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二五计划范文

十二五计划精选(九篇)

十二五计划

第1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一)农业经济扎实稳步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__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4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95.9万吨,连续三年喜获丰收。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____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0户。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大洋河应急供水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鸭绿江国土防护工程累计完成百年一遇防洪堤11.6公里、护岸工程29.4公里。完成2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中小河流河道55公里。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二)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____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4.4%,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前两年,全口径工业投入累计875.5亿元,年均增长18.3%。帕斯特谷物大豆深加工、本钢____不锈钢冷轧、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金山热电联产、首钢翁泉沟硼铁综合利用等一批工业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东港卓恒机械、凤城博斯亚糖业、宽甸恒通石墨深加工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仪器仪表企业146户,相关配套行业企业103户,辽宁(____)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十二五”以来,继续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____至沈阳客运专线、____至大连快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____至海城高速公路、____至通化高速公路、东北东部铁路通化至灌水段工程竣工通车。大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大孤山海洋红港区陆域基础设施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中朝鸭绿江界河大桥主体已完工。____港港口集疏能力增强,粮食、矿石等专业化泊位陆续建成使用。____年港口吞吐量1.2亿吨,比上年增长24.9%。商贸流通和城区经济。__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____(振兴)中央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东港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万达广场、鹏欣水游城、凤城亿丰商场、宽甸兴隆大家庭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辽宁(____)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金山工业园区、汤池综合工业园、五龙背工业园区等一批城区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虎山、河口、凤凰山、天桥沟等景区景点综合改造全面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水平逐年提高,特色旅游优势显现。____年旅游业总收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四)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了大宇造船重工、佳兆业房地产等一批项目。拓展对外贸易渠道,重点扶持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发展,东港水产品出口基地、____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建材深加工出口基地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出口基地。中朝两国合作开发朝鲜黄金坪正式启动,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规划纲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黄金坪经济区管委会办公楼开工建设。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初稿完成,____港在牡丹江、通化、吉林等地建设的“陆港”已经投入使用,____港到长春、佳木斯、牡丹江等8条海铁联运专线先后启动。

(五)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止____年,全地区累计实现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____0年的4.1%降至____年2.78%。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90元。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程全面启动。市中心医院新建3.5万平方米外科病房楼主体工程完工,市第三医院病房楼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千人拥有病床6.01张,年均增长7.2%。文

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新城区体育馆、“百公里健身步道”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使用。____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1、“十二五”规划目标无法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大环境下编制的,当时国家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预期较高,又值我市面临着沿海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双重机遇。为了使我市经济能够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较快的飞跃,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我市制定了较高的经济预期目标。从“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看,部分主要指标前三年增速低于规划预期目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低于规划目标8.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低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2%,低于规划目标8.8个百分点。

2、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国际看,“十二五”以来,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增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对我国经济都产生了复杂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低速增长周期,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加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从我市看,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也使我市的开放进程受到一定影响。

3、我市经济运行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受宏观环境影响,我市部分大项目未能按时开工建设或建设速度放缓,沈丹客专和丹大快速铁路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计划____年竣工,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要在____5年才能交付使用,未能在“十二五”时期发挥作用。新区建设也未达到预期目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乏力,增值税等税收收入下滑明显;工业主导产业仍不突出,产业集聚不明显,特别是缺少工业大项目,难以对全市经济形成较强牵动力。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

“十二五”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虽然很艰巨,但随着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使我市的经济承载力大幅提升;临港产业园区、大孤山等新开发区域将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批工业项目投产达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建设等将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构升级为主线,努力做好“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改革创新,远近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空间布局优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确保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功能定位

以设立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以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为代表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____新区、沿江经济区域、沿海经济区域和重点园区,形成多点带动、全域开放的发展格局。将____市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港口旅游城市,东北东部出海新通道、区域性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中国与朝鲜半岛开放合作的战略先导区。

(三)主要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

2、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4、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形成完善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新格局,形成新的出海通道,新老城区连为一体,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人口达到248万人,中心城区人口接近150万,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

5、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卫生医疗体系;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6、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稳定。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型现代政府与先进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基层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刑事犯罪率、事故发生率、非正常死亡率明显下降。

(四)空间布局

强化与大连和沈阳经济区的联系,加强与东北东部城市的经济合作,大力提升____核心地位,形成“一核两翼多点两大板块”的总体布局框架:“一核”即____新区;“两翼”即沿江经济区域和沿海经济区域;“多点”即加快建设凤城通远堡、二龙,宽甸青椅山、城南,振兴区汤池,元宝区金山,振安区五龙等重点园区;“两大板块”即以沈丹高速公路为轴的凤城经济板块和以丹通高速公路为轴的宽甸经济板块。

(五)重点任务

1、加快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一是继续推进重点经济区道路、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吸引投资者和城乡居民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二是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扩大新材料、大豆加工、再生资源等产业生产规模,大力推进仪器仪表产业基地、____高新区、视光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口岸物流园区、海洋红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渤海石化、化纤

公司异地迁建等项目。三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重点打造水产品、纺织服装、建材深加工三个省级出口基地。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办好中朝经贸文化旅游博览会,营造良好的投资、交流、合作环境。四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同国际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入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五是加快与东北东部城市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加快____港和海洋红港建设,构建以东北及内蒙东部为重点的港口物流网络,积极推进____港在东北东部等地的陆港建设。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增加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抓好海洋工程装备、软件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重点推进港区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临港产业,加快推进尼龙纤维、石化搬迁、帕斯特谷物等重大项目。五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政府投入,稳定现有蔬菜面积,开发新的蔬菜基地,保障全市蔬菜供应。四是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产业集聚,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矿产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五是推进县城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乡村公路、中小河流治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城区经济。一是积极发展赴朝旅游、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宣传、开辟旅游线路,加快完成重点景区综合改造工程。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以港口、公路、铁路和中朝鸭绿江界河大桥为依托,开辟新的物流通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泊位结构,完善港口功能。加快推进____港建设,开工建设____港疏港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海洋红港区开发建设。四是合理设置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加快建设城乡金融网络;积极培育后备上市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五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金融保险、养老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六是进一步搞活城区经济,落实向城区下放管理权限的各项措施,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第2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1、概况

1.地理位置

**镇位于*县北部,东临石桥镇,西接厉庄镇,南赣马镇相邻,北与山东省莒南县壮岗镇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7′。总面积65.86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880.6mm,日照2630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均风力2~4级。境内地形北高南低,高山、丘陵、平原层次分明,南部平原占全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镇耕地总面积5.1万亩,共有5条河流,3座山头。

2.自然环境概况

**镇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高低起伏不大,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山区、丘陵为辅。

**镇境内有龙王河、神泉河两条主干河流,水质清澈,水域面积宽广。另有大小水库6座,八条路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年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

农田土壤植被以农作物和人工林为主要类型,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另有蚕桑、茶叶、杨树等经济林木。

3.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镇地处苏鲁交界处,总面积66.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2公顷,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76万。

2009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3万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9亿元,增长43%;工业投入4.4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6962元,增长14%;工业用电量2350万千瓦时,增长42%。

二、总体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计算,2009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517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至2010年,达到59500万元;至“十二五”末期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万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10年,全镇非农产业比例达到87%;至“十二五”末期非农比例要达到92%以上。

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小康社会整体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镇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结构优化和发展壮大时期,市场供求关系和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全镇上下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都已大大增强,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我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已经跨过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开始进入集中回报期,“十二五”期间将产生效益并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环保治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将促使我镇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档次寻求机遇和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有实质性进展,将对**镇孕含一定的合作和发展机遇。三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动力。我镇经济发展已进入全县领先位置,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形成对比,差距引发动力。目前各兄弟镇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发展慢了就要落后,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

当然,我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较易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传统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差;投资总量小,缺乏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人才、资金、土地成为制约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综合保障能力差,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对此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规划依据

1、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3、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5、《*县**镇镇区总体规划(2007-2020)》

6、《*县**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再创**新品牌,再树**新形象,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平安和谐、开放效率、生态活力的新**。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镇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

(二)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需求结构,落实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三)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推动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多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式循环过程。

(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以有效扩大就业为突破口,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基本方式,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

六、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综合指标翻一番、人均总值过3万、全市排名进十强。即:“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在2009年的基础上比全县提前一年翻一番,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总量达到15亿元,进入全市前十强。“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为:

(一)经济总量。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70:22。财政总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二)社会发展。科研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大学以上文化职工占总职工比重达到6%,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社会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镇总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

(三)人民生活。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年均增长11%。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

(四)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35%,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第2章工业规划

1工业发展现状

**镇目前共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企业运转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2009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7884万元,实现利税15153万元,其中税收3030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工业初步形成了光伏新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玩具礼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海藻加工业、医药及精细化工等6大支柱产业板块:一是以佳宇科技、晶能硅业、金方科技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板块;二是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金新粮油、金江丝绸、全顺食品、徐福茶叶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板块;三是以连云港高发礼品、富利泰玩具、**高华玩具为龙头的玩具礼品加工企业板块;四是以金卫建材、金玉制杆、金园杆管为龙头的新型建材制造企业板块;五是以丰泰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隆源海藻为龙头的海藻酸钠加工业板块;六是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的医药及轻化工企业板块。

3工业发展目标

以建设工业强镇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调整结构与膨胀规模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壮大园区经济,再造工业新优势,再创**新辉煌。2010年,全镇工业投入10亿元,完成工业入库税金5000万元,内联到位资金3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00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3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一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5家,技改投入争取达到2亿元。

(一)全面发展制造业。根据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培植壮大光伏产业、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玩具加工、新型建材、海藻酸钠加工等六大主导行业。

光伏产业。全力打造*县光伏产业园,将光伏产业园打造为*县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及前景的预测,结合*县现有的工业结构特点,确定*县光伏产业园定位分为四部分。即高纯度硅生产、硅切片辅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组装、太阳能电池与机电产业、建筑材料的结合利用等。

近期内致力形成以硅为基础的“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电池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发展光伏应用系统;重点引进新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系统;2012年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硅切片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基本实现多晶硅、切片及组件规模生产,初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并将连云港佳宇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为境外上市公司。

到“十二五”末,通过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组建产业联盟,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境外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光伏产业实现产值要达到10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劳动效率、一流的骨干企业,将**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医药化工工业。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到2010年,吉西他滨产量达到5吨,莫西沙星项目正式投产。“十二五”期间组建金康医药成品药生产车间,到“十二五”末,争取医药化工行业的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并推动金康医药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农产品加工业。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全顺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甘薯制品、分割肉、鹌鹑制品、精炼油等传统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引进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到2015年,要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

海藻酸钠加工业。重点以丰泰海藻、隆源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巩固海藻加工业在全县的龙头地位,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行业联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对现有设备和技术的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2010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3000万元。“十二五”期间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按市场化模式组建海藻酸钠企业集团。2015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玩具行业。从“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增强自我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新品研发,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从单一的毛绒玩具加工,向益智玩具、电子玩具、模型玩具、塑胶玩具等多种产品综合开发转变,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10年,玩具加工行业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新型建材业。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业。建材产品即有生产资料,又有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镇的新型建材行业发展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现有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新建大项目为重点,紧紧围绕建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这个中心,按照项目业主制的原则,推进全镇建材行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上下功夫,以此带动建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以粉煤灰为资源,发展各种节能、保温复合墙体材料和承重墙体材料。当前重点发展粉煤灰烧结多孔砖和非烧结承重制品,满足“禁实”需要。2010年,建材行业要实现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做大、优势做强”为核心任务,围绕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层次提高,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四大工程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搞好**产业集聚区和光伏产业园的建设。做好**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的整合包装,争取注册资金达到5000-10000万元,推动集聚区内产业链项目的优化升级,努力建成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强度大、区域辐射力强的一流园区,加大硬件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地方特色,实现产业集群,打造经济板块。产业集聚区要在优化提升上下工夫,2010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尽快投入运营;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园区南扩工程,完成园路南路硬化,进一步拓展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光伏产业园突出抓好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2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开发建设,完成水、电、路、讯和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聚集资本要素的能力,提升对外吸引力,建成光伏产业基地,全面打造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服务最好、设施最全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争取光伏产业园入园大型项目达到5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第三章农业规划

一、**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1、**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镇农业总产值2.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89亿元,林业产值0.35亿元,种植业产值1.06亿元。

2、**镇农业规模分析

2、1种植业

2.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花生、玉米,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3.2万亩,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1.2鲜切花生产

**镇鲜切花生产是近两年来新发展的产业,且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发展保护地鲜切花面积600余亩。

2.1.3蔬菜(食用菌)生产

**镇是*县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历史较长,1986年钢架大棚种植蔬菜,1992年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2009年全镇蔬菜生产面3000亩,其中设施栽培食用菌面积多达200余亩。

2.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鹌鹑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4万头,鹌鹑年饲养量达6000余万羽。是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2.3林业

**镇林业是用材林和经济林齐头并进,用材林杨树,主要用于防护农田,目前已纳入沿海防护林管理,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济林以茶叶和蚕桑为主,全镇茶叶面积6000余亩,蚕桑4000余亩,是连云港市茶叶之乡。

2.4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起步早,已初具规模,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金五牌淀粉、粉丝,金玉牌淀粉、粉丝,金韩牌生猪分割肉,金新牌面粉,徐福村牌鹌鹑肉,鹌鹑蛋,徐福牌绿茶等20余个产品。

目前我镇基本形成了“千棚菌蔬千棚花,万亩蚕桑万亩茶,十万生猪一亿鹑”的产业格局。

二、**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镇位于江苏省*县最北部,是连接山东临沂和日照的省际重镇,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处于242省道和同三公路交汇处,到县城20公里,到连云港机场40公里,到连云港港口60公里,到日照港60公里,具有极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自然资源丰富

镇域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海洋气候过渡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2596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气温13.5℃,活动积温为4663.8℃,≥10℃的连续天数为211.1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温、光、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属粘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在6.5左右,纵有龙王河、董沟河、横有塔山灌区七斗、八斗、九斗、十斗及龙北灌区管理处,境内有库容1400万立方米的八条路水库,排灌方便。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清新。经省农林厅环境监测,土壤、空气、水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基础设施较好

3.1西有242省道,东有沿海高速公路,境内农村道路纵横,实现村村通公路;

3.2全镇有电灌站78座,机井2500口,110KV变电站1座;

3.3全镇有设施蔬菜1000亩,设施花卉600亩,设施蚕桑300亩;

4.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4.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日光温室;

4.2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4.3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4.4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4.5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茶叶协会,蚕桑协会,鹌鹑协会引领,农机、生猪、合作社等带动;

4.6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4.7省级台湾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位于**镇。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协会实力,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三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粮食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22.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5000亩,其中设施食用菌面积达3000亩,保护地鲜切花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茶园2座,茶叶种植面积13000亩,产值1亿元;蚕桑面积15000亩,产值1.1亿元;养殖业产值5.5亿元、加工业产值8.5亿元;鹌鹑年饲养量1亿羽,生猪年饲养量10万头;农机总动力6万千瓦,推广节水灌溉设施面积4.5万亩。

主要产业年度新发展规划表

单位:亩、万头、万羽

*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适当兼顾观光休闲农业。在高效生态农业中重点发展鲜切花、食用菌和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茶叶、蚕桑、鹌鹑、生猪六大特色产业,及这些产业的大棚、微喷滴灌等设施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茶叶、蚕茧、鹌鹑、生猪等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农业发展方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业,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尤其是茶叶、蚕茧、盆栽花、鹌鹑、生猪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和精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措施

(一)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完善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

1、搞好品种调整和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农业传统产业。随着农业差异化竞争的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将更为明显,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具有地域鲜明特色、品质优良、规模大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区位优势,按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调优种养结构。同时好要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调优品种。通过调优粮食、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畜牧等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2、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区:

2015年前,全镇建成六大产业区。①以我镇北部地区(龟山、怀仁山、平山地区)为主的有机茶产业区面积为13000万亩;②以我镇南部地区(东片、南片)为主的蚕桑产业区,种植面积15000亩;③以我镇东部地区发展鲜切花5000亩;④我镇西南部发展食用菌面积3000亩;⑤中部地区(中片)为主的鹌鹑养殖产业区,年饲养鹌鹑1亿羽;集聚全镇33个养殖小区加大生猪养殖量;在上述五大产业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面积5万亩;⑥以朱汪村为中心,面积100亩的盆栽花基地。

3、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加销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立体式”的战略调整格局。要积极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争取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加强调整和加大鲜活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加快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拓展城市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

(二)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1、努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以创建部级生态农业示范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基地上,统一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土壤质量全程监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广泛应用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治理规模养猪场污水,实现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沼气池5000户,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2、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两高农药和违禁兽药的使用。严禁农作物秸秆焚烧。

3、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500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生产更多的高质量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三)以科技兴农为着力点,构筑生态效益农业支撑体系

1、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强化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每年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项目立项新品种引进至少5个,新品种示范3个。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重大病虫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机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信息、管理等领域渗透,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延伸,使农机化发展进入快车道。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重点提高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机械化。

2、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立健全镇动物防疫体系,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事业。

3、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4、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产品标志使用的监管。

(四)以产业化为载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1、注重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建设。以茶叶、蚕桑、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鹌鹑、生猪七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鼓励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向龙头企业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龙头。

2、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继续积极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合作社十农户”、“产业协会十合作社十加农户”、“龙头企业十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其次是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3、注重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信息网为依托,进一步加强镇农业信息网站、点建设,并将其延伸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销售大户,形成纵横交错的市场信息网络。其次是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农产品返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

4、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大户和农业企业实行农产品品牌化销售,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争取涌现出更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

切实有效制订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充分抓住“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好鲜切花、食用菌、蚕桑、茶叶、鹌鹑、蚕桑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新型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推广等农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鹌鹑、茶叶六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进节约型循环农业建设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积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抛荒,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走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农业法律知识水平,全力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农业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的水平。加大农业行政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的普查、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加强“两高”农药和禁用兽药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四是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标志的使用监督,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五是加强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管理、监督工作的创新力度,抓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农机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城镇建设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镇交通较便利的优势,扩大镇区规模,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的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立足**镇情和特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全镇经济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镇村规模,妥善处理镇区建设时序与规划空间合理发展的协调关系,使规划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保证镇区发展的持续性;技术指标力求先进,确保规划对镇区长远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5、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2010年重点工程

1、园区南扩工程,投资500万元,包括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套工程。

2、职工公寓楼建设工程,一期投资3000万元,容纳1000名职工住宿、饮食、超市、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

3、市民广场占地70亩,一期投资2600万元,建设农民公园和2座商住楼,投资400万元新建步行街。

4、投资1500万元,启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楼建设,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

5、投资1600万元开发桃李园6层商住楼工程。

6、投资1000万元建设后石堰农民公寓6号楼,投资100万元完善农民公寓小区配套设施。

7、投资100万元,完善**大道前石堰段路南房、非机动车道硬化、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

9、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9年,我镇共建成四级农村公路100余公里,其中乡道48公里,2010年计划建设乡道6公里,村道9公里,总投资280万元。

三、“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1、投资15000万元,启动龙王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清淤河道12公里,石砌两岸河道护坡24公里,修建拦水坝氧化塘26座,两岸绿化24公里。

2、投资800万元,建设长360米,宽10米的龙王河后石堰高架桥。3、投资2亿元建设龙王河北岸农民居住集中区,建成容纳1000户居住的商住楼建设。

4、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打造占地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的**光伏产业园。

5、职工公寓建设工程,投资8000万元,占地50亩容纳5000职工生活区。

6、前石堰村东6层农民商住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00万元,一期开发3栋。

7、镇区扩容工程。将镇区北扩至龙王河北,黄泥埃村南,南扩至丁庄村北,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景区旅游品牌,扩大园区规模,打造**旅游强镇。继续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打造苏北鲁南地区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精品旅游项目,重点打造规划面积达2.36平方公里的10个旅游功能区,分别是:山林景观区,民俗体验区,野趣探险区,果林种植体验区,度假别墅区,湿地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康体养生区,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努力将连云港徐福泊船山(徐福生态园)景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加工、销售、保健、教育、文化、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二、“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一)完善景区山林绿化建设。

计划投资500万元新扩种1000亩茶园,并配套相应喷灌设施。景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山体、缓坡、水库相结合,植被丰富,山、水、林、果、茶成为园区景观特色的基本构成要素。将景区的自然绿化资源进行建设完善,一方面可以丰富自然植被种类种植,另一方面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1、度假别墅区。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小型度假别墅10座,用于解决当前度假设施缺少与顾客需求之间的矛盾,方便不同游客旅游度假疗养等的需求。

2、康体养生区。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矿泉水洗浴保健中心。景区内有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以建设洗浴保健中心,便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三)强化精品特色旅游建设。

1、打造特色农家乐。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打造8个类型的农家乐。主要建设内容为不同水果类的自由采摘区,各占地面积30亩,做到四季有果,四季有花,四季有绿,四季有香。

2、培育茶文化中心。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茶叶大棚100亩和一个自由炒制车间。茶文化体验一直是**的特色旅游项目,新建一个茶文化中心,可以做到游客四季有茶自由采摘和亲手炒制,强化旅游精品建设。

3、恢复重建兴会寺。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恢复重建兴会寺。**镇是秦朝东渡日本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历史上人们为缅怀徐福,建立兴会寺,为扩大景区知名度,增进景区自身建设发展,准备恢复重建兴会寺。

4、有机林果基地。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山楂、大樱桃、苹果、水晶梨、蜜桃生产基地。

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从严、从紧,强势推进的工作方针,狠抓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优化队伍结构,推进依法治育,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主要指标:人口出生控制在6.3‰以内,计生率在90%以上,出生性别在100:107以内,期内综合避孕率在90%以上,合格村创建灰60%以上。

(二)工作措施

1.抓基础,构全镇计划生育管理新格局。一是加大对基层管理,夯实村级基础,按照“县聘.镇管.村用”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计生专干队伍,扎实有效开展计划生育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依法治育,加大查处责任追究和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力度,解决“村梗阻”、“组断层”问题。三是加大治假力度,对特殊人群缴的现象建档跟踪管理,把好妇检质量关,坚持谁妇检、谁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从源头抓起。四是加大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五是加大对流出人口的流向、婚姻孕情、孕检、生育、节育等情况的管理力度,把好验证关,搞好违法生育专项清理和整治工作。

2.搞好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成计生服务站大楼建设,确保2010年搬入新大楼办公。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按人口与计生局要求,2010年完成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五位一体”世代服务向社会推开。三是加强对系统内部人员的管理,在系统内部继续提倡自觉性工作为主,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大家言与行,调控调动大家积极性,加强教育全面提升系统内部整体水平和素质。

3.加大考核,完善和健全计生工作机制。一是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重点落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农村育龄群众技术服务等两项法定政策。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工作。并对独生子女困难户政策扶持。二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三是面上重点工作实行“抓两头促中间”,一抓合格村创建,二抓后进转化,促中间水平提升,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镇计划生育水平为目标而开展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教育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镇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是: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加大控辍,提升升学率为目的的贯穿全年教育工作始终。

2.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坚持两手齐抓。合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坚持教育主管部门与镇合抓共管。一是落实镇村教育责任,保证义务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配合,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渗透,从行为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品卫生及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等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0年完成总投入8000万的职高实训楼建设,总投入2000万的中小学宿舍楼建设,总投入2000万元的职高宿舍楼建设。重点打造容纳5000人的江苏**中等专业学校。

(2).全面深化教育政策,激发教育发展内动力。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改革成果,在完善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权于校长、放权于教师,激发管理潜能、激发教师的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实施教职工全员考核制、全员聘用制、绩效工作制,重点培训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举措,使我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稳步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全镇教育工作。

三、卫生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全镇村基本医疗卫生、行业规范监管与指导等工作为重点,构建符合我镇实际、群众认可的农村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任务是: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推开惠民医疗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为医疗参合率达100%,完成改厕任务。

2.工作措施

(1)突出加快发展,推动全镇卫生医疗又好又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和公共卫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卫生人员考评考核,指导与监管工作及医德教育,建好卫技人员医德档案。并落实改制的职工保险等问题,维护卫生稳定工作。

第3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发展平稳,逐步好转,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县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队伍、人员逐步建立健全;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健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行业监管逐步深入,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安全度得到提高;应急救援体系逐渐完善;全县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但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依然突出,全县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乡镇安全监管机构还不健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思想上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工作上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治久安。

二、“十一五”期间及主要做法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县政府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并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对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制。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职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安全生产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政府印发了《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试行)》,界定和明确了县政府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纳入县总体目标考核。

(二)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

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

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等各类重大危险源全部登记建档。

高危行业应急救援预案基本健全,全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企业全部建设了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一次演练。

加强了对化工、非煤矿山、机械、纺织等行业进行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力度加大。

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建筑、烟花爆竹、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

(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效果明显。

每年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上街集中宣传咨询日活动,并通过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利过宣传栏、黑板报、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对群众和干部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五)以落实“安全生产年”活动为重点,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全县17个镇区、43家部门这次检查共排查生产经营单位1338家次,发现隐患2176条,目前已完成整改,未发现重大安全生产隐患。

三、“十二五”及20xx年主要工作计划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规划:

1、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的职责关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联合执法、事故查处与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

2、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3、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监管,促进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电力、特种设备、水利设施、民用爆破器材、农业机械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4、加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农民工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创建活动。强化镇区安全监管工作。

5、加强职业健康监营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察工作。

6、指导督促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镇区应急救援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二)20xx年主要工作计划

1、突出抓好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切实构建健全有效的“责任网”。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推行淮安市“1+3”安全临近工作体系。重点督促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完善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危化、烟花、非煤矿山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要进一步规范,逐步向一般企业推广,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3、继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 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第4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献计出力,共谋未来发展大计,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内容

“献一计”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内容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如何深化对市情的认识,认清今后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

3、支撑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4、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5、如何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强市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6、如何按照“三年大变样”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上水平出品味;

7、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8、如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绿色;

1 2 3 49、如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0、如何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

11、如何进一步挖掘我市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2、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3、在群众就医、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问题上有什么意见建议,特别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14、其他方面的意见建议。

三、活动时间及方式

“献一计”活动从2012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献一计”活动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征询意见建议。

四、活动安排

1、落实人员及办公地点。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市“献一计”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2、搭建完善有关载体和媒介。其中包括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网页、活动简报、活动专报等。

3、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全市“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活动动员会,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通知进行具体安排。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滚动刊播“献一计”活动公告,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日报、市电视台开设专栏,刊播好建议和活动消息。

1 2 3 44、召开多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围绕关系“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分专题组织召开座谈会恳谈,向社会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建议。

5、梳理汇总意见建议。对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征集上来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以专报的形式及时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批阅,报送“十二五”规划起草组,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适时推荐到有关报刊发表;对于意见建议,及时送转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中研究吸纳。

6、辑印优秀成果汇编。市“献一计”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意见和建议进行评选,辑印《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活动成果汇编》。

五、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献一计”活动是市委、市政府问计于民、造福于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切实把活动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由市“献一计”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协调以及意见建议的梳理、汇总、报送、评选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都要制定具体活动计划,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认真做好意见建议的组织、收集、上报等各项工作,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统一寄送市“献一计”活动办公室。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

1 2 3 4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搞好宣传发动,组织干部群众踊跃投身“献一计”活动。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献一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刊播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为全市发展积极“献一计”的浓厚氛围。

来函请寄: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第5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二一一年九月

序 言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规划》是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首都科学发展和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中长期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市统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市政府统计履行职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促进全市统计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统计工作者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统计局《“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北京统计工作按照北京市“十一五”统计改革和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北京市大都市统计体系的战略构想,坚持“依法立统、人才兴统、科技强统、文化塑统”的理念,一以贯之地延续“一、二、三”的工作格局,始终以数据质量为中心,不断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统计生产力,初步实现了统计理念、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统计发展成果显著,统计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1.统计管理体制实现重大变革。建立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并在10个区县成立调查队;成立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在18个区县和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在乡镇、街道实行“撤科建所”,成立283个统计所,由区县统计局垂直管理。“三位一体、两队两垂”的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2.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建立起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全面反映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统计信息需求、与国际统计准则接轨的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丰富了统计调查领域和内容,改进了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加强了一系列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

3.统计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的理念建成了北京市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实现统计业务全流程网上操作,重构统计业务流程,实现统计业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优化了系统配置和应用软件,提升了网络通讯能力;推进了统计遥感等其他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统计信息化建设及成果应用领域。

4.统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预警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立并启动应急统计机制;初步实现了由主要为政府服务向为政府、被调查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转变,由主要提供政府宏观管理信息向增加社会管理和百姓关注信息的转变。

5.统计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系统观念,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提拔年轻干部,优化统计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强化培训,着力培养国际交流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适合大都市统计体系建设需要的统计队伍。

6.依法行政理念日益强化。建立及完善各类法规制度,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规范统计管理和统计执法行为,有效保障统计活动依法开展;加强统计执法检查队伍,强化执法职能,强力推进执法检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建立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日常检查、集中检查、督导检查、联合检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执法工作方式,建立了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统计巡查相结合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了“依法立统、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政府统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统计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统计自身科学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统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必将为统计部门更好地建设全市数据中心和监测评价中心、服务首都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统计系统践行“三个提高”,特别是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要求、具有北京特色的统计体系,必将为北京统计事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身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必将为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推动统计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推动统计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尽管全市统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统计制度方法、统计调查能力在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城市管理、监测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仍显薄弱;尽管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升,但统计的权威性仍受到质疑,统计的公信力仍面临挑战;尽管统计队伍壮大了、力量增强了,但面对统计人员新老交替,统计事业发展与统计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尽管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如何更好发挥统计信息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升统计生产力水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变革迎接挑战,发展破解难题,全市统计系统必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北京统计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统计局《“十二五”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部署,紧紧围绕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主线,继续推进具有北京特色的大都市统计体系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以更高标准推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提升统计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北京统计发展目标为: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接轨国际、方法科学、技术先进、服务全面、体制完善、公开透明的统计体系,使北京统计部门基本建成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中心和本市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价中心。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北京统计将从制度方法、数据管理、统计服务、人才队伍、信息技术、法制保障、管理体制、统计宣传八个方面,围绕大都市统计体系“系统”,全面推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把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作为着力点,着力提升统计调查的科学性,形成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特色突出、接轨国际的制度方法系统。

――坚持把加强数据管理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形成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存储规范、便于共享的数据管理系统。

――坚持把做好统计服务作为根本,着力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内容丰富、及时高效、便捷透明、服务全面的统计服务系统。

――坚持把人才兴统战略作为抓手,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支撑系统。

――坚持把现代技术支撑作为动力,着力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形成技术先进、灵活适用、覆盖全面、易于扩展的技术支撑系统。

――坚持把强化依法行政作为保障,着力营造依法统计的社会环境,形成法规健全、普法深入、执法公正、监督透明的法制保障系统。

――坚持把完善管理体制作为基础,着力健全统计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分工合理、工作高效的体制保障系统。

――坚持把推动公开透明作为导向,着力增进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公开透明、反应灵敏的宣传保障系统。

第三部分 重点工作项目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确定以下重点工作项目。

一、完善统计调查制度,科学组织统计调查

结合国家制度方法改革和“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为基础,健全指标体系,完善调查体系,统一统计标准,科学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突出发展重点,提升统计调查的科学性。

1.规范统计制度标准

健全统计指标。优化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增加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结构、效益的统计指标,健全能源和环境统计指标,增加反映创新型城市的监测指标,健全各类统计环比指标,建立反映首都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

完善统计调查。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结合各产业聚集区、重点区域的区域特色,大力推广抽样调查;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科学使用推算方法;不断完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统一统计标准。结合“采集平台”和宏观数据库建设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和维护统计元数据标准;在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加快北京市地方统计标准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地方统计标准;完善现代制造业、物流业、生产业等新兴产业统计分类办法;推进城乡分类代码等成熟统计标准由规范性文件向地方标准转化。

加强区域统计。加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重点区域和高端产业功能区统计,规范相关统计内容和口径,建立完善相应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首都经济圈区域统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基于首都经济圈,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区域统计合作机制与指标体系。

建立普查调查衔接机制。建立普查、常规调查方案衔接长效机制,制定历史数据修订办法,规范并明确普查年份对历史数据调整的原则(总量指标、结构指标)、范围(重点指标、全部指标)和具体方法。

2.科学实施国民经济核算

夯实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夯实核算基础数据来源,建立全行业重点单位财务统计月报制度;继续改进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和季度支出法核算制度;研究探索按产业活动单位进行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完善功能区、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的核算方法。

开展地区生产总值环比核算。研究地区生产总值及主要行业(如工业、商业等)增加值环比指数与季节调整方法,逐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及主要行业增加值的环比核算和统计分析。

建立和完善核算附属账户。完善旅游卫星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编制,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扩大国民经济核算领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产业结构、能源账户和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提高科学核算水平。

3.加强人口民生统计

完善人口和劳动统计。加强对人口总量、结构、迁移变动的统计监测,加强全市人口统计数据资源的整合、评估与;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增加反映工资结构的统计内容;开展企业人工成本统计调查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对外公布调查失业率,建立全面反映北京市劳动力资源、就业和失业状况的劳动力调查体系。

加强民生和舆情统计。大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加强民生领域统计;完善妇女儿童统计;建立和完善反映社会公正、收入分配、社会分层、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国民意识和政治文明等关系民生、社会管理与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开展调查。

实施城乡住户一体调查。改革现行农村、城镇住户调查制度,实现城乡住户抽样设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数据处理、程序编制和应用等方面的一体化;使用一套调查数据灵活反映全市居民总体或分城乡收支、生活情况。

4.加强科技创新统计

完善创新型城市统计指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完善创新型城市统计指标,形成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北京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程度。

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监测。加大中关村创新示范区统计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关村指数,从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企业发展五方面综合反映中关村发展状况;加强进度监测,突出反映中关村在全市的创新引领作用。

着力反映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分析研究研发资源配置、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创新建设、政府引导支持效果、“科技北京”建设成果等,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5.强化能源资源统计

加强能耗统计监测。加大对万元GDP能耗和水耗的统计监测力度,全面客观反映全市及各区县能源消费和万元GDP能耗下降情况;完善北京能源统计监测信息平台,加强能源统计监测评价。

加强“绿色消费”统计。围绕“低碳、减排”的要求,研究完善碳排放测算方法,细化能源消费统计内容,为碳排放测算做好基础数据准备;研究建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重点指标调查方法,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绿色消费”重点指标调查方法和监测评价体系;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其他污染物排放测算方法;开展环保支出统计试点调查,完善环保支出分类体系框架,逐步建立环保支出综合统计制度。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改进并完善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层次逐步建立循环经济重点指标统计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6.完善相关产业统计

率先实施“农村一套表”。将农村统计纳入“集成套表”范围,实施“农村一套表”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三农”统计,反映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改进农产品价格调查方法,完善不同调查主题的经常性样本轮换机制;加强对籽种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的统计监测,建立全面反映都市农业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

改进工业领域统计。调整完善工业统计制度,试行工业生产指数,改进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增加反映信息化和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开展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加强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等领域的运行监测与分析。

改革房地产领域统计。改革商品房统计分类方法,加强保障房统计监测,完善房地产价格采集方式、统计方法,规范、整合房地产市场统计信息及制度;建立投资当月(季度)统计制度,改革投资额计算方法,加快推进建筑业“在地”统计。

完善贸易领域统计。健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统计,深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改革,研究反映市场流通状况指数体系;研究网上销售等新型商业业态的统计调查方法;加强对电子商务、国际服务贸易、社会集团消费统计研究。

加强金融领域统计。根据“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格局,进一步完善金融业统计,开展金融产业概念和标准研究,拓展金融统计范围和领域,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

拓展新兴产业统计。按照全市“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加强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体育、会展等重点发展产业的统计监测,建立完善相关统计标准及指标体系,加强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评价。

7.加强指数体系建设

构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指数体系。研究编制金融街金融指数、CBD商务服务指数、中关村创新指数、奥林匹克文体指数,形成“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指数体系,突出反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充实生产者价格指数统计。继续开发充实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体系,完善北京市运输业、电信业价格统计;开展生产者价格指数方面的应用研究。

健全消费价格指数统计。研究试编分功能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农村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建立各年度代表规格品和调查点图片库。

建立采购、物流景气指数。完善地方采购经理指数并适时;探索编制地区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开展物流业发展指数研究。

8.组织完成大型普查、调查

加强普查组织方式和方案设计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首都特点的组织模式和调查方式,全力做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期工作、2012年第六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等大型普查、调查,精心组织2011年北京地区国际比较项目(ICP)调查等专项调查。

二、加强统计数据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为重点,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强化源头数据质量管理,加强数据生产过程控制,健全数据质量评估,提升数据挖掘能力,实现统计数据的科学管理。

9.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

在率先实现统计、工商、税务等七部门基本单位信息比对共享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实现与国家统计局名录库的“无缝对接、实时共享”。按照“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要求,及时更新基本单位名录,根据需要为各类以基本单位为对象的常规统计调查提供科学的调查单位库和抽样框。

10.强化源头数据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基层单位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夯实统计数据采集基础;加强统计报表设计、数据报送等环节的审核把关;强化对基层上报统计数据的审核和评估认定工作;规范基层统计工作流程,加强基础统计工作的制度化和标准化。

11.加强数据生产过程管理

完善《统计核心业务系统工作流程及管理办法》,梳理系统各功能节点的具体业务功能,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对统计数据生产全程实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严格控制统计数据质量。

12.健全数据质量控制评估

严格落实《北京市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办法》。不断完善数据评估内容、方法、流程,加强对相关专业指标间协调性的评估,认真实施统计数据“下算(管)一级”,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加强统计监测评价,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以服务首都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监测评价为重点,丰富统计服务内容,创新统计服务手段,提高统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增强统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提高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3.开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监测评价工作

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建立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国内外城市比较分析研究,反映“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程度。

14.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趋势监测预警

加强对经济社会热点、重点问题的监测,强化对统计数据的挖掘,深入分析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能力,增强对经济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及时反应;加强宏观经济预警工作,广泛采用模型预测等量化分析方法;加强社会运行趋势分析,强化民生、舆情、社会管理与发展状况的监测分析;加强国际统计信息工作,大力开展国际比较分析。

15.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分析监测

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展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驱动、高端产业发展、功能区建设、非公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动态、人口、资源环境等重点问题的专题分析与监测评价。

16.加强区县经济社会绩效评价工作

调整完善区县经济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整评价层次、修订评价指标、完善测评方法、拓宽调查范围、增加调查项目、提高导向性和针对性,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区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绩效。

17.增强统计信息公开透明度

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规定,及时公布最新统计数据。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公开统计标准、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方法和操作规程,增强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认同感;着力强化对统计数据的诠释和解疑释惑工作,对统计数据修订做出必要的说明,使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特点和需求,加强统计资料编印规划,突出统计资料的特色和针对性;完成第二轮《统计志》修编工作。

18.加强统计科学研究

强化统计科研与统计工作的结合,为统计改革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改进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首都专家资源优势,依托“北京市经济社会数据分析与监测评价研究基地”平台,推动统计系统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人才兴统战略,打造高素质统计队伍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统计能力为着眼点,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抓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人力基础保障,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进统计文化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19.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有计划选拔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加强专家型、领军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适量扩充高端型、国际化人员数量;合理调整现有人才配置,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优势的岗位;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适时补充到领导职位。

20.完善人力基础保障

完善市局、总队各部门、各区县调查队的职责定位,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推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对从业资格人员的管理。

21.推进干部轮岗交流

研究建立系统干部上下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规范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积极开展干部交流挂职锻炼,推进全系统干部交流工作。

22.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拓宽教育培训思路,开展对市、区县、街乡镇统计人员多层次、个性化培训,提高各级统计人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组织针对各有关部门主管领导及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协助各部门搞好对基层的指导和培训;建立系统干部培训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23.推进统计文化建设

传承“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统计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统计文化内容,创新统计文化形式,建立和弘扬以“诚信京统”为品牌的北京统计文化价值体系,建立统计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

五、完善技术支持系统,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

以国家数据处理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为基础,积极实现北京统计信息系统与国家系统的互联对接,完成宏观数据库系统建设,优化核心业务系统平台,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统计业务应用范围,提高技术手段水平和应用支撑能力。

24.完成宏观数据库系统建设

全面完成宏观库项目各系统建设,在现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数据库建设,不断丰富宏观库数据内容,结合各方面数据需求,优化系统功能,及时更新数据,努力实现宏观库数据信息全社会共享服务。

25.推进统计信息化三期建设

继续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的原则,进行核心业务平台的功能优化与业务拓展,满足“三农”统计、价格统计、劳动力统计、区县个性化等诸多统计业务信息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北京市各种统计信息系统资源“对内衔接贯通”、“对外兼容共享”,实现与国家网报系统的互联对接;建立全市统一的统计业务处理及应用平台,满足国民经济核算、新兴产业等业务分析需要,使统计监测评价中心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26.提高技术手段和应用支撑能力

建立覆盖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完善统计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安全灾备机制;扩容社情民意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丰富地理信息系统内容,不断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努力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六、强化统计法制保障,改进统计执法监督

按照《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强化执法监督,探索新形势下统计执法与统计服务有效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统计法制的保障作用。

27.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根据《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严肃查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全面修订统计执法责任制,形成以行政问责制为核心的依法统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外部法律顾问辅助决策机制,形成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在《统计法》框架下,结合北京实际,积极推进地方统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研究。

28.制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在全面总结统计“五五”普法工作基础上,针对新形势制定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确定普法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保障措施;创新普法形式,突出普法特色,注重普法实效,扎实推进《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各级领导、系统人员、调查对象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学习宣传。

29.改进统计执法监督

转变统计执法方式,推进统计执法管理向统计执法服务的转变,建立“统计企业集中通报暨培训会制度”;完善执法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执法证件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完善考评体系。

30.完善案件审查机制

继续在市和区县统计部门推行行政处罚案件“三审制”,适度简化简单案件审理程序,提高审查效率;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积极受理复议申请,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统计行政争议的作用。

七、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夯实统计基层基础

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为目标,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垂直管理与横向(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部门统计管理,为北京统计发展提供体制上的支撑与保障。

31.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继续完善全市统计系统“三位一体”、“两队两垂”的统计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向基层延伸,支持区县统计机构加强社区、村级统计工作,增加相应职能,配备相关人员;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区域发展需要,加强重点区域统计工作,完善相关统计机构建设。

3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统计机构,加强社区、农村统计力量;完善基层统计调查网络,培育辅助调查员队伍,研究探索按行政村、社区配备统计协管员,并给予相应补贴的劳动报酬制度;改善基层统计工作条件,坚持统计业务经费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加强基层统计机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办公条件建设,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水平;完善区县统计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推动改进基层基础工作。

33.理顺部门统计管理

按照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科学理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职能;加强巡查调研和业务指导,积极支持部门加强自身统计机构建设,充实统计力量;完善部门调查制度,做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资源共享。

34.积极引导发展民间统计

合理利用民间统计的力量和成果,探索政府统计调查委托民间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模式,加大扶持民间统计机构发展的政策研究力度,通过促进民间统计的发展,使之成为政府统计的有益补充。

八、加大统计宣传力度,提高统计宣传能力

以提高统计公信力为核心,提升统计宣传能力,完善统计宣传体系,加强宣传品牌推广,实施分层传播计划,强化网络宣传解读,建立统计新闻发言人团队,强化宣传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统计发展环境。

35.加强统计宣传能力建设

提高统计宣传在内容设计、包装策划、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健全新闻宣传应急反应机制,完善统计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积极妥善应对各种统计舆情突发事件,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36.完善统计宣传体系

借助外力,横向联合,建立与宣传主管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搭建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点对点传播等现代媒体在内的全方位宣传网络。

37.扩大宣传品牌影响力度

加强《数说北京》、“北京统计信息网”、《数据》杂志等相关统计传媒平台的建设,形成优质品牌,扩大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全市统计数据信息和信息咨询的权威媒介。

38.实施统计宣传分层传播计划

利用各种公共传播媒介,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形式,实施统计宣传分层传播;加大对统计知识、统计工作、统计指标、统计数据、生产过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解读力度;强化统计信息和数据解疑释惑的能力,减少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误读、误解和误用,发挥统计系统在通达社情民意、关注社会热点等方面作用。

39.强化网络宣传解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统计宣传解读的及时性和便捷化程度,完善“统计咨询平台”解读数据、普及统计知识等相关功能,加强网上互动宣传,建立“网上访谈系统”,升级改造网上系统。

40.建立统计新闻发言人团队

成立以统计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由各专业、各区县负责人或宣传人员共同组成的统计新闻发言人团队,创建新闻发言人官方微博,开展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扩大统计工作、统计成果的社会影响。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十二五”期间要做好如下保障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思想建设,正确认识统计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增强统计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组织建设,深入学习调研,提高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把工作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为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加强责任落实,明确职责分工

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度折子工程,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单位要进一步将规划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每项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三、强化沟通配合,注重协同作战

全体统计工作者要强化大局意识,根据“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既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同时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十二五”规划稳步推进,顺利实施。

四、制定工作计划,突出任务落实

各单位要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进度要求和标准,制定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督办、检查,确定专门部门按半年、年度进行各单位重点工作项目的质量评估、考核,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各项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五、适时滚动调整,实现有机衔接

将年度工作任务和五年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每年根据总体目标和实施情况,对规划进行滚动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适当纳入新的改革项目,将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稳步推进规划实施工作,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有机衔接,逐次推进。

第6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紧扣“全民参与”主线,立足首都特大消费型城市特点,内容涵盖市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向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起的号召,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倡议,是引导全民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指南。

三大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要达到三大目标:

一是公众节能减排理念深入普及,如家庭节能减排宣传材料普及率城区≥75%,郊区≥70%,中小学节能减排教育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百名以上节能减排志愿者等。

二是节能减排行为不断深化,市民经常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的人数比例≥80%,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80%。市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郭庆山解释,《行动计划》对此目标的设定,意在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树立节能减排意识。

三是节能减排先进典范广泛创建,评选创建500户节能减排家庭标兵和100个节能减排示范社区、500个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10个节能环保低碳园区、500所绿色学校和50个节约型机关等,而且每年评选设立10个节能减排新闻奖。

五大主题活动

《行动计划》提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五大主题活动: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减排科普知识进家庭社区、进政府机关、进学校等“十进”活动。编制节能减排科普挂图、科普知识读本、《首都节能减排公民指导手册》、创意科普剧等科普宣传品,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场所设立专门展区,向公众展示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普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节能减排“四个一”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一批以节能减排知识、法规、政策、行为宣传引导等内容的公益广告。组织一批节能减排优秀方案征集、知识竞赛、公益演出、法规宣讲等特色宣传活动。拍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科普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节能减排主题宣传片。组织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展示展览活动。

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节能减排‘一二一’模式”。倡导每位市民做到每天进行一次以上节能减排相关活动、每年学会两种以上节能减排新知识新方法、每年参与一次以上大型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设置不少于一名节能减排专兼职岗位、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节能减排专题推广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创优评选活动,鼓励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活动。

四是鼓励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基础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节能减排科技需求调研“系列活动。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造”系列活动,研究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新技术与新产品。建设“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系列活动。

五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评选标准体系,评选创建出一批理念新、行动实、示范效果好、诚信度高的绿色发展典范。持续加强本市绿色发展成就的宣传推介,绘制绿色发展地图,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资讯,推介节能减排实践示范标杆。

推进十大领域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十大领域行动。包括:

一是家庭社区节能减排行动。倡导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十件事。组织开展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搭建节能减排社区服务平台,开办周末社区旧货交易市场。推广社区“绿袖标”服务行动,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组织开展社区节能减排小窍门入户宣讲等活动。深化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收集活动,鼓励分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制肥设施。

二是政府机构节能减排行动。推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6个办公行为习惯。深入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强制采购具有高效节能、环境标志的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推行政府机构合理用能,着重建立定额管理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节奖超罚等制度。带头践行公务绿色出行,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推动公务车节油。

三是学校节能减排行动。加强校园节能减排知识教育,组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征文、摄影、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节能减排校园创新阵地,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合作。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队伍,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积极推进校园节能减排,实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和规范化回收处置,加强公共水房、实验室等用电智能管理。

四是企业和园区节能减排行动。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参与节能减排,广泛开展“我为企业节能减排献计策”的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活动。组织行业能效领跑者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效现金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创建节能环保低碳园区,鼓励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推动入园企业间形成能源资源阶梯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能源审计和情结生产审核。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鼓励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中心,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

五是农村节能减排行动。统筹推动农村生活领域节能,积极开展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工作,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达标工作,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方式。深入挖掘设施农业和农机节能,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省力专用设施农机具。广泛推广节约型农业种植模式,持续推行“区域灌溉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试点。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六是宾馆饭店节能减排行动。积极推广绿色服务,鼓励减少一次性可用物资消耗量,推广绿色餐饮服务。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鼓励建立合理用能指南和内部巡视检查制度。推行能耗水耗设备智能化管理,全面普及节水设备。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建立餐厨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和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

七是商场超市节能减排行动。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加强绿色消费标识引导,鼓励商场超市设立节能产品展销专区或专柜。继续推行“限塑”与“限制过度包装”活动。开展节能减排日常自查见效活动。

八是休闲场所节能减排行动。加强节约用电管理,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强化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严格限制高耗能水行业发展,全面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产品、器具。倡导绿色文明的休憩娱乐方式,布放位置醒目、有利于游客投放废物的分类垃圾箱。加大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多元收集、专业回收、集中处置模式。

九是建设工地节能减排行动。推进施工工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禁止与限制落后淘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行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高能效设备。加强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加强施工现场噪音和振动控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标准化管理,定期评选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创建节能减型工地活动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信用评价挂钩。申报市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的项目应符合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基本要求。

十是交通节能减排行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提倡大型超市、商场开设班车。鼓励自行车出行,推进不同自行车租赁公司之间形成资源统一共享机制。持续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环境,建立“无缝隙”交通换乘系统和微循环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组建5万辆规模“绿色车队”。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引导,推行泊车熄火,轻装行车灯节油措施。

八项重点活动

在《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的十大领域行动中,市发改委联合市住建委等其他相关委办局,对其中的重点活动进行了具体说明。包括:

组织开展家庭社会区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

家庭是全社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者。为倡导崇尚节能减排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计划》在社区、大型家具建材市场开办居民家庭节能改造课堂。研究支持政策,鼓励居民家庭结合家庭装修自愿开展节能改造,完成上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改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家庭标兵”评选活动,对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家庭给予荣誉和奖励。

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和志愿者队伍

在大力加强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要强化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校园主体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技术专业人士,将学校打造为节能减排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阵地。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动员学生参与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通过“大手带小手,小手拉大手”全面提升家庭节能减排意识。在有节能减排相关专业和配套设施条件的学校,鼓励学校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基地。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走近家庭社区、工业企业等进行节能减排理念、知识宣讲。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

鼓励企业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节能管理机构,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明确节能工作任务和职责。在电力、供热、交通灯重点领域企业,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累计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基本实现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由能源管理师担任。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促进企业科学用能、合理用能。

宾馆饭店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活动

宾馆是城市资源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打造首都服务的绿色品牌形象意义重大。未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配置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在餐饮服务单位推广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废弃油脂集中统一,规范有序收集、运输和处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鼓励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参与申报登记。

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

商场超市是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阵地。未来五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节能超市”的宣传和建设,将电子商务网站、专营店、商场超市专区专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提高消费者对“节能超市”的认知度。并计划开展节能减排产品集中展示推广活动,在每年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节能减排产品特价促销品类折扣促销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商场超市的绿色商务服务功能,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市民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休闲场所加强节约用电管理活动

北京集聚的丰富文化、体育与休闲娱乐资源设施,是市民业余活动的重要空间。要在广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这些场所用地、用水节约管理。减少文博场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城市户外景观等大规模用电场所亮灯时间和降低开灯等级,在非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一律按平日要求开启夜景景观照明设施。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改进电路布设和控制方式,优化照明系统运行。关闭非必要使用的户外广告牌、霓虹灯等设施设备和大功率用电设施设备。倡导在自然光足够亮的情况下不使用照明设备,做到人走灯关,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活动

建设工地是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一个重要领域,是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延伸。要加强施工现场噪音和振动控制,确保现场噪音排放不超过国家标准。使用密目式防护网、定期喷水等措施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处理。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其他建筑垃圾处理应符合有关规定。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并加强建筑施工工地的标准化管理,定期评选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创建节能减排工地活动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信用评价挂钩。申报市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的项目应符合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基本要求。

第7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创了文化工作发展新局面。

(一)重点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基本形成了“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有一站(文化站)、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格局。先后投入1.7亿元修复、改建和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区市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新城体育文化科普公园等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半径为1千米、步行约10—15分钟的“十五分钟文化圈”。基本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2平方米。

(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实现新提升

充分利用辖区内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现有文化团队,成立了艺术团。紧密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一是发挥“古韵风情节”、“盛世观前中国民间手工艺艺术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艺术节”三大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推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组织“书会”、“戏曲周周演”、社区趣味活动、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带动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三是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工地活动,极大满足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2000次以上,年均惠及居民群众150万人次左右。新建成的图书馆采取与市图书馆合作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功能,为辖区居民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非遗”保护工作拓宽新领域

在第三次全国非遗普查工作中,按照摸清家底、做到“不漏一个社区、不少一个类别、不丢一个项目”的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深入开展社区排查。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计123项,其中世界级4项,部级15项,省级10项,市级11项。年作为普查工作的先进典型,区文化馆获“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人获“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区传统文化传承指导中心被命名为“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并完成了非遗普查资料的整理汇编工作,编印了《市区非遗普查资料》。年成功申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位,创意产业园成功申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怀袖雅物中国()折扇艺术展”,探索了非遗生产性保护新途径。大力实施文化资源整理工程,年7月,通过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调查和挖掘整理,编印了《文史资料汇编》,为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资料。

(四)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争创“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日渐形成。截至目前,全区有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769家,年,文化产业出税户数达1401户,同比增长8.6%,全口径财政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4.48%,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26万元,同比增长22.87%。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婚庆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容·创意产业园等为主体,特色发展、集聚发展、量质齐增的发展新态势。

(五)文化市场管理开创新局面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型企业为龙头,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管理对象主要涉及娱乐、网吧、音像制品、出版物、印刷五大行业,其中有娱乐业30家、网吧经营单位37家、音像制品单位在册33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5家、印刷复印单位118家。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多家单位被评为市级先进文化市场经营户。充分发挥区“扫黄办”的职责,坚持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制度,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了公平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较好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力不足;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和文化企业领军人才当紧缺。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本”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积极探索文化科学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形成文化事业兴、文化产业强、文化张力大、文化形象好的文化新优势,为开创“三区三城”建设新局面和“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发展健康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坚持文化为本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文化立区、文化名区”的指导思想,围绕文化事业兴、文化产业强、文化张力大、文化形象好的总体要求,既注重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既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关键环节上取得显著进展,带动我区文化的全面繁荣。

3.坚持文化惠民的根本要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色。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新的热情,推动文化创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高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事业更加兴旺,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对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把我区建设成为与基本现代化适应的文化名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努力争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示范城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现有文化设施,积极打造具有现代化标志的区重点文化设施群,建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为引领,群众性文化设施全覆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文化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4.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巩固。突出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主体性、均衡性和工作的针对性,探索创新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新模式,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城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创建市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城区。

三、“十二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养

1.加强理论研究和正面舆论宣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提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2.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作风”,为“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努力在全区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廉石”文化建设,在全区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平台,持续深入打造“传统文化进校园”,“小荷艺术团”、“七彩童年少儿才艺大赛”、“传统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体和特色品牌。积极为未成年新人提供多方位服务,重点关心帮助社区内流动、孤残、单亲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社区评选活动。

4.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公共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请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受群众监督”的全民参与创建新格局,美化城区公共市容环境,营造商户诚信经营氛围,构建邻里和谐友好关系,把“公众共建、公众共享”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理念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四百”文明创建评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拓展文明创建的内容和渠道,进一步深化示范城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创建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覆盖面。

(二)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共建共享合力

1.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对照《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和命名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基层文化馆(站)标准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设施向社区“全面延伸”,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活动广场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全覆盖,图书馆(总、分馆)网络及数字化开发利用达到区、街道、社区三级全覆盖。加强新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城文化活动中心,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加强文化阵地管理。依法加强对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的督查,并将其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文明街道(社区)”创建考评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馆(站)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评估。充分发挥艺术团、小星星艺术团等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倡导合作精神,促进资源整合。大力扶持民营团队发展,鼓励支持群众自办业余文艺团队,加快群众文化运行机制的转变和创新。构建文化配送式服务新理念,使群众文化活动贴近市场,贴近群众,更具生命力。

(三)着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1.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通过展览、采风、交流等形式,为文艺创作增添新的活力,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取得优良成绩,通过走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两个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整理及应用工程,围绕资源主体,编撰各类剧本,出版文化精品丛书。提升历史街区“影视效应”,引入影视制作团队,拍摄弘扬文化的精品影视片、纪录片、专题片,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渠道,积极推广,提升我区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2.推进文化服务活动纵深开展。逐步将文化惠民服务主题由设施建设转移到内涵建设上,通过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优势和文艺资源,发挥文化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民间文艺节,推出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新品牌,在质、效上取得新提升。高质量开展好“三送”、“四进”工程,推进“特色文化之乡”建设,广泛开展“一街道一品、一街道多品”的特色文化活动。统筹实施“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和群星璀璨广场主题活动,创新文化惠民活动形式。提升、优化“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服务内涵,培育真正属于群众自身的健康文化,通过市场运作、购买服务,调动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确保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20次以上,年均惠及社区群众10万人次左右。

(四)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持续活力

1.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立足基层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确保街道综合文化站至少有3个编制,明确1名专职文化站长,并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各社区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宣传文化工作。进一步拓展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力量,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五老”等有一定专长的人员担任社区义务宣传文化员(志愿者),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作用,大力培育百支业余演出队和百名文化中心户。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体制,五年内完成对基层宣传文化干部两轮培训。

2.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中介服务、科技创新等急需人才,力争引进专家级文化人才8名。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奖励为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发文化人才活力。

(五)大力实施文化保护,探索文化保护传承新途径

1.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府规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支持配合古城申遗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对古民居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依法对辖区内古民居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有效发挥辖区内文保、控保建筑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与管理,保持城墙景区内外环境的优美整洁。加强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稳步扩大各级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数量,保持较高的完好率。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力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部级名录项目的保护规划,并规范、有效实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片区资源,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展示中心,吸引乃至更高层面的非遗资源入驻历史文化片区。积极推进传承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昆曲、评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社会化、多元化资金投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格局。进一步实施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宣传和开发利用力度,结合社区、民生旅游,充分拓展项目效益。积极做好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非遗项目申报数达10个,非遗传承人申报数达到15人。

(六)精心创作文艺精品,拓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1.创新形式,繁荣文艺创作。强化地域文化特色,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内涵,创新形式,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代生活题材、吴文化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作品的创作,重点抓好文学、戏曲、歌舞、书画、摄影、小品等各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优先扶持反映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编篡《文史资料系列丛书》。争取每年能打造出在省、市有较大影响、在市场叫得响的文艺精品佳作。

2.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建立合作平台,健全激励机制,精心创作和培育潜力大、吸引力强的作品和项目。积极参与文博会、大型主题文化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配合传统节庆、人文招商等活动进行交流推介。开展“访名人,寻记忆”活动,走访全国范围内有印记或情节的院士、专家等名人。积极承办全国性的行业年会、主题博览会等活动,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新途径,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持续提升“人文”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七)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1.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大娱乐游戏、出版印刷、演艺演出以及文化经纪、咨询、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文化消费市场良好环境。

2.提升市场管理能力。围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新要求,对照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工作的指导意见》新标准,逐步提高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的装备现代化水平。整合区“扫黄打非”、“知识产权”、“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要求,开展区文化市场净化工程,提升行政指导能力,完善管理服务考核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和谐繁荣、长期稳定。

(八)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质量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设重大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市场主体,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建立健全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1.扶持和发展九大重点文化产业

创意设计业。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意、建筑创意设计、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领域,逐步完善“研”(研发)、“产”(产品)、“售”(销售)产业链,带动我区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意设计产业产值年增长率高于GDP平均增长率。

动漫游戏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动漫原创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动漫企业。加强与影视、旅游、演艺、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扶持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动漫品牌。

出版印刷发行业。形成以新华书店为龙头,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新格局。优先发展数字数码出版印刷、绿色环保印刷,推动印刷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演艺娱乐业。优化经营性娱乐场所布局,积极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娱乐文化企业。促进演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积极配合市属院团改制转制,推动评弹、昆曲、剧等剧目市场化运作、良性发展。

文化旅游业。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与旅游结合,巩固历史街区4A级景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优化文化旅游环境,开设旅游特色线路,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内涵。

新兴传媒业。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发展,以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配套产业,积极拓展交易传播渠道。

影视制作业。拓展功能,努力把、历史街区建设成为新的影视取景基地。吸引国内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和剧组与我区合作开发,积极推动延伸影视制作产业发展。完善电影院建设布局,力争新城区域新增大型电影院所1-2处。

会展广告业。支持辖区博物馆、酒店会所、大型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广告机构落户我区。着力提升“小吃美食节”、“消费时尚广场文化节”、“中国民间手工艺艺术节”、“迎新春大型购物节”四大节庆活动的知名度,扩大会展广告行业的影响力。

工艺美术业。发挥区内传统民间手工艺门类多、大师多、基础好等优势,推动工艺美术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加快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等场馆建设,做大做强玉石珠宝等特色工艺街区,扶持工艺美术行业逐步壮大。

2.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结合我区“一区两城、三纵四横”的总体规划,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四大集群”,基本形成主题鲜明、业态聚集、融合互补、富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导向,加快建设“科技广场”,将大科技园打造成古城区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的新亮点。鼓励引导现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优化整合、强强联合,重点科技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优势互补,延伸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链。引进培育3D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新媒体传播等现代产业业态,在新城规划建设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园,形成古城新城齐力奋进、科技创意融合共进的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历史文化产业集群。以、拙政园、怡园、四大历史街区为发展重点,修缮完善基础设施,恢复或创办私人博物馆、收藏馆、展示馆、名人馆、规划馆等场馆设施,发挥放大新“三馆”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非遗展示中心,打造以、拙政园历史街区为一体的古韵街区体验区,以历史街区为重点的民国建筑群展示区,以拙政园、怡园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区,形成集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优秀文化展览展示、民俗风情感受体验、历史风貌取景应用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群。挖掘整合观前宗教、民俗、演艺、餐饮文化等资源,巩固提升其作为第一文化商贸休闲圈的地位。充分利用辖区优秀文化资源,引导和助推昆曲等优势项目做大做强,打造集传统文化传习、影视演艺、民俗时尚休闲等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区。引进和壮大万达广场、观前喜游城等集电影、出版、娱乐(游戏)等产业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结合古城标志性开放式旅游区建设,统筹利用园林、博物馆、名人故居、环古城河等各类资源,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新内涵,赋予文化资源利用新功能,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强对高品质、大容量的标志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争创部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形成集旅游休闲、餐饮购物、度假住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3.注重项目引培,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围绕培育产业特色优势、提升产业规模效益的两大目标,实施五大重点工程,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资源整理及应用工程。用3-5年左右的时间挖掘和整理区内历史建筑、民俗人物、曲艺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逐步建立文化资源资料库。积极引入CIS(品牌定位系统),推出一句能获得最大认可度的品牌语、出版一套高质量的文化丛书、拍摄反映风貌和人文历史的精品影视、纪录、专题片,开发“旅游拼图”等一系列具有符号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及衍生产品,开展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公关活动或项目营销活动,加快资源利用应用进程。

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运作方式,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唐寅故居等文化遗存,挖掘唐寅文化和泰伯文化,打造唐寅文化区、泰伯庙文化街区和西街综合性文化休闲特色街,把历史文化片区打造成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拙政园历史街区提档升级工程。以路为中心,优化街区水陆格局,恢复中河,沟通沿护城河休闲观光带,联合拙政园历史街区及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资源。修复修缮传统建筑,科学移建控保建筑,建设城市遗产保护展示馆。完善街区主要出入口标识设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打造品牌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游、深度游。

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楼宇载体建设工程。力争通过合作开发、专项规划等方式新建产业园2-3家,新城区域新建1处以上文化创意主题产业园。引导现有产业园“腾笼换凤”,逐步实现提档升级。优化功能定位,不断提高皮市街花鸟园艺、园林路玉石一条街等街区的建设品位。大力实施文化企业楼宇载体工程,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休憩旅游、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商业街区、广场楼宇。

未成年人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我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及艺术素质教育基础好、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市未成年人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放大未成年人艺术教育对我区素质教育的带动效应,不断壮大小荷花艺术实验团、小星星艺术团等艺术团队,力争出新品、育新人、创新绩、获新奖。通过与专业院团合作、外聘专家教授等方式,努力培养未成年人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兴趣爱好,不断探索社会化办学、有偿化培训、兴趣化培养的艺术素质教育新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街道、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党的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关知识,提高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联动、社会踊跃参与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强化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区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全区宣传文化工作的作用,协调好全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开展文化工作,形成发展合力。政府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各部门、各街道、各单位要共同肩负“谋求新跨越,打造新”、建设文化名区的责任。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8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办公室紧紧围绕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本着“服务到位、协调到位、把关到位、参谋到位、助手到位”的工作原则,切实履行“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等职能,为全局工作的正常运转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1、建章立制。建局之初,安监局一切从“零”开始,办公室及时根据局党组要求和本局工作性质、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各类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效能建设制度、廉洁从政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各类制度,使我局的政务管理基本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

2、规范办文。一是注重学习,努力提高办文水平。安监局组建后,安监工作对办公室人员来说也是全新课题。因此,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本着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二是在办文过程中,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广泛收集资料,力求从办公室出来的文件规范合理。“十一五”期间,认真做好人大督查、政协调研、政府报告、各类计划、规划、方案以及各类会议的汇报、交流、调研材料的起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综合文字任务。在“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创先争优”、“党风廉政教育”、“服务品牌创建”、“文明创建”、“综合治理”、“年度评比”、“服务绩效提升”、“六城同创”等活动中,都能及时上报各类计划、方案以及活动信息、总结等。

3、上传下达。办公室作为重要的信息枢纽部门,起着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办公室以“不让能办的事在我这里拖延、应办的事在我这里办坏”作为原则,及时做好公文的上传下达,公务信息的联通。在以最快的速度让领导知道信息,了解信息。同时,严格按照公文登记、阅办、传递、处理等工作流程,准确规范处理各类文电,“十一五”期间,共处理各类公文、电文、通知等上万件,保证了政令畅通。

4、品牌创建。“十一五”期间,根据市级机关“创建优秀服务品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办公室与全局同志一道,积极出谋划策,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广泛征求意见,及时提出了创建安监优秀服务品牌----“服务到位、安全到家”。并制订创建工作规划、计划、活动方案等,认真挖掘品牌内涵,精心设计品牌标识,积极向市级机关工委申报评审,8月通过了市级机关的评审。

5、信息公开。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确保《条例》的贯彻落实,根据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根据局领导的指示,及时成立了安监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制订了《安监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安监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流程》、《市安监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安监局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安监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计划》、《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实施方案》等,梳理了安监局组建以来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在“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网和安监局网站上予以公布,目前,已公布各类政务信息数千条。

6、电子政务。一是参加省局组织的“金安”工程培训后,及与全局人员一起学习“金安”工程操作要领,逐一安装“金安”工程个人使用的“钥匙”及配套附件。并组织相关人员赴南通市局参加省局组织的“金安”工程二期培训。二是认真推进市行政办公系统的推广使用。与全局人员一起进行业务学习,制作《操作流程》印发到每个同志手中,方便大家操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目前,此项工作仍在进一步推进中。11月1日,全市行政办公系统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已正式运行,公文交换已在系统中办理。三是加强安监局局域网建设,今年,根据市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的要求,我们对安监局网站进行了改版,并更新充实了网站内容。四是根据安监局工作需要,报请局领导批准,申办了“企信通”,加快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7、市长热线。按照“市长热线”工作要求,经常登录 “市长热线”安监局平台,查看交办事项。及时将“市长热线”交办单报请局领导批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协助相关科室,认真办理,并及时回复“市长热线”和来电人。

8、宣传报道。根据局领导指示要求,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报道工作的意见》,对信息报送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信息考核奖励标准。同时,我们也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经常向南通、《江苏安全生产杂志》、《中国安全生产报》、《动态》等报送安全信息,被录用数十篇。

9、财务管理。①按时缴纳电话费、水电费、社保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②对局领导审签的各类票据复核后统一到会计结算中心报销。③制作年度预决算报表。④按照政府采购原则,进行日常办公用品的统一采购、登记、保管和发放。⑤做好安全培训收费,并经常与国库科、预算科、会计中心沟通,确保费用及时报结。⑥做好安全生产协会的财务管理工作。⑦做好 资产管理登记。⑧积极配合局领导向市政府争取安全资金。

10、档案管理。①工作人员档案管理。个人信息及时进档,同时,经常根据档案局要求,进行档案校对工作。②每年按时将年度工作资料装订入档。

11、后勤保障。①会议保障。及时准备好各类会议场所,并参与相关会议的筹备工作。②装备保障。根据局统一安排,及时配备必要的工作装备。③车辆保障。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安排车辆,保证工作正常运转。④生活保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合理安排工作餐。⑤节日保障。合理安排节日值班。⑥认真做好各类接待工作。

12、社区共建。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办公室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活动。①经常深入共建的东风社区进行宣传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标准等。②帮助东风社区公共厕所接通水源。③帮助共建点所有路面进行了硬化和空地绿化。④经常到共建点进行环境整治。

13、来信来访。①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人员,耐心倾听来访人诉求,并登记造册。能当场解答的当场予以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请专业人员给予解答。职责不在安监局的,向来访者解释清楚。②对安全生产举报,能报请领导批示,及时转相关科室(大队)处理。

14、台账资料。认真做好相关台账,确保年中和年底各类考核取得好的名次。具体有:(1)党建工作台账;(2)年度工作目标台账;(3)“六城同创”台账;(4)综合治理工作台账;(5)市长热线工作台账;(6)信息公开工作台账;(7)工作台账;(8)纪检工作台账;(9)工青归工作台账;(10)爱心城市工作台账;(11)品牌创建工作台账;(12)宣传报道台账。

15、几点体会。“十一五”期间,办公室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同志的精诚团结。 (1)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办好。(2)办公室工作无易事,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办好。

16、存在问题。(1)工作按部就班,创新不够。(2)服务不周到,服务对象难满意。

二、办公室“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办公室要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的支持下,树立“当好领导参谋,做好科室配角”的工作理念,把握大局、立足大局、服务大局,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拓展工作思路,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更优的服务质量和更顺畅的运转机制。

1、进一步提高综合文字和公文处理能力。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吃透吃准国家安全生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综合文字的写作水平,做好各类文稿的起草和有关文稿的审核把关工作。扎实做好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继续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多渠道宣传安全生产工作,服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安监局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极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氛围。抓好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工作,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继续大力支持。

3、进一步做好各类会务筹备工作。对每一个环节都细心考虑,安排妥当,确保各次会议顺利召开,

4、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推进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5、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重点做好领导干部下访、公务接待、会务安排、车辆管理、社区服务、安全创卫等服务工作。

第9篇:十二五计划范文

2010年综合财政所各项工作在县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管理区的关心、支持下,以及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党建和作风评议为中心,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指导。

一、2010年工作总结

1、加强党建工作,提高整体素质

一年来,通过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服务态度,努力创造“五型”和谐财政所,推动农场财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深入细致工作,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在做好自身财政工作的同时,根据场党委的要求,结合管理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增效益,促发展,强管理,促规范”的原则,全面开展管理区“双代管”的工作,同时按照省农垦厅的要求,对管理区的债权债务进行锁定。通过我所干部只工深入细致、扎实努力的工作,使得“双代管”和债务锁定工作平稳接交和认定,受到场党委和各界的好评。

3、行风民主评议

今年是行风民主评议年,为此我所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水平,特别是加强纪律建设,在廉政勤政上面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练、作风优良的队伍。

二、“十二五”工作回顾

在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所工作不断蒸蒸日上,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

1、在“十二五”期间进行了财政改革,实行了“乡财县管”的模式,加强了资金的管理。实行了“以钱养事”制度,对于“以钱养事”的单位进行财务帐务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走向。

2、“十二五”期间发放粮补、能繁母猪补贴、耕牛补贴等涉农惠农资金累计730多万元,扎扎实实地解决了农户生产发展,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十一五”期间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50万余元,对于管理区体制改革起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在农场达到了90%以上,极大的解决了农户得病难需要解决的问题。

4、专项资金方面,库区移民、扶贫资金总计160万余元。对于稳定农场群众生活,安居乐业,改善基础设施起来了决定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大大解决了农户看病难、引水难、生产难甚至是生活困难等实实在在的问题。

三、“十二五”计划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所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管理,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教育,进一步学习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心系群众,服务为民的宗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廉政作风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努力形成政治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良好的和谐财政队伍。

2、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涉农惠农管理职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各项惠农资金,加强农户信息的登录、查询、咨询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意识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全面提高干部职工自身素质和业务操作技能,树立高效、廉洁、勤政的财政队伍。

3、健全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根据上级部门和自身工作特点的要求,逐步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着手从会计人员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加强制度管理上下功夫,严肃财务纪律,使财务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