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第1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94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课程体系应把能力的提升过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行动导向强调“为了行动学习”与“通过行动来学习”这种方式,来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是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新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适应面广,能力要求高,特别是综合职业素养要求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2“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需求为依据,职业生涯为背景,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3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本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32“行动导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21明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能力要求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物流企业以及各类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的相关岗位:配货与配载、设备管理、物流设备生产及租赁管理人员、仓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结构如表2所示(见下页)。

322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方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平台,“两个方向”分别指物流自动化方向、冷链物流方向和物流设备管理方向。通用专业学习领域的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机械制图、应用数学、AutoCAD、机械设计技术、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装卸搬运技术与设备、物流设备维护与管理等八门课程。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如表3、表4所示。

表2能力结构要求一览能力领域支撑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现代礼仪创新创业能力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实训课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专业职业能 力物流业务流程的实操能力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备操作、生产制造、租赁及维修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工程制图、钳工实训、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系列软件操作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电气产品调试和电气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表3工程设备管理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机械制造技术6850%2使用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6870%3机电传动与控制6450%4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5工程项目管理6450%6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3250%

表4物流自动化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自动控制原理6450%2单片机技术6450%续表

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3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4PLC技术应用6450%5电气控制技术3250%6传感器技术3250%

323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环境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必备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组织的硬件条件,如实训条件、师资条件等,软件环境主要指保障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等系列保障措施。

4结论

通过研究并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践运行,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耀华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教育研究,2012,30(12):129-130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校论坛,2008,360(20):1

[3]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8-71

第2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1高校物流学科发展现状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隹,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口向,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O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第3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1.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2.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及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3.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4.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5.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6.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7.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8.上海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

10.基于自锁理论的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建设的分析研究

11.培养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总结与建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12.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3.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14.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化培养模式研究

1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策略分析  

16.一种基于仿真的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改进

17.完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18.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9.应用Flexsim软件辅助《物流工程》教学 

20.论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21.应用于物流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22.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23.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4.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初探 

2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26.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7.LINGO软件在物流工程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8.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9.我国物流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30.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3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3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4.基于快乐教学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5.《物流工程》课程“3+5+1”教考模式改革探索——基于台湾大学的经验借鉴

36.物流工程专业物流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37.物流工程与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交叉培养方向探讨

38.《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39.试论物流工程人才的教育  

40.煤矿物流工程合理化对策研究 

41.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42.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43.探讨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44.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工程》课程架构体系设计 

45.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46.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47.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48.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49.线性规划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 

50.物流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51.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52.Flexsim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5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55.物流工程实验室MES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56.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57.探讨分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58.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60.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61.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62.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  

63.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64.物流工程项目调度的最小贴现成本方法

65.物流工程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66.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7.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8.面向产学研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69.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思路浅述  

70.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71.物流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培养体系探索 

72.物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的优化设计

73.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4.基于CDIO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75.高校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 

76.基于TOPCARES-CDIO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究

77.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78.普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79.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80.新形势下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1.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协同教学平台

82.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84.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85.VR技术在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6.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87.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

88.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军事交通学院为例

89.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90.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

91.浅谈物流工程监理 

92.面向社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93.物流工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94.基于“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9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96.基于分形知识结构的物流工程人才能力生长模型研究 

97.创新技术在物流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 

98.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99.中国物流工程发展 

100.试论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101.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02.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103.谈谈数学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0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105.现代物流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06.案例教学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07.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108.IE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9.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0.物流工程投资中的净现值方法 

111.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2.着眼综合大学建设目标,加强“物流工程”学科领域建设

113.浅谈开放实验室对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114.基于滨海新区需求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15.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16.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7.物流工程实验室优化建设研究

118.物流工程专业PCS-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19.浅析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120.依托交通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121.新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22.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4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第5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前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是当前高职院校新建设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对现有的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和把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并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使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对接。但是由于物流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尚短,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想要达到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相衔接还需要高职院校对物流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物流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物流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使物流行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兴起较晚,且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较为短暂,而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人员大多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对于高新物流知识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缺乏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功底和物流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的物流专业教师十分缺乏。

1.2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当前,很多高职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明确定位,由于物流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较短,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以供参考,物流相关课程的体系构建缺乏一定的社会调查和取证,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和考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重视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于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

1.3 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要求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而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就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配备良好的实训条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能及时对教学工具和设备进行更新,导致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和物流人才的实践需要。

1.4 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对于物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物流人才短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物流相关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相对接,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2.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今人才市场中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教学现状,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物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而对物流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置,形成与物流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从而有效缓解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

2.1 对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高职院校要结合本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对当地的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相关企业的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以及岗位要求等信息,同时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线,对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为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2.2 对物流相关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教师要对物流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业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物流企业的高管人员来校进行座谈会,共同对物流活动所涉及的职业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工作项目,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提炼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物流各环节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具体内容提供相关资料保障。

2.3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学习内容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物流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的数据,针对岗位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的课程内容,实现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转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结束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等因素要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重新构建,针对岗位需求重置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工作,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太秀:推进教学创新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5(3).

[3]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Ⅲ.教育与职业,2006(3).

[4] 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U1.职教论坛,2005(5).

[5] 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第6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第7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物流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68-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和临海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物流产业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达到95800人。这里所说的物流人才,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

解决物流人才紧缺的两个主要途径是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然而,在广西75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10所左右开设了物流专业,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有近30所、占广西开设物流专业高校的75%左右。可见,解决北部湾物流人才的紧缺,除从国内外引进少部分高级物流人才外,主要是靠发展高职教育,即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因此,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第一,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当前,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风生水起,广西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

第二,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的数据,广西物流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0.07%,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人员占5.10%。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情况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例如中低端的物流执业操作人才,均出现较大面积的人才短缺。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可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充足的物流储备人才。

第三,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属广西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中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重点专业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是服务广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矿产开发、林浆纸、装备制造、钢铁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高职院校应主要树立服务北部湾、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理念,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以北部湾港口群为核心平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拓展空间的课程设置方向,拟定港口物流运输、装卸、搬运技术、仓储技术、装备及管理、操作与维护、报关与国际货代、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港口物流系统化等方向;以及依托行业,开设钢铁行业物流和林业行业物流等专业物流方向。

2.师资队伍建设分析。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构建具有高职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招聘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大型物流企业,特别是港口物流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与物流企业的正常运作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表现为:北部湾物流企业的广泛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广泛供给不对称;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教材内容编排与及时更新的挑战;办学理念、观念与培养方式的挑战;培养环境的挑战;体制、机制的挑战;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的挑战;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双赢”的挑战。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教育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一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二是人才培养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三是物流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教育实践的发展,影响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差较大。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过于求同,教师单向灌输,实践环节薄弱。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素质教育的薄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也削弱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的竞争力。

3.对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广西普遍存在着重视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教育而忽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的问题。加上广西高校物流教育开设较晚,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是广西对外贸易学校、广西商专等专科学校,并且由于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职业院校又分属商业、物资、铁道、邮电、交通运输、供销行业主管部门。多部门办学,教育资源分散,院校地域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原则、目标、专业技能

(一)遵循的原则

根据广西社会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建设需求,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技术与管理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培养目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原理来确定目标。

1.职业层次。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宽口径、综合性”型的职位层次带。

2.就业岗位群。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优势课程。

3.职业岗位的专业化教育。职业岗位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毕业生对知识能力有专攻,取得物流专业领域特有的技术和技能,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既要做到“宽带”型,又要有专业化发展方向。

(三)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的培养除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外,重点是专业技能。物流专业高职学生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对商品堆垛、打包、分拣、配装、运输等具体的作业非常熟悉,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为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代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过程,目前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充分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于订单处理、存储管理、货物追踪等全过程。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建议与措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

广西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与指导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要重视物流人才发展的规划与研发工作,使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角度,可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包括在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建立国家、省级示范性物流实训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财政可拨付专款用于物流专业职业教育。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北部湾地区相关职业院校和物流专业的宣传,支持和安排物流专业优先招生,加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加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组建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各高职院校应聘请物流一线专家、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组建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物流教育的学科体系;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物流教学改革创新。第一,建立以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现代技术支持和业务能力为框架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个性化与综合化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第二,重视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等方式,致力于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培养。第三,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物流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物流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3.实施物流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的创新。首先,“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

其次,“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物流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是人们面临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再次,“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地开设较多的课程,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最后,建立具有学校、地区和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地区具体情况开发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的物流课程和物流教材体系。

4.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推进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吸收物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物流行业协会指导、物流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建立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等新模式。

(四)组建立足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区域性职教集团――实现物流教学资源共享

由北部湾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参与或直接牵头,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做一定整合后形成区域性集团。集团依托自身优势,可以共享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形成整体效应;建立物流教育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教学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社会的人才供求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及物流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与北部湾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满足北部湾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加强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3]王永富.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4]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6)

[5]2011年普通高考指南招生计划篇[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2009CSLKT144)

第8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新常态;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new normality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akes urgent requirement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higher requirement on vocational abilities from core business area and major positions group under logistic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new normality. Taking customs decla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specialty of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for an example, it proposes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form effectively strengthens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ies and employment quality and enhances talents support for reg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pecialty and teaching research abilities of the specialty team.

Key words: new normality of logistic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stoms decla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specialty;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高职教育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2]。随着我国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国际供应链物流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物流服务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新的核心业务领域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物流企业主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提高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物流业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1 物流业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当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我国物流业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3]。物流业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新常态。国务院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物流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4]。长期以来,物流业以局部分包物流、单一功能物流业务类型为主,呈不合理过高比例。近几年,我国加快实施产业链向高端转移,随着劳动/资源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需要更强大的物流服务支撑,要求物流业切实推进转型升级,与制造业联动融合发展[5]。具体来说,物流企业服务功能从运输仓储单一功能运作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发展, 在角色上从物流服务钟点工向供应链管家升级,在类型上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6]。供应链跨境化(原材料和/或产成品进出口)是制造业的显著业态,加上对外贸易占经济比重向来很高,使国际供应链物流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2 物流业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物流业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核心领域、主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产生了深刻变化,迫切要求从业者提升职业能力。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团队深入珠三角区域多地多家物流企业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单一功能物流、局部分包物流的业务占比逐年降低,国际供应链物流业务占比明显高于境内供应链物流,且差距逐步扩大,报关与国际货运一体化服务需求加大。调研表明,国际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领域包括原材料与成品进出口报检报关、一体化国际货物运输、原材料与成品仓储配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除了最后一个业务领域需要物流类专业创新研究型人才之外,前三个业务领域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存在大量需求,亟待高职院校提供人才支撑。业务领域、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变化倒逼高职院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提高职业能力。物流业新常态下,珠三角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求如图1所示。

3 提高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

高职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本文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如何实施专业改革实践,以适应物流业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

3.1 构建校企行合作平台,准确把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向

专业团队与区内多家积极开展转型升级活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企业、国际供应链物流企业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其中包括德国敦豪物流、荷兰天地国际运输、南粤物流、保畅国际物流、华运国际物流、邦达国际物流等企业集团在珠三角的分公司,并在重点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络处;同时与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广东国际货运协会等行业组织巩固了咨询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校企行合作平台,在专家组指导下制定专业改革优化方案,使专业团队在物流业升级下全面了解新型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步入正确方向。

3.2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物流业升级要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因此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原来的主要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报关报检与国际货运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深入企业与行业协会调研,根据国际供应链物流核心业务领域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更高能力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货运一体化操作能力、国际货运营销客服能力、国际货运法规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国际仓储与配送能力等,在职业素质上重点培养学生客户需求导向服务意识、跨国团队合作精神、国际公约法律素质等。

3.3 以能力升级适应产业升级为核心,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课证岗融合、以能力升级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适应物流业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新业务新岗位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求,专业团队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经校企行平台专家组研讨,为提高课程体系与岗位群布局的匹配度、课程能力目标与岗位能力标准的契合度,采取课证岗融合设计理念,以能力提高为核心,遵循以下路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转型升级方向及业务领域主要工作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以能力升级适应产业升级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基于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核心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为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下课程能力目标与岗位能力标准的契合度,基于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再设计。以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货运实务》为例,为保障新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企业新业务需要的衔接度、课程能力目标与岗位能力标准的契合度,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思路,本课程采取以下路径进行再设计:新工作岗位新工作任务新能力要求新学习情境新学习单元[7],如图3所示。

3.4 强化双师型教学团队,深化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1)强化双师型教学团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团队专任教师大部分在从教前具有大型国际货运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人均实践经历超过10年,从教后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继续通过企业顶岗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甄选聘任,建成了一支行业实战与培训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大多数为企业骨干和管理人员,承担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和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2)重点深化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学科知识结构向工作过程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真实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本专业重点推进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应用。教师始终围绕各项国际货运与物流业务项目开展授课活动,组织学生高仿真完成业务项目下各项操作任务,在实际业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再以项目任务的完成效果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深化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应用,显著提升了教学成效。

3.5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进实践教学效果

第9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管理 培养模式

物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近几年来,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致使物流行业中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仍存在许多缺陷,迫切需要解决,以便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

一、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技工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物流专业的实践知识,与社会工作岗位脱节。

2.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财力投入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些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部分专业教师只是从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甚至不同专业转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很好地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有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训条件比较差,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被动吸收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4.学生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又要学生学会物流规划的实践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最新的物流专业技术进行最优化运作的本领。现代物流涉及面比较广,实践性也很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为此,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人人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去完成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商品流通服务,也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需要一流的物流人才,而一流的物流人才最主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物流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为物流行业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二、完善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对策

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接轨

课程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对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能否提升产生影响。要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技工院校可以采取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改革。这样就将人才培养方案跟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接轨。以行动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突出此专业的实用性,相对淡化专业理论知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专业课程教学。二是依照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的有关能力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目标,合理选择专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逐渐改变当前有些技工院校所使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专业模拟训练等新颖教学方式;运用物流行业调查、物流规划及营销方案的制作、实地调研等多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人才的一种先进模式,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技工院校应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大力开展“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合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使一些典型、实用的物流企业案例进教材、进课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实践知识;三是聘请物流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四是进一步搞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物流企业工作岗位上获得“真枪实弹”的锻炼机会,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莉俐.关于技校物流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