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言语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言语艺术论文

第1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现代艺术产生以来,除传统工艺手段的保护欲传承之外,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试验方法,只有不断的实验探索,才能通过作品表达新材料本身的质地美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借用,致使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不断产生。比如,玻璃艺术、纤维艺术、金属工艺等形式,均源于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在艺术设计中,那些由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的艺术形式语言,不断被融入进来,使艺术设计产生多样性多元化的活力。形式观念和抽象审美下的实验方法,使专乎于技的传承方式转变为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的充分表现,在那些实验中,文化意识与精神自由更自觉地主导着语言意图的传达,实验的探索方式中,形式观念代表着审美的现代性。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抽象意象表现,画面的实验趣味使内在的语言意图更感性地传达出来。艺术总是冲破束缚,否定之否定地向前发展,而实验方法、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更为突出了艺术家语言表现的主观能动潜质。尽管装饰语言更直近于大众审美和文化环境的创建,但从其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而言,它同样需要不断冲破自身束缚,实现与时俱进的新形态发展。实验方法的诸多手段,技术借用,偶发效果的捕捉,材料运用以及语言传达方式的选择,均决定着其形式、形态的不断繁衍和发展。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公共环境的不断改变,对装饰艺术语言的新需要就成为艺术设计形式前推的一方力量,而艺术设计本身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则从更纵深的文化角度,审美立场和前卫思考,推进当代艺术设计的新发展,而这些均需要试验探索的方式实现语言的充分传达。

二、文化语言传达方式探索

文化元素、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基于语言传达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延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但是,“民族的并不等于世界的,原始的也非等同于现代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与文化元素的摘取,符号运用,均需纳入载体、形式结构和现代审美,才能实现其文化意图传达。如,在招贴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绘画设计等,均有图文并茂的装饰语言符号的融入,并以多样的形式传达着作者的意图。本人在作品《构成一号》中所采用点、线、面、色彩等排列与组合的语言方式,着重于平面形式隐含中的神秘感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原生状态,以及那里文化的原始神秘性,均使人产生非常丰富的文化追想,这种总体上的感觉就需要以透叠、分割、重构的构成形式,并采用国画中积水和晕染的手法,制造画面的隐含性和神秘性。形式美感的里面是民族情调的场景,光色和物象细节被掩映在里面,从观赏角度看见,远观近察均合于整体形式,而这个形式的构成,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大象无形”和“似与不似”的趣味。《构成一号》的构思与创造过程,经历了反复实验的累加,在层层深入,取舍和强弱对比中,逐渐找到了神秘感和内在精神意蕴的语言。语言方式通过这个构成形式呈现,确实出乎预先的料想,实验过程带来的感受实际大于作品本身,而语言的传达方式,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对现代审美的进步理解。

三、结语

第2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一、教师应具有的口头语言艺术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专业的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表现在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以及语调等多个方面。舞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运用特定的专用名词和术语以及概念。舞蹈教师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应该掌握的动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调如何,并且通过教师的阐述使学生清楚舞蹈动作应该达到的效果。

由于口头语言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在讲授舞蹈动作时,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比如动作如何做、动作要领及舞蹈的风格特点,必须清楚地讲授给学生。在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时,应该清楚地讲解这一动作的做法及其表现的特定内容以及感情基调。口头语言还要生动形象,语言的生动性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师应尽可能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描绘得尽可能生动些,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感染学生。当然,教师在授课前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做好进行口头语言阐述的准备。在教授舞蹈动作和技巧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授课,力求做到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

二、教师应具有的肢体语言艺术

肢体语言也可以叫做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完成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口头语言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沟通目的。在这里肢体语言只包括运用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学习舞蹈和学习文化课知识有比较大区别,必须亲自实践也就是需要亲自做动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意思,要求学生做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达到的某种程度,却没有任何示范,学生常常不能比较好地领悟动作要领。舞蹈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示范,让学生亲眼观察并感受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如何衔接。肢体语言能够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舞蹈的感觉,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觉,一支舞才会可能演绎的精彩。舞蹈是肢体语言,它能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肢体示范,不仅仅要求学生动作如何做到位,还要求学生把舞蹈的情感通过动作的衔接进而流畅的展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要教授新的动作,还是要复习老的动作,舞蹈教师都必须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将规范的、科学的动作用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完成部分授课环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肢体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任何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实施完成。”[2]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传输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过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舞蹈教学水平有非常大地帮助。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师首要必备的条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审美性。只有准确的肢体语言学生才能理解到正确的动作,才能进行正确的舞蹈,可以说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学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其次,舞蹈教师优美的肢体语言还应该达到启发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顿悟的目的。当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其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集中体现,向人们传递各种美的信息,还能够使人们的认识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具有审美性。

三、教师应具有的表情语言艺术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舞蹈演员的形体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物质载体,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身体的动作,因此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动作来展现出的。但只有身体方面的舞蹈动作远远不是舞蹈艺术,还必须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舞蹈的动作、肢体表达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观众将会感觉非常乏味,观众也更是无法理解和领会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学中,表情语言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却更容易让观众领会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可见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才能够提高舞蹈的舞台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表情语言的重要性,动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表情,并且在动作示范过程中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从内心而发使其面部表情也在变化。

“教师在舞蹈示范时还要注意到舞蹈表演中的眼神等表情要比生活中更夸张、更具戏剧性,表演者与观众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这些都决定着作品的美及观众的审美。”[3]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表情对于舞蹈表演效果的好坏非常重要,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太过夸张,也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相比于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外,表情语言的感彩更加丰富。教师除了在示范动作时要表情丰富,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具有较丰富的表情。因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向学生传递非常多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使老师的面部成为学生的视觉最容易集中的目标,教师要善于用表情语言给学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赞许、鼓励,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表情语言并注意适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红军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高潮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红军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红军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舞蹈中的语言艺术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

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高潮。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高潮,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第4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策略

著名捷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导情感的媒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特别是对普通教学中的语文教师而言,语言更是能够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特点及优势的聚集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言语性为主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言语形成和言语技能为主要立足点的学科,而具有‘言语性’特征的语文教学不能不因言语艺术而真正艺术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时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与艺术结合起来,而且,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掌握了语言艺术的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能创造语言艺术的人。

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哪些策略呢?这是一个在语文界长期讨论的问题,而一直以来,也有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及建议,在此,我也就旧题新论,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策略。

一、教师语言要体现情感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这两者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不仅用理智,而且用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他们深深感到词语的感彩,词语似乎变成了点燃思维火药的火花,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只是听,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词语。……我感到我的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创造精神的那些时刻,是词和思想在孩子的心灵中汇合成湍急的洪流的那些时刻。”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语言词汇的情感性不但给教师带来了幸福的时刻,而且给孩子创造了思维。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启示:课堂的语言要带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动入情。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多数人都知道于漪是“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这无非是因为她在课堂上总是采用充满丰富情感的语言。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令人神往,只有攀登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以上例子不仅体现了教师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而且体现了教师的情感教育作用。这也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指的:“语言的真正任务不是要描述事物,而是要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

二、教师语言要体现幽默性

近十几年来,现代教学论一直在探讨如何把“苦学”变成“乐学”的问题,竭力主张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学”。于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为诸多教师的至理名言,这里也就是涉及教学的趣味性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美国儿童读物作家锡德・佛莱施曼指出,教师要想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五十分钟而不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这实在太困难了。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幽默性、戏剧性的调节手法,借以缓冲一下单调和沉闷空气的压力,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放松一下神经。他还说,如果幽默被引进课堂中,儿童们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美国著名大众心理学家特鲁・赫伯也指出,学生渴望教师把枯燥的学问讲得妙趣横生。“据有关中外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其中一条就是‘喜欢说话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

例1: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草》一课时,在巩固阶段创设了“背课”给家人听的情景。于老师先后扮演了妈妈、爷爷、奶奶三个角色。下面就是“背”给“奶奶”听的一个片段: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草》给你听好吗?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愣)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可第二年又长出来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话是讲草原上的草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人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是干枯,荣是茂盛,这句话是说一年里,春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哦!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由上可见,幽默的魅力,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于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表现了他“乐教”的态度,“乐教”才能真正促成学生“乐学”,所以现代教学过程应是“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

三、教师语言要体现风格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需要具有学科共同性的,纯正的语言形态,又需要有个人风格性的灵动的言语情态”。这句话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具有规范性的、正确性的、教育性的语言,又要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语言的风格就会不一样。而且,“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个性对个性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学语言应体现出教师的精神力量与个性特点”。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个体,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不应该成为机械的知识传声器,盲目地模仿别人,套用现成的语言。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正所谓“言为心声”,“言如其人”。名震全国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三人风格各异的教学语言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例2:

《茶花赋》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例2的语言词采丰华,情真意切,宛如诗画,是于漪老师的语言。于漪老师以抒情的语言风格领先,她善于借用古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整齐的韵律和悦耳的声音,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语言,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例3:

师:……(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师:(拿一练习本)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你们给教科书下个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

例3的语言凝练硬朗,深邃缜密,循序渐进,是钱梦龙老师的语言。钱梦龙老师以诱导的语言风格著称,他善于创设教材中没有的语域,忽而迂回曲折,山重水复,忽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在“顿悟”的效益中,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满足。

例4:

师:(读《范进中举》节选)同学们听两遍,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生:……

师:答得比较正确,我没什么补充的了。我再给同学们读一段,大家分析一下。

师:(读《红岩》节选)回答时先举出哪些是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刻画了什么。

生:……

师:大家必须记住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写,用这种写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咱们试一试,分组写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

……

例4的语言平易中和,干脆利落,似如商讨,是魏书生老师的语言。魏书生老师以商量的语言风格取胜,他善于“平等式”地与学生交谈讲课,常常以亲切的、真诚的、自然的语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上三者的教学语言风格虽是各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应,语文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开首便说:“作家想在作品里表达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根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这句话可作为所有语文教师一生的良言。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具有他们这样的信念与情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这也是新世纪优秀语文教师所应有的长远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惠生.让语文教学在科学中走向艺术[J].中学语文,2005,(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第5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 表达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6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可见,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断提升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健康、文明,切忌辱骂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更要展现中国语言的智慧。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粗俗、低级的污秽语。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优美、文雅、语气要和蔼亲切,语调要悦耳、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感情共鸣,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和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世界。例如,两个学生因犯了春困,一天早上,他们决定旷课。老师把他们抓回来,并没有直接体罚、谩骂,而是说:“你们错过了一场考试,现在我就让你们现场考。你们分开坐,每人拿出一张白纸。第一个问题是:‘公鸡什么时候忘记了打鸣?”’两个学生低着头,羞愧不已。老师用这种既文明又幽默的语言教诲了两个学生。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譬如,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中的提示。启发性的语言,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启发性的语言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的时候,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启发性语言又好比一支号角,在你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准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授《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和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其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们这样启发他们:“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豪吹哪兀俊本过这样小小的启发,孩子们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也很快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动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又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使语文充分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所以,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王慧君.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常丽艳.才智.2013(28)

第7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一、语言要规范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除少数民族地区处,各地区均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二、语言要精确

要力戒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有的教师在讲课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常以“差不多” “大概是这样”作答,这不是准确的语言。讲课的语言应是板上钉钉,不能含糊其辞。 语文课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其中,于论文要严密,有力度;于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于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特点就给教师得出了不同的要求,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三、语言要形象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精确,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鲁迅先生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

四、语言要生动

教学语言要生动。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教授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唱段:“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孙悟空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教师作分析时说:“看,窦娥的愤怒如火山爆发般强烈!她的仇恨是多么深沉,她的反抗是多么彻底!她斥骂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天帝神明!她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下的罪恶现实!”这种排比、对仗的语言生动有力。

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在讲授时可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配乐诗朗诵,展示有关图片,将学生带入诗意般优美的如梦如幻的意境,然后生动形象地描绘惊涛骇浪的赤壁之战,讲述羽扇纶巾的孔明的春风得意,满腹经纶的苏轼的坎坷遭遇。用这样优美、生动的语言来牵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咀嚼,体味,体会作者的内心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生动也要求教师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五、语言要幽默

同志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他说:“拿洗脸来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仅洗一次,洗完以后还有人拿来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听众大笑)。”为什么听众听后“大笑”呢?他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用在洗脸照镜子上,人们听后感到幽默有趣。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绝不是轻薄、滑稽和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具有高雅性,恰当的幽默会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六、语言要优美

教师的语言应是优美的语言。不但要词藻华丽,而且要精确、形象、生动,有音乐之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这里没有西湖烟雨的飘逸,也没有巫峡流云的袅娜,没有庐山飞瀑的壮丽,也没有桂林山水的旖旎…,总之,不见一丝名满天下的奇观。然而,这里有诗、有情、有画,有深邃的意境,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恬静和谐,荷塘上的月色是那样的朦胧温馨,这里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这样的导入会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这么美的地方到底是哪里?

第8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在电影艺术中,语言承载了在文学文本中所没有肩负的过多使命,体现在:一方面电影语言需要完成自身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电影剧本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电影语言需要有效地弥补文学文本中细致描摹的缺失,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在能力和效能。电影需要在极短的有效时间内展现剧本的内容和情节,就需要电影语言有着极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在电影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吸引读者,让读者尽快跟着电影的节奏,适应本部电影的叙事方式。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曾经有过经典的“波兹曼诅咒”,他认为随着影像产品的大面积普及和“读图时代”的全方位来临,人们会因为在影像的刺激下减少对文本的阅读,而影像给人的仅仅是直观的形象,不需要观众进行头脑的思考和个体化重构,波兹曼认为长此以往人类会丧失头脑思考的能力,人的自身潜力会极大地降低。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形形的观众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并希望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回味无穷,就更需要倚仗于电影中的艺术语言。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艺术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的责任也异常的艰巨和繁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过程中,艺术语言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整部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著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特别是尼克的内心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而要将这一切纳入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却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改编任务,其成功的不二之法就是倚重电影中的艺术语言。在电影伊始,我们看到尼克出现在荧幕上,随着轻缓的音乐,尼克那犹豫、彷徨的内心独白悄然开始,我们注意到尼克仅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通过语言向观众传达出重要的情节信息和作品的思想倾向。首先,尼克的独白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其内容的平实和浅白,但是,平实和浅白并不能实现电影思想倾向的传达和情节的有效推进,因此,在尼克完成自我介绍后,电影中的语音出现变化,改为对自身迷惘的表述,而且在表述过程中画面连续推进一系列现代灯红酒绿的场景,这种表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使观众不仅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影片信息,而且在不知不觉间确立了影片的感情基调,将尼克那种青年特有的迷惘与忧愁、郁闷与哀伤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透过尼克的语言,观众还得到一些关于影片神秘主人公盖茨比的部分模糊信息,这样不仅使接下来引出盖茨比不显得生硬与突兀,更有效地增加了盖茨比这个主人公的神秘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心理期待,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被带入影片预设的情节中。而所有这一切效果的实现,都可以归功于电影改编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合理运用。

二、语言转型压力的加深

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文本语言为了其自身艺术性的需要,往往与日常的口语有着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文学文本语言往往更加生动,更加形象,而且在极端的情况和需要下有时作家会采取阻拒性的文学语言。这种文学文本语言在其文本阅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作家创作意图的表达。但是,在将这些文学文本作品进行电影改编的过程中,电影语言就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问题和压力。首先,电影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虽然也有先锋电影的诸多尝试),需要广泛观众的普遍接受,特别是当下电影商业化运营模式无法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电影语言就必须对传统的文学文本语言进行合理化的改造,使其适应电影的运营模式和观众需求,如果一味保持原型,不仅严重影响电影的预期效果,更不能使观众真正收获电影原著的精神内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就极大地需要对电影原著文学文本语言的改造,使其适应电影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说,为了使电影的内容完全涵盖观众的接受范围,电影语言就必须要通俗易懂,不能之乎者也,否则就会使人不易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影语言越通俗越好,并不是越通俗越有收视率,这里讨论的重点是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语言问题,电影语言应该在不影响观众接受的基础上通俗,但是不能为了这一单一需求而使原著中经典的对白失去意蕴,其中的度需要在改编过程中有机地把握。

其次,众所周知,出于电影在时间的极度有限性中展现大量的情节,电影语言就需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观众在电影伊始一般关注电影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必备因素,这些关系着观众能否被电影吸引,能否继续观看下去,而上述因素又不能完全借助于电影的慢镜头,因此,电影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影语言需要在人物的简单对比中通过几个标准性的话语在极短的时间内交代上述必备因素,以便电影情节的有序展开,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最大可能地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电影情节的发展构想过程中,这样的电影语言才是真正意义科学合理的电影语言,而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语言的转型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继续以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在原著中,作品交代了时间背景,特别是尼克在灯红酒绿世界中的心路历程,而在电影中,出于电影时间的限制,电影无法如此详细地交代这些预备情节,但是又不能将这些预备情节彻底地放弃。因为一旦彻底放弃,不仅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艺术价值,更使情节的展开显得突兀不自然。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语言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其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上述预备因素的交代基本上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而观众的接受也是在这种微风细雨中实现的。具体来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时代背景也并不久远,但是如果单纯地依靠旁白的介绍,不仅大大地占据了电影的时间,而且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社会背景,亦或是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特别是很多情节都是在人物一出场的对话中进行了交代。一个新人物的出场必然带来观众的兴趣,而信息性强的对话正是在此时有效地展开,观众在其精神最为集中时便不知不觉间把握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大致情节,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出奇制胜之处。

三、经典对白需求的迫切

第9篇:言语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于语言艺术的论文

一、前言

可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当前实施课程教育的关键工具。教学语言可以体现教师基本的语言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应该对此开展深度的分析。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以此对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候,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

二、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视语言艺术呈现的意义

(一)保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运用语言艺术,能够让课程教学实现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知识传输中,教师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师和班级学生实现思维和语言的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可以对教学的综合素养进行真实的反映。教师在具体生物知识传输中,如果正确应用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生物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能够使用清晰、正确以及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记忆,以此提升整体的课程教育质量。生物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实施学科教育时候,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开展了解,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样能够缩短整体的授课时间,以此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施生物知识教育的时候,对语言开展正确和高效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传输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质量,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所传递出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语言应用有着启发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开展语言交流中,重视对文明语言和魅力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课程思维能够实现一定的激发。通过教师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课程中应用语言艺术的过程

(一)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

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首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该节生物课的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对该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简短但是具有凝练性的语言,对课程教育基调进行明确,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认识生物》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相信同学们认识不少生物,你可以说出你所认识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一定的认知探索,并了解新课程知识的重点是对生物进行认知和特征学习。

(二)过渡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物学科教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具体过渡是一项重要工作,影响整体的生物课程知识传输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将关注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过渡环节是授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高质量的语言,能够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但是”等词汇,告诉学生生物圈已经被破坏,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意识,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行为爱好就去残害生物。

(三)内容讲解

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课程的创建,并不仅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传输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师是生物课程的营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营造较好的课程传输氛围,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由来》该知识传输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四、结论

生物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促使课程教育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对生物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海热古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17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