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商业业态分析精选(九篇)

商业业态分析

第1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王铮(2001)利用上海各区零售业平均规模的分布状况,对上海市区商业重心进行计算,发现上海市商业重心与cbd发生明显偏离,呈东西向移动为主。分析认为,由于“需求决定了商业的发展,商业重心必然追随人口重心”,进一步论证了人口密度因素作为背景要素对商业区位选择起重要影响。

孙鹏,王兴中(2002)介绍了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区位选择的一些规律,引入远角(far corner)、近角(near corner)和侧角(swing corner)等概念,并分析在主干道与次干道,单向道与双向道,直线道与曲线道等道路类型中的可识别性、易接近性的优势度差异。

郭崇义(2002)对北京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外资零售企业分布模式图,结合不同零售业态的区位要求,总结出百货商店分布较分散,大型综合超市分布在城区周边和城乡结合部,仓储商店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

蔡国田(2004)就轨道交通区位因素,探讨其对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认为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将发生重组,部分老商业区实力进一步加强,新商业区崛起的同时,部分商业区也会由于人流减少而呈萧条趋势。

商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备受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多为介绍新业态特征,探讨其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影响。

张素丽(1999)关注到零售商业企业发展中的市场定位与地理定位问题。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出零售商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地理定位相互作用,市场定位是硕士论文地理定位的基础,地理定位会因市场定位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特点;并认为不同零售业态的地理定位原则也有所区别。

许学强(2002)利用gis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零售店与其他业态存在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其空间布局呈圈层结构,并逐步向多中心发展;交通因素对其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

管驰明(2003)介绍了新零售空间(new retail places,spaces and sites)概念,即“指包括超市、高级百货商店、仓储超市、零售园区(retail park)、区域购物中心和厂方直销店等新型商业业态构成的商业空间,主体是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并将其内涵归纳为“新业态”、“新区位”、“新近出现”三方面。究其形成动力,管先生总结出宏观背景因素(包括快速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城市土地市场化、商业全球化),商业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层次提高、居住空间演变),商业业态发展演变,城市交通改善现代物流出现这四个因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地理研究,正呈现逐渐细化、微观化的趋势。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城市中由于地价、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等区位背景因素所造成的场势差异能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从具体、复杂的微观区位层次,对商业活动的区位布局提供科学、系统、高效的理论支持得以实现。

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我国商业区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已较成熟,表现为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对现有商业网点的中心性和等级性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议。商业区位布局方面,以地租理论、规模经济等为理论指导,通过商业服务业设施的空间定点,探讨不同地域商业中心区位特点,预测各商业中心发展趋势。大卖场、连锁商店等新型业态的区位选择特征,很多学者也作过较深入的研究。

以上研究运用传统区位理论,并借鉴商业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过程、选择特点、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但更多从商业集聚的角度入手,对微观尺度上商业经营单位的相互关联及其区位效应尚未引起充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重视。

第2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退耕还林(草)工程隐含了如下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稳产高产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安塞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支持发展菜、果、畜等优势产业,逐步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比例,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促进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全面发展。从农业产值结构(图3)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前,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1998年其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9.08%和26.33%。由于林草资源的强制性保护,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分别由1998年的2.29@104万元和8.722@103万元降低到2001年的2.124@104万元和3.76@103万元,2001年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4.12%和11.35%。由此可知,退耕初期种植业和草畜业规模都显著缩小。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减少,农民在政府引导下转而以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扩大了林果业、棚栽业等高科技含量产业的规模,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经济作物种植面不断增加。全县水果产量由1998年的2.99@107kg增加到2009年的6.63@107kg,2009年的果业产值为1.214@104万元,是1998年果业产值的3倍。温室大棚数量由退耕前的不足1000座,发展到2009年的3.084@104座;2009年全县大棚蔬菜总产量1.527@108kg,实现总产值2.06亿元,棚均收入6666元,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图4),由1998年的3.6%发展到2009年的43.0%。棚栽业、林果业等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值,还带动了工副业如运输业、仓储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9年的工副业贡献率较1998年增长了14.0%,产业态势明显好转。但是,目前安塞县农产品大多以未加工的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出售,农产品加工业未得到有效发展,农产品后续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安塞县农业正逐步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结构向以植树造林种草为主,强调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生产结构转变。随着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产业的布局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目前,形成了三种农业产业布局模式[13,18-20]:¹以种植大棚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为主,并结合城镇需求发展工副业和服务业的/农)副0型)))主要位于城镇或交通主干道周边区域;º充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的/果)农、草)牧0型)))距城镇或交通主干道较远,区位优势不明显;»农用地一般以梯田和山坡地为主或全部为山坡地,主要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种植粮食作物,开发山地林草资源发展林草畜牧业的/林、草)牧)农0型)))远离城镇或交通主干道,其区位处于劣势。据调查,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前,由于种植业规模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如今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强度降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比重越来越低,由1998年的85.83%减少到2009年的64.45%(表1),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渠道,加上退耕补助的发放,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646元,是1998年的3.1倍(表1)。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速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速度,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21],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推进了农村社会发展。2009年安塞县农村城镇化率为24.9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3万元,农村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其覆盖率达到21.40%,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对于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正效应,农业资源承载力明显增大,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有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但由于相关政策对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和强制作用,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以草畜业为例,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要求封山绿化、禁止放牧,畜牧业规模缩小,原有草畜产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畜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图3),出现了牧草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的现象。据近年来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在保证草地资源不退化而又不大量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舍饲养殖,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每公顷人工草地可承载15只羊或3头大家畜(牛、马、驴、骡),天然牧草地可承载5只羊或1头大家畜(牛、马、驴、骡)。根据当年实有牧草地面积和大牲畜与羊的实际数量之比,计算出草地理论最适载畜量(表2),可以得出,2005年实际畜牧量占理论最适承载量的比例最大(42.96%),2008年仅占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因此,安塞县利用草地资源扩大畜牧养殖业规模的空间很大。由于封山禁牧绝对化,人工草地以外的林草资源基本得不到开发利用,舍饲养殖前期成本投入较大等因素,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畜牧业规模较退耕前大幅下降,林草资源后续产业链建设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安塞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紧紧围绕棚栽、草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多项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其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的巩固,起着积极的响应作用。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是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有力保障。根据2010年7月安塞县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此次农户调查共涉及安塞县南中北3个区位12个乡镇的51个行政村,共获得调查问卷435份),约90%的退耕农户反映,一旦政府停止补贴,现有基本口粮田产出的粮食难以维持生计,可见,退耕农户对退耕补助到期后的长远生计和经济收益保障问题最为关注,如果退耕农民长期找不到新的收入增长点,那么,林草地复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退耕成果的巩固与可持续性问题归根到底是退耕农民是否会复耕的问题,而农村经济收入是否增长、农民经济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成为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关键[21-22]。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替代产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增收对耕地的依赖性减小,从长远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计与经济收益问题,防止了退耕地复垦现象,保障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效。而且,随着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产业链网结构得以延伸,产生了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例如,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逐年推进,安塞县畜牧业规模明显缩小,而蔬菜大棚的规模不断扩张,现有农家肥已远远不能满足大棚蔬菜的需要,肥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棚栽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需求相适应,商品型生态农业山地生态循环模式发展起来,通过在山顶舍饲养殖来解决山腰蔬菜大棚肥料短缺的问题,并配套沼气设施,实现了沼渣还田、沼液施肥、沼气照明做饭的生态循环,不仅解决了蔬菜大棚肥料短缺的问题,还解决了农民的薪柴问题,防止了农民上山砍柴伐薪的现象,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效果。另外,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安塞县按照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始终坚持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生态改善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调整退耕还林(草)规划,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等占用的退耕还林地采取异地恢复造林措施,发展大棚蔬菜等后续产业等来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成果的有效巩固。

第3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第四媒体人机交互

计算机网络以其极高的知识、技术内涵、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雄厚的传播实力,已成为如今人类发现的最具价值的传播媒体之一。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最早为互联网赋予了“第四媒体”的称誉:“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其后,“第四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代名词迅速普及。

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播信息是网络媒体的核心功能,实施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图形、文字、视频、动画和音频。所有这些信息载体可称之为视觉和听觉元素,但并非这些元素自动地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其传播价值之实现有赖于对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和艺术化的设计。设计中,若背离了一定的科学法则,将必然使信息传播之效率下降,甚至发生传播失误。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许多网络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理论著述主要从平面视觉传达的角度探讨版式编排、空间布局、素材的处理、色彩运用、字体设计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这一期间开始了对网站之构架进行研究,一些专门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对网站的可用性方法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从站点规划、调研分析、站点与客户端之间的角色分析到设计实施、测试、以及反馈与维护的整体过程都以可用性作为关注焦点。美国设计师Darren Gergle强调:“处于这样一个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网站设计行业中,需要将可用性方法运用到具有成本效益和实用的方法里,并平稳地整合到设计过程中。”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和Internet资讯的日益增多,客观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最初的基于平面视觉传达的网络媒体艺术研究更为紧密地融合认知心理学、信息学、传播学、技术美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关注人机交互环境下的信息加工与传播,关注对受众的认知规律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对网络媒体交互性的研究。

美国Macromedia公司所开发的Flash开启了网络媒体交互艺术创作的新纪元,其使用矢量图形和流式播放技术、利用时间轴和关键帧将图形、视频、动画和音频以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加之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和创建交互性的编程语言Action Script使其成为创建动态交互式网络应用的行业标准。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的计算机用户都装有Flash播放器插件,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投入资金开发多媒体网站,以展示企业形象并推动产品行销。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在开发基于html的超文本网站的同时,还致力于Flash全站的开发与设计,由此可见,网络媒体艺术设计正向新的视听感受和实时的人机交互方向发展。

Flash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网络媒体交互艺术创作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态势可从FWA中反映出来。FWA是一个举世闻名的Flash艺术设计的展示平台,其全称是Favourite Website Awards,于2000年5月建立,目的是展示世界上最优秀、最前沿的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作品。2000年9月以来FWA一直被列为世界上最顶级、最具有精英意义的评价网络媒体交互艺术创作的权威机构。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Flash动画设计师,他们凭借Flash的强大动画编辑功能,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Flash动画短片,但这些被赞誉为“闪客”的设计师主要是从事基于二维平面的动画创作,是传统动画在新科技背景下的延伸。国内虽然也有与FWA相类似的机构和团队,也出现了一批专攻于具有人机交互与信息传播特性的网络媒体艺术设计师,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颇有新意的Flash互动网站,但就其艺术格调和表现技巧方面还处于有待发展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更是罕见。

如果说FWA中的一行行链接文字和一幅幅图片是通往Flash交互艺术世界的航标,那么徜徉在这一艺术世界时所历经的一次次数据交互、信息反馈、鼠标行为的交互体验就是抵达“沉浸式”感受的方舟。若要实现具有“沉浸式”感受的效果,就必需在视觉设计和实现交互式数据呈现方面做到极致,需要视觉艺术设计师与计算机程序工程师进行密切配合,这一现象也就推动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的学科教育方面,学科的分化变得愈加细致,使学生有所偏重地掌握网络媒体艺术设计的技能。

Robert Penner就是探索使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来实现创意思想的奇才,他在《Flash MX编程与创意实现》中展现了独具创造力的程序设计和视觉设计理念。深入地探讨了以Action Script创建动态视觉效果的方法,内容覆盖面向对象和基于事件的程序设计、数学、物理、色彩、绘图等专题,精选的实例讲解更是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运动、变形和缓动”的章节中讨论了运动的概念和数学基础。探究缓动的各种方程,并开发出一个变形脚本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整个社会对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国际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和宽带的覆盖一直以倍数递增,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电信宽带用户从几千发展到了1万户,今年苏州电信宽带用户增长再次“提速”,目前苏州电信宽带用户已经接近15万。数据交换带宽的拓展从客观上推动了网络媒体向更高层次、更富多媒体意义的方向发展。如今,能提供音乐、视频在线欣赏和下载的站点比比皆是,许多国际化大公司在开发产品形象展示的多媒体交互网站时大量地使用了三维动画和视频录像。带宽的拓展使得富有创意思想的网络媒体艺术设计师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许多设计师开始了将三维动画所能创造的空间变幻效果用之于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Discreet公司特地为Macromedia Flash MX开发了3D效果的导出插件,Alias公司更是开发出能导出3D效果的、兼容矢量文件格式的专用模块。

第4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让人兴奋又迷茫的概念,如果我们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必须要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掌握这个时代的规律。

掌握本质规律就是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就如我们划一个小圈,内小圈是有限的,明确的,这就是一件事物的本质。小圈之外是无边界的,是不确定性的,是可以无限创新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小圈内的本质找出来了,那么就有可能在不确定性的事物中找到确定性的东西。理清了这些本质规律,我们就有可能让不可捉摸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捉摸。

1、第一个本质规律:着眼点是信息

互联网时代既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定是基于一个着眼点给世界带来变化,比如电力时代是着眼于能源给世界带来变化,互联网时代一定是着眼于信息给世界带来变化。

而且正如能源无处不需要,信息也是无处不在。我们通常讲商业有四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和物流。资金流和商流基本也是信息流,所以四流其实是两流:信息流和物流。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占据世界的75%,所以以信息为着眼点,确确实实能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信息,而且,任何人与物都可以是信息终端,赋予信息标签进行连接。

2、第二个本质规律:要研究互联网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必须回归到“商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进行研究

既然要谈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一定要回归到商业活动本身,也就是我们的商业链:用户、需求、产品;交易/渠道、推广/品牌、研发、资源整合、组织间的合作、生产、物流、决策、管理等。这些商业链绝大部分都是信息。比如用户就是一个信息终端;客户的需求是信息,交易/渠道、品牌推广主要是信息;生产的组织是信息,包括生产机器里面也是有信息的。所以互联网对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影响。

但是商业链各环节的信息浓度和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交易/渠道、推广/品牌、设计的信息浓度就要比生产大得多,那么这些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就更容易产生创新;再比如,合作是基于信息的,合作的信息浓度是高的,但是合作的信息相对于一个大系统的组织来说,比重就要低得多,但个体之间的合作,信息的比重就要大,信息比重大的情况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的创新。

比如,汽车整车厂商与零部件厂商的合作与个体知识工作者的合作,哪个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呢?显然是个体知识工作者的合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许多个体知识工作者进行碎片整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而组织间,尤其是大型的组织间,更多的是运营的创新,这就是早已产生的CRM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等。

基于上述本质规律,对于新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得出在哪些领域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产品/服务的主要组成是信息,或者是需要信息链接的:比如新闻、视频等,主要都是信息。

第二个结论是消费品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和过去的互联网时代不同,它是一个个体的互联时代,所以消费品尤其是“体验类”消费品,在新互联网时代所受影响非常大。从这个角度讲,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模式的影响会随着离消费者的距离加大而递减:消费者——感性消费品/消费服务——理性消费品——个体劳动工具/个体生产资料/企业服务——工业品/装备/零部件——原材料,很显然,移动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是沿着离最终用户距离增加而递减的。

第三个结论是服务业:服务业主要由交易和服务实施两部分组成,交易是信息浓度极高的环节,因此服务业“O2O”模式的本质就在于此。

第四个结论是主要以信息为主的商业链环节:用户、产品、交易/渠道、推广/品牌、研发、管理、组织间的合作都是信息浓度极高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影响,很可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创新。其实,这些商业链环节也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种业务,比如交易是商业,互联网时代就是电商;研发可以是设计公司,互联网时代可以整合成为O2O的服务平台。

第五个结论是“大系统”型行业:如果进一步归结到物联网的角度,如果一个行业是一个大系统,而且信息比重较大的系统,是很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比如讲,物流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地下管网检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公路运输系统、输配电系统等等。

第六个结论是我们可以将业务归为三大类“用户——产品——系统”:侧重“用户”的行业或业务,就较容易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侧重系统的行业或业务,就较容易基于物联网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侧重产品的更重要的关键点仍然在于技术、品牌、质量、成本等。

当然,三者间并不是完全隔离的,有些业务可以由于定位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讲,我们可以把传统家电看着是一个产品,那么关键是要关注技术、质量、成本等,但也可以把它看着是一个信息终端,如果所有的家电成为一个信息终端,那么未来对传统的家电产品的清洁、维修和废品的回收和循环处理就可以成为一个云平台。

3、第三个本质规律:互联网是通过变革商业链环节的信息链接方式来改变商业模式的

我们来看看以下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创造一定的成果通过交易实现盈利:商业的本质——交易/组织(盈利)——都是信息链接——互联网影响商业的核心——改变商业环节的信息链接。

商业的本质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赚钱。免费模式也是为了赚钱,这个暂且不说,我们来看看商业实现的过程是组织与客户之间的交易,第一是交易,第二是组织。交易是什么?是信息链接;组织是什么?是网,也是链接。所以互联网对商业的改变最主要是改变商业环节的信息链接。万物皆是信息结点,互联网影响商业的核心就是信息链接的革命,从而实现商业形态发生革命。

着眼于改变信息链接的方式,我们可以推理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商业模式形态。

我们假设这个世界的原始状态是一个没有信息链接的混沌状态,如下图:

那么通过互联网连接之后,有哪些形态呢?

第一个形态是“口”模式。如果通过互联网将我们这个混沌的世界里的每个人每个物体通过一个节点连接在一起,这个节点就是入口,这种模式就是“口”模式。如下图:

第二个形态是“线”模式。第二种形态是一种或少量的几种产品和入口结合起来,就如一根线,这往往是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的一个主要模式,即传统产品与互联网入口相结合,这种模式我把它定义为“线”模式。如下图:

第三个形态是“台”模式。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入口卖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堆的产品,像淘宝、京东,那么这就是平台模式,简称台模式。如下图:

以上三种形态是基于“用户”的,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形态,下面看,基于系统的又有哪些形态。

第四个形态是“网”模式。将原来混乱的世界通过互联网连接成一张网,无论是通过一个中心的端口还是没有中心的连接,都会形成一个网,这就是网模式。如下图:

第五个形态是“大数据”模式。当我们能够基于这张网里的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分析并用于决策,这就是“大数据”模式。

第六个形态是“云计算”模式。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节点连接起来,节点可能是资源,就形成了资源池,也可以是端口,中间的连接是管,这就是“云管端”的“云计算”模式。从某种角度讲,银行和淘宝形成了云计算模式,但主动权并不是在“云”,而是在“管”。各个银行的钱,是云。淘宝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形成了一个管道,把银行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吸过来,这样就通过管道来控制整个生态网络。云计算的链接形态如下图:

以上是基于“系统”的形态,那么还有支撑移动互联网或物联网系统的基本产品和基础设施。

第七种形态:智能设备与设施。无论是每个节点的智能化,还是管道的智能化,是需要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软件和基础设施的。

最后,各类形态都可以演化成为“生态圈”的模式。

第八个形态是“圈”模式。无论是“口、线、台”模式,还是“网、大数据、云计算”模式,还是“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软件和基础设施”,都可以进行跨界合作,形成生态圈,可以融入他人主导的一个生态圈,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也可以再大的生态圈中形成小生态圈。未来的商业社会,可能是一个“生态圈”丛林。

生态圈的模式本质是跨界经营,如下图:

结合第二个本质规律的结论和第三个本质规律的结论,我们可以总结新互联网时代,可能产生的商业形态如下:

二、互联网时代各商业形态的关键点

“口”战略是新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基础战略。一切皆入口,只要围绕用户都会形成一个入口,如非凡足迹、逻辑思维、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新浪、百度、QQ等等都是入口。

口战略的逻辑主要是“用户痛点——用户免费——用户体验——用户信任,最后形成用户入口”。用户的痛点,通过免费进行吸引,通过体验产生信任,最后重复使用,就形成入口了。

1、口战略的成功关键点是眼球经济

所谓入口,必须要抢夺用户的眼球,这是必经之途。而要抢夺用户的眼球,“免费、话题(故事)和游戏化参与”是最核心的三个手段。一说免费大家精神就来了;另一个就是嚼舌头,围观,这个大家都很有兴致;还有就是参与玩游戏,很容易热火朝天。比如马云和王健林的赌局,雷董的赌局,包括董明珠到处骂人。我原来挺担心格力的,像董明珠这样的性格,组织内部一定会搞得鸡飞狗跳的,但后面一想,董明珠也是极具互联网思维了,她不仅仅是营销的高手,而且已是互联网营销的高手!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骂人抢眼球”。

比如你要买空调,一想起董明珠说美的和小米是两个小偷,格力倾力于技术和质量,你可能改变了原来要购买美的空调的决定。再比如小米和华为,他们手机业务的成功都是“讲故事”的成功。小米讲了一个传奇的故事,雷军到处讲互联网思维;讲“专注、极致、口碑、快”;讲一个几百亿的公司如何在三年内练成的传奇故事,然后全中国都在讲。

华为给大家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他的文化,他的管理,他走向世界领袖企业的征程,还有“扫地僧”李小文的软文广告,无不传递华为的伟大。刚开始是华夏基石到处讲华为的案例,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享传播,网络上到处是华为的故事,任正非的文章与语录,华为手机与生俱来就带着伟大的故事。最后,游戏化参与的典型案例就是微信抢红包了,一夜之间可以抢遍中国。

另外,入口不仅要关注流量,还要关注粘度和活跃度。比如万达电商,我认为是很容易形成有规模的入口的,但是万达电商入口的活跃度会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像微信、QQ社交入口,我们每天都要用,也不像淘宝、京东、滴滴打车等入口,我们经常要用,如果万达电商只是作为万达购物中心的线上入口的话,万达购物中心你一年去几次?用王健林的话讲是一年去四次,如果是四次的话,基本上是不活跃的。因此,万达电商的定位和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入口形态来说,很多人讲“去中间化”,这个是不对的。我认为是“新中间化”,不是“去中间化”。现在流量都是很贵的,未来网上的入口是新中间化。现在淘宝上的商家有多少挣钱的?其实成本不低,中间费用也很高。这么提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认识到,有些东西是没变的,比如不是没有渠道了,而是渠道从线下的实体变成了线上的入口,渠道战略不是没有了,恰恰是要针对新的形势重新思考。

2、台战略的成功关键是一定要有入口思维

要做成平台,首先要形成有规模的入口。比如讲,苏宁困境的核心是没有入口思维。比如现在的80后90后很习惯“要购物上京东”,但是苏宁易购一般人想不起来。迄今为止苏宁在打造入口方面几乎没有行动。尽管也有优惠,但不是打造入口的概念。打造入口最成功的是微信,通过利用社交关系,用抢红包的方式,迅速“抢遍全国”。

京东打造入口最关键的是利用了先机,通过低价和广告的传统方式打造成了要购物上京东的入口,其实现在偶尔也搞些奶茶妹的话题和事件,我认为并没有多大用。而嘀嘀、快的打车的入口形成,似乎也是一个笨办法。

3、线战略的成功关键是“社区”和“极致产品”

社区也是入口。只不过社区是“有参与感的入口”。通过参与设计、社区营销,能够迅速建立品牌和渠道,并以此为基础,去整合生产等各类资源。另一点离不开“极致产品”,这既是参与设计的结果,也是社区营销的卖点,同时也是迅速建立品牌能够健康持续的基础,关键是极致产品要真正做到极致,即使刚开始有缺陷,但要迅速形成组织能力,支撑持续“极致”。

互联网时代,通过“线战略”对传统消费品的影响是全面的。

第一点:用户,你我变成了“咱们”。比如说企业和用户原来是买卖关系,你我关系,现在变成什么?是“咱们”的关系,通过消费者社区变成咱们的关系,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塑了客户关系。

第二点:产品,“1+N”;互联网产品与产品互联网化。在线模式中,产品讲“极致”,实际上极致之后就是“1+N”。原来小米刚成功的时候,我在推测小米干的是什么?因为他的产品有电视、手机、路由器,我推测的结论是小米要做智慧家庭。因为手机屏和电视屏是两个硬入口,所以小米把一个家庭的电视和手机屏幕都占了,路由器是一个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

但你现在看,小米在做什么呢?尽管“智慧家庭”还在做,但小米同时形成了另一种模式——“1+N”,在手机成功之后,形成了消费者社区的入口,他围绕着用户入口做起了各种产品,如家装、房地产等。对于传统消费品企业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要担心的是强大的入口挟用户以颠覆大佬。

比如,小米通过入口整合生态资源,如牛奶基地,牛奶也可以做。挟用户以颠覆大佬是需求链管理,形成一种入口,通过管理需求去整合资源提供产品。当然,这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入口”,而是“需求链”能力,包括入口、设计链、供应链、技术、品牌等等

另外对于产品,一个是互联化产品,一个是产品互联网化,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机遇。比如,我们以前没有电的时候,做饭是土灶,有了电之后是什么呢?是电饭煲!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我们的眼镜、手表、鞋、床会不会互联网化呢?

第三点:品牌,长时间——短时间。一个品牌的培育,在过去是很艰难的,现在一夜之间这个品牌可以建立起来,比如说小米手机。在没有利用互联网的参与设计和社区营销时,怎么做也是山寨机,现在呢?

第四点:渠道,去中间化与新中间化。过去我们是线下,是经销商批发商,现在我们找线上入口,不是没有渠道,是渠道发生了改变,不是不要渠道策略,是渠道策略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线战略对中国传统消费品和中小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机会。为什么?因为我们做一个企业最难的,无非是品牌和渠道。因为企业很多时候不是你的产品不够好,而是客户无法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有了新产品,你需要铺渠道达到客户那里,这需要很多钱,你需要建设、推广你的品牌,让客户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但这要经过多年的积累,也需要多年的投资。

但是互联网时代可以较低成本形成渠道,可以较快速塑造品牌,把这些传统的“难点”颠覆掉了,这个时代是传统消费品进行弯道超车的极好时代。

第五点:推广,“B+C”。参与营销的方式,最早“移动互联网”参与营销的应是超级女声,通过电视屏和手机短信,一大群不相关的人为之疯狂,李宇春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第六点,研发,“B+C”。参与设计,体验产品。未来尤其是个体知识/技能工作者,很容易整合成平台,如服装设计师、咨询顾问、家装设计师、按摩师等。

第七点,生产,“C2B”。预定生产和柔性生产。

第八点,交付,B2C&C2B。传统服务满意是送货上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产品特点,可以自提货实现服务的满意。比如一个初创或少量品种的生鲜产品,可以通过自提货解决冷链物流成本问题。

第九点,资源,N+。可以以需求链管理来资源整合,另一点就是通过社会碎片生产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个性化生产的规模化。

下面简单讲讲其他商业模式形态的关键。

4、网战略是基于资源的碎片整合

比如投资者碎片整合是众筹,劳动者碎片整合是众包,那么资源资产碎片整合是众产。

网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碎片”。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规模效应时代,所以我们一定要足够量的碎片,比如车辆,再比如闲置的劳动力,再比如,每个城市闲置的柴油发电机等等。

大数据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系统效率优化,帮助别人或自己更好地赚钱”

云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系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系统效率优化,帮助别人或自己更好的赚钱”。

“有规模”很重要,如果没有规模,互联网的价值无法体现,这一点在“口、台、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形态都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看某人要做一个入口,结果,覆盖的信息终端少得可怜,那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价值不大的。

当然,另一个就是“价值”。任何思维和创新离开了“价值”,都是痴人说梦。

5、圈战略的关键也是“掌握入口”

圈战略是通过“用户——入口/平台——产业整合与产业管理”,进行产业链整合,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方式。

上面所述是浮在上面那一层,千万别忘了还有下面这一层: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前叫智慧地球,未来会是智能地球。智能地球比智慧地球更进一步,智慧地球代表3.0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地球代表4.0时代。我们可以理解智慧地球的特征是代替人去收集、交互、分析信息;智能地球不仅是代替收集、交互、分析信息,而且把你也代替了,比如我们的交警是机器人,我们的生产工人也是机器人,强调了“能”。

三、互联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思考的方法论

上面分析了新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规律和商业模式形态,对在此新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是不是过去的理论不管用了呢?

第5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关键词:零售;业态;竞争;战略

零售商业是一种将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商业经营过程。在这一经济过程中,商业资源的节约,流通时间的节约,是零售商业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也是零售商业内部竞争的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以来,我国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观地认识、分析这些变化,是我国零售企业制定其发展和竞争战略的重要前提。

一、跨国商业资本日益表现出明显的战略竞争优势

商业资本是商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零售商业格局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商业资本构成的变化,即外国商业资本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商业总资本中的一个日益强大的组成部分,已经和正在我国零售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6年,各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大陆的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其中,百盛商业集团同比增长86%,家乐福同比增长52%,易初莲花同比增长34%,沃尔玛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本土零售企业12%的平均增长水平。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零售业,是我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政策的结果。大量外资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但同时对我国原有的市场结构以及商业竞争格局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当今中国的零售商业企业中,跨国商业资本已经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源于其规模大、成本低,还源于其全面监控所有经营环节的、高效灵敏的信息指挥系统。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适销对路已不再是成功的秘诀,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和组织能力才能构成现代零售商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竞争的压力上迫使零售商对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做出正确、迅速的反应。这就要求零售商建立连接总部与各分店之间、各销售点之间、各经营环节之间、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及时汇集和处理数据库交换系统中各个销售点的销售数据和交易数据,对市场需求及变化作出更加准确、更加迅速的预测,及时将货架上的信息和消费者的意愿反馈回来,并迅速传递给采购、储存、配货、运输等环节,传递给制造商等其它生产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订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强装货与需求在时间、空间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存货,使盈利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如沃尔玛的电子计算机配售体系,从计算机开出定单到商品上架,比我国本土超市快了3天,降低成本2.5%,在减少库存并保持货架充实率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沃尔玛的商用卫星系统,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甚至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数据库还要大,其中所潜伏的巨大市场创造力,本身就成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跨国商业资本的另一优势是其遍布全球的采购、储运、销售系统。依仗这一系统,跨国商业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采购、加工订制、产品购进以及资金、人员、设施、信息、技术、专利等商业资源的再配置,使其商业资源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使用效率。自由贸易论认为,在资源的总量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效用水平。同理,在资本总量和结构一定的前提下,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同样可以增强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跨国商业资本就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渴望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选购商品。各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同,历史传统和消费偏好不同,对商品的选择性也就当然不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建立全球性的商品购销网络,目前也只有跨国商业资本才拥有这样的网络。在跨国商业资本的战略版图上,中国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其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采购市场。这种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和国际化购销网络为基础的战略优势是我国零售企业在一个较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的。

在中国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中,跨国商业资本已成为重要的一极。尽管跨国商业资本的竞争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尽管某些跨国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业绩还不甚理想,尽管它们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中城市,还没有对我国本土零售业在战略上构成全面威胁,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零售商业的竞争格局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零售业的领导者地位是最不巩固的,沧海桑田之变也常常发生在一夜之间。跨国零售商在我国市场的利润虽然还不够丰厚,但这与它们“先要市场,后要利润”的战略思想有关,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意图。况其雄厚的财力足以支持它们度过艰难的市场开发期。若考虑到这些因素,跨国商业资本在我国零售市场的崛起则在预料之中。中国零售商业格局的这一新变化,或许能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福祉,但肯定将给中国的本土零售商们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二、零售业态的演化持续加速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市场。200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过才3.4万亿人民币,到2006年,这一指标增长为7.6万亿元,6年间增长了123%。2007年1-6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比2006年同比增长13.7%,说明整个零售市场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如果继续按这一速度发展,到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将有3万亿元左右的增量。如此广阔的市场,为我国零售商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另一角度考察,在发达国家中,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为15%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8.3%,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商业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广阔的市场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加入到零售商业中来,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先导型行业,同时也加剧了零售商业内部的竞争,推动了零售业态的更新,最终形成了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三足鼎立,方便店、专业店、专卖店星罗棋布的零售业态新格局。

零售业态,一般是指零售商业企业存在的形态和从事商品经营的方式。零售业态同时还是商业资本在零售市场中的生存条件和竞争手段。对商业资本而言,零售业态是可以选择的,科学的业态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资本的比较优势,加快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增强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业态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商业资本自身的规模。业态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量也就不同,方便店需要的资金最少,大型百货商店需要的资金最多;业态的选择还取决于零售市场的供求态势。零售市场总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交易双方的力量对比依供求态势的不同而转化,进而影响商业资本对业态的选择。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业资本成为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它自然要选择则简便、最廉价的方式销售商品,而无须消费者认可。当商品供过于求时,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商业资本为了迅速出售商品,争取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只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决定零售业态的取舍;业态的选择也决定于商业资本经营的对象和内容。不同的零售业态,代表着不同的经营条件、交易形式和物流手段,商业资本所要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能各异,适应着不同目标顾客的需要,对商店的地理位置、经营空间、销售设施、物流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些特定要求当然也要成为选择业态的依据;零售业态的选择,最终取决于商业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业态是形式,对商业利润始终不懈的追求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否有利于销售额的扩大?是否有利于流通费用的降低?是否有利于商业利润的增长?这是商业资本评价、选择零售业态的核心内容。离开了这个核心内容,任何零售业态都将失去其存在的经济意义。 转贴于

但就全社会而言,某一时期零售商业的业态结构,即各零售业态的商业资本在社会商业总资本所占的比重,却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多样化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回顾世界零售业的发展过程,19世纪以前,只存在小型零售店这种单一的业态。1852年在法国首先出现了百货商店;1930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折扣商店;10年后又出现了便利商店。近30年来又出现了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新的零售业态。同时,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非昔日可比。各种业态之间,出现时间的间隔变化表明,每一种业态都显示出“产生——发展——繁荣——衰微”的周期性变化,而且这种周期性变化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在各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并与旧的业态形成竞争关系,迫使旧业态的市场地位不断下降,由主导变为从属。业态变化周期由过去的100年缩短到30~40年,到新世纪,可能将进一步缩短到15~20年。零售业态的更新,业态变化周期的缩短,以及零售业态结构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然,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过程。

加入WTO 5年来,中国零售商业业态的演化已印证了上述原理。在我国没有加入WTO的上世纪90年代,大型百货商店曾被人们视为零售商业的“常青树”。加入WTO以后,在以大型超市、大型仓储超市为主要业态的跨国商业资本的强大攻势下,本土百货商店且战且退,至今难以摆脱衰退的阴影。在2006年全国零售业100强排行榜的前10席中,百货商店只占了4席,其余大半壁江山已归大型超市所有。即使这4家也不是单纯的百货商店,而是兼有大型超市。很多久负盛名的百货商店都无奈地把“零售业霸主”的宝座拱手相让给大型超市。如,2006年老字号的天津劝业场百货商店销售额下降13%,著名的深圳铜锣湾百货商店销售额下降54%。我国大型百货商店的式微,虽然并不说明百货商店这一零售业态生命周期的终结,却象征着我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业态多元化的新时期。

大型超级市场的崛起,是我国加入WTO五年来国内零售市场在商业业态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2006年,太原唐久超级市场销售额增长82%,漯河双汇超市销售额增长68%,新合作商贸超市销售额增长157%。大型超级市场虽然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一是由于它们的商品价格低廉,购买方便,适应了占消费者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的需要;二是由于它们都是新建企业,没有历史包袱,管理者和员工素质较高;三是由于它们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在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比较多比较早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国内的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场在和沃尔玛、家乐福、万客隆等世界零售巨头的竞争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与国外超级市场的发展过程相比,中国超级市场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外国超市80年才走完的路程。目前,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大型百货商店这三种业态已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预期,它们将与方便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一起,为中国零售市场带来空前未有的繁荣。

三、连锁经营模式为我国零售商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资源

进入新世纪来,中国零售商业竞争格局的演变,其实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线索是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大规模地取代以大小百货商店为代表的传统业态,我们将其称之为零售商业的业态创新。另一条线索是以连锁经营的方式重新塑造和整合我国的零售企业组织,使它们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后一条线索,我们一般称之为零售商业的组织再造。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为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资源,强有力地推进了零售商业格局的演变过程。

连锁经营本身并不是一种业态,而是一种在一个中心的统一领导下,以资产或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纽带,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属同一业态或经营同类商品的众多商店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商业资源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配置整合形式。在零售商业中,它表现为可供各种零售业态选择的组织载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实行连锁经营的商店可追溯到1859年,但在其后的一个世纪中它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连锁经营才大行其道,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06年,在世界零售业50强中,大型连锁超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销售额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35%,而大型百货商店的销售额仅占到14%。连锁经营在中国起步较晚,至今只有10年的历史,但已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连锁企业2500余家,各种形式的销售网点5万余个,实现销售额2500亿元,同比增长50%。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场这两种业态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组织创新,连锁经营使它们如虎生翼。

连锁经营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实行了10个“统一”,是由于联购分销,而其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连锁经营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大商业的经营过程之中,成功地实现了商业经营标准化(统一了商品、服务、质量、店名、店貌);商业职能专业化(采购、储存、运输、销售、决策等职能相互分离);商品流通集中化(商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统一调度管理);商业操作简单化(使商业经营的每一环节、每一岗位的操作程序尽可能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它把众多单个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资本,提高了其竞争能力和知名度,为在市场中展开全方位的战略性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超级市场连锁是连锁经营原理在我国零售商业中最具创造性的运用。上世纪末,在传统百货公司大一统的格局下,连锁超市凭借其灵活、方便、便宜、实惠的优势在大中城市中建立了巩固的战略根据地;近几年来,连锁超市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网点辐射力和品牌号召力,牢牢地控制了大中城市的商业终端,培养出了大批的忠诚消费者,逐步夺取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连锁超市的崛起,证实了连锁经营的巨大威力。

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是当前各种连锁店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种连锁形式。无论食品、服装、家具,还是建材、装潢、文化用品、家用电器,都已成为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的领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家用电器行业中的国美、苏宁、五星、大中和宏图三胞。身处中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最早、市场竞争也最激烈的家电行业的销售终端,上述5大连锁集团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在家用电器生产销售的市场链上,处于上游的家电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规模却越来越大。处于下游的销售商在与制造商的博弈中要想取得主动权,就必须牢牢地控制零售市场。而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零售商们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只有走连锁经营之路,通过连锁来扩大规模。为了突出重点,增强实力,降低风险,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连锁必须突出行业特点,集中资本于家用电器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目前这三个连锁集团已在家用电器行业中举足轻重,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2006年,这5家连锁集团的销售额增幅分别为74%,53%,22%,12%,53%,仅国美一家的销售额便占到全国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10%以上。近几年来,国美集团屡屡抛出亿元采购大单,要求厂家按自己提出的规格生产,使众多家电制造商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安排;苏宁集团也加快了向全国市场资本扩张的步伐。可以预期,在中国未来的零售商业格局中,专业连锁和特许连锁将是我国本土零售商业企业重组、再造的基本形式,将继续在国内商业资本与跨国商业资本的博弈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当前,中国零售商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有些因素是有利的,如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零售市场秩序的进一步确立;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均购买力逐步提高;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等等。有些因素则可能对国内零售商构成新的挑战,如跨国商业资本的大批进入;国内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行政壁垒的残余;政府职能转换的滞后和迟缓;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存在;零售企业中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的低下等等。不管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都需要政府的有关部门和零售企业的决策者们仔细思量。认清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是我国零售企业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N,Myres H,The Retail Internantional-isantion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0,17(4):334-353.

[2]Currah A,Wrigley N,Network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in Retail TNC[J].Global Net-wokes,2004(4),1-23.

[3] Vignali C,Tesco Adaptation to the Irish Market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2).

[4]黄飞.跨国零售企业的本土化 [J].商场现代化,2003,(4).

[5]李飞.零售革命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荆林波.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流通业引发的三个问题 [J].国际经济评论,2005,(5).

第6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品牌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而传统的经营模式、竞争战略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越来越迟缓和被动。本文分析了区域品牌的“市场失灵”现象,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解释共同拥有某个区域品牌的企业之间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以期改善区域品牌生存状态,提高我国区域品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品牌 市场失灵 商业生态系统 构建

品牌的拥有者不一定只属于某一企业,也可以属于一群企业。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罗海成、王秉安(2002)提出了区域品牌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该区域中某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的品牌,它不一定只为区域内某一特定企业所拥有和专用,而经常是为一群生产经营该产品的企业所共同拥有和使用的品牌,如温州鞋业、顺德家电、景德镇瓷器等。我国区域品牌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知名区域品牌,尤其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为代表。

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资源,良好的区域品牌会有正的外部效应,凭借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似、产业的相关性发挥优势,由众多企业共同创品牌,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解决单个企业创品牌难的问题,有助于本区域内部企业的成长,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传输比以前更容易、成本更低,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多,消费者的选择倾向随着信息的快速流动也动态地改变,因此企业感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竞争战略分析方法以单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的、对立的,并且认为这种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在这种战略导向下,企业会采取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更低的价格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于是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为了降低成本而互相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滥用区域品牌的现象难以遏制,不仅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还严重损害了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这些现象概括为区域品牌“市场失灵”,它集中表现在恶性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两个方面。

区域品牌“市场失灵”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恶性价格竞争:企业的“囚徒困境”

共享某个区域品牌的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所采用的经济竞争方式主要有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为什么企业更偏好价格竞争方式?

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广告宣传、重组分销和售后服务四种方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忠诚的且在价格上不敏感的购买者,但企业要投入高昂的研究及开发成本。为产品做广告宣传及创建企业品牌,是企业谋求市场地位的途径之一,而这也会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承担。为了打败竞争者和吸引忠诚顾客,企业还可以选择重组分销渠道,包括发展新的后勤网络、批发站点、专有零售商店、邮寄订购商业等,这也要耗费高昂的成本。对于技术复杂或难以使用、难以修理的产品和服务,售后服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工具,但投入可能极高。总之,各种非价格竞争都需要企业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必定会造成产品价格的上涨。而顾客的忠诚度一般都是有限度的,并且对价格波动比较敏感。每个企业通常都了解,潜在的购买者对其供给价格的变化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以及竞争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综合考虑交易成本、顾客的反应及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企业会更偏好使用低价争取市场。

在一个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差别程度小、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企业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此无论其它企业采取什么措施,降价是自己的占优策略。如果某一个企业降价,其他企业感到自己的市场小生境范围不稳固,为了保护市场小生境,其他企业也会选择降价。每个企业从个体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在冲突对抗的条件下,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是陷入“囚徒困境”:企业互不合作引发恶性价格竞争。

(二)区域品牌的“搭便车”效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当企业感觉自己的市场小生境不够安全时,可以进行产品创新以获得先驱者利润,或者选择工艺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但为什么会出现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呢?这是由区域品牌产权的特点决定的。区域品牌产权的特点,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非竞争性,即当一个企业在使用区域品牌这项无形资产时,无法排斥其他企业使用它;非排他性,即企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拒绝使用这项无形资产。区域品牌的这种属性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搭便车”的激励,而这种“搭便车”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区域品牌作为一项外部性很大的公共无形资产,其外部效应远远大于内部效应,企业通过“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产生区域品牌的“搭载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共享区域品牌的企业通常都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产业技术层次低,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积累不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会选择低成本、低风险、低难度、更加注重实用性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结构、包装、款式、规格、辅助功能等方面的非根本性的创新。这些创新都属于知识外显型创新,具有生命周期短、技术层次低、创新成本少、知识外溢性强等特点。知识外溢性越强的创新,竞争者实施模仿和渐进性创新就会越容易,其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就会越低。因为缺乏外在力量对“搭便车者”的无偿模仿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导致创新者利益受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了模仿行为。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终出现了柠檬市场效应:高质量商品遭淘汰,低质量商品充斥市场。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如果存在公共资源、外部效应、不完全信息,市场机制就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企业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区域品牌外部效应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客观上也将导致市场失灵。本文认为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解决区域品牌的“市场失灵”问题,为制定和执行区域品牌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不是企业之间简单的结合,它的核心是相互关系―共同进化(强调共同体内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相互作用结果的高度整合)。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包括商、销售渠道、销售补充产品及其提供服务的人),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和有力的成员(如政府部门、立法者和各种协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也就是说,它至少必须包括能完成一个产品或服务所需的各种系统成员。

(一)形成共同的区域品牌价值理念以突破低价竞争的囚徒困境

前文论述的“囚徒困境”抽象出企业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经济运行需要合作。经过N次重复博弈,企业会从不合作变为合作。如果必须经过N次博弈,甚至无穷多次博弈,才能达到“合作”的结果,事实上就否定了合作,这是囚徒困境的“困境”。竞争的经济效率取决于市场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竞争性互动。所以,第一次合作就必须建立在敢于“牺牲”的基础上,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是突破囚徒困境的前提。但信任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产生的基础是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而区域品牌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拥有某个区域品牌的众多企业,对区域品牌的价值有天然的依赖性,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独自实现区域品牌的价值,而且这些企业都在同一条价值链上,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但必须合作,因此能认同并形成以区域品牌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每个成员在自我改善与改造的同时,都必须对系统中其他成员加以注意并积极配合以协调一致,努力实现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走出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二)建立“商业生态系统―顾客”互信机制

互信机制有别于传统交易中的诚实理念,诚实理念在于向顾客“说了什么”,而互信机制则在于代表了顾客的利益,以顾客的真正利益需求作为价值创造的导向。“商业生态系统―顾客”的互信要转化为真正的市场价值,需要双方愿意主动共享需求的信息,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对方的信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顾客”信息共享渠道的原则是:第一,聚焦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贡献组合,因为整个商业系统互补的核心能力组合往往能弥补单个企业价值贡献的盲点与缺陷;第二,立足于互惠原则,向顾客主动贡献能增进顾客价值的信息,顾客向整个商业系统传达其需求价值的内涵。当然,建立互信机制的基石是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成员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限制低水平模仿活动,并为顾客提供足够的识别信息,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及履约成本。

(三)建立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价值分享机制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思维模式,其竞争力可以由其运营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处于不同“活性结点”上的企业在生态系统协作框架之内,通过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所创造和增加的价值总和。商业生态系统为目标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提品或服务的商业模式是其运营价值的载体。从终极意义上说,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营价值可以最终还原为系统内部各结点企业价值与结点顾客价值,即通常意义上的单个企业经营价值。区域品牌商业系统各个成员都应该明确系统整体运营价值大于成员个体经营价值之和,反思竞争,将自身优势与其他成员优势相结合,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同进化”。建立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价值分享机制,核心价值创造成员将获得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带来的创新收益,辅助价值推动成员将享受区域品牌的“搭载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有效地遏制滥用区域品牌的现象。

(四)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的知识传播、分享及控制

商业生态系统拥有并能创造知识,通过成员的传播与分享使系统知识加以融合,再通过商业生态系统的外部效应扩散影响外部其它社会成员。系统知识分享内容包括区域品牌及产品发展的动态知识、区域品牌形象及市场营销知识、商业生态系统骨干企业或其他成员管理知识、竞争品牌及其产品有关知识、外部环境有关知识等。

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知识分享状态决定了系统成长的质量及发展态势。通过学习与知识分享,系统成员共同成长,区域品牌生存基础得到巩固与加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由于系统成员相互独立、素质及利益目标存在很大差别,也可能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一般来说,商业生态系统成员应通过谈判,达成知识传播与分享共识,每个成员需要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组织,来协调整个生态系统知识传播与分享。当系统成员素质差异较大时,新知识替代旧知识需要选择一定时机,过急更新、传播及分享新知识可能引起原有知识体系的混乱。同时,还应该对知识传播与分享进行控制(知识隔离),建立有利于商业生态系统运作指向的知识内容选择机制,成员间的知识传播和分享应限定在市场运作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上,避免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性化知识资产的外溢。

参考文献:

1.J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ve: Leadership and St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USA,1996

2.JF Moore.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1993

3.Macro Iansiti and Roy Levien.St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3

4.王兴元.品牌生态系统结构及其适应复杂性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作者简介:

第7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展示艺术是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并利用传统的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持续发展,展示艺术在人类经济与文化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它既是国际经济贸易相互交流合作的纽带,又是科学技术及文化宣传的窗口,它在当今社会领域和信息领域、商业领域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世界各国为展示自己国家的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成就也是不遗余力,实际上就是像一个大舞台,各国人们都况相表演,展示国家发展的魅力,表现民族文化的精彩。

现代商业空间的展示手法各种各样,展示形式也不定向化,动态展示是现代展示中倍受青睐的展示形式,它有别于陈旧的静态展示,采用活动式、操作式、互动式等,观众不但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展品,制作标本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展品互动,让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由静态陈列到动态展示,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展示活动更丰富多彩,取得好的效果。

目前动态展示普遍运用于大型固定展示空间,如展览馆、博物馆。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使科技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本与活体结合展示,比如上海科技馆生物万象展区的大型生态鱼缸中放置千姿百态的活体鱼群,倍受观众喜爱;

2、室内展示与露天展示结合,将某些展品放置在露天展示,可以使它们接近大自然,与观众的距离也缩短了,这种“回归自然”的形式新奇逼真,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3、动与静的结合,巧妙的运用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录象、电影、多媒体等现代单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使静态展品得到拓展,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4、实物与电子信息的结合,通过电子导览系统,寻找理想的参观路线,通过电脑问答机详细了解展示的知识内容,测试观看与参与相结合,更是满足了观众的自主性。

在商业展示活动中也逐渐受大家的关注,如服装展示、汽车展示等,动态展示使展示生动化,使展示空间具有一种活力。如视觉冲击力、听觉感染力、触觉激活力、味觉和嗅觉刺激感,通过娱乐色彩的环境、气氛和商品陈列、促销活动吸引顾客注意力,提高对展品的记忆,展示空间生动化比大众媒体广告更直接、更富有感受力,更容易刺激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

一、人物的流动

根据现在的商场卖场的布局来说,顾客通道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顾客的合理流动,一般来说,通道设计有以下几种形式:1、直线式又称格子式,是指所有的柜台设备在摆布时互成直角,构成曲径通道;2、斜线式,这种通道的优点在于它能使顾客随意浏览,气氛活跃,易使顾客看到更多商品,增加更多购买机会;3、自由滚动式,这种布局是根据商品和设备特点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组合,或独立、或聚合,没有固定或专设的布局形式,销售形式也不固定。如利用店面过道等空间树立较松的立体广告物。外派形象小姐或活人装扮的可爱动物与顾客沟通,在顾客流通的地方比如电梯和走廊设置动态的POP广告,将广告造型借用马达等机械设备或自然风力进行动态的展示。

二、展品的流动

第8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从这样一个典型的县级城市,基本可以作为中部一个典型的县级城市的商业样本。

一个长长的1000多米的商业街,两边林立的小型专卖店以及零散的两个大型商场,构成了这个城市商业的最核心,也是所有商家的必争之地。

在这个商业核心区域,有利郎、意尔康、劲霸、adidas、安踏、虎都等全国知名的广告品牌,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个人经营的小品牌专卖店。但是各得其所,各自演绎着各自的商业梦想和赚钱生意经。

在这样一个商业中心,没有明确的商业规划,混合着服装、家纺、超市、电器以及为数不多的快餐各种业态,基本上这是所有醴陵人逛街本地购物的必来之地,自然也就成为所有的品牌的必争之所。

在这个县城里,世纪联华超市位于当地最好的商业街内,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当地最好的商场。世纪联华超市上面的一个一个小店,俨然成为当地商人眼中的摇钱树,门口的麦当劳,自然也是当地唯一一个洋快餐,马虎的服务员,不专业的服务,仍然挡不住如注的人流。

一条街上三个较大的商场来看,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小的店铺形态的,国营的影子基本上看不到太多,但是由于缺少定位和明确的招商,这些在这看起来大商场,依然不过是大城市目前基本面临淘汰的可议价的二流商场。服装和产品偏向于不入流的款式,仿单和尾单充斥这各家的墙挂上,很醒目的占据着主流的视野。

其实,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县级城市从来不缺乏对时尚和流行的渴望和冲动,也从不缺乏为时尚和流行买单的能力,唯一缺乏的是,作为厂商的诸多品牌,是否沉得下心,和提供满足这种城市定位的针对性产品。

所以,落后的商业形态,和过度集中的商业核心氛围,反而恰恰是很多本土品牌的机会。像意尔康这样的品牌,已经有了两家店在同一条街道,很明显,是尝到了某些甜头。而劲霸不大的店铺里,售货员坚定的“我们从不打折”的措辞背后,是对品牌的莫大信任,和市场信心的表现。

同时,在这样的县级城市里面,城市中心或者次中心,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资源,就足以建立消费者对你品牌、对产品的所有美好想象,再结合平时街头巷尾的议论以及瞩目的流行风标。让我们足以感慨媒介策略和组合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

像这样的县级市或者县城,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有将近2000家。

第9篇:商业业态分析范文

一般来说,商业地产的市场调研分为:商场调研、商圈调研、消费群体调研三大项

商业地产的操作与普通的社区房地产完全不同,社区房产在调研中更偏重于消费群体的调研,而商圈是做为房产的便利性卖点来定位的。

针对商场的调研

以经营状况优良与经营状况差的两大类商场做为调研分析的母本。

1)、分析各商场的定位并测算其定位的精准性

对所在城市的各主要商场逐一进行定位统计,并分析出定位的精准性,并测算定位与经营的关联影响、经营状况与定位是否存在冲突性,统计分析当地市场最受欢迎的商场定位模式,以此做为规划的依据。

2)、业态分布的调研

业态调研不要只是罗列各调研商场的大体业态组合,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商场经营状况来统计,分析出经营状况优良的商场业态组成比例,以及经营状况差的商场的业态组合情况,观察分析优秀业态组合对吸引客流所产生的效应力,并以此做为对照,统计出当前最佳业态组合的可能性计划,做为之后的业态规划本土依据。

3)、动线设计

将现有商场所有的动线模型进行统计,根据商场经营优差的状况,总结出不同的动线模型所针对的顾客消费的影响力,并筛选出最佳的动线模型,做为之后的动线规划本土依据。

4)、功能区划分,除业态布局外,根据所调研的商场,总结服务区、客流分区、配置区(接待区、寄存区)功能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考察各商场此类功能区的差异化与所产生的经营辅助效益,并将其计入调研报告,做为规划依据。

5)、运营模式的调研

将所有调研过的商场进行分类,统计各商场所采取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收费方式等因素,统计出经营状况最好的商场的运营模式,并对照经营状况较差商场进行评估模式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的运营模式所产生的招商效果与持续经营能力

针对商圈的调研

商圈调研分为项目所在商圈调研与本城市各商圈调研两大单项。

对项目所在地调研

1)、采取定点观测法,测算出项目现场日均人流量与车流量,以此测算自然顾客流数量;

2)、分析出项目所在商圈主要购买力拉动群体,寻找初元化的顾客群体,此类群体可作为天然顾客组成元素成为规划中的单项业态组成依据。

3)、统计出项目所在地直径两公里内的各种基本状况(商业、社区、金融、交通),并测算出直径内业态分布与经营情况,测算出经营状况较好的业态与较差的业态。

4)、对直径内不同业态商户调研,了解行业信息,并测算其对该项目的评估与期望。

对城市其它商圈调研

1)、将所在城市商圈进行划分,对每个商圈进行详细评估,分析出各商圈的主要购买力拉协群体,并将商圈的主要营利业态组合进行统计,分析出各种品牌业态的经营状况及市场受欢迎度,以此在推算当地的最佳经营业态。

消费者调研

消费者调以消费习惯与消费喜好两项内容为测算母体,做为商场定位与业态比例分配的依据。

与传统房地产操作不同,商业地产的消费者调研我们列在调研计划的最后一项,统计各不同年令段对该城市商场的看法,了解各年令段消费习惯、常选购物场所、对喜爱类型商场的期望点(货品、服务、价格、定位等),以此对照分析目前各商场尤期是同类商场经营模式的空白点,作为寻找合适的模式的依据点。

综上,调研工作每一个单项都与其它单项互为联系,单项的结果将直接左右其它单项的调研结论,综合每一单项调研的量性结论,将调研工作详细科学的进行完毕后,才可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商业地产的定位,确立商场的最佳运作模式与业态组合,此时,就可以根据同城商场的调研情况进行整合优化,并根据消费群体定位做出最佳商业模式,唯有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持续经营,吸引商户的加盟兴趣。

后注:商业地产寻找策划公司要慎重

做商场规划要慎之又慎

如果没有真正的商场运营3年以上经验,就不要指望策划公司会把商场的规划做好,一些所谓的地产策划公司连根本的业态组合都不懂,更不要指望其在运营模式的系统性,我们可以看到由非专业策划公司做的业态混乱、动线设计纰露百出,死角处处都有,专业的营销公司会根据商场各楼层经营业态分布,在通道规划与动线设计上进行精心布置,确保没有死角,最大化保证客流的到达率,并消弱商户担扰。

不要过于迷信另类定位之说

差异化策略是策划公司惯用的思维方式,为了招商轰动性,策划公司会在定位上选择另类的定位以制造眼球效应,但直接后果就是会造成招商容易经营难,因为项目的定位需要与运营体系、模式系统化,缺一不可,而策划公司基本偏重于招商推广,却对商场运营一知半解,盲目招商后只会令后期的运营步步维艰。

商业地产要注重稳扎稳打的步骤,面积在3000平以下的小型商场,可以操作成比较个性与另类的模式,因为经营面积较小,商铺数量划分少,操作起来相对风险较小,例如规划成女性商场或时尚商场。8000平以上的商场绝对不要冒险采取异类模式,科学的定位度与业态组合是操作的基本条件,不要一时迷信于某些策划公司的另类思想,而导致开业容易倒闭快的局面,因为商业地产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运营而并非靠概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