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幼儿园教育叙事精选(九篇)

幼儿园教育叙事

第1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家长;家园合作

“幼儿园品德教育不但对幼儿个体一生品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全社会的幼儿德育具有示范、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然而,资料和现状调查表明,传统的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教,导致我国“幼儿园德育低效性问题”普遍存在。解决幼儿园德育低效性问题成为事关提高我国幼儿德育整体水平的重要课题。本人对所搜文献资料梳理以后,发现关于品德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笼统的概述,忽视家长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目前的“道德缺失”现象。所以,我通过对“幼儿园叙事品德课程”的建设来进行家长的角色探讨,从家长方面、幼儿教师方面、幼儿园管理者方面着手,了解目前家长的角色定位,从而比较这三种观点之间存在的差距,对家长在幼儿园品德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所谓叙事品德课程是以德育叙事的方式建构的课程,即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品德故事建构主题网络课程以为幼儿提供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课程是以故事为切入点,以品德教育为主线,以叙事的方式建构主题网络,同时以家园共育为特色,以情境教育为基本途径的幼儿园课程。

一、目前幼儿家长在家园德育建设中的缺席成因

1.幼儿园教育目标“假、大、空”,家庭教育目标现实功利

目前幼儿园教师所依据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它是“完人”的教育,是超越平民的教育。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基本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但目前幼儿园教育目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教育就像一朵浮于半空的云,飘不到宇宙成为星宿,也落不得地上生根发芽。

而幼儿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则立足于在残酷现实中获得生存的资本。家长对于幼儿的发展,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于急功近利,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片面地追求孩子知识能力的提高。纵观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教育目标,二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必然导致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缺席。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问题是说教过多,导致目标形式化、目标内容片面化。

2.家园合作中家长缺乏主动性,教师缺少引导,导致家园教育内容脱节

出现教育内容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和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要点,家长仅仅局限于孩子的知识能力、生活卫生。家长普遍关注“书面知识”,回家以后家长会帮助孩子复习,教师和家长交流的无非也就是“孩子的画怎么样?”“孩子讲故事进步了”等等。然而,教师在一天的生活中渗透给幼儿的远不止这些内容,包括情感、道德、秩序、习惯的渲染(幼儿抢凳子、推人、乱丢垃圾、抓饲养角的小鱼等事件处理)。对于一些潜在的道德规则教师在幼儿园能够给予幼儿一个正面的榜样师范,而回到家以后,家长却往往忽视这些,对于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延续、深化下去,导致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内容出现脱节,幼儿在园和在家处于两种标准之中,很难养成良好的道德观、道德行为。

3.家长言行不一,导致“道德缺失”

家长言行不一,就会缺乏榜样作用。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反映72.73%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以说教为主,14.29%的家长会在说教时辅以榜样示范,另外11.69%的家长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以讲故事、情感诱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还有1.3%的家长会任其发展。相比较笔者统计家长方面反映的数据家长在意识层面认为说教的同时要做出榜样示范的占58.52%,二者反映的数据存在44.53%的差距。所以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言行不一,不能够给幼儿一个好的榜样示范。同时,家长也缺乏教育情境,难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

二、家园合作实现幼儿德育新突破

1.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合作者,实现家园教育目标一致

达到教育目标一致的首要条件是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成为幼儿园的提供者。我认为应该“转变家长的观念”。家长蕴含的教育资源是丰厚的,转变家长观念有利于使家长成为幼儿园信息的提供者,将家长纳入到构建道德教育情境、保持教育情境、运用教育情境的合作活动中。强调在儿童、教师、家长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目标,并采用“目标”的表述方式,它的目的是实现幼儿传统的课程观认为的课程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或者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各门学科的总和,并注重“心智和身体”的“共同”发展,培养人的基本人格。柏拉图说:“心智和身体决不能一个得到训练,而另一个没有训练,两者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匹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

2.家长成为幼儿园叙事品德课程参与者,实现家园教育内容衔接

不同的目标取向下的课程内容不同。家长将幼儿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现和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有没有效果的直接标准,这必然导致家长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局限于教材书本知识,而这又是与叙事品德课程的内容选择相冲突的。叙事品德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它的课程内容是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学习经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即“根基性”,它应解决人生及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最大的特色是将家长的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中,注重通过家庭环境、家庭生活方式、家长自己的言行影响幼儿,“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全部力量和全部素质”,以培养幼儿热爱学习的精神,提高幼儿获得知识、吸收知识的能力,具备健全健康的心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于儿童来说,自己的家庭生活本身成为一种与自己生活不同的外界生活,并成为他的生活楷模”“父母必须始终注意到这一事实”。所以应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在家庭中延伸,将课程内容渗透到家庭中去,使家长成为幼儿活动的督促者、课程材料的提供者、幼儿经验的提供者、课程活动的参与者,以达到家园同步教育。

3.家长成为幼儿园叙事品德课程实施者,实现家园教育方式科学化

在叙事品德课程的实施中,幼儿教师是以故事为切入点的,采用叙事的方式,使幼儿建立道德意识,利用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诸如对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对他人的责任、诚实、公平等)。3~6岁幼儿道德认知不守恒,即同样的行为规则出现在父母身上就愿意遵守,而出现在其他人身上则不能够遵守。纵观目前家长的教育方式,普遍以传统的说教、放纵的方式进行品德灌输,或偏重于道德,或偏重于知识技能。作为幼儿服从的权威,家长的这种做法与叙事品德课程的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求不相符合,教师应帮助家长运用“叙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提高家长的道德践行能力,应引导家长将幼儿园课程内容连续的、整合的、言行一致的实施下去,以达到行为习惯化。

(1)创设一定情境。幼儿园的任务是筛选好合适的故事,帮助家长叙述、剖析、解读故事,通过对偶故事、两难问题的解决引导出一个情感主线贯穿于幼儿活动的各个领域,引起幼儿的换位思考,以使幼儿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价值,形成道德信念。家长的角色就是将幼儿园的教育情境迁移到家庭中去,具体地实施情境。

(2)榜样、道德行为习惯化。为达到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家长的实施者身份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正面榜样来进行道德的内化熏陶。家长的榜样意识应时刻铭记于心,达到榜样行为习惯化以后,才有可能给幼儿以权威正确的示范,纠正幼儿的道德认知不守恒。

(3)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在故事情境、榜样均已具备的条件下,要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以达到道德行为的习惯化。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2]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3]周勇.论道德教育的叙事方式[J].专题研究:德育叙事,2004(01).

[4]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5]陶金玲,鞠庆平.幼儿园叙事品德课程中主题故事的筛选[J].山东教育,2009(05).

[6]陶金玲.教育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教师,2012(06).

[7]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

第2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一)教育叙事研究资料来源的多样性。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这从资料收集的来源上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在收集资料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日常中平淡的教育故事也许就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周围环境、气氛、教师的行为动作也许就隐藏着个人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理论修养水平,这都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另外,教师的“教育日志”、自传或传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学生的作品和日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也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内容的情景性。

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总是在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发生,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简单地描述与记录,而是将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教育场景、背景相联系,对情景做细致描述,分析和把握处于情景中的个体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事件的,并剖析事实背后所含的意义,将其融于事实讲述之中,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度描述,才能引起叙述者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帮助教师、学生、研究者有所发展和提升,促进彼此间的互动。

(三)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对人的关注。

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者对个体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所思所想十分关注,通过搜集教育、叙述、重构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达到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理解。此外,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不仅对事件本身、事件背景做各种记录和描述,同时还对研究者自身的信息做描述。因为研究者所叙之事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生命中一种独特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可重复性。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教育叙事研究强调民主平等。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一线教师(或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会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他们叙述的内容多是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和自己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另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他们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或访谈对象,对其所述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受“教师成为研究者”观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前者,认为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不但容易观察和获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我们更倡导理论者与研究者两者共同、平等地参与研究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远离平庸。

二、教育叙事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目的是揭示学前教育教育规律、充实学前教育知识和改善学前教育实践。①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是否具有适切性?其适切性表现如下。

(一)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靠拢。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少部分人从事的活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教育工作者不具备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经验,不愿意深入到幼儿园实际中,由此导致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往往与教育实践场景脱离,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弊病。幼儿园教师与专业研究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现场,在现场中感受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而教育现场正是产生教育问题的地方。叙事研究通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现场,把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倾听一线教师叙述的产生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故事,体会他们对学前教育最为深切的感受,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建成,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丰富着学前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

(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目前,许多幼儿园已开展了许多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科研,幼儿教师从事研究应当采用什

么样的教育科研方法,广大幼儿教师却不是十分清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之所以鼓励幼儿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学前教育向前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使学前教育陷入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困境。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才最适合幼儿教师呢?一些幼儿教师对科研抱有畏惧心理,认为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可行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较合适的,行动研究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教师更容易掌握,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幼儿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因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本身具有很高价值,对故事的写作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索过程。当幼儿教师在对某一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时,会舍去大量的无关信息,然后挑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关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并把事件与背景和情境相联系,试图解释自己的认识。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有意识地、系统地探究反思能力形成了;倾诉、发泄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机会获得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让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

教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育必须回到一定的情境中,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不是被概括化、统一化。教育叙事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个体生活史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研究对象;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另一主体,教师所陈述的故事不是其主观想象的,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完整的情节、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都包含在教育叙述研究中,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给人一种亲近感。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无疑为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于倾听者和阅读者来说,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活生动情节的具体描述,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从多个侧面和纬度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实践,理解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儿童的自然成长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许多教育情景都是在没有刻意计划下发生的,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在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动。

三、结语

第3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15-0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表达性语言能力(包括看图叙事能力)是大班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和社会化的重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对幼儿的看图叙事能力进行研究。〔2〕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国外有关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研究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我国学前儿童,而国内有关幼儿看图叙事的研究并不多,一般都是在借鉴国外语言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研究。〔3〕

《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是用以评估幼儿表达性语言能力的重要工具。多彩光谱项目是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亨利・费尔德曼的非普遍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发展性研究项目。《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是多彩光谱项目中的一部分,它主要从表现性、讲述结构的特征、主题贴切性、语气的使用、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的使用、词汇水平、句子结构等八个维度考察幼儿的口语讲述能力。国内有学者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开展了对幼儿故事复述能力的研究。〔4〕本研究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通过向大班幼儿呈现无字故事图书,让幼儿进行看图讲述,从而收集他们的语言素材,并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对这些语言素材进行分析,以考察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大班的2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孩12名,男孩12名。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原有的“语气的使用”维度,增添了“叙事长度”维度。修订后的《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仍为八个维度,具体是:表现性、讲述结构的特征、主题贴切性、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的使用、词汇水平、句子结构和叙事长度。每个维度分三个等级水平,由低到高依次赋值1、2、3分,分别对应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由2名熟悉《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的研究者独立完成对每位幼儿的评分,并比较2名研究者的评分情况。对有争议的评分,经讨论后统一意见。

(三)研究过程

收集语言素材前,研究者先与幼儿进行简单交谈,待幼儿熟悉研究者后,研究者开始按标准指导语,一边向幼儿呈现图片,一边指导幼儿按顺序看图。等幼儿看懂图片意义后,研究者请幼儿看图讲故事,并进行录音。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如出现停顿现象,研究者会对其进行引导,如询问幼儿“然后呢”“还有吗”等。最后,将录音转换成文字材料作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八个维度上的总体表现见下表。

(二)看图叙事过程

1.测查情况

本研究测查的24名大班幼儿中,1名幼儿看图后不愿意讲述故事,23名幼儿在研究者的引导下能看图讲故事。其中,18名幼涸诳赐己螅不需要研究者的提示,能主动讲述故事;6名幼儿需在研究者的引导下讲述故事。总体而言,大多数幼儿在接受了看图讲述的任务后,具有较高的讲述兴趣和愿望,且能大胆独立地一边看图,一边完整讲述故事。

2.幼儿的看图叙事缺乏表现性

看图叙事中的表现性主要是指幼儿在讲述时,对语气语调、神态表情以及动作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看图叙事过程中,大班幼儿缺乏表现性。17名幼儿始终用单一语调讲述故事,未根据角色、情境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语气或语调;6名幼儿能够偶尔使用一下不同的表达形式(如模拟角色语气、变换声调、唱歌等);只有1名幼儿能根据角色和情境的变换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例如,在讲述到“小蚂蚁看到了一条河,他们过不了河”时,21名幼儿没有用语气或语调表现出急切的心情,只有3名幼儿的语气中有担心、着急的表现。

(三)看图叙事内容

1.能够把握故事主题和线索,故事结构较完整

研究结果显示, 17名幼儿能够把握故事主题和线索,没有偏离故事的发展过程;5名幼儿讲述的故事线索含糊或断断续续;2名幼儿没能理解图片所表现的情节内容,只是向研究者描述了每一幅图片里有什么。例如,1名幼儿是这样讲述的:“他们在荡秋千。这条河好长好长。他们很伤心。他们搬了一个木头,要把木头放在水里。他们在玩游戏呢。他们在招手呢。他们在走独木桥呢。”总体来看,大多数大班幼儿能在看图叙事时把握主题和线索,完整地讲述故事。

2.揭示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较少

大班幼儿不太能揭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有14名幼儿能描述故事中人物的一些动作,没有指明角色之间的关系。有9名幼儿提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猴子和小松鼠是好朋友”“最后,小蚂蚁与小猴子、小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大部分幼儿不能详细描述角色的情感态度,只有1名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能细致描述人物的情感状态。

3.人物对话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20名幼儿所讲述的故事没有或很少有对话。4名幼儿的讲述出现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对话,但都比较简短模糊。没有幼儿在讲述时达到水平三,即出现大量对话,并且对话可持续进行,富有意义,包含较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4.讲述故事名称和交待故事发生时间的意识较薄弱

大部分幼儿在讲述故事时,不能有意识地讲述故事的名称和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研究结果显示,仅有1名幼儿给故事起了个名字,18名幼儿没有提及故事发生的时间,仅有6名幼儿使用了时间状语,如“从前”“一天”“有一天”等。

(四)看图叙事能力

1.语词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24名幼儿都能熟练使用动词,但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数量不多。统计发现,9名幼儿没有使用形容词和副词;8名幼儿使用了少量的形容词,如“大的木板”“小小的木板”“长长的河”等;7名幼儿不仅使用了形容词,还使用了一些表现人物内心状态的形容词,如“惊讶”“奇怪”“快乐”“高高兴兴”等。

2.语句使用情况

研究发现,24名幼儿看图讲述时一般使用陈述句,语句较短,较少使用疑问句或感叹句。从使用语句复杂程度来看,10名幼儿讲述时用的都是单句或并不连贯的并列复句;11名幼儿使用了少量的复句,如用连词“可是”“所以”等连接句子,但连词的用法往往存在语法问题;只有3名幼儿能够在看图叙事过程中多次熟练地使用复句。

综上所述,从看图叙事的过程看,大班幼儿乐意并能主动参与看图叙事的活动,能根据图画内容展开自由讲述,但在讲述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表现性。从看图叙事的内容看,大班幼儿能基本把握故事的主题和线索,但较难揭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幼儿讲述时,较少运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名称和发生时间的意识较薄弱。从看图叙事的能力看,大班幼儿能够使用大量动词及一些形容词和副词;讲述故事时语句多为单句和陈述句,部分幼儿能够使用简单的复句,但运用时会出现一些语法问题。

三、教育建议

(一)创设宽松自由、表达规范的语言环境

研究表明,宽松自由、表达规范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4〕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充分调动幼儿表达的主动性,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鼓励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另一方面,在日常交流或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语言表达规范的榜样,以帮助幼儿提高表达能力。

(二)尊重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幼儿的讲述能力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但构成讲述能力的要素却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蔡毅萍,2009)。本研究发现,不同幼儿的看图叙事能力发展差距较大,有的幼儿看图叙事能力较高,教师可注意提升这类幼儿看图叙事时的表现力和词汇使用的丰富性;有的幼儿看图叙事能力较低,教师应鼓励其多说多表达。在日常交流和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认真倾听幼儿,认真分析幼儿的表达性语言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三)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叙事能力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同时,幼儿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游戏与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相结合,以促进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将美术活动与语言活动相结合,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开展“猜猜我画的是什么”之类的区域游戏活动,鼓励幼儿相互分享交流,并为自己的作品创编有趣的故事。

(四)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结构,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幼儿传递完整故事结构的要素信息,即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包括故事的名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另一方面,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可以多尝试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语调、动作和表情神态,尽可能生动地表现故事情节,为幼儿提供榜样。此外,教师还可邀请幼儿一起表演故事,用不同的语调和神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2〕KIEFER B Z.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2.

第4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命教育 叙事教学

叙事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发展自身思想品德。结合幼儿生命教育来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故事叙事方式贴近生活,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且灵活的叙事方式可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目前,对于幼儿生命教育来讲,所谓的师生共叙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幼儿以“故事”或“事件”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叙事教学活动,要具有情节性和连续性,且高潮点与冲突点明显,这就需要幼儿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严格遵循生命教育交流的连贯性、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及教育内容的情节性,并尊重故事中原有的矛盾与高潮点,做到层层递进、矛盾突出及线索串联(注意:该线索需尽量源于生活),以增强叙事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故事化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学习,达到师生共叙的目的,启迪生命教育。同时,除了言语形式(包括故事讲解、讨论等)的故事化叙事教学之外,幼儿生命教育中还可应用角色扮演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总之,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可从故事化叙事教学、注重文本叙事的教育基础及增强师生共叙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与改进,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启迪幼儿生命教育,培养其生存能力,实现其个人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第5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swift development and living standards yearly enhancement, the people the value degree grow day by day to the education, specially pre-schoo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on pre-school education's key point and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hoped that can have the help to the general baby teacher's work.

关键词:幼儿教育 任务 方法

key word: Pre-school education duty method

一、 前言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个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阶段中,幼儿阶段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幼儿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起点,也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此,作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幼儿教师的职责重大。

二、 幼儿教育的重点

1. 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性格特点,根据个性的差异,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能力。但许多情况下,个性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规则与纪律,应试教育的恶果便是磨灭个性,生产像机器一样的缺乏自主意识的社会零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尊重儿童的个性开始,给予儿童最大的宽容与帮助,使儿童的个性能够自由的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放任与纵容儿童的顽劣与破坏的本能,尽可能的在保护儿童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而非苛责,这样,才能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总是喜欢问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天马行空,不受成年人固有思维和常识的限制,这份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求知与探索的欲望,而求知与探索又恰恰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人类进步的可能,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儿童最大程度上的耐心和宽容,并积极主动的丰富自己的学识,为儿童们答疑解惑,使得儿童们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对培养儿童主动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类的解放,是人类摆脱愚昧枷锁,摆脱心理束缚的自由向往。通过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人们掌握知识、克服恐惧、征服自然,但无论如何,这种学习必须带有强烈的自发性质,而非强制灌输。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儿童理性萌芽,使其能够自学、自治的重要时期,给予儿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按照各自的天性率性而为,使儿童的发展更加自然和快乐。

三、幼儿教育的常用手段

1. 叙事教育

人的心理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叙事性思维和例证性思维,前者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人际间场景,以期展示其特定的效用,它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例证性思维又叫做命题思维,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他独立于特定情境。幼儿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他们的世界是情感导向的,在儿童心中,抽象性与一般性远比不上情境性、形象性。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都偏向于知识的灌输与孤立的讲授,迫使儿童的思维模式由叙事性思维向例证性思维转变,导致了儿童过早的成熟,其后果是:创造力的枯萎与活力的过早流失,甚至会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拒绝一切知识的学习,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应该遵循个体的思维发展规律,减少逻辑性与系统性的灌输式教育,而用叙事性的教育来辅导。将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寓言、神话、轶闻,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包含一定的情境性,还要涉及一个虚拟的“自我”,使儿童在“自居”、“移情”和“投射”的过程中获得主人公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会在儿童的记忆中进行沉淀,最终略去细节,变成一个个儿童用于处理日常生活的脚本。

2. 游戏教育

世界第一所幼儿园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之所以叫幼儿园是隐含了儿童乐园的意思,也是儿童幸福童年的一个标志。在幼儿园中,儿童应该能够自由的嬉戏并获得游戏中的乐趣。相比之下,我国的幼儿园更像是小学的预备期教育,儿童的娱乐时间远少于学习时间,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快乐童年。

游戏不仅仅是提供放松和娱乐,它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克服困难与恐惧,体验友情与成功的过程。通过正确设计游戏的内容,可以使儿童在体验快乐童年的同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选取自然、朴实的游戏环境,选择简单、安全的游戏材料,多设计户外和集体活动,如唱歌、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室外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较多的活动器材如:绳、圈、球等,也可以多设计沙箱、水池等户外活动场所,在注意安全的基础上,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并注重团结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也可以设计民俗风味的活动,例如制作风筝并放飞,包饺子等等,丰富儿童的民俗知识也是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儿童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既是家长的希望,也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第6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教师 自我反思 评价

一、“反思性评价”的意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及效果的分析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基本途径。它需要教师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不断发现、思考、探索、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如何寻找合理的反思途径,并以正确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1、直接目标――发现实践智慧

我们认为反思不仅是对自己、对实践为对象,更应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因为人要实践,就一定有行动的根据,反思就是对自身行动对终极根据进行思索。所以它不是事实的罗列和叙述,而是要发现问题的核心,要概括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

2、最终目的――追寻行为自由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其专业化的行为所决定。她应该能透视现象判断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反思不是平面化的经验结晶,而是要拨开现象的迷雾到达自身行为或思想的深远处,使教师的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

反思性评价要求教师把自己作为评价对象来进行审视,也就是退后一步,让自己暂时置身于其外,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思考,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以及实践行为所具有的意义。反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不是他人的批评,而是自我的思考结晶,自我的成长进步,此时,教师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喜悦,进步的欣慰。

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途径――渗透于教育全过程

反思性自我评价,应该渗透在教育全过程之中。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反思也应该是经常的,而不是时断时续的。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教师最终得到自我提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反思教学意图与实际结果的反差

教案记录了自己的设想,在撰写教案的基础上开展反思性评价,将自己对活动过程的目的、各步骤的效果加以评析,能有效提高反思评价的实效。可以从中发现原有的设计意图与实施中的矛盾、脱节,进而找到自己思想深处的疑惑、含糊之处。例如:结合三八节,教师开展了科学活动《礼物送给好妈妈》,教师通过对活动引导策略与有效指导进行反思,在教案旁这样写到:从幼儿的回答中,我发现孩子对于同类种事物还容易混淆,需要加强孩子对同类事物分类的能力。尽管我已经在提问前再三强调是几种礼物,卡片上相同的只能算一种礼物,但很多小朋友还是将其混淆,有的说是10种,有的说是六种,他们只是将其提供的在桌面上卡片数量数了一遍。有时我发现孩子回答的答案很多不是老师预设,作为老师,我觉得如果在活动中能直接以讨论的方式解决那就直接生成一个环节,如果不行,那就可以引导孩子去课后作为一种延伸活动。

(二)反思一日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纷繁复杂的,能否觉察各种活动蕴涵的教育意义,是自我反思的重要环节。我们的许多日常活动经常处于一种无意义的,或者说意义不明显的状态之中,把娱乐看作学习,把散漫视同自主。如果日复一日地循环,不但使儿童的发展经常处于自在无序状态,自己的教育水准也难以提高。改变这一现象,需要避免以往习惯的简单罗列叙事方式。自我反思性评价不排除叙事,但在叙事的基础上,还要求一问、二想。问一问这件事有没有意义,再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意义,自己是否把握住了这个意义来引导儿童发展。根据追问和思考的结果,再来叙事,时间的意义就能体现出来,对日常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会肤浅,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和自己的教育行为及观念是否适宜,一问、二想,再叙事的方式把教师的反思引向深入。

三、“自我反思性评价”的重点――教育的适宜性

第一,反思评价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幼儿园教育强调教师能根据儿童发展随时生成或修改活动,其中教师最难把握的就是目标的适宜性。对目标达成情况,尤其是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准确体现目标进行反思,最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对目标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设计活动准确性的一个简单策略。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抓住重点难点开展思考:我定的教育目标是否符合《纲要》精神?是否符合班级儿童的能力水平?本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实际实行的结果同预先的意图有哪些差距?

第二,反思评价活动实施的合理性。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过程的实施。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场景的设计、教具的使用是否科学?组织和管理是否有效?

第三,反思评价师幼互动的质量。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师幼互动的事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些细节,所以产生很多困惑。当她仔细反思自己的言行后,常常会对孩子有新的认识。

四、“反思性评价”的补充――同伴诊疗性评价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其实道出了同伴在群体反思中的重要价值。当教师身陷活动中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很多语言、行为不敏感,而旁观者却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运用同伴互助的方法,不仅对教师本人,对同伴也会起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相互诊疗

这是很容易做实行的方法。不一定要开展大型活动才运用,同年级段、同领域或同兴趣爱好、甚至平时要好的教师之间在日常教学中随时可以开展相互点评。需要注意的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好朋友的建议和意见,所以此类评价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和坦诚,因此应积极鼓励同伴关系良好的教师形成小型的学习共同体。

(二)开展教育研讨

研讨通常是针对教师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开展讨论。它通过创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快乐学习的平台,遵循“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试点实验―观点碰撞―全面推广”这种重点突破、由点及面的“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的循环线路,能促进教师的实践交流、思维碰撞及理念融会,体现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研讨活动的形式有头脑风暴式、案例式、专题式、菜单式等各种形式,使评价渗透到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有极好的作用。

(三)家长参与评价

第7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叙事教学;幼儿;生命教育

作者:胡松贺,陈红梅(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0引言

生命教育是新时期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主要在幼儿阶段开展,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幼儿正确的认识生命的宝贵,并对自己的生命加以热爱,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现阶段,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的幼儿生命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已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整体的教育效率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本身的认识水平是十分低的,很多生活中的事物他们都没有确切的认知,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又能够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对于这一教育的开展,幼儿教师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到了新时期,有了新课改理念的覆盖,我国的幼儿生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已然衍生出了全新的教学办法,叙事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其在整个幼儿生命教育当中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切实满足了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并且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全新的成长活力。

1叙事教学与幼儿生命教育

叙事教学是新时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而其适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幼儿生命教育便属于其中的一种,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当中的运用,主要是将一些故事内容讲给幼儿,使得幼儿能够产生最为直接的认知,进而对生命这一课题产生全新的认知。对于幼儿而言,很多生命起源都是一些特殊的问题,而且很难探索和理解,如果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知识阐述,他们会感到十分的迷茫,不知道教师所阐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同时,多数情况下,在接受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往往仅仅能够保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教师的讲学超出了这几分钟时间,就会使得幼儿迅速失去学习和倾听的热情,相应的教育便很难开展。叙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教学,其教学过程主要以故事来开展,其对于幼儿有着较高的重视度,并且在开展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趣味,使得整个教学氛围十分清晰有效,给予幼儿实时的引导和认识,不断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此外,叙事教学本身对于幼儿有着相当高的吸引力,由于幼儿所具有的基础认识水平很低,因而对周围的事物,他们会有很大的模糊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对的,哪些内容是错误的,因而他们十分渴望学习外界的趣味知识,尤其是以故事的形式获得相应的认知。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当中,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能够切实改善整体的教学效率。

2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

2.1给予幼儿较高的学习活力

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实时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创设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对于幼儿生命教学而言,叙事教学属于十分基础的教学模式之一,其与幼儿生命教育的融合,有着相当高的可行性。首先,生命不仅仅是一个课题,更加是一个话题,因而可以通过教学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逐步改善幼儿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如果幼儿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故事中的内容不是很理解,教师也可以更换一些更加简单的生命故事,因而其有着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其次,生命教育是给予幼儿生命认知的教学科目,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正确审视幼儿当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一些特定的生命内涵,需要加以深层次的讲解,逐步使得幼儿不再具有模糊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状况。最后,叙事教学对于幼儿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教师在开展叙事教学的时候,会明显发现,幼儿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并且每个幼儿都有着相当高的参与积极性。但是理论教育则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效,因而相比于其他的教学科目,叙事教学能够给予幼儿较高的学习活力。

2.2满足幼儿对生命教育的知识渴望

在幼儿出生以后,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不断地探索和询问生活中的为什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幼儿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幼儿的内心长期充满着疑问,他们对生命这一话题一直没有得到较为确切的认知,一些幼儿甚至有着错误的生命认知,不懂得生命的宝贵。通过叙事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到生命的独特和美好,准确弥补以往的认知空缺;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全新的生命感知,认识到生活的美好,进而认真的对待生活。对于幼儿而言,生命是一门奇特的学科,充满了奥妙和神奇。合理地开展叙事教学,不仅仅是对幼儿生命的一种尊重,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幼儿成长的要求。

3基于叙事教学的幼儿生命教育实施方式

3.1故事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趣味

在运用叙事教学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故事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趣味。如果幼儿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相当多的不理解,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基础的生命教育故事,使得幼儿能够重新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如生命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从前,有一条小鱼,它从有意识以来便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而活着又能做些什么,因而它十分郁闷,想要探索自己的生命意义,于是,它找到了太阳公公,并问它你是什么,太阳公公回答:生命就是阳光,给予我们活力和希望。小鱼听了,不是十分明白,又去找到了大树爷爷。大树爷爷说,生命其实就是树叶,不断生长,直到最后枯竭,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一抹绿色。小鱼还是不明白。接着,它遇到了月亮阿姨、螃蟹先生等,它们的回答都异常的一致,说生命就是一场冒险,因为只有一次,所以就要把握这一次,尽可能做到最好,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诉说完这样的故事以后,教师可以对其中角色所说的话进行一一的讲解,解答幼儿心中的疑惑,使得幼儿迅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并对生命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敬意。

3.2探索自然,充分感受生命的起源

除了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叙事教学以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带领幼儿进行生活当中的生命教育,即将生活与叙事结合起来,使得叙事教学不再单调乏味,转而变得十分切实,能够给予幼儿实际的感受。比如,教师在讲述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时,可以带领幼儿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如蚂蚁、蜜蜂,它们一直在勤劳的忙碌着自己的事业,生命不息,运动不止,那么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孩子们,是否也应当像它们一样努力呢?接着与幼儿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鼓励幼儿积极阐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如果幼儿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和想法,教师也可以及时加以改正。对于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生命教育的引导人,因而在进行叙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不能阐述一些无趣的故事,使得幼儿不仅难以正确认识到生命的含义,反而产生了相当多的误解。此外,为了促使幼儿能够切实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师还应当积极带领幼儿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充分感受生命的起源和美好。教师也可以利用叙事教学当中的事物主体,为幼儿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得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的完善。在整个叙事教学当中,教师都是主要的引导人,需要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引导作用,推动幼儿正确认识当前的生命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正确认识生命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了确保叙事教学有着较高的合理性,还需要根据当前时代的生命教育要求,开展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善整体的教学现状,使得最终的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生命和感知生命。

第8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不符的。

【关键词】“美女蛇”故事;教学探究

“美女蛇”的故事本属迷信的,荒诞不经的妖异故事。从文中看,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于给儿童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个教训是否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作者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怎样理解这个“做人之险”?有同志说,这是“我”受故事的启发,认识到当时社会上处处存在恶势力对好人的迫害。这样显然不合符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实际。我们可以试想在封建时代许多成年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何况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是陌生的,又怎能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呢?这“险”应是少年儿童对妖异之可畏发出的惊叹,是“我”听了故事以后内心的反应。儿童的年幼无知,很容易轻信妖异的存在;应答一句话,都关系生命的安危,这不能不使幼稚的心灵感到人生的险恶。作品还具体描写了故事对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迷信和恐惧,如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儿童的心灵,把天真活泼的儿童吓唬得拘谨、胆怯。这个故事还给百草园投下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明显影响了“我”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和对自然的接触。不仅如此,作者对这个故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直到现在”应指从听故事的童年起直到一九二六年写作品时的这段漫长岁月,这是用事实揭露了故事的虚妄性。作者还用亲身的战斗经历说明这故事不能引申出积极的教诫意义。“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实质上是暗示读者,美女蛇故事是没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际意义的。

其实,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我们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批判了矛头是对着封建教育的,其锋芒则是对着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教育。作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有关百草园的描写,反映了学前期的儿童生活情趣和那个时代儿童接受的一些学前教育;有关三味书屋的描写,则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封建启蒙教育的情景。作品回忆了三位曾经教育过“我”的人: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写了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三件事: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问“怪哉”虫的故事。作者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反映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都是从他们怎样教育儿童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热切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私塾先生不仅回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说明塾师只是强制学生整天死读硬记,容不得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作者借此批判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启蒙教育。闰土的父亲对儿童的教育却不同,雪地如何捕鸟,他是身教,亲自示范,要他说明“得失的缘由”,他指点你,中肯地分析毛病之所在,态度亲切和善,这正好与塾师形成鲜明对比。据此,我认为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也是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鲁迅儿童时代是由长妈妈管带的,她是鲁迅的首任教育者。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得知,长妈妈曾经教导他遵循许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规矩,讲了许多歪曲了的“长毛”的故事,不言而喻,也讲过一些教诫性的怪异故事,而美女蛇故事仅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充斥着封建和迷信的说教,鲁迅当时就颇为反感。他在文章中写道:“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鲁迅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习俗、规矩尚且有所抨击,对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故事必然会予以批判。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确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乐园,其中种种绘形绘色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情趣。百草园快乐的生活情景与三味书屋那种囚笼似的枯燥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插叙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却没有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因为这个故事是无法使“我”“乐”的。因此,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在于反映封建时代一种学前教育,是为了揭露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同时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批判。总之,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应紧紧抓住作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个意图,结合这篇散文的主题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第9篇: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一、国外已有研究成果

根据国外图画书阅读研究的中文译著,以及可以查阅到的外文文献资料。国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一)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

图画书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首推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PerryNordlman)。其著作《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The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中关于图画书的章节以及论文《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等,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画书阅读进行了阐述。在《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中,诺德曼首先指出,图里的叙事讯息的获取依赖读者对已知假定和意义符码的熟悉度,并以各种不同方式的类目来说明图画是如何传达有关主体的讯息的;其次,是对视觉信息进行全面思考,从考量全书的整体意义效果开始,到对书中图的整体意义效用的思考,再到探索图里特定细节的效果以及一系列图中的图与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分析;再次,探讨了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最后,阐明从图画书的整体所涌现的意义。整书作者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图画书作为独立的一章,从“视觉想象与图画的理解”“图画书的乐趣”“图画书如何提供关于故事的讯息”“文与图所讲的故事”“图画书像拼图”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图画书阅读的独特性。《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一文则以图画书《甘先生出游》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画书蕴含的丰富内涵。其中,《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一书,奠定了世界图画书的理论基础。诺德曼对图画书的符码分析可以作为阅读图画书的工具指南。

与此同时,图画书阅读的理论研究在东方一些国家也有了发展,其中以日本图画书编辑及宣传者松居直为代表。松居直以自己的工作及亲子共读经历为蓝本写下的《我的图画书论》,被誉为日本图画书界的权威著作。本书从“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等方面探讨了图画书的特点以及与儿童的关系、图画书亲子阅读、经典图画书赏析等。

(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图画书的阅读应用研究主要围绕“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和“图画书亲子阅读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学家阿里佩斯(Arizpe)和斯太勒(St-vles)主持了对儿童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对比性研究。此研究以小学一、二年级儿童为被试,教师指定图画书。然后发给儿童自己阅读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反应。在儿童各自阅读期间研究者可以问一些类似“告诉我你都记住了些什么”“你喜欢故事的哪些内容”等问题,或提出再读一遍、和研究者一起阅读等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两种不同阅读文本时有很大差异。“图片的阅读会带来儿童多层面的整体性的反应。”对低年级儿童图画书阅读反应的研究。也为幼儿的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日本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则论述了亲子阅读的价值以及父母如何与孩子共读图画书等。松居直先生把亲子共读贯穿于他的图画书理论之中,认为图画书的创作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图画书阅读教育也应该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以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

瓦特赫丝特(Whitehurst,G.J)在《通过图画书阅读促进儿童语言发展》(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o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一文中,就亲子阅读中母亲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母亲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帮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扩展思维。”大卫・阿诺德(Amold David H)在《通过录像训练研究图画书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一文中提出了“对话式阅读”的概念,认为“母亲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味照着书念,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对话交流的方式增加儿童与图画书的互动,例如询问儿童‘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进入故事情境,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作为老师、作家和编辑的美国学者马莉,贾隆格(Mary Renck Jalongo),有过多年的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其代表作是《幼儿文学――零岁到八岁的孩子与绘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eighter》),这本书对图画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首先,作者用前两章介绍了图画书的重要性与品质:然后,通过“带领幼儿进入绘本世界”“幼儿对于绘本的回应”以及“透过绘本获得读写能力”三章,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绘本的特点使幼儿顺利进入绘本世界并爱上图画书,在此过程中成人要把握幼儿对绘本的回应,并使其获得读写能力:最后,在“家庭与绘本”“绘本与课程的结合”两章中分别论述了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价值以及应用途径、绘本教学的价值以及实施条件。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是在引进、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湾比大陆要早大约三十年,大陆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加快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概而言之,我国图画书阅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

究、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以及图画书阅读的应用研究。

(一)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究

经典图画书欣赏主要是指国内研究者对国外优秀图画书以及少量的国内图画书的“研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台湾以郝广才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好绘本如何好》。大陆以彭懿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两部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如何欣赏图画书并进行图画书创编。《好绘本如何好》分“体的架构”“点的舞蹈”“线的律动”“面的张力”四部分,分别从绘本的概念、绘本元素、形式技巧、内容手法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具体绘本进行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解读。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阅读图画书”,从结构、形态、表现三个方面阐明了图画书阅读的方法:下编推荐了世界上优秀图画书60部,每篇均配以独到的赏析。这两本书不仅对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选择图画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国内图画书创编提供了借鉴。关于本土图画书创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王林的《本土图画书的发展》、王萍的《“绘本中国”系列图画书评述》、熊亮的《我为什么做中国绘本》等。随着图画书推广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对此投以关注。其中朱自强教授的《亲近图画书》一书在介绍图画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经典图画书进行了赏析,并对华文原创图画书动态进行了扫描。

(二)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

周兢教授在《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等论文中,都提到了图画书对幼儿早期阅读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其中《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一文在分析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指出,美国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已将图画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素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则从创意阅读角度出发,基于阅读内容本身和阅读过程两个维度进一步论述了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此外,其他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图画书:学前儿童通向多元智能阅读的桥梁》(方卿)、《浅谈图画书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存在价值》(刘佳玺)、《图画书文体的魅力》(卓洪艳)、《图画书阅读与儿童非智力发展》(王姗)、《论图画书阅读与儿童发展》(肖涓)、《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王蕾)、《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康长运)、《怎样阅读一本图画书》(彭懿)等。这些研究结合图画书自身艺术特点,充分论述了图画书在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早期阅读能力、语言发展、非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图画书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的应用研究

1 图画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画书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大陆以康长运为代表,在其著作《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幼儿心理与教育的关系视角探讨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价值:然后,对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及其过程进行了较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了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

台湾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大陆相比要多一些。代表作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张育慈,林妹静等著)、《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林敏宜著)、《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郑博真、张纯子等编著)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是10名幼儿园教师以“生成课程”作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图画书发展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以“主题建构式”进行教学,即先以一本图画书确立主题,然后以相关图画书为例,围绕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和主题一致的单元教学,最后进行幼儿综合学习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是由一名大学教授、幼儿园园长及四位幼儿教师共同编著的,介绍了图画书的功能及特点、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并列举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幼班的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例,最后还对多元智能理论取向图画书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探讨了图画书的三种应用形式,即朗读、说故事与讨论故事。还介绍了多元智能的图画书活动设计,纲状图示法的分析与教学以及选择图画书的原则与途径。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谢清理)、《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张彤)、《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刘佳玺)、《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刘婷)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进行了探讨。《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从传统的成人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重认知、强调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幼儿当成阅读的主体,重视、尊重、聆听幼儿自己的解读,给予幼儿自己解读的机会,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则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构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总体构想―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展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实践―反思、改进―再计划、再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进行总的反思,总结了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中的成长。”《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在对儿童图画书现状考察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儿童图画书发展的种种原因。包括出版界(出版人与创作人)、家长、教师对图画书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图画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最后的结论是:“缺乏交流”无疑是最大的屏障,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则证明:运用情绪主题绘本所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绪主题绘本适合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与实施的资源与媒介加以利用。”

2 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五个故事妈妈的绘本下午茶》(台湾)林宝凤、蔡淑嫫等著)堪称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应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几位妈妈以自己与孩子的共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随笔,为亲子共读提供了借鉴。代表性论文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张燕子)、《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王琦)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对5岁~6岁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幼儿和家长对图画书的认识与选择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对幼儿家中图画书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阅读特点与家庭阅读教育之间的差异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画故事书阅读中的母子互动进行了研究,在揭示母子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亲子阅读互动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母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