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坐井观天续写精选(九篇)

第1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续写坐井观天

青蛙自从听了小鸟的话,想去井外看一看。于是,他跳出井外,才知道天空是无边无际……

它蹦着,跳着,遇到了狮子,狮子问:“你是谁。”青蛙反问:“应该我问你吧!”“我是狮子,是万兽之王。”青蛙说:“我是青蛙,是井中之王。”于是,狮子带青蛙来到了河边,狮子说:“你我都是‘王’,所以,我们比较一下,看谁能跳过河,并且跳得远,谁就是本领大。”青蛙想:“我这么小,它这么大,我不管输赢,都会被它吃掉,我要想个法子耍耍它。嗯……想什么办法呢?”“有了!”于是,青蛙在狮子要跳的时候,咬住它的尾巴,这样,狮子就带青蛙过河了。

到了河对岸,狮子转过身来,向对岸说:“青蛙,你过来啊!”“我在你后面。”青蛙得意地回答。狮子一惊,转过身来,青蛙吐了几根狮子尾巴上的毛,狮子问:“这毛是哪来的?”青蛙回答:“这是我前几天吃了一头狮子吃出来的。”狮子一听,吓得连忙跑了。

第2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 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 “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青蛙听了半信半疑,可还是想去看一看,就跳出了井口。他惊呆了!

他看见了大大的风车,风车像一排排转得飞快的车轮;他看见了蓝蓝的天空,天空果然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他看见了高大的房屋,一排排红砖灰瓦非常整齐。他听见了风吹树叶的声音;他听见了美妙的音乐;他还闻见了阵阵花香。他想:大自然多美啊!要是我早一点出来就好了。

坐井观天,拼音是zuò jǐng guān tiān,汉语成语,意思指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你要经常出来和我们玩”

青蛙看见四周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坪和许多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许多大树。一阵阵微风吹来,还有一股股花草的清香。

突然有许多小鸟飞来,它们给小青蛙献上鲜花。

青蛙感到很幸福很温暖!

青蛙说:“小鸟们,我给你们打水喝吧。”

小鸟们说:“谢谢你,我们的好朋友。”

第4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青蛙鼓足了力气,使劲一跳,跳出了井口。小鸟高兴极了,笑呵呵地说:“恭喜你,青蛙,你终于想通了。”青蛙一抬头,看到了美丽的天空,惊奇地说:“呀,天真大呀!小鸟,你能带我到处看一看吗?”小鸟说:“当然可以。”小鸟带着青蛙来到花园里,花园里的花有红的、白的、粉的,好看极了。小鸟又带着青蛙来到公园里,青蛙荡秋千,打滑梯,坐飞龙,玩了个痛快。小鸟带着青蛙看了汽车、高楼,参观了工厂、农田。青蛙说:“小鸟,太感谢你了,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他们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池塘旁边,池塘里的水可清了,蓝天、白云、大树都倒映在里面,池塘里还开满了粉红色的荷花。“太美了!”青蛙连招呼都来不及跟小鸟打,就“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

从此,青蛙就把家安在了池塘里,它白天捉害虫,护庄稼,晚上,与可爱的月亮、灿烂的星星做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指导教师薛凌云)穿衣比赛

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二(二)孙明慧

第5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

》《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商量”和“语文园地五”。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通过仿说引导学生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口语交际”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猜一猜、交流、朗读、背诵、书写进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坐井观天

2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辩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或看待问题时,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寒号鸟

2

勤劳的喜鹊在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劝说寒号鸟做窝,但懒惰的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在寒冷的冬夜里冻死了。

我要的是葫芦

2

一个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心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掉光了。

口语交际

1

商量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语文园地五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

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12

坐井观天

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

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1.识字写字

(1)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字音方面,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哪”。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答、话、哪、抬”。教学“际”字时,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并进行拓展词语。“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

(2)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

2.阅读理解

(1)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教学设计把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

(2)体会想法,感受寓意。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3.表达运用。

(1)想象说话:小鸟飞过,飞过。这天大得很!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独特的想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学写“观、喝、渴”等8个生字。

2.读通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一、补写课题,引入新课。

ɡuān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____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3.教师示范写“观”,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然后评议。

5.出示象形字“观”,帮助理解字义: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

6.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来理解字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1)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2)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

①指一指课件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课件,和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2.学生自由朗读第2至7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正确朗读课文,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课件出示句子,读句子,识记句子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口渴”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交流“弄、际”的识记方法。

(3)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再读课文。

(4)出示课件,读后完成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青蛙坐在(

),看到的天只有(

)。

小鸟落在(

),看到的天(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认领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运用生字。

1.引导观察,归纳生字。

(1)独体字:井

(2)上下结构:答

(3)左右结构:观、沿、喝、渴、话、际

2.指导书写“喝、渴”。

(1)观察对比,书写“喝、渴”。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

(3)学生练写“渴、喝”,后评议。

(4)

学以致用“喝、渴”。

出示课件: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

)了,下来找点儿水(

)。

3.学生练习书写:井、沿、答、话、际。

教师相机指导: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井”两横上短下长,撇伸展,竖为悬针竖;“答”的上部“”要写在竖中线两侧;“话”的左部横折提中横不宜长,折短。

4.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可以把握一类字的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一、复习导入,交流初读感受。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初读感受,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朗读对话,读懂对话。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

1.和同桌对读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与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它。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出示课件,拓展想象:

小鸟飞过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这天大得很!

(2)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指名读,师生评读。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2次对话。

1.学生朗读第2次对话,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课件,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

“际”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边缘或交界的地方。②彼此之间。③指某个特定的时候。

1.“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种意思。

2.“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A.一眼望得到边。

B.没有边,很大。

③还有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课件出示小鸟飞过大海、草原、平原、沙漠等图片。

2.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2)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3)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3次对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指名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天天、一抬头”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读书活动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三、整体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3.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5.总结: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展开想象,编写第4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做一做,利用实验释疑解惑。

课文中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紧扣“无边无际”一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小鸟飞过草原,飞过平原,飞过大海等画面,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最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透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3.读一读,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展思维,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如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是大还是小”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第6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朋友,如果你来我们常熟,一定不会不去大名鼎鼎的方塔街,哦,对了,那方塔公园就在方塔街的北侧,公园的南大门正对着方塔大街呢!哦,既然已经到了方塔街,那就跟我一起进方塔公园溜溜吧!

哦,差点忘了告诉你,方塔公园始建于1997年,复于1998年,依宋代建筑风格重又加建至1999年竣成,园因有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方形崇教兴福寺塔(即方塔)而名。(崇教兴福寺现在已不复存在)

哦,你知道方塔公园的“三绝”吗?那就是古井、方塔和银杏!你们还是先随我去见见古井吧!哦,那古井大得像我家的六人圆桌,你看,我都坐上井沿儿了,还是用手来量量井沿儿的宽度吧(井口到井台外沿)!哇,大约半米呢!再来目测一下,嗯,井腹直径大约1.5米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那石碑上写些什么:方塔井开凿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井深5.7米,上置以整块巨型青石雕成之八角形井栏,古朴敦厚,端庄凝重,井壁部分用砖与塔基之砖相同,故证此井与塔同时所建,应系寺僧所开凿。你看那井沿儿坑坑洼洼的,再看那井里,都长了很茂的一簇草和密密的一层青苔,可见年代久矣。

接下来嘛,还是随我去青睐一下古银杏吧!你看这是一棵多大的古银杏树呀,它屹立在古轩之间,虽然古银杏的叶子还没有完全吐绿,但毫不比以前有树叶的时候逊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点也不失它那苍劲雄浑的风采!哦,据资料介绍,这棵古银杏高2米,主干胸径有2米多,是公园里宋代遗留下的“三宝”(即三绝)之一,这棵树的树龄已有800多年(呵,但还不及我们谢桥粮管所大院的那棵高寿呢,我们粮管所大院的那棵都900多岁了),听说银杏树价值很高,它以长寿著称,叶,果均可实用,还可以入药呢!

离开银杏树,该随我去参观一下这公园的主人——方塔了。方塔本名叫崇教兴福寺塔,简称崇教宝塔,以平面呈方形,俗称方塔,它巍峨峻拔,辉耀吴中,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成于咸淳八年(1272),地宫有“端拱元年”纪年佛象,始建年代或许更早。塔四面九级,盔帽顶,斗拱挑檐,火焰门,几何纹栏。外廓曲线柔和,每层翼角舒展,高67米多,是城内最高古建筑,为常熟标志,是省级文保单位。塔下原有崇教兴福寺,亦称东塔寺,久废。为了一睹它的风采,我们还是蹬塔进入它的腹内看看。

我们先打量一下这低层吧,哦,你看,有一个硕大的千手观音镀金塑像,她前面的贡品桌上有两个惟妙惟肖的水灵灵的水蜜桃,都露着个红扑扑的笑脸呢!哦,我们还是上楼吧!糟糕,这木质楼梯又窄又陡,真像虞城老街那些老木楼的木楼梯,陡得可怕!可要小心点吆,别摔着了!哦,对了,前几天版神太阳能有限公司在这里还举行了蹬塔比赛,最快的选手一个来回才用了不到3分钟,这么陡的楼梯我真想不通他怎么会爬得这么快!上了两楼,你该看见墙上挂着一张佛像,哦,怎么又是千手观音?你看,那慈眉善目的观音安详地稳坐在莲花宝座上,观音头顶红、黄两个太阳,显得荣光满面,光彩照人,可惜观音旁边守卫着的魔家四将,他们个个凶神恶煞的,你该不会和我一样吓得够戗吧!

我们还是逃向三楼吧,哦,此时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想起唐僧扫塔的情景,西游记里唐僧扫塔时的那股虔诚样儿真是历历在目,三层、四层、五层都没什么特别,我们还是上六层吧,哦,中央有一根特大的红漆柱子,我和你双臂合围正好可以围个圈儿,这根柱子一直延伸到第九层(顶层),我们还是直接上顶层吧!哦,顶层终于到了,我们可以从这顶多狗洞那么大的微型火焰型塔门像小狗一样钻出去,来到外面那同样微型的围廊上,猫着腰,俯视常熟大地,哦,在方塔最高层看风景是不是很爽!你看,西边是虞山,虞山古称乌目山,因东临沧海,又名海?飞剑?忠蜃此莆耘#?幻?耘I健;八滴耘#?拐嫦褚煌肺宰诺淖撑#??烦?希?蚕虮保?孟裨谡雇?J烀篮玫奈蠢茨兀∧阆蛭魍??萆剑?蓿?阋欢?梢郧逦?乜辞遄?湓诎肷窖?男练逋ず陀萆矫牛?馐浅J旃懦乔降奈鞔竺牛?绻?阆蚰峡矗?叮?呗チ至ⅲ?砺溆兄拢?浼涫髂敬熊祝?痰仄????葑乓慌尚佬老蛉俚南执?鞘衅?ⅰ

出了方塔,我们一起去参观方塔后院的名人馆吧。常熟名人馆于1993年建成开放,以蜡像、传略、画景、图片、列表等陈列手法介绍常熟历代名人,旨在使后人直面贤哲,以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一踏进名人馆,你就会看见当门的两根硕大的红漆大柱上赫然写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乌目云开是聚古贤人自虞仲言偃先行以来光焰德”,下联是“尚湖碧潋更育今英士拓政治学术诸域而广赤明新”。

大柱中间的天然木质屏风上介绍着什么呢,我们去瞧一瞧吧,哦,原来上面写着:

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商周以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产生了38位状元,4位榜眼,5位探花,以及18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商初良相巫咸,商末先贤仲雍,春秋哲人言偃展开常熟文化之首页,自兹而后,英士顾彦,累世不绝。

科举时代,自唐至清,出进士483人,其中状元8人,榜眼4人,探花5人,在政治文化艺术、科技诸领域,吾邑代有名人,建树卓越。

如南宋名相曾怀,冠于“元四家”之大画家黄公望,明故宫建筑之规划者蔡思诚,“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地,明“第一清官”鱼侃,抗清名臣翟式耜,大藏书刻书家,汲古阁主毛晋,“东南文宗”、“虞山诗派”领袖钱谦益,杰出女诗人柳如是,创“虞山画派”之王?,中国最早天主教司铎,著名诗画家吴历,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之翟绍基、翟镛,清两朝帝师、“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和,谴责小说《孽海花》作者、译介法国文学之先驱曾朴等,及至当代、里人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界腾蛟赴凤,名家鹊起,中有中国科学院士17人,可谓群璀璨,蔚为大观!

我们还是分头参观馆里的许多常熟籍名人事迹介绍吧,哦,对了,你最崇拜谁?我最崇拜的是常熟女作家柳如是,既然是我的偶像,那就介绍一下吧:

柳如是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河东君。原籍嘉兴,后迁吴江。能诗文,善书画。沦落青楼,洁身自好。因慕钱歉益文名,投名谒见,不久为钱所纳。明亡时,柳如是曾劝钱谦益自尽殉国,未从。后随钱归里,居白峁红豆山庄,曾与钱支持黄宗羲,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斗争。钱殁后,柳如是因家变自缢,以示抗争,著有《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尺牍》、《柳如是山水人物册》等。

由名人馆继续向纵深走,我们便来到了碑刻博物馆。对了,碑刻博物馆是“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收藏和展出了唐、宋、元、明、清石碑280余块,墓志铭400余方,可惜那些古体字我们大多是不认识的。但总的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常熟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水利、文化艺术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离开碑刻博物馆,径直向公园西部走去,你一定会觉得这里别有洞天,这里以水面为中心,轩廊曲折,台轩临流,廊亭参差,岗阜耸翠,极饶城市山林情趣,显得气宇轩昂,绚丽多彩。真是个有楼,有亭,有池,有廊、有阜、有桥,有竹,有树,有鸟,有鱼的世外桃源。我们可以在这儿尽情地玩耍,尽情的嬉戏,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第7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1 从文本的矛盾处反思,超越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信教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生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生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生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生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生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生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生2:把“禾苗”改为“麦苗”。

生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例如批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老师们习惯用“√”和“×”来告诉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上有许多“×”后立即把本子盖住,怕被同学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本子藏在桌洞里就出去玩了,好像错题与他无关。面对这一现象,有位教师仔细分析后改变了以往作业批改的方式,用“?”代替了“×”。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就在错字或错题后边打了个“?”。自从用了“?”后,孩子们看到错字后会立刻皱起眉头,观察思考并及时动笔给予更正,速度很快。改对了,这位老师在下边打上“√”,如果作业中的错误没改对,“?”仍不动,似乎在盼望着学生去思考,去检查,直到改对为止。

第8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过去,沿着青龙江而上到了萧江老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面江而建六角飞檐的望江亭。青龙江长年淤积成为现在的双庆路街道,道旁的望江亭紧傍一块孤立而突兀的孤岩,而孤岩顶上竟然长着一棵遮天蔽日的榕树。

这棵树少说也有数百年的高龄,腰围之粗要五六人才能合抱过来。那盘曲嶙峋的树根穿出石缝,暴露在行人目光之中;又在气根的陪伴下互相扭结,明目张胆地穿过街面,扎入地底。高大的树干已经开裂,而树枝竟还是那么青翠挺拔;枝叶茂盛,绿荫如盖。穹隆形的树冠覆盖着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地,也遮掩着孤岩顶上后建的“双榕亭”,亭上的对联“双榕双榭听鼓听潮人换世,客来客往避风避雨坐何妨。”更为双榕双亭增光添彩。

你可以想见:当年这榕树孤长在这上无半点泥土,下缺水源滋润的孤崖顶上,经年累月靠的是天然雨露和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来维持生长;双榕树忍饥渴,熬霜雪,历经数百年,至今竟成树木之冠,这是何等的顽强!

经过双榕树循着老街往南走,就看见老菜场北面一口古老的水井,就是“樟水井”。井水冬暖如汤,夏凉如冰;入口甘甜,回味清香,真是泉水中的佳品。井水因井里生有樟抱榕的奇树而得名。

早在数百年前,萧江街仅有居民十几家,傍青龙江居住而饮用淡水奇缺。因而大伙出钱出工,在远离青龙江紧依桔坡山处凿开了一口井。井筑好不久,井壁上竟长出一棵樟树苗和一棵榕树苗。俯视井水,两棵树倒映井底,犹如同根相连,竞相比高。几年间,樟树竟慈母般地伸出丫杈紧紧拥抱着榕树,那榕树也像乖巧的孩子紧紧偎依在樟树怀抱里。人们就把这两棵树合称为“樟抱榕”,那涓涓清澈的井水就从这树根缝间流淌出来。又过了几十年,不知什么原因,那棵榕树枯萎了,只剩下一棵樟树。后人就把这口井叫“樟水井”。

樟水井在萧江还没自来水以前,是镇上居民的唯一水源。樟井水旱天不枯,雨天不溢;方圆数里的居民饮用也是樟井水,岁月流淌,樟水井依旧,偶尔自来水断流,人们还可以见到樟水井周围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等候打水的奇观呢。

“桔坡圣庙鼓声闻,面设宴席君客行。初一声震十五闻,胜迹流芳国内振。”讲的就是远近闻名的萧江大鼓。

萧江大鼓座落在浃底殿。据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萧江人民为了抵御沿着鳌江上溯入侵的倭寇,筹集资金在娘娘宫建造一面大鼓,以齐民众壮军威。清乾隆三十五年再造大鼓,其鼓面直径为2.30米,高2.50米,竹钉九百多枚,鼓桶用了六十块木板。鼓面上用彩色瓷漆画有双龙戏珠和流云焰火,那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鼓面上可以摆放一张“八仙桌”,四张长高凳上坐满八个人,端菜的还可以在边上走动呢。如果擂一下大鼓,从初一直至十五还能听到鼓声的余音呢。足见大鼓之大,鼓声的宏亮了!萧江大鼓的名声由此播及浙闽赣等地。

第9篇:坐井观天续写范文

1965年6月30日,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来到井冈山参观访问。此前,郭沫若陪同外宾到杭州时,遇上了刚刚从井冈山下来的,谈到了井冈山的发展和变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动员他上井冈山看看,说井冈山一定会引发他的诗兴。还提醒郭沫若带上“文房四宝”,给井冈山留点墨迹。于是,郭沫若下定决心来到了向往多年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当时,郭老已年逾古稀,但在的提议下,他不辞辛苦、不畏盛暑,从广东东江转入江西的瑞金、赣州、泰和,沿着当初走过的路上了井冈山。郭沫若沿途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给井冈山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冈山上诗情涌

郭沫若是6月30日从泰和上山的。汽车路过桐木岭哨口时,郭老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林木,蜿蜒曲折的公路,连绵起伏的群山,想到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当即吟《过桐木岭》诗一首。

风来桐木岭,人上井冈山。

千曲萦公路,群峰卷巨澜。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

阳光弥六合,红星万古丹。

当天晚上,郭沫若入住井冈山宾馆,当地党政领导送郭老进卧室时说:“郭老今天旅途疲劳,早点休息。我们晚上要参加茨坪范围的干部群众纪念建党44周年纪念大会。”郭老一听:“啊!明天是党的生日,我却忘了,我也是共产党员,再疲劳也应该参加纪念会。”

晚上七点半,郭老兴致勃勃地走进茨坪大礼堂,登上舞台向群众招手致意。当地领导作完报告后请他讲话。在与会群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站起来向大家连鞠三个躬,说:“我今天刚来,讲话就免了吧!”晚会结束,郭老回到房间后,心情格外激动,随即填词一首《在茨坪迎“七一”——调寄〈念奴娇〉》,抒发了对党和同志的深情厚谊。诗中赞道:

红旗高举,井冈山,

革命名山第一。

挺立罗霄山脉上,

连跨赣湘六邑。

唤起工农,坚持战斗,

一年零四月,

燎原星火,烧遍天南地北。

梭镖血话当年,刺折锋尖,

刻字铭农协。

五寸竹钉埋哨口,

顽敌魂飞胆裂。

桐木岭头,黄洋界上,

五哨拱辰极。

环球共仰,万岁欢呼主席!

7月1日,郭老怀着崇敬的心情,首先瞻仰了红军烈士墓,接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在黄洋界哨口的槲树下,郭老凝眸远望,看到脚下是当年毛委员、朱军长带领井冈军民挑粮上山的小路,仿佛自己站在天地之间,视线更加开阔。这不仅仅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更是中国走过的漫长革命道路,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唤起工农千百万打出来的啊!当即,作了《黄洋界》诗一首。

海拔一千六百米,万岭望黄洋。

雄关如铁谁能破,小径挑粮岂可忘。

五里横排遗槲树,千秋蔽芾胜甘棠。

杜鹃今已花时过,百战壕边草木香。

鼎力相助获手迹

离开槲树,郭老来到黄洋界哨口工事时,正值井冈山管理局组织工人建筑一座12米高的立式钢筋水泥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郭老很关心碑文内容,陪同人员向郭老汇报说,打算把碑建好后,在碑的背面镌刻上于1962年重上井冈山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的正面则镌刻上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以歌颂1928年8月30日井冈山军民击退湘赣两省敌军的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郭老说,两位伟人的手迹镌刻在纪念碑上,能极大地丰富黄洋界哨口参观的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成为上井冈山的人们必来之地。

当郭老了解到,井冈山找不到《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的手迹时,当即答应说,待他回北京后,请重书一遍。郭老回京后专门为这件事向作了请示,满足了井冈山同志的愿望,重新书写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郭老立即将影印件寄给井冈山。井冈山的同志收到郭老寄来手迹的摄影件后,便遵照郭老的意见,将这首诗词手迹放大,并精心竖排镌刻贴金在纪念碑的正面,背面则镌刻贴金同志的亲笔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7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新增加了一座横碑,正面为《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原有的竖碑,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名改在正面,背面改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郭老当年的鼎力相助,我们今天才有幸欣赏到那独特的书法艺术,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伟人的风范。

攀藤登山下龙潭

郭老登山期间了解到井冈山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也很优美。井冈山的负责人说,自然景观很多,可惜都没有开发,路也没有修,行走十分困难。郭老坚定地说:“再难走,你们也得让我去参观一个风景点。”就这样,郭老攀藤下龙潭,成了一时的佳话。

7月3日,郭老一行乘车到小井后开始步行去龙潭,要到龙潭口得先爬一座小山,一条羊肠小道在山林中蜿延回旋。郭老看到两旁郁郁葱葱的竹林、千姿百态的古树,不停地赞道:“真是一个好地方,可以称得上一个植物园,你们要保护好,要留得青山在啊!”登上山头,向下看,方知脚下竟是万丈深渊。向北放眼望去,秀丽风光扑面而来,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此时,郭老早已被这峡谷的壮观景象所吸引。

“两旁山青倚深崖,谷中清泉流曲间。”下龙潭要过三道关:第一关“鹰嘴岩”,这是一个两崖对峙、中间凌空的大峡谷。为了郭老的安全,南昌军事学校的战士奉命为郭老开道,他们预先架好了一个平平的云梯,每个人逐个坐在梯子上,蹲下身慢慢地移动。崖对面就是“鹰嘴岩”,这是一块凌空突出的麻石,因状如鹰嘴而得名。站在这里俯视,只见第一瀑如同一条白练夹在谷间,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飞浪喷玉,气势磅礴。郭老坐在“鹰嘴岩”眺望着,思索着,久久不愿离去。平时郭老听人讲话要用助听器,这时他却从耳朵里取出,对陪同人员说:“我听到这瀑布的声音,真大啊!”

绕过鹰嘴岩,到了第二关。这是一堵10米高的绝壁,它挡住了去路,又没路可绕,非要从绝壁顶上攀过不可。战士们用一根绳子捆在腰间,然后脚蹬石峰,双手握绳,可以慢慢攀过去,但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而言却非常困难。没有办法,只好几个年轻人先上,然后站在岩石顶上,再把绳子系在郭老腰间,并让他用手攀住一棵大树的藤条,慢慢地吊上去,然后再往下吊,不一会儿,总算翻过了绝壁,一行人又顺着树上砍的刀痕(引路记号)往前行进。一路上,只见山连着山,树挨着树。人们脚踏着几寸厚树叶,软绵绵胜似地毯,头顶着阳光投下的条条光柱往前走。郭老边走边说:“这样攀登游览自然风光,别有一番滋味,这在其他地方是欣赏不到的,要不了20年,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风景名胜地了。”

休息片刻后,到了第三关,这是一座城垣般笔直高耸的悬崖,如果抬头望崖顶,帽子都会掉在地上。洒下一路汗水,费了一阵工夫,人们终于下到潭底,在一处山崖下休息。潭旁有一棵从岩缝中横长出来的树,树干横架在水潭上,郭老兴奋地跨坐在树上,脱下鞋袜,双脚伸入水中悠然自得地说:“这水很凉,冰得满身舒服,如在年轻时我会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休息片刻后继续往前走,只见地上长满了各种兰花,高大的含笑树盛开鲜艳的花朵,幽幽清香令人陶醉。郭老说,龙潭的景色真美,美极了!很值得开发,这是陶冶人们情操的好地方。郭老一行游到三潭便往回攀登,所以在他的《龙潭》诗中只写了三潭,其实龙潭大小潭共有5潭18瀑。随后,郭老赋《龙潭》诗一首:

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能锁深岚。

不忘重嘱留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