预算约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Brthaler等(2015)发现,对市政债券进行限额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债规模及波动性。马轶群(2015)通过模型推理发现,国家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租值耗散进行治理,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手段。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对地方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跟踪审计体现的监督关口前移、时效性强、全程监督等特点,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既是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跟踪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跟踪审计从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就参与到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地方债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环节中的舞弊、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揭示,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地方债管理工作,及时堵塞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违法违规,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资金监督管理体制。而原有的事后审计只是事后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的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看,近87%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且这些工程一般周期长、业务复杂。对地方债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事后审计只能是批评与处罚。跟踪审计由于能更早地发现、反馈地方债资金运行中的浪费现象,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后续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项目后续过程中资金运行低效或无效行为,有利于节约地方债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如前所述,地方债资金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大多属于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执行地方债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总结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断完善。通过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可以连续监控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如实反映与客观评价有关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跟踪审计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且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与资金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风险进而提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地方债资金从举借、配置、使用到最终偿还需要在很多部门之间流转,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必然造成衔接困难、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跟踪审计则能自始至终围绕地方债的某一笔资金,有效减少流程中的重复环节,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总之,传统的地方债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债的规模、结构及期限,很少涉及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地方债跟踪审计,则可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地方债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与反馈,促进纠正,进而起到亡羊补牢甚或未雨绸缪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债资金管理中实施跟踪审计,对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债政策措施的落实及地方债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

(一)已有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

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2001年8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或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国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对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政策落实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署会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

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基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的客观需要,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在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已经成功实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项目、玉树地震救灾物资项目、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积累了较丰富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为开展地方债跟踪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相关思路与经验。

(二)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

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经济监督,其初始目标是检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价政府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国家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刘家义审计长(2012)提出,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国家依法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局限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经济后果的评价,而应更加强调事中控制和积极预防,进一步发挥预防、揭示、修补功能,即预防潜在威胁、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揭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修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担当起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角色。

与事后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突出过程监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但纠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无补的局限,具有时效性较强、过程性突出、预防性明显、效益性显著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宋常等,2014)。其实,加大审计参与地方债资金管理力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要求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李克强总理指出:审计是我们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因此,有必要扩大审计对地方债资金的监督范围,将地方债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环节纳入其中,即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跟踪审计对象与地方债资金投向的交叉融合

目前,地方债资金的投向与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已有部分交集。财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和教科文卫及保障性住房。

强化审计监督要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以说,无论是对重大项目还是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根本落脚点还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与效果)。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应有之义。因此,财政资金是连接地方债与跟踪审计的纽带。地方债资金投入的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资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这些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十分必要。其实,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核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进,减少屡审屡犯和屡犯屡审的现象。目前的地方债事后审计模式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预期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年)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据此,更多的地方债资金项目将纳入审计全覆盖的范围,与跟踪审计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地方债资金实施跟踪审计是可行的,既有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当前正在实施的部分跟踪审计项目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地方债资金。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益,还是从控制地方债风险来看,地方债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踪审计的积极参与。

五、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

地方债资金运行涉及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多个环节。针对我国地方债资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跟踪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流程、目标及指标体系。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流程设计应按照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将跟踪审计的重点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债风险的关键环节,促进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地方债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更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活动中去,以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依法适度

地方债举借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起点。新《预算法》规定,从2015年起地方债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__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然而,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针对举债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地方债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内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预算法》的规定,委托非政府机构代为举债,比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地方政府仍存在债券以外的融资方式、举借规模超出预算规模、举债不按规定程序等。

针对当前地方债举借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依法适度是该环节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第一,明确举债主体,即地方债的举债主体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是否仍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类举债主体举债;第二,规范举债方式,即除发行债券外,融资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举债规模,即核算地方债规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偿债峰值是否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第四,严格举债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根据地方债举借环节的审计重点,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举债主体合法性、举债方式市场化、举借规模合理化以及举债流程规范化;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可支配财力)、新增债务率(新增债务/债务余额)、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利息负担率(当年债务利息/政府可支配财力)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二)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有理有据

地方债资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分配地方债资金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政资金要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进行层层拨付,导致地方债资金的分配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些资金始终没有拨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李克强总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

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市、县之间的资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据,比如未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而进行几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项目确定、预算安排、人大审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时,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

鉴于此,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省、市、县之间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债资金,是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是否及时分配、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也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地方债资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标准,是否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资金分配是否进行了公示;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分配到位时间和资金及时到位率(及时拨付金额/应拨付金额)等。

(三)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效益导向

地方债资金不仅仅是其规模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与效果问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既涉及风险水平,又涉及社会效益,是地方债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地方债资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资配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将地方债资金完全投向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

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使用部门改变地方债资金既定用途和范围,将地方债资金投向非公益性项目,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等现象;地方债资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资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债投资项目名称、项目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是否进行了公示,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申报时的用途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还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已使用资金是否与项目进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债资金的使用环节,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如是否专款专用)和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如有无可行性报告);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到位率、施工进度完成率、项目净现值以及项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债偿还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足额及时

偿还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终点。在此环节,落实还款来源、优化还款方式是关键。该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偿债责任不清、偿债意识不强、偿债机制不健全,以及偿债计划缺失,地方政府无相对固定的偿债资金来源,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

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偿债资金的及时到位及规模,即偿债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及稳定性,偿债资金是否有预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债务监控体系,是否有系统的偿债约束机制,是否实行了债务报告制度,债务相关信息是否透明。

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评价,也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立了偿债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偿债计划、财政金融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资金规模等。

六、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

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的跟踪审计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跟踪审计理论也比较薄弱。有关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内容目标、方式机制以及技术运用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实践。现阶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密结合已有跟踪审计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借鉴其他项目跟踪审计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地方债跟踪审计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理论成果。第二,充分借鉴已有审计理论成果,拓展跟踪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审计机关立足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上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

(二)进一步充实地方债跟踪审计人员队伍

审计人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会计、财务、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债资金投放与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图,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跟踪审计业务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随着跟踪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或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这既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及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

(三)尽快制定地方债跟踪审计相关规制

完善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规制,是依法开展地方债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目前还缺乏用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关规制。因此,需要在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关的具体规制、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使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方债跟踪审计范围,跟踪审计不是大包大揽,不能越位参与地方债资金项目的管理;第二,要考虑审计风险,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和关键控制点;第三,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地方债跟踪审计的质量;第四,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创新地方债跟踪审计方式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在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思维及理念上,应借助互联网+,尽快创新审计技术及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一方面,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地方债跟踪审计应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在线审计,加快构建地方债跟踪审计应用系统,实施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方式上,伴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融合,各类型审计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撑,财政资金流转于企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多方式、多专业的综合审计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审计方式。因此,应尝试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结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一、基层审计机关展开跟踪审计的战略

(一)创新审计理念,全方位展开跟踪审计。跟踪审计是指国度审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审计原则对审计单位、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停止的一种监视活动。刘家义审计长指出,要从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谁来审计、怎样审计等四个方面,实在树立“科学的审计观”,坚持监视与效劳并重的理念。盘绕关系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资金,关注国度严重政策措施的执行状况,提醒和剖析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和单薄环节,有针对性地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意见和倡议。基层审计机关要顺应形势开展需求,由事后的、静态的、微观的、批判性的传统审计向预防的、动态的、宏观的、建立性的现代审计理念转变,鼎力推行运用跟踪审计,凡具备条件的项目,都应积极展开跟踪审计。当前应重点向社保、农业、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等专项资金审计拓展,特别是在严重投资项目、严重资源环境项目、严重民生专项资金审计中全面展开跟踪审计。要增强立项调查研讨,紧紧盘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经济社会运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肯定跟踪审计项目,精心组织施行,充沛发挥“免疫系统”功用。

(二)完善配套制度和方法,推进跟踪审计标准展开。跟踪审计曾经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仍处在初级阶段,标准化水平还不高。现行的某些制度和原则条款也影响和限制着它的开展。应加大创新力度,为其发明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推行跟踪审计意见书。与传统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梗塞破绽。因而,应设立与跟踪审计相顺应的文书载体,及时揭露问题,促进管理。从理论看,经过出具《跟踪审计意见书》一类的文书,及时揭露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和倡议,能够起到边审计、边整改、边标准、边进步的作用,加强了审计处置的时效性,是具有跟踪审计特征的审计文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之后,能够将其归入审计原则,作为法定审计文书运用。在目前能够作为过渡性文书运用,如遇到被审计单位不承受、不落实时,也能够经过下达审计决议书的方式停止处置。二是推行阶段跟踪审计报告。如今,跟踪审计的对象都是党委政府关怀、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资金和严重项目,并且具有周期长、资金量大的特性,它们的运用和建立状况非常引人瞩目。假如等资金和项目审计全部完毕后,才出具审计报告,则不能有效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因而,能够依据资金运用和项目建立过程,合理划分周期,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定期反映资金运转和项目建立阶段性情况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倡议,在审计全部完毕后出具最终审计报告,做到阶段性审计报告和最终审计报告的有机分离,以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三)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列入当年项目方案。跟踪审计项目肯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界定项目范围;二是精确选择项目内容。项目范围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审计的目的和理念,要从标准权利运转、财政资金运用等方面肯定跟踪审计范围、内容。关于财政资金用于建立、维护、置办、重要活动事项和其他专项支出的,由于社会影响面大,既触及经济效益,又有明显社会效益,广为关注,都应归入跟踪审计范围。详细包括:城市根本建立、严重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国债资金支出:社会保证、医疗保证和乡村协作医疗支出;救灾、救济、扶贫、以工代赈、扶困、优抚等资金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国有资产变价收入及支出;财政各专项资金存款利息收入及支出;教育、卫生、科技专项支出:涉农、水利、林业、畜牧专项支出;其他重要活动事项支出。如目前应把促进中央扩展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作为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关于财政资金用于人员工资及日常办公的行政经费,实行跟踪审计意义不大,普通不应归入。

(四)创新审计方式办法,进步跟踪审计的针对性。资金运转和项目建立都有其本身的规律,因而,应依据资金和项目的特性不时创新跟踪审计的详细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作用。一是阶段性跟踪审计。将资金运转、项目建立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停止跟踪审计。审计人员少与任务重是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展开全过程“贴身”式跟踪审计难度较大。因而,审计机关应依据资金运转和项目建立周期,展开阶段性跟踪审计,以进步审计效率和质量。二是环节性跟踪审计。针对资金运转和项目建立的重点环节停止跟踪审计,其最大的特性在于贯彻了“突出重点”的准绳,经过对重点环节发作的重要事项的监视,如对建立项目中征地拆迁、招招标、重要荫蔽工程、严重工程变卦等重要事项以及严重资金筹集、工程款拨付等环节的审计,既能俭省人力物力,又能保证项目审计质量。三是同步跟踪审计。是指派出审计人员常驻资金管理单位或工程建立现场,停止全过程不连续的跟踪审计,这一方式能够充沛控制资金运用和项目建立状况,最大限度的取得审计成果,但是投入审计力气较多,除特殊的审计项目外,普通不宜采用此方式。四是批量跟踪审计或行业、系统跟踪审计。它是对同一类型、同一行业或系统的一切建立项目全部停止跟踪审计。其优点是能够将一个或几个资金、建立项目审计中获得成果和经历扩展到同类型资金、建立项目审计中去,进步审计效率,扩展审计效果。

二、展开跟踪审计及应留意的几个问题

(一)盘绕法规和审计工作职责,研讨和制定展开跟踪审计的操作标准,标准和指导跟踪审计工作,促进跟踪审计完成制度化、标准化。经过制度标准跟踪审计的方式,使审计做到恰当介入建立环节,恰当发表审计意见和倡议,正确处置审计发现的问题。当前任务是监视和评价,假如包办替代建立单位的管理职能,审计工作就会堕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二)正确处置跟踪审计和普通审计的关系,制定实在可行的建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跟踪审计合适严重政府公共工程的审计,对普通建立工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施行跟踪审计。同时这也是“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准绳所决议的,是统筹审计资源,合理分配人员、降低审计本钱的必要措施。

(三)研讨和制定建立项目各环节效益评价体系。经过制定审计项目各环节效益评价体系,全方位对审计项目停止监视和评价,充沛发挥跟踪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立本钱、进步投资效益的作用。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中逐步采用,并为国度俭省了大量建立资金和根绝、提醒了一批贪污糜烂行为,获得了明显的管理效益和直接经济成果。只需我们树立跟踪审计“免疫系统”理念,以科学开展观作为统领,努力做好“两个转变”,即:完成传统的查错防弊决算审计到跟踪审计的转变,从提醒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完成预防为主的免疫系统转变;坚持效劳与监视并举。从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效益着眼,从各个重要环节着手,完成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审计的分离;树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视的“三统一”跟踪审计监视体系。

(四)跟踪审计要突出重点,量入为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时,要区别项目不同状况,明白审计目的,抓住重要环节,关键时点和重点内容展开审计。要分离各级审计机关的实践接受才能,积极稳妥,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展开跟踪审计。另一方面,要考究跟踪审计办法。由于受审计力气限制和为了进步工作效率,可主要采取抽样审计办法,找准管理中的单薄环节,明白审计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7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关键词】 竣工决算审计; 跟踪审计; 转型; 注意事项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炼制、集输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油田建设项目具有内部结构复杂、外部联系广泛、投资额度高、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涉及企业多、不确定因素多等高风险重大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对油田生产经营、行业发展、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乃至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油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备受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关注。鉴于此,油田审计部门也积极地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全面地反映油田建设项目实际财务状况和最终建设成果,考核基本建设计划、概算执行情况,认真总结油田建设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但是,随着油田经营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转变,这种事后对建设结果进行反映、考核和经验总结的竣工决算审计逐渐不能满足需要。油田投资审计工作也将会从竣工决算审计向以“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为特点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一、竣工决算审计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是综合反映竣工验收建设项目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是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审计机关依法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正确评价投资效益,促进总结建设经验,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把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对建设内容确定若干重点,根据项目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或重点建设内容进行监督,并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项目管理工作,促使建设项目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的一项监督和评价活动。

二、竣工决算审计与跟踪审计的比较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传统的竣工决算审计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跟踪审计需要提前或同步介入被审计项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求对审计事项进行及时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提前或同步介入建设项目。而传统竣工决算审计都是事后介入。

2.跟踪审计主要采取定点审计、定期审计、驻场审计的审计方式,以现场审计为主。传统竣工决算审计一般采用送达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以现场审计为辅。

3.跟踪审计要对建设项目各流程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明显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全过程的特点。传统竣工决算审计主要对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

4.跟踪审计采取事中控制的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并堵塞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审计成果呈多样性。审计力度明显大于传统的竣工决算审计。

5.跟踪审计追求的是投资效益最大化,而传统竣工决算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审核工程支出是否合规。

6.竣工决算审计的依据主要是各项法规、制度,审计决定具有强制性。跟踪审计的依据除法规、制度外,还有先进指标、公允价格等非强制性依据,审计结果的执行主要采用审计建议方式,要求审计建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与传统竣工决算相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势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动态过程,具有主动性的特点,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事后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如审计风险大、审计效用低等问题,尤其在优化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竣工决算相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通过从静态向动态转化,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完善监督体制,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防止滋生腐败行为。事后的审计监督对许多“既成事实”的问题难有作为,实行跟踪审计,则有利于审计人员及时揭露过程中的舞弊、违纪、违规行为,制止不正之风,促进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相互配合,正确运用权力,实施科学决策和管理,提高建设工程实施的透明度。

2.更好的适应目前的法律环境。目前,建设领域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与《审计法》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下,常常会存在工程造价审计结果是适用《审计法》还是《合同法》的争议。而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审计部门及时参加工程建设的每个主要阶段和环节,变被动为主动,在一个恰当的时点发表审计意见或把有关审计的条款写入合同,避免因此产生的分歧。

3.更适应油田建设项目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油田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度高、建设周期长、涉及企业多、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事后开展的竣工决算审计起到加强项目管理的作用。采取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建设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合同管理、承发包、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建设环节中的问题,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4.进一步提高建设投资绩效。实施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可以强化建设项目参加各方履行其职责的责任意识,理顺各方利益关系,明确各方在建设项目实施中处理有关问题的依据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的引导和规范各方行为,防微杜渐,达到提高建设投资绩效的目的。

5.更加全面具体的掌握审计信息,防范隐蔽工程或工程变更带来的风险。通过开展跟踪审计,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可以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确定变更工程单价,确保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大大提高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同时,通过在事中加强对工程变更的审计监督,能够有效抑制低价抢标的现象,有利于维护建设市场秩序。

6.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跟踪审计,审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勘察测量是与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共同进行的,避免了事后监理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向审计组做解释工作。同时,杜绝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造成大量积压的弊病,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加大了审核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7.使投资审计工作更具成效。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验收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也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如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并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工作会更具成效。

三、从竣工决算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型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健全跟踪审计的法规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为了确保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结合《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等法规和制度,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跟踪审计人员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不偏离方向,不逾越定位,同时,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三)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要素后,确定审计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开工后介入,或是其他时点。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审计都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贯穿建设全过程。此外,还要保证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应及时跟进。

(四)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人员配备,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确保跟踪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调整审计人员结构,加大审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与比重。在现有的审计规模条件下,配齐财务人员、经济人员、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

(五)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新技术、新内容,逐步向投资绩效审计转化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但更高于决算审计。在技术手段上,应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积极应用各种审计软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提高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内容上,应积极与投资绩效审计相结合,通过披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违规现象,综合评价投资行为经济性、环保性、社会性,保证投资效益最大化,促进科学决策,改善资源管理,逐步使跟踪审计向投资绩效审计转化。

(六)领导重视与支持,参建各方的理解和配合是搞好跟踪审计的重要保证

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对跟踪审计这种新型审计模式,可能还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在开展跟踪审计之前,有必要就跟踪审计的作用、目的、审计程序及审计依据等内容,向各参建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以争取各方的配合和支持。同时,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事物,若要顺利推广实施,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七)抓住关键、突出审计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然,跟踪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控制投资,提升管理水平。但是,其本身是一项颇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如果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审计成本过高,审计力量也达不到。因此,在跟踪审计中,应该搞好审前调查,明确审计跟踪的类型,然后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便发挥跟踪审计的最佳效力。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关键环节包括: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重点理顺的工作关系包括:与建设单位的关系、与施工单位的关系、与监理单位的关系。同时,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的流程包括:以建设资金收支为核心的资金流;以工程进度、现场工程量、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项目目标控制体系;以建设程序、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监理为核心的管理流程。

第8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建议措施 ;总结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gradually to maturity. In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of China's enterprise, 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huge survival challeng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hould not be avoided such situ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track audit, to improve the funding benefit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based on engineering cost the tracking of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audit is expounded, and points out the engineering cost track audi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an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some corresponding solving process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problems; Suggest measures; summary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过对工程建设的施工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工程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是建设项目造价跟踪审计的主要功能。因为工程造价在投资者的眼里,和市场交易的立场看,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所以要落实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工作,就要求我们要对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切实解决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本身进行全面了解,在了解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基础上,还要对其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全面掌握,以为更明确的找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概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

1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作用

工程建设企业本身有别于传统企业,因为工程建设企业的主要产品都是建筑施工项目,所以工程周期长、工程期间的资金流动数目较大、工程施工过程参与的人数较多,在加上各个施工环节之间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不少,所以工程造价对建筑企业来讲意义非凡。工程造价要具备客观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我们就能通过工程造价情况直接了解到工程建设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但是由于工程建筑企业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工程造价要真实客观的反应工程整体施工中包含的所有项目、施工环节、以及与施工环节有关的方方面工作。但是工程造价在反应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造价失真的情况出现发生。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程造价失真的情况发生。

2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主要承担的责任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代设计方法,实现真实、客观、科学评价以及监督工程建设期间的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和工程施工阶段中技术经济活动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理、全面、有效开展是实现,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可以维护参与工程建设企业经济利益目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目的的关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审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廉政建设,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工程造价审计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

1 工程总结审运行受计人力资源问题和成本投入问题影响严重

虽然工程造价审计本身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开展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不但所需的审计工作人员人数增加了,而且审计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增加了。所以审计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审计成本投入,成了影响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因素之一。

2 工程造价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自身建设要求较高

要完成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就要求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质。明确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本质区别,不能将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混淆。在明确二者意义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进行有机结合,才是实现工程项目审计全面开展的最终目的。当然这就对工程造价审计的从业人员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的选择策略

如何有效的选择工程造价跟踪设计模式?根据项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选择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无可厚非,但是项目工程建设的客观情况,并不是决定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以项目工程建设的客观情况作为参考依据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项目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所有阶段对工程造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对工程造价管理影响最大是项目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其次就是项目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这也就是说项目工程准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应该在模式的选择上,要从项目工程准备阶段入手。

第9篇:跟踪审计方式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主要采取的是事后审计的模式,即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鉴于目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且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投资控制的需要;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的模式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开展跟踪审计项目的工程实践,从理论与操作层面上,谈点粗浅的认识,旨在对当前水利系统在建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跟踪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工程建设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含招投标)、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工程施工期间对在建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和工程材料(设备)、工程变更等事项进行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对竣工后项目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结(决)算审计,即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而是基于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动态控制理论而提出的一种审计模式。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既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又能使工程建设项目预期功能目标值得以如实体现。

2.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思路

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要求改变以往的竣工后再进行的事后审计思路,而将对水利建设工程进行贯穿项目始终的审计,在事后审计的基础上增加在水利建设工程准备前的审计和在施工中的审计。在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前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委托方。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要求审计项目组根据施工的进度进行审计,特别是对于事后很难进行审计的施工环节进行及时的审计。

3.完善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思路

3.1保证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组能在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及时的发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并控制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要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证审计项目组的独立性。首先要定期的轮换审计项目组的主要成员,特别是对于工程周期比较长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定期轮换审计项目组主要的成员、审计项目组负责人的方式,使审计项目组在形式上具有审计独立性;其次是通过严格审核审计项目组的人员组成,严格限制与施工方具有重大关联的人进入审计组,以保证审计项目组的成员组成在实质上具有独立性。

3.2不得参与管理层活动

审计项目组参与管理层活动是指审计项目组在对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同时再接受委托方管理层的委托,履行部分本应由管理层行使的活动。如果参与到管理层活动或者甚至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将使得水利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失去意义。

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意义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合乎建设项目控制造价、节约投资、化解风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性的快速纠错和预警机制的内在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质是审价环节前移,并始终贯穿建设全过程,使建设单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建设资金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利于加强建设单位与审计机构、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采纳合理化审计建议和意见,促进工程结算支付和竣工决算编报、审批工作顺利完成。跟踪审计有利于弥补过去事后审计对前期情况不清楚的缺陷;事后审计,审计人员在工程竣工、工程决算出来后才接触项目,对工程原貌不清,审计结果可能有瑕疵。跟踪审计,审计人员经历工程建设全过程,了解工程全貌,对工程建设变化可以随时审核确认,审计结算较客观公正,而且也为业主拨付进度款提供了可靠依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一方面弥补了工程监理对投资控制管理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起到了第三方监督作用,避免了有意或无意损害业主利益行为的发生,起到对参建各方人员的保护作用。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