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精选(九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

第1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院前急救所有转运回院危重病人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2-86岁。其中重症颅脑外伤47例,多发伤32例,心血管疾病39例,各类中毒18例,刀砍伤15例,电击伤(包括雷电击伤)5例。其中院外死亡5例,院内转运至住院病房途中死亡2例,安全转运149例,无医疗纠纷发生。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患者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对出现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询问当事人经过及原因,查找存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统计。

2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归类(表1)。

3防范措施与对策

3.1改善硬件和设备 使用性能良好、设备优良的先进运输设备,完善急救药品物品,急救仪器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每天交接查看并签名,用后物品及时补充。运输设备和急救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安全首要条件。

3.2配备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远离医院,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护人员容易疲乏,加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风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很难胜任长途转运危重患者工作。

3.3加强出诊护士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定期对急救人员加强专业急救技术培训,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配合协调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仪器使用。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使其按照规范流程运作,转运前通过病情评估,对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以减少途中意外发生。

3.4急救与告知并进 尊重患者知情权,解释潜在风险,存在利弊关系及失败可能性,使用急救仪器和急救技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

3.5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认真检查所携带药品、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量是否充足,储氧设备是否良好,氧气是否充足,转运设备和工具是否良好等等。充分评估病情,掌握转运适应症和禁忌症,签好转运同意书,根据病情选择适合抢救设备。

3.6规范转运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结合本科情况制定转运方案。加强长途转运制度管理,完善转运措施及流程,维持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保证转运安全。

3.7正确搬运 合适体位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者使用脊柱板固定,搬运时保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成轴性搬运;【2】骨折者,先固定后搬运,切忌拖、拉、推患者,采用多人搬运或用被单托起,避免再次损伤。

3.8加强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找出原因紧急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因转运途中发生病变抢救无效死亡。建立人工气道者注意:(1)转运前气道清理,人工气道建立和调整;(2)转运中进行气道清理次/ 2h,持续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防止渗漏,引起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呼吸变化,保持最佳体位,并保证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行之有效。

3.9人性化设计转运路线,严格交接班制度,病人转运回院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无缝衔接主要依靠医院救治体系多能良好运作,这离不开多科室协作,相比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常常缺乏规范,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运通道、转运工具、电梯等)、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等【3】。转运前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先做重要检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4】。院内应设置专用通道、专用电梯和无障碍设施。本组院内转运1例脑干出血病人在等待电梯期间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危象解除。在转运前做好科间协作工作,通知接收科室和电梯人员,做好接收准备,以免等待时间过长延误病情。转运时与医生同行,有利于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转运护士和病房护士对病情、抢救措施、用药进行床旁三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名,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完成交接流程【5】。

3.10发挥护理部监控协调作用 危重患者院前院内转运涉及到医、护、工、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急诊科、功能检查科、病区等部门协作。护理部经常实地巡查护送时流程执行情况,听取各科反馈意见,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院内转运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

第2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通常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常因意识不清往往伴有缺氧、窒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由于大脑对于缺氧较为敏感,因此早期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是抢救成功及决定预后的关键,故常需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但这种有创性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 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 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而加重病情。由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报告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在181 例我院NICU 已行手术开放气道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81 例,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等,人院时GCS昏迷评分3~10 分, 男148例,女33例,年龄12~92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颅脑外伤:脑挫裂伤4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2例,广泛颅底骨折6例;继发颅内血肿4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42例,脑梗死4例,颅内动脉瘤4例,出血型烟雾病4例;脑肿瘤:脑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3例凝血功能障碍。均行微创器官切开(PDT),对患者重点加强呼吸道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

1. 2 结果

181例患者中,26例未拔管因病情危重死亡,68例患者未拔除气管套管出院,5例目前尚未拔管仍在住院,余82例于术后7~165天拔管(平均在20~50天)。气管切开后发生的并发症如下:

2 讨论

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和抢救过程中,因严重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等原因出现意识不清者,及后颅窝术后、持续性癫痫及高位截瘫致呼吸肌麻痹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或伴有严重误吸等并发症,同时颅脑损伤后多并发神经性肺水肿, 表现为呼吸急促,大量泡沫性血性痰液。因此,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死腔, 降低呼吸阻力, 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脑组织缺氧及促进脑细胞恢复,需行气管切开术。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抵抗力下降,气道开放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加强气管切开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1 护理要点

2.1.1 环境: 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 室温以18~ 20℃ , 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上。气候干燥时室内应多洒水,冬季温度不足时, 室内可使用雾化器, 以增加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在气管套管口处, 可用两层无菌湿纱布覆盖, 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管内湿润。

2.1.2 防止气管套管拖出:气管切开后, 患者的不宜过多变动, 翻身或改变时, 动作应轻柔, 保持头、颈及上半身在同一直线上并同时转动, 以避免套管脱出而发生呼吸困难。为防止烦燥的病人自行拔管, 应适当地约束肢体。为防止脱管, 套管系带必须打死结以防止松脱, 其松紧度以能容进一指为宜。更换内套管时要固定好外套管, 以防外套管被一起拔出造成脱管。同时, 应在患者床旁备有无菌同号套管、管芯及相应的器械, 以备脱管时急用。合并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者, 要有利于脑脊液的引流, 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本组病例中无气管套管脱出现象。

2.1.3 加强气道温化: 做好气道的温化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及时添加呼吸机温化湿化罐内蒸馏水, 保证其温度达32 ~36 ℃, 相对湿度达95% ~100%。在气管内给药,对痰液粘稠着可采取持续气管滴液[1],方法是将湿化液同静脉输液装置一样安装于输液泵, 剪去头皮针针头,将头皮针细管置于气管套管或导管内3~5 cm , 导管弯曲并固定,滴注速度3 gtt/ min ~ 5 gtt/ min, 速度可根据痰液稀稠情况作调整。本组病例中发生肺部感染78例,其中大多在喷雾给药方法是用前发生,经改良湿化气道方法后,即每2 h 按平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要求变换,从气管切开套管口处喷入药液(生理盐水20 ml、α- 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 ×104 U)。套管口应盖双层湿盐水纱布,防止灰尘及异物吸人, 2~3 次/d 雾化吸人,肺部感染率有所下降,这与车杰[2]等研究相一致,可认为气管切开后喷雾给药更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而对肺部已感染者, 可针对性地加入敏感抗生素, 以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抗菌等治疗作用。

2.1.4 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皮肤和呼吸道分泌物常成为切口的感染源,必须保持切口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一般换药1 次/ d ,最好每日晨间进行。更换外固定带时,根据颈部情况调整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宜,以防固定带太松时咳嗽致套管脱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要轻、稳、准,暴露切口不可过大,以免气管下端刺激气管内壁而引起剧烈咳嗽,造成套管与皮肤相互摩擦而产生糜烂[3]。

2.1.5 吸痰的护理: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严重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出现意识不清者,及后颅窝术后、持续性癫痫及高位截瘫致呼吸肌麻痹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或伴有严重误吸等并发症。反之呼吸障碍造成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出血、脑细胞变性、坏死等严重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因而,减少临床操作对病人的刺激,防止颅内压升高尤其重要。研究表明,吸痰末颅内压升高明显,主要为刺激引起的反射[4],故合理的吸痰,有利于缓解颅内高压。研究发现[5],在20 kPa 压力下吸痰时间10s,对重型颅脑外伤影响最小。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口鼻吸痰管和用物分开,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注意动作应轻柔,因吸痰期间患者常出现缺氧(指脉氧降低),可在操作前后吸纯氧3 min[6], 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应用一次性吸痰三通管[7], 可减少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 不论是气道湿化或吸痰均不需与通气分离, 保证吸痰时的供氧,减少缺氧。

2.1.6 拔管的护理: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如堵管24~48 h 后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3 小论

[1]神经外科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长期气管切开所导致可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加强病室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采取气道的护理管理, 清除气道分泌物,正确的吸痰技术, 合理应用抗生素, 尽早做痰培养。经细致、认真地护理,可很好的预防或减少,有利于促进重型颅脑损失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黄锡艳.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术前术后的护理[J]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 8 (10) : 2513.

[2] 车 杰,卢玉淑,等. 喷雾与滴药疗法用于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效果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55-56.

[3] 黄梅生. 氧疗法对气管切开术后长期套管留置的疗效观察[ J ]. 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8) : 42.

[4] 张 帆, 管玉梅, 张 庆.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4, 18(12):2106-2107.

第3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1.精神科发生护理风险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如严重抑郁、被害幻想、幻觉、应激事件导致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及突然的风险事件发生。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认为被迫害、限制等,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下降,对环境的危险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求死念头和逃跑念头,使得精神科护理风险性有所增大。

1.2环境因素 精神科住院环境与是否发生护理风险关系很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门窗的牢固性不够,有棱角有突出的窗台,暴露在外的各种管道、电线、可移动的凳子、易碎的物品、刀剪绳子、化学制剂、药物等。

1.3人员因素 (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行为中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风险和纠纷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等。(2)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如忽略或未及时发现精神病人潜在的一些危险的情绪或精神症状,没有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如不清楚重点关注病人、重点环节,观察的关键点和技巧、方法不够等。(3)对环境中的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不够,对病人危险行为未重视。

1.4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学习,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针对我们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促使广大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出专科护理常规制度、安全管理常规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使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3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制度落实,从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着手,使得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现象。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熟悉病人,在护理操作中尤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4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问题。(2)根据病人病情和危险性确定病人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3)病人外出活动和检查应做登记。(4)病人新入、外出返回应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5)住院期间严防病人在办公区获取危险物品或药物等。(6)向病人进行安全宣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等,避免危险物品带入。

2.5环境安全管理[2-3] 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管理,确保一切环境设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如要求病区所有门窗必须牢固,不能让病人翻出;办公区及治疗室、药柜等的门有专用门锁。

2.6加强物品管理 (1)办公区因工作需要使用的刀、剪、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物品必须定点、定量存放,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有交接。(2)病人使用剪刀、针线时,必须在护士监督下使用。(3)制定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

2.7家属管理 (1)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工作,告知家属在探视病人时不应带入危险物品。在接触病人时,避免有刺激病人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病人受刺激有情绪冲动和危险行为。 (2)对留陪家属,应做好有关病人危险行为的观察指导,使家属能够理解一些病人的情况,协助观察和发现病人的一些危险行为。

第4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总结危机管理在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回顾性分析258例外出检查的危重新生儿出现危机事件的原因,提出危机管理的方法,即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等。经过两年危机管理的实践,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新生儿;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外出检查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新生儿住院期间,需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对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危重新生儿来说,从病房转运到检查科室并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避免危机因素带来的威胁[1-2]。本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危机前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管理,两年来在安全、质量和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生儿外出检查危机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外出检查的258例危重新生儿,原发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外出检查过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暂停6例、呕吐5例、低体温26例、镇静无效12例、设备物品故障4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1.1.1患儿因素

新生儿由于刚脱离母体,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呼吸、循环、体温等尚不稳定,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且同时做多项检查(如CT、MRI、彩超、脑电图、胃肠道钡餐等),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而这些检查又多要求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下才能完成。因此,新生儿外出检查对镇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新生儿脏器功能不完善,镇静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3]。

1.1.2疾病因素

外出检查新生儿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进展迅速,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面色紫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口鼻腔分泌物所致的呼吸道堵塞、呼吸心搏骤停、低体温等危机表现。

1.1.3护士因素

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是确保转运成功的基础[4]。本科室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8岁,护龄在3年以下的占40%,护士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缺乏或急救技术不熟练,同时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护理工作稍有疏忽或沟通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危机。外出检查前护士未与相关检查科室、途经电梯及护送工人沟通协调,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或镇静超时失效,结果未顺利完成检查。

1.1.4设备物品因素

由于在转运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流量调节欠准确,另外由于对转运患儿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未多准备氧气袋,都可造成氧气供给不足导致患儿出现经皮氧饱和度(SpO2)下降。由于危重患儿带有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微泵注射仪、便携式氧饱和仪等,在转运途中无交流电,只能依靠仪器中的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供电量不足而导致仪器低电压报警。另外,护士对患儿检查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见性不够,未携带所需使用的药品和物品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1.2危机管理的方法

1.2.1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

科室组织开展专门的危机培训课程,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树立危机意识。设置的课程包括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危机的方法等。同时告知护理人员尽管危机很难预测,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并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5]。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警讯事件与案例剖析,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2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6]。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到位,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如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窒息、低体温、意外拔管、停氧、停电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患儿家属投诉处理预案等。

1.2.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

对3年以下护理人员重点培训窒息复苏、心肺复苏等各种急救技能,开展各种急救仪器、急救药物使用的培训与考核。定期进行各种患儿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模拟演练,当场点评,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外出检查安全隐患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增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新生儿科专科特点及疾病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前瞻性预防危机发生能力的提高。

1.2.4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1.2.4.1准确评估病情

危重新生儿病情凶险、变化快。严格遵循“转运前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这一基本原则[7]。护理人员在转送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针对性给予吸痰、胃肠减压、扩肛、镇静止惊、止血、保暖、纠酸等相应的处理。需气管插管者,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抽吸净胃内容物,防止转运途中因呕吐而窒息。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转运途中静脉输液和抢救用药,对需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诱导入睡,动态监测心电和SpO2。

1.2.4.2转运人员配备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转运护理人员必须由具有新生儿抢救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以使对新生儿病情有正确估计,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预防措施。

1.2.4.3转运设备物品的配备

抢救仪器由专人负责,定时充电、班班检查,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估计检查所需时间,备足氧气袋供氧、连接便携式监护仪监护,携带简易呼吸气囊及便携式的急救箱备用,内置相应的急救用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品,注射器和吸痰管等。

1.2.4.4鼓励家长陪同

通知患儿家长,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取得患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配合,并陪同完成检查。

1.2.4.5与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

外出检查前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包括检查科室相应人员及科室的相应准备、沿途各关口(如电梯等),以减少患儿在转运途中不必要的等待。告知检查科室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等,需要准备的抢救药物和仪器,并应配备氧气筒和足够多的电插座以备仪器使用;冬春季节通知检查科室先开空调预热,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避免在检查过程中松衣被而受凉。

1.2.5转运过程的处理与救护

1.2.5.1安置合适

视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呼吸道分泌物多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病情稳定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搬动患儿时注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轻震荡。

1.2.5.2呼吸道管理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SpO2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堵塞、气胸等异常情况发生。

1.2.5.3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温措施不全时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患儿皮肤硬肿,还可使其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患儿低体温的发生,转运途中可使用棉被包裹患儿,由家长或护理人员抱于怀中取暖。

1.2.5.4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因其可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尽管检查前已清理呼吸道,但在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呕吐致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立即以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窒息者按窒息复苏处理,予托背、拍打足底刺激患儿,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SpO2下降,予皮囊加压给氧;心率<60次/min,予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就地处理后如需进一步复苏应立即返回病房,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恢复正常后安慰患儿家长,稳定紧张情绪。

2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期间共有362例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发生呼吸暂停1例、呕吐2例、低体温5例、镇静无效2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设备物品故障,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3体会

危重新生儿的检查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和治疗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出检查制度和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8-9]。充分做好转送前的评估和准备、途中监测和必要的处理以及急救是确保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和成功检查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正确决策的动态调整,以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9]。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科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历练了护士预防危机的能力,也减少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惠仙 林美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洪燕玲,叶丽君,季双美.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96-98.

[2]胡祝红,罗艳,叶会玲.危机管理理论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3):264-266.

[3]金立红,陈煜.儿科镇静的安全问题[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5):390-393.

[4]万玲燕,潘丽慧,刘寅素.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32-333.

[5]夏欣蓉,宋云平.危机管理在老干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4):210-211.

[6]黄文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6(9):258.

[7]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

第5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安全;护理危机

一、加强人性化管理

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2、必要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在制度管理中,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我院追求的创新管理,就是两种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仅仅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

3、重视人的因素,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因为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为护士们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关爱护士姐妹,关注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力配合,实行弹性排班制,多关心中老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4、强调团队精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什么因素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团队精神,那将是很难被战胜的。我们的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注意以身作则,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护士长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应了如指掌,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人人都有责任感,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全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科室护理质量当然得到提高。

6、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基本生存利益的保障。

二、严抓护理安全环节

1、建立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制度。对新入院病人首先进行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状况制定相应措施,并将其作为重点督察内容及值班时重点关注对象。护士长对危重症和特殊病人及时组织护理查房,进行前馈控制干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2、 使用安全警示标识。动态评估病人,建立不同的标识,在病历及床头卡标注,使用管道标识,降低意外脱管率,应用安全警示标识包括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等,保证病人住院期间安全。统一药品储存标识,内服。外用。高危。毒麻。药品严格交接,单独存放,保证使用准确性。特殊用药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规避风险,保证病人安全。

3、严格做好交接工作,具体表现在病区内交接和病区间交接。病区内交接:完善病区内普通病人,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的流程和内容。重点病人,重点时间,重点环节的巡查等。病区间交接:设立了病人交接单,病区与病区之间病情交接后签字确认。科室组织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倡导非惩罚性护理缺陷呈报制度。

4、质量递进理念使质量控制成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建立质量递进理念,从符合性质量理念—适用性质量理念—满意性质量理念—卓越性质量理念,并将质量控制方案贯穿其中,达到提升。变“查病历记得好,问护士已做好”为“到病人床边查护理内涵”,变“宏观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细化工作要求,可操作性强,深入实际,营造“我们一起干”的工作氛围,直接参与,跟踪督查各班工作,实时发现护士在执行制度,职责,等规范中问题,及时完善,发挥护士长引领,主导作用,变“走过场”为“深入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每日重点查:出入院、手术、病情有变化、特殊检查或治疗病人护理质量。每周全面查所有病人护理质量。质量控制标准深入人心,规范化,常态化的质量控制模式使质量控制成为我科各级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三、注重护理危机管理基本原则

1、预防控制原则。医院护理危机爆发前,护理管理者应建立护理信息收集系统和护理危机管理计划系统,拟订护理危机事件处理程序与应对计划,进行护理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危机管理预案。

2、及时主动的原则。医院护理危机发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护理管理者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3、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对护理危机,护理管理者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动向患者讲明事实真相,主动承担责任,争取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而不能掩盖或隐瞒事实真相,加大危机处理的难度,甚至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

第6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前沿,其工作重点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安全转运,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三者缺一不可,而对急诊护理安全转运是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隐患和纠纷的环节[1]。因此本研究拟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院内转运的11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45例;年龄7~78岁;循环系统疾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5例,其他27例;气管插管52例,气管切开8例,机械通气支持40例,头部引流13例,胸腔闭式引流4例,留置导尿91例,两路静脉输液80例,面罩给氧72例,鼻导管给氧47例。

2 结果

115例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有轻至中度意外者41例。其中引流管脱出4例;穿刺针头滑出血管外7例;定时药物或治疗未按时给予6例;血氧饱和度改变者12例,其中血氧饱和度低至92%以下4例,经高浓度加压给氧血氧饱和度改善者3例;心率改变者12例。出现重度意外者7例,在检查中发生意外者3例,转运至手术室时发生意外者4例。大部分患者达到了转运的目的,全部患者转运时重度意外发生率为6.1%。

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

3.1病情因素 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生危险事件。调查结果显示[2],危重患者转运时发生的不良事件中,31%是与患者病情相关,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3.2转运因素 选择的搬运工具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肺动脉栓塞、颈部和肢体的损伤、骨折加重以及伤口裂开、坠床,还可造成人工气道、输液导管、胃管、导尿管等滑脱或异位。搬运中的改变也会导致监护探头、血压袖带移位,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下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护士对病情的判断。此外,如果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都会延长转运时间,增加转运风险。

3.3人员因素 由专业人员进行转送,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在危重患者的转运中,只有75%配备了足够的医护人员。因此,转运时如果没有安排合适的、足够的医务人员护送,或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4药物及设备因素 调查发现[3],在急诊患者转运发生的意外事件中,45.9%与设备有关。如果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缺少可携带的监护设备和相对完善的急救设备以及药品,使医务人员不能及时、持续监测病情,并做出有效的应急处理,则会贻误抢救时机。较常发生的与药品、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包括:使用氧气枕使氧流量很难调节或在放射检查等过程中无人看护,使氧气不能准确或连续供给;没有配备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气囊漏气;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堵塞;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干扰、屏幕显示不清; 吸引设备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等。

3.5沟通因素 患者转运前,转运人员未能与接收科室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转运的目的和风险;转运时医护人员的协调欠妥当;接收科室的床单元、监护设备和吸氧装置等准备不完善,不能及时、顺利地接收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安全转运,甚至出现送错科室的情况;而运送人员将患者转到后,如果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交接不严密细致,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心理状态等,也会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4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对策

4.1转运前患者的预处理及准备 ①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②昏迷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呕吐物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③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转运前应尽量去除引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降颅压药物的应用,控制烦躁,并妥善给予约束等;④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是否妥当,必要时可加固原有固定,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确、畅通,防止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转运前应为患者吸净痰液;⑤外伤失血患者应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证有效循环。

4.2器械准备及人员组成 主要设备包括便携式多功能呼吸机、大容量氧气瓶(袋)、多功能除颤起搏监护仪及便携式吸痰机、微量注射泵、多功能转运床等。院内危重患者转运工作由院前急救小组的医护人员负责完成。

4.3转运途中的护理

4.3.1转运途中监测 转运的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对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效果的观察。包括心电、血压、呼吸、气道压力、潮气量、无创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音的监测。同时注意与简单易行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

4.3.2各管道的监测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多数情况下,转运患者可能同时带有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经心内膜心脏临时起搏器及漂浮导管等,管道处理以固定防脱落、观察是否通畅为主。

4.3.3重要的原发病及并发症的监测如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患者的神志及瞳孔等变化。正确搬运,防止再损伤。

4.3.4建立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登记本 危重患者到达收治病房时,护送护士应与病房护士交接患者病情、各导管是否畅通及注意事项等,待病房护士确认无误后予以接收并要在登记本上签全名。

4.3.5法律问题 应该强调转运工作服务对象是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抢救、治疗可能面临较大的生命风险和法律纠纷。在未征得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不能强行执行转运任务。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并履行风险法律文件签字同意书后才启动转运程序。

5 总结

危重患者送检、转科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更明确的诊疗和护理,但转运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转运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防护结合,应于平日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设备应用、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转运工作是一项各个科室部门间协作的工作,应与各科室部门协调配合,增加默契,保证患者转运的通畅。同时注意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规范护理记录,严格执行转运制度,详细填写住院交接本,可提高医院的举证能力,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玲,荚恒娅,许开云,等.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51-752.

第7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压疮;护理管理

The Effect of Overall Monitoring of Pressure Ulcer Management Group on Decreasing the Occurr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Min Qi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ns of pressure ulcer in the hospital. Methods: A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pressure ulcer was established. A management workflow for pressure ulcer was established. Focused on the key points, all the high risk patients of pressure ulcer were monitored from hospitalization to discharge in 64 cases. Results : 73 cases of pressure ulcer werereportedby clinical departments from Jan 2008 to Jan 2010. Pressure ulcer didn’t take place from hospitalization to discharge.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decreased through the overall monitoring of management group.

【Key words】Pressure ulcer;Nurs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其防治及护理技术复杂,在压疮管理方面我院虽然建立了压疮评估制度,压疮管理登记制度等,但压疮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为加强压疮的环节质量控制及结果质量控制,我院自2008年1月开始成立了压疮管理小组对压疮病人实施全程监控,临床科室亦主动上报压疮高危病人,压疮管理小组进行重点查房,指导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压疮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科室主动上报压疮高危病人73例,男性30例,女性43例;年龄33~94(65.73±18.58)岁,住院天数2~136(33.72±21.33)d。

1.2 方法

1.2.1 实行压疮高危病人上报制度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病人由病房护士填写Braden评估表[1],评估1次/周,评估

1.2.2 压疮管理小组查房 压疮管理小组对上报压疮高危病人进行重点查房,指导病房护士长和护士采取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在压疮管理登记本上作好记录,列出具体的措施,执行者签名。压疮管理小组每周下病房访视1次,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和措施的执行情况,并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修正护理措施,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全程监控。

1.2.3 科室重点监控、交接班 对压疮高危病人,在床尾作醒目标记,建立床头翻身卡,班班交接病人的皮肤情况,护士长每日察看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对不严格执行者予以处罚。

1.2.4 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宣教病人及家属对压疮预防的知识掌握欠缺,因此,主管护士加强对家属及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如:如何减少压力、剪切力,对病人应加强营养,勤更衣等。

1.3压疮分期标准[2] Ⅰ期:皮肤完整,在受压发红部位,以手指下压,颜色不会变红。Ⅱ期:皮肤损伤在表皮或真皮。溃疡呈表浅性,临床上可看到擦伤、水泡。Ⅲ期:伤口浸入皮下组织,但尚未侵犯筋模。Ⅳ期:组织被破坏或坏死至肌肉层、骨骼、支持性结构。

2 结果

至出院时未发生压疮64例,占87.67%,院内发生压疮者9例,占12.33%(其中Ⅰ期压疮5例,占55.56%;Ⅱ期压疮4例,占44.44%)。成立压疮管理小组前后发生压疮的对比情况见表1。

表1结果显示,成立压疮管理小组前后发生压疮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压疮高危病人,并进行有效监控成立压疮管理小组体现了护理部对压疮管理的重视,要求入院时采用Braden量表对住院病人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确定压疮高危病人,并要求及时上报,对漏报者进行处罚,调动了上报压疮高危病人的积极性,压疮管理小组及时地掌握病人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监控。

3.2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压疮预防措施压疮高危病人经上报后,压疮管理小组至病房查房,详细察看病人皮肤受压情况,并根据病情制定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如部分病人使用按摩的方法,而国外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减压是治疗压疮的关键。压疮管理小组提出正确的措施和建议,并每周访视,监督措施的执行,评估病人的最新进展,不断调整所采用的方法,表1结果显示,成立压疮管理小组后院内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3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压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我院分科较细,由于加强专科护士的培养,护士对于专科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但思维容易局限,压疮管理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且年资高,经验丰富,对压疮的预防常能提出良好的建议。并通过进一步的访视和评估,加强对病人的监控,不断地纠正低年资护士不全面的看法和不恰当的措施。促进了低年资护士不断加强学习,从而在预防压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成立压疮管理小组,采用高危压疮病人上报制度,强化重点环节监控,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压疮的发生,降低了院内压疮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春燕. ICU 病人压疮危险因素及其评估工具[J]. 护理研究, 2005,19(9A):1695~1697

第8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一、高危妊娠的定义、范围及分类

(一)高危妊娠的定义

凡妊娠时具有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健康,或导致难产者称为高危妊娠。

(二)高危妊娠的范围

1、基本情况:

年龄<18岁或≥35岁;体重<40公斤或>85公斤或过度肥胖(超标准体重20%);身高<145公分;先天异常或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2、不利环境、社会因素:

文盲,经济困难,无产前检查,计划外妊娠,有吸烟(每天10支以上),酗酒等不良习惯。

3、异常妊娠及分娩史:

不孕症、流产>2次,早产、死胎、死产、畸形儿、阴道难产、剖宫产及产后出血史、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溶血病。

4、孕早期有病毒感染,服用过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有射线接触史,可疑致畸物质接触史及职业毒物接触史。

5、妊娠合并症:

妊娠合并心脏病、肝病、高血压、肾脏病、红斑狼疮、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血液病、严重贫血、肺结核、胸廓畸形、精神病、性病及其他感染等。

6、妊娠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过少或过多、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先兆早产、胎膜早破、母儿血型不合、过期妊娠等。

7、可能发生分娩异常的因素:

胎位异常、巨大胎儿、骨盆异常、软产道异常、多胎妊娠、多产妇(≥3产次)、盆腔肿瘤等。

(三)高危妊娠分类

高危妊娠可分为一般高危妊娠与严重高危妊娠两大类。凡有下列情况者属严重高危妊娠:

1、异常产史

2、畸胎史

3、死胎史

4、疤痕子宫

5、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心脏病、肝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病、红斑狼疮、糖尿病、甲亢或甲低、血液病、重度贫血、肺结核、胸廓畸形、精神病、性病及其他严重感染等。

6、妊娠合并妇科肿瘤

7、(中)重度妊高征

8、产前出血

9、≤34周先兆早产

10、过期妊娠

11、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12、羊水过少

13、羊水过多

14、骨盆狭小

15、胎位异常

16、多胎妊娠

二、管理程序

(一)筛查与评定

1、初筛:孕妇初诊由首诊单位建孕管册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等进行高危妊娠评定,及早发现高危孕妇。

2、复评:对初筛后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前检查的孕妇应进行评定,以后在每次产前检查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及时评定。一般在孕28周与37周时常规各复评一次。

(二)登记与管理

1、标记:

初筛时:将评定结果写在孕管册的左上角,注明“高危”及编号。

复评时:将每次评定结果写在孕管册“高危评定”栏中,以后评定如有改变再填写,无变化则不填写。

2、登记: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无论在初筛或复评中,对新发现的每例高危妊娠应进行登记,进行专案管理。其中:一级医疗机构应记录初筛高危孕妇的发生、治疗、转诊情况,并追踪和记录其转归与妊娠结局;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应记录其发生、治疗、转归的全过程及妊娠结局。

(三)监护与处理

1、监护与处理的范围

一级医疗机构

负责接受正常孕产妇分娩和对如下一般高危妊娠进行产检、监护和处理:

(1)妊娠合并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妊娠合并轻度贫血(血色素90—110克/升);

(3)经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病情缓解,可返回一级医疗机构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护的一般高危妊娠。

二级医疗保健机构

(1)负责对一般高危妊娠的产检、监护和处理。

(2)负责对下述部分严重高危妊娠者的监护与处理:

①具有固定高危妊娠因素的高危妊娠者;

②妊娠合并轻度内科疾患者;

③中度妊高征与部分先兆子痫(必须具备眼底检查和红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疑血酶元等实验室检查条件);

④大于34周至小于37周妊娠、胎儿体重预计大于1500克的早产或胎膜早破(必须具备病理新生儿科或病理新生儿室及其相应的新生儿抢救、监护和处理的设备与能力)。

三级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疗保健机构

负责对严重高危妊娠的产检、监护和处理。

2、监护与处理的内容

(1)高危孕妇的监护包括:各种高危妊娠因素对孕产妇及胎儿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高危妊娠因素的动态变化。

(2)胎儿的监护包括:对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先天异常的筛查,胎儿胎盘功能的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及成熟度的监护。

通过监护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高危妊娠因素的转化,必要时可选择在母儿最有利的时机进行适时计划分娩。

(四)转诊与随访

1、转诊范围

一级医疗机构

(1)所有高危孕产妇一律要转送二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分娩。

(2)在负责的高危孕产妇监护与处理范围内,凡经积极治疗观察两周效果不显著者,必须及时上转。

(3)产检中,妊娠图宫高连续三次小于第十百分位或大于第九十百分位者,应到二或三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转送二或三级医疗保健机构。

(4)正常孕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产程异常(潜伏期延长、活跃期迟缓、停滞)者应立即转诊(具备子宫切除、血源等抢救条件除外)。

(5)正常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下列异常危重病情,应立即按《广东省乡镇卫生院产后出血诊疗常规》处理,同时边就地积极抢救边准备转诊并请县(市、区)产科抢救小组会诊指导和抢救,同时做好输血和手术准备:

①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量多或病情严重者。

②胎盘滞留、严重胎盘粘连或植入者。

③发生产道裂伤出血,处理后仍持续性出血者或裂伤严重者。

④出现先兆子宫破裂或疑羊水栓塞症状者(如正在使用催产素者,必须立即停用)。

⑤出现可疑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DIC者。

二级医疗保健机构

(1)首次产检发现有不宜妊娠因素(如妊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而本人又要求继续妊娠者,应转到三级或具备条件的二级医疗保健机构检查确定能否继续妊娠。

(2)有疤痕子宫病史,若要阴道试产者,视二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抢救能力和技术条件(具备子宫切除、血源等),如具备者,可在二级医疗保健机构分娩,必要时转送三级医疗保健机构。

(3)在负责监护与处理的范围内,凡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或病情严重者,应尽快转诊。

(4)二级医疗保健机构对凡属于重度妊高症、先兆子痫治疗效果不显著、子痫紧急处理后、孕24周前的早产或胎膜早破、>2次的死胎、死产、自然流产史者,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孕妇或妊娠合并重度内科疾患者,必须及时进行院内会诊,必要时请本级产科抢救组会诊或转诊。

三级医疗保健机构

(1)负责收治下级医疗保健机构转送的转诊孕产妇;

(2)对于疑难危重的孕产妇、个别特殊病例和严重高危妊娠,应及时组织院内抢救会诊,必要时请市产科抢救组会诊抢救。

2、转诊要求

转出与接受单位均应建立孕产妇转诊登记册。转出单位应认真写好转诊病历(含诊断,主要病情介绍和治疗经过),由孕产妇自行带到转入单位就诊。病情危重者应由医务人员护送,并当面向接诊医生说明主要病情与转送途中病情,追踪转诊孕产妇的转归。接受单位应及时向转诊单位反馈转诊孕产妇情况。

3、随访要求

负责收治高危孕产妇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做到:

(1)按要求进行登记,纳入专案管理,定时在专科门诊追踪与随访,或收入高危孕产妇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和处理。

(2)产后定时专科门诊或上门访视,追踪母婴转归情况,进行妊娠结案。

(3)对未按约定时间来诊者,应进行电话、或上门等各种方式的追踪随访,确保高危孕产妇管理得到落实,保障母婴安全。

(五)产后访视

产后3、7、14、28天各访视一次,以便继续管理治疗,追踪母婴转归。

三、管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

1、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市、县(市、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成立市、县(市、区)产科抢救组(小组)。由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医技科、麻醉科等科室的业务骨干组成,承担辖区内危重孕产妇抢救、会诊和指导工作。

2、加强监督检查。

市、县(市、区)卫生局负责本行政区域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每年定期组织检查本规定的落实情况,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查处。

(二)建立三级保健网,明确各级网的职责。

1、一级保健网职责(镇级)

(1)负责收集辖区内已婚需生育妇女名单,了解孕前高危妊娠因素,在孕12周内确定胎龄。继续妊娠者建立孕管册,并指导孕妇定期产前检查和进行胎动计数等自我监护办法,到有关部门领取“计划生育证”。

(2)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常规化验等,进行高危孕产妇的初筛和登记。

(3)负责收治“监护与处理范围”所规定的高危孕产妇。

(4)提高对高危孕产妇的监护手段,开展人工监护。

(5)负责全镇高危产妇的产后访视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了解并记录初筛高危孕产妇的转归及妊娠结局。按规定对辖区内所有高危孕产妇定期进行统计上报。

2、二级保健网的职责(县级)

(1)负责对孕12周内高危孕妇管理遗漏者的检查。对每次产前检查中所新发现的高危孕产妇因素随时评定。

(2)负责对“监护与处理范围”所规定的高危孕妊娠进行诊断、处理及难产会诊、转诊、抢救工作。接受基层转送的高危孕产妇。

(3)开设高危孕产妇专科门诊及高危妊娠病房,由高年资医师专人负责,实行专案管理。要求做到门诊、病房一贯制,进行高危孕妇的登记随访和妊娠结案工作,并定期进行讨论分析。

(4)提高对高危孕产妇的监护手段。开展高危孕产妇的人工监护,有条件者可开展部分的特殊检查和处理。

(5)成立产科抢救小组,在接到基层产科急救任务时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6)对严重高危妊娠病例进行讨论,尤其应侧重如下几种严重高危妊娠:妊娠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Ⅲ级以上)、重症肝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胸廓畸形、甲亢危象、血液病、艾滋病、重度妊高征和早产。如发生死亡病例应进行院内和本级评审。

(7)本级各医疗保健机构应掌握每年所收治的高危孕产妇的发生数、转诊数及转归情况,统一报县妇幼保健院汇总。

(8)县妇幼保健院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将统计分析的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和市妇幼保健院。

3、三级保健网的职责(市级)

(1)同二级保健网(1)至(7)的职责。

(2)承担高危孕产妇的会诊、抢救、治疗工作,接受各级保健网上送的高危孕产妇。

(3)市妇幼保健院除完成上述任务外,还须对各县(市、区)统计上报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在定期的业务会议上通报或下文通传,提出干预措施,并向市卫生局汇报。

第9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急诊留观患者; 实践与研究

危机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为了做好危机的预测和防范,以完整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现将本院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2月本院留观室收住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危机管理组,其中男74例,女86例;年龄27~97岁,平均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在本研究期间的其他留观患者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患者193例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会有以下情况的发生:(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1.2 研究方法 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科室内建立了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制订出各项危机管理的措施来减少管理上的疏漏。随机将患者分为危机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见表1、2),在修订后的评估表内除了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外还加上了患者的神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入观时恰当地评估出患者的病情并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传统管理组仍采用过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通过实践来证实危机管理理论对留观病人的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医护人员对危机管理组患者进行恰当的早期预警评分后的分值和根据评估结果而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观察在留观期间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同时对两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

2 结果

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分与传统的管理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出现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比较都有明显提高,同时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希腊语Krinein,原始含义是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现指人类生命财产、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等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1]。危机的出现具有以下特性:(1)应急性:危机具有紧急、突发的基本特性,应急性是危机的基本特征[2]。急诊留观室承担着对急诊患者的留院观察和应急治疗工作,是危机的高发部门。(2)不确定性:危机发生的意外性使危机管理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3]。急诊留观患者大部分在诊断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加强危机管理,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4],努力提高应变能力。(3)预防性:危机的存在虽然表露了其危险的特征,但也充分验证了危机管理必须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基础[5],只有预防性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危害。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的观察和评分及全程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从而能有效控制危机和各类风险的发生,也必定能降低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有些患者虽然在入观时病情平稳,但是在留观期间仍有发生病情加重的趋势,所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多次的重新评估与评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醒医护人员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根据不同的评分分值所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如下:评分0~3分: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常规的治疗及Ⅲ级护理,为A方案;评分4~5分: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治疗及护理Ⅱ级护理,为B方案;评分6~7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紧急处理患者病情并给予Ⅰ级护理,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送到监护病房或相关专科,为C方案;评分≥8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危险性较大,需立即进行抢救,给予特级护理,必要时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入监护病房,为D方案。本课题研究显示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评分分值所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后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 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被定义为“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恢复(recovery)[6]。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与危机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索和研究应用危机管理的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管理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危机管理必须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进行,对进入观察室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该评方分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留观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评估[7-10],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1]。笔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Goldhill等[12]调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

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存在着很多的片面性,不仅不能落实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危机管理组统计数据中显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进一步的救治。传统管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出现危机时处置的及时性都是不够的,甚至会发生一些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诊留观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患者所属的专科多和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的病区床位紧张造成的压床现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复杂,也有些患者的诊断一时尚不能明确,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够稳定;笔者认为对急诊留观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J].医院管理论坛,2003,(7):13-14.

[3]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红,史彩霞.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1):4482.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刚,孟新科,杨径,等.MEW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4):297-298.

[10] 冯品业,罗翠琼,谢珍惠,等.MEWS用于60岁以上急诊非创伤性患者病情的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564.

[11] 麦泉云,赵开亮,张凤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血氧饱和度对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11):1305-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