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精选(九篇)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第1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

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第2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地质 灾害 预防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呢?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面对性质迥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措施,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第3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矿山;防治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efforts are also increas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our country,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s connot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elaborated, mad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prevention and cause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mine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5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3、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具有诱发速度快;灾害面广、损失巨大等特点。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4.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4.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4.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5、本文以矿山开发为例,对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及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5.1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

5.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5.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

(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 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5.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 矿坑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 坑内溃沙涌泥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5.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

(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5.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5.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5.3.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5.3.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5.3.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第4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述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靠着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生存的,人是自然的所产物,同时又是高于自然一种存在。人类的沿途工程学很早就出现了,在原始人、古代人的洞穴、木屋、土屋中就知道造屋的重要性,而现代社会所延伸的巨塔、高坝以及摩天大楼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筒子楼、平方等,从房屋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难发现地基处理是建筑物的关键,直接影晌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质量性,为了保证地基处理的专业性、合理性,我们建立了一门岩土工程的学科。岩土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地基的改良建立起来,虽然它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安全性、舒适性,但是却破坏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观念来说,岩土工程缺乏地质灾害的概念、环境保护的概念以及地质的概念,从工程学来说,岩土工程高频率出现了工程边坡和工程地基的巩固问题,使得更严重的地质灾害被诱发出来。地质工程学是一门关于工程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对地质问题、工程运行、施工规划、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进行问题的解决和研究,其主要研究范围是地质环境、地质体,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程体统的整体以及组成部分。地质工程学也是一门大系统思想的工程学,它主要涉及地质灾害的防止工程和岩土工程,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地质工程学涉及岩土的加固以及岩土的开挖,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来说,地质工程学是可以把人类或者自然破坏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与防范,它涉及管理者的思想、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以及合理开发。

2 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复杂性、独特性、强度大、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我国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以及我国的人口数得来的,这些条件众多,又不好分析,从而给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带开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切坡的人工原因和河流冲刷的自然原因,滑坡的特点是:①离水源越近,地形高差就越容易产生,且高差就越大;②造山带的地质区,例如断裂带和地震带;③岩石和土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滑坡;④暴雨地带和强降雨地带的雨量越大就越容易发生滑坡。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滑坡的出现导致岩土不结实、中空现象陡坡的裂痕,从而引发稳定性、破碎性以及移动性都大范围降低,它的特点是:①矿产的过度开采;②道路边坡的工程开发;③渠道的渗漏和水库的蓄水;④填土的堆弃和堆渣:⑤震动的强烈发生。泥石流的出现会带来大量的石块、泥砂等固体化洪流,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它的特点是:①开挖的不合理;②弃石、弃渣以及弃土的不合理放置;③乱砍乱伐。地面变形由城镇地面的塌陷、他显得规律以及人工活动所形成。

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通过地球这个大系统所发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引起的,它是由受灾体以及灾害体两方面来决定受灾的严重性,所以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通过灾害源的限制、灾害体能量的减弱、灾害威胁的缓解、灾害威胁的接触、灾害体能量的消除和受灾体的防御、受灾体的保护两个方面进行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四种,分别是地质灾害勘查的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以及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地质灾害的加强

地质灾害的加强是指完善地质灾害的勘查作用,明确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灾害点特点、灾害的发育状态以及灾害的分布情况,并从全国进行地质灾害的检查,让检查深入到所有环节。勘查主要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性质、稳定状况、成因、规模、边界以及变形机理等,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布以及种类,实现了地质灾害预警中数据信息的建立。

3.2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指通过我国自然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防护措施,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活动率、发育条件得到减少或者制止。地质灾害防护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工程建设活动、水源资源、区域条件、科学技术以及资源开发的分析得出,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就需要大范围进行涵养水土、植树造林、宜林则木、治山治水、宜牧则牧以及宜农则农,保证水土流失的想象减少或者制止。

3.3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是指建立拥有地质灾害信息量较为完全的系统和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的系统,但是这两种系统都是我国比较缺乏的,我国的地质灾害偏重于预防,这就造成许多地方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因为得不到治理而出现严重的灾害问题,所以需要对地质灾害的信息加大完善力度。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信息库需要对省级和国家分别进行考察,而信息库则需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和地质灾害灾情相结合起来,并利用GIS技术成功为地质灾害信息库的覆盖全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保证了灾情评估的正确性、动态区域的服务性、预防评估的技术性、国内外交流的畅通性、国内外合作的渠道性以及防治决策的支持性。灾情预警的完善和加强需要结合覆盖地的扩大、我国实际的结合、预防体系的完善、社会力量的组织、灾害群的测控、预防体系的发展才能提高它自身的效率。

3.4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目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建设减灾系统的准则、推进我国社会化发展是地质灾害加强防护手段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我国最需要进行加强的环节。通过对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发现要想加强法制规定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防治工作的完善、地质灾害的评估、管理工作的促进、地质灾害的调查等方面,并保证灾害发生时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坚决避免发生因为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有发展要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所以它必须要求全体社会都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力量的参与,这样建立起来的防治措施才能符合政府要求、减少地质灾害以及逐步的发展。地质灾害的减灭法则主要包括产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分级管理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制、专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灾害减灭在企业的责任制、灾害减灭在民众的责任制、资源保护的个人责任制、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团体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团体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单位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单位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所引起,它能破坏掉人们生存环境的发展和资源,使地质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还引发危机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事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海龙,苏明会,马心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探讨[J].施工技术,2012(11).

[2]张贻昌,高明阁,王英林.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J].油田、矿山、电力设备管理与技术,2010(13).

第5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23;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28-01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1.滑坡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下水活动、河流运动、地震、雨水侵蚀等原因让土壤或岩体在重力下出现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的现象。出现滑坡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一是由于斜坡处的土壤由于长期受到地表水的冲刷造成的,二是人为乱伐树木,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无法被植物根系所涵养,导致土体松散,发生滑动现象,三是地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性。造成滑坡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而对于不同地区的滑坡现象,就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江河湖泊多的地区,要对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岸坡进行加固防护,对于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或者位于地形断裂带的地区,都要根据地质构造开展防治措施。

2.崩塌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土由于出现裂缝或者裂缝严重,根部失去支撑,而出现垂直下滑或折断的情况,由于岩体失去了支撑,从母体脱落下来,沿陡坡翻滚到坡脚,一般也成为土崩,而如果出现的规模巨大,也成为山崩,大量岩块凌乱的堆积在山脚下,就叫做石堆或岩堆。

产生崩塌的原因一般都是人为因素居多,人们对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出现岩土体的强烈震动,或者开采过程中需要运用炸药爆破等,都会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而水库发生渗漏后对岩土内部不断地软化也是造成崩塌发生的原因,总之就是,岩土体不正常的荷载破坏了自身的稳定性。

3.泥石流

当前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挖掘让土坡表面破坏严重,或者修筑铁路、公路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开挖破坏了土层自身的稳定,山体滑坡最容易形成泥石流,特别是一些地势险峻复杂、沟谷相并的地区,在经历连续降雨后,时常随山体滑坡泻下大量泥沙,形成特殊的泥沙洪流,泥石流由于速度快、破坏力大、冲击强对村落和公路破坏巨大,一旦发生就会严重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同样也是有两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的问题,地面的开裂、下沉对于城镇安全和人民生命有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镇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国有70多个城镇都出现了此种问题,有些城市地面沉降问题达到了3米。造成地面变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土层支撑能力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而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土层空缺引发的发现,另一种是自然导致的可溶岩孔隙引起的塌陷。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

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自身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其施工工艺的选择通常都是地下施工,其工艺流程、施工工法和施工工序都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十分相似。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有:

1)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和规范有《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交通建设中的对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各类水利电工程的土石方和岩石工程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的参考。

4)各类市政和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处理、高切坡、深基坑等涉及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的参考。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在更多的改善自然环境上采取积极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植树护坡或者合理规划放牧的方式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总结一下生物防治有许多优点,比如投入的资金较少,且防治效果好,可以应用的范围较广,虽然投入的治理资金少,但是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对于保持生态平衡有长远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也优缺点,就是收到效果的周期长。所以地质灾害的生物防治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比如当地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情况严重,那么就必须采用封山育林、合理耕牧的方式。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很直接并且效果明显,但是同样工程防治措施是要根据地区具体情况来开展的,比如由于房后切坡出现了轻度的滑坡,那么就要采用支护挡板或者对滑坡后缘进行排水,而如果出现的滑坡问题严重,出现了大型现象,那就不能在使用消方减载的方式进行治理,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工程勘探获得资料再防治。

3.避让措施

避让措施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雨天避让,二是搬迁避让,雨天避让的措施就是指对于一些常年雨水丰,且非常容易收到雨水侵蚀带来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当进入雨水密集时期,就要帮助居民避开这段易发生灾害的时期,比如转移居民到邻近地区,雨天避让的原则就在于转移居民到安全地带,不让灾害威胁到群众生命和财产。搬迁避让是雨天避让的进一步措施,同时也需要花费的大量的防治资金,如果当地受灾严重,那么就要将居民搬迁安置到安全的地区,在这方面要进行详细的资金考察,就是如果防治的资金已经远远大于居民搬迁的资金,那么就应当考虑此种措施。

四、结束语

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这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做的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为确保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33-34.

第6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灾害应急工作落到实处,我乡成立公路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二)职责和任务

1、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发生较大水毁后立即变为我乡灾害应急抢险的指挥机构;

(2)负责我乡灾害应急工作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决策工作;

2、灾害应急办公室主要职责

(1)检查督促协调各组的工作和实施方案的落实;迅速收集了解辖区灾情,掌握灾情和汛情动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负责处理我乡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日常灾害应急事务;

(3)加强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做好危桥危涵的观察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限载、限速等防范措施。对路肩松软、狭路危桥、急弯陡坡等公路事故多发段和夜间行车危险路段要增设明显的警示标志,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4)加强对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对沿线排水系统和防护设施欠缺的老路及易发生水毁等自然灾害的路段,做好排险加固工作,保证养护的公路达到一定的抗灾害能力。

二、保障力量

切实加大冬季巡查力度。对引水灌溉、随意倾倒污水、堆放积雪、损坏路面等行为,路政人员要经常上路巡查,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制止和防范。特别是急弯、陡坡和常年积雪结冰路段要备足防滑料,固定专人,及时撒防滑料,清淤打冰,疏导行车。

汛期,做好局部暴雨、山洪的监控和防范工作。及时修改和完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到“六个到位”(制度、人员、材料、机械、方案、措施到位)、“三个加强”(加强领导、坚强管理、加强检查)、“一个确保”(确保公路安全渡汛),确保处理正常业务有条不紊,办理应急事务快速高效、重大险情、重要指令传递准确、及时、做到谁值班、谁负责,保证指挥的高度有效,确保公路安全渡汛。

三、灾前预防

路政协管员要对辖区路线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防护构造物进行全面的汛前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有:桥涵、防护构造物基础有无外露、冲空或损坏。对检查中发现的病害和问题应及时维修、加固处理,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统筹安排,集中部分经费,解决突出的水毁隐患。

四、灾情应急对策

第7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48-1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环境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支挡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工程等,这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第一,噪音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无疑会需要很多的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机械声音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第二,尘土污染。施工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尘土,无疑会污染周边环境,尤其是水泥、石灰等施工材料,如果处置不当,遇到大风天气,极易被吹散,容易引起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第三,土壤污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些治理工程,比如护坡工程等,会产生很多的废渣,这些废渣一般都堆放在空闲土地上,无疑会造成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影响土壤的再生产能力,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第四,水污染。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排放很多的废水,造成周边生活用水的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第五,生态影响。施工期主体工程施工将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诱发水土流失等;临时工程如取土场、弃土场等工程行为,使土壤,局部地貌改变,易产生水蚀。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做好施工计划,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单位需要定期检查单位的环境事项,对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工作做好支持。

2.1保护居民的安宁生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能扰乱居民的正常生活,应该采取防治扰民现象的出现。第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对环境保护措施做好规划,施工的方案要考虑施工地区的居民区情况,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二,正式开始施工之时,要告知施工地的居民,对可能造成的不便提前告知,与附近居民形成良好的关系。第三,尽量根据当地居民的作息规律进行施工,不得夜间施工,不能扰民。第四,对施工的材料进行专门管理,防止污染物进入河流,污染水资源。第五,对施工所造成的一些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2防止空气污染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施工,要尽量采用凿裂法,防止大气污染。用挖掘机直接将表层土和砂卵石等挖出。对岩石层要尽量采用凿裂法,不能用爆裂方法,否则造成噪音的同时,还会污染大气。对一些容易产生尘埃的施工,尽量加湿,减少粉尘出现。其次,对施工的材料比如水泥和粉煤灰等,要注意采取密封,从运输到装卸都应该做好密闭性检查,定期进行维修。再次,施工的机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维护,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转,不能出现泄漏机油现象。还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运输沙子、石渣等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遗漏到道路的状况,此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清理,防止造成道路不通。施工现场需要在晴天进行加湿作业,防止干燥造成灰尘满天。最后,当需要在施工现场燃烧一些物品时,如果气味有毒,需要报请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不得擅做主张的进行燃烧。

2.3保护水资源

第一,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进行处理方可进行排放。尽可能的利用废水回收循环利用。一般需要经过沉砂池沉淀,将粗大的颗粒物去掉,再将它们放入反应池,这样能够实现废水的充分再利用。 第二,对机械进行修理产生的油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否则容易造成水体的直接污染,对这些油废水需要经过分离器进行分离,将水中的矿物油去掉,这样剩下的废水可以进行重新利用。第三,施工现场的机械在施工前和施工工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洗,清洗后的水可以经过集水池沉淀处理,在向外界水体排放。第四,防治工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同样也需要进行集水池沉淀处理,使得排出的水能够达标。

2.4防止噪声污染

第一,防治工程中最容易产生噪音的便是施工机械。所以,施工机械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标准进行选用,使用噪声较低的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要提前进行噪声监测。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机械进行维护,保持机械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第二,控制车辆往来于施工现场的时间,要进行车速的限制,禁止进行高音鸣笛,以免造成居民困扰。或者按照周边居民的作息时间,严格禁止晚上进行车辆的运输。第三,施工的现场需要科学合理的布置,比如混凝土搅拌机等大型机械需要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放置,对一些噪音大的机械设备需要安置减震机座。

2.5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

第一,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有专门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应该严格按照该法律处理固体废弃物。将产生的废渣等废物送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处理,不能随便堆放。第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综合治理,防止渣场中的废弃渣宰流失而造成污染。将废渣进行处理前,需要进行表土的剥离,而且将剥离的土壤进行保存。第三,工程的后期要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理,保持最后场地的平顺,防止土壤的污染。

2.6生态保护

第一,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规模,减少或避免占用耕地。在工程施工期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要求施工承包商在施工作业带内施工,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主动避让,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等。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方案,按照“先挡后弃”等原则及时实施水土保持的挡护、排水等措施以及施工基地植物恢复措施等。第三,加大管理力度,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各种形式的乱砍乱伐行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

3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目的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防治工程的施工也需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不能防止了地质灾害反而造成了环境更大的污染。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防治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然后才去措施,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彪,刘传深.三峡库区工程建设诱发工程地质问题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第8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防雷;原因;对策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近年来,全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呈急剧上升趋势,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的4/5以上发生在农村。台山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地形复杂,受海洋天气影响显著,气候多变,雷暴活动频繁,年平均雷暴日为86d,是强雷区,由于该市防雷减灾工作管理意识和雷电的防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人员、措施、设施不到位等现象,留下了极大的防雷隐患。网站

1雷电灾害发生原因

1.1农村房屋没有采取防雷措施

台山市辖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华侨农场,台山境内海(岛)岸线长达649.2km,海湾、港湾119个,土地面积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滩涂地为主,农村的房屋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农村建房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对所建房屋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没有考虑防雷,没有安装基本的防雷措施(避雷带、避雷针)。框架结构的建筑立柱内钢筋基本没有直通屋顶,竖直的主筋电气连接也不是很好,无法起到防雷引下线的作用;也没有安装接地网。 2005年7月20日16时17分,台山市某民宅遭雷击起火,火灾现场为3层楼房,由于顶楼房间内存放了稻谷、木材等易燃物品,遭到雷击后引发火灾。网站

1.2电力、通信等防雷装置安装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已经普及,但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在居住区布线凌乱,且线路上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 2005年6月12日13时许,雷电击中了台山市某厂房之间的架空电缆,导致雷电波侵入,使该厂房的配电箱起火爆炸。另外,在农村线路入户处既没有安装防感应雷的浪涌保护器也没有采取线路套铁管来减弱雷电波的防护措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或自制的电视天线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雷击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1.3田间、林区空旷区易遭雷击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山区(或丘陵)的田地有一部分在山坡、山顶或湖泊、水塘等附近多水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易发生雷击,但又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而农民缺少雷电知识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了遭雷击的概率。

2农村防雷减灾对策

2.1农村建筑的防雷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盖了很多新房屋,在这些新房屋中,广泛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必须对其进行接地处理。对于已建房屋的防雷改造是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并做好接地网。屋顶有太阳能热水器或水箱的应安装避雷针保护,并与避雷针有一定安全距离[2]。屋顶有电线的,应置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并做好接地,房屋长度小于25m时,可在房屋两端设立两根避雷引下线,如果房屋长度超过30m,需采用四根避雷引下线,分别设在房屋四角。从减少遭雷电灾害的角度来看,应该将房屋的位置选定在“非易雷击区”,而不应该选定在“易雷击区”。“易雷击区”主要特点: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草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

2.2农村电力线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农村都是架空线路,雷击到线路上和线路上感应到雷电流的情况较多,直接安装浪涌保护器防雷效果不好[3]。一般情况下,线路在入户前套15m长的钢管埋地引入或改l5m长的屏蔽线入户,并把屏蔽线两头接地,以把线路感应的雷电流的大部分通过屏蔽层和钢管入地[4]。应注意的是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不能和电源线路同管,并保持≥0.5m的安全距离,然后在入户处安装浪涌保护器,将雷电流彻底引入地下,保护室内的人员和电器安全。另外,室内电器和插座都应安装接地线。对于村内的室外线路防雷措施:一是室外架空线路安装避雷线保护,避免雷电直接击中线路;二是在村内线路的电线杆上安装室外线路浪涌保护器。

3小结

农村防雷工作艰巨,需要加大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稳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首先普及简易的防雷措施,树立典型,带动全局。其次建立相关合理的农村防雷组织、法律与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防雷意识,增强群众安装防雷装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罗金平,林苗苗,孙俊艳,等.南阳市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46.

[2] 汪顺勤.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活动规律和防护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7083-7084,7103.

第9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