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美工年度工作计划

第1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一、主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1、继续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创先争优开拓未来创先争优,迎党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摄影、招贴创作比赛。该活动上一学期主要进行了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讲座,及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比赛。北红色文化题材油画比赛及展览是这学期的主要活动。

2、歌颂劳动发扬传统关注民生关注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与发展“颂五一,庆五四”毕节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首届书画展。

3、艺术系“歌舞书画”联谊会(音、美、舞、设四协会)。

二、主要协会活动

1、常规评比指导活动(指导老师毕节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杨教授)

为加强艺术学习氛围提高同学之间的专业学习与交流。把协会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平时习作作品每周为一期限放在艺术楼美术专业活动走廊定期展出并由专业老师及学生欣赏学习。

2、专业培训(就协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为油画、国画、书法、素描、水粉、漫画等培训,培训接着上一学期的继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3、非专业培训(就协会发现培养行政管理宣传人才)

主要为POP及简单应用文书写作(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策划、会议记录)培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三、思想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

1、思想交流活动

户外采风活动

为作品创作和加强协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本学期春天进行一次户外采风活动。(详情见活动策划)

2、文化教学学习活动

(1)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看电影、图片播放等)

月日为国际禁毒日协会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和找相关行政部门讲解相关的知识图片展览,参与知识问答等进行禁毒思想教育。

(2)当代大学生不忘国耻教育活动

第2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得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量的军事和经济需求刺激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的高涨,因此美国的经济在此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它成功的拥有了强大的生产力、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这为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使得当时的经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很多的大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例如设计部门和独立设计事务所等陆续成立,这些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的成立为美国的工业设计以商业为目的奠定了基础,同时新一代的职业设计师也在这些设计部门中成长起来。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从包豪斯时期的形式追随功能也逐渐演变成了自己国家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即形式追随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对美国早期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成为了促进商品销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引导消费不断推出新的有效手段。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汽车设计领域为了满足商业需求,采用对样式进行设计的策略尤为突出,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有计划废止制度”。

二、有计划废止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促使它的汽车市场需求非常庞大,但是相对于大的汽车需求量来说,单一的汽车样式和色彩已经越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当时的发展状况,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有计划废止制度”。这个计划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共同提出的,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考虑以后几年之间要不断的更换部分设计,形成一种制度,使汽车式样至少没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四年有一次大的变化,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促使消费者为了购买新式样而抛弃旧式样1。这个设计理念首先在汽车领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随后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波及到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领域。1965年,通用汽车公司的雪福来汽车就有46种式样、32种引擎、21种色彩和400种配件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产生最终可以归结为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用以刺激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前进。这个设计理念确实为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并且发展了美国工业设计使其职业化,把现代设计的工作方法扎扎实实的植入了工商企业界,从某方面来说对推动现代设计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工商企业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理念在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力求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由于频繁在短周期里更改设计式样,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由于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期,美国的工业设计理念都一直延续着这种重形式轻功能的设计特征,因而美国汽车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就被那些外形虽然简单,性能却非常优异的日本汽车超越。

三、总结

第3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1.1美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1920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公职人员建立了退休金计划,以解决因1883年公务员法案而引起的机构臃肿问题.1935年,美国正式出台了《社会保障法》,适用范围涵盖了除公务员以外的大部分工商业者和自由职业者.1987年,美国实行新的联邦雇员退休金计划,主要涵盖1984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政府雇员[1],这是对原退休金计划的一次“并轨”.(1)公务员退休金计划.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是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制度,退休金取决于雇员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以任职期间最高3年的平均工资为基数,工作10年以上的每年退休金为该基数的2%;工作不足5年的每年退休金为该基数的1.5%;工作在6到10年之间的每年退休金为该基数的1.75%.公务员退休金计划的养老金由雇员和政府共同缴费,双方各承担工资税的7%.联邦政府公务员退休金全额发放的条件是:工作5年且达到62岁,工作30年且达到55岁,工作20年且达到60岁.工作不到5年的雇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可取回个人缴纳的费用和利息.工作5年以上但没有达到退休金发放条件的雇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可以在62岁时领取延期养老金,或者取回其缴纳的费用,但得不到利息[2].(2)联邦雇员退休金计划.联邦雇员退休金提供三种不同的福利计划,分别为社会保障计划、基础退休金计划和节约储蓄计划.社会保障计划主要用于养老遗属和残疾的保险费,以税收的形式筹集.联邦雇主和雇员每年要向联邦政府缴纳社会保障税,比例为雇员工资的6.2%.雇员在达到65岁后且缴费满10年就可以开始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基础退休金计划也和工资及工作时间有关.工作30年达到55岁,工作20年达到60岁,工作5年达到62岁的雇员退休时,退休金计算标准=工作年限×最高3年的工资平均值×1.1%.工龄不足20年且未达62岁退休,退休金计算标准=工作年限×最高3年的工资平均值×1%.基础退休金计划是一个完全积累的养老金计划,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其中,2013年以前工作的雇员缴费率为工资额的0.8%,雇主缴费率为11.9%;2013年新入职的雇员缴费率为工资额的3.1%,雇主缴费率为9.6%;2013年12月31日后入职的雇员缴费率为工资的4.4%,雇主缴费率不变[3].节约储蓄计划是一种自愿型的养老金计划,由雇员和联邦政府共同缴费.雇员可以在不超过基本工资的10%比例内自由选择缴费费率,联邦政府为雇员提供其基本工资1%的缴费.此外,政府为雇员缴费达到固定的百分点之后,提供一定比例的配送缴费,如达到三个百分点后配送100%.联邦节约储蓄计划由联邦退休金节约投资委员会管理.

1.2新加坡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新加坡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由退休金制度和中央公积金制度并存的混合型养老保险模式.

(1)退休金计划.新加坡政府于1943年建立了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以解决公务员养老问题.退休金计划由政府统一管理,涵盖197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所有公务员.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由于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工作或因被裁减等原因无法继续工作,可以选择退休年龄为55岁.领取退休金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工作10年以上.年退休金为雇员年薪与工龄乘积的1/600.退休金每月支付,不交个人所得税.工作不到10年的,只能一次性领取相当于公务员在职期间工资总额10%的退休金.退休金计划实行现收现付模式,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率,个人承担少量缴费,大约为中央公积金计划中个人缴费额的60%[4].

(2)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始于1955年7月1日,其法律依据是1953年新加坡通过的《中央公积金法》.1972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全部纳入中央公积金计划.1972年前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可以在退休金计划和中央公积金计划中自由选择.公积金计划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最低存款计划.它是一种基本保障,作为公积金制度初期建立的养老储蓄计划的补充,旨在加强保障会员的养老金存款;二是公积金补充计划.其目的是协助养老金不足的会员填补退休账户上的存款;三是家庭保障计划.它是为会员及其家属在会员终生残疾或死亡时能继续保有住屋或提供赔偿而设立的一项养老保障措施.该计划的目标是使公积金会员能用公积金购买房屋,保障会员“老有所居”,并能够以不动产抵押贷款,或者通过出售产业来补充养老金.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对贫困的老年人实行公共辅助养老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数额约为社会平均收入的12%.新加坡的养老公积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最初的费率为雇主和雇员各缴纳雇员月收入的5%,目前的基本稳定在35%,其中雇主缴15%,雇员缴20%.从雇员年满50周岁起,缴费率会随雇员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50至55岁的雇员每个月的公积金缴费率将减少1个百分点至19%,雇主的缴费率则下调两个百分点至13%[5].自2014年7月1日起,公积金的最低存款调高至15万5000新元.按照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当初设立时的规定,政府官员的最低退休年龄为45岁,其他部门雇员的最低退休年龄为50岁,实际退休年龄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但达到55或60岁时必须退休.然而,随着人口寿命延长,政府担心出现国民过早提取完账户中存款的现象,于是,将可提取公积金最低存款额的年龄提高至62岁,还拟将提取年龄逐步延长至67岁.在退休金领取方面,个人账户的基金在雇员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公积金的具体运营则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运营.公积金会员可动用80%的公积金存款或普通账户中的余额投资于股票、基金、黄金、政府债券、储蓄人寿保险等方面,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扩大,领取退休金的人数逐年增多,各国财政承受着过重的支出压力.面对困境,各国都进行了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多元化养老保险模式,通过发展雇主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来完善其三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由社会保障署统一管理.提高退休年龄,美国制定了一套较为灵活的退休年龄选择机制,如果在62岁前退休,则只能领取全额退休金的70%,在1937年前达到65岁退休就可以全额领取退休金,而从1983年起这个年龄不断上升,1960年已达到67岁.并且美国鼓励延迟退休,如果工作到70岁退休,所领取的退休金要高于全额退休金30%.美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为税收,美国政府开始向退休金征税,并提高退休金税率.而随着财政压力的激增,美国政府从2011年-2013年间冻结了联邦雇员的工资上涨,从一种形式上降低了政府对雇员退休的缴费额.据人民网报道,2015年3月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政府开支预算决议案,减低退休金部分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联邦退休金计划中一个最受欢迎的投资基金G-Fund的利率要重新计算,预计该基金年投资利率将由1.88%降低到0.01%.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创建是对原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最彻底的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新人”必须纳入中央公积金计划,而“老人”可以在退休金计划和中央公积金计划中进行选择,2013年4月,正式取消了公职人员退休金.21世纪以后,新加坡政府对中央公积金制度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第一次在2003年进行,将公积金总缴费率下调到33%,其中,雇主缴费率降低了3%,雇员缴费率不变;年龄在50~55岁的雇员公积金总缴费率逐年下调.第二次是2007年,将退休年龄由62岁延长到67岁,为55岁以上继续工作的人员增加最高可达200新币每月的就业补助.提高中央公积金的回报率,并鼓励延迟提取中央公积金.

3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借鉴

3.1法律体系健全

从两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改革历程看,每一阶段政策的出现都伴随法律的颁布.完善的法律体系赋予了政府顺利推行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权利,也保障了公职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如美国1883年颁布的《公务员法》,1920年颁布的《公务员退休法》,1935年实施的《社会保障法》等.而在我国,一般的做法是边实践边立法,立法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实践的速度,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国于2011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目前,可否考虑该法的统一框架下,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规定养老保险实施总则、保险基金的征缴、经办和监督等.在有效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一纳入社会保险法.

3.2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众多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如美国由社会保障计划、雇主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账户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新加坡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由最低存款计划、公积金补充计划、家庭保障计划三个层次构成.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了公职人员退休时退休金的替代率水平不至于大幅度降低,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国而言,除了建立基础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以外,还可设立自愿型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国家制定具体的商业保险运营机构,规范险种,给以税收优惠,公职人员可自愿购买,国家按一定比例给以补贴,使其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3.3建立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及有效运营机制

通过上述对两个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责任共担原则,国家、单位和个人多方共同筹集资金.责任共担机制的建立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以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促进权利与义务的集合.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实行以来养老金贬值近千亿元,如何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这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国外经验来看,养老金都是由政府投资管理,政府承担风险.美国养老保险基金可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如存入银行或是购买财政部内部发行的特别债券,但禁止入市.这样做是为了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任务交由国家财政解决,由财政贴息来保底增值.新加坡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运营,承诺公积金会员汇报率4%左右,投资超过4%部分归政府财政,不足的则有政府补贴.

3.4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美、新两个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本都早于社会养老保险,但独立的公职人员养老金计划在工作年限、退休年龄、替代率等方面都很优越,其他社会组织对此颇有意见,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都建立了统一或基本统一的体系.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机关事业单位游离于外,这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各种人才的流动.今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力求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问题,这是关键性的一步,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政策的出台,国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完善配套政策,平衡退休待遇差,“中人”中级别、任职年限的平稳衔接等,在改革中不断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3.5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

在两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之中,都相应提高了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专家推测,我国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养老基金将增加40亿元的收入,同时减少160亿元的支出,弥补基金缺口约200亿元[6].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对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而言,首先,政府应强化对各种非正常退休行为的监管力度,以减少低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现象;其次可采取先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再延长男性退休年龄的方法,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如从2015年起,女职工每年延迟一岁退休,女干部每两年延迟一岁退休.到2025年,女职工退休年龄均延迟到60岁.此后,男女职工同时每两年延迟一岁退休,至2035年退休年龄均延迟到65岁.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而财政带了的巨大压力.

4结语

第4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年金 运行模式 监督管理

一、前言

2004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第二支柱,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框架。2008年,为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进一步改革,职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险,也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之后,我国先后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探索职业年金制度的完善之路,但最终试点改革不了了之,职业年金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全面深化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年金制度,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职业年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更要学习其他成熟国家与地区在长期职业年金管理中的有效经验。由此,本文选取了美国的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典范,论述美国职业年金体系,对其制度内容、缴费领取、投资运营、税收优惠以及监管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国际上的举措对我国职业年金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二、美国职业年金制度

1.美国职业年金的发展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更是已经呈现出高度发达的建设状态。目前美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现收现付形式的基本社会保险,政府作为行为主体,以对员工工资纳税的形式筹集资金,被称作老年、遗属和残疾保险(OASDI);第二支柱就是本文所讨论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即职业年金的部分,是雇主发起建立并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一个补充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是具有税收优惠优势的个人储蓄型退休计划,由个人自愿选择参与。

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的衰退给美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失业率的上升和收入的下降使得国民的压力倍增,养老基金遭受的沉重打击更是令境况雪上加霜,2009年美国公共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仅仅为38.7%,远远低于当时社会员工的期望水准。尽管之后,养老金的储蓄在逐渐恢复,但是随着美国人口压力的逐渐变大,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在维持基金收支均衡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由此,美国加大了发展职业年金的力度,旨在为员工提供完善有力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发展到2014年,美国的私营养老金的基金规模已达到17.49万亿美元,其中职业年金计划的总规模为14.46万亿美元,占据了当年GDP的83%,覆盖了全国约70%的职工。从表一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美国职业年金遭受重创,总规模与前一年相比大幅缩水,但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年金的总规模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不仅逐渐挽回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颓势,并且已经恢复并赶超之前的发展水平。

2.美国职业年金运行模式

(1)美国职业年金计划类型

美国的职业年金计划既包括待遇确定型计划也包括缴费确定型计划。DB计划由雇主资助,定期按事先确定好的金额支付退休金,而DC计划则为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缴费额。表二展示了美国主要的DB以及DC型职业年金计划,其中货币购买退休金计划是一种特殊的DC性计划,但由于雇主有缴费的固定责任,并且此责任不因企业的盈利的状况发生任何转变,所以被列支在DB计划一列。

在职业年金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DB与DC计划发挥的重要作用均不可小觑,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产遭受重创、人口老龄化压力逐渐增加,美国企业中有一部分雇主开始倾向于选择能够根据自身运营状况调整缴费责任的DC型计划,由此,如图一所示,DC计划资产占职业年金总资产的比例也开始稳定增长。

(2)资金筹集以及投资管理

美国的私营养老金由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型养老金构成,其中,职业年金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截止到2015年,美国私营养老金的平均缴费率为员工个人收入的9%,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表三看出,资金的投资方向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总体上投资策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监督与管理

美国职业年金监管体制是建立在《保障法》和《税收法》两部联邦级别法律基础之上的“分权式”监管体制。《保障法》将负责管理退休金计划的职责分散于劳工部、税务局以及退休金津贴保证公司这三个联邦政府的机构当中。

税务局主要负责保护政府利益,对雇主缴费最低标准、企业年金计划是否符合《税收法》中的要求进行管控;劳工部下属养老金和福利受益管理署主要监督企业年金计划是否符合《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尤其是对资产受托人的职责以及被禁止交易进行管理,保护计划参与者的利益;退休金和津贴保证公司,是1094年通过《保障法》而建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主要职责是在雇主无力支付其资助的待遇确定型退休金计划所提供的退休金的情况下,补偿参与者的利益。

总体上,美国的“分权式”监管体制的监管效果较为显著,负责的内容十分全面,包括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营运机构准入限制、控制规则、资产分离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限制、最低收益率要求、佣金限制、信息披露等等。

3.美国公共部门职业年金运行模式――以403(b)退休计划为例

美国公共部门职业年金按照不同的职业群体,分为联邦政府雇员退休金计划、联邦军职人员退休金计划、州和地方公职人员的养老计划、铁路退休养老保险计划等几类,图四呈现的是美国各类公职人员所享受的养老保障体系。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美国公共部门职业年金的运行模式,本文选取了403(b)计划进行展开详述。403(b)计划是美国针对公立学校和特定的缴费确定型的基金积累计划,雇主为雇员建立个人账户并通过缴费积累基金,雇员达到59岁半而不超过71岁半时,或者遭遇死亡、伤残、贫困等意外状况时可以领取养老金。缴费类型分为以下表四所示的三种形式,403(b)退休计划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作为缴费依据。

该计划通过投资运营来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投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决定。雇主通过投资委员会或者受托管理人对资金做出投资决定后,雇员则决定自己个人账户资产在雇主选定的投资工具中的具体分配情况,目前美国的私营养老金的投资工具主要包括共同基金、团体年金和可以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自选经济账户等等。

403(b)退休计划也被称为递延型年金计划,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为EET模式,即缴费阶段允许一定额度的资金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阶段不予纳税,提取阶段按照一般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缴费阶段,该计划根据不同缴费类型规定了不同的免税额度,具体我们可以从表五中看出每个缴费类型规定的免税缴费额。

三、对我国职业年金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第一、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职业年金的发展。我国职业年金的发展还处于初期,职业年金占GDP比重也是最低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较大,由此,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明确职业年金的发展方向,针对职业年金建立、筹集与支付管理、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有力的制度框架,推进改革的步伐。

第二、采取强制性与自愿性结合的发展模式。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为了降低公共养老金的财政压力,改变了过去对职业年金不干预的策略,开始对职业年金的权益以及基金筹集做出限制,职业年金制度逐渐向强制性方向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果。目前我国职业年金实施的效果不显著,应该采取将强制和自愿结合的年金计划,并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统筹并行、相辅相成。

第三、确立缴费确定型职业年金制度。在不同类型的年金计划的比较中,DB型年金计划显然更容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因此DC型年金计划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依据我国国情,为迎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DC模式的现状,更为了适应国家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等实际状况的需要,我国的职业年金制度应确立为缴费确定型。

第四、优化职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使得国家职业年金得到进步与发展,目前我国采取EET税收优惠模式,但是基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税收优惠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存在一定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统一税收优惠比例,优化相关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全局,促进我国职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OECD国家企业年金运行模式及其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11。

[2] OECD: Description of Private Pension Systems, 2008

[3] OECD: Pensions at a glance, 2011/2013/2015

第5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联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热烈地欢呼和庆贺这次大会的胜利。

二十次代表大会以来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不论在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绩。这次大会必将引导苏联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

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七年计划是苏联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一个宏伟纲领。它规定,苏联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来一个向更高的质量状态的新跃进。

七年计划规定,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大力发展各个经济部门。国民经济的基本投资额就说明了这个计划的规模。从1959到1965年七年间,这种投资额与过去七年比较,将增加80—84%,达1,940到1,970亿卢布,这几乎等于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这种投资额的总和。苏联七年计划彻底执行了列宁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七年间苏联工业产量将大约增加80%,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将增加85—88%。七年计划提出,苏联在今后七年间将实行生产过程的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因此,七年计划完成的结果,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方面将迈进决定性的一步。

七年计划提出,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将保证消费品生产的高度增长。七年间苏联轻工业的产量将大约增长50%。到1965年,苏联的纺织品、衣服、鞋类等生产,无论在生产的总产量方面或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都将接近美国的水平。

七年计划提出,苏联还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扩大食品的产量,并增加食品的滋味。在这一方面苏联已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在一些最重要的农产品的总产量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苏联都已经超过美国。苏联的小麦产量已经超过美国一倍;甜菜产量已超过美国两倍多;其他如大麦、黑麦、马铃薯和亚麻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美国。七年计划规定,在这个基础上,苏联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到1965年将再增加70%,其中谷物产量将增加到一百一十亿普特,平均每人将有九百公斤;肉制品和乳制品将增加一倍以上;油类将增加60%。七年间,苏联的国民收入将增加62一65%,这将使职工的实际收入,每人平均增加40%,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也至少增加40%。职工的工作日将缩短,一般每天只工作6、7小时,而且每周将实行两个休息日。

可以看出,七年计划的完成将使苏联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一——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美国“纽约时报”在社论中也承认,“到1970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是世界上最高的。”

七年计划提出,苏联在制定进一步发展农业的纲要时,还要改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集体农庄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趋于接近。在这方面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扩大生产基金;扩大和正确地使用集体农庄的公积金;扩大集体农庄之间的生产联系,如共同举办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共同建筑水电站、道路、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共同举办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和贮藏企业;共同开办学校、养老院、医院、俱乐部等。

七年计划规定,苏联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的原则,改进教育制度并发展国民教育。

七年计划还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社会新人的办法。它规定将坚决地改进关于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全部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程度,克服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并对资产阶级的敌对思想体系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

由此可知,由于七年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任务的完成,苏联在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本质差别方面,也将取得重大的成就。

我们看到:七年计划标志着苏联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苏联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巨大步骤。它体现了苏联人民和一切进步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美好前途。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的优越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它把今日社会主义体系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体系的日益没落作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对照,表明人类憧憬的最理想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即将到来,而以雇佣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快要寿终正寝了。

在同资本主义和平竞赛中的决定性胜利

我们知道,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是: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速度问题。

第6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述评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47-04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曾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曾震惊世界,被列入世界环境公害事件。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将反污染活动推向高潮,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世界地球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通过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等途径,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006年9月,美国国家环保署了“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2006~2011 EPA Strategic Plan),结合美国环境现状和前期工作基础,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用于指导美国环保署未来五年的工作。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目前很多地区的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虽然我国与美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有较大差异,但研究分析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吸收其环境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将对美国环保署职能及其战略计划进行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和管理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美国环保署的基本职能

1970年7月,基于美国公众对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地日益高涨的需求,美国白宫和国会联合成立了美国环保署,赋予其修复环境损害和建立环境保护新标准的任务。其职能简单的说,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目前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强化环境法规。对于国会编写的环境相关法律(Law),环保署负责编写法律细则(Regulation)推动其实施。环保署通常负责制定环境的国家标准,各州和部落再据此形成其各自的环境标准,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州或部落环保署将提供帮助。环保署还会不断强化已有的法规,并帮助企业理解法规的要求。

(2)提供经费资助。环保署近一半的经费用于资助有关州的环境计划、非盈利机构、教育机构等,推动其实施从支持决策的科学研究到内容广泛的大量环保项目;其余经费也是用来实现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任务。

(3)研究环境问题。通过全国各地实验室的工作,环保署识别和努力解决环境问题。为了掌握更多内容,环保署还与其他国家、私营团体、科研机构等分享有关信息。

(4)组织合作伙伴。环保署不是单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而是通过建立数十种合作关系,与企业、非营利机构、州和地方政府一起开展工作,包括节水节能、减少温室气体、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农药风险等。环保署利用奖励的方式来回报自愿合作伙伴,例如一些重要的公众表扬项目以及能够获取最新的资料等。

(5)公众环境教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理解环境问题是自觉保护环境行动的开始。美国环保署将公众环境教育作为其重要工作内容,包括在其网站上设置测定环保智商(EnviroQ)试题、推出节能减排计算器等。

(6)出版信息。通过纸质资料和网站,环保署向公众及时公开有关活动。

有些工作与环保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环保署的主要职责,如濒危物种保护主要是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保护部门负责,核废料主要由能源部负责。

2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的由来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对政府拨款项目的预算审核、运行监督和事后评估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根据该法案要求,各行政部门均要编制其至少涵盖未来5年的战略计划,但至多在3年后必须更新。

美国环保署作为美国政府的行政部门之一,也需要根据该法案编写其战略计划。美国环保署的战略计划提出其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并描述其如何使得美国的环境更清洁和健康。这个计划既是就其职责向公众的说明,也是如何实现既定环境目标的路线图。

美国环保署已制定的战略计划包括1997~2002、2000~2005、2003~2008三份,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06年9月的“2006~2011战略计划”。

3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描述了美国环保署在2006~2011年间计划开展的工作和希望达到的指标,分析了可能遇到的新的重要挑战和机遇。这一战略计划继续围绕上一个战略计划提出的5项目标进行部署(见表1),它们是清洁空气和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和安全的水、土地保护和恢复、健康的社会和生态系统、依从和环境管理。

3.1 清洁空气和全球环境变化

其总体目标是,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使呼吸更为健康,降低大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同时通过与企业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室外空气方面,重点提出了臭氧与PM2.5、气态有毒物质和酸沉降三项控制目标,要求相关污染物浓度要有较大承担的降低,如到2015年,所有监测地区的人均室外臭氧、PM2.5浓度分别要比2003年降低14%和6%。在臭氧与PM2.5控制目标之下,还提出了与这两项污染物浓度关系密切的移动源NOx排放、移动源VOCs排放和能见度的控制目标。在酸沉降控制目标下,则提出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硫沉降及氮沉降的控制目标。

在室内空气方面,重点提出了减少氡暴露、减少室内环境哮喘致病源暴露以及学校室内空气质量管理3项目标,如提出到2012年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室内环境哮喘致病源暴露的人数将由2003年的300万人增加到650万人。

在保护臭氧层方面,提出到2015年,美国消耗的Ⅱ类破坏臭氧层物质由2003年的9900t/年降低到1520t/年。在防辐射方面,提出到2011年,室外空气辐射网监测系统国土覆盖率由2001年的35%提高到77%。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从建筑、工业和交通三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到2012年三方面的碳排放与2002年相比,要分别减少4 600千t、9900千t和15千t碳当量。

3.2 清洁和安全的水

其总体目标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恢复和维护海洋、流域水体及其水生生态系统,以保护人体健康、支持经济和休闲活动,为鱼类、植物和野生生物提供健康的栖息地。

在通过改善水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提出了安全饮用水、安全水产食品和安全游泳3项具体目标。如在安全饮用水方面,到2011年集中供水系统要为其所服务人口的91%提供满足全部可用的基于健康的水质标准的饮用水(2005年这个比例是89%);在安全水产食品方面,到2011年要将育龄期妇女血铅含量超过关注水平的人口比例减少到4.6%(2002年这个比例是5.7%);在安全游泳方面,提出了到2011年因在水体游泳或其他休闲活动而导致水传播疾病发生率控制指标。实际上,后两项指标是以疾病控制指标间接地表征水质保护目标。

在保护水体质量方面,提出了流域、海滨与海洋水体保护目标。如在流域水体保护方面,通过污染控制和修复措施,到2012年要使2250条未达标河流(2002年确认)实现全部污染物和损失满足水体质量标准;在海滨与海洋水体保护方面,通过污染控制和保护措施,使得沿海水体生态系统健康度提高0.2个点(基于国家沿海状况报告划定的“好/一般/差”的尺度)。

3.3 土地保护和恢复

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最有效的废物管理实践和可行的清除方法,来保护和恢复土地,以降低有害物质释放所带来的风险。美国环保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策略,包括从源头减少废物、循环利用、防止泄漏与释放以及清除污染因子,尤其关注其对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敏感人群的威胁。由此可见,其土地保护和恢复的核心内容是固体废物的管理,实际上为“土地保护和恢复”这一节写序言的正是环保署固体废物和应急响应办公室的官员。

在保护土地方面,重点关注减少废物产生与增加循环利用,以及正确管理有害废物与石油产品。如,对于建筑和拆迁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率,到2011年要在2003年基础上(59%)再增加6%;到2011年对500个《美国资源保护和回收法》(RCRA,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Act)批准的有害废物管理点,实施原有或更新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其泄漏。

在恢复土地方面,重点关注意外和人为排放废物的准备与响应、污染土地的清洁和再利用、超级基金场地各相关方的最大参与等。如,到2011年要再完成975个超级基金所选污染场地的恢复工作;超级基金选定了1 381个地下水污染点,到2011年要对其中74%的点采取工程修复、自然过程或其他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的迁移;2011年前的各年中,超级基金所选污染场地中95%的场地要找到除了联邦政府之外的有活力、有责任心的伙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环保署将继续实施执行优先(Enforcement first)和成本补偿(C0st Recovery)两大策略,以保护超级基金。

3.4 健康的社会和生态

美国环保署认为,甄别、评价和削减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成千上万的化学品带来的风险,是保护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所在。因此,需确保进入市场的化学品和农药满足健康和安全标准,并对其使用进行登记,对其商业过程的风险进行评价。从类型上说,关注的化学品既包括大宗化学品(HPV,High Production Volume),也包括新型化学品,还包括铅、农药等有毒化学品。如报告提出,对美国环保署已确认存在不合理风险的大宗化学品,到2011年要100%进行风险削减或有效管理;在2011年之前,要确保进入市场的新型化学品不会对工人、消费者或环境带来不合理的风险;到2011年,要将在普通人群检出的杀虫剂浓度降低50%。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恢复方面,美国环保署强调通过有效策略提高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的质量,以推动地区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断改善。如报告提出,到2011年,通过采用有效的策略,要在30个地区削减增长和发展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环境和(或)人类健康显著而可测量的改善。

在恢复和保护濒危生态方面,提出了增加湿地、促进国家重要河口生态系统恢复、改善五大湖区的健康等9项具体目标,全部与水体(包括湿地、河口、湖泊、海岸等)生态系统有关。如报告提出,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使纳入湿地状况评价和生物与功能测量特别关注的湿地面积,到2011年每年净增加10万英亩。

3.5 依从和环境管理

确保政府、企业和公众遵守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法律法规,是美国环保署的重要工作。通过与合作伙伴的配合,美国环保署利用帮助理解环境法规,激励主动承认和规定违法行为,通过审计、评估和调查监控法规执行,追究违法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阻止将来违法等4项工具,来提高环保相关法规的依从度。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总量控制目标,如到2011年要累计削减有害物质204万t(2000年时的削减基数为2万t),累计减少用水7 190万m3(2000年时的减少用水量基数为83万m3)。

4 分析与结论

4.1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科学研究

在战略计划的五项目标中,均将强化科学和研究作为其重要的分目标之一,分别从强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人力资本、绩效测量、评估反馈、新问题分析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实际上,美国环保署将基于科学、忠于法律和力求透明作为其工作的三项原则,这其中基于科学是排在第一位的。科学研究内容广泛,基准研究、数据库建设、模型开发、预测预警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在我国,近年来对环境科技也给予高度重视,在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主体计划中都将环境科技作为重要支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将环境列为重要领域。

4.2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标准研究

颁布环境标准是美国环保署的重要职能和工具。每一项环境标准的出台都有其扎实的科学研究,并经过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因此,美国的很多环境标准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参考。

4.3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系统管理和全方位控制

以水环境管理为例,将最大日负荷总量(TotaIMaximum Daily Loads,TMDLs)计划作为保护流域水质的重要措施,从流域水质和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出发,基于科学系统的分析,确定排污控制要求,而不是对所有河流都简单的实施同一污染控制标准。自2000年开始,美国各州和环保署已经在美国全国完成了2万多项TMDL项目。再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不仅对燃煤烟气和机动车进行严格控制,对非路基柴油燃烧机(包括建筑、农用和工业柴油发电等)也进行严格控制。

4.4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新型污染物控制

这里所说的新型污染物是相对于传统污染物而言。如,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将消毒副产物、医药、纳米材料等均纳入控制或研究范围;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除了二氧化硫等传统污染物外,将O3、PM2.5、NOx、VOCs等污染物也纳入控制范围,努力削减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第7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一、为最好的想法提供启动资金。

今年2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要对最好的创想投资。“在人类基因图谱绘制上每投入1美元就给美国经济带来140美元的回报。今天,美国科学家正在绘制人脑活动图……现在不应削减可以创造就业岗位的科研与创新投资,而应该让研发水平达到自太空竞赛高潮以来未曾见过的水平。”

4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大胆的研究计划,旨在彻底改变人们对人脑的认识,最终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治疗、治愈甚至防止老年痴呆症、癫痫病、创伤性脑损伤等脑部疾病的新方法。

人脑计划雄心勃勃,是美国政府确定的重大挑战之一。奥巴马在当天的讲话中呼吁,企业、研究型大学、基金会和慈善家与其一道,识别并迎接21世纪的各种重大挑战。人类能够发现遥远的星系,能够研究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但是仍没有解开我们两耳之间这3磅重物质的神秘。人脑几乎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成了数以万亿计的神经连接。因此,人类仍没有找到治愈老年痴呆症、孤独症、中风等疾病的方法。奥巴马称,通过向研究人员提供绘制人脑活动图所需的工具,人脑计划将改变这种状况,其研究成果将有机会改善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

美国人脑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的启动资金。为启动该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在2014财年提供约1亿美元资金。

(2)强有力的学术领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组建一个高级别工作组,为该机构的投资定义详细的科学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多年度科学计划,包括时间表、重要阶段和成本估计。

(3)公私合作。联邦科研机构将与正在投资有关神经科学研究的公司、基金会和私营科研机构合作。

(4)维护最高的道德标准。开创性研究往往有可能引发新的伦理挑战。奥巴马将指示总统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探讨这项研究计划和其他神经科学研究所产生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

二、美国启动人脑计划的重要背景。

最近十年,科学家已经取得了许多划时代的发现,如今为解开人脑之谜创造了机遇,这样的发现包括人类基因组测序、神经网络绘图工具的开发、成像技术分辨率的提高、纳米科学的蓬勃发展。这些重大突破为空前的科学合作和跨学科的科学发现铺平了道路。例如,将先进的基因技术和光学技术相结合,科学家现在可以用光脉冲来确定具体的脑细胞活动如何影响行为。此外,通过纳米科学和物理学的融合,研究人员现在可以用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从结构和功能角度观察人脑内部的连接状况。

不过,治疗脑部疾病还需要新一代工具,以更快速度记录更多脑细胞的信号。当前这还没有实现,但开发此类工具的最大希望在于纳米科学、成像技术、工程学、信息学以及其他快速发展的新兴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交叉口。

美国人脑计划将通过推进创新的神经技术开展脑研究,加速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将使研究人员能够制作人脑活动图,展现单个脑细胞和复杂的神经回路如何快速互相作用。这些技术将为探究人脑如何记录、处理、使用、存储和检索大量信息打开新的大门,并将揭示人脑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复杂联系。

三、美国人脑计划的重要私营合作伙伴。

一些重要的私营合作伙伴已经承诺支持该计划,包括:

(1)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该所为非营利机构,是开展大规模脑研究以及数据和工具共享的领头羊。2012年3月,它启动了为期10年的研究项目,以认识神经编码,即脑活动如何使人产生知觉、决策和行动。由于近年来脑活动记录技术和神经网络绘制技术的空前进步,该所实现了扩张。该所每年用于与人脑计划相关的研究项目经费将超过6000万美元。

(2)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该所是美国基础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最大的非政府资助机构,具有支持神经科学研究的悠久历史。它的目标是开发新的脑成像技术,并了解信息如何在神经网络中存储和处理。该所每年将至少花费3000万美元支持与人脑计划相关的项目。

(3)卡弗里基金会。预计未来10年每年与人脑计划相关的投入大约为400万美元。

第8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19-02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制定较晚,目前对企业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年金会计尚缺乏规范。美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相当于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先后颁布十多项会计规范,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养老金会计体系,成为各国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的主导性准则。我们应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架构,从理论上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构建我国的年金会计体系、规范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的核算。

一、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变迁过程分析

(一)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变迁过程

在美国,企业年金已经成为退休职工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柱之一。相应地,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又称为“企业养老金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也相当成熟,目前已形成了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以精算估价为依据的系统计量企业年金成本,记录和披露企业年金资产、负债和损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其发展变迁过程大体可归纳为表1。

(二)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变迁过程分析

纵观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变迁过程,可以总结出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以企业为年金会计的核算主体

从1948年的ARB NO.36、 1956年的ARB NO.47到 1985年的SFAS NO.87、 SFAS NO.88乃至2006年的 SFAS NO.158,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有关规定,都是立足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且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涵盖在养老金准则中,通过养老金准则对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规范。

2.DC计划与DB计划并行

企业年金按照给付方式不同,分为确定缴费制(DC计划)和确定受益制(DB计划)两种。由于这两种形式的企业年金的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不同,故而其在企业年金费用及年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差异。从当前美国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多采用DC计划,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多选择DB计划。而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中,重点规范的是DB计划的会计处理,近几年兼具DC计划与DB计划特点和优势的混合模式逐渐发展;美国的会计准则中也开始注意到并行规定的问题,比如,SFAS NO.87主要规范单个公司DB计划的会计处理,但是个别条款是针对DC计划和多个公司DB计划进行规范的。

3.年金会计准则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在SFAS NO.87之前,美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采用收入费用观,强调养老金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由于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SFAS87要求雇主必须确认养老金的资产与负债。此外,SFAS NO.87还要求披露未确认前期服务成本、未确认精算利得(或损失)和未摊销净负债(或资产)等信息;基金积累充足的年金计划,必须单独列报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预计养老金债务、累计养老金债务及既得养老金债务等三项计量养老金负债的指标。这些披露要求的规定,体现了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4.会计信息披露全面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也有利于企业年金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美国企业年金会计报表要求在附注中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予以充分披露,包括年金计划类型、成本组成因素、资产负债表中的主要精算假设、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划负债的现值等。2006年的SFAS NO.158进一步做出了“养老金和退休福利义务项目的披露从财务报表的附注转向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处理要求,它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

二、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000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其中将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陆续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法规来规范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发展为会计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会计核算应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年金会计处理和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处理两个方面。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规范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有规定,但相对较简单,缺乏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的年金会计核算进行指导。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企业年金会计主体不明确

企业年金会计的研究对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监督企业年金资产的筹集、运营及发放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主要规范的是企业年金基金运营过程的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实质上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会计主体的一种基金会计,而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范畴。对企业缴纳年金这一筹集过程中业务的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虽有规定,但是较为简单,缺乏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年金会计核算的指导。

2 .企业年金的实施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以DC计划模式为主,《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所规范的也是DC计划模式,而对DB计划模式没有做出任何规范。但事实上,因为DB计划模式对职工吸引力很大,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外资企业已经采用了这种待遇确定型的年金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规范的缺失,将导致企业年金业务处理各自为政,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对比,也不利于年金业务的监督管理。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管理涉及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等多个主体,它们之间不仅利益不完全一致,信息存在不对称,而且由于信息流程较长,信息沟通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要求企业在附注中仅披露应当为职工缴纳的企业年金及期末应付未付额。这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也不利于企业年金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此外,目前会计准则将年金放在“职工薪酬”中,与职工工资、福利费及其他社会保险金等混同一起规定,容易将企业年金会计混同于企业日常的财务会计处理,导致会计信息无法清晰地放映出企业年金业务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企业年金资金量不断扩大的今天,也难以满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和分析企业年金情况的需要。

三、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的启示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就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企业年金会计主体

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包括两个阶段:企业筹集和缴纳企业年金阶段和企业缴纳后年金的运营、投资、发放阶段。借鉴美国会计准则,我们也应把以缴费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年金会计列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范畴。实际上,我国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都涉及企业缴费部分,且都构成职工养老金的要素,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统一制定养老金准则对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共同进行规范,同时,制定一项以企业为会计主体的具体会计准则。

(二)完备DC模式与DB模式下的会计核算规范

由于不同实施形式下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故而,在新的企业年金制度中明确企业年金的实施形式,对正确进行年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核算、正确反映各期养老金成本及相应资产与负债非常关键。借鉴美国DC计划与DB计划模式并行规范的经验,又见于目前我国待遇确定型年金计划存在客观市场需求,而相关问题尚未纳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情况,完备DC模式与DB模式下的会计核算规范问题不容回避。

(三)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求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予以充分披露,如年金计划类型、成本组成因素、资产负债表中的主要精算假设、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划负债的现值等。此外,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还应采用动态的信息披露方式,尽可能缩小信息的披露频率,使信息使用者能及时了解年金资产的变化情况。年金信息披露只有注重披露的充分性、及时性、有效性和公开性,才能有效保护年金所有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四)完善精算、税收等配套制度

企业年金,尤其是DB计划的会计核算难度大,对保险精算技术的要求高。而目前,精算行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精算人才极其缺乏,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所以,应加快精算专业人才培养,以满足年金会计核算的需求。

此外,我国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美国的会计准则在企业年金及其投资收益、个人所得税等方面都有相关优惠的规定。我国目前还只在部分试点地区有年金所得税减免政策,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不统一更加剧了企业年金会计处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年金会计的统一和规范,还必须完善我国的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在制定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时,应充分借鉴美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积极向资产负债观靠拢,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许玉红.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1).

第9篇:美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的开放系统。政府依据纳税人的需求与支持,通过政治系统形成政策,依据政策规划施政计划,尔后根据施政计划编制预算并据以实施,这是系统的投入;其后达成施政目标并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是系统的产出。该过程结束后,政府尚需依据纳税人对施政的满意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检讨并修正其政策。上述过程中,公民纳税以维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执行施政计划与预算,其结果是否符合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公共服务产出的质量如何?亦即其预算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这均需经过具有审计专业能力与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这种监督与评价制度即为绩效审计,换言之,绩效审计在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肩负着信息反馈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运动”以来,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强调成果导向、弹性授权与责任制,政府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绩效审计。2004年7月,具有83年的美国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GovernmentAc countabilityOffice,这是该组织近年来工作转变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绩效审计将成为其未来工作的重心。

我国开展政府审计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已是现实所需。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较、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与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推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支持。

二、英、美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英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英国近代审计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行政机关变革。1866年颁布的《国库及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问责制度。议会授权支出,行政机关将支出纪录与账簿送请审计长审核,审计长审校并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审计长及其下属必须审核政府机关的每一笔交易。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支出的膨胀,尤其是一次大战后,这种审计变得不现实,因此英国于1921年修正了《国库及审计部门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项收支,审计长仅需对相关的交易事项实施抽样审计,并向议会报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议会及学界要求改革审计制度以适应政府角色的改变,特别是赋予审计长超然独立地位。1983年《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隶属议会下院,其主要职责一是依《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审计;二是依《国家审计法》对各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

NAO执行绩效审计的选案标准主要考虑金额数量、是否已显现绩效不佳迹象、议会及民众关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属业务部门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审计长择要选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为该年度执行绩效审计的标的。

NAO的审计报告分两阶段提出,一是先导性报告,先导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全面绩效审计,若经评估认为需要审计,则需进一步规划审计重点及方向。二是全面审计后的正式报告。在执行绩效审计时,NAO的审计人员随时与被审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合作关系,听取对方意见。审计完毕先将审计结果的初稿送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作为撰写正式报告的。由于与被审单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报告提出后,受审单位对报告所提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NAO的职责仅限于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续的追踪查证工作,则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NAO跟踪审核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向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结果。

(二)美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美国的财政监督制度深受英国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观念的。直至宪法(1787年)颁布前,政府审计事务皆由议会办理。1789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财政部,由其执行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部长口头或书面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审计报告,依国会指示履行职责。一次大战后,国会为提高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预算与法》(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审计总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属国会,自此财政部的会计检查职权划归GAO.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GAO大大增强了国会制衡行政部门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次大战前,GAO协助国会监督行政机关的支出情况,主要工作是审核各机关送审的凭单。在约翰·R·摩卡尔(JohnR,McCarl)担任审计长时,曾实施部分付款凭证的事前鉴证制度,但随着支出凭单大量增加,审计工作负荷过度。1950年颁布《预算与会计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 duresAct)时,放弃凭单的鉴证手续,废止事前审计制度。

1981年6月,鲍歇尔(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国审计长,将GAO的工作目标定位于:①向国会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②促进GAO与国会间的沟通与联系;③加强对国防预算的审计;④强化GAO核查各联邦政府机构机信息系统的能力;⑤加强GAO员工的职业道德。在鲍氏的任期中,GAO两度增修政府审计准则,建立起有效的GAO与国会间的沟通制度,并将各机关年度决算的审计交由公开执业的会计师鉴证,GAO则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范围涉及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龄化、波斯湾战争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国医疗健康计划、全球化的挑战等。鲍氏的不懈努力将GAO推上了世界绩效审计的领袖地位。

GAO是国会四大辅助机构之一,审计任务70%以上来自国会,依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超然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与NAO类似,审计结束后,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前,GAO先将审计报告草案送受审单位征求意见,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后,再向国会提交正式的审核报告,并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明受审单位的意见,供报告使用者评断参考。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公开使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重视,这对审计功能的提升尤有帮助。

三、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该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审计工作,例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项目总投资达1285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电网审计、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以及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组织的对12家市属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绩效审计带有明显的本土特征。首先,《审计法》及相关条文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规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其次,审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属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其经济活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数量较少。第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也比较少。第五,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如尚无类似于美国《绩效成果法》的全国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现行的《审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均未涉及该主题。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绩效审计制度是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涉及《审计法》、《预算法》及其施行细则、各项工作指南、审计准则等。经由对各国绩效审计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中出现的,考虑近年来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重要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订《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颁布迄今已届十年,《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提及绩效审计。然而,由于与环境的变迁,现行的《审计法》已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审计业务的需求,修订《审计法》及相关的配套法令已成为必然,因此建议:第一,将绩效审计的概念、审计及程序等引入《审计法》;第二,为便于监督政府新兴计划,若修法缓不济急,则可先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在不违背母法规定的前提下,先就绩效审计程序与结果的处理制订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准则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用于确保审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使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重视。推行绩效审计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俗称YellowBook黄皮书)的第六章为绩效审计工作准则,第七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绩效审计的内涵,第二部分说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第四部分介绍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各项重要功能。我国尚无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议:第一,从速制订并实施绩效审计准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绩效审计的工作依据和流程;第二,汇编绩效审计案例,作为审计人员办理绩效审计的,以利于经验承传。

(三)统一年度预算编制与绩效审计评价口径

预算是政府施政的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应满足绩效评估的需要。我国《预算法》尚未引入绩效预算观念,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预算普遍存在施政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衡量指标与等问题,无法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效益,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将绩效预算观念引入《预算法》。

(四)建立决算审计报告与行政机关奖惩关联机制

决算审计报告是预算与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报告,是政府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当前我国的决算审计报告并未与行政机关奖惩机制相关联,决算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各项审计意见普遍未受到行政机关的重视,同一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修订各级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要点,将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列为次年度预算分配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及评估指标

犹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政府也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善尽公共资源管理与运用的职责。美国1993年的《政府绩效成果法》规定,各机关提交预算管理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计划绩效目标;②用客观、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方式表达目标;③简要说明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过程、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④建立绩效指标;⑤确定计划成果与目标的对照基础;⑥说明所采用的效益评估方法。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建议:第一,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绩效成果法,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第二,由权力部门推进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以获得行政机关的积极参与支持;第三,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结果列入年度决算报告,以配合立法机关监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绩效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

审计机关对外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时效上均有滞后性,这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第一,就社会各界或纳税人所关心的议题而开展的项目调查,若不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应适时予以公开;第二,设置审计机关发言人,选择适当信息,适时对外公开;第三,精选年度绩效审计案例,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开。

(七)构建专业咨询机制

由于审计职能的变迁,许多先进国家的政府审计人员由过去传统的auditors的角色,演变为评估人员(evaluators)。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政策评估的,评估联邦政府的计划是否符合、效率与效益原则。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亦逐渐朝此方向,因此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审计等专业知识外,尚须具备其它与社会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公共管、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信息管理、、土木、建筑等,同时对于政府施政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政策与评估政府计划执行绩效的职能。目前审计机关因受相关制度的制约,用人渠道受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建议:审计机关可参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审计咨询委员会”(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专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们可来自审计署及社会各界,均应是其所属领域的领导者或知名专家。

(八)维护审计机关的超然独立性

审计机关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其超然独立的立场与专业能力。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审计机关在各国的地位并不相同。英国、美国属于立法型,法国属于司法型,德国和日本则属于独立型。我国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属于行政型,独立性较弱,审计机关开展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审计机关负责审计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往往与政府相关,更何况审计机关的经费就源于本级财政,因此建议:第一,通过人大立法,为审计机关独立开展审计工作提供法律支持;第二,审计机关的经费由人大核定,不受政府预算的控制。

主要参考:

李金华,2001,《审计》,审计出版社。

李香美译,1999,“英国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指南”,《审计季刊》第19卷4期,台北:审计杂志社。

林庆隆、李枝春、郭大荣,1999,“美国绩效审计准则”,《审计季刊》第16卷3期,台北:审计杂志社。

林庆隆、李枝春、郭大荣,2002,“美国政府绩效责任制度之介绍”,《审计季刊》第21卷第1期,台北:审计杂志社。

刘家义,2004,“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第6期。

刘旭涛,2003,《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和方法》,机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