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物流工程课程全文(5篇)

物流工程课程

第1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第2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一阐述。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我们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群)。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下表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第3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匠”素养;课程体系

0引言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都在探索学生“工匠”素养的培养。实践中,对动手要求较多的工科类专业,其“工匠”素养比较容易切入,而对于高职物流这样的商科类专业往往比较难以操作。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城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为例,探索如何构建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素养课程体系。

1“挖掘”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素养

宁城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本专业面向各类物流企业、速递企业、通运企业、港口码头、机场站场、物流园区及其他企事业的物流操作与管理岗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管理或速递物流管理的内容及流程,掌握现代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具备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素质的适应物流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该校物流专业从大二起分为两个模块,其一为国际物流,另一为速递物流。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逐渐“挖掘”出以下几个主要“工匠”素养元素。(1)强烈的时间观念。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中对时间的要求性很强,典型的如物流理念之一“JIT(Tustintime准时制)”强调的不早不晚,刚刚好。无论学生毕业后在物流行业哪个岗位上,都应该具备强烈的时间观念素养。(2)周到的服务意识。现代物流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一个优秀的物流“工匠”理应具备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应该由习惯驱动,而不是单纯出于商业目的的临时行为。(3)出色的表达能力。物流行业是一个非常注重口头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行业,在向上汇报工作,向外开拓业务、危机公关及激励员工、布置任务等都需要物流“工匠”具备能说会道的素养。(4)娴熟的操作技能。物流行业的操作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提单、订舱单、仓单、发票、信用证等物流有关单据的操作;②对物流作业相关设施设备、器具的操作。对物流“工匠”来说,前者要求及时、精确,后者要求安全、高效。同时,无论哪一种具体操作,都要求物流“工匠”具备经济头脑,以最低的成本达成最好的效果。(5)高效的团队管理。只有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势互补,协同配合方能高效的完成任务,持续的提升业绩。擅长团队建设与管理也作为物流“工匠”的基本素养。

2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素养培养思路

2.1以“四名工程”为培养目标

“四名工程”即“名教师、名课程、名学生、名专业”。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具备“工匠”素养的毕业生,首先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欲培养学生,先培养教师。教师通过自己的课程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学生,当一批毕业生成为名学生时,物流专业就是名专业了。

2.2以“四严四精”为重要抓手

“精益求精”是“工匠”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实现“四名目标”,宁城院提出了“四严要求”(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管、从严治校)和“四精标准”(精心教学、精细管理、精致校园、精锐部队)。

2.3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手段

仅依靠于校内教学的传统模式难以培养物流“工匠”人才,只有通过工学结合,将工匠素养融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能适应企业需求。

2.4以落实落细为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课程来落实落细“工匠”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物流行业发展所必备的职业素养融入教学。

3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素养课程体系

3.1课程种类及其功能

2018年宁城院被教育部列为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以此契机,以“工匠”素养为引领,该校物流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课程的三个阶段划分为3大类,即校内课程、校企课程和企业课程。①校内课程:包含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物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及职业素养模拟训练课程,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②校企课程:包含部分物流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训课程和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岗前综合实训课程(或称岗位认识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熟悉物流领域工作岗位,通过学徒制教学掌握相关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物流职业素养;③企业课程:主要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来完成,着重培养学生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工匠”素养。

3.2校内课程“工匠”素养教育

在校内课程的教学中,本专业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渗透“工匠”素养。

3.2.1在入学教育中渗透“工匠”素养

入学教育主要包含军训和专业认知认知教育。在军训课程中主要训练“工匠”素养中的纪律观念和吃苦精神;而在专业认知教育中,通过专业主任和优秀校友的宣讲,主要激发学生对于物流专业学习的兴趣,展望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有兴趣才会有激情,一个未来的物流“工匠”必然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的人。

3.2.2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渗透“工匠”素养

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渗透时间观念、商务礼仪、表达能力等“工匠”素养,具体做法如下:①通过严格课程考勤加强时间观念教育,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养成提前5~10分钟到课的习惯,上课铃响后即刻进入教学状态,完善迟到旷课学生谈话教育及纪律处分机制;②坚持做好课堂礼仪教育。在每次课前师生互致问候的课堂礼仪中渗透爱国教育和责任教育。让学生在礼仪文化的熏染下养成处处尊礼、恰当施礼的物流行业“工匠”素养;③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植入“工匠”素养内容。教师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穿插讲授道理或分享“工匠”素养方面的哲理故事。在随后的专业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匠”素养方面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竞争意识、反应速度、沉稳果敢等素养的训练。在每次下课前几分钟左右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或分享,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现场组织及应变能力。

3.2.3在“百灵鸟行动”中渗透“工匠”素养

“百灵鸟行动”是本专业“工匠”素养的特色品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素养。以“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理念为指导,结合“21天习惯养成定律”,本专业学生从军训结束后便开始执行“百灵鸟”行动,要求学生每天6:00起床,6:30~7:00执行“百灵鸟行动”—晨练或晨读;在校学生每天在固定教室签到后分头执行百灵鸟行动,并设置了签退制度。“百灵鸟行动”从看似简单的行为入手,致力于提升意志力、执行力等“工匠”素养。

3.3校企课程“工匠”素养教育

本专业在大二下学期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形式开设校企课程,将岗位认识和部分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训部分教学统一放到合作企业进行,上课地点转移到合作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完成此阶段学业。校企课程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管理等“工匠”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学徒制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企业真实场景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近距离深入了解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有利于知行合一,将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物流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校企课程以企业考勤为主,学校联动管理同步跟进。企业旷课半天视为学校旷课4节。大部分企业每月甚至每周都会对学徒学习表现进行测试或考核,目的是促进学习,巩固技能。学徒期每个月达到各企业对学徒一般考核的,可获得企业发放的学徒奖学金。旷课、迟到等违反学徒管理制度的要酌情扣除部分奖学金。

3.4企业课程“工匠”素养教育

此阶段教学教学目标是继续培养和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方案设计能力等“工匠”素养。因此,对应开设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门企业课程。在“顶岗实习”中,开课前,按照“企业宣讲—企业面试—填报志愿—调剂录取”的流程将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中,学生以实习生或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继续学习,后面的教学基本由各企业自主组织,学生每月领取实习报酬,服从企业日常管理制度。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三方协议建立“淘汰”机制,提前终止部分学生的企业学习,被终止企业学习的学生应在规定的调整期内接受调剂或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继续完成顶岗实习课程。而在顶岗实习之后的毕业设计课程则是对整个物流专业“工匠”素养成效的一次综合性检验,要求学生结合学徒期和实习期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实际,针对企业在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优化方案。这是对“工匠”素养的更高层次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浦玲玲.“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18(4).

[2]姜湄,张明明,何岩松.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第4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关键词:智慧物流;人才需求;高校

1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智慧物流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顺丰、菜鸟、京东等知名企业都在加快智慧物流布局,借助智能设备、软件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设施与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提升运营与决策能力。菜鸟围绕仓储物流智能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买家收货地址与存放商品的仓储中心位置进行匹配,选择距离买家最近的仓储中心发货,缩短物流配送时间,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京东搭建全自动化无人智慧仓储系统,实现货物分拣、存储及搬运智能化,优化物流环节,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随着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智慧物流对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管理等物流核心业务的覆盖使得传统仓管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拣货员和客服等岗位的数量需求、人才素质与能力面临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物联网工程技术员、大数据工程师、设备技术工程师、自动化技术高级工程师等一批新兴专业技术岗位出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明显提高,除了具备专业的物流理论和技术外,还要具备物流信息化、物流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智能设备运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目前高校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的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智慧物流背景下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2.1对物流基础性岗位人才需求减少

通过对京东、菜鸟、顺丰等多家物流企业调研发现,传统的人工搬运、分拣等重复性重体力劳动被搬运机器人、自动分拣机器人等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取代,货物人工盘点等低技术含量的脑力活动也被RFID等信息技术取代。现代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使得企业对传统的物流基础性岗位的需求大大减少。

2.2对物流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需求增加

智能设备、机器人的操作、维修和养护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传统的物流人才并不具备相关智慧物流知识及智能设备应用与维护技能,难以从事相关工作。目前,顺丰、京东等多家物流企业在互联网上了设备技术工程师、自动化技术工程师、无人机起降操作工程师等岗位的招聘信息,负责物流智能设备的运行、维修及预防保养工作。企业对物流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

2.3对高端专业技术类人才需求增加

智慧物流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熟练应用这些技术辅助物流决策,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物流企业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高端专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仅顺丰一家公司在其招聘官网的与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岗位信息就达60条以上。

2.4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

现代物流企业越来越看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招聘的员工不仅要具备物流业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与业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物流相关岗位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物流专业问题。如顺丰的运营管理专员岗位,要求应聘人员熟悉快递、快运业务,具备航空物流、三方物流运营经验,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方案数据分析能力、异常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运输方案规划,实现产品时效提升、客诉管控以及操作流程优化。

2.5对物流人才学历要求提高

物流行业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员工多数从事运输、仓库管理、分拣、包装、配送等基础操作,因而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较低。但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策略优化,需要物流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因此,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普遍提升。

2.6对物流人才经验需求更加丰富

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通常难以在物流企业从事较高层次的工作。如顺丰的数据专员岗位,不仅要求应聘人员能够熟练使用Excel、SQL等软件,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物流仓储经验。

3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智慧物流背景下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得企业对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在专业技能、岗位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未能根据产业转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运用能力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应对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变化进行专项调研和分析论证,根据智慧物流人才岗位特征,与物流行业专家、企业高管联合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多元化培养,培养能够从事仓储管理、运输调度、智能设备运维、物流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运营等多个岗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改革高校物流课程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物流课程体系是基于传统的物流专业设置的,缺少智慧物流理论与技术应用课程。部分高校对物流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但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置,缺少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配套的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企业调研,梳理出智慧物流岗位群,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重构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应用相关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智慧物流技术应用能力和智能设备操作能力。将物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相衔接。

3.3加强校企合作

由于受实训设备陈旧、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智慧物流知识体系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高校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多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很少将物流企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对智慧物流的认知,不具备智慧物流应用技能。为了提升学生对智慧物流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智慧物流应用技能,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优质物流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和老师到智慧物流企业、无人仓库进行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提升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智慧物流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智慧物流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开展讲座或授课,讲解智慧物流在企业中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智慧物流的认知。

4结语

第5篇:物流工程课程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年10月18日,习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甘俊伟等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情况,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思想,提出深化校企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水平[2]。张彦春等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等方面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出对策与意见[3]。吴仁华等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为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团队的师资力量提供策略,同时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探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师资建言献策[4]。徐水太等以“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深化师资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措施[5]。蔡彬清等应用OTP模式,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求,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的培养需求,以期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从上述分析来看,各高校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下教育教学体制的建设,本文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1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设置与方向

自2019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改革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招生方式与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物流人才的教学培养。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91所院校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点,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985院校14所,占比15.38%,211院校共34所,占比37.36%。由图1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开展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比37.36%;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25.27%;再次是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占比10.99%和10.00%;最后依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0.08%、0.07%和0.02%。从开设学院类别来说,大都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交通运输学院,设立为商学院的数量也较多。从开设的研究方向来说,设置不同学院分别有其不同的侧重方向,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经济分析等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侧重于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方向。

2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规范、成熟。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2019年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调整了招生方式,之前教学体系偏向工科方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习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协调与路径优化等工程领域,而物流工程与管理改革后则偏重于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目标为培养具有逻辑思维的管理层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立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较为鲜明准确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教学过程不仅会造成学生获取知识范围受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使其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际运用产生困惑,最终或许会导致不利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象出现。

2.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体系构建不全面。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推力,所谓“严师出高徒”也突出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优秀的青年教师,便无法将国外等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思想引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促进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目的。同时,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也会使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物流学科主要注重培养具有基础技能与管理知识的人才,仅有书本知识离达到教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是改进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重点。

2.3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未统一。

据有关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只有17%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后可基本独立工作,另外83%的大学毕业生还需要利用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锻炼才能独立上岗[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何运用有限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学生才能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从而推动物流行业的向前发展。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5]。因此,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4缺乏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物流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员参与,这对高校来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方面,高校应当多听取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在人才评估与评教调查等方面,校方也应当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向企业输送物流人才时,企业应在与高校签订合同的同时,也与高校签约建立人才使用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与企业建立长久人才输送关系、避免物流人才的浪费,而且将物流人才的使用信息进行反馈,会反过来推进高校物流课程体制的变革,高校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更改相应的课程模式,培养更为合适的物流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共同发展。

2.5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校企合作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利用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开放式教育交流的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实现人才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园区、校内支持技术转让、创办校办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等[6]。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园区,易出现人才培养过于区域化,不利于先进理念的引入;再如实习基地的设立,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实验过于规模化、老旧化,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无法与企业所需相匹配,企业内部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再培养,将会形成浪费时间与资金的现象。如果能够改善校企的合作制度,将减少物流人才流失,更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3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策略

3.1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

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学材料应该围绕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模块设定除了公共管理类课程之外,还应设定公共基础课与方向选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处理真实突发情况的能力,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创办特色专业。其次,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也应加强,确保在当前课程体系的规模框架下,设立前沿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的形式分别进行,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场外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将实践教学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培养质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应适当提高。物流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加之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传统教学体系的设立大多忽视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这一重要问题,单一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如果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趣味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改变这一固定模式,学生更易将课堂理论知识消化,教育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3.2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双导师”制。

传统课堂授课大都以课本为主,课堂案例为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因此,高校在改进教学方式时,应注意抛弃传统固有甚至老旧的课本知识,将最新的物流知识与实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统一授课。在完成教学方式改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入前沿热点问题与技术,实时更新课堂内容,实现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全面培养。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重点突出问题,高校要积极引进青年优秀教师,在教师遴选上,需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规格来进行选择。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更应该严格考察其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校内与校外导师交流方面,高校应设立一套稳定的沟通平台,利用双导师的优势来促进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优点还体现在对于项目的推进与合作交流,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3建立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状况的反馈机制。

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向企业输送后,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估与使用状况反馈机制,高校无法接收到向企业输送员工的真实状态,这不利于后续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节等现象。为此,设立相应的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反馈机制,可以改善此类状况。首先,要保证高校与企业间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其次,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内容包括高校与企业两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该体系得到人才使用状况的信息,而企业也可通过该服务体系向高校传递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改进建议。最后,建立流动信息监督机制[6]。为确保高校与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保证两者间信息流通的准确,若有故意篡改、恶意破坏校企合作等现象,该监督机制可发挥其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长期、良性发展。

3.4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核心,而企业是学生实践专业知识的场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格外重要,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必不可少。要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首先,校企双方要达成相应的共识,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以招聘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兼顾两者目标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共同为人才培养、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其次,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平台、提供实际演示,校企双方应积极完善教学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观摩学习。最后,加强双方合作监督管理。在校企双方合作时,应加强对两者合作的监管,确保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行业对人才需求进行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5国家强化相关扶持性金融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国家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不违反原则性的基础上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加大对产教融合性实验基地的建设投资。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等在高校设立产教融合的实验基地,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国家也支持职业院校和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应策略等三个方面,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统一梳理。研究发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仍然存在着教育教学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还未统一等问题。进而提出规范教育教学体系、“双导师”制以及完善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旨在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琦峰.产教融合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4):90-95.

[2]甘俊伟,李进军.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3]张彦春,王孟钧,邹德剑,等.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19-122.

[4]吴仁华,蔡彬清,陈群.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现代职教师资的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19-24.

[5]徐水太,张超美,冯羽生.“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