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十二经络养生精选(九篇)

十二经络养生

第1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摘要】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密切,皮部不仅藏聚脏腑经络之气,而且影响灸感。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是灸疗发挥治病养生作用的关键所在,这种交互作用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

【关键词】皮部;经络;脏腑;艾灸

十二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也是经络系统的最外层,与十二经脉相对应,既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分区,也是艾灸治病养生的起始部位。艾灸治病养生的作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经皮部激发经脉感传,促进气至病所而发挥其效应密切相关。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释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

1十二皮部的理论渊源

皮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分区,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即十二皮部源于十二经脉,乃诸经外现。《素问•皮部论》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有分部”,“视其部中有浮络者”。说明十二皮部是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而划分的十二个体表分区,在十二皮部的分区中,布满络脉。《外科启玄》:“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有脏腑”,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十二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及脏腑气血相通,故经络、脏腑的病变,多可反应于皮部,如《灵枢•海论》所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可以说,人体皮部与五脏六腑、经络、营卫气血均有密切联系,具有属脏腑、通经络、固体表、密腠理的作用[1]。《素问•皮部论》即言:“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络脉,络脉而经脉,经脉而脏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合于脏腑”,即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而至脏腑,由表达里,逐渐深入[1]。

2十二皮部是灸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经络论》认为: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而善治者亦以先治皮毛为主。经络学说是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对皮部、经络及腧穴的刺激作用最终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调节作用,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保持良好运转。皮部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皮部不仅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同时也是各种穴位刺激方法由外入内,进而影响经络、脏腑功能的重要环节[2]。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是艾灸施于皮部及络脉、腧穴等,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通过皮部及经络腧穴的传导,激发经气,进一步作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多层次、多功能的调节人体气血,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放大效应。

2.1十二皮部是脏腑经络之气藏聚的府库

十二皮部分布有许多“腧穴”,《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而《灵枢九针十二原》则释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非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经络及脏腑组织有着密切联系,是经络及脏腑组织与皮部相互联系的特殊部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藏聚的地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和外治疗法的刺激点。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与十二经脉气血相通,可护卫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保护人体各脏腑组织,适时调节并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阳气即指卫阳之气,由肺所宣发的卫气所濡养。周楣声教授[3]在其《灸绳》中谈到:肺主皮毛而朝百脉,由于肺的呼吸运动,才能将经气向全身输送,并能使各个空穴得到经气的灌注,有如经气藏聚的城府。《素问•经脉别》即说明,经络体系是以肺为中枢的根据。可见皮肤既是百脉包罗统束的囊橐,又为百脉灌输的原野与精(经)气积聚的集市。正因为如此,由灸针作用所激起的感传路径均是沿皮肤行进。

2.2十二皮部是灸性感传发生的关键环节

灸性感传即灸感。关于“灸感”,周楣声教授在其《灸绳》一书中指出:“灸感和针感一样,当开始沿经行进时,能出现多种多样的感应而为病人自身所感知。如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或是像内打气及压重感等”[3]。十二皮部的分区中布满络脉及腧穴,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腧穴有三大功能,即腧穴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同时还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施术部位。施灸过程中,艾草燃烧而产生的药力和热力,必然会激发皮部络脉及腧穴的功能活动,通过皮部系统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等灸感及经气感传,最终气至病所而发挥灸疗作用。《热敏灸实用读本》[4]描述为:“灸在皮部,热在深处;灸在局部,热在远处”。《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5]记载:“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2.3十二皮部作用的叠加是灸疗效应的重要环节

十二皮部联结皮内,对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各种针灸疗法均起始于皮部、络脉、腧穴,有学者从“灸法、卫气与皮部”三者关系的角度探讨灸法的作用途径与原理[6]。灸法作用于皮部,激发宣行卫气,通过卫气循行和皮部—络—经—腑—脏的途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通过对皮部的刺激,能激发宣散卫气,加强卫气在人体肌表与体内的循行,从而发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温阳补虚、回阳救逆、升阳举陷、祛风散寒、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护卫人体,增强人体抗邪能力,保护人体不受邪气的侵犯。

2.3.1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透热、传热、扩热的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草燃烧时“艾火”的烟熏火燎作用,使艾草本身的药力、艾火的热效力与皮部交互作用,并通过皮部、络脉、腧穴的渗透、传导、扩散等作用叠加[4],经皮部—络脉—经脉—腑脏传导系统,激发全身经气,加强人体各层次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最终形成了灸火、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生理上的放大效应,终而温经行气,温养脏腑,治病养生,故《黄帝内经》指出:“善治者,治皮毛”。

2.3.2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储药物性能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精)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的肉眼不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这种极细微物质其本质是运动的,因运动而产生温煦作用,即“气主煦之”。从广义的角度讲,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均属精气。气、血、津液在流行过程中可产生“能量”,此能量不仅布散于全身,发挥其温煦作用,而且可通过经络而输注于皮部、络脉及腧穴,故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储药物性能的作用。艾火产生的热力及药力所以能持续一段时间与腧穴储存药物性能的功能密不可分。腧穴储存药物性能的作用,使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进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三伏灸、三九灸过程中,灸疗时间短,用灸量小,却依然产生灸疗效果即很好说明了腧穴储存药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化学物质经皮渗透率取决于皮肤的厚度以及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当皮肤受到一定强度的物理、化学刺激后,其屏障结构会随之改变。另外,药物经皮渗透过程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温度能影响药物透皮速率,还会影响皮肤中的血流。灸疗过程中,艾草本身的药力与皮部、络脉及腧穴的双重调节作用相互协调,相互激发,相互叠加,是艾灸疗法持久效应的关键[2]。

综上所述,艾灸疗法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可充分发挥艾灸与皮部的双重调节作用。艾草自身“生温熟热,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艾灸作用于皮部时,皮部、络脉、腧穴系统其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叠加关乎灸疗能否发挥作用。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可激发经气,并经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系统使气至病所,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7]。

参考文献

[1]张欣.发掘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精髓拓展中医效应机制研究新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221.

[2]王茵萍.皮部理论与穴位敷贴疗法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6(27):1554.

[3]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58,112.

[4]陈日新.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12.

[5]周仲瑛,于文明.中医古籍珍本集成•针灸推拿卷•备急灸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

[6]雷龙鸣.艾灸调治亚健康疲劳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72.

第2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2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09-03

王居易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经络理论的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其同名经对穴理论对正确理解针灸医师诊疗模式[1]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师认为,手足同名经有密切协同作用,或合力,或平衡力,或直接连接作用。应用手足同名经各选一个穴位组成对穴是王师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疗效突出,并有可重复性。现将王师常用的同名经对穴总结如下。

1 同名经对穴

1.1 尺泽-阴陵泉

两穴同属太阴经,分别为手足两经的合穴,属同名经。关于太阴经的功能,张介宾《类经》有“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开者主出”论述。王师认为,“居阴分之表”即为在里之表,主在里之出,可以理解为两方面含义:一为在里供应人体内脏的营养,即滋养内脏之意;二是具有将内脏的代谢废物转出的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阴具有运谷化气散精、运水化湿布微两方面作用。其主治体现在对外接纳湿气,调节湿气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2]。凡是运化失司出现的胀满、逆气、结滞、泄泻、喘咳、呃逆、嗳气、腹泻等,湿阻不行致内源性出血、内源性皮肤病、肢体肿胀、白带增多、妇女经血不止等均可选此组穴。有关合穴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有“所入为合”,《类经》解释为“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王师认为,合穴具有调养补益所属脏腑、所属经气的作用。此对穴具备调整太阴经及肺脾两脏的功能,能增强两经及肺脾本身的作用,保证太阴经及太阴脏的正常功能,发挥太阴脏与经在身体中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代谢的作用[2]。

1.2 通里-照海

两穴同属少阴经,通里为手少阴经的络穴,照海为足少阴经通阴跷脉的腧穴,属同名经穴。王师认为,少阴经在三阴之中主枢,对太阴与厥阴二经的气血有枢转作用,专主阴分枢转。枢转,意为“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类经》)。王师认为,少阴对外承受热(暑)气对人的影响,调整人体与之相适应,可理解为少阴对外具有对六淫之火热之邪的承接调节作用;对内具有元阳作用,对全身有温煦生养等功能,对内脏具有透发疏通络脉的作用[2]。《针灸甲乙经》云:“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王师认为,利用少阴经穴可以治疗心脑病变。凡热邪内闭,心、肾、脑等络脉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均可选取少阴经穴。

络脉存在于体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王师认为,每条经脉的络脉从其所属络穴别出散于体表并与表里经的络脉相交互,其病理表现如《素问・缪刺论篇》“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少阴有温养透发络脉的作用,络脉病变常见血瘀之象,《针灸甲乙经・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云:“气血之俞在于诸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手少阴心为全身之君火,取其络穴通里调养少阴之络脉。《经络全书》云:“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灵枢・脉度》云:“F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F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照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作用,通里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王师认为,正是由于跷脉与少阴的密切关系,故选用通里与照海两穴相配治疗心脑神志方面的疾患,如失眠、舌强语涩、痴呆、躁狂等。二穴合用具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作用。

1.3 大陵-行间

两穴同属厥阴经,大陵为手厥阴经的输穴、原穴,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属同名经穴。王师认为,厥阴经在三阴经中主阖,张介宾《类经》有“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阖者主入”论述。厥阴为三阴中最里层,可理解为具备将等精微物质固摄在里的作用。是人体发生生理病理过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厥阴将太阴经输送提供的营养物保存于内,手厥阴心包主阴血之源动力,心包帮助心脏向外射血;足厥阴肝藏血,入眠后人体循环的血液等精微物质入肝进行加工和清洗。因此,所有阴血不足、阴血失于固摄等均可从厥阴论治。从主治部位上看,王师认为心包主胸上、上肢的病变,肝主下肢的病变。厥阴经对外来风邪有承接调节作用,对内有疏风熄风养血作用[2]。王师认为,所谓“风”,是器官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挛急现象,若血氧供给充分,则痉挛自行缓解,即“见风不治风,血行风自灭”。总之,厥阴主阴分之里,专门主管在里脏腑组织的血的摄收,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心包主血,肝藏血,因此,厥阴经对阴血有固涩收敛作用。只有固守、安静、收敛才能护阴,才能保证太阴输转之精的正常代谢。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原穴具有补益该经作用;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荥主身热”,可治疗虚热、阴血不足而引起的身热一类证候[3]。二穴合用具有清虚热、育阴血的作用。

1.4 手三里-足三里

两穴均属阳明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手三里为大肠经腧穴。阳明经为三阳之阖,张介宾《类经》有 “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论述,为三阳在里之阳,具有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质、传导糟粕、濡养卫气、温煦肌肤的作用。阳明经对外承接调整燥邪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有调节燥与湿平衡的作用[2]。王师认为,阳明经专主里主阳,阳明易温不易凉;阳明具有腐化水谷补充人体气血、传化糟粕的作用。王师强调,不要将阳明简单看成消化系统,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精微物质。此对穴主治各种急慢性胃炎、呕吐、腹泻等脾胃病、慢性咳喘、血液病、中风后遗症、营养不良性消瘦、癫痫及其他慢性衰弱性疾病、脏器的退化衰老等。

1.5 外关-足临泣

两穴均属少阳经,外关为手少阳经腧穴,通阳维,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属同名经穴。少阳主阳分之半表半里,为三阳之枢,张介宾《类经》有“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论述,少阳专主筋骨、膜原之间。王师认为,膜原之间可以理解为内脏间的缝隙、腹部的大网膜;膜原是由纤维松散组织组成,是人体津液、水液停留输转的部位。如现代医学的腹膜透析均在大网膜部位进行。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2]。少阳为三阳之枢,主调理气机,对太阳与阳明有平衡调节作用。太阳之邪可转属少阳,阳明之精微转属少阳,通过少阳而转太阳表。《难经・二十九难》载“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俞治体重与节痛”。外关具有解表清热、活络止痛作用(阳气宣达则表自解、热自清,络通则痛自消);足临泣具有解郁散结、熄风泻火作用[4]。因此,可取外关与足临泣两穴主治少阳证的胸胁胀满、头痛、眩晕、便秘、耳鸣、牙痛、耳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目赤等,以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经的火热症状。

1.6 腕骨-京骨

两穴同属太阳经,均为太阳经原穴。太阳为三阳之表,是宣发阳气、抵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张介宾《类经》有“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论述。王师认为,太阳对外承接寒邪对人体的影响,有关太阳经气的生理运行,《灵枢・卫气行》云:“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灵枢・营卫生会》云:“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王师认为,太阳经气除具有主一身之表阳气、温分肉、肥腠理的作用外,还具有主宣发阴液作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补益本脏经气的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二穴合用具有行阳化气、升阳益气、温阳解表作用,主治一切寒邪所致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咽喉痛、腹泻、小便异常等。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48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主诉:胸、胁、腹胀满反复发作6个月余,上午较轻,活动后加重,伴口干、汗出。西医检查无明显异常,曾服用疏肝理气中药,初始有效,其后症状逐渐加重。既往失眠10余年,依赖安眠药入睡,平日急躁。舌红,苔薄白,脉滑数尺弱。经络诊察:大陵和尺泽压痛,三阴交与阴陵泉之间多处结络,蠡沟压痛。辨证:患者性急躁,年近“七七”,肝阴不足,阴虚化火,木火刑金,乃厥阴经病变为本,太阴经病变为标。取穴(双侧):尺泽、阴陵泉、大陵、行间、三阴交。手法:尺泽、阴陵泉、三阴交用0.25 mm×40 mm针直刺。大陵、行间用0.25 mm×25 mm针直刺。所有穴位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针刺尺泽后,胸胀立刻减轻并逐渐消失。诸症在针刺后完全消失,治疗1次后症状缓解可持续24 h,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2: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17日初诊。1年来,患者眠差、头汗多,伴心烦易怒,舌红,苔白,脉弦数。既往史:常年饮食凉后见腹泻,劳累后颈椎不适。经络诊察:列缺上下段有碎络,阴郄上下有结节感,阳谷附近有结络,下廉附近及临泣上下压痛。辨证:患者年过“七七”,正值天癸竭尽之年,肾水不足,阴不潜阳,阳不入阴,则不眠;阳亢于上,蒸液外出,故但头汗出;阴虚化火,扰动心神,故烦躁。治疗:与失眠有关的异常经络为肺经、心经、胆经,调整治疗以少阴经为主。取穴:通里(双)、照海(双)。用0.25 mm×25 mm针直刺,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刺后当天眠安,继续治疗5次后结束治疗,3个月后随访症状稳定。

案例3:患者,女,43岁,2012年12月4日初诊。近两日,患者着凉后致右侧头痛,呈阵发性胀痛,每次发作持续4 h以上,伴怕冷、烦躁,无头晕、恶心呕吐,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经络诊察:阳谷附近结络,腕骨处结络压痛明显,京骨下手感有按压在薄的脆样物体上感觉(王师称其为脆络)并有剧烈压痛。辨证:患者主症为少阳经头痛,察经未见少阳经异常,反见太阳经异常,考虑与外感风寒侵袭太阳,太阳主开,开机不利,导致少阳阳气郁滞不宣,表现少阳经头痛。遵“急则治其标”原则,选取太阳经脉治疗。取穴:患侧腕骨、京骨。刺法:用0.25 mm×25 mm针直刺,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针刺后即刻患者头痛消失,留针30 min,加艾灸两穴,加强温养太阳经气,一次治愈。

3 小结

王师认为,提高针灸疗效,首先要对经络有正确的理解;强调一定以《内经》为本,兼通《难经》《针灸甲乙经》。基于对经络的理解和经络的诊察及临床应用[5],王师总结了常用的同名经对穴,其选择首先基于所在经络及连带脏腑的关系,其次是经络诊察结果。临床若使用得当,可获很好的疗效。另外,通过对对穴的应用,也可加强对经络的理解。因此,经络思维的正确建立,经络诊察是一个针灸医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 周炜,王居易.王居易症候结构理论解析[J].北京中医药,2013,32(6):439-440.

[2] 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1996,16(3):51-53.

[3] 王居易.对奇经八脉及其腧穴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药,2011,30(12):1-5.

[4] 王居易.谈谈对五腧穴的点滴体会[J].中国针灸,1983,3(2):23-24.

[5] 周炜,王丽平,王居易.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0,29(1):19-21.

第3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在经络学中,“子午流注松筋补泻手法”是运用十二经脉不同时之脏腑经脉气血流注关系,来适时进行的补泻手法,增强脏腑生命能量,进入经络元血流注时间养生保健领域。补泻手法多应用在该脏腑有火、有热邪实证时,可在当时辰气血流注正旺时,进行泻法;脏腑功能虚弱者,则于“下一时辰”气血正弱时,进行补法。手法应用得当,可达事半功倍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肝火旺者有易怒、脾气躁动、难入睡、眼胀痛、眼灼痛、高血压、口于口臭、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可于丑时(1~3点)逆肝经路径走向泻法操作,行间、太冲二穴可加强,能有效降低血压、眼压、改善失眠及控制生殖系统炎症。

肝气虚者如易疲劳、眼干涩、食少胃胀、两胁胀痛胸闷,中医云“补则趁其虚。”可于寅时(3~5点)过肝经气血流注时辰,顺肝经脉走向,进行补法操作。

肺有邪热症状 如咳嗽,痰多黄黏、胸闷或痛、身热口渴、喉痛、舌干质红而苔黄等则可于寅时(3~5点)逆肺经脉走向,进行泻法操作。

肺气虚亏咳嗽气短、痰清稀、倦怠懒言、面包白、舌质淡而苔白等症候,则以卯时(5~7点)顺肺经络走向,进行补法操作。

热邪袭大肠症见多大便臭秽,热痛或下痢赤白或寒邪外侵产生腹胀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腻或大肠积滞而致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舌苔多黄燥等,则适合卯时(5~7点)逆大肠经划拨,以泻其邪热。

大肠虚久泻不止、大便失禁、舌苔淡薄,则可于辰时(7~9点)顺大肠经路径,进行补法亦可在神阙、命门配合温灸。

胃虚症见食少、腹部闷、呃逆、唇舌淡红,则可于巳时(9~11点)顺胃经脉走向划拨,并配合以足三里、中脘穴温灸。

胃邪热蕴积身热、口渴饮冷、喜冷恶热、舌苔燥,则可于辰时(7~9点)逆胃经脉走向划拨,以泻其热。

运用经络时辰进行补泻手法流传已久,可作为经络松筋对症诊疗手法操作时(力道强弱与手法顺经脉或逆经脉)的参考依据。

现今在个人工作室或美容沙龙中所运用手法多为“经络松筋健康美容法”,松筋手法多半着重于将皮下组织筋膜处“筋结”予以疏开,使筋膜重整,经络气行顺畅,达到脏腑功能的保养与消除酸痛、曲线雕塑、美容养生的功效。但是,因为着重美容养生保健,所以没有刻意遵照经络时辰补泻法则,只是嘱咐松筋手法应在禁忌处加以谨慎留心。其实,松筋时只要能帮客户将筋结气阻处疏开,则气血运行自然顺畅,对人体养生保健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人身三宝――精、气、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区别,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形成体质上强弱差异,有的先天骨质壮硕,有的骨质细瘦,既然先天上的遗传条件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之精养护,以弥补先天之精不足。

何谓后天之精养护?即是通过脾胃后天之本吸收消化各种食物,以化生血液能量提供人体基本营养需求,后天之精养护更需经络保养,使全身气血顺畅。而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若腰椎功能下降或腰部气血筋脉不通,将导致肾气功能不彰,影响肾对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言“肾主骨生髓,肾气人脑。”即耳聪目明、神清多智。言肾为人体元气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取决于肾气,故肾虚会引起五脏之病也会引起腰膝酸软。

如果体内肾精不足,则造成男、女性激素分泌不足,致使筋肉松软无力,深层筋、韧带变硬,而椎骨椎间盘也退化变薄、变硬、弹性不足,骨与骨、骨与肌肉间液不足,致使筋骨僵硬,动作不灵活。

因此,各种经络保养按摩若只一味靠手技推拿筋骨或施以矫正整复手法,却忽略肾精对人体内脏和筋骨保养的重要性,将使得保养效果事倍功半。这也证明中医对养生保健独到精辟之处,特别重视精气保养。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之精养护与配合补充肾精食物,如山药、冬虫夏草、何首乌与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发菜)入肾,或运用高科技萃取植物性激素精华擦在皮肤表面吸收原理,达到人肾精补充激素,使后天之精源源不断供应养护,以弥补先天之精不足,更可以预防人体肾精天癸数自然衰老过程,使精满、气足、神色健旺,亦即“精的化生有赖于气”、“气产生于精”,精气充足,方能使人神色健旺;反之,神色不健旺的人多是由于精气不足的原因,故正确经络养生保养之道,应是结合精、气、神的保养,达到经络保养最高宗旨――无疾而终!

独特的经络保健术――牛角松筋

人体肌肉组织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各肌肉外包被筋膜。筋膜分浅层筋膜与深层筋膜,筋膜下骨骼肌受到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保护及强化连结,将肌肉分成几个束状纤维状。然因诸多因素如:姿势不良、运动不足、肌肉缺乏锻炼、乳酸堆积、工作劳损或撞击淤伤、风寒湿侵入等,使局部气血循环不好,筋肉成硬块组织或呈现条索状态,即所谓“筋结现象”。

当肌肉已经同体化时要将阻碍气血运行,如操作手法只着重穴点指压、脚底指压等反射疗法,或各种油压舒缓放松按摩,或未将硬块组织筋肉疏松开以恢复其弹性、张力与正常伸展收缩功能,直接予以强硬手技整骨等,皆有其缺点当肌肉固体化时难以自行复原,若手法能直接“运用在筋结处疏通,岂不更能提升保养效果”。

中医经络学理论,经络是运行气血与沟通五脏六腑的通道,十二经脉则是每一经脉均联系脏腑与提供能量使脏腑功能运作正常,亦即脏腑功能要维持正常的必须。十二经络维持顺畅通顺,然而此经络隐性感应传导线正是与十二经筋(肌腱、韧带、筋膜)共同相互联系部分。所以,我们仔细思考如能正确运用松筋手法将阻碍气血运行“筋结”予以松开疏通,同时配合具有活性成分保养霜辅助,使退化萎缩神经与细胞功能得到修补与唤醒,肌肉迅速恢复柔软弹性,气血运行顺畅肌肉功能正常,肌肉与骨骼维持正常发展,自然达到筋柔骨正保养诉求,且不会造成二度伤害,可谓为最有效且无不良反应的健康保养方法,

中医经络学十四经脉各有循行路径,每一经脉是诸多穴位的连结,每一穴位皆扮演着对某些疾病保健治疗的重要性,故中国针灸学概要举出的穴位有361穴,中国经外奇谱举出的穴位有1595个,这些尚不包括许多可变性不确定转移的阿是穴(痛点),然经络松筋手技特色可针对浅层筋膜、深层筋膜、诸要穴、更可通过牛角工具敏锐的触感,轻而易举地发掘各阿是穴(气阻点)、筋肉黏连等,结合具活化修护功效乳霜直接切入将筋结、气阻疏通,使经脉气血运行顺畅,同时帮助软组织恢复正常功能,使脏腑功能维持健康,故此全方位面面俱到的经络松筋术法方是最正确的经络保健手法,也是最能适合现代人面临各种无名酸痛、身体不适症时,而无须借助药物就能改善症状的第三类医疗辅助手法。

经络联系体表与内脏,其分布路径沿线产生气阻时,会使筋膜僵硬成同体化、纤维化。

气阻筋肉僵硬使经络传导受阻,导致内脏功能失常,同时也会造成内脏相关经络路径上筋肉呈现异常状态,如:局部肌肉肿硬、蜂窝组织积水等,使血液、淋巴流通不畅,神经传导受阻,引发各种酸麻、胀痛症状。

第4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历史渊源

拨筋疗法属于经筋疗法,其基础立论源于中医经络学说,包括经脉学和经筋学两大理论体系: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络脉组成的经脉体系,由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组成的经筋体系。

中医认为,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疗法,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筋病概念医术启蒙。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礼·天宫》,便载有“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描述筋脉疾患的治疗法则。

公元前五至七世纪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的《十一脉》,首次在我国医史上提出“经络”名词,同时,描述了“十一脉”的循行路践;它便是我国传统医学《经络学说》的鼻祖。约于公元前350年成书的《黄帝内经》分别在“经脉篇”和“经筋篇”等,系统而较完整地记载了我国传统医学著名的“经络学说”,成为中医、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医术的核心。

相传,名医华佗曾经遇到一名少女求医,此少女年方十八,却满面疙瘩,肤色晦暗,毫无光泽,华佗根据中医理论“外病内治”之道治疗,而久治不愈,华佗很烦恼。

忽一日,华佗路经一农田,见一农夫在清理布满杂草的水沟,锄到之处,杂物即除,久滞的流水便顺利而过,这一情境,给了华佗极大的启示:人体经络如水沟,筋结和杂物的产生,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瘀滞,表现为瘢痕及痘斑等,此情况应该清理的是“杂物”。于是,华佗运用指头般粗细的动物骨节圆头,通过在少女脸上,依肌肉的纹理做“力道”运动,再配以油,不到一个月,女子恢复娇颜,由此,这一用介质疏通气血的方式,也就是后来的拨筋开始流传开来。

近年来,拨筋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以一种迅速消除紧绷感和粘连处疼痛的手法进行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调理筋骨而十分流行。台湾王苓安著有《经络松筋法》。一些美容院多有面部拨筋、眼部拨筋、背部拨筋、腹部拨筋等项目,也颇受欢迎。

适用范围

本疗法的手法包括了推拿法中的拨络法、提捏法、弹筋法、提抖法等,因为部位不同手法有所不同。

头面部经筋区

眶筋区 皱眉肌筋、眼轮匝肌筋,以睛明、承汩、鱼腰,丝竹空为主。

额筋区、顶筋区、枕筋区 枕额肌的额腹肌筋,帽状腱膜,枕腹肌筋,其中帽状腱膜以百会为中心,结合四神聪等穴周围为重点行按揉切拨等手法。

颞筋区 颞肌筋,以切拨手法为主。

面筋区 咬肌筋、口轮匝肌筋,以颊车四白、地仓、迎香部为重点点按。

颈部位筋区

颈侧筋区 胸锁乳突肌筋,前、中、后斜角肌筋,以弹拨、提弹法为主。

颈后筋区 项韧带、头半棘肌筋、头夹肌筋、竖脊肌筋、斜方肌筋。以弹拨、提弹法为主。颈部几条纵线:督脉线、华佗夹脊线、风池线、横突线。

肩背部经筋区

岗上筋区 斜方肌筋、岗上肌筋、肩胛提肌肌筋、菱形肌筋。

岗下筋区 岗下肌筋、小圆肌筋、大圆肌筋。

肩胛间筋区 竖脊肌筋、菱形肌筋、背阔肌筋、斜方肌筋。以弹拨、提弹法为主。

胸腹部经筋区

胸大肌肌筋、胸小肌肌筋、前锯肌筋、肋间内外肌筋、十二肋端、腹直肌筋、腹内外斜肌肌筋。腹直肌筋用拿法,其他以弹拨,提弹法为主。

腰臀部经筋区

腰部经区 竖脊肌筋、腰三横突部。

臀筋区 臀大肌肌筋、臀小肌肌筋、梨状肌筋。以弹拨手法为主。

上肢经筋区

肩筋区 三角肌筋、喙突部、肱二头肌长头肌筋。

上臂筋区 肱二头肌筋、肱三头肌筋。

前臂筋区 肱骨外上髁部前臂伸肌群肌筋,肱骨内上髁部前臂曲肌群肌筋。

腕掌筋区 腕关节部及掌指关节和肌筋,数目众多,需局部仔细查找。以弹拨、提弹为主。

下肢经筋区

筋区 长收肌筋、短收肌筋、大收肌筋、股薄肌筋,以提弹手法为主。

大腿前侧筋区 缝匠肌筋、股四头肌筋。

大腿后侧筋区 股三头肌筋、半腱肌筋、半膜肌筋。

膝周筋区 膑韧带、膝内外侧副韧带、脂肪垫、腘窝线浅中深层肌筋及其上下左右附着肌筋。

小腿筋区 小腿胫骨前肌筋(以阳陵泉、足三里部为重点),腓肠肌筋、跟腱。

踝关节筋区 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

跖趾筋区 跖部、趾部各肌筋及关节。

足底筋区 跖腱膜。以弹拨、提弹法为主。

拨筋适宜疾病

拨筋因为其作用主要是剥离粘连,消散结聚,解痉镇痛,理筋整复。其主要适用于颈、肩、背、腰、臀、四肢部肌肉、肌腱、筋膜等部位。能迅速消除紧绷感和粘连处疼痛,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调理筋骨。

家庭疗法

自己在家使用时,建议以下人群选用,如改善视力、眼睛酸涩、耳鸣、偏头痛、眩晕、鼻部过敏、鼻塞、嘴咀嚼无力等问题,对美容问题中常见的眼角下垂、嘴角下垂、黑眼圈、眼袋、法令纹、脸颊松垮下垂、黑斑、斑疱、皱纹等。

另外现代人出现较多的亚健康问题,多数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所引发,脊柱变形长期压迫神经有关,如眩晕、偏头痛、失眠、胸闷、胃胀、消化不良、颈肩酸痛、坐骨神经痛、双腿肿胀麻木等,在经络沿线肌肉处会发现筋结,硬块团体,而通过拨筋能使肌肉恢复正常状态,改善气血巡行,也可以使用此法。但是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痛症,关节屈伸不利则最好由专业人士实施。

在家可以做的有:

提捏背部

以拇指和食指或其他指对称,如钳形的,相对用力提捏,一紧一松并逐渐移动,连续操作4~6遍。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提抖手臂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微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的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为好。适宜四肢部位,可以缓解肩、肘关节功能障碍以及腰腿痛。

注意手法操作时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操作者肩关节要放松,肘关节微屈,动作要有连续性,具有节奏感。

第5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撞树为什么能健身呢?这首先要从人体的筋络学说起。我们的祖先在2500年写就的《黄帝内经》,就对人体经络有了详细的描述与讲解,它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

经络的主体叫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人体的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如果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经八脉就好比水库,十二正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滋养四肢百骸,奇经八脉则为调节畜泄气血的“水库”,储存和供应十二经脉的气血,始终保持其充足的能量。

奇经八脉指有八根脉带,其中最著名就是任脉和督脉。传说中,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就会功力大增,仿佛是世外高人了。一般认为,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上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上到面部,到达眼睛下面。因任脉行于人的前正中线,“腹为阴,背为阳”,且任脉与诸阴经交会,故又称“阴脉之海”,是血海之源。在任脉流经的腹部,有几个养生保健的大穴位,神阙(肚脐眼)、气海(脐下二指约1。5寸)、关元(脐下四指)等。经常刺激这些穴位,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人的激素分泌,对延缓衰老,保持青春起到极大作用。

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以有头正中线上,起于小腹内,与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从长强穴(尾骨)沿着脊柱内上行,到后脑风府穴处进入脑内,入络于脑。其分支行于面部,一直到嘴。另一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在阴部络男女生殖器及肛门,向上穿过腹部中央,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到下颌部环绕唇口,联络于目之下的中央。督脉又称“阳脉之海”,是气海之源。同样,督脉上分布着无数个穴位,且联络各个脏府,经常刺激这些穴位,同样会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些人天天到公园或小区内,与树过不去的原因了。撞树有太多的好处。一般来说,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基本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天天吃鱼吃肉,营养是足够的了,也就是说,气血是足够运行滋养全身了。但为什么年龄不大,到处腰酸背痛,精神不振,力不从心,常患伤风感冒等“亚健康”状态呢?原因就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四肢百骸得不到气血的糯养。“不通则痛”,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撞呢?按本人多年的体会,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只要时间允许,随时随地可以找棵树撞起来。当然,最好时间选择在早晨日出以后。这时,经过阳光的照射,树木开始释放氧气,最适合人们在树下锻炼。另外,晚饭后一段时间也是撞树的好时辰。

树要找棵相对大些的,最好还稍些弧形,便于与人体很好地贴近。树不能太小,太小了树根撞松动了,影响树的生长,也容易棱身体。最好找棵树龄十年以上,直径20公分以上,四季常青树木,这种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能量充足,其长年储存的天地精华便于被人体所吸收。

至于撞树的方法,我本人认为,没有太多的讲究,根据各人感觉来。无论先撞背臀、后撞胸腹都一样,只要全身各部位尽可能撞遍撞到位就行。开始时先轻一些,让身体适应了,可以用力撞。也许有人要问,是否要注意呼吸,我认为一般不要太在意,自然呼吸就行。一段时间你找到感觉后,可以适当注意撞击节凑与呼吸一致起来,并尽可能地用腹部呼吸,或逆腹式呼吸,这样丹田集聚的能量会更快、更足。一般情况下,每天坚持撞上半小时左右,一周下来你定会发现自己胃口大了,睡眠好了,上班有精神了。再坚持撞下去,会发现全身的肌肉力量增加,皮肤也越发润泽,所有亚健康症状消失,常年不知道伤风感冒的滋味了,你会感到成天有使不完的力气,同事会说你好象换了个人似的。

第6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我是杰森私人健身徐东店首席私人教练,

一个爱吃,爱狗,爱运动的阳光男孩。

我有自己独特的养生心得。我是一个十足的吃货,

因为嘴馋、胃大,所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周要健身四次,

力量练习四十分钟,有氧运动二十分钟。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十二点前睡觉七点半起床。

再就是保证一个愉悦的心情,

我的手机里存了周星驰的一套喜剧片,不开心就看看。

平时经常出去和朋友K歌,做个SPA。最后还是要吃得健康,

大家别学我,专门只顾吃长肌肉的菜品,

要多吃当季的时令菜系,以果蔬杂粮为本,

辅以鸡蛋、牛奶、鱼虾、瘦肉。

每天2000CC饮用水,

少喝或不喝外面买的饮料;

祝大家天天健康。

心水推荐1

男士SPA-熏蒸疗法

蒸熏疗法依靠特殊的蒸熏机,蒸熏机的后背箱装有各种中草药材,美体师会根据不同男顾客的情况来调配所需要的中草药。在独特的蒸熏机里,机内充满带有药效成分的热气,帮助身体活血排毒,消除疲劳,令疲累受压的身心进入身心松弛境界。蒸熏机内释放出的中草药热气令毛孔扩张、排汗,机内散发出的草药味 由呼吸系统进入身体,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放松身体内脏及疲劳肌肉,帮助身体排毒。

心水推荐2 男士肾部保养-圣火疗法

喜欢这项起源于古代宫廷的养生疗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用传统中药与精油的能量相结合,再配以美疗师的手法按摩与强肾中药配合,调整肾脏经气,使植物精油在火疗点经的作用下渗入皮下毛细血管及循环系统,令整个经络活跃,发挥补肾强肾的作用。排除多余的水分和毒素。秋冬季节,我可以调理手脚冰冷的状态,还缓解了腰部肌肉疲劳、疼痛、僵硬等症状。

心水推荐2 芳香耳烛颅内减压排毒

由于耳朵内部犹如一朵花的形状,花瓣里弯曲的上面布满了毛囊,堆积了许多的小沟渠,这些部位很容易有异物侵入。运用蜡烛燃烧时烟雾贯穿耳沟的方式,可以将耳部淤滞的耳垢、毒素、细菌排出,帮助缓解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一些疾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北美、南美州印第安民族,他们发现用植物的药草,配合麦管燃烧时的自然物理作用,可帮助清理人体内的负能量,排除颅内和身体的毒素,保持耳膜区域的清洁、改善听力、减少耳鸣,增进淋巴循环,深层释放颅腔内的压力从而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我的养生秘诀

运动 每周保证3次至少1个小时的力量训练,2次有氧运动,每天睡前半小时做瑜伽15分钟。

饮食 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少吃多餐,绝对不能暴饮暴食,经常不吃和宵夜,以谷物杂粮,高品质蛋白,蔬菜水果,牛奶为主,适当豆类,鱼类,瘦肉,米饭,尽量不吃高热量食物。

作息 坚持早睡早起,10点左右睡,6点左右起。条件允许,尽量保证有午休的时间。

生活习惯 不抽烟,不喝酒,尽量不熬夜,少坐多站多走,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保养 做好前面4点的基础上,个人认为护肤,养颜,SPA等还是很有效果的。

心水推荐1 经络养生

最早知道经络养生,还是一个朋友推荐的,听他笑着说能打通任督二脉、祛除邪毒什么,整得跟金庸《天龙八部》似的,好奇心立马就勾起来了。亲自体验了才发现,竟然真有这样的调理项目,做经络养生,利用精油结合中医手法对身体的十二正经进行疏通。这种被动式全身运动,减少了我运动的痛苦,它又能疏通经络,改善睡眠,消除疲劳,让我的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

小帖士

香薰耳烛原理

将经过处理的耳烛一端(有浓厚的香薰精油气味)插入耳洞,另一端点火,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气携带着精油慢慢进入耳内,清除耳内的废弃物与微菌,净化颅内的废气和负能量。同时,经过耳内缓和地渗透到体内的精油分子,经微循环在人体中产生作用,提神醒脑,改善听力,减少耳鸣,增进淋巴循环,调节人体内分泌,并能深层适放颅内的压力,使人心情开朗,皮肤亮丽、有弹性。

蜡烛燃烧时的温度会刺激耳部周围穴位,可以促使神经系统内分泌达到平衡状态。

借助手指的舒排压力能将精油渗透肌体细胞,有利于毒素排出,能帮助加强身体淋巴循环系统的畅通。

精油燃烧时会产生分子,通过耳道传送到头颅内部,起到缓解头部压力的作用。

蜡烛燃烧时的烟雾热能结合人体均匀呼吸通过虹吸原理,将耳内残余物排出,减轻鼻部和耳部的负担。

蓝廷锋尚

第7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奇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药物、针灸、推拿、气功诸疗法,指导着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活动,其临床应用特点有四:一是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二是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三是奇经病变的治疗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但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组方用药又有一定的规律;四是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运用八脉交会穴,可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

【关键词】 奇经理论 临床应用 辨治思路 特点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的重要经脉,对于十二经及其功能,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的作用,在生命结构与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奇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药物、针灸、推拿、气功诸疗法,指导着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活动,其临床辨治有其独有的特点。

1 辨治思路与方法

奇经理论所涉病候范围广泛,病证复杂。如何辨治奇经病候,从目前的临床应用来看,有如下两种思路。

1.1 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奇经八脉有各自不同的起止循行路线和相关联的脏腑,因此表现为不同的病变特点和常见证候,这是临床进行奇经辨证的基础和依据。

1.1.1 督脉为阳脉之督纲,调节着全身之阳经,并与脑、髓、肾相关联,大凡六淫内侵入督,或跌打闪挫、金石伤督,或情志内伤,脏腑十二经气血失调,延及督脉,皆可导致督脉气机失调,出现督脉所过部位不适及相关内脏功能失调的病候,轻者经气不利,以所过部位胀痛、活动不利、麻木为特征,重者涉及脏腑十二经脉、生殖、神志等,有外感和内伤两端。常见证型有:风邪犯督证、火热灼督证、寒凝督脉证、湿滞督脉证、督脉气滞证、督脉郁火证、瘀血阻督证、痰注督脉证、督脉阳虚证、督脉阴虚证、督脉精血不足证等。治疗以通补为法,实者祛邪通督,虚者填补壮督。叶天士主张用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如用“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1]。

1.1.2 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主持元阴,妊养全身,特别是对妇女的经带胎产有重要作用,故任脉为病以阴气受损,机体失于滋养,生殖机能障碍为主,常表现为任脉失调和生殖机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病候,正如《难经》29难所说:“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临床辨证,不外虚实两类,常见证候有:热伏任脉证、寒凝任脉证、任脉瘀阻证、痰湿阻任证,湿热注任证、任脉不固证、任脉虚弱证等。治疗贵在固护阴气,分清寒热虚实,虚则滋补阴精以固任,实则祛邪救阴以安任[2]。

1.1.3 冲脉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和血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赖其气血以荣养,故冲脉为病,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经脉功能失衡。常表现为冲气逆急,所过部位不适和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如月经失调、闭经、崩漏、不孕、妊娠恶阻、胎漏、小产及产后恶露不绝等。临床辨证有虚寒、血热、冲逆、血瘀数种。常见证候有冲气郁逆证、寒凝冲脉证、热伏冲脉证、痰湿阻冲证、冲脉瘀阻证、湿热注冲证、冲脉不固证、冲脉虚弱证等。治疗以安冲降逆,调和气血为主,以通补为法[3]。

1.1.4 带脉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诸经,调节十二经脉及其它七条奇经之气机升降,是阴阳交泰之关键。带脉有损,则痰浊、湿热由此渗溢;带脉固束无力,则纵行诸经脉气不举。临床病症以腰部弛缓无力如坐水中、腰酸腹痛、腹胀满、下肢不用、内脏下垂,女子月经量多、带下淋漓、胞胎不固,男子遗精白浊、滑精、颓疝,筋痿等为主。常见证候有湿热蕴带证、寒湿阻带证、火热灼带证、带脉瘀滞证、带脉失约证、带脉不固证等。治宜宣通带脉经气,实者散邪安带、虚者固摄振带[4]。

1.1.5 跷脉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上行头面眼目,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运动及司眼目开合的功能,故跷脉病症以跷脉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特点,以下肢运动不利、睡眠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证、寒湿阻跷证、跷脉瘀滞证、跷脉虚衰证等。治疗贵在调和阴阳、实则泻邪安跷、虚则补跷[5]。

1.1.6 维脉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经,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维脉病证以营血失调,维脉失系为病理特点,以“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证候有:维脉失调证、维脉失养证、寒湿阻维证等。治疗以调和营血,调养维脉,平秘阴阳为法。

1.2 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奇经之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以此三脉为核心,结合阳维于阳、阴维于阴、阴跷入于阳、阳跷入于阴,相互交通阴阳,加上带脉总束诸脉,共同对十二经脉起主导作用。奇经的作用是通过整合十二经中的数经,即把十二经脉中某些性质相近的几条经脉,通过奇经的交叉贯穿,联络调整,将其组织成8条具有共同作用、密切关连的组织系统而实现的。据此,后世医家认为奇经就是8条别道奇行的联合经脉组织,而奇经表现的疾病应当包括这些经脉脏腑的合并疾患,如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联系肝脾肾经,又与任、足阳明经合,故病证有“胸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鬲,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伤寒,疟疾”;又如妇女病证重视冲任带脉,其发病多是由足三阴经脉肝脾肾及胞宫等多脏器病症组合形成的综合病变。因此临床如果见到病证纷繁杂乱,不能用单经单脏腑辨证时,则需要考虑运用奇经辨证,奇经辨证的关键在于掌握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分合特点。如龟鹿二仙胶能补任督二脉之亏损,主治淋漓漏下、阳痿遗精早泄、带多、胎漏小产等症,这些疾患多由于肝脾肾及胞宫虚弱所致,其中药物,龟板补肝肾真阴,鹿茸培肾中元阳,枸杞补精,人参培肾益气,肝脾肾正是任督所统率的经脉,故本方药补任督,同样也有补肝脾肾的作用。当然,最能说明奇经作用的是奇经穴位的主治范围,除任督穴位外,还有八脉交会穴以及与十二经的交会穴,它们所治病证都是复杂的,非单一正经所能包括的。从而体现从奇经辨治,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是辨治繁杂病证有效的方法[6],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临床用药规律

由于奇经八脉各有其相关经络与脏腑,所以奇经病变往往与脏腑经络相关,故临床治疗奇经八脉病证所用药物,常分别见于治疗各脏腑经络的病证之中,而无专入奇经的药物。但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是参与体内阴阳气血、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调节,因而其方药也独有其特点和规律,是一般脏腑经络辨证所不能概括的。总体来说,奇经作为全身经络气血溢蓄调节的处所,如果八脉气血充足,自身得养才能发挥其统率、温煦、固涩、约束、妊养、协调的功能,故治疗奇经病变当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所以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黄芪、白术、人参等均可补益奇经。然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用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组方用药有一定的规律。

2.1 督脉主以温阳补气,辅以填补精血,佐之温里散寒、敛涩经气、祛风除湿;基本药味有鹿茸、熟地、当归、鹿角、肉丛蓉、附子、仙灵脾、杜仲、茯苓、泽泻、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猪牛羊骨髓、蒿本、防风、羌活、荆芥、细辛、苍耳、天南星等。

2.2 任脉主以养血补阴,辅以调气和血,佐之温里祛寒或清热凉血;基本药味有当归、熟地、白芍、龟版、麦冬、川芍、香附、小茴香、肉桂、丹皮、紫河车、覆盆子、枸杞子、阿胶、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青木香、吴茱萸、延胡索等。

2.3 冲脉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辅以收涩、镇纳,佐之以温里祛寒、行气降逆、活血利水、安神定志;基本药味有当归、芍药、熟地、人参、鹿角霜、紫石英、五味子、肉桂、茯苓、代赭石、半夏、禹余粮、龙骨、牡蛎、磁石、乌贼骨、三棱、莪术、鸡内金、紫河车、炮姜、黄芪、山药等。

2.4 带脉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药,辅以收涩,佐之以行气和血、除湿化痰;基本药物有当归、芍药、熟地、人参、白术、山药、杜仲、牡蛎、补骨脂、香附、升麻、茯苓、半夏、黄芪、肉桂、赤石脂、禹余粮、金樱子、山药、乌贼骨、莲须等。

2.5 跷脉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阳或补阴,佐之以活血、安神、解表;基本药味有当归、人参、甘草、益智仁、麦冬、川芍、茯苓、升麻、柴胡、鳖甲、阿胶、鸡子黄、龟版、生地等。

2.6 维脉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阴和阳,佐之行气活血、温里、安神、祛湿、解表散邪;基本药味有当归、白芍、熟地、人参、大枣、生姜、蒲黄、延胡索、肉桂、茯苓、桂枝等[6,7]。

3 针灸推拿治疗特点

由于奇经八脉在人体分布上呈密切联系的交叉网状结构,因而利用奇经的循行分布特点,以针灸、推拿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迅速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扶正驱邪的治疗目的。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特点有二。

3.1 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由于任督二脉对全身阴经和阳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任督俞穴主治范围为二经统属经脉的合并症,主治范围之广为他经所不及。一般来说,任脉俞穴可治手足三阴经及其所属脏病,督脉俞穴可治手足三阳经及其所属脏病,同时任督二脉还可滋阴、壮阳及主治其经脉所循行路径上的病证。如督脉要穴大椎,由于督脉总督诸阳,大椎穴之功效上达巅顶,下至下极之俞,随经所行,遍及全身。根据文献所载,大椎穴的作用是疏风清热、发汗解表;泻热开窍、安神定痫;温阳益气、止咳平喘;温通经络、行滞散瘀;振奋阳气、驱邪截疟;调和阴阳、善治虚损;回归固脱、祛寒救逆等。临床广泛用于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痫、骨蒸盗汗、咳嗽、气喘、虚脱等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大椎穴可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抗炎、退热、抗痫、截疟等作用[8]。再如神阙系任脉要穴,位于脐部,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而任、督、冲“一源而三歧”,故又与冲脉经气相通。由此之故,施治神阙能影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具有温中止泻、熄风固脱、通络止痛、养生延年等功用。临床用于治疗泄泻、自汗盗汗、遗尿、疳积、皮肤瘙痒、口舌生疮、小儿重症感染,以及腹胀、厌食、便秘、水肿、咳嗽气喘、胃下垂、小便不通、带下病、肠梗阻等诸疾以及脐部病变,并有以神阙穴为施治部位治疗多种的脐疗法,目前正深入开展治疗原理的探讨,并在临床、实验、器具、剂型的研究取得了进展[8]。

3.2 运用八脉交会穴,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外,虽没有自己的俞穴,但有经气互通的八脉交会穴及与十二经相交的俞穴,八脉交会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条奇经的功能与应用,也正是有这些交会穴的存在,使奇经八脉相互间及与十二经的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发挥奇经涵蓄、调节经脉气血的功能。所以尽管六条奇经无本经专属经穴,但其病证可以通过交会穴体现出来,如29难“带脉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与其腹部交会穴有关;“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与下肢内外侧交会穴相应;“阳维为病苦寒热”其病证表现则与头肩部交会穴相关;“阳维为病苦心痛”则与其腹部交会穴相关等。交会穴可治本经和相交经脉的病证,如阳维会于足少阳经风池,风池穴可治阳维病寒热;而八脉交会穴即可单独治疗各自相通奇经病证,如后溪治督脉的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病证;又可根据两脉相合的俞穴,互相配合应用,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二穴相配治胃、心、胸之病证。此外,八脉交会穴还可用于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配合日时干支或日时天干按时取穴治疗相应病证。

奇经理论在推拿疗法中的应用,除了治疗沿经循路器官、组织病证外,主要是根据八脉的生理功能调治脏腑阴阳气血病证,其中又以任督二脉俞穴最为紧要。通过对任督俞穴的按、摩、揉、推、擦、点、拿、搓、掐等手法,即能产生培补元气、温壮肾阳、健脾和胃、疏肝利胆、通泄肠胃以及开窍醒神、散风泄热、祛寒消食等效应。如按、摩、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摩、擦、揉、按气海、关元能温肾壮阳,推拿风府、大椎能疏散风邪、开三阳经气闭遏,掐人中醒神等,临床据证单用或配合使用,确可取得较好疗效。如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推拿学讲义》“久泻”的常用推拿疗法: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足三里、天枢、长强、大肠俞;手法用推、揉、按、拿;操作:①患者仰卧,由中脘慢慢往下推揉至气海、关元,再返而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最后拿按足三里。②患者俯卧,推按脾俞、肾俞、大肠俞、长强。③患者坐位,拿肩井,曲池,合谷。此病或饮食不节,或内伤七情,或久病体衰,致使脾失健运、肾失闭藏,治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温暖脾肾,使火能生土,强于健运,以上三穴均属任脉;长强系督脉俞穴,向上推按有壮督升阳作用。以上述任督俞穴为主,再辅以健脾补肾、调和胃肠诸穴,标本兼治,故能止泻[9]。

纵上所述,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特点有四:一是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二是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三是奇经病变的治疗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黄芪、白术、人参等均可补益奇经。然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用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组方用药又有一定的规律。四是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运用八脉交会穴,可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绪银.督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6.

[2]刘绪银.任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395.

[3]刘绪银.冲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2):56.

[4]刘绪银.带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7.

[5]刘绪银.跷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56.

[6]烟建华.《内经》学术精粹析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8.

[7]何征.奇经辨治及组方用药规律[J].BD/OL CNKI:CDMD:2.2005.077305,2005-07-11.

第8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如何挖掘并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医药在新技术中承续它往日的辉煌?对困扰着人类的各种疾病,探索怎样的一个模式,才尽可能使其迎来“柳暗花明”的突破?这些都是苏永安博士不断思考的东西,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用实际行动来回应和呼吁着。

厚重源于积淀

经过漫长的科研试验与临床实证工作,苏永安博士终于找到人体的“量子生理结构系统”――堪称为“人体第二生命能量系统”,由于对物质能直接产生变化,并且其作用与苏博士名之为“第一生命能量系统”的“经络”相联系;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生命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质,终于完整呈现,人体的生命系统也完全落实;苏永安博士也终于在临床上证实:重大疾病将可直接从信息能量波的纠正,通过这两大系统的谐振作用,不但可彻底改变物质损伤,且可从而根本改变了疾病的本质。

CLE活性量子共振技术改变了水的某些理化特性,如表面张力、黏度、离子溶解度、溶解氧浓度和渗透压,因而对生物整体、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层次均产生影响。经欧盟权威能量检测机构IIREC(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验证过的CLE量子共振水频谱图形,被确认为是有系统化的研制成果,能将水转化为强化人体能量的媒介,与人体经络及血液循环系统相共振,适当地修补人体的电磁能结构。对于细胞中水分的新陈代谢及细胞再生有重大的效能,能快速促进病体养生康复的速度,创造了种种的所谓“奇迹”。

探索中执着前行

怀着对生命的好奇与热爱,苏永安踏入了中国古代生命文化、生命科学的大海中,为黄帝内经里描述的人体气脉及能量的奥妙深深痴迷。

早年的台湾,中医被视为“不科学”,媒体不愿刊登中医文章,遑论针灸。1992年到1993年,苏永安受邀为号称前卫的《自立晚报》撰写“针灸保健专栏”,开辟了针灸在媒体露面的先河,并受到当时第一大报《中国时报》重视。中国时报医疗保健版邀请苏永安从1994年到1995年整整两年连续开辟“能量医学――十二经脉时间养生法”、“经络养生大法”等专栏。

活跃在媒体的苏永安不断得到群众的认可,而苏永安也以“能量医学”定位中医、针灸,以科学逻辑观点重新诠释中医理论,提倡古中医的能量理论及古中医的精髓――时间医学,种种创新思想、理念,宛如在台湾医界投下一颗巨石,回荡久久。远流出版社集结她的文章出书,获三民书局长期推荐为“医学类好书”,10年来再版二十多次。据闻,此书论理清晰,对中医、能量医学之论述极为精辟,不少养生医界人士,认为苏永安在台湾大力提倡中医学术,及大量教导针灸学子,对台湾中医学术地位之提高及针灸之普及,颇有贡献。苏永安堪称为台湾中医养生风潮之先驱者,她在执着探索中赢得了相当的学术声望,更重要的是她将健康的理念带给了更多的人。

创新中不断升华

苏永安博士认为:中医乃天地人全方位医学。她致力研究中医‘能量医学’多年,深知古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依据《黄帝内经》,并胎源于《河图》、《洛书》、《易经》等象数圣学;研究范围上至天文――宇宙时空之学,下至地理――山川磁场之学,乃至人体小宇宙生物场――经络信息能量医学,是完整的天、地、人三才之学。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中医学术会议上,她提出了“古中医学是天地人全方位能量医学,地部医学为中草药、膳食,人部医学为针灸、推拿、气功,天部医学则有阴阳五行学以及时间医学,乃属宇宙信息能场医学”,受到大会的重视及讨论。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证,苏永安博士坚定认为:经络是开放的生物能量系统―中医“天人合一”是指人体与宇宙的信息能量共振。“以地球生物而言,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涵盖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东南西北的方位;五运六气更是大气与人体共同的气化运动,此外,根据太阳变化节律制订的廿四节气、与地球磁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应的人体十二经脉等都涵括其中。苏永安说:“五运六气与子午流注法是中医能量医学的代表,也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精髓。”

苏永安博士的创新理论得到了海外专业领域科学专家队伍的认同,1998年获邀参与生命信息能量技术的研究工作,从2001年开始,她的经络养生DIY教学,开始将针灸教具改为量子共振水,将水涂或贴在经络穴位上,运用水的波动特性与人体经络生命能量产生奇妙的波动共振现象,与电疗、磁疗、远红外线疗法、纳米光疗等西方能量医学界的能量疗法相比,既无痛觉,效果却神速,受到学员的喜爱,于是在2004年由多位大学教授、社会精英及专业医师等,成立了中华生命能量养生协会,共同研习、推动这21世纪的科学养生新法。

思想引领著科技

苏永安认为,一切病因,来自细胞分子阴阳能量运动的失序。CLE透过与人体生物能量的共振与谐振,重新排列细胞水分子自然的正常序位,体内的运动开始有序化,进而影响到相关的一切生物分子的序化效应,并自动导正人体被不良环境与药物破坏的电磁结构,使恢复最自然的健康状态。

第9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

【关键词】 冲脉; 任脉; 月经病; 乳腺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86

冲任是十二经脉以外“别道奇行”的奇经八脉中的两脉。冲,有要冲、要道的意思,脏腑经络的血都归于冲脉,它是十二正经气血的要冲,又是经络之海,故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任,通“妊”,指妊养的意思,任脉总司人体之阴经,主胞胎,有妊养胎儿的作用,是生养之本。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冲任的经脉循行路线及其与女性生理病理关系的记载:如《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冲脉起于胞中,其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又一支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其下行支与肾经相并而行。冲脉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任脉亦起于胞中,行于前正中线,与肝、脾、肾三经直接交会,与肺、心、心包经间接发生联系,主一身之阴,凡精、气、血、津液皆属任脉总司[1]。冲任两脉对女性经、带、胎、产功能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血海中气血的充盛调匀与溢蓄直接关系月经的来潮与乳汁的化生和胎儿的孕育。故冲任二脉以其循行上并于正经、多交会于正经的生理特点,以及汇聚涵蓄十二经气血的功能特点,沟通了脏腑、十二经气血与胞宫之间的整体联系。

1 冲任的生理功能

1.1 冲任与生殖 “冲任”的生理功能与“胞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胞宫即女性行经和孕育胎儿的脏器。冲任理论是一个主要用来阐明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的特殊性理论。《妇人大全良方》说:“妇人病……皆由冲任劳损而致。”徐灵胎亦说:“冲脉为血海,女子经水及带之事,全赖乎此,不可别生治法,若余经并无别有他药专治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脏腑之血,皆归冲任,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可见,对于女性来说,冲任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女性正常的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必要条件。

1.2 冲任与 的生理病理功能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冲任二脉无直接络属脏腑,而胞脉系于肾,冲脉与肾脉并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激发冲任二脉通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胎产心法》说:“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则乳足。”肾气、天癸、冲任之间密切联系,又相互作用构成线性轴,肾气是线性轴的核心,和胞宫同是线性轴的靶器官,即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肾气-天癸-冲任调节。

1.3 冲任与月经 冲任二脉汇聚并涵蓄十二经的气血,沟通了脏腑、十二经气血与胞宫之间的整体联系[2]。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功能,通过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得以体现,其与冲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景岳说:“月经之本,所重在冲任。”《诸病源候论》说:“月经不调为冲任受伤,月水不道为冲任受寒,漏下乃冲任虚损。”《傅青主女科》说:“血海太热则血崩,寒湿搏结冲任则病痛经。”《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血瘀冲任则可闭经。”《圣济总录》说:“冲任不能循流,血气蕴积,冷热相搏,故成带下也。”《临证指南医案》说:“产后淋滞,都是冲任奇脉内怯,最有崩漏劳损淹缠之虑。”《妇人大全良方》说:“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可见冲任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密切,冲任二脉在妇女生理机能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冲任机能障碍又是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月经病是女性整体疾病在的具体反映,各种病因病机先影响到冲任二脉后方可发病。因此,月经病的产生,与冲任功能的失调关系非常密切[3]。

2 冲任与临床相关疾病

2.1 冲任失调与生殖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以不孕为亟须的解决问题,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医宗金鉴》:“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任冲也。……若为三阴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漏、经崩等病生焉。……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王冰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无论肾虚、肝郁、痰湿或血瘀导致的冲任失调均可导致不孕。

2.2 冲任失调与乳腺病 中医认为,的生理、病理直接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十四经发挥》云:“冲任为妇人生养之本。”任脉之气布膻中,冲脉之气散于胸中,共司之发育、衰萎。肝气郁结、脾虚痰凝等均可使冲任二脉气血失调,终因气滞、痰凝、血瘀互结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病的病因首责于冲任失调。《圣济总录》亦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宋圣济《总录•乳癖》中说:“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指出乳癖的病理基础在于冲任不和”。故而《外科医案汇编》云:“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4]。《景岳全书•乳病篇》曰: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行为经,上行为乳。又因“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直接调节着冲任血海的盈亏,但肝体阴而用阳,极易因忧思郁怒,情绪变化而致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滞血瘀,致使冲任二脉失于调达,失于濡养而生乳疾。因此,无论肾虚还是肝郁均能导致冲任失调,进而产生乳癖。

2.3 冲任失调与月经病 月经为冲任所主,冲任经气不畅,久病入络,《素问•调经纶》提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崩漏是指女子经血非时而下,经血暴下如注谓之崩,淋漓下血不断谓之漏。崩漏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导致冲任损伤的病因有虚实之分。有关“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首次提出“漏”的概念。《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漏下候”,明确了崩漏的概念,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并见且能相互转化。《济生方》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本病主要为肾虚、脾虚、血热、血瘀造成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

目前,对古代冲任理论的探讨百家争鸣,但是对冲任的临床试验探讨仍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对冲任机制的临床及试验研究的深入,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有着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任秀荣.冲任二脉证治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25.

[2] 曾倩,卢大为,魏智慧,等.试论冲任与妇科生殖寿命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74-675.

[3] 王琪.冲盛任通与月经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