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

第1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近两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教育进校园提供参考,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 广西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开展现状 调查研究

广西地区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首批试点地区,对广西地区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了整理查阅,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一、广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开展现状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查阅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总体开展状态良好。

(一)总体推广良向发展,但具体推广力不足

广西地区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2010年11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启动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012年又在广西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民族传统的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而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多样性,但缺乏规范管理

广西地区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大中小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推广,已经发掘和推广了多项具有广西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包括壮族的板鞋和抛绣球,苗族的打草球、回族的摔跤以及其他各民族喜爱的大象拔河、打陀螺、踢毽球、武术、民族健身舞、健身操等项目。只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仍然缺乏规范指导,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导人员,而且极易造成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量引进校园,但缺少规范教材

广西地区在2010年启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时便命名了14所中小学校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并成立了由广西民族大学和全区各示范学校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际保护联盟。2011年又评选12所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在这样的大力推动下,多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经过口口相传或者是练习经验的积累来传承和推广的,在全国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几乎没有有关民族传统教育的现成材料,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之后同样面临缺乏专业教材的问题。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从广西近两年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现状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切实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丰富校园体育生活

体育教育一直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增强体育教育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对于提升校园体育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比常规的项目更加贴近生活,形式又多种多样而且趣味性极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之中,将极大地丰富在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将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中代代相传的极具民族代表性体育项目。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各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含了丰富自然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加深各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

民族传统体育是过去的劳动人民为了特定的健身、祛病等健身目的而发明创造的活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有效健身时间得到保证,提升体育健身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还可以应用于丰富课余活动,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间娱乐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于青少年培养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的先辈们经过一代代的经验总结,讲究形神兼顾、动静结合,又与德美结合,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良性发展建议

(一)规范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具体实施行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是广西第二届体育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广西教育厅和体育局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大中小学都已充分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并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掀起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潮。如此更应顺应民意,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基层落实的力度。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示范学校也要对的体育教学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加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其次,体育教师也要增强对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通俗浅显形式的教导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健身方法。

(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一个民族都积累了种类繁多、形象生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扩大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指对现有的进校园的民族传统项目进行规范整理和深入挖掘,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能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项目与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快速融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便于学生快速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能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有效教育。

(四)做好经验总结工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中做好总结工作经验是为了给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提炼出比较科学有效的开展形式,为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进行有效参考,避免重复犯错,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

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理性思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各族学生培养成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启动[N].广西日报.2010.11.

[2] 卢羡婷.广西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2.03.

[3] 梁源.民族传统教育走进校园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05.

第2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它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结合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它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全体师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也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走向,最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学校体育健康指导思想的提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但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总体进程来看,尚未形成整体推进;从总体特征来看,多出现内容单一、少有特色、低层次化的现象;从总体状态来看,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1)传统认识上的局限性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近二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往往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家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同也局限于学校这一相对狭窄的空间领域,这一局限认识的结果,忽略了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立;也导致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系统性认识不够,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横向、高层次的发展,导致了校园体育功能的单一。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失去了推进的动力。

(2)区域经济的薄弱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的好坏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前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得不到满足,难以对体育文化建设必需的硬件设施、硬件环境等做出更大的投资,由此造成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区域的巨大差距。体育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体育师资力量将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质量。因此,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体育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我国现在正逐渐成为体育强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将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体育文化的氛围,在加强转变传统思想上的认识上要加快进度。体育文化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要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等媒体条件,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观,逐渐培养体育团队意识、参与意识,最终突破校园体育文化的局限性,使得体育运动无处不在。

(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我们知道目前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为大多数学校在建校的时候购进的体育器材得不到适当的保养,也因为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品种少、场地有限等情况,不仅对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造成了影响,也因为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到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进程。各地校园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这一块,一方面必须建立一套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将制度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同时,教师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不同的专长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并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以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第3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教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前言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对教育提出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如何深化和改革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发挥体育课应有的功能,首先要转变观念,结合现代青年一代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传统武术充实体育教学内容。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师生的崇爱。高职院校里的传统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其自身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更是征服了广大师生。体育教学中武术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身心健康,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1.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来自于民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传统武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1]。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学风、教风、校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2]。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够保持永恒魅力,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和个性特点。它不仅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物质文化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即理实一体教学的个性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就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涵盖高职院校的全体成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3]。

(2)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吉利集团出资兴办的浙江省目前唯一的一所汽车类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前校后厂”、初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其校园文化是“沟通”、“爱心”、“快乐”、“和谐”,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方针。

三、传统武术教学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1.传统武术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健身与防身  传统武术具有防病祛病、增强体质及防身自卫的作用。 以传统武术里的太极拳(器械)为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太极拳(器械)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传统武术教学的同时,对武术动作进行适当的“拆招、说招、解招”,强调攻防技术要领,注重培养学生攻防意识,突出特色,增加学习兴趣,经过多次练习后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2)磨练意志和培养良好的品质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练习武术要吃苦并持之以恒的精辟总结。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学习规律适当采用分组娱乐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培养力争优秀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时刻进行检验与总结。

 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传统武术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创造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酷热、严寒气候下的锻炼,提高学生对于冷、热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利于开发职业身心训练,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让学生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自觉承担弘扬几千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理论知识教学可以更好地配合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4)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武术既是文化又是教育,既是体育又是运动,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能观赏又能参与[4]的一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校风、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必须强调“尚武修德”,坚定不移地推行“以德行武”策略。树立武德良好的榜样,并将学生的习武要求纳入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学生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批评,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先开发武术教材,供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使用。开发的教材要兼具可读性、可操作性和文化性,使学生在多次的学习中提 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在传统武术教育的推动下,不仅使广大学生增强体质,发掘智力,更增强学生们组织纪律性,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造就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传统武术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1)开设武术课外活动或选修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发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有调查显示,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越多越规范,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

高职院校开设武术课外活动、选修课可以作为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学科知识有很多,诸如:太极、阴阳、五行、中医、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道家、儒家、佛家与兵家思想有着深切的联系。弘扬传统,推广普及武术套路。如太极拳(器械)运天地人之精气于一体,动静相宜,外柔内刚,是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学院的传统活动项目。另外,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规范学生的坐、行、走姿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武打电影里的经典动作为自己设计出招牌形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以往,既提高了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养生锻炼的好习惯。

(2)组织武术表演队参加校内各种文娱活动

学院的各类校园文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师生员工的教育是有形无际的。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适当的开展武术表演活动,既可以体现传统武术的艺术价值,又锻炼了师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学院组织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与社团活动,为推广武术文化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对广大学生也有着异曲同工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并营造浓郁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传统武术教学不仅让广大学生领略到它的健身、强身、娱乐、艺术、欣赏、教育等价值外,而且通过人的本体传达将以上功能完美的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去。这样,既实现了传统武术在学校内更好地普及与发展,又充实了丰富多彩、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用这些的文化去滋养莘莘学子,最终成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2]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3]固本强能,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N].大众日报(济南),2010-06-30

第4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实施

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一般是指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中,组织一系列文体艺术比赛活动,其大体内容可以涵盖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人数多、范围广。在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完善后,会形成一个学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才艺水平和构建高雅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开展校园艺术节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

学校领导如果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广博的兴趣爱好,则可能会把校园文化艺术节延续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和传统行为。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增强艺术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的轴心力量和核心团队

需要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和一些对文化艺术方面有特别爱好和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朝着高效率、高质量、富特色、多形式的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活动,这部分教师在专业和艺术品位方面也可以得到一定提升。

3.完善的管理和鼓励机制

具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鼓励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将文化艺术特长作为一种立身之本来进行不断钻研和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机制,可以使教师将自己的爱好与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收获生活快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工作的喜悦和成果。

4.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教育部近年来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音、体、美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加大了力度。各级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文体室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期举行省、市、区级别的中小学生音、体、美比赛活动,带动了各学校对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热情,提高了重视程度。

5.融合地方特色文化

民风民俗、地方传统、旅游资源等,也会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当地政府如果比较重视和支持,会进一步深化这一活动的开展。比如,办事处或乡镇每年举办各村和各镇之间的乒乓球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

二、校园艺术节的组织与实施

1.启动与宣传

校园文化艺术节涉及学校各级部门,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综合活动,所以,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会组委会”,制订活动方案,为艺术节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并提供经费。针对艺术节范围大、项目杂、内容广、人数多的特点,学校还要做好全面的宣传工作,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标语、校广播站等媒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关注度。

2.组织与实施

要周密计划和安排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内容、项目的多少,按学年或学期制订活动方案和计划。计划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可由音、体、美教研组负责,其他各部门、各年级要积极配合。

3.汇总与总结

各类数据的汇总是艺术节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统计,及时反馈信息,让各班了解活动中本班的得分情况和最终名次,以发放奖品。温故而知新,在校园艺术节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总结,改进不足,以便于以后活动的更好开展和实行。

总之,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发挥潜能、提高艺术修养的大舞台,让学校成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开源,叶旭洋.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新闻爱好者,2011(13).

第5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一、活动背景

和谐美好的校园给了我们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可是总有一些不文明的人做些不文明的事。我们的校园的各主要校道上的一些小广告(俗称牛皮脚廯)比比皆是,这大大的损坏了学校的环境,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也要对这有所为,更何况我们身为一名志愿者了。校园小广告的泛滥,直接影响着我校的校容,影响着我校师生的生活学习。

二、活动主题

文明校园,你我同行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彻底清除校园小广告,实践我班志愿服务宗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树立当建设,立足身边小事,改善校园环境,力争为广大师生展示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校园环境。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咸宁学院温泉校区宣传栏、寝室楼、教学楼、食堂及各条主要校道

六、活动对象

七、活动流程

㈠活动前准备工作阶段

1、安排两到三名同学到校园内了解小广告到处张贴的情况并拍下照片;

2、利用多种宣传方法,先在班级内进行宣传,然后到学校各处进行宣传,统计好班上参与名单;

3、对参加此次活动的成员进行分组,总负责人为每个小组划分工作区域,并在每一组中设立小组长,负责自己所在小组,小组负责人要准备好工具小刀,抹布,垃圾袋或垃圾桶;

㈡活动进行阶段

1、下午两点在西区食堂前集合,各个小组长负责清点好本组人数,确定人数到齐后,负责人强调有关注意事项和纪律;

2、两点半活动正式开始,各个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出发前往划分好的清理区域进行清理;

3、四点半活动结束,将垃圾全部带走,并到食堂门后集中,签到、交工具。

㈢活动后期阶段

1、负责人为此次活动写活动总结;

2、参加活动的成员写心得或新闻稿,提出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和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八、注意事项

1、在活动的过程所有的成员要服从指挥,要有纪律性、组织性;

2、小组长要起到通讯员的职责,及时汇报情况,好让负责人有所准备;

3、所带工具要妥善保管好,认真清除小广告、乱涂乱画非法字迹,并把垃圾放在随身带的袋子里面;

4、要注意形象,报名参加的不准直挂名在玩,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要以学校的形象为重,注意安全;

5、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明白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10临床本二班这个大集体。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策划书

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调兵山市中小学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计划在11月30日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12月5日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响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1)充分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双技活动”的有效平台,弘扬太极拳,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展示开展好特长教育活动。通过开设阅读、硬软笔书法、剪纸、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过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第7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赌博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第8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载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概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内容、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目标指向,也为我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所谓和谐校园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应当是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校园作为传播和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阵地,实现公平正义是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氛围,营造公平、维护正义、讲究诚信、团结友爱、文明进步、融合和谐的育人环境。当大学生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承受着学业、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思想波动,导致不和谐因素产生。当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犯罪、自杀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少数。要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迁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有个性的意识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等。高校校园文化其内在的特点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形成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文化可以包括传统文化,也涵盖了现代的创新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深厚而又坚实的基础,否定这一基础,就会使得现代文化缺乏必要的根基,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校园也成为八面来风的思想文化集结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学术思潮的汇集地。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信息都以“现代文化”为名,争相涌入大学校园,其中有正确、积极健康的,也有错误消极和有害的,而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向和无序的。

校园文化在建设中的核心应该是培育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到维系、巩固和规范,并成为共同的行为准则。校园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等,校园精神的提炼可以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讨论、举办征文、征集评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校园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榜样师范、舆论引导、教育培训、主题活动等途径来进行,同时要大力倡导师生躬身践行,在时间中不断升华这些精神。校风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校园精神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育人的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优良校风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受益无穷,所以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师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构建过程中,要依托不同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即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和建设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1.1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发挥学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具有整洁、优美、幽雅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等校舍和校园道路建设和其他自然景观的规划建设上, 要求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符合科学和美学要求, 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 并不断进行美化、绿化和净化, 给人以舒适、整洁、优美的感受。

1.2 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

完备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学仪器设备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起着必要的支撑作用。而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是高校校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礼堂、多功能演讲厅或报告厅、会议室、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场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对于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是必备的物质条件, 为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舞台, 充分感受高校丰富精彩的学术文化气氛和生动活泼及富有朝气的特点。

2 特色人文景观和传统校园文化

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对于高校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大力弘扬。

2.1 特色人文景观

著名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设施及其他人文景观, 也都十分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如北京大学带有朱漆大门、金字匾额、石雕雄狮的西校门, 未名湖和博雅塔, 蔡元培和的半身铜像等, 无不暗含着历史的沧桑, 凝结着文化的深沉与久远。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校门, “三一八”断碑, 水木清华, 朱自清塑像等都体现出其“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武汉大学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传统牌坊式校门, 李达、闻一多和李四光的塑像, 珞珈山和樱园、桂园、梅园、枫园等校内区块名称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学习生活在其间的广大师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优美的环境和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氛围, 陶冶了情操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更易于与学校融为一体, 催发爱校敬师、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怀。

2.2 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精神文化载体

学校创立、发展的历史总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著名学者和人物的出现,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有关事迹和荣誉的积累, 校园的巨大变化等。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也伴随着学校的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 十分重视校史的修撰和展示, 都建有校史陈列馆等设施。而校徽就像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让人一望即知。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和学生面貌的集中体现, 如北京大学以“爱国、民主、科学、创新”为校训,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为校训, 武汉大学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等,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成为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近几年,国内纷纷设立大学城,将大专院校进行迁移,远离郊区,重新奠基,建立一所硬件设施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在迁移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学校的百年校风不可避免的丢失。因此,在发展中回归和继承学校的传统文化是当前大学城的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3 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组织, 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起着保障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及培养教育关系密切的教学与德育工作制度是重中之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 德育工作在高校中地位日益显著, 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4 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师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主渠道。而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 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大学不但应该有“大楼”, 更应该有“大师”, 院士和著名学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科研学术成果本身, 对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 是一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而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是其主要载体。高校学术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研讨会、座谈会, 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活动, 各种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

5 文艺体育活动

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活, 培养了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组织形式, 而文艺体育活动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6 信息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信息网络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日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更是迅速在大学校园内得到普及, 对高校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 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高校教学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与手段, 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 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内信息来源急剧多元化、多样化, 给高校大学生培养与管理特别是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建设校园文化, 为大学生教育培养和学校整体工作提供支持成为日益普遍的做法。

总之,校园文化发挥着特有的育人、导向、凝聚、整合等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学校教学、德育和行政等工作的实效性, 增进校园和社会文明进步等都有着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思想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指标, 日益受到各界重视。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导向,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体现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所以我们的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实施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 探索如何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也应该得到更好地加以展现和利用, 使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学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运用实践, 对适合本校实际, 经充分讨论, 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式方法可以勇于尝试和推行, 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并尽快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 北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文峰.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第9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所学校的血脉,是学校生存发展、创品牌、树形象的基础。它是师生精神的灵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空气和土壤。而远离中心城市位居川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近年来学院党政高度重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办学品牌,扩大办学影响,提升办学水平,形成了思路清晰、规范有序、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厚重的校园文化不仅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浓郁的氛围,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导航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校地,传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培植文化育人潜能,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塑造文理精神,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办学品位,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展示师生精神风貌,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目标

学院立足校地搭建平台,挖掘和凝练校园文化内蕴,统筹安排、规范活动内容和形式,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打造文化精品,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弘扬文理精神,培育优良教风、学风、作风,追求美的形象,创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心灵,努力营造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的优良育人环境和氛围。

1.坚持德育为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师生,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纪念日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建设。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设施、较好的办学条件、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促进政治、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使校园芳香扑鼻的空气、底蕴厚重的土壤成为师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共同进步的精神家园。

3.切实加强“大三风”(教风、学风、作风)和“小三风”(系风、班风、室风)建设,培育优良的校风。以师德教育、党团组织、班级管理、学生社团、网络课堂和学生公寓为载体,不断强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培育学生乐学善思、勤于动手的学风,养成廉洁务实、兢兢业业的作风,以“大三风”、“小三风”的转变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丰富教育内涵。

4.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师生内心,落实在学科、课堂、活动当中,延伸至学生公寓、网络和社会,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挖掘和培育新的活动载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全面发展。形成大家关心、全员参与、齐抓共建、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和氛围。

5.强化文化育人意识,规范文化活动模式,大力提高文化育人质量。全校统筹规划,整体联动,规范组织,进一步完善、整合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落实提升管理水平,牵头部门负总责,协助部门齐联动,各院系具体实施,着力形成规范合理、成效显著的育人活动模式,积淀“活跃、厚重、灵秀、大气”的校园文化底蕴。

6.立足校地平台,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立足学校、融入地方,联动校地文化,培植和提炼校园文化特色,大胆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特色文化,以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及取得的实绩

1.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文化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具有文化承载优越环境的高等学校,其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内部的精神支柱,还要影响社会、带动社会、引领社会,它作为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想、校园风气,还包括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对此,学校高度重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从党政领导到中层干部,从普通教师到学生,都认为文化建设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正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人、教育人的中心任务。校党委、行政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使校园文化建设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能健康、蓬勃发展。学校和各系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为推动校园文化工作,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为副组长,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计财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各系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以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为统揽,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各部门、各系、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和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抓好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开展群众性自主活动,注重活动质量,避免出现活动过于频繁、多头布置、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加强了规章制度的建设。

3.思路清晰,方案精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熏陶、感染、育人作用,无论是文化艺术节、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还是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入党宣誓等重大活动,学院严格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各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想,主次分明,思路清晰,活动前有方案,活动后有总结。注重届次活动的传承和创新,精心把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田径运动会、寝室文化艺术节、“5.25”和“11.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迎新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晚会、毕业晚会等活动打造成拳头产品;扩大学生实践锻炼机会,狠抓活动质量。

4.组织有序,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其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味和兴趣。学院对此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对每一个活动都精心组织,严格活动程序,把握活动环节,实行个个活动有主办,主办部门有人管;每个活动有彩排,彩排以后有点评,通过点评受教育;活动过程有指挥,每个环节有人干。同时加强文化活动的规范,文化活动出校必审批,校内活动时间统安排,所有文化活动放周末,把每年的4月、5月、12月作为学校文化科技月,各系文化活动轮流安排进周末广场,周五晚上作为团日活动,星期日晚上作为班会活动,通过努力理顺了关系、分清了层级、规范了时间。

5.分工明确,无缝对接。高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集中表现。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健全人格、求真求善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注重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深化办学改革、聚集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切实做到分工明确,层层责任落实,部门之间齐心协力,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信息化的大学生文化体系,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6.活动丰富,重点突出。校园学习和生活风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周末文化广场、科技文化艺术、课本剧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有意识地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以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系列活动突出重点。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凝练校园文化内蕴,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做好校歌征集和新校区景点、道路、楼宇等命名工作,积极培育文理学院精神,构建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品味和档次,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7.校地联动,促进交流。高校文化是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学校立足地方,主动融入。一是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结合,共助校企文化发展;二是注重大学文化进中小学,共同推进文化繁荣;三是铸造文化精品,引领地方文化上台阶、上水平;四是构建校园文化与地方政府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文化设施的共建,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五是扩大学校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向性空间。

8.加强指导,细化考评。校园文化本着“突出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层层落实,做到每个活动“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建设要求,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一是实施文化活动导师制,二是克服紧一阵松一阵的不良循环,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的检查与监督;三是将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四是根据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定时检查,不定期抽查,对各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评,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通过奖惩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以保证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发展。

9.打造品牌,硕果累累。学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校园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中,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经过全院师生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塑造品牌,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中,学校有11件作品获一等奖,7件作品获二等奖,5件作品获三等奖,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员参与的基础工程,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抓住不放,持之以恒,才能形成合力,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创出育人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沈兵虎,陈健.试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承载因素和社会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