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物流管理知识全文(5篇)

物流管理知识

第1篇: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1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强调智慧物流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智慧物流得到了各界学者和企业的重视。当前,智慧物流在物流企业中主要表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如机器人小G、无人机配送、智能打包机器人等。在智慧物流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高职院校培育的物流人才已不能满足物流市场需求,高校应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复合型智慧物流人。

2智慧物流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主要方式,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例,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2.1物流课程设置缺乏与时俱进,实训室建设落后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物流企业更加注重效率,操作简单的一些人工岗位被智能机器替代,与此同时,也创造了许多高要求的新岗位,但是学校培育物流人才的现有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且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智慧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难以为物流企业输送复合型的智慧物流人。另外,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但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场地物流实训室的发展建设明显落后于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关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老旧,难以将实际操作环节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传授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成了纸上谈兵。

2.2校企合作数量少、深度浅

一般高职院校都会寻找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陕西物流业发展较慢,该校当前签署的物流企业为数少,欠缺组织大一新生参观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的学习活动,同时高年级学生也没有选择实习企业的余地;另外,由于目前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较浅,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形式单一,一般从事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工作,如拣选、包装、理货,同时也不进行岗位轮换,使得学生只熟悉自己岗位的工作,不清楚物流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提高,从而削弱了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

2.3“双师型”教师匮乏

在智慧物流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需要的是“智慧+应用”型人才,使得老师要具备既懂理论知识又懂技术应用的“双师型”教师。然而,当前该校教师趋于年轻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校当老师,仅掌握了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没有进入物流企业从业的经验,缺乏物流应用与实践能力,对智慧物流的发展与技术应用的认知较浅,在实践教学环节欠缺对智慧物流相关技术的渗透,使得学生在物流技术方面落后于智慧物流企业的要求。

3智慧物流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优化物流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室建设

紧跟物流企业发展需求,培养“智慧+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内容符合智慧物流发展前沿;其次也要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及时更新物流设施设备,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企业无缝对接相应岗位;同时学校老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物流专业竞赛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塑造全面性物流人才。

3.2强化校企合作力度

为了落实校企合作、避免浮于表面,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开设订单班,由学校为特定物流企业输送对口的物流人才。首先,学校多组织新生参观物流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前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次,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介绍最新的智慧物流发展动态、相应的物流技术应用知识以及具体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物流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学校将学生送入特定企业进行轮岗实习,熟悉物流运营程序,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

3.3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前提条件,学校在新引进物流管理教师时应优先考虑具有从事物流领域工作和物流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教师。学校应鼓励和支持物流管理专业老师多参与物流行业活动及培训、带薪进企业实践学习、外出进修,掌握智慧物流的市场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提升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外聘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老师,将企业工作经验融入学生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在智慧物流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培养出“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既懂技术又会管理,就要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以及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培养出紧跟物流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智慧物流人。

参考文献

[1]张勤勤.智慧物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创新,2019(33):49-50.

第2篇: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第3篇: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近年物流飞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掌握基本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还需具备比较全面的物流岗位操作能力与掌握一定的物流实践经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也在随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变革。高职物流教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物流理论讲授的同时,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应开设了物流实训课程,在教学上依据物流企业岗位标准要求锻炼学生能力;在实训环节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强调学生自主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物流领域的实用人才。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模式教学下,课程与课程之间互相分离,物流理论课程教授的内容与物流实训课程分离,学生校内物流实训内容与物流企业实际运作脱节;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学科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教师擅长理论教学,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物流实训就是物流理论课后的“小憩”。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物流实训课程,但在原先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开始觉得自己物流这门学科听懂了,可是到企业实践时还会感到很茫然,学生既没有很好地掌握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很好地与物流企业密切联系实际,学生既缺乏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三分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到物流单位就业,如果学生没有物流工作岗位的实践学习经验,就不能快速适应物流企业工作的要求,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状态就会不满意。物流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企业需具有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创设一个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又能避免物流课程理论与物流实践分离,让学生在校内学习与物流企业实践连贯一致的基于物流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所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分阶段、分层次、分环节的实训教学。

1.在物流专业初始认知实训阶段。

刚刚步入大学学习物流管理的高职学生,通过物流沙盘、物流流程图、物流挂图、实物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物流知识认知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有较全面的理解。在实训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原先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用眼看、用心学、用脑想、用手做,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较快掌握理解物流概念、物流企业、物流技术、物流流程、物流设施设备等知识并能够联系到实际物流工作之中。通过物流认知实训,也解决了物流理论课程教授的内容与物流实训课程分离的情况。

2.物流专业单项技能实训阶段

再现了一个浓缩的物流公司,有物流办公环境、典型的物流业务软件、典型的物流仓库、主要的物流设备。在此项物流实训中,每个实训项目,都是由学生以个体或者是以团队形式,收集项目信息、制定此次项目计划、实施工作任务、完成项目最终成果的评价等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完成工作项目,掌握了物流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也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整体的综合素质。

3.物流模拟仿真实训阶段,学生通过单项技能训练,掌握了单一物流岗位的基本技能,在此阶段是综合实训。

通过3D动画系统提供现实生活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以具体的物流业务为依托,模拟现实物流企业的场景以及各种业务的流程操作,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此实训,学生不仅可以反复强化物流单项技能,巩固专业知识,而且在完成物流任务时需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身整体素养。

四分阶段、分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特点

第4篇: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一、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将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在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面对面互动教学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线上教学的优点[3、4]:

(1)智能化的资源推送。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系统思考、理论分析以及数理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基于学生的特点,智能化推送适宜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和社会物流实际背景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2)数据化的教学决策。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准确详细记录,并能将这些记录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分析,教师通过从统计数据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精确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

(3)立体化的交流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集中在课堂中,课堂之外缺乏交流沟通。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交流功能,使得师生互动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及时化的学习反馈。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可以记录学生课前的在线学习及作业情况,还可以及时对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并快速向学生反馈,学生依据反馈可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

二、物流管理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物流管理每门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侧重均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符合“初步认知+重难点讲授+应用实践”的特点,按照教学的流程可以将物流管理混合式教学分为课前(线上)、课中(线上+线下)、课后(线上)三个教学阶段[5]。

(1)课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料。部分课程,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有较为丰富的优质资源,例如《供应链管理》,否则可能需要教师自行收集教学资源。在筛选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导入案例,教师不仅应充分考虑资料的视觉呈现效果、趣味性与互动性等,还要考虑与学生的贴近程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筛选出优质教学资源后,教师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收到教学资料后,应先明确学习目标,再进行教学资料的自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群聊功能向教师提问或者自行查阅网络资源,自学完成后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数据的统计功能,了解学生对教学资料的自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提问及作业情况,利用平台的群聊功能,将较易解答的疑惑及时解决,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持续深入学习,并将较为难以解答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以备在线下课堂中进行重点解答。

(2)课中。线下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将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中难以讲授的知识通过面对面的教学进行充分翔实的解答,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由于物流管理教学中涉及较多理论,例如管理学相关理论、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更便于向学生系统、全面、深入的讲授相关理论体系,结合课前的导入案例等教学材料,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外,部分课程对数学要求较高,例如《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涉及到运筹学、统计学等数理模型的构建及求解,这些知识点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中讲授难度较大,在线下课堂中进行模型的推演与计算,更便于学生对数理模型的掌握。随着教学阶段的不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会有所差异,比如讲授理论体系时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在数理模型的推演时需要进行板书。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辅助教学。例如,通过教学平台的签到功能,教师可以随时发出签到指令,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快速完成签到任务,这样即节约了点名时间,又能够直观快速准确地完成点名环节,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课后。线下课堂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统计记录功能,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选择一个实际背景设计相应的物流、仓储方案,或者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作出改进方案,也可以结合实际背景,构建相应的数理模型并推演。教师可自行批改打分,也可以让学生互评,还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在线教学班级,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及讲解实践经验,通过研讨交流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拔高提升,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的掌握,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实施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能否成功实施,不仅受到教学模式是否合理的影响,更是取决于师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行为决策,而行为决策取决于师生收益,因此,要成功实施物流管理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需要从师生收益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支持体系。

(1)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校也应给于更多的支持。除了通报表扬、树立典型等荣誉表彰外,高校更要把支持落实到实处:在混合式教学评价中,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教研项目申报中,给于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研究更多的侧重;在职称评审中,给于教学成果更多的权重;在教学工作量核算中,把课前课后的隐性工作量也进行量化,纳入工作量核算中。另外,在目前的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这也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阻碍之一。

(2)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部分同学对于课前及课后学习任务存在应付现象,主要原因是未能完全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营造学生主动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混合式教学对自身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意义,更是要利用多种途径,切实让学生感知到从混合式教学中所获得的进步,例如在期中、期末课程考核时,采用全过程立体式考核方式,更侧重所学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提升。四、结语: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下技术与教育大融合趋势下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运用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立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因材施教,实现针对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引用出处

[1]姚立.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的《物流学》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设计[J].物流科技,2020,43(11):171-172+178.

[2]黄英来,于慧伶,朱伊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1):118-120.

[3]张婷婷,吴姗姗,殷滋言.智慧课堂在高校规划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0):163-165.

[4]张俊.新经管视阈下智慧教学实施逻辑与推进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8):166-170.

第5篇:物流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团队;研究实践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既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措施。2020年11月,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按照其决策部署,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1]。目的在于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也是四川地区该专业中唯一一所民办性质的试点院校。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长期从事物流管理研究工作,大部分有长期物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具备清晰的教学、实训及培训经验,可以结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创新项目等成果。但是通过与首批10个部级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团队结构、学习培训、社会服务、激励措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团队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年龄都比较年轻,在职称方面主要以讲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呈现年轻化,虽然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科研能力,导致教学成果不够突出[2]。特别是缺乏“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工匠”来引领教学团队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凸显了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短板”。

(二)培训缺乏力度由于培训渠道的不畅和培训计划的不当,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无法及时充电以更新知识结构[2],对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内涵缺乏深入的学习认识,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效率,进一步使其竞争力大大削弱[2]。另外,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均有较多教学工作,如果长时间外出学习培训,对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开展社会服务较少虽然物流管理专业在2019年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四类”人员招生、退伍军人培训等,但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参与社会服务比较少。他们仍然需要拓展这方面的资源,为区域内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

(一)明确团队建设规划目标一是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推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二是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3],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水平。持续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国培、企业实践、专题培训等提升其教学、科研、实操水平;制订并实施团队成员实践锻炼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物流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4]以研究促教学,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完成教改项目的研究,推广研究成果。二是以1+X为契机,推动“三教”改革。落实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推动1+X“三教”改革,培育各级教学名师;将成效为本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秀课程案例分享;开展物流1+X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物流企业技开展技能培训,做好社会服务;编写活页式课程教材,让企业兼职教师更多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编写进教材,让学生接收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申报优秀教材。加强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趋势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团队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省级、校级科研课题研究;完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或行业科研课题1~2项;形成研究报告,发表成果论文,出版教材,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扩大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涉及的企业面、加大企业委员数量,促进教学、实训、科研水平的提高;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力度;完成课程改革,申报行业或升级课题立项。三是团队教师合理分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立技能大赛指导团队,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教育快递技能大赛、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货运项目,结合专业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赛。

(三)加强校企合作,团队协同育人第一,加强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百世物流共同开设“现代学徒制班”、与顺丰速运开展“订单班”,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听取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提升对企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水平;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企业新技术发展要求,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实训项目立体化指导书。第二,团队协同育人。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专业认知实践、专业教学实践、跟岗实训、商演演练等活动;拓展物流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使其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强化专业技能提升。面对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以及智慧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学期都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实习指导和顶岗实习指导,提高对物流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

(四)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团队教学资源整合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的流程,通过物流作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在课程体系中,以岗位导向为主线,通过对仓管员、收派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分拣员等岗位的工作程序、人员组织、工作过程、服务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遵章守纪、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素质,设置工作情景、任务模块和课程单元,递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能胜任企业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智慧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让学生能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团队激励措施建立培养机制,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负责人制;构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机制,为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学团队给予制度保障;要求教师不断跟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改善教学,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适应课程改革需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色及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模式。三年内建设一门校级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校级或行业教学名师1名,教学骨干2人;发挥教学团队促进职前与职后教师一体化发展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力争3~5年时间建设成为校级或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制定团队教研会制度及研讨内容,按照分工分阶段完成任务。统筹安排教师授课、实践锻炼、外出培训等,保障教师的研究时间及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Z].教师函〔2019〕4号.

[2]姬瑞海.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职业,2008(30):19-20.

[3]贾俊花.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河北企业,2014(2):99-100.

[4]罗璇,李晓君,孟琳.“诊改”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品位经典,202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