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子宫肌瘤切除术精选(九篇)

子宫肌瘤切除术

第1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妇女最常见的骨盆腔肿瘤,35岁以上的妇女大约1/3有肌瘤的存在,但是仅有其中的1/3需要治疗。它最常引起的症状就是经血过多、疼痛和直接由肿瘤压迫造成的不适,如:频尿和腹胀等。

传统的子宫肌瘤外科疗法包括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切除术。前者多适用于已完成生育计划的妇女,后者则适用于仍想保留生育能力的妇女。由于有愈来愈多的妇女即便已完成生育计划却不愿接受子宫切除手术,所以所谓的器官保留手术治疗,也取代了许多子宫切除手术。

在子宫保留手术治疗中最具传统色彩的当属肌瘤切除术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为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大不相同,除了腹部传统手术可全部适用所有肌瘤患者外,另外3种方式的手术则必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适用的范围较小。肌瘤切除手术无论经由怎样的方式来操作,以往最为人诟病的几项争议包括:手术当中的出血较多,有时甚至必须输血;术后引起的骨盆腔粘黏;有1/5的患者在肌瘤切除手术后,经血过多的症状仍然没有改善;以及接近1/2的患者在肌瘤切除手术后5年内又再度复发,1/4的患者最后终将接受子宫切除的命运。

新一代的治疗技术包括1995年法国人Ravina所研发的子宫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这两种治疗的特色是侵犯性较小、恢复快速,但是由于肌瘤仍留在子宫内必须俟其变性才能够萎缩(6个月缩小80%),所以压迫症状的改善比较缓慢,而且因未取出肌瘤化验,确定良性或是恶性(虽然恶性机率只有1‰),也引起部分患者的疑虑。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却对肌瘤所引起的经血过多症状有接近百分之百的疗效(去掉子宫肌腺瘤后),却是不争的事实。

1 方法

有鉴于此,笔者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集了105例子宫肌瘤患者接受肌瘤切除手术后的结果来做比较。其中因9例患者切除手术后的化验结果是"肌腺瘤"而去除掉不做比较,只剩下96例真正的子宫肌瘤患者来做分析、比较。其中55例患者在做肌瘤切除手术前先将子宫动脉结扎起来,另外41例患者则只做单纯的肌瘤切除手术,不结扎子宫动脉。操作方式采用传统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实施,肌瘤大于6cm,2个以上采传统剖腹方式,如果小于6cm,两个以内则采腹腔镜手术方式。追踪时间至少13个月,平均18个月。

2 结果

结果发现先做子宫动脉结扎手术再做肌瘤切除手术,平均出血量是30ml,只做肌瘤切除手术的平均出血量是100ml,显见前者优于后者,原因是先将子宫动脉血管阻断后,在实施肌瘤切除手术时,尤其是当多发性肌瘤时,止血效果更明显。

3 讨论

如果同时做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术后经血过多的症状百分之百完全改善,但是如果仅做肌瘤切除手术而未合并子宫血管阻断手术,则仅有76 %患者经血过多症状获得改善,24 %患者在术后仍有经血过多症状。原是因在做肌瘤切除术时,医生多取出较大或肉眼容易辨别的肌瘤,可能遗漏了较小和隐藏在子宫腔内的肌瘤(医生在手术时多避免切开子宫腔),所以也许是这些较小和隐藏的肌瘤造成经血过多的症状,而不是那些大的,表浅的肌瘤引起经血过多。但是从子宫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得到的经验显示,二者都可以同时破坏所有大大小小的子宫肌瘤,便它们丧失生命力。

再一项理论上的可能成果是因为子宫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尽管有失败的例子(多和子宫肌腺瘤或操作技术上的瑕疵有关),迄今却未有复发肌瘤的例子出现,可见它们的治疗是非常全面性的,可以破坏所有大小肌瘤;也是先发制性的,它们甚至可以摧毁已存在子宫内的种子肌瘤,这些种子肌瘤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长大成有症状的肌瘤,所以当我们将这种子宫血管阻断术的理念融入传统的肌瘤切除手术后,可以预期的是肌瘤复发的机率将微乎其微,因为从公元1912年以来,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指出子宫肌瘤的血流供应来自子宫动脉,赖以维生的养分切断后,如何再衍生新的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都有治疗后成功怀孕、生产的例子(腹腔镜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后,已有15例怀孕)。由此可见子宫肌瘤组织不同于正常子宫组织,前者因子宫动脉阻断而毁灭,后者却可因为其他的子宫侧枝循环而维持生机和功能(月经、怀孕和生产)。所以这也证明这种由子宫血管阻断术辅助的肌瘤切除手术也可安全的使用在未完成生育计划的妇女。

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改善了肌瘤切除手术盲点:出血过多;经血过多症状治疗失败(20 %);子宫肌瘤复发(50 %),造成革命性的进展[1]。

第2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功能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临床良性肿瘤之一,其传统的临床治疗方式有: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药物治疗等[1-2]。近年来,开腹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需要针对性的选取最佳的治疗方式,而且不同的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盆底功能的影响也不同[3],因此,本次调查研究立足于本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开腹下行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下行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期望能够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的对本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开腹下行子宫肌瘤剔除的治疗方式,49例患者的年龄为(24~48)岁,平均年龄为(35.2±4.5)岁,其中单发肌瘤患者有14例,多发肌瘤患者有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下行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49例患者的年龄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36.4±3.8)岁,其中单发肌瘤患者有15例,多发肌瘤患者有3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之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均是在患者月经干净3~7d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察组:采用开腹手下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并且患者要采取平卧位,在手术治疗前,要确认肌瘤的确切位置、大小以及数量,确认之后,切开患者的皮肤以及皮下脂肪组织,并且将腹直肌前鞘剪开、分离钝性腹直肌,完成之后,切开患者的腹膜,然后进入腹腔,最后经阴道将患者的子宫取出切下的子宫,最后利用薇乔线缝合阴道顶端和盆腔腹膜;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下行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患者的麻醉方式、卧位方式等均与观察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切除患者的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并且需要在分解处将患者的子宫颈颈膜切开,子宫颈颈分离、切断,并且缝合阴道周围组织,经阴道将患者的子宫取出切下的子宫,最后利用薇乔线缝合阴道顶端和盆腔腹膜。

1.3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用?字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 经过临床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1年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对照组患者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22.45%(11/49),观察组患者为6.12%(3/49),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已经成为妇科最为常见的临床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4-5]。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方法一般采用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6]。子宫肌瘤临床表现常出现两种病理状态,即:单发肌瘤和多发肌瘤,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取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6.12%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1年内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下降到22.45%。这是因为子宫肌瘤剔除治疗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面比较小,并且能够有效的保留子宫,维持卵巢的正常血供,维持盆底功能的正常运作,而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方式需要切除子宫,会导致卵巢供血不足,卵泡发育差,从而造成患者的盆底功能减退[7-8]。因此,在患者病情的允许下,应该尽可能的选取的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治疗方式更加适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洪波.52例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272.

[2]吴凡,肖静,欧爱华,等.改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应用价值探讨[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2,2(4):27-31.

[3]张华,朱颖军,林婉君,等.3种不同入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247-250.

[4]姚立丽,张云山.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2):43-44.

[5]吴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398-5399.

[6]李莉,赵银卿,阮宝华,等.三种不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RAAS系统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8):1122-1124,1128.

第3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护理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肿瘤之一,育龄妇女常见,30~50岁多见,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1)。持续的雌激素作用,短时间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长期则发生子宫肌瘤为了防止瘤体的继续生长与恶变,对于该病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通过手术方法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且效果较好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手术护理工作,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及促进健康起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1年7月―2012年 10月5月收治46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35-53岁,平均46岁,其中肌壁间肌瘤33例,浆膜下肌瘤12例,粘膜下肌瘤1例,经子宫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效果满意。

1.2 手术方法 46例患者中23例行子宫全切除术,2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术后均痊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心理波动大,表现为恐惧、紧张,少数患者处于更年期,情绪不稳定,易怒。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是为了防止病变发展造成不良后果,是治疗疾病的最好途径。多与患者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态度要诚恳,让患者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根据手术方式有重点地进行皮肤准备,术前3天冲洗阴道,1次/天。术前1天晚餐应减量或进流质,手术前一晚要清洁灌肠。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6小时,并嘱其排空膀胱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留置导尿管。

3 术后护理

3.1 全麻术后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直到病人完全清醒。第二天可取半卧位,以减轻伤口的张力,有利于局部血液回流。卧床时要勤翻身,24小时后可酌情下地活动,以防止肠粘连和下肢血栓形成术后咳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

3.2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待平稳后每天测量1~2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意识、表情变化及肢体温度、末梢循环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 注意观察阴道流血及伤口渗血情况,如流血过多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4 注意观察尿液的色、量、性状有无改变。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每日用0.02%碘伏棉球擦洗会阴1次,直至尿管拔除,以免感染。

3.5 及时向病人说明术后伤口疼痛的原因、可能持续的时间,告诫病人止痛药不宜多用的原因,鼓励病人用毅力战胜疼痛,帮助病人使用耳压疗法止疼。术后24小时内可根据病人疼痛情况及医生的医嘱给予止痛剂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3.6 向病人介绍营养配餐及提供足够营养的重要意义。术后第一天静脉补液,第2~3天给予半流食,三天后可进食普食。未排气前禁食牛奶及甜食,以免产生肠胀气。鼓励病人多食高蛋白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促进伤口愈合。

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4.1 腹胀 早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勤翻身,床上坐起,以后逐渐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如术后第3天仍未排气,可针刺足三里,也可肌注新斯的明0.15~1mg。

4.2 尿潴留 利用条件反射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热水袋敷下腹部,轻轻按摩下腹部刺激膀胱平滑肌收缩;也可针刺三阴交穴,如以上方法无效,可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

4.3 术后咳嗽 腹部手术由于刀口疼痛,病人不敢咳嗽,易致痰液淤积,导致肺炎发生。术后嘱病人咳嗽时,应用双手压住切口两侧,以利于用力将痰液咳出(3)。

4.4 伤口感染 若术后2~3d发现刀口疼痛,体温升高,应及时检查切口,发现针眼红肿,应及时用抗生素。

4.5 其它 不要吃辛辣生冷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下身的干净卫生,不要激动,更不可以同房,注意环境,不要感冒,要有足够的睡眠。

5 做好出院宣教

子宫肌瘤伤口一般术后6~7天拆线,拆线后患者可回家休养。此时,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以下健康指导:

5.1 饮食 除医生特别指定外不需要任何禁忌,建议多摄取高蛋白、高纤维食物。

5.2 复诊 定时服药、定期复查,如出现高热、大量阴道流血、休克、异常分泌物或伤口红肿、疼痛、化脓等情况应立即返诊。

5.3 休养 居室保持清洁,通风良好。注意个人卫生,可于出院后一周沐浴,但要注意保护伤口。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家庭和睦、心情愉快均有利于身体尽早康复。

5.4 运动 术后2日内避免提重物、抱小孩、拖地板、登高取物等动作,以防止伤口开裂。半年内避免从事增加骨盆充血的活动,如久坐、跳舞等。

6 讨论

就子宫肌瘤而言,手术治疗是当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而科学的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重要保证。对子宫肌瘤手术期患者护理的正确有效与否,关系到疗效和患者的康复。所以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追求人性化的服务,关心体贴患者,配合医生以达到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媛媛,乔福元,刘海意,等.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93例治疗分析[J].实用妇科杂志,2010,1(26):40.

第4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护理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有不正常出血、继发贫血、盆腔压迫症状和疼痛及生殖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健康。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少、腹部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子宫肌瘤中,年龄35~65岁;肌壁间肌瘤60例,浆膜下肌瘤21例,黏膜下肌瘤14例,肌瘤直径2.5~6 cm,患者术前血红蛋平均68 g/L(40~100 g/L),术前均经B超明确诊断。

1.2 方法 腹腔镜系统由光学系统、充气系统、冲吸系统、电外科器械系统、旋切装置和腹腔镜专用器械组成。患者取截石位,以0.5%碘伏常规消毒腹部及会手术野皮肤,0.05%碘伏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放置举宫器,连接固定摄像头、冷光源、双极电凝、粉碎机、气腹管、冲洗管,人工气腹,在脐部、左下腹、右下腹各开10 mm、5 mm的切口插入鞘壳并置入内窥镜及特殊器械,确定子宫肌瘤的数目并进行肌瘤切除,缝合子宫创面,用旋切器旋切取出肌瘤,冲洗腹腔,注入甲硝唑,撤离器械缝合腹部切口。

2 护理配合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对腹腔镜缺乏了解,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手术出现危险而产生紧张情绪,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镜手术有关知识及其优越性,以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2.2 术前准备 腹腔镜手术无菌要求严格。我院采用臭O2空气消毒仪消毒2次/d,60 min/次,室内净化空调系统术前30 min开启,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湿度40%~60%。术前1 d应重点查看器械,调试仪器。术前1 d访视患者,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向患者介绍术前注意事项,缓解紧张情绪,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提高手术的耐受力,术前清洁脐部,禁食,注意休息。

2.3 术中配合 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摆好截石位,根据医生的操作习惯把各种仪器放于合适的位置。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连接固定摄像头、冷光源、电凝、粉碎机刀头、气腹管、冲洗管等。及时开启各仪器和调节各参数,一般双极电凝的使用功率为20~25 W,腹腔内压力保持在12~13 mm Hg(1 mm Hg=0.133 kPa)。适时摇床于变换,穿刺腹腔时患者取平卧位,当腹腔内注气将近结束时,逐渐转成头低臀高15°~20°,手术结束前进行盆腔冲洗时可将患者由头低臀高转变成35°头高臀低位,当液体基本冲洗干净后再将患者恢复为水平位。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给药。手术完成后,关闭各仪器,帮助患者卧于舒适的,穿好衣裤,注意保暖。切下组织浸没于10%甲醛溶液中送病理检查。

2.4 术后处理 术后器械先拆卸各部件,充分打开轴节,用流动水冲洗表面残留物质,用软毛刷反复刷洗,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纱布擦干后用多酶洗液浸泡吹干后上油,清点登记放到专柜中锁好。腹腔镜属于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求轻拿轻放,切忌碰撞,应有专人负责。乙醇和乙醛复合物不得用于器械腔道清洗,因其可使残留蛋白质变性、凝固并黏附或导致器械孔腔变形受阻,影响以后的清洗消毒。

3 结果

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用药少等优点。本组平均手术时间72 min,平均出血量80 ml,平均住院3 d。本组术中无一例中转,无一例灼伤、压疮、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正逐步成为许多妇科手术治疗的新模式,护士应注意手术进程,适时调整患者,同时密切观察病情,熟悉手术步骤及器械的正确应用,及时准确传递器械,使用时防止磕碰,及时清除关节部的血污,保持器械的良好性能,有效配合手术。手术中操作熟练、配合协调、缩短手术时间,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本组例患者无术后感染者,均全愈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

[2] 李静.腹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当代护士,2006(5):8.

[3] 李瑾.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440.

第5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 妊娠;子宫肌瘤;肌瘤切除;疗效分析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常见妊娠合并症, 可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于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能够避免二次手术, 减少患者经济与生理负担, 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有待商榷[1]。本次研究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产妇62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2年12月某院妇产科接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并行剖宫产术中124例, 年龄21~41岁, 平均(27.1±4.2)岁;初产妇101例, 经产妇23例;伴有剖宫产术史者4例。合并肌瘤情况:多发肌瘤者42例, 单发肌瘤者82例;肌壁间70例,黏膜下42例, 浆膜下12例;术前发现71例, 术中发现53例。按照入院顺序将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 两组患者年龄、子宫肌瘤分布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行剖宫产术, 术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行硬膜外麻醉, 起效后以腹部横行切口行子宫下段剖宫产;观察组在剖宫产结束分娩成功后, 向宫内注射20 U宫缩素;给予氯化钠、20 U宫缩素配置500 ml, 静脉滴注, 缝合切口;研究组行子宫探查, 见子宫肌瘤, 以甲硝唑溶液冲洗子宫, 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子宫肌瘤剔除术:若肌瘤处于肌壁间且直径>6 cm, 于肌瘤底部及四周注射宫缩素10U与生理盐水10 ml后剔除肌瘤, 冲洗子宫后以1号线连续8字缝合, 后行连续包埋法缝合浆膜, 手术完成[3]。

1. 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宫缩素使用量, 并发症不良反应。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 P

2 结果

2. 1 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宫缩素用量、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 2 手术结局与并发症比较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未见大出血患者, 两组间尿潴留并发例差异不显著(P>0.05), 研究组剧烈疼痛率、合计并发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P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妊娠合并症, 并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 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妊娠期因子宫内血流供应丰富, 客观上增加了子宫肌瘤的并发率[3]。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妊娠结局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现阶段伴有子宫肌瘤育龄妇女孕前多在医师的指导建议下先治疗子宫肌瘤再计划生育, 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例数仍较多。若肌瘤病情较重, 行阴道分娩风险较大, 多行剖宫产术, 但是否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 学术界争议较大[4]。曾经, 剖宫产术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是禁忌手术, 手术安全得不到保证, 但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安全性已能满足临床需要, 手术安全性较高, 本次研究中62例均获成功, 术中未见大出血者。

本次研究中剖宫产术后行子宫肌瘤其手术时间、术中缩宫素使用量高于未行肌瘤剔除者, 此为肌瘤剔除术客观需要。观察组术后并发症高于对照组, 但并发症均为轻度, 且多为术后并发, 对妊娠结局影响较小;考虑到行二次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 剖宫产术后行子宫肌瘤剔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外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可预防肌瘤变性, 提高产妇长期预后水平[5]。

综上所述,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手术安全可靠, 虽可能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但可规避二次手术的风险, 预防肌瘤变性, 提高长期预后水平;因此医师在选择术式时, 应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 据肌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积极行肌瘤剔除, 以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尚梅.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24(10):1199-1200.

[2] 刘秀丽,唐媛,陈思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80例治疗分析.河南中医, 2013,37(B04):45-46.

[3] 张流.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84例临床分析.河南中医, 2013,37(B04):95-96..

第6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剥除术;卵巢功能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常见良性肿瘤,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目前主流术式以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剥除术为主,这些术式对患者子宫肌瘤的大小、患者年龄、有无生育需求有一定要求,但是总体上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卵巢血供和内分泌功能有何变化则是当前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为分析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子宫切除对卵巢血供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实施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实施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并且顺利实施子宫肌瘤剥除术和子宫切除手术,签署研究同意书。90例患者中50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40.4±3.6)岁,宫颈肌瘤6例,宫体肌瘤44例,其中壁间肌瘤27例,浆膜下肌瘤14例,粘膜下肌瘤9例,将其定为A组;其余40例行子宫切除并保留附件手术,患者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40.7±3.3)岁,宫颈肌瘤4例,宫体肌瘤36例,其中壁间肌瘤23例,浆膜下肌瘤12例,粘膜下肌瘤6例,将其定为B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手术时间选择患者经期后第7~10 d,在患者术前、术后第6个月检测其雌性激素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评价内分泌功能。抽取患者静脉血3~5 mL,雌性激素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所用试剂由北京斑珀斯技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仪器为上海核辐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SN-682型C计数仪,试剂盒由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观察不同时间段患者卵巢雌性激素变化情况,对比手术效果。患者卵巢血供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变化情况。

A组(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前常规检查,禁食禁水,排空膀胱,做好手术准备。手术行硬腰联合麻醉,在患者下腹部正中或耻骨联合上做切口,经切口探查子宫肌瘤位置、大小、数目,决定子宫切口。肌瘤切除前,在峡部左右侧阔韧带无血管区各做一小切口,贯穿止血带,暂停供血,手术中平均每10~15min放松1次。在肌瘤表面血管较少位置做切口,深至包膜并做钝性分离,肿瘤成功切除之后缝扎残端。粘膜下进入宫腔切除肌瘤,浆膜下肌瘤患者可贴近子宫壁夹住瘤蒂,切除肌瘤[1]。术毕,给予全面治疗护理,预防感染。

B组(子宫切除并保留附件手术):术前常规检查,禁食禁水,排空膀胱,做好手术准备。手术行硬腰联合麻醉,在患者下腹部正中或耻骨联合上做切口,经切口探查子宫活动度、大小及宫颈情况。切断圆韧带,钳夹切断卵巢韧带和输卵管间质部,缝扎断端。沿子宫打开阔韧带前叶和反折腹膜,分离膀胱,达子宫峡部,并作从两侧做剪开处理。处理子宫血管,残端缝扎。暴露峡部,在峡部做环形切口贯穿宫颈管粘膜层,完成子宫的切除。术毕,给予全面治疗护理,预防感染。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反应主要以阴道流血、发热为主,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不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其他并发症。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卵巢功能变化对比见表1。对比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雌性激素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FSH、LH水平较术前均有所提高,P、E2水平则明显降低,其中以B组患者雌性激素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卵巢动脉血流参数对比见表2。对比结果显示,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Vmax、Vmin均有所下降,RI、PI参数均有所上升,其中以B组患者变化更为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妇科良性肿瘤,临床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年龄30~50岁的妇女,考虑到治愈率和复发率,手术治疗成为首选[2]。目前较常用的术式以子宫肌瘤剥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为主,对于患者而言,术式选择依照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身体耐受、有无生育需求及年龄酌情选择,需要在顺利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小对卵巢内分泌和血供的影响[3]。对患者而言,卵巢内分泌重要器官,无论是卵巢的发育、卵巢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的分泌都依赖其所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子宫切除不仅会对卵巢雌性激素分泌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卵巢血供情况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切除卵巢不仅会导致血供明显减少,雌性激素减少或失调,还会导致卵巢间平衡混乱,导致内分泌紊乱[4-5]。

本次研究主要对比子宫肌瘤剥除术和全子宫切除保留附件手术对患者卵巢雌性激素E2、LH、FSH、孕激素P的影响以及对卵巢血供Vmax、Vmin、RI、PI的影响,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术式都会对患者卵巢血供和内分泌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全子宫切除术式明显影响较大,患者卵巢血供情况、内分泌水平都在手术前后出现了剧烈变化,证实了这种术式对女性患者身体的影响偏大。临床研究中对患者年龄及卵巢内分泌功能变化也有研究,证实年龄增长会导致卵巢内分泌功能减退[6],对于同年龄段分别实施子宫肌瘤剥除术和全子宫切除保留附件手术的患者而言,无疑后者子宫卵巢功能衰竭的进程会加快,所以,考虑到卵巢与子宫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尽量保留卵巢的前提下选择子宫肌瘤剥除术无疑效果更好一些,有助于延缓患者卵巢功能减退,保护内分泌功能,减小雌性激素失衡可能性,同时保证患者月经状态的正常,将手术对患者身心状态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7-8]。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子宫切除均对患者卵巢血供及内分泌功能都有一定影响,但是子宫肌瘤剥除术影响较小,有助于延缓患者卵巢功能减退,保护内分泌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琴,吕伟霞,张炎.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20(20):30-30.

[2]张茹.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的影响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8):908-908.

[3]柯秀权,王玉蓉,陈水莲.不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内分泌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15-1916.

[4]曲雯雯,黄薇.子宫肌瘤术中卵巢去留和对内分泌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2,4(3):46-46.

[5]楼旭阳,陈素华,倪伟平.两种子宫切除术对术后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32-33.

[6]齐辉,蒋利华.全子宫切除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性生活变化[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5):253-254.

第7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切除术 微创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32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生殖道良性肿瘤之一,子宫肌瘤的治疗有期待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和进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也逐步开展。现将应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74例,年龄23~47岁,平均33.6±4.5岁;有蒂浆膜下肌瘤23例,阔韧带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16例,无蒂浆膜下肌瘤20例。肌瘤直径1.5~8.2cm,平均5.1cm。所有患者均无盆腔手术史,术中未行除肌瘤切除术以外的其他手术。术前均经彩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常规进行全身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常规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月经异常者行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按自愿情况将7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肌瘤数目、最大肌瘤直径、最大肌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气腹形成后经脐缘下插入腹腔镜,于左右下腹相当于麦氏点水平分别穿刺入10mm及5mm的Trocar,必要时可于耻骨联合上偏左另作一5mm Trocar。镜下观察肌瘤的大小、位置及类型。在设定的子宫切口处注入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10ml,用单极电钩于肌瘤表面纵向切开子宫浆肌层3/4,以大抓钳或肌瘤钻钻入瘤核提起,再以另一弯钳贴近肌瘤组织钝性或锐性分离假包膜,将肌瘤完整切出。必要时以双极电凝电凝肌瘤基底部出血点。0号薇桥线连续锁边缝合子宫创口,闭合残腔,肌层缺损较深者采用双层缝合。切除的肌瘤组织经粉碎器旋切后自Trocar取出。对照组按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方法操作。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无尿潴留、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不适。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生活恢复自理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女性婚育年龄的推迟,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对生育内分泌健康状态日益重视,更多的妇女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要求子宫肌瘤切除术。传统手术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但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恢复慢。

随着微创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提高,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适用指征不断放宽。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下床早,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腹部仅有3个小切口留下的瘢痕,符合当代女性美体的需求,尤其对肥胖或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合并症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更是一种理想的术式。术中反复冲洗腹腔,镜下直视负压吸引,且盆腔内残留液体少。可清楚地观察创面是否渗血,一旦发现可及时处理;术后吸收热及医源性感染机会少,术后病发生率低;保留了子宫,可以维持正常月经和生育功能。本研究治疗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说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秀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7(9):94-95.

2 曹莉莉.63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1):56-57.

3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210.

第8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切除术;复发;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b)-008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ifepristone on the recurrence pre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myoma after myomectomy. 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June 2014,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anning City 86 patients with myoma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s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myomectomy,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not given any drug treatment after myomectomy,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ccepted treatment of Mifepristone after myomectom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urrence rates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6 months and 2 yea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time were (15.23±5.64) month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14±4.15)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vagina bleeding quantity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was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and menstrual recovery time wa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hemoglobin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FSH, E2 and 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4.65%,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0.2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Oral Mifepriston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in preventing recurrence of patients with myoma after myomectomy. It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ifepristone; Myomectomy; Recurrence; Effectiveness; Safety

子宫肌瘤是发生于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的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发病率高达30%左右,且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发生及发展与染色体遗传、体细胞突变及激素水平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3]。子宫肌瘤可导致痛经、月经紊乱及压迫症状等,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法保留患者盆腔结构完整性及生育能力,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然而子宫全切除术虽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复发,但不适于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属于一种卵巢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协同刺激肌瘤生长,孕激素水平亦与其发病有关,因此,作为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子宫肌瘤[4]。本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肌瘤切除术后复发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8~54岁,平均(43.1±6.3)岁;平均病程(2.3±0.5)年;平均孕次(2.1±0.8)次;平均肌瘤直径(2.6±0.3)cm;肌壁间肌瘤30例,浆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5例。对照组年龄29~52岁;平均(42.6±5.9)岁;平均病程(2.2±0.8)年;平均孕次(2.3±0.4)次;平均肌瘤直径(2.5±0.6)cm;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孕次、肌瘤大小及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中的诊断标准,经实验室检查及B超确诊为子宫肌瘤。纳入标准:①子宫肌瘤数≤7个,孕龄

1.3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打开盆腔,充分暴露术野,结合B超检查结果采用触摸法寻找子宫肌瘤,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切口位置。向子宫肌壁注入10~20 U稀释过的缩宫素,切除子宫肌瘤并以0号薇乔线进行连续缝合。切口较深者于底层“8”字缝合,关闭腔隙后再行连续缝合。观察组术后1周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25 mg/片,批号:国药准字H20033551),1片/次,1次/d,每晚禁水禁食2 h后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不予以任何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复况 术后1、3个月分别随访1次,其后每5个月随访1次,持续随访2年。随访内容包括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超声检查发现肌瘤直径≥0.5 cm、有盆腔邻近器官压迫症状及月经紊乱作为子宫肌瘤复发诊断标准。详细记录两组复发病例数及复发时间。

1.4.2 术后阴道出血及月经恢复情况 观察术后3个月内患者阴道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

1.4.3 性激素及血红蛋白水平 术前和术后抽取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同时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水平。

1.4.4 安全性评价 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况比较

两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观察组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15.23±5.64)个月,对照组为(6.14±4.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588,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性激素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血红蛋白、FSH、E2及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SH、E2及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术后2年内未见脓毒血症和局部感染。观察组仅出现头晕、恶心及面部潮红等轻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为30.23%(13/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1,P < 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衍生于单个子宫肌层细胞的单克隆良性肿瘤[5]。据报道,约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临床症状,故子宫肌瘤实际发病率远高于上述发病率[6]。子宫肌瘤体积较小时可采取保守治疗,体积较大则需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但存在创伤大、易感染、复发率高等缺点。有学者指出,20%~30%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切除术后出现复发[4]。Guarnaccia等[7]报道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未采用药物治疗的复发率高达15%~30%。复发原因可能为手术不彻底、子宫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强表达及患者为子宫肌瘤多发体质等[8]。王志启等[9]亦提出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与是否伴有红色样变有关。研究表明,子宫肌瘤行肌瘤切除术后子宫肌层仍可能存在不易扪及的瘤核,如术后不加以药物预防和控制,则极易在激素的作用下于子宫肌壁迅速再次生长出来[10]。因此,有效控制肌瘤复发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环节。

子宫肌瘤属于卵巢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及发展与机体雌、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是子宫肌瘤形成及生长的主要促进因素[11]。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形成于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雌激素可促进其生长。另外,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也易引起子宫内膜增生[12]。因此,降低或消除雌激素对肌瘤的刺激可在有效控制异位内膜病灶发展的同时预防瘤体复发[13]。孕激素刺激子宫肌瘤细胞壁上ER,与雌激素协同发挥促进子宫肌瘤发生及发展作用。此外,其通过提高上皮生长因子样蛋白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含量间接促进瘤体增长[14]。因此,有效抑制PR及ER是治疗子宫肌瘤和预防术后肌瘤复发的关键。

米非司酮属于一种新型P受体拮抗剂,临床上多用于药物流产,对子宫内膜黄体酮受体具有极高亲和力,可以强大的亲和力在分子水平与孕激素受体结合,使受体发生与P结合效应性质不同的构型变化,阻滞孕激素活性,使卵巢黄体溶解,抑制子宫肌瘤中PR基因转录及翻译,抑制PR释放效应,进而阻断PR与P结合后产生的激素生物学效应,使肌瘤缩小。此外,米非司酮亦可通过非竞争性拮抗雌、孕激素作用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抑制卵巢功能,使体内雌激素维持在滤泡早期水平,进而导致内源性孕激素缺乏,子宫动脉血流减少,肌瘤萎缩。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5]。

内分泌激素调节是女性月经周期中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腺垂体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作用下脉冲式分泌促黄体生成素(LH)及FSH,进而刺激卵巢内卵泡生长发育,同时分泌E2及P,P和小剂量E2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作用,抑制LH和FSH的分泌。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FSH、E2及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米非司酮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激素依赖型的子宫肌瘤得不到性激素的有效刺激,肌瘤体积缩小而预防复发[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月经恢复时间延长,提示米非司酮有助于减少术后子宫出血和抑制月经。抑制月经原因为服用米非司酮期间卵巢功能受抑制,卵泡停止发育而出现可逆性闭经,上述现象可在停药后消失。闭经可降低感染发生率,对促进创面愈合具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为米非司酮可阻滞子宫内膜发育,使患者处于闭经状态,进而不同程度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在减轻盆腔充血的同时纠正贫血[18]。临床研究报道,米非司酮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头晕、低下及潮热等,停药后可逆转[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仅出现面部潮红及头晕等轻度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症状消失,证实了米非司酮预防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普遍存在停药后复发问题,故米非司酮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但可作为术前用药。子宫肌瘤较大者使用米非司酮后肌瘤可明显缩小,进而为阴道及腹腔镜手术创造条件,在减少术中出血的同时保证手术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米非司酮因具有纠正贫血及促进肌瘤萎缩等特点而常用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辅助治疗。此外,米非司酮不宜长期使用,因其易出现抗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有助于降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冉淑芹,申爱方,邓昆,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应用米非司酮防止复发的效果评价[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5):401-402.

[2] Lerner D,Mirza FG,Chang H,et al. Impaired work performance among women with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 [J]. J Occup Environ Med,2008,50(10):1149-1157.

[3] 宋俊生,高岑,熊俊,等.桂枝茯苓胶囊与西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 10(12):1439-1445.

[4] 麻莉,冯莉,程波,等.较大子宫肌瘤米非司酮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5):491-494.

[5] 吴亚英,渠秋英.米非司酮预防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122-124.

[6] 张嘉茜.米非司酮与长效GnRH-a治疗子宫肌瘤52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2):239-240.

[7] Guarnaccia MM,Rein MS. Traditional surgical approaches to uterine fibroids abdominal rnyomectomy and hysterectomy [J]. Clin Obstet Gynecol,2001,44(2):385-400.

[8] 张红湘.米非司酮预防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9(10):1542-1543.

[9] 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慧,等.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2):101-103.

[10] 刘婉书,黄晓君.妇科再造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4,9(5):713-715.

[11] 王晓春,王永芳.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预防复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118-119.

[12] 刘秀敏,夏阳.GnRH-a联合补气活血汤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2):1949-1950.

[13] 张秀萍,郑冀.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患者术后复发90例[J].中国药业,2013,22(3):56-57.

[14] Murphy AA,Kettle LM,Moral AJ,et al. Regression of uterine leiomyomata in response to the antiprogesterone Ru486 [J]. Clin Endoerinol Metab,2003,76(4):513.

[15] 李菊敏,孙石磊.米非司酮与甲基素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3):249-250.

[16] 杨柳,何顺之,黄晓燕,等.米非司酮对减少子宫肌瘤术后再复发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17):2209-2211.

[17] 张娟辉.妇科再造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8(10):1438-1439.

[18] 姚明英.米非司酮联合GnRH-a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51-52.

第9篇: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切除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108-02

子宫肌瘤属女性生殖器常见良性肿瘤,多发于中年妇女,其病发率可达20%~30%,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技术凭借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妇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同时凭借该技术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逐渐成为保留患者器官的理想方法[2]。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的同时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就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具体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年龄32~56岁,平均(43.69±3.05)岁;单发肌瘤12例,多发肌瘤6例;肌瘤直径3.4~5.7 cm不等,平均(4.96±0.68)cm。对照组年龄34~54岁,平均(43.70±3.12)岁;单发肌瘤13例,多发肌瘤5例;肌瘤直径3.4~5.8 cm不等,平均(4.99±0.72)cm。两组患者年龄、肌瘤数目及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于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具体如下:于插管全麻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建立人工气腹,压力设定为12 mm Hg,于其腹部选择3个操作孔,于左髂前上棘内侧

15 mm处行第1孔,于右侧麦氏点行第2孔,于观察孔及第

1孔连线中心处行第3孔。于腹腔镜下对肌瘤部位、大小及数目等进行探查,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入口,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基本生活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干预 术前,患者多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耐心倾听其主诉,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使其做好充分的术前心理准备;向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消除其内心顾虑;向其讲解子宫肌瘤的治愈案例,增强其自信心[3]。

1.3.1.2 术前准备 对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肌瘤部位、数目、大小等具体情况,并确定最佳手术时间;了解患者其他并发症,并实施积极对症治疗,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手术接受范围内;做好备皮、皮肤护理、肠道准备等处理,术前30 min留置尿管。

1.3.2 术中护理

1.3.2.1 入室准备 患者入室后,护理人员主动接待,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核实,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等;对其禁食禁饮情况进行检查、询问,检查其是否有活动性假牙,为其妥善保管;向患者详细解释眩晕、口感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告知其为正常现象;向其讲解配合注意事项,提高手术配合度;做好物品准备工作,并对器械性能进行严格检查,主要包括腹腔镜下手术器材,如气腹机、监视系统、冷光源、电刀、观察镜、双极电凝器等[4]。

1.3.2.2 术中配合 完成入室准备后,护理人员应与医生进行全力配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待腹部充气穿刺等操作完成后,指导其取头低臀高位;协助医生进行消毒处理,预防切口感染;采用约束带将大腿固定,为其正确安装肩托,保证患者身体部位未直接接触金属,避免因变换导致患者电灼伤、滑落等不良事故的发生;保持患者静脉通道的畅通,便于及时给药;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向医生反映,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注意术中保暖,室内温度控制在22 ℃~26 ℃,避免出现术中低体温。

1.3.3 术后护理

1.3.3.1 基础护理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并对患者切口、血象变化等进行密切观察;去枕平卧,头偏至一侧,避免发生窒息;常规给氧7 h,促进CO2的排出,改善缺氧状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影响患者休息[5]。

1.3.3.2 饮食指导 术后6 h,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豆奶粉等含糖饮料,防止发生肠胀气;待患者排气后,给予正常饮食,指导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6]。

1.3.3.3 活动锻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早期锻炼,术后5 h,取半坐卧位,10 h后可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避免发生腹胀,同时可避免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的发生。锻炼过程中,应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出现虚脱、大汗等情况。

1.4 观察项目与指标

(1)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包括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2)并发症:对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3)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本研究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进食、排气、下床活动等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这一结果与崔福英[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一方面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对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桂娟,唐海玲,曾庆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微创剔除手术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3-64.

[2]王顺香.腹腔镜子宫肌瘤剥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15(23):161.

[3]陈幼娣.腹式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优化护理措施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14(6):711-712.

[4]张雪艳.优质术后护理对60例混合痔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9-60.

[5]陈幼娣.腹式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优化护理措施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15(6):711-712.

[6]黄雪娜.子宫肌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2,12(3):244-245.

[7]张瑞华.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4,16(1):173-174.

[8]谢宗洛.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3,15(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