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言语理解的方法精选(九篇)

言语理解的方法

第1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语言类型学(下称语言类型学)是以探究语言的共性为目的,以语序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局部分类为主要研究方法,强调从功能角度对语言现象予以解释的语言学分支或流派。语言学家刘丹青认为语言类型学有自己的语言学理念、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区别于其他主要的语言学流派。语言类型学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揭示表面千差万别的人类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共性和规则。随着国外相关研究的推进,语言类型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龚群虎、金立鑫、陆丙甫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在翻译和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的同时,已开始结合汉语实际对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进行考察并适时修正。在学者一致努力下,汉语类型学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使语言类型学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在众多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

狭义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都属于功能主义阵营,二者都运用感知、认知或其它语言系统之外的功能范畴解释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其间存在必然的互补和融合(fusion)。方面,前者认知语言学不再满足于对单一语言的穷尽研究,其视角逐渐转向通过双语或多语的对比考察以获得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以其独特的眼光对其作出概括解释,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展现其理论普适性。另一方面,与认知语言学一样,现代语言类型学也不再满足于其传统的、仅依赖少量语言事实、按单一参项便对人类语言作出总体形态类型划分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重新探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之间的异同,重点阐明其异同决定二者在理论导向和技术支持、跨语言佐证和学科划分等方面具有必然的互补性,进而阐释这种互补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融合,二者互补和融合之后便产生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范式——,认知类型学。

二、理论、方法及其互补

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差异并不就意味着相悖,学科之间可以互相借用,加强互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一)理论背景

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可视作当代语言学两大主流范式。各学派所持语言哲学观的不同决定其语言研究目的的差异。语言研究目的催生新的语言理论,而语言理论又进一步决定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上世纪中叶以来的语言研究范式大多产生于与形式学派

(如TG语法)的比较过程之中。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在语言哲学(即对语言本质,尤其是语法本质的理解)上形成鲜明的对立,而语言类型学在语言哲学方面较为谨慎,属于功能主义的温和派。一方面,语言类型学并不是不关心语言形式,只是在语言观上它和认知语言学有更多相似互补之处。二者都不承认“语言自治观”。另一方面,语言类型学的哲学倾向决定其研究方法与形式学派也存在本质的不同。作为两大主流范式中素有“语言观的革命”之称的乔氏语言观直接影响了形式学派研究语言的具体方法和成果。形式学派的学者大都不做直接调查工作,多依赖自己的语感,通过内省来发现规律。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普遍语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归纳。语言类型学则与之恰恰相反,它不赞同形式学派的仅对单一语言(如英语)进行抽象、分析和运算的主张,不承认“一个人就有一种语言”的说法。相反,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坚信人类语言的具体语言形式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普遍语法结构是有限的。二者坚持对具体语言语料进行“自下而上”的观察和描写,并对其作出功能及认知解释,同时也认为这种描写和解释必须综合考虑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意图、对象以及相关的社会、地域、心理、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语言类型学家不赞成“语言自治观”并反对基于单一语言的抽象类型调查,但它并不否认语言具有先天性。在解释语法(即句法)现象时,Croft和Comrie认为“象似性”(i-conicity)是基本理据之一。Givon认为,人类语言的“象似性”不过是对生物机体中普遍存在的编码的一种表征,空间上相邻近的成分如果在神经结构上有“象似”的邻接性,那么神经元的激活就可协同发生,从而缩短处理时间。无独有偶,隐喻的神经认知理论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一样,认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天性。但是,二者所发现的语言先天性与形式学派的相关主张截然不同——前者主张语言本体之外的先天性,其生物学基础是间接的,可用进化论(evolutionary)来解释;后者则重视语言本身的先天心,主张用遗传学(genetic)对其进行解释。

因此,虽然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对待“语言自治观”的态度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二者对语言先天性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即认为先天性是指人的大脑思维和感知等智力活动。

(二)理论和方法的互补

概括(generalization)和认知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承诺(commitment)。前者指通过研究总结得出对人类语言所有层面(aspect)具有普适性作用的一般原则(general principle);后者指基于其它学科关于思维和大脑的讨论对概括得出的普适原则作出认知上的功能解释。

    语言类型学也是追求对人类语言作出概括和普遍共性理论解释的工作。Croft曾把语言类型学直接称为类型学概括。它旨在研究系统性跨语言结构的规律和模式。语言类型学家不仅依据不同参项对人类语言各层面的共性和差异作出概括和总结,并试图对所得概括和总结作出功能上的解释,其所作的功能解释又大多是认知的。因此,二者在立论之初便具有共同的理论信仰,这决定二者在理论追求、研究目标、跨学科性质等方面具备诸多相似和互补之处。

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都由其研究目标决定。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目标的异同决定了二者在对人类语言作出统一概括和解释的方法方面也存在相异、相近之处。

研究对象方面,二者都认为对语言本体(即语言的各层面)是语言研究的核心。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其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描写和解释,这方面必将大有作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方面,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早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内省和直觉为主。但近些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丰富,例如实证研究法、语料库分析法(corpus analysis)、对比法和神经法(neural approach)等。语言类型学莫不如是。

除了上述论及的异同之处外,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方法论层面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与认知语言学相比,语言类型学家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并重,准确的描写是充分解释的基础。

“(把问题)讲清了就已解决了一大半”。研究对象的数量上,语言类型学家注重多语的跨语言调查。相比之下,多数认知语言学家存在调查语种单一、概括解释片面的危险。因此,认知语言学家似乎比语言类型学家担更多的风险。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语言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等层面的诸多异同尚值得专家和学者的进一步深入思考。

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理论和方法层面(甚至更多)存在的异同预示和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互补。该互补具体指的是认知语言学可为语言类型学提供理论导向和技术支撑,使其外部解释更臻完美,相反,语言类型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为其提供重要的跨语言事实佐证。

1.理论导向和技术支撑

语言类型学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作出功能认知解释。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类型学提供强大的理论导向和技术支撑。主要反映在构式理论、事件图式理论、原型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语法化和主观化五个方面。

(1)构式理论

一方面,“构式”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是认知语言学区别于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主张之一。另一方面,语言类型学从建立之初便注重对语言“形式和功能”配对的跨语言类型描写和解释,如Lehmann(1984)对“关系从句”、Siewierska(1985)对“被动”以及Stassen(1985)对“比较级”构式的研究等,尽管这些构式尚属于比较传统和非正式的一类。另外,语言类型学在判断两构式是否“相似”方面与认知语言学也存在相同的标准——语言结构的功能。

Croft称自己既是认知语言学家,也是语言类型学家。他在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知识基础上提出的“激进构式语法”,不仅将构式的本体研究推向顶峰,更使得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成为不可分割的融合体,两者的互补性在Croft的研究中可谓走向极致,以致被称为,有句法理论的终结者。世纪之交语言类型学的最新发展便是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的全面介入。而语义地图正是认知语法、语言类型学及其语法化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Croft指出。“激进构式语法”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说话人的语言知识都恰当地纳入一个反映人类语法共性的模式中,这正是语义地图模型。

(2)事件图式理论

有“认知语言学之父”美誉的Talmy是认知语言学的三大创始人之一。Talmy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解释的同时,十分注重跨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他曾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结合应用到词汇化模式、事件合并(event conflation)实现途径以及概念结构的类型和分析处理等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Talmy依据框架化(framed)类型对多种语言进行的类型学分析尤为引人入胜,其理论已被许多语言类型学家接受和应用。如Heine(1997)已经将“事件图式”应用到“所有”结构的语法化研究当中,并将其发展为类型分析的重要解释工具。

(3)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在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几乎是使用最多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如语法范畴等级性、生命度等级、可别度等级、及物性等级、语法角色等级、可及性等级、关系小句化等级、蕴含共性和优势等一系列理论都是基于原型理论提出的。当然,这些具有跨语言性类型学理论的提出,大大反哺性地证实了原型理论的可信性和解释力。

(4)隐喻与转喻理论

语言类型学关注的是语法研究,隐喻和转喻又普遍存在于语法当中。因此,隐喻和转喻在解释许多类型学现象时是不可缺少的众多理据之一。吴福祥(2003)在研究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时指出,导致语法化过程发生的主要语用,认知动因是隐喻和转喻。另外,语言类型学家指出,类型学研究中发现的类型等级和语言演变都具有单向性(unidirectional)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认为,映射也是单一方向的(unidirectional),即只能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反之不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一点虽尚不明确,但观察Heine等人在研究语法化时得出的一些结论,似乎可以说明隐喻和转喻映射单向性和语言类型学家所发现的语言单向性之间应该存在很大的关联。如他们认为,语法化可以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各个基本的认知域可以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这便与隐喻理论中主张由具体隐喻抽象的等级关系极其接近。再者,隐喻和转喻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渐进的。语言类型学家也主张普遍语言等级现象以及语法化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两者之间在渐进性上的一致是否也预示着其间有一定的关联,这也需要学者的进一步思考。

    (5)语法化和主观化

语法化和主观化是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共同课题。两者均承认“三个世界”的客观存在。在两者的努力下,语法化研究如今已得到极大的扩展。例如,语法化理论中的原则和机制、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关系、语境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各种语言中语言结构语法化的路径、话语标记、量词的语法化、去语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等,都是目前前沿性课题。

此外,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概念化、认知心理学和概念空间等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相关性,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20.语言佐证

认知语言学本身包含一系列不同但又互补、重叠的理论。如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典型理论(即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体验现实主义、认知语用学等;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理论;以认知语言语篇研究为基础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和以认知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对比的研究为基础的历史语义学、跨文化语义学、文化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其理论之丰、方法之多以及研究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闻,以致有些学者将其称为“认知社会科学”或“认知符号学”。但是,认知语言学家(甚至每位语言研究者)如想使其研究所得有关人类语言的概括能准确代表说话人的语言知识,那么他的分析必须建立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且应具有语言心理现实性和尽可能“强”得经受起后续研究的检验甚至修正。如果一种语言学理论只适用于描述一种语言(或英语、或汉语),势必会打上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的烙印,便不能被称为普适性语言学理论,而只能称为“民族语言学”,其信服力和可靠性将大大降低。

因此,许多仅据考察一种语言而得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迫切需要得到相关研究的跨语言证实。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应用领域的语言类型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调查方法及其所得结论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提供跨语言佐证,以证明其有效性甚至对其提出新的挑战,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相关理论,概括和解释更多跨语言的事实。除此之外,这种跨语言比较的调查方法会发现许多令人吃惊的、引人入胜的,有时甚至是神秘难解的语言联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弥补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疏漏之处。因此,可以说,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是人类语言通向“巴别塔”的唯一可靠途径。

(三)学科划分

除了从理论和方法方面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之间的互补外,从相关学者对二者进行学科划分的讨论也可看出其间具有的互补性。

Langacker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一组体系和描写概念等,能用来对语言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明晰的描写;

2.一组语言中具类典型特征的结构,包括其类典型程度(prototypicality);

3.在1和2的基础上,再进行功能的解释。

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重点研究第一个方面,语言类型学和共性研究重点考察第二个方面,而许多认知和功能的语言研究则致力于第三个方面。可见,Langacker已将语言类型学归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这同时表明认知语言学事业的目标需要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共同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Croft在《激进构式语法》一书中也曾明确宣称,激进构式语法是跟以Comrie(1989)和Croft(1990)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一致的句法理论。他认为语言类型学中语义地图概念的全面介入正是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携手同步发展的结果。另外,Croft、Cruse(2004)的《认知语言学》不仅对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概念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更对认知语法与当今构式语法、语法化学说的内在联系问题有很好的讨论。这一切,都证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和互补。从而不难理解为何Croft(1999)会发出“目前这两种语法研究有相互融合的趋势”的感叹。

王德春、张辉在谈及认知语言学和语法研究的关系时曾说到:

“另一个主要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法的是功能—类型语言学,由于其基本思想与‘正宗’认知语言学相似,所以我们也把它看作认知语言学语法研究的一个部分”。可见,二位学者此处已将语言类型学研究视为认知语言学阵营中的一员。

文旭在谈及认知语言学现状时指出许多类型学家诸如Bybee、Traugott、Haiman、Hopper、Dalai、Nuyts等,尽管他们可能并不把自己称为认知语言学家,但却活跃在国际认知语言学这个舞台上。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间接表明,语言类型学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阵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文旭还将认知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对比看作认知语言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他同时着重指出跨文化语义学和语言类型学的认知研究是语言对比的最新发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汉语学界的许多学者也已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结合的重要性,并已开展相关研究,如金立鑫(2006,2011)、刘丹青(2003)、陆丙甫(2005)、沈家煊(1999)、吴福祥(2003)、张黎(2007,2010)和张敏(1997)等。可见,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理论、方法论以及学科划分方面都存在重要的互补之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科——认知类型学

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互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逐渐融合,并发展成为功能语言学界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融合即因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之间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决定了二者在许多方面有合成一体的可能。恰恰是这种融合催生了新的语言研究学科——认知类型学。

事实上,通过历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自Greenberg(1963)开始,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进行跨语言考察的兴起并非偶然。由于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单个语言内部规律的观察和归纳已成就斐然,许多语言学家不再满足对单一语言的考察。虽然认知语言学在跨语言研究方面尚属年轻,但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然不再满足于仅从单一语言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而是逐步从类型学证据和共性规律中寻找更多的依据和支持。近年来的诸多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认知语言学似乎已经渐趋成熟,不再满足单一语言研究。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进一步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科——认知类型学,更确切地说是语言认知类型学。认知类型学是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整合而成的一门学科。认知类型学重点观察跨语言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特别是语法)表达结构,即观察人类不同语言是如何成功地以不同形态表达不同的意义。语言是人类经验结构的符号系统,语言结构不同,其被语言形式所凝结、所携带的经验结构也有所不同。语言经验结构反映在语法结构中,就形成了该语言的语法内涵。认知类型学是以语言中的认知经验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不同于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主要是以句法形态、句法手段、句法特征为研究对象,是以追求人类语言形态共性为目标的学科。相比之下,认知类型学是以不同语言的认知结构(或称经验结构)常识结构为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的经验结构各有不同,认知类型学以不同语言的认知结构为着眼点的。它的出现,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与较为零散的认知社会学现象的研究相比,认知类型学应该会成为未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进一步结合,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项研究工作中去。这不仅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助于对单个语言(如汉语)研究的深入。

四、结语

第2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语料库;语言学

在语料库研究已经广泛应用的今天,大数据为语言学家们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数据的提出及其最初应用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量的数据。自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大数据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将这一概念付诸应用的是BI,工业4.0,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领域。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大数据的提出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在不断推动其发展。

二.语言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纵观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大多数是以二三十年前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为基础进行的。虽然研究成果颇丰,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研究后劲不足。我们都知道,语言学研究理论虽然经典,并且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其研究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语言学的经典基础理论大多是二十年前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挖掘,已经逐渐缺乏研究后劲,其理论的研究视阈已被挖掘殆尽,再想用此理论进行语言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已很难再有新突破,语言学研究急需开辟新的视野,挖掘新的方向。

三.大数据与语言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第3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境;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语境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语境研究理论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他认为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把他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提出整个社会环境,包括文化信仰等,都构成了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韩礼德(M・A・K・Halliday)是继弗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做出贡献的人物。他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将其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后来韩礼德又提出了“场景”“方式”和“交际者”,并认为每一部分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J)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交际双方具备共同的语言知识)。莱昂斯以知识去解释语境,他所强调的是语言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选择的影响。

二、语境理论的发展――认知语境

近年来,研究学者开始对该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在这一方面,最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斯波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

用关联理论分析的“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一系列假设,投射在人们的大脑中,目的是在交际互动中正确理解话语,因为要理解每一句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都是不一样的。另外,也有学者针对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去语境化”总结出“回归语境化”,这是指在语言研究中重新认识并引入语境因素。认知语言学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发展了认知语境,因为它恢复被转换生成语言学所

排斥的语境,构建出包含语境因素在内的语法理论。

三、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境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并直接参与语言结构组织体系的构建。因此,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之一是在语法教学中以语言意义为中心

认知语言学研究以语言意义为中心,并把意义和语法等同于概念形成过程,而概念形成过程必然涉及形成概念的人和其他语境因素。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语言形式。

2.为利用语境因素进行词汇教学提供了启示

上面提到的认知域,是一种抽象化的语境因素。利用认知域概念,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细微的语义差别。例如,shore和coast都有“海岸”的意思,两者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各自涉及的认知域(或框架)才能得到解释。因此,认识并深入了解涉及有关词语的认知域,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讲解和辨析词语的意义。

3.认知语境也体现在以用法为基础的理念中

这里举例说明: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分规则的和不规则的是常规处理,例外情况无法解释。而按照认知语言学中的语言知识是以用法为基础的理念,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名词复数图式([N-s]),规则的复数形式(如books)就被看作是这种图式的一个例子。不规则的复数形式(如teeth)能够脱离这种图式而单独储存在头脑中,是因为它们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因此可以脱离常规图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4.认知语言学回归语境化的主要特点是在语法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引入了语境因素

比如,在认知语法看来,时态是把话语跟背景联系起来的成分,其作用是建立话语表示的内容与背景的联系。现在时中,说话人把自己在直接事实中的位置当作观察的初始位置,说话时间被感知为直接事实的一个方面。而过去时形式带有过去时语素,表示所指的过程是与说话人分离的。如果我们在讲解时态的意义和用法时,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时态的背景设置作用,就会使他们在使用动词时态的时候感觉有据可依。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把语境因素引入语法理论的构建过

程,恢复了被转换生成语言学所排斥的语境方面,构建出包含语境因素在内的语法理论体系。因此,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也跟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不同,主要体现在语境因素的概念化、

抽象化和语法化及其对语言认知、理解和使用的作用。当然,认知语境对外语教学还有很多独特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Levinson,S. A review of Relevance[J].Journal of Linguis-

tics,1989.

[2]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

第4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回答;知识库;自动分词;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NLU),又称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语言理解,是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即对字,词,句子和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分析,理解,生成等操作和加工。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理解自然语言,使计算机懂得人的语言,让计算机在人的语言的指挥下,进行某些“智能”活动。

自然语言理解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声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而以语言学为基础。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综合应用了现代语音学、音系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知识,同时也向现代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要求。这门学科也通过长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使我们加深了人类语言现象的理解,并且能解决在自然语言的应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中文信息处理

1. 领域知识库构建,中文自动分词

领域知识库是用来存储领域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的集合体。这种专门知识即包括领域对象的原理性知识,如有关对象的概念、事实、定理、方程、方法、模型、实验、和操作等。一般或存在于书本或文献中,大多数有确定的数学模型;也包括专家解决复杂的不良结果问题时得到的经验等启发性知识。

领域知识库是基于知识的系统的核心部件,知识库中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系统性能和效率。

    构建领域知识库。知识是智能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机具有智能,使它能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就必须使它具有知识,但是需要把人类拥有的知识采用适当的模式表示出来,才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这就是知识表示要解决的问题。知识表示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组约定,是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就是把知识表示成便于计算机存储和利用的某种数据结构,知识表示方法又称为知识表示技术,其表示形式称为知识表示模式。

目前使用较多的只是表示方法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

一个完整的知识库非常庞大,不仅需要精密的框架设计还要录入海量的词汇数据,甚至还有一次多义、多词同义等特殊情况。知识库中需要一个词汇集合来存放已知的词汇信息。在数据库中建立词汇表,各字段如下:编号(id)表示本条词语在数据库中的编号。为整数类形,自动递增且为主键,必填字段。词语(word)表示词汇本身,为字符类型,必填字段,词性(partos)表示词汇的词性,为字符类型,必填字段。近义词(similar)表示词汇的相近词汇,为字符类型,可选字段,词义(acceptation)表示词汇的词义,字符类型,可选字段。备注(remark)例如:id:1,word:大豆partos:名词,similar:黄豆。当然基于农业领域的知识库构建只有词汇表是不够的,还要有农业信息知识库。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基础知识,大豆的品种介绍,大豆植物学特征,大豆生物学特征,大豆病害,大豆虫害,大豆草害,大豆栽培技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栽培新技术,大豆市场信息等等。所以要对各种农业信息进行详细入库,并使其更高效查询。

中文自动分词(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指的是将一个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中文自动分词是文本挖掘的基础,对于输入的一段中文,成功的进行中文自动分词,可以达到电脑自动识别语句含义的效果。汉语自动分词的任务,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机器在中文文本中词与词之间自动加上空格。

现有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1)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本质就是基于大规模词库的机械分词方法。

(2)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

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处理歧义现象。通常包括3个部分: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子系统、总控部分。

(3)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主要是利用词是稳定的字的组合这一规律,这样就可以通过记录字与字相邻共现的频率从而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给切词系统提供切分标准。

本系统为自动回答系统,所以要充分理解每一条用户所提信息,以上分词方法作为本系统基础分词的方法,在对领域内的名词用概念从属树组织起来,再利用格语法理论建立动词的静态知识库,用静态事实库配合概念从属树的爬树过程来完成对切词结果的语义分析,同时对切词结果进行歧义排除。

2. 进行语言分析,语言理解的实现

语言虽然表示成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或者一串声音流,但其内部实际上是一个层次化的结构,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也应当是一个层次化的过程,一般分为词法分析、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词法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词汇的各个词素,从中获得语言学信息,汉语中每个字都是一个词素,但是切分出各个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例如,我们研究所有东西,可以是“我们——研究所——有——东西“,也可以是”我们——研究——所有——东西“。句法分析是对句子和短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式匹配,如noun+verb+noun,但自然语言有很多变化,一个句子可以表示成((pronoun∨(adj*noun))verb(pronoun∨(adj*noun))

这也可以用状态转移图来表示,称之为转移网络(TN,transition network)。语义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找出词义、结构意义及其结合意义,从而确定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概念。语义分析方法主要有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格语法、概念从属理论等等。

语言理解的实现,农业信息的语句结构相对简单,句子组成远不如日常用语那么复杂。农业词语根据行业特性、构成特点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农业术语、农业语词、农业用语三个层次。农业术语一般运用于行业典籍,农业语词较易为行外人士理解,农业用语容 易发生分化。其扩散以南北朝同类文献为起点,到普通文献的农业语境,然后到普通文献的非农业语境,经过激烈竞争,部分词语保留到了后世文献中。专门词语和一般词语可以互相转化,行业色彩轻重是决定性因素:农业术语演变为一般词语的难度较大,演变为农业语词的难度较小,演变为农业用语的难度最大。农业信息提问句式以农业方面名词开头,并大多数以疑问句存在。下面以“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

这个句子根据上面的切词方法,首先字符匹配可以切成“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用这种方法会产生歧义,也可以分成“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怎样/防治”。大豆和大豆子在农业上是两种植物,所以还要进一步对这句话理解,分析其句子成分,找到主语,谓语,宾语。只要能准确分析出句子的每个成分,那么整句的分析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主语(是)谓语(什么病)宾语,(怎么)主语(防治)谓语。首先找到句子谓语(谓语一般由动词构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分词到指示表中找到句子中的谓语,在程序中一般扫描谓语前面的为主语,谓语后面的为宾语。找到主语和宾语到知识表中各个词进行搜索,搜索引擎会把搜到的结果进行排列,降低切词带来的歧义性,找到用户提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3. 语言自动生成。

一个基于中文自然语言理解的农业信息自动回答系统不仅是理解了提问就算完成,最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回答。语言生成就是把在计算机内部以某种形式存放的需要交流的信息,以自然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语言生成是自然语言理解的一个逆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两部分:1、建立一种结构,以表达出需要交流的信息。2、以适当的词汇和一定的句法规则,把要交流的信息以句子形式表达出来。同自然语言理解一样,语言生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这不仅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内部表达结构不同(如采用语义网络或者概念从属等),而且由于语言生成的目的不同(如有的目的是为了对输入文章作摘要,有的是为了作为问题回答系统的人-机界面等) 。

本系统首先要建立一种结构,以回答的形式为主,如:主语+”是”+(宾语),如果我们要回答“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是什么病”这个问题,就要提出主语(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谓语(是)+宾语(来自知识库)。知识库中有大豆紫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程序查找到(大豆子叶上产生赤褐色圆形斑)为大豆紫斑病的症状里边的字段,程序可得出宾语(大豆紫斑病),同时第二个问题也进行了回答。

在本问题得到完善回答后,系统后台在程序运行前期需要进行人工审核,如果问题回答出现偏差需要及时修改,并存入历史数据库。如有相同问题出现时,可直接读取历史数据库进行回答。使本系统更加完善,搜索更高效,回答更准确,更加有利于用户使用。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基于中文自然语言理解的农业信息自动回答系统,本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中文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现了领域知识库的建立,中文的自动分词和进行了语言分析、语言理解的实现,并成功对其所提出问题进行了合理回答。经过简单的输入测试,系统初步达到设计目的。能够满足一些简单农业信息要求。还存在不足之处待以后改进。

(1)扩充知识库。虽然是农业领域知识库,但其内容涉及也是十分庞大的,

所以无论在结构上或内容上都要扩充知识库。

(2)完善分词算法。本系统分词还存在歧义性,还需要长时间的对各种句子测试和改进。

(3)完善语言理解和自动回答。

自然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这些,如何做到更高级的自动回答系统,使机器语言理解更加智能,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志伟。 国外主要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概况  计算机科学  1984(2)

[2]吴 江。  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智能检索  图书馆学研究 2006(3)

[3]尹朝庆, 尹皓。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4]丰博,胡钢伟,赵克,亿珍珍。  一种自反馈汉语切词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5)

[5]王祥滨,赵 克,程培涛,许 威。 基于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库管理系统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12)

[6]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第5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和塞尔,大约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语言学理论。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涉及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了说话单元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自己表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定和推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有“言外之意”的意思。而言后行为则指措辞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表达的效果不同,如使之欢快、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类有用前提,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非凡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措辞人如何运用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措辞人的表层文字中揣度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成分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措辞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体裁,又取决于听话者的常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定推理。

举例而言,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商店里的那个裙子可真好看”的时候,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是说出这14个字的发音,并通过这些发音来传达她的思想;言外行为是让她妈妈经由过程判定推理猜出女儿的意图―想要商店里的裙子,当然,这个意图她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言后行为则是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到商店里去把裙子买回来送给女儿。

二、广告及广告中的暗示语

今天的广告信息面向的是更广泛、更多阶层的大众。广告语言的主要工具是传输广告信息,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使人了解了广告信息、广告语言起着根本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如果没有广告,在广告语言中,广告将毫无内容让人觉得乏味,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意图实现的宣传。广告作为现代营销手段之一,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意识。我们都知道,好的广告语言经久不衰,语言魅力不可小视,它沟通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是强有力的语言载体,优秀的广告语言是生动、幽默,有趣的,让人回味无穷,它包装商品在热烈的情感中,使人感到被关注和温柔。然而,雷同和恶心的广告语言在词汇的选择上是机械、单调、重复和累赘的,是不真实的,夸大了事实并误导了消费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款划定:“广告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消费者。”这就默认了广告中说话可以明着表达出来,也可以暗示地表达。这就告诉我们原来广告语分为明示语和暗示语两种形式。鉴于此,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剖析广告说话的规范性、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鉴定广告内容是否存在欺诈性语言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茶叶店老板粘贴在店铺外墙上的广告:

好消息:春节将至,本店新到一批高级普洱茶,均为PVC+环保硬纸,“乳石”牌高级普洱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普洱每斤128元。欢迎选购,多购优惠。

在这个广告中,明示语有三个:(1)商品名称是高级普洱茶;(2)所有茶叶都采用PVC十环保硬纸包装;(3)“乳石”牌高级普洱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普洱每斤128元。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商家处于获利的心态来撰写这个广告时,明晰表达的信息有两个,即上文提到的(1)(2),而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有一个,即为:从价钱差异上来看,“茶女”牌高级普洱比“乳石”牌高级普洱质量差得很多。这三层意思都是商家广告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顾客必须理解和领悟到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中暗示语的司法阐释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广告日益增多,而且呈现出商务广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好地理解《广告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广告中的暗示语,不仅有助于商品买卖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避免损失,减少纠纷。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理解和阐释暗示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商业语言上的突出体现,言语行为理论是理解暗示语的语言基础和理论基础。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把一小段的言语行为剖解成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第一个是言内行为,发言人说一些有意义的话语,通过使用适当的语法。二是言外行为,演讲者讲了一些话语的意义。第三感是言后行为,其中一些行为,言论可能影响听者的反射后所做的一些话语。其中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需要在听者的判定和推理下才能完成。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表示间接言语行为根据公约或通常的做法,应用在广告语言中是广告厂商表达的言语行为,如邀请、说服、答应等意义;听者和观察者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有额外的意义的邀请,说服、答应等意义。

2.言语行为理论启迪我们要冲破字面意思去理解广告中的暗示语

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对别人的一句话要从言内、言外和言后三个层次去理解,对于理解法律也一样。商品经济中的纠纷案例是复杂多样的,《广告法》也不能对每一个案例都给出具体的裁决办法,因此,我们理解《广告法》不仅要知道它的每个词语,更主要的是理解法律精神。做到见微知著、触类旁通。

当我们探求《广告法》的法律精神时,我们会发现《广告法》的精神是促进生意成功,推动经济成长,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力依据。

第6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达米特意义理论理解理论

〔中图分类号〕B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029-05

当代意义理论如何可能?这涉及到意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问题,主要包括:意义理论的目的、任务与本质要求是什么?意义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研究意义理论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一个问题,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哲学家,达米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原创性的解答,为意义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活力。

一、意义理论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本质要求

在达米特看来,我们研究意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有关意义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哲学问题,澄清意义概念所引发的哲学上的困惑。在当代哲学中,意义概念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哲学家关于这个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解,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甚至关于“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都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同时,意义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哲学上的许多问题与意义概念密切相关,主要有:与意义有关的认识论问题――意义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意义与理解的关系问题;与意义有关的本体论问题――意义理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论争的问题;与意义有关的逻辑问题――逻辑形态的选择以及逻辑定律的选择问题;与意义有关的真理问题――意义与真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意义概念有关的哲学问题,也是依赖于意义概念的澄清才能得到合理解答的问题。因此,意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它来给“什么是意义”这个哲学问题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解决一系列与意义有关的哲学问题。由此可见,意义理论是一个十分基础的理论问题。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研究的哲学目的的见解非常重要,它既指明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方向,也确立了意义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

关于意义理论的界定以及意义理论的任务,达米特认为:“一门语言的意义理论的任务是给出这门语言如何工作的说明,即语言的说话者如何用它来进行交流的说明:这里的‘交流’仅仅指‘通过说出该语言的一个或多个语句做它所能够做的一切事情。’……意义理论是理解理论;即意义理论必须说明,当某人知道一门语言时,当他知道该语言的表达式和语句的意义时,他所知道的是什么。”[1](P3)上述论述既是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的界定,也是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任务的规定。一方面,达米特是从两个视角来界定意义理论的:一个视角是从“语言如何工作”、“说话者如何用它来进行交流”来阐明意义理论,它表明意义理论是关于说话者的语言实践的理论描述。另一个视角是从“说话者对语言的理解”来阐明意义理论,它表明意义理论是关于说话者的语言知识的理论。达米特界定意义理论的两个维度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从前者出发来定义意义理论必然导致从后者出发来定义意义理论。语言工作方式的说明必然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实践的说明;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就是语言交流,语言交流的主要问题就是语言理解问题;而语言理解主要是从说话者的语言知识角度来阐发的。因此,对语言如何工作的说明主要是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理解的说明,进而是对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的说明。“意义理论是理解理论”这种界定更为深刻。另一方面,达米特也是从语言本身的作用与功能、从说话者对语言的理解这两个视角来说明意义理论的任务的。在他看来,这两个说法是一致的,他更加注重从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出发来探讨问题,因为他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只有阐明了说话者的语言知识,才能阐明说话者使用语言的实践,阐明语言是如何工作的,即语言的功能和作用。

基于对意义理论的界定以及对于意义理论任务的规定,达米特由此提出了关于意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一个可行的意义理论必须是一个理解理论,他必须给出一门语言的说话者在知道这门语言时他所知道的东西的说明。任何不能给出关于说话者语言知识的说明的理论都是错误的理论,都不能满足我们哲学上对于意义理论的需要。达米特说:“一个理论不仅规定为了知道这门语言我们所必须知道的东西,而且要解释具有这种知识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意义理论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那么无论它是否是一个理解理论,它都必须产生一个理解理论。”[2](P281)

达米特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语言共同体共有的一种社会财富,语言交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是理性的具有动机、目的和意向的人类。因此,在考察语言说话者使用语言的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把语言交流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对待,应该认识到语言实践中说话者的动机、目的和意向的作用。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前提是,理解隐藏在对方话语中的动机、目的和意向。比如,他为什么说这个句子?他为什么在这种场合下说这个句子?等等。而语言交流的双方要相互理解对方表达的目的、动机和意向,就必须假定对方具有某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对方具有所说语言的知识。在达米特看来,正是假定对方具有语言知识,双方才能进行这种交流,才能使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所以,要正确地描述一门语言是如何工作的,描述说话者的语言实践,就必须正确地推测说话者所具有的动机、目的和意向;而要正确地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地刻画说话者所具有的语言知识,说话者对于语言的理解。因而,任何适当的关于语言使用的说明都必须能够解释说话者关于他的语言的理解体现在什么地方。“任何不是或不能产生理解理论的意义理论都不能满足我们在哲学上需要意义理论的目的。因为,我已经论证意义理论必须使我们了解语言的工作。”[1](P4)如果我们阐明了说话者知道一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基本上就能解决涉及意义的每一个问题。

因此,意义理论是理解理论,这是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它直接体现在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构造的显示性原则中。在达米特看来,语言知识概念在意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意义理论问题的关键。由此,达米特就从对于语言工作的研究,转入对于说话者的语言知识的研究;从对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的研究转到对于说话者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知识的研究。这就把意义问题的研究转入了有关意义概念的认识论的研究,从而确立了认知科学与语言科学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意义理论的认知转向。

二、构造意义理论的原则

探讨意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有关意义概念的哲学问题,而在达米特看来,解决有关意义概念的哲学问题的关键是意义理论的形式问题。他说:“说明有关意义和与之相关概念的哲学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问,被称作是一门完整语言的‘意义理论’应该采取什么形式;也就是详细阐明这门语言的语词和语句形成算子的意义,由此详细阐明该语言的每一表达式和语句的意义。”[1](P1)意义理论的形式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给出一门语言的语句和表达式的意义的问题,它是意义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一切关于意义理论的研究都应该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达米特认为,通过探讨构造一门语言的意义理论的原则问题就可以解决意义理论的形式问题,从而来解答有关意义概念的哲学问题。在这种意义上说,研究意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研究构造一个意义理论的原则问题。笔者认为,达米特关于构造意义理论的原则可以分为基本原则和非基本原则两类。

在论述意义理论问题时,达米特经常探讨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这可以概括为一个正确的意义理论所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显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与分子论原则。显示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意义理论是理解理论,它不仅要说明一门语言的说话者知道这门语言时他所知道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必须说明这种语言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达米特说:“既然认定一个说话者具有的是一种隐含知识,那么,意义理论就必须不仅要详细说明这个说话者必须知道的东西,而且还要说明他具有这种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什么可算是这种知识的一个显示。”[1](P37)在达米特看来,意义理论是对语言实践的理论描述。我们是通过说话者的语言知识来描述说话者的语言实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的。如果说话者的语言知识不能通过他们对于语言的使用能力显示出来,那么我们既不能知道说话者是否实际具有这些语言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是隐含的,也不能用这种知识来描述说话者实际的语言能力,因为说话者的隐含的语言知识没有与他们的语言实践相结合。反之,当我们给出了说话者的语言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的说明,也就给出了语言如何工作的说明,因而也就给出了说话者的语言实践的说明。所以要完成意义理论的任务,即要理论地描述语言实践,要解释说话者实际的语言能力,意义理论的建构就必须遵循显示性原则。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意义理论的显示性原则与意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一个意义理论只有遵循了显示性原则,才能达到成为一个理解理论的本质要求。彻底性原则[3](P54)的基本含义是,一个正确的意义理论应该是彻底的,它在解释说话者具有的语言表达式意义的知识的同时,也要解释说话者具有由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概念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原则的前提是:意义理论应是理解理论,它要说明说话者知道一门语言时他所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分子论原则[3](P55)的基本含义是,一个正确的意义理论应该与分子论的语言观一致,或者说,它应该是一个分子论的意义理论,它能够给出一个句子意义的明确的说明。在有关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整体论、分子论与原子论三种观点。整体论认为,意义的单位是语言整体,个别句子不具有单独的意义,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对语言中所有其他句子的意义的说明给出的。原子论认为,一个语词具有一个意义,这独立于其他语词的意义。而分子论认为,一个句子可以单独具有意义,我们只需理解语言的有关部分就能理解一个句子,就可以对一个句子的意义加以描述。在三种语言观中,达米特明确反对整体论,认为它排斥了意义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而在分子论与原子论二者中,他更倾向于分子论。他之所以认为正确的意义理论只能与分子论的语言观一致,是因为只有持有分子论的语言观,我们才能构造一个正确的意义理论。

在这三个基本原则中,显示性原则是核心原则,它是其他两个原则的基础。它既是成功的意义理论所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达米特评价其他各种各样意义理论是否正确的一个主要标准。可以说,这个原则贯穿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是研究达米特意义理论的一条主线。

除了基本原则外,达米特还提出了意义理论的非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词功能多样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对于“一个语词意谓某种东西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致的回答。从达米特所规定的这个原则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于他的影响。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在于使用,一个语词和语句的意义在于它们的使用,语词或语句的使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语词和语句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这个观点对于达米特关于语言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认识影响很大。达米特认为,一个句子的使用是多方面的,具有不同的使用特征,意义理论研究就必须从这些使用特征出发,给出这些使用特征的描述。如果句子的功能只有一个,句子的用法只有一种,那么就谈不上从这些特征中选择一种特征来给出句子意义的说明,更谈不上给出这些特征系统的描述。第二,语境原则。它既涉及到语词,也涉及到语句。在达米特看来,它包括两层含义: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只有在一个句子的语境中一个词才有意义;维特根斯坦对于这个原则的进一步发展――理解一个句子就是理解一门语言。在意义理论研究中,我们只能把一个语词的意义解释为它对于包含它的句子的意义所做出的贡献,只能通过解释一个句子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来解释它的意义。第三,意义的非实体化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我们不期望找到形如“语词W的意义是……”的解释,我们至多能获得形如“‘W意谓它所意谓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是……”的解释。达米特提出这一个原则,直接针对戴维森以真之理论形式表征的意义理论。达米特认为,我们关于表达式意义的说明不可能采取直接给表达式赋义的形式,即“语词W的意义是……”这种形式。违反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不能合理说明表达式的意义。我们能给出的意义说明的形式是“‘W意谓它所意谓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是……”。在构造意义理论中,达米特对这个原则的遵循体现在:他不追问“什么是意义”而是追问“一个表达式具有它所具有的意义是怎么一回事”;而追问“一个表达式具有它所具有的意义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追问“一个语言的说话者具有关于这个表达式的意义知识是怎么一回事”。显然,这里体现了关于意义理论的目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达米特认为,这些非基本原则对于意义理论研究也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意义理论研究的特点。他说:“假如给定这些原则,那么除了解释整个语言作为语言的功能是什么之外,一般而言,我们没有办法来解释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意义理论旨在做的事情。”[2](P255)达米特所谓的语言功能的说明其实就是语言如何工作的说明。

三、研究意义理论的方法

1.达米特提出了研究意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达米特说:“不把这个要求看作是解释的一个部分,即某人知道某个东西(这里的‘知识’在严格的意义上被认为是超越了仅仅意识到的),但并没有给出什么构成了这种知识的说明。”[1](P13)达米特认为,在关于意义的说明中,如果我们想避免空洞的或者循环的解释,那么就必须遵守这个方法论原则。在他看来,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假定了语言说话者对于真概念、真值条件的理解,但又不能说明说话者关于它的理解体现在什么地方,因此是一种适度的意义理论,是缺乏解释力的。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这个句子而言,戴维森认为,给出这个句子的真值条件,就给出了它的意义的说明。如果说话者知道了“‘地球是运动的’是真的当且仅当地球是运动的”,那么说话者就知道了“地球是运动的”这个句子的意义。但达米特认为,戴维森在关于这个句子的意义说明中已经假定了说话者知道“地球是运动的”这个句子的真值条件――地球是运动的,因此,这种关于意义的说明是没有任何解释力的。

达米特后来对于这个方法论原则做了更加深入的阐发。他认为,在我们描述我们的语言实践时,“意义理论本身并不使用这样的概念,它们被认为是已经理解的,并且它们的应用依赖于存在着诸如语言这种东西。它也许会为了自身的目的引进理论概念,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内容必定完全由它们在这个理论中的作用所确定,不依赖于任何对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在先的掌握。这种限制是由具有这种理论的目的所决定的:在它依赖于形式的或非形式的意义理论的概念,诸如指称一个对象的概念,或者表明情况是如何如何的概念,或者真或假的概念这种程度上,如果它假定了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而没有阐明这种理解意谓什么,那么它就没有完成它的解释任务。”[2](P259-260)

我认为,这段论述是关于意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的经典表述,它有以下两层意思。首先,达米特阐述了意义理论研究中的概念使用原则。一方面,意义理论的研究一切要从语言实践出发,在刻画语言实践中,不假定任何已经被说话者所理解的概念,不以说话者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为意义理论构造的理论前提。另一方面,在需要引入理论概念刻画语言实践时,这些概念的内容依赖于它们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对于它们的理解不依赖于由使用它们所解释的概念的在先理解。比如,对于真概念或假概念,在构造意义理论中,我们不能假定说话者对于它们的理解,如果要使用它们来给出句子意义的说明,那么就必须阐明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体现在什么地方。一般情况下,刻画语言实践不需要假定说话者对任何概念的在先理解。但如果我们使用了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说明也不能依赖于其他概念的说明,因为它是一个基本概念,其他概念是根据它来解释的。比如,如果我们使用“证实”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就不能根据真这个概念来解释它,相反,我们要根据证实概念来解释真概念。其次,达米特阐明这种方法论原则的根据:它完全是由意义理论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因为可行的意义理论必须通过语言实践的刻画来阐明,说话者对于语言的理解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是说,这种理论必须具有解释力,能用来解释说话者的语言实践。

2.达米特提出了意义理论研究的系统化方法。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是由说话者的语言实践确定的,语言实践是意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意义理论就是对于语言实践的描述和刻画。达米特虽然遵循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多样性的观点,认为语言实践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是,与维特根斯坦主张对于语言实践逐个地、逐步地描述不同,他认为各种语言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协调性的特征。语言实践的这种特征是达米特提出意义理论系统化方法的理论根据。达米特认为,我们能够系统地、一致地刻画我们的语言实践,从而能够给出语言实践总体的全面的描述。从弗雷格关于含义与力量的区分中得到启示,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由说话者对于句子的使用决定的,说话者对于句子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给出一个句子意义的说明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选择句子使用的什么特征来刻画句子的意义(弗雷格所谓的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再由作为给出句子含义的使用特征推出句子的所有其他的使用特征(弗雷格所谓的力量)。按照这种系统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给出句子使用的全部特征的刻画,给出句子意义的全面的说明。一个可行的意义理论成功的关键在于,作为给出句子含义的使用特征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从这个特征推出所有其他的使用特征,这个问题就是意义理论应该采取什么形式的问题。

3.达米特改变了意义理论研究的发问方式。从达米特对意义理论的定义可以看出,他研究意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不直接探问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从语言的工作方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实践出发来研究意义概念和意义理论,而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实践出发就是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出发。因此,达米特认为,解决意义问题的最好发问不是:意义是什么?而是:说话者具有意义的知识是怎么一回事?达米特说:“最好把关于意义的哲学问题解释为关于理解的问题:必须把关于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是什么的断定解释为一个关于知道它的意义意味着什么的论题。”[4]这是朝着正确地解决意义问题迈进的第一步。达米特本人就是使用这个问题转换的方法,构造了新的意义理论的形态。

综上所述,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达米特阐明了意义理论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本质要求,探讨了构造意义理论的原则,提出了研究意义理论的方法,从而初步解答了“当代意义理论如何可能”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的上述看法,在国际哲学界特别是语言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因此,“在许多基本的方面,迈克尔・达米特关于意义理论的工作确定了这个领域新的方向和新的任务。……一个系统的意义理论的发展是‘需要哲学家从事的最紧迫的任务’。”[2](P117)

[参考文献]

[1]MichaelDummett.TheSeaofLanguage[M].OxfordClarendonPress,1993.

[2]BarryTayor.MichaelDummettContributionstoPhilosophy[M].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987.

第7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语法;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各个学校都已普及英语教学。但是,在面对不同于母语的语言时,大多数学生都出现学习起来很困难的现象,在不能理解英语语法的定义以及规则时,对英语的更是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法规则简易化,让学生彻底理解语法知识并灵活运用。

1.认知语言学

1.1内涵

认知语言学将认知学以及语言学充分融合到一起、主要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基础、从人们认知规律的方向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理论,对未来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如环境、生理、心理等等,而不是一个完全封闭、形式单一的语言体系,也不是人们一出生就具备的能力。在语法方面,语言学更注重于研究语法的规则、语法的意义以及语法规则的历史意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之后,才可以真正理解语法规则,并将其灵活运用。

1.2背景

认知语言学是在乔姆斯基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革命,是现阶段整个语言学界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有人会认为英语的语法规则是人们自己任意构造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语法规则是按照句子的功能以及使用句子时所处的语境形成的。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人们根据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如果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构建社会文化时所需要的观念化内容,就能对句子的语法有着更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用语言进行描述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时,需要结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才能对这种语言的描述更具说服力。

2.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英语的关注程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加大,学校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加大了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练习以及英语写作能力,学生的英语成绩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法产生更多的疑惑,难以灵活运用英语语法,也降低了应用语法的准确性。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无法对多种教学形式同时进行重视,导致对英语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部分教师强调了英语语法的重要性,但是在讲解语法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作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语法,不会灵活运用,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负担。

3.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3.1化抽象语法为具体

3.1.1抽象概念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性语法知识,如: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动词非谓语、关系代词以及关系副词等等,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有着形容词作用的代词:my、your、his、her、its、their、our等等,对应的名词性物主代词是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充当名词的代词,即mine、yours、his、hers、its、theirs、ours等,然后举例子加以比较,如My sister is a teacher,hers is a nurse.我的姐姐是一名教师,她的姐姐是一名护士。“hers”作主语,充当一个名词“her sister”,所以“hers”是名词性物主代词。关系代词主要有:who、whom、whose、that、which,关系副词主要有:where、when、why,关系代词可作定于从句的主语、定语、宾语,而关系副词可作定语从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状语。如“That is my English teacher who has brown hair.”中,“who”作定语从句“who has blown hair”的主语。

3.1.2抽象规则

抽象规则是英语语法中必不可少的语法,如虚拟语气、倒装等。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多加注意所学英语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了解意义之后再学习语法,更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在语法中,某些特定带有否定的副词,如never、nor、not、seldom、scarcely等,在句子“Never have I been to shanghai.”中,如果按照我们日常说话的顺序,应该是“I have never been to shanghai.”并且不违反英语语法的规则,但是为什么还要使用倒装句式呢?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倒装是为了起强调作用,在倒装句式中还可以分“全倒装”和“部分倒装”等。在表述主观愿望时可以采用虚拟语气,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会不理解虚拟语气的用法,这时老师可以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3.2从意义入手理解语法

认知语言学中表明,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语法时,除了清楚自己所学的内容,还要对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以及目的做相关了解,只有从意义入手理解语法,才能真正学透语法,并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在使用倒装句中,有些学生并不清楚学习倒装句的原因,因为常规语句也能清晰表达自己,所以在英语写作中,经常用常规语句代替倒装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作文得不到高分,所以教师要提前讲清楚倒装句的意义,让学生从意义出发学好语法。

3.3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强学习语法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讲解,课后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语法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学习气氛低沉,直接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法的能力,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视、PPT等,通过放映视频或者聆听英文歌曲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语法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4.结语

将认知语言学应用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英语教师要重视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尽可能地将其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牢记语法、学好英语。(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会丰.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92-93.

[2]魏青.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语言文学,2013(07):165.

第8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62-02

语义网是一种图结构的概念。同时,语义网也可以看作是知识表示方法。通过此类表示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义,还可以对常识进行推理。然而,语义网中也有一系列有待于提升之处,致使语义网的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难以用语义网表示复杂的关系。对部分语义,只通过图构的方式,很难使语义间的接近程度被有效表示出来。鉴于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自然语言的基本概述

(一)自然语言理解的科学内涵

自然语言处理是一件非常系统性的事项,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通讯技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自然语言以及计算机的辅助。在自然语言的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鉴于此,自然语言又有另一种叫法,其被称为“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可看作是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一部分。同时,在人工智能课题中,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方向为使计算机能够更好地使用自然语言。[1]

通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理解是一件颇为系统的事项,其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口语的理解,一部分是对书面语的理解。前者具体是指语音识别、合成以及分析等;而后者主要包括信息过滤以及机器翻译等事项。

(二)自然语言理解的层次以及过程

通过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理解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程序:

首先,一定要明确研究对象,并将相关问题在语言层面进行形式化,使其能够通过数字形式被合理的表达出来。其次,将此数学形式用算法来表示,使它在计算层面更加形式化。最后,依照相关算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使其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鉴于此,在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相应地数学层面以及计算机层面的知识,使自然语言在处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数学性和计算机性,成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同时跨越文科以及理科、工科。

从语言学的层面,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备以下特点:1.语法。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规则,也代表着各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2.语义。语义又被称为各个符号之间的含义,也可以看作是符号以及含义之间的关系;3.语用。语用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在不同环境下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鉴于此,语言的分析以及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事项,而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主要包括语汇分析以及句法分析两方面的内容。[2]其体现出的这种层次性为人们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好地理解提供了便利。

现阶段,计算机功能还有待于提高,对自然语言的理解水平远未达到和自然人一样的标准。据专业人士分析,即便是在未来,计算机水平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在这种情况下,宜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着眼,对输出、输入文本的反映引起重视,将其看作衡量计算机语言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准。国外曾有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语言理解的标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1.对相关问题的具体回答;2.对材料摘要进行重点提取;3.明确不同词的语叙;4.不同语言的有效翻译。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信息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增强,使自然语言的理解内涵更加丰富。

(三)自然语言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在新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信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可处理的自然语言文本数量也得以不断增多,且包含多方面的事项,其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文本挖掘以及信息提取等方面的事项。在人机交互等需求不断强化的情况下,自然语言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自然语言进行有效研究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信息处理技术的自动化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在日常工作与学习过程中,人们所涉猎的信息,有80%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记载以及传播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语言的处理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我国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过程中,自然语言的处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简言之,在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过程中,汉语处理是一门非常关键的技术,在语言处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多个领域都将从中受益,包括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等等。反之,若是语言处理水平停滞不前,会使我国在相关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且逐渐落后于国际水准。

二、基于数值空间以及意象图式的对象语义及对象关系的合理表示

(一)以数值空间关系为前提对象语义进行有效表示

在对原子对象进行表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值对其语义进行具体表示。例如,在对颜色特征的语义进行有效表示时,基于RGB空间的三元组有着非常重要的选用价值。在三元组中,各分量的取值范围都有一定规律,均为从0到255之间的整数。在此过程中,红色可以用相关数值来表示。除此之外,味觉以及空间位置等和颜色大体一致,说明语义的数值空间在一维之上。除此之外,长度以及温度、质量等源自对象的语义可以有更直接的表示方式,通过单一维度表示即可。同时,也有极少一部分原子对象无法对其进行数值转化。对于此类状况,可以通过固定的特征使语义被有效转化成数值空间内的一个点。如果是基本形状对象,通过形状边数或是三角形的数量来明确语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数值空间的环境下,对象语义的表示方法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相同的数值空间中,可通过计算的方式明确不同对象语义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数值空间对语义进行表示的过程中,对于维数以及取值范围等,不要求其具备一致性。

然而,在对部分基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语义进行表示时,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方式对语义进行表示,比如,可以用“1”来表示“男”;用“0”来表示“女”。然而,于具体的认知语言学中,性别概念非常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涉及到相关的心理模型,已经超出原子对象的范畴。

(二)意象图式环境下对象和对象的关系表示

于具体的意象图式中,可通过对象节点来表示对象,通过关系节点和力量――动态节点对对象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表示。在不同节点之间,可通过有向弧线段进行连接。在此过程中,弧的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于特定关系下对象以及其它对象之间的角色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对一些关系所涉及的默认对象的确定并不复杂,可通过常识进行判断。同时,也有一些空间一项图式等语义的表示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将其和不同属性的空间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将其语义完整表示出来。除此之外,“重复”意象图式以及“循环”意象图式的语义也不容易表达,需要依靠时间特征才能有效表示出来。

三、语义图以及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与修改

语义操作序列的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具体是指由多个原子语义操作所构成的序列,此序列具有较强的有序性。对特定的语义操作序列进行有效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使对应语义图以及属性空间的动态构建以及修改事项更加顺利,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效表示以及理解对应词汇或者句子的语义。

在具体对语义图以及空间属性进行修改、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节点间连接的方向,对于对象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明确。将语义的表示和语义的理解有效转化为特定语义操作序列非常重要,可以使语义图的推理能力以及语义拓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四、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语言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关领域对语法的研究渐趋于“语境化”,其在认知语言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目前的情况,词汇学很可能被应用到语言学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对语境功能进行有效展示。在认知语言学中,充分体现了对语义的重视。此外,其使语义的真实值被有效打破,显示出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个别细节之处,相比认知语言学,部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价值更显著。然而,认知语言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忽视,其实现了对该理论的有效整合,且使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趋势更加明确,并使人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到认知语言学的成功原因。

简言之,在现阶段的理论语言学体系中,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范式,其不仅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且拥有自身独有的研究方法。在对自然语言语义进行具体表示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对词汇和语义的对应的过程进行有效表示。相比传统的语义网,语义图的语言表示能力更强,其能够将关系节点的语义通过意向图形的方式有效表示出来,且通过属性空间将各种属性有效表示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语义图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推理能力以及语义拓展能力都将逐步得到显著增强,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语义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所表现出来的语义拓展能力更加灵活,同时,语义表现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更强。对语言语义表示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可以有效促进相关领域平稳、较快地发展,且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叶锡君,尹岩.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4,41(z1):98-102.

[2]贾茜,张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文献主题元语义表示与结构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2):6-10,5.

[3]尹岩.基于意象图式的语义理解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4]王新新.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探究[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225-225.

第9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成转换语法突破原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藩篱,掀起了语言学界的轩然大波,出现了众多语言理论异彩纷呈的局面。在语言学争论中,各种语言学派都列举语言事实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从现代语言学的传统来看,从描写主义、历史主义到结构主义,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到语文改革,都注重收集语言数据,提倡经验主义。Chomsky(1957,1961)的理性主义则主张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语言能力,外部语料(例如语料库)无法解释语言能力。理性主义所根据的语言事实是语言学家本身的母语知识(直觉、天性),由此可推导出UG(linguisticuniversals,语言共同性、语言共项)。Chomsky主要针对20世纪中叶以前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语法研究(例如Fries依赖美国政府非正式通讯档案来编写AmericanEnglishGrammar,1940),不无道理。但理性主义研究方法提出以来,语言理论层出不穷,而我们在沉迷于理论的解释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出发点:语言理论虽可解释语言事实,但语言事实本身并非语言理论的产物。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究竟谁是第一性的?如果我们承认语言事实是第一性的,那么根据哪些语言事实来提升语言理论?是语言研究者凭本人直觉所提供的语言事实,还是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提供的语言事实?郑锦全在谈到美国语言学研究现状时指出:“目前美国语言学界存在一个问题:理论泛滥,而缺少充分的语言材料,不够扎实”(张凤芝等2002:77)。

语言学中理性主义的基石之一是语言能力/运用的两分法,自Saussure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以来,赞成此说者不少。Chomsky强化了它们的区别,将之看成是泾渭分明。对此,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语篇研究的角度持相反意见的语言学家有:Pike,Hjelmslev,Firth,Halliday,vanDijk&Kintsch,Hartmann等人(见Beaugrande1991)。社会语言学家(如Hymes1972)、功能语法学派(如Hallidayl973)、应用语言学家(如Widdowsonl984)、心理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更是毫不讳言,指出语言运用才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语用学家Mey(1993:5)指出,“语用学的恰当领域是Chomsky所说的语言运用”。心理语言学家Aitchison(1998:183-184)虽广泛地介绍了Chomsky的观点,却也觉得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截然分开难以接受,认为“心理语言学家对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同样感兴趣;两者密切相关,任何人只注意其中一个因素,而忽略另一个因素,是很奇怪的”。

内省式的语言研究方法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在语音学研究中,人们只能依赖自然观察的数据。语言习得研究难以采用内省式判断,研究者本人的语言直觉代替不了儿童的语言直觉(McEnery&Wilson1996)。Chomsky(1964)自己也认为反对观察语言运用的看法并不适用于研究语言习得。内省式判断对自然观察方法的指责是言过其实。自然观察的数据的好处是有案可查、有目共睹,可以验证;而内省式的判断则是个人的行为,往往没有太大把握,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这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问题: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是公众的观察还是个人的臆断?至于当初Chomsky对语料库的任意性偏态的指责,也不见得公允。Oakes(1998)指出,如果我们使用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distribution)的办法来描述语料分布,偏态就不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Alien&Seidenberg(1999)的研究,他们认为,在整个生成语法历史中一直没有弄清楚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其实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他们使用了连接主义网络模型的方法来模拟语法性判断,说明语言运用也可以产生语言能力。

应该说,生成语法学家致力于考察语言能力的同时,作为相反倾向的、主张尊重客观语言事实的经验主义传统并没有中断,而且在理论、方法论上也有很大进步。数据的基本特征是频数(frequency),表现为概率关系,这就导致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的蓬勃发展。Halliday(1991)认为,语言系统的概率是固有的。当然观察频数仅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应该是观察问题和回答问题,从定量向定性发展(Aartsl999)。概率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都是以频数和概率为基础的,它们体现了尊重语言事实的历史传统的重现光彩。

二、概率语言学的提出

语言研究的概率方法(ProbabilisticApproach)由此出现。2001年美国语言学会首先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语言学概率理论专题讨论会,其结果见Bob等(2003)的《概率语言学》。该书Jurafsky(2003)一文指出:“各式各样的证据表明语言是概率性的。概率在语言理解和产生方面,对意义提取、分解和生成起作用。概率在学习方面,对切分和概括起作用。概率在语音学和形态学方面,对可接受性判断和替换性起作用。概率在句法学和语义学方面,对范畴梯度化、句法合格与否的判断和解释起作用。概率在建立语言变化和差异模型中更起到关键作用。”现代语言学的基石是所谓“范畴主义的准则”(maximofcategoricity)。语言是一些定义清晰的、离散的范畴,数量不起什么作用。虽然真正的语言有很多变数、有梯度,但它仅是语言运用的产物。但是概率语言学的主张者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判断显示出连续统的特性,是一种明显的梯度行为。2003年在Atlanta召开的第二次概率语言学讨论会,深入讨论了怎样把概率语言学和当前语言流结合起来。会议认为概率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也并行不悖:生成语言学的目的是获得语言现象分布的最终结果,而概率语言学则考虑较少为人探索的、有梯度的中间地带。只注意连续统的两端,会使一半语言现象得不到探索和解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语言学家去探索数据中那些不易为人觉察的、没有得到解释的微妙的型式,使语言学界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中间地带论”只是概率语言学的一种想法,生成语法学者是否也这样想,那是另一回事。

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也把频数作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它们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经验主义,Sampson(2000)称之为经验语言学(empiricallinguistics)。Manning&Schutze(1999)认为,从1960到1985之间,理性主义完全统治了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但是原来在1920-1960年间盛行过的经验主义传统在1970-1989年之间有所复苏。经验主义也认为人的大脑生来就有认知能力,不过并没有理性主义所说的与语言组件有关的原则和程序。经验主义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不赞成范畴化的原则,把语言现象分为合语法和不合语法。Colorlessgreenideassleepfuriously虽然合乎语法,但实际上没有人那样说。还不如把语言事件的出现看成是概率性的行为,如把句子分为“经常出现”和“不经常出现”。所以一个学英语的学生写下这样的句子:Inadditiontothis,sheinsistedthatwomenwereregardedasadifferentexistencefrommanunfairly./Ihaveanacheinthehead.即算是合语法,操本族语者也听得懂,但却觉得他们自己不会这样说。Manning&Schutze(1999)认为,语言的非范畴化现象在语言变化中尤为明显。英语中的while曾经用作名词,表示“时间”(如takeawhile),但后来却变为引导从句的补足语(Whileyouwereout...)。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1742年前是名词,以后则变为补足语。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频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变化。从本质上看,认知和作为它的一部分的语言都是概率现象,概率论应是解释语言的理论核心。认知之所以是概率性现象,是因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切性和不完整的信息。Chomsky(1957)反对根据语料库的话语来计算句子的概率,认为这样一来,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句子的概率都会很低,难以解释语言的能产性。Manning&Schutze(1999)认为这种看法只是针对那些对概率表征有偏见的人而言的。以tall(高)的认知表征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堂堂七尺的男子汉,又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高度时,我们才会叫他“高个子”,而不会把他看成非范畴化的男子。如果又看到一个只有四尺的男子,我们绝不会叫他为“高个子”。所以概率论的模型很容易表征这种规律性,而对未经检验的句子做出判断。它不会把未经判断的句子都看成一样。

三、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

Svartvik(1996)指出,语料库正在成为主流,它不但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就像Leech(1992)所说的,“它是一种‘芝麻开门’,导致关于语言的新思维方式”。Sampson(2001)认为,由于语言运用存在一些别的因素而排斥它,也违反科学常理。例如加速使物体下落部分地受引力规律所控制,但其他的外部因素(例如空气阻力、气流运动)也会发生干扰。一个研究引力规律的物理学家不会因为有了这些外部因素,而放弃观察数据。他无非是把这些因素分离开来。Sampson(1992)指出,采用内省式方法想出来的句子和语料库所收集的句子相距甚远,不但是语料,就是内省式判断也存在任意性偏态。Chomsky认为有些句子不见于语料库,这实际上说明一个饶有趣味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频数问题。人类并不太清楚某些词语或结构的频数是多少,用内省式方法更不能了解以频数为基础的数据。例如They''''rejusttryingtoscorebrowniepointswithpoliticians./Thebossispleased-that''''sanotherbrowniepoint.这两句话中有一句是来自真实的语料库,是哪一句呢?内省式判断会产生意见纷纭,通过语料库检索可了解到browniepoints的频数是76,而browniepoint的频数只有6。可见用作复数的情况多得多。

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看,作为以规则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派的对立面的概率派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Sampson(1987)指出,概率方法的特点有三:1)使用依赖语言统计特性的分析技术,而不是使用绝对的逻辑规则;2)焦点放在不受限制的语篇中的真实材料,而不是一些语言学家自己发明的例子;3)和这两点有关的是,由于算法需要而采用的对付真实的、而不是事先选择好的材料的统计学是强有力的。当时提出这种方法的是少数派,主要原因是受到生成转换语法的影响。概率方法在对语料库进行语法标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Brown语料库问世后,Green与Rubin编制了以规则为基础的标注程序TAGGIT,准确率只有77-78%。英国Lancaster大学Garside(1987)等人用概率的方法根据LOB语料库所提供的133×133个标注过渡矩阵而编制的CLAW程序,标注的准确率达96-97%。CLAW不断更新,它的第四版吸收了以规则为基础的标注程序的优点,用来处理一亿词的BNC,其错误率是:1.15%,歧义率是3.75%。在高科技(计算机的普及,大硬盘、高内存的出现,扫描仪和光盘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下,语料的收集数量以一日千里之势增加,现在的语料库实际上已是机读语料库。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Brown和LOB语料库只有100万词,而现在的LGSWE(LongmanSpokenandWrittenEnglishCorpus)已达4000万词,BNC(BritishNationalCorpus)已达1亿词(而且提供光盘版给人研究),而COBUILD语料库(BankofEnglish)则接近4亿词。Biber等人(1999)根据LGSWE而编著的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洋洋洒洒达1000多页,对各种英语使用现象的描写大都附以语料库的统计资料,令人耳目一新。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语料库专家联合开发的国际英语语料库(InternationalCorpusofEnglish,简称ICE),按照统一部署收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语料各100万词,亦接近完成。语料库语言学首先在欧洲兴起,而北美因为受到生成语法的影响,相对滞后,但后来也发展神速。Simpson&Swales(2001)指出:“美国具有迎头赶上的能量,已经得到很好的证实,就等于我们所见到的空间竞赛中后苏联人造卫星时代和最近10年的美国汽车工业一样。”美国宾州大学的语言数据联合体(LinguisticDataConsortium)长期致力于收集和散布各种语料;由心理学家MacWhinney主持的CHILDES专门收集说各种语言的儿童语料;密歇根大学开发的MICASE(MichiganCorpusofAcademicSpokenEnglish)专门收集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料;美国考试服务公司的T2K-SWAL语料库(TOEFL2000SpokenandWrittenAcademicLanguageCorpus)则是专门研究大学英语语体,保证TOEFL考试所测试的英语符合到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的需要。对英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理论语言学家坐在扶手椅上(Fillmore语)想出来的母语语言能力(哪些句子是可能的?哪些句子是不可能的?),而是哪些语言现象使用得较为普遍?哪些不那么普遍或较为不普遍?

随着大型语料库的出现,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方法(corpus-basedapproach)之外,又出现丁受语料库驱动的方法(corpus-drivenapproach)。Tognini-Bonelli(2001)指出,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方法是使用语料库的证据来解释、检验或说明语言理论或做语言描述。这些理论或描述是大型语料库出现前已经存在的,但是语言事实不够充分,语料库提供了收集大量、可靠数据的手段。Bob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Quirk等人的《当代英语综合语法》、Halliday的功能语法学派都是使用这种方法。受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则不限于使用语料库来选择例证以支持某一种理论的陈述,而着眼于整个语料库的完整性,根据语料库所提供的证据来全面地描写语言。所以理论的陈述和语料库所提供的证据应该是一致的,它应该直接反映语料库的证据,根据频数分布和反复出现的型式来系统地导出语言范畴。作为这种方法的体现的是Sinclair1987以来所从事的COBUILD工程(包括CollinsCobuildDictionary和一系列丛书),Hunston&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是体现这种方法的一本代表作。

四、心理语言学的突破

在20世纪50年代,受信息论影响,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使用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但是60-80年代,这种方法销声匿迹了。到了90年代这种方法有了很大复苏,根据Jurafsky(2003)的统计,在2000年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年会上,有77%的论文都采用了语言和学习概率模型。关于语言理解,可从三个方面看概率的作用:(1)从心理词汇或语法的角度看,语言结构的提取是一种概率:最有可能被提取的结构提取时间最短,花的力气最少。(2)解决歧义。可能性越大的解释越会被选中。概率在解决歧义时起了核心作用。(3)解决语言理解的加工难度。一些加工难度较大的句子都是概率很低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解释语言产生:概率高的句子被提取得快,如有多个被选的结构,概率就会起作用。在研究学习方面,语言学习结构的模型也是以概率和信息理论的模型为基础。概率论对心理语言学的最基本的启发是使用证据推导的结构模型:它提供了一种很容易理解的算法(例如贝叶斯(Bayes)模型),对证据进行组合和加权,在语言理解时选择最佳的解释,在语言产生时选择最佳结果。概率模型在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应用广及语音、形态、词汇、句法、语篇处理等方面。

频数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频数必须和词语或句法结构有某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高频词辨认时间比低频词短、需要较少的感觉输入、受邻近词的干扰也少。高频词的产生时间也短些,而低频词容易导致语音失误。在解决形态、句法和语义的歧义时,人们倾向于使用频率更高的词类、形态结构和语义。但是这种词汇语义/句法范畴的效应似乎并没有延伸到语言产生。复合词结构的频率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有作用。常用的词组或成语提取得更快,在解决歧义时也用得更多。各种条件概率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起作用。对具有不只一个句法次范畴的动词来说,最常用的次范畴框架最易于被用来解决歧义。对具有一种词类的单词来说,最常用的词类最容易被用作解决歧义。竞争模型(TheCompetitionModel,MacWhinneyetal.1984;MacWhinney&Bates1989;MacWhinney,2001)是第一个处理句子的概率模型,它把语言习得看成是一个构建性的、受数据驱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依赖语言结构的共项,而是依赖认知过程的共项。这个模型强调词汇功能主义(句法型式受词项控制),把“形式”层面(表层形式、句子结构、韵律形式等)映射到“功能”(意义、意图)。因为输入是歧义的、有噪音的,句子处理器就必须以概率的方式依赖词语所提供的各种表层提示(cues)。提示效度(cuevalidity)把提示的概念形式化,而提示效度又可以理解为提示可用性(cueavailability)和提示信度(cuereliability)的结合。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语言发展主要是学习和转移在起作用。

以概率为基础的心理语言学不限于提出某种语言处理模型,还想进一步解决一些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理论(例如语言是否天生?)问题。这就是涌现论(emergentism)的提出。Bates等人(1998)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理论物理学的非线形动力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按照一个维度所发生的少量变化可以导致复杂的非连续性的结果;其次是我们可能通过神经网络的模拟技术来解释一些简单的输入怎样导致复杂解决方案的产生;其三是发展神经生物学的突破,“今天神经生物学的成果对昨天的天生主义是坏消息,因为这些成果强调了皮层专门化的特别灵活的、依赖于活动的性质,并且支持对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的涌现主义解释”。涌现主义可以用来解释诸多语言现象,包括语音形式、形态变化、词汇结构、语言历史变化、皮钦语化(pidginization)和二语习得,而且可以作形式化处理,例如连接主义网络模型、动力学系统论、贝叶斯模型、优选论,等等,它们都是以概率为基础的。

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处理模型在心理语言学中取得了统治的地位,竞争模型外,还有以制约为基础的模型(Constraint-basedModels)、理性模型(RationalModels)、马尔可夫词汇范畴优先模型(MarkovModelsofLexicalPreference)、不考虑上下文随机语法(StochasticContext-freeGrammar)、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BeliefsNetworks)、语言产生概率模型(ProbabilisticModelingofProduction)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五、对我国语言学界的启发

上面着重介绍了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丝毫没有意思把它说成为一种主流的、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只是想说明语言研究方法丰姿多采,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鼎新革故,吸收人家的先进东西,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1.理论语言学是我们的弱项,而生成转换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理论模型在西方仍在不断发展。借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确实能够说明汉语的语言理论,是我国语言学家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的目标不限于考察汉语有些什么参数设置,还要进一步通过汉语来探讨UG。

2.汉语语言学有其自身的传统,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到现代汉语研究都注重收集语言数据。胡朴安(1983)早在1937年就提出,“训诂学方法之新趋势,惟有甲骨文金文之考证与统计学之推测,二法而已”。他有感于“瑞典人柯罗倔论著左传真伪考[即高本汉(Karlgren),《左传真伪考》为陆侃如译,新月书店出版]用统计方法统计左传、论语、孟子中的助字,为考据学者辟一新门径”。他也统计了《论语》中的“君子”的频数(约六十有余),然后区分出孔子对君子之界说。胡朴安后,又有多少我国训诂学家使用了概率方法,笔者忝属外行,不敢妄言。但概率方法在某个意义上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想。事物的出现(包括语言的使用)都是一种概率行为,但是我们立论求证时却往往忽略这种特性,只注意收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正面证据,而把负面的证据置之不顾。在我国开展语言学研究,概率方法值得重视。

3.实施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的一个基础工程是收集和建设语料库。这项工程已受到整个华语世界的重视,但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甚至重复劳动。现在要考虑的是:(1)我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都在组织人力建设现代汉语的语料库,应该强调统一力量,加强协作,像ICE那样制订统一的抽样方案、注释格式、文本格式,甚至编制统一的、兼容简繁体的检索工具乃至语料库工具,便于大家使用。(2)语料的收集和入库虽然牵涉大量人力物力,语料本身却是公共财富,应该向公众开放,如提供在线检索或语料光盘。(3)古汉语语料库的建立也应提到议事日程。我国许多经典著作和辞书都应电子化,便于检索。(4)汉语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拦路虎”是断词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案和处理方法,应集中力量,共谋良策。断词问题解决不了,语料就无从进行索引。可否考虑以“字”为单位,通过搭配字检索来解决词的问题?(5)统一和分散,齐头并进。既要考虑编制大型的语料库,也要考虑编制各种专业化的语料库。(6)建立语料库虽是一项基础研究,但其根本目的是对语言使用(包括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进行客观的概率研究,因此必须大力训练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人员。

4.在汉语心理语言学方面,虽有一些零碎研究(如对母语习得、二语习得),但我国还处在创始阶段,任重道远。针对汉语使用而开展认知心理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关键问题是汉语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结合问题。在西方有过两次结合:首先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结合,如1951年在美国Cornell大学召开的暑期研讨班、美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1953年在Indiana大学召开的学术讨论会,订出了所谓“心理语言学”;其次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合流(桂诗春2000)。这使语言学通过心理语言学的媒介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以概率为基础的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影响更大,牵涉面更多,实用意义更大,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笔者将另作专文讨论。

【参考文献】

1Aarts,B.2000.Corpuslinguistics,Chomskyandfuzzytreefragments[A].InC.Mair&M.Hundt(eds.).CorpusLinguisticsandLinguisticTheory[C].Amsterdam:Rodopi.

2Aitchison,J.1998.TheArticulateMammals:AnIntroductiontoPsycholinguistics[M].London:Routledge.

3Alien.J&Seidenberg.1999.Theemergenceofgrammaticalityinconnectionistnetworks[A].InB.MacWhinney(ed.).TheEmergenceofLanguage[C].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Publishers

4Bates,E.,J.Elman,M.Johnson,A.Karmiloff-Smith,D.Parisi&K.Plunkett.1989.Innatenessandemergentism[A].InW.Bechtel&G.Graham(eds.).AComponiontoCognitiveScience[C].Oxford:BasilBlackwell.

5Beaugrande,R.1991.LinguisticTheory:TheDiscourseofFundamentalWorks[M].London:Longman.

6Bob,R.,J.Hays&S.Jannedy.2003.ProbabilisticLinguistics[M].Cambridge,Mass:MITPress.

7Chomsky,N.1957.SyntacticStructures[M].TheHague:Mouton&Co.

8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ofLanguage[M].London:Arnold.

9Halliday,M.A.K.1991.Corpusstudiesandprobabilisticgrammar[A].InK.Aijmeretal.(eds.).EnglishCorpusLinguistics[C].London:Longman

10Hymes,D.1972.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J.B.Prideetal(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Ltd.

11Jurafsky,D.2003.Probabilisticmodelinginpsycholin-guistics:Linguistic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A].InR.Bobetal.(eds.).2003.

12LeechG.N.1992.Corporaandtheoriesoflinguisticperformance[A].InJ.Svartvik(ed).DirectionsinCorpusLinguistics.ProceedingsofNobelSymposium82,Stockholm,4-8August,1991[C].MoutondeGruyter,BerlinandNewYork.

13MacWhinney,B.,E.Bates&R.Kliegl.1984.CuevalidityandsentenceinterpretationinEnglish,German,andItalian[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23.127-150.

14MacWhinney,B.&E.Bates.1989.TheCross-linguisticStudyofSentenceProcess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5MacWhinney,B.2001.TheCompetitionmodel:Theinput,thecontextandthebrain[A].InP.Robinson(ed.).Cognition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6Manning,C.&H.Schutze.1999.Statistical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M].

17McEnery,T.&A.Wilson.1996.CorpusLinguistics[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

18Mey,J.1993.Pragmatics:An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

19Oakes,M.1998.StatisticsforCorpusLinguistics[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

20Sampson,G.1987.Probabilisticmodelsofanalysis[A].InR.Garsideetal.(eds.).TheComputationalAnalysisofEnglish[C].London:Longman.16-29.

21Sampson,G.1992.Probabilisticparsing[A].InSvartvik(ed.).DirectionsinCorpusLinguistics:ProceedingsofNobelSymposium82[C].Berlin:MoutonGruyter.

22Sampson,G.2001.EmpiricalLinguistics[M].London:Continuum.

23Simpson,R.&J.Swales.2001.Introduction:NorthAmericanperspectivesoncorpuslinguisticsatthemillennium[A].InR.Simpson&J.Swales(eds.).CorpusLinguisticsinNorthAmerica[C].Michigan: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24Svartvik,J.1996.Corporaarebecomingmainstream[A].InJ.Thomas&M.Short(eds.).UsingCorporaforLanguageResearch[C].London:Longman.

25Tognini-Bonelli,E.2001.CorpusLinguisticsatWork[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

26Widdowson,petenceandcapacityinlanguagelearning[A].InH.Widdowson(ed.).ExplorationsinAppliedLinguistics2[C].Oxford:OUP.

27桂诗春,2000,《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