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作创业范文

合作创业精选(九篇)

合作创业

第1篇:合作创业范文

现如今绝对是一个充满各种创新的时代,在百度上搜索“创新”,相关的词条就超过了1个亿。但可能出乎你的预料,我们一直认为走在科技前沿的航空产业,在创新速度上却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出色。我们可以用产品性能的倍增时间对一个产业的换代升级速度进行量化――产品性能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大家熟悉的电子数码产品,其性能倍增时间只有18个月,因此很多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都只有两年,比如苹果公司就每两年向市场推出新的iPhone机型。相比之下,航空产业的性能倍增时间是多久呢?需要30年!

“(我们)需要和那些发展非常迅速的参与者合作,因为他们在很多时候是这些技术的重要驱动者。”空客CTO(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2016年7月,艾瑞蒙科得到空客CEO托马斯・恩德斯的正式任命,恩德斯的要求非常明确,他需要艾瑞蒙科对空客现在的技术、科研以及创新方式上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以实现空客转型。对于恩德斯来说,艾瑞蒙科正是他要找的人――热爱航空,从事过航空却又不仅限于航空。1979年出生的艾瑞蒙科生于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做过无人机创业公司,进入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还在摩托罗拉做过手机研发。“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之一,因为没有比现在加入航空产业更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艾瑞蒙科说。在艾瑞蒙科看来,现在的航空航天产业正经历着第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20世o早期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升空;第二次革命是20世纪50年代飞机进入喷气时代。而航空产业正处于的第三次革命,具体而言就是飞行器的数字化和电气化变革。“之所以称其为变革,是因为数字化和电气化降低了航空业的准入门槛,会有更多新的参与者进入到这个一直以来只有少数公司垄断的行业,”艾瑞蒙科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和其他相关行业中的参与者合作,因为他们的技术创新速度更快。”显然,增倍时间长达30年的航空产业很难依靠自身的技术升级完成产业革命,更多的技术来源于那些增倍时间更短的行业。现在火遍全球的无人机在航空领域并非什么新概念,美国早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有军用无人侦察机的参战记录。但融入了现代电子技术之后,无人机产生了颠覆性的发展。2006年在深圳成立的大疆创新公司起初名不见经传,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大疆创新已然成长为估值百亿的行业独角兽。飞机的电气化也是如此,作为电动飞机的核心技术,电动机、电池、自动驾驶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这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反倒是汽车工业而非航空业。“我们的战略是在全球评估那些专注特定技术的创新热点区域,并在这些地方留下空客的足迹,与其中的创业公司、大学、实验室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互动。” 艾瑞蒙科说。

第2篇:合作创业范文

大企业如何发现那种在创始人主导的小公司里频繁闪现的创造力?为企业引入一名创业家可能是答案之一,即与一系列创业家达成商业合作关系,展开适合双方需要的合作。企业从创业家的独特才干、卓著声誉和自信中受益,而创业家则可利用大企业的资本、契约和基础设施资源。

服装零售品牌Next的创办人乔治・戴维斯(George Davies)正是这一合作方式的经典案例。他曾先后与英国连锁超市阿斯达(Asda)以及玛莎百货(Marks and Spencer)合作开发了众多品牌。事实证明,这些品牌让参与各方取得了共赢。

另一个例子来自著名的意大利餐馆业者兼作家安东尼・卡卢乔(Antonio Carluccio),他将名字和信誉授权给了一家新开张的休闲餐饮连锁店。在此之前,依靠在伦敦市中心经营的一家顶级餐厅,并通过参与电视制作、出版烹饪书籍,卡卢乔早已声名卓著。他的加入使得卡卢乔连锁餐厅获得了对成功而言至关重要的品牌可靠性。然而,该连锁店背后的真正管理者却另有其人。

几乎没有哪个成就非凡的创业家想替别人打工。他们极度享受自身的独立性,而且为此感到自豪,因而不愿屈就传统的雇员角色。他们偶尔会出任一些公司的非执行董事,为公司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这样的安排却未必能让他们充分施展真正的才华。毕竟,他们并不能找到太多让自己真正全身心投入的动机。

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敲定某种伙伴关系、授权、专营或特许权合作协议,从而让企业得以充分利用创业家的天赋才能。如果相关创业家正在寻找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那么这种安排无疑将更加事半功倍。事实证明,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合作对食品、运动和时尚等消费品行业最为有利。

引入创业家,并不是指简单获得创业家的背书和支持,而是要形成一种长期的、排他的合作关系,让每一方在合作中创造真正的经济利益,并且相互依存。合作中一方提供另一方所欠缺的发展要素。创业家收获规模效应,而企业则得到了创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选择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而企业也费尽心力地寻求树立品牌特色。因此,与拥有想象力和可靠记录、却希望有人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合作,是件十分靠谱的事。

这种方式的合作能够带来比各种公共关系运作更大的收益。公众将为原创而独特的产品支付溢价。当然,许多公司的高管们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但在一个传统的等级制度内,要打破官僚体制可能非常困难。然而,在一系列创业家的支持下,即使是最激进的观念也可能得到公平的聆听机会―先进入老板的视线,继而获得董事会的关注,最终打破规则。

第3篇:合作创业范文

一、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独立学院方面

办学方向:前提性因素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实情况也表明,尽管从文化素质看,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不是很高,但这部分学生具有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这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前提性因素。

办学机制:政策性因素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机制,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精神及目前独立学院的运行情况看,主要为:一是独立学院是合作办学的产物;二是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三是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还可按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定,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四是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主要为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上述表明,与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选择上具有更大的柔性,这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政策性因素。

运行方式:操作性因素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大多独立学院除充分利用合作方的资金及母体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外,还整合了各种校外资源,对合作办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的专家为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企业等领域的人员。独立学院开放型的教育教学运行方式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操作性因素。

就业形势:背景性因素

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全国就业形势一直严峻,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被人们认可的过程。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独立学院毕业生。对此,大部分独立学院正积极实施创业教育,把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这不但能有效缓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能创新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自主创业成为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目前就业形势是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背景性因素。

(二)合作方方面

投资回报:经济性因素

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精神,独立学院的申请者为普通本科高校,合作者作为投资方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它有合作能力的机构。从文件精神及实际运行看,合作方与独立学院的发展休戚相关,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除与合作方进行资金合作外,正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作为投资方,合作方肯定要考虑到投资增值及回报的问题,合作方与所投资学校是利益共同体关系,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经济性因素。

服务社会:社会政治性因素

任何组织的发展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组织只有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才能取得自身长足的发展。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是时代的一个主旋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要求,并把创业能力列为21世纪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创业教育列为继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2006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独立学院的合作方,理应响应国家的召唤、时代的要求,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社会政治性因素。

人才需求:发展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许多学生找不到兼职、实习、就业单位,缺乏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短缺,临时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储备不经济等。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到合作方单位参与实践,对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解决合作方的部分用人需求,为合作方储备一定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发展性因素。

创业积累:技能性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合作方多为企业单位,如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的合作方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合作方云南锡业有限公司和云南鸿宇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的合作方江苏太湖锅炉有限公司和无锡微孚集团等。合作方自身就是创业的典范,具备较深厚的创业积累,有丰富创业经历及熟练创业技能的创始人、各方面专家,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性指导,也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较多的平台,这是合作方与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合作的技能性因素。

二、合作模式的建构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合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合作方的特殊地位,与合作方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由于创业基本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四部分组成,因此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就由这四方面组成,即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下文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些实践,对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1.创业意识树立之合作模式

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基本层面的创业需要和动机、较高层面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最高层面的创业信念和世界观。在创业意识树立过程中,可邀请合作方创始人通过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发挥榜样作用,聘请合作方专家进行兼职指导,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合作方单位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如图一所示。

2.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之合作模式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个性心理品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些个性心理品质,而目前较为成功的创业者一般也都具备了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可邀请合作方创始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引导,并请合作方专家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及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合作方单位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如图二所示。

3.创业能力提高之合作模式

创业能力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在创业能力提高方面,可邀请合作方专家指导商务实战、进行各类专业培训,并联合合作方单位提供实践平台,发挥校内实训与合作方孵化的合力。如图三所示。

4.创业知识形成之合作模式。

与创业心理品质对应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不同,创业知识对应于个人的智力性因素,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在创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创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聘请合作方各方面专家作为创业教育智囊团成员,开展咨询、辅导活动,学生也可通过对合作方单位进行访问等方式学习创业知识,并可在合作方单位实习,以不断体验和运用所学创业知识。如图四所示。

笔者认为,围绕创业教育四方面内容建构的与合作方合作的各个模式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这四个模式进行整合,便得到以创业教育内容为核心,与合作方协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如图五所示。

第4篇:合作创业范文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广东潭洲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施伟雄,就GICEC的优势、特色、国际化发展思路,以及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德合作:不仅引进一个项目,更是引进一个体系

记者: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自前期设计环节,就引入了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请问这一背景下建设完成的潭洲会展中心在硬件方面有何特点?

施伟雄: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GICEC)是一个集展览、会议、写字楼和酒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综合体。一期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展馆部分已正式投入使用,会议中心等配套将于今年下半年完工。二期规划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计划于2018年底之前建成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潭洲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将达到约10万平方米,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

GICEC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国际展览巨头――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均全程密切参与,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意见,某种程度上GICEC的硬件设施和运营标准,均注入了德国会展业的硬件优势元素及严谨的服务体系等国际基因。硬件方面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展厅的空间布局。项目首期的展览部分是五个无柱式的单层展厅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户外展览广场。每个展厅净展览面积一万平方米,平均净高15.9 米,最低13.9 米,最高18.7 米,设置有6米宽、9米高的展厅大门,方便大型展品进场。而且无论是展馆布局还是交通和人流的组织,五个展厅可以连成一片,也可单独分开进行办展,互不干扰;

二、展厅的地面承重。GICEC首期的1、4、5号展厅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到地面荷载为10吨/平方米的展厅,2、3号馆因为地下有地铁穿过,地面荷载设计为5吨/平方米。目前在建的二期工程也是5个地面荷载设计均为10吨/平方米的展厅;

三、展厅地下综合管沟。电缆、光纤、给水管、供气、压缩气体等能源供给都设置在地下综合管线系统的内部。既不占用展馆场地,又能满足展馆每个展位的用电、用水和用气等需求;

四、展厅的吊点。每个展厅屋顶预留了135个荷载各为2吨的吊点,808个荷载各为100公斤的吊点,完全可以满足展会时吊起大型展品和大型广告牌的需求。

五、展厅的智能化设施。展厅设有20多个信息化智能系统,包括每个展厅内的红外线烟雾探测系统、智能化水炮灭火系统,能自动感应自动喷水。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控制系统来操控展厅内的防火帘和消防水炮等安全设施。

记者:请介绍潭洲会展中心与汉诺威的合作模式以及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目前在与德国方面的合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计划和动作?

施伟雄:GICEC一直坚持走国际化运营的道路,一起步就与国际同步。在跟汉诺威公司合作方面,开创了国内展馆运营商业模式的先河,创新了国际合作的模式。除了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得到汉诺威公司的专业建议之外,在运营方面,参照汉诺威的运营服务体系及流程标准,共同打造GICEC的管理团队。GICEC在董事会的组织架构下面,开创性地设立了由汉诺威公司高管和GICEC董事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协助GICEC的重大决策。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GICEC更加顺畅的对接汉诺威公司,快速实现运营团队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汉诺威展览公司布局华南,落子佛山顺德,是GICEC践行“开放引领,创新驱动”鹇缘纳动体现。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引进一个项目,更注重引进一个体系。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GICEC跟汉诺威机器人学院签约,共同在GICEC打造国内首个机器人学院――佛山机器人学院。接下来,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入国际专业展会。

记者:选择跟汉诺威机器人学院共建佛山机器人学院的原因是什么?请介绍下佛山机器人学院项目的情况。

施伟雄:众所周知,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工业技术类展会,展会期间还举办各类论坛、会议和活动,让参展商和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影响当今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德国工业4.0这个概念也是在汉诺威工博会同期举行的专业论坛上首次提出来的。在此背景下,2009年汉诺威公司特意成立了全球首个机器人和自动化学院,即汉诺威机器人学院。目前,汉诺威机器人学院已经成为汉诺威工博会的重要补充,并促进了工博会的发展。除了组织和举办专业的会议和活动之外,汉诺威机器人学院还为汉诺威工博会的重要客户提供一个机器人产品长期展示的平台,也为广大企业提供机器人操作培训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正是看到机器人学院对工业类展会的补充以及对传统产业的促进作用,佛山和顺德两级政府提前布局,引入汉诺威机器人学院的品牌,在佛山打造中国首个机器人学院。将其建设成为机器人自动化、工业4.0顶尖产品成果和先进理念的展贸平台和技术对接平台。

目前,佛山机器人学院是汉诺威机器人学院唯一的品牌海外授权使用机构,由GICEC投资建设硬件设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以品牌许可加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合作。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六家、中国首家集机器人展示、专业会议和活动的组织和引进、机器人操作培训等核心业务为一体的机器人学院。主要经营方向是中外智能装备的展示、为企业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及产业咨询等交流服务。现已确定进驻佛山机器人学院的国际合作伙伴有库卡(KuKa)、菲尼克斯(Phoenix Contact)、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IFF 研究所等9家企业和机构,另有多家有意向进驻的国内外企业正在洽谈中。今年10月份,佛山机器人学院将正式对外营业。

战略定位:立足当地优势产业 ,开创国内工业展馆先河

记者:目前,潭洲会展中心承接过哪些大型展会项目?累计接待项目数量达到多少?

施伟雄:CICEC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照国际标准,完成了项目首期工程的建设,填补了中国国内没有国际化专业工业展览中心的市场空白。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后,在短短的40天内,先后承接了第二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这两场展会规模均是5万平方米,其中互联网+博览会四天的展期入场观众达到31.9万人次,展会期间还遇到了台风天气。这对刚启用的展馆,包括GICEC的运营团队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但是我们凭借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国际化的服务体系,以及标准流程,有力保障了上述两场展会的成功举办和圆满结束,实现了展会的“零事故”。今年上半年,还成功承接了2017中国(顺德)家电博览会和两场大型的车展。今年的展会计划有十多场,涵盖了智能制造、家具、家电、陶瓷机械设备和医疗设备等主题。

记者:佛山的优势产业有哪些?佛山的产业基础对潭洲会展中心的发展有何帮助和影响?

施伟雄:佛山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城市,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家电、家具、陶瓷、花卉等产业聚集带,目前正在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相关的生产业,大力扶持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生产企业。2016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3万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6位。2017年一季度佛山GDP达1974亿元,增速为8.3%,增速在珠三角九市排第三。目前佛山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700多家。截至2016年6月,全市共投资超亿元的装备制造业项目130个,新引进超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

产业是会展的灵魂,会展是产业的载体。佛山上述的产业基础有利于GICEC打造专业的工业展馆,也有利于吸引一批相关产业的展会落户。比如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将永久落户GICEC,今年还吸引到了会的专业展落户。目前正在洽谈的陶瓷机械装备展等展会,都与佛山优势产业基础息息相关。

记者:作为国内首个以工业为特色的展览中心,潭洲会展中心在项目的培育和引进上有什么专属策略?目前中心自办项目有哪些?

施伟雄:在项目培育方面,GICEC作为佛山市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国际化场馆,首先是着力整合佛山本土的传统产业项目,如:家电、家具、家装、陶瓷、金偌庸ず椭悄苤圃斓取R环矫嫖其提供高端的产品展示和交流平台,使其更具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面,凭借GICEC与汉诺威展览公司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和流程标准,为其提供后勤服务和技术上的各种保障和支持。再放眼未来, GICEC在帮助传统产业项目稳固“原产地”根基的同时,将依托国际平台和资源,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宽广的对接平台。

另外,“生产商是否集中”“买家是否集中”“当地政府是否支持”等条件都是主办方考虑是否在某地办展的重要因素。“以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打造佛山会展品牌”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顺德区出台促进会展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工业服务业。扶持政策叠加再与佛山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以及GICEC专业服务优势,是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打造国内首个以工业为特色的展览中心的源泉,也是我们面向国内外进一步扩展市场和展览项目的动力。

发展策略:开辟国际化合作新路径 实施错位竞争树立品牌

记者:据了解,潭洲会展中心的管理层大多具有国际背景和从业经验,请问这与中心的定位有何关系?请介绍公司的管理结构及其优势和运营模式。

施伟雄:GICEC的运营公司――广东潭洲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属于国有企业,但因为有跟汉诺威合作的背景,所以公司一成立就直接跟国际接轨,完全是市场化运作。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招揽展馆管理人才,组建了一支由国内外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化运营队伍。同时参照汉诺威公司的服务体系和标准流程,因地制宜搭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打造符合市场要求以及有利于GICEC可持续发展的展馆运营模式。

记者:在会展城市林立的珠三角地区,潭洲会展中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化发展,占据会展业的一席之地?

施伟雄:GICEC所在地的佛山市,位于珠三角的中心位置,毗邻广州。既有利于依托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打造专业的工业展馆,跟珠三角其他展馆实现错位竞争。又可以借助广佛同城的优势,接受广州琶洲会展圈的溢出效应。想要在激烈竞争、场馆密度高、可展示空间不断增加的珠三角地区突围,我们确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突出场馆的专业概念和技术标准,提供国际化的优质服务。二是加紧完善周边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此外,我们根据德国的标准设计定制的GICEC展馆,完全适合举办各种类型的展会和活动。不管是消费类主题还是大型工业展览,或是体育赛事、音乐会,以及任何形式的娱乐活动,展馆内的硬件均可以满足任何活动的组织需求。

第5篇:合作创业范文

一、合作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主体模式

合作创新,主要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创新的经济学基础是“分工提高效率”。合作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各方优势,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从而弥补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不足,合作群体获得“1+1>2”的效果。现有合作创新模式多种,如产学研结合、中小企业集群、战略联盟和技术联盟等。 目前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难以平衡导致创新倾向不显著等几个因素上。其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这主要是由中小企业的先天规模因素导致的,创新资源的缺乏是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物质性条件,同时,导致创新风险的防御能力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得能力、创新能力与风险防御能力,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资源状况是中小企业得以创新的前提。

合作创新模式作为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模式,主要居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有利于企业在更广阔视野下组织创新资源,从而克服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先天障碍;第二,合作创新模式下,合作各方的责、权、利较易明确,从而有利于企业对创新风险的分散与转移;第三,基于“分工提高效率”的合作创新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速度,以便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二、 合作创新实现的模式

在合作创新的创新模式下,企业是创新核心。企业依据市场动态、技术动态提出创新需求信息,信息流动面向所有相关主体,包括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服务体系中各类机构以及政府。各种合作创新模式下的其他成员都将围绕特定的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创新活动,而企业的创新需求又必须基于市场需求提出,从而保证企业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克服创新过程中的规模弱势,增强自身的创新资源组织能力,中小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因地缘形成产业集群;因市场关联形成联盟。集群形成产生“吸引效应”与“扩散效应”。一方面吸引其关联企业在该集群集中落脚,形成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者的集中,最终形成该地区独特的竞争环境。同时,还会吸引各种人才及生产要素。如此一来,产业信息交流、透视竞争对手及互相强化的机会将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集群的地缘因素会增加信息和活动的集中,加速集群内部信息流通速度、并将创新信息扩散出去,从而影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行为。总之,集群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创新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资源的获取能力;集群内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了各类信息交流与扩散,有利于企业及时吸引合作伙伴,从而及时把握创新时机,提高创新速度;最后,集群内竞争与利益冲突是企业创新的持续动力源。中小企业针对自身独立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创新风险能力有限的状况,可以基于价值链建立战略联盟、技术联盟,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方式,提高创新效率。产业集群与各种联盟是两种相互补充的企业合作形式。

2.校与企业的人才、研发合作

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启动来源于高校对企业创新需求信息的感知与捕捉。高校对企业的创新需求信息的反馈,一方面体现为满足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补充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基于企业开展的合作创新行为。实践中,一方面,高校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创新需求信息的捕捉,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高校研究方向与内容,主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或订单培养等方式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于本企业自身需求特征的人才,同时开展创新合作。

3.研究机构与企业研发合作

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产出部门,在一体化创新实现模式中,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不具备建立自身研发部门的条件,因此,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依赖外援力量,实践中,研究机构可以被纳入到企业技术联盟体系中,与企业的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发挥作用。

4.社会服务体系与企业的多维度、多层次合作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信息缺、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的现实创新障碍,可以通过企业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式予以一定程度的克服。资金、信息、管理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基础性条件,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些方面先天不足。如:缺乏专业的市场信息分析能力、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融资以支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对技术创新过程缺乏有效管理与控制等。社会服务体系与企业合作创新,有利于促进组织专业化的深度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分工与合作的效率。

三、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实现模式中的作用

作为合作创新的行为主体之一,地方政府不是游离于合作创新活动之外的,其不仅要通过制度、法律、文化的手段,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而且还要通过政策去组织、引导、扶持、推动、激励各类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地方府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实现模式中的作用如下:

1、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软环境。由于合作创新要求成员之间分享具有敏感性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合作成员间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的共存状态,所以尽管合作创新的本意在于增加企业创新活动的柔性、减少创新风险,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不免产生冲突和风险。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和推动,为合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是制度环境,政府作为作创新的行为主体之一,主要通过创造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的产权制度、专利制度、奖励制度、投入分配制度等。为合作创新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完善规范合作创新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契约经济,地方政府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有关规范合作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并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使合作创新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地方政府还应完善市场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担当起建设合作创新文化的重任,构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文化环境。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在区域内营造人才培养、流动和使用的良好机制。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奇缺,职工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应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重点加强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步伐。

3、培育中小企业产业群,分工合作,资源互补。通过中小企业产业群可以有效地促进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扩散效应,带动辅助产业、基础产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引智高地。

第6篇:合作创业范文

关键字:闽台合作;创意农业;合作;探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19-02

创意农业是基于农业在创新的基础上,用以创新、管理的手段将农业生产进行规划和发展。不同学者对创意农业有着不同的概述,整合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创意农业可定义为:“农业和农村地区基于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使用创新和创造性思想,以挖掘资源将资源进行结合的激活方式扩大农业的功能,创造新产品或市场”。近几年来,创意农业发展迅猛,和台湾地区的创意农业交流越来越深入,创意农业成为两地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本文从闽台两地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出发,分析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路径,探讨合作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福建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往精细化发展,与台湾农业的差距日益缩小,对台合作的动力加大。相比于福建省,台湾在农业发展上注重积累创意农业发展经验,这在现代农业方向上发展优势较明显,是两地合作的根基。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台湾成为将旅游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尝鲜者,模式一开启便吸引岛内外游客来岛旅游,成为来岛游玩的主要项目之一,此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台湾地区文化旅游并不是当地主打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收益逆差较大。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毗邻台湾的福建省成为了与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上合作的首要者。加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有助于维持两地紧密的农业合作关系,使双方互助互补,共同进步。

随着福建游客到台湾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成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重要的助推剂。对福建而言,一方面能够借鉴台湾在创意农业上宝贵的技术,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福建本土创意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台湾创意休闲农业,学习台湾创意农业成熟的管理模式,获得更多开发农村文化资源的经验,对两地乡村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对台湾而言,台湾将增加创意休闲农业的收入,扩大台湾创意农业在海峡两岸甚至在全球的影响力。一些在福建投资的台湾创意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包装到销售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如通过运用电子商务和开放自贸区对产品进行二次包装或者线上线下一体销售,解决自身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加上民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日益增多。福建作为与台湾仅隔一条海峡的省份,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在休闲创意农业方面的对台合作,以促进两地交流。

2.1 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以及有利的人文优势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要道,西邻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省与台湾省处于同一纬度区,气候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相似。自然条件和农业生态的相近使得两地在农业上的耕作方式、种植农作物和水果基本一致,农业上的合作优势是闽台农业合作的基础,闽台两地可以依托两地相似的农作物进行创意农业上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两地同根同源,部分地区有着相似的信仰,在文化领域上不尽相同。而语言的相通和习俗相近,两岸人友情深厚。有将近80%的台湾同胞的祖籍在福建,台湾文化源于福建的闽南文化、妈祖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闽台相似的人文背景,成为加速推动两地合作的动力。

2.2 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 两岸“三通”的实现推动了闽台贸易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台湾旅游和学习,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台政策的力度,吸引不少台商到大陆进行投资。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是较早享有对台通航政策的省份,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对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对于从事闽台农业合作的台商可享受与福建省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在税收、融资等财政领域上同等的政策优惠待遇,目的是把发展福建省特色创意农业作为长期发展规划之一。不仅如此,福建省政府还极力与台湾各市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台商到大陆进行投资创业的同时派遣大陆本地的农商户到台湾学习和交流创意农业相关技术知识,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创造了一定的良好环境。

2.3 两地资源互补 由于大陆的创意农业刚起步,面临着缺少总体规划、缺乏指导性、创意性理念等问题,在发展创意农业的道路上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福建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多地的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极佳之地。高校农业类相关专业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相对于福建省已经趋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其特色的创意农业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领域,在农渔特产、消费市场和季节地点都有着不同的创意农业项目。但台湾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同等创意农业项目竞争激烈,面临资源匮乏等缺点,与福建省进行合作,对于福建省可以得到来自台湾提供的创意农业经验和管理技术,台湾可以得到劳动力和资金上的支持,福建省优秀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台商到大陆发展创意农业,不仅能够解决在台湾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还能促进福建省创意农业长远发展。

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路径分析

3.1 以资源共享推动创意农业进一步发展 创意农业在福建省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机械化程度不高,从事创意农业的人才相对匮乏,缺乏管理经验,创意农业发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福建省_始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闽台农业合作,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水平。除此之外引进台湾的优良农业品种,扩大创意农业的规模,形成生产、观光和销售全方位实现合作化。台湾省的创意农业起步比福建省早,经验较为丰富,但由于台湾省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休闲创意农业质量下降。而通过与福建省的合作,在福建省开辟特色台湾创意农业,通过共建新型创意农业,如泉州武陵农场、安溪金谷镇太王陵旅游风景区等等,都是闽台合资设立的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艺文化于一体的创意农场,形成了与福建省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创意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3.2 以增加与电子商务合作扩大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成为大热门的话题,2016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其中农村淘宝等电商逐渐进农村。闽台创意农业的合作离不开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利用电子商务,大陆的农业产品可以在台湾的电商平台上销售,台湾的农业产品在大陆的电商平台也可找到,拓宽两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收入。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销售,还要发挥当地创意农业的优势,进行线上线下同时发展。如在大陆消费者到大陆的创意农场进行消费、参观时,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到创意农场带来的一系列闽台各自特色的农业体验,还可以将购买的两岸特色农产品通过物流的方式送到每个消费者手中。

3.3 以加强人才培训促进两地交流 近年来福建省许多高校增加了闽台合作项目,将大陆的大学生派往到台湾的高校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创意农业一直是福建省各高校与农业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台湾有许多所大学已开设了创意农业的课程并较为成熟,闽台两地通过输送高校学生进行农业学术上的交流,进行科学研究,以及选派优秀教师进行进修,积极促成两岸人才的交流与培训。福建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入驻的台资农业项目高达2 300多个,福建漳州、泉州、福州等地区还建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立大大增加了两地农业的交流,其设立能够将台湾优秀人才引进到大陆,优秀人才的引进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创业园通过加强与台湾大型创业农场、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农民的素质。两地在人才上的合作能够带动创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4 重视生态保护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加速发展往往容易导致环境的恶化。针对现有的环境背景,国家加大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发展创意农业,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甚至农村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其面积广阔,近几年大力推动创意农业,极大地利用了全省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水土保持,在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海洋资源上成效显著。福建省在发展创意农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并重视可持续发展。台湾在创意休闲农业上不仅将土地与人文结合,在不破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将创意农业与台湾风俗人情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到台湾传统文化与台湾特色农业的魅力,形成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此外更是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持,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在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时不破坏原有的文化传统古迹和古树,这是福建省在发展创意农业上需要注意的地方。闽台两地进行创意农业方面的合作,福建省应学习台湾的生态保护经验,保障本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林炳坤,吕庆华.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文献述评[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0-46.

[2]林秋玲.泉台创意农业合作问题探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12):31-36.

[3]陈燕玉.产业融合视角下闽台农业合作转型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6(4):17-19.

[4]S钟慰,陈滂燧,林小梅,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2(1):1-4.

第7篇:合作创业范文

一、“三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做法

学校以“三改”,即改良工具、改造工序、改进工艺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切入口,目的不仅仅在于服务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设,也在于服务县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三改”工艺步骤,提倡专业教师带着企业的难题进课堂、进实习工场,让学生带着企业的问题求知、进取,进一步贴近了实际生产第一线,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1.“三改”的“改”的由来

“三改”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就是要发现问题,让师生有工具可以改良、有工序可以改造、有工艺可以改进。在学校开展活动的起步阶段,学校提出了“企业、实习、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的理念,将问题的来源定位于“企业送进来”、“教师沉下去”、“学生想出来”三个方面。

(1)问题来源于企业“送进来”。 笔者学校是宁波市唯一一所拥有三名宁波市首席工人的职业学校,以这三人牵头,抱团学校年轻专业教师,成立了“象山县技工学校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师生创业创新实验社”。借助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师生就小微企业升级中碰到的产品技术问题对症下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工作室通过热线,接受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求助,发挥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吸引和动员广大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攻克小微企业的困难,并引导他们以此为契机,进行技术创新攻关活动。例如:学校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人李善东,多年来一直结对象山新港汽配有限公司。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公司从创业意识萌芽到目前的初见规模,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慢慢发展起来。过去,该公司自行设计的夹具在圆锥体基座材料上打孔误差大、效率低,必须进行夹具的工艺改进,经过首席工人工作室成员刻苦钻研,带领高级工班部分学生在没有相关设计图纸以及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一起分工合作近开展了半个月的测量、绘图、设计,试制工装夹具,经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自制钻模”,将圆锥体基座固定在固定模具上进行钻孔,这样既减小了误差,又确保了质量。这让企业负责人王才荣非常感触:“我是技校毕业的,现在我跟人合伙创办企业,遇到难题就首先会想到他们。老师对我们的这一帮助使我们的效率翻两倍不止。”

(2)问题来源于教师“沉下去”。在接受小微企业上门求诊的同时,学校积极联系大型、规模企业,为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和学习的计划。为此,学校特别制定了《象山县技工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具体专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第一线,采取顶岗作业、合作研发等形式,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及时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相应的业务流程、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积极参与项目实践与研发,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技能素质。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平常时间下企业每个月3次以上,暑假期间至少10次以上,以此推进教师下企业锻炼常态化、制度化。

例如:某企业XK箱式开关站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断路器多,PT的功率就无法满足电路的需求(由于XK箱式开关站的箱体尺寸是设定好的,无法装入两个PT)。学校工作室中的电工电子专业团队教师以此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成功找到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太阳能电板供电,太阳能电板的功率可以达到比PT高得多,只要选择合适电路功率的太阳能电板就可以。由于太阳能电板产生的是24V的直流电,因此需要另外增加一个逆变器(把24V直流电转变成220V的交流电)。太阳能电板只有在晴天才能正常工作,一旦出现阴天就无法满足要求,因而需再加入一个UPS(不间断电源),在太阳能供电停止时,采用蓄电池供电。

(3)问题来源于学生“想出来”。学校实践为重、需求为主的办学理念,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使许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鱼得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兴趣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方式更加让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有心地从企业征集或在实习中发现困惑,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朱振霖同学和创新创业团队伙伴们在象山奥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维修师傅在安装变速器输入轴密封圈时一次成功率很低,返修率高,费时、费力、费资源。带着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这一现实问题,他们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计草图,寻找解决办法。灵感的火花在冥思苦想后忽然闪现,他们从制作香肠时用漏斗把肉塞到猪肠内想到水龙头螺纹、热水瓶塞都是从锥形原理而来,联想到可以把密封圈安装工具做成像漏斗一样的锥形,事实证明,他们设计的油封圈保护安装器省力、省时、安装效果好,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更为企业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2.“三改”如何实施

(1)改良工具,科技创新出成果。学校为师生不断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创业创新实验社”刚运行期间,采用“以学生来源于生活的发明作为科技创新切入口”“多渠道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等措施提高学生创新研发的兴趣和能力。几年时间,师生从“改良工具”着手,鼎力合作设计制作,创新“改良工具”项目9个,其中快速方便 T字扳手、防爆式台虎钳、兼容性磨刀工具、多功能钳子等项目在浙江省、宁波市创业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改造工序,破解难题出成果。在改良工具的基础上,师生们开始共谋改造工序。从初次想法、初次设计、完善想法、改进设计到最后制作成功,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最终得到成果。变速器轴导航器、油封安装装置、油封安装保护器等创新项目便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创新成果的设计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对整个生产工序影响很大。比如变速器轴导航器,为维修人员更换汽车变速器轴中的某个零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学校提倡学生带着企业的难题进行创业创新活动,比如把新桥绿源机械厂加工环节的某工序改造问题作为引题,纳入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课程的讨论环节,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论证,最终得出了工序改造的最佳设计方案。

(3)改进工艺,技术输出成果。改进工艺是“三改”创业创新活动的最高层次,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太阳能草坪灯、新型防尘制动器、铝发动机机体、智能防盗装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作品问世,其中制动液回收装置获得第二届“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二等奖。此外,“首席工人创新工作室”不仅指导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还利用自身专长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三改”如何推进

(1)孵化“三改”作品转产品、商品。当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研究取得进展,完成技术构思,且具有专利申请价值时,学校就及时筹划提出专利申请,以尽快占领市场。而且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跟踪创新主题的前沿技术,避免重复研究,实现高起点技术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深度挖掘创新成果,为学生申报专利进行指导,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

同时,学校专门制定了创新创业成果奖励细则,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充分激发师生发明创造热情。19岁学生朱振霖在制造太阳能汽车过程中,学校已引导他申请了智能防盗报警装置、智能变光系统、太阳能板安装、油封安装装置等四项专利。其中智能防盗报警装置的专利权已被义乌宏峰模具厂购买,现已正式投入生产,该产品将直接运用于防盗门、汽车、电器等设施的防盗系统中。

(2)打造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由于“三改”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较紧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起一支校企共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企业讲师团“请进来”。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在校企对接中的适应性,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学校邀请了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优秀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等专家、人才共同组成企业讲师团,担任学生的客座讲师。到目前为止,共开设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标准、企业职工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企业自行研发的专业技术展示等相关课程,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缺。二是专业教师走出去。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考核制度》,制度规定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培训一个月,学校统一安排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培训过程由企业相关员工作为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3)构建富有特色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载体和依据。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创业创新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提升实训课程比例,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实施上,把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创新讲座、创业论坛等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创业创新教育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动机。最后,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从课业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评价模式改革,并开始通过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即学生自主评价、家长评价、学校(教师)评价、社会(企业)评价。

二、“三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双赢性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的“三改”创业创新教学活动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方面,小微企业迫切需要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不断补充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提升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围绕此目标,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从学校角度看,希望以产学研教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学校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建设内涵和办学水平,最终在校企合作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

三、“三改”创新创业活动的困境

首先,笔者学校“三改”创新创业合作的多为小微企业。当前的经济形势令小微企业举步维艰,有些甚至连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如何让合作不变成空谈、如何更好地合作、合作过程如何管理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制定出长效机制。

其次,“三改”创新创业教育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如何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完善地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第8篇:合作创业范文

关键词 大学 企业 技术创新 合作模式

1 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将技术的新构想,经过开发或技术组合,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效益和效益的技术市场化过程的活动。将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与技术的新构想相结合,通过研究与开发环节,产品化和商品化,最后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一般模式。

企业、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是不同的创新主体,都具有各自实施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运行机制。传统的分析一般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从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与障碍因素分析来看,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选择。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反映,2002年度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度上升两位,列第31位,但依然是处于落后状况。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企业间技术合作”和“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是对2002年度科技竞争力排名最大的指标。可见,寻求企业与大学间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是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 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必然性

2.1 大学技术创新的特点

大学技术创新,是大学继、科研之后的“第三职能”。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大学作为纯粹的人才培养部门和研究部门已经发生了职能延伸,大学科技开发活动成效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大学技术创新,是指大学利用对知识占有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去,承担技术创新的某个部分甚至全过程的行为。大学技术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其技术创新并不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而对创新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学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局部切入,突出集中在技术创新的上游即研究与开发(R&D)阶段,且一般体现在技术含量高、创新程度深的高新技术项目上;

(3)技术职称的晋升因素在目前我国大学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明显,为了职称晋升,必须有新设想,有实验成果,有或成果被同行专家承认;

(4)大学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一般容易脱离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缺乏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后续环节的创新条件和能力,这一点已成为影响大学技术创新走向广度和深度的主要障碍。

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依据对市场的潜在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识别,形成新的构思和设想,并通过技术开发和引进,将创新引入市场的过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战略已成为企业战略的根本组成内容。

但以企业为单一主体实施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模式存在以下实际障碍:

(1)企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不足,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发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基本因素;

(2)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高水平技术人才,但创新成果却难以在预期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利益上的有保证的回报,长期存在的行业间相互模仿行为,也会将率先创新者的技术垄断地位消除,从而使率先创新的企业失去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

(3)企业大多数是风险厌恶者,而技术创新的风险很大。据美国的经验,高新技术创新失败率一般为70%,完全失败率达20%~30%,成功率只有20%,受经济实力和短期目标的影响,愿意为技术创新承担高风险的企业为数并不多;

(4)其他诸如体制性影响,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不充分的制约,企业应变能力弱等,也是影响企业独自进行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2.3 大学与合作技术创新的必然性

如上所述,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是行为目标不同的两类组织之间寻求优势互补情况下的理性选择,是大学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它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纳入一个整体组织之中。就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发挥企业对市场需求熟悉、开发转化应用能力强的优势,而且可以发挥企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优势,项目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大学知识聚集的优势,减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就大学而言,不仅可以发挥大学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研究领域高精深的优势,而且可以克服大学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项目选择“晋升职称型”因素多,重视成果水平领先而忽视转化和产业化的状况等弱点,最终减少或降低项目的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可靠性和成功率。将不同行为目标的组织通过技术创新合作融为一体,可以互相抵消技术创新中的大多数风险。

可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行为,是加快技术创新过程,抢抓市场机遇,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和大学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3 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模式

技术创新合作行为在大学、企业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之间都有可能出现,根据合作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及上述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合作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类:大学的院、系、所向企业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顾问服务;企业提供资金作为大学研究的基金,企业拥有获取技术创新的权利,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有限的控制;大学接受委托进行实验室内的基础研究;交换研究人员;大学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等。关于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research)是企业最受欢迎的方式,因为企业通过合作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技术信息交流,有效监督研究的质量。而委托研究(contract research)也是最受大学教师喜欢的与界合作的模式之一,因为它既可以获得企业的财力支持,又可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下文就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具体模式进行分析。

3.1 引入“资本+技术”方式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资本+技术”方式吸引大学进入企业就是使大学以R&D资源或成果作为股份与企业合作办高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大学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和高素质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使一些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企业结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同时大学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市场等优势,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而且这也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带土移植”,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2 早期介入大学的R&D活动,提高获得R&D成果的有效性

具体做法是大学与企业约定,由企业在R&D活动之初,就向大学R&D项目注入资金,资金的性质可以是预付款、定金或风险投资。预付款是企业愿意购买大学R&D成果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预先支付的部分购买金。定金除了具有与预付款相同的功能外,还具有上的担保作用:合作的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若支付了定金,他将丧失该定金的所有权;违约方若接受了定金,他将向对方双倍返还该定金。风险投资是对开发风险较大的R&D项目的投资,具有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权利的性质。当R&D获得成功,前期参与的企业有权优先享有所有权和使用权。除了在资金上的较早参与,企业更应在大学R&D选题和对R&D的具体要求上较早介入,这样可以使大学的选题更适合企业,更适应市场。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开展R&D活动的信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早计划R&D的成本和投资,控制财务风险。

3.3 企业进入大学校园或科技园,进行多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研究

大学科技园(包括大学自己建立的和由其他机构在大学周围建立的)和大学校园是技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具有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大量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企业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或合作建立),可以大大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工作效率。采取的研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企业资助大学研究、联合研究、合同委托研究等方式,也可以采取建立合作研究中心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资金援助、设备援助的方式,资助可以分外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

3.4 依靠大学的培训优势,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对科技人员的需求

据调查,民营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在企业工作的年限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不过5年。解决这一要从企业自身做起,通过对科技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价值,提供给他们以发展机会;另外,充分利用大学的科技力量(包括研究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聘请他们来企业工作,也可以从大学教师或毕业研究生中补充企业科技人员的不足。

4 结论

我国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R&D投入强度不高,企业风险投资能力弱,未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等突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应加强对大学与企业之间合作技术创新的环境营造和政策扶持,推进以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这将对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有效协调持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 王龙.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及模式选择[J].甘肃科技,2003(4)

2 Frieder Meyer-Krahmer, Ulrich Schmoch.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 Research Policy, Vol.27,1998

第9篇:合作创业范文

现实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创新经营机制

从2000年全国第一家工商登记的温岭市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开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全省合作社总数达到20678家,约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75%,入社农户76.8万个,服务带动非社员农户375.9万个,两者合计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的48.6%,占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数的74.3%。客观审视发展历程和现状。取得的成绩非常大,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亟需推进经营机制创新来破解和应对。

合作社突破自身发展困境。需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当前,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广泛引入农业各产业和各生产经营环节,但“成长的烦恼”也如期而至。一是发展形态小、弱、散问题凸显。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不到40个,社均净资产仅为56万元,普遍缺乏可支配的法人财产和资金,个小力弱,且“村村办合”、“一品多社”,各自为战,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经营方式单调问题凸显。业务模式原始低级,大多是以简单生产一收购一销售为主的低水平循环,缺少加工、营销和服务等环节的业务及相应规划,与国外合作社大规模参与发展农业“六次产业”的水平相比相距甚远,价值和利润创造力不足。三是管理效率低下问题凸显。达到运行规范化标准的合作社比重仅占26.2%,社员大会议事成本高、效率低,大多依靠社长个人威望和经验进行管理,而社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的占了76.5%,学历偏低、能力偏低。破解上述“成长的烦恼”,唯有创新经营机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推进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但其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建设状况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链细而短,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社均基地面积仅为179亩,并以生产销售田头初级农产品为主,难以达到技术、资本良好投入的有效规模。二是价值链散而低,不利于农业的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生产经营各环节组织化水平低,缺少统一协同,实现产品统一销售的合作社比例仅为38.9%,统一购买投入品的仅占32,7%,统一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仅占18.2%,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和安全检测体系的仅占15.6%。三是服务链短而小,不利于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对社员的服务主要限于投入品购买、产品销售和代耕代收、统防统治上,信息、技术、资金、保险等服务不足,对非社员主要以收购销售为主,辅之以代耕代收的土地“准租赁”经营服务,缺少全程式的社会化服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亟需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来拉长做粗产业链,健全完善价值链,拓展壮大服务链。

适应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推进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创新已成为挺进这个时代的通行证,合作社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是顺势突破要素制约瓶颈,需要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我省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和农村优质劳动力持续外流。合作社只有创新经营机制,才能更好地集聚和吸纳这两项要素。二是顺势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需要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合作社只有创新经营机制,才能更好更多地生产优质农产品,才能更好地汲取城市、工业文明创造的现代科技装备、资本和管理方法。三是顺势推动科学发展走在前列,需要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继续推动我省合作社发展领跑全国,是我省“十二五”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题中之义,没有合作社经济机制的创新,就没有合作社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

探索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创新模式

遵循现代经营组织成长的科学路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益经验。是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导入,要从劳动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集聚入手,创新规模化经营机制:从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提升入手,创新一条龙服务机制;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拓展入手,创新产业化发展机制:从组织规范、生产规范、管理规范提升入手,创新规范化运行机制;从兼并重组、联盟合作、集群协同提升入手,创新合作化竞争机制。我省一些合作社已率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涌现出了以下八种主要模式。

外延扩张型。为突破传统“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经营模式下生产经营规模受制于社员及其生产规模的约束。创新生产基地拓展机制,即以合作社或社员为主体流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前者如“追着太阳种西瓜”的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带着技术和资金积极“走出去”,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个、合计面积2万多亩的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2.9亿元。后者如永康市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社员流入土地,99个种粮社员共流转承包耕地8563亩,成为当地稳定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内源挖潜型。为克服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带来的全年有效生产劳动时间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创新农作农艺制度,着力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如余姚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改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组织社员实施“农作制度创新、亩产值超万元”工程。全面推行榨菜一甜玉米一包心芥(雪菜)、榨菜一长豇豆一包心芥、榨菜一青瓜一包心芥一年三熟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余万元,其中因农作制度创新增收360万元。

纵向延伸型。为破解产业链占有位置短、利润空间窄的问题,积极向产业链价值洼地进军,着力拉长产业利润区。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原先以鲜销枇杷为主,通过发展枇杷膏加工线,解决了低档批杷的出路。又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亩均增收600余元。嘉兴市关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原先以产销新鲜蔬菜为主,通过发展净菜型速冻系列产品加工业,青菜苔售价从加工前3300元/吨上升到加工后6600元/吨,产值翻一番,新增利润1000元/吨。龙泉市绿谷果菜专业合作社,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开设农家乐、展销点,集生产、观光、吃住、购销于-二体,年经营收入达到1020万元。

服务驱动型。为破解合作社服务供给不足、与社员和农户生产经营联结不紧密问题,积极构建专业化服务机制,着力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主要是发展生产和资金信贷服务。前者如金华市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为纽带创新“规模+服务+加工”产业化发展路子,为社员提供耕作、

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3700万元。后者如嘉兴市王江泾镇水产专业合作社,为破解社员生产经营缺周转资金问题。联合当地银行推出“合作社担保”贷款新模式,累计担保贷款金额4300万元。社员还贷率达到100%。

产能提升型。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问题,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条件装备合作社。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如湖州南浔善琏建旺禽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性能优越的英国樱桃谷良种鸭,依托浙江大学和省农科院研究和推广水禽旱养集约化养殖技术,节约土地30%,节水80%,节省饲料20%,产蛋率提高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员户均年净收入10万元以上。又如温岭市联树果蔗专业合作社。通过研究推广果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新品种,综合增产70%以上。

品牌经营型。为破解产品生产不规范、品牌声誉度不高的难题,严格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积极发展“三品一标”产品,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如文成县浙南薯业产销合作社,按照生态化生产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取得有机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和浙江名牌产品称号,成功提请注册“文成粉丝”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年产粉丝1200吨,畅销国内市场和意、德、法等国家。年产值达1500万元。淳安县千岛湖淳牌茶果专业合作社。经绿色食品A级认证。以标准化推生态化。以精品化促品牌化,取得了年销桔子1960吨的良好业绩。

兼并重组型。为突破资源争夺激烈、市场过度竞争的困境,创新运用兼并重组方法,着力提高合作社整合发展能力。如金华市永丰禽业合作社和周边县市5家同类合作社、1家饲料厂进行兼并重组,成立浙江和丰禽业专业合作社。统一了饲料配送、种鸡种苗供应、屠宰销售和市场品牌,既避免原来的恶性竞争,又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又如奉化市锦屏山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5家同类合作社进行重组,整合了基地、统一了品牌、技术标准、包装和销售,避免了无序竞争,2009年合作社销售水蜜桃2万余吨。占全市水蜜桃产量的50%以上。

共享共创型。为破解单个合作社自身资源生产性闲置和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成本高等问题。找准利益结合点创新合作抱团经营机制,着力推进共创共赢发展。如龙游献军粮食合作社与龙游建光蔬菜合作社利用季节差,前者用后者土地种植早稻,后者利用前者土地种植冬季蔬菜,取得了1+1=4的效果。三门县飞翔合作社和沈园西瓜合作社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前者用后者的歪瓜烂菜作青饲料,后者用前者的鸡粪作有机肥,取得了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机化生产“一石三鸟”效果;龙游县龙珠养猪专业合作社出资40%与饲料公司合作,在龙游新建饲料厂,既减少了投资,又保证了饲料供应。还有一些合作社共同联合团购农资、社员培训、共建展销门店,取得了规模经济和集群优势。

科学兴社:推进经营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提高认识。为推进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发展的主要经营组织、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和繁荣农村经济的生力军,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者、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动者、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者、农业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提升者、农民创业创新带动者和农民自我教育实践者的重大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把推进经营机制创新作为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摆上重要工作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