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陶瓷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陶瓷工业论文

第1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1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2中国农业银行鄱阳县支行 江西 鄱阳 333100)

摘 要:在国家和景德镇市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景德镇市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梳理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特点,提出了挖掘和开发陶瓷文化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扶持重点陶瓷文化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保持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文化产业集聚研究”(项目编号:13YJ54)

收稿日期:2015-01-15

文化产业集聚园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空间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和能量集聚的高级形态。在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理论研究表明,创意集聚趋向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文化产业的特征。较多学者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偏好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此外,还有学者论述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转换现象。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围绕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性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经营形式、文化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等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或者区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行了研究,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特定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的理论和案例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对景德镇现阶段形成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研究并总结形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为新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要素的空间配置、陶瓷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1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国务院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建议景德镇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根据《景德镇市2013-2015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景德镇计划到2015年,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和领先地位,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是景德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以陶瓷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景德镇得到快速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效应逐渐显现,并逐步形成了以雕塑瓷厂原创艺术集聚区、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和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聚集区,以陶瓷工业园、新都民营陶瓷园和曙光瓷厂陶瓷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运营多年,因缘起、侧重点、发展路径各有不同,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在整合集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群体,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推动景德镇及周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已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景德镇相关的陶瓷企业也开始投入巨资兴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坐落在景德镇新厂——昌江一线的黄金区位,横跨景德镇两个中心城区,毗邻三院两校,项目总占地面积1 300亩的“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和由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本着“承千年瓷艺,传千古瓷魂”的目标兴建的景德镇皇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景德镇还着力打造集陶瓷技术研发中心、陶瓷创意设计中心、陶瓷文化体验中心、陶瓷产品会展中心、陶瓷企业交流中心、陶瓷人才聚集中心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力求在保护景德镇老城区的千年文化积淀的同时,继承和延续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及产业,展示世界瓷都的风采,使景德镇早日成为一座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生态宜居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城。

2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2.1 传统文化积淀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陶瓷文化发展的中心,悠久的陶瓷文化绵延至今,陶瓷文化特色鲜明。发展至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景德镇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2 良好的陶瓷产业环境

作为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景德镇孕育出了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不少珍贵的瓷业古迹和文化遗存。这些留存于不同形式的陶瓷文化,以及为此形成的门类齐全的陶瓷产业,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对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明显的集聚效应

三宝国际陶艺村从2000年以来,作为外国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和陶瓷文化创意爱好者创作、交流、访问的陶瓷文化创意集聚地,其中的工作室长期保持着近500余人的入住数量。该集聚区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来此举办陶瓷作品展和进行陶瓷文化的交流活动。景德镇雕塑瓷厂原创艺术集聚区是由原隶属雕塑瓷厂的20余名陶瓷大师开办的个人工作室发展而形成的由陶瓷文化创意及创作实现个人价值及经济价值的陶瓷文化创意集聚区。该集聚区在2005年吸引了香港“乐天陶社”的入驻,并成功打造了为陶瓷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的“乐天创意集市”, 吸引了一大批中外艺术家来此创办陶瓷文化创意作坊。

2.4 政府主导作用突出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以丰富的陶瓷资源为依托,在政府主导下,采用类似工业集聚区的方式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政府的积极主导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具体表现在集聚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和完善、集聚区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集聚区的推广宣传等方面,从而迅速推动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3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集合政策、文化资本、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特点的前提下,以维护集聚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为景德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1 充分挖掘和开发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

陶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景德镇这座有着1 700多年制瓷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其悠久的制瓷史中积淀出底蕴丰厚的陶瓷文化,包含景德镇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深度挖掘现有的陶瓷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与科技的融合,形成景德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3.2 合理规划聚集区的空间布局

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集聚区内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完善性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要素。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要与景德镇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融入到景德镇市的城市发展当中,在实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拓展空间的同时,实现集聚区与其他区域的互补,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景德镇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优化景德镇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信息传播系统,在集聚区空间达到通达性的前提下,使得陶瓷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及时传播到消费者。

3.3 积极扶持重点陶瓷文化企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创意创作出高质量的陶瓷文化精品。景德镇市当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所生产的陶瓷文化产品数量虽然非常多,但是作为精品的陶瓷文化产品并不是很多。景德镇市可以大力培育集聚区内的陶瓷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和辐射等作用,加强其与相关企业,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和转包商等的合作,构建完善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链,实现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4 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第一要素是集聚具有高度创意精神的人力资源。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单从经济增长的速度上看,依靠开发人力资本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比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高出几十倍。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利用景德镇市现有的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挖掘现有人力资本的聪明才智,提高陶瓷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团体、陶瓷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推进其培养拥有高度的创意才能、完备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熟悉的文化市场运作和管理能力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而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迅速成长。

3.5 保持与生态文明的高度融合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以“创意型、微碳零排的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产业集聚区”为规划目标,实现一种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态集聚区建设模式。集聚区内的企业要以自主创新和创意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保持与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高度融合,加强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文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协同发展,打造惠及民生的生态集聚区。集聚区还应积极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引入环境保险管理体系,强化集聚区的环境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 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以文化产业集聚园为例[J]. 前线,2011(10)

2 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J]. 社会科学, 2011(1)

3 褚劲风. 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J]. 世界地理研究, 2009(1)

4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5 肖立军,刘鸿渊.基于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攀枝花钒钦工业园区机械制造产业为例[J]. 西南民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

第2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经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景德镇称都之源,景德镇因瓷而得名,也因瓷而出名,形成了一个集地名、产品名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中国瓷都”的称号曾经让这个城市“独领风骚数百年”。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好机遇,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其高档陈设瓷的市场份额不仅急剧降低,而且日用陶瓷在市场上也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一个千年老字号区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以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振瓷都盛誉。

一、“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郭沫若曾作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的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能宪,2005)。然而在既往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把景德镇或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十分不相称。建构“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的提出,被认为高屋建瓴,史无前例,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举足轻重。

那么,何谓“景德镇学”呢?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及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可见,“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

1.“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主要阐述“景德镇学”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揭示其架构体系与价值体系。

2.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研究景德镇陶瓷生产器型、装饰、功能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陶瓷工艺和哲学思想。

3.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究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景德镇陶瓷四大传统名瓷与景德镇陶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风格入手,研究其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独特的景德镇陶瓷的器物美学。

5.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从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风格和样式、器型、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连关系。

6.“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从“景德镇学”的价值体系入手,阐述“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而凸显“景德镇学”对“景德镇”品牌提升的重要意义。

7.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自古至今,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融合,积极创新,从而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盛况,形成“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面貌,形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千年不衰的辉煌。千年制瓷历史概括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创新,创新即景德镇之魂,并用创新的精神,千年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技法,不断创造出至精至美的瓷器以满足世人物质的和审美的需要。

8.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市和兴市之源,“瓷业兴,百业兴”。重点研究景德镇区域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区域的重要影响,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开发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9.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系统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0.景德镇地域文化。主要研究“景德镇”得名由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景德镇地域文化与陶瓷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用艺术人类学、地域文化学的观点和文化地理学等的观点,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

1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系统研判中国各地名窑与名品的基础上,从材质、装饰、造型及烧成等诸多方面,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演进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并探讨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12.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主要从坯体的构成,釉的种类与组成及装饰工艺等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力,进而表现其特有的科技史与科技思想。

13.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主要从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和玲珑等装饰表现手法,以及纹饰入手,详尽地探讨景德镇陶瓷的装饰文化及其特征。 转贴于

14.景德镇官窑文化。主要对官窑的形成和特征与管理模式及其历史地位进行研究,揭示官窑文化对景德镇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和管理的启示。

15.景德镇陶瓷经济史。运用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从中、微观层面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在历史中寻找突破与启迪,进而振兴景德镇陶瓷经济。

16.景德镇陶瓷创新研究。以历史为主线,系统探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在景德镇文化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

17.景德镇民窑文化。主要就景德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窑和民窑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民窑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与景德镇官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各自对形成景德镇瓷都地位的作用。

18.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主要从陶瓷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出发,系统探讨景德镇坯、釉用颜料的开采与加工,坯体成型、窑炉结构与烧成装饰工艺,凸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19.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主要阐述陶瓷习俗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及其特征,揭示陶瓷习俗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交易以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的关系。

20.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主要从器物语言中,研究和诠释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意识及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陶瓷物质文化的研究中阐释陶瓷器物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21.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从作坊的分类、布局、器具、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陶瓷作坊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意义以及作坊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2.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主要从以坯房、窑房、窑炉为主的瓷业生产建筑以及商贸、行会、生活建筑为研究对象,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历史与建筑特色,研究和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及其规律。

23.景德镇陶瓷文献。从《陶记》、《天工开物.陶埏》、《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以及《浮梁县志》等古今陶瓷文献入手,阐述陶瓷文献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4.景德镇陶瓷与科技。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生产中瓷土配方、色釉的开发、烧成温度、工艺技法等进行研究,阐明科技进步与景瓷独步天下的密切关系。

25.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主线,探寻景德镇陶瓷的传播路线及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展示景德镇所以称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镇”这一世界级品牌的价值。

2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轨迹而展开的,其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研究史进行研究,现实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世界各地提及陶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是陶瓷的代名词,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弱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区域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缓慢,“景德镇”这一区域品牌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其经济价值在逐步稀释至尽。为此,拯救“景德镇”,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十分重要。

1.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理论上而言,区域品牌是社会公共资源和财富。区域品牌更加容易传播,传播力强,影响力大,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属地产品的附加值。如挂上统一标志的枫溪陶瓷产品在2006年广交会陶瓷展区的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高雅、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的各式产品,吸引着参展商的目光,使枫溪军团在本届交易会上取得了1.7亿美元合同成交额的可喜成绩,“枫溪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实际是一个沉淀的结果,集群是区域品牌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价值积累也有利于集群的建设。由于没有意识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缺乏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遭遇发展的瓶颈。基于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集群基础,着力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继续做大做强的最佳战略选择。

3.区域品牌提升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国内外陶瓷业竞争十分激烈,就国内而言,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作为市场的一种调控,大品牌联合起来清理市场是一种市场的正常行为,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品牌重组。同时,由于能源短缺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萎缩,部分大品牌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促成行业性的洗牌,将部分劣势品牌清理出局。而且,区域品牌的提升势必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产业的手段之一。

三、“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关系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陪伴了景德镇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千年了,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领域,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景德镇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武断的,这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将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方面,去丰富和完善“景德镇”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景德镇学”的研究就是“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研究。

1.“景德镇学”学术构想的提出,不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促其和“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显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去研究“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演变里程;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观念背景下,不断的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进行丰富,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发展“景德镇”区域品牌。

2.把景德镇区域品牌视为一种区域文化,以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展示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品牌研究的品位,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

3.用文明史的观点,以大量鲜为人知、未曾面世的图片、实物藏品照片和首次公诸于世的文献资料,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考辨与研究,将景德镇地区文明的早期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

4.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单一艺术背景下陶瓷研究的局限性,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克服了陶瓷文化研究的艺术本位主义。摆脱以往的“闭门造车”的艺术创作,在产品设计、品牌内涵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景德镇”品牌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1.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品牌代表了一种或一个系列产品的质量、文化、品质、社会属性、使用阶层等内涵,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那些被当代人所遗忘、所忽视的陶瓷历史,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如对《周礼·考工记》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其中说到,“凡陶旖之事,髻、垦、薛、暴不入市。”意思是说,凡是陶人和旖人的成品,若有损伤、顿伤、破裂、偾起、不坚致的,不许出售。可见,中国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者对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十分重视。

转贴于

2.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在国外,无论哪个级别的品牌,都有严格的制作和生产标准,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则不那么受到重视。所谓标准化,是经营上的标准化,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到服务的标准化。比如温州的打火机,首先必须拿到这个打火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权,按照国际化标准接轨角度,制定出标准来。这个区域品牌的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

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历史上曾长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与其在制瓷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领先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的制作工艺,结合当前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同时向其他产瓷区和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重新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陶瓷生产和研发中心,再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进而重振“景德镇”区域品牌。

3.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信息。“景德镇学”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资料和行业信息,这将有助于“景德镇”品牌在短时期内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信息,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如在”景德镇学“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工程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部级或国际级综合性工程中心,它有两项职能: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产品、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

4.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良性发展。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宋代以后,独特的官窑与民窑两大生产体系的形成,进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行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主要的陶瓷生产地、集散地普遍设立了行会组织和会所。从古代制瓷业的行规制度中,我们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行业组织和行规来协调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消除无序竞争,以保护业主利益,促进行业的壮大发展。所以,当前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协会都要制定完善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办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陶瓷行业的竞争秩序。同时,协会要组织好陶瓷行业的产学研协调,引导本行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技术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侵犯本行业正当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武跃丽.塑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2]胡大利,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前沿经济,2005,(4).

[3]马永平.区域经济品牌何去何从?“陶瓷封都”与“区域经济品牌”的思考[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7).

[4]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5]陈和平.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J].科技创业,2006,(6) .

[6]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王能宪.为构建“景德镇学”[J].光明日报,2005-07-21.

[8]郑云云.“景德镇学”能否进入国际视野[J].江西日报,2006-09-16.

第3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其工艺设计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构建高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综合考虑,将岗位需求、地方经济因素以及学院本身的特色考虑在内,用科学的、发展的动态观念来构建高职陶瓷课程相关体系。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办学近三年来,学院努力将其打造成福建陶瓷行业发展的人才摇篮。在这一过程中,学院以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逐步探索构建“工学结合、大师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配套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社会对陶瓷生产工作者有着较高职业要求,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老师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企业开展岗位调研,构建以陶瓷设计为根基、以提高技能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表现形式的陶瓷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学院注重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陶瓷作为中国古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其课程培训设计中,可适当加入新思维的培训,让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交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原则

1.差异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中曾写道:“所有大学开设的课程都是存在差异性的。”陶瓷设计与工艺课程也是如此,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在对该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也不应该照搬其他学校,而必须考虑到学校本身特色,使课程体系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将建窑建盏的制作技艺融入到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鉴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独特性,它与机械、设计以及美术等相关科目存在交叉性,要求陶瓷学习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在陶瓷课程设计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学科拓展性。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信息时代和现代生产条件的课程与内容,从而形成适合职业教育的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内容现代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架构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架构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各课程的功能和定位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职业基础课程包含陶瓷基础理论知识、陶瓷工艺基础操作技能,这些基础课程的设置除了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外,也能很好地服务于职业核心课程。第二,职业基础课程是学生由综合发展向专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能够为后期专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职业核心课程则属于学生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阶段。第三,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不仅要重视核心课程,还需要认真对待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充分挖掘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发展层次的学生的潜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学院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的实施全部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来实现,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各环节中受益,提升陶瓷设计水平。学院教授内容以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让学生学会建立陶瓷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学院传授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符,大幅度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工学结合的目的。

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并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陶艺拉坯成型》教学时,先从“小件器物的拉制”着手,避免因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太杂,而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

(二)课程设置

通识文化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

职业基础课程开设《中国陶瓷史》《设计基础》《陶瓷装饰基础》《陶瓷设计基础》《图案》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后期职业核心课程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一定的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和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陶瓷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职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专门邀请了陶瓷行业相关专业人士参与该课程的设计,紧密围绕陶瓷产业的工艺与发展的特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参照陶瓷领域相关标准,以社会公布的三级陶瓷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为基础,梳理出学院陶瓷专业的岗位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8门职业核心课程。分别为:1.《陶艺拉坯成型》主要讲授拉坯的基本技法及有关拉坯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根据规定的尺寸拉、修制一些器皿,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后期其他相关专业课程_展奠定基础。2.《陶瓷泥条成型》主要明确泥条成型技法课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的泥条成型方法,掌握传统泥条成型方法对陶瓷造型的影响,使学生对泥条成形技法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法知识进行创作。3.《陶艺泥板成型》主要明确泥板成型技法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的泥板成型方法,掌握传统泥板成型方法对设计陶瓷产生的效果,让学生综合掌握陶艺泥板成形技法,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4.《陶艺模具成型》主要掌握模具制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利用石膏进行造型设计、制作,为装饰陶艺创作、室内外陶艺创作、综合材料构成课、建筑与陶艺等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5.《陶艺釉下彩绘装饰》主要讲授传统青花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6.《陶瓷釉上彩绘装饰》主要讲授新彩装饰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工艺美术特征,熟练掌握装饰技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法,创作出艺术个性鲜明、富有东方文化特征的陶瓷作品的能力。7.《陶瓷首饰的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服饰配件的设计基本原则,明确陶瓷服饰配件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的意义;运用陶瓷材料各种成型方法,深入理解现代生活中的服饰配件对陶瓷材料的要求;了解市场需求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陶艺创作技能,以展现个性为设计要旨,结合材料工艺、材质特性进行佩饰的设计与创作。8.《陶艺创作》主要讲授培养学生对粘土特性的掌握,增强徒手制作的能力,开发富有创意的陶艺语汇。

为响应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学院在设计陶瓷相关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兴趣与特长,将其融入教学课程中。尤其是与陶瓷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艺术品鉴赏课程以及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够辅助学生进行陶瓷专业的学习,还能够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对后期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全程双师、大师引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程双导师授课制度,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的大师共同承担课程。学院聘请国家拉坯技能大师占绍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来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形成现代师徒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活学活用融于实践中,从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方法上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设计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真实案例式教学方法带动陶瓷理论基础知识和工艺操作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加大了对专业实践的重视,在实际授课中,不单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理论知识,让其在完成具体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专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注重学生发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一体,授课过程中,往往选取近期企业组织开发的项目,然后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专业能力培养途径,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工学结合手段,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从而掌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带动学生对设计方案制作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法的学习,通过参观市场、企业、设计公司(机构)、国内外其他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国际著名商品品牌的门户网站等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感性认识,整合教育资源,聘请知名设计师、能工巧匠参与课程教学,共同培养学生。

教师上课过程中,要重视“教”与“学”间的互动,如以典型陶瓷项目为案例,陶瓷项目既可以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可以是教师命题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陶瓷工艺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上课过程中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传递出要讲授的重点。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将校内与校外结合,设计与工艺结合,避免出现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盲点。同时,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单独性培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诉求。

(三)教学评价、考核

对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的评价要摒弃传统的考评方式,加大对学院实践环节的考核,综合W生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完成程度、阶段测评成果,给出全面、综合性评价。考核采取百分制形式,其中,60分以上为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评价过程严格参考授课目标,设计出各阶段的合理权重。

针对学生成绩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目标性评价:根据陶瓷产品设计所具有的特点选择评价项目,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表现,结合最初制定的授课目标以及项目标准,客观给出学生的实际得分。

2.阶段性评价:依据项目实际要求,观测学生在任务阶段的表现,给出合理分值。在该阶段评分过程中,需要观测学生成长表现,认真记录学生任务开始与结束中间的表现,分析其自我调节能力、适应任务能力。

3.多元性评价: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也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性格的引导。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真正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活学活用于实践中。对于个性比较独特的学生,不能一味压制,而是应该因材施教。作业评分指的是学生个人评分,没有固定评分标准,但是,学生必须讲述评分的理由,剖析作业存在的闪光点与缺点。评分形式可以是自我评分,也可以是学生互换评分。这种评分方式的优点是让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来,加大学生的积极性。

4.校企结合评价:校企结合评价指的是学校邀请社会专家与本校老师组成评审团,综合给出评价。校企结合评价的标准不仅包含学校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参照企业实际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在评价过程中,能够真实发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结 语

近年来,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在学院专业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陶瓷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递进与贯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培养出来一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受到了社会与企业的一致认可,避免了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脱轨现象的发生。当然,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成果,在探索中不断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2]赵连瑞,晋秀波.关于优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8).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4]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5]王一伟.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6]许平,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8(S1).

[7]王顺根,付娟.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完善[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第4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学院式;陶瓷艺术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出现了陶瓷实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课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弘扬和传承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然而,在实际的学院式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等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大批陶瓷专业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陶瓷艺术历来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896年,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建议,开启了近代陶艺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开启了我国学院式教育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学校创立,主要培养陶瓷艺术品和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的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能够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相适应,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学内容。在中国特色的历史环境中,推动现代陶艺教育主要还依靠院校的陶艺教学和受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他的陶艺生动自然、唯美真切,对现代陶艺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改变了我国传统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艺术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教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国内仅有的一所专业完备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设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以及陶瓷机械系,拥有一支以陶瓷艺术家姚永康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学院在教科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在窑炉、材料、艺术等领域发挥学院特色,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经验,将创作设计与系统理论学习相结合,深入研究陶瓷工艺、形式语言、材料以及现代陶艺的创作方法,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有自身特色的创作、研究、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传统工艺,不仅注重民间传统技艺,还吸收国外先进的陶艺观念,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传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

(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较早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学校之一,在陶瓷艺术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汇集了南北方陶瓷产区的综合特点。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清华美院将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概念融入到陶艺教学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风格。陶艺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绘、成型工艺技术、雕塑手工制作技法等学习内容。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仅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从国外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形成更自由、更敏感、更开放的观念意识,让传统的陶瓷艺术与西方陶瓷艺术相结合,构建有学院特色的陶艺教学模式。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隶属雕塑系,设有专门的陶艺专业,开设了学历进修班和研究班课程。学院陶艺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陶艺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以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法为主,在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传统工艺和学术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同时,陶艺教育还注重多领域、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既自由开发又适度规范的学习方式,主张创作实践与技法训练相结合,强调将陶瓷成型技法训练与雕塑语言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艺技术与陶瓷材料的独特美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三、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存在的弊端

虽然学院式陶艺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部分院校的陶艺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美院式的办学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教育,但是大都沿用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种美院式教学。美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相对缺乏自身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手脑互动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指导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也存在着问题,教学过程中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缺少真实性。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少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技能和思维创新的训练,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平淡无味。

(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还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一味地将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只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陶艺工艺、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陶艺的内涵和蕴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老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随着陶艺的发展,传统的陶艺美术专业基础、造型基础以及陶瓷专业的三个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课程相对独立,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创新设计,教学的内容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多元化的陶艺教育模式。

(三)自由式发展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筹划着扩大办学规模,探寻长久的学校发展之路。陶瓷艺术院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也加入了扩大办学的热潮中。但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陶瓷艺术院校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了陶艺教育相对自由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部分地区过分盲目地创办学校,盲目扩大办学和招生,导致学校的特色逐渐消失,生源的质量不断下滑,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陶艺的传承。

四、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式陶艺教育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定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其次,强调教育的应用性,要体现陶艺教学的鲜明特色,教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陶瓷产业服务的思想;再次,陶艺教育要具有动态性,教学设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育,发展不拘于常规课堂教学的、动态的多元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产教结合

陶艺教育院校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如周国桢的陶瓷作品大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他主张创作要走进生活。在陶艺教学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积极举办陶艺大赛,带学生参观陶艺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凸显人性设计

学院式的陶瓷艺术教育除了基本的手艺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陶瓷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凸显出人性化的设计。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陶艺教育的重点转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启发、培养和提高层面上来,使陶艺教育朝着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模式发展;应该重过程、重思维、重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倡运用提问式、研究式、综合式、自主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市场需求,发展陶艺教育

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具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以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传统的陶艺教育。在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行业和产业的岗位需求,以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目标,打造新型的陶艺教育平台。

五、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作为陶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学院式陶艺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陶艺文化。

参考文献:

[1]邢鹏.我国近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综述[J].科技风,2016(10):59-60.

[2]邵奇.浅谈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学院式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5(7):171.

[3]曹泓力.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探析[J].求知导刊,2014(6):48.

第5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景德镇市主动策应翻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发展低碳陶瓷新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日前,“绿色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通过论证,正式落户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陶瓷出口基地”项目得到省商务厅批复认定,“景德镇青花、景德镇青花玲珑、景德镇粉彩、景德镇色釉”等四大传统名瓷商标申请注册成功。今年上半年,陶瓷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1至5月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8.36%,出口同比增长98.4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16%。

去年以来,该市奏响了一曲曲发展低碳陶瓷的“交响乐”。首先在项目引进上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企业进入,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耗能低的项目,先后有汉索夫陶瓷、台湾正翰远红外陶瓷、元和瓷业、仕龙骨质瓷等20家陶瓷项目在景德镇签约落地。同时把发展高科技陶瓷作为新一轮陶瓷发展的制高点,制定了高技术陶瓷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传统陶瓷产业的升级、转型,去年该市多方筹集资金,动工兴建2.6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以成本出售或优惠租赁,扶持高技术陶瓷企业和项目的发展,目前已交付使用1.5万平方米。总投资3.96亿元的纳米碳酸钙项目窑炉也已于日前建成点火。陶瓷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也已上报至国家发改委。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该市主打的一张“新名片”。去年10月21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市雕塑瓷厂揭牌:11月30日,“世界陶瓷艺术博览园”正式开工。今年6月8日,一个旨在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就业,繁荣经济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正式开建。同时,景德镇市还在重点打造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中国陶瓷城等陶瓷等陶瓷创意产业主体,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红店街”正加快建设,雕塑瓷厂目前已经有近200个陶瓷文化创意实体入驻,近10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开设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一批毕业生也纷纷来此创业。

此外,该市通过引入营销、技术、服务、外包理念,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由市瓷局牵头将基地打造成传统陶瓷创新基地,形成创业、就业、再就业基地和特色陶瓷出口基地特色陶瓷出口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满足城区内改制陶瓷企业和散落在城区内其他陶瓷企业的腾退要求,提供4800个以上工作岗位,新增岗位1000个以上,形成1.5亿件日用瓷的年产能,年销售收入将达7.5亿元。

第6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陶艺;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6

1 河南现代陶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河南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遵循古法,陶瓷工匠重视传统工艺和釉色,轻造型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河南省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陶瓷艺术家,他们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和另辟蹊径。刘红生、任英歌作品《钧瓷盘》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瓷艺术提名奖,并随后成功在北京举办“刘红生、任英歌钧瓷作品展”,取得巨大成功。2015年,黄珂在郑州举办“回到内心―黄珂陶瓷艺术作品展”,其作品大胆的造型,独特陶艺肌理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审美追求。受到大家广泛好评。许昌市主办的“中国钧瓷文化节”和汝州市主办的“汝瓷艺术节”将众多陶艺家和爱好者汇聚一堂,为其提供作品展示和艺术交流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每年,河南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和河南陶玻协会分别主办“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展”和“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展”,展览吸引众多年轻陶瓷艺术家参与,为他们提供机遇,成功地引导河南省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河南省陶瓷艺术与全国及国际方面的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例如河南省国际钧瓷陶艺创作营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著名陶艺家驻营创作,为当地带来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极大促进了中原陶瓷艺术与国际的交流,为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多元化的发展。

2 河南现代陶艺主要创作力量代表

2.1 陶瓷世家传承人

河南省拥有多个著名陶瓷产区,例如许昌市神镇钧瓷瓷区、汝州市和宝丰县汝瓷区、开封市官瓷区、洛阳市三彩陶艺区以及焦作市当阳峪绞胎瓷区等。多数传统瓷区的年轻传承人们不甘于局限在父辈们传统的陶瓷艺术里,他们努力寻找新的、现代的陶瓷艺术形式,通过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和审美情趣,在父辈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陶瓷艺术品。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之子―杨晓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之子―晋晓童等,他们皆为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新生力量代表。

2.2 河南省内高校陶瓷专业师生

近几年,多所高校增设了陶瓷艺术专业或方向,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个别高校甚至成立了陶瓷学院,开设现代陶艺、环境陶艺、拉坯、模具成型、日用陶瓷、生活陶瓷、综合装饰、陶瓷材料、配饰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学院师生们专业技能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创作出一件件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屡次在河南省相关部门主办的陶瓷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几年来,他们快速成长为中原地区现代陶瓷艺术学院派的中坚力量代表,快速提升了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整体影响力。

2.3 自由陶艺家

自由陶艺家多数受过良好的现代艺术教育,同时又十分热爱现代陶瓷艺术,他们以饱满的情感创作出个人风格独特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举办个人陶瓷艺术展和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或陶艺大赛,来提升个人艺术影响力。他们借此来实现个人艺术梦想。

3 传承与创新是河南现代陶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时代为现代陶瓷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这个时代,需要陶瓷艺术家不但具备传统陶瓷技艺,而且要跟上时代节奏,甚至要引领时代艺术风向。陶瓷艺术需要与其他工艺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的形式。例如陶瓷工艺与镀金工艺的结合,陶瓷与铁艺、玻璃、珠宝玉石等姊妹工艺艺术的结合。这样的创新需要陶艺家开放思维,张扬个性,跳出传统模式。同时,创新不等于随意创作,那些造型水平不高,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现代陶艺作品当然经不起时间检验,注定会被社会淘汰。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将中原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传统工艺、民族品质等方面融会贯通,通过一代代陶瓷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中原现代陶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4 结语

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中原地区所有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只有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中原地区文化资源,发挥本地区人才优势,形成区域产业,树立民族品牌,才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只有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全面推进陶瓷艺术品更新换代,服务地方艺术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第7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瓷产业,区域经济,关联分析

1前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陶瓷行业,我国是传统的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潮州;河北邯郸、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四川夹江;东北法库等多个产瓷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陶瓷产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陶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这新一轮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瓷都――景德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它产瓷区。

在各产瓷区经济与陶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远远低于国内外的其它产瓷区。主要表现为:(1)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当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2)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约束了陶瓷产业的发展;(3)景德镇在规划主导产业时“贪大”现象严重,将有限财力遍撒于各种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果不一的产业身上,最后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反而使多个产业发育不良,造成资源浪费和发展机遇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部门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与产瓷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尚不清晰,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陶瓷产业在景德镇的主导作用及地位。

2陶瓷产业在产瓷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产瓷区这种特殊的经济区域是具有某种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区域,陶瓷产业在其特定的经济区域中是主导性产业,使用整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标往往会弱化陶瓷产业在其特定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的相关指标很难获得,本文在分析时仍采用地区的区域经济指标来代替,即使如此,某些产瓷区的陶瓷产业在地区或城市经济中仍然占主导或支柱性地位,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产瓷区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陶瓷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更是其它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发展陶瓷产业能够带动特定区域经济的增长。陶瓷产业在其特定区域内的高增长率,对区域经济有较大贡献。陶瓷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自身陶瓷产值的增加,也带动了产瓷区GDP的迅速增长。由于我国陶瓷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陶瓷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一部分就业问题,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岗位的增加,扩大了就业容量,这对缓解当今我国社会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陶瓷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陶瓷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的带动作用,以及与陶瓷产业有间接联系的城市建设和文教卫生等部门的带动作用。

第二,发展陶瓷产业可以优化产瓷区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在特定的经济时间和空间中,各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有主有次,是非平衡的。换句话说,如果把产瓷区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放到产业结构的所有产业中,期望所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呈均衡状态,这样的产业结构是无序的,也无法一直存续下去。

第三,陶瓷产业对产瓷区的产业系统具有转型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方面和主要方面来决定的,工业部门结构和整个产业结构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所决定的。反过来,只要改变了主导产业,整个产业结构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当陶瓷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时,所在的产瓷区的产业结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门新的系统科学,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包括灰色预测、灰色关联分析(关联度分析)、灰色聚类和灰色决策等原理和方法。

灰色理论应用最广泛的是灰色关联分析,其基本原理是依据数列的可比性和可近性,分析系统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根据关联度,对待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的实质就是比较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到标准(理想)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几何形状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用灰色关联度来衡量。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陶瓷产业指标作为参考序列(X0*),区域经济指标作为比较序列(Xi*),则

X0* =(X0(1),X0(2),…… X0(k),…… X0(n))

Xi* =(Xi(1),Xi(2),…… Xi(k),…… Xi(n)),i=1,2,3,……,m

第二步: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参数数列的量纲不同,在计算|X0(k)-Xi(k)|时无法进行,所以在计算关联系数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处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初值化、均值化和归一化处理等。

第三步:计算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点灰色关联度。两个序列之间在第k点的灰色关联度定义为:

其中:

Δoi(k)=|XO(k)-Xi(k)|

Δmax=maxmaxΔoi(k)

ik

Δmin=minminΔoi(k)

ik

ζ∈[0,1]为分辨因子,一般情况下取0.5。

第五步:关联度按大小排列。

通过关联度排序,可以得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之间关联程度大小的排列。

4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

4.1 基础数据的收集

本部分选取了2001~2005年景德镇市三产业的产值、陶瓷产值及景德镇人均GDP作为原始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来度量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首先选取景德镇5年陶瓷产值(X0)作为参考数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景德镇人均GDP为比较数列,分别用字母X1、X2、X3、X4、X5、X6、X7、X8、X9来表示,单位为:亿元(人均GDP为:万元/人),相关基础数据见表1。

4.2 灰色关联分析

(1) 无量纲化处理

(2) 根据公式Δoi(k)=|Xo(k)-Xi(k)| 计算比较序列各点与参考序列各点之间差值的绝对值(见表3)。

根据表3,我们得知:Δmax=maxmaxΔ0i(k)=0.088

ik

Δmin=minminΔ0i(k)=0.0005

ik

(5) 关联度排序

X2 > X3 > X1;X9 > X6 > X7 > X4 >X8 > X5

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工业>金融业>建筑业

4.3 计算结果分析

(1) 总的来说,在2001~2005年间(如图1),陶瓷产业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大部分指标的关联系数都保持在0.8以上,除了建筑业和金融业在这五年期间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位于0.6以下。

(2) 从表4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业和金融业的波动最大,首先建筑业在2001年和2002年的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3372、0.4109,而2003年达到了0.8413,之后的两年又回到0.3647、0.4069。金融业在2001年时为0.4581,而在后面的三年中该指标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到2005年该指标又降至0.4007,对陶瓷产业的影响甚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景德镇为了陶瓷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工业园自2002年开工建设以来,三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5亿元,占同期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总额的39.8%。“中国陶瓷城”号称“景德镇头号重点建设项目”,也投资了3.5亿元。这些建设基本符合2003年度建筑业和金融业对陶瓷产业发展的贡献,反映出来对陶瓷产值的关联度较高。

另一方面,自2001年后,景德镇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度成为景德镇工业标志的烟囱全部不见了,路修了,城市广场建了,而陶艺柱、文化墙、瓷灯柱、城雕是景德镇市政府总结的2003年景德镇16大亮点中的一个。总投资60亿元包括十大公共建筑、十大旅游景观及市政建设和其他项目的36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是2003年16大亮点的第一亮点,但是36项重点工程中却没有一项与陶瓷工业直接相关,60亿资金没有一分钱是用来直接支持瓷器生产。近年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90%的是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华意电器总公司、东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德字集团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而不是陶瓷业。景德镇瓷业的利税收入甚至还不及昌飞集团的1/10。事实上,土地正在成为景德镇更现实的收入来源和城市发展动力。《2003年景德镇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景德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0%,土地出让金总收入达到11.32亿元,净收入4.6亿元。而针对上面这些建筑业和金融业的投入,反映出这5年来与陶瓷产业平均关联度持续走低也就不奇怪了。

(3)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也较为合理,景德镇市的三大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都较高,也就是说三大产业的发展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影响较为显著;更细化一点来看,除建筑业和金融业外其它产业及景德镇人均GDP与陶瓷产业的关联度都较高,即这几年中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人均GDP对陶瓷产业的影响显著,而建筑业与金融业这些年的发展却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影响不大。

(4) 从第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的排序上,我们可以发现: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第三产业的关联度高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也就是这几年的发展中,景德镇工业的发展与陶瓷产值是联系最紧密的,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与陶瓷相关的机械等工业的发展必然与陶瓷产业的发展同步。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陶瓷产业影响较大,很显然景德镇这几年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陶瓷企业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同时降低了陶瓷产品的成本等,餐饮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吸引了相当的游客,对陶瓷产值的增加起到了相当作用。排在最后的是农业,也就是说农业的发展对陶瓷产值的影响度在三大产业中是最小的。

(5) 从X4到X9 的排序中,可以看到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工业都排在前列,而金融业和建筑业与陶瓷产值的关联度很低,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陶瓷产业的发展,而且从数据上看这几年对陶瓷产业的影响比较显著,可以加大这些产业的发展来促成陶瓷产值的增加。金融业和建筑业关联系数的走低,说明在2001~2005年间,这两项指标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对陶瓷经济增长应有的作用,也从侧面反映出景德镇针对陶瓷产业上的建筑业和金融业市场发展的不足。

5结 论

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陶瓷产业与产瓷区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总量、就业、收入等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2) 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在2001~2005年间,陶瓷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陶瓷产业与人均GDP、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及工业等产业相关联,而与金融业与建筑业基本没有关联,说明金融业与建筑业对陶瓷产业的直接投入不够,贡献甚小。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景德镇陶瓷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故该方法适用于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 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7~18

2 张 安.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 实证与分析[J]. 情报杂志,2006(7): 108~111

3 郭建晖.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5(5):65~67

第8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1 陶瓷首饰发展与前景

陶瓷首饰是指用各种陶瓷材料制作的,或是与金属等其他材料相结合而制成的用于装饰人体及其他相关产品的装饰品。包括首饰、摆饰等。[2]“陶瓷首饰”的理念发源于法国中南部城市利摩日,一位叫做贝尔纳多的著名陶瓷工艺师在他的陶瓷店面临销量下滑的困境下,提出了制造陶瓷首饰的独特创意由于陶瓷首饰的设计优雅大方、造型富于变化、色彩绚丽斑斓,又价廉物美、便于收藏,符合首饰的大众化的现代潮流。所以,一经面世就引起极大的轰动,受到顾客的普遍青睐。世界上首位陶瓷首饰的设计者——德国的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自1972年起便在高等院校从事陶瓷首饰设计的研究工作,其设计的作品获得过国家和国际大奖。陶瓷首饰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国家涌现出比较多的陶瓷首饰,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陶瓷首饰也有很多新的样式,以优雅、可爱的风格为主,很受消费者欢迎。[3]

我国的陶瓷首饰起步并不晚,早在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中可以见到几件陶瓷首饰的精品,但现代因为设计不够新颖,还处于幼儿阶段。虽然发展规模都不大,但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陶瓷厂开始尝试陶瓷首饰的设计制作,并有人开始对陶瓷首饰进行研究,我国陶瓷首饰将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占领首饰的市场,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始尝试制作陶瓷首饰,相信不久的将来陶瓷首饰会有好的发展。[4]

2 江西发展陶瓷旅游首饰的必要性

江西的陶瓷需要设计师去开创大量的新颖的陶瓷产品种类,这就要求设计师把江西陶瓷产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孕育出更多优秀陶瓷产品。当陶瓷、首饰和江西旅游地文化相互“混合”,便产生了江西特色的陶瓷旅游首饰。

(1)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陶瓷业发展的需求。陶瓷,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江西景德镇“瓷都”和吉安是陶瓷重要源头。景德镇这个千年老字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保持前沿地位,吉州窑更渐失绝对优势之地位。现代人类对陶瓷的功用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碗”、“壶”,“瓶”等“器皿”的实用和审美功能,中国现代陶瓷设计急切要从原来艺术门类跳到另一种艺术门类中,去寻找新的、潜在的结合点。例如,在首饰和旅游两领域开发江西新陶瓷,使得江西陶瓷的语言表述方式更加丰富,也适应现代人类的多元化的需求,从而使江西陶瓷业得到发展。

(2)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首饰业发展的需求。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或原有材料得到新的运用,往往能引起艺术上、设计上的变革,从而产生艺术的一代新风。一件首饰设计水平的优劣,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驾驭材料能力的高低。世界上首饰设计主要是用钻石、玛瑙、珍珠、玉、珊瑚、琥珀、水晶、金属来制造,尤其是金、银首饰最多。目前,首饰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饰的材料是贵是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提倡使用廉价材料,力求首饰和佩戴者的身体相得益彰;主张以观念取代形式要素,创造者个人的艺术观念在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江西宝石资源贫乏,多维材料丰富,在江西地区发展属于江西特色的首饰。例如,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旅游首饰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3)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旅游纪念品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江西生产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热情,设计师对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景点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且以首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特别少。陶瓷旅游首饰融合江西的地区特色文化定能给江西的旅游输入新鲜血液。[5]

3 发展陶瓷旅游首饰路径分析

(1)扬陶瓷特性对陶瓷旅游首饰的利。中国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作为审美标准来追求是东方审美意识中最典型的特征,在西方美学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与东方这种所谓的“质地美”相匹配的审美范畴。[6]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陶瓷首饰似宝石,似美玉,胜琥珀玛瑙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妙境界,并充分展示火的魅力,这是其他各种首饰材质不能替代的。

(2)抑陶瓷特性对陶瓷旅游首饰的弊。中国陶瓷作为首饰材料,陶瓷特性最大弊端就是易碎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陶瓷新材料纤维陶可以提高传统陶瓷泥料的成型强度,同时可以减轻陶瓷器的重量,解决陶瓷薄胎成型的难度,能有效地防止开裂现象,提高产品的品质。同样道理,还可以在陶瓷土中加骨粉料或氧化锆等增加其坚固性,防止碎裂。第二弊端就是釉的易变性难把握,火导致陶瓷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制作史中,中国陶瓷艺术家们一直都力图彻底控制住火候,制造出不亚于翡翠和白玉的青瓷和白瓷制品。中国艺术家们追求人工的完美帮助我们今天的陶瓷首饰设计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7]第三弊端就是陶瓷首饰设计师要区别与陶瓷一般产品设计,考虑到首饰的精巧、平衡性、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健康、舒适、安全性等。

(3)丰富陶瓷首饰设计的文化内涵。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政策更倾向于做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将江西旅游特别是江西特色的红色旅游中地方历史文化,生态和民俗风情资源和陶瓷首饰结合起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这些文化和民俗等资源得到发展,更为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8]

4 结论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和影响,充分利用陶艺作为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过渡学科优势,扬长避短,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膜,以中国古老陶艺的根为本,融合现代新工艺、新材料科学,借助以现代设计理念来拓展其文化内涵,延伸其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景德 镇市陶瓷研究所(吴颖).景德镇陶瓷[J].2007,17(1):24-26.

[2] 李委委.陶瓷首饰的设计提升研究[J].中国陶瓷,

2013(8).

[3] 万洁,黄丽萍.我国陶瓷首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4] 江洋.陶瓷首饰的设计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1(12).

[5] 王永治,徐国弟,陈玉莲,常修泽,吴凤维,徐国弟.“十五”时期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构想[J].宏观经济研究,2001(1).

[6] 赫伯特·瑞德.现代艺术哲学[M].英国:费伯-费伯出版社,1964:89.

[7] 闵周植(韩),赵玉.东亚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J].济南大学学报,2007,17(1):35.

[8] 李毅.延安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2).

第9篇:陶瓷工业论文范文

提要: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移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 一种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 同的特点:前者为“蔓延武扩散”、后者为“跳跃式转 产业结构升级巳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重要课题。而产移”。并对两个时段的陶瓷产业转移的机理进行剖析, 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地域化的载体,是产业结构调结果表明:市场才是驱动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 整与升级的基本表现形式。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而政府只是起了助推作用.使产业产生区域粘性,阻碍产业转移。然而本文从集

关键词:产业转移;陶瓷业l时空演誓;佛山

国内外对于产业转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 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理论,弗农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ltl; 小岛清将雁行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了碹赶 型产业周期理论”121;邓宁从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用(3-- L_-I模型说明企业的对外扩张行为,构建了国际生产综合 论lJl。国内研究产业区域转移较晚些,至20世纪80年代国 内学者何钟秀等明确提出了梯度理论14:陈建军将雁行发展 模式和产品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 间产业转移模式151。另外,国外学者从比较优势网、规模经 济川、政府政策嘲、经济发展阶段脚、区域创新研等多方面探 讨了产业转移的机理。国内学者从技术进步llOl、经济差异与 经济联系四、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lIIl、企业成本(嘲、发 展战略【-习等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比较多。但是从集群的角度, 探讨产业转移并不多见,并且认为集群所带来的极化效应, 会降低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协作能力,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 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 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堋。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使产 业产生区域粘性,阻碍产业转移。然而,我们从佛山禅城陶 瓷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升级的实证,表明佛山禅城陶 瓷产业存在两个时间段的空间转移,这为丰富产业转移理论 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集群理论与产业空间转移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近 几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诸暨大唐镇的袜 业集群、海宁的皮革服装集群、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集群、 佛山石湾镇的陶瓷集群等较着名的产业集群实体。产业集群 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企业间网络关系不断形成、拓 展、成熟的过程。产业集群并不是众多企业在地理上简单的 拼凑与集中,它是一个存在着有机联系、系统发展的综合 体,具有资源的整合性、自身发展的系统性等特征。企业能 够集聚在一起形成网络关系的根本与原因就在于这种集聚能 产生一种凝聚力,才使企业间发生动态的集聚效应,它可以 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和生产收益。众多企业的聚集发展使 得某行业内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 彼此的关联程度不断加强。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产业的发展 空间上不断扩散与转移,平台在扩大,产业问的联系增多, 产业的关联性加强,表现出来的就是产业聊-51的形成。产业 圈的形成过程,也是产业不断扩张与扩散的过程,在时间与 空间上表现为空间扩散的时空扩散四种模式.

但空间扩散经过四个阶段后,并没有结束,由于得益于 前一个扩散过程建立的传输渠道、网络和扩散的示范效应或 者“羊群效应”。新一轮空间扩散过程将更加顺利11日。而经 济发展通常被视为经济空间扩散的结果。这种扩散的时空模 式,为东亚区域产业空间演绎所证实.

产业集群是否能够长久持续发展,不在于该集群所从属 的产业(例如陶瓷产业),而在于这个产业集群是否能够不 断升级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产业集群的升级存在两 种路径:①产业内部升级,即从原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向高 端发展;②产业集群由原产业转向另一种附加值更高的相 关产业,如从鞋业生产转向鞋机生产,从陶瓷生产转向生产 制陶机械。从本质上看,这两种路径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 都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两种路径都有可能 采取相同的方式—产业空间转移来实现.

2研究区域背景

佛山市是当代世界建筑卫生陶瓷最大的生产基地,而辖 区内的禅城区是陶瓷企业分布的中心地带,禅城陶瓷企业有 600多家,主要分布在南庄、石湾、张槎等街道办,陶瓷产 业和其带动起来的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在300亿元以上。形 成了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有名的陶瓷产业集群。从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佛山禅城区的陶瓷业曾经出现过全 国各地经销商请着车、排着队、靠关系走‘后门。等货出厂 的辉煌。由于当时陶瓷行业有着相当诱人的利润,又正逢建 陶行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石湾瓦”快速地向周边区域扩展,已发展为遍 及南庄、顺德、南海、三水、高明等市区的现代陶瓷基地. 近年来,由于陶瓷行业已进入‘买方市场”,传统产业陶瓷, 最突出的就是银根紧缩,投资资金削减,一些新建的项目不 得不放慢脚步。从全国范围来看,宏观调控加强了土地的审 批,许多工程停建或缓建,影响了陶瓷产品的需求,这直接 导致陶瓷企业销售额的大幅下降,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 烈,加上各地环保、税收、土地优惠、原材料成本、劳动力 价格等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佛山禅城陶瓷行业已开 始了声势浩大的对外迁移,从省内的河源、清远、肇庆,到 外省的山东、四川、福建等地,禅城陶瓷遍地开花.

3禅城陶瓷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业空间转 移机理

3.1产业转移空间地域与特征 1984年我国第一条现代化建筑陶瓷生产线诞生在石湾, 经过近lO多年高速发展,石湾陶瓷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随 着市场需求、技术变化以及贴近佛山中心城区的原因,陶瓷 产业一直有着向外拓展,特别是往西部发展的需要。1991 年石南大桥建成后,南庄利用其便利的地价。吸引石湾建材 陶瓷企业的迁移【l刀,其崛起完全可以看作是石湾陶瓷产业集 群的延伸与扩展。随着九十年代末南庄与西樵之间西樵大桥 的建成,陶瓷产业又从南庄往西樵镇蔓延,同期也借助南庄 与小塘之问紫洞大桥建成后,陶瓷产业迅速进入了小塘镇, 有些陶瓷企业生产车间已向外扩张至周边的南海区及三水 区,而向东,大量的陶瓷机械企业转移到陈村。但这种短距 离、近范围且小规模的扩张与迁移,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佛山 陶瓷产业是否转移的关注,更是被看作陶瓷产业集群地域空 间上的拓展。在这一时期,陶瓷产业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蔓延 扩散式,生产基地以及集群内不同的企业行业不断地向禅城 区周边地区辐射,并带动了佛山建陶配套产业一陶瓷原料、 化工色釉料、熔块、辊棒、模具、耐火材料、设备等制造企 业的迅速发展,围绕陶瓷生产、原料采集、加工、配套、销 售、科研、机械、物流,形成大区域的陶瓷产业圈.

3.2产业转移的形成机理 —般而言,产业集群空间结构规模拓展往往与交通、资 源、基础设施、市场条件、制度等要素相关,这些优越条件 会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培育环境.

3.2.1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短缺经济时期,陶瓷产品利润达百 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几百。由于我国的建陶市场需求一直处 于较快的增长时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市场需求仍然大于供 给时,价格上升,市场主要靠增加供给来调节。使陶瓷产业 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禅城区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虽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供需处于平 衡状态,但由于技术及投资等进入限制逐步消失,投资者有 能力大量涌入,不断拓展到南海西樵、小塘、三水、高明等 地。几乎短时间内就将佛山产区的建陶墙地砖产量提高了 30%,使得陶瓷产业集群的地域结构不断扩展.

3.2.2交通条件完善 从1988年南庄有第一家建陶企业开始,南庄人就利用 自身的优势,发展本地的建陶产业。但在石南大桥修筑之 前,南庄建陶企业不多,产量不大,发展速度比较慢。石湾 和南庄虽然只有一河之隔,地理距离几乎为零,不过二者之 间由于东平水道的阻隔,陆路交通时间距离可是需要至少1 个小时,换算成陆路交通里程应该在60--100kin之间。当 地人也认为在石南大桥未修之前,南庄与石湾的经济差距基 本等同于佛山市区与60千米外的落后地区的差距。由此可 以认为产业的空间转移和辐射距离与时间距离是直接相关 的,而与地理距离联系则较为弱嗍。在石南大桥建成后的十 几年里,石湾许多陶瓷企业迁移到南庄,南庄建陶企业发展 到250多家。南庄陶瓷生产5亿酊,年,南海西樵和小塘4— 5亿m2/年。此外,在石湾和陈村间也形成了年产值30亿元 左右的陶瓷机械设备制造业.

3.2.3接近原材料产地 石湾陶瓷业不断发展,需要大量陶泥与瓷土,本地产的 原料不能满足陶瓷生产的需要。于是从南海、番禹、东莞等 地大量运进陶泥及瓷土。作为陶瓷生产基地,石湾有两条明 显的历史地理脉络联系着南海区的两个地方,一是西南的西 樵山和西北的奇石村(属南海区小塘镇)。以石湾大帽岗为 起点,到西樵山和奇石村各约15km,形成了一个约略的等 腰三角形地带。因为这两个地方有着与石湾同样丰富而又质 地优良的陶泥和岗沙。西樵大桥与紫洞大桥建成,使得南庄 的陶瓷企业向西樵与小塘镇扩张具备了可能性.

3.2.4产权制度改革 石湾陶瓷产业集群原先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企业的弊端慢 慢开始出现,体制僵化、责权不明、管理不善、创新性不强 等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进入了.危险期。面对这种 情况,当地政府对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原来的集体 企业均以资产拍卖、承包、租赁的形式进行了改制。企业改 制后,彻底解决了产权责任不清的问题。在新的体制下,形 成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 强。正是这种制度创新,使南庄在国内另外一些建陶产区在 市场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却异军突起。不断承接石湾陶瓷 企业转移,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其陶瓷企业数和产值仅远远 超过石湾,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建陶生产 基地,与石湾等地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

4禅城陶瓷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产业空间转移机理

尽管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当其发展到 一定的程度时,往往会形成为自我稳定的系统,对外界变化 反应迟钝,产生竞争优势刚性,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近年来佛山禅城陶瓷产业集群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产业集群 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低价格,很少依赖于技术创 新,缺乏市场知名度高的企业或区域品牌,难以形成核心竞 争能力,只有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从原始代工生产 (OEM)到原始设计制造(ODM)再到原始品牌制造 《OBM),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4.1产业转移空间地域与特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佛山禅城区陶瓷行业就 已经开始进入这样—个工业化自发扩展阶段。在创造了经济 增长的奇迹之后,面临着资源约束与成本压力,陶瓷工业企 业有了向外迁移的愿望,在国内已出现。西进北移。的态 势。早在2000年新中源投资5亿元率先在四川省夹江建当 地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建陶企业,其他陶企如中盛、新美、新 粤中等也纷纷跟着西进。东鹏陶瓷也携巨资北上山东,投资 2亿组建。山东东鹏。,引发几十家企业在山东淄博“圈地 攻城。的热潮。在省内,原佛山陶瓷企业不断向河源、清 万方数据 李松志:基于集群理论的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转移时空演替机理研究 远、肇庆等地转移,现已进驻河源的新中源、东鹏、恒福、 景业、汇亚、永鸿、恒隆、新科迪和能强等多家国内大型建 筑陶瓷企业,共loo条生产线,主要以生产抛光砖为主,在 河源市的投资总额已超过lO亿。现已进驻清远市源潭镇陶 瓷工业园13家陶瓷企业,包括东鹏、新中源、蒙娜丽莎、 宏宇、欧雅、新明珠等,占地667公顷,以上企业以生产抛 光砖为主,预计155条生产线,现已建成投产50多条。这 一时期空间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跳跃式,出现_羊群效应。, 但陶瓷产业跳跃式转移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既存在推 拉力也存在不少障碍因素.

4.2产业转移形成的机理 佛山禅城陶瓷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本地区的 土地成本、原材料、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治理环境的成 本等增加,同时其资本、技术在经过原始积累之后也有很大 程度的提升。禅城区陶瓷产业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发生了相 对变化,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 弱。而资本、技术、生产管理水平等构成了禅城区的优势要 素,所以禅城区陶瓷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把陶瓷产业 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集中发展陶瓷研发、陶瓷物 流、陶瓷会展、高端陶瓷、陶瓷旅游等方面,陶瓷产业集群 的升级是其持续发展唯一途径.

4.2.1禅城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低附加值的陶瓷产业是 一种典型追求量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适合目前禅城区 的工业发展从土地、劳动力和一般资本驱动发展的阶段,逐 渐向技术和大型资本驱动发展阶段的转变。陶瓷产业必须从 生产加工低端的价值链环节升级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才能 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佛山市中心城区发展的需要。即从以 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 销与科研大的n哑铃型”产业结构,而陶瓷产业是专业性生 产比较强的行业,从行业中完全退出来并不容易,许多企业 可能更多地选择把价值链上处于低端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 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4.2.2生产成本地区差异导致产业转移

佛山禅城区陶瓷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当地的瓷土资源早 已挖空,目前佛山生产用的瓷土,几乎都是从河源等外地运 输过来的。其次,生产成本上涨。近年来,占陶瓷生产约 4 0%成本的燃料价格节节攀升,成为扼住陶瓷企业生产的 紧箍咒。由于佛山近年来大力推行环保,要求企业必须使用 柴油等重油,这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燃料涨价,成本增加, 环保要求高,治理难度大,加上本地受城市化、土地空间等 多种因素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外迁,寻求异地发展.与变化不大的产品价格相比,成本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因 为地价、税收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甚至对环保的要求也不 同,陶瓷企业外迁也就很自然。如河源和清远的新中源等企 业都用煤制煤气作为陶瓷生产的燃料。四川、山东等地油气 资源极为丰富,四川夹江是新崛起的西部瓷都,是中国西部 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当地有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提 供生产原料,而且天然气的日供应量也非常充足,天然气价 格便宜:水电价格、劳动力价格也较低。山东淄博是我国北 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也是油气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 文化素质较好,劳动力价格低;生产用燃料只是相当于佛山 的l,3的价格,大部分使用煤作为生产用燃料;尤其是电力 供应充足且价格低。生产用原料75元/103kg,而佛山超过 100元/103kg。所以,这些原材料丰富、生产成本低、产业 相对集聚的地区是佛山禅城区陶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4.2.3陶瓷产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企业外迁 陶瓷产业是典型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行业(见表 2)o目前禅城区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燃料主要为 重油和柴油,其中,喷雾干燥过程一般使用重油或水煤浆, 烧制过程一般使用柴油或工业燃油。根据2003年佛山市禅 城区环境保护局对区内37家陶瓷厂使用燃料的检测结果: 重油的含硫率较高,在1.27%—4.30%范围内,水煤浆的含 硫率较低,在O.08%—O.49%范围内。由于历史原因,陶瓷 企业主要采用重油、水煤气等含硫量较高的能源作燃料,并 且缺乏,必要的烟气深化治理设施。要增加脱硫设备或其它治 污工序,必将增加投资和产品成本。严重削弱产品销售竞争 力,对于广大陶瓷企业来说不是其愿意做的事情,陶瓷产业 对环境污染及由此引起的企业“夕卜迁”也是必然的.

4.2.4政府通过打造服务平台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升级 政府将把禅城区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陶瓷生产、研 发、会展、物流、信息和旅游文化中心,成为陶瓷总部经 济。禅城区政府的态度是:积极扶持有实力的陶瓷企业继续 留在禅城发展,引导陶瓷企业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向新型 工业化;同时加快淘汰污染大、效益低的低端陶瓷企业。为 了更好地服务于陶瓷企业,使陶瓷产业在禅城区持续快速健 康地发展,加大对陶瓷物流平台和交易平台整合,构建以 ‘.佛山陶瓷(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为载体,逐 步引导陶瓷企业改变传统的‘大而全。、_,J、而全。的物流 存储、配送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提高营运效率;通过 礅府调控、企业出资。的方式,组织兴建并投入运营华夏 陶瓷博览城,形成企业的营销中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陶瓷 交易平台。为了使禅城区陶瓷产业走出陶瓷产业价值链低端 的发展轨迹,进行技术创新,禅城区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出 万方数据 题、学院研发机构解题、政府视其条件对项目进行贴息贷 款、科研补贴等支持的‘产、学、研。—体化的技术创新体 系.

5结语

产业集群能使产业产生区域粘性,但不是唯一的阻碍因 素。佛山禅城的陶瓷集群在形成、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存在着 产业的空间转移,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两个阶段表现 明显不同的特点:前者为‘蔓延式扩散。、后者为倒E跃式 转移。。尽管存在两个不同的转移方式,两个时段的陶瓷产 业转移的机理也有所差异(如表3),但研究结果表明:市 场才是驱动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而政府只是起了助推 作用;市场无疑是产业转移的总导演。价值规律依然是产业 转移最权威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

【l】Raymond V咖on.Intemafional Inve鲥ment and Intemafiee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阴.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 1901207.

【2】Kojima k Reorganizational of North-South Trade:Japang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1970“‘s 明.Hitotsubeshi Jottmal of Economics。1973,131(2):13.

【3】Dunning J 14.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noionM.Bosto.n: Unwinl-Iyman,1988.89-1 16.

【4】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口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1-222.

【5】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嗍.北京:中华书局,2002. 29. 网【6】小岛清着.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24-25.

【7】Wheeler D,Mody A International Inveslment L0妇Decijn“‘on: The Case ofu.s胁[r].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89 03):57-76.

【8】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33- 835.

【9】陈建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叨.经济学动态,200l, 212(2):65-67.

【10】顾朝林,等.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 研究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8-20.

【11】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叨.华东 经济管理,2001。15(2):24-26.

【12】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阴.福建论坛 (社会经济版),2003,48(4):1 1-15.

【13】李小建,等.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们.中州学刊,2004,141 (5):1518.

【14】李立辉,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剃度推移嗍.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5.16-25.

【15]张慧,张茂德.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个博弈分析的框 架忉.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4):31.36.

【16】吴传均,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嗍.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