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加强德育建设精选(九篇)

加强德育建设

第1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 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 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 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 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 ,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 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 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 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 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 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 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 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 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 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 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 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 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 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 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 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 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 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 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 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 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 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 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 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 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 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 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 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 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 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 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 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 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 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 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 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 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

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 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 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 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 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 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第2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关系实施途径

一、中职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这类学校担负着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行业工作所需的必备生产技能;二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但该类学校由于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较低。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技能,而且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因此,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师德建设成了职业教育的关键。

纵观古今,从教育先贤孔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在四川地震灾害中为了学生而舍弃生命的感动中国的十大灾区教师谭千秋、严蓉等人民教师,以及现在活跃在平凡教育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能够有不平凡的壮举,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做出卓越的成绩,都与他们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师德修养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因此,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学生的品德,只有心灵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灵,只有行为才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但目前中职教育中有悖于师德的现象屡有发生。由于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师生纠纷时有发生,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如何实施中职学校师德建设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要使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外”与“内”的关系。

“外”指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师朝夕工作学习的学校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德行影响重大,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下,学校环境也受到冲击。例如,个别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激情;个别同样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领导,官本位风气日浓。学校领导的个别案例不时被媒体披露。前武汉大学某校领导触犯刑律的报道在教育界引起不少的震动。这样的外部环境必然导致人心涣散,法纪观念淡薄,个人私欲横流,师德建设从何谈起呢?

“内”即自我修养,自我反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提高师德修养,离不开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学习和修炼。自省自悟、自修自养,这是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手段。

2.加强教师师德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自身特点,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要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要处理好“予”与“取”的关系。

“予”指的是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是千百年来教师的德行之一,是对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取”就是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学校、学生对教师劳动的价值给予应有的承认与尊重。在“予”的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光辉的典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3.教师要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中职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授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因材施教。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不能要学生适应自己,而要主动适应学生。教师要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积极面对教育和管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教育新任务、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有教育专家提出,教师的教学力=师德×师能(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师德与师能的乘数效应显示,只有两个因子均提高,乘积应才会相应提高。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爱学生、爱教学事业不是一句空话,教学能力低下势必制约着师德水平的提高。

师德不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时代对于师德的要求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对于师德的要求不可能和古代一致,必须有时代气息。科学发展观对师德师风的要求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育人观。作为中职教师,我认为中职学校师德师风主要有政治品质、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过硬,政治坚定。在工作上,我们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时刻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决定,言行一致。

(2)在教学中依法执教。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园里做学法用法和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带头人,杜绝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杜绝犯罪伤害学生案件的发生。

(3)与时俱进,爱岗敬业。老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要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履行课后辅导学生的职责;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而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产业所需的初级人才的重任,加强中职学校师德建设既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又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即加强做好师德建设能够给力中职教育。所以,每位中职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第3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87―02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理论灌输、疏导和丰富的实践锻炼,而且还有赖于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德育环境的熏陶。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构成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德育活动及对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学校德育环境一般可分为社会、学校、家庭、虚拟环境四大部分。

社会环境是国际国内存在的对学校德育活动及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是指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如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氛围,广播电视、新闻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文化氛围;校园人际环境,如学校中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它是人受教育的起点,决定人的观念的原始取向,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的物质条件、社会背景、情感氛围、家长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等都会促进或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虚拟环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具有周围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的众多特点,而又非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虚拟环境具有交互、即时、便捷、广泛、开放、匿名、平等等特点,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可以说虚拟环境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日益增强。

二、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

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能以积极、正面、优美、丰富的影响力作用于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比较和导向,来反思、校正、重塑、巩固和发展其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情感陶冶功能。学生的理想追求、情感倾向、价值观念等受环境影响较大,学校德育环境能改变和重塑他们,因为学校德育环境将展示一种群体的精神氛围,对学生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陶冶他们的情操。

意志塑造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能以其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形式的直观性、内容的时代性和联系的紧密性等特征,以及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意识形态、舆论氛围等,为学生意志力的塑造开辟广阔的途径。

行为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一经形成,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德育渗透和熏陶氛围,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力,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不得不尽快消除自身行为和心理与环境的反差,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心理构建功能。学校德育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构建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征。

榜样示范功能。榜样的形象将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作用。在校园环境中树立勤奋学习、勇于拼搏的优秀学生榜样;在社会环境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特别足校友中的先进典型,都会对学生的精神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三、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途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校外环境的影响

校外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不为学校所能左右,但学校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环境的影响,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1)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和“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出学校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广泛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大力扶植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其次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西方殖民文化的辨别能力。再次,德育工作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2)用马克思主义占据学校校园网络。首先,学校德育网站要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开展讨论、发表评论,把青年学生引导到健康成K的道路上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再次,要提高网络服务功能,在网上提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招生、就业心理咨询信息,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上校园网的兴趣。最后,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活动,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振奋精神,增强爱党爱祖国爱社会的信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通过组织“三下乡”(送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磨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增加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规模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项目化、基地化。

(4)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络。学生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学校应建立学生信息网,组织有关教师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其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假期在家表现,征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努力抓好学校内部环境建设

(1)弘扬主旋律,优化教育氛围。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橱窗、网络等宣传舆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并要注重典型的培养和塑造工作,使典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事迹,可敬、可信、可学,使典型具有时代性、示范性。

(2)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灵感。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学校要花大力气加以建设:一是要抓好“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二是要对体现校园精神的内容,如校规校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以及反映上述内容的杰出校友、学校名人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受到良好精神环境的熏陶。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想方设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到:第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与管理。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第四,校园文化活动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参加活动后真正有所收获。学校要找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将对学生的德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进程中。第五,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5)完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学校要依据《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要求,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及运行机制。学校的宣传、学工、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发挥德育工作中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第二,制定序列化的德育实施训练规划。第三,建立健全以德育综合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并把德育测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第4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德育;可持续发展

德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的形式灵活多样,但运用校园文化建设来陶冶师生心灵,创造教育环境,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品德修养,培养优秀人才是助推学校德育工作,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德育的精神实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富有时代气息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校师生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助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打造优美洁净的物质文化,陶冶师生思想情操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我们努力做到,让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宣传栏、文化墙、文化长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区域都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教室内布置的班训、名人名言和学生创作的作品,与教室外文化长廊、宣传栏及充满活力的雕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校园里处处充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经过近年来不懈的努力,具有四矿学校特色的优美洁净的环境文化逐渐形成。

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了教育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最好的教科书,保持校园洁净的意识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脑海,“五有五无”活动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校的校园文化坚持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引导校园主体,用舆论等手段调整学生的行为,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提供保障。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精心打造四矿学校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学校精神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学校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影响着师生。为此,结合我校的历史、地理位置,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德育为首、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塑优质实用人才、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的校风,形成了“循循善诱,爱生如子”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博学善思”的学风,并将它们永久性地张贴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时刻警醒和激励全校师生。其次,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即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关系,教师与教师团结互助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关系,学生与学生竞争、合作关系。为使领导与教师关系民主和谐,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实行校级干部接待日制度,及时听取和解决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接受群众咨询,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设立校长信箱,加强沟通,广开言路,民主治校。学校还要求教职工处理好与家长、社会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把校园建设成师生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第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由校长或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作专题讲话,针对教师中出现的问题,做深入的思想工作。邀请专家或师德标兵作专题报告。近几年来我校先后邀请白银、平川“十佳道德模范”谢莉香、杨小琴等人来校作专题报告。他们的感人事迹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就是这样的精神教育活动,逐渐提高了师生修养,使他们走向成熟,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首先,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举办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先进班级评选”“文明礼仪伴我行”“学雷锋树新风”、参观活动、办黑板报活动、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集体、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其次,我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和星期四下午的大课间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建设,改变单调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使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使团队工作有声有色,使课间活动形成风景线,使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第三,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校园足球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好“田径运动会”和“经典诵读”等活动。第四,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增加阅览室座位数,开辟阅报宣传栏。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向学生开放阅览室,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正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中,学生不断追求理想并付诸实施,主动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素质的提升。因此,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实践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德育目标的实践过程。

通过近年来我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构建和落实,学校收获颇丰。首先,校园环境优美、大气。经过大家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高雅、洁净、简约、散发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经形成。校园里绿树成荫,林荫大道成了学生读书、休憩的乐园。校树――老榆树,她饱经风风雨雨的考验,仍旧未老,依然茁壮、根深叶茂地标榜着时代的春天,她的坚强与豪迈,是四矿学校全体师生坚韧创业、求知精神的最好写照。其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有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促使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上升。2013年2月获得平川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特色项目学校”称号;2013年6月荣获白银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以来连续多年获平川教育教学综评估一等奖。2016年获白银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称号。同时,学校秉承素质教育理念,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每年均有多名同学在省、市、区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第三,师生精神面貌变化大。校园文化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功效。近几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师生的精神面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牢骚话没有了,秽言粗语消失了。领导廉洁自律,甘于奉献,能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教师团结协作,敬业爱岗,爱生如子,善教乐教;学生诚实守信,文明守纪,谦让友善,勤奋好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已蔚然而成。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智能素质,实现“化人”目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营造和积极参与其中。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他们思想道德的提升。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是助推学校德育工作,使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余守萍.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

[2]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第5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专家、学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结合所处地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优势,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等主题,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搜集、筛选、归纳、整理,采用“资料—研究—实践—调整—初步定型”的行动研究法进行了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由全体教师参与编写一套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德育校本教材(每年级1册)。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落实德育课程

1.立足课堂教学 实施校本教材

教师利用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1课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德育课程与班会、队会、专题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整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堂教学模式。

2.立足学科整合 丰富实施途径

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建设工作中。科任教师根据自身所授学科教学内容,结合该年级的校本教材内容开展学科拓展实践活动。如科学学科与五年级“同我畅游永定河”校本主题相结合,开展了永定河河滩岩石的风化原因的研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对家乡的了解。美术学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宛平城、卢沟桥、永定河,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3.立足实践活动 拓展德育课程

学校每年开展两次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地点分别为德育基地和社区友邻单位。形成了各年级不同地点、不同主题的活动系列。

各年级的活动依据校本教材、但不拘泥于校本教材,老师们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小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前,学生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多个感兴趣的问题。全班讨论研究班级小主题。三年级活动主题“随我走进宛平城”,学生们就把非常关注的“宛平城墙是否应该重建”作为研究小主题。六年级学生开展关于卢一小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性学习,他们为学校设计了“文化墙”:如涂鸦墙、读书墙、历史墙、民主墙等,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对母校的热爱。

4.及时开展评价 促进课程落实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及时开展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研究制订了评价工具,如游客反馈表、小导游评价表、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表、教师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细则等。

经过多年探索和积累,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活动的地点、参与的年级、组织教师的要求以及活动的内容等方面都建立了明确的制度与要求。保证每个学生六年级毕业前,都能完成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并完整地参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

对德育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1.德育课程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因此,在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2.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命现状、身心规律和生命成长走向来看,坚持“活动育人”的过程与方法,才能将德育课程落到深处。

3.开阔思维,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是落实德育课程的重点。何时何地采用何种资源最合适,这就需要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了整合能力,也就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第6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品德 教育 爱国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94-01

问题的形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在这时形成,也是接受力,可塑性最佳时期,厚德载物,德乃载物之车,车愈大愈能载物,学生要立学必先立志,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修德。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才会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从而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持久的毅力,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为一生奠定厚重的道德基础,因此显得尤为必要重要。但由于社会,民众高度关注高考,上级部门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的成败,以高考成绩奖励老师的得与失,家长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于是乎,老师只好拚命逼学生拼命学习,千方百计提高成绩,绞尽脑汁增加分数,竭尽全力考入大学名校。学生在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品德修养,道德建设。这真是“舍本求末”,误国误己。后果堪忧。

问题的后果

人一旦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便失去了行为准则与做人的基本规则,如无舵之船,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禁不住各种腐朽思想及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诱惑。船顺风时尚可,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放弃学业。怕苦怕累,唯我独尊,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现象一:一女生上初中时,每次考试第一,获得过无数掌声与鲜花。升入高中依然非常优秀,但有一次考成第二,这女孩竟无法承受跳楼自杀了。

现象二:高考一结束,书被撕得粉碎纸片乱飞,然后聚众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偷盗。

现象三:回到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报恩于父母,反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不听父母忠告,反嫌唠叨,大发脾气。使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生活艰难,父母辛劳。反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父母只能忍气吞声,还得“保障供给”。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是先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书?还是先教书把学生送入大学完成任务才与人?高考落榜的学生又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显然,品德修养与学做真人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培养呢?

问题的解决

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意义等问题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以及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已有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武装,自我教育磨练,从而开发人类自身的心智资源,换起人的理性与良知,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升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道德修养以提升人的价值意义,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平凡的人能够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激励人们事业学业上的成功,成为各方面的精英。这就需本人时时警惕激励自己,时时磨练善待自己,使人的思想,精神得到过滤,净化与升华,使人的心灵更加纯洁,高远,生命更加充实有活力。所以,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外力,创造条件,洗涤灵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修身养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切实加强道德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时时处处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诚于心,守信于人”的优秀品质,“仁者爱人,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要求学生从生活小节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遵守基本的做人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守住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第二,以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的,优秀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著、故事、人物为素材,大力宣讲,帮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学习屈原,林则徐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岳飞“笑餐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忠肝义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民族大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愈坚的顽强毅力,拼博精神。革命先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还有今年在高考途中,江西宜春两名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不顾高考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以及各级部门树立的“道德摸范”们的典型事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应大力加强和高度重视,注重宣传,正面引导。学校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分清真善美,学会做真人。用 正能量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习惯。学校要大力表彰奖励品质优秀的学生,树立典型;对他们“特招”或“保送”。

第四,多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实践,劳动锻炼,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堪大任。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父母之不易,家庭之温暖,社会之关爱。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粒粒皆辛苦”。 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热爱人民,孝敬父母。

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广大教师做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劳动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韩俞《师说》

第7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0.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1.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2.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3.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8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信企业 职业道德 教育建设

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其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首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服务行业,职业道德的加强是必须实施的,而且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促进职业道德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依据,所以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电信企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随着电信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职业道德的建设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着实出现了制约性问题。

首先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态度,不注重细节的建设,例如电信企业中在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时,只是抽取空闲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中,造成实际与理论存在严重性的脱轨,而且对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知识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职业道德建设缺乏约束性的同时,导致理论知识体系的不连续性。

其次是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力度的欠缺,电信企业中的工作体系和类型是有差别的,部分员工服务于台前,还存在部分员工服务于幕后,但是无论工作性质如何,职业道德的建设是面向全体电信员工的,电信企业中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时,更偏重于台前服务人员,存在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偏差性理解,导致电信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参差不齐。

最后是电信企业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考核与评价体系,电信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利保证,但是现代电信企业中极其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方面没有约束感,促使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二、电信企业中如何提高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更是树立电信企业形象的体现,促进电信企业协调统一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基于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实际,提出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

(一)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伴随目前市场体制的变革和经济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扭曲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所以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促进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职业道德与企业经济,例如电信企业实施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即是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表现。

(二)综合性发展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提高员工素质和端正态度的思想建设,例如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首先针对电信企业中资历比较深的管理层,发挥管理人员的示范作用,之后将职业道德思想建设实施到各个部门,同时以竞争的形式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企业内集体氛围的形成促进企业职业道德的综合性建设与发展。

(三)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

电信企业中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职业道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公司形象,例如电信企业中专门设立的“服务窗口”,以此作为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团队并作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同时针对企业中职业道德非常优秀的部门给与实际性的奖励,以促进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和提升。

三、提高职业道德建设在电信企业中的意义

电信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在严格的职业道德管理下,促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提升,所以积极地建设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保障电信企业在社会上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电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目前电信企业处于行业转型的趋势下,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丽.关于电信企业营销模式及创新策略的初步探讨[J].科学之友,2010(16).

第9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

一、认真选聘班主任,科学配备班主任队伍

学校必须精心选拔教育教学经验足,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班级、学校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坚持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队伍中来,并且把是否具备“责任心、爱心”作为班主任聘用的首选条件。还要大胆任用年轻教师、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其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精神,带来了学生的新面貌,学校的新气象。

二、加强班主任任队伍建设,增强其素质与实效性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一是扎实抓好班主任培训活动。对班主任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如聘请专家讲座、外出观摩学习、实践指导等,给他们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既有校内间班主任的自由交流,传授经验,又有校内与校外的观摩借鉴,从而使班主任专业能力、自身素质也会快速提升。二是拓展班主任工作新思路。鼓励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和学习前沿理论,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2.增强科研意识。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是“奉献+科学”型的班主任。这个“科学”指的是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建立完善必要的班主任研修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层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

3.重视师德教育。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因此班主任应该成为师德的楷模。学校要经常提醒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发扬民主,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消除偏见,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妥善处理学生中的违纪问题,对学生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每学年与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建立师德档案,要求班主任做好师德学习笔记,写好心得,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

三、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等方面向班主任倾斜,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运用目标激励的办法不仅能增强班主任的事业凝聚力,引导、激励和规范班主任工作行为,还能激励班主任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级建设任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领导是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决策者,决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成败。因而领导一方面要在决策中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通过会议直接宣传教育改革思想和其他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深入到班级的具体工作中,了解、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听取广大班主任的意见,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切实可行性。学校管理者也要学会运用情感激励,增强领导的感召力、学校的亲和力,支持并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激励班主任教师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工作。在课时安排、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照顾,尽最大可能的方便班主任开展工作,这将有效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充分给予班主任人文关怀,愉悦班主任身心。学校要积极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情境,使班主任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