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像诊断范文

影像诊断精选(九篇)

影像诊断

第1篇: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第2篇:影像诊断范文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第3篇:影像诊断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Diagnostic Imaging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8001

国内刊号:44-1391/R

邮发代号:46-2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影像诊断范文

336500新余市妇保急诊科

关键词 肺结核病 影像学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60

在肺结核的诊断中,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核菌痰检、影象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胸膜活检是诊断依据,影象学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占重要地位。胸片是诊断肺结核的基础影象检查方法。CT常可检出被胸片漏诊的病变,在了解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决定病变的活动性上都具有平片无法比拟的优势。

⑴原发性肺结核:以青少年患者为主。肺内炎症浸润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原发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支气管播散病灶及淋巴结强化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肺内病变:原发肺结核的典型表现是均匀、致密、边界清楚的肺段或肺叶实变影。也可见斑片状、结节状、线形影及“磨玻璃影”。原发综合征的肺内表现可为多种表现形式,与患者免疫状态和病变进展时期有关。淋巴结结核:原发肺结核与继发肺结核最大的区别在于纵隔淋巴结的肿大。以右上气管旁和隆突下多见。有94%的患者可见多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程度与范围常与原发病变不成比例。CT增强扫描对于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和边缘情况从而判断淋巴结病变性质有着重要意义。淋巴结的强化与淋巴结结核所处的病理时期密切相关。病理上淋巴结结核分4期,1期为结核性肉芽肿,2、3期为淋巴结内干酪坏死累及包膜引起多个淋巴结粘连,4期为液化坏死物破入周围组织。

⑵粟粒性肺结核:2%~6%的原发肺结核可通过淋巴血源性播散发生粟粒性肺结核,见于小儿、老年及免疫损害者。发病后3~6周胸片上可见弥漫性微结节,CT可较胸片更早地显示1~2mm的微结节,便于及早地治疗。在HRCT上本病可见微结节:96%的病人两肺可见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大小均匀,直径多为1~3mm,结节随机分布,单多于小叶间隔、血管支气管鞘、小叶中轴间质、胸膜下间质有关。

⑶继发肺结核系由已静止的原发肺结核的再活动,少数病例是在原有病灶上的再感染,典型表现为空洞和纤维结节。

活动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在小叶中心见到直径2~4mm的结节或分枝状、线状;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表现为从支柄上发出同样口径的多分支线样结构;直径5~8mm边缘模糊的结节;空洞或肺实变;及小叶间隔增厚。胸片只有10%可见直径5mm左右的结节而提示有活动性。磨玻璃状影也是确定有无活动性的重要征象。在成人中,如在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者,提示结核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或合并有其它病变。空洞:在成人肺结核中空洞约占40%,空洞多开始于小叶中央,几个小洞可融合成一个较大的空洞,见于继发肺结核,空洞可为薄壁或厚壁。2cm以下结节发生空洞以肺结核多见,肺癌在2cm以下较少发生空洞。肺癌空洞的壁一般在肺门侧较厚,空洞多偏于外侧。结核球在引流支气管开口处的干酪病变最先软化,因此空洞开始多位于病变的肺门侧。空洞周围卫星病灶见于肺结核的各种空洞。

结核瘤占继发肺结核中的3%~6%。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常为单发多发少见。典型者在CT上呈边缘光滑、锐利,但也可模糊,甚至呈分叶状,层状钙化最有特征性。增强在结核瘤的鉴别上非常有用。结核瘤基本不强化,而肺癌多为完全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多发肺结核瘤应与转移瘤鉴别。肺转移瘤多位于中下肺野周边部,且结节周围无卫星病灶。HRCT显示转移瘤结节周围的小叶间隔长呈串珠状,而结核瘤结节少见。

慢性肺结核和毁损肺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伴有纤维空洞的多发肺结核灶可在肺内持久存在,在CT上表现为多发的小空洞及各种程度的斑片、云絮状肺泡实变。全部或大部分肺完全被破坏时被称为毁损肺。可见到广泛纤维化,同侧肺门上提,常在毁损肺内见到明显的支气管扩张。

⑷免疫功能损害者的肺结核在免疫功能损害者中,肺是常见的靶器官。如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激素使用者、爱滋病等,其合并感染后,死亡率可高大40%~50%。肺结核是常见感染中的一种,其影像表现常很不典型。

艾滋病:近25%的爱滋病病人合并肺结核。其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人的免疫水平曾有人报道CD4T细胞少于52×109/L而痰菌阳性者中,胸片正常的高达45%。CT上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典型浸润,呈原发性肺结核的表现。

长期使用抑制剂者的肺结核:包括激素在内的免疫抑制剂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结核杆菌生长活跃,常使肺内旧病复发。肺内原有的渗出和增殖病灶易坏死,而产生大片浸润灶,单一病灶内的多发小空洞,明显的支气管源性播散病灶,粟粒性肺结核,纵隔淋巴结肿大。

糖尿病:其肺结核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病程进展快在影像学上常有与一般肺结核相对不同的影像学特点:病变好发于一般肺结核较少发生的部位,如下叶基底段、中叶、舌叶、上叶前段等处。在病变形态上大片融合灶及实变多见,大片阴影中并多发无壁空洞。发生于上叶前段及中叶者可呈结节状而被误认为肺肿瘤。

第5篇:影像诊断范文

2粟粒性肺结核2%~6%的原发肺结核可通过淋巴血源性播散发生粟粒性肺结核,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免疫损害者中。发病后3~6周胸片上可见弥漫性微结节,由于它是多个在胸片分辨率以下的微结节叠加的结果,故难以正确评价每个结节的大小、边缘、内部特征[10]。CT可较胸片更早地显示1~2mm的微结节,便于及早地治疗。在HRCT上本病可有以下表现:微结节:96%的病人两肺可见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大小均匀,直径多为1~3mm,结节随机分布,单多于小叶间隔、血管支气管鞘、小叶中轴间质、胸膜下间质有关,而与支气管无关。经过正确治疗后2~6个月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钙化。故治疗3个月后复查可决定病变是否仍有活动性,既治疗是否有效。磨玻璃状影:92%病人肺内可见磨玻璃状影,呈斑片状,随机分布。绝大多数病人同时可见到微结节。若磨玻璃状影面积很大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粟粒性肺结核与尘肺和肺转移瘤鉴别,尘肺微结节大小不一,直径多为2~5mm,位于小叶中心和胸膜下,上、后肺分布较多,邻近会发生肺气肿。粟粒性肺转移瘤中的结节大小不等,但多较粟粒性肺结核的结节大。

3继发肺结核90%的继发肺结核系由已静止的原发肺结核的再活动,少数病例是在原有病灶上的再感染,典型表现为空洞和纤维结节。

31活动性肺结核虽然肺结核的活动性取决于在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到抗酸酐菌,但其阳性率仅为20%~55%,因此诊断其有无活动性常有困难。胸片的表现也常是不肯定的,在这方面HRCT有重要的作用。活动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在小叶中心见到直径2~4mm的结节或分枝状、线状(97%);支气管壁增厚(79%);“树芽”征(72%)表现为从支柄上发出同样口径的多分支线样结构;直径5~8mm边缘模糊的结节(69%);空洞或肺实变(66%);及小叶间隔增厚(34%)。胸片只有10%可见直径5mm左右的结节而提示有活动性。磨玻璃状影也是确定有无活动性的重要征象。在成人中,如在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者,提示结核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或合并有其它病变。肺实质病变在CT上完全吸收可历时15个月,而淋巴结肿大则持续时间更长,常在治疗后几年[11]。2007年4月王学仁:肺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第2期2007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2期空洞:在成人肺结核中空洞约占40%,空洞多开始于小叶中央,几个小洞可融合成一个较大的空洞,主要见于继发肺结核,空洞可为薄壁或厚壁[12]。2cm以下结节发生空洞以肺结核多见,肺癌在2cm以下较少发生空洞[13]。肺癌空洞的壁一般在肺门侧较厚,空洞多偏于外侧。结核球在引流支气管开口处的干酪病变最先软化[14],因此空洞开始多位于病变的肺门侧,即与引流支气管相连处,呈小圆形。空洞进一步进展呈新月状,也位于病变的肺门侧,最后可形成类圆形空洞。空洞周围卫星病灶见于肺结核的各种空洞。

32结核瘤占继发肺结核中的3%~6%。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常为单发多发少见。典型者在CT上呈边缘光滑、锐利,但也可模糊,甚至呈分叶状。20%~30%的结节内有钙化,以层状最有特征性。增强在结核瘤的鉴别上非常有用。结核瘤基本不强化,而肺癌多为完全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多发肺结核瘤应与转移瘤鉴别。肺转移瘤多位于中下肺野周边部,且结节周围无卫星病灶。HRCT显示转移瘤结节周围的小叶间隔长呈串珠状,而结核瘤结节少见[15]。

33慢性肺结核和毁损肺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伴有纤维空洞的多发肺结核灶可在肺内持久存在,在CT上表现为多发的小空洞及各种程度的斑片、云絮状肺泡实变。全部或大部分肺完全被破坏时被称为毁损肺。可见到广泛纤维化,同侧肺门上提,常在毁损肺内见到明显的支气管扩张。

34非活动性(静止性、陈旧性)肺结核病灶大部分已钙化,周围有纤维索条是特征性表现。HRCT可见到纤维性改变、支气管血管变形、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纵隔淋巴结钙化。12%可见有薄壁空洞,但其它肺野无播散病灶有助于与活动性肺结核病变区别。临床上称为陈旧肺结核意味病变不活动但不完全可靠,对薄壁空洞病人至少作6个月观察,无改变才能认为是非活动性肺结核。

4免疫功能损害者的肺结核在免疫功能损害者中,肺是常见的靶器官。如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激素使用者、爱滋病等,其合并感染后,死亡率可高大40%~50%。肺结核是常见感染中的一种,其影像表现常很不典型。

41爱滋病:近25%的爱滋病病人合并肺结核。其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人的免疫水平曾有人报道CD4T细胞少于02×109/L而痰菌阳性者中,胸片正常的高达45%。CT上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典型浸润,呈原发性肺结核的表现。

42长期使用抑制剂者的肺结核:包括激素在内的免疫抑制剂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结核杆菌生长活跃,常使肺内旧病复发。肺内原有的渗出和增殖病灶易坏死,而产生大片浸润灶,单一病灶内的多发小空洞,明显的支气管源性播散病灶(“树芽”征),粟粒性肺结核,纵隔淋巴结肿大[16]。

43糖尿病:除了糖代谢紊乱外,常使肝脏受损,抗体水平减低,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其肺结核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病程进展快在影像学上常有与一般肺结核相对不同的影像学特点:病变好发于一般肺结核较少发生的部位,如下叶基底段、中叶、舌叶、上叶前段等处。在病变形态上大片融合灶及实变多见,大片阴影中并多发无壁空洞。发生于上叶前段及中叶者可呈结节状而被误认为肺肿瘤。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抗结核治疗病灶吸收不明显。高血糖状态是影响肺结核病灶吸收好转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糖控制良好有利于结核病灶吸收。5耐多药肺结核同时耐5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的3种或3种以上为耐多药结核[18]。近年来耐药肺结核也在增加。耐药结核分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原发耐药即感染时即为耐药菌,继发耐药多由于治疗不当造成。耐多药肺结核病影像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肺内病灶严重,病变活动性明显,播散病灶、空洞及合并肺毁损多;原发者多呈无空洞性肺实变、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水等表现。病变不断进展,抗结核疗效不佳[19]。耐多药肺结核病需与结核病治疗初期一过性进展鉴别;与免疫损害肺结核鉴别;与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鉴别。近年来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日渐增多,该病的形态和分布难以和继发肺结核区别。多种病变同时累及多肺叶是该病特点。它通常变化较肺结核更慢。其不典型影像较有特征,即病灶单独出现在舌叶和中叶或在该处最严重。当多种影像表现综合出现或长期抗结核治疗无效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作细菌培养确诊[20]。

第6篇: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蛛网膜颗粒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到脑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 脑脊液经此吸收进入血循环。大的蛛网膜颗粒在X线、CT、MR I影像上容易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或肿瘤等。为此笔者结合18例典型病例,分析其X线、CT、MR 表现,旨在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对象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文献中对大蛛网膜颗粒没有统一标准,本文中大蛛网膜颗粒定义为蛛网膜颗粒至少破坏板障骨质并有膨胀性改变。

        1.2 对象  18例中,男10例,女8 例。年龄48~79岁,平均62岁。均为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1.3 方法  18例均行CT 检查,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蛛网膜颗粒的分布

        18例患者中,14例位于横窦(左侧7例, 右侧5例,2例发生于双侧),4例位于上矢状窦。横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横窦与乙状窦交界的横窦一侧(8例)或位于窦汇附近横窦内(6例),上矢状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上矢状窦中后部。

        2.2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2.2.1 X线表现

        X线表现为边缘锐利的类圆形或蜂窝状低密度区,边缘无硬化。

        2.2.2 CT表现

        颅骨内板、板障部类圆形(10例)或蜂窝状骨质类破坏区(8例),边界清楚,边缘无硬化带(见图1)。从颅骨内板伸入板障,部分累及外板的特征(见图2)。 8例可见外板骨质受累,但无弧形隆凸超颅外板表面缘。蜂窝状骨质破坏区边缘有小弧分叶现象。骨质破坏内CT 值为0~12 HU。

2.2.3 MRI表现

        骨质破坏区于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近似。

        3 讨论

        3.1 蛛网膜颗粒的构成与分布

        早在1705 年,Pacchioni 就描述蛛网膜颗粒为蛛网膜细胞伸入突入到硬膜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前者非常细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而蛛网膜颗粒是肉眼可观察到的复杂结构。显微镜下蛛网膜颗粒由各种不同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其成分包括大量成纤维细胞、散在的蛛网膜巢、不规则小血管网以及细小的内皮细胞间隙。

        解剖学研究发现, 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依以下顺序分布: 上矢状窦、横窦、海绵窦、岩上窦和直窦。而通过头部CT和MR I检查发现蛛网膜颗粒大多位于横窦, 这是因为上矢状窦近段的蛛网膜颗粒多位于外侧陷窝而不易被发现所致。本组患者横窦(14/18)病例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特点

第7篇:影像诊断范文

通常,临床医学中所使用到的临床影像诊断手段包括X线检查、CT影像检查和MRI检查,并且这些;临床影像诊断方法随着医事业及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医学临床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CT影像是近几年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中临床诊断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中,引来了很多医院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对此,本文作者选择自己所在医院的6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法对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结肠癌患者50例临床资料,均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腹痛和消化不良等,均得到了病理诊断证实和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47.5±4.1)岁;手术治疗类型:中乙状结肠癌患者有20例,降结肠癌患者有18例,升结肠癌患者有15例(占23.6%),横结肠癌患者有7例。

1.2 CT诊断 ①进行CT检查确诊前需要患者禁食,以保证诊断的准确度;②经CT检查后进行手术时均进行肠胃清洗并将灌肠保留,手术中使用的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号为H43021314),剂量标准为900mL,第二次使用的剂量标准为1000mL;③手术时需要进行常规腹部扫描,即要求患者仰卧位,并采用型号为64排螺旋的CT影像进行扫描,扫描的厚度及时间分别为1.0cm和6s;④手术后需要进行再次扫描,扫描过程中所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号为H20083570),注入时的速率为4.0mL/s[2]。

1.3 评价标准 根据TNM分期标准进行癌变及进展情况评估,其中T被表示为原发肿瘤,进展情况可用Tx、T0、Tis、T1、T2、T3和T4表示;N被表示为淋巴结,进展情况用Nx、N0、N1和N2表示;M被表示为远处转移,进展可用M0和M1表示,记录术前CT和术后复发CT检查结果,然后与病理证实结果对照并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2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并用(%)表示,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则用P

2.结果

2.1 术前CT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术前CT影像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验证后,术前CT影像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1.67%(55/60),具有可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表2复发CT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复发CT影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验证后,20例复发患者经过CT检查后有18例被检查出来,诊断准确率为90.00%(18/20),具有可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2。

3.讨论

CT影像诊断实质上指的通过扫描仪在患者身体上进行多次扫描后确定患处诊断过程,扫描是多次进行的,其原理就是通?^多次扫描的图片来诊断疾病,所以通常情况下所诊断出来的疾病是非常准确的。CT影像扫描仪所扫描出来的图像是三维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病情,同时还具有操作便利、无创等优点,故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导致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4]。

虽然在早期癌变诊断中,CT影像技术还存在一些漏诊和误诊的不良情况,但只要与其他相关的影像检查仪器结合使用,就会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情况的发生,使诊断准确率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4]。

第8篇: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CT影像学;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76(2016)04-0027-02

肺癌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得以广泛运用,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本研究以周围型小肺癌患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T影像学诊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3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5±3.4)岁。按照WHO规定的肺癌组织分类方法,其中鳞癌9例、腺癌14例、支气管肺泡癌5例、混合癌2例,因咳嗽带血入院就诊患者22例,正常体检发现患者8例。1.2方法:CH-200X线摄影、立式胸片架、佳能CXDI数字成像系统,双层螺旋CT平扫,扫描厚度为8mm,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Is,肺和隔面间连续扫描,肺门及肺内结节薄层扫描。扫描图像应由3位以上经验较丰富临床医师观察分析诊断。采用GE多平面重建(MPR)处理和分析CT图像,应尽量选择面积大的兴趣区,测量过程中避免测量受噪声影响,不得超过研究的病灶或器官的边缘。对比两者的影像特点。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比较: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患者,X线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检出24例(其中毛玻璃样密度改变8例,长毛刺改变4例,细毛刺征改变7例,病灶周围有空泡征改变5例),确诊率为80.0%。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检出30例,确诊率为100.0%,主要表现结节状肿块,呈球形和椭圆形,直径在l.〇~3.0cm。CT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CT影像学检查病灶位置分布: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检出30例,病变分布在左上肺9例,左下肺7例,右上叶4例,右中叶4例,右下叶6例。2.3CT影像学检查病灶形态表现:对30例患者CT影像学检查,空洞征表现患者14例,毛刺征表现患者6例(其中长毛刺表现4例,短毛刺表现2例),血管集束征表现患者2例,有分叶征表现患者8例(深分叶表现5例,浅分叶表现3例)。2.4密度表现:密度比较均匀有7例,占23.3%;蜂窝状改变者2例,占6.7%;空泡症者4例,占13.4%,主要表现为结节内部出现点状的低密度影像,直径1~2mm;钙化者3例,占10.0%,呈现粒砂粒状,呈中心或者偏中心分布;空洞征表现患者14例,占46.7%,呈中心性不规则壁空洞,密度不均匀。

3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导致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占较大比例,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以及咳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周围型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肺下段的支气管,还分布在细小支气管上,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癌病变影响周围的肺组织,表现出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形成周围型小肺癌[24]。发达国家肺癌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达国家的男性肺癌发病率非常高,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严重影响健康[4]。肺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对于早期的周围型小肺癌,还未发生胸膜浸润现象,局部淋巴液未转移,早期采用手术治疗成功率比较高[5]。肺癌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首诊症状多为转移瘤、原发瘤全身和肿瘤伴随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小肺癌患者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影像学诊断大的周围型细胞癌并不困难,但周围型小细胞癌的诊断较困难,而疾病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CT属于体层摄影,不存在组织结构,CT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将病灶的形态以及内部的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采用CT扫描检查,影像中可清晰地观察病灶,找出病灶所在的准确位置,对于X影像未显示出比较复杂的肺内结节、结节病变、病变周围血管的肺部纹路等也可清楚地看到,准确表现出体层的摄像片[6]。CT检查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清晰地显示疾病的病灶和肺内结节的大小和数目。本次研究的3〇例患者,X线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检出24例,确诊率为80_0%。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检出30例,确诊率为100.0%。CT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华[7]研究结果一致。均说明CT影像学检查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较高。临床上,由于X线平片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可用于肺癌的初步诊断,而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等X线平片诊断较困难的患者可进行CT检查作为补充检查。综上所述,CT影像学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可以真实地反映病变部位、大小以及形态和范围,同时显示病变周围血管的肺部纹路,具有准确、快捷、无创等优点,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崔庆周.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6(2):82-84.

[2]叶长春,王伯源,陈仁裕,等.X线结合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6(10):72-75.

[3]何辉.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4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4,4(4):87-90.

[4]沃方明,葛浩军.周围型肺癌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48(30):77,149.

[5]许悟,王伯源,白德波,等.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〇12,26(9):1718-1719.

[6]王华斌,李苏建.多层螺旋CT评估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37(1):144-146.

第9篇: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后颅窝;脑干;脑出血;CT;MRI;影像表现;信号强度

CT检查快捷、无创, 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 而且对急性脑出血检查, CT检查的诊断价值高, 为临床诊断疾病的定性、定位及定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在诊断工作中, 对于后颅窝部位出血CT检查, 因其易受到颅骨伪影、血肿较小或出血的特定时期的不典型表现而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可能将肿瘤或钙化的表现误诊为脑出血等。而MRI扫描对诊断后颅窝出血特别敏感, 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 较之CT有独到之处, 具有一定的优势。后颅窝的病变在CT影像上由于骨质伪影及其CT的模糊效应的干扰, 病灶往往显示不清, 所以MRI扫描对于后颅窝特别是对脑干部位出血的显示明显优于CT[1, 2]。

现对本院收集的172例后颅窝部位确诊脑出血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其CT、MRI特征性影像改变优越性, 进一步提高对该部位出血患者影像的认识能力, 减少误诊率, 为临床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后颅窝部位确诊脑出血患者172例, 其中男109例, 女63例。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64.1岁。颅内出血中脑干出血56例, 一侧小脑半球出血58例, 出血破入脑室51例。颅内血肿中硬膜外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7例;混合血肿8例。本组172病例中自发性脑出血131例, 外伤引起出血37例, 瘤卒中2例, 另有2例误诊。

1. 2 检查设备 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 日本东芝1.5T超导核磁共振。

1. 3 检查方法

1. 3. 1 CT 扫描 仰卧位。扫描方式及基线:以常规OM线为横断基线向头顶连续扫描;扫描参数:螺旋扫描,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50 mA, 层厚6 mm, 同时使用软组织窗及骨窗。

1. 3. 2 MRI线圈 使用头表面线圈, 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扫描:仰卧位, 头先进。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扫描方位及序列:轴位 T1WI常用SE序列、T2WI常用TSE/FSE序列;T2WT矢状位;T2FLAIR 常用IR序列, DWI序列;疑是脑出血增加GRE-T2*WI序列。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MRI及CT检查共同诊断为后颅窝脑出血157例, CT首次检查结果阴性, 48 h内复查诊断脑出血者13例, 另有2例误诊, 误诊病例最后诊断结果1例为钙化, 1例为肿瘤。本组误诊病例均由MRI检出。

3 讨论

CT检查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扫描时间短, 成像速度快, 出血为高密度影, CT值65~78 Hu, 周围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水肿带, 能够及时作出诊断。但也有其固有的缺点, 在后颅窝检查中, 由于颅骨伪影、血肿较小或出血的特定时期的不典型表现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 较之CT有独到之处。MRI诊断脑出血时的磁共振信号, 其特征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的不同形式和红细胞的完整性。脑出血后血肿内的血红蛋白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由氧合血红蛋白转变为脱氧血红蛋白, 然后再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 最终转变成为含铁血黄素。为此不同阶段的血肿有其不同的MRI信号强度。MRI高场条件下, 将脑出血按时相分为5期:①超急性期(

综上所述, MRI扫描对诊断后颅窝出血特别敏感, 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 较之CT有独到之处, 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颅底骨质伪影干扰, 后颅窝的病变在CT影像上往往显示不清, 尤其是出血进入亚急性期, MRI信号的显示明显优于CT影像表现。所以MRI对于后颅窝特别是对脑干部位出血的显示明显优于CT[5]。虽然CT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而且有效的检查手段, 但对后颅窝脑出血的诊断有其自身的缺点, 由于CT的模糊效应, 对于不典型疑是脑出血的CT表现, 应该密切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及相关检查资料, 不要轻易下脑出血的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1] 高元桂,蔡幼铨, 蔡祖龙.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75-83

[2] 刘锦召,罗斯立.CT脑出血的诊断体会.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7):30.

[3] 郭辉,常海,邵春香.原发性脑干出血6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15):52.

[4] Kertesz A, Black SE, Nicholson L.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MRI in stroke. Neurology, 1987(37):1580-1585.

相关热门标签