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十二岁生日贺词精选(九篇)

十二岁生日贺词

第1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萧乾先生和夫人文洁若寄给我的一张贺卡看来是日本制造的。画面是两朵鲜艳的牡丹,一朵怒放,一朵半遮琵琶,被叶子所掩。有中文、日文、英文说明。内页写道:“陈诏同志:谢谢你的贺片,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如意,工作更顺利。萧乾文洁若”。看到这张贺卡,不禁又想起1994年10月14日上午,我访问萧老夫妇,临别时他俩殷勤送我出门,不断微笑挥手。这一情景恍惚如在目前。周而复先生的一张“贺年明信片”上写着“新春愉快,创作丰收”。当时这种有号码的贺年明信片刚刚开始发行,写明第二年二月开奖,号码中奖的可以凭明信片领奖,所以买的人很多。施蜇存老先生也曾寄来一张贺年明信片,并附言说:“贺新岁,祝健康,希望你中头奖发一笔小财。”虽然我没有鸿运高照,中奖发财,但施老先生的一片美意以及他的幽默风趣的性格却表露无遗了。

端木蕻良先生及夫人种耀群寄我的一张贺年卡明信片上写道“祝1993新年春节快乐I好运!大丰收!”这张明信片看似平常,但仔细一看,背面有一幅山水画,旁边题着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万顷江田一鹭飞”。更有小字注明:王挥春画,端木蕻良写,这就显得非同一般。后来,端木先生干脆每年春节自己挥毫作画,一幅画一枝浅绿色的梅花,题句“新春喜种”,另一幅画红梅两枝,旁写“梅花精神”。后来才知道他自幼喜爱绘画,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唐达成先生,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唐醉石之子。果然得乃父之衣钵,唐先生的字也写得好,在文学界是闻名的。我曾去过他家,看到客厅里挂了他的行草书法作品,浑厚、流畅、挺秀、奔放、确实不凡。有一年,他寄我的一张贺年卡,是用隶书写成的“初岁元祚,吉日惟良”八字,文句和书法都显得厚重而古朴,难得一见。此外,还有唐、柯灵、蒋孔扬等多位作家的贺年卡也都个性化、艺术化,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缕述。令人感慨的是,这些作家都在这十几年中遽归道山,悲夫!

在世的作家中,袁鹰先生与我每年互寄贺卡,从未间断。但真情所至,不在乎贺卡好坏,一般都以贺年明信片唱主角。如有一年,他的祝词是“新春欢乐,体笔俱健,阖府安吉”,前年是“新春愉快,百事顺意,体笔俱健”;去年是“百事顺吉,新春愉快、体健笔勤”。总之,拳拳之意,令人感动。港台和海外作家中也有多位师友曾经寄来贺卡,而且都比较精美。如台湾大学教授逯耀东先生和日本翻译家松同荣志先生都寄来极精美的贺卡,令人爱不释手。又如以长篇小说《红尘》一书闻名的台湾作家墨人先生的贺卡尺幅较大,他在空白的一页上洋洋洒洒写了百多字,谈他的起居、旅行、创作和出版,等于一封短信。但最令人爱不释手的是以下两张贺年卡。

一张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红学家伊藤漱平先生在1986年(丙寅)元旦寄给我的日本制作的贺卡。画面是一只娃娃玩的布老虎,稚拙得十分可爱。右上角印有一个“春”字,伊藤先生用毛笔写的汉字“恭贺新禧”,下署“伊藤澈平鞠躬丙寅元旦”,并有附言云:“解放日报两份早已接到,非常感谢,六月在哈尔滨再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曾采访过他,写了报道,所以寄报纸给他。“六月在哈尔滨再见”是指第一届国际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

第2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关键词]贺岁影视剧 文化寓意 内涵分析

作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影视形态,贺岁影视剧出现在每一年的元旦和春节档期,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顾名思义,贺岁影视剧拥有着“贺岁”的主旨,在上映时间和题材选择上都与中国的年节风俗相贴近,具有鲜明的地域魅力和时代特色。“贺岁片”概念在中国大陆影视剧市场上的第一次广泛传播,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冯氏贺岁片”的崛起时期。《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作品在贺岁档时段的上映和热捧,掀起了延续至今的贺岁影视剧热潮。占据春节这一黄金档期固然是贺岁影视剧热火的重要时机因素,从文化环境的角度来说,正是贺岁影视剧与大众文化群体的合谋关系,造就了这种影视形态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契机。从彼时至今的十几年间,我国的贺岁影视剧层出不穷,在数量和题材范围上均有所突破。可以说,由贺岁影视剧所构筑起的文化景观,已经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潜在文化心理,以及由社会变迁带来的大众文化走向。

一、贺岁影视剧的存在背景与文化符号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贺岁剧热潮,借助着节日民俗的重要阵地,与民众的文化接收“圈子”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除了“冯氏贺岁片”之外,类似于《家和万事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讨个老婆回家过年》等影视作品,都出现在了电视或者大银幕上,成为年末年初时节人们的娱乐观赏对象。为了应时应景,贺岁影视剧基本上都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叙事单位,以接近正常人的认知范畴去讲述一个个情感故事,大部分以喜剧为主。这些影视作品中透视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种种特质,以及个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代表性面貌或者转变。为什么贺岁影视剧会受到观众的追捧、其热度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在于贺岁剧在现阶段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它内含的文化寓意符合民众的意识需求,与大众文化形成了水融的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市民文化孕育成一个广阔的温床;再加上日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人们对日常化的幸福抱有了更多的期待与憧憬,渴望能够在虚拟的影像中完成一种接近自身生活领域的情感体验。因此,贺岁影视剧的大行其道便有了存在的理由。

事实上,贺岁影视剧在现代社会的疆域中,充当着一个“文化符号”的角色。所谓文化符号,即某个事物的表象与内涵已经积聚成一种表意式的存在,可以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某个侧面,并独立地与文化环境之间产生交互性的作用。贺岁影视剧发挥着文化符号的表意功能,其本身含有的文化内涵是对现实要素的艺术化延伸。这种表意不仅仅是对现实环境的再次反映,也能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现代文化社会,对民众意识和思想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深入到贺岁影视剧的文化表意层面去分析其内涵,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二、具体文化内涵分析

单论贺岁影视剧的内涵是什么,难以作出准确的、详实的回答。因为近些年来贺岁剧花样百出、形态各异,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的“贺岁剧热”。每到年关将至,大银幕和电视剧场都会掀起贺岁剧的浪潮,影视作品之间竞争激烈、竞相争夺着观众的眼球。虽然景象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些贺岁影视剧有着文化层面上的共通之处,即在文化诉求和精神形态上的共同立足点。贺岁影视剧的这种共同的基点与指向,正是它们的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应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市民文化达成依附关系,将影视剧标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独特的发展环境,需要一种想贴合的影视形态来加以反映、满足。贺岁影视剧正是基于这一文化环境下,契合了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他们的心理期待、情感想象达成了“供给――需求”关系。大众的爱好是影视剧孜孜追求的标准,惯以为常的戏剧标尺必须要在大众爱好的标准下予以改良、变更。例如说,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喜庆节日,人们的情绪是欢乐的、充满希望的。所以贺岁剧基本以喜剧为主,或者最好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以贴近传统佳节的情感氛围。再比如说,民众对于和自身生活经验相关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往往会报以热情,并容易激发起同感。因此当前很多的贺岁影视剧都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将主角设定为普通民众,从生活化的场景中塑造可观性强的戏剧故事。这便是大众生活与影视剧创作的一种结合,是贺岁影视剧主动接近民众生活、获取关注度的表现。

其二,在纯文化与娱乐之间找寻平衡点,充当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文化娱乐商品。在现代社会,精英阶层所共享的纯文化传播有着一定的难度,大众在接受纯文化时往往被抱有抵触的心理。而单纯给予观感享受、毫无文化价值的纯娱乐,也难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长期立足,容易遭受主流群体的抵制和抨击。影视作品不应当是纯文化或者纯娱乐的,否则很难得到大众文化接受群体的认可。比如“冯氏贺岁片”的台词一般都非常诙谐,但并不是“低级趣味”,而是包含有深意的,可谓是一种有厚度的幽默。贺岁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商品,担负着盈利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贺岁剧就必须在纯文化和纯娱乐之间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完成经济上的回馈,也能够有助于主流价值文化的构建。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贺岁影视剧需要在主题拟定、影像制作、策划宣传等各个环节加以整合,找寻到一个受众易于接受、能够体现自身文化价值的路径。

其三,在“速食主义”与精神产品之间徘徊,发散出彰显、暗喻、渲染等内在含义。都市文化的盛行带来了“速食主义”的出现,不少文化产品仅仅被当做是一次性消费品,一经“使用”后便失去了价值。在一年之中,贺岁档期很短暂,打着“贺岁”头衔的影视作品如果不能体现出可延续的精神价值,则很容易沦为一次性消费的“速食产品”。因此,贺岁影视剧不仅要让大众乐于消费,还要彰显出精神产品功能,以丰富自身的文化指向意图。不少影视作品都在尝试着将“可观性”与文化深度相结合,既要追求画面、情节足够好看,也会在作品的主题、台词中裹上“意义”的外衣。比如《手机》致力于用新兴的通讯工具去反映现代人的情感变异;电视剧《梦想成真》探讨了人、房子、梦想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做了一次现实化的注解;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被认为是“暗喻丛生”,引得众人纷纷解读台词背后的深意、电影主题的真正用意……贺岁影视剧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既是创作群体意识的一次展现,也是文化产品与现实文化环境之间的某种“对话”。

总之,贺岁影视剧充斥于银屏之上,有其深刻的存在理由与表现优势。影视文化产品的创作,离不开大众这些“衣食父母”,也脱离不了与现实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大众文化的影像化、艺术化反映,犹如一个时代的“标本”。贺岁影视剧若想要摆脱单一娱乐消费品的狭隘束缚,延伸出更加多元、全面的文化含义,显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燕.贺岁电影:创意、现实与流行文化[J].电影文学.2009(5)

[2]刘振东 张万兴.冯小刚贺岁电影创作的文化基础[J].电影文学.2009(2)

[3]罗西亚.文化产业的贺岁印象[J].文化月刊.2010(3)

第3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关键词:贺岁片;电影;票房;市场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73-03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蛋糕的越做越大,加上中国“年”文化消费心态的重叠,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电影艺术中就多了一个成功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电影。贺岁电影能使较好的艺术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性屡屡成功,使得其存在的档期成为中国目前而言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档期,受人追捧。电影做为艺术种类中最依赖商业的一种形式之一,很多时候票房定义了电影的成功性。而在中国贺岁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一次次刷新票房记录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发现贺岁片越来越不像贺岁片了。虽然商家的营销花招不少,贺岁片也日趋繁荣,但很多时候观众“年年看贺岁,岁岁骂不停”,总觉得现今部分的贺岁片已经与人们心中定义的贺岁类型、期盼的质量相去甚远。现今中国的贺岁电影出了什么问题呢?

一、源起——贺岁片的起步与发展

现今中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从十几年前的年进账几千万到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而在这香喷喷的市场经济新型产业蛋糕中,最诱人的就属业内认可的“贺岁市场”。讲到贺岁要与中国“年”文化所挂钩。“岁”指的是新年,贺岁档一般指的是从12月一直到次年的2月,中间横跨了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等多个重要节庆日。这段日子里,作为传统农业国家整个社会进入了休整期,人们以各种团聚欢乐的方式,期盼美好的一年,而娱乐的方式常有看戏的传统。当然以前是在戏台上,现今是在银幕中。“贺岁片”概念最早是由香港传入内地的。当时香港一方面模仿美国的商业操作,即选择在特定的档期推出特定电影;一方面结合原梨园行当的传统,即每到年末那些大小名角们聚在一起演出以答谢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因此在适应节庆期间大众求乐、求喜庆、求放松的心理需求进而推生了“贺岁片”电影。在80年代贺岁片刚盛行时,每到岁末都会拍几部大多以“恭喜发财”、“大富大贵”、“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来命名,内容也基本是大团圆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家有喜事》等影片献给观众。而内地是从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始,大陆的“贺岁片”才进入元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陆贺岁片的市场营销和票房一军突起,带领了中国电影走出困境,完善体制,走向繁荣。

二、喜忧参半——贺岁片的现今状态

“贺岁片”在十几年历程中,虽有不断的探索创新,观众的票房认可,但目前却渐渐偏离了以往的轨道,整体状态让人喜忧参半。

1.喜——档期明确、品牌完善、票房飙升。回望这十几年,当时国产“贺岁片”是以中国电影市场的“救世主”身份登场的。在90年代由于在文化市场开放后,国际上成熟的传媒巨头电影大片占据市场及国内盗版影像制品的泛滥,人们进入影院消费的习惯渐渐缺失,电影产业前途一片黯淡。而当1995年后成龙的贺岁电影让人们重新回影院看电影有了兴趣,在随后冯小刚导演的精彩贺岁片地刺激下,人们对每年的贺岁档电影产生了期盼的心理。进入新世纪,由于文化、资金等多种因素培育的叠加,使得中国观众逐渐回归影院,电影产业越做越大,而中国观众也越来越认可贺岁片的形式和概念,认可了贺岁片的档期之说。过年看“贺岁片”成为华人地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新的过年习俗。贺岁片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中国的贺岁黄金档逐渐形成,并产生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果。而中国的电影导演和制片商也通过贺岁片的成功了解到档期对电影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这种新理念的形成为内地电影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品牌”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是一种口碑、一种信任、一种品位、一种格调或一种影响。品牌的力量在文化类消费中尤其具有叠加效应。而电影品牌意味着观众的信赖和期待,意味着观众会进行持续性的消费。“冯小刚”这个品牌可以说是贺岁片品牌的代表。冯氏品牌元素中那种独具魅力、诙谐幽默的语言,后现代性的通俗,略有些荒诞类似自我调侃的喜剧类型贺岁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冯小刚秉承着自己对特殊档期的了解,持续打造“贺岁片”的精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等,品牌的力量是强大的,冯氏品牌不仅引领了中国大陆贺岁片创作的辉煌,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打下基石。票房一直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如火如荼的国产贺岁片接连打破的票房记录,不仅演绎了多部“票房神话”,更让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借着贺岁片纷纷加入“票房亿元俱乐部”,每年贺岁片市场的数十亿进账更是昭著这个“掘金地”的炙手可热。

2.悲——档期滥用、质量粗糙、鱼龙混杂。随着贺岁片的火热,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贺岁档是个吉利的有票房的时期,纷纷不管档期的特性及需求,不顾自己作品是否与档期相符合,都想通过这个时段推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些打着“贺岁”文化标签的电影,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不分青红皂白不去考虑民俗性、节庆群众心理等的潜在规律,不管是什么内容的片子宣传上都贴上“贺岁”的牌子,对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贺岁品牌带来了极其不好的影响。看贺岁片作为现今人们的娱乐方式之一,从源头上来说是秉承着春节文化的传统习惯的,在新年伊始希望从电影中得到一点快乐和笑声,为新一年带来更多的憧憬,感受更多的暖意和温情,这是大众的一种心理期待,是节庆时期的一种归属心理。而纵观近些年那些获得高票房和高口碑的贺岁电影,无不是尽可能满足受众的这些需求的,冯小刚贺岁片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成功的秘诀也尽在于此。现在的贺岁片市场看似繁荣,其实由于定位和目标不明、监管体制不完善,整体发展偏离以往轨道,甚至是鱼龙混杂有些畸形的市场。像在2011年的贺岁片市场,不管是类似于《越光宝盒》般拼凑,胡编乱造,笑料俗套的拼凑片,无论是投入大成本制作的如《让子弹飞》,还是打老品牌冯氏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还是与贺岁完全不搭调的《午夜心跳》等恐怖片,都执“贺岁”大旗在陆续赶场,使得岁末年初的电影院内“硝烟弥漫”。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背后,无疑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及繁荣之外的隐忧。

三、贺岁片创作的空壳化悲剧

过于激进的商业化结果导致近年贺岁电影文化内涵的空壳化。导致很多情况下电影视觉份量大于电影文化份量,电影的明星化大于电影的故事台词。很多观众是看前很想看,看后不耐看。不难看到,贺岁电影正逐渐让电影艺术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的资本化、利润化,无形中让“中国电影”渐渐与生活现实没有关系,渐渐脱离了艺术的范畴,沦入一个怪相。虽然电影有部分是逃离生活种种艰辛的功能和特性,但人们更愿意通过影像关注人的生活,通过影像树立社会道德正确的导向,负起思维引导的责任,维护起码的人道和正义,这也历来是中国电影艺术家们所倡导的。然而在现今的贺岁片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电影媚俗大众,缺乏信仰和价值立场。这种精神的萎靡和艺术的缺失,具体在电影中的表现就是凌乱的故事结构,随意穿插的叙述方式,华丽视觉特效的刺激和流行符号的不断闪现,使人们获得感官的满足,但内容上的缺陷却也让人看完以后没有任何回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快餐”,看似美味却毫无营养可言。如2009年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种只在乎商品包装的华丽不在乎商品的质量提升,只在乎叫卖不在乎内容的低幼的电影创作空洞化、空壳化,发展下去是把电影艺术蜕变为裸的商品。正视电影创作的本质——剧作,把握社会脉搏和人们关注的主题,还以对艺术和生活的真诚,真正反映的“真、善、美”才能得到并赢得观众的真诚喝彩。

如今,电影正在进入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一个多媒体竞争的时代。中国电影面临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时期。当中国电影正在逐渐地走向世界的同时,贺岁片从它诞生之日开始一次次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无数次惊喜。如今这个强势的类型电影,炙手可热的电影黄金档期也正在被荣誉所包围,被“顽疾”所困扰。在现今,中国电影人应该清醒的面对这些,合理的利用机遇与挑战,完善现今的制度,充分考虑人们的观影需求并以之提高,适应文化的新要求,以市场的经济规律运作,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有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更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提示和享受,为大众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黄钟军.贺岁片创作与受众心理需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99-102.

[2]吴文杰.国产贺岁片营销十年[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杜海燕.从接受角度看冯小刚贺岁电影特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刘海静.中国贺岁片的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饶曙光.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0-69.

[6]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史可扬.中国电影境况的时间性分析[J].艺术百家,2010,(5):53-56.

第4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一 开 场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中午好!

秋高气爽,金菊飘香,喜气洋洋,天降吉祥!在这天高云淡的深秋里,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意,带着微笑,带着祝福,欢聚在这里,参加 小朋友的10岁生日宴会。首先,我们代表小寿星的父母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祝愿 小朋友生日快乐!茁壮成长!

二 小寿星登场

接下来有请我们今天的主角-- 小朋友闪亮登场!各位来宾,向我们走来的正是 小朋友,作为主持,我希望大家真心回答我一个问题:咱们的小寿星今天帅不帅!

三 父母致答谢词

十年前的今天,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 的父母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而今, 小 已从当初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今天英俊帅气的翩翩少年!这期间,所给予的希望,所付出的辛劳,所享受的幸福,所承担的责任,都是沉淀在父母心中最美好得期愿。此时此刻,我想他们一定百感交集!下面,就请小寿星的父亲 先生为小寿星 致生日贺词。掌声有请!

四 小寿星讲话

敦敦意,拳拳心,一番真诚的话语震动了我们心弦。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我们的小 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同学不仅乖巧听话,孝敬长辈,而且还是一名品学兼优,发展全面的好学生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的小寿星来说一说心中的感想。

五 同学代表致贺词

带着真挚的情谊和深深的祝福,今天小寿星的同学也来了不少,下面有请同学代表致贺词。

六 许愿分享生日蛋糕

十全十美是赞美人生中的美满,而十岁是人生第一次的美满。这正是充满着无限的童真,也是梦想与宠爱交替的年龄!接下来请小寿星和父母一起点燃象征你人生第一个美满的生日腊烛!

第5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关键词】马年 《马诗》 赏析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第6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关键词] 贺岁电影; 多样化;大众化;美学

近年来内地的贺岁电影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影片越来越多、档期越来越长。贺岁电影成了不可或缺的“年夜饭”之一。以往的贺岁影片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迎合了观众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寻求“心理假日”的心理放松需求。而近年来的贺岁电影表现出美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可谓雅俗共赏,形态多样,追求叫好又叫座。本文以2009~2011年的贺岁电影为基点,分析贺岁电影的美学追求及其对电影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启示。

一、贺岁电影的多样化追求

我们看到,近年来的贺岁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009年的贺岁电影不仅影片数量多、色彩也丰富多样。在导演风格和演员阵容方面,均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陈凯歌的《梅兰芳》,汇集了内地和香港的知名演员,不仅演员队伍阵容强大,而且影片温婉内敛,可以说是一部艺术感极佳的影片,“毫无疑问达到了中国电影制作的高水准”(《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语);吴宇森的《赤壁(下)》不仅有梁朝伟、张丰毅、赵微等影视界的知名演员,而且名模林志玲的加盟,也为这部具有史诗规模的大片增添了不同的韵味。票房突破了3亿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观众的认可度。而《赤壁(下)》相对于其上集更娱乐,如刘备除了继续走“亲民路线”,在大战前喜欢“临阵脱逃”外,还率领弟兄们包起了汤圆。温婉内敛与庄谐兼备,满足了不同口味的观众需求。而《游龙戏凤》《家有喜事2009》《桃花运》三部影片,喜剧风格贯穿始终,为春节的电影市场带来了轻松愉快的喜庆气氛。尤其是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更可谓鹤立鸡群。该片不仅“群星闪烁”,而且,在内容上融进了光怪陆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人生百态;形式上也达到了喜剧与雅剧等多种元素共存并交融的局面。由此成为2009年贺岁电影多样化追求的集大成者。

2010年的贺岁电影则以量取胜,百家争鸣,各具特色。据统计,从2009年11月开始到2010年2月,不仅贺岁档期超长――有媒体称之为“贺岁季”,贺岁影片数量也超┒唷―《熊猫大侠》《花木兰》《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孔子》等先后有50余部贺岁电影轮番登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贺岁电影潮。这里不仅有喜剧片、动作片、还有黑色幽默片,甚至还有科幻爱情片。可谓调动了所有能吸引观念眼球的元素在贺岁档期拼杀。其中,胡玫导演的《孔子》堪称大制作,不仅题材厚重,端庄大气,还在情感戏上下足了工夫。而周润发的加盟和王菲演唱的主题曲,更使这部影片成为本年度贺岁电影的一个看点。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混搭武林外传与二人转的喜剧元素,让观众见识了张艺谋风格的另一面,令人耳目一新。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贺岁电影当是由陈德森导演的《十月围城》。影片除了甄子丹等“群星荟萃”的演员阵容吸引人的眼球外,还弱化了动作电影的粗犷,以精于细节和质感取胜,更为耐看。影片上映仅10天就获得了208亿票房,并以片中19人获得金像奖提名而创下金像奖之最。

2011年的贺岁电影更为丰富多彩,既有大喜也有大悲,既有纯情也有乱炖。同时,各路争锋愈加白热化,50多部影片先后上映。有人形容2011年的贺岁电影是“你未唱罢,我就登场”。而媒体的“2011必看五部国产贺岁大片推荐!”(《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新少林寺》《大笑江湖》)早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其中最能代表本年贺岁电影多样化追求的要数朱延平《大笑江湖》的乱炖了。宁财神的编剧加上赵家班的表演,集聚了众多的喜剧元素,让贺岁档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笑语欢声。紧随其后的《赵氏孤儿》又用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给贺岁片添加了新的口味,引发了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其他的像恐怖片《午夜心跳》、文艺片《魔术外传》、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3》、动作片《新少林寺》等也有相当的观众群。而姜文新作《让子弹飞》还没有上映时就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期待。关于此影片的多样性,有人在博客中评价:“对于想看热闹的观众,这部片子有笑料、有打斗、有正义、有名角、有演技;对于电影艺术爱好者,这部片子也不失姜文一贯追求的制作精良、技法求新;对于想看到一些‘意义’的人,这部片子仍不缺政治隐喻和价值观。”可以说,此片反映了2011年贺岁电影的整体追求。除大制作外,中小影片也加入了群雄逐鹿的阵营,使得本年的贺岁电影色彩更加绚丽,市场更加热闹。让观众都能找到各自喜欢的影片类型,也让喜欢不断变换口味的观众需求得以满足。

二、贺岁电影的大众化追求

近年来有影响的贺岁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下大力气、大制作、大宣传,进而赢得高票房。其手段是“借助高科技提升的视觉冲击力,在场景、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唯美主义的形式感,明星的组合使用,对武侠动作电影美学的继承与开掘等,都显示出商业电影的基本品质”[1]。这虽然是就主流电影的大众化追求而言的,但从贺岁电影美学追求的角度来说,此说法或许更为确切。寻求快乐、放松,是观众春节前后的普遍心态,贺岁电影便迎合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尽管很多观众“年年看贺岁、岁岁骂不停”,但门类齐全的贺岁电影却总能找到与观众需求相应的契合点,从而使贺岁电影市场越来越红火。十多年来,贺岁电影票房纪录年年被刷新,这无疑从观众层面反映了大众对贺岁电影的认可和青睐。

我们看到贺岁电影在通过各种手段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以获得大众的共鸣。在2011年的贺岁电影中,陈凯歌为了让《赵氏孤儿》适合当代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而将程婴的贵族门客身份改为江湖郎中。同时,在故事情节上,又将其处理为无意间卷入冲突中的小人物。正是这“无意”和“小人物”,让英雄重新回归了大众。而且影片为了让每个观众都找到认同点,还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动机变化过程,并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程婴变成一个更能被当代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普通小人物。可以说,拉近电影中人物与大众的身份和心理距离,让普通民众从“小人物”身上获得心理认同,已成为电影大众化追求的一种主要表现。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则将视线瞄向了当代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借助2008年创造奇迹的班底及王朔独特的语言风格,再加上因《潜伏》而大红大紫的孙红雷、姚晨的加盟,继续抒写着冯氏电影的大众情怀。对于此片有如下恰当的评价:“冯氏电影(《夜宴》除外)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环境;反映了在社会环境中大众生存的状态;反映了世态炎凉,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批判,不是不阴不阳的说三道四,不是消极、负面的揭露,而是怀有美好的愿望,展示人性的关怀和温情。冯小刚电影票房的成功,不是简单的商业大片的营销成功。我认为,冯小刚电影成功的核心是其大众普遍认同感,即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感,对人物情感的认同感。”[2]

当我们谈贺岁电影的大众化追求时,不能不谈及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虽然影片自上映以来各方评价毁誉参半,但作为一个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导演,张艺谋利用电影对二人转艺术和小沈阳等演员的表演艺术进行的大胆尝试,这是对大众艺术的尊重和弘扬,在贺岁电影的大众化追求中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积极探索精神。

三、贺岁电影美学追求的启示

综观近年来的贺岁电影,在大众化和多样化追求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承担特定档期内的娱乐宣泄功能,与大众的鉴赏模式和艺术趣味形成共谋,更在于与当下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达成深度的契合,满足大众关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及幸福感的文化需求。”应该说,这也是近年来贺岁电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呈现超常发展局面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容否认,贺岁电影在其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贺岁电影缺少对当下民众的关注。虽然贺岁电影在追求大众化的过程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对大众的关怀,但其视点主要不是放在当代,而在仅有的几部当代题材的电影中,也是集中于城市白领而缺乏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广大民众的关心和关注。其实,电影最大的观众群还是最广大的普通民众,这才是贺岁电影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肥沃土壤。

其次,当前电影票价过高。我们看到与大投入、大制作相联系的是高票价的问题。既然是为大众的电影,就应该考虑大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消费能力。其实这是目前电影制作人无法摆脱的经济利益的问题。贺岁电影之所以扎堆,便是一种证明。笔者认为,对民众消费能力的关注弱于对电影自身能否满足大众需求的关注,不能不说是贺岁电影的一种短视行为。若研究参考一下瑞士等国家电影的低票价现状,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再次,为贺岁而贺岁的问题。既然电影是属于大众的,对最广大群众平凡的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才应该是电影人的追求。而很多电影人的浮躁情绪构成了这一追求的障碍,他们不能沉下心来走到生活中去,不能用电影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普通的生活,当然也就不能为民众拍摄更多的日常观看的影片。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于是便出现了为贺岁而贺岁的扎堆贺岁电影现象。

第四,雅俗共赏的问题。虽然贺岁电影在追求雅俗共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这种努力与观众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一些贺岁电影为了得到高票房而不惜媚俗,甚至哗众取宠,这是对大众的不敬,也背离了电影的本质。

第五,贺岁电影审美理论功底的薄弱。这方面正如谢柏梁所说:那些最见成就的中国电影导演“所创造的影片都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或大或小的放映权和诸多的荣誉感,但是都或多或少地缺失了理论上的话语权和中国导演学派方面的审美建树感。这一时期电影理论美学大家的缺位,更是令人顿感空山鸟不语,影坛也寂寥”[3]。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包括贺岁电影在内所面临的挑战。电影美学理论上的建树高低,决定着贺岁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明天,且不可为当下贺岁电影的热闹场景所迷惑。在这一点上,贺岁电影可谓任重道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贺岁电影已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一块最大的蛋糕。如今中国电影人所要做的是,尽快从贺岁电影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陶醉中走出来,牢记使命,加强美学理论追求,制作出更多雅俗共赏的好影片,把贺岁电影这块蛋糕做得既经济又实惠,既好看又好吃,以回报广大民众对贺岁电影的关爱。

[参考文献]

[1] 胡克.走向大众化的主流电影[J].当代电影,2008(01).

[2] 钟蕾.市场竞争环境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思迹J].媒介研究,2010(01).

第7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提纲开场白、致欢迎词请寿星上台入席(林老师一起上台)特快专递送上花篮(读儿子的祝贺词)孙女献花、拜寿、送红包露露小姐发言林老师致答谢词介绍各位宾客专递一束鲜花蒋洪霖发言手机短信、贺卡祝贺推出生日蛋糕心心相印品尝绍兴老酒请刘海粟的弟子袁拿恩上台作画请抬拳道高手王双忠先生上台表演胡铁生先生的弟子许兆铭先生表演写字周小燕教授的弟子戚维铭唱一首歌上海说唱长鼓舞

尊敬的各位佳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中午好现在我隆重地宣布,张勤老师60岁生日庆典正式开始,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张老师90夫妇一起上台入座(此时特快专递送上花篮)全家人的一片心意,紧接着张老师不到三岁的小孙女要给奶奶祝贺献花,并唱英语歌,此时此刻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人间最美的天伦之乐图我们张老师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是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共产党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340个春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的人才,几年前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由于学校的工作需要,张老师仍然被挽留,继续工作,发挥余热,一边还利用休息天做家教。在张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我们露露小姐在今年夏天考上了上海市重点浦东建平中学,今天露露小姐为感老师的教育培养,特地为老师送来生日的祝福和生日的礼物,掌声有请露露小姐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张老师的爱人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原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市公安局副局级巡视员、二级警监林德辉给大家致答谢词,林老师一家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和捧场,他们为有这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寿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现在我们先用掌声送林老师和张老师入席。同时,请我们大家把杯中的酒倒满,大家共同举杯,祝张老师生日快乐,合家欢乐,美满幸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干杯,祝大家吃好唱好玩好,下面的内容更精彩介绍所有各位来宾完毕,特快专递送来一束鲜花,张仲华先生(学生代表)朋友们带来了吉祥喜庆,带来了祝福和真诚,带来了纯真的友谊和金子般的心声,接下来要请出的是张老师执教以来的第一批毕业生72届的学生代表蒋洪霖先生。他在杨浦自来水厂行政科工作,从毕业到现在已经有33个年头了。今天蒋先生得知老师生日,特地前来祝寿。张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今天许多学生得知老师生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前来祝贺,但通过手机短信、特快专递、电话通信网上发信等多种形式为老师祝贺。贺电贺卡鲜花短信象雪花一样飞向这里,现在我们整理了几段。请我们的张雪珍女士为大家念:1)2)3)4)美好的时光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的度过。朋友们,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现在请张老师的家人推出象征着60年辉煌灿烂的生日蛋糕,让大家为张老师送上共同的祝愿,一祝张老师福如东海,二祝张老师寿比南山,三祝身体健康,四祝永驻春风,五祝吉祥如意,六祝家业茂盛,七祝福随心愿,八祝财源广进,九祝幸福长久,十祝福寿安康。一年一度春风过,一杯一盏敬寿星,年年今日总铭心,岁岁永记相聚情。现在请灯光师暂时熄灭主灯,请音响师送上祝寿的乐曲,请张老师的儿女们点燃象征60年辉煌灿烂的火炬,让我们共同唱出生日的赞歌。辉煌灿烂的烛光已经点燃,光芒四射,光彩照人,请张老师及家人面对圣火双手合什,默默许下一个美好的祝愿,然后大家一起吹熄生日蜡烛。象征60年辉煌灿烂的烛光将永远留在儿女的心中,让我们再次祝愿张老师生日快乐,合家欢乐,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生日庆典已经进入了高潮,接下来的内容更新颖更别具一格,也特别有意义。林老师、张老师夫妻恩爱,相互扶持几十年,今天是张老师6岁生日,请两位老师在这里留下永恒的心心相印的纪念,请送上心心相印册。接下来请服务员把两位老师保存了20年的绍兴老酒送上,请大家品尝家乡的美酒。下面我们要请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的弟子袁拿恩先生上台现场作画。接着请朋友欣赏跆拳道高手王双忠先生为我们表演一段真功夫。下面友请原轻工局局长、著名书画家胡铁生先生的弟子许兆铭先生上台现场表演书法。接着请出林老师的同事、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周小燕的弟子戚维铭先生为大家献上一曲,掌声响起。上海说唱长鼓舞沪剧介绍电子相册..一次60大寿策划案例飞雪

第8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我们注意到,在电影院里看好莱坞大片的观众中,语言已经不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障碍,那么,西方电影文化的看点在哪儿呢?能把观众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带入电影院的本土影片又有多少呢?对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在新年的时候,贺岁片总是一个兴味盎然的话题。

一、年俗的演变与电影之时代精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本土电影面临着好莱坞电影的强烈冲击,一开始,大家认为引进的分账大片会把本土电影逼入绝境,但情况并没像预想的那样发生,就像入世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一样,中国电影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贺岁片就是其中的主要形式。

能否把握时代精神,不仅是衡量政治家素质的标准,而且也成为一个导演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时代精神就像气候一样,总是不断变化,只有引领时尚的人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冯小刚便是其中的翘楚,他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市民欲望的准确体认,对与此相关电影设计的构想,都能恰到好处地迎合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普通大众的审美品位。因此,可以说冯小刚的电影是对准城市、感悟城市、表现城市的,都市镜像是冯小刚电影的鲜明标志。

科技改变生活,在过年这件事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二十多年前,一家人聚拢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听着蒋大为永不衰老的声音,我们很满足地认为这就是过年。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娱乐项目,比如短信拜年成为时尚,代替了互相串门拜年的传统,春晚也不再是不容错过的节目,贺岁片成为一种新的年俗。在被金钱异化的过年氛围中。贺岁片给所有人带来平等的快乐,让人们的同乐共享的永恒怀旧情结,在观赏电影的片刻愉悦中得到满足,让人在科技的冷漠中找到一点过年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贺岁片尤其难能可贵。在某些时候,我们在春节之前,就十分关注该年的贺岁电影的相关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贺岁片已经成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年俗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贺岁片随着中国人过节习俗的变化而转变,导演在新年来临之前,便努力倾听,感受到空气中新年气氛的细微变化。贺岁片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成为广大观众惦记的“精神年货”,成为新世纪年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众接受贺岁片,就像观众放弃春晚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贺岁片概念的最初形成,源于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分账大片。1993年,大陆第一次引进好莱坞十部大片,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小。1995年1月引进唐季礼导演的成龙贺岁大片《红番区》首开其例,不过,贺岁系列电影的大发展却在三年之后了。大陆的贺岁片的拍摄,以1997年《编辑部的故事》之续集为发端,这部影片开拍之初衷就是为了在新年放映的,片尾全体演员的团拜,显然也是受香港贺岁片之影响,但剧情俗套导致了这部作品未能成为贺岁片的第一块丰碑。但就在同一年,张艺谋低成本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却取得了巨大成功,技压当年进口的好莱坞大片。受此启发,冯小刚吸取了1997年这两部取得成功的作品的成功经验,从《编辑部的故事》之续集总结出贺岁电影这个卖点,从《有话好好说》看到都市轻喜剧的上升趋势,结合这两者,在随后的一年中推出了《甲方乙方》。

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以贺岁片冠名的影片是1997年年底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凭借3000万元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就连冯小刚本人也颇感意外,但从此,冯氏贺岁系列电影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实际上,直到1998年年底,借着国庆五十周年的名义,虽然有《宝莲灯》、《中国19497)、《国歌》、《黄河绝恋》、《我的1919》、《横空出世》等七部之多的影片逐鹿贺岁片市场,但观众对“贺岁片”这个名词甚至都还不是很熟悉,对影片扎堆新年也心存疑惑,这就是当时的民众心态。从此,在头年年末到新年之初放映的影片都归入贺岁片的行列了。1999年是贺岁片的战国时代,冯小刚描写当时青年出国热潮的《不见不散》,票房4000万元,与《好汉三条半》、《没事偷着乐》、 《男妇女主任》、《春风得意梅陇镇》、《百万》、《兔爷儿》、《阎家滩》等其他贺岁片,再加上《尖峰时刻》、《拯救大兵瑞恩》等好莱坞大片,共同逐鹿贺岁片市场;2000年,冯小刚拍摄了《没完没了》,取得了高票房2600万元-2001年,冯小刚放弃了贺岁档,拍摄了家庭《一声叹息》,该年的贺岁片有《考试一家亲》、《防守反击》、《大惊小怪》、《美丽的家》等,但缺少了冯小刚的新年电影市场显得格外落寞,2002年,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挽回了之前冯小刚非贺岁片《一声叹息》的颓势,打败了《绝对情感》,《花眼》、《一见钟情》、《我爱北京》、《致命的一击》、《股啊,股》、《天下无双》等; 2003年冯小刚《手机》取得了5600万元票房,战绩不俗; 2004年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票房1.1亿元,表现也不错; 2006年对冯小刚是特别的一年,《夜宴》在该年的9月上映,业界对于《夜宴》超越《十面埋伏》、《英雄》、《无极》的视觉制作效果赞誉有加,但观众对于其陈腐的剧情嗤之以鼻,一时间,1.4亿元的票房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冯小刚虽然偏离了他一直所倡导的平民路线,但这一次并未用他一手打造的贺岁片品牌来冒险,基于对跟风带来的失败经验,冯小刚显然作了深刻反思,在原有平民路线上有了新突破,这就是《集结号》;2007年,张建亚导演的贺岁片《爱情呼叫转移》,秉持“快乐至上”的原则,但执行得似乎并不彻底,2008年年初,冯小刚《集结号》的票房上映七天即过亿元大关,与另一部贺岁片《投名状》并驾齐驱,一炮两响,打败了《棒子老虎鸡》、《大电影2》、《蓝莓之夜》、《长江七号》、《大灌篮》,特别是周星驰三年的心血之作《长江七号》,也未能抵御前两部大片的强烈冲击,笔者认为,可能是时间拖得太久的原因,已经失去了时效性。

贺岁片与传统相声的发展其实有诸多相似之处,春节联欢晚会年年有相声,但每年的相声都让人捏一把汗,一年比一年无趣,在这个时候,郭德纲脱颖而出,使全国人民又开始喜欢相声了,居然凭一己之力挽救了一个行业。冯小刚和郭德纲一样,均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各自的杰作中不断打开一个个包袱,引人进入他们创造的传奇故事。

第9篇:十二岁生日贺词范文

关键词: 刘辰翁;须溪词;寿词

词有应歌向应社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南宋,文人结社以词酬唱之风盛行,与之对应的是写词祝寿之风愈炽,许昂霄说:“南渡以后,最多介寿之词”[1]些理学家和辛派词人纷纷介入,张孝祥存寿词20余首,辛弃疾40余首,刘克庄70余首。理学家魏了翁,存词189 首,寿词101首,堪称寿词专业作家。尚清空骚雅的词人姜夔、吴文英等也皆有所作。透过寿词这一特殊文学视角,可拓展对当时丰富世态和文人心理的了解,因此不可忽视对寿词的研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词人和学者,字孟会,号须溪,庐陵(江西吉安)人。刘辰翁诗、词、文、论皆知名于当时,就词而言,传世有《须溪词》三卷,存词353首,在两宋词人中,居辛、苏之后列第三位。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2]将须溪词与苏辛词进行联系,是较早将其归入苏辛词派的评述。厉鹗《论词绝句三十首》中用“送春苦调刘须溪”来概括须溪词的特点。缪钺先生在《灵谿词说》中将刘辰翁与其他宋末词人作了比较,认为其词的特点是“用中锋重笔,通首情意贯彻”[3]。近几年来,《须溪词》的研究大多在节令、送春的范围内沿袭旧说,其实,刘辰翁的寿词也应加以关注,其寿词风格独特,记录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时代风貌与个人思想的信息。

刘辰翁所存寿词数量较多,《须溪词》中,直接标明为寿词的有62首;另有与祝寿相关的唱和词30首,如《水调歌头·谢和溪园来寿》、《江城子·和默轩初渡韵》等等;另外,至少还有2首,题序中没有说明是祝寿的词,但内容与祝寿有关,一首《临江仙·贺默轩》中写道“长生第一是风僧,额前书八十,能说又能行”,另一首《水调歌头·陈平章即席赋》中写道“举杯奉公寿,天意厚苍生”,可推知为寿词。由此,可视作寿词的有94首,已超过刘辰翁存词量的四分之一。

寿词有如节令词,本在特定时间、特殊场合所作,也有自己特别的用途。由此寿词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多描述性的语言,多功名、富贵、长生等颂辞,用以增添贺寿的喜庆气氛。刘辰翁也有这样的词作,如《临江仙·代贺丞相两国夫人生日并序》:

(甲子之秋,九月吉日,大丞相国公寿母两国太夫人初度,谨上小词,用献为王母三千年之曲。)

丞相衮衣朝戏彩,年年庆事如新。尊前一笑共儿孙。人间传寿酒,天上送麒麟。缥缈祥烟连北阙,天颜有喜生春。蓬莱清浅海光平。今年初甲子,重试碧桃根。

这属于不得不作的寿词,其中句句都是老者爱听的吉祥话,这样的词作显然不能从文学角度去评定它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功用上,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审视它的存在。甲子年即景定五年(1264),丞相即贾似道,两国夫人即贾似道母秦齐两国夫人。刘辰翁景定三年(1262)参加进士试,曾于廷对时以“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竟可怜”[4]忤贾似道。两年后,刘辰翁又作词为贾似道母贺寿,让人不可思议。其实景定五年,刘辰翁正应江万里之邀入福建转运司幕,人在官场,题书“代贺”即此词乃代江万里贺寿,本是官场应酬,非有意奉谀贾似道,但可现写词贺寿已成当时官场的礼仪。

官场如此,民间以词祝寿之风亦盛。刘辰翁有一首《青玉案·寿老登八十岁,戊午六月十七日》

里中上大人谁大。人上大、仁难作。八十六翁闲处坐。小生懒惰。近来高卧。忘却今朝贺。甲申还是连珠么。剩有老人星一个。白发朱颜堪婆娑。灵光殿火。昆明劫过。角绮园黄我。

戊午即宝祐六年(1258),刘辰翁二十七岁,是年秋刘辰翁参加乡试居魁,此词是参加乡试之前所作,“老登”,由“里中上大人”可知乃同乡高寿者,刘辰翁作寿词以贺,并对自己的怠慢特意致歉,说明尊老已成社会共识,而写词贺寿在民间也是非常普遍。

寿词在语言、用调上受到一定限制,又属不得不作,因此难有新意。张炎《词源·杂说》:“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5]况周颐论寿词也说:“寿词难得佳句,尤易入俗。”[6]寿词难以免俗,张炎转而在“雅”上做功夫,其词如《南楼令·寿同溪》:

天净雨初晴,秋清人更清。满吟窗,柳丝周情。一片香来松挂下,长听得,读书声。闲处卷黄庭,年年两鬓青。佩芳兰,不系尘缨。傍取溪边端正月,对玉兔,话长生。

语言清丽,意境闲雅,深得其所谓雅正、清空之妙。但语言的新、雅仍掩盖不了长生富贵、功名利禄之意的俗。

刘辰翁寿词的雅主要体现在意的转变。特别是宋亡之后所作寿词,亲历山河破碎使刘辰翁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其词风亦转变为清冷悽苦,并影响到寿词,此后所作寿词在情感上也往往喜中转忧,甚至是满怀伤感。如这首同样是为长者寿的《金缕曲·寿朱氏老人七十三岁》:

七十三年矣。记小人、四百四十五番甲子。看到蓬莱水清浅,休说树犹如此。但梦梦、昨非今是。一曲尊前离鸾操,抚铜仙、清泪如铅水。歌未断,我先醉。新来画得耆英似。似灞桥、风雪吟肩,水仙梅弟。里巷依稀灵光在,飞过劫灰如洗。笑少伴、乌衣馀几。老子平生何曾默,(号默轩)暮年诗、句句皆成史。个亥字,甲申起。

此词作于甲申年,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时距元兵破临安已八年,距宋亡(宋帝昺崖山蹈海)也已五年,是年春,刘辰翁携子刘将孙往临安凭吊故都。留连杭州时,写了不少诗词,“驿使不来春又老,南共北,断人肠”(《江城子·西湖感怀》)“ 天涯流落哀声在,听乌乌、不似内娇。漫身似、商人妇,泣孤舟、长夜寂寥。”(《恋绣衾·宫中吹箫》)抚今伤古,悲叹往事,这一趟临安之行说是凭吊故都,不如说是刘辰翁对故宋作心理上的诀别,因为恢复故国的希望已告彻底覆灭,所以在寿词中他亦唱出“一曲尊前离鸾操,抚铜仙、清泪如铅水。歌未断,我先醉”的亡国悲曲。

同年,刘辰翁还作寿词有《霜天晓角·寿康臞山》:“问春来未?也似辛壬癸?”两个问句沉重地压在词的开头,也压在词人的心头,完全不顾寿词必须的喜庆气氛。辛、壬、癸分指过去的辛巳、壬午、癸未三年,刘辰翁词中的春是亡宋故国的象征,恢复故国的希望已在一年一年虚度中趋于渺茫。同时,宋亡这些年,应该说不是没有春天,而是刘辰翁心中再也没有了春天应有的轻松欢愉的心情,为朋友寿时,所表达的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哀叹。但刘辰翁如此祝寿并非不合时宜,他道出的正是亡国文人的共同心思,也是寿者知己之言。这样的寿词已是自我情意的自由抒发,在宋人的寿词中,可谓独树一帜。

须溪寿词绝大多数是寿友朋之作,约70余首,以寿词唱和在须溪词中可称为一大景观。宋亡之初,刘辰翁避难归来显然是以遗民自居,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是著书,一是交游唱和。刘辰翁交游甚广,其词中涉及有名姓者80余人,寿词所及应为往来较亲近者。须溪所作寿词中屡见与槐城、巽吾、默轩等人的唱和,所交游之人,王槐城、彭元逊、朱灏等皆庐陵隐居不仕的文人,他们一起优游山水,赏花品月,敏锐地感受着宇宙、生命的变化,但这已不同于过去词人的风流雅集,他们以词吟咏共同志趣的同时,抒发亡国之悲,即使祝寿也不再互标风雅、互颂溢美之辞,孤寂、伤感成为此刻抒情的主格调。

如与抗元名士邓光荐的寿词唱和,看这首《洞仙歌·寿中甫》:

也曾海上,啖如瓜大枣。海上归来相公老。画堂深、满引明月清风,家山好、一笑尘生蓬岛。六年春易过,赢得清阴,到处持杯藉芳草。看明年此日,人在黄金台上,早整顿、乾坤事了。但细数齐年几人存,更宰相高年,几人能到。

邓光荐(1232~1303),又名剡,字中甫,号中斋。邓光荐曾随驾厓山,宋亡(1279),投海而未得死,被虏。与文天祥一同北上,二人曾唱和于金陵,有《东海集》。之后邓光荐得以放归,隐居庐陵,“六年春易过,赢得清阴,到处持杯藉芳草”,叙述邓光荐返乡幽居已六年,是年邓、刘五十三岁。邓和刘辰翁是同乡,又与刘辰翁是景定三年(1262)同科进士,即所谓“齐年”,邓与刘辰翁早有交往,邓剡作《祭须溪文》有“天地间奇诡超迈之气于是乎绝,四十五年如手如足之情于是乎诀”[7]之语,可见二人情深谊长。《须溪词》中存与邓光荐唱酬之词有17首之多,可考时间者,早自宋咸淳九年(1273), 晚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前后二十一年,多反映二人晚年的隐居交游,二人或相约山寺饮茶,或唱和缅怀故人,或醉和前朝词曲,或节令互诉衷肠。当然,这些词中也少不了要抒发“黄金台上,早整顿、乾坤事了”的豪情,和品味亡国后“细数齐年几人存”的孤独与凄苦。

刘辰翁和周天骥的交往也很不一般。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周天骥,号耐轩,南宋末年登神童科,名显一时。后任吉州知府。德祐二年(1276),元军兵临城下,他不战而降,被元朝任为吉州路总管。周天骥是降元而位高权重的地方行政官,以遗民自居的刘辰翁却有寿耐轩词四首,让人颇费思量。

刘辰翁与周天骥的父亲周应合交谊深厚。周应合,号溪园,宋时官至朝奉郎,知瑞州军事,元军至,以与帅议不合,劾去。宋亡,随子周天骥至吉州。刘辰翁与周应合有寿词唱酬三首,均调寄《水调歌头》。其一题为“谢和溪园来寿”,词首曰:“夫子惠收我,谓我古心徒”,二人师徒相称,此师乃“教我天根骑月,规我扶摇去意,餐我白芝符”之师,因此词末有云“从此须溪里,更著赤松湖”,刘辰翁自注云:“仆故居须山之阳,曰须溪山,即公行窝,故云。《东阳记》有赤松湖,云赤松子、安期生共传道于湖间也。”说明周应合常至庐陵修道,二人以神仙自居。在另一首题为“寿周溪园有序”的序中,刘辰翁提到周应合曾对其曰:“是类吾子”, “于是某得自号为小耐矣”。周天骥与刘辰翁生于同年,周天骥号耐轩当为大耐,刘自称小耐。可见二人的交往因周应合关系而有兄弟情谊。

刘辰翁是宋遗民,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入元后一直洁身自持,但他对宋士大夫入元为官的态度较宽容。还是那首《水调歌头·寿周溪园有序》,序中自称“小耐”后,词有一句“大笑北宫称弟”,刘辰翁自注:“北宫子谓西门子:吾年兄弟也,貌,兄弟也。而贵贱,父子也,毁誉父子也,爱憎,亦父子也已”,典出《列子·力命》第六,道出了虽称兄弟但自己安身立命,固守德行的坚决。除了和周天骥有唱和外,其词《水调歌头·和马观复中秋》中马观复,名煦,字得昌,号观复道人。“入元任庐州路同知,后累迁至户部尚书”[8]。其词《金缕曲·送五峰归九江》中五峰,据吴企明先生《须溪词补遗》注:“五峰,燕公楠字国材,号芝庭,又号五峰。历仕赣州同知、吉州路总管、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河南行省右丞”[9]。 邓剡也有《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摸鱼儿·寿周耐轩府尹,是岁起义仓》,可见,元初遗民与入元为官者并非视若水火,双方都尊重着对方的选择与心中的操持。

当然这种尊重也是有前提的。诗词唱和是对入元为官者文化的认同,是认可他们将理学道统在新政权中延续,因此,遗民往往以“民”的视角去审视入元为官者。刘辰翁在《金缕曲·寄番总管周耐轩生日》中称周天骥:“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喻之以范仲淹、包拯,又称其治绩:“新治足,旧民苦。”遗民的这种文化认同甚至可以扩展到对元人统治者本身,如刘辰翁对莽哈岱的态度。元丞相莽哈岱至元二十七年(1292)秋九月来治庐陵,十月死,凡四十日。二十九年,庐陵人植碑纪念莽哈岱,请刘辰翁作碑文,刘辰翁时六十一岁。《须溪集》卷七有《丞相莽哈岱美棠碑文》:“阖城士大夫,……无不相向而吊。”可见在遗民心中,对元人的民族仇恨已被对民瘼的关心取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刘辰翁的自寿词。刘辰翁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腊月二十四日。其词《百字令》中有“少微星小”一句,其自注云:“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 《鹊桥仙·自寿二首》中亦有:“轻风淡月,年年去路,谁识小年初渡”语,“小年”即腊月二十四,“初渡”语出《离骚》,生日之意。刘辰翁的自寿词不多,严格意义上说只有3首。另有15首寿日与友朋唱和之词,两类词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前一类是写给自己的,情感上处于“自我”反省的状态,思绪往往更加冷静、直观,如这首《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是耶非、吾年如此,更痴更悔今昨。狂吟近日疏于酒,转似秋山瘦削。浑未觉。恁儿子门生,前度登高弱。情怀又恶。叹亲友中年,不堪离别,况复久零落。长生药。有分神仙难学。人生聊复行乐。百年半梦随流水,半在南枝北萼。妾命薄。但寂寞黄昏,时听城楼角。愁无可著。且取醉尊前,明朝休问,昨日已忘却。

五十岁,算是人生步入老年的界线,此时人的心态会起一些变化,何况刘辰翁的五十岁又有特殊境遇。宋亡(宋帝昺崖山蹈海)之年,刘四十八岁,是年,刘辰翁赴都昌安葬恩师江万里,第二年又寻找到江的义子江镐,后又赴都昌为江万里石山庵更名归来庵,并作《归来庵记》:“归来者,古心先生石山庵也。、……作歌者谁?先生之门人宋玉也。……记成于庚辰十二月”寄托哀思。安葬了恩师江万里,可以说完成了刘辰翁最后的心愿。离开都昌已是至元十八年,即辛巳年初,刘辰翁顺道在外访友,直至八月初游归庐陵,其《水调歌头·山水无宿约》序云:“辛巳前八月九日夜,自黄州步归。”归来时心情似较为轻松。自此归后,刘辰翁便隐居故里,与佛道中人相往来,正如《宋史翼》之《刘辰翁传》所云:“托迹方外以归”[10]

时值隆冬寿日,刘辰翁写下“是耶非、吾年如此”,仿佛在作五十年人生的总结,“更痴更悔今昨”,一句饱含了多少哀怨幽叹。如今已是“秋山瘦”,如今已是“登高弱”,更何况亲友在山河破碎中“离别”、“零落”。“梦随流水”,“愁无可著”,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呀!面对无法把握的个人命运,他又能做什么呢? “且取醉尊前,明朝休问,昨日已忘却”, 忘掉过去,不想未来,也就没有了痛苦。此词作后几天又逢除夕,刘辰翁作词《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夕》,其中犹有:“不记去年今夕梦,江东怀抱”④302,还要忘掉那魂牵梦系的复国幻想。其实,他要告别的正是那个沉浸在凄苦之中的“刘辰翁”,所以,词中还有一句“百年苦乐乘除看”,似乎他已摆脱了前日“是耶非”的纠缠,开始新的“方外”人生了。

五十岁寿日,邓光荐亦作《好事近·寿刘辰翁》词来贺寿(中有“百年方半日来多”句,可知是写于刘五十岁寿日),邓在寿词的末一句说道:“须信剑南万首,胜侯封千户”,将刘辰翁与陆游并论。刘辰翁用原调作《好事近·中斋惠念,赐词俾寿,不胜岁寒兄弟之意》表白心意:“更参末后句如何,此事未能付。”因为陆游在剑南,乃应王炎之请入幕襄理军务,正置身前线,金戈铁马面对萧萧边关,自然能写下许多激昂慷慨的诗词。此时刘辰翁已是“浑未觉。恁儿子门生,前度登高弱”,面对故国覆亡无力回天,只得送春、招魂,所以他说“前遇小桥风雪,是君诗成处”,表明自己已无写诗言志的慷慨激昂。在那首 《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夕》中他也说:“送岁可无诗”,可见刘辰翁已然客观冷静地面对现实,恢复故宋决无可能,但对刘辰翁这样一位儒士来说,哀亦莫大于心死。

参考文献:

[1]沈义父:《乐府指迷》, 蔡嵩云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78页。

[2]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1页。

[3]缪钺:《论刘辰翁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第66页。

[4]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张炎:《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沈义父: 《乐府指迷》,蔡嵩云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78页。

[7]周南瑞:《天下同文前甲集》 卷三十六。

[8]虞集:《户部尚书马公墓碑》 ,《道园学古录》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