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物流工程导论全文(5篇)

物流工程导论

第1篇: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四、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时代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并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规范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教师积极性以及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导论课的教学中等手段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物流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12).

[2]余水妹,戴红宇.地方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5).

[3]杜海清,朱新宁,汪弈.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罗蕾.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优化探讨———以旅游管理为例[J].智库时代,2019(6).

第2篇: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改革;内容重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人才培养

引言

本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有4届在校生。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整体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本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起着重要作用。

1现状分析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四大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级学科。而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该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同样具有跨学科的特性。相应地,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信息量较大,而课时有限,增加了课程的讲课难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难以入手,难以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精准地把握物联网的真正内涵。因此,进行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教学改革

2.1课程内容重构

首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使得物联网工程导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不能一蹴而就地把知识点抛给学生;其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0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新鲜,希望先知其然,而后再知其所以然;而且授课对象高考成绩相对于一、二本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易走神,易知难而退,自控力相对较弱。针对以上三点,对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再论证,重新整理,设计课程教学架构和教学体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到的相关知识。以应用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先通过酷炫的视频吸引学生对物联网工程导论的兴趣,并对物联网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物联网的概念、架构等;随后以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智慧城市4个物联网的应用为依托,重构并讲述课程知识点;最后,考虑到学生的自组织能力较弱,为防止学生将重构的知识点不能自组织到物联网的各个层级,又增加了以物联网架构为基准的课程内容整合。

2.2多人协同授课

物联网工程导论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知识,是一门典型的具备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从教师角度出发,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度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广度。从课程角度出发,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系统性、融合性的知识体系。为此,本课程采用协同教学模式,融合物联网专业教师、通信专业教师等教学资源,采取多师同堂、精英讲堂等不同的手段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

2.3翻转课堂

本课程传感器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授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实现各自应用领域的功能,需要选择哪种类型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性能,有哪些公司在生产,其输出的是什么信号等,进而更深入地去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等。

2.4专家讲座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多,除了介绍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有关专业基础外,还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和新应用。针对前沿理论知识等内容引入了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讲授。

2.5考核改革

本课程期末考核采用英文海报展,从课程内容设定到海报设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海报,首先选择各组的应用领域,查阅资料,明确该应用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意义;其次,设定自己所要实现的应用领域的功能;最后,利用课堂知识、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技术实现这些功能,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海报展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物联网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据统计,该课程课上和课下投入之比接近1∶10。有的同学中途想过退缩,但是都坚持了下来,从海报小白,到现在的完美呈现;从不知道学术海报是什么,到现在的娓娓道来,成长都是发生在不经意间。海报展包含海报的制作和宣讲两部分,教师会依据学术海报的制作和学生的宣讲来给海报打分。加入学生宣讲环节,除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形体和口才。

3结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和学生考核,经课程改革后,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学习兴趣等都有显著提高。通过本门课程,学生更加了解物联网,认知物联网,对物联网专业及之后的大学生活有了信心,对物联网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洪琴.物联网工程导论课堂导入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2):257.

[2]丁晓进.情绪感知在物联网导论课程教学中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0):110-111.

[3]刘芙蓉,范双南,彭姣丽.物联网导论教学设计[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238.

[4]王永强.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8(32):151-152.

[5]杜永文,赵庶旭,胡晓辉.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75-77.

[6]汤佳梅,刘尚旺,彭晚红.物联网工程导论的个性化主题式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20(1):120-122.

[7]岳帅,李兵,何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学培融合模式探究与应用:以物联网工程导论为例[J].电子世界,2019(21):104.

[8]李兵.基于“学培融合”的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模块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19(20):180.

[9]随婷婷,陈年生.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8(9):181.

第3篇: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相继大量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00多所,在校生约3万人;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接近500所,在校生超过15万人。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

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尽管不少院校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专业及专业方向,但专业建设调研不够,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专业的开发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洞察力,不能根据物流产业及技术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没有解决好专业口径宽窄适度的问题。物流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具有动态性,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职业变迁或职业方向转移,专业口径过宽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深度发展。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针对性不强,具有同质化的趋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套用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成为本科物流管理的压缩版,学生产生迷惑和误区,职业发展方向不明,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深度融合,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紧密结合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还要结合区域物流发展的特点重构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教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不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投入有限,实习实训条件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物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实训基地建设论证规划不到位。二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规格较低,设施简陋,特别是物流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备不到位,实训室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三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实践,主要开展见习观摩,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

4.物流专业师资力量整体较薄弱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专业普遍开办时间不长,同时期开办该专业的学校较多,因此物流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不少院校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或其它学科专业教师转型过来满足教学需求。经过近十年来专业建设的发展,师资力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理解不透彻,照本宣科,培训缺乏说服力;“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总体上看,多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导致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步伐滞后于现代物流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述,现代物流业需要的是精通外贸流程、国际、国内法规和政策、信息技术、营销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鼓励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与大专院校联合实施物流人才培训工程,并以此带动物流专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引进创造条件;引导物流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投资物流技术开发项目,使物流产业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二、产教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实施“订单式”培养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人才结构层次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据相关统计调研资料,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中75%是基层一线操作人员,这类人才属于物流初级人才。这类庞大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主要应由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完成。一线人才需求大,企业有很强的合作培养意愿,因此可有效采取订单式培养,瞄准市场需求,加强与物流企业的联系,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里讲的“零距离”是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针对现阶段物流行业特点,采取分方向教学则是“零距离”培养物流初级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根据区域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可将物流管理专业分为以下方向定单培养:物流运输管理方向、现代物流仓储管理方向、企业物流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开设课程,针对不同的方向强化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分方向订单式教育培养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现实的物流人才做好了准备。

2.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强化技能培养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功能完善,才能营造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物流实训基地规划既要起点高,立意新,又要紧贴社会生产建设实际,实出重点,建出特色。物流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合作建成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一体化实训中心,能为学生毕业综合实训,物流企业在岗人员培训,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培训提供服务。通过实践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以物流实训中心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应实现以下几方面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第一,强化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物流模拟作业,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信息单据流转,提高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训物流过程及理解物流概念;第二,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实训应配备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通过这些设备的操作及模拟锻炼学员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例如电子标签系统、GPS技术及设备、自动拣货系统、立库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第三,提升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通过对系统的操作,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模块职能和流程的掌握;第四,培养学生上岗入职的基本能力。通过岗前综合实训,让学生深刻体会物流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角色的互换和交流,初步掌握物流企业各个岗位入职的现实要求和技能。

3.重视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鲜明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专业建设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教学改革要与相关物流研究机构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授课,按照不同的教学层次进行授课,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使其日后能够驾驭物流管理业务的经营与决策。与此同时,教学师也应积极参与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方案设计,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深入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信息经济时代,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着力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培养手段信息化。物流专业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物流业发展本身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信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减少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物流流通速度,降低了物流成本。二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物流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信息化教学能通过模拟仿真展示工作流程,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游戏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开展信息教学一是要加强信息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二是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相关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培训,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评系统管理;三是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物流信息化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教学案例,流程演示,录像资料等。

三、结语

总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育用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作者:李良树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适应河北省物流产业发展和铁路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基于CDIO的工学结合“3+2”人才培养模式,即在CDIO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3个阶段的校内教学(第一阶段的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三阶段的培训课程的教学)和2个阶段的校外实践教学(第一阶段的轮岗实习,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该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工学结合”,实现培养过程阶段化、能力培养递进化,并且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步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虽然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展开的,学生的基础课程和一部分的专业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另一部分的专业课程是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完成的。各院校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也能有效解决学生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但是,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及和企业建立订单合作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顶岗实习中的管理考核问题。由于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如何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控,构建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岗实习考核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而言,由于顶岗实习考核较麻烦,不考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只管不考的情况大有存在;对于企业而言,过多考核会分散企业指导教师的精力,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不积极的。

1.2顶岗实习率不高。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用于实践的经费不多,每个企业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的精神,造成顶岗实习难以全面实施,进而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际操作中,也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鼓励企业接纳高职生到企业实习的政策己经制订,但其操作性不强,规定并未明确指出企业一定要接纳高职生到企业实习,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制约手段,再加上一些企业发展不稳定,诸多原因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一头热,企业既不主动也不积极。

3.“订单”培养的缺陷明显

大多数的企业认为“订单”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且“订单”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订单培养”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以具体企业的岗位要求为标准,一年的顶岗实习也多局限在一家企业,容易导致知识体系受限,不利于学生多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不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选择专升本的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制定的顶岗实习时间与专升本的复习、考试时间相冲突,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考虑专升本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模式将更加多元化、灵活化,不再是对单一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势必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跟随社会的需求变化来不断修订和完善。

1.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应更加突出,不断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方式对物流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并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及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依托正定区位优势,立足河北,辐射京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地区性第三方物流岗位、商贸物流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社会需求的“预测性”和“超前性”

在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以就业率为标准,要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以企业现有的人才需求规格和毕业生就业为参考的同时,更要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3-5年的社会需求为参考点。

3.修订“订单”培养模式的不足

鉴于人才培养的“订单”具有即时效应,代表的只是合作企业的当前一段时间内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的学生缺乏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在“订单”培养时,不能只以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为依据,要制定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要学习“订单”企业的课程,更要学习学院统一制定的系统专业课程;同时要将区域内多家相关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加以汇总,制定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

四、结语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托,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形成系统化的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机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出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第三篇

1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的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从3个维度分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知识维度:能够满足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有关港口物流的知识和理论在港口生产管理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维度: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管理技能及应用方法的创新。素质维度:具有勇于承担、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CDIO的课程计划结构要求学科课程之间能够互相支撑,在课程计划中允许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基于此,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4个部分,4类课程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同时4个部分的课程又对应着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3个技能形成阶段。

2.1.1基础课程、导论性课程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采用小组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经管类学科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1)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方法论课程、工具类课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这3大类:方法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课程;工具类课程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交流协作、数字及信息应用、学习及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2)导论性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概论等课程。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物流领域、港口物流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的学习兴趣。

2.1.2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通过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活动所需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学、运筹学、港口物流学等。通过该阶段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引入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2.1.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3个部分,在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可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港口物流管理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港口物流服务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作。

(1)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港口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港口物流专业课程2个部分。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包括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课程;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学、集装箱运输与实务等课程,主要讲授港口物流管理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港口物流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港口物流管理活动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现代港口物流是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涉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商务管理、货运报关等诸多方面,与此相适应,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呈现模块化特点,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整个选修课程分为3个模块,即港航管理模块、商务模块、港口企业管理模块。每个模块都体现出不同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并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学习。该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以保证专业学习的完整性。

(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是CDIO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港口物流管理的应用性特点,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在港口物流管理中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能力,切实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2.1.4总结性实践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是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完成后,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综合,该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部分内容,关注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是高级技能培养阶段的体现。

2.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对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架的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可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

3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现代港口物流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应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在CDIO人才培养理念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过程获得应用技能经验,因此,实践教学在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设计-实现经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为初级技能经验、中级技能经验和高级技能经验,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初级技能经验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管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课程主要有课外实践以及课程实验等,可通过设计课程调研、参观等形式形成设计-实现项目,初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中级技能经验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训课程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进一步熟悉和应用;课程设计则要求对具体的港口物流管理活动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训练,通过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学习。此外,生产实习等环节,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获得设计-实现经验。高级技能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一种高级的更为复杂的设计-实现经验过程。现代港口物流由于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阶段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具体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级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能够对实践中的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新方案要求对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同时给出新方案实现和运行的策略及方法,从而完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4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策略

4.1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CDIO模式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作为保障。一般而言,港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教室和实验室、公共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这3种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将3种实践场所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4.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CDIO教学理念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Muddy卡、自选讲题、项目学习、仿真模拟、案例学习等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4.3评价方法的改革

CDIO的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评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强调评估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造能力。鉴于此,可建立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评估体系,即学科知识,沟通协作能力,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通过这3方面的评估来考查学生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具体考核时应注意对港口物流服务流程设计-实现的考核,强调学生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通过学生展示其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行港口物流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方面的能力,来考查学生在项目经验获得方面的学习效果,从而强调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用能力的形成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4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要求教师能够讲授融合了学科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①招聘有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

②鼓励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

③为教师提供教育活动培训、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④为教师创造进一步深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⑤从港口物流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管理或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5教材建设

由于港口物流管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更加需要专业性强、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系统化的教材。具体教材建设中应避免闭门造车、纯理论化的情况,要结合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特点,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港口工作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使港口物流管理系列教材既能满足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前瞻性。

5结束语

第4篇: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

1991年,哈佛大学的埃里克•马祖尔教授创建了同伴教学法,其最早应用于物理学教学中。同伴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和动机学习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预习,课上提出测试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答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名学生都要在本组内阐述自己的答案,答案有差异时,成员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说服对方,决定自己答案是否更改;教师统计学生上交的试题答案及正确率,根据准确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和关键点对照自己的答案,并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教学过程。同伴教学法是在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伴关系之间,通过同学之间进行阐述观点、互相学习、讨论、分享经验,传授技能并获得同步提高。同伴教学法适用于原理、概念、过程、方法等比较难于理解、难于记忆、容易混淆的理论课程,这是一种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简单、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进行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发展规律。

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软件工程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为了摆脱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系统满意度不够、产品质量不可靠、软件维护性差、软件开发生产率跟不上计算机发展速度等“软件危机”的困扰,专门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技术的一门工程科学。软件工程学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范围广泛,其包括技术方法、工具、管理等多个方面。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软件工程学的概要介绍,主要讲述软件工程的原理、概念、技术和方法,介绍各个实施阶段的任务、过程、方法和工具。

1.1课程内容繁多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讲述的概念、原理、模型、系统内容繁多,讲述的知识面广、软件的发展速度快,课程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强,理论性的知识众多,教师准备课程和讲解知识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对知识点不易理解,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内容。

1.2教学方法陈旧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用无数丰富的语言去描述概念、原理、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想在一节课上把教师所讲的复杂的理论、概念完全记住,非常困难。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适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同伴教学法是若干教学法中的最佳选择。

2同伴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以“总体设计的过程”这一节课程为例。

2.1课前准备

在本节课前一周,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总体设计的过程”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并要求学生回答类似下列的问题。(1)详述总体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什么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什么,每一步的功能是什么?(4)在书写文档时,都需要哪些文档?为什么要书写这些文档?这些文档对软件的开发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问题。教师要综合知识点,对问题做好答案,以备讲解。

2.2问题提出

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模拟情景,如:一个公司现在需要编写一个财务软件,最先要明确的就是总体的设计过程,那么这个设计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此时抛出的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给出答案。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思考题,根据阅读过的教材和资料,给出初步答案。此时,每名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教师进行回答。

2.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有4-5名成员,可设置1名组长,也可不设置。在小组中,每名学生按次序将自己的答案提出,并说明形成答案的根据、理由和设计。小组内根据不同意见再进行分组,每名同学试图用自己的理论说服对方,此时,教师可以在各组内进行巡视或旁听,并给出一些建议,学生根据讨论和交换的意见,再次形成新的答案。

2.4统计答案

学生将答案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并给出每道试题的正确率,查看知识点掌握情况,总结学生答案的优缺点,分析学生错误答案产生的原因,准备相关知识以备讲解。

2.5讲解答案

教师讲解答案如下。(1)总体设计的过程包括设想供选择的方案、分拣选取合理方案、推选最优方案、进行功能分解、设计软件结构、数据库设计、设置测试计划、书写软件相关文档及审查和复审等9个步骤,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是总设计的开始,数据流程图中的自动化边界是实现策略的方案。(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系统流程图、组成系统的物流元素清单、成本或效益分析、实现这个系统进度的计划四份资料,这些资料是实施方案的基础,是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模式设计、子模式设计、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优化。模式设计是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子模式设计是具体的数据规划试图,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是保证数据库整体安全稳定运行的检查方案,优化是改进模式和子模式数据的方案。(4)在书写文档时,需要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的结果等文档。这些文档是进行软件开发的根据和基础,也是以后开发同类产品的宝贵资料。教师讲解后,归纳总结学生方案的优缺点,对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提炼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答案对照教师的答案,分析自己答案的利弊,巩固知识,再进行讨论,最终领会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对知识做到最好的迁移。

3结语

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使用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等综合素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之间成为互相的传授者,不但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还能共同增长知识和技能,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同伴教学法在自然科学门类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同类课程的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蓓.PI教学法在“JavaWeb开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2]范红,谢颖华,孙韶媛,等.PI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3(4).

第5篇:物流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1设置双创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起创新创业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1.1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包括: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了解物理专业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开设创业指导、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并邀请创业型企业家、相关专家来校讲解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经验;开设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创业项目的管理能力。

1.2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服务技能和运营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实践课程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校内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生产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认知、创新项目实训、创业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物流服务实践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1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与物流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和体会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学校可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仓储场景、快递场景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校可利用仓储场景实训室设计“如何最大化使用托盘”的实训项目,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学习机会,掌握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不断积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物流产业技术,弥补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中,边学边做,实现产教融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3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潜能的实践机会。具体如下:

3.1参加校外创新创业大赛

物流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创业竞赛,从校内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如,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申报“S公司配送中心接货流程与操作优化”参赛作品,在师生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对流程与操作优化思路进行创新,并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2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期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历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学校可举办“校园快递经营策划书”创业大赛,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组建参赛团队,共同完成创业项目。参赛团队要强化成员分工协作,在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下,完成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投资收益分析、风险防控等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

3.3鼓励专利发明

高职院校应出台在校生申请专利发明的文件,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专利发明,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可组织“物流辅助性装置研发”创新项目,让学生对物流设备中的托盘、叉车、物流笼车和货车车厢等进行改良,设计辅助性装置,以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将创新项目转化为研究成果。

4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改革范围内,构建起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训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1]曹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