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统计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统计学科评估

第1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摘要:为了对我校本科计算机教学情况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从中分析和查找问题,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水平,本文收集了我校2001到2003级本科三个年级18个院系的公共计算机课成绩,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该数据进行了六个维度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评估;结业成绩;评估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教学成绩是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高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计算机课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上。所以对师大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评估成绩和结业成绩做一系统性的分析,必将有助于我校计算机课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 对象:内蒙古师范大学2001――2003级18个院系的394名全日制本科大学生。

(2) 研究材料:2001―2003级18个院系计算机公共课评估成绩(windows, word, excel, PowerPoint, Internet, E-mail及总成绩)和结业成绩数据。

(3) 研究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及非参数检验( Wilcoxon Test)。

3结果分析

(1) 各年级成绩分布比较:如表1所示,计算机评估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即2003级学生的成绩低于2002级,2002级低于2001级。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学的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也大大增加,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接触和应用计算机,因此,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

(2) 各院系成绩分布比较:如表2所示,在全校18个院系中,8个院系的平均成绩低于全校平均分数(77.5分),这8个院系分别是历史系旅游学院、美术学院、蒙古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政治经济系,就学科分类而言主要集中在音、体、美和蒙学院。其他10个院系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全校平均分数。

(3) 卷面情况分析:如表3所示,除了windows和word两种试题的及格率在90%以上,且平均分几乎接近题干分(最高分)外,其他试题的及格率均在及格以下,平均分离题干分较远,特别是Internet的得分率只有57%。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windows和 word,对这两者的操作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多;而在其他方面应用少,了解也较少。同时反映了学生上网技能的缺乏。

(4) 结业成绩和评估成绩的显著性检验:首先用P―P图(如图1)对结业成绩和评估成绩的数据分布情况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发现两者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所以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 Test)的方法对结业成绩和评估成绩进行了相关两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如表4和表5所示,P=0.0001各院系的评估成绩和结业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到本次评估考试成绩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任课教师的精心辅导,以及大多数学生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鉴于以上原因,学生在考试中大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 不同授课语种成绩分布比较:为了了解不同授课语种的学生在计算机考试中是否有差异,我们以授课语种为变量考察了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的学生的计算机评估成绩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对于评估的总成绩蒙语授课学生在各分数段的分布比较均匀,而汉语授课学生大多集中在良(80-89分)以上分数段。一方面是因为在本次抽样中汉语授课学生的人数要远远多于蒙语授课的学生,另一方面与汉语授课学生相比蒙语授课的学生可能较少接触计算机,对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了解得不多。另外,蒙语授课的同学们的起点相差不是很远,所以呈现出一种均匀分布。而汉语授课学生有来自城市的,可能较早接触计算机,也有来自农村的,他们对计算机的接触相对少一些,所以在计算机的成绩上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对上图作具体的分析,以数字来说明问题,我们对不同授课语种的学生在不同成绩等级上的频数分析,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蒙语授课学生的评估成绩在中(70-79分)以上的占50.6%,汉语授课学生中以上的占80.3%。

为了对上面所体现出的差异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对不同考试语种的学生在不同试题上的得分作了详细的考察。结果如表8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授课语种的学生在各种试题得分上的分布情况是: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同,但平均分表现出较大差异,例如蒙语授课的学生在各试题得分上的平均分均低于汉语授课学生,尤其是Internet上的平均分差异更大。

(6) 特殊专业Internet成绩分布:基于以上分析中不同授课语种的学生在Internet中变现出的差异,对本校外语、计算机、蒙学这几个特殊专业与其他专业的Internet成绩做出如下分析,见表9。

从表9可知,除计算机专业外,外语专业在Internet这一试题的得分上与其他专业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即外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因其专业的开放性而更多地接触Internet,也没有充分地利用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蒙学专业成绩较低的原因可能与他们接触网络较晚有关。计算机专业的平均分很高,只是他们专业性的一种体现。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计算机评估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 在这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本科教学评估中我校学生成绩普遍较好,总成绩平均分为77.5分。

(3) 在六种试题中Windows和Word的得分率最高而Internet的得分率相对较低。

(4) 结业成绩和评估成绩都不呈正态分布。

(5) 蒙语授课学生的得分低于汉语授课学生,尤其是Internet的平均分差异更大,可能是多数蒙语授课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且使用较少的缘故。

鉴于以上的分析结果,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1)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加强信息资源利用的教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去获取知识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在网络信息如此便捷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我们就会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和别人产生差距。

(2) 适当加强对蒙语授课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根据学生的内部条件更好的运用外部条件使学生得到提高,做到因材施教。

(3) 教学管理部门应使用更好的教学评价方式,制定适合蒙语授课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创造“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得到不断地提高,同时,又不会导致教师对工作的懈怠。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闫洁. SPSS统计分析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扬晓明. 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ZHAO Xi-wu, ZHU Li-bo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age010022)

第2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论文关键词]评估标准 规范特性 决策控制

一、教育评估标准与教育价值体现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规范,评估标准系统是对评估准则系统在行为化、操作化方面的具体界定。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估标准常用等级性的模糊语言来表示,标明评估准则系统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可以说,建立教育评估标准是实施教育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结论信息的运用是教育评估主体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职责。评估方案必然体现教育价值,并在价值指导下进行。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原则、评估对象和范围、评估内容(指标)、评估实施办法和评估的结论等构成了教育评估方案的基本框架。反映评估标准的语言从技术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指定了评估的目标、对象和基本内容,也阐明了评估性质和周期,更包含了开展评估工作的计划、步骤、方法和策略。在教育评估方案中,只有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评估工作;只有体现评估的价值内涵,才能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起到及时诊断、修正的作用,才能发挥好评估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调节与导向、督促与激励等作用。

本科教育评估呈现为多种形式。可以是综合评估,也可以是单项评估;可以是对院系进行的评估,也可以是对课程的评估;可以是对教学的评估,也可以是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服务、科技工作的评估;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估,更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估。评估对象不一样,其侧重点也不相同,评估的目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但内容不外乎学校的目标、使命、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相关的人才培养要素等。对于办学水平,依据的是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人才的培养目标,目的在于通过对办学条件进行“投入”,又围绕人才培养测量统计“产出”,对教育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继而得到个性化的、主动自觉的发展。

二、教育评估标准的规范特性

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由于教育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使评估的结果与评估的属性之间达到吻合也并非易事,一般来说实施教育评估都会制定一定的准则和评估标准。作为一项规范,包含了语言、属性、工具和操作的基本规范。(1)评估的语言规范。从评估标准的语言和标准的编写规范特性来分析,评估标准是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以及社会和市场对话的专业语言和规范,对于高等教育评估来说则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在技术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包括标准的结构、体裁、章条编号、文字叙述等均应相应规范。(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对被评属性或方面在质上的规定是人们在评估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规定了评估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从评估标准的内涵和外延规范特性来分析,它包含了评估活动的内容、范围、适用的领域和实施的进程和相关规则,并且把握了指标体系在结构和内涵上的客观正确性,成为人们在评估活动中共同把握的价值尺度、界限和赖以推进的逻辑前提。(3)规范的工具和导向特性。作为评估规范,评估标准的意义在于使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共同遵守,以达到评估的目标。为实现评估的准确性,评估工作须保持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评估目标价值标准,设计一组定量指标和一定的数学模型,使评估者通过这一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和分析。评估主体按照规范评估的标准行使评估职能,就能有效实施评估;对实施评估的客体来说,它具有指导和导向的作用,评估客体借助评估标准改进工作,有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保证和提高教育的标准和质量。(4)灵活性。从规范的技术科学特性分析,既追求体系的统一性、完整性、规律性,注意评价的操作性,同时也不忽视标准的灵活性和弹性。不但要使同一评估对于同类院校和部门的评估内容相对统一,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关注评估客体的发展个性,注意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评估标准的决策与执行

1.评估方案的决策控制

对评估标准的规范特性分析对于研究高校评估规范问题意义重大。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评估标准中的决策环节,也是评估中最关键的部分,为指导、监督实施高等教育的院校和组织改进教育管理、服务和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一种测量和评价工具。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估标准体系和标准,对实施教育评估的主客体双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所有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秩序运转评估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说,科学设计与构建评估标准是实施评估的必要前提,也是评估运行和评估结论与信息运用、价值增值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进行评估方案的决策管理,把住评估方案决策关。一般说来,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1)决策者因素。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或评估主体指定的专门机构或团队扮演决策者角色。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第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政府既是评估标准的设计者,又兼任评估的领导、组织者,同时又是评估结论的者,评估的权威性强,影响力大。(2)决策目标因素。决策目标的科学程度要看是否满足目标的针对性、具体性、系统性、可行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而且要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决策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决定工作的质量。广义上来讲,教育评估标准是一个系统过程,评价标准框架应包含实施评估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总体上要对各项内涵的规范进行一般论述,只有全方位达到规范化,才能对教育评估的全过程进行协调与控制,有效地发挥教育评估的功能。因此设计教育评估标准必须全面地考虑评估目的与宗旨、方案研究设计、评估组织实施、过程手段、专家行为、复核整改、总结分析、信息运用和决策参考等各个方面。狭义上来讲,评价标准系统包含内容标准和行为标准两个方面。2003—2008年首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实施,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审视,这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依法治教、确保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质量的重要举措,并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KCUE)定期开展大学评估,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系统评估大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大学的教学环境,通过教育评估促进涉及共性问题的院校机构间的合作,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确保它们在教育政策中得以落实,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主动性、公共责任感和整体力量。韩国的大学《评估方案》确定了“大学管理与财务”、“发展策略与前景”、“教育与社区服务”、“研究与教育——产业合作”、“学生与教职员工”、“教育环境与支持体系”等内容(一级指标)和评估因子(多级指标),规定了评估的周期和性质,目的是使投入和产出有一个合理的比值,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增强大众对韩国大学的信任,并在大学独特性和多样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3)评估情势和决策后果因素。教育评估是一项多角度的实践活动,评估的效度往往是衡量“科学决策”的优劣标准,而评估决策面临的时空状态或是环境因素就是所谓“评估情势”。评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其影响和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评估方案本身,还直接取决于评估的情势,受到教育发展本身、院校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评估同时又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活动,评估方案是开展教育评估的核心文件,是开展教育评估的纲领和依据,也是教育评估活动组织实施、结果反馈、总结报告和为教育部门及社会相关部门与人员提供准确信息的重要前提。评估方案的制定、执行与管理属于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其设计属于评估“决策”建立环节。一个好的评估方案应能够反映出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大学的使命,并且包含一套深思熟虑的评估方法和评估规划;不仅要有预算编制,同时还要有评估技术要求以及采集证据的办法,鼓励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结合。由此可见,评估情势是进行教育评估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尽管中国首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同学校共用同一评估指标体系,“标准”过于一致,分类不清,专家评估方法单一,使得评估拉不开差距;在评估的效果上,出现同分不同质的状况,这种情形的出现就是对评估情势的判断不够深入而导致的,在这个问题的反馈中,“合格评估的调研”工作能进行积极的改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印度高等院校评估与鉴定新方法在标准体系统一、总分系统的情况下,从绩点上区分,每一标准的关键点内都确定了一些评估指标,在专家组访问院校的时候,利用这些评估指标作为参照而得出关键点的绩点和标准的平均绩点。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步评估方法、累积平均绩点体系、评估申诉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新方法改变了院校的总得分模式,从原来的百分比改为现行的4分等级的累积平均绩点(CGPA)体系。同时将大学、自治学院和附属联合学院进行了分类,得到较好效果,受到评估界的关注。

因此,作为专业语言和工具,必须考虑评估的效度和信度问题,即在分析依据、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重视评估备选方案决策、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因素,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优选和设计教育评估方案,达到评估方案的决策“控制”。

2.评估方案的后续控制

评估方案确定的评估任务,在评估标准规范中以评估内容或指标体系为呈现方式,一般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指标体系表示,并规定指标系统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和判断标准,即评估时采用的方法,包括获取信息的方法、量化的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综合判断的方法等。评估或认证使用统一参数,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达成类比,形成评估的结论。评估内容决定着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指标体系决定着各项指标或考察条目的衡量准则。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共同遵照,决定着评估能否有序开展、评估目标达成的质量。作为教育评估规范的工具和导向,评估标准、“评估方案”则成为教育评估过程中其他后续环节的基础。

澳大利亚2008年新一轮大学评估活动启动以来,澳大利亚政府持公正、科学、客观的态度,依据自评、现场访问的情况,全面对海外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审查了解延伸校园(澳大利亚与海外合作项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开展程度,确保合作办学质量。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双方合作项目质量,主要成果是保证标准和持续提高,确保学术诚信并维护声誉,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合作伙伴。整个评估一是对照2007版澳大利亚培训质量框架(简称2007AQTF)的“三个重要标准”,二是履行2007AQTF九个注册条件规定的义务,三是根据2007AQTF标准对评估细节进行监控。

上海市每年度对市属普通高校本科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对照新专业检查评价标准,从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基本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工作实际说明专业建设工作的状态、做法、成效以及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以进一步规范新专业建设,提高了新专业办学质量。

丹尼尔·普莱特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框架》中指出,教学的评估有多种方式,如教学评估可基于任务式和学术认知,采用教学——实施——结果——评估的模式,包括内容掌握、内容选择、目标达成、适当的材料和要求、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等。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学、课程和学位检查与评估”,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检查与评估体现评估决策的具体性、系统性规范性原则,每项工作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特点是有针对性,通过定期对课程进行的检查与评估,确保课程的学术内容能反映学科领域当前的水平并与学习阶段相适应,不断推进教学的发展。

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新的方案内容包括课程方面教学、学习与评估研究、咨询和延伸、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学生支持及进展、治理和领导能力和创新实践等7项评估标准。印度的评估准则或评估方案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对本国的院校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3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状态;学科评估;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3-04

一、引言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在全国高校引起的反响再一次反映了学科建设在高校综合实力比拼中的重要地位,学科建设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全国各高校将学科建设都放在了重要位置,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然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建设中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布局不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等。[1]针对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如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等。[2]就笔者了解,各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发展对策、措施往往都是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规划文件,缺乏相应工具、信息系统来支撑实际操作,使学科建设工作无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对学科建设成效很难做出标准、客观、科学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办联合研发了学科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使用信息系统支撑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学科信息平台功能

通过调研,了解了规划处学科办的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了学科建设管理的主要业务需求,包括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学科状态分析和学科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将系统设计为五个功能模块,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3]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1)学科信息管理,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工程、研究生学位点、本科专业等学科相关的基础信息。

(2)学科规划管理,设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支持学校、学院两级学科规划,比较分析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3)学科状态展示,从学科角度全面展示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4)学科评估管理,维护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5)系统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和一些基础配置信息。

下面对每个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功能、概要设计、作用做详细介绍。

1.学科信息管理

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如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本科专业在全校业务范围内应该统一维护,保持一致,其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来使用。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学科信息平台中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由规划处学科办维护,研究生学位点由研究生院维护,本科专业由教务处维护;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生专业分别为研究生招生系统和本科生招生系统提供招生专业信息,同时也为教学系统提供专业信息。

该模块中重点学科的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学科级别以及批准时间;研究生学位点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是否硕士点、硕士点设置时间、是否博士点、博士点设置时间、依托院系、学科来源、招生状态。系统主要功能是维护学科基本信息,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为业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维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我校学科基本信息情况,其他系统可以共享数据。

2.学科规划管理

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发展非常重要,没有规划,建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科建设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建设最终由院系落实执行,因此学科规划除了需要有全校层面的宏观规划,还需要有院系层面的具体可执行规划。从图2的学科规划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中的学科规划管理模块支持学校、院系两级规划和三级权限管理。

制定学科规划前统一配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包括:规划类型,如按建设周期规划、按建设专项规划、单独学科规划等;指标类型,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实验室、基础设施等;规划指标,如一级学科博士点、高级职称比例、SCI论文、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校、院系在做具体规划时只需要根据实际规划情况逐级选择规划类型、指标类型、规划指标即可,然后为每一个规划指标填写规划目标值,也就是计划完成的内容,规划目标值可以是量化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

规划只是建设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对比规划和执行结果。随着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建设成果,可以将建设成果填入到指标完成情况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跟踪规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执行中存在客观困难可以及时调整规划。当规划到期后可以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比较不同院系规划执行情况。结合规划和执行情况,管理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

3.学科状态展示

全方位展示学科状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学科状态展示中,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并且存在不一致、数据质量差等情况,导致无法准确、集中、多维度地展示学科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数据集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4][5]使用开源ETL工具Kettle将业务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再利用商业智能工具MicroStrategy和Tableau在多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报表,图3是我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6]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部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部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第4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1科普项目评估的性质和类型

1.1科普项目评估的概念和特点科普项目评估是评估者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或己完成的科普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及持续性进行的判断及评价,一般涉及项目的需求、设计、实施、影响和结果和效率或效果等五个评估维度。与作为经济建设投资主体项目投资决策基本依据的“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具有如下特点。(1)非营利性。经济建设项目投资评估是以成本———效益为核心、以增加利润为目标的,而科普项目具有社会公共项目共同的特点:非营利性和追求社会效益。(2)学习性。科普项目评估不仅仅是对项目的相关性、绩效和成功度的简单评价,而要通过评估活动进行学习,获取知识与经验。通过评估过程习得的知识更具有权威性,从中所获取的经验更适合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学习加责任就等于科普项目评估。(3)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国传统的缺乏系统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工作总结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采用社会学研究办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规范、科学和有目的的评定活动。(4)目的性。它是对特定目标下的一组科普任务进行评估,是为了取得特定科普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1.2科普项目评估类型

1.2.1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按照时间顺序,科普项目评估可以分为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预评估或前评估,是指科普项目计划开始实施前进行的评估,实际上是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即针对项目的需求、科普对象知识度等背景的评估。预评估的结果一方面可帮助决定项目如何实施;另一方面预评估数据可作为项目完成后进行前后对比的基准线。形成性评估或中期评估,是指在项目开始后到完成前之间的任何一个时点进行的评估,目的在于检查项目的设计或者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变更及其影响,诊断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寻求对策和出路。它通常是动态过程,着重于对比设计目标,找到问题加以修正,避免对低效科普项目的盲目投入。总结性评估或后评估,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原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的比较而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估,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估找出项目的优点与缺失,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提供经验教训。

1.2.2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与参与式评估根据评估者的来源,科普项目评估又可分为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和参与式评估。自我评估即项目实施者进行的内部自我评估,优点首先在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成员,对组织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较了解,对科普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较熟悉,对试验区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风俗习惯较了解。其次自我评估的成本较低,在项目实施的每一阶段都可以进行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自我评估的结果和建议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得以实现。因为评估者本人就是项目的执行人,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自我评估的局限在于:由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内部成员,因此评估结果往往缺乏客观公正性。而且,即使自我评估很客观,社会公众也不容易相信其评估结果。专家评估可以弥补自我评估的不足。专家评估是指项目的实施机构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的评估,往往较为客观公正,并且更易于被公众所接受;专家的专业评估知识也可以增进评估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且专家评估往往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效率较高。但专家评估也有缺陷:首先,专家评估的成本较高,因此也不可能在项目执行的每一阶段进行,更不可能对每一项目都进行专家评估;其次,专家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工作,但对实施的整个过程、运行机制和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并不清楚;最后,专家评估的结果和建议不容易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真正落实。可见,自我评估的长处正是专家评估的短处,而自我评估的短处正是专家评估的长处。参与式评估是吸收受评对象(科普项目执行者)和项目受益者(科普对象)参与评估实施过程的评估。它要求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受益者参与评估的领域、评估指标的选择、设计数据收集策略、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将评估的信息用于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其优点在于突破了以往评估者完全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评估对象面前,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评估者手里,受评对象只有被动地接受评估,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的情况。通过鼓励项目受益者或目标群体的直接参与,充分调动项目受益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评估的质量。与自我评估或专家评估相比,参与式评估能较好地避免为评估而评估的做法,能够取得预期的评估效果。科普项目选择何种评估类型,取决于评估的目的和具体情况,我们提倡采用参与式评估。

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我国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的关键是确立指标体系,即用什么标准衡量项目成败,用什么尺度评价项目绩效,从哪些角度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

2.1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标化。科普项目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科技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主体为激发、指导、控制、监督和调节科普活动,总是要为其设定一定方向、计划预期结果、规定预定目标,并使之成为科普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既定目标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可避免问题复杂化,减少有限的科普资源投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确定每个单项指标也应考虑其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反映的某个特定项目类型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其涵义和口径范围。

(2)科学性。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设计指标体系应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科普项目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定性方法对于客观地把握和描述科普项目是不可缺少的,也更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而适当运用定量指标,又无疑能提高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具体评估实践中,应当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规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正确揭示现象的本质。

(3)系统性。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内部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因此,设计指标体系应尽量考虑指标的有机联系,才能综合而全面地认识其内在规律。

(4)可比性。评估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比较判别优劣。所以,在构建评估指标框架时应尽量注意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尽量选择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估指标。当可比性缺乏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评估类型,如自我评估和外部专家评估结合;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结合;相对评估和绝对评估结合;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等,以创造相对可比性。

(5)全面性和效用性相统一。全面性要求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科普项目全貌,以保证由此得出的评估结果能全面准确反映科普项目的状况及绩效。与一般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除要考察目标实现情况,还必须重视项目背景评估及与评估相关人员的需要和意图,尤其是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在科普项目这种非正式教育中,实施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与实施对象是否具有来源于兴趣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相关,因此,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可能是评估活动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当然重视评估框架的全面性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包罗。“大而全”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增加数据收集成本,还会由于关键性因素与一般性因素、体现价值的因素与不体现价值的因素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评估的敏感性和区分度。因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还应重视其效用性,尽可能抓住关键性因素,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应采用一个主要指标作为类指标来反映意义相似的指标,并视具体情况筛选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的差异性指标。

(6)导向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导向性要求所设置的评估指标发挥引导和标杆的作用,能为实施科普项目和提高科普组织能力指明方向,激励科普人员和机构朝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可行性要求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一味量化,罗列毫无意义的公式和数。

2.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起步阶段,设立统一的项目评估指标易于操作,便于实施。但科普项目类型丰富多彩,为其增加了难度。通过对国外科普项目评估实例的比较综合分析,我们以投入、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五项指标作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基本内容。(1)投入指标。即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指标。例如科技周所投入的资金、参加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数等。(2)产出指标。即通过项目的投入直接导致的成果。如科技周设立了多少活动点、参观活动的人数与人次,编写了多少科技周活动宣传材料等。(3)效果指标。即科普项目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要求评估人员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了解该科普项目的设计目标:一是认知,即项目设计者试图通过该项目向科普对象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理念;二是情感,即项目设计者期望项目实施使科普对象对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发生什么改变;三是动作技能,就是设计者希望科普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人和科学之间的互动。(4)满意度指标。一个科普项目呈现给目标群体的不仅包括所传达的科学概念、科学思想,还包括传达采用的形式和手段,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目标群体获得的科普体验。(5)影响力指标。科普项目的长期影响是各项指标中最难以测度的,因为这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断积累,且由多因素造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评估测度长期影响。

3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的实施机制

3.1科普项目评估实施的方法实施科普项目评估的焦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而其途径是由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五项指标决定的。(1)衡量认知目标的达到程度,主要考察科普对象通过参加科普项目到底学到了什么,不仅包括了解科普对象事实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获得的探究和解释科学现象时所需的高层次科学思维能力有无进步。事实学习涉及项目所传播的科学概念,可从以下几类问题中获得数据:科普对象是否知道项目设计者试图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他们认为该项目的主题是什么?认为该项目传播的知识点有哪些?也可就项目的知识点直接提问。考察科普对象获得的科学思维能力则相对困难,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手段,精心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释问题而非简单重复科学概念的问题。如考察儿童对重力和空气动力学有关概念时,评估人员可设计如下访谈问题:A.当你骑自行车时,为什么下坡容易上坡难?(可圈选多个正确答案)a)因为向上困难,向下容易;b)由于重力的作用;c)因为在高处时难于做事;d)因为坡是斜的;e)因为地球拉着你;f)因为下坡时风更大。B.解释你如何能更快地骑车下坡。a)俯身以减小空气阻力;b)弄湿地面,使道路光滑;c)更快踩车;d)换档;e)直立,以便风推前进;f)使身体重心偏向自行车一侧。评估人员还围绕四个问题设计了访谈结合动手型活动,考察儿童探究和解释科学概念的能力:A.材料/弹跳,提供材质不同的球,演示其弹性不同;B.陀螺/潜望镜;C.动物分类,提供一套动物卡片,基于动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动物分成纲、目和科;D.地球科学,准备一个地球仪,告诉他们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地球,以弄清楚有关地震、河流、水循环、湿地以及地球季节、气候、大气和海洋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让儿童模仿科普电视表演和说明,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有关事情的情况,调查孩子们运用的基本概念哪些来自科普活动。(2)衡量情感目标的达到程度,可以用两种办法间接获得通常无法直接调查科普对象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变化的数据:一是请科普对象自我评价,联系生活经验谈论参加该科普项目的收获,或者让他们选择愿意从事的各种科学类或非科学类的活动,选择他们喜爱的书籍或电视节目,从中获取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变化的信息;二是请科普对象周围的人来评价他们在这方面的变化,这特别适用于评估儿童科普项目,父母和老师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衡量动作技能目标的达到程度,重点放在研究科普对象的行为,观察了解科普对象在项目中完成了哪些交互活动。如在有互动展品的科普展览类项目中,考察:展品是否易于操作,参观者能让该展品按设计者设想的那样工作吗?如果存在不同途径去探索或用不同部件,参观者能发现并能正确操作吗?参观者对展品的使用是否突破了既定的使用方法?(4)衡量满意度目标的达到程度,可请科普对象从内容、形式和手段几方面评价项目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美感,了解他们最喜欢该项目的哪个方面或哪一部分,原因如何;如有工作人员,可评价其服务情况。(5)衡量影响力目标的达到程度较难,可借鉴英国Beta技术公司对英国工程委员会“妇女进入科学与工程”(WISE)项目的评估:通过向100名参加过WISE活动、现己进入大学理工科深造或已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进行口头问卷调查,了解WISE项目是否影响她们后来的求学和职业选择。

第5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

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第6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入院评估单;设计;护理质量;安全

入院护理评估单是患者信息的载体,也是护理评估的工具,它为护士收集资料起到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越全面、越客观,其护理行为就越准确、越有针对性[1]。我院神经科原来使用的入院评估单,存在评估少、无风险因素评估等不足,造成患者信息掌握不全面、安全防范不到位等不足。为全面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时的客观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我院于2011年7月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重新设计,经反复修改和实践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

1.11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理念 ①依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实施细则》中的护理文书质量要求,体现护理记录的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②以整体护理为思维模式,运用护理程序,体现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这一过程的原始记载[2]。③评估风险因素,切实将每位神经科新入院患者做到安全管理,规避护理风险。

1.1.2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内容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采用A4纸张,正反两面使用,A面和B面。A面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及护理评估,基本资料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入院时间、住院号、诊断、入院性质、入院方式等。护理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睡眠形态、排泄形态、自理能力、皮肤情况、情绪状态、管道情况、护理级别、饮食类型、药物过敏史等。B面内容包括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具体护理措施等。详见表1。

1.1.3 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应用方法 ①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基本信息填写,入院性质和入院方式采用打“√”来选择填写。②护理评估部分采用打“√”选择填写,生命体征填写数字,入院护理填写患者入院时的(代)主诉、症状、体征及采取的特殊护理措施等。③Morse跌倒风险评估、坠床风险评估、Braden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分标准选择相应分值,填写入“得分”栏内,并在“总计”对应栏内填写项目和分值。根据“注”提示,进行患者下一次风险评估。④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依据需采取的内容,采用打 “√”来选择填写,如需增加防护措施在相应的“

”处填写。⑤自2011年8月在我院4个神经内科病区、1个神经外科病区进行实施,并不断改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尽量避免重复记录,如:神志、饮食、护理级别、治疗原则等,着重体现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 ①现场评价实施前后护士入院护理评估记录所需时间。②对神经科护士对入院评估单满意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施前后护士记录所需时间、记录内容、记录工作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将满意度的程度根据均数的高低描述,以4分为达标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神经科护士原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30~35 min,现书写每位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时间为仅5~7 min,有效减轻了护士文书书写工作量,节约了护士时间。见表2。

3 讨论

3.1 应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护理评估的内涵: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规范记录了新入院患者评估项目,护士依照评估单项目逐项完成,避免了护士依照临床经验、专业水平等不同而影响评估内容、制定安全护理措施等。客观、真实、准确评估内容,使其系统化、标准化、涵盖全面、集中,从客观上保证评估单的完整性[3]。

3.2 使用方便,有效节省护士时间: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以表格的形式,避免了主观文字描述,评估时步骤清晰、重点突出,护士不需要大量的时间思考语言组织、项目内涵,仅需逐项填写或选择,有效节省护士时间。我院原采用的神经科入院评估方式包括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共计3种,每种表单均需填写患者楣栏信息、护士及审核者签字。

3.3 记录可操作性强,安全系数增加[4]:我院所设计的入院评估单全面考虑病种的的护理特点,护士只需依据表格中的项目选择对应的内容即可,既不需要用大量文字书写,又能依据表格内容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及时评估。同时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使护士依照统一标准对患者安全逐项评估记录,而“入院护理”及“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护理措施”栏,又留有余地,在具有很强个性化护理措施上,可随时补充记录,使用至今,无因采用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而在任何医疗纠纷中对护理记录有异议。相反,由于记录客观,突出重点,医生想了解的数据更能一目了然,为医疗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弥补了由于护士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法律上的漏洞,减少了护患纠纷。

3.4 节约护理成本,降低资源浪费: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减少了护理记录的种类,将原有的患者入院评估单、压疮风险评估上报单、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上报单合并到一起,有效节约了护理纸张及病历存储空间。我院年收治住院患者3万人次,每位患者节约2张纸,年节约6万张纸,有效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资源浪费。

入院护理评估是实施护理程序的第一环节,是患者感受的首次护理服务,对能否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以及患者对临床护理水平的认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5]。我院采用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后,有效节约了护士书写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服务于患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神经科表格式入院护理评估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接待新入院患者的积极性,使神经科护理人员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比较全面地对患者做出及时客观的入院评估。

参 考 文 献

[1] 贾亚平入院护理评估单的改进与比较研究.吉林医学,2005,11:1139.

[2] 应秋平表格式系统化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浙江医学,2011,5:787.

[3] 李琳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院评估单的设计.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8:954.

第7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NSF所有的科学局和其他局(或办公室)都必须评估其预算中所列举的计划实施的结果,并形成各局的绩效报告。各局的绩效报告与COV、AC的评估报告一起提交到综合活动办公室(Office of Integrative Activity),这些报告的内容还将被整合成NSF的总绩效报告,提请NSF主任办公室和NSF的董事会——国家科学理事会(NSB,National Science Board)审议,批准后方能提交至国会、GAO和OMB。

表1简要列出了NSF的绩效评估“评什么”、“何时评”和“谁来评”等基本内容:

表1 NSF绩效评估简表

被评估对象 评估频率 评估执行者

计划层次的评估* 每年30%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COV

各局层次的评估** 每年100%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AC

专项计划的评估(如MRI、STC、GRF等涉及NSF多个部门的活动)*** 各不相同 由NSF外部专家组成的COV或通过与NSF签订合同开展评估的合同方

所有与NSF实施GPRA有关的活动**** 每周 NSF内部高级管理层如DPG、GIIC等

* NSF每年有1/3的计划得到评估,整个财年都可以进行。所有的计划评估以三年为一个周期。COV要说明计划管理和资助结果目标达到的情况,NSF的高级管理层将使用这些评估的信息,并将把这些信息整合进NSF的绩效报告中。

** NSF各局的AC每年评估本局的活动,并审议本部门的COV报告。主要评估各局在实现NSF绩效目标中的贡献,形成供NSF管理层使用的报告,并总结NSF的绩效结果。时间安排为每年开两次会,在财年年终进行评估;AC还运用COV的报告,作为与各局讨论战略规划的基础。

*** 涉及NSF多部门的资助计划由外部评估者通过签订合同开展,主要评估计划的影响力。评估时间因计划的不同而异。此类计划如重点研究仪器(Major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MRI)计划、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STC)计划、研究生研究助学金(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s,GRF)计划等。

**** NSF的内部高级管理层每周召开会议,讨论和评议GPRA在NSF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包括DPG(Director’s Policy Group)、GIIC(GPRA 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Council)等。

资料来源:NSF:GPRA Performance Report FY 2000(本文采用时有删节)。

与NSF提交GPRA报告的情况有所不同,NIH每年提供一份由年度绩效规划与绩效评估合二为一的报告(如FY 2003 GPRA Annual Performance Plan / FY 2001 GPRA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将绩效目标与实际绩效水平进行直接对比。如NSF一样,NIH的绩效报告中既有对资助结果的评估,也有对其内部的领导与管理工作的评估(如优先领域制定、项目管理、同行评议等方面的内容);对资助结果的评估以定性描述为主,对管理活动的评估则采用了一些定量指标。此外,NIH还准备了其他与GPRA相关的报告,如《NIH研究计划成果评估》报告,列举NIH资助下的科学研究产生的重大突破和进展。NIH认为,这类成果的举例也是绩效评估的有力指标。对NIH研究计划成果的评估由独立的GPRA评估工作小组承担,但NIH的各下属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必须提供关于本部门研究进展和新发现的评估素材。评估包括5个方面 :(1)在关于正常与非正常的生物功能和行为的知识增长方面的贡献;(2)为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开发的新仪器和技术,或对已有的仪器和技术进行的改进;(3)在预防疾病和残疾的发作或延缓其发展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进行的改进;(4)在疾和的残疾的诊断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的改进;(5)在治疗疾病和残疾方面发现的新方法或对已有方法的改进。这些描述性的、内容较为详细的报告,可让公众更清楚地看到,NIH资助的研究成果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健康和医疗水平方面作出的贡献。

3 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介绍的美国联邦机构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实践,比较我国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绩效评估活动可以发现,在对评估的目的、手段、作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上,二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美国注重“为何评”及“评什么”,而我国则更关心“如何评”;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在于基础研究的资助和管理工作,而我国却在于评估科学研究工作本身;美国强调对科学研究的整体绩效,而我国则关注对研究项目和人员的单独绩效;美国的绩效评估作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与制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规划组成有机的整体,而我国的绩效评估却缺乏可以进行比对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等等。尽管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对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方面,都远不能说有成熟的通行方法可循,但美国实施GPRA的经验仍然对我国开展评估活动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3.1 绩效评估是改进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考察美国GPRA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施情况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美国联邦要求评估的直接对象是政府机构,而不是科学界。在诸多关于美国GPRA的报告和文章中,人们反复强调,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是改进其管理工作的效益与效率,而对科学研究质量的评估只能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同行评议来承担;政府开展绩效评估重在评估其资助工作的整体绩效,而非评估项目乃至由某类项目组成的计划层次上的结果和影响。在美国,由于支持基础研究的联邦机构通过基于同行评议的项目拨款方式,来控制其所资助的科学研究的质量,申请人在得到项目资助的同时,就意味着接受了竞争激烈的评议考察,项目结束后建立的档案还将入册、上网,作为评议下一次申请或同行科学家进行监督的参考。这样一整套制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特别有效的事前评议系统,减少了在项目和计划层次上进行事后评估的必要。 因此,美国政府要求对基础研究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并不意味着对研究项目和计划没有监督,而是将这一职责交给了科学共同体,并通过有效的事前评议系统为研究质量把关,防患于未然;而保证在事前评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行评议系统有效地运行,正是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对于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建立和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同行评议系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评估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同行评议系统的“失效”有关。“把归恺撒的交给恺撒,把归上帝的交给上帝”——科研管理部门应将对科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交给科学共同体,包括组织科学家独立开展对基础研究的科学价值的评估,并保证我国的同行评议系统有效地运行;而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活动则应重点针对其资助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对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谨防导致科研短期行为

美国科学界在GPRA颁布伊始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不恰当的评估活动必定会给基础研究带来负面影响,如,过于频繁的评估给科研人员造成额外负担,不合理的评估指标对研究起到误导作用,尤其是在评估中强调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出成果,可能会导致科研活动中的短期行为,从而极大地损害科学事业的基础。因此,在与GPRA的相关文件中,美国联邦政府及有关机构一再强调,对基础研究进行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特殊性,从基础研究的长期性、积累性、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对这一原则的贯彻结果就是,同意NSF和NIH在评估其资助的研究结果时,不必象其他机构一样使用定量指标,而是以定性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而且,对研究计划的资助结果评估不必每年进行,而是评估其长期资助的整体结果,这样才会避免科研的短期行为,为基础研究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目前我国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有片面倚重定量指标的现象,且评估有愈渐频繁的趋势,已经导致了一些科研人员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的问题,甚至助长了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应进一步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制定保护创新的评估政策,引导我国基础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3.3 科研管理机构的绩效评估应与制定规划相结合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到,虽然NSF和NIH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评估工作,但将绩效评估活动作为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则还是在1993年GPRA实施之后。究其原因,具有法律意义的强制要求是绩效评估活动得以制度化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会要求联邦机构将其长期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规划和绩效评估工作结合起来,根据绩效规划设立的定量和定性目标开展评估。这样就使得评估目标更明确,评估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绩效评估制度在美国得以贯彻执行的必要基础。而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在战略规划的工作方面较为欠缺,规划的内容易流于空泛,偶有定量的目标也往往不太切合实际,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一定困难。若能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绩效评估与制定规划结合起来,并将这两项工作整合到研究经费的预算编制与批准过程之中,绩效评估活动将有可能步入经常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3.4 数据积累是开展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前提与基础

评估离不开比较——既有如国际比较和机构间比较等横向比较,也有如历史比较、目标-结果比较等纵向比较,而比较需要数据和素材,项目层次相关结果的数据和材料是开展计划以及更宏观层次的绩效评估的必要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开展制度化的绩效评估,得益于其长期积累的、可开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大量基础数据,得益于其数据获取的快速与便捷;GPRA的实施更推动了NSF和NIH的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在数据库的电子网络化方面,近年来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我国在科研成果基础数据的积累、认证和获取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从客观条件上制约了评估的科学性及绩效评估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规范我国国家层次和机构层次上基础研究成果数据的采集和认证,促进数据共享,推动网络化建设,为包括绩效评估在内的科研管理与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David Demeritt. The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science: accountability, relevance, and value in US and UK science and research policy[J]. Antipode 32:3. 2000. pp. 308-329

J A D Holbrook. Why measure scienc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19. No. 5. 1992

Hans Skoie. Basic research ---- a new funding climat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23, No. 2, 1996

同1

OECD.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lected experience[C]. OCDE/GD(97)194. 1997. OECD: Paris

Susan E Cozzens and Tim Turpin.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for evaluating and monitoring research outcomes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 Research Evaluation. vol. 8. No. 1. 2000

同5

David Roessner. Outcome measu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e of the art[未刊稿]. the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Boston, MA, February 17, 2002

李正风.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02年第1期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 1993[法律文件]. whitehouse.gov

/omb/mgmt-gpra

Susan E.Cozzens. Are new accountability rules bad for science?[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5. No. 4 (Summer 1999)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Committee on Fundamental Science. Assessing fundamental science[R], nsf.gov/sbe/srs/ostp/assess

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 Evaluating Federal Research Program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Susan E.Cozzens. Assessing federally-supporte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Evaluation. Vol.8, No.1. 2000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PRA Performance Report FY 2000[R]. nsf.gov/pubs/ 2001/nsf0186/start.html

第8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新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文件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教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测量与评估数据支撑,人工操作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及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应用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也是近两三年伴随着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诞生才得以真正启动的。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县(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也相继建立了起来。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其中涉及众多的因素。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抓好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质量测量、分析评价等手段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

然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实反映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对学生学业质量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平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相当庞大而复杂,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而诞生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不但可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而且还可实现对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得分情况的详细分析,如果再结合它对命题质量(如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的分析功能,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变得比较简单、容易。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四个环节(如下图)。

1.数据采集信息化

所谓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实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不准确或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具有客观题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实现各类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数据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因而教师的评卷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统计分析信息化

统计分析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考试成绩数据处理及教学测评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因为数据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对采集来的数据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数据。我们只有把这些数据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关联起来,并用于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即可。

3.跟踪监测信息化

所谓跟踪监测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动态监测。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历次的考试成绩、测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同一平台上分析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的变化,满足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要求。

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对跟踪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问题,因此,只要跟踪监测内容及方法一旦确定,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系统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地展现于监测体系中,并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4.教学评估信息化

“评估”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估必然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难以建立一套标准的体系,尤其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取的评估数据,我们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具体的评估工作,需要按照一定流程、法则及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达到教学评估的目的。

第9篇:统计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028-04

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多次强调“监督实效”,促使“监督实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视野。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构建研究是在行政监督领域进行定量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这一研究对于深化行政监督理论研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定位行政监督战略目标,切实提升行政监督实效;促进行政监督机关职能转变,有效契合地方政府效能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在行政监督领域是一种新生事物,它不同于政府绩效评估。在构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1.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评估过程要注重全面性。要求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力求其标准设定、指标选样、主体选择、方法选择、制度设计等过程是完整的、一脉相承的;第二,评估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在指标构建过程中,必须全面考量和分解行政监督的目标,分析影响行政监督实效的各种权变因子,了解行政监督的职能和手段,以及预设行政监督应达到的实际效果等;第三,评估指标要体现全面性。各评估指标之间应保持同一原则和尺度,各指标要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和补充,综合、系统地反映行政监督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使各指标在相互配合中实现整体评估目标。

2.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评估目标要科学、主体要多样、对象要明确、指标要合理、方法要得当、步骤要明细、制度要健全等方面。在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指标维度设计方法、坚持科学的指标选样方法、坚持正确的指标构建流程,把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构建过程分解为几个方面,经由分析行政监督实效影响因素、分析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特征、分解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目标、筛选与确定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确定行政监督指标权重等几个基本环节,构建起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3.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一方面,行政监督是多维、多向、多因素、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是政府组织中的一个子系统;另一方面。行政监督系统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内部也有子系统。因此,在构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之时,要考虑这一特质,将行政监督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根据各子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出各子系统具体的评估指标,使整个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同一层级保持系统一致性。

4.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应具有可测性

所谓可测性,是指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估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实施流畅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根据构建的评估体系,顺利流畅的完成确定评估目标、选择评估主体、明确评估对象、构建指标体系、具体实施评估等过程。第二,指标本身具有可测性,能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定义该评估内容,并能运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获得明确的结论。第三,评估过程能够得出评估结论。通过评估体系的各个步骤,使评估主体能作出相应的评估并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评估结果。

5.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在构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翔实的准备工作。既要对行政监督机关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又要对历年来行政监督机关进行的人员考核、绩效测评、组织评估等各种实效评估形式进行详细的归纳。其次,要设计一些隐含动态性的指标。为保证同一部门行政监督实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可比性,在设计评估指标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设计一些具有超前性、动态性、持续性和具有一定预见性的指标,如公众满意度指标等。最后,要注重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创新。既要借鉴传统的实效评估形式和方法,又要超越其内涵和意义,体现行政监督机关监督评估的重要性。

二、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程序构建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程序不是具体的数学模型,而是真实的评估流程体系,每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评估程序的完整是行政监督实效评估顺利、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结合行政监督机关实际情况,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程序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评估假设―体系设计一实施评估―结果反馈四阶段构成。

1.评估假设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行政监督实效是可以评估的。可评,首先需要进行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论证,其次要按照模型体系的四个阶段依次进行;不可评,则行政监督实效评估问题研究就没有意义。为论证评估假设,必须开展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搜集相关资料。要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借鉴相关绩效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经验,梳理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实践现状,为论证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第二,咨询相关专家。召开行政监督领域专家座谈会或通过德尔菲会议搜集专家意见。并咨询行政监督机关党政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设计调查问卷。针对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现状,设计较为合理的调查问卷,以期在最大范围内搜集公众意见。第四,运用定量分析法论证假设。能否评估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经验来定性判断,必须通过定量分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体系设计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明确评估目标。根据行政监督机关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详细分析行政监督机关职能,设定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总目标并逐层分解总目标。第二,选择评估主体。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主体应当由行政监督机关、承担非行政监督职能的其他政府组织、企业或社会团体、公民等四部分构成。第三,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行政监督目标,选择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按照行政监督机关职能选择可评指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统计有效性检验。第四,选择评估方法。行政监督实效评估要区别于传统评估,应从众多的定量分析方法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模糊综合评价等。

3.实施评估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主要通过他评方式进行。对于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图书馆、各级行政监督机关、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应和资料,采用相关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对于定

性指标,可以设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由选定的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满意度测评等定量分析法进行量化处理。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应注意几个问题:(1)要按照公开透明、系统分析和典型剖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得出评估结果。(2)引入第三方评估,为评估主体注入新的元素。积极引进社会评估系统,作为外部评估主体。以拓宽评估主体范围,并使评估过程更为公开、透明。(3)评估结果用综合绩效指数来衡量。根据评估指标,依次逐级算出评估指标得分,最终得出行政监督实效总分。

4、结果反馈

结果反馈对于评估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既是评估的最后一环,又是新一轮评估的开始。如果评估结果信度和效度高,则将其直接反馈到行政监督机关或其他政府组织,促使评估结果上升到政策层面,促进实现行政监督立法或其他政府行为的改变,达到提升行政监督的目的;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与评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则预示着评估过程的失败,需要再回到评估假设阶段,重新对其进行论证,进行新的评估。

三、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主体构成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是指在政府绩效评估活动过程中对政府绩效评估对象的绩效水平高低、服务质量好坏做出评价的个人或组织。同样,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主体是指在行政监督实效评估过程中对行政监督机关的实效水平高低、服务质量好坏做出评价的个人或组织。一般来说,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主要包括综合评估组织、评估对象的直管领导、公民或者行政相对人、评估对象自身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评估组织等。根据本研究的要求,只需要对行政监督实效进行直接的评估,故可采用政府内部子系统、社会评估子系统或独立、中立的评价组织。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既有统计性指标、技术性指标;也有客观性指标、主观性指标,难以采用单一的评估系统进行评估。因此,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主要采用政府内部子系统和社会评价子系统相结合的评估主体实施评估。对于统计性、技术性等客观性指标,主要由政府组织内部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而对于主观性指标,进行问卷设计,由社会公众进行匿名评估。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主体的构成有如下特征:第一,政府内部子系统主要由除行政监察、审计机关等承担行政监督职能的外的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构成,社会评估子系统由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众构成。第二,评估主体的构成全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将政府各部门进行编号(监察部门、审计机关除外),进行随机抽样,再在被抽取部门的内部员工中进行随机选择,构成政府内部子系统的评估主体;社会评估子系统采用1:1:2的比例确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人数,将某地区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编号排列,同样依照政府内部子系统的方式抽取评估主体,而社会公众则通过身份证尾数进行随机抽样。第三,评估全部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通过抽样确定的评估主体均只对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的部分内容进行评估,两者对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各部分的评估共同构成评估结论。

四、行政监督实效的评估指标构建

科学、合理的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一定的实证检验。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构建应包括指标选样、指标有效性统计检验和指标权重分析三个步骤。

1.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选样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测性等原则,在分析影响行政监督实效的各种权变因子,如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目的因子、行政监督机关工作职能因子、行政监督机关主客观条件因子、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因子、实效评估所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子等基础上,根据行政监督机关的职能和目标、层层分解影响行政监督实效的关键要素,运用合适的方法构建具体的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根据调研结果,再采用$PSS等统计软件对指标的有效性进行统计检验。如采用剖面分析检验指标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单变量判定分析测度各项指标的有效程度;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寻求最佳测度指标组合等分析方法,删除一些信度或效度较低的指标,进一步整合已有的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最终确定信度和效度良好的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2.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有效性统计检验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仅通过比较主观的实证调查,仍然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必须通过一定客观检验才能加以运用。对指标进行有效性统计检验的途径主要有信度和效度检验。指标效度指指标在多大的程度上描述了评估对象的特征范畴并反映了评估目的。采用克朗巴哈一致性系数(Cronbach)检验自编量表的信度。当Cronbach值大于0.7,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值可以小于0.7,但应大于0.5。指标信度是指指标数值在观测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在检测过程中,可以通过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柯隆巴克(LeeJ・Cronba.h)教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观察评价指标信度。通常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系数法,计算每个胚项分数与总和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不显著表示该项目鉴别力低;如果把这个题项纳入量表,实际测评被试者的态度将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则加以剔除。

3.确定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化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该方法思路清晰、计算简洁、可操作性强,可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人模型,并加以量化处理。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减少权重设置的主观随意性、提高指标的信度和效度、降低评估的难度。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计算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

五、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方法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进行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可以应用以下方法:

1.平衡计分卡方法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评估体系,它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这四个视角向组织内各层次的人员传递组织的战略以及每一步骤中他们各自的使命,最终帮助组织达成目标。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出发,将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由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

和成长四个维度组成的多元绩效评估系统。本文将以平衡计分卡为分析框架,以“监督业绩”、“监督成本”、“内部管理”、“创新与发展”为维度,构建起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这种方法便于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指标的简化。主成分分析是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求解相关系数矩阵来确定主成分。其步骤如下: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使之基本上反映事物的全貌;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指标问的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并求出指标的累积贡献率;确定累积贡献率的水平系数;确定综合评估指标。在行政监督实效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似性,简化整个评估指标体系。

3.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被评估对象复杂及其评估指标模糊的情况。它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技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得到评估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确立评估对象集、因素集与评判集;建立m个因素的权重分配向量;通过各单因素模糊评估获得模糊综合评估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得到综合评估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估对象所属评判等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于行政监督实效评估,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效度得以提高。评估结论可信。

六、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制度设计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制度设计是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体系构建的最后一环,也是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科学化、制度化、合法化、有序化的保障。

1.构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信息制度

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的信息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信息采集制度。拓宽评估信息采集的通道,使评估主体能多途径、多方位地获取评估所需的信息资料,增强评估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评估对象积极、主动的提供评估所需的信息。第二,信息保真制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正面的教育等非正式约束方式,促使评估主体在评估工作中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评估客体积极配合、诚实的提供最为真实的评估信息;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统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评估信息保真的实施机制等途径,构建起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信息保真的正式约束制度。第三,信息制度。包括信息的来源、途径、方式、内容等都需要明确规定,使的评估信息客观、真实、可靠,能够真正产生监督实效。

2.建立行政监督实效评估主体参与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评估主体的领导机构。要完善评估主体领导机构的组建制度、运行制度、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使评估工作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其次,建立健全公民参与制度。要通过制度的约束,搭建公民参与的平台,将社会公众参与评估的要求、范围、层次、程度、途径、内容等通过书面文件规范起来,使公民参与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有法可依,从而确定社会公众的评估主体地位。最后,建立健全专家评估机制。要在评估工作中积极引进专家、学者等智囊团,将专家评估纳入行政监督实效评估程序,从法律上保障专家学者在论证评估假设、减少评估风险、评审评估结果中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3.建立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激励制度

首先,要构建参与评估的激励制度。设置一定的激励方式和手段,如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个人激励或组织激励,一般激励或权变激励,使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从评估中有利可得,从而将评估活动内化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其次,要建立评估实施的激励制度。应将评估工作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激励评估主体为更好地完成评估工作而努力。再次,要完善评估对象的激励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激励制度,从制度上规定积极的配合和参与评估工作将使评估对象获得一定的利益,从而促使评估对象积极、主动地投入评估工作。最后,要强化评估结果的激励制度。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或心理或行为,促使专家智囊团认真审查评估结果,评估主体领导机构认真分析评估结论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对于评估结果较好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流程制度

一方面要将评估目标确定、评估主体选择、评估指标构建、评估方法运用、评估模型构建到评估具体实施实现流程化,将每一项内容都逐步加以细化,通过制度确定每一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步骤所需要的人才物力资源以及每一阶段所应达成的目标等,为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构建一个通用模型,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提供模板和流程,使评估活动成为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进程,提高评估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评估流程的各项机制。既要规定行政监督实效评估流程的合理、合法性,又要建立健全运用评估流程的各项配套制度,如评估流程运用方法、技巧、条件、范围等,从而保证评估流程本身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