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精选(九篇)

物质文化的特征

第1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与利用

收稿日期: 2010-11-09; 修订日期: 2010-12-28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研究》(CW091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LA601)资助。

作者简介:

梁保尔(1953-),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旅游文化。张朝枝(1973-),男,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7年、2001年起分别有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词汇。本文2010年底用“谷歌”搜索引擎①,以“世界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2万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9万条记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作检索②,以“世界遗产”为题名的有1703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4537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的有6304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26391条记录③。与此同时,以英文法文两种文字围合的“世界遗产”徽

记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优质旅游资源的身份标识(见图1)。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时使用的一种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涵意。然而我们发现,学术界在一些场合使用时,往往以“世界遗产”通称两种类型的遗产,如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列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列有“世界遗产类别五: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且此类现象亦非个案

如孙克勤《世界遗产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章节并列,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将这两种遗产并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别”等。

。这样一来未免令人感到有些困惑:“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究竟是同属一个范畴还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倘若是分属两套独立体系的话,那么这两种遗产类型的主要区别何在?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梳理工作。

2 两种遗产归属两种不同的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都属于UNESCO宣布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条。

的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研究发现,这两种遗产,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属于一个统一的范畴。

2.1 有两份独立的公约文本

UNESCO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规定,由“政府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制定、更新和出版《世界遗产目录》。这份《公约》将“世界遗产”定义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1987年起增列“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992年又增列“景观遗产”,总计为四个类型。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应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自然遗产”之外,“文化遗产”还应涵盖“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文化遗产部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45-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2条。

UNESCO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规定,由“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编辑、更新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个类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2条。

。但UNESCO 2001年起在宣布入选项目时,又划分出一个“文化空间”的类型(参见表5),曾一度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参见本文3.3叙述)。入选这份《名录》

的遗产保护项目通常就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径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强调是一种所谓“国际”级别的遗产类型。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渭分明,是由两个不同的遗产委员会独立宣布的两种类型的遗产保护项目体系,UNESCO因此为两个相对独立行使权力的“本公约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4条第1款。

制定了两个独立的标识(见图2)。

2.2 有两套不同的遗产目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世界遗产目录》,另一个是《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结束时,《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总数达911项,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704项、自然遗产180项、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27项;2010年在册的濒危遗产项目总数为34项。自1987年至2010年,《世界遗产目录》先后收录中国项目达40项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可参见“维基百科”相关条目。

,包括: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中国的“世界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意大利44项、西班牙41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建立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结束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项目总数213项,2010年在册的急需保护项目总数达16项。自2003年至2010年,这两个目录分别收录中国项目28项和6项,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量达34项

UNESCO官方网站http:∥。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即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种目录而论,其性质亦大相径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项目均须已载于《世界遗产目录》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0条。

。如1995-2003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1992-2004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目录》收录的项目(便于“吴哥窟”及时接受国际援助)

Google 译自UNSCO官方网站的2010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册的35个项目名单以及经整改已陆续解除濒危的25个项目名单。

。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则未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已列入项目,如中国2009-201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项目,皆为UNESCO当年的新增项目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前一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其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3 两种遗产执行不同的标准

3.1 遴选标准不同

UNE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以“突出的普遍价值”为准绳拟定了10条遴选标准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7条对世界遗产的遴选做了规定:()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或保护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只须符合其中的一条或多条相应的单一标准就会被认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是符合一条文化标准或者自然标准,“莫高窟”、“三江并流”是符合全部文化或者自然标准而入选(见表1)。“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则必须同时满足双重标准才具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资格,如“武夷山”、“泰山”同时满足了文化标准与自然标准,特别是泰山同时以7条标准入选,在《世界遗产目录》中十分罕见(见表1)。“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文化,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见表1)。

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设立具体的遴选标准,只是表述了一些基本特征或要素,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做了若干限定,如“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引言。

。各缔约国在此基础上都建立了庞大的名录体系。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万项之多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在2010年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所的通报,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有102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

,国务院并为之制定了6条遴选标准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6条: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主要涉及候选项目的杰出创造力、世代相传、文化认同、高超技艺、见证传统、濒临危险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些遴选标准对各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2 类型标准不同

本文将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种类型的遗产项目尝试着排列了一份比较直观的通表(见表2):

本表综合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先区别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参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再分列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第2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的口径,继而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拆分为“(文化部分)”“(自然部分)”两部分列入相应类别。第二板块,参照《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条例》(1998)二分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五分法和《部级非

4.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31条:“应把在本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2003)(第一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公约》2003)

1.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注)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宣布的目的在于奖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条例》1998)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公约》2003/《暂行办法》2005)28+6项

2.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条例》1998)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暂行办法》2005)(如妈祖信俗、端午节、麦西热甫等)

2.自然遗げ(《公ぴ肌1972)

.文化与自然混ず弦挪(自然部し)(1987增列)

1.自然面貌

2.动植物生境区

3.天然名胜

4项

(总计8项)

资料来源: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等并参考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293页图表归纳整理。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六分法拟定。通过一种通融办法,把UNESCO宣布的两种体系的遗产类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显示其相互关系,这样似乎比通称为“世界遗产”更妥帖、更容易理解。

相比较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要比“世界遗产”复杂。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12条。

:“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定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因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殊的“清单”性质,旨在为中国项目前赴后继地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热身”。很显然,部级项目和世界级中国项目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部级项目处于一种预备状态,随时可向UNESCO申报“国际一级”的项目。限于篇幅,兹选取两批被收录的中国项目列表,以便说明世界层面与国家层面两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第二,除了UNESCO的分类之外,还有一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性分类,即《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2006-2008)的十分法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316.

(2007)的十六分法,这两种分类也有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见┍4):

从表上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并没有建立对应的类别,而只是在“民间知识”下设一小类;二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分类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6类)的分类不能完全对应。

3.3 类型分歧不同

在“世界遗产”分类中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似乎难以截然区分。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这样理解:其一从遗产性质而言,它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代表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文化遗产/遗址”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

韩锋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一文中认为,“文化景观”在于“展示人类社会与聚落在自然环境的物质性制约或机会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持续作用下的演进,突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关系作用”(见 ,200918)。并参见UN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7条。

;其二从遴选标准而言,“文化景观”的入选项目只须满足符合文化标准的一条或多条标准,而不必涉及其他的自然标准;其三从类型划分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园林、公园)、有机进化的景观(残余物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文化)三类。所以说,“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应该在于文化方面,或者说,“文化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与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以美学的态度看待自然,开拓自然文化。

(参见表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关于“文化空间”(“文化场所”)的分类有颇多争议。起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分为五类,而实际宣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却多了“文化空间”的类别(见表5);与此相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有“文化空间”的类别,而实际上在国务院两次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却难觅其踪迹

参见相关文献。

――于是便引发了关于“文化空间”的学术争端。

从源头而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文化空间”概念来源于《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UNESCO,1989)“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把“文化空间”解释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 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王文章认为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本身就不是一种逻辑的分类,难免会出现一些跨类现象。乌丙安认为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在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传统节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文化空间。但这些解读听起来仍然有些费解,关键在于要解释清楚“文化空间”为什么是“非物质”的。相对而言,向云驹的解读比较透彻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20091026,《再论文化空间》20100101,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他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人类学”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类别、样式之一的文化空间,首先必须有实在、实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必有物的存在(桥、民居、村落、庙宇、街道、广场等等),或有固定的(如物的永固性)时间周期;其次,这个空间必与人的身体的栖居和精神的栖居相关联,才成其为“文化空间”。栖居必然建造,建造是人在场的象征和天然成分。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有人在场和出场的空间。因此,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果没有活的人在场,“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话,那就只能是文物、古迹和遗址(“文化遗产”)。向云驹的解读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文化空间”的释义作了必要的注脚。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文结论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官方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World Heritage,汉译名“世界遗产”,包括了“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四个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颁布的官方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汉译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UNESCO官方的中文文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本公约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这一文本将目录译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人类”二字,以表示这是一种“在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4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知,“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社会层面通常的兴奋点在其UNESCO“出身”,比较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讨论学术问题时,为避免产生歧义起见,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4.2 问题讨论

两个《公约》的根本宗旨在于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9-95条有关“完整性和/或真实性”条款内容。

。国家为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3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第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表”分列了8个资源主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4.3条款,见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

,其中的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等类别多与“世界遗产”(自然、文化)有关,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别则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换言之,本文讨论的两种类型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吸引物有着有高度的相关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例。旅游通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要素进行生产性传承,如昆曲(人类2001)(国家145 Ⅳ1)

人类、国家、国家三推分别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人类2005)(国家101 Ⅱ70)、京剧(人类2010)(国家172 Ⅳ28)等

参见表3。

是通过旅游“娱”的要素的发挥、通过剧场演出和票房收入解决一部分传承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购”的要素的发挥,使濒危手工制作技艺在各类旅游摊档令人爱不释手的小商品形态中保持“活态”,如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国家898Ⅷ115)、龙凤旗袍、亨生和培罗蒙奉帮裁缝(国家三推Ⅷ6)、上海鲁庵印泥(国家917Ⅷ134)、曹素功墨锭制作(国家三推Ⅷ73)、油纸伞、西湖绸伞(国家923Ⅷ140)、嘉定黄草(国家830 Ⅶ54)等;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嵌入现实生活,成为居家旅行、日常用度的趣味盎然的选择,最典型为“吃”要素的发挥,如存续我国城市历史文脉的“老字号”项目等(见表6)。

令人瞩目的是,在2010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睦、味觉上的美好体验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平衡的“法国美食大餐”(人类2010)首次以一国美食而被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见UNESCO官方网站;并参见《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报道《法国大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美食大餐”是庆祝个人或群体生活重要时刻,如:出生、结婚、生日、纪念日、庆功和团聚等活动时的一种实用的社会风俗,通过节日盛宴,法国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独特的美食艺术。“法国美食大餐”的入选,对旅游资源而言,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遴选将逐渐从诸如中医针灸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吴越,王乐.如何让老外弄懂活血化瘀[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10)(444 Ⅸ5)、中国活字印刷术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人类急2010)(国家918Ⅷ135)、中国书法

莫三相.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09)(国家839Ⅶ63)之类主要依赖于诠释系统予以转化的项目趋向于开始关注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通俗旅游吸引物了,这对于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鲜活的信号。オ

(鸣谢:谨对上海师范大学张萍、姚小梅所承担的资料整理工作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2] 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6:8.

[3]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4]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

[5]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

[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293,300.

[7] 冯骥才.符号中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上卷22、136;下卷200、202、210、220、270、302.

[8]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

[9]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10] 莫湘.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11]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

第2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象征 比喻 异同

在最初的一些修辞学著作中,我们很难发现对“象征”这一辞格的定义和评论。但对比喻却有详细准确的论述。因为在古代文体中,象征更多地被运用在寓言故事中,这种文体遮盖了我们对象征的研究。随着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的口语化,写作手法也有所更新,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象征这一辞格。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列其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别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别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未列入辞格,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即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其他事物来描绘要表现的事物。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里。说某一对象同别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别的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稍显深刻一些。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一、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1、象征的定义和特征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描绘具体形象,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间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艺术家要表达的含义。

2、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

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一般来自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3、比喻的定义及特性

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鲜明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用“像、似的、是、仿佛”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增强形象性的手段。本质上,比喻属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通过句式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二、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用“燕雀”比作“庸人”,“鸿鹄”比作“陈涉”,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属性不同

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概括的内容更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2、象征和比喻中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象征的本体和客体是不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寓彼,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喻彼。象征中可用具体的本体表示某种抽象事物,但比喻中必须是具体表示具体,抽象表示抽象。如“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象征的客体与本体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则要求“形似”。

3、象征和比喻的表现方式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意思不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4、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效果不同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可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比喻一般在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非文章的主要题材,它运用灵活简便,旨在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3.

第3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文化特征对于动画人物设计的 重要性

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我们所要反映的就是在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也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动画人物设计中,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都能够对民族的文化加以充分的展现,同时也会使设计出的动画人物更加生动,能够为角色带来内涵与灵魂。

二、 我国传统动画人物设计的文化特征 体现

1.对于民族气质的彰显

在对我国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民族气质得到不断的彰显,这也是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特征的运用让人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人民具有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民族气质也得到体现。比如说在《西游记》、《哪吒闹海》等动画作品中的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恶势力,各路神仙以及师徒四人则是代表了不为强权所低头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文化特征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民族气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我国是比较倡导的,在动画人物设计的过程中这一思想同样贯穿在其中。动画人物设计是将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同时能够反映我国在某一时期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体现为人物设计明显出现过于老套的现象,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代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就是“中国元素”,使人物性格特征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文化特征的融入使得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3.自身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我国当今动画人物设计理念,我们能够充分的看出,在当代我国动画人物设计已经将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与利用,其文化特征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中国风格。比如说《熊出没》以及《喜洋洋与灰太狼》等等作品中动画人物设计就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文化思想“邪恶不能够战胜正义”,深受广大群众们的喜爱。对于这一文化特征我们也能够充分地发现自身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日趋明显,对于其动画人物设计与塑造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同时对动画人物的设计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动画人物正面形象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在我国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其正面形象设计过程尤为注重,这也是我国动画人物设计中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设计师塑造动画人物魅力的关键所在,便是文化特征的融入,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是推动动画人物设计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不断将时代文化的不同特征融入到每一个人物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动画人物为广大人群所接受,让其魅力得到了不断的发挥,人物形象塑造过程更加完美。

三、动画人物设计中文化特的征融合

1.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对于文化特征的体现过程我们还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融合过程,在国外一些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灌篮高手》以及《足球小子》,这两部动画片中动画人物塑造过程就融入了其国家的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使得动画人物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可以得到闪现,其动画人物的形象被堪称为经典之作。我国动画人物设计中也应该融入我国当代的文化特征,让其人物设计具有当代文化特点,这是动画人物设计的发展方向。

2.“中国元素”的体现

在对于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其文化特征还要将“中国元素”进行不断的融合,这是我国动画人物设计的特色所在,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当代动画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对于动画人物设计中“中国元素”的体现主要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体现,比如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等,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大耳朵图图》这样的动画人物的设计与塑造过程,使其文化特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3.时尚与动画人物设计的相互渗透

在对于动画人物设计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比如说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就将时尚元素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说明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充分的看出其发展方向所在。

第4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1.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1)气候气象。盐城的气候通常分为北亚热带气候和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灌溉南方为北亚热带气候带,灌溉北方为南暖温带气候带。同时由于盐城濒临黄海,也可归类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盐城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2)水文及植物特征。盐城市区内河流数量众多,被称为“百河之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上述河流也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同时盐城还有大洋湾湿地。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具有很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植物。1.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盐城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119年,文化丰富,比较著名的有淮剧和香火戏。历史名人众多,有施耐庵、陈琳、乔冠华等。

2盐城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2.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地质地貌对园林风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风景的结构布局上。在园林风景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都有对应的设计方法,只有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设计的风景园林才会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景设计风格。由于盐城处于平原地带,因此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情况,让盐城的地质地貌特色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地域气候特点表面上看起来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较小,然而在园林风景设计实际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各地之间的地域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独特的气候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从而对当地风景园林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盐城的园林之所以面积较大并且连成一片就充分考虑到了盐城濒临黄海的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抵御台风的袭击。(3)植物和水文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气候造就了该地域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水文特色。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恰恰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的可观赏性离不开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成功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只有在该地域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和水文可以使当地的风景园林与其他地域的风景园林有着显著的差别,避免风景园林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市区河流密布,同时还有大洋湾湿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把盐城的植物特色和水文特点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盐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切实的反映了当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足迹,是每一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正在被人们淡忘,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中就更有必要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设计的风景园林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可以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很好的传承。(2)人文符号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在国外的很多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文符号因子都被很好地融入当地的风景园林中。很多名人的故居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都被很好地利用。盐城历史名人故居众多,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盐城的名人故居,从而让盐城的风景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民俗风情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由于盐城历史悠久民俗众多,特别是淮剧和香火戏是盐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盐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充分发掘盐城的民俗风情因子,让盐城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子。(4)社会特征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与我国古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特征的变化上,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上述情况,充分发挥城市风景园林的作用。

3结束语

第5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 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第6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不同戏剧特征论的中西方戏剧观

    在戏剧特征论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观念注重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共通特征,探讨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联系。而西方传统戏剧观念倾向于发掘戏剧艺术有别于其他文艺样式的个性特征,探求戏剧艺术自身的本质特性。西方戏剧观念认为戏剧是以语言为媒介,利用人物的动作对现实生活的摹仿,以达到净化和陶冶感情的社会效果。它在社会文化中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与音乐、图画、诗歌区分开来,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传统戏剧特征论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戏剧特征论却恰恰相反,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西方戏剧家认为本质是个性,中国戏剧家则认为本质是共性。

    中西戏剧特征论的迥然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西方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对象,祟尚“人神对立”的宇宙观。西方人习惯于同中见异的思维模式。通常以冷静科学的理性态度,认真地审视外部世界,细致地观照内心世界,把现象与本体划为两端,自然和人世分为二物,强调对立双方的剥离式的分析与综合。因而西方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采用的是把戏剧艺术从宇宙万物中逐层剥离、独立出来的办法,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古人把人和宇宙看成互相包容、和谐统一的整体,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源,这一本源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出各种形态的事物。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同一的、不变的,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产生出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古人通常把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自然与人世视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模式使中国戏剧家在探讨戏剧特征时,倾向于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以此揭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侧重于求异性不同,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求同性,这决定了中西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分别选择了差异性与类同性的不同方面。

    不同戏剧社会功能的中西方戏剧观

第7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和田玉 昆仑玉 俄罗斯玉 软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26-01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都是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软玉,他们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特征差异不大,在市场上很容易相混。本文对这3种软玉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正确鉴别这3类软玉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 成分

1.1 化学成分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3种软玉的主要化学成分相似,并接近软玉的平均化学成分。和田玉中的白玉的主要化学成分:Na2O 0.21%,CaO 13.21%,MgO 24.94%,SiO2 57.11%,Al2O3 0.79%,FeO 0.78%;昆仑玉中的白玉的主要化学成分:Na2O 0.04%,CaO 13.27%,MgO 24.95%,SiO2 57.52%,Al2O3 0.11%,FeO 0.09%;俄罗斯玉中的白玉的主要化学成分:Na2O 0.12%,CaO 12.52%,MgO 25.02%,SiO2 59.17%,Al2O3 0.77%,FeO 0.16%;软玉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平均值:Na2O 0.18%,CaO 12.91%,MgO 24.16%,SiO2 57.23%,Al2O3 0.71%,FeO 1.47%。

1.2 矿物成分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的矿物组成分都以透闪石为主,含量一般在95%以上。透闪石由微晶隐晶质集合体构成,主要有显微纤维状透闪石和片晶透闪石两类。显微纤维状透闪石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越高,玉石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隐晶质透闪石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片晶透闪石部分,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含量多时使软玉的匀一性和透明性减弱。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3种玉石的一些物理特征的差异,不同特征的透闪石含量差异是主要原因。

2 物理特征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的颜色基本相同,以白、青白、暗绿、灰色、灰黑、黄色为主。俄罗斯玉具个性的棕色、褐色糖玉品种。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都多为半透明玉,但总的来看昆仑玉和俄罗斯玉透明度较和田玉好。和田玉总的显示油脂光泽,昆仑玉为腊状至玻璃状光泽,俄罗斯玉呈油脂状玻璃光泽,略带瓷感。昆仑玉山料和俄罗斯玉山料与和田玉山料,差别最大的是后者的油脂光泽较前两者强,体现在感官上的差别是后者的“温润感”比前者好。

和田玉的平均密度为2.70g/cm3,硬度6.22;昆仑玉的平均密度为2.95g/cm3,硬度5.8~6.3;俄罗斯玉的平均密度为2.98g/cm3,硬度在5.2~5.4。

3 结构构造

和田玉的结构,以纤维状、毡状和片状微—隐晶质变晶结构为主。纤维状、毡状隐晶质结构的玉石质量较好。俄罗斯玉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过渡结构和中粗粒变斑晶结构以及碎裂结构。昆仑玉晶形呈叶片状、长纤维状分布。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常见的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透闪石矿物均匀分布在玉石中。一些玉石具有片状构造,是后期构造应力所形成,这种玉石利用价值会降低。

4 地质成因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都为接触交代矿床。和田玉和昆仑玉原矿(山料)产于中酸性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变质碳酸盐岩(大理岩)接触带中。俄罗斯玉原矿(山料)主要产于白云石大理岩与辉长岩、正长岩、花岗岩接触带。

5 鉴别特征

和田玉、昆仑玉和俄罗斯玉都为产于岩浆岩与变质碳酸盐岩(大理岩)接触带的交代矿床,矿物成分都以透闪石为主,结构构造和物理特征相同或相似,但它们也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可以作为这3种玉石的鉴别标志。

和田玉和俄罗斯玉除山料外,还有大量的籽料、山流水料,昆仑玉主要为山料。昆仑玉和俄罗斯玉的透明度比和田玉好,但温润感不如和田玉。昆仑玉的透明度明显高于和田玉和俄罗斯玉,质感和凝重度不足,显得有些轻飘,总体感觉是“干”,油润度差。昆仑白玉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水头足呈蜡状光泽而缺乏“凝脂”般的温润光泽。昆仑玉有絮状棉绺或黑褐色翳状斑点“石筋”、“水线”、“石钉”等杂质。俄罗斯玉缺乏温润、糯柔的感觉,并特有棕色、褐色糖玉品种。俄罗斯玉山料显得有些“钢”,雕刻中容易产生崩口、崩点而显现暴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宏,郭廷锋.试论青海昆仓(软)玉[J].青海国土经略,2009(2):42-43.

[2] 王进军,赵枫.新疆和田玉的特征研究[J].珠宝科技,2001,14(2):5-8.

[3] 魏元柏.几种软玉的矿物学特征[J].矿床地质,1996,15(增刊):94.

[4] 王蓉,冉文生.新疆和田白玉、俄罗斯白玉和青海白玉的鉴别特征[J].投资与合作,2011(6):235.

第8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云南 岩浆型 铜镍硫化物 矿床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82-1

在云南的南北向矿区中,有很多基性和超基性岩体分布于攀西裂谷一带,在这些岩体中主要包含的成矿体系为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近年来,逐渐建立了“小岩体成大矿”成岩成矿理论,使很多矿床得以发现,在矿业勘查评价中,此种成岩成矿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云南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受此理论的影响颇深,但在找矿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在此矿区,并未开展过找矿前景评价工作,即找矿前景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1矿化地质特征

在此矿区中,岩体岩相带严格控制矿床矿体的产状、规模和形态,致使围岩和矿化关系表现为渐变过渡式。在边缘相中存在很多石英辉长岩,此种岩石基本不发育矿化,在过度岩相带很多暗色辉长岩矿化表现为稀疏浸染状和发育星点状,而处于中央相的橄榄辉长岩是岩体的主要岩相,矿石构造主要呈现为不同程度的侵染状,而海绵陨铁结构矿石是非常少见的。在此矿床中,中央相的橄榄辉长岩中富含大量主矿体,在过渡带也也大部分矿体存在,而在辉石岩相带中,矿石构造主要为稀疏侵染状和星点状,含矿性一般。在空间展布上,矿体受岩体空间展布的严格控制,在垂向和平面上,矿化存在空间产出变化规律,其平面特征表现为“南富北贫、内富外贫”,沿着矿化体边缘逐渐深入矿化中心,矿化程度也在逐渐增强。矿石构造特征呈现分带性,比如星点状、稀疏侵染状、中等稠密侵染状、稠密侵染状、海绵陨铁结构,可见矿化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在垂向矿化特征表现为“上贫下富”,由上至下矿化趋势越来越强,且矿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矿化同样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在矿石金属矿物中,以钛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钛铁矿、黄铁矿居多,紫硫镍矿、红砷镍矿、针镍矿、白铁矿比较少见,而镍黄铁矿更是少见,因此,在探寻岩浆型铜镍硫化物时,应该基于当地地质条件,进行找矿分析。

2找矿分析

本文研究基础为云南大民太铜镍矿区,对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岩体分异特征、侵位形式

在大民太岩体中,所包含的岩相为辉石岩相、橄榄辉长岩相、暗色辉长岩相、石英辉长岩相,这些岩相的分带特征呈现同心环状,由此可见,该岩体的分异性比较好,由于各个岩相带的关系表现为渐变过渡状态,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来自于一次位作用,在深源熔浆浅部单式侵位中成岩成矿作用加速了就地熔离结果的形成。与其他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相比,比如金平、黄山、金川、白马寨、喀拉通克等,岩体具有较低的分异程度。在岩石岩性组合中以辉长岩--辉石岩--橄榄岩型为主,此铜镍硫化物矿床不具有典型性,在岩性组合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典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相比,两种矿床在岩体岩性组合方面存在某些相似性。在矿床规模和矿化富集程度中,岩浆侵位形式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相关勘查研究显示,单式侵位矿床往往具有较小的规模,而在很多大中型矿床中,基本都是复式侵位结果。排除岩浆就地熔离成矿作用,矿石构造往往来源于晚期贯入的致密块状和海绵陨铁状结构。

2.2岩石地球化学标志

在大民太矿区,分布于上地幔的亚碱性拉斑玄武岩浆为基性和超基性岩体的成岩原始岩浆,此岩石属性不仅利于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岩,还利于铜镍硫化物成岩成矿,其中偏镁系岩石存在显著优势。与许多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相比,云南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在岩性分异方面存在某些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些许差异。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表现为富钙、贫铝、富钛、低碱、高铁等,此为非典型铜镍硫化物的特点,而典型铜镍硫化物的特点表现为贫钛、低碱、高镁等,而在岩石组成方面,钒钛磁铁矿的岩体特征表现为贫铝、富钛、低碱、高铁等,与非典型铜镍硫化物的岩石组成特征完全相符。在岩体中,如果氧化镁的含量为9.95-15.91%,即氧化镁的平均含量为14.53%,那么在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中,有利于中镁铁岩石系列的形成,相比于国内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氧化镁的含量偏低。岩体基性岩的m/f平均值为1.91,超基性岩的m/f平均值为1.19,相比与典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上述m/f平均值明显偏低,一般情况下,超基性岩的m/f平均值高于基性岩,而在此岩体中,其特征却恰恰相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超大型和大型矿床的m/f平均值基本大于5。基于岩石地球化学指标,在大民太矿区,其地质条件有利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的形成。

2.3矿石组构特征

在大民太矿区,大部分载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铜矿,其中镍黄铁矿比较少见。在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要矿物组合,其中常见矿物载体为镍黄铁矿。相比于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在此矿区中,氧化矿物为金属矿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磁铁矿、钛铁矿等,在矿物组合方面,与新疆哈密香山矿床比较相似。且磁铁矿和钛铁矿具有明显的多世代性,充分反映了成岩成矿环境的不稳定性。在矿石构造中,比较多见的为侵染状构造矿石和星点状构造矿石,对于致密块状构造矿石很少见,甚至没有见过,此种结构主要是通过岩浆复式侵位深部熔离作用和贯入作用形成的。

3结束语

总之,在大民太基性岩体和超基性岩体中,有利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大规模形成,具有明显的成矿类型特征,与复合矿床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矿床规模局限和深部验证缺乏,致使小岩体成大矿的地质条件明显缺乏。因此,在实际找矿工作中,应该建立规模性找矿,而某种单一的、特定的规模找矿普适性规律较差,决不能简单套用,应该根据矿区的地质事实,对找矿前景进行客观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9篇: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地质;物化探技术;产状;元素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72-02

1 地质概况

某地金矿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构造带东段南侧地层中,矿区内的岩性着重是:大理岩、二云石英片岩、变粒岩以及斜长角闪片岩和闪长玢岩脉等。

在矿区内的北西向顺层韧性剪切带上存在较好脆性的破碎蚀变构造,其控制着整个金矿床的分布和规模。构造蚀变岩型属于一种金矿类型,在矿石中还伴有部分强黄铁矿化,黄铁矿化由矿体向外出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脉状矿体的厚度通常达到了1m~2m,黄铁矿化蚀变带的宽度在几米到十几米之间,黄土矿化在分布和规模上远远大于矿体的分布和规模。

2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2.1 元素组合特征

化探运用土壤测量,详细的对多种元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元素包括Au、Ag、As以及Cu和Zn等。通过R型族群进行分析,在系数达到0.02的基础上,将组成元素划分成三个亚群。

2.2 元素富集特征

通过采用岩石样品的方式对岩石中的成矿元素与核心伴生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行掌握和熟悉,表1为各类岩石中不同组成元素的平均含量分析表,详见如下:

我们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Au和Ag在斜长角闪片岩、炭质二云石英片岩以及二云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中的含量基本上和地壳克拉克值一致,这说明,在以上类型的岩石中没有出现Au和Ag的富集现象。

在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中,Au和Ag含量占到地壳克拉克值的8倍左右,并且和金矿石之间存在相似元素组合的现象,这就说明,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和金矿体存在一致的物质源头和富集机理,它所形成的化探异常和金矿所形成的化探异常之间存在相似性。在这里将其看做一种干扰性异常。

2.3 异常元素分带特征

因为当初没有对深部地质工程进行钻探实验,所以只能以地表异常宽度为依据,取得元素的横向分带。选择和成矿存在密切关系的第一亚群元素Au、Ag以及A s和Pb,对横向分带序列进行计算,该序列为AsAuPbAg。As属于一种前缘元素,而Ag属于一种近矿元素。以分带序列为依据,可初步性的对矿体的剥蚀状况进行判断。

3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为了对岩石极化特征进行掌握和了解,收集了矿区范围内各种岩石的物性标本,通过标本架法对其极化率进行测定。表2为主要岩石极化率的特征值,详见如下所示:

4 物化探异常评价

4.1 异常性质判定

在金矿区范围内圈出两个化探综合异常,其中处于测区中部的为1号异常,北西走向,在形状上为宽带状,其强度高,且规模大,元素组合包括Au、Ag以及As和Pb。在1号异常的北面是2号异常的位置,在形状上呈椭圆形,其规模较小,元素组合包括Au、Pb和 Ag,见图1所示。

通过物探圈出三个激电异常,即DJS-1、DJS-4和DJS- 5。DJS-1处于测区的中部,北西方向走向,在形状上呈宽带状分布,其强度高,且规模较大,构成了东面和西面两个异常中心,其位置和1号化探异常是相互吻合的。DJS-4和DJS-5处于DJS-1的南面,在形状上呈条带状分布,和DJS-1相平行,不存在化探异常的现象,见图1所示。

1号化探异常和物探DJS-1激电异常之间吻合, 应当属于黄铁矿化金矿石所造成的一种异常现象;2号异常属于一种较为单一的化探异常, 应当属于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造成的一种异常现象;DJS-4和DJS-5属于一种单一的激电异常,应当属于炭质二云石英片岩造成的一种干扰异常现象。

4.2 矿体剥蚀程度和产状

我们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1号矿导致综合化探异常的,在西部地区只有As和Au两种元素异常,在中部有Au、Ag以及As和Pb元素异常,在东部,以Pb和Ag两种元素异常为核心,由西向东,其前缘元素异常的程度逐渐下降,而金矿元素异常却逐渐有增强的趋势。通过异常评价判断:异常西段的矿体处于一个剥蚀程度较低的状态,而异常东段的矿体被严重。为了对矿体的产状进行查明,在1号异常的东段和西段各自设置了激电精测剖面,进而获得了较为明晰的矿体产状信息。

5 结论

在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可取的找矿方式,它在找矿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根据物探异常对工程进行验证,已发现了一大批的金矿。弄清区域范围内和矿产资源相关的地球物理特征,选准综合性的找矿方式,这有这样,方可充分的对物化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进行发挥。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有色物化探公司.青海省都兰县沟里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普查报告(内部资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