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精选(九篇)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第1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 发展 建设

商业银行不断强化银行内部文化建设以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就是通过有目的和计划来确定商业银行价值观念及目标,打造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建构商业银行企业道德规范,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调动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热情、提升商业银行员工素质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行为。本文从商业银行企业特征及其存在价值理论出发,以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为视角,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与对策。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通常所说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企业性质促成商业银行文化的形成必然是一种企业文化,并且具备一般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基本特点。商业银行因其行业特殊性质,又促成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拥有如下特殊性: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服务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经营与发展的本质是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诚信特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讲诚信的企业,它不但是社会讲诚信的象征,而且还是社会讲诚信的保卫者。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风险管理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具有风险很高的行业,其本身是管理风险的操手,即承担、转移风险并且在管理风险过程中取得效益是商业银行的根本职能与生存的基本前提。

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用持续运行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并且被全体员工认可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企业经营道德观以及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其是商业银行通过长期金融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服务、诚信、风险等文化为核心思想的文化管理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资源系统理论。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重组、股改上市的陆续完成以及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商业银行由过去的封闭型公司转型为公众公司,其经营思想与管理形式也逐渐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基本上实现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相比当今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实情,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构具有以下特征:抓银行精神文化建设只注重内容宣讲而未做到切实落实;抓银行制度文化建设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是否能明显取得效果;银行执行文化建设只突出抓标准而忽略内化功能;银行抓物质文化建设只注重其外表形式而缺少发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商业银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独具一种特别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创造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金融行业本身所有的特征及本身企业的价值理念,对本企业员工附有极大的亲和力及很强的凝聚力,内化在经营活动期间,给竞争对方造成难以学习和仿效,从而促使本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依据企业能力理论作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与创新等理论而总结出的管理科学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企业的一种内在品质,是通过长期积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服务与竞争以及金融等三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精神。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商业银行应当逐渐树立企业文化的建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产品及其服务本身拥有着极高的同质性,这就促使任何一家银行的任何一种产品及服务都很极易被其他银行所效仿,及至很快被更新和替换。不管是创新,还是营销模式,都只是具备一种手段,其最终结果的实现是“软环境”即企业文化的功劳,企业文化的竞争具有异质性及不能效仿性,它是自身企业在特定的经营实践活动总结出的经营观点及价值理念,具有自身的特征特点。

企业文化建设不但表明一个企业形象树立的标志,而且还与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典。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将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主要蕴含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是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体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对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重要作用是通过科学合理认证的。而企业绩效管理与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因经济发展及企业竞争层面的不断提升而颇显日趋重要(章涛,2012)。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追求的是综合国力的发展,而作为企业则追求的是企业力,并将企业力总结成:企业力等于商品力加销售力加形象力,且不管此公式是否全面,但就其涵盖的内容足以说明了企业力的大小取决于文化因素。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知识重组的产物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组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因素至少应当包含商业银行企业的价值观、奖惩机制、经营观念、品牌服务意识以及企业形象。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自身企业通过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产生的结果,它充分体现出企业对即有知识储存的运用能力和根植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其发展具有分明的途径依赖性,形成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长时间作用中。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创新是商业银行企业的灵魂。人们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服务、制度等创新问题,对商业银行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脱离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林德发,2012)。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推动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动力

文化有发展之概念,而核心竞争力也具备动态发展概念之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不但具备突出的时代特点,也具有突出的行业特征。

推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强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但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新时期适应股改的需要。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同发展战略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由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衍生出来的公众眼中的银行形象及发展方向,从某种角度上说,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建构决定着自身的竞争力(黄丽萍,2010)。

(一)加强领导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组建一个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系,采取“一把手”工程,促成领导机构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们之间的有效协调。其中包括:制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中长期规划;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促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关系的有效顺利进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组织活动要有总体规划等。其次是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整顿作风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够把领导与员工们紧紧地联在一处,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共同目标前进。一般企业文化的建立都是由下向上形成,而对其的宣导却是从上至下。领导干部得到员工的肯定、信任程度是企业凝聚力促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坚持不断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始终学以致用思想,进一步增强学风建设;坚持发扬勤俭廉洁传统,进一步增强生活作风建设。

(三)以人为本严格规范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将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尊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在商业银行领导统一带动下,有顺序地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形成群策群力领导员工共建局面。给商业银行营造一个上下同心、共同谋求发展的良性坏境。与其他行业比较,银行业的特殊经营环境易造成管理上出现的风险及漏洞。因此,商业银行在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下,应严格规范企业制度机制,做到切实落实。

(四)建构良好的制度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商业银行构架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对企业员工能够起到鼓励及约束作用。商业银行在坚持规范经营发展的同时,应当建构严谨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具体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考核奖惩机制。这也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文化的体现。唯有科学合理的长效奖惩机制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及动力,而不具备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就不会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动力调动起来。应当建立严格的对内调控约束体系。坚持遵规守法经营,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增强企业风险调控能力。

(五)大力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并不断强化银行品牌影响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不仅对本企业员工有凝聚力和奖惩约束力,同时还面对整个社会展露自己的企业形象,这是广大社会公众及其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银行的具体评价,是商业银行产品、员工素质以及公共关系等在广大社会公众及商业银行员工中的整体印象,是经过社会认可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等外观表现与综合体现,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外在的真实体现。商业银行企业的形象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经营的成败,其所发挥的作用极大地超过银行现有的有形资产。因此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象好的企业就能赢取客户,最终赢取市场(郝国强,2010)。

结论

如果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时间的灌输、渗透和培育。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强调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坚持不断创新,才会拥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若想获取行业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强化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内化企业文化深入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个层面。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期的商业银行来说,就更加需要强化本身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本身文化建设内涵,建构适应本身发展战略并且拥有可操性和有利于提高本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系统,为把本商业银行培养成为国际一流银行而充分发挥主观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阳长征,周永生,李慧敏.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1(24)

2.章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3.林德发.企业文化创新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初探.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4)

第2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商业融资方式 融资渠道 融资体系

相较于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着资金不足、产业集约程度偏低以及资源配置机制过于落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市场的文化需求,以至于严重影响文化健康持续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体系不健全等,以至于文化企业难以获得有效融资,获得充分的资金予以建设发展[1]。总的说来,文化企业商业融资方式主要是向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借贷,向个人或者商业中介机构融资的现象较少,由此看来,加强对文化产业商业融资方式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文化产业商业融资方式概述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质的改革,致使原有国家财政拨款予以建设支持,转变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化,社会大量资本逐渐集中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以及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随着金融机构的日益壮大,我国企业建设发展资金获得了更充足的支持,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逐渐形成以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工商银行的四大银行为主,12家股份制银行和122家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同时在各个城市有近千余家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商业银行体系日渐庞大。相比以往,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远远超出两倍之多,商业银行信贷占据我国资本市场55%以上。对比其他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我国主要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商业融资方式,来获得企业发展建设资金支持。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商业融资的主导地位将无法撼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特性,在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的同时,需要保证自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失,所以需要对企业所拥有资本和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如果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持建设和发展,未来发展前景不理想,将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2]。总的说来,商业融资尽管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设定的融资门槛成为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阻碍,为了促使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商业融资方式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二、文化产业商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和改革,相应的市场管理体质愈加完善,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商业融资方式的出现,为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建设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建设支持,包括融资方式的支持以及提供发展资金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建设。中国银行同文化部成立合作关系,实现文化部组织推荐,由中国银行审贷的方式,来为文化企业提供建设支持,截止到今天,中国银行已经为多项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包括文化工艺品制作、文化园建设以及动漫文化等[3]。随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同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融资支持,并承诺大额度的信用融资。尽管当前越来越多的金融结构同文化产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融资支持,但是从总体来看,文化企业申请商业融资存在极大的阻碍。其一,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占据有利地位;其二,信贷难度较大,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更加倾向考虑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而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很难获得充分融资支持。

三、文化产业商业融资方式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银行信用评价制度

文化产业若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加强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特性,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失,会选择效益较好的产业或企业,此类企业有着巨大经济利润伴随,而相较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中获得的利益较少,并且难以获得充足保障,所以获得融资较为困难。由此,在同银行之间的合作中,应加强银行信用评级制度的构建,能够充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评价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强化审核程序,提升审核效率[4]。对文化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进行综合项目风险评价、利益评估等,结合实地调查结果,纳入到文化企业融资项目衡量指标中,多角度来看待文化企业的商业融资价值。此外,在信贷业务开展前,需要对文化企业运作模式以及运营团队进行评估,从而预估出潜在的市场价值和风险系数。

(二)尝试进入股票证券市场

文化产业应多层次的开发金融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于符合融资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采取上市融资方式,鼓励上市文化企业对再融资以及公开增发等融资方式重组,加强文化部门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方法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为我国的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就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府的扶持力度来看,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将会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上市企业将会在国内外上市,通过不同形式实现资源整合,获得更充足的融资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多年来的积累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为了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化企业在商业融资中,加强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是必然选择,近年来商业银行同文化企业成立合作关系的现象越来越多,加之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极大的拓宽了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有助于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斌华,孙清华.拓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正当其时――对商业银行拓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几点思考[J].银行家,2013(12):58-60.

[2]胡勇军,闻曦燕.陶瓷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商业信用及货币市场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05):1-3.

[3]孙慧玲,王帆,刘伊婉.促进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融资租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35-39.

第3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社会责任 银行价值 实证研究

一、商业银行价值及其计量理论

(一)托宾Q值理论

托宾Q值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对企业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有了具体的反映,而且还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水平。詹姆斯・托宾(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在其著作《货币,信贷与资本》中,提出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另外,托宾还认为,投资者对企业的看好程度可以通过托宾Q值来体现,越高的托宾Q值表示投资者对企业的潜力更加认可,从而更愿意进行投资。

(二)托宾Q值的实际应用

托宾Q值的计算是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目前主要的计算方法是运用市场价值除以企业重置成本,从而得到托宾Q值。但是实际中,存在重置成本无法量化的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重置成本都是用年末总资产价值来替代。而市场价值的表示是相对简单的,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的债务资本,一部分是公司的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又包括为了长期生产而借贷的资金以及为了短期的资金周转而借贷的资金。市场价值一般表现为债务资本(长期生产借贷资金+短期资金周转借贷资金)与权益资本之和。这也是目前国内外衡量企业价值最主要的方法。同时,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在计算公司价值时,必须把公司所拥有的非流通股的价值也计算进来,因为非流通股作为公司的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流通股的不流通性使得其价值难以衡量,所以在计算非流通股的价值时,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以非流通股转让时的每股净资产来计量。这样,计算非流通股的价值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即用已知的非流通股份数乘以每股净资产。

二、研究假设、计算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影响商业银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因素假设

第一,商业银行的规模。商业银行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其是否会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规模大,则更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而规模小,其披露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主要是因为,规模小的企业很少会受到外部环境和群体的关注,也就能更好地躲避社会及政府机构的惩处。而规模大的公司却恰恰相反,它只能彰显自己负责任的形象,才能避免这些问题。

假设1:商业银行的规模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目前,有人认为,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观点就是本斯顿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压力以及资本市场压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同时,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势必会通过提高商品或者服务价格让消费者来支付;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良好,会导致企业的股价暴跌,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二)影响商业银行价值的因素假设

商业银行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奥普尔勒等认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一种浪费企业资本和资源的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会使企业在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同等企业中处于劣势。

阿博特和蒙森认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使企业成本增加,股东会认为管理层没有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即: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程度与自身价值呈负相关关系。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观点是,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帕克(Parker L.D.,1986)认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公众形象,还可以避免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托德曼(Trotman K.T.,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提高企业公众形象的同时,会带来更多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避免雇员罢工或者消费者对产品的抵制等不利行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吸引伦理投资者。

三、研究模型与结论

本文按照以上研究假设与计算方法,分别假设影响因素变量,构建量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与商业银行自身价值情况的两个模型。借助软件PASWStatistics18,运用正态检验方法、Pearson系数法、相关性方法以及最小二乘法等计量方法,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两个年度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与商业银行价值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对假设及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得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与价值的关系及相关结论。

(一)构建idcsr(社会责任披露信息指数)模型1

检验idcsr是否正态分布。根据统计要求,对于因变量idcsr来说,其数据分布的正态性是后面使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以下是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两年的idcsr进行正态分布的检验:

首先收集样本2010年与201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依据指数法对各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评分。

(二)构建TobinQ(上市商业银行价值)模型2

为了对本文核心问题――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与价值关系进行研究,依据假设3与假设4,构建模型2:

模型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数据可以得出,托宾Q值(TobinQ)最高的商业银行是宁波银行,其两年idcsr指数的平均值为17.5;最低的商业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其两年idcsr指数的平均值为19。但是TobinQ的标准差很小,只有0.02,说明样本商业银行间的差异不大。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最高的是中国银行,高达68%,其两年idcsr指数的平均值为2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最低的是2010年的光大银行,为0.01%,其两年idcsr指数的平均值为13。

四、结论分析

提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程度与自身价值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是基于以帕克(Parker L.D.,1986)和托德曼(Trotman K.T.,1979)为主要代表的理论。他们认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可以提高公司的公众形象,同时带来更多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并吸引伦理投资者。

对其假设的验证说明,在现有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同样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吸引伦理投资者,以此提升自身的价值。

研究结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利大于弊,因此提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水平是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活动方面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根据上述社会责任披露的国际经验及相关理论,认为加强商业银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制度背景、披露形式和推动力量,以促进商业银行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单位为国家开发银行)

参考文献

第4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第5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一、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实现战略转型才能够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自从改制以来就陆陆续续的都进行了战略转型,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获得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存在的问题

1.战略目标不明确

在新形势下,许多进行战略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念严重落后,并没有因为制度的转型而有所转变,在战略上还是定位在与本地的大中型银行有多相似,主要的业务来源还是大集体,相对而言有些过分依赖这些大集团业务。大集团业务一般的信贷都比较大、时间比较场,可以说不同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后的业务标准。

2.缺乏差异化转型战略

根据调查显示,已经成功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都存在这同质化竞争问题。在许多建设和发展制度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村银行制度,并没有由于战略转型而去改变自身的制度。这样就导致了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没什么差异,转型的意义不大。

3.银行建设缓慢

根据调查表明,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的都比较落后,建设非常缓慢,都没有达到转型前制定的目标,另外许多农村商业银行科技水平还不算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建设极为缓慢。

4.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水平落后

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对文化的要求,文化反应的是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文化水平的好坏,决定这企业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当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行对都比较落后,没有培养出具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1.明确战略目标

明确转型的战略目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意义。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的预期效果的评估,战略目标的设定是企业宗旨展开的具体化,是企业确定经营的目的,达到自己目标的具体规定。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我们不应该将业务的重心放到大企业上,应该将重心转化到贷款较小、贷款时间较短的个体业务上,这样的业务是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最初目的。

2.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

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型任务的肯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未完成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速度。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就要求我们对转型后的建设和发展要有所改进,不能够采取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促使未实现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

3.加快银行建设

新形势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后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银行的建设,只有加快银行的建设,才能够使农村商业银行适应战略转型的改变。加快银行建设首先我们要对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接着还可以深挖客户的需求来加快银行的建设,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业务的重心围绕在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等个体业务户,这样可以很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有益于银行的安全建设。最后可以强化业务合作,将资源集成处理,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各种企业进行合作,包括技术上和信息上的共享合作,这样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银行的建设。

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我们在银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开展战略文化建设,明确企业文化的意义,激发员工对于企业的热情。接着要规范企业的制度文化,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问题,规范企业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最后在内部员工对企业具备一定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之后构建企业的人文文化,打造企业的团队文化,这样能够很好的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移后的建设。

第6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 供应链融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变化之一是重要行业大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融资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核心在于金融创新。供应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应对产业界的变化趋势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融资形式,也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重点创新领域之一。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和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了收益。

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融资的概念,随后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动了我国供应链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金融物流和物流金融、物流融资等相关概念,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融资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笔者综合不同学者定义的共性,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角度出发,对供应链融资给予的定义是:供应链融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整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新型融资业务模式。

供应链融资不同于传统的融资业务,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主题的授信模式,其本质是银行信贷文化的转变,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对象也是与核心企业有密切、商品交易关系的配套企业。供应链融资作为各类产品的组合序列,通常包括很多具体的业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业务风险,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问题。从发展业务、防控风险角度看,银行需同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尤其是涉及质押物监管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往往需要和物流公司密切合作。

二、供应链融资主要模式及主要品牌

1.主要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和保兑仓融资。

(1)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参与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金融机构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办理与操作程序相对简单,能够加快上游中小企业的资金回笼,提高其资金周转速度。

(2)仓单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是指银行以借款企业自有或有效受让的标准仓单作为质押物,根据一定质押率向借款企业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借款企业不履行债务时,银行有权依照《担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该仓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仓单的价款优先受偿。 通过仓单质押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促进银企之间资金融通,转移银行信贷风险,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3)保兑仓融资。保兑仓融资是中小企业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的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 保兑仓是仓单质押的延伸,根据有无仓储企业分为三方保兑仓和四方保兑仓。保兑仓融资通过定向融资保证了核心厂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的稳定,保证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供应链融资主要品牌及产品

目前,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融资、货权质押、流动资金循环贷款等,其运作需要结合众多信用工具,如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付款保函、国内国际信用证等。 各家银行在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品牌及产品。见表: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存在问题

(1)认知方面问题。从市场主流和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上看,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应该忽视供应链融资业务。但很多银行还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及时更新银行的文化与理念,没有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重塑银行的架构与文化。在实际业务中将大客户、垄断性客户作为营销重点,信贷投向也以其为主。大型企业市场地位高,往往要求银行下浮贷款利率,导致银行综合业务收益较低,大型企业有多家合作银行,对银行的忠诚度低,很难成为某家银行的核心客户。 在数量上,中小企业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也是政府着力支持的经济主体,商业银行的营销重点等也应有所改变。

(2)风险评估问题。供应链融资依托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融资对象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关系,这需要银行依托一套全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供应链融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目前,中国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以及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在工作实践中,银行仍然主要以主体授信、财务报表、担保方式等静态分析为主,信贷政策与发展战略不配套。 这将使得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3)品牌建设问题。品牌营销是银行营销文化建设和营销层次提升的必然选择,但是很多银行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严重匮乏。品牌建设无特色,没有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的识别形象;没有系统地整合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即使提出供应链融资总体品牌形象,但是缺乏相应的子品牌及产品内容;品牌宣传渠道有限,宣传策略不佳,导致市场影响有限,持续投入不足,难以形成长久不衰的品牌形象。

(4)组织管理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数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协调指挥,削弱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竞争能力。很多银行没有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决策链条长、环节多;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业务效率低,与市场的普适标准差距较远;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经理团队和客户经理团队,产品设计能力、货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职责不清。

2.对策建议

(1)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在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将供应链融资业务提高到战略层次,从传统信贷业务向新型融资业务进行战略性转变。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推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有活力。 所以应当鼓励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升级改造,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

(2)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及时跟踪评估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动态分析,减少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预警评价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避免给整体业务带来严重后果。

(3)加强融资品牌塑造。在实施供应链融资品牌策略时,商业银行要奉行“多品一牌”策略,不断强化品牌统一的形象。 针对当前供应链融资产品行业比较集中、产品同质化等现象,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创新融资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

(4)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在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的时候,改变过去管理分散混乱的情况,设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主管部门,明确其责权利,统一管理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提供组织结构上的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融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对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经培训获得相应资格之后才可以上岗,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保障市场开发的力度,推动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肖甲山: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信用融资决策探讨[J].财务与金融,2008(3)

[2]杨光:基于风险共担的供应链融资渠道研究[J].北方经贸,2007(2)

[3]赵汇:我国中小企业新型融资模式研究―以供应链融资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2009(6)

[4]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5]杨健: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11)

[6]冯周小斌: 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品牌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第7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当今现代企业诸多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执行力问题。执行看起来是一个相对简单化的问题,但是,人们虽然认可它的重要,却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研究,以至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相同的战略和经营目标,经营执行的效果却迥然不同。实际上,组织目标的实现往往都是执行的结果,而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执行问题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本文在这里仅就一个特殊的组织和一个特殊的范畴来展开执行问题的研究,即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执行研究。

所谓执行力,通俗的讲就是实现营销目标的能力,属于执行的范畴。关于执行的研究最早是以美国的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中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为代表,标志着人们对执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开始。

《执行》全面系统阐述了执行力理论,该书指出执行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执行是完成任务的学问,执行在企业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执行文化是有效执行的关键;战略、人员、运营三个流程是执行的三个核心流程,将这三大流程有机结合是执行的根本。但是,《执行》对三个流程的有机结合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执行力的评估测定上,也未提出一套科学的方法。

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执行》的理论源于欧美企业,要应用于中国就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文特点。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国化的执行理论也进行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国富经济研究院执行课题组的周永亮博士所著的《本土化执行力模式》以及姜汝祥所著的《赢在执行》。

有“中国执行研究第一人”之誉的周永亮在《本土化执行力模式》不仅对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四个执行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且对执行的原理、执行的误区、执行的评估、执行组织设计提出了自己的阐释。《赢在执行》的作者姜汝祥是中华海外十大创业人物,现任锡恩公司总经理,该书结合大量案例,紧贴中国企业的脉搏,从经理人常犯的执行错误入手,全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企业执行低下的根源。

客观的说,这两本书在对执行力的研究上依然属于初级化的基础研究。另外,由于中国目前出版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围绕“执行力”问题,出版了不少冠之以不存在的国内外学者的执行系列伪书,这是一种严重的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学术腐败行为,不仅混淆真伪,毒害读者,而且严重干扰了对执行问题的科学研究。总体来看,对执行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研究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执行的研究意义

所谓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国商业银行中,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十家全国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1987年4月1日,交通银行正式开业,成为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创建伊始,就是以一个企业的角色定位于市场,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有着明晰的产权和股权分配,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完全以企业方式按照市场准则来运作。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显著差异。短短十几年来,这些新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紧紧以市场为导向并以客户需求至上为经营理念,展现给社会的是耳目一新的主动的贴身服务、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现代化的银行管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快速的发展。截止2004年7月,根据英国《银行家》以核心资本主体为标准的最新排名,本文所研究的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列,其中,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五家银行位列300名以内。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1月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与总负债情况可知,截止2004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6972.12亿元,增长22.2%,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45366.12亿元,增长22.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合计1424.06亿元,比年初下降448.76亿元;不良贷款率4.93%,比年初下降2.68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1606.0亿元,比年初增加232.78亿元,增幅为16.95%。平均资本充足率6.59%,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3.95%,分别比去年增加了3.22和1.61个百分点。截止2004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比例由2003年的13.8%上升到14.86%。毋庸置疑,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就可谓辉煌,尤其是在建立现代企业金融制度,促进中国银行业竞争机制的形成,提升银行服务水平,培养现代银行管理体制等方面意义深远。

时至今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加快速度。2004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50亿美元(3724.65亿人民币),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2004年8月24日,中国银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挂牌,这标志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会加入到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会以其拥有的占垄断地位的资源,按真正的市场运作机制扑向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原先所拥有的,诸如经营机制、银行服务、高效决策、激励机制等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弱化,带给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的竞争和挑战,已经悄然来临。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对银行业的五年保护期已经临近,外资银行正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4年7月,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92家营业性机构,资产达到495亿美元,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的50%,其中上海53家,深圳19家,天津8家,广州7家,大连6家,珠海2家,青岛2家,福州2家(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日,我国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开放北京、昆明和厦门三地的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的金融环境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中国银行业面对的将是世界范围的银行间的竞争。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变化了的国内银行之间的新的竞争,而且将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外资银行的多层次冲击。对于实力远远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许多外资银行而言,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服务品质等无疑是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的标杆,同时也是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劣势所在。

在新的形势、新的竞争条件下,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如何应对新的变化,如何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何生存和发展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规模、网点的问题,不是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的问题,不是技术和服务的问题,而是在经营管理中最急需要解决的执行力问题。

执行难,执行效果差,执行力弱等执行综合症,正象当今许多企业一样,困扰着中国新生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什么许多宏伟蓝图在执行中化为泡影?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政策在执行中流于形式?许多管理人员的任务承诺在执行中被碾得粉碎?为什么同样的经营战略,执行的效果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透过新生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生存扩张的压力。业务发展任务普遍下达过度,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在管理中,重战略轻执行,重业绩忽视执行文化等现象普遍突出。这些新生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明显处于劣势,对于管理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执行,除了相对较强的激励机制――利益驱动之外,无论是对执行的重视程度,还是执行文化的建设等,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回想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原先得益于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得益于主动营销的相对经营优势的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原先这些差异化优势正在不断弱化的时候,强化管理,重视执行,适时转型,努力提升执行力,无疑是新形势下重塑竞争优势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结论

第8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员工;敬业度;绩效考核;博弈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94

1引言

敬业度是衡量员工在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上对企业认同并愿意为企业付出实际行动的程度,它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纵观历史研究,我国员工的整体敬业度水平比较低。盖洛普咨询公司在2013年的“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报告中称,中国员工的敬业比例仅占员工总数的6%,处于世界最差的水平。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遭受着各方面的挑战。为了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商业银行急需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保持员工高敬业的工作状态。

Kahn(1990)首次提出员工敬业度这一概念。他认为,敬业度是员工在组织的情境中,将个体与工作角色相结合的过程,包括自我表达和自我投入两方面。Rothbard(2001)认为敬业度反映的是一种内心的存在,由关注和投入两部分组成。国外的研究对我国学者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曾晖等(2005)认为敬业度描述的是员工的一种工作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员工可以随时全身心地进入到工作角色当中。冷媚(2007)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又有相关性,前者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后者的水平。

学者们对敬业度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方来坛等(2009)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敬业度、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胡静(2010)以A银行为例,阐述了平衡绩效考核与员工敬业度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基于员工敬业度提升的 A 银行绩效考核调整方案。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以博弈论的方法继续研究商业银行员工敬业度与银行绩效考核之间的相互联系。

2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绩效考核是上级管理者对分支机构和员工经营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察和核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缺乏整体的理念;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缺乏严肃性。商业银行为了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对绩效考核制度加以改进。

21博弈模型假设

商业银行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同样员工行为的产生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为了便于分析并且不影响决策结果的情况下,本出以下假设:

假设1:博弈中只存在2个参与人:商业银行和员工,并且该两者都是理性经济人;

假设2:商业银行的决策和员工的行动在时间和信息上是一致的;

假设3: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对方的战略当作给定,不考虑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

假设4:员工有两种策略,即敬业和不敬业;商业银行也有两种策略行为,改进和不改进。

22博弈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假设,构造出商业银行和员工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见下表。

上表解释为:R表示员工工作敬业时为商业银行创造的价值;P表示商业银行对员工支付的工资,P>0;C表示银行员工敬业投入的花费;M表示商业银行改进策略付出的额外成本M,M>0;E表示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核,银行员工获得额外的收益E>0,且E>C>0。假定M为沉没成本,长时间考虑P>M>0。

23博弈模型求解

对模型分析,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核,银行员工的最佳策略是敬业策略;在商业银行不改进绩效考核的情况下,员工的最佳策略是不敬业。同样,员工选择敬业策略,商业银行的最佳策略是不改进;银行员工选择不敬业策略,商业银行的最佳策略是改进绩效考核。

以上分析表明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Nash均衡,但存在混合策略Nash均衡。

设商业银行采取改进策略的概率为a,则采取不改进策略概率为1-a;设银行员工采取敬业策略的概率为b,则不敬业概率为1-b。据此求出混合策略:

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核获得的收益为U1=b×(R-P-M)+(1+b)×(-M);商业银行选择不改进策略收益为U′1=b×(R-P)+(1+b)×(-P)。

令U1=U′1,则可得b*=1-MP。

若员工敬业其获得的收益为U2=a×(P+E-C)+(1-a)×(P-C);如果员工采取不敬业策略,其收益为U′2=a×0+(1-a)×P。

令U2=U′2,则可得a*=CP+E。

所以模型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是:a*=CP+E,b*=1-MP。即在混合策略Nash均衡情况下,商业银行以CP+E的概率选择改进绩效考核,员工以1-MP的概率选择敬业策略。

24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求解结果分析得出以下两点。

第一,其他条件不变,a和C呈正比例关系,和P以及E成反比。说明员工对工作敬业的投入花费越多,商业银行采取改进策略积极性也就越高;员工的工资和员工敬业所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商业银行选择改进策略的概率就越低。

第二,其他条件不变,b和M呈反比例关系,和P成正比。即商业银行在改进绩效考核所需要的额外沉没成本越高,员工选择对工作敬业的概率越低;商业银行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越多,员工选择对工作敬业的概率也就越高。

分析得出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核和员工敬业度之间存在联系。商业银行推进绩效考核所需要的额外花费、对敬业员工的额外奖励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敬业度。

3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提高员工敬业度的建议:

第一,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考核在考核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具体、可行、准确、量化,从而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做好绩效考核指标的动态调整。

第二,加强考核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绩效考核的设计要让全体员工参与其中、让员工参与监督。以往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方面忽视了考核结果的反馈。商业银行应该对考核结果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员工,使员工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绩效考核转变为全面性评价。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反映员工业绩的工具,更要有助于员工能力素质的提高和业绩的提升,建立业绩和行为能力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在考核过程中能够量化的要量化考核,不能够量化的要进行行为化考核。

第四,银行员工端正自身态度。提升员工敬业度方面,首先,需要员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员工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更好完成组织任务不断学习。最后,员工需要平衡好与同事上级主管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冷媚企业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方来坛,时勘,张风华员工敬业度的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22(5):47-55

[4]曾辉员工敬业度评价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勇员工敬业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98-102

[6]杨子怡国有银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8):85

第9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范文

摘 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工具之一,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企业融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运用我国上市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银行借款减少,转而寻求商业信用。由于商业信用净额增加小于银行借款减少,货币政策紧缩导致企业融资不足使得企业业绩增长放缓,且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越大,但该影响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货币政策对企业业绩的传导机制,对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的我国企业与我国经济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关键词: 货币政策;外部融资依赖;商业信用;企业业绩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31-07

商业信用是除银行借款外企业最为常用的外部融资方式。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工具之一,其调整直接影响企业融资行为。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银行借款减少。此时,面临资金需求的企业会转而寻求商业信用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因此,货币政策变化引起企业外部融资行为调整,并进而可能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以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为切入点,对货币政策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展开研究。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货币政策与企业银行借款基于信贷配给理论、债务积压理论和市场择机理论的分析,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银行信贷产生一定制约,形成融资约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在面对超额贷款需求时,会通过信贷配给,制定非利率贷款条件迫使部分企业退出借款市场,达到借贷需求平衡[1]。对于已经拥有大量债务的企业,由于旧债权人享有了企业主要的投资收益,潜在的新债权人缺乏投资积极性,极大限制了企业新的外部融资来源[2]。而市场行情也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选择[3]。尽管各理论提出的作用机理不同,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货币政策会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影响。当货币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贷供给相应增加,企业融资约束较小;相反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因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H1:相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减少。(二)货币政策与企业商业信用根据信贷配给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即使支付再高的利息也无法获得银行借款。货币政策紧缩加剧了此类企业的融资约束。此时,对资金的需求使得企业为了弥补银行借款的短缺,转而寻求商业信用的支持,商业信用成为银行信贷的替代融资方式[4]。一般而言,受到银行融资限制较大的小企业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以保证企业资金需求 [5],货币政策紧缩更迫使企业转向商业票据融资,紧缩时期银行借款显著减少,商业票据显著增加[6],小企业提高了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程度[7]。而部分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8]。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主要源于与银行信用相比商业信用具有比较优势[9]。商业信用提供方相比银行往往对客户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对客户的信息也更为了解,因此他们愿意主动提供商业信用以扩大销售规模。与国外研究类似,国内部分研究支持替代性融资理论,也有部分研究支持融资比较优势理论。针对研究结论的差异,陆正飞和杨德明(2012)[10]将货币政策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发现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商业信用更多地由于融资比较优势而存在;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由于民营企业遭受的信贷歧视,民营企业会加大对商业信用的使用程度,此时替代性融资理论可以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大量存在商业信用的现象。供货方给予的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了可供使用的资金,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信用缺失,使得企业较少主动提供商业信用。基于替代融资理论和前人的研究,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可能更为积极地寻求获得商业信用以满足资金需求。由此提出第二个假设:H2:相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的商业信用净额增加。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减少而商业信用净额增加。根据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调整给银行信贷带来直接并强烈的冲击,而对商业信用的作用相对间接并迟缓,导致对银行借款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程度。由此提出第三个假设:H3: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银行借款的减少大于商业信用净额的增加,企业商业信用净额对企业银行借款不能形成完全替代。(三)货币政策与企业业绩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企业从银行获得的借款减少。虽然同期获得的商业信用有所增加,但银行借款的减少大于商业信用净额的增加,商业信用净额与银行借款不能形成完全替代,企业外部融资金额实质上有所下降,形成资金缺口,造成企业融资不足。资金缺乏不仅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冲击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加上货币政策紧缩使得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趋紧的货币政策可能降低企业业绩的增长幅度。外部融资依赖是指企业对外部融资来源的依赖程度。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是我国企业最常用的外部融资手段。由于外部债权人对企业行为的控制力较弱,并不能准确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去向,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11],导致外部融资成本相对内部融资较高。因此,由于资金缺口及资金成本的双重压力,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外部融资渠道变化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越为明显。此外,由于预算软约束和实际存在的隐性担保,货币政策调整对国有企业融资方面的影响有限。加上国有企业一般自身规模较大、经营业绩较好,又有政治关联等因素,即使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仍然能较为容易地从银行获取所需的资金,因而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可能并不存在。由此提出本文假设四:H4: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企业业绩增幅,且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的企业影响越为显著,但该影响只在非国有企业存在。二、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初始样本②。根据以往研究,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净资产为负、ST及数据缺失的企业,共得到12149个样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③,并经过手工整理计算。考虑到极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为验证货币政策对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的影响,构建模型1如下:LOAN为企业从银行获得的借款总额,包括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用企业总资产标准化。CREDIT表示企业商业信用净额,为企业应付项目减去应收项目的差额,并用企业总资产标准化。MONE为货币政策变量,这里借鉴靳庆鲁等(2012)[12]的方法,用货币供应量M2本年与上年的均值增长率来表示,该值越小,货币政策越趋于收紧,反之趋于宽松。根据假设1,货币政策越紧,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越少,预计关注变量MONE系数显著为正。CF为企业经营现金流,用企业总资产标准化,企业需要通过外部融资筹集资金的数量与企业内源融资状况紧密相关。SIZE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规模大的企业一般发展较为成熟,抵御风险能力强,其较强的偿债能力使其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提升外源融资能力与经营业绩。OPR为企业营业利润率,用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信贷资金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资产变化,传统的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收益率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误差,因此本文参照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13]的做法,选用营业利润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风险越低,外源融资能力也越强。TQ为企业Tobin’s Q值,根据Tobin’s Q理论,企业投资机会及成长能力可以用Tobin’s Q反映。成长能力强、投资机会多的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并有更强的业绩增长趋势。PPE为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当企业拥有较多的有形资产可用于抵押时,能大大提高其外源融资能力。由于不同行业的负债水平和经营业绩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14],本文以原始值减去行业均值对企业层面变量进行了行业均值调整。同时,模型中加入了年份虚拟变量YEAR以控制年份对企业融资及经营业绩的影响,所有回归都在公司层面进行了聚类。为检验货币政策对企业采取商业信用获取资金的影响程度,构建模型2如下:根据假设2,货币政策收紧时,企业的银行融资渠道受阻,会加大对应付账款等商业信用的使用程度,以弥补银行渠道资金来源的不足,预计关注变量MONE系数为负。如果假设1和假设2成立,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减少,为弥补资金的不足,企业会争取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导致商业信用增加,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但商业信用是否能够完全替代银行借款?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如果银行借款变动与商业信用净额变动的差额加大,表示银行借款的变化大于商业信用净额的变化,商业信用对银行借款的替代作用越小。由此构建模型3如下:DLC表示企业银行借款变动与商业信用净额变动的差额。根据假设3,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DLC增大,预计MONE系数显著为负。如果假设3成立,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借款下降大于商业信用净额增长,可能形成资金缺口,外源融资不足导致企业业绩增长放缓。对于企业业绩的衡量,与前文一致,选用营业利润率。由于这里考察的是货币政策与企业业绩增长的关系,所以选用营业利润增长率OPRGROWTH为被解释变量。企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可能对货币政策与企业业绩增长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本文引入外部融资依赖DEPEN作为模型的调节变量。由于企业转让股份获得资金受到众多限制,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成为企业外源融资最常见的渠道。因此企业的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净额合计金额越大,企业对外部融资依赖的程度越高。这里采用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净额之和(LOAN + CREDIT)表示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此外,由于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企业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直接进入企业利润表,影响经营业绩,模型中加入利率变量RATE控制资金成本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二)回归结果与分析表3为各模型回归结果,其中模型4分为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样本组分别回归,以利于考察企业股权性质对货币政策与企业业绩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模型1检验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银行借款的影响。解释变量MONE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相对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在货币政策趋紧时受到更强的融资约束,银行借款减少,验证了假设1。商业信用净额CREDIT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与银行借款显著负相关,说明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这两种企业外源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替代。企业现金净流量CF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内源融资的一种形式,内源融资充足时,企业会减少从外部筹集资金。企业规模SIZE与银行借款LOAN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拥有良好的市场声誉与内部积累,抵御风险能力强,更容易获得银行借款。营业利润率OPR与银行借款LOAN在1%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由于盈利能力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业绩较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偿债能力较强,回归结果说明这类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更多的借款。反映企业投资机会及成长能力的指标Tobin’s Q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与银行借款LOAN正相关,说明拥有较好投资机会的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更需要从银行融资。此外,固定资产比率PPE与银行借款LOAN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拥有较多有形资产可用于抵押的企业,其融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模型2用以检验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商业信用净额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 MONE与CREDIT在1%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货币政策越紧,企业商业信用净额越高,支持了融资替论,也验证了假设2。银行借款LOAN与CREDIT显著负相关,银行借款下降时,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转而寻求商业信用,与模型一研究结论一致。由于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都属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来源,规模大、营业利润率高、投资机会多的企业同样也容易获得供货方的信任而加大商业信用的提供。因此其余控制变量与模型一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模型3以银行借款变动与商业信用净额变动之差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商业信用对银行借款的替代程度。回归结果显示,MONE与DLC显著负相关,说明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借款减少较多,商业信用净额增加较少,银行借款变动与商业信用净额变动的差距增大,商业信用净额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银行借款的减少,验证了研究假设3。模型4检验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同时考察外部融资依赖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并分组对比股权性质不同的企业是否在此影响上存在差异。结果显示,MONE在各分组回归中均与营业利润增长率OPRGROWTH正相关,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在全样本组中在10%显著性水平下成立,非国有企业样本组中1%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国有企业样本组中并不显著。说明当货币政策紧缩时,由于银行借款及商业信用等外部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上升及外部融资不足使得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增长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而国有企业由于银行贷款偏好、政府干预等因素,外部融资渠道一般较为畅通,货币政策变化通过融资渠道对其产生的影响有限。货币政策MONE与外部融资依赖DEPEN的交乘项系数在全样本组与非国有企业样本组分别在10%及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说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的企业,货币政策调整对其经营业绩增长的影响越大。但交乘项系数在国有企业样本组并不显著,说明国有企业即使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仍然较小,并不会引起国有企业业绩增长的较大波动。模型4回归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整与非国有企业业绩增长正相关,且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关系越显著,但该影响在国有企业并不显著存在,验证了假设4。(三)稳健性测试为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分别用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引入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代替分组回归等方式进行测试,结果与上述回归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四、研究结论与启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微观企业行为。本文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银行借款减少,有资金需求的企业转而向商业信用寻求融资,导致商业信用增加。由于货币政策对银行借款的作用直接且强烈,对商业信用的作用相对间接与滞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银行借款的减少大于商业信用净额的增加,形成资金缺口,导致企业外部融资不足。货币政策越趋于紧缩,通过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的传导,企业经营业绩增幅越小,且外部融资依赖越强的企业,受外部融资渠道及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越大,但该影响只在非国有企业显著。本文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找到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对企业而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趋势,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在宏观经济环境改变时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决策,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减小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才能增强融资的自主性,减小外部环境的冲击。对政策制定部门而言,由于不同企业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并不完全相同,央行应慎重调节货币政策,并充分考虑货币政策调整对不同特性企业冲击的差异,以尽量提高政策制定效率及执行效力。本文研究的局限在于,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只是企业部分外部融资渠道,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权融资也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本文并未涉及。同时,商业信用的使用,除企业主观意愿外,还受到对方购销政策及意愿的影响,这些因素限于度量的困难也未予以考虑,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