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社保年度总结精选(九篇)

社保年度总结

第1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一、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责任明确

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根据金融单位安全防范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程序,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年初,我们修订了《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安全保卫工作考核办法》和《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违反业务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处罚办法》等办法,把安全保卫工作渗透到科技、会计、支付清算、资金信贷等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了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并层层签订安全保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安全保卫工作职责。

二、加强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强抵御和防范能力

由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多样化,对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重视是基础,但设施建设是保证,为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我们本着“安全就是效益”的原则,舍得花小钱,保大钱。根据xx省公安厅和人行xx分行〔2002〕96号《江苏省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和金库安全防护暂行规定》的文件精神,以及xx市公安局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我们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整改,累计安装防弹玻璃的xx个,手动紧急报警装置xx个,已全部与公安“110”联网,有室内卫生间的网点xx个,安装模拟电视监控网点x个,城区ck红外线探测自动报警网点xx个。今年以来,对xx、xx、xx三个信用社进行了柜台防弹玻璃的改造,对因营业面积小,安全防范设施无法改造的xx和xx两个分社进行了迁址,使我市农村信用社防弹玻璃的安装率和室内卫生间的改造率分别达到了xx%和100%。目前,对网络数字监控系统正在进行调研阶段,有望在短期实施全辖网络数字监控系统的安装,实现远程监控。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再完善的规章制度,再坚固的防范设施,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人防是实现技防,设施防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围绕人这一因素,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教育引导。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员职工进行经济法规培训,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计划每月一次以会代训形式对全辖所属职能业务范围内的员工进行《会计法》、《票据法》、《担保法》等经济法规的知识培训,6月份还专门请来了xxxx学院教授对有关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授课,11月份,根据公安局要求对全辖安全员进行了金融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领导逢会必讲安全工作,每次社务会、主任会、下基层检查工作,联社主任、分管领导都进行了强调和要求。三是基层信用社每月都要召开一次安全教育工作会议,组织员工学习经济法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通报治安形势,分析典型案例,做到有内容、有要求、有记录、有部署、有检查,提高了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四是加强对联社守押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的组织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反复学习有关安全保卫制度,枪支弹药管理制度和农村信用社营业、守库、押运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操作规程,遇有人行、公安紧急通知或案例通报,随时进行传达和组织学习,通过法制教育和制度的学习,全社上下干部员工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四、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使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2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为保障工会工作顺利开展,年初我局进一步健全工会队伍,及时补充了两名成员,明确了工会成员各自职责,根据区委和区总工会的安排部署,制定工会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工会工作,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活动为契机,制定了学习制度、计划表,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学习,认真传达学习了各类相关文件精神,做好学习记录。为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在窗口岗位开展技术“练兵”、“无差别服务”等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岗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熟悉岗位业务,为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优秀人社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以丰富职工工作生活为目标,积极组织各项活动

一是积极开展各种娱乐性工会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利用春节、青年节、妇女节、国庆节等节日,局工会组织单位职工开展了以“人力资源建设中引才(培训)更重要”为题目的辩论赛、踩气球、拔河、你来比划我来猜、吹蜡烛、盲人摸象等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进一步扩大干部职工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增进友谊。二是与支部携手,组织全体职工参观了市苏铁保护基地,通过参观苏铁历经亿年社会变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仍然坚强、茁壮成长,屹立在这片热土上,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苏铁致敬,要向苏铁一样扎根基层,不怕苦不怕累,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美丽、幸福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三、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会作用

一是走访慰问困难、生病住院职工。截至目前,走访慰问4次,为困难、生病住院职工送去一份爱心、一点温暖。二是认真履行工会职责。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解劳动争议,维护职工的民主全力和物质利益;帮助和指导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组织职工参加单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做好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改善职工福利;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做好女职工工作;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理好工会财产。

第3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一、强化学习,推进我州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省厅也提出了信息化人社的工作要求。信息化成为各项人社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完成好我州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我中心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政策业务,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知识。指导县市开展业务专网建设、网络调试,帮助解决其他科室、中心信息化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处理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强化责任落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人社系统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信息中心工作压力大,服务的范围广,信息化技能要求高。为使每个人身上都有任务,对中心工作进行了分工,对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每个人都有责任感。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维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维护、职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维护、网络维护、机房管理、信息、全民参保登记、社会保障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工作,均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在工作中突出分工的同时,强调协作,工作中不推诿、不扯皮,面对重要工作、重大问题,动员中心力量进行解决,将局领导和省厅安排的工作得到具体落实。

三、围绕中心,做好服务,解决突出问题

1、加强日常维护,保障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一是定期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巡检,做好20台服务器、4台网络关键设备、两套网络存储设备、3个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排除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隐患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确保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对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出现问题及时排查,及时解决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正常办理;三是加强对服务器、网络设备、网络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日常管理,加强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一年来,机房巡检220余次,信息系统维护30余次,数据维护200余次,网络和信息系统调试60余次。

2、做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工作

目前,我州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采用了州局集中的方式,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数据是核心”的根本原则,将确保数据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定期做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备份工作,做到每日一次逻辑备份、每月一次全备份,确保数据中心数据安全。每月定期提取和上报省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交换数据。根据局领导的要求,提取我州社会保险数据结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

3、完成我州城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改造

在医保停机结算期间对我州城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确保了我州广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利益,为业务经办和城镇医疗保险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扎实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任务

一是推进金融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根据省厅有关金融社保工作工作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发卡对象,做好数据的提取、导入、生成制卡批次、提交数据、发卡等工作。2016年已完成制卡49.7482万张,社会保障卡持卡数达到了71.4679万人,全面完成了省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是推进金融社保卡环境部署工作,根据省厅有关二代社会保障卡工作要求,在全州两定机构部署安装PSAM卡,为金融社保卡的使用做好了环境准备。2016年共部置安装PSAM卡373张。

三是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在省厅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我州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企业职工养老、城镇医保信息系统的数据比对,共比对出未参保人员18.86万人,实现了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入库的要求,配合农保中心顺利完成了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任务。

四是推进我州人社部门效率提升,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完成了我州人社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工作与全省同步推进。做好视频会议系统的调试工作,确保了视频会议系统的正常运转。

五是推进工我州人社系统业务专网建设,为了适应新的业务要求,完成了我州“州—县”网络扩容改造,将网络的传输带宽扩展到10兆,为人社各项业务专网应用做好了基础通讯保障。

六是做好12333和96128的电话的接听和回复工作,共接听和回复280次。推广使用“云南12333”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根据省厅的安排,完成了12333知识库的更新维护,提升12333服务能力。协助局办公室做好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在州局微信平台共200多条。

七是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运维工作,做好数据的定期上报,指导各县市利用信息系统办理相关业务,帮助解决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解决问题共600余次,确保了两项社会保险业务的正常经办。

八是推进我州人社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工作,制定和下发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州全面推开人社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指导和督促县市利用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人社基层宣传服务工作。

九是推进我局软件正版化工作,根据州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局正版软件工作,做好正版软件的管理、推广、安装工作,完成了正版软件工作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是推进我局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帮助解决州本局和各县市工作中信息化方面的问题,积极推进全州人社领域信息化进程。

四、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工作覆盖面广、技术要求高、业务复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多、难度大,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资金和技术投不足,我州的人社信息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缺少有效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网络系统没有安全防护设施,信息系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数据中心电源、环境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信息系统设备老化陈旧,信息系统运行泛力。人社业务专网覆盖面不宽,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我州人社系统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意识和技能不强,许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层面,没有实现信息化,越往基层信息化水平越低,与人社服务的要求还有差距。信息化应用还停留在业务经办方面,业务系统和服务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方面转变,提高人社服务水平。

3、信息化专业工作人员不足。随着人社信息化的推进,人社信息化服务的面广,信息化应用水平面的提升,需要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技术,还要懂一定的业务和政策。各险种缺乏信息化工作人员,工作都压在了信息中心,而我州心工作人员少,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足,工作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五、强化目标任务,继续推进我州人社信息化水平

1、继续加强政策理论、专业技能和业务政策的学习力度,以学习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继续推进我州金融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指导各县市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参保人员的制卡工作,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推进金融社保卡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探索启动我州社会保障卡老卡换新卡工作。

3、在全州全面推开人社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力争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推进“云南人社1233手机客户端”的使用,实现“五个不出村”。加快推进利用手机APP实现社会保险费征缴试点工作。

4、加快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数据省集中工作。加强数据的清理比对,确保在明年3月份完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数据向省厅迁移,确保明年8月份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数据向省厅迁移。

5、继续做好数据中心机房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安全备份工作,确保数据中心安全运行。继续做好人社业务专网的管理维护工作,确保人社各领域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继续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维护工作,确保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4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社保局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积极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活动。

在党员活动日时,我单位党支部先后组织党员同志分别开展了慰问退休老干部、进企业宣传社保政策、植树创绿化、宣传最新年审政策、学习扫黑除、文明劝导、开展集中宣传文明创建、安全生产及暑假期间防溺水等活动,将业务有机的融入党建活动中,有效的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帮扶工作

社保局职工实行“家访制”帮扶服务,每月“逢六”与帮扶对象进行两次以上的交流沟通,宣传政策,了解其家庭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适时做一些思想工作和心里疏导,落实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促使贫困户按计划脱贫,并填好扶贫手册。目前,我单位包保6户,已顺利脱贫5户,单位同志均能详细说出包保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并能积极与贫困户一起商讨制定扶贫措施清单,为贫困户早日脱贫尽职尽责。

二、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在确保企业养老保险发放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单位也认识到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一是省人社厅社保经办机构防控风险小组提出的问题。8月8日省人社厅社保经办机构风险防控检查组对我单位提出的两个问题:

1. 没有做到专人专岗。因编制、人员调动等原因,达不到岗位设置不兼容的要求。系统权限过于集中,有待改进和完善。

2. 户设置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稳定,我单位以前为人社局军转办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助金和企业退休“两参”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虽然成立军人事务局,但这项工作延续至今,影响了我单位“全部取消手工报盘”的要求。虽已前往军人事务局协调,但还尚未能得到解决。

二是关于调资政策宣传尚需加强。根据《关于做好2019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单位于7月底全面完成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工作。但是,由于调资工作从正式开会到要求完成,仅有半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服务对象特殊,所以在调资发放后,来电来访人员增多,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和宣传。

三是关于自愿前来办理重复参保人员退保时,我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问题的通知》(人社部规[2016]5号)文件第五条,让其按照“保留其中一个养老保险关系并继续领取待遇,其他的养老保险关于予以清理”的要求进行办理,但在取消清理其他的养老保险关系时,对是否存在欺诈、虚假冒领行为无法确切的判断。

四是基层平台建设尚需加强,社保局与乡镇社保所、社区的业务办理尚未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工作机制。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我单位将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力争早日改进、完善和消除。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 深入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活动

根据上级关于“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的要求,结合社保局实际,我单位将加强对社保局职工警示教育的领导、指导和监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制定“三个以案”学习计划,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等,要求党员干部做好学习记录,撰写心得体会。二是邀请分管领导给本单位党员干部上一堂党课,党课内容要紧紧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讲清本单位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三是深入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深刻剖析,制定整改措施。

(二) 加强业务学习

    为切实提升我单位职工综合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我单位将组织单位职工轮流到是企业中中心进行业务学习,大家就日常业务操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及真实案例进行沟通学习。以知促行,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内生动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养老保险工作全面落实。

(三) 继续稳定推进社保基金网银发放和社保卡发放

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网银发放及社保卡发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社保卡便民、利民、惠民的作用,方便离退休人员及异地安置人员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养老金发放服务。

(四) 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工作

我单位人员将分工协作,全面清理退休人员的业务档案,并在2019年将退休人员业务档案全部移交到人社局档案室,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退休人员业务档案。

(五)继续抓好党建和扶贫工作

第5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统计测度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12-04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它是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量上,这包括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等。而对于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中的各个部分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研究,目前还找不到:系统的文献资料。本文将利用1998-2006年的数据测算出社保支出中各个部分的支出水平,并据此做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以考察各个部分的支出水平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如何。这对于我国今后政策的制定以及未来社会保障支出应该重点投向哪一部分从而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水平测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少,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保障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标准不完善,缺乏准确全面的资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测量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杨翠迎、何文炯(2004)从弹性的角度考虑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与我国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即得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系数(CSS),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角度,进一步考察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穆怀中(1997)在量上采用的具体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这种测算方法,本文也沿用此种方法。穆怀中还进一步把中国现有社会保障水平分为三个统计口径:一是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二是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三是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但是董拥军、邱长溶(2007)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福利分房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大口径、中口径”的统计口径也不再适用。他们用“小口径”计算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

上述论文或是提出测算社会保障水平的方法,或是研究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而没有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各个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本文将从此方面问题人手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认为“大口径”和“小口径”下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都具有研究价值。因为“大口径”的统计指标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接轨,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规模过大,在社会保障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小口径”指标也能准确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本文采用“大口径”指标与“小口径”指标来测量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具体地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是分散在民政、劳动人事、卫生、总工会等部门分头管理,即使将各主管部门数字相加,也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国社会保障的全貌。而进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统计时有不少困难,主要是因为有关的统计年鉴提供的社会保障指标数据很不完整,再加上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来做参考。

为与有关统计年鉴的口径保持一致,做“大口径”统计时,笔者从抚恤和福利社会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价格补贴、住宅投资六个方面来统计社会保障支出额。做“小口径”时,不包含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仅从其余四个方面来考虑。有很多研究中,把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合在一起,称为“保险福利费”,本文将二者单独列出,以便于比较。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指国家预算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经费。包括由民政部门开支的烈士家属和牺牲病残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定期抚恤金,革命伤残人员的抚恤金,各种伤残补助费,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退伍军人安置费,优抚事业单位经费,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维修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和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补助费等。价格补贴支出:指经国家批准,由国家财政拨给用于粮棉油等产品的价格补贴支出。主要包括粮、棉、油差价补贴,平抑物价和储备糖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粮食风险基金,副食品风险基金,地方煤炭风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指国家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包括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促进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

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提供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在总量上快速增长,近年来增长在加速。2006年达到了37231.7亿元,比2005年的25525.7亿元增长46%,为t998年9319.71亿元的4倍,年平均增幅达到了19.36%。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社会保障水平(2005年),从总体上看,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在5%左右,加上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在13%左右,见表2。根据穆怀中(1997)利用1978-1993年的数据,按“小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也在5%左右,而用“大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13%左右。也就是说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基本保持不变。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把各项保障支出加在一起,从1999年到2006年,这九年来从“小口径”和“大口径”上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呈微小波动上升但基本持平发展趋势,在2006年,“大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水平比2005年明显上升,笔者认为是

在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支出结构进行比较时,本文先对大口径、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进行分析。然后再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支出结构做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由以上两图可以得出,从“小口径”来看,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特别是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从2001年开始成稳步上升趋势。到2005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整

个社会保障支出(小口径)的79%。可见,这两项支出左右着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当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抚恤和福利救济费支出水平最低,处于图表的最下方。并且在各项支出水平中,除价格补贴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项支出水平波动起伏,但总趋势是上升的。

2.计量分析

本文计量分析采用Eview3.1软件。用“小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各部分支出水平做回归分析。

(1)模型设定及说明

可设定社会保障水平与各部分支出水平的关系为:Yi=β1+β2Xi+υi

其中,Yi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Xi;分别为抚恤和福利救济费支出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水平,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水平。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没有把上述四项同时放在一个模型中作回归分析,因为若放在同一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之间会出现多重共线性。因此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再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排出拟合效果从好到差的排序。

(2)社会保障各结构支出水平的相关及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抚恤与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水平的可决系数R2=0.728,也就是说拟合优度不高,表明抚恤和福利救济费的支出对社会保障水平影响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水平与社会保障整体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9,表明二者的相关性很大。因为可决系数R2=0.9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很好。系数系统性检验:对于β2,t的统计量为18.73。设:Ho:β2=0,H1:β2≠0,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7下,得临界值t0.025(7)=2.365,因为t>t0.025(7),所以拒绝,表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回归方程计算结果表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总水平就上升7.66个百分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的可决系数R2=0.64,拟合优度不高;最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水平的可决系数R2=0.9116,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不错。系数系统性检验:对于β2,t的统计量为8.50。设Ho:β2=0,(7),所以拒绝H0:β2≠0,表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回归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总水平就上升2.51个百分点。

用Eview3.1计量软件对构成社会保障支出的四个部分做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度最高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水平,其次是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水平,最后是抚恤和福利救济费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

四、结 论

第6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人口因素等,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因素问题是不容忽视,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人口指标主要从为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两方面。目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第6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年平均增长率仅0.57%。再者,人口结构变动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因素中越来越重要的特点。人口结构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引发了学者关注。

二、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1、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反映不同年龄或者年龄组成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属于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图1看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已达到8.9%的高值,可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兴起的原因。各国纷纷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学者从国外的经验出发来分析国外老龄化背景下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以期对我国产生启示借鉴来看,学者张东兰(2006)以德国的数据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人口年龄结构朝合理化方向发展。黄元元,王晓燕(2008)分析了韩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政府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在人口结构变化的作用下,政府要采取建立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积极稳步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法律建设、体现褒扬与惩罚机制等措施。李中义(2009)从日本的经验出发,指出我国应当尽早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创新性的提出将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政策相结合,采用基金积累制模式。王琼,曾国安(2011)则通过对英国政策选择研究来提出对我国启示,英国解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国家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等问题时强调用促进就业的角度:比如消除就业歧视、提升劳动技能、帮助劳动者延长劳动年限等等。程宝良,胡宜(2012)在老老龄化背景下,以福利主义理论来分析了社会养老模式可能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增进老年人福利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应采取针对措施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

老龄化还导致家庭结构变化从而养老方式变迁。著郑功成他认为居家养老方式既包含了家庭内部的扶植,又包含了邻里之间的扶植。政府需要在规划和财政投入两方面出钱出力。

2、城乡地区人口分布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以来总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从2007年开始的数据为例:2007年末,城镇人口为593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4.9%,2009年、2011为46.6%、51.27%。收入不平等问题在人口城乡上更为突出。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突出。我国东西部二元化和统筹层次低使流动的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把这些养老金红利留给了当地造成了更大的地区差异,由于发达地区既得利益,全国统筹的改革难以实施,阻碍社保发展造成更大的贫富不均和不公平。

3、出生性别比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出生人口性别比,对象是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中国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联合国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其他值域为异常。我国从64年至今都高于102,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旧失衡严重高达117.78。

当前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都未考虑性别比.吴丹(2011)主张政府应使保障制度性别主流化.他认为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决策层中女性的缺席;男女两性收入的差异;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所受到的就业歧视。因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将性别加以区分,不过,这一区分是否又是另一种不平等就另当别论了。

第7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效率

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是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应该考虑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分析财政的负担能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以天津市为例,对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效率进行研究。

一、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困境

财政作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最主要的提供者,承担着维护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责任;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资金能否高效运用,关系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前途。然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使现行的社会保险体制陷入了难以克服的财政困境之中。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资金的社会保险投入理论思考不足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由无数独立的私人资本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展开的;作为无数私人资本集中代表的西方政府,其活动必须符合私人资本的要求,反映私人资本的愿望。这就直接决定了西方财政收支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财政收支这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直接以个人为对象和基础进行的。政府收入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和财产税等为主,而政府支出中的相当份额则直接用于个人的社会保险。正是因为用于个人社会保险的基金在财政收支中占据了重要份额,所以,西方财政理论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社会保险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西方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的几乎只是资金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国家的国营经济,而且国营企业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几乎都集中到政府手中,国家的财政收支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运用自身权利的性质;其活动的对象也几乎都表现为直接对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个人直接发生的分配行为很少。因而,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使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收支与分配行为更加合理,而很少对与个人联系密切的社会保险理论进行思考与关注。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对象虽然有所变化,并开始注重于对个人的收支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影响并监督决策的思想,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财政理论界,对社会保险理论的思考以及对其体制改革的探讨,仍然显得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需要。

2.现有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关键因素

要分析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应主要分析税收收入结构。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税负更为公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税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仍十分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西方各国的税收收入主要由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组成。大多数国家中的社会保险税在税收总收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且税种多为税负易于转嫁的间接税;直接税和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税收中,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主要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使得我国财政难以“专款专用”。而且在其他支出项目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很难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社会保险,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

3.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不合理与不统一,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可见,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仍是以“费”而不是以“税”的形式进行;其征缴、管理、使用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而未纳入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规划,因而存在费率不统一、缴费率偏高,但实际缴费偏低、负担不公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缴费率已达27.8%,有的地方高达30%。如此高昂的费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20%),显然已处在费率禁区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企业的避费行为。用拉弗曲线表示(见图1),在费率区间(0.20%)时,缴费额随费率的上升而上升;若费率超过限额20%就进入了费率禁区,费率的上升反而导致缴费额下降。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而且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新老个人账户普遍成为空账,从而使得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险风险。

4.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利于弥补严重的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失衡

由于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尚处于酝酿阶段,而社会保险费又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因而财政部门没有专款用于社会保险。目前,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仅局限于“抚恤与社会救济”。这种支出结构与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和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巨大差异。英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健康和教育的转移性公共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8.46%;而我国用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9.38%。这说明,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履行着较强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因为政府公共支出中所发生的资金转移主要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英国政府的这种公共支出结构既有利于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又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则履行着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实际上直接以产品或劳务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其所掌握的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相交换。因而,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对于生产、就业、资源配置以及社会总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虽然也会影响到国民收入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因此,中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2003年,在大量体制外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的情况下,中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相当明显。同时,因为这种支出结构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相对较弱,所以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二、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优化设计——以天津市为例

(一)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社会保险对职工而言是一种权益,对企业而言则是一种负担。如果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缴费过多,将使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下面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为例,考察企业承受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的能力。

根据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一般财务状况,在企业产品的出厂价中,约有39.4%左右为新增价值。这意味着,在100元的产品出厂价中,增加值为39.40元。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回归出新增加值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y=alαkβ其中,y为产量,l为劳动要素投入,k为资本要素投入,α和β分别代表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弹性和资本投入的弹性。对上式作对数变换,可得:

lny=lna αlnl βlnk

运用表4中1991~2003年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工资和资本支出以及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可以分别回归出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

lny=7.4269 0.7709lnl 0.0896lnk

(6.9881) (5.5064) (0.4522)

r2=0.9844 f=315.2639 p=0.0001

上述分析表明,产品新增加值的77%用于支付职工工资,8.96%用于资本报酬。这意味着,在39.40元的新增加值中,有30.30元用于支付职工工资,而资本报酬为3.50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本成本(如折旧和借贷资本的成本)大约占资本报酬的40%。因此,3.50元的资本报酬中就有1.40元的资本成本,剩下的2.10元为企业利润。国有企业仅有2.10元利润,若全部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只能约占工资总额的7%左右,这是企业缴费的上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能够承受的社会保险统筹缴费的最高限度为7%。但现实中,企业须缴纳占工资总额20%的养老保险费、8%的医疗保险费、2%的失业保险费、1%的生育保险费和1%的工伤保险费。因此,企业总共须承担占工资总额32%的社会保险费。这一比率比企业所能承受的最高缴费限度高出4倍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负担。

(二)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时,应该考虑职工个人的承受能力。职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现期消费,一部分用于远期消费形成储蓄。社会保险强制职工缴费在一定意义上执行了储蓄的功能。

假设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缴费为b,个人现期消费为c,c为个人边际消费倾向,c0为不随收入变化的、稳定的消费,个人工资收入为y,则远期消费为y-c。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消费公式为:

c=c0 cy

假设职工的全部储蓄都用来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费率为:

b/y=(y-c)/y=(y-c0-cy)/y=i-c0/y-c

如果求出c、c0和y,就可以确定职工缴费率(b/y)的最上限。下面根据表5中1991~2003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对c=c0 cy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c=295.2517 0.7353y

(5.0090) (83.6617)

r2=0.9984 f=6999.28 p=o.0001

由于不同年份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变动的,因此个人承受社会保险缴费的最大限度在不同年份是不同的。将回归方程的结果代入b/y=(y-c)/y=(y-c0-cy)/y式,可得职工个人1991~2003年间对于社会保险缴费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1991年为11%,2003年达到24%。而据天津市规定,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为工资总额的8%;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中个人2%的缴费比例和失业保险中个人1%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缴费率总计为11%。这一比例与1991年持平,但远远低于2003年的24%,说明职工完全能够承受11%的社会保险缴费率。

(三)天津市财政能力增长趋势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5%~50%,因而在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撑下,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与此相比,天津市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天津市200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

由于支持社会保险资金财政能力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因此,以下选用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值作为对时间的函数,预测2005至2010年两者比值的变化趋势。

假设y为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t为时间序号。根据表6的数据,可得如下方程式:

y=1.3844 0.0249t

根据上述方程可以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的变化趋势为:1.68、1.73、1.78、1.83、1.88、1.93。如果2005~2010年天津市gdp保持12%的增长速度(近10年天津市gdp增速的平均值),则可以测算出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进而可以测算出2005~2010年天津市财政收入的规模。如果保持财政对社会保险补助的增长与gdp增长相同的速度,即每年用财政收入的12%进行社会保险补助,则可最终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险补助的财力(测算结果见表7)。也就是说,天津市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保险的财力可以保持18%的年均增长速度。

三、简短的结论

1.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严重偏重

从具体测算结果看,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远远超出了企业最高承受限度。从长期来看,企业是无力承受这一缴费水平的,这也是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逃避缴费从而造成收缴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以达到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2.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率相对较低

目前个人缴费率相对于职工个人的缴费承受能力来说是一个较低的水平,实际上缴费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个人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因此,可以在保持个人缴费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并将该增加的缴费全部用于社会统筹。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降低企业缴费率后形成的空白;另一方面还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和互济性的本质。

3.从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来看,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这一模式意味着政府是社会保险金给付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所以在采取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和提高职工个人缴费水平之后,对此产生的社会统筹资金收支缺口,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予以弥补。然而,从近年天津市各类财政资金支出增长速度来看,用于地方建设、科教文卫、行政事业等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水平较低(见表8)。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从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中划出专门资金用于社会保险支出,同时更重要的是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压缩过度投资及减缓事业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险补贴。

4.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定型

第8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服务

我国的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有效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增加医疗和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基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及待遇不统一,致使城市务工人员或者城郊结合的居民出现重复参保或有选择地参保等现象出现。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门诊费用增长过快

有数据表明,200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相对于1990年增长了6.81%,2005年增长至10.43%,到了201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则上涨到15.03%,且2011年国务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费用不足1/3。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费用增长过快,但居民医疗保险却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有关于报销大病费用的相关政策,但关于门诊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不够完善。

3、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都是造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使得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的风险。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却逐渐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平衡运行也因此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

1、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门诊统筹制度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本次研究选用了“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与“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进行对比。参加两组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年龄均在32―49岁,文化背景、月收入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参加“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在身体健康方面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研究实验进行两周,两周后对比两组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住院率、自我医疗率与未就诊率。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13%,自我医疗率增加了13.11%;“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增长了12.19%。

(3)关于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居民的门诊就诊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门诊就诊率也会得到相应的升高。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其门诊就诊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低于没有患病的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门诊统筹制度实施两周之后,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并随着家庭收入额增加而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门诊统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门诊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医院的就诊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疗率,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门诊统筹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负担,实现了让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2、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随机选取某市城镇医疗保险数据库2009―2012年10%的样本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日期、疾病诊断、住院总费用、统筹支付、大病医保支付、自费支付。因大病医保从2011年实施了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将2009―2010年前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011年―2012年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患者个人自费支付的费用下降了19.83%,个人支付费用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下降了2.82%,灾难性医疗支付费用降低了41.23%。

(3)关于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医保政策明显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费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医保中增加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使得大病补充报销可以高达50%,降低了患者的自费费用,实现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标。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大病医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费支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尽量避免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后,退休人员的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的比例增加了,离退休人员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比例也有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病医保自费补充的政策会引导退休人员或离退休人员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世界银行发展部门专家Adam Wagstaff曾研究我国西部新农合医疗实施的效果,发现“按服务付费”与“大病统筹”等制度有助于增长主张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因为大病医保政策中的多种支付方式,促使一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不得不改进自身的医疗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住院费用。大病医保政策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的自我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率。

3、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总人次前80%的医疗结构,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自费支付进行结算,随后比较自费支付费用比例的变化。

(2)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费用与使用医保支付费用增加明显,但总额费用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普遍是三级医院。针对一些特殊疾病,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使用医保支付费用的情况有所下降,但结果并不明显,二级医院的次均医保费用支付明显是高于三级医院的。从整体上看,使用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的患者住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级医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4%。

(3)关于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精细化总额控制(即住院总额与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管理结算办法有助于医疗结构提高对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通过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的次均医保支付费用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的挂床现象也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原因为一些二级医疗结构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后,导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现象存在。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对特殊病种实行精细化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办法,提高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务的支付方法,优化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而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医疗资金的统筹管理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及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重复参保或有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出现。要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参保居民。

2、推进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

门诊部门作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门诊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会更多的选择住院来治疗,从而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间接加重了我国看病难的情况,也增加了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风险。医保部门应重视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并推行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提升门诊对小病的治疗率,优化我国医疗体系,提升门诊医疗医院的使用率。

四、结论

结合我国居民当前看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善,才能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在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国家也要重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增加卫生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协作,降低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医疗制度最初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许海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7).

[2] 潘杰、雷晓燕、刘国恩:医疗保险促进健康吗?──基于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3,4(12).

[3] 毛阿燕:近二十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患者的实际影响:患者就诊实际报销比例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0(24).

第9篇:社保年度总结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自70年代中期起,大力控制人口数量过速增长,加强计划生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认真实施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出生率。这样就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化,人口的年龄结构势必发生变化,向老龄化发展。出生率下降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达到的程度也越快,越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解决人口老化问题,而放松计划生育,以提高出生率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形成恶性循环;更不能以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违背社会道义来延缓人口老化过程,而由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过渡到相对静止稳定状态。中国同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要想达到相对静止稳定的人口发展阶段必然要经过人口老龄化阶段,这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人口学专家研究证明,中国老龄化进程带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198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3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6%,到2000年将达到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英国老年人口从5.0%增长到7.0%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192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5.3%,到1970年增长到7.1%,用了50年的时间,而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仅仅需要1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2000年即可跨入老年型,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跨入老年型要在2010年,我国将比世界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提前10年进入老年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之快将达到世界之最。

(二)老年人口数量巨大。据预测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5.3%。老年人口数比欧洲所有国家人口还多。

(三)我国高龄老人数量与比例将增大,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由1990年的200多万,占老人总数的3.2%增加到下世纪中叶的5000万以上,占老人总数的15%以上。

(四)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按照人口学家最近做出的家庭人口预测,我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

从上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诸特点来看,中国将在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国家,并排位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之首。国家正处于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原来基本由国家承担的养老方式变得日益不适宜,需要探索新的路子,发展新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将逐步消除“经济滞差”和解决老有所养两方面结合起来,把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好。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不足,养老金支出膨胀。有统计表明,1998年养老金缺口是50多亿,1999年是100多亿。其次是替代率太高。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企业养老金的平均工资替代率高达80%以上。然后是交费率高,企业负担重。目前的状况是,养老金的交费率高达30%左右。还有“统账”结合导致完全的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出现空账。

三、解决的对策——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实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在解决养老方式上重视精神生活的一面,注意到老年人为社会贡献的事实,重视家庭养老的功能,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的方针。

一般健康和生活优裕的老人仍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度过晚年。积极倡导家庭养老模式,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为居家养老提供全面的配套福利服务。同时,又重视对养老设施的建设,把养老设施作为老人们最后的生活保障。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立法规定的,低有保证、高有限额的强制性的基本保险。第二个层次是,各企业自定的企业保险年金。这种保险比政府规定灵活得多,形式多种多样,标准有高有低。第三个层次是,个人养老保险。政府对企业、社会团体、私人举办的保险项目,只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上的支持。

以上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各有特色。在管理上,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一体化、定额支付的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并不是保障当事人的全部生活,而只是保障最标准、最基本的需求部分,必须要依靠企业及个人的自助努力,要协调好互助与自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内部决定,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则遵循自愿原则。在基本模式方面,前者是部分积累筹资,后两者是完全积累筹资。

(三)逐步实现费用征收的多元化

在考虑企业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企业的养老保险的交费率,引进“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以解决养老保险的财源问题。在费税改革方面,在适当的时候,将“费”变为税,保证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此外还可提高一些社会福利设施的收费标准和扩大有偿服务范围。

(四)倡导养老保障事业的社会化

在不少发达国家,尽管具体管理养老保障项目的机构很多,既有政府机构(中央的和地方的),也有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但总的倾向上看,养老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集中管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切细节,从资金来源,运用的方向,甚至保障的标准、收支的程序,大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通常由受保人、企业或雇主和政府三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领导。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越来越多,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求尽快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给代际供养带来了财政上的困难。因此,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和国家只能承担基础性的保障,一方面使劳动者一旦因风险失去收入来源后能享有基本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使国家和社会能够长期地提供保障。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是具有优越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老年保障事业方面也应该把握和运用这种优势,统筹全局,缜密考虑,真正成为全世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华克伟.最新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务全书.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胡晓义.中国社会保障.北京: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1999-2006年.

3、马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