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96-02
社交网络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的应用,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交软件,Liu等人从公开与半公开属性等特点对社交网络进行定义。中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民人数急剧增长,据中网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度的报告显示,58.5%的人每天都要访问社交网站,属于黏度较高的用户,28.5%的人每周都会访问社交网站,属于中等黏度用户。由此可知,社交网络被群众普遍使用。网络社交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最大层面地帮助社交个体建立开放、多元的人脉关系网络。《地平线报告》认为社交网络中的交流互动推动个性化服务、内耗创新和知识的获取,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重点访谈,探究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分析使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取得有效问卷424份,男生比例为42%,女生比例为58%。
1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常用的社交方式情况
在社交网络方式的选择方面,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对QQ、微信的使用,其比例分别占有38%和29%;相比较而言,微博使用者也较多,占17%的比例;陌陌、朋友网也有在使用,只是使用者则相对较少。
1.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情况
社交网络已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由调查结果可知,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构成来看,1~3小时和31~60分钟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有55%,3~5小时所占的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在线上活动的时间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从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段来看,大学生使用的时间段多数是在9:00~12:00、12:00~14:00、18:00~22:00,但是在18:00~22:00的时间段里,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最多。说明大学生线上活动的时间都是在空闲的时间里。可见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合理地使用社交软件。
1.3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社交对象情况
在大学生的社交对象中,同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是朋友、父母亲属、恋人和老师,陌生人所占的比重最小。从中可见,大学生更倾向于和熟悉的亲朋好友进行聊天,而不是陌生人。其实,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利用这个平台,和老师在课下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互动。
1.4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参与方式情况
运用spass软件,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参与方式进行了均值分析。通过各参与方式的均值大小比较,可以看出,在网络上对于说说和照片等内容的参与,点赞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分别是评论、自发、转发、分享和收藏。该结果其实也反映出现今大学生的一种“点赞”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点赞代表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趋势。
2 社交网络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分析
2.1 社交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选择及时了解最新知识等11个指标来测量社交网络对学习的影响,采用五级量表测量影响程度。经信度检验,选择的学习因素的11个指标均通过信度检验,同时也通过了 KMO 和 Bartlett’s 球形检验,用于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经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负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了每个指标均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有效的解释因子。从因子负荷值看,学习方面可分为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和及时了解最新知识为社交网络的主要技能应用,同时认知主流信息资源、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及时解决了学习难题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选择增进亲友之间的交往等10个指标来测量社交网络对生活的影响,采用五级量表来测量影响程度。经信度检验,影响生活因素的10个指标均通过信度检验,同时也通过了 KMO 和 Bartlett’s 球形检验,用于进行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负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每个指标均为影响大学生生活有效的解释因子(见表2)。从各指标均值看,影响生活的主要因素有:认知、展示、提升自我、培育个人兴趣爱好、引领时尚生活、引导网络消费、了解健康、生活常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自身内涵的提升和生活品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2.3 回归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来揭示上述因素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影响。以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为因变量,以知识技能、实践技能、交往需求和时尚需求为自变量,探索各因素对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的影响。
计量结果表明,知识技能、实践技能、交往需求和时尚需求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和关注内容。从影响测度看,依次为:知识技能、时尚需求、实践技能和交往需求,对应影响因子分别为0.288、0.240、0.096和0.028。
由此可见,社交网络对学习的主要影响是知识技能,学校各方可以通过搭建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校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改变学习方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需。
3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台州地区大学生为例,定量地对该地区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探索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的结论如下:
①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媒介,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②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出大学生网络的使用情况是:上网已经成为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经常的课余活动;③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其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大学生上网的行为,应该给予支持,并且加以引导,从而合理地使用社交网络;④在正视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副作用,其危害的影响较大,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疏导,将其负面作用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Liu Y L,Ying X X.A Review of 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Experience and Applicatians[A].The Conference on Ww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0,749-752.
关键词: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Internet Impact on the Real Life
Qin Airong
(Zhangjiak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Zhangjiakou07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et’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al-life,the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lif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judgments.In the growing influence and permeate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d to rational use and development, develop advantage and avoid weaknesses,in playing an active progress role of the network.
Keywords:Network;Impact;Social life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塑造出另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向着更为文明的阶段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网络带给我们无限的知识和浩瀚的信息。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地球村从理论变为现实。
调查发现中国网民在世界上人数是最多的,有三亿三千万,这些网民上互联网的时间大大高于其它被调查的国家,它平均在网上呆的时间是15.7个小时。另外,在其他的指标里面,71%的网民认为他们拿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来拿,这个数字也大大高于其它的国家。还有一个数字,85%的人相信在未来10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这个比例也大大大于其它国家的互联网网民。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网络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企业、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网络活跃的身影。今天网络更是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感觉到了人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是那么的零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网络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
再次,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
网络购物:近年来,许多经销商进入网络,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的平台。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您就可以坐在家中,在网上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2600亿元,而2010年,国内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近乎翻倍达5131亿元,也是这一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了48.6%。
网络办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区的网上办工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内的所有企业80%的业务流程,它完成拉5大类64小时的政府服务。
网络新闻:网上有广播电台、数字报刊和视频新闻等,各种主要报刊、电视台等媒体都开通网站。你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
网络营销: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顶级电子商务企业,为供货商和采购单位提供网络营销平台,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等各种信息,通过网络随时和世界各国用户乃至潜在的用户进行沟通。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继阿里巴巴之后,淘宝网站推出个人店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意人。
网络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可以让学员随时随地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这种课堂之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让学习变的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和实用性。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知识的洗礼。
网络旅游:网络包容了天下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名胜古迹,你可以进入各个国家的有关站点,不出家门就可以游览。
网络就医:远程病情诊断正在为广大患者进行服务,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的医疗专家可以实现会诊。一个缺医少药的山村,也可以请著名医生通过网络来诊断病情。
网络炒股: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不再人头攒动,股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只需动几下鼠标器就能在线交易,并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利用几分钟完成股票交易,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技术分析,查询个股资料,获取最新证券信息等。为股民提供了最新最及时的第一手资料,颠覆了传统股民提着水壶在大厅要盯着显示屏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历史。传输速度之快,资料更新之及时,令人不敢想象。
网络交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面对面但远隔千里的网上朋友。这种交往由虚拟的渠道来实现现实的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邮件等等,虽然具有匿名的特点,但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种虚拟环境变的更真实,更让网民接受。网络交往是社会上人际交往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特点,它和社会上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交往对网民的精神生活影响极大。
网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更为复杂,网络除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首先,网络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社会尤其影响未成年人的黄赌毒,这些信息成为网络最大的毒瘤。其次,网络游戏的盛行,让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尤其是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一旦沉迷于网络,便不能自拔。第三,网络时代逐渐侵犯到合理的个人隐私,明星住址电话被公布到网络,人肉搜索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生活,这些本应该得到充分保障的人身权利,在网络时代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总而言之,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兴起,传统的生存经验和时空观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确实也应该注意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消解、制度的解构、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文明垃圾的衍生地,滋生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从未发作有任何一个事物像互联网一样发展的这么快,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消费等等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人们好像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对于网络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少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惊慌失措。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也是一样。我们既要享受于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正确读取面对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让网络真正地服务人类。
一、延伸生活感知,激发表达冲动
要培养写作能力必先激发表达冲动,这种冲动就是对生活有发表意见的冲动。而初中学生还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在培养过程中,即使生活展现在他面前,没有创设一个特定的氛围,他们是很难对现实生活发表意见的。因为生活太大,而他们的心灵太小。
日常生活是零碎的,一般人是看不出生活的主题的。但把很多相关生活的片断集中在一起时,生活的本质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集中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才能做得到。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个能力还在培养中,不是可以被预设的,不是讨论下就能具备的。而传统的课堂要做好这个生活“集中”工作很难,要复印就要耗材,要朗读就更要时间,呈现的程序成线性而不能选择。而网络的搜索可以瞬间达到这种生活“集中”,无论是生活事实还是生活观点。只有把我们在课堂之外的生活活生生地“请”到课堂里面来,让它们集中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他们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跨越时空限制,提供丰富素材
如一次感恩话题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题目了。一次作文写下来全都是写对爸爸妈妈的感恩,几乎雷同。 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用一个故事去敷衍一个概念罢了。生活离他们很近,但他们每天就这样生活着,犯不着一定要用“感恩”来诠释他们的生活。
在引进的网络多媒体的情况下,我们用图片展现动物世界里的“感恩”,用视频如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用音乐《感恩的心》……当然还有“非常”材料,如穷困地区没人赡养的老人、城市拾荒的老人,等等。有些是他们身边的,有的是他们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真实的存在,你想他们愿意这些人就是他们的父母吗?他们开始被震惊了,才知道自己从没被感动过。他们要开始思考,他们的感恩从何开始呢?平凡的生活是不容易出现高远的主题的。通过多媒体跨越时空的丰富素材,学生才能在更广阔的世界中看见生活的深度,留有思想形成的土壤。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写作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坐标,才会不断追寻生活的意义。
三、突出学生主体,培养理性思考
传统作文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人物,从命题出发,表达的主题没有自由,以罗列素材论证为主要任务,写出来的作文难有新的创见。在网络多媒体情境下,不是以教师命题为中心,而是以学生表达为中心。写作可以不是被要求而是被激发。我们完全可以不命题,收集一系列有着某一关联性的信息,学生就会被激发起写作的兴趣。特别是这些信息中有着多元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就会讨论,就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因为素材的丰富,必有化为简约的冲动。因为价值的多元,要选择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理性思维开始发生的时候。老师能做的只是规范思维,使之合乎认知逻辑。
八年级一次《我理想中的学校》的写作,按照经验我们会往想象作文去构思,直接写理想。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由现实出发,写出真正有思考力的作文来,不求大而求具体。于是,我们就收集了很多特色学校的材料,包括图片的、文本的、课件的、视频的;有现在的,有过去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接下来,学生就开始比较了,找出优缺点,讨论具体国情,找出合理设计,大到学校价值观,小到寝室的一个细节。文章便开始具体而丰富了。
四、扩大写作交流,激活写作欲望
网络环境下,课堂课后学生的作品可以相互交流,而批阅更可以加大交互性,老师可评,同学也可评。这种交互性比传统课堂的交流效率要高出无数倍。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任何一个同学的作品,比老师读范文效率高很多,而且读范文只能听听味道而已,感叹他人的文笔罢了,真能记住的却没什么了。
扩大写作的交流,对激发写作欲望的作用很大。在网络上交流,学生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意见,作品成绩就可以从别人的点击率、评价等级得出。自己的文章可以建立博客发表,积累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些都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提高作品的吸引力上多下工夫,这样才能更接近写作交流的本位。
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受制于条件,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怎么样学”的问题。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个体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充实。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给边疆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现代技术的普及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危及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6月,我国网民网络游戏服务使用率为64.2%,其中,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73.8%。大量的中小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不分昼夜地沉湎于虚拟世界,通宵达旦的投入到充斥着打斗、血腥的网络游戏中,这就必然导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出现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免疫力下滑等症状。第二,危及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并巩固的重要阶段,虚幻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对这一时期的学生产生冲击。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中小学生的无知与幼稚,输送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传递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扭曲学生的人性,使学生变得崇尚暴力、好斗和不相信他人,干扰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扰乱学校代表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危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长时间的上网必然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学生为追求上网而逃避学习,再加上部分网络游戏开设了游戏角色装备的买卖交易,使学生产生了“玩游戏挣钱,挣钱玩游戏”的想法,颠倒了学习与游戏的位置,对游戏更加“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状态下滑,学习效果不如意。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要使中小学生与其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时展趋势,因此,“堵”不如“疏”,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措施,把中小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转移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正义、良知的理解、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对生存意志的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为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读书,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绝大多数学生很少读课外书,要怎样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在汉字录入教学时,应有意识的下载一些经典书籍的片段,如《论语》、《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著作的语句,导入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学生就会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得到心灵的净化。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实践练习中,出具一些搜索的主题,如通过“汶川地震”图片搜索,教育学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而且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珍爱生命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通过“自然灾害”的搜索,学生会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防患于未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在讲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它的概念和实质,还应让他们认识到编制计算机病毒程序和入侵他人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Flas设计教学中,结合国际禁毒日,可以给学生设计主题:“珍爱生命,拒绝”,让他们根据主题上网搜索资料,制作动画,以此设计创作评定期末考试成绩。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预防吸毒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远离,才能切实保护自己,不被危害。”其次,在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教育部、等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功能的延伸,也是学生素质在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证。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动画设计教学中,以“文明校园”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比赛,学生设计完成后,利用投影公开展示作品,使全校师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绿色、文明、卫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不乱丢纸屑、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养。“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以感恩之心来爱世界,爱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必须调节其行为。为此,可在教师节前组织学生用AdobePhotoshop制作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给教师送去节日的祝福。在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体验了感恩的意义。
总评
《网络改变生活》一课所涉及的互联网应用,有的应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如信息浏览、即时通讯;有的应用学生基本了解,如网络购物。于是,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课完全不用细讲,可以一带而过,属于可上、可不上的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初中生基本都接触过互联网并能简单应用,但应用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有必要详细地讲解并进行操练。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发生了偏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网络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及其ι缁峤步、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网络给生活、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网络改变了生活,不能仅局限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操作。
朱老师精心设计了“运动会策划”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应用,感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和便利;汤老师则通过设计“春游踏青主题读书会”策划活动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体验网络应用对生活的影响。从这个层面分析,两位教师深入剖析了教材,定位准确,对“教什么”非常明确。
这两节课都是以大主题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暗线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受网络技术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具体细节点评
1.巧设主题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对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即时通讯、博客、微博、个人图书馆等网络应用的教学,通常会为每个具体应用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或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阐述。这样的设计使主题过多且分散,冲淡了对主题――网络改变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片段1(汤老师):
师:同学们,老师最近一直在“熬夜奋斗”――看《鬼吹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
教师以爱读的书作为导入,与学生共同讨论怎样组织“春游踏青主题读书会”的活动。
师:此次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选择书、活动地点、出行等。
片段2(朱老师):
师:今年的校运动会即将开幕,每年我们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家来说说,我们具体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全班一起讨论,统一思想,寻找解决的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出要做的准备工作:①设计班级口号和解说词;②邀请一名专业的教练(负责队列训练);③购买班服、国旗和花束。
点评:两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一个主题活动将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即时通讯等互联网应用进行整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内容源自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简单、真实、有效,而且开放,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高效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提高效率
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精心设计的任务,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他们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而且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
片段3(汤老师):
情境创设:读书分享会的策划任务。
自主学习:学生尝试完成相应的任务,在需要帮助时,可以参考教师的学习帮助页面,如果有疑问,记录自己的困惑。
发现问题: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提问。
提出问题,尝试回答:学生利用QQ群提出问题,知道的学生可以在群内解答或者一对一解答,这样不仅保持了课堂安静而且相互之间不干扰。
任务完善:学生完善任务,完成并提交任务。
未解决问题留存:在课堂中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则等待教师解答。
片段4(朱老师):
师:大家平时学习的压力挺大,没有太多时间来准备,今天这节课我们争取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为了提高效率,我把大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宣传组、联系组、购买组,请各组的组长来领取任务。
学生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不同的任务,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
活动一:群策群力,制订方案
……
活动二:分头行动,各司其职
……
活动三:成果汇报,发散思维
……
点评:这两节课都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引领下,在教师和小组成员的互助下,一步步完成任务,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各类网络应用。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每个小组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小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做中学,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如图1),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方式的学习,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容易理解,记忆也更深刻。本课面向的对象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这两节课教师都没有直接就具体的网络应用讲解,而是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体验,使学生理解更到位,印象更深刻。
4.利用学习支架,助力学习
学习支架的引入,可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有助于把学生从对知识理解引向深入探索,使其逐步掌握新知和技能。上页图2是汤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手册”,图3是朱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都属于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点评:这两节都是以主题活动大任务的方式展开的,很好地利用了“学习支架”,将大任务进行有效分解,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助力学习。
5.适时总结,提炼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片段5(朱老师):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发现大家都用了同一个工具,那就是网络,看来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组的劳动成果。
组长介绍自己组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用到的网络应用。
一、有教无类,我们都是虔诚的学习者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教师,有警察,有学者,有石油工人;有孩童,有青少年,有中年人,也有耄耋老者;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华侨华裔,还有外友人。在这里,他们都摒弃了身份,忘却了年龄,只是一个纯粹的诗词爱好者,诗词学习者,都是有着一颗诗意生活之心的人。其实,电视网络之前的其他观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借由电视和网络平台,在这样一种真正达到“有教无类”模式的教育之下,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都只是虔诚的学习者,我们都自然而然地为这诗词之间的中国文化的魅力而痴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理应从中受到启发。在课堂之上,面对“语文”,所有人都只是带着好奇和虔诚的学习者。不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学习基础,课堂能够接纳聪明伶俐,就同样也接纳憨厚单纯。此外,教师应该始终对课堂之上所传播的知识有信心,对“语文”中蕴涵的文化有信心。只要教师能够有教无类地带领学生去认识这样有生命力的文化,相信学生们都会有对知识最真诚的渴望,也都能在这文化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二、与时俱进,交流是学习最好的平台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个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其特点之一就在于诗词的选择是丰富的,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怀又是能够引起共鸣的。作为一名观众,在看到自己熟悉的诗句时,便能够获得对自身知识能力的一种肯定;在遇到不那么熟悉和理解的诗句时,还可以聆听各个文采斐然的教授学者的解读与教诲。有这样“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舞台上的选手在答题时不仅能够带领观众学习诗词知识,还会对观众产生其他的人文影响。在胜利者的表达中,观众可以学习他们对诗词的把握与态度,在失利者的表现中也会被他们对诗词的热爱所感染。不仅能够在一期期的节目中学到新的知识,更能够在这些热爱诗词享受诗意生活的选手、学者以及主持人的身上明白人外有人、学无止境的道理。观众看着台上的选手、教授、学者、主持人风度翩翩地交流,在欢乐之余,更能够看到文学交流之间闪现的文化魅力,真正感受到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有的学习都离不开交流。以读诗为例,这正是一种读者和诗人跨越时空的交流。跨越历史的长河,我们依然能从辛弃疾的词里看到他曲折的人生,领略他面对生活“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日渐豁然的态度。和朋友或者同学交流读诗的感受则又是另一种对诗歌解读的交流,也会有新的文学和文化的产生,一如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的兴起,这种文化的生生不息也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共享知识和交流观点的同时,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互联网+”的模式在许多行业都掀起了一定的行业发展的变革浪潮,在教育教学行业中也应如此。除却课堂内部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构建一些课堂之外的线上交流学习的平台。当然,教师也同样可以在线下组织小范围的类似“诗词大会”的文化、文学类的交流竞技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感知文化的魅力,享受“学习语文”这一生活方式的乐趣,真正理解“教育即生活”的意义。
三、诗意生活,学习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中国诗词大会提倡的正是一种诗意生活的态度。之前在网络上有一句备受争议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究竟什么才是诗意的生活?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何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并不是丰厚的物质资源下的挥霍,也不是骄奢逸贪婪的享受,而是学习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挖掘出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正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中所表述的那样,屋外风雨大作,他自能在“溪柴火软蛮毡暖”之间抱猫自适;现实的“僵卧孤村”并没有让他沉湎悲伤,他自有他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考场作文不良文风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原因:
一、“亮点”误区
出于对作文得分的片面追求,通常的作文课和习作评语中总是频率较高地使用“亮点”一词,并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将它肢解成若干条目,结果使教者的良好初衷走向了反面:片面追求深刻内涵而导致学生忽视生活中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题材,而这些题材往往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表达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于是大道理说多了,生活味道淡了,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被人为地遮掩了;片面追求结构方法而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某些作文选用题记、小标题、童话、戏剧、寓言等形式,但题记与主体脱节,小标题过多、过粗,每部分领起的内容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不切实际地选用童话、寓言、戏剧形式,反而弄巧成拙;片面追求语言的文采而导致排比句滥用、引用无度、拼凑名句、网络语言充斥,华丽辞藻取代了学生真实的言语,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在学生作文里很难出现,学生对个人表达能力信心缺失,对作文的兴趣热情锐减。
二、“跟风”训练
中考、高考作文阅卷尚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词句、轻篇章,重结构、轻思想的问题,因此中考后出现的大量“满分作文”良莠不齐。这些所谓的“满分作文”每年都将掀起一阵“研究”热,引发一股跟风热,这些作文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就进入了作文课堂,进入了形形的作文资料,成为作文教学的范本,成为作文训练的终极目标。于是,符合写作规律的训练体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跟风热”带来的以“技法”为核心的扼杀学生作文个性的机械操练。
三、自我缺失
较多的考试作文文风浮躁,缺少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所谓“材料靠编、结构靠仿、文字靠借”,以这种方式炮制的作文必然虚构情节、虚张声势、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陈词滥调。习作者揣摩命题意图,迎合阅卷人趣味,谨慎表达,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可贵的生活体验、感悟与启迪不敢表述。考场作文为保险起见,往往藏起了真我,迷失了天真、纯真的自我;取材古人事,忽视身边事;再现古代山水,而不涉及现实的生活;重复别人的论调,违心地讲些大而空的道理,而不表达自己来源于生活的真切思考。
让学生将生活带进作文,将真情带进作文,将思考带进作文,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认识“自我”的可贵,珍视来自生活的材料,让作文洋溢青春激情、凝聚青春哲思、流露生活感受,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不良阅读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41-01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的工程建设和推进,网络数学教学逐渐兴起。网络数学教学依赖于网络技术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而开展的数学教学新样式。目前,网络数学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教学同仁商榷和讨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是技术手段与数学学科怎样融洽的问题。
一、网络数学教学的前提,就是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特点,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特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习其它各门学科起着工具性的基础作用。工具性和基础性,实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学习数学,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学以致用,则是数学教学承担的任务。以一些生活的应用题为例,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的教学形态之一。第一;应用题的生活性。数学应用题都是源于生活,对生活问题的诠释,对生产和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网络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使生活化的知识更加形象的呈现。例如:商场购物可以通过人物,画面,声音,图像来反映。第二;应用题的实用性。例如:某旅行团到西吉县城想去看将台堡三军会师的纪念馆和单家集红色景点,不知道有多远,需要几小时往返,就是知道在比例尺为1:6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到将台堡10厘米,到单家集15厘米,可以算出从西吉县城到将台堡和单家集的实际距离,公共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小时,可以算出往返路上需要几小时,这样旅游团的安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数学的实用性。学数学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第三;数学应用题具有趣味性和思维性。利用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使数学教学很具趣味性和思维性。例如:一段flas,一个猎人,看见小树上有7只小鸟,开枪打死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根据一般特点,很多同学会想7-1=6,但是错的,树上没有鸟了,全部剩下的飞走了,这就是数学的趣味性和思维性。
以此观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生活化,实用性,趣味性和思维性的特点。真正感到学数学多么重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这些反映了数学学科的特殊规律性,是数学为数学之所在。这些特点也是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特别是进行网络数学教学予以特别关注。
二、网络数学的关键,辩证认识网络资源技术的数学教育功能。
如前所言,数学课是具有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思维性的特点,通过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学习数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认为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出发,网络和远程教技术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其教学功能是有限的。
(一)分析一,怎样认识网络媒体,远程教育媒体的数学教育功能。同各种有效媒体相似。网络和远程教育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寓教于乐的多媒体动画。可以给学生多感官的信息刺激,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些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理解问题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但是数学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因为数学教学训练学生反映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容易淡化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这样反而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分析二:网络资源的优势对数学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资源贫乏,方式单一。由于缺少丰富,现实的学习资源,学习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有的数学问题抽象,难理解,或不够彻底,思维深度不够。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以无限拓展,这样弥补了自然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信息量大,使学生一时无法接受,是学生变得心浮气躁。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讨论三:基于网络,远程教育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怎样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网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这是网络技术的一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容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选择适合的习题,来学习,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和远程教育网开放,交互的信息环境,还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同伴互助,交流,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也容易,放任自流,个别学习替代教师讲解,使学生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缺失。
三、网络,远程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借助网络资源技术优势搭建数学学习平台。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
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